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行政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14 17:13:59

社工行政论文

社工行政论文篇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社工行政论文篇2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终形成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严谨而开放的体系,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政治论文,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开创新局面论文网站。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注重形式化、表面化,习惯对学生进行外在强化,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大大降低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削弱了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认同,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乃至厌学情绪,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目标,育人功能难以真正实现。

2、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理想化色彩浓厚,偏重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认知水平,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介入,内容更新滞后,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政治论文,忽视大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对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学习倦怠、就业压力、心理问题等关注不足,致使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极为明显,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手段陈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课本统一、大纲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通常以灌输说教和书面考试为主,大话讲得多而行为指导少,管教多而启发少,灌输多而引导少,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无根之基、无本之木,很难使正确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柱。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1]P6-7。”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为那些被社会问题所困的个人和家庭直接提供帮助。社会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助人活动,而“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2]”,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政治论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以接纳、尊重、自决、保密、中立为原则逐步形成了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社会现实和高校发展实际不相符合的陈旧观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论文网站。

1、平等尊重的理念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尊重当事人,确认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首先要改变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客体的关系,改变主体绝对权威、客体被动服从的陈旧模式,积极促成主客体平等双向、交流互动的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其次,平等尊重的理念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必须以不批判的态度接纳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一种平视的姿态与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对话,真正摈弃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行、我教育你服从的说教模式,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认可、理解中得到教育 [3]”,更好地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会工作“最核心的摘要通过“助人”达到人“自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科学的助人活动政治论文,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从教学实践入手,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1、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它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论文网站。[1]P103”

伴随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考虑所有学生共同的需要外,还应该考虑到个别学生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区别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个案工作方法,教师在课前,通过向学生告知个人邮箱、电话号码、MSN等形式政治论文,与学生充分互动,开展有效调研,多方面收集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备课;课上从各种角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满足学生需要;课后及时对授课效果进行回访,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可以在课后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交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个案工作方法的融入,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愿意作为一个平等的教育主体通过开放互动的交流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进步,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更加科学,效果更加突出。

2、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也称为团体工作方法,是“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政治论文,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1]P128”小组工作利用小组成员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带来成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小组工作相对于个案辅导其最为显著的优点就是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佳论文网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按照各种形式把大的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组织学生按小组参与课堂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自然班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可以按照宿舍分组,组织学生上台讲课;可以按照选题分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代表评定各小组成绩,再由小组评定个人成绩,直接与学生个人的学期成绩挂钩。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通过分工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既是专业知识的丰富、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互动中,以小组工作方法的技巧合理建组政治论文,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各项优势,引领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入小组工作方法不但实现了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理念,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完善,并通过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群体教育,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3、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与信心,协助共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论文网站。[1] P1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论文,基本上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大多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解决了“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行”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各个高校都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寓教育于社会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参与之中,使大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社区工作方法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依赖,重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持续性以及推动社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区工作方法,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介入社会,以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把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一方面协助社会发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社区资源政治论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实践结合,通过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认知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会爱和尊重,学会感恩,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在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较综合评价和考核,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适时更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教学实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更好地应对社会转型期的严峻挑战,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才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3]易钢,肖小霞.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4]范燕宁.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100

社工行政论文篇3

建制化首先体现在“组织”和“人力构成”上。经过多年探索和调整,人民政协组织建构已经定型,这为协商民主建制化搭建了平台。人民政协组织建设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一)政协委员界别的构成。一届政协经过协商由46个单位组成。二届政协调整为28个单位和特邀人士: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无党派民主人士、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青年团、工会、农民、妇联、青联、合作社、工商联、文联、自然科学团体、社会科学团体、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和平友好团体、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少数民族、华侨、宗教界和特邀人士。三、四届政协界别设置变化不大。五届政协撤销合作社,增加体育界。六届政协增设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两个界别,改农民界为农林界,从而构成31个界别。七届政协增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八届政协设34个界别:中共和8个民主党派、共青团、总工会、妇联、青联、工商联、科技协会、全国台胞联谊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林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疗卫生界、对外友好团体、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少数民族、归国华侨联合会、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宗教界和特别邀请人士。九届政协将香港同胞、澳门同胞界改为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农林界改为农业界;十届政协改社会福利界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至此,全国政协的界别名称和数量固定下来,并一直保持至今。

(二)政协工作机构的设置。一届全国政协的工作机构分三级:政协全体会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和政协常务委员会;二届政协取消全体会议,只设全委会和常委会。全委会全体会议正常时期每年召开一次,平时由常委会主持会务。常委会由政协主席、副主席若干人、秘书长和常务委员若干人组成,他们同时组成主席会议,主持下一届一次全会的预备会。

政协常委会下设两类机构。一是工作组(委)、专委会。一届政协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国防、民族事务、华侨事务和宗教事务8个组。二届政协设国际问题、工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福利、华侨、宗教、医药卫生、民族、妇女、学习委员会、地方工作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会刊编委会等14个组(委)。三届政协增设联络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化组教育组合并,撤销社会福利组(1965年11月以后有调整)。四届政协撤销地方工作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全国政协会刊编委会。五届政协把文化组和教育组分开,另设法制、对台宣传、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体育和农业各组。六届政协改国际问题组为国际问题研究组,撤销城市建设和对台宣传组,设立祖国统一工作组、外事工作组、提案工作委员会。从七届政协开始统称专门委员会(下设服务性办公室),当时共设提案、学习、文史资料、经济、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育、法制、民族、宗教、妇女青年、华侨、祖国统一联谊、外事14个专委会。八届政协调整为8个专委会:提案、文史和学习、经济、科教文卫体、妇青和法制、民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九届政协设9个专委会:提案、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教科文卫体、社会和法制、民族和宗教、文史资料、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十届政协改文史资料委员会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至此,专委会设置固定下来。二是秘书处和办公厅(室)。一至五届政协期间设秘书处,在秘书长领导下处理政协全国委员会的来往文电,负责会务开展,组织委员参观、视察,保管文档,联络地方政协等。一届政协期间,秘书处下先后设立过处长办公室、秘书科、行政科、人事科、财务科、组务科、联络科、地方科、警卫科、资料室、研究室和文化俱乐部等。二届政协至五届政协前期,秘书处先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各科室,后改为直接设立办公室与各科、室、组,名称变化较大。1980年12月30日之后,秘书处改为办公厅(不设主任,只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并固定下来;办公厅下设研究室、秘书局、联络局等。

(三)政协地方机构设立。一届政协期间就在中心城市、重要地区及省会设立了政协地方委员会。二届政协会议以后,按照首部政协章程的规定,除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设政协地方委员会,“其他地方”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设地方委员会。此时的“其他地方”包括自治州、县、自治县和市辖区等。当时除少数县在有必要时可设地方委员会外,大部分县均不设;在有些市,如因人口少,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也可以考虑不设地方委员会[2]。1982年修订的政协章程规定,在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凡有条件的都可设立地方委员会”[3]。此后,政协地方委员会在县(市、州、区)级行政区域普遍建立起来。

建制化的第二层内容涉及“行为规则、社会规范、习俗和传统构成”,即规章制度的构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制化涉及的规章制度包括四个层面,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规约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开展,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保障。

(一)国家宪法。一届政协经过协商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是民主协商的产物,它强调“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既是民主协商的结果,又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二)党和国家政治文件。一是党代会文件。如八大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各级协商机构的作用”[4];十三大报告规定“人民政协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加强政协自身的组织建设,逐步使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此后,每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推进人民政协建设。二是中共中央(统战部)文件。如195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1979年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最为重要的还有《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文件)等。三是国务院文件。主要是2005年颁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2007年颁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两个白皮书。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讲话。包括在各种政协会议、统战工作会议以及其他场合的讲话。如毛泽东在二届政协召开前的讲话《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1962年周恩来在三届政协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邓小平1979年在五届政协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江泽民《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在庆祝政协成立50周年时的讲话《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人民政协规章制度。一是政协章程。一届政协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起了政协章程的作用。二届政协通过了首部政协章程;1978年五届政协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政协章程;1982年五届政协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章程。这部章程经过1994年、2000年和2004年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关于组织建设的制度。如1958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组组织简则》,1988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等。三是关于工作的制度。如1949年10月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条例》,1951年制定《关于处理人民意见的试行办法》,1988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1996年和2005年修订)、《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视察工作条例》(2005年修订),1991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1994年、2005年和2011年修订),2005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和《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四是关于政协职能的制度,如政协全国委员会1989年制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1995年颁布《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简称《规定》)。

从学术研究来看,“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到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到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5]。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建制化必然要求研究人民政协理论,而这种研究现已经实现专门化。

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长期从属于统战理论研究,其主要平台一是中共统战部门。共和国头30年,统战部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进入新时期,其首要职能是“调查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重大的方针政策,组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为搞好理论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共统战部门经常召开理论工作会议。1983年4月召开十省市统战理论座谈会,1985年2月召开首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并同时成立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会议还制定了《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章程》。此后,各地方纷纷成立统战理论研究会。统战理论研究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理论研讨活动。二是社会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创办于1956年,“文革”时期停办,新时期得到恢复发展,并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的阵地”[7] 。2003年11月制定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现今,市级以上普遍成立了社会主义学院,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往往是独立的,市级以下则和党校、行政学院是三校合一。此外,各级人民政协和高校、社会科学院等其他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也纷纷开展统战理论研究。

新时期以来,党中央逐步提出了专门研究人民政协理论的任务。1985年9月全国政协秘书长会议就要求政协研究室研究“有关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理论”[8]。其后,许多地方政协积极开展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活动。中发〔1989〕14号文件出台前,黑龙江就召开了政协工作理论研讨会;文件出台后天津、江苏等许多省市纷纷召开此类会议。李瑞环在1993年5月指出,要搞好政协工作“就必须从基本理论上对人民政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9]。次年,《人民政协报》和深圳市政协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在会上指出:“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9]41此后,各地纷纷成立政协理论研究会并开展相关活动。2004年8月,全国政协举办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贾庆林在会上肯定“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政协理论的指引下前进的”。他还阐述了人民政协理论的概念和基本框架。胡锦涛在庆祝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2006年12月20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采取了三大举措以推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一是颁布《研究会章程》。章程规定研究会是在全国政协领导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主要职责是制定人民政协理论研究规划,确定理论研究方向和课题;组织、推动人民政协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建立和扩大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队伍;组织会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信息,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开展人民政协理论政策的宣传,编辑出版刊物和资料;反映人民政协理论工作者的要求,维护会员的正当权益;接受委托开展咨询和培训工作;开展对外交流和国际学术活动”。它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实行单位会员制,主要包括地方政协设立的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或相关组织。研究会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包括名誉会长、会长、顾问、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秘书处负责,下设办公室、调研部、会员部。二是出版刊物。2007年2月,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主办,中国政协杂志社出版了《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它是首个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研究人民政协理论的学术刊物,经过一年试刊,2008年2月更名为《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三是2009年12月制定《关于加强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规定了研究会的性质、工作基础,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列席政协相关会议,秘书处内设机构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研究会工作经费、秘书处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用房用品、工作指导等问题。此外,全国和地方各级政协理论研究会、各级各类理论研究者还积极研讨人民政协产生的理论依据、人民政协和中国的民主建设、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职能、自身建设等。

经过探索,关于人民政协的诸多共识已经达成,这为协商民主建制化提供了基本规约。

(一)明确了性质任务。一届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在普选的全国人大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一届人大召开后,它演变为“党派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2]。1954年政协章程规定,政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更广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贯彻宪法的实施,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进入新时期,统一战线演变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也成为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0] 。1994年修改后的政协章程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1995年《规定》把人民政协定性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至此,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表述固定下来。新世纪新阶段其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11]。

社工行政论文篇4

建制化首先体现在“组织”和“人力构成”上。经过多年探索和调整,人民政协组织建构已经定型,这为协商民主建制化搭建了平台。人民政协组织建设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一)政协委员界别的构成。一届政协经过协商由46个单位组成。二届政协调整为28个单位和特邀人士: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无党派民主人士、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青年团、工会、农民、妇联、青联、合作社、工商联、文联、自然科学团体、社会科学团体、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和平友好团体、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少数民族、华侨、宗教界和特邀人士。三、四届政协界别设置变化不大。五届政协撤销合作社,增加体育界。六届政协增设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两个界别,改农民界为农林界,从而构成31个界别。七届政协增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八届政协设34个界别:中共和8个民主党派、共青团、总工会、妇联、青联、工商联、科技协会、全国台胞联谊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林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疗卫生界、对外友好团体、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少数民族、归国华侨联合会、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宗教界和特别邀请人士。九届政协将香港同胞、澳门同胞界改为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农林界改为农业界;十届政协改社会福利界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至此,全国政协的界别名称和数量固定下来,并一直保持至今。

(二)政协工作机构的设置。一届全国政协的工作机构分三级:政协全体会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和政协常务委员会;二届政协取消全体会议,只设全委会和常委会。全委会全体会议正常时期每年召开一次,平时由常委会主持会务。常委会由政协主席、副主席若干人、秘书长和常务委员若干人组成,他们同时组成主席会议,主持下一届一次全会的预备会。

政协常委会下设两类机构。一是工作组(委)、专委会。一届政协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国防、民族事务、华侨事务和宗教事务8个组。二届政协设国际问题、工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福利、华侨、宗教、医药卫生、民族、妇女、学习委员会、地方工作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会刊编委会等14个组(委)。三届政协增设联络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化组教育组合并,撤销社会福利组(1965年11月以后有调整)。四届政协撤销地方工作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全国政协会刊编委会。五届政协把文化组和教育组分开,另设法制、对台宣传、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体育和农业各组。六届政协改国际问题组为国际问题研究组,撤销城市建设和对台宣传组,设立祖国统一工作组、外事工作组、提案工作委员会。从七届政协开始统称专门委员会(下设服务性办公室),当时共设提案、学习、文史资料、经济、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育、法制、民族、宗教、妇女青年、华侨、祖国统一联谊、外事14个专委会。八届政协调整为8个专委会:提案、文史和学习、经济、科教文卫体、妇青和法制、民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九届政协设9个专委会:提案、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教科文卫体、社会和法制、民族和宗教、文史资料、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十届政协改文史资料委员会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至此,专委会设置固定下来。二是秘书处和办公厅(室)。一至五届政协期间设秘书处,在秘书长领导下处理政协全国委员会的来往文电,负责会务开展,组织委员参观、视察,保管文档,联络地方政协等。一届政协期间,秘书处下先后设立过处长办公室、秘书科、行政科、人事科、财务科、组务科、联络科、地方科、警卫科、资料室、研究室和文化俱乐部等。二届政协至五届政协前期,秘书处先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各科室,后改为直接设立办公室与各科、室、组,名称变化较大。1980年12月30日之后,秘书处改为办公厅(不设主任,只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并固定下来;办公厅下设研究室、秘书局、联络局等。

(三)政协地方机构设立。一届政协期间就在中心城市、重要地区及省会设立了政协地方委员会。二届政协会议以后,按照首部政协章程的规定,除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设政协地方委员会,“其他地方”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设地方委员会。此时的“其他地方”包括自治州、县、自治县和市辖区等。当时除少数县在有必要时可设地方委员会外,大部分县均不设;在有些市,如因人口少,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也可以考虑不设地方委员会[2]。1982年修订的政协章程规定,在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凡有条件的都可设立地方委员会”[3]。此后,政协地方委员会在县(市、州、区)级行政区域普遍建立起来。

建制化的第二层内容涉及“行为规则、社会规范、习俗和传统构成”,即规章制度的构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制化涉及的规章制度包括四个层面,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规约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开展,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保障。

(一)国家宪法。一届政协经过协商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是民主协商的产物,它强调“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既是民主协商的结果,又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二)党和国家政治文件。一是党代会文件。如八大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各级协商机构的作用”[4];十三大报告规定“人民政协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加强政协自身的组织建设,逐步使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此后,每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推进人民政协建设。二是中共中央(统战部)文件。如195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1979年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最为重要的还有《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文件)等。三是国务院文件。主要是2005年颁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2007年颁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两个白皮书。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讲话。包括在各种政协会议、统战工作会议以及其他场合的讲话。如毛泽东在二届政协召开前的讲话《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1962年周恩来在三届政协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邓小平1979年在五届政协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江泽民《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在庆祝政协成立50周年时的讲话《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人民政协规章制度。一是政协章程。一届政协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起了政协章程的作用。二届政协通过了首部政协章程;1978年五届政协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政协章程;1982年五届政协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章程。这部章程经过1994年、2000年和2004年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关于组织建设的制度。如1958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组组织简则》,1988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等。三是关于工作的制度。如1949年10月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条例》,1951年制定《关于处理人民意见的试行办法》,1988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1996年和2005年修订)、《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视察工作条例》(2005年修订),1991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1994年、2005年和2011年修订),2005年制定《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和《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四是关于政协职能的制度,如政协全国委员会1989年制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1995年颁布《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简称《规定》)。

从学术研究来看,“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到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到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5]。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建制化必然要求研究人民政协理论,而这种研究现已经实现专门化。

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长期从属于统战理论研究,其主要平台一是中共统战部门。共和国头30年,统战部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进入新时期,其首要职能是“调查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重大的方针政策,组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为搞好理论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共统战部门经常召开理论工作会议。1983年4月召开十省市统战理论座谈会,1985年2月召开首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并同时成立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会议还制定了《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章程》。此后,各地方纷纷成立统战理论研究会。统战理论研究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理论研讨活动。二是社会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创办于1956年,“文革”时期停办,新时期得到恢复发展,并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的阵地”[7] 。2003年11月制定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现今,市级以上普遍成立了社会主义学院,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往往是独立的,市级以下则和党校、行政学院是三校合一。此外,各级人民政协和高校、社会科学院等其他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也纷纷开展统战理论研究。

新时期以来,党中央逐步提出了专门研究人民政协理论的任务。1985年9月全国政协秘书长会议就要求政协研究室研究“有关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理论”[8]。其后,许多地方政协积极开展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活动。中发〔1989〕14号文件出台前,黑龙江就召开了政协工作理论研讨会;文件出台后天津、江苏等许多省市纷纷召开此类会议。李瑞环在1993年5月指出,要搞好政协工作“就必须从基本理论上对人民政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9]。次年,《人民政协报》和深圳市政协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在会上指出:“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9]41此后,各地纷纷成立政协理论研究会并开展相关活动。2004年8月,全国政协举办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贾庆林在会上肯定“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政协理论的指引下前进的”。他还阐述了人民政协理论的概念和基本框架。胡锦涛在庆祝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2006年12月20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采取了三大举措以推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一是颁布《研究会章程》。章程规定研究会是在全国政协领导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主要职责是制定人民政协理论研究规划,确定理论研究方向和课题;组织、推动人民政协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建立和扩大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队伍;组织会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信息,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开展人民政协理论政策的宣传,编辑出版刊物和资料;反映人民政协理论工作者的要求,维护会员的正当权益;接受委托开展咨询和培训工作;开展对外交流和国际学术活动”。它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实行单位会员制,主要包括地方政协设立的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或相关组织。研究会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包括名誉会长、会长、顾问、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秘书处负责,下设办公室、调研部、会员部。二是出版刊物。2007年2月,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主办,中国政协杂志社出版了《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它是首个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研究人民政协理论的学术刊物,经过一年试刊,2008年2月更名为《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三是2009年12月制定《关于加强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规定了研究会的性质、工作基础,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列席政协相关会议,秘书处内设机构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研究会工作经费、秘书处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用房用品、工作指导等问题。此外,全国和地方各级政协理论研究会、各级各类理论研究者还积极研讨人民政协产生的理论依据、人民政协和中国的民主建设、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职能、自身建设等。

经过探索,关于人民政协的诸多共识已经达成,这为协商民主建制化提供了基本规约。

(一)明确了性质任务。一届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在普选的全国人大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一届人大召开后,它演变为“党派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2]。1954年政协章程规定,政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更广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贯彻宪法的实施,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进入新时期,统一战线演变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也成为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0] 。1994年修改后的政协章程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1995年《规定》把人民政协定性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至此,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表述固定下来。新世纪新阶段其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11]。

社工行政论文篇5

1.传统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有力武器,是对城市贫困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城市贫困群体就是在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中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以及现实需求来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要在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泛宣传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政策调整、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社会中找到正确定位。同时,通过积极宣传脱困的典型事例来帮助城市贫困群体增强信心和决心。二是媒体要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与城市贫困群体加强互动与交流,及时反映和妥善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疏通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2.网络媒介作为舆论宣传的现代工具,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扩大影响面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更直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融为一体,可以使理论知识、新闻时事、政府决策这些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城市贫困群体所接受和认知。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互联网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架设了相互沟通交流的通道,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适时交流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可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攻关,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2]同时,通过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有关部门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其他地区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情况,学习宝贵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引导才能保证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论坛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与建设,保证网络真正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城市贫困群体服务。

二、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文化途径对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自身的思想认识、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内化进程。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促使城市贫困群体在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脱贫的重要环节。

1.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人,保证以文化为载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以社会主义文化来积极引导城市贫困群体,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助推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做到正确发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用,更好地实现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我国社会中,全体人民共同奉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既通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如社区文化等表现出来。[3]丰富的表现形式使社会主义文化以多种渠道渗透到城市贫困群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使他们对贫困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客观认识,增强与其他社会群体互动的主观意识和流动能力,保障社会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文化载体,推动城市贫困群体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利用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文化基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根据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贫困群体的分布情况,建设图书馆或报刊室,方便他们了解当前的形势政策,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要迎合城市贫困群体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通过放映教育影片、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对城市贫困群体要积极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有效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中低收入的城市贫困群体给予充分关注。企业要秉承正确的经营理念,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将企业中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渠道和问题排解机制,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丰富企业文化生活来实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影响和教育城市贫困群体的目的。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城市贫困群体子女的思想政治工作。城市贫困群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和心理问题并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到子女。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社区是面向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工作基本内涵是为解决社区生产、服务、公用事业不能及时解决的、又是社区成员日常生活必需的一些社会公共福利和公益性的服务工作,首先是为特

殊群体服务;其次是社区全体成员的服务工作;再次是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4]由此可见,以社区为阵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前文已有所述及,不再赘述。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进行研究:

第一,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表率作用,保证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与组织原则。首先,要使社区党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落到实处。中共十六大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城市贫困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贫困与权利缺失等生活状态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缺乏自强自立精神,容易出现思想消极、心理失衡现象。社区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帮助城市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其次,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作用,与社区内其他单位和组织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具体工作进行有效地协调和组织,形成多方参与的良好局面,构建和谐社区。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城市贫困群体脱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其一,发挥社区优势,通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培养和强化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脱贫意识。在城市反贫困工作中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落到实处,通过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使城市贫困群体转变思想观念,形成自助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其二,丰富和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功能,提高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脱贫能力。可以结合社区的发展特色与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城市贫困群体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同时,在自我脱贫能力培养过程中,社区的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等,帮助城市贫困群体走上自助之路。其三,要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5]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强化就业安置力度,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开展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建立专门性的组织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具体来说,要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现实需求等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资料库进行规范管理及掌握最新动态。其次,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组织等机构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等方式,来确保该机构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职能。同时,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最后,要引导城市贫困群体形成与强化自我参与意识,积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城市贫困群体这一自我组织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引领下,积极调动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自觉参与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使该群体充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发挥和完善该群体的自我组织功能。[6]要重视城市贫困群体自身作用的发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270页。

[2]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期,第13页。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社工行政论文篇6

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中主要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思想导向,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行为导向,使群众能够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行为负责;舆论导向,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端正社会风气,引导社会积极、正面的发展,但是,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研究主要还是偏向于从整体出发,没有更为细致、精准的对功能进行拓展,并且缺乏相应的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追求对系统知识理论的阐述而忽略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在实践中的具体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的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和改观。因此,注重探索其实践运行的具体途径,发挥它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的意义

(一)凝聚和谐意志,为政治的统一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党的意志体现,在社会发展中,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推崇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导向作用,培养社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群众提供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群众能够亲身感受到和谐社会发展的魅力,凝聚群众的和谐意志。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调节社会中的矛盾,为他们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意义上解决矛盾,使社会各阶级、各群体朝着一个目标前行,有利于政治的统一。

(二)推动和谐文化的建立,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和宣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对民族精神文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加强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结合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将社会主义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了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性,科学的、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教育,加强了他们思想的转变和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

(三)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氛围,形成良好风气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和谐道德的推崇,传播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使人们在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能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定位能力,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规范人们道德准则,提高人们的行为标准,使社会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的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新定位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连续性,它的推广和教育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社会政治中突显它的引导地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的根本理论依据是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加强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相结合,积极的借鉴外来的先进的思想政策理论,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理论管理和认识,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统一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主义打下基础。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导向作用,弘扬传统的优秀美德

首先,树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发扬“以合为贵”的道德准则;

其次,加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解决社会发展种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培养“人和中庸”的理念。

最后,推崇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引导社会积极向前发展。

(二)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念,从全局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的连续性,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时现相结合;其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导向作用的同时加强对行为的导向,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品格与行为的和谐发展。最后,贯彻落实政治工作的实施,开发人的没在潜能培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素质全面的培养。

(三)坚持核心的价值取向。有重点、有中心的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要坚持相关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彰显公平和正义,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思想政治工作是服从党的中心工作,体现的是党的指导思想,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发展努力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全面的、科学的,从上到下为人民服务的。从上体现在对各级干部的监督和指导,加强贯彻思想政治工作。从下是对各级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激励,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发展观,从整体而言,加强公正正义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引导。

(五)注重统筹兼顾,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在发展中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形成矛盾。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方面进行协调。和谐不是单一个体的发展,而是整体上的把握,注重统筹兼顾,全面解决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

(六)加强和谐思想意识的转化,发挥它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思想的传播和推广,灌输和谐思想理念,使人们主观上转变思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转化人们思想的关键点,是建立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主要部分。

(七)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的传播和灌输党的中心思想,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充分的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贯彻民主法制精神,保障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八)建设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中对实践的应用

社工行政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93-02

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革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应当学习其基本含义与理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提高企业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即指在企业内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它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以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体系,切实推动企业管理改革活动的发展进程[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职工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能够对全体职工的政治思想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进而不断推动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就要不断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与企业职工思想宣传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由列宁首先提出,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首次出现于我国则是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此后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价值及其理论意义,多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不同的重大思想理论都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拓展和升华。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相关学者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它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和中心,要求将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2]。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发展出来的独特企业管理方法,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创新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活动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企业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企业文化统筹协调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企业员工将思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和行为的协调统一[3]。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体系,其文化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内容。

1.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直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生产行为等方面造成巨大的积极影响,使得员工能够时刻保持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进程,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及时革新观念思想,摒除传统陈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从而为思想观念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员工陶冶自身情操,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指导作用,在实际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有效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从而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进一步探索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既变现为企业文化能够有力地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它能够从整体上提上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用以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社会舆论与民心所向的影响日益增大,能否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引导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当下所面临的难题。在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往往带来的是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冲突与话语霸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肆意涌入其实在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符号奴役人的恶劣后果[4]。为了切实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把工作重点具体放在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坚守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善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科研工作等统筹协调,坚持效率优先和思想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其次,应大力加强对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规范影响互联网用户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他们网络自律,促进文明上网。第三,大力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力度,及时有效地掌握网络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辨,对于一些非法反动或者不健康信息,应予以清除,必要时可直接追究网络不良信息散播者的法律责任,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导向和管理作用。最后,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构建一个及时与企业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加强二者间的互动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5]。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相融合

将企业社会工作引入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能够丰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同时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得到更好的结局,开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企业社会工作通过将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协调起来,统一分类管理,将其有针对性地用于解决特定的困难,及时化解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着力促进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6]。将企业社会工作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借鉴个案社会工作。通过借鉴个案社会工作,吸取当中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切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革新。以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会谈方法技巧为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学习利用会谈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切实完成对话双方传递信息、接收处理等一系列流程,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话双方在情感的交流互动,以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对话关系[7]。

2.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团体社会工作方法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以有益启示,它要求思想正式工作者应针对不同阶层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层逐级地分配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逐层逐级的思想政治工作单纯凭借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这就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以有效弥补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群体问题上的不足。目前团体社会工作主要有社会目标模式、互动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预防与康复模式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方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前要继续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坚持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坚持实际应用于互联网生活,坚持与企业社会工作相融合,进而指导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加速现代企业系统化、理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新背景下中国企业社会工作方法的合理选择[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1(2):68-69.

[2]赵建华.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J].思想工作论坛,2013,3(6):41-42.

[3]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12,4(7):60-61.

[4]欧阳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2(4):99-100.

社工行政论文篇8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对成人教育脱产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主渠道、主阵地。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要针对成人教育脱产生的特点,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进行课程改革,做好“三进”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心,积极落实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成人教育脱产生真正理解、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一方面,要压缩那些超越成人教育脱产生接受能力的抽象理论内容,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与现代化发展相悖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内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与和谐社会构建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加

具体化、现代化。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进是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重中之重。要根据成人教育脱产生的特点,彻底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教学模式,要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联系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二、积极发挥党政社团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党政社团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对成人教育脱产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既有党团组织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又有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覆盖了成人教育脱产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1.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学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组织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引导成人教育脱产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从根本上提高他

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成人教育脱产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严格要求他们,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学院团总支和各班团支部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深刻认识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共青团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班级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内化,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成人教育脱产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班集体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的功能。

4.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进社团,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是小型社会,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构建和谐的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谐的人文景观等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因此,校园规划必须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在校园建设风格、校园色彩、校园音乐、师生着装、教室布置以及各种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雕塑、画像、喷泉、假山、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的选择上,都应统筹考虑,精心制作,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建筑文化,达到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方面,高校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成人教育脱产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构建校园文化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先进文化的建设,用优良的民族文化陶冶成人教育脱产生,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载体之一,对成人教育脱产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举办各种棋类比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辩论比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规范成人教育脱产生的行为,指导他们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切实有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研究互联网的技术特性、运行规律和学生上网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机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内容,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1.在互联网上大力弘扬主旋律,增强阵地意识。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必须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干部和群众不断地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所以,要利用网络,把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重要内容,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努力开创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开展系统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积极地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为“我”所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用现代化手段开辟网络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宣传主流意识的思想和声音,积极创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特色网站,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把有关理论教育内容编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利用网络工具,如QQ、BBS论坛、电子信箱等与学生直接对话,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以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网络建成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社会作为一种虚拟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扩展。网络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的统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增强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唤起成人教育脱产生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健康的精神王国。

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坚持专业化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和本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和塑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效能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同志指出:“重视和加强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考察、认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成为成人教育脱产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研讨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智能素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富有感情、思想、性格和智慧特性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智能素质,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艺术、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有较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不仅能准确地表达和阐明马列主义理论,而且善于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支队伍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网络技术水平,深入研究网络发展规律,了解网络技术的“两面性”,熟练地驾驭网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和运用现代化传媒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新的手段,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

创新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成人教育脱产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荆蕙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社工行政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010-02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第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十五》规划的需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人民生活、精文建设与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十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是指导我们向新世纪进军的行动纲领。现在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五》规划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第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事业发展,但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所以,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家面对困难采取正确的态度,扫除各种思想障碍,从而保证改革攻坚和扩大开放事业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随着各项改革的实施,越来越触及到更多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渗透在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这些矛盾的存在势必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化解矛盾、增强团结。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讲,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各种锻炼等方法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通过加强各种制度建设,以提高党在整体上的执政能力。这两个方面都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更为突出。

增强执政能力,需要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的权力观:树立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民主观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有效的机制来实现。思想政治不是万能的,但制度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认识领域、思想领域、精神领域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取代的。当今,我们要正确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优良成果,同时也需要通过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科学地继承和发扬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有多方面举措,须作多方面努力,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在全国城乡集中开展一次系统的形势政策教育。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形势报告,成分发挥大众媒体、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做好重大改革举措的宣传解释工作,讲情形势、背景、目标和政策措施,引导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改革的各项工作。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观念、内容、机制上创新。把握时代特征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之所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基础与创新相结合,开创新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坚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

第三,要精心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思想道德基本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契机,采取切实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

社工行政论文篇10

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工商行政管理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其文化功能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的形态之一,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

要想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首先必须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狭义的文化指“一种精神,即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是精神现象、精神方式、精神载体”。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是指工商行政管理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方式通过其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从而提高人的总体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或本质的回归。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功能的实现将有助于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质得到彰显。从文化的存在方式而言,文化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它强调以人的方式进行活动。卡尔・波普尔对文化的理解也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波普尔将整个世界划分为3个组成部分,物质世界是世界1,思维意识是世界2,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即文化则归结成世界3。他认为世界2是世界1和世界3相互发生转化的中介。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和以精神运动为特征的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和拓展。“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工商行政管理若在这样的基点上去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从长期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中解放出来而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文化能丰富人的境界,陶冶人的心灵。净化并激发人的精神以促进主体的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人格的形成、稳定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通过文化的形式实施创建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文化场”,并以文化传承、文化熏染、文化渗透、文化自觉等方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准则和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品质,这正是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功能的独特的内容。

二、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功能的发挥

“文化功能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在实践中,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引导。应该指出的是,3者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任何一部分,其他功能便不可能存在,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对文化的传承。在总体性上,是在主体自主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的基础上,将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继承下来。工商行政管理能够传承思想文化传统,传授价值,传播思想理论知识,传递思想道德信息。工商行政管理也能够增强人们相互之间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信任理解和行动配合。从工商行政管理作为工商人员个体自我发展主体的过程来看主体,不是仅仅对工商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创造了新的工商文化,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在工商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工商文化并对其进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应根据时代的特征扬弃落后文化,创造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对具有人民性、进步性的文化进行弘扬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工商行政管理对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二,社会思想道德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传统与现代共生,外来思想道德文化与本土思想道德文化交错的系统,其内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各种思想道德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变迁和发展的“策动力”。在思想道德文化的变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中的“槽粕”的否定和批判。例如工商行政管理在否定和限制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念方面所起的独特的作用,往往是传统道德约束所不能及的。工商行政管理能够通过文化批判对社会价值观念进行定位,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整合维护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抵制不健康文化侵袭等,来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等。所以,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批判功能,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也是社会现实思想道德文化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下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批判功能愈发显得有意义。

第三,工商行政管理应该而且能够在整体上发挥对社会文化的引导作用,向社会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指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直接为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工商行政管理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之间的特定关系,在本质上它对人的理想自我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有引示作用。工商行政管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正确的鉴别、筛选、撷取或舍弃,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

第四,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功能的发展。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文化功能首先要注重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坚定人的信仰和信念。信仰和信念能够使“工商人”有所寄托、有所期望和有所追求,是“工商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前进动力。当今时代,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特别是不同社会制度在相互对峙和交流中演进。人们以往恪守的信仰、信念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击。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还担负着抵御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一些思想领域里的消极、落后的观念的侵蚀,建立社会主义新观念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使之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同时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鉴别是非,分析矛盾处理问题。其次要充分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在建设文化环境中的功能。这里的文化环境主要指精神文化环境。包括舆论、风尚、传统、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等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及各种文化活动。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是人以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积极建设的结果。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功能和提高人对文化环境的能动作用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方式。为此,应该努力做到:一是大力倡导主流文化。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有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工商行政管理过程中倡导主流文化、最根本的就是紧紧围绕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一元主导旗帜鲜明。二是引导亚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指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在一个异质的、活跃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往往存在着众多的亚文化。亚文化过于多样化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社会文化的彻底分裂。因此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功能健全协调机制,以维护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团结统一尤为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以主导文化为导向以多样文化活动为内容的群体文化。通过亚文化的认识、导向、育人的功能来丰富“工商人”的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识别能力。三是抑制反文化。所谓反文化,是指那种根本否认现行价值准则、背离主流文化的文化。它不是与主流文化相安并存,和平共处。而是积极地反对主流文化。反文化并非都是反动的、退步的。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文化应具体分析。在社会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有一些背离、否定反动统治阶级主文化的反文化。一般说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反文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反文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我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挑战,进而否定整个主流文化。从根本上破坏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商行政管理在揭露反文化的根源与危害性,提高人们对反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为根本的是,工商行政管理要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增强“占领”意识,把反文化的危害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和最低的程度上,以此抑制反文化。

参考文献:

1、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社工行政论文篇11

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工作,而社会工作是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和理论,为有需要的群体和个体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服务的领域也很多。民政工作正是广泛的需要社会工作,并把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理论支持。这正好说明了民政工作需要社工理论。

1.1从民政工作的理念上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正是民政工作所坚持的。民政工作坚持的是新时期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保障人的生存,维护对人的公平,保障人的权利义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1.2从民政工作的内容上看,民政工作更需要社会工作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政工作的业务范围也几经调整,但基本的职能仍然没有变。在具体的工作范围上,民政工作的主要业务仍有二十几项。社会工作是针对人的专项服务,民政工作引入社会工作,就会为其注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内涵。

1.3从民政工作的工作方法上看,民政工作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注重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家庭、社区、社会作为依托,来提升个人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民政部门已经做了许多社会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持,往往收不到有效的结果。要想做好民政工作,就不得不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1.4从民政工作未来的发展上看,同样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民政业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仅仅有一颗爱心是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的。所以民政工作者更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拥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先进的科技方法来开展民政工作。

2.民政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1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2.1.1职业领域尚未明确.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都熟知的专门职业。在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工作领域有: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家庭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具有多重性,因此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才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仍未确定,这样就让社会工作者的身份陷入尴尬的局面。

2.1.2工作模式单一、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机构把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人才战略机制不健全;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四是社会工作者培训机制不健全;五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

2.1.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大力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但这些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还是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

2.2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解决办法.

2.2.1民政部门应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民政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完善。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都不离不开民政工作。如果将社会工作引入到民政工作中,将会为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同时也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2民政工作应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工作模式.国家社会政策的出台对社会工作职业化有规范和促进的作用。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和指导。

3.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本土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职业和专业,就必须在观念上融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来。在现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成了一个比较重要议题。

3.1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面临的问题。

3.1.1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还不够成熟。相比西方的社会工作,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还存在着针对我国本土的理论不足、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短缺、实践机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3.1.2社会工作对象观念还未开发。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在我国,"家庭本位"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求助主要是在家庭、亲友范围里,很少求助于"外人"。就算是受害者也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不愿意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因此我们的工作对象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自己解决或不配合我们的社会工作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

3.1.3社会工作开展的环境需完善。"社会"是社会工作进行工作的环境,这就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了解和认同。但是在我国实质的社会工作开展得还很少。缺乏宣传和社会大众的认同,这让我们在进行社会工作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社会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岗位,政府、社会组织等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的支持。

3.2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途径

3.2.1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及中国本身拥有的本土。社会工作的事实民政工作是行政性、管理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所以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也就是民政工作,两者相铺相呈来实现真正的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

3.2.2吸取民政工作的优势,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的民政工作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担任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等主要的实施途径。民政工作诞生于中国,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历史传统。在民政机构中,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机构主要有基层政权与社会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公共事务管理等主要内容。若能把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到这些民政工作当中,那将为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更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周良才 .民政工作[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09重印)

[3]刘涛 .社会工作基础与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8

[4]朱影.民政工作社工化的思考[J].品牌.2012.3

[5]谢松保.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辩证关系研究[J].中国民政.2011.12

社工行政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30-02

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问题。理论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党历来重视理论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始终坚持了这一传统。

一、理论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1.理论宣传是思想政治工作灌输原理的具体运用

灌输是将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系统地输入人们的头脑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灌输原理,是指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武装群众头脑,提高群众觉悟,改善群体素质。在马克思、恩格斯那儿,没有“灌输”这个概念。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灌输”原理。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因而,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强调了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而必须从外面灌输。不进行革命理论的灌输, 就不能使群众认识真理,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把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向群众灌输革命理论,说明社会客观形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引导群众向更高的实践阶段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强调灌输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共产主义思想硬塞进人们的头脑,而是提供一种合适的理论环境,并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去理解、掌握和发展革命理论。理论灌输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群众头脑,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灌输的实质是革命理论和群众相结合,也就是群众掌握革命理论的过程。理论宣传就是灌输原理的具体运用。

2.理论宣传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

理论宣传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理论宣传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尽管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已不同于列宁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但灌输原理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在群众中自发产生,不可能生而知之,不教而会,仍然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的灌输,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在头脑中确立起来。

二、理论宣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理论宣传工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途径

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众知道。这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列宁指出,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要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他们相信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就是靠宣传工作,尤其是理论宣传工作。

2.理论宣传工作是鼓舞、激励、动员群众和社会成员的有力武器

从某种角度讲,理论宣传工作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做鼓舞、激励和动员的工作。理论宣传工作应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树正气,压歪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最根本的是要团结鼓劲,鼓舞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激励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动员职工群众的服务献身精神,调动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速本单位、本部门的建设步伐。

3.理论宣传工作是传播各类信息的主要阵地

宣传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各种情况千变万化,理论宣传工作就必须要经常地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实地调查了解等途径了解和收集各种信息,并有分析地及时予以传播。

目前,理论宣传工作传播各类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各类演出、报告会、座谈会、辩论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板报、展板、橱窗、社团编印的刊物及各类报刊杂志和互联网、局域网等形式。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宣传工具的潜力,另一方面要使用好现代化宣传途径,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占领理论宣传阵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理论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社会亚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空范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宣传不仅是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社会亚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理论宣传工作还会影响到社会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活动方式,对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要重视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热情地开展好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为完成党组织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而不断努力。

三、加强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需解决的问题。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理论宣传工作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当前,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加强正面宣传,除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外,重点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理论宣传工作、引导社会思潮,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与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和广泛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不同层次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发挥引领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因此,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理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

2.采用恰当的方法,加强理论宣传工作。

理论宣传过程是一个消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的思想转换过程。理论宣传的目标能否顺利达到,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方法问题。理论宣传的方法主要有说理宣传法、形象化宣传法、社交活动宣传法、经常性宣传法、组织集中宣传活动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和内容要求。在理论宣传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目标、不同的理论宣传内容、不同的对象,交叉融合各种方法,使其共同发生作用,以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如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在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的播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族人民普遍地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是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及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的教育。同时,有人还把这个内容放在互联网上、有的放在局域网上供大家随时点播观看。这是一次大规模综合运用理论宣传的方法,是收到极大效果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范例。

3.借助合适的载体,追求理论宣传效果最佳。

载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没有载体便无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就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而言,载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书刊、报纸、图书资料、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演讲、标语、展板及各种播放机等等。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载体的内容和形式都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有的效率成倍地提高,有的功能不断地扩大,有的式样又在不断地翻新。

在载体的运用上,我们主张一方面继承传统的、被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载体的运用,另一方面,根据时展和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群众喜爱的载体要充分不断地优化载体结构,加强载体管理,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使互联网、校园网、局域网成为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这支队伍阵容庞大,数量众多。目前,存在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各级党委理论部门、宣传部门,要从长计议,发挥规划、组织、协调的“龙头”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伍建设,抓好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选拔、使用、培养;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进一步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伍整体作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志远.灌输原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J].探索,2007(3):131~134

2 王黎君.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难做”问题探源[J].学理论,1994(10):34~35

3 张忠泽.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山西林业,2010(5):4~5

4 人民日报理论部.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宣传服务[J].新闻战线,2000(6):11~13

5 李炎臣等.宣传工作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 史广成、王玉敏.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7 张蔚萍.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