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3 10:02:54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篇1

在中国的文化中,自古就有英雄情结。虽然无论在哪个时代,精英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小,但是由于其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使为数不多的精英群体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制度的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一大批具有特殊才能和优势的乡村能人脱颖而出。他们活跃在农村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和左右农村社区生存和发展的精英群体。伴随着学者们对农村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精英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视野中。

社会学界对乡村精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社会流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等视角,对乡村社区内部的精英流动模式、乡村精英结构以及乡村精英的角色、地位、功能等领域的研究。

一、对乡村精英流动模式的研究

中国乡村的精英流动模式,是精英研究中学者关注和探讨最多的领域之一。

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精英循环论”和“精英再生论”的争论。精英循环的观点最早是由撒列尼提出的。他在研究匈牙利家庭农场时发现,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20世纪60年代在匈牙利,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从事私有的家庭农场经营并获得经济利益的,是那些在40年代拥有土地而被共产主义集体化政策剥夺的那些家庭的后代,而不是已经拥有政治权力的干部。他认为,这种现象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转型过程中,市场化产生的平等效应,使农村精英出现循环的现象。撒列尼的理论启发了维克托•尼,在对1984年中国农村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转型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改革会使直接生产者而不是再分配精英受益,因此这种改革会减弱因再分配体制而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撒列尼还是维克托•尼,他们都认为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精英的流动模式是循环的,即新的精英来自于旧的分配体制中不占优势的群体。但是,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精英再生论”,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干部权力的作用并不会突然消失,市场改革的最主要的受益者并不是旧体制中的被剥夺者,而是旧体制中的政治精英,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本”,起到一个非正式个人的信息网络的作用,确保干部在竞争中可以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汉吉斯、斯坦尼斯基对东欧国家的研究,奥伊、怀特和瓦尔德对中国的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

西方学者关于精英循环和再生的争论,使中国农村精英流动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他们对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了解的缺乏,急于依据一些有限的资料去建构理论,难免以偏概全。就此,一批中国学者根据自己对中国社会的切身体验和独到了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孙立平将精英的更替看成是一个精英集团内部角色转换的过程,王汉生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精英构成的变化的研究,认为农村工业化是影响不同地区精英结构和关系变化差异的重要原因,改革以来农村社区精英的变动,既有新精英对旧精英的替代,又有旧精英集团内部的差异和转换。陈光金对私营业主这一经济精英群体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社会精英阶层而发生发展的机制,经历了从以循环为主到以复制为主的变化。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宋时歌提出了“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认为由于干部权力的连续性这种中国改革进程的独特现象,“精英再生”将是主要潮流,而“精英循坏”则是属于一个特殊的时期的现象。这个特殊时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早期的干部权力向市场转换过程中一个短暂的延迟期而造成的干部权力真空,随着这个延迟期的结束,新兴的经济精英将越来越多地来自干部群体。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农村精英的循环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戴建生以著名的江村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村庄工业化的进程,村庄精英流动以再生转为以循环为主导,村庄精英地位的获得与维系由组织化过渡到经营化。邓玮认为中国乡村精英表现为从“血统原则”转向“成就原则”、从国家选择趋向社会选择、从一元模式趋向多元路径的流动模式等。

可见,中国学者的研究,已经跳出了西方学者对“循环论”和“再生论”的争论框架,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实证研究资料,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建立了更加全面的理论系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研究的不足,实现了中国农村精英研究的本土化。

二、对中国乡村精英结构的研究

随着乡村精英的多元化,乡村精英的构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汉生在将中国农村精英划分为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工业化方式和水平,把农村社区划分为低工业化――低集体化、低集体化――高工业化、高工业化――高集体化几种类型。陈光金依据不同农村精英在不同资本上的相对优势,把农村精英也划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在此基础上,陈光金把当前中国农村社区的精英结构划分为金字塔型(一个权力中心)、宗派型(两个权力中心)、联合型(多个权力中心)和不规则型(无中心)四种类型。贺雪峰把中国农村精英分为传统型精英和现代型精英。所谓传统型精英指那些以名望、地位、特定文化中的位置乃至明确的自我意识为前提而形成的精英,所谓现代型精英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的经济能人。此外,金太军把农村社区精英分为掌握正式资源的体制内精英和掌握非正式资源的体制外精英。体制内精英主要是指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体制外精英主要是指宗族精英、宗派势力、宗教精英和经济乡绅(经济精英)。周沛按照马克斯•韦伯对权威的分类方法,把农村社区的权威结构划分为法理型、传统型和魅力型三种,法理型权威主要指村干部,传统型权威主要指家族族长,而魅力型权威主要指经济能人。

三、对乡村精英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对乡村精英流动模式和精英结构这两大领域的研究外,很多学者还对乡村精英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其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如王思斌通过对村干部的研究提出了“边际人”的理论,指出村干部处于行政管理系统和村民自治系统的边际位置,这种边际地位及由它决定的职能行为对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系统产生影响。仝志辉认为精英在动员普通村民投票时对其与普通村民的社会关联的利用与放大,是形成村民高度选举参与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关注乡村精英对推动乡村民主建设、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如有关“城归”精英参与村政利弊的研究、“回归”精英参与村庄权力竞争的研究、农村非治理精英对农村社区发展的作用以及局限性方面的研究等。

综上所述,学界对中国农村精英的研究基本都将范围集中于乡村社区内部,采用社会流动、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分层等范式,对乡村精英的流动模式、结构组成及角色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乡村精英与外界的互动及其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化浪潮下,很多农村精英走出乡村,到城市就业、定居的现象。在目前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村精英的社会流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迫切需求各方学者走出对乡村精英内循环研究的局限,而关注其跨区域的流动,以期为乡村精英及广大农民寻找一条成功的城市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蔡杨.免税时代乡村精英的流动与权力竞争――湖北省C镇X村调查及选举观察.学习与践,2006,(3).

[2]曹锦清,张乐天.传统乡村的社会文化特征:人情与关系网――一个浙北村落的微观考察与透视.探索与争鸣,1992,(2).

[3]陈冰,吴国清.农村非治理精英与农村社区发展.南方论坛,2007,(2).

[4]陈光金.从精英循环到精英复制――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的主体机制的演变.学习与探索,2005(1).

[5]陈光金.中国农村社区精英与中国农村变迁.博士论文,1997.

[6]陈旭一.社会精英流动及其选择机制初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5).

[7]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苏州大学学报,2001.

[8]邓玮.历史轨迹与当代转型:中国社会精英流动机制的理论考察.理论导刊,2009,(2).

[9]苟天来,左停.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2009,(1).

[10]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社会科学辑刊,2000,(4).

[11]胡杨.精英与资本――转型期中国乡村精英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金太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齐鲁学刊,2002,(5).

[13]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3).

[14]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6]秦琴.精英转换:理论的争辩及其凸显出的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7]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1998,(3).

[18]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浙江学刊,2002,(3).

[19]仝志辉.村民选举中的精英动员.社会学研究,2002,(1).

[20]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4).

[21]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农村精英的构成变化.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秋季卷),1994.

[22]吴忠民,林聚任.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来自山东省五城市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1998,(2).

[23]许苏明,金迪.精英流动与社会制度的建构.唯实,2005,(4).

[24]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史学月刊,2002,(8).

[25]袁辛奋.略论社会关系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1).

英国农业论文篇2

1.引言

语料库是指按一定原则取样获得的大规模电子文本汇集(Sinclair 1991;Hunston 2002;Baker 2006 ;许家金,2003)。近年来,语料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词典编撰、外语教学、外语学习、翻译研究、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等领域。在语料库语言学中,专门用途语料库指的是出于某种特定研究目的需要,只收集某特定领域的语料样本建成的语料库(梁茂成,2010)。目前已经建成的专用语料库有航空航天、建筑、医学、IT和商务等专用英语语料库,“农业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在国内尚属空白,鲜有涉及农业英语语料库的相关研究,更没有动物科学学术英语语料库方面的研究。我校作为“985”、“211”农林院校,未来发展目标是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在学校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加强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大背景下,建设农业英语语料库并开展农业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具有必要性。然而,目前我校师生在农业英语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他们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我校外语教学在农业英语教学和农业英语翻译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一方面英语教师缺乏农业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很难开展结合农业特色的英语教学,另一方面研究生和科教人员虽然有农业专业背景,也熟悉专业词汇,但因为英语语言基础差,缺乏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训练,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语篇特征和农业英语语言特征,即使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也因为写不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论文,很难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所以,开展基于农业英语语料库的农业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具有紧迫性。本研究基于自建的FAO农业英语语料库,旨在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FAO农业英语语料库就是收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网站上的电子资料,主要是技术文件或FAO与农民开展的工作信息,范围十分广阔,如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新发明、新成果;农业科研方面的新问题、新进展及新经验;农业科技战线上杰出的人物、事迹等;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新办法、新途径、效果及社会效益等。本研究基于自建FAO农业英语语料库的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验证并总结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揭示FAO农业英语和通用英语及学术英语在语言特点上有何异同。

2.研究方法

2.1自建语料库

笔者自建约274,916个总词数的小型FAO农业英语语料库。语料库文本从2008年到2013年的FAO官方网站上获取。此外,本研究选取约100万词的通用语料库CLOB和约600万词的英国学术英语语料库BAWE (British Academic Written English)作为参照语料库。

2.2确定研究范围

所谓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等多个层面的特点(袁巧琦,2007)。鉴于可操作性有限,本研究无法逐一揭示农业英语方方面面的特点。然而,可通过总结以往的研究,发现研究者们认为农业英语有如下共同语言特点:(1)农业英语的词汇意义比较稳定;(2)农业英语是一种书面语言,语言严谨、简洁(黄昆,2013;任凤伟,杨仕学,2009;杨石乔,2004;);(3)动词名词化现象较多;(4)被动语态使用较多。(任凤伟,杨仕学,2009;杨石乔,2004)。因此,本研究旨在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验证以上研究结果,从而更客观地揭示农业英语,尤其是FAO农业英语这一次语体的语言特点。

2.3设计研究步骤

本研究使用BFSU PowerConc 1.0 beta 20的wordlist 功能检索FAO农业英语语料库的总体数据信息,通过分析检索结果,验证和分析FAO农业英语语料库是否具备简洁性。使用Treetagger先将FAO进行词性赋码,以便书写Powergrep检索时要用到的正则表达式,再使用Powergrep检索动词名词化和被动语态的正则表达式,得出这两种语言现象在FAO农业英语语料库中分别出现的频数,基于这些数据分析FAO农业英语中动词名词化和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词表分析

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BFSU PowerConc 1.0的N-gram List功能做FAO的词表,得出包括形符数、类符数、标准化形符类符比(TTR)、平均词长和标准句长的统计信息,具体数据见表一。表一 CLOB、BAWE和FAO词表数指表一中的形符数指语料库中共有多少词;类符数指语料库中共有多少不同的单词;而标准化形符类符比则反映了语料库文本词汇的变化量,比值越大,用词越多变;平均词长为平均每个单词所含的字母数;标准句长为平均每个句子所含单词数(梁茂成, 李文中, 许家金, 2010)。

标准化形符类符比反映了语料库文本词汇的变化量,比值越大,用词越多变(梁茂成, 李文中, 许家金, 2010),表一中CLOB、BAWE和FAO的标准化形符类符比分别为43.60、38.87和42.13,FAO农业英语比学术英语的词汇密度更大,词汇变化更丰富。该结果表明FAO农业英语就所涉及词汇量而言并不简单,原因或许在于FAO农业英语,作为几乎每天都有更新的时效性最短的农业英语,其中总有层出不穷的新词新义出现。

平均词长为平均每个单词所含的字母数,表一中CLOB、BAWE和FAO的平均词长均分别为4.72,5.02,5.29。大多数研究结果发现“农业英语在词汇使用上有客观、真实、准确、简洁等特点”,但是FAO农业英语的平均词长却略高于CLOB通用英语,甚至略高于BAWE学术英语,说明FAO农业英语相较于CLOB和BAWE,并非用词短小,实际使用的词语相对冗长,信息量更大。

标准句长为平均每个句子所含单词数,表一中FAO农业英语的标准句长27甚至超过BAWE的25,而CLOB的标准句长却不到20,说明FAO农业英语在句子层面上比学术英语要相对复杂。

一般而言,标准化形符类符比、平均词长和标准句长的数值越小,表明文本语言越简单。该结果表明FAO农业英语就所涉及词汇量而言并不简单,最好的解释是:一方面,FAO农业英语作为官方性的文本,在组词造句上必须保证正式、准确、谨慎,代表政府的态度,这就必然要用相对复杂冗长的句子清楚地阐明事件。另一方面,FAO农业英语作为网络电子文本,每天都更新式地记录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种大小农业事件,一些文本词语会跟随时展步伐出现新词。因此总体来说,就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本的复杂性而言, FAO农业英语的词汇比学术英语的词汇更多变、更复杂。

表一 CLOB、BAWE和FAO的词表数据统计

3.2动词名词化

就形式而言,动词名词化是指用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的办法把动词构成名词的过程或结果(陈晓堂,2003 )。英语动词名词化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类为动词添加后缀-tion,-sion,-ment,-ence,-age等,被称为动词派生名词或行为名词,如agitation,conversion, development;emergence,dependence,另一类由动词加-er,-or,-ee,如inspector,lover,interviewee,它们通常在句中作表语,与前面的形容词一起构成动态含义(李容萍,2009)。先用赋码软件treetagger对三个语料库赋码,然后用Powergrep检索出以这八个主要名词后缀结尾的动词名词化现象,得出CLOB、BAWE和FAO中动词名词化的标准化频数(每百万词)分别为15969、18043和19991。

这一结果表明:FAO农业英语中的动词名词化现象多于普通英语和学术英语,这与已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已往的研究认为农业英语更科学,需要保证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同时主语非人格化不仅是一种隔离的手段,把人与事隔离开来,避免了个人情绪、态度、偏好等因素,影响结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还是一种规避、推诿责任的策略(袁巧琦,2007)。而FAO农业英语中动词名词化现象又明显多于学术英语,这是因为:FAO农业英语记录的是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新发明、新成果;农业科研方面的新问题、新进展及新经验;农业科技战线上杰出的人物、事迹等;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新办法、新途径、效果及社会效益等,作为官方性的政府文件,准确、客观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3.3被动语态

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Powergrep检索CLOB、BAWE和FAO中被动语态的出现频数,得出CLOB、BAWE和FAO中被动语态的标准化频数(每百万词)分别为1483、2503和1575。该结果表明,FAO农业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多于普通英语文体,这与已往研究结果一致,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是由农业英语的客观性决定的。使用被动语态可以把所要论证、说明的问题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上,这样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显得更客观(唐燕玲,2003; 袁巧琦,2007)。例如: Emergency assistance is also needed to enable herders to feed their animals.此句省略了人称主语,使用了Emergency assistance作主语,避免了作者作为施事者的责任,使得读者相信研究结果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的,便于FAO的特定读者群体――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采取措施,促进农业事业的稳定发展。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观察了FAO中被动语态的检索结果,发现的确如此。典型索引行见表二。

表二 FAO中被动语态的典型索引行

4.结语

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了FAO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研究结果表明,FAO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有其独特性和规律性:相较于学术文本,其用词更丰富,文本更复杂;相较于通用英语,FAO农业英语和学术文本一样,多使用动词名词化和被动语态。

相较于学术文本,相同的是,FAO农业英语和学术英语都会更多地采用动词名词化和被动语态,以保证语言清晰,把人与事隔离开来,避免个人情绪、态度、偏好等因素,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更好地保证FAO上记录的农业方面相关政策贯彻实施,保证农业方面相关先进技术更平易敬人的被接受。不同的是:一方面,FAO农业英语句子层面相对复杂,即文本更复杂,FAO农业英语作为政府官方的代言词,在用词方面,更看重的是准确性、正式性、清楚性,因此在用词上不会只偏重短小词语来达到简洁的效果,而是采用相对冗长、书面的词语和句子来更谨慎地准确表达。另一方面,FAO农业英语的词汇比学术英语的词汇更复杂,词汇变化更丰富,词汇密度更大,作为时效性最短的网络电子文本中总有层出不穷的新词新义出现,采用最鲜活、最生动的语言报道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种大小农业事件,就其所涉及词汇量而言并不简单,因此就其词汇的丰富性而言, FAO农业英语中的词汇能使英语学习者学到十分地道的现代英语。

参考文献:

[1]陈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2003(3).

[2]黄昆.对农业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87-88.

[3]李容萍.英语动词名词化的应用与翻译[J].考试周刊,2009(27):52.

[4]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任凤伟,杨仕学.对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功能分析[J].语文学刊,2009(2).

[6]唐燕玲.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实质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17-19.

英国农业论文篇3

专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提高写作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在阅读、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方面有所提高。对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备对学术性文章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要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研究或调查报告以及完整学术论文的写作,还要具备口头交流、演讲和书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局限于专业阅读和笔头翻译,则有失偏颇。

1 专业英语的特征

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多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普通英语,应及时巩固,因为这时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就此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术语(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语学习逐步向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文章过渡,使学习英语和学习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局限于用英语读原文、中文讲解词汇和语法、中文翻译课文、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很难与基础英语区分开。而且,学习好专业英语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2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构成特点

学生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概括地说,专业英语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专业+英语”,可理解为专业在先,英语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农科专业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和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对其他学科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1]。教师不仅要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标志绿色革命成就的矮秆小麦的育成、杂交稻的育成)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如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学并重型的农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的现状是: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在英语听说和教学方法上与基础英语专业教师可能存在差距,如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完全进行全英文教学;有些教师可能有短期出国留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专业英语授课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语上课还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师虽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备很好的专业功底和流利的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或者很少受过基础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能够比较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但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情况,部分学者建议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2]。虽然这项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际可操作性较小。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晚,许多农科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对于大部分农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授课来说,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有效协调专业英语本身以及学生的高要求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的矛盾,这种不协调性很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自觉学习可能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3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

3.1 阅读材料的选择

现有的面向农科或生物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文章或章节,内容比较单调陈旧,选择的课文要么过于专业和生僻,大量的专业词汇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或者所选文章与某门专业课的章节内容完全重复,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接触到新知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教材。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3]。笔者认为,由于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和专业英语课的理解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专业英语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选择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既不应成为专业课某些章节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选择过于专业的研究性文献。在教师讲解之前,以80%以上学生能够读懂60%以上的内容可作为所选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标准,而且所选内容尽可能涉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是专业课没有涵盖的内容。本科英语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发明或新产品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综述性(review)文章为主,内容涉及介绍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国际性研究机构(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4]。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及利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单门专业课教学不可能涵盖的。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进行快速阅读、精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是专业课的补充和延伸,选择阅读材料时注重内容的前瞻性、综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汉互译和写作训练

翻译和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点,英汉互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较好,没有最好。而英文写作虽有大致的规则,但写作水平因个人的英文基础、写作风格和专业背景而异,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关于翻译和写作技巧,国内外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借鉴。虽然农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师可尽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应的翻译实践,做到讲练结合,重点讲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翻译所选课文、译例和练习内容最好涉及农业科学领域的多门学科。专业英语的写作技能训练应尽可能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对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为例,对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作简单的介绍,重点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译和写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对研究生而言,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应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选不同期刊或杂志的3~5篇范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具体要求因不同目标杂志而异,详细讲解英文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包括英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简单介绍和演示参考文献编辑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较中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差异(特别是讨论部分),培养研究生独立撰写英语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笔者认为个人简历和书信写作的要点也应作为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研究生英文书信来往较本科生频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献、投稿时写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观点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请国外读书深造、应聘博士后职位、交流互访或者应聘外资机构等。英文书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可供参考,但教师可简单介绍正式或非正式书信的范例。

3.3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技能正式体现英语的语言功能即交际功能,该部分不论对农科专业英语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可能是一个弱项,应尽量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对本科生而言,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用英语提问和回答专业问题、上讲台讲解部分段落、偶尔邀请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专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不一致,除了进行上述训练外,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研究生用英语就自己的论文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保证每堂课至少有1个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头报告,每个学生选修专业英语期间至少有2~3次的锻炼机会。然后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音、语调、话语组织、流利程度、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学生和教师还可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短暂的提问和相互交流,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4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据调查,多数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教学方法单一,只给学生讲一讲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但是课堂讲解策略和授课艺术也至关重要。虽然把农科专业英语讲解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弥补这种“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讲课活动编排得像是做游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或配对,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用英语提出问题,由各组用英语抢答,采用记分制,在规定回合数后,积分最多的学生胜出,或者采用“专业英语单词接龙”、“专业知识英语大比拼”。总之,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提问题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如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比如转基因食品的英文术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语竞猜或描述专业知识点(标志绿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汉短句互译,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专业英语关键词(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压抑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性地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此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苗艳芳,李友军.农科专业英语[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英国农业论文篇4

[Abstract]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 agriculture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reasons that there is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 translating agriculture versions: the political reason, multiple meaning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It also brings forward som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variation, which can be a theoretical guide for translation of agriculture English,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it. Thus it can reinforce the effect of intercultural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translation variation;reason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农业国际交流显著增加。而对外交流中,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使得农业文本进行英语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农业英语缺乏系统研究,在农业英语翻译中缺乏完整的翻译理论[1][2][3][4]。而现有的通用翻译理论多来源于文学翻译或更为关注文学翻译,采用相关理论进行农业英语的翻译常常无法适应农业自身的特点。这就导致在现有的农业翻译中翻译的质量主要依赖翻译者的个人素质,翻译质量的不稳定影响了农业对外交流的效果。而在农业文本翻译中,进行变译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分析农业文本中变译的原因,为农业英语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将有效促进农业英语的翻译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强农业对外交流的效果。

1.农业文本中的变译

与农业相关的文本中,存在许多变译的现象。如总理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段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阐述。

中文文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对应的英文文本为:“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major historic task set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which will have an overall impact o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modernizing the country. We need to implement a policy of getting industry to support agriculture and cities to support the countryside, strengthen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continue making reforms in rural systems and innovations in rural institutions to bring about a rapid an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ountryside.”

中文中有六个“农”字,翻译都不一样,全文三个“农村”翻译也不相同,因此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组织语言,局部进行变译是农业文本英语翻译中常见的现象。

2.农业文本变译的原因

农业文本英语翻译中的变译是常见的,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助于寻找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质量。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发现这些变译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治原因。

比如在一些翻译文本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翻译为“new rural communities”而删除“社会主义”这一西方敏感字眼。

2)中文用词多解。

比如“退耕还林”可以翻译为以下几种形式:a)Farm fields have been returned to woodland;b)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land;c)convert cultivated land into forests;d)return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or pastures;e)restore the reclaimed land to forest.其中由于对中文“耕”字的理解不一样,进行相关的增译就不同。中文“退耕还林”中的“耕”可以理解为“耕田”或者“耕作过的土地”,因此要对“耕”字的内涵进行增译就有两种选择,如果再考虑时态和语态的问题,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几种形式。

3)中国国情特色。

一些在中国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名词,也需要进行变译。比如“提留统筹”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向农民征收的主要费用项目,简称是“三提留”、“五统筹”。“三提留”是指由村一级组织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集体管理费;“五统筹”是指由乡一级政府收取的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和民办教育方面的费用。这是和中国农村国情特色相关的收税方式,因此一般从其用途出发,直接翻译为“fees paid by farmers for overall township planning and village reserve”。

4)科技发展。

比如对于农药的定义由于科技发展,翻译时要根据不同场合进行翻译。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的定义中文对于农药的定义为“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而在国际上,早期将农药称之为“经济毒剂”(economic poison)或“农业化学品”(agrochemicals),农药的定义和范围偏重于强调对害物的“杀死”。现在,农药并不注重“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因此,将农药定义为“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1 pesticides),“理想的环境化合物”(ideal environmental chemicals)、“生物调节剂”(bioregulators)、“抑虫剂”(insectistatics)、“抗虫剂”(anti一inect agents)、“环境和谐农药”(envi一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或environrnentfriendly pesticides)等。尽管有不同的表达,但今后农药的内涵必然是“对窖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安全”。显然,由于科技的发展,变译在农业文本中会常常出现。

3.对农业文本进行变译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翻译实践中对农业文本进行变译,从其出现的原因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农业文本的主旨。进行变译时,一定要从文本的主旨出发,不能为了变译而变译,而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而进行变译。

2)时代的发展。随着时展,一些翻译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科技的发展

3)一些通用词汇的普及。随着交流的扩大,一些常用词汇名词会向通用词汇、特定词汇发展形成固定翻译,甚至成为英文的外来词。

参考文献:

[1] 夏鄂琼. 浅谈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J]. 湖南农业科学,2005,2:68-70

[2] 姜光辉. “三农”问题及其英语翻译[J]. 中国农业教育,2006,4:16-17

[3] 彭俊. 农业英语的特征与翻译[J]. 今日科苑,2006,11:86-87

[4] 张少恩, 王艳飞, 刁若菲. 浅析农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翻译[J]. 农业网络信息, 2008,6:168-170

[5] 黄忠廉.变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2002.

基金项目:

英国农业论文篇5

关键词: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agronomy;specialized English;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26-02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日趋国际化,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合作项目策划、农产品出口、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国外仪器设备使用等都不可避免地需与英文资料接触。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农业要想与世界接轨,要想融入世界经济就必须掌握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农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的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延续、交叉与融合,具有“科技英语”的特征[1-2],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并运用专业英语的有效途径是在系统学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熟悉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掌握文献阅读技能及多种方式获取专业资料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学生基础、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自2008年起,笔者开始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手段选取、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近年来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国内同行分享,以期进行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是通过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知识,进而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查找和阅读所需要的专业英文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获取相应的专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点的讲授,选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郭丽华等人编著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强的《English Course for Agronomy》为授课用书,从该教材中选择部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科技文献,系统地讲授专业英语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上网检索或者到图书馆查阅选择最新专业研究热点的英文专业文献,从专业知识、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熟悉专业英文文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的安排,结合中文专业知识,学习相应地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相关的专业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另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针对其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和就业、研究生面试等场合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计划学时下,适量的增加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结合专业情况的英文自我介绍、研究方向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指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是要强调、突出“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找回它们在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中心位置,即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向转化,从讲解、灌输的方式向以学生自主的任务式、功能式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式教学转化。

2.1 小组合作与课堂展示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保障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并适当兼顾组内同学之间的可接受性。小组以4-6人为宜,并选出各组的组长,负责学习情况的报告。合作小组就老师给定的学习项目(任务)进行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点的互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3]。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与小组间的交流,按照分工完成小组的项目活动,然后根据主题和完成的情况制作成可以展示的作品。如在学习“Carbon dioxide is nature’s hidden yield enhancer”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Learning by Doing 板块,教师首先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使学生获取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以“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on crop's yield and quality”为主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获取相关信息,把所查资料和获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综合到一起,集中讨论并增减相关内容,使其内容条理化,小组同学再一起完成汇报PPT的制作,然后以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陈述。教师根据每个小组ppt制作情况和展示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分,每个小组的得分作为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并记录下来,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课堂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检索与文献研究锻炼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小组演讲,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2 教师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探究性教学 在每一次新课开始前,教师设计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的目的是在阅读之前构建学生关于某一话题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内容预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讲授有关段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知识。因此,小组讨论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好课文的结构划分后,让小组成员需要就每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教师需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即根据每部分内容提出与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通过做出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其次,教师把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重点句子、短语及单词展示出来,作适当的释疑,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以便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所有这些活动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进行重点讲解剖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被激发,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3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丰富、具体、生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将使学生较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认识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互联网、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侧重点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展开,在专业英文知识点的学习上,通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了解相关专业英语词汇所对应的专业过程,增加信息容量,培养学生用英文准确描述专业问题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国际著名大学农学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教师可对其近期学术报告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国外著名大学和英文专业期刊网站,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文表达方式,又可对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英文摘要的写作提供最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照片等教具在课堂上演示,也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愉快、积极学习兴趣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例如,在讲到“flower”这一节时,把教室模拟成花卉种植园,展示出不同种类的花卉实物或图片,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英语介绍花的结构和特征等。利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再强化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

4 改进考核方式

针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我们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也相应做了调整: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我们注重课程平时考核,使平时成绩构成多样化,平时成绩由合作小组课堂展示情况、课堂参加讨论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期末考试主要由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翻译、摘要写作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得到,实践证明,采取这一考核方式可以保证成绩统计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专业英语教育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农科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虑农科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农科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瑛.科技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2]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50-52.

[3]郭书法,曹凤龙,严发萍,熊春华,明泽.合作学习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 (10): 50-51.

[4]王亦兵,黄岩,承欣红.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外语系教学改革立项初探(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3):91-93.

[5]孙茉莉,马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03.

英国农业论文篇6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学校大多开展了专业英语课程,将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并设计了校本教材等,要求教师按照教材开展授课工作。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将专业文献作为全部教学内容,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在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一书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现代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每个章节后面都提供了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词汇练习题目、语法练习题目等等。

《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一书共分为17个单元,内容涵盖学术英语概念、生词学习和词汇量扩大方法、英语文献阅读技巧、农业科学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该书的编写可帮助广大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及工作者提高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鉴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学科的发展弱势将更加明显,高校需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比如,当前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兴趣薄弱,并不能全身心投入英语课堂,吸收教师传输的英语知识;农业与生物学专业学科知识理解难度较大,专业词汇较多,句式结构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介绍农业与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从整体上来看,当前高校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扩充教学内容,收获英语教学实效。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采用僵化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

英语教育对学生意义非凡,高校需要主动承担育人重任,扫清学生成才之路的障碍。高校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发挥教学实效性。首先,高校应该把握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写入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最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高校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开展英语训练,整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辅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为学生介绍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专业文献,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等。为学生介绍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专业论文,使学生阅读国际权威期刊并从中获取知识。再次,高校应该将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材与科技文献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习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工作中,突出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最后,高校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比如,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插入互联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依靠开展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目。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全方位构建教学体系,立足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发展的大背景。《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对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英国农业论文篇7

【关键词】

需求分析;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愈加缺乏,虽然近几十年来研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作品极多,但目前实践的指导效果却不乐观。尤其农业院校,教学资源缺乏,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一定程度上对人才专业性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农业院校并不多,仅有的几所大学如甘肃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开设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无论是从国际发展形势、高校开设专业情况还是该专业的的实用性而言其发展前景都很可观。

二、ESP需求分析理论的基本内涵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研究对象的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Long认为需求分析与ESP有着密切关系,且在第二语言学习上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较特殊,基于需求分析可以让我们从实际出发,以当前农业院校具体状况和市场需求为参考和指导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当然,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我们也应该一并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即这种培养必须具有人文性。所谓的人文性就是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当中,在追求培养学习者必要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大限度的提升课程设置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情怀。这是基于新时期国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方面,这些人才需要有夯实的专业功底,另一方面,也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本小组成员做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环境下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情况。目前各大高校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还在改革,众多教学方案及现行教学体制不成熟。据调查大部分该专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获取专业知识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目前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机会等。由于该专业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教师和实践这两方面的要求尤其高。调查发现,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大二有75%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大三也有一半学生认为如此。而学校却不能提供信息或机会帮助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提前实习,仅仅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农业院校也是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近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专业性的课程没有基础积累几乎学不懂,很难掌握。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即便掌握了专业知识,农业院校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社会及国际市场的需要。

四、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由于商务英语人才实用性与专业性极强,农业院校要想真正的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必须以其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制定培养计划,保证做到科学合理。大一由于刚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习惯、学习深度等都有很大的转变,因此一些基础性的课程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就要注重基础理论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基本技能的提升,应设置较多的课程,既可以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开设基本英语语言类的课程(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的理论学习及运用、中文版经济类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大二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商务技能素养的培养。上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基础理论与知识类的课程、口语与听力的强化练习、商务英语写作、计算机Office的熟练掌握与使用等。下学期开设稍难的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和听力、继续学习商务英语写作、开设国际商务活动模拟课程等,逐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专业并指导学生扩大信息渠道,培养国际化视野。大三主要是商务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高,适当增加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开设商务英语口译、笔译、谈判、贸易实务等更加专业化的课程,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如进入一些企业、参加国际会展等国际性活动,熟悉国际环境及基本商业运作。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大部分学生虽然会急于找工作等,但第一学期还是需要开一些适应型或强化型课程,如商务礼仪与交际、国际商务技能操作等应对即将到来的职场挑战。当然,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培养是必须要贯穿始终。

五、结束语

本次调研收获颇丰。通过文献考察、数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最终得出适合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目前,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少,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漏洞,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践训练机会也极少,就学生自身而言,学习强度不够、缺乏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不扎实等,这些都成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障碍。总之,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对于农业院校的确很具挑战性,还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

作者:周凤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英国农业论文篇8

中国分类号:K561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又有“世界工厂”之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出台了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旨的通告,并提出对土地实施分类,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决定权。

一、英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农业本来处于欧洲领先地位,但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却渐渐改型为“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1]。在轻视农业的政策诱导下,英国农业逐步衰退,食品供应严重依赖英国远洋商船,粮食进口运输受阻,是国内出现“粮荒”为解决吃饭问题,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食品分配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

二、英国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体系

在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英国农业的基础,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社进行。提供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主要有三类:设有农业院(系)的大学、农学院和农业培训组织。

以农业大学和大学农业院系为例。英国的农学院于本世纪30年代形成,目前全国共有多所。最初,农学院只是对已有农业背景的农民子女(主要是男孩)提供理论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开始提供的英国有15所农业大学和食品相关的院系,如伦敦大学维伊学院、爱丁堡大学工学院等,均开设高能农业、环境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系)。入学资格要求,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2门科目为优,其他3门科目及格,入学前应有一定的农业实践经历,学士学制3-4年(兽医6年),硕士和博士学位各1-2年和3年。毕业生主要当农业顾问和教学科研人员[2]。

三、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

(一)政府重视农民职业教育有相应的立法、机构与规划

英国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曾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3]。在政府中,教科部负责院校教育,同时也抓院校的职业培训,就业部的培训局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方针政策与宏观管理,并制订有成人就业培训计划、青年培训计划等。农业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实施“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为了保证农业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执行质量,政府还不定期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如为改进农村技术培训工作,政府于1989年成立专门班子开展农业培训调查,随后采取了加强农村技术培训工作的措施,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 16个地区培训中心[4]。

(二)有机结合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

英国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其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以高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为辅,形成了一条从高到低层次分明、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的、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需要的农民培训系统。比如,郡级农学院,主要培养有较全面知识的新一代农业劳动者,科研与咨询部门(如农业开发与咨询服务局)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专项培训,而绝大部分的农民则是由地区培训中心培训。英国每年有30% 的农民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5]。

(三)建立奖励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英国于1987年建立了“国家培训奖”,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6]。为保证教育与培训质量,负责培训的部门严格把好承担教学与培训任务的教员或辅导员的质量这一关。如农业培训,除邀请学院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任教外,还请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但对于后一类教员,一般先由农业培训局组织培训,经考核拿到合格证后才能负责教学工作。

另外,对于参训学员,尤其是参加学院各类职业训练班的学员,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共分五级,一级为最基本技能,二级为担任农业工人必需具备的资格,三级为农场顾问必须具备的资格,四、 五级为农场经理必须具备的资格[7]。为控制资格证书的发放,还成立了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农业领域的资格评审委员会由农业培训局、教育界、国家职业技能考核委员会、农民协会及政府部门的代表组成。

(四)农民培训的经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职业培训,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还从法律上保障,对农民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津贴给予补助。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优惠待遇,主要有:①有权购地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②可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③创办第一年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资助和补贴;④初始几年政府可对农场减免税收;⑤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⑥国家可派农业顾问对农场提供技术援助;⑦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8]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农民职业培训的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英国农业经济的蓬勃的发展。

四、英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

农业职业教育是英国农业的基础,农民培训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国家调控,政府承担主要的经费,具体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教学培训则由相应的农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

(一)政府组织的农民培训

英国的农民培训是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培训局负责,而且英国应用拨款机制,激励学院提高教育效益。设立“教育拨款委员会”,把国家预算中划给地方当局的教育经费,由该委员会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分配给每所学校。经费的分配实行“三挂钩”:一是与上年学校的招生规模效益挂钩;二是与教学质量挂钩;三是与生均费用挂钩,拨款委员会制定不同专业的生均消费综合评定“标准单位”,支出越少拨款越多,以激励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9]。为确保教育质量英国政府对学院的具体业务活动绝不干预,但对教育质量非常重视。主要通过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评估和拨款的方式间接实现。官方的权威机构每年要对全国农学院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权威机构定期公布每所学校的综合评估结果,提倡公平竞争,激励先进督促后进。

(二)模块式的教学管理

模块教学法是英国农学院组织教学的主要模式,他按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教学,其宗旨是服从岗位所需,培养实际能力,确保学业质量。对岗位所需技能进行需求分析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学院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农场主和农业管理部门的专家共同进行需求分析,依据岗位需要,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按其技能划分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分项并具有具体的教学目的,所有教学目的必须是可量化、可测定的,便于实施和学业评估。培养能力是实施模块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分析和判断能力,交际和公关的能力以及以及利用最新杂志信息和现代传播技术获取的资讯更新知识及技能的能力。

(三)国家农民协会

在英国,国家农民协会的主要主要职能是听取和反映农民意见,并替农民进行各种调研。目前,国家农民协会已有相当大的实力和影响。该协会设有专门的出口部,成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司,主要负责小麦、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销售,并帮助农民贷款。

(四)农业合作社

英国的农业合作社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英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是发源于曼彻斯特的由300多个小合作社合并而成的COOP合作社[10]。该合作社于2002年与约克郡消费合作社合并,现在已经成为一家经营时间最长、经营状况最好的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用极少的的人力经营者全国15%的可耕地[11]。每年的生产计划由农场经营者提出报上级公司同意后实施,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到合作社所属超市销售,这就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

(五)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有的侧重于应用研究,如动植物育种、畜禽防疫、水产养殖等;有的侧重于动植物生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结构、土壤肥理、生物固氮等基础科学的研究。英国设有4种专门机构,即大学、三年制的农学院、农业专科学校和不脱产的职业培训中心。

1.大学

大学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农业专门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思考能力,毕业后一般成为农业科技研究院、经济或行政方面的负责人。

2.农学院

农学院招收的学员一般是具有1年农场实践经验的人员,培养目标一类是农业技术工人,一类是农场主、农场经理、政府机构或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

3.不脱产的培训中心和专科学校

不脱产的培训中心主要针对农业工人、农场主的子女和农场主本人的,依据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课程;专科学校则以培养农业工人为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安排理论学习和田间实践两类主要的学习课程,但理论学习的时间要占整个学习时间的80%,农作物农业机械及畜牧生产为必修课。

五、英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

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参与的主体来来自于不同层次:农业工人、农场主的子女、农场主、以及愿意从事农业的学生及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社会人员和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一)农业工人

在英国,农业工人可以进入专科学校和不脱产的培训中心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想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但入学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他们的必修课是农作物农业机械和畜牧生产,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在知识的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田里或车间参加参加实践活动[12]。

(二)农场主的子女

在英国,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他们可以进入不脱产的培训学校学习,也可以中学后直接升入农业学校学习。

此外,在英国为所有接受继续教育以及14~19 岁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提供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11]李春光.国外”三农”面面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77,83.

[2] [5] [8]杨茹,宋国恺.国外农民的职业培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0,94,93.

[3]同上,92-93.

[4]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07):25-27.

[6]李景光.英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J].教育与培训,2005 ( 2):27.

[7]刘英杰,张凯.英国的农民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J].世界农业,1986.6.

英国农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87-02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多,农业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农业英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的用量巨大,而且在词汇和句型的表达上,长句多、被动句多,这些特点都使得农业英语比普通的英语翻译难度大得多。我国从事农业英语翻译的人员数量不多,由于农业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要求翻译人员掌握基本的英语翻译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农业专业数据,以及农业英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够保证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1 农业英语的特点

农业英语是新时期一种十分重要的英语问题,其不仅包含了英语专业的特点,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词汇表达和语句表达方面与普通的英语有着较大的区别,而且要求翻译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科技性,因此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时,在农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要求做到准确、连贯和规范,因为农业生产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仅仅从词汇量方面来看,农业英语就较普通英语翻译多出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而且其中的非谓语动词较多。从文体上看,在农业英语翻译中,虽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语法和句型的表达,但是仍然需要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将文章的含义进行清晰的表达,使其能够对客观事物和情景通过最为客观和直观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词类转换及省略等。另外,在农业英语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被动句型多,而很少使用人称。因为这类科技性的文章主要是清楚的阐述事实,描述生产发现和实验报告等,不需要使用过多的人称。虽然农业活动的主体是人,但是在科研文章和报告中,主要阐述的是试验的结果,获得的理论和现象等,而这些结果的介绍,往往是不需要使用人称的。农业英语与普通的英语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这也为农业英语的学习和翻译等活动带来的一定的难点,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够提高农业英语的使用效率。农业英语的特点,可以从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农业英语的词汇特点

在农业英语翻译中,一般占据关键词汇和语句的都是专业词汇和通用词汇。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概念和新词汇不断的出现,很多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词汇,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这也是当前农业英语词汇的主要特点。

(1)专业性强。一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到了农业英语领域中却成为了专业术语,比如ring(年轮),ear(果穗),settle(佃农),cap(根冠),parent(亲本)等,此类农业英语领域中的专业词汇,都是从普通英语里的常用词汇中产生的。另外有一些结构十分简单的词语,在农业英语中也发生了转化,并且产生了更多的词义,比如常见的water,就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其可以作为名词使用,翻译为水,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翻译为浇水,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翻译为水的,用水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复数如翻译为洪水。同时,water一词的构词能力也很强,在其基础上可以派生出多种词汇,如waterworks(供水系统),watermelon(西瓜),waterlog(积水)等。对于这些农业英语中的专业术语来说,往往只有农业科技人员才能够深入了解其含义,并且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也是当前农业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2)派生词多。派生词(derivatives)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借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之助创造而来。这些词根和丰富的词缀又大多数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无数的新词得以通过这些词缀,附着在词根上创造出来,且在农业英语词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biology(生物学)就是希腊语bio-(生命、生物)+logy(科学、理论)所构成。

(3)合成词多。为能严格准确且又快捷简练地描述客观事物的大小、数量、程度与特性等农业科技概念,农业英语中时常采用复合词(compounds),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联合在一起构成新的术语和词汇。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①用连字符连接而成,如crumb―structure(团粒结构),self-fertile(自花授粉);②不用连字符直接组合而成,如livestock(牲畜),sharecropper(佃农);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单词以短语的形式组合而成,如dairy industry(乳品加工业)。

(4)缩略词多。缩略词(acronyms)是指把一个名词词组的各个组成单词的首字母拼写在一起,因为这种方式能非常简洁地表达一个名词。和其他科技英语一样,农业英语词汇里也有很多这样的缩略词,如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虫害综合治理,AI(artificial insemination)人工授精,ET(Embryo Transplants)胚胎移植,IFAD(International Fu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

1.2 农业英语的语法特点

(1)大量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在农业英语中,当表达概念或是定义之时,往往为了保证表达的完整性和严谨性,需要使用大量的长句,有时甚至一句话需要几行的文字才能够表达清楚,而在较长的句子中,一般一段话就是一个最完整的句子,其中包含了各种常用的短语,词汇结构、主从句型等,而且这些句型可以进行不断的扩展和变化。

(2)频繁使用被动语态。在农业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也是十分频繁的,一方面由于被动语态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减少表述过程中的主观色彩,使得英语的表述更加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被动结构在表述方面更为简洁,而且能够很好的将需要论证的问题进行客观的阐述,还能够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比如,When a leaf is looked at under a microscope,it is seen to have thousands of little breathing pores.可以翻译为:如果通过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你能看到其上有数千个微小的气孔。

(3)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在农业科技中,一般都是针对动植物的机体发育以及其生长的客观规律进行描述,因此,在农业英语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名词化结构,尤其是在农业英语文献中,需要在遣词造句中体现出动植物生长的实际情况,而名词化结构正是能够清楚的表达这一内容的结构。因此,在普通的英语中使用动词进行表述的内容,在农业英语中往往使用名词进行表述,并且将原本的动词含义潜藏在更深层次的语句结构中。在农业英语中,常用的名词化结构的代表性表达结构为“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of+名词+修饰语”,这种结构一般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也不会减少信息的含量。例如:Polyculture is the dominant farming system in many areas of tropics,where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and 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remain low.混养是许多热带地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这些机械化程度低弱的地方,人们也很少使用农药。

(4)大量使用非限定动词。非限定动词,通常也可以称之为非谓语动词,其中包括动词不定式、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以及介词+动名词等构成的多种短语形式。在农业英语的表述过程中,要求其文章的表达要简练,而且结构要紧凑,在这种要求下,其使用的非限定动词数量与普通的英语表达方式相比,就显得更多。同时,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明确描述对象,需要使用的非限定动词数量很多,而为了使表达的语句更加简洁和有逻辑性,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就是用非限定动词构成的各种短语来取代句子中的从句或分句。

2 农业英语翻译的难点

英语翻译,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能够清楚的传达原著的意愿。农业英语的翻译与普通的英语翻译不同,不具有太多的形象思维,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也很少,农业英语翻译的要求主要是能够清晰的表达客观规律,并在表达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方面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农业英语与普通的英语翻译相比,也具有更大的难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农业术语翻译的难点

(1)缺乏专业素养。在农业英语的翻译中,很多词汇在进行翻译时容易使人产生望词生意的现象,比如说:Farm hand不能翻译为“农场手”,正确的翻译应当是“短工”;land reform不能翻译为“草地改革”,而应当翻译为“”;environmental-friendly agriculture从字面的理解可以翻译为“对环境友好的农业”,但是这样翻译就容易给人一种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所以应当将其翻译为“生态农业”,这样则显得更为合适,同时在表达上也更为地道。

(2)异词同义。除了缺乏专业素养这个难点之外,异词同义也是农业英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比如使用英语来表达施肥技术时,一般最先考虑到的可能是fertilizer,然而事实上,汉语中的肥字,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时有多种表达方式。如果译者不能对各种表达方式有着详细的了解,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歧义,或者由于翻译人员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搭配不够熟悉,在翻译时不能选择最为合适的词语,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生拼硬凑的感觉,而这也是在农业英语翻译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难点问题。

(3)词汇空缺。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鲜的词汇加入到了语言之中,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语也大量的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比如三农问题,这样具有特色的词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表达词语,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增加农业英语的翻译难度。

2.2 农业英语翻译句式的难点

在农业英语中,有很多表达繁琐,而且结构复杂的句型,这也是农业英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农业中有很多内容在表达时,找不到合适的英语词汇,因此,有时为了表述一个农业科技事实,就需要使用很长的英语句子才能够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这就极大的增加了农业英语的翻译难度。而且,在英语句子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语态和时态,比如被动语态的应用就十分的广泛。在农业科技类的文章中,有很多都需要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因为使用被动语态更能够体现翻译的客观性,减少译者对文章的主观判断,同时还能够更加突出论证和说明的对象,这样便能够将主人称谓的主语省略,从而使文章变得更为简练。但是,被动语态的句法结构往往都十分复杂,相比主动语言而言,其表达的难度更大,因此,这也增加了农业英语翻译的难度。

3 农业英语的翻译要求和技巧

在进行农业英语的翻译活动时,首先就需要对文章进行仔细的阅读,对其中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对其特定的专业范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配合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或者是到现场去观察,这样更加有利于翻译的准确性。当译者完全了解文章的含义时,才可以进行翻译,这样不会在翻译的过程中产生大的错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原文进行阅读和理解时,要结合农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同时根据英语的翻译规律和语法的表达习惯,对于其中的词汇和语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也只有对这些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才能够保证翻译的正确性。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借助专业词典和对专业术语了解之外,还需要结合科学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率。以下则是三个英译汉时可以使用的技巧。

第一,将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动宾结构。英汉翻译中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词性转换。同时,由于农业英语的语体级别较高,动名词和名词化现象尤为频繁,因此在译转时需要特别注意名词转动词的翻译方法。第二,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结构。这一译法也简称为转态译法。一般来说,被动语态在英语里的出现频率远高于汉语,因此,在译转时往往需要依照汉语习惯给原句添加上主语,使其转换为主动语态。如:Different form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frica,Asia,Europe and south 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情。第三,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添加加或删减必要的成分亦即常说的增、减词译法。在农业英语的翻泽过程中,有时根据上下文需要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必要的词汇、词组乃至句子等成分。

4 结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英语的学习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针对农业英语的学习,首先应当对农业英语的特征,及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农业英语的翻译也是农业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想要从事农业英语翻译,就必须对农业英语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够胜任翻译工作。在新时期,只有从提升农业英语的学习效率方面出发,才能够充分发挥英语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知宇.英语名词术语翻译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13.

[2] 张鸾铃.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56.

[3] 李银明,石艳.浅析农业专业英语的特征和翻译技巧[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23-24.

[4] 夏郢琼.浅谈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J].湖南农业科学,2005(2):10-11.

英国农业论文篇10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内容由土壤学(soil science)、植物营养(plant nutrition)和肥料与环境(fertilizers and environment)三部分组成。土壤学部分包括土壤形成与发育、土壤胶体、土壤有机质和离子交换;植物营养部分包括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肥料来源、养分的迁移途径与植物吸收、作物养分需求、肥料施用、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肥料与环境部分包括养分循环与损失控制、农地磷素的径流损失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基本涵盖农业土壤资源、养分资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专业英文文献的特点,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翻译技巧及英文科技写作要点,培养阅读专业英文期刊或书籍、进行文献资料翻译及简单的专业对话交流的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读写听说译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课程教学的几点改进

笔者通过近几年该课程的授课与探索,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选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没有现成的教材课本,本课程的教材选自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部分内容、难易程度中等。为了逐步、顺利地完成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在初期选用专业英语短文,配以若干练习以保持教学的延续性,并对容易产生歧义的专业词汇或模糊性的语篇进行分析,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科技文章的通篇结构,为英文写作打下基础[1]。此阶段可选用教材中较容易的部分进行。随着学生的逐步适应,难度逐渐增加,重点集中在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英译汉能力,逐步转到专业性外刊阅读。

专业英语的学习依旧需要大量使用适当的英汉、汉英和英文词典,常用的词典有《牛津英汉百科大辞典》、《当代汉英词典》、《现代高级牛津双解辞典》等。专业词典采用谢建昌主编的《土壤・植物营养・环境词汇》。该词典收录的内容包括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生态、资源、环境污染与防治和农业技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农资环专业英语工具书。

从农资环专业文章选择到外刊选用是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又一难点,此时学生虽初具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但接触没有注释和教师讲解的英文原文心理压力大[2]。在专业英语阅读初期,中文期刊的中英文摘要、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可作为外刊阅读过渡性阅读对象,然后进入专业刊物。专业英语刊物主要有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Plant and So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hnology等。

(二)能力培养

大学基础英语学习能力培养体现在读、写、听、说、译等方面,但农资环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能力培养必须是基于学情分析的能力培养,需要因材施教,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我校农资环专业中,除了极个别以其他外国语种(如俄语)作为自己外语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选修该门课程;选修人数众多,有时可多达一百多人,并且专业课程水平和大学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读、写、听、说、译等方面,阅读理解和英译汉能力相对稍强,听力理解和汉译英次之,英语口语交流很弱。即使是其余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往往是哑巴英语,不敢开口。基于这种现状和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我们将翻译尤其是汉译英作为重点进行训练,继续强化阅读和英译汉,兼顾听力和口语锻炼。

(三)教学方法

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之后,教学方法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结合英译汉,进行口语和听力锻炼。

每次两节课的课时里,安排一节课进行口语、听力和英译汉的统一练习。随意选取数个学生大声朗读教材内容,其余学生尽量合书聆听;再选取另一些学生就听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或者提问;然后选取别的学生就前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就阅读内容进行翻译;最后根据学生归纳、提问、回答和翻译的情况,进行评说、纠正与改善。在这样的安排下,学生的英译汉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兼顾阅读、听与说的锻炼,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循序渐进,提升汉译英能力。

学生汉译英能力较弱,而这种能力对计划考研和将来在职场上发展良好、有机会进行国际交流的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很多学生感觉自身英语基础薄弱,或者认为毕业参加工作后应用英语的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因而对英语学习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重视[3]。针对这种状况,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划一,可以分层次要求。

对于后者,要求他们至少要掌握基础的专业词汇和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应对后续的学习需求。因为在本课程完成后,他们很快就进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根据学校要求,毕业论文包括英文摘要;而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内容就是一个基于中文摘要的篇幅比较小的专业英语论文,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词汇,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译英能力,独立完成自己论文的英文摘要。在具体练习过程中,为了消除距离感,选用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翻译蓝本,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并对本学院的科研领域有所了解。

对于前者,则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汉译英水平;而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需求,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专业英语,并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他们翻译本专业专家学者的中文科研论文。这样安排一可以锻炼专业英语的汉译英的能力,二可以了解本专业的研究者们在哪些研究领域做了哪些研究工作,自己将来毕业实习可能会做哪些方面的试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对这方面的研究状况有所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一举两得。

通过探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英国农业论文篇11

毫无疑问,高考命题现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指挥棒之一。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理应研究高考怎么考。

即使只考察2009年以来的高考,不难发现,不少省区的高考卷都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切入点既有其内容与影响,也有特点,还有起因(含条件、背景)问题。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在第一次新课程卷中就直接考查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例1:39(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卷,材料略)

浙江卷当然不是偶然现象,2011年江苏卷也是如此――

例2:23(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材料略)。

2012年高考同样有一些省区的试题涉及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安徽卷第20题就是其中之一:

例3: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结合高考试题,研读高考考纲,可以发现,从高考考纲的条目看,各地都表达得言简意赅:“工业革命”或是“英国工业革命”。显而易见,这样的考试条目,是基于《课程标准》又超越了《课程标准》,蕴含着的学习与考查空间更大,为命题者从各个角度的切入提供了条件,当然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挑战。

2.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本身具有重要学习价值

一般而言,各地的文综高考试卷命制团队都聚集了一批专业水平相当高的学者,他们在制定高考考纲和组织试题命制时不会率性而为,而是基于对历史专业问题的认识,基于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有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对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就应当作如是观。

众所周知,国内外的学者一般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人类社会至今已经历了两个文明浪潮,第一个是人类从渔猎采集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第二个是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R.R.帕尔默的表达洗练而到位:“可以说,工业革命比法国革命和任何其他的革命更为重要。纵观世界历史,似乎可以认为,过去一万年,人类经历的两次最大变革,一是农业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前者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而后者则开创了过去两个世纪现代全球文明。”[1] (p.359)北京大学马克■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第十四章干脆用了如下标题:《工业革命――“第二个创世纪”》[2] (p.599)。

由于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就成为一代代学者不断讨论的话题。当然,由于所处的时代、立场不同,由于观察的视角和认识的能力差异,形成的观点也是大相径庭。关于这一点,2009年以来的高考试题,足以打开高中历史老师们的眼界――

例4: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2009年全国卷二第16题)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例5: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2010年广东卷第39题第(1)小问)

例6: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2011年四川卷第39题第(1)小问)

例7: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2012年重庆卷第20题)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体

上述四个例题分别是从社会结构、自由贸易、煤炭与历史积淀等视角切入,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这与现行各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视角颇为不同。当然,对这一重要问题,钱乘旦、马克■、计翔翔、斯塔夫里阿诺斯、R.R.帕尔默、杰里・本特里、霍布斯鲍姆等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极有见地的观点,其讨论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越了受到各种条件制约的高考试题。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内涵又是如此丰富,学习价值不言而喻,历史教学自然应当加以关注。

3.《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条目需要重新认识

基于上述讨论,也基于《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实践,笔者以为有必要对《课程标准》相关条目重新认识。

首先,《课程标准》本来就给各方自主理解与处理条目预留了较大空间。

2003年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自实施起,就以民主和开放的姿态面向各方学者与高中历史教师。与原先的《教学大纲》不同,它不具有强制性质,而是指导性文件,且较为重视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采用了“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写体制,教科书编写者对课标及其相关条目的理解自然会有差异,因此导致教科书的相关表述存在不同。以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为例,笔者手头的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分别如下:

上表表明,岳麓版编写者最“忠于”课标条目,对工业革命的起因用墨最少;人民版编写者将工业革命的起因概括为三个条件和一项保障;人教版篇幅最大,但表述模糊,需要师生自己理解与概括。无论表达如何,应当承认,这正是《课程标准》赋予编写者的权利。可以推论,《课程标准》也赋予了教师同样的权利。

与教材编写者、教师的权利相同,高考试题的命制人也有着较大的自主空间。因此,无论是高中历史教育,还是高考命题,都有着既基于《课程标准》而又不囿于《课程标准》的特点。还是以浙江省2009卷第39题为例,它不但考查了工业革命的起因,还考查了工业革命多方面的影响:

39.(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回头再看此题,这种超越《课程标准》条目要求(当然,此题没有超浙江省的《高考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的导向不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还是应当加以肯定的现象。因为如果只是将高中历史教学限于“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一范围,那就意味着无论是对工业革命的起因,还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没有能够从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进行观察与思考,这对高中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对培养高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历史意识和相应能力,将是一种缺憾。

其次,《课程标准》及其条目本身具有实验性质,远未成熟。

受各种因素制约,《课程标准》及其条目虽有许多亮点,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需要随着认识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入而加以逐步完善或调整。以“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一条目为例,如只是将工业革命放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与形成这一视域内加以考察,那么这样的条目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上所述,工业革命毕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起因极为复杂,可以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其影响更是全方位的,人类理应对此有正确的全面认识,不宜将认识限于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这一极为狭隘的一域。因此,严格说来,《课程标准》的这一条目是存有本源性缺陷的。当然,存有类似缺陷的条目不会只是这么一条。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程标准》正式作出修订以前,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权利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根据对相关知识点所蕴含价值的判断,对《课标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作出适当的调整,而不能画地为牢地囿于《课程标准》。

综上所述,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加以关注。不过,如何才能充分实现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的教学价值?笔者以为,以下三个视角尤其值得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视和尝试。

1.比较性教学

之所以要关注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本身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历史教学当然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好这种价值。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需要关注两个层面,一是史实本身,二是对史实本身的解释。就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而言,可谓是“一身而二任”,既是史实,又是解释,解释寓于基本史实之中。因此,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与重要成果,运用比较性教学之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历史进程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次不应当轻易放过的良好机会。比较,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至于教师,欲运用比较性教学之手段,就必须进行比较性的专业阅读,这对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极为有益。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问题,著名学者钱乘旦的观点值得重视。他关注“农奴制瓦解较早,为工业准备了‘自由’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农民到工业生产中去寻找出路”,“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金”,“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外贸和世界市场之开拓”等导致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重要因素,更明确指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素却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3] (p.222)。显然,钱乘旦更关注“制度”,关注基于制度保障的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

R.R.帕尔默显然更为看重一个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基因,他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是由于英国社会具有某些政治特点,由于英国依靠早期商业和航海上的成就进入了世界市场,也由于英国式的生活鼓励个人冒险和革新精神等原因。”[1] (p.359)

杰里・本特里的观点可能会让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感到意外,他提出:“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4] (p.867)

计翔翔教授看来更为关注“社会和政治结构”,在列举了人们普遍熟知的“政局”“资本”“工场手工业发展”“市场”“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后,他话锋一转:“但更主要的是,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价值标准已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地步。‘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5] (p.249)

马克的论述相对比较全面。他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是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结果”,主要包括“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人口增长”和“手工业的发展”等四个方面。他进一步指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除了这些条件外,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政局、流动的社会结构、尊重市场价值的政府决策、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便利的交通运输、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科学的簿记制度、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等。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2] (p.609)

看来,“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这两个问题虽经几代学者探讨,仍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笔者还曾研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吴于廑在《世界史・近代史编》等名著中的相关论述,也曾浏览祝立明的《近年来国内英国史研究综述》、汪蒙的《浅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若干条件》等学术论文,结果发现要想列一张英国工业革命起因的明细表几乎是徒劳的,因为肯定会有疏漏。

向高中学生介绍学者们的观点,当然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即使是文科班也是如此。历史教学通过介绍这些观点,应当引导学生解决如下问题:一是通过比较逼近历史的真相,了解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因素。真相,在比较中才能逐步明晰。二是在多方感受中认识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切实改变单线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与能力。观点,在比较中才易于见高下,显品位。三是要关注学者们的观察视角和立足点,理解其提出这些观点背后的原因与目的,因为历史是“人”写的。钱乘旦特别关注“制度”绝不会是偶然的,杰里・本特里将煤炭作为认识焦点当是有感有发,计翔翔的观点也一定是事出有因。这三个问题如能较好地解决,则不仅基本解决了重要史实问题,也完成了对重要史实的解释这一重大任务,还帮助学生理解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除此之外,借助这些材料,让高中学生认识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张元教授曾明确指出,“著名史家的重要解释,应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6],他还主张,一些著名史家的大名,要让每一个高中生知道。的确,古今中外的著名史家,即使教科书中不见其事迹,我们仍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知道。

2.聚焦剖析

比较性教学主要有助于师生“辨明历史事实”,多角度地“作出历史解释”。如要较好地“分析历史结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则聚焦剖析必不可少。

高中历史教学的课时极为有限,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就英国工业革命起因问题而言,可以选择若干要素,通过聚焦剖析,揭示蕴藏在历史表象之后的逻辑,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发挥作用,成为促成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以农业革命为例,不少学者已指出了它对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如R.R.帕尔默明确指出,“若无此项革命,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1] (p.361)。但现行教科书却多半是一笔带过,它本身的事实如何,它是如何助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大多语焉不详。更为重要的是,现行教科书多半是从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开辟了国内市场等视角提及农业革命,却未能揭示它所蕴藏着的丰富且值得后人借鉴的意义,这是一个严重缺憾。因此,农业革命是一个极具聚焦剖析价值的要素。

学者们大多认为,英国的“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过程。它开始于15世纪末圈地运动的发生,结束于19世纪中期集约化农业的建立。农业革命的主要发动者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因圈地运动而集中了土地,有条件进行集约经营。

“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进、大批附着于土地的农民的‘解放’”[7] (p.177)。

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主要有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法、使用新农具(如“马拉锄”和“播种机”)、开凿沟渠等。其中新的耕作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条播法,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撒播做法,有利于精耕细作;二是废弃传统的休耕制,普遍采用轮作制,一年中大麦、小麦、豆类、芜菁等作物轮流种植,可谓“四季无闲田”,谷类作物因此增产,食物供应不断增加。“17世纪英国很少输出谷物,18世纪急剧增加……1697―1765年平均每年出口谷物50万夸特,英国谷物出口到俄国、荷兰和美洲,进口谷物非常少……一时间英国被誉为‘欧洲粮仓’”[2] (p.605)。农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畜牧业的发展。有人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成就:农业革命前的羊如狗一般大,现在的羊则如过去的牛,这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肉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英国的农业革命,不但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它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1700―1790年间,有400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0年一个农民大约可以养活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3] (p.2149)农业生产率在100年间提高47%。马克■指出,“农业革命带来了英国农业收成的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1600―1800年间英格兰人均农业工人产量增加73%,法国只有17%”[2] (pp.604~605)。因此在近代,农业经济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英国国民收入的支柱,“在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直到182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值才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而居于榜首。比如,181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为107.5、62.5百万英镑;1821年,这两项数值分别为76.0、93.0百万英镑”[8]。

关于农业革命的意义,R.R.帕尔默作过高度概括:“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因此,在英国,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由于圈地、榨取小自耕农以及采用科学的耕作方法,在富裕地主这一新兴阶级资助下,英国既增加了它的食品生产,又促使许多农民到工厂工作。”[1] (p.632)

如果同意帕尔默“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这一观点,那么我们对于苏联、对于新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和农民的“剥夺”(本意是让农业支援工业,以后再“反哺”农业)这一问题,是否会增加几分“同情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站在道德的视角进行拷问?

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事实已经表明,通过农业革命,英国的农业并不是以牺牲自身的发展为代价来成就工业的发展,而是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皮特・N・斯特恩斯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以农业的改善为基础的。……(城市的)这种增长依赖于随着设备和种子的改进以及日益增多的肥料应用促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9] (p.646)。

如果意识到农业革命对英国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不只是着眼于农业革命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劳动力和市场,那么后人处理本国的农业问题是否会变得更为理性些?毕竟英国的农业革命不但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诸多条件,农业本身也得到了显著发展,而苏联、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间的农业政策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反而使原本就脆弱的农业更加脆弱,并最终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瓦特之所以能成为瓦特、英国的专利制度等问题进行聚焦剖析。如生活于19世纪下半期的英国经济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就曾指出,“引发革命贡献最多的两个人是亚当・斯密和詹姆斯・瓦特”[2] (p.601)。这不但取决于教师所确定的课时中心,也取决于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熟悉程度。不过,无论聚焦什么问题,其重点都应当是帮助学生提开思维能力,特别是有助于提升“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方面的思维能力。要有效地进行聚焦剖析,对任何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要想决胜于课堂,就得践行“功夫在诗外”,强化自身的专业阅读,扩大与同伴的合作与分享,勤于思考,踏实教学。

3.史法指导

比较性教学与聚焦剖析实际上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不过对学生而言,对应对考试而言,可能具体地分为以下三步指导更易于收效。

第一步是从高考命题的视角指导学生学习,其本质是模仿,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怎么考就怎么学”之策略。

关于工业革命的起因,也出现一些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的试题,上述所引的例2与例3就是如此。不过,更多的高考试题显然是基于教材而又超越了教材,其主要立意恐怕并不是要考察学生的学术视野或知识的广度,而是考查学生能否阅读相关史料并依据给定的史料、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有逻辑地形成适当的结论或观点的能力。

因此,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见――教材之结论,善于从各类史料中获取丰富而有效的信息、进而符合逻辑地形成自己的结论,即让学生真正掌握“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应当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这方面,近几年的一些高考试题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以工业革命的起因而论,上述所列的7个例题均极有价值,如果能从容地向学生展示并展开研讨,实现命题者的主要立意,相信主要的收获不会仅仅是开眼界,也不会是仅限于让学生能够应付工业革命的起因之类的试题。2011年的四川卷中就有一个有价值的例子:

例8:材料一: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个考查能力较为全面的试题设计,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概括知识点的能力,分析原因的能力,中外贯通的能力,都已涵盖其中。如果教师的训练能够到位,学生的学史能力应当是相当地不错了。当然,无论是其中哪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从高一学生开始,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培养。

第二步是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其本质是践行,其目标是帮助学生运用获知历史真相、作出合理阐释的基本方法。

高考终究不是历史学科的终点,让学生学会解题更不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高中历史教学之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把知识与认识转化为“产品”,即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认识来解决问题――无论是考场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地培养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是以工业革命的起因为例,上述的比较性教学和聚焦剖析都是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所举的8个例子也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通过上述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应当已初步地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们的能力达到了什么层次?因此,历史教学还需推进。

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应当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又一个基本策略。圈地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可以放手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与解决。

包括吴于廑、齐世荣等大家在内的不少中国史学家都基本赞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的如下观点:“圈地于16世纪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虽然圈地运动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10] (pp.284~285)简洁地说,该观点试图从两个角度对圈地运动进行评价并实现平衡:一是从道德角度,二是从生产力角度。

不过,不同的声音始终存在。在关于圈地的原因、主要对象、数量、性质、受圈地影响的农民人数等重要史实或问题上,史学家们一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如学者沈玉就指出,“事实上,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在劳动力供应上并无严密的因果关系。圈地运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对农民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圈地为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圈地并未给工业革命提供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工业革命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11]

对基本史实的认定既然有分歧,其评价当然更是大相径庭。下面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1:英国农业资本主义所走过的道路,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并非出自某种主观的设计或人为的制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实行的土地立法……完全是适应国情和本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决策,也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改造,完全不应受到谴责……[12] (p.45)

观点2:圈地运动,指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构成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15世纪末,因毛纺织工业勃兴及羊毛价格的上涨,英国的新贵族用栅栏和沟渠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成牧羊场。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乞丐和流浪者,或在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曾把圈地运动比作“羊吃人”。……[13] (p.1537)

上述不同声音给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极佳的问题情景,可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一展身手。而教师则只要承担引导之职即可。相信这样的过程,会更有效地检验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质量与水平。

当然,高中历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因此,专业性不必过强。但无论如何,让学生初步掌握逐步接近并获知历史真相的路径,让学生理解人类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解释的多元性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教师应在这些方面付出努力。

第三步是从回溯学习过程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其本质是提升,其目标是明确以理性思维探索未知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能力。上述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已内蕴着理性分析与思考过程。不过,对学生而言,可能还是极为感性的,虽也有“润物细无声”之效,但也可能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憾。因此,要让学生较为明确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点睛之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有必要的,适当时候的小结更能让学生“豁然开朗”。

以“工业革命的起因问题”为例,上述教与学的过程,已涉及史料的收集、比较、运用(阐发)等问题,也已涉及多元史观下的不同解读及评价问题。如何基于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教学过程中的随时点拨为基础,最终形成如下板书可能是有益的。

相信多次经历这样学习过程的高中学生,如果遇上他确实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就会主动地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探究与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逻辑和展开过程,其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当然,如要应对近年来高考中经常会出现的“分析题”,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简介】戴加平,男,1957年生,嘉兴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员,浙江省历史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插图第10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许序雅主编.世界文明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元.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考[J].历史教学,2012(15).

[7]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郭爱民.1980―2010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史,2011(2).

[9]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第三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英国农业论文篇12

农科英语是农业科技英语(English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简称,是指用于农业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专业英语。因此,农科英语属于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科技英语逻辑严密、客观性强、严谨规范等总体特征。《牛津英语》科技英语部分的执笔彼得•梅达沃爵士认为:简洁(brevity)、中肯(congency)、明晰(clarity)乃科技文体的三大主要品质。①这三大要旨对我们理解和翻译好农科论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作者或译者受英语水平或行文技巧所限,往往很难达到这一要求。鉴于此,本文拟就农科类英语的文体和结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作一分析探讨。

农科英语的词汇特点

农科英语中充当各句关键词的是农业专业词汇和通用科技词汇。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新术语、新概念、新理论和新产品层出不穷,不但新的科技词汇大量涌现,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词也被赋予了新的科技含义。

专业词的应用。农科英语属于科技文体,具备科技文体的一般性特征,用词专业化是其中之一。专业词语的使用面窄,针对性强,专业性特征十分明显,能够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具体概念。一些“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词汇,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却成了专业技术用语,具有严格的科学含义。例如:ear(果穗),ring(年轮),cap(根冠)等。还有些常用词在农科专业英语里词形变化复杂,且词性发生转化,词义多,构词能力强。例如water一词,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用时意义为“水”、“水深”、“水位”、“分泌液”,复数意思是“洪水”;作动词用时意思是“浇水”、“加水”;当形容词用时意为“水的”、“水生的”、“含水的”。构词方面,water可以构成以下合成词或派生词汇:waterwheel(水轮、辘轳),watertight(不透水的、防水的),waterproof(不透水的;防水物;使不透水),watermelon(西瓜),waterlog(积水)等。大量的农业科技词汇,需要查阅专业词典,才能了解它们的意义。例如:chlorophyll(叶绿素),trichogramma(赤眼蜂),superpho-sphate(过磷酸钙)等。

大量使用复合词与派生词。大量使用复合词与派生词是农科文章的特点之一。为简练而又准确地描述客观事物的特性、大小、数量、程度等农业科技概念,农业科技英语中通常大量使用复合词(compounds),复合词从过去的双词组合发展到多词组合;主要形式有:用连字符连接而成,如crumb-structure(团粒结构),self-fertile(自花授粉);不用连字符直接组合而成,如livestock(牲畜),sharecropper(佃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以短语形式组合而成,如dairy industry(乳品加工业);market gardening(商品蔬菜种植业)。派生词(derivations)指在词根的基础上加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而创造出的新词,派生词在农科英语词汇中占有相当比例。如reproductive(繁殖的)由拉丁语前缀re-(重、再)加上词根productive(生产的)构成;fungicide(杀真菌剂)由词根fungi(真菌)加上后缀-cide(杀)构成。

缩略词的应用。“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对于常用的词组(多为专名)以及少数常用的词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即为缩写,由此形成的词叫缩略词(acronyms)。②在农科类专业英语中,往往存在一些比较常用的专门术语,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人们依照有关缩写规则为多数常用术语制定了缩略形式,如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害虫综合防治,AI(artificial insemination)人工授精,IFAD(International Fu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ET(Embryo Transplants)胚胎移植等。

农科英语的语法特点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使之具有名词功能,又保留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主要特征。《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在论述科技英语时提出,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故在一般英语中用动词表示的内容,农业英语却惯用动词派生的名词,而把原来的施动含义潜蕴在结构的深层里。③例如:Polyculture is the dominant farming system in many areas of tropics,where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and 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remain low.混养是许多热带地区主要的耕作制度,在这些地方,机械化程度低,并且很少使用农药。

非限定动词的广泛应用。如前所述,农业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这样可缩短句子,又比较醒目。例如:The same effect reproduced in hundreds of little streams has a great cumulative effect on the flow of water in the larger rivers fed by the streams and often causes serious flooding destruction of irrigation drainage and hydroelectric works and dislocation of the natural system in places far removed from the deforested area.数百条小河所产生的同一作用,对这些小河汇成的大河产生更加巨大的后果,而且往往在远离森林采伐区的地方引起严重的水灾,冲毁灌溉工程和水电站,并使天然排水系统改道。

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用主动语态行文,容易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并且主动语态在结构上不利于句子的扩展,表达内容有限,重点不够突出。被动语态能够避免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使行文显得客观,并且能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客观对象。如:When a leaf is looked at under a microscope,it is seen to have thousands of little breathing pores.如果把一片树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数千个微小的气孔。

长句的广泛使用。与其他文体相比,农业科技英语中长而复杂的难句较多,长达数行、数十行,包含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单词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屡见不鲜。在标准资料、专利说明书和规范等文献类型中尤为多见。为了准确、详尽地表述事物之间的因果、条件、依附、伴随和对比等关系,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内容见诸语言形式,就容易形成包含有大量信息、盘根错节、枝叶横生的长难句了。如:The campaign carried out in 1915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ainst the cit- rus canker bacterium,Xanthomonas citri,by destroying about 4,000,000 trees at the cost of about$2,500,000 is a noteworthy feature to explain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nd the understanding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of the dangers even at that early stage when not enough knowledge had acumulated on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1915年,美国农业部开展了柑橘溃疡病细菌即柑橘黄单胞杆菌(X.citri)的防治工作,毁掉了大约400万株柑橘树,价值大约250万美元。这是一个显著的事例,说明了这种病害的严重性,以及在对植物细菌性病害还没有积累足够知识的早期,政府和人民就懂得了这种病害的危险性。

农科英语的翻译策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哲学家H.P.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包含四条,即: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洁、有条理。④这个准则应用到农业科技翻译中,就是要清楚、明白、忠实地表达原文思想和意图。依据这些原则翻译时,首先要注意使用专业性词语。因为专业性词语具有表义准确、文体正式的特点。

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农科类英语专业词汇的意义比较专一、稳定,通常可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的翻译方法。

直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十分明确英语和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使得译文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如:foot-and-mouth disease(口蹄疫),raise the multiple cropping index(提高复种指数),forage crop rotation(牧草轮作),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性耕作),monoculture(单一栽培)等。意译:通常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翻译中应该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采用意译的方法。比如a dry cow,照字面直译是“一头干巴巴的牛”,这与原文含义“不产奶的母牛”相去甚远。音译:音译一般用来翻译外来词,即照着外来词的声音翻译过来,如gene(基因),Yorkshire(约克夏),El Nino(厄尔尼诺)等。农业科技英语中某些由专有名词构成的术语、单位名称、新型材料的名称等,在翻译时都可采用音译法。

英语句子的翻译方法。严复在他翻译的《天演论》译例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而“在非文学的翻译,只要能信、能达,便尽了译书者的能事。”⑤农业科技英语属于非文学文体中的科技文体,反映的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译者只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也就达到了目的。在翻译农业英语复杂长句时进行必要的转换、拆分、增减等调整,也正是上述原则的具体应用。

转换: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句子中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和保持。英语则不然,由于语法、修辞和句子结构等的需要,某些句子成分的语序发生了变化⑥。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要做相应的语序转换。例如:With organic farming there is enormous potential for dealing with a large portion of Americ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y recognizing that organic materials are actually a resource rather than“wastes”.有机物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而不是废物。基于这种认识,所以采用有机耕作方式对于处理美国大部分的环境保护问题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原文位于句尾的充当方式状语的介词短语by recognizing……“wastes”在译文中转换译成原因状语放到了句首)。

分译:农业科技英语的句子通常比较长,为使译文简练,当长难句中的从句或分词短语与主句的内容联系不密切,具有相对独立性时,往往可以把短语或从句译成短句,并酌情增添适当的词语,以使汉语译文语气连贯,逻辑关系密切。例如:Plants are continually growing,producing new chloroplasts and chlorophyll so both spectrums of light are being used by the plant continually.植物持续不断地生长,产生新的叶绿素和叶绿体,所以,两种波长的光都不断地被植物吸收利用。

增减词:出于语法结构和修辞效果的需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增减词的方法,增词可使译文更加完整、通顺和明确;减词可使译文更为严谨、简洁、明确,合乎汉语表达习惯。例如:Air,food,water and heat are four requirements of all living things.空气、食物、水和热量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四个条件(译文增加“赖以生存的”这一定语,使译文符合阐明事理的逻辑)。The fresh nectar poured out of the body of the bee contains 80 per cent of water.蜜蜂吐出的新鲜花蜜有80%的水分(名词body减译。花蜜当然是从蜜蜂的body中吐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词的增减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添枝加叶,任意发挥;二是避难就易,肆意裁割。

农业科技英语属于科技文体的一个分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点,其翻译要求也有着独特之处。总的说来,农科英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是和农业英语本身的词汇特征,尤其是其句式特征紧密相关的。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准确、通顺地用译文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将多种译法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使用,力求使译文达到理想的翻译标准:准确规范,通顺易懂,简洁明晰。

注 释:

①Dear,I.C.B,Oxford English[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②《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③李丙午、燕静敏:《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2(1)。

④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⑤陈西滢:《谈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