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6 19:07:25

建材工业论文

建材工业论文篇1

2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对于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研究集中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混凝土材料的结构设计层面;第二,是对混凝土材料的原材料选择层面;第三,是对混凝土材料的施工环境的选择层面。根据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研究的层次的不同,主要是分为材料层次、结构层次以及构建层次的研究。在这几个层面之中,材料层次主要指的是对混凝土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之中,产生混凝土材料的裂化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遏制这些情况的发展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等级和使用状态进行标识。对于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层次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和安全使用性能的评价上。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施工环境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水泥混凝土材料所接触的周边环境的影响状况。通过研究表明,通过对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这些性能评价过程,可以不断的规范水泥混凝土材料的使用结构,促进水泥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性能的提升。

3如何通过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促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工作,在后续的过程之中,陆续开展了关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并对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其对建材工业的节能减排发挥的作用也逐步的体现出来,并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可以使得建材行业之中的水泥混凝土领域都处于技术革新的状态,并深刻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淘汰落后的水泥混凝土生产技术,不断的推进水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已经被淘汰了的水凝混凝土生产技术,要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方法进行遏制,在提升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同时,促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其次,可以以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为锲机,进行对建材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在进行建材行业的调整过程之中,要积极的支持具有着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破坏率低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发展。与此同时,在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发展的过程之中,还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各项标准的各种要求,严格控制具有着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进入,并不断促进水泥混凝行业的结构升级,促进建材行业节能减能力的提升;然后,可以以节能减排为工作中心,加快建材行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之中,要支持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应用到建材的生产过程中。以水泥混凝土材料为例,要积极的采用可以提升水凝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生产工艺,并逐步提升耐久性高的水泥混凝土材料占据我国的建材行业的比重,并在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完成我国的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建材行业的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在建材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导向,加强对自主创新技术的研究。以提升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例,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资源,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保证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材工业论文篇2

 

所谓“甲供材料”就是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材料供应、管理和核算的一种方法,即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招投标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建设单位为甲方,合同中规定该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由甲方(建设方)统一购入,材料价款的结算按照实际的价格结算,数量按照甲方(建设方)调拨给乙方(施工单位)数量结算。

建筑业“甲供材料”(包工不包料的工程)由于材料入账单位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的不一致,一直以来是税收管理的难点。在实务中尚有几个疑难业务问题需要甄别清楚。

有一个工程建设方与施工方约定:建筑劳务100万元经济论文,建设方自行采购材料97万元。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0

在建工程—材料 97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197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5.91((100+97)×3%=5.91)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91

根据以上常见的建筑业务会计处理我们来分析几个税收业务问题。

一、营业税讨论。

1、计税依据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论文网站。”

一般来讲包工不包料的工程,施工单位只就劳务费金额开票。但施工单位在纳税申报时,要按料工费全额纳税。而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只反映在建设单位,而作为纳税人的施工企业账上没有甲供材料的金额反映。这个是税务管理上的一个难点,一般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在开具建筑业发票或纳税时,必须由对方(建设单位)出具证明有无甲供材料行为以及相应的金额。目的是为防止施工单位仅就人工费和部分材料缴纳营业税。

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经济论文,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筑项目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也就是说合同总造价没有包括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税务机关要向施工公司征收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时,施工企业往往另再向建设单位收取。作为间接税的营业税税负具有可转嫁性决定了最终的营业税税收是由建设单位承担的。

基于此在实务中计征甲供材料营业税时需要把甲供材料部分金额换算为含税价格。换算公式: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如:一个工程建筑劳务费100万元,甲供材料部分金额97万元(签订合同时双方没有把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营业税算入合同总造价)。在纳税申报时应交营业税=【100+97÷(1-3%)】×3%=6万元,而不是(100+97)×3%=5.91万元,相应地,建筑劳务发票应该按照100+3=103万元开具,这样就把整个工程的全貌都反映了,也解决了双方的财务处理。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3

在建工程—材料97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200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3

贷:主营业务收入103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103+97)×3%=6)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6

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建筑劳务发票仍按100万元开具,对甲方单位来说,它的工程总造价总支出是200万元经济论文,但是入账的原始凭证只有197万元,不符合账户处理“账实相符”的客观性原则。

当然如果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已经考虑了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也就是说合同总造价包括甲供材料对应的税金,也就不需要再换算。

2、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

营业税条例及细则没有直接提及甲供材料建筑方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论文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第十二条“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条例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根据新的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归纳如下: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如果合同规定了付款日期的经济论文,则不论届时是否收到款项,均以该日期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这里需要区分,工程完工前实际收到的款项应按照实际收到的款项当天确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工程完工后按照取得竣工结算单的当天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照结算总价减除实际已收到款项确定计税营业额。

通过以上的分析,甲供材料部分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理解为:甲方供料(除装饰劳务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甲方付款,也应当按照甲方供料的日期确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即如果合同约定供料日期的,按照合同约定日期确定;合同未明确供料日期或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形下,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实际收到的供料日期。

如果建设单位的工程材料采购通过“工程物资”核算,则建设方购入材料“借:工程物资、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时,建筑业甲供材料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尚未可以确认;到工程领用物资“借:在建工程、贷:工程物资”时,可以确认建筑业甲供材料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一些地方小税种讨论。

1、城建税等随同营业税附征的地方税费。

缴纳了营业税的施工单位应该是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的缴纳人。由于一般的税收理论把随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征收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也视同流转税经济论文,因而,如果实务中能够确认甲供材料部分金额是不含税的,也有必要考虑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的税负问题,相应的上文关于“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的公式要进行修正。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费率) ]。

有的地方还开征其他的附加,也要一并考虑。如浙江省还有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2%)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征收率1‰),上述公式还要进一步修正。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率)+水利资金征收率)]论文网站。

前文所述工程假如位于浙江某县城。则对施工方来说,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97÷[1-(3%×(1+5%+2%+3%)+1‰)=97÷(1-3.4%)=100.4141。在纳税申报时应交营业税=[100+100.4141]×3%=6.012万元,城建税0.3,教育费附加0.18,地方教育附加费0.12,水利资金0.2。施工方应开具劳务发票金额100+(100.4141-97)=103.4141。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3.4141

在建工程—材料 97

贷:银行存款200.4141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3.4141

贷:主营业务收入103.4141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812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6.012

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0.3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0.18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费 0.12

应交税费——应交水利资金0.2

2、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相关规定,甲供材料部分金额的印花税征收问题很容易判断征收与否,只要在建筑合同中有甲供材料部分金额的涉及就可以按照规定征收。印花税暂行条例》印花税税目税率表:“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如果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没有涉及甲供材料金额,则对施工方甲供材料金额不涉及印花税经济论文,对施工方与建设方只征收承包金额的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印花税。甲供材料金额部分只有建设方涉及的采购环节的购销合同印花税问题。两者的适用税目与纳税人均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三、企业所得税讨论。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否。

在企业所得税法里没有甲供材料征收的专门规定,笔者认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不应征收企业所得税。理由为:其一,《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对施工单位来说没有甲供材料部分“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收入,也就没有构成施工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其二,企业所得税法以及有关文件没有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并计应纳税所得额的特殊规定。其三,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假设甲供材料对应的工程是包工包料,也就是说对应的甲供材料部分都是由施工单位购入的,那么这部分金额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的工程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的工程收入,两者的金额相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得数为零。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论文网站。这是建筑业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征收上的不同。

2、营业税及附加的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经济论文,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结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于施工单位上交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没有相应的很明确收入,所以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否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一些人是就根据这一条来否认甲供材料部分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企业所得税前的扣除。其实,根据笔者上文营业税计税依据方面关于甲供材料含税与否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与施工单位取得收入的关系很是相关。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扣除的增值税以外的企业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在实务中准予扣除税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发生当期扣除;二是在发生当期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在以后各期分摊扣除。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及附加是施工企业实际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不难判断属于在发生当期扣除。

建材工业论文篇3

一、优选教材,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内容繁杂,集建筑学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身,加大了教材编写的难度。目前,市面上供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有一个弊端,即缺乏针对性,纯文字的教材内容抽象,工程类专业知识及法律专业知识都是浅尝辄止,对需要探究的问题并未深入讨论。工程类《建筑法规》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工科类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有公式、计算、图形的教材才是理科专业的重点,纯文字的《建筑法规》会给工科学生产生误导,认为该门课程只是副课,并不重要;另外,工科类学生缺乏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法规》教材几乎没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整篇都是专业法律知识,学生课前看不懂,课上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从而降低课程学习兴趣。因此,一本好的《建筑法规》教材是课程效果实现的关键之一。针对市面上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未考虑到工科学生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缺乏的弊端,独立学院在优选教材之后还应该根据学院工程类专业特色编写辅助教材。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学院开设《建筑法规》课程的对象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辅助教材内容应以购买的《建筑法规》教材为基础,从中梳理出与造价工程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配套相应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了解法与道德舆论、公权与私权、罪与非罪等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专业,结合实际案例,主动学习,从而学以致用,达到课程开设目的。

二、双重考核,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同时也被列为考查课,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造价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法规》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么是课后案例分析,要么是论文写作,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难度不大,这种考查方式无法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掌握,无法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本应是一门专业应用较强的课程因考核难度的降低被学生误以为是不重要的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把精力都放在其他需要应试的课程上,降低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建议实行双重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五五分成,平时考核以考勤和案例分析为主,期末考核采取应试方式,让学生既要重视平时课堂的学习,也要掌握重要知识点,以备遇到真实案例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及所学案例处理方法解决问题。

三、健全培训机制,夯实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另一关键因素便是任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建筑法规》作为一门集工程类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仅靠一本优选教材和短短32个学时的课时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运用实践。因此,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师资力量本就薄弱,承担课程任务繁重,像《建筑法规》这样的考查课程一般是由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并未从事相关工作,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同时要么是工科类专业未受过法学知识教育,要么是法学专业老师兼任并未受过工程类专业知识教育,这类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抓住课程重点,只能照本宣科,案例讲解也只能浮于表面,本就对纯文字教学不感冒的工科类学生更是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建议独立学院重视《建筑法规》课程,对造价工程方向教师进行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律师给做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多学习、多去挂职,努力夯实自身知识水平,提升授课能力,促进课程实效性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建材工业论文篇4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目的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校本教材是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搞好高职校本教材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林业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教材使用现状

我院的前身为广西林业学校,有50年的办学历史,2000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回顾我院林业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历史,使用的教材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借用本科教材

办高职教育之初,由于没有相应层次的教材,所用教材多为这一类。实践证明,这类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实践内容明显不足,不太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

(二)沿用中专教材

在没有较适合的本科教材可供借用的情况下,部分课程沿用中专教材。相对而言,中专教材比较注重职业性和实践性。但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中专教材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三)使用校本教材

在教材匮乏的情况下,校本教材应运而生。2002年以来,学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了林业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建设工作,至2006年底共开发校本教材7本,极大地满足了林业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在回头看,所开发的校本教材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部分教材没有按照“能力本位”和“必须够用”的思想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拼凑痕迹明显,质量不高;(2)多数教材仅是文本教材,品种(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使用统编高职教材

2006年下半年,林业技术专业高职统编教材在教学中陆续使用。但统编教材目前也仅是文本教材,品种(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开发时间仓促,部分教材没有真正贯彻“能力本位”和“必须够用”思想,没有按“工作过程导向”(生产流程)进行设计编排,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校本教材建设的探索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我院是较早开发的林业技术专业的校本教材之一,教材开发过程中在突出职业性、体现先进性、形成立体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拓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同行教师和学生的好评,2007年该教材列入“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立项建设项目。我们的做法是:

(一)学习高职教育理论

办高职教育之初,我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为此,课程组加强了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学习周济部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讲话和张尧学司长《坚持就业导向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讲话,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领会高职教育的精神实质,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使校本教材体现当地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地林业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我们在开发校本教材前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走访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林业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其次,对广西林木种苗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和适用新技术进行调研;再次,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了解林木种苗生产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和技术规程。

(三)制订教学基本文件

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考核和开发教材的基础。课程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产职业岗位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制订了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教学基本文件,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校本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四)开发文本教材

为了顺应林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教学改革的趋势,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历经多年反复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开发了文本教材。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注意根据“职业性”、“必须够用”和“先进性”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同时以“程序化”的方式编排教材。

首先,根据林业生产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20个实训项目,增加了技能训练内容;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为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融入适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材料,如增加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引用了最新的林木种子品质检验规程等。

再次,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编写模式,采用了“程序化”设计编排。即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按生产流程或工作过程的顺序、以“程序化”的方式编排教材。如扦插育苗顺序为:插穗采集基质选择消毒处理催根处理扦插插后管理。

(五)建设立体化教材

在文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课程组于2005年开始尝试建立课程试题库、研发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以及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

1.建立课程试题库。为便于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建立了理论知识试题库,提供了参考答案;同时,为促进学生自觉地加强技能训练,建立了技能考核试题库,并制订了详细的量化评分标准。试题库紧紧结合林业行业《林木种苗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开展建设,增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

2.研发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是教材立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变革的需要。为适应这一需要,课程组在总结以往经验和认真研究教学基本文件与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拍摄了大量苗木生产过程的影像,精心制作了与纸质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并在教学中应用和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现代的学生,对网络和视屏上的“东西”往往有浓厚兴趣,而对纯文本的“东西”兴趣较低。为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利用校园网站,建立了课程教与学的网络平台,将教学基本文件、文本教材(含实训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音像制品和课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上网,并建立了网上答疑信箱和学习效果自测栏目。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和方式更加机动灵活,学习情景仿佛身临其境。

三、校本教材建设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教材建设的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首先,应树立以“选择性、个性化、立体化”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其次,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注重教师释疑解惑和学生质疑相统一,注重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再次,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质量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

(二)摸清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是教材建设的基础

校本教材要真正做到突出职业性、体现先进性,必须摸清当地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当地相关产业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为此,在开发校本教材前,应开展广泛的调研,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三)“工作过程导向”是设计编排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途径

“工作过程导向”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校本教材开发应把“工作过程导向”作为设计编排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本途径,以对应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理论和技能训练为主,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即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为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和组合。

(四)网络教学平台是立体化教材的标志性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是立体化教材的标志性建设,是校本教材建设最终应达到的目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有3方面:(1)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间相互交流和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2)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和空间,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习地点、时间、方式灵活,学习情景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学习的效果;(3)师生间互动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内”,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

(五)组建一个“能战斗”的团队是建设高质量教材的保证

校本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一个“能战斗”的团队为之长期奋斗是难以达到目标的。首先,要有一个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教材开发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其次,要有一支讲奉献、能吃苦、肯协作、会钻研、敢创新、善总结的教师群体,分工负责教材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不断地创新与完善;最后,要有熟悉网络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音像制品的摄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维护、升级。

校本教材开发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性、先进性、立体化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故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校本教材更新周期短,能及时地不断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这是统编教材无法比拟的,是校本教材的优势所在,也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清华.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建材工业论文篇5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建材工业论文篇6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 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 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 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 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 工作组织 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 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 社会 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 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建材工业论文篇7

作者简介:李峻峰(1976-),男,四川会理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邱克辉(1955-),男,四川资中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ZH1109JC02)、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ZH1109ZY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83-01

当前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传统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广泛应用,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经济。然而这一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大力发展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世界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1,2]因此新能源技术必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置。教育部于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专业。[3,4]

尽管我国多所高校以前有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方向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但是作为一个进行系统人才培养的新专业,其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因此设立该专业的各高校均或多或少面临该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尤其较多学校均把新能源材料概论作为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建设好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成都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达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处于联系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与专业核心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等)的重要位置,也是该专业同学接触专业方向内容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因此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具有联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建立初步专业知识框架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初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兴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根据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如下目的:培养学生建立起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学科知识框架,掌握新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主要代表性新能源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及其关系,了解新能源材料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的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对于新能源材料概论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从介绍能源着手,包括能源的定义与分类、世界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现状、能源危机问题等;其次引入新能源问题,包括新能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各种新能源简介等;再次介绍材料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即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能与应用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然后在以上知识基础上介绍新能源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概念、分类、任务与面临的课题等;最后分章介绍目前主要的一些新能源材料如发光材料与半导体照明发光材料、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核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等。在这些新能源材料的介绍中通常以相关新能源器件工作原理入手,通过原理介绍引出相关器件的核心材料,再对所涉及材料的成分、结构、合成与加工技术、性能与应用性能特点等分别介绍。

在上述课程课程内容具体实施中,必须坚持强化“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新颖新和前沿性,以达到奠定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的教学目标。根据目前已实施的两届学生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材,而教材内容又必然反映前期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一门课程的教材都是经过慎重编选,其知识体系合理,内容科学,可以基本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性。并且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5]从目前现有的几本新能源材料概论相关图书来看,或者内容偏重于专著的形式而不太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使用,或者偏重于上述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且难度较深而不适合刚入门学生的使用,或者编写较早而难以跟上目前该领域发展前沿动态,并且基本上都缺少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相匹配的系统思考题与习题,因此根据目前现有教材难以很好地完成上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笔者已经根据新能源材料概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在着手编写尽可能适合大部分学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使用的新能源材料概论教材。

对于一个新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新能源材料概论具有联系学科基础、奠定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地位,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除了课程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支撑性、本课程与各学校该专业的特色相结合等问题均应该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成都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必然将不断地关注全国其他院校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动向,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生玲,郝宇.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基于最优消费路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137-143.

[2]江凯,杨美英.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1):151-154.

建材工业论文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73

1 研究现状

(1)实训教材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使用的实训教材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计算、忽视道桥专业的施工现场化问题。在现有道桥实训教材中,要求一般都是完成“道桥设计的理论计算”,即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再根据要求施工的道路(或桥梁),最后根据理论计算模板计算出所要求的施工路线(或桥梁配筋等)。而忽略了实训环节所应具有的模拟施工现场化的特点,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本专业应具有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样的学生若走上施工工作岗位,工作将会很吃力。

(2)实训教材内容与职业衔接断层。高职院校就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衔接不是非常紧密,甚至有些内容出现严重断层。

2 建议与思路

2.1 将实训教材建设与道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表明,该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质量人才。所以,在建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时,要以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实训教材的建设目标为导向,并且还要结合学生自身条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发挥本身的作用。

2.2 明确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

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从事路桥工程施工业必备能力的培养。因此,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社会需求及工程施工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相一致。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的建设必须要明确工程施工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且实训教材建设的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工程内部调查研究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及任务,精准的把握工程各岗位对人才技能水平及职业能力要求的标准,继而进一步科学的落实实训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2.3 实训教材应以理论结合实际为基础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是该专业学生在学习道桥施工行业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时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和传统的理论教材不一样,和完全不依靠理论的实践教材也不一样。它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桥工程施工技能训练的重要参考。因此,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建设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实践技能的操作,实训教材内容要能体现出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

2.4 实训教材要体现真实性与职业性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目的是在让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与道桥施工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实训教材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训效果的好与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在建设时应该以工程实际为基础,并结合其他与道桥工程施工有关的资料来编撰,致力于在实训教材中反映最真实的工程施工情况,从而使实训教材具备较高的真实性。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教材的建设还应与职业挂钩。如技术员(施工员)读图、识图等岗位实训,概算工程预算等岗位实训等。实训教材建设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岗位所需工作技能水准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在工程中的工作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所在岗位的工作时能做到游刃有余。

2.5 关注道桥工程行业新技术

高质量的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必须能够体现当前工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技术。这就要求实训教材建设者要密切关注工程业发展,积极搜集工程业发展的相关资料甚至深入工程内部了解其最新l展动态,尽可能的把工程业新的技术内容及时收纳到实训教材中。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发展与创新的原则,根据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适当介绍国外新技术、新方法,以便拓宽教材的广度。在实训教材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理念,不断完善实训教材,进而使之与当下工程业发展保持同步。只有保证实训教材的先进性,才能确保培养出符合时展及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2.6 立体化实训资源建设的开发

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为例,可以开发一个将普通教学、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知识学习集成一体的网络实训平台。通过这个综合性的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关于道桥工程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操作技能并且呈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也能做到问题的回馈等功能。这样一个立体化的实训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教材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内容。再者,这样一个立体化的实训平台也能利于兄弟院校、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交流,使之成为教师之间交流信息的特殊平台,从长远上讲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的建设。

3 结论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强调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毕业后才能做到立即上岗。因而实训教材是高职学校实施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取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实训教材要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向,不断充实和更新实训教材,才能为培养合格道桥人才提供最基础的保证。本文在分析当前实训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思路,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建材工业论文篇9

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办了秘书学专业,至今已有30年历史,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也已达近千所。但秘书学一直未取得独立本科专业地位,附设于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之下,称作“秘书学方向”或“文秘方向”。2011年,秘书学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是秘书学专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的秘书学专业终于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机遇。犹如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前程远大而光明。然而,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在高手如林的世界上生存、成长、发展、壮大,对于一个柔弱的新生命而言,又谈何容易!秘书学界同仁在为学科之独立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眼下和今后都有很多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建设等等。在这个历史性时刻,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瞻远瞩,得风气之先,出版了一套全国统编的高规格的“高等学校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可谓正逢其时,必将有力推进秘书学专业的发展。

本系列教材共包括七种:《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秘书文档管理》、《秘书公关与礼仪》、《秘书工作案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动议始于2007年,随着秘书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大社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始思考并调研组编一套针对应用型本科秘书学专业的系列教材。经过近半年的筹划,2010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哈尔滨学院共同举办了“2010年全国本科院校文秘专业教学研讨与教材建设会议”。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大约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本科院校秘书学教学经验,深入研讨本科阶段秘书学专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会议上正式组建了教材编写班子,确定了丛书品种、形式和体例,并启动了教材编写。为保证丛书的编写质量,调控编写进度,协调解决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又携手南京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召开主编协调会,邀请各分册教材主编与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分册编委及交稿时间,对各分册大纲、样张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在讨论中对丛书的基本概念、编写体例、配套数字化资源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本科阶段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主编协调会决议》,下发全体编委。同时制发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本科阶段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主编协调会会议记录》,以便未到场的编委们充分理解会议精神,了解参编教材需要注意的问题。2011年春节前后,各册教材陆续完稿,进入总主编审稿及交稿出版环节。经过高等教育出版社严格的“三审三校”,8月份所有教材均顺利出版,同时配套数字化资源也陆续建设完毕。

本教材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本科阶段秘书学专业或秘书学方向学生,同时兼顾高职高专秘书学专业的学生。

丛书的总序,在回顾了秘书学教材编写历史和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总结道:“本系列教材尝试弥补以上不足之处,努力达到基本概念准确、研究对象明晰、课程界限明确、体系基本完整。以力争成为精品教材为目标,为第三代秘书学专业教材开辟道路。”这是对本系列教材特色的基本概括。

1.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体系

一个专业开设哪些课程、编写哪些教材,取决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即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理论知识和什么专业技能。秘书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办文办会、处理事务、参谋咨询、调研协调等,具有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秘书学专业的跨界性和交叉性。

秘书学既有特有课程,也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本丛书吸取了国内外秘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把重点放在本学科特有的课程,如“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中国秘书史”等。对交叉课程,如“档案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礼仪学”等,不套用原学科知识,而是将原学科知识与秘书工作相融合,根据秘书学的需要进行取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解决秘书学问题,最后确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为《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应用性的课程教材为《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秘书文档管理》《秘书公关与礼仪》《秘书工作案例与实践》。

2.突出秘书学特色,理论联系实际

秘书学自然属于应用型专业,但也不是没有相应理论。一个建设在理论荒漠上的专业是不应该登上高等学府课堂的,一个没有理论素养的专业在茂密的学术森林中是没有生存机会的。作为一套全国通用的本科教材,“高等学校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不仅应该凸显秘书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应该重视其理论含量。实践兼重理论,才是正确的选择。不仅让学生掌握操作技术,还要让洞悉专业理论,能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才有发展后劲,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行业专家。

本系列教材除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相结合的方式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特色外,还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处处彰显该特色。教材力争做到基本概念准确、研究对象明晰、课程界限明确、体系基本完整,以引领新的教改潮流、满足新形势秘书学应用本科的教学需求、反映秘书学专业最新的教学成果,这是在理论方面的努力。在实践方面,做得更加扎实:基础理论课程教材通过具体实例来阐释理论,杜绝对理论的空泛演绎和解说;应用性的课程教材以秘书实务为出发点,讲授处理具体事务的原则和技巧;既重视情景案例的分析说理,也强调科学、统一、方便操作的实训方法;课后习题,既有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和理解,也有案例分析题。

3.吸收前人成果,努力实施创新

教材不同于学术著作,不能一味创新求变,对本专业已有定论的内容要尊重,要吸收,这样才能保证学科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但是,教材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变化,及实地补充新的知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我国的秘书学教材编写已有30年的历史,其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但质量良莠不齐。本系列教材的编写,是对几十年来数量众多的同类教材的一次大检阅、大反思。将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内容充分地继承下来,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全面矫正,同时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党和国家的最新法规、秘书实践中的最新实例吸收进来。每本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秘书学概论》立足于秘书职业和秘书职能两个核心概念,把秘书的含义、种类、素养、职能环境、职业认证等一系列基本知识凝聚为一体。体系严整、思路清晰,

与同类教材相比,别开生面。

《中国秘书史》特别注意与以往同类教材区别,时间跨度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前。降低教材难度、增加可读性。并注意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

《秘书实务》突出实践成分,阐述工作原理简明扼要,介绍实际操作详尽规范,注重案例分析,侧重于培养和训练学生从事秘书工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了当代秘书工作的最新发展,如增加商务谈判的篇幅、增补单位网站(或网页)信息管理的内容。

《秘书写作》特别突出“秘书写作”课程的需求,紧密结合当前秘书工作环境、秘书写作实践、秘书成长发展讲述对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有用的写作知识。引进了“文种群”的概念,将相似或相近的文种集中一起,以面带点地讲述介绍相关文种群的概念、特点、写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主要文种与一般文种的兼顾,重视在整体上讨论、思考、归纳写作要领。

《秘书文档管理》从秘书工作的实际出发,将社会组织中有关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内容重新整合。遵循“文档一体化”的思路,把两项工作紧密地衔接起来。并在写作中注意根据秘书工作的需要对相关内容繁简取舍。如切合机关文书工作实际,省略“档案管理学”课程中与秘书工作关系不大的部分。为适应政务电子化和学生毕业后多数到企业工作的趋势,特别介绍了电子文件和企业文档管理的知识。

《秘书公关与礼仪》以秘书工作为基点,对“公共关系学”和“礼仪学”两门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公关、礼仪和秘书工作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对秘书学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拓展了公关学和礼仪学的学科视域。

《秘书工作案例与实践》致力于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等主干课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以辅助主干课程的教学。同时力图搭建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以实现案例教学形式的突破。该教材力争成为一部融文学笔法与古今案例于一体,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一炉,集学科性与应用性于一书的教材

4.拓宽适用口径,彰显数字化特色

本丛书兼具专业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和辅教材以及配套数字化资源特征,适用于新形势下的秘书学专业教学。本丛书既有基础理论课教材《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又有专业课教材《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秘书文档管理》《秘书公关与礼仪》,还有既可作为非秘书学专业学生选修秘书学课程使用的又可作为专业课辅助教材使用的教材《秘书工作案例与实践》。同时,每种教材均配有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包括课件、思考题答案、参考资料等,方便教师教学,力图实现“品牌教材+数字化资源”的教学模式。

5.集中全国力量,具有广泛代表性

建材工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0-02

贵州省是航天航空产品生产研发基地集中地区。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引进涌入,对材料学科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为增加。然而,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是以传统金属材料方向为主,与高新制造业对材料压力加工、材料质量检测方面的人才需求有些错位。单一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分工明确细化显得不适应、脱节。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就业愿望选择专业方向,制约了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4]。此外,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区域高校也相继开设材料类学科专业,使得本地区材料学科毕业生数猛增,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渠道必须拓展。

为了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问题。依据贵州省材料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市场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面向就业市场,以学生为本,灵活设计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以及材料检测及表征三个专业特色培养方向。通过构建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一、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广泛进行调研,重点了解金属制造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我们按“通识公共基础+夯实大材料学科基础+明确专业专长方向”的方式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确定了具备相同口径的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与人文素养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组成部分,紧密围绕材料学科专业共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是三个专业方向共同开设的课程。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叠,整合《固态箱变》、《金属热处理》、《热处理新技术》三门课程课程为一门核心课程――《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构建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方法》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5]。便于学生掌握有关材料制备合成、组织结构、性能和使用效能等四要素构成的材料学科共性基础知识规律。

专业方向课程群体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实用性课程群。金属材料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学》、《钢铁冶金概论》、《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天材料》、《模具材料》等课程。压力加工方向有《材料成型工艺》、《轧制工艺学》、《挤压与拉拔》、《塑性成形数值模拟技术》、《锻压设备与工艺》、《快速成形技术》等课程。材料检测及表征方向有《材料性能测试技术》、《材料工业分析》、《无损探测》、《超声检查》、《涡流检测》、《常用检测设备与维修》等课程。

二、专业方向实践教学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践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偏重专业方向”理念。改革传统实习教学模式,认识实习围绕实习基地的制备(压力加工)-检测-装配流程组织展开,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制备-组织结构-性能-使用效能为主线的科学研究方法。生产实习则各自偏重金属材料、压力加工、检测与表征专业方向,身临其境,与社会沟通,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的专业方向领域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近年来,本专业实验室采购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实用设备,构建冶金制备、压力加工和测试与表征实验平台,为培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自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指导教材,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逐步深入展开。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采取自主挑选导师、过程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研究创新的兴趣,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创新能力,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近几年共有10余篇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励。

激励学生参加著名专家和企业家讲授高水平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前沿发展动态,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鼓励学生自由选题,

自主设计方案,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制备(加工)、检测、表征、分析实验过程。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金相、节能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并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获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SRT项目10余项,部级节能大赛获奖3项。

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课堂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科研成果案例、小组讨论、精品课程交流平台网络等方法,将繁杂的概念、原理,产品制备过程,微观组织结构以及性能检测过程、检测设备操作和维护过程等以形象化、动态化、具体化的形式,逐步深入,侧重向各专业方向学生讲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科学导论》实行双语教学,学生阅读翻译外文文献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了解全球材料学科的前沿科研状态和知识。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充分发挥学院与企业的科研实践优势,拓宽就业渠道。从时间、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措施上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6]。我院于2011年开始与台湾义守大学合作办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选派1~2名优秀学生到该校学习,这将进一步探索出国际国内合作办学之路,给本专业更多优秀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开阔学科视野提供跨校学习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业专业经过60多年的专业建设,储备了大批的材料学科专家学者和宽厚的工程学术文化底蕴。近几年,经过贵州大学品牌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以及重点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授予专业建设,采用传帮带培养、引进、进修提高等方式,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兼容,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专业方向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硕士5人。35岁以下教师全部在读博士。本专业青年教师全部到省级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兼职,掌握大型检测与表征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为师生展开科研教学提供了技术便利。与贵州南方汇通、安大集团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师资培养机制,以解决不同性质的企业生产问题为契机,与培养学生并举,为各专业方向师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条件,目前有三位教师在这些企业攻读博士后。加强教师队伍团队合作,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本专业教师发表相关教研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等4部教材。《材料科学基础》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获评校级精品课程,带动了本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

五、结论

与时俱进,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材料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不断深化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了专业“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与培养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不仅弥补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近几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贵州大学前茅,获得2011―2013年全校就业率一等奖,已呈现出学生就业自信、社会欢迎的良好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德龙,许启明,肖国先,等.关于材料类本科专业设置演化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5-8.

[2]李瑜煜.复合型材料电子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05-106.

[3]张海燕,黄贵秋,石海信,等.化工专业柔性专业方向建设的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7):41-44.

建材工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此刻,便开始出现了建筑材料的假冒伪劣,由于价格低廉,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其管理控制现状

1. 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质量标准难以规范明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 我国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6. 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不科学。

目前,各种工程建筑的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最大的消费主体,但很多建筑企业在材料采购的标准不够严格,从材料购买,缺乏一定的专业辨别能力。同时,在各种建筑材料进入施工区后,对不同的材料缺乏统一的分类和统一的分区堆放,造成很多材料之间互相侵蚀,材料生锈变质情况严重,严重的造成了建筑材料质量的变化,使得原本合格的材料失去了质量保障。

三.我国实施建材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1.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高品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施工的中的失误,更可以延长整个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可以正常发挥出正常功能,有助于保证和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2.这是促进我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发展尚不够成熟,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建筑材料市场上,比如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措施难以得到落实,市场竞争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必须从各个小市场开始促进规范化,建筑材料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建材的管理监测,有助于保证整个建材市场的质量,有助于贯彻落实各种质量法规,有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化。

四,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和措施

1.严格材料进入标准。

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及样品一致。若不一致,应要求退回。而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就以建筑材料中钢筋的检测标准和为例,如图可知:

钢筋进入施工单位之前,要对其规格,型号等一系列基本的质量标准作出抽样检测并做好记录,通过图一图二可以分析可以得出,钢筋如果受到冷却发生弯曲,则需要核对相关的参数,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2.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

材料进场后应该按照检测规范进行见证抽样送检。见证抽样送检应严格遵守《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样必须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督下进行,提供质量检测试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对其真实性负责,检测报告中应注明见证人单位及姓名。

3.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

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在受潮之后都会变质,所以还要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如水泥一般存放时间不超过3个月,若存放超过3个月需要取用时必须经过反复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五,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管理,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融 浅谈建材质量检测及控制措施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9期

[2]杜善伟 韩业强 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3]郎广 浅谈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技术与市场》 -2012年4期

[4]江陆 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11年1期

[5]刘国强 于桂华 浅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建材工业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G3198(2016)04G0202G02

1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教材体系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种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行为规范.国内的教学模式一般包含指导思想、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法及教学评价几个要素.“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是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的教学论.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教.教与学这两个活动都要以“做”为中心来展开.会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会计课程的教学宜采用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需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顶岗操作法、五步教学法、分组导生制等.实施这一模式,要坚持以“做”为中心,系统设计教学做合一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开发教学做合一系列教材,按教学做合一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和考核,从而实现以做求学,以学定教,以行获知.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表明,“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高职教材开发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以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开发的教材我们称之为教学做合一教材.

2教学做合一教材开发实践与探索

“教学做合一”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做的材料.“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是体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和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色教材,是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晶.为了研制这套教材,我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现将教材编写过程总结如下.

2.1教材编写步骤

设置和开发会计专业“教学做合一”教材基本思路为:(1)根据会计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市场调研.由院校专家、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企业专家组成调研组,对会计岗位供求关系、人才需求特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及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通过调研,确定会计专业职业岗位(群),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细分,直到不能再细化为止.我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了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有会计、基层财务管理、统计及审计等岗位.对会计岗位进一步细分,分为薪酬核算会计、往来结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财产物资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及总账会计.以会计岗位为标准,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确定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拟开设的课程体系.(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的关键是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以细化后的会计工作岗位为单位,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详细列示出各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及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清单剖析,提炼出会计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根据会计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学习领域.(3)基于学习领域设置课程内容.依据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中提炼出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要求,结合教学的需求及特点,将学习领域转换成课程.(4)设计“做”事项.“做”的事项是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学习领域课程的主要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将课程内容分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包括三个部分:要求做什么、根据什么做、应该怎么做.这三个部分由工作逻辑、职业能力、知识建构转化而成.要求做什么就是提出工作任务,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清楚学习的目的;根据什么做给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材料,包括相关资料、工具及设备等,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应该怎么样做给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做促学.(5)结合教学特点,系统开发教材.“教学做合一”的教材不应以知识的框架进行设计,而是根据会计工作流程的特点,设计教的内容,设计做的事项.该教材要突出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工作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编写教材时需结合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规律,并注重学习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培养.

2.2教材编写体系及内容

我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一套16本,包括: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同步操作、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同步操作、成本会计、成本会计同步操作、企业涉税会计、企业涉税会计同步操作、金碟财务软件操作、金碟财务软件操作同步训练、用友财务软件操作、用友财务软件操作同步训练、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同步操作、会计仿真实训、会计分岗实操等.“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每个工作任务都包括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以文字的方式提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师生教学做”,由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另一个部分是“学生独立做”,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内容是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三个内容是操作指南,帮助学生完成指定工作任务.每本教材配套一本同步操作,给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及工具.同步操作配有标准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再次提炼理论知识.

2.3教材特色

这套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以“做”为出发点,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它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做”为前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形成教、学、做的统一体.在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上,以实践操作技能为引领,以行获知.理论知识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排序,按实践操作所需要为度,确定理论知识的多少及其深度.(2)教材体系工作任务过程化.“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是按照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构建的教材体系.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劳动组织形式等要素的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完成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构建教材体系及教材内容.教材按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工,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通常按照“要求做什么”、“根据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来组织与编排.(3)教材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合一会计系列教材”以做事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轨道,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将教与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教学做合一教材有利于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实现教学做合一;有利于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长智慧,在做中练技能,在做中悟道理,在做中升素质.

3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的改进思路

3.1组建教材建设团队,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只有系列开发教学做合一教材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就要求组建校企行三方联动,名师专家高度融合的教材建设团队.在教材开前,应通过行业专家解读国家的政策文件精神,把握会计职业标准;到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以这些为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并确定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离不开教师,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教学做合一教材编写成功的关键.教学做合一教材的编写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具备实际教学经验,只有这种双师素质型教师才能整合会计专业系统教材内容,为教材建设设计做的事项、编排做的内容、提供信息技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保障.院校要支持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为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积极开展研讨活动及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同时完善教材建设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吸收更多的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和会计行业专家、企业行家参与教材的审议.加强与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联系,促进一线岗位的技术、管理、操作人员参与到教材评价中.建立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出现会计法律修改等问题,教材编写人员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并联系出版社进行再版.

3.2开发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小组应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并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细分,列出各岗位主要职责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清单,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及会计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了课程体系后,教材编写人员根据完成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做的事项,并研究完成教学内容所需的其他教学材料,确定课程教材内容、教材呈现形式.

3.3建立高度现代化的数字化教材服务机制

只有纸质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影响学生会计操作技能的学习.如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工作岗位职责划分、原始凭证的填制、账证表编制、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以及会计凭证装订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料是很有必要的.如精品课程、PPT教学课件、单项操作视频、银行结算业务处理视频、产品生产过程、法规宣传视频等.数字材料的建设可与专业技术人员联合,专门制作、配套立体化教学资源,建立高度现代化的数字化教材服务机制,以方便更好地与纸质教材配套使用,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凌世寿,石勤.“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4,24(3):54G57.

[2]王忠孝.对会计类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研究[J].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0,(17).

[3]赵国强.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材建设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2011,(4).

[4]余浩,陈友年,周源.教学做合一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5]陆晓艳.基于工作过程谈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考试周刊,2011,(69).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