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言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4-26 17:19:13

建筑语言论文

建筑语言论文篇1

作为装饰元素的物质载体,建筑实体元素提供了良好的表现场所给装饰元素,而装饰元素存在的前提正是建筑实体元素。必须明确的是,在传统建筑装饰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实体元素,而装饰元素位列其后。在实体元素之下,装饰元素是一个二级概念。如果装饰元素不能成功依附于实体元素,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建筑实体元素具有承载性的属性。装饰元素在被建筑实体元素所承载的同时,也会受到实体元素的制约。这样,建筑中的装饰元素才能够同时满足统一和独立的要求。建筑物应当同时具有局部、外观的美,以及整体、内在的美。建筑实体元素和装饰元素应当具有既对立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建筑实体元素又具有制约性的属性[3]。建筑装饰元素的附加性和灵活元素是建筑物所强调的,而装饰元素通常不具有功能性,因此是附加的。建筑装饰元素的主要作用是对建筑物进行修饰和美化,不存在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装饰元素的附加性,通过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利用雕刻、绘画等方式,非建筑语言对装饰进行展现,通过圆雕、浮雕、绘画等形式,在建筑实体元素上进行附加,从而展现出外饰艺术的属性。装饰元素作为一种附加物,从形式上来说结合了建筑实体元素。因此二者可以在概念上进行分离。从某个角度来看,实体元素与装饰元素的相对独立性不相关联,在实体元素中,装饰元素能够较为灵活的进行展现,从而体现出了建筑装饰元素灵活性的属性。

2、建筑装饰元素的再现性和图案化

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是继承而来,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能够看到由简到繁再到简、由图案化到写实化再到图案化的历程。人们开始是利用几何图形对大自然进行认识和描绘,整体图案多是由大量相同的单元所构成。在可以利用具体形象对雕刻、绘画等非建筑语言进行展现,对有机的鲜活形象进行模拟刻画。由此可见,建筑装饰元素具有再现性的属性。通过更为简化的形态结构,能够展现出非建筑语言的装饰形象[4]。在传统建筑装饰当中,器物、山水、植物、动物等,都是通过简化、概括的图案进行展现,从而体现出了更为精炼的形态。图案化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出现的较早,在汉代墓穴中,石雕虎的形象要比原始形态更为简单。在秦汉时期,刻画在瓦当上的动物形象都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通过更为简洁的方式,对其形态进行展现。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装饰元素还具有图案化的属性。

建筑语言论文篇2

1、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具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底蕴。因此当前的很多建筑设计需要向传统建筑学习,并做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方面的研究,这对于我国的建筑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建筑语言理论分析

建筑语言不仅属于一种理论表述中的概念,也属于和一定外延及内涵产生关联的特质概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建筑语言已经由以往的简单化到现在的越来越复杂化,而且产生非常详细的类别、语种。以下将对建筑语言的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建筑虽然属于一种语言,不过由于这种语言和一些其他的语言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建筑语言是具有自身特性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双重性。具体来说,物质资料是组成建筑的材料,因此建筑会受到构造法则、结构以及施工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建筑语言因这些物质的特点而具备相关的特性。另外,建筑师主观构想是决定建筑形态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一旦缺乏了这种建筑构想,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构建不出好的的建筑,只能成为一堆材料。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语言相对于一些其他的艺术而言,其符号组合在任意性上会受到非常大的束缚,不能够和音乐、绘画这类具有非常大自由度的创造相比。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比如很多想法很好的设计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实现,而此正体现出建筑语言受制于具体物质条件的特性。

另外,建筑语言还具有很多侧面特性,这是因为建筑学科非常综合且复杂所决定的,举例来说,建筑语言中往往会融入建筑哲学、建筑心理学、建筑历史学等因素,其决定了建筑语言的精神意义。换句话说,建筑语言中属于浸透着情感、能够表述精神的语言。整体来说,建筑语言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不可分割的。

3、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

3.1 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理论分析

在我国古代,很多营造师以及设计师往往都是文人,因此文学艺术功底是比较深厚的,而这些文学气息都会体现在建筑物中,使得我国传统建筑具备一股非常浓厚的艺术性及文学性。举例来说,匾额题词以及对联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属于中央的一部分,往往非常精炼但意义深远,这和文化底蕴是离不开的。此外,在传统建筑中,单体以及总体的布局中都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对称原则。比如石狮子都会成对出现,而且对联的对称也是和文学的对称相关的。具体来看,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传统建筑结构模式的现代表述

由于建筑技术及其材料都在不断的更新,建筑在结构模式方面出现了很多较大的转变。相比较而言,传统建筑结构中的很多材料已经不再被使用,比如以往的木结构建筑就只见于钢木结合的建筑,已经很少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结构的很多建筑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建筑的需求。正是在背景下,在传统建筑语言现代表述方面,我们要结合功能以及结构的变化对其进行一定的转换,这样才能使其获取更好的发展。

(2)传统建筑中比例尺度的现代表述

在传统建筑出现变化的时候,比例尺度转换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不仅在功能以及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场地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比例尺度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基于此,在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比例及尺寸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需求。

(3)传统建筑语言中关于材料的现代表述

建筑材料中附加着很多建筑信息,因此它可以说是建筑语言的基础。具体来说,土木材料是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当前社会的需求限制,土木材料已经退出了社会舞台,已经被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所替代,比如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等。整体来看,建筑材料中多样化发展以及科技含量的提升也对其现代表述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表述方面要选择合理的材料,这样才可以既保证视觉效果,又保证建筑需求。

(4)人的需求方面的现代表述

建筑作为一种使用品,它需要可以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在人们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之后,这是更高一层次的需求便尤为重要了。在这方面,当代人和古代人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而且在精神需求方面,人们也摆脱了以往温饱的基本需求,更多的关注人文现象。基于此,当前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会对使用者心理、情感以及生理方面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也是“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广泛应用的原因。所以我们在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中,要对当代人的感受及需求,进行认真的考虑,并认识到个体需求的差异,这样才有可能获取使用者以及观者的统一认同。

3.2 案例分析

以上分析的大都属于理论知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又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之中呢,笔者这里想借助万科第五园对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进行分析。万科第五园属于典型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案例,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徽派建筑元素及晋派建筑元素,但是传统建筑元素并没有被简单的照搬,而是被很好的结合与嫁接,既营造出了很好的传统居住环境,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典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木质材料依然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又和传统建筑有很大不同,属于将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此外,在万科第五园中,很多马墙、挑檐、小窗等之类的传统建筑并不存在,但一些白墙黛瓦、小窗、细纹墙脚、清砖步行道、密集青竹林、天井绿化以及不可窥视镂空墙等却使建筑古香古色,增添了很多的情趣,综合而言,这正是将传统建筑语言中材料、结构、人文需求等进行现代表述之后所起到的效果。

此外,在万通第五园的室内设计中,方圆结合的局部造型、通而不透的屏风、半开放式的庭院、墙顶采光天窗、可增加通透性的漏窗、青石铺就的小巷以及多孔小区一角墙、承载文化的牌坊、富有文化色彩的三石雕、砖雕、木雕等比比皆是,这也为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提供了很多思路。

5、我国传统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启发

(1)对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典型建筑符号进行提炼,并在对其进行一定加工之后使其更好的应用到现代建筑中。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有“香山饭店”,它在艺术处理的过程中应用了很多传统建筑符合,比如壁灯和灰砖装修、正菱形的侧窗;路旁地灯、室外平台栏板灯以及楼梯杆柱顶灯;中餐厅吊灯、中庭座灯以及入口庭院柱灯等。这种做法不仅使建筑整体氛围很好的实现了统一,也是其具备更多的古典韵味。

(2)将我国传统建筑深层结构作为我们的创造源泉。我国传统建筑语言由于其可塑性以及抽象性而具备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完全能够应用到现代建筑语言之中。举例来说,上海大剧院的平面是以“井”型的方式被分成 9个方格,不仅很好体现出了我国传统庭院空间布局,还可以对剧院本的主要及次要舞台进行很好的划分。

(3)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弘扬,在建筑设计中,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珍贵的财富之一。基于此,我们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要以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并对历史文化进行汲取,并使用最为合适的方法来实现。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更多的特色。

6、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建筑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做好本文关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现代表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对其进行不懈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建筑语言论文篇3

所谓运用语言学来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概括的说就是将研究语言形成的方法以及其如何表达表达者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方法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从而寻找出建筑设计者所要表达设计思想的方法。那么究竟能否运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呢。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四个部分,抛开语言特有的语音,我们也可以将建筑分成建筑词汇、建筑语法、建筑语意三个部分。下面我们就这三部分进行逐一的探讨。

1.1 建筑词汇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户牖”为实体,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有”的范畴;“室”为空间,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无”的范畴。两者结合,才产生了可以供人们适用的建筑,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建筑与语言进行类比,从文字——句子——段落——文章,这种文章的组成角度来看,砖、石、门、窗等这些组成建筑的元素构件可比喻为建筑的“文字”,由砖石堆砌,加之门窗形成的墙体以及水平搁置的板可以成为建筑的词汇或者说是建筑语汇,单体空间可比喻为建筑的“句子”,由墙体、板和独立的小空间组成的建筑单体可以视为“段落”,建筑整体可视为“文章”。同语言一样建筑的语汇是组成建筑的最小语言单位,正确的词汇运用会使得作者表意明确,读者清晰易懂,如果词汇的错误运用则会导致语言的含糊、歧义。因此我们在对建筑词语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其各类词汇的特性和适应的环境范围,以便更明确不同词汇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运用。

1.2 建筑语法

语言的表述存在着一定的语法规则,例如把字句,被子句、祈使句等等。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套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一是使用规则,即决定言语是否得体的诸因素。掌握了语言的语法结构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无论是结构规则还是使用规则,我们都必须遵守,否则我们表达的句子就会产生歧义。

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如果说语音是语言特有的那么抛开语音,建筑设计也同样有其特有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这里所说的结构规则是指:使建筑能够形成的各个构成条件和逻辑条件要素及其组成规则,而并非单指建筑的土木结构)。如果违背了结构规则我们设计的建筑就会出现使用时非常不方便,或者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好的心里感受,达不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现象。同语言一样建筑设计也具有使用规则,建筑设计的使用规则是指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建筑使用者以及建筑性质的需要,是否与周围环境能够融合到一起等等。

1.3 建筑语意

建筑不仅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传递某种信息,因而具有语言的功能。人类的语言有着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建筑也是如此。语言的语意是一句话所要表述的内容,那么建筑的语意则是建筑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如果说语言是诸多词汇通过特定的逻辑组合(语法)组成的,那么建筑就是由其特有的构件(建筑语汇),通过建筑的语法(建筑结构)所组合而成的。任何建筑设计都离不开建筑语言,人们在对建筑进行欣赏时同样也离不开建筑语言,这种语言也是人与建筑进行交流,对话所必不可少的。

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我们来从语言学角度来理解建筑语言,语言是一个音意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特定的逻辑关系或语法系统。建筑是人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来表达建筑的情感,审美等视觉、感觉信息的逻辑系统和符号系统。建筑语言的运用同样也必须遵照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运用失误即使语言再优美那么整个这个建筑所带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也是混沌的。其表意也是模糊的,有时甚至会让人鉴别不出建筑的类型。只不过建筑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一整套规范,其组成成分是建筑的不同构件,例如门窗、墙体、楼梯、楼板等,这些使用构件除了具有本身的使用功能外,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语意功能。在满足结构体系的情况下通过对建筑构件的合理运用加之用不同的材料、形体进行修饰来表达不同的审美情感。建筑师通过建筑的语汇按照一定的建筑语法进行设计建造的建筑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建筑语言论文篇4

关键词:语言学 建筑词汇 建筑语法 建筑语意 建筑设计

1 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研究的可行性 

所谓运用语言学来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概括的说就是将研究语言形成的方法以及其如何表达表达者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方法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从而寻找出建筑设计者所要表达设计思想的方法。那么究竟能否运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呢。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四个部分,抛开语言特有的语音,我们也可以将建筑分成建筑词汇、建筑语法、建筑语意三个部分。下面我们就这三部分进行逐一的探讨。 

1.1 建筑词汇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户牖”为实体,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有”的范畴;“室”为空间,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无”的范畴。两者结合,才产生了可以供人们适用的建筑,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建筑与语言进行类比,从文字——句子——段落——文章,这种文章的组成角度来看,砖、石、门、窗等这些组成建筑的元素构件可比喻为建筑的“文字”,由砖石堆砌,加之门窗形成的墙体以及水平搁置的板可以成为建筑的词汇或者说是建筑语汇,单体空间可比喻为建筑的“句子”,由墙体、板和独立的小空间组成的建筑单体可以视为“段落”,建筑整体可视为“文章”。同语言一样建筑的语汇是组成建筑的最小语言单位,正确的词汇运用会使得作者表意明确,读者清晰易懂,如果词汇的错误运用则会导致语言的含糊、歧义。因此我们在对建筑词语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其各类词汇的特性和适应的环境范围,以便更明确不同词汇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运用。 

1.2 建筑语法 

语言的表述存在着一定的语法规则,例如把字句,被子句、祈使句等等。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套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一是使用规则,即决定言语是否得体的诸因素。掌握了语言的语法结构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无论是结构规则还是使用规则,我们都必须遵守,否则我们表达的句子就会产生歧义。 

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如果说语音是语言特有的那么抛开语音,建筑设计也同样有其特有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这里所说的结构规则是指:使建筑能够形成的各个构成条件和逻辑条件要素及其组成规则,而并非单指建筑的土木结构)。如果违背了结构规则我们设计的建筑就会出现使用时非常不方便,或者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好的心里感受,达不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现象。同语言一样建筑设计也具有使用规则,建筑设计的使用规则是指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建筑使用者以及建筑性质的需要,是否与周围环境能够融合到一起等等。 

建筑语言论文篇5

阿尔多・凡・艾克是活跃在20世纪40-90年代的荷兰建筑师,TEAM10主要成员之一。阿尔多・凡・艾克对荷兰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留下的作品不多。其中位于海牙的罗马教会教堂建于1963-1969年,是凡・艾克为数不多的精彩的教堂作品。

第一部分 建筑语言

本文试图从建筑语言的角度对凡・艾克海牙教堂进行分析。20世纪以来,语言学领域

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并且不断与建筑理论交叉,为建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在本文中所运用的语言学概念主要有:语汇、语法、语义、修辞、文脉与情境,其中语汇、语法、语义是语言的核心因素,也是本文所分析的。

语汇:即语言符号的聚合体,范围可大可小,可指一种语言系统中的全部词语,也可指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词语的总汇。在建筑中主要指构成建筑语言的基本单元。

语法: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在建筑中,指建筑类似于语言的内在组织规律,表现为建筑要素的处理和手法以及要素间的结构关系。

语义:语言形式与内在意义的关系。在建筑中并不意味着建筑的含义可以通过形式符号展现出来,相反的是建筑寓意的诠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郑时龄在《建筑批评学》中阐述道:“深刻认识和理解人们感知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对事物的诠释过程,认识建筑如何通过人的感官起作用。”

第二部分 海牙天主教堂的建筑语言分析

一. 语汇分析

1.圆形的几何形体语汇

海牙天主教堂的建筑形体为一个规整的矩形,凡・艾克重复使用了圆形来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包括:

① 建筑入口处设置四分之三圆与半圆墙体限定入口区,并作为内部高耸廊道的开 始与收束

② 在中央的矩形高耸廊道中嵌入由半圆形的高墙与四分之一圆矮墙组成的四分之三圆,该四分之三圆主要作为圣象陈列、受洗池等作用。

③ 内部采用圆形的天窗。

2.建筑构件

2.1片墙

教堂采用墙承重,内部称重的片墙呈四组出现于建筑端部以及中央高耸廊道处,在中央廊道高耸处呈现出类似于柱廊的竖向线条形象。

2.2梁

教堂中的过梁中间采用槽口,是凡・艾克一以贯之的建筑语汇,取材于凡・艾克花费了许多精力研究的非洲多贡部落的研究。他们在建筑水平向的划分中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墙体以及附着在墙体上的元素在柱子的高度收束,增加了墙体与屋面板的空间层次,并使得墙体以及其他元素继续向上延伸。在分割空间上,透空的过梁也为空间的透与不透间增加了一个过渡的层次。

2.3天窗

在海牙的天主教堂的礼拜堂部分与讲坛部分都有圆形的天窗,圆形天窗由横梁沿直径切开。赫曼・赫兹伯格在分析该教堂时,生动的阐述了这种手法:“横梁的作用不是消极的解决结构需要,而是把圆桶切开,伴着光线从圆里面散落出来,背对背的半圆和面对面的半圆一样有价值……这种模糊性的结果,就是位于两个顶光之间的空间品质和顶光一样重要,屋顶空间不再被动地有一个结构上必须的横梁和被它划分的空间主导,而是变成了统一、完整的整体。”

2.语法分析

2.1构件的清晰交接

通过对该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到,凡・艾克坚持清晰地表达构件与构件如何交接。譬如在位于高耸廊道两侧的节点,纵向的过梁与横向的过梁在此交接于片墙上。凡・艾克通过片墙的开口与过梁的位置。表现出梁是搁置在片墙上,梁与片墙不呈现横向的黏连关系,只有竖向的承重关系。位于片墙上的过梁间的竖向缝隙表现了梁与梁之间是独立承重。

2.2单元组织方式

该作品呈现出没有主从关系的多中心性。重要的节点被打散,线性序列的起末端都没有明显的视觉中心。这使得建筑整体不强调一个明确的中心与轴线,而是强调多重要素的交互与渗透,使得使用者可以获得多重的建筑体验。

2.3“中介”(in-between)概念

“中介”概念所表达的是介于两个属性相反或者相对的要素之间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为人的行为提供缓冲和准备;可以延续形式上的统一;可以沟通处于不同语境的事物。它表达了凡・艾克对于建筑体验的高度关注。在凡・艾克以往的作品中,“门阶”作为“中介”理论的典型对象一直被细心地处理。在该教堂中,由于场地所限,周边可以缓冲的空间很小,所以凡・艾克不得不放弃渐进式的入口设计,而是讲入口置于教堂长边的中部,以突出墙体的半圆柱提示入口。在内部又增加一道墙体形成U型平面,光线在两道墙体间流转,在此处不是完全的室外也不是完全的室内,而是中介与两者之间的连接体。

2.4水平向与竖向交织的多层次空间

凡・艾克在教堂中利用灵活的空间高度控制形成了精彩的空间。建筑的两侧有1.2米高差,因此建筑师将室内划分为五个标高面,从南至北层层跌落。凡・艾克引入了传统天主教堂与行为相对应的两个空间――坐着聆听弥撒时的低矮空间和行走时的高耸空间。对应到海牙的天主教堂中,位于中部的廊道的宽度为3.4米,而高度达到了11米,是用于行走与举行仪式的高耸空间;而位于廊道两侧的礼拜堂的净高只有2.5-3.5米。

3.语义

正如前文所述,凡・艾克注重的是建筑的体验。走进由半圆形墙体限定的入口,进入到位于两层墙体之间的昏暗门厅,光线在两层墙体间流转,继而步入高宽比为1:3.25的中央廊道,光线从廊道顶部的天窗倾泻而下,照亮了嵌在廊道中的圆龛;从中央廊道步入礼拜堂,高度骤减,天光从一分为二的桶状天窗洒下,处处都使人感受到神圣的感觉。Pietila评价这个教堂时说:“把教众安置在他们自己的现实世界中。让他们感觉眼前的仪式是在过去发生一样……教堂的内部空间还原了自古以来人类对宗教仪式彻底的虔诚的需求,而当今的宗教只有把人限制住了才能影响人。所以建筑评价,把关于“相互性的先验的体验”放在对宗教的信仰之前,称自己为“游客建筑师”。

参考文献

[1]王琦.建筑语言结构框架及其由来和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建筑语言论文篇6

符号学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在局限于语言方面,它的适用范围正在不断的向外延伸,近些年的人文学也对符号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中国古典园林项目对于人类人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不在局限于历史中,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一、建筑符号学理论

把人类通过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系统的符号设定,即为符号学。符号学不但将人类活动行为纳入其中,更把各类建筑问题也纳入其中,所以,对符号学进行探索也可以通过对符号学进行研究来分析。在所有的研究中最出名的理论即莫里斯理论,它对符号学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比如:语义学和语构学。

通过Chaoles Jenck的大力提倡,现今的后现代建筑更是融入到符号学的理论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建筑当作一个相对的符号系统。该理论认为建筑方面的本质和符号学中的各种符号是相关的,都是对结构和技术方面进行设定。

语言法则几乎存在人文学和符号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在建筑语言学中就含有一部分语言法则。该法则即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如:经济方面、功能方面、结构方面以及美学方面等。设计的建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它是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建筑学的本质因素。比如英国著名的建筑理论专家勃罗德彭特认为,建筑在结构方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结构:第一,建筑是人类进行生存的地方;第二,建筑是对天气进行控制的地方;第三,建筑是积累人类文学底蕴的地方;第四,建筑是人类进行资源消费的地方。

二、符号学与中国古典园林

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我们可以发现,从建筑的构件,建筑上的装饰图案,到楼阁亭台等建筑单体,再到某一景区,都可以视为符号。用莫里斯的符号理论对园林中的符号进行分析,我认为,对于建筑单体层面的符号而言,语构学研究组成建筑单体的各构件的组织关系。语义学研究建筑符号的意义,即其能指与所指。语用学涉及某一建筑形式的起源,历史演变、用途对于某一景区所构成的符号而言,我们可以用语构学来分析景区中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的空间组织,布局的手法、原则,并引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演化原则等概念对其进行深人分析。在语义层面,景区符号的能指涉及建筑等要素在形式、空间等方面的表现,包括选用的材料,呈现的色彩等,这实际是建筑单体符号能指的综合;景区符号的所指则为景区整体所具有的意义(意境),使游人产生的心理感受等。语用学层面研究人们对景区的使用。

三、设计符号学从传统园林对于现代景观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建筑设计开始逐步向传统建筑和复古建筑靠拢,但是由于符号学的运用不足以及传统文化的沉淀过少,让现有的建筑显得更加徒有其表,设计的传统建筑和复古建筑却更像是古董建筑。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只是吸收了传统建筑和复古建筑的形,而并没有引进其中的文化底蕴,所以建筑看上去还是那样空洞,无法带给人们意境上的感受,也无法和现有城市进行协调,显得突兀。当然,也有一部分比较具有古典文化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但突出复古的文化底蕴,还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上海新天地就是通过将旧建筑进行改造而完成,该街道不但集合了文化和娱乐,更集合了商业和餐饮业,这种新旧结合的方式让建筑不但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让建筑现代化,让该街道不仅充满文化气氛,更加充满商业氛围。

还有比较出名的深圳万科“第五园”,该建筑不但通过符号学提取了我国传统建筑和复古建筑、传统园林建筑的精华,还引入大量的现代精神,虽然整体充满鲜明的文化底蕴,但是其中的各项功能还是体现出现代化的简洁和便利,因此,该建筑在景观设计方面非常成功。

参考文献

建筑语言论文篇7

符号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来源于文字,一般量的符号只由一个字母构成,但也有由几个字母构成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是交流,人通过交流来发送、接收和创造信息,而这个交流的媒介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符号。符号的本质是它具有指示能力,符号是用于代表另一事物的某物(这是必备条件)。典型的符号包括:指符(能指)、被指、规则和引申的含义三个方面,能指和被指的关系是人赋予的,不是先天就有的。人可以赋予任何事物一种意义,而赋予事物意义的手段则要通过符号来完成。

符号学,按照文字理解,是处理符号现象的科学。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传达体系和变化状态的普遍法则。符号学的对象包含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符号体系。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和认识的有效手段。随着现代建筑“意义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系统反思现代建筑的本质困惑及现代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符号学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建筑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一套内涵丰富且严密的建筑符号学体系。

符号学具体可分为3个主要组成部分:

(1)句法学:即符号关系学。是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涉及符号之间的组合以及符号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从符号与事物以及符号与译义的关系抽象出来单独讨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即系统结构的研究。

(2)语义学: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如何传送意义,诸成分的性质。就语义学,莫里斯指出:“涉及符号以及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的表意”,即涉及它们的实际“携带”含义的方式。

(3)语用学:符号与人们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是某些人的符号效应。即语用学研究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它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去实际影响使用它们的人们。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符号化的过程,而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是一种语言,它表现为形式、空间、表面、体积等,其第一层意思为声音、味道、触觉、动觉等。而建筑的第二层含意则为图像学、转换了的含意、潜在的象征、暗含的功能等。

建筑是自然气候的调节器,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系统。符号学很早就在意大利首次被引进建筑学中。而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并流行于美国,它是关于建筑的符号学。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播体,这与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相吻合。建筑是一种语言,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也是一个系统,这也正是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因此,建筑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建筑符号学的意义在于交流,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有效手段,它主张用人类文化真实而科学的整体感受去理解和感受建筑整体问题,一方面它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新的层面上全面深入了解建筑、认识建筑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与上面所谈到的符号学相似,建筑符号学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建筑句法学、建筑语用学和建筑语义学。

第一,建筑句法学

建筑句法学是研究建筑符号本身的关系和规律的学科,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与意义的表达无关,是符号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关系。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存在一种深层结构,它是支配句子生成的核心。受此启发,布罗德本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建筑作为一种复杂的符号体系也存在一个深层结构,它是支配建筑生成的核心,是建筑中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潜藏在千变万化的符号体系之中。建筑句法学只从建筑元素本身的组合关系出发,在总体布局上研究实体元素与虚空元素的关系,研究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及其构成关系。对于建筑个体则着眼于其他建筑构件的形态构成及相互关系,完全不涉及建筑元素以外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建筑语义学

建筑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代的事物的关系,即研究建筑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能指由物质表象构成(如形式、空间和体量等),所指则是能指所代表的思想或概念。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认为建筑是一种表达含义的信号媒介,这种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社会约定俗成基础之上的,在对建筑功能和形式关系的阐述中,既包含了功能和形式的信码联系,又体现了形式反映功能的约定概念,而且作为社会客观实在的建筑只有在信码的基础形式上才能表达功能。

符号学家皮尔斯根据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将建筑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即符号自身与对象的相似特征作为符号发生的基础。指示符号反映能指与所指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象征符号反映能指与所指间存在的某种约定关系,这种约定关系最初是任意的,这种约定一旦被人们接受以后就可以用来交流,并在该文化背景中对人们的联想产生特定的指向性。在这三种符号之间越是后者,与指设对象的联系越间接,其观念性和符号性也越强,因此,会更加依赖于社会的约定俗成。

第三,建筑语用学

建筑语用学研究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人们对符号的理解是以社会约定为中介的,并且与认识者的年龄、经历、文化信仰、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国度的人对同一建筑符号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人们在判断建筑的属性时,往往是以头脑中已有代码提供的信息语义与认识对象提供的具体信码进行比较,然后再做出判断。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中,建筑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建筑师在社会的约定俗成基础上,把情感因素倾注在建筑实体上,建筑实体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中介,把建筑师所赋予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从而达到建筑师与鉴赏者之间的共鸣,产生应有的审美效果和精神功能。

了解了建筑符号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我们还需从建筑符号学的应用特征方面,包括:建筑符号应用的必然性、建筑符号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性等三点来深入探究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应用的必然性

建筑是人们用来居住的容器,作为与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既要满足人的越来越高的生理与安全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类友爱、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这些方面都不得不被建筑师在创造人为环境时所考虑。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皮尔士则提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的活动,因而符号理论也是关于意识和经验的理论;乔姆斯基更加注重语言生成中的语义的作用;卡西尔进一步强调,人主要是通过他的符号活动而表现其特点,一切文化成就都是所谓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所有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运用符号形式来表示人类的种种经验。建筑文化自然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把符号学引入建筑领域,不仅有其真实性,而且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创造建筑文化的人类,继而延伸至客体的建筑物。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建筑符号学的产生及其运用是20世纪建筑文化价值虚无的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自然科学实用主义建筑理论与浪漫人文主义建筑理论的价值信念都遭到现时历史演进中普遍怀疑的厄运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陷入历史困境之中人的生命体验形式绝对价值意义的必然要求。它的产生与运用必然将以往的种种理论传统及其心态带来新的素质。

建筑符号应用的普遍性

建筑是人与自然对抗的产物。一方面,作为功能的符号给人以直观感受,建筑的含义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思想表达的符号,让人从广泛的联想中得出历时性或同时性的文化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符号是当作包容性较广的大概念来使用的,它同时包含了对建筑直接使用与感知作用两个方面。一切建筑设计活动不论它的初始意向与终结结果如何,都离不开对这两种使用方式的考虑。这就表明了建筑作品同时蕴藏着多重含意的可能性。建筑之所以存在,并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从而阐述自身以及自身所在的时代,正是因为建筑符号的广泛存在、普遍运用和可以被多重解释的事实。

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同一历史时期就地域而言是不均衡的, 尽管这些地域文化都是人对自然的反应, 不同地区符号体系的秩序不尽相同。即使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同一的,而能指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区也会有相异性。相异性来自于文化亚代码。那么基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其建筑以及建筑符号的应用必定具有地域差异性。

以中国和韩国的古亭为例,首先亭子作为建筑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亭子符号的特征是以代码为基础,代码是一个结构,而亭子符号的代码包括技术代码、句法代码、语义学代码。而我们比较中国和韩国的古亭,其实就是来比较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亚代码的差异以及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1)中国·韩国古亭平面的形状均以方形、三角形、圆形为最基本代码;2)中国·韩国古亭的立面是以三角形、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最基本代码而构成;3)中国·韩国古亭的色彩是以灰、红、绿为最基本代码。4)中国·韩国古亭具有“记忆”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古亭平面的方胜形、双环形、双六角形、三叉形之句法代码,韩国古亭的平面7字形之句法代码,以及古亭的面阔和侧面多开间,都为中韩古亭符号的差异特征。这些建筑符号上差异也正是文化背景和地域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建筑的本质是科技、人文等诸方面的综合,是建筑师对人类生命体验形式的代码和亚代码的真实体验。符号学之所以必然引入建筑领域,是因为现有建筑理论自身存在缺陷的合理要求。建筑符号学的建立与应用,使原本对立的建筑观念有了交流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理论进行不断的学习、补充和完善,应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G·勃罗德彭特[英] 乐民成 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建筑语言论文篇8

针对当今建筑领域存在的建设模式化、重复化、趋同化等问题,创新势在必行。传承中国建筑思想的精髓、了解国外的建筑理念、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拓宽思维,不断创新,才能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而建筑英语的翻译既有利于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引进学习国外的建筑思想。本文拟就建筑英语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1(Newmark)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翻译中的三种文本功能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纽马克进一步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因此译文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形式,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信息型文本”关注的是“事实”,其核心是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注重译语读者的反应和理解,因此译文信息的传达强调准确性与真实性,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对于“呼唤型文本”,其核心是“读者层”,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以使他们“按文本预想的方式作出反应”。

根据上文的划分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英语属于“信息型文本”,重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筑翻译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到语义忠实于原文,句式结构符合译入语习惯以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接受。

1 建筑英语的语言特征

建筑英语是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一个分支,具有其它文本所不具备的一些语言特征。

1.1 专业词汇的大量使用 建筑英语专业性强,具有自身的用语特点,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借自英语的常用词汇,但具体到建筑领域,却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通过上下文确定词语意义、传递准确信息。比如,“bed”不是“床”的意思,而是“道床”,指的是“支撑和固定轨枕,并将其支撑的荷载传布于铁路路基面的轨道组成部分。”同样,“sleeper”不指“睡觉的人”,而是指“软枕”,一种支撑钢轨、保持轨距并将列车荷载传布于道床的构件。

1.2 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建筑英语在词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倾向主要指广泛使用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建筑英语的名词化倾向是与科技文本的基本要求密切相关的,其任务是叙述事实和论证推断,因而要求言简意赅,语言结构的简化自然是题中之义。比如: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termination =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llumination 照明强度测定

Project operation cost status report 项目实施费用状态报告

3-feet glass manhole door 三英尺长的玻璃人孔门

1.3 被动句的使用 被动语态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不带主观色彩,并且可以强调所要突出的内容。另外,被动语态可以调节句子结构,实现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鉴于被动语态的上述特点,建筑英语中被动语态得到了高频的使用。例:

本文认为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强度由水泥混凝土基体产生的强度和矿物掺合料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对强度的贡献两部分构成。

译文: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composites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s is considered to include two parts: one is generated by cement concrete matrix, the other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admixtures on concrete.

上面的英译,读来一气呵成,内容连接连贯,被动语态的使用,功不可没。

2 建筑英语的翻译技巧

2.1 选词用字 建筑文本专业术语较多,要保证文本信息的准确客观,对于这些术语必须予以充分注意,除从字典上查阅外,还须善于分析它们的结构,弄清它们之间的合成关系,用符合科技规范的术语准确地道地将它们译出。例如下面几个铁路术语:

Left-hand bent stock rail

误译:左边弯曲储备钢轨

正译:左向弯曲基本轨

Continuous welded rail:

误译:连续焊接钢轨

正译:焊接长钢轨/无缝钢轨

Approach-lighted color light automatic block

误译:接近亮灯色灯信号机的自动闭塞

正译:接近着灯色灯自动闭塞

建筑语言论文篇9

1965年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研究生毕业以来,参与和主持了一百五十多项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荣获国家金质奖、省级一等奖、建设部直属系统一等奖、市级一等奖及其他奖项共十余项。先后出版了《结构构思论》《自在生成论》《创作视界论》《中国当代建筑师丛书——布正伟》等学术专著,并对建筑语言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证书,1995年载入日本出版的《世界581位建筑师》一书,先后担任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总经理、布正伟创作室主持人、天津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及其建筑师学会理事、北京市首规委建筑评审专家等职。

什么是复杂性建筑语言?

纵观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创作事件”,往往都与采取带有复杂性的设计思路和手段作为挑战建筑创新的策略相关。由此而给建筑创作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建筑语言的复杂化……走向复杂化的建筑语言。就是描绘建筑复杂性的建筑语言,我们不妨称之为“复杂性建筑语言。”

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如今的建筑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倾向:我们所运用的建筑语言常常会使人联想到西方一些先锋建筑师,如埃森曼、盖里、库哈斯、哈迪德等人的一些作品,虽然这也是信息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语言演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这其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却是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

卡塔尔石油综合体:SOM设计。建筑群由一系列自由生长的叶片状混凝土柱支撑,这与严酷的沙漠气候以及中东地域的自然景观特征相适应。

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矶崎新工作室设计。创意理念来自ARCHSCULPTURE,即“建筑·雕刻”,使作品既沉埋于城市众多建筑之中,又能以其特有表情引人注目。

日本爱知世博会波兰馆:因加尔登和尤维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立方几何体引入了隐喻波兰自然景观和肖邦音乐意境的自由曲面造型。

问题出在哪里?

由于对“复杂性”的参照系统缺少宏观的整体认识,而偏离了建筑创作的大方向

事实上,在讨论和研究有关建筑复杂性的问题时,首先就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建筑”这一大的参照体系。建筑是否要从形式上呈现出某种复杂性,除了要综合考虑建筑性质、建造条件和日常维护等问题之外,还需从城市因素的复杂系统去加以权衡。因而,从建筑、环境和城市的多维角度来看,复杂性建筑语言的运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不顾城市整体和整体环境而盲目追求建筑表现的“复杂性”,其后果无异于“只要树木,不要森林”。

忽视各文化层面设计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只为追求视党冲击力而打“复杂性”牌

就“复杂性”参照系统的微观认识而言,其最核心的部分是来自建筑各层面文化内涵的诸多影响因素。处于人性化诉求日趋高涨的信息时代,建筑表现越来越多地强化对艺术和精神文化内涵因素的考虑,但随之而来的偏差往往就出在把追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作为对艺术或精神文化中复杂设计因素的唯一考量,以至于在物质文化层面的诸多设计要求大打折扣之后,还要处心积虑地为复杂化了的建筑结构、建筑形体寻找溢美之词。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既然是以视觉冲击力的唯一表达掩盖了建筑各层面文化内涵的复杂性,那岂不是让我们又陷入到与表现“建筑复杂性”自相矛盾的伪艺术形式的泥潭中了?在建筑艺术表现中,我们对“视觉冲击力”的特别偏爱往往会使我们忽视这种艺术表现与建筑之间、与环境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由此而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将非线性设计的优势绝对化,使建筑复杂性的表现难以走出狭义概念的象牙之塔

既然建筑的复杂性是来自建筑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诸多设计因素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去表现这种复杂性,以及如何突显这种复杂性指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笔者认为自然应以开阔的视野采取灵活多样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段,而非囿于“非线性设计”和“非线性体”这一特定范围。

尽管数字化技术和BIM平台可以使复杂的结构构件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但总的来说,非线性设计中结构工程造价的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还有一个特定的施工技术问题,因而推广起来必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以CCTV大楼来说,其结构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结构大师贝尔蒙德以多种秩序的混合为该大楼建立了来自混沌理念的另类结构秩序——“非型式”(informal)的理想模式,其中便包含了线性与非线性的动态几何学中积极的组成部分,但其造价可谓是任何项目都无法企及的。

建筑语言论文篇10

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类的社会发展,是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好坏的直接因素。在可以考证的历史载体中,建筑语言的概念最早是由18世纪的建筑学家杰曼・博弗兰德提出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被不断更新和替换。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建筑家来说,建筑语言的出现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建筑学的看法和观点,由此建筑语言成为了建筑学家论述和发表建筑创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普通大众方面考虑,建筑语言的出现对大众理解建筑创作真谛和认识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语言问题的出现使得建筑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逐渐被建筑学家所重视,创作者用建筑语言建构的作品只是一个供他们来阅读的文本,它并非像字典里的词一样有着明确、固定的意义,而是一部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式的文本。只有通过受众能动的阅读,只有通过受众与建筑物之间的协商,这个文本才能建构出明确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建筑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进行讨论和探究。

1 对建筑语言概念进行解读

建筑语言是传统建筑学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支撑,1745年杰曼・博弗兰德在书中提到:“线脚以及其他组成一座房屋的部件对于建筑,就如单词对于语言一样。”。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语言的概念被不断更新和发展,一方面建筑语言可以看做人类对社会建筑交流的一种工具。在建筑的创作发展过程中,多数建筑师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建筑物中,渴望通过建筑物来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另一方面建筑语言应该是人类通过视觉系统用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表现,无论是辉煌的圆明园还是落魄的街角社区,这些都是建筑家们通过建筑来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寄托形式,可以说建筑语言同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以载体的形式表达建筑学家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2 建筑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

建筑语言的构建过程即受众的阅读过程,对受众来讲,创作者用建筑语言建构的作品只是一个供他们来阅读的文本,它并非像字典里的词一样有着明确、固定的意义,而是一部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式的文本。因此,在建筑语言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保证创作者与受众者的密切联系。

1.维持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平衡

建筑语言的真正意义在于利用语言的信息性使创作者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观点寄托于建筑物中,建筑语言涵义与内容的深浅能够直接影响阅读者对建筑物本身的理解,如从英伦的史前巨石阵到庞大的金字塔,从玛雅的石筑太阳庙到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些辉煌建筑群体的建筑名称在创作时都要考虑“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既要显得辉煌辽阔,又不能太过修饰,只有这样才能权衡好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筑语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表现载体,同语言表现形式不同,语言在构建过程中只需考虑部分地区的适应性即可,而建筑语言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整个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建筑语言的理解程度,换句话说,“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在语言的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要,不仅要考虑“书写”的规范性和适应性,还要考虑“阅读”理解性和认可程度。由此可见,建筑语言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的等级平衡。

2.保证建筑内在意义的更好诠释

建筑语言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要创作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建筑内在含义和创作者内心情感。一方面在书写过程中,建筑语言是创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好的建筑语言不仅能够增加作品整体的舒适感和影响力,还可以形象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文笔间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创作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阅读者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所以,在建筑语言的设计过程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是对建筑内在意义和作者内心情感和观点的完美诠释。在书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建筑的整体联系又要对建筑的内部设施进行言语修饰,建筑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满足人类居住需求的情况下,对建筑的空间组合和形体特征进行修饰的结构特征。作为语言,建筑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作品、建筑的感受和观点,所以建筑语言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既要考虑“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又要根据特定的环境进行构建。

3 目前语言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采用类推的方法,容易混淆字面表征

类推就是利用一些建筑言语某个字或词同现有的建筑群体或文本进行释义,这种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具有误差性,因为语言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特别对于中国的汉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不同的意思,如果仅仅从一方面考虑那是非常错误的。建筑语言作为交流的一种形式,但从字面上考虑是无法理解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采用类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方法,这是目前语言构建中存在的常见错误。由此可见,在以后的建筑语言设计中不要使用类推的方法,要勤于动手查找能表达建筑涵义的正确词汇。

2.忽略了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筑语言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规则控制的系统,然而在有些语言构建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语言结构同建筑物内在性质进行联系,如在语言设计中,有可能将几个相关含义的建筑词汇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忽略了语言结构的真正意义,使设计出的建筑语言在意义上并不能表达出作者对建筑物的真实感受。所以,在建筑语言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3.建筑语言无法正确表达

建筑语言是以实体建筑为基础对创作者内心进行诠释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筑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应以丰富的建筑材料和强有力的结构构思为基础,对创造者所创作的作品进行言语表述,然而当前多数创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受建筑语言的丰富性和自身知识水平限制,使建筑语言无法正确运用。因此,要强化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建筑语言使用几率,使建筑语言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4 结语

建筑语言的准确运用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当前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建筑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建筑语言的构建过程和正确运用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以建筑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为基础,从首先对建筑语言的概念进行详细解读;接着从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平衡性和建筑内在意义两个方面重点探究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然后简略的对现阶段建筑语言构建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予了几点对策;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建筑语言论文篇11

二、语言是什么——拨开语言的外衣看本质

如果回到语言内部来,是什么使得语言具有半物质性、无阶级 性和历史继承性呢?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和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宋振华,2002:17),是先有物质活动,再有思想,最后产生语言的。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的三分世界中,语言是属于哪个层面的呢?首先,自然界先于语言之前而存在,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生存规律,因此语言对于自然界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需品。次之,语言也不是纯精神活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活动是要受到物质活动的限制的,纯精神活动是不可能产生语言这样一种物质。并且,前面提到语言具有半物质性,也就是说语言本身可以说是物质的,因为有声音、有文字,也可以说不是物质的,因为有意识隐含在里面。所以语言只是精神借以生存的物质手段而已。而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即语言的本质是人类历史所决定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离开了社会的语言的模样。因此,可以看出,语言的本质是以物质活动为源,以思想为中介,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半物质性、无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

三、语言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1.是否应当普及普通话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提出《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要求“在全国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李小凡等,2009:7),近半个世纪来,随着国家统一和现代化建设,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日益加大。这样有助于各地区的经济协作和经验交流,“适应全国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现代汉语,1993:5)。也就是说,普及普通话有助于国家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各地区文化交流,这是在积极利用语言的无阶级性和全社会性的属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但是自普通话推广以来,有声音一直在反对普通话的普及,提出“方言危机论”,认为方言向普通话看齐是一种自焚的行为,会导致方言的灭绝。这种言论是错误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要文化存在,载体就不会消失,而且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决定语言的因素是人类历史,也就是说方言是千百年人类历史的结晶,只要人类历史在继续,方言就不会消失;而支持“方言危机论”的人认为“方言亡则文化亡”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违背了语言的物质性特征的,也违背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

2.是否应当剔除外来字近年来,外来字在汉字使用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英语词汇,除了一些从外国引进的日常基本词汇外,如DVD、CD、E-mail、NBA等,还有一些非专名外来字也加入到该行列中,如“我ft(faint)”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一种倾向,即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形式来代替汉语词汇,也就是用外来字的构词法来组建汉语词汇,如PLMM(漂亮妹妹)、PMP(拍马屁)等(沈阳,2011)。有人认为外来字的介入阻碍了汉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影响到汉字的纯洁度,这些观点都略为是片面的。他们并没有认清楚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的无阶级特征。要知道,语言本身并没有阶级之分,也不是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代表,剔除外来字从某种程度上是阻碍语言自然发展的一种行为,所谓“适者生存”,如果外来字会威胁到国语的发展,那么“科学”就不叫“科学”,而应该叫“赛恩斯”了,由此可见,社会的民族自保性还是有的。

3.是否应当推广汉字简化方案简繁之争是近年来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社会上总共有四种看法。一是“识繁写简(以简为主)”,代表人物是全国政协委员宋祖英等人;二是“用正识简(以繁为主)”,代表人物是;三是“废繁”;四是“废简”(沈阳,2011)。应当看到无论简繁字体,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结晶,里面有着中国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不应当随便废除哪一种的。但究竟是以繁为主还是以简为主就成了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应该承认从历时上看,倡导繁体字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归,防止文化断层产生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语言的历史继承性。但是简体字本身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颠覆简体字的地位就是在制造文化断层,斩断五四之后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语言,是对语言历史继承性的一种否定。另外,马克思主义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也就是说精神和物质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这种被物质纠缠着的精神同精神纠缠着的语言,又都是受社会即人类历史所制约的。

建筑语言论文篇12

1.体裁分析:通过特定体裁的实例分析结构示意图。

2.小组讨论:给学生同类体裁实例,以小组形式分析和讨论。

3.独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清楚该体裁的特点,并模仿写出在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相似的简单短文。

4练习提高:给学生限定时间完成测试练习或阅读练习作为课后作业(练习和作业是属于该类体裁)。每种体裁的语篇都有其内在结构和语言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其规律,学生就可以在同体裁语篇中使用这些规律,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而且,学生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模式分析该类体裁,易于后同类体裁篇章的阅读和写作。体裁分析不仅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强调语言和心理特点,使学习者重视体裁的传统规则,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职高专建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Hyon的体裁分析模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体裁课程设计的步骤及应用

根据上述理论和步骤,体裁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即社会环境和情景语境,教学所需的语料从语言交际事件中的语篇中选择,设计出相应教学单元模块。关于体裁课程设计的研究范例也较少,因此,笔者以高职高专建筑专业英语课程为实例,探讨如何应用体裁分析理论设计实际课程。根据体裁课程设计法,本课程设计由五部分组成:首先,课程设计者确定语言使用的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等;教授目标语言的课程采用现场调查等方式。本课程这一环境设定为———中国建筑总公司在马来西亚博宇学校3#楼的施工项目的英语实务环境。其次是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体裁课程认为,语言教学不仅以传统课程要求的学习语言为目的,且以学习该语言发生的文化社会背景、语境以及所包含的社会技能。因此本课程总体目标为:1.熟练使用建筑施类常见英文术语、语句及表达方式,进行英语会话交流,2.能用英语处理常规业务,3.掌握建筑英语类体裁知识。接下来是记录语言事件的顺序,采用现场考察、跟踪记录等方法,以流程图的方式记录事件顺序。本课程中语言事件的顺序是:个人及业务介绍,标书洽谈,签订合同,研究建筑施工图,订购建筑材料,编制建筑施工方案,实施建筑施工计划,统计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监督,安全检查,整理竣工资料。言语事件中所涉及的体裁有:材料清单、项目会谈纪要、建筑施工方案、现场工作备忘录、项目施工进度、项目工程质量检查记录、施工安全检查记录、整理项目竣工资料的记录等。第五步,描述这些事件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应从体裁理论的角度,进一步层次化、深化社会文化知识。例如,现场工作备忘录,学习者所需要了解的社会文化知识应包括撰写备忘录的社会目的(体裁的目的)、备忘录应分为几个步骤(体裁的图式结构)、备忘录包含什么内容(语场)、备忘录中人际关系有哪些体现(语旨)、备忘录的书写规范(语式)。第六步是收集体裁范本,课程设计者应收集真实并具有代表性的语篇,而不是简单地从其他教材中复制,每个体裁至少收集三篇以上的范本,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语域对体裁的影响。最后,课程设计者要按照体裁教学法的要求设计单元课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图表2中仅呈现建筑施工现场备忘录这一单元示范分析课程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1.教学能力目标

能用英语就工程项目的简单问题进行交流;能用英语书写简单的备忘录,出现问题时,能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能基本读懂一般的英文备忘录;能基本读懂和施工现场有关的英语文献。2知识目标:学习用英语在施工现场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的知识;掌握用英语解决突发事件的技巧;掌握和施工现场有关的语法、常用英文术语句型。3素质目标: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与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素质。

2.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以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为原则。考核分为小组间互评和组内考核。组内考核由A项目互评和B项目互评两部分组成,分数各占50%。具体为:1小组互评:几个项目小组间对每一单元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逐一考核评价,期末每小组成绩为每个单元成绩的平均值。该成绩占学员期末成绩的50%。考核条目:项目准备是否充分(20%)项目演示中的表现(40%)集体讨论是否积极(30%)小组成员配合是否默契(10%)2组内互评:各小组对各成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评价,期末成绩为每个单元成绩的平均值,占学员期末成绩的50%。A项目考核条目:小组分配任务完成情况(20%)项目演示是否积极(10%)项目任务完成质量(30%)英语口语表达情况:准确度流利程度(40%);B项目考核:任务是否完成(30%)任务完成的准确性(50%)英文字迹是否工整(10%)写作格式是否规范(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