贸易公平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3 10:02:53

贸易公平论文

贸易公平论文篇1

一、资本弱化的概念

从形式上看,资本弱化就是指公司的资本结构中负债资本远远大于权益资本的资本结构安排。但如果投资者不是有意识的通过操纵债务和股权比例失调来追求一定税务利益的话,企业融资时尽量利用借贷融资,而较少利用股份融资这一现象不应成为各国税务当局关注的问题,也不会成为税法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当投资者是为了逃避其本应承担的税收负担,而有意识地过多选择负债筹资而非股本筹资时,这一现象才会为税务当局和税法学界所关注,因此税法学(特别是是国际税法学)是把资本弱化作为一种避税方式加以研究的。与税收学更多关注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研究如何提高税收经济活动效率相比,税法学更多的着眼于税收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税法学对资本弱化这一种避税方式进行研究主要是防止纳税人逃避其应承担的税负,维护国家作为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从法理上讲,资本弱化这种损害国家法定税收利益的行为显然是无效的,国家有权对其进行纠正,从而对受损害的国家税收利益进行救济。从这一角度出发,资本弱化是指公司投资者投资于公司的资本中,不恰当的提高负债比例从而相应的降低股本的比重,增加利息获得更多的税前扣除,以减少应纳所得税[2]。与之相对应,资本弱化税制可以定义为关于资本弱化的基本原则、方法、措施以及有关协调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的总称。

二、各国资本弱化税制的比较

(一)美国

作为世界上税收制度最复杂的国家,美国在1976年就制定了资本弱化税制(IRC第385条),1989年增加163条J条款后,使其更加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1、税收署可制定补充规定,以企业双方关系的实质为准,严格界定适用税法的关联企业;2、国内收入署有权对关联企业间往来款是债务还是投资的性质进行审查认定;3、按照债务与资本净值1.5;1的法定比率来核定,凡认定的债务总额与资产净额之比超过这一标准的即属资本弱化,其债务超额部分的利息支出便不予扣除,并要依法扣缴预提税。美国在《收入调和法案》中对资本弱化问题作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不符合规定的利息”。这里“不符合规定的利息”,是指下述情况下美国公司向国外关联公司支付的利息:1、当国外关联公司得到这笔利息后由于该所得不属于与美国的生产经营有实际联系的所得,所以国外关联公司不必就该所得向美国政府缴纳所得税;2、根据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税收协定,该利息可以不缴或少缴美国的预提所得税。此外。“不符合规定的利息”还包括美国公司向美国的免税单位支付的利息。在此基础上,“不符合规定的利息”,还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美国公司的净利息费用超过了当年的利息扣除限额,这部分超额利息不能扣除,利息的扣除限额等于公司当年调整后应税所得的5O加上上一年结转下来的余额;2、公司在纳税年末的债务一股本比率超过1.5:1,在计算居民企业的债务股权比例时,与大多数国家针对单个非居民股东,债权和股权都是特定非居民股东对居民企业享有不同,美国并不要求接受股息分配的关联方必须是非居民。此外,美国税法还规定,如果非关联企业之间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不可能提供的贷款,而关联企业之间(要求股权控制在50以上)发生了这样的贷款,税务当局则应当认定该贷款为“非正常交易”,关联企业内部的贷款就应当视为股权,贷款利息不允许税前扣除[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资本弱化制度是同时采取了固定比例法和正常交易法,从而避免只采取一种方法带来的弊端,这也是各国资本弱化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英国.

作为崇尚判例的普通法系国家,英国没有制定专门的资本弱化条款。英国税务部门在确定资本弱化税务稽查对象时,并没有严格而确定的标准,主要采取正常交易法进行判断,不过债务股本比例超过1:1的企业通常会备受关注。英国国内税务局曾明确表示,在审查资本弱化问题时,主要是考察在公平独立的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安排,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在检查中,英国国内税务局会从银行和无关联第三方角度来考虑被检查公司的情况,如会考虑英国公司普遍的债务水平,借款人所在产业特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以及资产状况,该企业的其他特殊因素,进而会确定如果没有关联关系是否能取得该项贷款,贷款是否符合市场利率水平,最后会确定其正常贷款规模和利息水平以及超额利息数额,这部分超额利息会被推定为股息分配,按照25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当然,在此之前要判断双方是否为关联公司,判断的标准是:1、提供贷款的公司对英国公司的贷款占该公司贷款总额的75以上;2、英国公司被一非居民公司持股75%以上,或者双方被另一非居民公司持股75以上;3、英国公司和国外关联公司同被另一英国公司持股75以上,但英国的借款公司其股权90或以上直接由一个英国公司所持有的除外。英国资本弱化规则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区别对待居民和非居民关联企业,即给英国居民公司提供贷款的企业无论是在英国境内的公司,还是设在英国境外的公司,只要符合上述标准,都要受有关法规的限制。

(三)德国

德国资本弱化制度采取固定比例法,对按单个股东计算的负债股权比例超过1.5:1部分的利息不允许扣除,将被认定为股息按25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4]。与英国相同,德国资本弱化条款不区分居民公司与非居民公司,适用于所有企业,而且如果贷款人在借款公司拥有很大的股权(没有具体比例)或者与拥有借款公司大量股权的公司关系密切,税务当局就要加以特殊审查。但是德国税法规定,如果纳税人能证明贷款符合独立企业间的“正常交易原则”,即如果公司能够证明,超过固定比率的债务按相同条件可以从与公司无关联的第三者(即非股东)那里获得,或者通过典型银行交易方式获得,则其支付的利息不作为股息分配。可以从税前扣除。根据这一规定,负债和股权只包括可以分摊到股东的数量,股权包括已发行股本储备金前一年度的未分配利润,负债包括无息贷款和背对背贷款。

(四)日本

日本资本弱化条款的适用对象包括国内外资法人、外国法人在日本的分公司、内资法人(主要指从国外关联企业借款数额较大的法人)。日本对关联方关系的确定标准为:1、直接或间接持有国内法人已经发行的股票或股权总数的5O%以上(含5O9,5);2、非日本居民或者外国法人对该国内法人拥有全部或者部分实质性经营决策权;3、国内法人大部分经营活动或者所需大部分资金依赖于该非日本居民或该外国法人;4、国内法人经营是从该非日本居民或特定的外国企业借款或者得到担保。日本的资本弱化条款的最大特点在于同时规定了国外控股股东的债务股本比例和固定的法人债务股本比例两大标准,只有当这两个比例均超过3倍时,利息的扣除才受限制。因此,如果某企业的国外控股股东的债务股本比例达到3:1,只要日本企业总的付息债务(包括关联和非关联方负债)等于或者少于该企业在本营业年度资本净值的3倍,则其利息抵扣时就不受资本弱化条款的限制。日本税务当局允许还外资企业以其他类似日本外资企业的总债务和净资产的比率为参照物来取代3:1的债务资产比例,如果该企业采用可比比率法,则可比比率将取代上述比例中的3。但是参照的企业应符合:1、该企业从事类似的商业活动;2、按日本内阁法案中规定条款的计算,该企业的商业规和其他情况应该与这家外资企业相仿。此外,日本税法也规定了正常交易原则,即不允许外资企业或者外国法人在日本的分支机构向关联方以超过正常交易的市场利息率支付利息。而且外国法人在日本分支机构的债务利息支付行为也类似地受到资本弱化条款的限制。因此,该分支机构向国外控股股东支付的可列支的利息数量受到限制。但是对于外国银行在日分支机构向其总部进行支付债务利息行为有特殊规则加以处理。

三、资本弱化的危害及对我国的借鉴

(一)资本弱化的危害

受资本弱化危害最大的应屑接受跨国企业投资的国家,资本弱化增加了跨国企业的债务资本和利息,从而增加了公司税前扣除费用,减少该公司的应税所得,逃避了部分本应在该国缴纳的所得税,侵蚀了该国的税收收入,并影响了税收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资本弱化还扰乱了接受跨国投资国家的经济秩序,对该国的外汇收支平衡状况产生消极影响,由于转移利润可能造成公司投资亏损的假象,还可能造成该国投资环境差的假象。

对通过资本弱化避税的跨国企业来说,虽然少缴了部分所得税,但过分依靠负债筹资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高比例的负债资本导致跨国投资者在获取高比例的债权收益的同时,却以低比例的股本承担着经济及社会责任。跨国投资者通过资本弱化可以先行收回投资,只留下接受投资国家股东和企业承担风险,这对东道国股东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此外,如果公司的债务资本比重过大,公司账面上的经营业绩将不能如实反映其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时候甚至使公司看起来处于亏损状态,将容易导致公众及其他债权人失去信心,如果该公司为上市公司,有可能导致公司股价大幅下跌。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国作为世界上吸收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跨国公司避税损失的税收收入达300亿元人民币,国际避税问题日益突出,但我国一直没有全面统一的反避税立法,有关避税港避税、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资本弱化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还有待建立完善,现有比较成熟的立法也仅限于转让定价和预约定价制度,部分已有法规还存在立法级别低、条款相对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无法为有效打击各种避税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令人欣慰的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并已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反避税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特别是在避免资本弱化和反避税地方面首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规制各种避税行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强化税收调控作用,实现公平竞争将起到重要作用。

贸易公平论文篇2

二、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技术外生条件下,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规律作用下,即使地区之间没有要素流动,没有贸易,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增长也将会超过富裕的地区,从而最终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不是扩大收入差距,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对外贸易发展往往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相伴相随这种特征事实,转而他们求助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之源,而贸易则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同时认为,东道国的R&D投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本国技术创新和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条件,也即存在“门槛效应”(EatonandKortum1996,YukoKinoshita2000,ReddingandReenen2000,Xu2000,CaseliandCole-man2001,Keller2002)。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何来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考虑到一国内部不同的地区其要素禀赋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地区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就存在不同,达到一定R&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受益多,经济增长快,而没有达到条件的地区则受益少,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预测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将是扩大一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KrugmanandLi-vasElizondo(1996)建立的三区域NEG(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在经济封闭时,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是趋于不断集中的,因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然而当国家走向开放时,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国内企业的投入产出更多地依靠国外,而与国内的联系减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将减小,同时由于国内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导致制造业的分布从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地区收入差距将减小。而采用类似的NEG模型,Paluzie(2001),却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会促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同结论。这两个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源自于对农业部门所作出的不同假设。Paluzie假设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等)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流动性要差,他还假设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离心力来源于潜在的分散的农村市场,因此在经济封闭状态下,制造业经济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小。而当一国贸易开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转向国外市场时,因为城市一般有着更加便利的接近国外市场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取规模效应和减少运输成本,制造业经济活动会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流动,贸易收益将很难传到给农村地区,地区收入差距于是扩大。由于在理论上对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结论,故许多学者转而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却扩大了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andSánchez-Reaza(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等对墨西哥的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其地区间收入差距;Perniaand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开放本身并不能带来地区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不能缩小其地区收入和贫困的差距;Marjit,DandKar,S(2007)研究了印度贸易自由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出口的州收入增长要快,而进口竞争州收入增长要慢,州之间的差距因而扩大。对于中国的研究,有如Jian,Sacks&Warner(1996)分析认为因沿海地区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天优势,结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和中国总体区域经济的发散;Hu,DapengandF(1998,2001,2002)通过模型和实证认为贸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扩要原因;Yao,Yudong(2000)的研究结论是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XiaoboZhang&KeZhang(2003)应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计算出了各种增长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11.1%,仅次于资本因素;王丽娟(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赵伟,何莉(2007)应用德特(DeLaFun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增长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各省市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张(2009)分析认为我国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项卫星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中间的收入差距,但同时又是低收入省区缩小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张衔等(2011)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本文设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itit-1it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为了利用这个方程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地区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对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还必须对(3)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把物质资本存量Lnkit分成两项,一项是直接参加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项是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公共资本存量,相当于公共基础设施用I表示,因而:其中f和w为线性函数,对于f(LnC)函数可以表示三项,第一项为滞后一期的私人资本存量水平;第二项为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O交叉相乘项;第三项为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地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效应。这样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d、r、z为线性函数)(5)it-此外,为了分析公共基础设施I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把函数表示为其与贸易开放度O之间的交叉相乘项加上其滞后一项的基础设施水平,因而有:其中p、q也为线性函数,把(6)、(5)代入(4)得:最后我们考虑技术进步项LnAit,我们把它表示四项,第一项为贸易开放度O与人力资本h的交叉相乘项,以分析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本文的研究变量;其余三项是依据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变量,一项人力资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直接和独立的作用(Romer1986);一项是反映技术在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地区之间的扩散(NeslonandPhelps1966);一项是反映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Connlloy2003),这样技术进步函数可表示为:

四、变量、数据与方法说明

(9)式就是我们要估计的计量方程,因变量采用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h采用获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流量。对于私人资本存量C应当采用的是全部企业资本存量之和,但我国这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分省数据无法获得,作为替代变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质资本存量总和,1997-2000年的数据采用张军估计的数据,2001-2007年的数据由笔者根据张军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术追赶项Lnh)中的A用劳均GDP来代替,因为劳均GDP与技术水平正相关,劳均GDP用地区总GDP除以全省总劳动力。虽然采用贸易量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因为影响贸易量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运输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标如关税率、配额等带来的是更多的问(RodrikandFernandez2001),因此本文贸易开放度依然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表示,注意这里贸易开放度是全国的开放度,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地区变化故采用Ot-1表示。对于公共资本存量变量I,我国同样没用直接可得的数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惯例采用公路密度来作为变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长度除以各省面积。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9),以控制截面个体效应,由于所用的自变量都是滞后一期,故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7年间的分省数据集,共31个省市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8》。表1是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五、回归结果分析

贸易公平论文篇3

一、引言

H—O理论认为,对外贸易结构是由该国(地区)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而Trevor A. Reeve (2006)则在研究中发现,总体要素禀赋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关于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关系的研究不多见,且国外学者对此的专门研究更少。但是,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中形成了几种主流的观点。

李春平(1992),王菲、郑先勇(2011)认为,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一个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而张亚斌(2000)则将两个结构视为两个独立的体系,不过他们均坚持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循环互动的关系。金哲松(2003)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间存在一定的背离。尹翔硕(1997),武海峰,刘光彦(2004)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不协调是两个结构背离的主要原因。在张亚斌(2000)结构耦合的理论基础上,袁欣(2010)提出了“镜像”与“原像”的关系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间的错位现象是影像投射发生扭曲而导致的。陈虹(2010)指出,贸易结构的超前错位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验证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实证方法主要有三种:(1)使用并改进钱纳里(1975)的经济结构半对数多元回归模型;(2)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建立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模型(赵岩,范文祥,杨菁,2012);(3)使用韩晶(2000)、蓝庆新、田海峰(2002)所设计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度量指标,运用协整工具、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工具进行的关系检验(陈建华,马晓逵,2009)。其中,第一、二种方法虽能较好的反映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各部分间的关系,但无法从整体上解释两个结构间的关系;第三种方法则在一定解释了两个结构的整体关系,但其只研究结构的成长问题,而忽略了许多重要信息,且该方法并未考虑结构优化问题。

王菲(2011)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并对两结构的优化指数进行OLS估计,以研究两个结构的综合效应。该方法兼顾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评价的多维性,并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确定了结构的优化目标,能从整体上解释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在结构优化过程中的活动关系。因此,本文借鉴该方法研究上海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根据上海实际可知,第一,上海在人力资本要素禀赋和物质资本要素禀赋、需求方面和口岸功能上有比较优势(李慧中,赵大平,2006),因而应着力发展一般贸易,并培育现代服务业为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的目标。第二,从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制成品在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这符合上海要素禀赋的特征。第三,产业结构软化驱使国际服务贸易的科技含金量不断提高,知识密集型国际劳务贸易比重增加,(施祥正,吴进红,2006)而服务贸易将直接带动该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高级化,并形成良性循环,因而服务贸易比重可反应贸易结构的高度化程度。第四,贸易区域结构则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分散性。上述四个结构调整目标便构成了上海的贸易结构优化指标体系。本文进而运用灰靶理论将该指数体系转换为贸易结构综合指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选择指标应遵从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刘淑茹,2011)。产业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指标体系庞大,但就其产业结构自身优化的指标而言,一个简单的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三次产业比重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了更好体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状况,本文选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和产业结构协调性指数两个指标。

建立两个结构指标体系后,本文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检验上海的贸易结构综合指数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产业结构协调性指数之间的关系。

二、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解释

(一)贸易结构优化指标解释

贸易结构主要由商品结构优化指数、贸易方式优化指数、贸易区域优化指数和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构成贸易结构优化指数体系。

1、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指数

如上文所示,工业制成品在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指标。即:

公式1

如果该指标越高,则可反应出该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越高。

2、贸易方式优化指数

本文将一般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上海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的指标,公式为:

公式2

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贸易方式符合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则这种结构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越明显。

3、贸易区域优化指数

本文使用了王菲(2011)所使用的测度方法构成贸易区域优化指数:

公式3

其中:CR1表示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整体贸易额的比重;CR2345表示第二至第五大贸易伙伴累积贸易额占整体贸易额的比重。该指标取值范围为(0,4),CN2345指数反应了该国(地区)对外贸易区域集中度,如果该指数越大,则表示贸易区域较为分散,反之则表示贸易区域较为集中。

4、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

本文使用服务贸易占整体贸易总额的比重为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即:

公式4

如果该指数越高,表示该地区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越大。

(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解释

1、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产业产值高度化依据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雷怀英(2009)用简单的加权赋值的方式构成了产值高度化的指标:

h=h1p1+h2p2+h3p3 公式5

公式中,h1、h2、h3为三次产业的高度化权重,雷怀英分别赋值为1、2、3; p1、p2、p3为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该指数越高,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越高。

2、产业结构协调度指数

短期在资源和技术状况既定下,均衡的产业结构唯一且稳定,其条件是经济结构之间各产业的相对劳动——收入比相等。(徐德云2011)产业结构偏离度(ELY)可测定短期内产业结构是否处于均衡状态。该指标的公式为:

公式6

其中,Yi表示第i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Li表示在第i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该指数越低,表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越好,当指数为零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完全吻合,不存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雷怀英2009)

三、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测算

(一)贸易结构优化指标测算与综合指数计算

依据第2节中的定义,运用公式1至公式4计算获得贸易结构优化指标各指数(指标计算结果略)。继而,本文使用灰靶理论对贸易结构优化的综合效应进行评估。该理论以指定标准模式作为目标值,计算个模式的偏离程度。个模式与标准模式构成了灰靶,其中标准模式的目标值为靶心,而个模式的子命题则相对于靶心构成靶边。靶心与靶边之间的灰关联度称为靶心接近度,即为靶心度。

首先,将贸易结构各优化指数转变为影响空间(原始序列)@INU。

定义@INU={ωi|i∈I={2000…2010}}表示2000年至2010年样本期间的各年度贸易结构向量的集合;ωi={ωi(k)|k∈K={1,2,3,4}}表示第i年的贸易结构的集合。其中:ωiM(1)、ωiX(1)分别表示第i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ωiM(2)、ωiX(2)分别表示第i年目标贸易方式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ωiM(3)、ωiX(3)分别表示第i年进、出口贸易区域集中度;ωiM(4)、ωiX(4)分别表示第i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之后,将模式序列ωi转换为指标序列ω(k)、确定标准模式序列ω0、灰靶转换、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计算。其中,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定义为:

Δ={Δ0i|i∈I={2000…2010},Δ0i={Δ0i(1) Δ0i(2) Δ0i(3) Δ0i(4)}} 公式7

其中,Δ0i(k)=|x0(k)-xi(k)|=|1-xi(k)|。由此可以得出贸易结构的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ΔGR=(ΔξΔ0i(max)Δ0i(min)),Δ={Δ0i | i∈I={2000…2010}};其中, ξ=0.5。

最后,计算灰关系系数γ(x0(k) xi(k))和靶心度γ(x0 xi)。其中,灰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8

靶心度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9

由于本文设定ξ=0.5,因此,如果靶心度小于0.3333是无意义的。

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灰关联性计算的过程。经计算,获得上海的贸易结构优化指数(靶心度)。

表1中的结果表明,2002年至2010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综合指数均大于0.333,结果有效。按本文对贸易结构的优化目标,上海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综合指数从2002年起持续下降,到2006年达到低谷(0.5733),之后有所回升,其中,贸易商品结构、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稳定上升,但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优化指数出现大幅下降。而上海的进口贸易结构优化综合指数则稳步上升,且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

(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测算

依据第二节中的公式5和公式6,计算上海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标各指数。(限于篇幅,省略各指数计算结果)

结果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在2002年至2006年间震荡上升,从2007年后出现快速上升,但2010年再次出现下降。而产业结构协调度指数则在2002年至2006年出现一定程度上升,2008年后则出现大幅下降。

四、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将上文所计算的各组靶心度作为对应的优化指标组成时间序列,其中,以SHIM、SHEX分别表示上海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标准指数时间序列。将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结构协调度指数分别表示为SHHIGD、SHDVD。

(一)ADF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各组时间序列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均拒绝原假设,即上海各组序列的二阶差分平稳I(2),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二)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

对各组关系间进行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SHHIGD)与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SHDVD)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将改变各种要素的分配比例,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但是,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却与偏离度的变化没有稳定的、长期的关系,则说明上海生产要素的配置并未受到产业结构自身变化的显著影响。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SHHIGD、SHDVD、SHIM、SHEX四组序列均为二阶差分平稳I(2);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表明,SHIM分别与SHHIGD、SHDVD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而,使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进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使用SHHIGD、SHDVD、SHIM、SHEX各序列的二阶差分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上海的进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协调度间并未检验出格兰杰因果关系。

2、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SHHIGD、SHDVD、SHEX三组序列均为一阶差分平稳I(1),因而,可以使用SHHIGD、SHDVD、SHEX三组序列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2中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长度为1时,上海进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互为格兰杰原因。在滞后长度为2时,上海产业结构协调度指数是出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进而,通过计算各相关序列间的协整方程,以确定其影响的方向。

SHHIGD对SHEX的协整方差如下(括号内为变量的标准差):

SHEX=0.3536SHHIGD+μt

公式10

(0.5185)

SHHIGD=2.8280SHEX+μt

公式11

(0.6717)

公式10、公式11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每提高1%,将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指数提高0.3536%;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指数每提高1%,将帮助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提高2.8280个百分点。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出口贸易结构之间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其中,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SHEX=-0.4705SHDVD+μt

公式12

(0.0260)

SHDVD对SHEX的协整方程(公式12)则表明,上海产业结构偏离度的下降将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五、主要结论

依据本文所设定的贸易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对上海产业结构各主要指标与进、出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上海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存在良性互动

上海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反作用于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且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这一结果与陈建华,马晓逵(2009)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上海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上海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改善有助于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随着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接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也再次证明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未直接影响上海要素禀赋的调整

在实证中,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性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就表明,劳动力在上海三次产业间的流动并未显著受到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实证中,进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未能检验出有明显的关联性,这说明本文所设定的目标不能解释进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一般地,进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条件参照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条件,而进口贸易结构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要全面理解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间的关系,应深入研究进口贸易结构优化问题。■

参考文献:

①赵岩,范文祥,杨菁.贸易结构对三次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出版社,2012(4):62—67

②王菲. 中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效应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9):132—135

③郑先勇,王菲.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11(3):108—109

④徐德云. 产业结构均衡的决定及其测度:理论解释及验证[J].产业经济研究,2011(3)56—63

⑤刘淑茹.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6—69

⑥袁欣.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J].经济学家,2010(6):67—73

⑦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⑧雷怀英. 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9(11):29—30,38

贸易公平论文篇4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路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二、新现象挑战国际贸易理论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更应该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进行,即应该以垂直贸易为主。然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占主导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主导地位至今没有改变。根据联合国的《2008年统计手册》公布数据,2007年发达工业国商品出口占世界的58.6%,服务出口占全球的71.9%。这一现象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

2.制造业内部贸易发展。由于制造业存在规模经济的特点,战后制造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化,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制造业内部贸易呈不断上升趋势。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产业链细分为特征的制造业国际转移成为新的趋势。公司内贸易不断增长。偏重于从国家利益角度进行宏观研究的传统贸易理论缺乏解释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的力度。

4.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经历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第一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重新高涨。全球贸易一半以上发生在各个区域集团内部。适用于全球范围自由贸易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当今区域范围内部贸易量的增长。

5.加工贸易和软件外包等新的贸易方式出现。20世纪80年代,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不断推动下,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9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全球外包和转包等垂直专业化现象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内贸易进一步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对整合和创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发展

1.研究内容向微观拓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是以国家作为主体进行的宏观研究,主要探讨:一国为什么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如何参与?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分配?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表现为在现有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微观领域的国际贸易现象。涉及的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区域集团、跨国公司等。研究的内容从战后初期的产业间贸易延伸到70年代末以后的产业内贸易,并进一步向微观延伸。

2.研究方法的微观化。从研究方法上看,传统的贸易理论都假定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固定边际成本等。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传统的静态特征。新贸易理论中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首次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引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假设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使理论更符合实际。

四、国际贸易理论与其他领域理论的融合

1.贸易理论与企业理论的融合。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使得国际市场上贸易商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说这一理论第一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延伸到生产和管理领域,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是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一次融合。

2.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的融合。在传统的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被视为是企业绕过贸易壁垒的被动选择。早在195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就对贸易与投资的替代关系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是这方面最早的代表性文献。蒙代尔利用标准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分析了两国在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一致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Mundell的结论是,在两国产出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贸易壁垒的存在会导致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的障碍则会产生贸易。

参考文献:

[1]喻春娇.国际贸易理论的验证述评[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贸易公平论文篇5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支持

为了使贸易保护措施“合理”、“合法”和更具隐蔽性,西方贸易保护论者积极寻求和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与此相关的贸易保护理论,便成为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一)新福利经济学

新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日益具有表面的合理性?增进国民福利是其最大理由。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单靠自由竞争不能达到最大的国民收入量,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征税,使经济福利增加,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性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和补偿性原则问题继续进行探讨。新福利经济学继承了庇古方法论基础和“最大社会福利”原则,但指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未必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增加一部分人的福利的同时可能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为此。新福利经济学提出补偿性原则,即增加社会福利允许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增加的福利在补偿损失之后还有剩余。政府在其中应采取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如对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损者给与补偿金,使受损者保持原有地位。补偿原理在美国贸易政策上的实际运用便是在立法授权总统或贸易代表降低关税的同时,又设立了某些“保护”条款或免责条款。

(二)地区主义新贸易保护理论

这种理论以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蒂姆·朗和科林·海兹认为自由政策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在当今世界环境下,自由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更多。例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欲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带来的却是过度竞争,导致全球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平均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又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增加世界经济蛋糕的规模,并认为这一结果一旦产生,世界便可能有更多的东西分享,其中的一部分会流向贫穷的国家,缩小世界不平等现象,但带来的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短期利益掠夺性开采资源,廉价出口,国家通过削减社会开支来鼓励出口,造成相对贫困的扩大。再如,近20年来,世界环境的急剧恶化与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的全球贸易迅速扩大,以及自由市场自身没有能力把环境损失计入贸易成本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存在着缺陷,因此要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由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取代。

他们认为,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为使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一国需要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三)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学说源于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说。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所引起的,但是国际贸易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以劳动力这一要素为例,假设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稀缺,即在甲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较低,资本的价格会较高;乙国劳动力稀缺,资本丰富,即在乙国劳动者的工资会相对较高,资本价格会相对较低。如果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往来,处于完全隔绝状态,则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是最低的。若存在自由贸易,甲国将会集中优势力量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用以交换乙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交换的结果会导致甲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反之,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相对下降,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下降。如此反复下去,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会自动趋于均等。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的提出最初并未在贸易保护方面得到运用,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事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国内主张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该理论就成为西方工业国进行贸易保护的理论工具。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莫里斯就是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倡导者,他认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持有这种观点,据美国经济政策协会机构估算,仅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就使美国失去50万人的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受到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扰,增加了大工业的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1993年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制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限制。

(四)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

由于近20年来全球工业化加速,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导致诸多国际公约的产生。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希望政府通过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干预,实现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它主要表现为借保护环境为名来限制商品的进口。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对环境产生威胁的产品的进口。同时,企业要将保护环境所耗费的成本计入产品价格之内,这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事实上,进口国还主要采用以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基于人文化的贸易导向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通过劳动过程来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然而,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因此,为了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优先论就是倡导人们保护环境,当贸易的发展威胁到环境的时候,要优先考虑环境。绿色技术壁垒就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用来贯彻其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来作为市场准入条件,限制竞争对手的产品进口。例如,2005年欧盟以保护环境为借口,颁布了《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案》,将保护环境的成本计入电子产品的价格之内,从而提高了电子产品向欧盟出口的价格。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该法案的实施,中国对欧盟出口约12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被拒之门外。

新贸易保护主义倡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欧盟等发达国家推出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生产商以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SA8000标准在童工、强制雇佣、健康安全、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报酬、管理体系等领域内提出了最低要求。如在报酬方面,要求工资必须达到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限额,并在满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在工时方面,要求企业保证工作人员的正常休假时间等。SA8000劳工标准,将贸易和社会责任标准挂钩,一方面可能会起到促进人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会对自由贸易产生极大的限制

在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中,不论是16-17世纪的倡导货币、贸易差额论的重商主义。还是20世纪的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传统贸易保护理论、政策的导向均是为了维护保护本国的贸易顺差地位,确保本国贸易经济的良好发展。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由贸易政策开始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社会政策,甚至政治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人文化倾向让贸易平台承载着贸易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等诸多因素,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事实上,将贸易和社会、政治等非贸易利益挂钩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非贸易利益问题,但可能使新时期的贸易保护看起来似乎更合乎常理,从而混淆了问题的本质。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衡量公平开展国际贸易的尺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保护环境、保护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就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等观点,都一致认为无障碍的自由贸易已经不再是一种公平的贸易。当今国际贸易要公平开展必须有一套衡量的尺度,如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和发达国家高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竞争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大量的逆差,因此要采取贸易保护干预,制止这种不公平的开展。

那么,新贸易保护主义所推崇的公平贸易尺度是否真正合理?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从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出发,来确定世界范围内开展公平国际贸易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这种公平贸易尺度的本身就有失公平。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ZC)下辖的大部分技术委员会(TC)与分委员会(SC)的秘书一职均为西欧各国所担任。被认为协调世界贸易秩序的第一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其决策也大多受发达国家成员的左右。

可见,发达国家的公平贸易尺度最终还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标准的。目前,这种尺度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实质

贸易公平论文篇6

中非贸易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非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拥有21亿人口的中非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会超过将于2010年1月1日建成的拥有19亿人口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现在中非贸易更倾向于地摊式面对面的贸易,力求挑拣到合适的便宜品,由于非洲的经济落后,文化发展差异,信用度低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外贸的成功率。非洲存在的巨大市场就是巨大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个资金庞大的交易市场,如果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去指引,促进其实施电子化网络交易,会使其交易更加有保障,信息更加透明,发展领域更加畅通,交易成功率更加提高。发展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就可以打破现有格局,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通过互联网构造一个虚拟的大市场,扩展企业市场机会,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企业生产周期。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电子商务网站介绍中非文化,文化先行,把真实的中国告诉非洲,把真实的非洲告诉中国,这是中非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根据中非贸易的特点设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2.1中非贸易的特点

中非贸易的特点是互补性强,非洲需求便宜的库存产品,低档产品多,非洲人诚欣度低,不喜欢订做,喜欢零散地、地摊式地挑拣便宜货脚和库存,中非文化存在很大差距等等。

2.2发展原则

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原则是:(1)承担起沟通中非贸易中顾客之间,公司和顾客之间,厂家和公司之间,厂家与顾客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桥梁,使注册会员能在平台完成交易的整个过程。(2)承担起介绍中非贸易知识,帮助客户解决贸易难题,提供中非贸易帮助的社会责任。(3)承担起中非贸易信息传播,提供真实详细的供求信息并进行数据统计的责任。(4)承担起传播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贸易制度,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5)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界面友好,简单易用。

2.3发展特色

(1)提高用户黏度

用户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网站的品牌和价值,并会对网站用户的忠诚度、信赖度、购买收费服务意愿、交易成功率率等等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站首页要在显著的位置标出自己是做什么的,网站功能设置要考虑到如何要把访问用户吸引,留住,并转化为真正的客户。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用户黏度,首先就要进行用户使用体验研究,邀请中国、非洲的客户进行使用体验,根据客户体验反馈不断改进网站的功能,力求做到功能能使客户最满意。例如企业信息,行业信息,库存信息,个人产品信息的系统要整合内容检索,充实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每天定时发送用户订阅的某方面的信息到用户邮箱就使用户有亲切感,更加能黏合用户的阅读习惯。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去用,而不要去读说明书,不断点击就能知道怎么一直操作下去,界面提示要非常友好。例如注册加入中非贸易论坛,审核批准后,发这样一个邮件:中非贸易论坛已经批准你加入论坛。批准,这个语调让人非常非常难受。如果说:祝贺你成为中非贸易论坛的会员,那就亲切得多,文字上的这种感觉也是用户体验的一个细节。

(2)提高用户打开的速度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英文网站共同放到非洲的服务器和中国的服务器上,调查显示,对15秒内打不开的网页,用户就会放弃,网站销售量会减少30%以上。可见,滞缓的速度会使网站就难以履行其功能。所以选择国外空间和国内空间共同存贮,在对非洲的主要贸易国同时安装镜像服务器,使非洲客户能迅速打开网站,就会使非洲访问者迅速增加,英文网站有更好的推广效果。

(3)提高用户浏览量

网站建好后一定要去做网站推广,首先是要在第一时间登录各大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优化”是指通过对网页内容、结构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与专业的优化技术,使网站符合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的运作规则,力争使网站进入搜索结果(用英文关键词B2B,BtoB,E-commerce,Africanchinatrade等搜索)的首页(左侧前10位),提高网站的被浏览量。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对其二级域名的企业网站针对企业的要推广的产品进行相关关键词的优化,当用户用其所需的产品关键词去搜索时,由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所提供给企业建站的二级域名网站就更容易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样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在用户用搜索引擎搜索产品时就会被更多的用户发现,并主动注册使用其提供的免费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人气。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免费网站空间模板有要求用户填要推广的关键词一栏,这样这些关键词就会自动出现在网页标题,网页头几行,目录,产品介绍标题等等重要位置,而且在免费网站的每个网页都反复出现。

(4)用户参与推广与获取收益

免费会员是开始必须的阶段,积聚了人气,提高了信息量和服务质量才有可能慢慢推出收费增值服务,而且还必须保持不断新的免费会员加入。

这是一个免费和收费的搏弈经营策略,就是必须达到客户认可的可以使客户得到回报的程度才能推出收费服务,同时保持的免费会员是因为要不断增加人气,增加信息量,维持付费会员的更高需求服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网站得到不断发展。

每个用户都可以为卖家提供商品推广服务(将推广链接于其他博客、论坛、网站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站则提供技术服务(从技术上使委托人的商品信息可以转化为网页链接代码、计费核算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等)。卖家向推广客和信息服务平台支付服务费,即推广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称为推广佣金,比如交易额100元,服务费率5%,则服务费为100元的5%,即5元。其中,服务费的90%作为推广客收取的推广服务费,10%作为技术服务费由委托人支付给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代码是指委托人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系统的服务,就其拟将推广的商品、店铺信息,生成电脑及互联网可以识别、储存和传递的技术代码,在推广客将该推广代码添加、至其推广空间后,可以导致推广空间的浏览者浏览到委托人的推广商品以及其它商品、委托人的店铺信息。在推广代码指引下或伴随下达成的交易(包括推广商品和其它商品的交易),即为通过推广客的推广服务达成的商品交易。

3.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与结构

对于已有的B2B英文版的外贸电子网站ALIBABA,MFG,TRADEKEY,GLOBALRESOURCE等,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要建立怎样的功能才能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并尽快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使用呢?

表1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

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

信息力

信息组织方式

全面性

权威性

准确性

独特性

各商贸城档口开网店,非洲客人求购信息,厂家,中间商产品、库存信息

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对虚假信息的用户名注销,广大用户监督、举报机制,政府公布的各类对非洲贸易数据和动向

出售信息要有图片,详细规格,有效期等。在线视频交流,谈价功能

商铺,库存,订做三大功能溶为一体,尤其突出库存供求信息的

服务力

便利服务

定单跟踪

客户经验分享

客户评价

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

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

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

客户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

国际型支付宝,样板确认,货与样板一致确认再放行货款

技术力

网站界面设计

网站内容

网站功能

网站稳定性

网站推广

商铺,库存展示,产品展示三大功能并列 ,询盘交流界面友好

外贸城各商铺建网店,各企业库存信息,产品信息。非洲商人、消费者需求信息

信息,图片上传,在线交流,论坛,询盘,移动商务,汇款,支付宝,评价,发货,定单查询

双备份,防攻击,大型服务器

在各对非洲商贸城挡口推广,印发简介给非洲客人,媒体免费报道,政府推广,对相应企业宣传免费使用

信誉力

网站知名度

网站被链接数

平均日流量

网络认证情况

安全协议

把非洲客人当作朋友,介绍中非文化,来中国贸易的各种注意事项,免费咨询

和非洲各国热门网站交换链接,和中国相关B2B网站,各企业网站交换链接

逐步提高

网站备案,电信增值服务许可证,对高级用户认证,要求企业上传营业执照扫描件

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认证与识别、防止网络病毒和安全协议

易操作力

检索功能

导航设计

与其他贸易渠道结合

移动商务支持

交互程度

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

吸收ALIBABA,淘宝网的长处

与外贸城档口,出口公司,中介,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直接可以联系对方

询盘直接可发短信到注册手机,也可以用手机回复短信到网络信息平台

各种功能切换交互程度良好,可以点击操作到任何一个功能

每个结构模块下又细分为相关的结构,例如ShenzhenHiblue新闻管理模块的结构又细分为文章的和编辑,深圳市升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类别和属性设定,评论、相关链接和推荐三个结构,这样,不但网站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新闻信息,而且用户也可以直接推荐,,编辑相关中非贸易的新闻、政策、法规。

4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对策

4.1政策支持

因为中非贸易对中国经济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外贸部要与非洲各国外贸组织加强规划指导,共同建设好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可以由中非贸易协会出头主办,委托网络信息公司建设,虽然需要投入资金,但其对进一步加大中非贸易的范围和效益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外贸部与非洲各国政府的商务部门沟通合作,由他们提供各种非洲需求商品的信息,并由他们邀请非洲各国商界人士加入,并需求信息。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以组织者的身份定期在中非贸易的热门城市广州,义乌举办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免费培训大会,提高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促进中非贸易的电子商务发展。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开始时要由政府委托某集团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的建设、运作、推广资金。如果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运作已经上轨,日浏览量超过千万,注册用户过亿,为了维持网站的运作,政府就允许信息服务平台推出交易成功再收取总交易金额的1%,交易不成功不收费,以维持信息服务平台的长期运作,这只相当国内银行汇款的汇费,客户是可以接受的。

4.2增强信息数据建设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建立时最缺的就是信息数据,没有足够的准确信息数据就无法凝聚人气,就不会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所以迅速改善信息应用基础的数据资源就是网站取得成功的关键。可以对中国各行业(例如中国机械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库存网,中国化工网)的中文信息数据进行翻译成英文在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上。对广州的中非贸易城,义乌的中非贸易城的各种商品种类,型号,价格翻译,邀请档主免费开网店,提供翻译成英文的免费服务。对非洲的一些商务网站的需求信息数据进行移植。对中国海关提供的中非贸易信息数据进行,对非洲各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商贸信息数据进行,招聘上百名非洲的商人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专门负责搜集非洲客户各种需求信息数据进行(先隐藏需求方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中国厂家看到并通过工作人员与需求方交易成功,就提成佣金给非洲的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

还可以考虑建设可以与其他B2B网站交换数据的接口,利用其他B2B网站的已经有的中非贸易信息资源充实自己的数据库。

4.3人员素质与职责

要建设好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首先要招聘到优秀的IT人才,对电子商务非常熟悉的策划人员,征求中非各方面人士的意见,进行市场调查和方案征集筛选,网站功能要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更新。设立市场开拓部,网站建设部,贸易信息部,咨询部,信息监管部,研发中心。聘请ALIBABA的相关部门经理并对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例如咨询部的客服人员必须要懂得一系列的外贸流程,信息服务平台的所有功能上使用方法,中英文流利,熟悉中非的文化与政策。市场开拓部人员负责与要合作的政府部门,支付宝,PAYPAL,物流公司,海关,银行,外贸公司等等沟通协商,策划网站的功能,宣传,客户的争取等等业务。网站建设部负责网站的建设,功能的完善,数据的对接,网站维护等等技术职责。贸易信息部负责各种贸易数据的获得,网站内容的提供,拉拢中国企业,商家,非洲的商家上网供求信息,想法获得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把一些已有的中文版中国各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翻译成英文,充实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不能光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使客户得到回报,这样才能够实现共赢,与客户共同成长。研发中心专门负责新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以建立和保持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索有为, 苏炜, 梁驹.广东对非洲出口增幅明显 粤非贸易逆境显生机 [2009-10-2].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21/09522853581.shtml

2 刘继萍. 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经贸,2004(2)

3 夏静. 如何建好营销型英文网站 .对外经贸实务,2010(2)

4 刘胜.人气:电子商务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2010-3-2].

贸易公平论文篇7

在贸易方面,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居世界首位。在投资方面,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3年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22.8%。与此同时,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截至2013年底,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势头良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目的多种多样,这些投资对贸易是产生正向的补充和创造作用还是负面的挤出和替代效应,有待实证。

一、文献综述

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理论

在1960年海默首次突破自然禀赋理论解释了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后,FDI理论进入国际生产分工的理论阶段,经众多学者发展成为垄断优势理论。在市场不完全的基础上,企业特定优势成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

弗农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为解释为对出口贸易的替代。该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时期的对外投资的行为。但该理论局限于跨国公司制造业产品,并且不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直接互相投资的行为。

蒙代尔(1957)利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研究证实投资与贸易的替代关系,即当OFDI不能发生时对贸易的影响。证明了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理论

小岛清的理论基于日本对美投资,强调国际生产分工,并指出国际资本流动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管理经验等。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都支持贸易创造理论,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专利技术、管理方式上具有专有优势,会与其海外子公司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Lipsey等在80年代的研究证实了海外生产和母国出口具有互补关系,在2000年对日本、瑞典、美国的跨国公司的研究证明了OFDI与贸易互相补充的观点。

3.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权变关系理论

权变关系理论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存在“门槛”,而不具有统一解释。陈立敏(2010)汇总了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例如Bergsten(1980)认为,投资与贸易替代或互补是由国际化投资程度决定的,而Markuson和Svenson(1985)的观点是二者关系取决于贸易与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否合作。Gray(1998)指出,对外投资的动机和类型直接影响了它与贸易的关系,Head与Ries(2001)指出对外投资的水平或垂直决定了它与贸易的关系。Blonigen(2001)的研究认为,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与投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有关。Svenson(2004)指出,这与其涉及的产业分类精细化程度有关。

二、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内容是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行为的关系,因变量为中国对外贸易金额,自变量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FI)和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FDI)。与贸易有关因素还有很多,如一国GDP和人均GDP,鉴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变量与OFDI和FDI有着显著的回归关系,因而本文只选取OFDI和FDI为自变量。

本文选取我国2004年~2012年对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贸易及投资数据。其中贸易指标为中国对各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实证检验

(1)模型建立

由于本研究使用面板数据,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进行单位根检验,最优滞后期由SIC原则自动判断。得出结论: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

其中i代表地区,j代表时间。TRADEij表示j年中国对i地区的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OFDIij为j年中国对i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FDIij表示j年i地区对中国的实际投资额。

此时R2为0.84,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实际投资对贸易额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模型可表示为:

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具有一阶序列相关性。修正后不再具有序列相关。此时模型应为:

(2)模型分析

FDI每增长一万美元,双边贸易额就会增加十万美元,而OFDI每增长一万美元,会使贸易额增加二万八千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

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的原因在于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增长。公司内贸易则说明,先有对外投资才有贸易产生,因此投资是贸易的先导。但一般理论认为,在中国是贸易先行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基本遵循贸易在前为投资积累经验、熟悉市场,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外商对于中国的投资目的在于产业转移,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并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加了跨国公司位于中国的子公司对机械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拉动了中国与投资母国之间的贸易。

三、结论与建议

中国一直以来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大国,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区域分布广泛,在各个行业都有所涉及,但集中于资源和初级产品制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大幅上涨,在政策导向下,商品结构也发生调整和优化。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证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促进关系。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投资对于贸易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一国贸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应当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营收略显不足。

因此,应当根据国际经验选择适当的对外投资方式,使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同步增长,彼此促进,更好更快的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协调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从监管体系、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等方面全面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综合竞争力,尤其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规范海外企业经营,提升经济效益,选择适当的国际化战略。

参考文献:

[1]陈立敏.贸易创造还是贸易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0(4):122-128.

[2]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鑫.我国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相互影响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3.

[4]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

贸易公平论文篇8

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贸易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惯例,整个贸易过程将变得杂乱无章,甚至陷入瘫痪。最后,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应用,可以有效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了解,克服制度、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阻碍,促进贸易事业的繁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提升国际贸易惯例适用性的有效策略

1.理解国际惯例的合理性。最关键是看其是否合理。对于国际惯例合理性的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贸易惯例是为发达国家量身定做的,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国际贸易惯例与诚信挂钩,没有诚信国际贸易惯例也将不复存在。但国际贸易惯例还是为大多数国家所遵守,大多数人认为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是完美的,国际贸易惯例也一样,在对待国际贸易惯例时我们不能仅仅只从自己出发,而应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均衡。应该说,从国际贸易管理的特点上来说,它是尽可能公正公平的。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正确认识其合理性,让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2.正确对待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的问题。虽然,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多少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双方明确表示要按国际贸易管理,则其对双方具有一样的约束力。(2)国际贸易惯例可用可不用,贸易过程中需以合同确定。(3)当采用惯例时避免合同中有与惯例相悖的条款。

3.认识国际贸易惯例发展的趋势。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国际贸易惯例以较快的速度在向新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趋势,才能在国际贸易过程游刃有余。未来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必将更加的全球化,范围扩大化,而且更加的公平公正。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贸易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惯例,整个贸易过程将变得杂乱无章,甚至陷入瘫痪。最后,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应用,可以有效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了解,克服制度、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贸易阻碍,促进贸易事业的繁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贸易公平论文篇9

一引言

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利益说,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有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俄林-赫克歇尔的资源禀赋说等经典理论,还有技术差距说、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产业生命周期说、产业内贸易论、国家竞争优势说等一些国际贸易新理论(佟家栋,2000;薛荣久,2006;陈宪,2004;陶涛,2005),杨小凯等学者则试图从内生交易费用和市场组织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陈铭,2001)。这些理论都各自从一些重要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发展作出了理论解释。

但是,现有的贸易理论均不能定量应用。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强调经济的差异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比如绝对优势论和相对比较优势论假设两个经济的生产成本不同,资源禀赋论假设两个经济的资源禀赋不同,竞争优势论认为两个经济的竞争力不同。这些差异当然是两个经济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一个国家内部各种要素的差异要小得多,而国内贸易却要频繁得多。显然,国际贸易理论不仅应该能够说明国际贸易,同时还应该能够说明国内贸易。否则,不仅会经常遇到“里昂惕夫之谜”之类的矛盾,而且也无法解决定量应用的问题。

本文认为,贸易的实质就是商品交换,它可以发生在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贸易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或者说是劳动分工。贸易额与产量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本文提出“通用”贸易定律,给出了产量与贸易额之间的数量关系。该定律既适用于国内贸易,又适用于国际贸易。其具体含义是,任何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与他们的产出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以中国对外贸易数据进行验证,表明该定律是有效的。

二、通用贸易定律

什么是贸易?贸易就是商品在不同经济之间的交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贸易首先是发生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逐渐由小到大,直至扩大到国外,形成国际贸易。

有效的生产要求恰当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决定了生产者之间要进行贸易。距离越近,生产者之间的合作越密切,也就是贸易越频繁,这是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不难理解,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哪里就有贸易。产量越大,需要进行的贸易量就越大。据此可以预期,生产和交换(贸易)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即一定数量的生产,应该与一定数量的交换相对应。

根据上述认识,这里提出一个设想:任何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额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这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一假说的数学表达形式为:

X=G(Y1Y2)/C2(1)

这里,X是在一定时期内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额。Y1和Y2分别代表两个地区的经济总量,C是两个地区之间商品的经济距离,G是一个常数,可以称为贸易常数。

经济距离可以定义为商品在两个经济之间移动的成本。因为两个经济之间要实现商品交换,就必须把商品从一方移动到另一方。根据经验,决定商品的移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运输费用,包括陆运、海运、空运甚至装卸费用。当然,诸如促销、公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移动成本。但相对于运费而言,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完全可以运费作为经济距离。

如果式(1)得到证实,就可以称为贸易定律。称其为“定律”的依据:一是它与事实一致,二是它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公式考察的是宏观物理规律,它不能用于计算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贸易定律也是宏观定律,它考察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不能用于计算企业之间或老板与工人之间的交易。

三、贸易定律的验证

式(1)适用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考虑到一般国家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量缺乏统计,我们只能采用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来验证贸易定律。

这里以中国对外贸易为例,选择了20个与中国的贸易额较大的国家进行考察。选择较大的国家的意义在于大国的经济运行较为稳定,数据较为可靠。

考虑到目前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集装箱运输,并且集装箱运费与散货运费相比较为稳定,也便于计算,这里以某公司从广州到世界各地的集装箱海运报价为基础来计算运费。由于竞争的关系,其他公司和其他港口的海运价格相差不是很大,因此预计不会对分析结论产生太大影响。

假设一个20″集装箱的海运费为F1,在出口国的陆运费为F2,在进口国的陆运费为F3,一个集装箱货物的平均运量单位为V,总运费为F,则商品的移动成本可以写为:

C=(F1+F2+F3)/V(2)

由式(1)和式(2)可以得到:

GV2=X•[F1+F2+F3]2/(Y1•Y2)(3)

货物的运量V可以体积计算,也可以重量计算。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暂时避免选择具体的计量单位,将G和V整体考察,并将G′=GV2′称为准贸易常数由于本文使用集装箱体积作为计量运费的运量单位,为了方便,把贸易常数与体积平方的乘积称为“准贸易常数”,因为集装箱体积也是一个常数。“准”的基本含义是指变化后的参数与原参数的意义相同。

表1是相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其中:F1是依据海运公司的报价;Y2是依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2003年GDP的数据;Y1是中国2004年的GDP,为1.65×1012美元;X是依据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额;F2=$500,是估计值;F3是经验估计值,一般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内陆运费较高。

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准贸易常数大约在3×10-12与10×10-12美元•年•集装箱2之间用其它年份的数据检验贸易定律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准确地刻画相关变量的量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物理学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量纲的准确使用。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学家常常忽视了量纲的准确使用。这也是许多经济学理论难以在实践中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进一步讨论

不难理解,贸易定律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额的事实(薛荣久,2003;陈宪,2004),也可以解释相邻国家之间贸易额较高的事实(McPherson,etal.,2001)。最重要的是,贸易定律能够计算出任何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

由表1可以看到,用不同国家的数据计算所得到的准贸易常数并不完全一致,但这些数值误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考虑到各国经济活动的波动性、影响贸易额的因素极多以及统计工作本身的误差等因素,可以认为贸易定律是有效的。

比如,式(1)中的运费不可能精确。一国国内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港口进出货物,对外贸易的平均运费难以准确计算。

就式(1)中的贸易额而言,一般统计数字只考虑直接贸易,均没有考虑间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

由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货币,经过换算的GDP值也不可能很精确。汇率的影响以及实际购买力因素使得GDP只具有参考意义。

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得到的贸易常数误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这个结果应该是相当理想了。

根据表1的计算结果,准贸易常数的加权平均值G′约为5.494×10-10美元•年•集装箱2。

考虑到一个集装箱的体积是20立方米,如果以体积计算贸易量,则可以得到G=G′/V2=1.373×10-12美元•年•米-6。

如果以重量计算贸易量,每个集装箱的运量大约15公吨,则可以得到贸易常数G=G′/V2为2.442×10-12美元•年•公吨-2。

从式(1)不难看出,贸易定律支持贸易自由化思想,因为经济总量与贸易额成正比,任何不利于贸易的壁垒必然也会阻碍经济总量的增长。

贸易的实质是交换,这是经济活动本身的需要,任何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只要有生产,就必然要与其他经济发生贸易。

贸易定律认为,任意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与二者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二者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定律同时适用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

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看,贸易定律是成立的。

参考文献:

陈铭.2001.作为专业化与分工结果的国际贸易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1).

陈宪.200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5-90.

佟家栋.2000.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时间划分[J].世界经济文汇(6).

贸易公平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3-00014-09

产业内贸易作为现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式,其理论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的传统理论注重研究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特别是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到了20世纪80年代深入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即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以最终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阐述其形成的机理。同时,随着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迅速兴起,基于FDI与制成品生产阶段的可分割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的贸易,拓展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强调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要素在各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中的最优配置。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架构

沃顿(Verdoon,1960)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内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兴起,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垂直贸易”大量涌现。统计上,基于SITC分类标准,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被视为同组商品,由此,跨国公司内部的“垂直贸易”成为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内贸易经验研究的发展,林德(Linder,1961)、波斯纳(Posner,1959)、弗农(Vernon,1966)、基辛(Kissing,1968)等提出了相互需求、技术差距、产品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等理论,不断深入探索战后贸易的新格局,为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自格鲁贝尔和洛伊德(Grubel and Lioyd,1975)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索以来,20世纪70年代后期,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A,Dixit andStiglitz,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标志着产业内贸易研究进入对市场结构研究的阶段。此后,以克鲁格曼(Krugman)、兰卡斯特(Lancaster)、布兰德(Brander)、赫尔普曼(Helpman)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在不完全竞争体系的基础上对产业内贸易现象做出了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模型的出现使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达到顶峰。此后,随着对贸易成本、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以及跨国企业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得到重大发展,新的理论模型不断涌现。

表1显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架构,从总体上看,经济学者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本文将最终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称为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将基于跨国公司产品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的可分割性的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称为产业内贸易理论拓展。

二、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

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大致包括两大研究方向,分别从厂商对最终产品的供给角度和从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角度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理。从供给角度看,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参与国际贸易的产业通常处于垄断竞争条件下,形成同类产品的异质性,包括水平异质和垂直异质;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需求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且消费层次结构存在重叠现象。

1.基于供给角度: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即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产品是指质量相同但特性或属性不同的产品,具体而言,是指消费者所能感知的质量相同的产品在颜色、款色、规格等方面的差别,这类产品在价格上是接近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较多地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因此,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一般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比较典型的理论模型有:新张伯伦模型、兰卡斯特模型、布兰德一克鲁格曼模型,这些模型的研究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构成了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基础,其中规模经济使一国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促使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贸易。

(1)新张伯伦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希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将张伯伦(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模型运用于产业内贸易分析,提出新张伯伦产业内贸易模型。该模型将基于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封闭经济下的分析扩展为开放经济下的分析,证明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是促使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发展的原因。新张伯伦模型认为,如果存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和消费者消费的多元化,则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问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这是因为,在利润极大化原则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每个产业都存在广泛和潜在的产品系列,容易形成产品的水平差异,从而使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善,消费者行为在示范效应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更趋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了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

(2)兰卡斯特模型。兰卡斯特模型(Lancaster,1980)同样以产品的水平差异为基础。该模型认为,每个产品的各个品种间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产品的水平差异。该模型以“完全垄断竞争”描述了厂商实现利润极大化时的均衡状态: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均等地分布在“光谱”(Spectrum)上,每一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厂商都能获得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在引入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进行贸易分析时,该模型指出,当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后,不会发生同质产品之间的贸易,但针对差异性产品,两个国家按照“完全垄断竞争”的方式共同生产并展开贸易活动。

(3)布兰德一克鲁格曼模型。布兰德和克鲁格曼(Brander and Krugman,1983)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与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结合进行解释。该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极大化,将增加的产量以低于本国销售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因此,这一产业内贸易模型也被称作“相互倾销模型”。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但从全部产品所获利润看,这种销售行为不影响厂商在本国销售该产品的价格,市场能够被双寡头垄断

厂商分割,通过差别价格实现利润的极大化。由于模型存在严格的对称性,在均衡时每家厂商都将产出的一半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将产出的另一半用于出口。这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具有垄断厂商的国家之间即使在产品技术等各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产业内贸易同样会产生。

2.基于供给角度: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20世纪后期开始,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由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向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其研究的对象是物理特征与质量有差异的产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产品的价格差异,即高价格代表产品的质量高,低价格代表产品的质量低。基于供给角度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通过细化产业内分工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对发达国家而言,有助于提高其技术核心竞争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利于增加贸易机会和就业机会以及促进技术的溢出。主要的理论模型包括:法尔威和凯克斯基(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1)建立的新H O模型、萨克特和萨顿(Shaked andSutton,1984)建立的自然寡头模型,即S-S模型。

(1)新H-O模型。福尔威(Falvey,1981)和凯克斯基(Kierzkowski,1984)建立的新H-O模型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理论模型,其中重要的假定是产品不同品种间的要素密集度会随质量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福尔威(Falvey,1981)首先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相结合,指出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高质量产品,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出口低质量产品。福尔威和凯克斯基(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两个部门的情形,指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不经济条件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同样存在: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两国问要素禀赋的变化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新H-O模型认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个国家资本/劳动比率的差异,同时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量的增减取决于两个国家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动:如果是高质量产品出口国的资本/劳动比率升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下降;如果是低质量产品出口国的资本/劳动比率升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上升。因此,这一模型对于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2)S-S模型。莎科特和萨顿(shaked and Sutton,1984)建立的S-S模型将产品品种的质量差异与各国研发支出建立相关性,考虑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活动状况。在该模型中,两个国家的每一种产品的两家厂商中,都会有其中一家厂商退出市场,因为在两家厂商并存的情况下,任何一家厂商都未能从中获益。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一个国家出口质量较低的产品,另一个国家出口质量较高的产品,但哪一个国家出口哪种质量的产品,即贸易的流向是不确定的。在短期,给定可共存厂商数目的上限,国际贸易将导致两国所形成的单一世界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减少。在长期,能够留在市场中继续提高其产品质量的企业将越来越少。但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不一定会减少,即使统一的市场中只有两个企业,它们分别生产具有相对质量差别的同类产品,只要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仍然会发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3.基于需求角度:需求相似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根源。他指出:第一,一国的工业制成品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这是因为厂商生产的动机来自国内的市场需求,就新产品的开发而言,厂商一般需要与消费者反复交流信息,如果消费者和市场在海外,取得信息的成本就高。第二,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潜在的贸易量就越大,以及这两个国家的投资者所生产的和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就其性质和加工程度也越相似。因此,一国可能进口或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国可能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第三,决定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林德的理论用人均收入的相似性解释国际贸易的流向,说明收入水平的上升使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得到了发展。这些国家相互出口的往往是种类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

4.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简评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中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它建立在不同产品品种具有相同或相似要素密集度的假定基础上,分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决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则更多地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它建立在不同产品品种要素密集度因质量差异而变化的假定基础上,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扬弃。第一,其理论前提更贴近经济现实,包括市场结构的假定、规模经济的假定等等,进而使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更具说服力。第二,产业内贸易传统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之外,还强调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贸易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思路。第三,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贸易商品的流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进行解释,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

但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相比,正如经验研究所显示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对现实的解释力要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由于其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函数与发达国家的美国之间差距较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能更多地用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同时,随着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和深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正不断拓展。

三、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跨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基于全球垂直生产网络体系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重要模式。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同一产业不同质量最终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深化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基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而实现的同一产业内不同生产工序或不同生产阶段的零部件、中间产品或加工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促进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基于FDI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可能性研究

由KyOji Fukao,Hikari Ishido和Keiko Ito(2003)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基于FDI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可能性。该模型将

两国间FDI成本、贸易成本、要素价格差异结合起来考虑贸易模式的变化:第一,假设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巨大,而贸易成本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不会出现基于FDI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如果本国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的利益大于FDI固定成本,则会选择跨国经营,在本国生产高技术含量或资本密集的中间产品同时在外国生产低技术含量或劳动密集的中间产品,通过对外垂直投资和国外制造业分支机构进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两国间要素价格差异较小,厂商通过FDI从事国际分工的动机受到影响,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组合将会变小。

从以上观点出发,基于FDI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极不稳定的,只有在对外直接投资成本与贸易成本都非常低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如果对外直接投资成本巨大,超过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发达国家的厂商就不会从事垂直型直接投资。同时,如果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成本较高,发达国家厂商将会在发展中国家当地生产产品取代从其国内的出口。另一方面,如果对外直接投资成本巨大,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额将取决于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如果要素价格的差异很大,厂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的动机就大,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更易于发生。

2.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特别是垂直投资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跨国公司的垂直型投资是跨国公司通过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VS)”的纵向分工实现的,即某种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全球分工。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跨国公司将产业链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产业环节由母国的总部和工厂完成,将产业链中增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由海外子公司完成。因此,当母国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存在一定差距时,就形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贸易”,即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或中间产品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可以从跨国公司内部扩展到跨国公司之间,从宏观上看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贸易,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而且随着跨国公司数目的增加,产业内贸易额也会增加。同时,对发达国家而言,当它对外进行垂直型直接投资时,发达国家利用的是其自身的技术或资本优势,发展中国家利用的是其资源或劳动力禀赋优势。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通过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的增加提高跨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水平。因此,发达国家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越高。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在短期可以通过吸引跨国垂直投资增加产业内贸易,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但在长期会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因而,这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利益分配上存在非对称性。

Kol和Rayment(1989)最早注意到“垂直专业化”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中间产品的多样化可以视为生产过程的分割,而生产过程的分割导致相似的中间产品交换,由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他们通过对荷兰家具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中问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存在。Hummels等(2001)利用10个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投入一产出表数据,计算这些国家1970~1990年间出口品中所含的进口的中间产品价值的比率,即垂直专业化比率(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VSS),发现这20年间这些国家的VSS值增长了近30%。Jones,Kierzkowski和Leonard(2002)用“垂直专业化”理论系统地解释产业内贸易。他们认为,影响“垂直专业化”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生产集群(ProductionBlocks)与服务联系(service Links)。为了获取比较利益,产品被分割在两个或更多的集群生产,而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服务联系成本。如果生产成本降低所带来的利益大于服务成本提高所带来的损失,则“垂直专业化”将会出现。他们认为,除了因质量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外,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垂直专业化”可能成为第三种形式的产业内贸易,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拓展。他们分别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彩电业、汽车业、服装业和美国与加拿大的航空及半导体业为例,证明了在这些行业中存在垂直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Turkcan(2005)用1985~2000年贸易数据对土耳其和OECD国家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验证,并用垂直专业化理论解释垂直型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

3.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拓展简评

拓展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不像传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那样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模型。但是拓展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很明显介入了全球化的因素。全球化对传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可以表现为:

第一,由于生产分工的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由各国产品分工转变为全球要素分工。生产分工的垂直专业化的出现使国际分工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的产业内贸易中的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间的产品的分工,进而传统产业内贸易的对象是最终产品,各国根据贸易品实现各国国内要素的分工和流动;而在全球化条件下,拓展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全球要素的分工,在经济理论中提出“产业内分工”,进而“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因此,很明显,无论是“产业内分工”,还是“产品内分工”,在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只是生产和贸易环节中的某一点,通过跨国公司的生产分工的垂直专业化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了整体效率的提高。

第二,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入,贸易对象由最终产品转向零部件、中间产品或加工产品,由此出现了“产品内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等概念,丰富和深化了产业内贸易的内涵。“产品内贸易”基于产品内分工与垂直专业化,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于不同国家进而进行的贸易。因此,产品内贸易针对的贸易对象是同一产品,它更加多地体现为跨国公司内贸易。

“中间产品贸易”的概念比“产品内贸易”概念更加宽泛。中间产品是不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可以包括原材料、半加工的制成品和待销售的制成品,因此中间产品贸易的实现主体可以是跨国公司之间。从这一意义看,拓展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更倾向于同一产业的中间产品贸易的内涵。

第三,全球化条件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资本的跨国流动,即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相对稀缺的关键要素的全球流动实现了对制成品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不管是参与“产品内贸易”还是“中间产品贸易”,多表现为加工贸易。

四、结语

贸易公平论文篇11

重商主义是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他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写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注:汪尧田:《国际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它积极主动地追求外贸顺差。

资产阶级保护贸易理论的第一个系统阐述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论”仅仅提倡保护本国的弱小产业,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得到发展,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时,就主张国家立即放弃保护政策,以利于国内资源的有效配制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发展中国家借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论和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提出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贸易发展战略,涌现出巴西、墨西哥、亚洲“四小龙”、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崛起,是与积极利用外援、及时接纳上游国家转移过来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分不开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注:[德]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国际商务》1995年第1期。)事实上,奉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如欧盟、加拿大和美国,但它们的外贸量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如美国在199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就高达1201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注:储玉坤:《1994年世界贸易发展迅猛的原因及其前景》,《国际经贸探索》1995年第4期。)。

总之,形形的保护贸易理论无一是主张闭关锁国的,这些理论都提倡积极主动的对外贸易。

二、保护贸易理论修正了自由贸易理论的不现实假定,发展了自由贸易理论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论和以赫克歇尔与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贸易的起因方面非常有说服力。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和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不能动态地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变化,忽略了贸易利益在贸易双方的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保护贸易理论是以自由贸易理论批评者的身份出现的,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传统贸易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

一般认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明确或隐含的假定(注: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注:王小军:《新贸易理论书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4期。):

1.各国生产要素在本质上保持不变,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根本不能流动。

2.技术水平固定不变,可自由获取,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3.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不确定性。

4.政府在外贸中不起作用,因此国际贸易在相互竞争的小生产者之间展开。

5.各国贸易总是平衡的。

6.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保持不变,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由于上述假定前提的不现实性,因此出现了对上述假定进行修正后产生的各种保护贸易学说。

(一)保护幼稚产业论修正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中贸易各国都处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

保护贸易论的提出者李斯特批评古典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他们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两个同样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要在彼此自由竞争下共同有利,只有当两者在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上相等的地位时才能实现”,“在自由竞争下,一个一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没有可能。”“保护制度是使落后国家在文化上取得与那个优势国家同等地位的唯一方法。”(注:[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李斯特提出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认为,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外贸政策,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实施保护贸易可以迅速发展起本国的民族工业,但在民族工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必须果断地放弃保护。这实际上是对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发展和补充。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说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贸易各国都可从贸易中对等获益的修正

伊曼纽尔和普雷毕什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已越来越趋向恶化,自1980年起,初级产品贸易的平均价格下降一半,给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收入造成了巨大损失,每年高达500亿美元。1993年初级产品价格更是普遍下降,非燃料初级产品平均价格以美元计比1992年下降了3.5%左右,其中一些产品的价格已经下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在世界商品贸易额和比重不断减少、服务贸易额和比重不断增加的今天,在运输、保险、银行、通讯和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注:曾时:《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萨普斯福特根据从1962~1982年每年数据在二项回归分析中估计,非燃料初级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25”,“长期价格弹性可能比短期价格弹性低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加外向型的全球政策转变可能抑制农产品价格,因而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其直接的收入效应可能很小,而通过国际收支约束加紧产生的间接效应可能会相当大,因而会全部抵消贸易自由化的预期益处。”(注:[英]迈克尔·布利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条件:关注的一个方面》,《经济资料译丛》1995年第3期。)

(三)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各国总处于贸易平衡状态的修正

凯恩斯主义认为,净出口属于总需求的一部分,可以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进口则会收缩国民经济。因此,凯恩斯主义提倡国家干预国际贸易,大力推动出口,抑制进口,保持外贸顺差。因此,凯恩斯主义又被叫作“新重商主义”。

正如希克斯所说,“造成英格兰如此多的人在自由贸易方面丧失信心的主要问题是,旧的自由主义在巨大的失业面前无能为力,以及在积极的反失业计划中使用进口限制作为要素的可能性。人们当然不得不把这条思路同凯恩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一点(几乎仅仅这一点)导致凯恩斯放弃自由贸易的信念。”(注:[英]迈克尔·布利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条件:关注的一个方面》,《经济资料译丛》1995年第3期。)可见,当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失业和经济衰退就必然导致政府的保护主义倾向。

(四)最优干预政策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市场完美无缺假定的修正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市场缺陷,其中主要是要素市场、扭曲的部门间工资差别、粘性工资与市场工资超过影子工资、分部门的最低工资和买方垄断,等等。所有这些市场缺陷意味着需要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非经济偏好(即发展新兴工业),因此,由戈登、约翰逊、伯格沃蒂、斯瑞尼瓦萨等人提出了最优干预政策理论,认为当市场扭曲是由国外而非由国内因素所引起,当经济目标属于对外部门时,采取最优干预的保护贸易形式被认为是最优政策(注:[美]杰格迪什·伯格沃蒂:《自由贸易的新旧挑战》,《经济译文》1994年第5期。)。

(五)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定的修正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上的古典贸易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即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和规模收益不变。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呈现递减趋势。规模经济的存在要求每个国家的几家大垄断公司各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应存在差异,以便在生产规模上取得收益递增的好处(注: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德国的诺贝尔特·冯克指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这一假设之上的。而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到目前世界经济体制的一些根本特点。例如跨国公司和市场垄断的存在,国内外市场的区别及信息的不畅通。而恰恰在一些领域里存在大量非关税壁垒,不完全竞争是其中的主要标志。例如在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就是如此。”(注:[德]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国际商务》1995年第1期。)

斯宾塞和布兰德等人认为,某些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处于不完全竞争情况,市场经济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在这些行业中,少数大公司垄断市场,形成寡头垄断,参与有效竞争,他们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他们拥有的市场力量可以获取超额利润转向本国公司,从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并可取得外部经济利益。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对本国大公司给予补贴,从而使外国竞争对手推迟或停止投资与生产,使本国公司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其利润大大超过政府补贴。不完全竞争前提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修正了古典与新古典的自由竞争贸易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干预贸易的必要性,修正了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反对国家干预贸易的主张。而且,事实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这种战略。他们对某些战略工业和贸易,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国家曾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支持。例如对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的喷气式飞机等制造业的支持,对日本重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支持等。国家对这些工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称为“保护高科技产业论”,是“保护幼稚产业论”的现代翻版(注: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六)企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市场运行具有完全效率假定的修正

自从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和企业理论以来,人们认识到市场运行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样,企业就有一种通过自身组织的巧妙安排来替代成本相对较高的市场来组织资源的内在倾向。表现在国际贸易方面,就是某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经常通过公司内贸易来降低关税的支付的现象。“虽然有关公司内贸易的详细、准确的统计很难获得,但是一般都认为公司内贸易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根据有关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大约60~70%的世界贸易与跨国公司有关。2/5的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邓宁发现在英国的子公司85%的进口和80%的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而在彩色电视机制造业公司内贸易的比率高达40%。利柯鲁(Lecraw)研究了日本在东南亚5国轻工业制品制造业的111家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的情况,他发现这个比率高达79%。”“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公司内贸易这种非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注:朱刚体:《交易费用、时常效率与公司内贸易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3期。)

(七)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技术固定不变和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假定的修正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技术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可以自由获取的。但实际上,人类的生产技术是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获取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是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的。

技术外溢理论认为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引入错误的方向,使贸易各方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到影响。技术创新的大幅度进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科研投资的鼓励。(注: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为了消除技术外溢对国民经济的误导和刺激技术创新,都需要国家干预贸易活动。

(八)国际竞争优势论修正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论

波特在调查研究了10个国家100家大工业的情况后指出,当前的贸易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的某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另一些却失败了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比如为什么日本在汽车工业、瑞士在精密仪器工业,以及美国在化学工业方面比别国生产率更高,更富于竞争力,用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注: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了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工业竞争力加以影响;对教育的支持可以影响高级要素禀赋;对产品的规模、标准条例等的规定将影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可影响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供求与竞争状况等等。

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保护贸易是他们事实上实行的贸易政策,是其实行工业化和保护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抵御英国工业品的竞争,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美国不断提高关税。1816年关税率为7.5~30%,1824年平均关税率提高到40%,1825年又提高到45%。18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美国在世界外贸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2位(注: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历史上,德国和美国的钢铁工业地位的上升(1880~1913)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和美国政府征收保护主义关税所致……日本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也通过进口保护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日本的汽车工业之所以发展到如今的水平,与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政府对其汽车市场的进口保护有着相当的关系……后来美国对大量的进口,也加强了对其汽车工业的保护。比如1978年对克莱斯勒公司的应急贷款曾使该公司免于破产;在政府支持下,该公司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1981年,美国政府迫使日本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以自愿出口限制与美国合作;1995年美日汽车摩擦升级,美国政府迫使日本政府进一步向美国汽车生产商开放市场。……在电子工业方面,日本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电视工业为例,日本的通商产业省曾把电视机以及与其相关的电子消费品作为发展出口的一个主要目标,进行保护,使之免于进口竞争;政府还允许七大电子企业在国内形成卡特尔式的联合。此外,日本国内复杂的分销系统也常常把国外电子产品排斥在外。”(注:罗丙志:《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行为与产业成长》,《国际贸易》1996年第3期。)

“事实上,没有保护为国内市场生产的早期制造业而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只有英国和香港。”(注:[美]约翰·威廉逊:《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目前,发达国家处于经济“滞胀”的状态,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国际债务的不断增加,又举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由上述可以看出,几乎整个资本主义的国际贸易发展史就是一部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

贸易公平论文篇12

中非贸易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非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拥有21亿人口的中非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会超过将于2010年1月1日建成的拥有19亿人口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现在中非贸易更倾向于地摊式面对面的贸易,力求挑拣到合适的便宜品,由于非洲的经济落后,文化发展差异,信用度低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外贸的成功率。非洲存在的巨大市场就是巨大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个资金庞大的交易市场,如果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去指引,促进其实施电子化网络交易,会使其交易更加有保障,信息更加透明,发展领域更加畅通,交易成功率更加提高。发展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就可以打破现有格局,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通过互联网构造一个虚拟的大市场,扩展企业市场机会,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企业生产周期。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电子商务网站介绍中非文化,文化先行,把真实的中国告诉非洲,把真实的非洲告诉中国,这是中非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根据中非贸易的特点设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2.1中非贸易的特点

中非贸易的特点是互补性强,非洲需求便宜的库存产品,低档产品多,非洲人诚欣度低,不喜欢订做,喜欢零散地、地摊式地挑拣便宜货脚和库存,中非文化存在很大差距等等。

2.2发展原则

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原则是:(1)承担起沟通中非贸易中顾客之间,公司和顾客之间,厂家和公司之间,厂家与顾客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桥梁,使注册会员能在平台完成交易的整个过程。(2)承担起介绍中非贸易知识,帮助客户解决贸易难题,提供中非贸易帮助的社会责任。(3)承担起中非贸易信息传播,提供真实详细的供求信息并进行数据统计的责任。(4)承担起传播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贸易制度,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5)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界面友好,简单易用。

2.3发展特色

(1)提高用户黏度

用户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网站的品牌和价值,并会对网站用户的忠诚度、信赖度、购买收费服务意愿、交易成功率率等等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站首页要在显著的位置标出自己是做什么的,网站功能设置要考虑到如何要把访问用户吸引,留住,并转化为真正的客户。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用户黏度,首先就要进行用户使用体验研究,邀请中国、非洲的客户进行使用体验,根据客户体验反馈不断改进网站的功能,力求做到功能能使客户最满意。例如企业信息,行业信息,库存信息,个人产品信息的系统要整合内容检索,充实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每天定时发送用户订阅的某方面的信息到用户邮箱就使用户有亲切感,更加能黏合用户的阅读习惯。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去用,而不要去读说明书,不断点击就能知道怎么一直操作下去,界面提示要非常友好。例如注册加入中非贸易论坛,审核批准后,发这样一个邮件:中非贸易论坛已经批准你加入论坛。批准,这个语调让人非常非常难受。如果说:祝贺你成为中非贸易论坛的会员,那就亲切得多,文字上的这种感觉也是用户体验的一个细节。

(2)提高用户打开的速度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英文网站共同放到非洲的服务器和中国的服务器上,调查显示,对15秒内打不开的网页,用户就会放弃,网站销售量会减少30%以上。可见,滞缓的速度会使网站就难以履行其功能。所以选择国外空间和国内空间共同存贮,在对非洲的主要贸易国同时安装镜像服务器,使非洲客户能迅速打开网站,就会使非洲访问者迅速增加,英文网站有更好的推广效果。

(3)提高用户浏览量

网站建好后一定要去做网站推广,首先是要在第一时间登录各大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优化”是指通过对网页内容、结构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与专业的优化技术,使网站符合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的运作规则,力争使网站进入搜索结果(用英文关键词B2B,BtoB,E-commerce,Africanchinatrade等搜索)的首页(左侧前10位),提高网站的被浏览量。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对其二级域名的企业网站针对企业的要推广的产品进行相关关键词的优化,当用户用其所需的产品关键词去搜索时,由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所提供给企业建站的二级域名网站就更容易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样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在用户用搜索引擎搜索产品时就会被更多的用户发现,并主动注册使用其提供的免费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人气。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免费网站空间模板有要求用户填要推广的关键词一栏,这样这些关键词就会自动出现在网页标题,网页头几行,目录,产品介绍标题等等重要位置,而且在免费网站的每个网页都反复出现。

(4)用户参与推广与获取收益

免费会员是开始必须的阶段,积聚了人气,提高了信息量和服务质量才有可能慢慢推出收费增值服务,而且还必须保持不断新的免费会员加入。这是一个免费和收费的搏弈经营策略,就是必须达到客户认可的可以使客户得到回报的程度才能推出收费服务,同时保持的免费会员是因为要不断增加人气,增加信息量,维持付费会员的更高需求服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网站得到不断发展。

每个用户都可以为卖家提供商品推广服务(将推广链接于其他博客、论坛、网站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站则提供技术服务(从技术上使委托人的商品信息可以转化为网页链接代码、计费核算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等)。卖家向推广客和信息服务平台支付服务费,即推广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称为推广佣金,比如交易额100元,服务费率5%,则服务费为100元的5%,即5元。其中,服务费的90%作为推广客收取的推广服务费,10%作为技术服务费由委托人支付给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代码是指委托人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系统的服务,就其拟将推广的商品、店铺信息,生成电脑及互联网可以识别、储存和传递的技术代码,在推广客将该推广代码添加、至其推广空间后,可以导致推广空间的浏览者浏览到委托人的推广商品以及其它商品、委托人的店铺信息。在推广代码指引下或伴随下达成的交易(包括推广商品和其它商品的交易),即为通过推广客的推广服务达成的商品交易。

3.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与结构

对于已有的B2B英文版的外贸电子网站ALIBABA,MFG,TRADEKEY,GLOBALRESOURCE等,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要建立怎样的功能才能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并尽快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使用呢?

表1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

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

信息力

信息组织方式

全面性

权威性

准确性

独特性

各商贸城档口开网店,非洲客人求购信息,厂家,中间商产品、库存信息

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对虚假信息的用户名注销,广大用户监督、举报机制,政府公布的各类对非洲贸易数据和动向

出售信息要有图片,详细规格,有效期等。在线视频交流,谈价功能

商铺,库存,订做三大功能溶为一体,尤其突出库存供求信息的

服务力

便利服务

定单跟踪

客户经验分享

客户评价

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

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

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

客户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

国际型支付宝,样板确认,货与样板一致确认再放行货款

技术力

网站界面设计

网站内容

网站功能

网站稳定性

网站推广

商铺,库存展示,产品展示三大功能并列 ,询盘交流界面友好

外贸城各商铺建网店,各企业库存信息,产品信息。非洲商人、消费者需求信息

信息,图片上传,在线交流,论坛,询盘,移动商务,汇款,支付宝,评价,发货,定单查询

双备份,防攻击,大型服务器

在各对非洲商贸城挡口推广,印发简介给非洲客人,媒体免费报道,政府推广,对相应企业宣传免费使用

信誉力

网站知名度

网站被链接数

平均日流量

网络认证情况

安全协议

把非洲客人当作朋友,介绍中非文化,来中国贸易的各种注意事项,免费咨询

和非洲各国热门网站交换链接,和中国相关B2B网站,各企业网站交换链接

逐步提高

网站备案,电信增值服务许可证,对高级用户认证,要求企业上传营业执照扫描件

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认证与识别、防止网络病毒和安全协议

易操作力

检索功能

导航设计

与其他贸易渠道结合

移动商务支持

交互程度

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

吸收ALIBABA,淘宝网的长处

与外贸城档口,出口公司,中介,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直接可以联系对方

询盘直接可发短信到注册手机,也可以用手机回复短信到网络信息平台

各种功能切换交互程度良好,可以点击操作到任何一个功能

如表1中国对非洲贸易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除了吸收现有的B2B,B2C,C2C电子商务网站的优点外,中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增加如下功能:

(1)增加介绍中非贸易的版面与内容,公布政府部门的贸易统计数据,在线免费咨询各种中非贸易政策,提供签证,报关等官方服务,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与非洲知名外贸网站,政府网站交换链接。

(2)重点突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特色。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3)由于非洲人商人在中国每次采购的量不大,很多要拼柜运回国,所以中非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还可以对每批订购进行电子记录统计,当要运到某各国家某个港口的货物累积够一个20‘集装箱,就统一通知各商家运到码头拼柜运回国。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与物流公司合作提供一系列商业托管服务。

(4)推出客户需求信息数据统计专栏,软件自动对客户的求购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这样就能使中国商家更好地掌握客户的各类需求动向和量比关系,更好的掌握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非洲商家通过分析民众的购买数据,就可以知道什么产品最好销,就可以进口适销对路的热门产品。

(5)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定单查询,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6)和国际型支付宝,PAYPAL合作开通网上支付系统,买家确认货与样板一致再放行货款。

(7)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客户可以在网上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这样就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非洲客人可以在平台论坛上互相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评价,互相合作,寻求帮助等,把这里当作一个家。

(8)针对非洲客人在广州流动性大,上网不大方便等,还可以推出移动商务业务,在网上需求信息的非洲注册用户,如果有商家回复了供货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以英语短信的形式发送到非洲用户注册的手机上。同样在网上供应信息的中国注册用户,如果有客人回复了求购信息,服务平台又可以发短信中国注册用户的手机上。

(9)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平台为企业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和中国、非洲高校合作,为中国企业提供其所需的非洲某方面市场研究报告。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客户点击调查统计功能进行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例如中国某手机生产厂家想推出几款适合非洲人风格的手机,就可以把十几款手机图片让中非信息服务平台上网,提示非洲客人点击自己喜欢的款式,从而得出最受欢迎的几种款式进行生产。客户还可向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申请提供产品分类的专项委托调查咨询服务,包括产业调查、新产品开发调查、非洲市场调查、中国企业调查、用户需求调查、技术动向调查和竞争对手动态调查,产品销售成交数据统计,客户浏览信息点击产品统计,产品款式设计客户喜好网上调查统计等等,可以在中非信息服务平台填写委托调查表格,再由信息服务平台转交高校权威专家全程主持项目运作,与客户紧密互动,为中国企业针对非洲市场产品产业开发项目立项、论证和项目建设,提供规范的权威性的决策咨询报告。

中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结构模块有:新闻管理,产品目录管理,信息交流,网页设计定制,会员管理,论坛管理,网站后台管理,在线服务,内容管理,统计和报表,业务流程,订单管理,使用教学演示,免费二级域名空间管理,免费网页空间搜索引擎优化,财务管理,系统设置,交易管理,网上汇款(和支付宝,PAYPAL可以进行数据对接),进销存管理,会员认证管理,推广客管理,电子报关管理,电子纳税、退税管理,物流管理,评价和纠纷管理,中非各国政府的服务传递、意见征询管理等等。每个结构模块下又细分为相关的结构,例如ShenzhenHiblue新闻管理模块的结构又细分为文章的和编辑,深圳市升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类别和属性设定,评论、相关链接和推荐三个结构,这样,不但网站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新闻信息,而且用户也可以直接推荐,,编辑相关中非贸易的新闻、政策、法规。

4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对策

4.1政策支持

因为中非贸易对中国经济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外贸部要与非洲各国外贸组织加强规划指导,共同建设好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可以由中非贸易协会出头主办,委托网络信息公司建设,虽然需要投入资金,但其对进一步加大中非贸易的范围和效益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外贸部与非洲各国政府的商务部门沟通合作,由他们提供各种非洲需求商品的信息,并由他们邀请非洲各国商界人士加入,并需求信息。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以组织者的身份定期在中非贸易的热门城市广州,义乌举办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免费培训大会,提高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促进中非贸易的电子商务发展。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开始时要由政府委托某集团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的建设、运作、推广资金。如果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运作已经上轨,日浏览量超过千万,注册用户过亿,为了维持网站的运作,政府就允许信息服务平台推出交易成功再收取总交易金额的1%,交易不成功不收费,以维持信息服务平台的长期运作,这只相当国内银行汇款的汇费,客户是可以接受的。

4.2增强信息数据建设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建立时最缺的就是信息数据,没有足够的准确信息数据就无法凝聚人气,就不会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所以迅速改善信息应用基础的数据资源就是网站取得成功的关键。可以对中国各行业(例如中国机械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库存网,中国化工网)的中文信息数据进行翻译成英文在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上。对广州的中非贸易城,义乌的中非贸易城的各种商品种类,型号,价格翻译,邀请档主免费开网店,提供翻译成英文的免费服务。对非洲的一些商务网站的需求信息数据进行移植。对中国海关提供的中非贸易信息数据进行,对非洲各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商贸信息数据进行,招聘上百名非洲的商人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专门负责搜集非洲客户各种需求信息数据进行(先隐藏需求方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中国厂家看到并通过工作人员与需求方交易成功,就提成佣金给非洲的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

还可以考虑建设可以与其他B2B网站交换数据的接口,利用其他B2B网站的已经有的中非贸易信息资源充实自己的数据库。

4.3人员素质与职责

要建设好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首先要招聘到优秀的IT人才,对电子商务非常熟悉的策划人员,征求中非各方面人士的意见,进行市场调查和方案征集筛选,网站功能要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更新。设立市场开拓部,网站建设部,贸易信息部,咨询部,信息监管部,研发中心。聘请ALIBABA的相关部门经理并对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例如咨询部的客服人员必须要懂得一系列的外贸流程,信息服务平台的所有功能上使用方法,中英文流利,熟悉中非的文化与政策。市场开拓部人员负责与要合作的政府部门,支付宝,PAYPAL,物流公司,海关,银行,外贸公司等等沟通协商,策划网站的功能,宣传,客户的争取等等业务。网站建设部负责网站的建设,功能的完善,数据的对接,网站维护等等技术职责。贸易信息部负责各种贸易数据的获得,网站内容的提供,拉拢中国企业,商家,非洲的商家上网供求信息,想法获得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把一些已有的中文版中国各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翻译成英文,充实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不能光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使客户得到回报,这样才能够实现共赢,与客户共同成长。研发中心专门负责新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以建立和保持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 索有为, 苏炜, 梁驹.广东对非洲出口增幅明显 粤非贸易逆境显生机 [2009-10-2].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21/09522853581.shtml

2 刘继萍. 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经贸,2004(2)

3 夏静. 如何建好营销型英文网站 .对外经贸实务,2010(2)

4 刘胜.人气:电子商务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