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1 15:06:49

大学学生论文

大学学生论文篇1

二、《文学理论》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意义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的专业课,是对文学规律性知识的提升和总结,是学生学习中外文学作品、运用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和进行文学史解读的重要工具。《文学理论》是其他文学课程学习的前提。《文学理论》课程和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视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二者是互相促进的。《文学理论》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重新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

《文学理论》不乏对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但这种理性思考绝对不是以漠视乃至扼杀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审美价值为前提。如果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和理性思考,那么,反过来,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自然就承担起了价值指导作用。教师在《文学理论》的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的一些文学理论知识点,有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总会列举很多的文学和人文事例。这些例子如果举得合适,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刺激到他们心灵柔软的角落,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找教师所提到的文学经典作品加以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相应地,他们对于人生和自我价值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消除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疑惑

很多学生从功利心态出发,总是怀疑学习文学课程的现实意义。我们说,《文学理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仅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文学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提出的诗、礼和乐均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认识和审美意义。在学习中,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的价值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些价值功能都是可以反过来作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理论依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就是因为文学中包含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积极的人生思考和人生体验,这些人生思考和体验通过学习会变成我们的间接经验,会对我们理解之后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及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事务人际关系形成建设性的指导坐标。

大学学生论文篇2

摘要: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经济活动就有经济管理,目前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产越发展,技术越先进,管理越重要。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新任务,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目前农村的经济体制由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替代了大锅饭式的集体化经济体制,农民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直接挂钩,为了发展生产,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中生产关系的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2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将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这样,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就成为面向多产业的服务了。

1.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目前农村生产中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由过去的统购派购为导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经营方式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成为从生产到流通的再生产的全过程。

1.4农村和农民的本身条件的变化

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时期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商品生产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比较缺少商品生产知识,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传递慢,因而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主权,但应变能力差;四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严重影响商品流通,进而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但要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这些新形势、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务和方法

我们要根据客观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科学地组织社会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我们就是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1切实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自行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式,存在多元型的经济结构;二是必须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推行层层承包制和岗位经济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对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法律规定的、经济的等手段及时解决和正确引导,保证乡镇企业沿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方向健康发展。

2.2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相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策略以及自己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方向,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2.3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咨询,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面前,生产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努力改进生产,取得盈利。这既给农村经济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也使每个生产者得冒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搞好经营管理咨询工作,帮助每个独立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方针、决策和计划;寻求最佳方案,搞好合同管理。同时,还要把国家计划指导的要求,对经济的客观要求的信息也传递给他们,这样就把局部的利益和全面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以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和流通获得统一,求得最佳的全面经济效益。

2.4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的激烈的竞争,每个商品生产者要求得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为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条件都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适应社会需求而组织生产,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观念,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85.

[2] 肖景伟.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J].新农村:黑龙江,2013,(24):64.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二:知识经济管理发展思路

摘要:新经济时代中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的概述及发展态势等。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知识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一种全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不再是传统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信息空间,新型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人员原有的工作状况。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实施了信息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步入了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方式。知识管理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被提了出来。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理论。

一、知识经济概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接受了高科技的洗礼,同时目睹了二战的残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怎样定义,都不能否认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信息科技以及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深深影响着全人类文明与价值系统。[1]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在知识经济的内涵中,其非常依赖知识与信息的产生与与发展,将高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依托的就是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科学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知识经济,此种经济是基于知识与信息。无论如何定义知识经济,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2]

二、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时代优势

知识经济源于知识,和传统的经济模式有所不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性,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迷茫中的修正主义却钻了这样的空,将社会主义污蔑为封建主义,不断批毛列主义的价值体系,片面强调生产力论的初级阶段,妄图改变社会主义的一切。知识经济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有人认为,知识经济资产阶级忽悠人民,然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只说明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机敏的资产阶级分子也感受到了这次契机。然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只能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经济特点,却无法掩饰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政治革命意义。知识经济是一种寻求革命的突破。社会主义遇到困境的时候,人们不免要寻求突破,然而,如将突破口定位在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等上,将是走不通的。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人们日渐重视到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优势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企业。工业经济背景之下的科学管理的泰罗与梅奥只将其当做企业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并没有从深层面挖掘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却形成了社会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之下,不重视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尤其是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应用,企业要正确意识到知识经济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彰显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知识经济的管理在当前已经刻不容缓。知识经济的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发现、传递与创新。此三种层面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知识经济管理体系。知识经济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如信息的传递、完善的工作流程与复制技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将此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管理优势显著。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不假,但是也应认识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经济。企业员工获得知识将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非常密切,近些年,我国政府及各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知识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构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丰富了此方面的数据信息,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管理中谋得一席之地。

四、经济时代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管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知识的搜集、保存与整理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经济的管理,为实现知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到知识经济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管理朝向数字化管理的态势,将知识经济的管理融入到企业数字化图书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新阶段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应用

2001年的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企业的创新推广应用,一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清华紫光公司、联想公司等尝试采用知识经济管理策略,当这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后,将帮助企业构建企业数据库与人力资源,实现了企业数据信息的透明化,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文化。企业通过知识经济促进了资本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三)企业竞争力的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需要通过知识才能实现基础条件的创新。企业通过知识经济管理能有效减少因企业创新带来的波动,更好的凸显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在市场服务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有知识的属性;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知识经济管理的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有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的管理将指导方向定位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态势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人类最先使用并搜集信息,后来人通过尝试性地探索,通过书写方式将这部分信息保存起来,使得这些信息能够继续使用,所以,知识经济的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遵循上述趋势,首先从知识的搜集与应用开始,然后将其付出实际行动中。接着是一少部分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充当了知识的引导者,也即是知识工作者,接下来这部分族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未来知识工作者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因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日趋复杂化的技术提供了导向,紧接着是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使用知识的跟新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政府依靠知识经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深层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为竞争提供了策略。人才的流通不受国界限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向全球招募员工。从中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在某种层面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人才产生了群聚现象,并且逐渐靠向一些领域。面对上述趋势,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崛起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要变成一种服务型的模式,并且以此作为导向,将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人口失业率不断增高的同时,这就说明劳动力时代已经不再占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经济。透过信息科技,知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这是政府与社会所有人需要担负的责任。此外,政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因失业带来的技术落差。

(二)加强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造价值体现了时代突出的一种特征,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竞争模式,集体价值由所有成员的共同创造。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发展核心能力与创造价值,将工作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现状的改善,同时扩展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新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定位在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价值能力上。当然,知识经济在管理过程中必然存有相应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产生于人力资源了管理中的人才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

(三)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反思

在现代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与人文已经是互相支撑、共同作用。[3]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于因知识所产生的阶级改造中,并且需要长期与人文思想作斗争。而且片面的引入西方社会的科学价值主流与信息技术,代工忽视了哲学如人文思想的反思,师德丧失了人文价值,影响了学术的正常研究,这是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知识经济和一些科技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形式是代工,如果不能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处在美国的价值底线下,代工不利于长期科技的发展,专利数量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表示科技实力,我国科技同美国加州地区的高科技技术比起来,仍然相差甚远,发展如要平稳前进,还需重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根本在与构建学术理论,才能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学术研究质量,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担负相应的责任。情况严重可能出现网络活动的普及,有可能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将伴随新的社会形成;真正层面上的生活考验与人文变迁才刚开始,依然存有统合趋势和人文抗争,这是未来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人物将是核心技术人员。

(四)确定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地位

知识经济要显现创新性。组织支持中层管理者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任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为此,在组织管理中,中层管理者要严格落实自身职责,执行相关创新管理策略。知识经济管理是双向管理的模式,也即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知识经济的管理需要在这种基础上有所革新,高层管理者实施创新工作,中层管理者负责具体的落实并传递有关信息。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知识创造形成了创新精神的人,高层管理者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知识多集中于个体,在无形中流传于较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沟通方式要满足组织人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因沟通带来的障碍。

六、结语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知识经济管理渗透的领域之多,如图书管理应用与企业竞争力应用等。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知识经济的管理深刻影响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57-60.

大学学生论文篇3

[作者简介]唐洁,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0―04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图像符号包围,文学接受水平日益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引导大学生关注文学、阅读文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接受水平,我们必须给予学生切实有用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学艺先学理,理明技方精”,要提高文学接受水平,必须掌握相关的文学理论。但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不少学生对文学理论敬而远之,思维走向平面化,无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如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学生往往按照传统的“阶级分析法”理解,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控诉封建礼教。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若问到他们小说是怎样展示悲剧的成因和过程时,不少学生就感到茫茫然不知如何分析。这就暴露了学生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的欠缺,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纠正。

叙事学理论认为,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要求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另外,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作品存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对神话进行研究时,没有按照叙述顺序进行分析,而是“将各个神话要素按照某种相似特征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译解,从中寻找支配具体话语的深层文化关系”。这种方法对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是非常有用的。

按照性质的相似和逻辑关系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进行重组,我们可以发现:杜十娘和李甲爱情悲剧的外因是封建礼教,而内因则是两人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小说写杜十娘在妓院中度过了七年生涯,“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可见,杜十娘想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想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那里,爱情幸福和人生幸福是划等号的。也就是说,杜十娘是想通过追求爱情幸福来获取人生幸福。因此,在和李甲交往的过程中,她的关注点始终是李甲对她的感情。长期的妓院生涯让杜十娘“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她对公子王孙的浮浪品性是有深切体会的,也正因为如此,“忠厚志诚”的李甲才人了她的法眼。但即使他们两人“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杜十娘仍要不断考验李甲对她的感情――她要李甲为她筹划赎身的钱,而且在李甲筹划无着时她也只是拿出一半的赎金,另外一半还要李甲去解决。而赎身之后,她也一直没有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可见,杜十娘在将自己的终身幸福托付给李甲时,是多么的谨慎小心。也正因为如此,李甲最终对她的背叛才会给她致命的打击。对杜十娘来说,爱情的幻灭就是人生幸福的幻灭,爱情之花的枯萎就是生命之花的枯萎。

而李甲呢?他是“自幼读书在庠”,可见,他始终是要走光宗耀祖的道路的。当然,杜十娘也确实吸引他,他“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但即使杜十娘“甚有心向他”,他还是因为“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后来,李甲父亲“在家闻知儿子嫖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他迷恋十娘颜色,终日延捱。”――李甲迷恋的是杜十娘的美色,而并不是真正打算与杜十娘厮守终生。若没有杜十娘的积极主动,李甲是不可能帮她赎身的。在杜十娘赎身之后,李甲对他们两人的未来也没有任何的筹划。杜十娘问李甲:“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李甲的回答则是:“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也正因为如此,孙富的一席话才会让李甲茫然自失:“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李甲何曾下过决心为爱情抛弃一切呢?他对杜十娘的爱是很有限度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始终是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李甲遇到孙富是偶然的,但他背叛杜十娘则是必然的。

“深层结构是作品中潜含的文化意义,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西方有一句谚语:“爱情于男子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子则是生命之全书。”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正是蕴含着这种社会心理。可见,恰当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能让我们透过作品的表层看到其隐含的深层意蕴。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接受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诗无达诂”之说,西方谚语中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的不同,对同一作品的深层意蕴常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从作品出发,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该适当给予肯定。

二、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创作的得失

文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帮助我们分析文学创作的得失。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先谈谈文学创作的“得”。文学理论指出,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作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些作家创作成功的原因。当代作家高晓声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善于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在新时期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中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为什么高晓声写农村题材的小说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生活在高晓声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高晓声曾被错划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当他度过20多年的坎坷岁月后又重新执笔为文时,连许多常用字也忘记了,但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对农村非常熟悉,农民心灵中的每一丝悲欢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头。因此,一旦面对稿纸,就文如泉涌,“半生生活活生生,动笔未免也动情”。

陆游的悼亡诗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陆游二十岁时与唐琬结婚,两人感情非常好。但陆母不喜欢唐琬,迫使陆游与唐琬离异。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另娶王氏。陆游三十一岁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唐琬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陆游的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陆游写这两首诗时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他旧地重游,感怀往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谈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往往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1980年钱钟书在日本演讲《诗可以怨》时就谈到:“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深深烙印在作家头脑中,并转化为作家心灵深处的记忆。

再谈谈文学创作的“失”。文学理论指出,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可以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作家在有意获取材料时,“虽可能被热情所驱使,然而心灵深处却无法摆脱一种无意识定位,即把自己视为短暂的投身者、参与者或局外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学史上一些作家创作失败的原因。抗战小说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37年的“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作家纷纷到战场采访,抗战小说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这些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促进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从艺术性的角度看,不少抗战小说的成就是不高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有意获取材料的缺陷有关。文学创作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深切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而作家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意获取材料的途径进行创作,缺乏长期的、深入的体验,是很难写出真正有深度和力度的作品的。

陆游曾经告诫他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家生活阅历的狭窄与人生体验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上世纪40年代,傅雷就对张爱玲的小说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指出,《倾城之恋》“勾勒得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而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傅雷特别谈到:“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人类的也不仅仅限于一二种……心灵的窗子不会嫌开得太多,因为可以免除单调与闭塞。”这些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只有用心体验人生,扩大生活阅历,文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大学学生论文篇4

这种缺乏或不平衡可以以考试成绩、个人的实际收益状况、是否被认可等第三方的结果性评估作为具体的判断依据。

(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影响

在了解了学习需要的内涵后,我们不妨从源头(即学习需要是如何形成的)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学习需要的形成通常受以下主要因素影响。

1、个人价值观的潜在引导

在前面的关于人性的分析中,我们提到的进化过程的人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描述才是更有现实意义。在进化进程中,作为同一时空和社会环境的个体,他们当然会有一些共同性,但由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影响的不同,作为同一时空和社会环境的个体,他们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从人的社会属性上看,这种个体差异在价值观上有明显的表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之间在学习需要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有更为强烈和广泛的学习需要,而有些学生甚至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都表现不足,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出有些学生爱好学习,而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这类很表面性的评估或判断。这类判断用在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身上,似乎还有一定的道理。但若将这类描述用在已经开始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的大学生身上,就显得有些肤浅或表面了。有更为强烈和广泛学习需要的大学生,他们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往往有一个比较明确而坚定的信念,无论这个信念是受先进人物的影响形成的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信念,还是基于现实社会而提出的更为务实和平庸的“让自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还是那些看来有些自私或狭隘的“要出人头地”的信念。一旦这些信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中稳定部分后,这些信念就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引导当事人去学习和获得知识或技能,不断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或技能。针对那些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都表现不足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要么是他们树立了我们认为不太合适或正确的理念,比如“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在世,得过且过”。这些理念消磨了他们去努力学习的动力。要么是他们根本有没有恒定的理念,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和成长,没有进行深刻和系统的思考,说得夸张一点就是,他们出于价值感的缺乏状态。上述的两种主要类别的学生,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可以进行上述的分析或评估,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如此理性地对自己进行上述专业的分析和评估,不论他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上述情形,他们的学习都会受自己的价值观的引导,故此,我们将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称之为潜在引导。

2、个人学习习惯性养成

在心理学上我们对有些行为我们习惯于称之为习得,在学习研究上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之前由中说法:上公共课,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应用练习的公共课,他们习惯于不带书、不带笔。当有些同学这样跟我提醒的时候,当时我觉得非常匪夷所思,作为学生上课不带书,不带笔,怎么上课呢?后来在教学中发现,情况果然如此。后来我们提醒刚到艺术类学院来教学的年轻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应对准备。不然我们简单地认为学生对我们不够尊重,确实很为难他们,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改变他们的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养成上课带书、带笔的好习惯。在学习需要方面,这种状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迫于专业教师的压力或引导,他们能比较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那些非专业课程,他们似乎养成了不需要认真学习的习惯,自然从意识层面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他们习惯于投入80%甚至以上的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不愿意在课外投入10%的精力来提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3、外部现实社会的影响

艺术类的大学生相对而言,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外部的现实社会,在他们缺乏对社会系统认识的前提下,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上某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社会主流文化提倡和宣导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那些受更为传统影响的学生在学校里有意或无意地来传达主流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时候,哪些接受外部现实影响的学生往往对他们的这种勤奋、刻苦、认真不屑一顾,甚至夸张地称之为迂腐。他们这样表态的时候,若以自己对社会比较了解自居就更加增强了自己的权威性和现实性,让那些价值观还在摇摆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现在面临的巨大困难就在于,要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系统了解现实社会(诚然现实社会中有些价值观或意识,可能不是我们认可或宣扬的),让他们在比较全面了解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选择或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自己的与之对应的学习需求。要么就是让那些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现实的同学接触那些主流的意识或价值观,实现这些主流意识或价值观在学校的推广和宣导。

4、学校氛围与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影响

作为大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仍然在从事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尽管我们认为艺术类大学生受到的非学校影响要比非艺术类大学生多的多,但不能否认的状况就是,学校仍然在通过教学活动、学校开展的社会活动在对学生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在学习需要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艺术类院校我们可以看到的一幕场景就是,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胜似闲庭信步地以优雅的姿态行走在去教室的途中,让人很容易产生还没有上课的错觉。看到这些学生很难让人产生他们很渴望学习的评价和印象。我们做过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刻意安排几个学生,让他们作出匆匆行走,甚至奔跑的姿态,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很可喜的现象就是,只要有3个以上的学生步伐加快,甚至奔跑的话,其他学生也会明显作出匆匆的姿态,随之有更多的学生会受影响,结果是大部分学生的步伐明显加快,有近1/2的学生甚至做出奔跑的姿态。这个时候,若不是知情人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这些学生很怕迟到或很想学习的印象。从上述一个实例中,我们机会可以得出结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受周围的同学影响,在上课的时候这种情形也是常见:当有些同学积极发言的时候会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发言,若没有人带头发言的话,更多的学生更加愿意选择沉默,让整个教室显得更为沉寂和缺乏学习激情。因此,从表现上来看,学生的学习需要似乎更容易受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有影响力的学生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外现行为的更为突出,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从外在行为上似乎更能从量变到质变地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深刻变化。

5、家庭成员或关键人员的潜在影响

我们知道,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成长和一般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地有些不同,由于艺术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们可能会从更小的时候接受专业训练或影响,这种专业训练或影响往往会花费他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相对于同龄人而言,这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他们和其他人进行交往的时间,这些减少的时间大部分用于和专业教师或家庭成员的交往上,但让当然这种交往主要以教学的方式呈现。这就势必在无形中让他们在学习需要更容易接收转业教师或家庭成员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时候是积极的,不论是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专业有所成就的热切期待还是专业教师的专注的学习习惯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至少在专业领域接受更为努力勤奋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让人欣慰后振奋的说法,实施上是,有些学生对这种影响产生了反弹,长期的这种专业的要求和训练,在他们并没有收获与之相应的成就和荣誉后,或者让他们看不见未来可能的专业荣誉或成就,他们表现及其灰心和绝望,并将这种情绪扩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很不幸地看见后者的数量似乎更为庞大。为此我们很容易产生艺术类学习不爱学习的印象或成见。

(三)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调查

为了更为准确地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状况,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调查。我们调查的对象为艺术院校的在校大一-大三的学生。我们随机选择了8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5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调查结果如下:

1、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相关调查进行了统计,如下图(图一: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所示:图一: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有鲜明的学习个性,他们到教室上课,更多的原因是从自己性情角度进行判断。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对课任教室的认可,成为了他们上课的主要动因。这种理性的角度验证了我们在教学中的感受,曾经有一个同学很感慨地告诉我,他很惊讶班上那个上其他大可通常缺勤的同学为什么每次都按时来上我的课,我也带着这个疑问找这名学生验证,他的回答非常直接:因为他很喜欢我上课的风格。在其他类型的大学中常见的迫于教学压力来教室上课的情形在艺术类大学似乎并不是如此的明显(教学管理的压力导致学生到教室来的比例只有60%,远远低于他们自己的主观评估)。

2、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如下图(图二: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所示:图二: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若说是否来上课学生还获多或少地会迫于来自学校管理的压力的话,而从形式上遵守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上课,艺术类大学生就更加明显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认真上课或不认真上课了。在教室这个学习的场所,是选择认真听课还是形式上的学习,他们表现得更为感性和自我,有高达80%的选择是他们会受教师的影响而感性地选择认真学习。对教师的欣赏和崇拜也非常明显地发生了爱屋及乌的效应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对而言,这项学习是否对自己今后工作的价值,这类理性的思考在学生看来几乎可以不用考虑。

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激发与转化

(一)学习需要的有效激发

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对学习需要的缺乏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好获得教师的认可,对于自己掌握了更为专业和熟练的技能,对于自己拥有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自己具备了完备的知识系统等学习需求,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这种状况和他们有一些相关的需求没有被强化和激发有必然的关系。为此,我们建议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以他们现有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在尽可能满足他们现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创造出他们更多的学习需要,也就是以他们现有学习需要的满足来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缺乏。由此可见,艺术类大学生现有学习需要的满足成为了我们激发他们学习需要的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并帮助实现更为合理的阶段性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不能更有效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他们制定的目标基本不符合我们在管理上经常强调的SMART[S(Specific)是指“具体的”;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A(Attainable)是指“可实现的”;R(Realistic)是指“现实的”;T(Time-bound)是指“有时限的”原则],这跟他们今后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达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SMART原则确定的自己的目标。首先要训练他们制定更为清晰和具体的目标(即S(Specific)是指“具体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将他们提出的让自己成绩有明显的提升,优化为从专业考核的名次变化来体现,可以具体为从专业考试第8名提升到专业考核第5名;刚才这个举例也很好诠释了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的原则;同时,有些学生对客观条件和形势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往往会缺乏有效的理性控制,很容易受他人或自己激情的影响提出一些说起来很激奋人心,实现起来很让人灰心的目标,为此我们要严格按照A(Attainable)是指“可实现的”的原则,帮助他们讲一个很伟大或响亮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能实现的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向一个目标奋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帮助或训练他们去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实际的作用或价值,即R(Realistic)是指“现实的”的原则;为了进行该目标的验证或评估,给出具体的目标实现时间节点,即T(Time-bound)是指“有时限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各类知识技能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无知而无畏的人,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一些无知而有知的学生。由于学生还处于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很多专业或社会上的状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们会出现一种无知而带来的盲目自信,觉得自己似乎无所不能,或者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很专业或有水平。为此,我们认为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不断拓展他们的接触面,成为了有效地让他们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艺术类的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力所能及让他们观摩更多,更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各个层面的缺乏,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方面,来有效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当然,这种刺激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专业水平来实施,若把握不好的话,甚至为出现打击他们自己和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提醒我们在采用这个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做难易适当,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能力。

3、有效运用更有刺激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受授课教师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基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还是基于教师的教学管理与调控能力。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通过分成小组,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实现学生在小团队中的相互监督和激励;通过回答问题的及时认可,满足学生自我认可和肯定的心愿;通过给与荣誉来激发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激励的手段可以使正向的,也可以是负相的,适当地进行一些对学生身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惩罚”也是可以综合考虑的。在相当多的教学管理案例中,我们更加提倡汉堡式的奖惩运用,即在开始的时候进行表扬和认可,在中间进行一定的惩罚或批评,在最后在进行一定的奖励或表扬。这种说法是有深刻的心理学依据的,从情绪管理角度来看,这个程序完成后,当事人是处于良性的情绪状态,这让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以为是的状态调整,让他们更能树立信心和进行自我肯定。

(二)学习需要的有效转化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并不能制定更为远大的专业目标,他们的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可能是对艺术的传播和推广。针对这些学生来讲,进行专业目标的有效转化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1、转化为更有实际意义的非专业目标

将他们的专业目标转化为更为综合的发展目标,比如成为一名有些得艺术类教师,掌握丰富的教学技巧,提升自己的控场能力,提升自己的舞台表演水平。这些非专业目标的提出,更能让他们感受生活,学习的丰富性,而不是单纯地从专业给他们压力或憧憬。这种做法往往因为缺乏更能激励艺术类学生激情而被人们淡忘或忽视。事实上是,这种做法有更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和功效,毕竟,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对艺术的贡献认知也从贵族享乐向大众共享的方向演变。

2、建立合理的平衡标准和体系

在对学习需要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缺乏只是需要的一种表现状态,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状态就是不平衡感,正如我们前面在阐述学习需要的概念是所提到的,这种不平衡感,完全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后的感受,是一个更为自我和感性的要件。这一点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竞赛,进行厚此薄彼的激励让他们产生这种不平衡来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学习行为。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在应用这种手段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评估上述措施或手段是否会对学生带来伤害或负面影响,为此构建他们的合理的平衡标准和体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专业和深入的研究好探索。

大学学生论文篇5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大学学生论文篇6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

,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

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4]顾嘉祖: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大学学生论文篇7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现实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吸收过程。同样,对某种语言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特定文化的摒弃。“强势语言的‘入侵’以及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对交流的要求,影响到社会母语本体的安全,使得社会母语内部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受到影响而出现许多类似‘洋泾浜’的现象,或在用本民族社会母语时不时嵌入强势外语的语码。这些语音、词汇和句法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母语的纯洁性。”这反映的正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当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了不规范、同音、简化及不完整等现象,这对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种退化。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同龄人和社会的关注并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如何应对?其实,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更加促进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培养、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对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13年秋季,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初期研究显示:认为最缺乏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新生为72人,所占比例为65.5%。这其中,有15.5%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要当众作即兴演讲或者有准备的演讲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笔者以演讲能力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生能力现状”二期调查,参与者为六个专业共六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为235人。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间,报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准备有演讲稿的“课前演讲”任务时,立即有学生当堂报名,自愿接受上台当众演讲的任务,此种学生在所在班级占的比率不同,六个行政班级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种学生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1.3%。第二,报名比率在日后又有变化。初次报名比率极低的两个班级,在课前演讲进行第一次后就陆续有同学报名自愿上台当众演讲。课前演讲进行到第十七次时,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来的变化甚微。第三,若不受报名时日的限制,自愿报名上台当众演讲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2%。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对比一期与二期的相关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自信。可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表示不自信。

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仅包括汉语言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狭义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培养和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锻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养的坚强阵地。自近代以来,海禁大开。中国人和西洋思想接触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渐渐被动摇了。固有的中心思想虽被摧毁了,新的中心思想却并未建立起来。于是,近代、当代的中国人便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国之道,尤有其大经大法,……断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为功。”我国立国之道的大经大法,已为我们的先民所验证,这就是存于经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是我们“先民数千年来精神所系者也”。“经”,是我们中国“文字之所从来,学者不欲保存吾国文字则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国特立之精神,则读经一事,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而中国人的精神即我们的国民性———“中山先生谓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识的策源地即在经书,而恢复固有道德和智识,也只有从读经下手”。即便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典依然是现当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养料。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从经典中认识古代的文化。例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读《易经》;要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可以读《礼经》;若以史为鉴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可读《春秋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年里的治乱兴衰,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和参照。我们为了“明天”而读“昨天”的文化,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思想的或艺术的,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工科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那么,在工科院校里应如何教授经典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一要选取显明易解的善本;二要注意选择程度浅深相宜的读本;三要有通达的教师来指导;四要批判地继承。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变化相对于语言来讲“较慢、较规范,延续性较强,要多写多练,在书面语表达的练习中去促进口语表达的规范发展”。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和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素质。其次,“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名篇阅读、诗词鉴赏、口语交际训练、写作实践、演讲训练等形式,“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演讲训练为例,最初上台演讲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准备演讲稿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而自己加工、润色的部分并不多;二是,从上台演讲时的口头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会被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束缚”住,不能流利、自然的表达,“背”稿的痕迹明显,有的同学慷慨激昂一番却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教学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一是“静中生慧”,即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式的,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或者是无命题式的自由演讲。要求结合幻灯片文字播放,适当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二是“急中生智”,即台上同学完成有准备的课前演讲之后,由台下同学上台进行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可不指定点评嘉宾,这样利于台下大多数同学进入“观众”的角色,也利于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以上两种训练,在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及敏捷度等方面有益于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的品格素质。这种在课堂上的“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举办辩论赛也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本班学生充当主持人、计时员、评委、智囊团成员、亲友团成员等,辩论正反方均派出四名选手,以“国际大专辩论会”为模版,适度创新。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新事物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忍耐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大学学生论文篇8

2普通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为了吸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必须先了解现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现状及其学习状态。不得不承认,全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的教育已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式;二是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多数优质生源进入了985或211这样的重点高校,这样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优质生源比例相对减少。限于优质生源比例小的问题,再加上数学理论繁杂与深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产生为难情绪从而心生畏惧。还有小部分的学生在进校时数学基础就比较差,(或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无实际用途,从主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消极。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上一些来自普通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较低,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分数偏低、补考人数增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无法毕业。现阶段普通高校多数强调实践,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会大量调减理论课时,特别是有关数学的理论课程。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会对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内容增加、进度加快等等。数学课中部分核心内容由于难以理解,权衡之下只好放弃。因课时问题,数学习题课早已名存实亡。关于这一点在文[3]中笔者会有详尽的论述。一些普通高校强调少讲精讲,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深抽象的学科,没有理论基础实践就无从说起。一些内容略讲或是不讲,都有可能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造成影响。但即使知道删减理论会有诸多的弊病,许多普通高校还是在课程中减少了很多的数学内容。多数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少,而且掌握的不扎实不牢固。这一点与数学竞赛产生了严重的予盾。那么哪些学生适合参加数学竞赛呢?笔者认为有两类学生比较合适一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另一类就是考研的学生。这两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成为是参加数学竞赛的主力军。

3稳固参赛学生群体策略

据调查显示,有的普通高校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即便参加人数也少的可怜,以我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当时仅有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余29名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被志愿的。为了保障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我校实行了以“利益驱动”的办法。使学生有两方面的既得利益:选修学分和考研辅导。为了稳固参赛学生的群体,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了工作。

3.1有效宣传

根据经验,通过学生(或辅导员)在学生中进行数学竞赛宣传以及在学生中发放宣传小册子的方法收效甚微。为了能够在学生中得到有效的宣传,我院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末,由《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负责向自己的任课班级做大量宣传,向学生讲清楚参加数学竞赛所能获得的利益,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2设立选修课

为能够顺利进行数学竞赛辅导培训,我们开设两门40学时的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与《数学基础研修》(这两门课程的学分均为2学分,他们的本质是数学竞赛辅导课程)。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培训的时间与教室的安排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给教务部门一些时间安排上的建议)。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培训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如果内容难度过大,就会造成多数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来上课仅仅是为了走形式。这样就达不到吸引学生参加竞赛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用选修课的学分来吸引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培训,并弱化对选修课的考核。慢慢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自主自愿报名参加数学竞赛。考虑到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小部分竞赛内容不在工科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我校选择了开设《高等数学选修》、《基础数学研修》两门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是为参加数学竞赛预赛的工科类学生准备的;《基础数学研修》是为专业类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这两门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严格遵从《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纲》的要求。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3考研辅导

数学竞赛的难度大大超过了考研数学的难度,为了吸引更多考研的学生,我们的辅导以考研数学的难度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得到专业教师的考研辅导,加大学生对竞赛的兴趣。竞赛辅导的基础目标是考研数学辅导,重要目标是数学竞赛辅导。我们的辅导内容遵从竞赛大纲、以历年考研真题结合历年的竞赛真题的解题技巧制定讲授内容。这样既能得学分,又能得到考研数学的辅导,在帮助考研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稳定参加数学竞赛人数的目的。笔者认为上述条件能够吸引很大一批学生选修《高等数学选修》与《基础数学研修》。快速扩大数学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会因为选修学分易得而在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踊跃报名,还有一些学生会因能得到免费的考研数学辅导而进行宣传。在参加竞赛培训的人数得以保障的情况想,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选择一些较好的参加竞赛,这样就能够提高获奖率,也可以减少一些费用(比如报名费、考务费等)。另外,我校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在物质上是没有任何奖励的。不过,按获得的奖项的等级不同会奖励不同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作为选修学分。比如,在初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会得5个创新学分;二等奖,4个创新学分,依次类推。在决赛中获得奖项,在我校还从未有过,但笔者相信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这个梦想。

4建立一支德能兼备的培训团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竞赛试题题型,组建一支不计报酬和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的培训教师团队是关键。组建这样的队伍需要两个条件。首先,培训教师虽然不计报酬但不能没有报酬,否则会使培训的教师缺乏教学兴趣。由于我校的数学竞赛培训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故大部分的报酬是由学校以课时费的形式来支付的。但是与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题和教法的研究相比,他们所得的课时费与付出是无法成正比的。其次,大学生的数学竞赛培训可以看作我们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培训教师必须有较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方法,在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培训教师广泛地查阅课外参考书、新近的考研参考书和各省市及国家的数学竞赛试卷等。可以说培训团队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竞赛成绩的好坏。以我校为例———数学专业的培训团队有五人,非数学专业的团队有四人。他们每人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大家的同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全部培训内容由一人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竞赛培训备课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不是正常课程备课所能比拟的。甚至,有时我们在一学时的时间里只能讲解一道例题,不是我们的培训教师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在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顺利消化,扎实的掌握解题技巧。据笔者调查,各普通高校很少有专门的数学教师来辅导将要考研学生的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竞赛的难易程度在考研数学的难度之上,故数学竞赛的培训教师完全胜任考研数学辅导。这样一个专门的考研辅导团队是学校领导和所有将要考研的学生非常期待的。所以将考研团队与数学竞赛培训团队融为一体,从各个角度上看都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大学学生论文篇9

4个人因素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固然有着深刻的学校、社会的原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人来说,更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个人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1)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便丧失了奋斗目标。(2)一些学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心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力的强大,而是为了自己的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地位。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一切,爱国心、集体主义淡薄。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为的却是能出国定居国外。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做贡献,这给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2]。(3)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专业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混学现象严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7]。对于上大学后该如何完成学业,自己将来应成为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过,没有奋斗目标。调查显示,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的比上自习的要多出3.9个百分点,逛街和闲聊的同学也占很大比例。(4)心理不够成熟,心态容易失衡。很多大学生不能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生活、学习状态的改变,不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变得孤僻自闭;有些在恋爱、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5)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中学,大学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要求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锻炼能力,扩充知识面所需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厌学[8]。(6)学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加之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必然会对学习产生畏拒情绪,导致学生厌学[5]。(7)学习专业兴趣不高:据调查,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的学生只占被调查者的13.8%。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8.6%非第一志愿录取,有44.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很满意或不满意[3]。(8)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调查显示,25%的学生一天能坚持学习一到两个小时,9%的学生每天学习不到一个小时,甚至还有5%的学生回答为不清楚,没坚持学习过;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意志力较差,沉湎于网络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抗挫能力不强,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特别关注,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不适感;也有一部分学生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心理上就处于消极防御的状态,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上[7]。

参考文献

[1]刘宝春,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2008,14(1):123-124.

[2]王海洋,李文渊.大学生学习动机欠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4):32-33.

[3]张婉莹,车恩利等.药学类高校管理专业大学生厌学情况研究[J].科技信息,2008,24:8.

[4]周佩杰,马学伶.甘肃省合作民族师专大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15):178-179.

大学学生论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大学学生论文篇11

2.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所谓的“个人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把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体价值,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在价值主体上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我”,由狂热的理想主义转向务实的现实主义,由过去过分强调国家、社会转向关注自身的发展。“个人本位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叛离,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盲目服从长辈,他们崇尚自主自立,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由“崇尚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规律得到重视,象征物质利益的金钱有了正确的定位。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选择。同时,也出现了“以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了社会转型期又一价值冲突———利益和道德冲突。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旁落,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性的支撑。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而忽视道德,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信仰危机”等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校里:少数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注重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实现。

二、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增加了社会人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毕业生在个人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只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短、平、快”实现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行业薪酬高、工作条件好和技术水平高的职位严重稀缺,但是据调查,90%左右的医学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等级医院、国有医药卫生机构,导致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有的毕业生为了好择业或者择好业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深造,“啃老族”、“宅男”现象在医学院校毕业生中也有体现,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逐利性的就业观制约着就业愿望实现。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一方面,特别是高校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迅速上升,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有所缓和,但地方院校为了学校生存和扩大影响度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内涵式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长期挂在“嘴边”。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背负着职称压力和科研压力,无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上,甚至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影响只是把“教师”岗位作为纯粹养家糊口的职业,远没有达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这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判断难以有真实的依据,出现自我价值判断偏高的误区。

2.主观原因。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学校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与现实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形成巨大反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浮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社会,但又“雾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择业上就是对个人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生冲突时,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数以百万计的医学毕业生蜂拥而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医院,最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农村、社区无人问津,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西部、到基层的优惠政策却收效甚微。家庭教育是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医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还深受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有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支出与回报的计算,这种高期望值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

三、对策分析

1.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要从严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消除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和鼓励的力度,引导医学毕业生到缺医少药的基层、社区、边远地区等。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并给予相应的救济。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学生论文篇12

二、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招生宣传范围较窄

高校要实现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努力将有培养前途的老师和学生送出国培训,也要积极制定招生政策吸引国际学生。高水平农林大学与综合类大学不同,对外宣传时,主要对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宣传,宣传国家也集中在农业水平不发达的亚非洲国家和地区,如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其次,高水平农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知名度尚不及同水平综合类大学,所以如果不积极进行招生宣传,适当扩充宣传范围,可能存在学生不知道学校、也不会申请的情况,这是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

(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国际学生

高水平农林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农林类专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科专业较少,许多报考高水平农林大学的国际学生是因为想学习学校优秀学科的专业而申请学校。华中农业大学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学两个一级学科,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建设非常好,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作物学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三。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均为部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这两个学院接收的国际学生超过该校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已有108年历史,该学院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5个部级重点学科,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9人、部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学院已为国际学生开设整专业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学院,吸引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学生来华深造,并培养出了许多有利于他国农林业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水平农林大学以农林业学科为学校“招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也比较大。

三、加强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发掘潜在生源,扩大招生规模

高水平农林大学在招收国际学生时,可以打破现有的局限性,在国际学生生源国多的国家争取国际学生生源的同时,还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发掘潜在国际学生资源,如非洲生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较快,用较少的土地养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非洲急需这样的农业人才,改变非洲的现状。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软环境,吸引更多国际学生[3]。高水平农林大学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宣传需要及时更新宣传资料,拓宽招生渠道,扩大培养规模。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宣传,打造学校及其学科专业在海外的品牌效应[4]。并与友好学校保持联系,通过校际之间的交流,吸引国际学生来进修或者交换交流学习。

(二)整合优势资源,吸引多层次国际学生

高水平农林大学与其他类高校在国际学生教育方面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研究生国际学生占学历生的比例较高,而事实说明各高水平农林大学研究生国际学生教育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已趋于饱和,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规模扩大更多地应寄希望于本科生和短期生,高水平农林大学如何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和短期生来华学习这一难题更需要各高水平农林大学团结起来,建立整体营销策略,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几大生源地需求不同,制定有目的、有特色的招生计划,实现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除此之外,可以在学校的优势学科上下功夫,打造几门针对国际学生的精品课程,以特色取胜。并以学校特色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华学习,特别是本科生生源,努力使学校各层次国际学生比例达到合理状态。

(三)细化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学生人数的增长,高水平农林大学要进一步规范国际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工作环节。学校还可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际学生教育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所以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应该是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有很大提升空间,教学工作可以做得更细致,例如:学校可以制定规范的汉语教师聘任制度,严格教师考评制度,建立快速反馈机制,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针对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汉语水平现状,可以根据国际学生HSK等级把汉语课分为不同等级的班级,有针对地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课效率,也有利于国际学生学习汉语。高水平农林大学可借鉴其他高校成立语伴小组的经验,挑选志愿者和国际学生结成语伴,相互学习与帮助,提高国际学生汉语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使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依靠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权威及管理监督职能,发挥学校国际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建立起全校各部门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程序合理、整体推进国际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管理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