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6 09:25:15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1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或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科研工作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下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增速器”。要达到加强档案科研工作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对档案科研的认识问题、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档案科研的欲望。从目前的总体情况分析,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实质,发挥档案科研人员从事档案科研工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档案科研的创新意识。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三、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实际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推广是由档案科研向档案工作实际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档案科研工作的目标。从整体上说,我国档案业务工作领域的基本管理手段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尚未完全退出主导位置,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乐于接受、勇于应用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便于使档案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工作的验证。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档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能够有章可循,得到及时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缩短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对档案工作实践所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四、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2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知识与智力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面对这样的世界性潮流,加快科技进步、鼓励创新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着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一项重要任务。200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促进年活动,以此大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

科研档案是一种科技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建立将信息活动纳入到一个法律框架中来。

首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侵权现象,科研档案中含有大量技术核心材料以及在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过程中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签订的合同、章程、协议等文件材料,具有法定的效力,是维护知识产权的有力凭证,合同订约双方一旦出现产权纠纷,便可以依靠翔实的科研档案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其次,从法律角度看,人人都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但同时又必须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规范,它在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益的同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息自由、广泛地传播。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者应该按照合理合法的形式进行信息开发、信息处理加工和信息传播。因此,科研档案工作与知识产权保护密切相关。

一、科研档案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认识不足

第一,领导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潜在效益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抓档案工作不出效益”。对科研档案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都十分有限,造成档案管理职能薄弱,致使许多宝贵的无形资产流失。

第二,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文件材料归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科技人员认为只要完成了课题研究,通过了技术鉴定,申报了成果奖励就算完成了科研任务,至于形成的技术资料要不要归档无关紧要。有的科研人员甚至认为,自己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技术秘密就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档案工作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为本职工作认识不足。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计划成果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本部门无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有畏难情绪,对于拒不归档,或将技术秘密资料据为己有的现象,没有应对的措施,管理上缺乏力度。

(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说是贯穿科研档案管理整个过程,渗透在科研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档案法律法规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定几乎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仅仅在第26条中提到:“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显然,这种无具体内容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对知识产权保护也只是泛泛而谈,在科研档案的收集以及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更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统一要求。

二、新形势下加强科研档案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档案

苏微微生物研究有限公司专门就知识产权保护订立条款,并在实践中依法管理档案。

第一,针对档案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订《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增强科研档案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内涵。

第二,修订《纵横向经费管理及技术转让产业开发奖励办法》(试行)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从而在以方面与知识产权保护联系起来:科研档案归档要求与知识产权保护联系;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联系;科研档案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联系;科研档案保管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联系;科研档案归档、知识产权获取与部门及个人奖金挂钩。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从上到下积极学习《档案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技术合同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只有掌握了有关理论知识及法律条文,明确各自职责,才能在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造成侵权行为,并能够有效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第一,单位主要领导已经认识到作为科研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举措之一就是加强本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在重视本单位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给予档案工作大力支持,为开展档案工作创造应有的条件。

第二,加强对广大科技人员的法制教育。我国《技术合同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是职务技术成果”。职务技术成果是单位的无形财富,应当如同有形的物质财富一样受到属于单位。科研档案是科研成果信息的载体与重要表达形式,其所有权也应属于本单位,理应由本单位统一保管,使广大科技人员明白“不归档即是侵权”这样一个事实。

第三,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维护本单位的知识产权是自己的神圣职责与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并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及法律条文,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维护科研人员及单位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造成侵权行为。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健全完善本单位包括知识产权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整理、保管、提供利用在内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完整、准确、系统的科研档案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前提,如果科研文件材料没有及时归档,一旦丢失或随着技术人员的调离被带走,必将给原单位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即使打官司,如果原单位不能提供翔实的档案记录,也毫无胜诉的可能。因此,要详细制订与本单位有关的知识产权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加强收集,规范整理。

第二,制定科研档案借阅、咨询、开发利用等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文件材料的借阅与开发利用,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按章办理相关手续。在目前科研档案管理相关制度中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缺少的情况下,属于专利的档案要以《专利法》为依据,属于非专利的档案要以《技术合同法》为依据。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3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志码:A

科研管理工作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多少以及科研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同类别、各种来源的项目日益增多,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要能跟踪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并采取应变措施。科研管理人员应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从理论的高度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性质以及自身责任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新时期下科研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掌握科研管理新手段。

1.新时期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1思想素质

1.1.1无私的奉献精神

科研管理是一项默默无闻的服务性工作,没有无私奉献、甘于淡泊的精神是无法胜任的。由于工作需要,一些科研管理人员还要放弃原来所学的专业,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管理上,在个人专业发展和职称评定方面还得有所牺牲。因此,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具备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和不计名利、甘为公仆的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科研服务。

1.1.2良好的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职责是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这是科研管理人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情周到,在工作职责范围内给予科研人员最好的人文关怀,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开展服务。另外,还要转变服务观念,深入科研工作第一线,了解科研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局部服务为全过程服务。在管理中,应尽可能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繁琐的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首先是服务,其次才是管理。

1.1.3高度的责任感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计划性强、内容丰富、细致繁琐的综合工作,包括各类科研项目的组织、申请、实施、协调、验收、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如果做事情马马虎虎、缺乏责任心,就没办法科学统筹科研管理工作。只有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才能做到工作细心、服务周到、态度诚恳,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将科研管理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不断增强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这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根本前提。

1.1.4宽广的胸怀

科研管理工作繁重复杂,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广,所面对的领导、同事的性格多种多样,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不可避免的矛盾,甚至会遭到误解,受些委屈,这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2业务素质

1.2.1全面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随着科研工作日益向着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当强化自己在本单位科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了解本行业发展状况,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便于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同时,还应学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各类项目的管理文件,熟悉各种管理要求,为科研人员当好参谋,还要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推进自身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跟上时代的

1.2.2组织管理和协调控制能力

研究所从事科研的人员多,项目多,科研活动频繁,往往需要承担高层次、难度大、规模大的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在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抓重点,抓重大攻关项目的组织,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抓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抓青年人才的培养,抓学术氛围的营造,使各种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1.2.3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21世纪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作为现代科研管理人员也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要把这种创新意识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在完成日常管理、事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在某些工作中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新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化的建议,使领导的智慧和意图得以延伸、扩展和升华,从而进一步完善领导的决策。

1.2.4信息统筹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是领导和科研人员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它直接关系科研工作中某些决策的方向性和科学性。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发挥主动性,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类信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统筹整理,把最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领导和科研人员,为他们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新时期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

2.1甘于奉献、服务第一

作为管理人员,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首先要端正心态,树立热爱科研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如果没有服务第一的思想,是不能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爱岗敬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把工作做好。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机制和氛围,全方位地为科研人员服务,在工作任务面前决不推诿、拖延,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各类要求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耐心予以解释和说明。其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正确认识为他人做嫁衣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的光荣来源于科研人员的光荣,科研管理人员的业绩如何,体现在争取项目数量、鉴定和获奖成果水平、数量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对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一种肯定。

2.2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4

一、以科研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因为是刚参加工作,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时刻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大形势,发展趋势,认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为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虚心向行家学习,认真摘录学习笔记,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以此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机会,及时加油、充电平时能抽出一定时间上网,学习一些新的教研论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科研,让我有了在岗位对学科进行教学系统分析研究的机会,使我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把教学的过程科研化、过程化

1、坚持教学科研实际研究,实施教学课题化

我通过教育科研这条道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改变我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让我对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兴趣、认识和提高。

2、强化教学反思研究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创新

认真学习理论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中特别注意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我和我们的老师一起认真的分析材料,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一讨论、实践、再讨论,让问题解决,总结课堂教学的课后问题思考,让我们的科研真正有效。课后记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让我认识到教学只有真正科学、真正能够去研究才能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案例、总结的撰写让我更加系统的掌握科研的真正意义。同时为了让自己和我们的老师对科研有更加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比赛又增加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从而加强课题的管理和运作,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以教学过程为科研的课题的管理过程,以教学反思为科研的思考研究,强化了科研、课题、教学三者之间的融合和连续性,达到以科研为思想,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体现一种三者和一的境界。

三、以科研带动学习

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及时记录教学的反思,针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找到不足,通过科研活动触动自己学习,从而加强了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自身修养。让科研不仅成为我的成长奠基石,也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

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科的发展我必须朝着科研方向发展,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让教育植根于科研这片沃土,教育之树才会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才能长青常绿,春华秋实。

个人的科研工作总结【2】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一学期来我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用自己勤奋工作来体现工作的思想,用自己的科研理论指导我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做如下的总结:

一、以科研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因为是刚参加工作,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时刻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大形势,发展趋势,认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为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虚心向行家学习,认真摘录学习笔记,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以此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机会,及时加油、充电平时能抽出一定时间上网,学习一些新的教研论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科研,让我有了在岗位对学科进行教学系统分析研究的机会,使我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把教学的过程科研化、过程化

1、坚持教学科研实际研究,实施教学课题化

我通过教育科研这条道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改变我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让我对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兴趣、认识和提高。

2、强化教学反思研究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创新

认真学习理论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中特别注意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我和我们的老师一起认真的分析材料,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一讨论、实践、再讨论,让问题解决,总结课堂教学的课后问题思考,让我们的科研真正有效。课后记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让我认识到教学只有真正科学、真正能够去研究才能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案例、总结的撰写让我更加系统的掌握科研的真正意义。同时为了让自己和我们的老师对科研有更加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比赛又增加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从而加强课题的管理和运作,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以教学过程为科研的课题的管理过程,以教学反思为科研的思考研究,强化了科研、课题、教学三者之间的融合和连续性,达到以科研为思想,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体现一种三者和一的境界。

三、以科研带动学习

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及时记录教学的反思,针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找到不足,通过科研活动触动自己学习,从而加强了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自身修养。让科研不仅成为我的成长奠基石,也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

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科的发展我必须朝着科研方向发展,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让教育植根于科研这片沃土,教育之树才会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才能长青常绿,春华秋实。

个人的科研工作总结【3】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一学期来我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用自己勤奋工作来体现工作的思想,用自己的科研理论指导我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做如下的总结:

一、以科研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因为是刚参加工作,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能时刻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大形势,发展趋势,认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为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虚心向行家学习,认真摘录学习笔记,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以此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机会,及时加油、充电平时能抽出一定时间上网,学习一些新的教研论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科研,让我有了在岗位对学科进行教学系统分析研究的机会,使我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把教学的过程科研化、过程化

1、坚持教学科研实际研究,实施教学课题化

我通过教育科研这条道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改变我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让我对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兴趣、认识和提高。

2、强化教学反思研究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创新

认真学习理论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中特别注意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题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我和我们的老师一起认真的分析材料,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一讨论、实践、再讨论,让问题解决,总结课堂教学的课后问题思考,让我们的科研真正有效。课后记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让我认识到教学只有真正科学、真正能够去研究才能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案例、总结的撰写让我更加系统的掌握科研的真正意义。同时为了让自己和我们的老师对科研有更加深的理解。通过学习、比赛又增加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从而加强课题的管理和运作,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以教学过程为科研的课题的管理过程,以教学反思为科研的思考研究,强化了科研、课题、教学三者之间的融合和连续性,达到以科研为思想,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体现一种三者和一的境界。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5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6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此项工作也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亟需作出改进,促使其向推动中小学教学教学的有利方向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1.认识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当前,中小学领导作为工作实施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践行者,两者对教育科研工作均存在认识、理解不足的现象。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重视不足,领导不力,很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计划中、书面上。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是专业研究人员应负责得事情,自己做科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

2.实施过程方面存在缺陷。在取得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题立项、开题、结题等过于关注,而相对忽视了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些教师参与课题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其教育理论素养有所欠缺,也未经历过专门的教育科研相关知识培训,对教育科研程序、步骤等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研究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此外,也有一些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参与目的不纯,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瓶颈。

3.科研成果方面缺失应有作用。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科研项目要么懒于参与,要么带着投机主义、功利主义参与,要么相关理论知识欠缺, 导致科研成果成为注水化的理论空洞或总结,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要么不少,也获得很多课题结题,但可以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转化、运用的却少之又少。很多科研成果成为个人评职评优的工具,未能切实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课题管理方面偏离正确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管理工作目前是由两类部门负责, 一是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等来负责课题的颁布、评估等,二是学校本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课题进度予以指导、监督等。当前, 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科研课题的制定、批复、评估等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推广乏力、评估不合理等问题,也导致相关课题立项困难、立项偏差、课题分布严重不平等、成果数量大于成果质量等诸多问题。

二.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行科学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科学是该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促进其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宝贵经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和实施者,因此,其首先应被定义为一种以师为本的工作。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 其工作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因此就决定了这项工作应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进行,这项工作应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服务的,这项工作应作为一种立足于学校的行动和应用研究。

2.端正科研态度。作为教育科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小学领导层应端正思想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抱以充分重视,鼓励和号召学校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同时不能为处于形式主义的考虑而争夺项目归属,导致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消极影响。对于部分存在错误理解的教师也应及早转变错误观念,既要J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让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形成自己的主动认识;也抛弃单纯的出于考虑评职评优晋级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功利主义理念,坚守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7

科研档案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包括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材料。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随着档案法规的颁布,逐步建立、健全了科研档案管理体制,完善了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改变了科研档案管理落后于形势的被动局面。但是,科研档案在面向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科研项目材料不完整、不系统,特别是缺少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材料等问题,影响其开发利用。本文就此分析了原因,探讨了应采取的对策。

一、科研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成果性材料,轻过程性材料,原始性材料归档较少

科研档案可分为成果性材料、依据性材料和原始性材料。在科研档案材料归档过程中,成果性、总结性、鉴定性材料较多,而在研究实验阶段形成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数据、设计文件、图纸等重要的原始性材料却很少。许多珍贵的原始材料遗失或者仍保留在个人手中,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

科研成果水平的核心材料是关键性技术材料,它是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的宝贵资料。这些技术材料体现了该项科研成果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它的归档保存和利用价值远远高出一般性材料。但在归档的材料中,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三)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的材料少

描述一种物理现象和记录各种信息的方式,不只是用纸张,还可使用软(磁)盘、磁带、光盘、照片、录像带,等等。然而,在归档材料中,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的材料少。加强其它载体材料的收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归档材料不规范,复印件较多

有的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用“三色笔”书写,有的人用规格不统一的纸张书写,有的声像档案声音不清,图像不明。有的原件份数有限,只好向档案部门移交复印件。这些不规范的材料给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寿命。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科研材料的专业技术性强、内容复杂、来源渠道分散、载体类型多样等,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则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研人员档案意识不强

有些科研人员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成果的报奖,却忽视了科研材料的归档工作。片面地认为前者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者是档案人员的事,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人员做好科研材料的归档工作:有些科研人员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形成的科研文件材料属于自己,留在手中理所当然;有些科研人员认为,将科研材料交到档案部门后,今后查找麻烦,利用很不方便;有些科研人员对档案部门的功能和职责不了解,担心将科研材料交给档案部门后,有些关键性的计算数据、技术诀窍、技术秘密一旦泄露出去,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将关键性技术材料留在手中,只交一般性的材料;还有的科研人员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不重视科研材料的积累和保存,使得一些原始的、有价值的材料散失,特别是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比较长、涉及人员多、范围广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二)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拓宽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拓宽了。科研经费的来源除国家财政拨款外,有单位自筹、国外资助、科技贷款,等等,这种科技投入的方式必定给科技档案的收集增添了难度。

(三)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科研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其整个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面对门类繁多的科研档案,档案人员在收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科技专业知识,对科研档案形成的规律、科研工作环节或工作程序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一些重要的关键性技术材料散落在科研人员手中,以致科研档案收集不完整、不系统,影响了科研档案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的效能。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科研材料的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科研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提高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增强档案意识。首先,要向科研人员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并组织他们学习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增强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将科研材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档案部门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科研成果虽然凝聚着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汗水,但也有国家的援助。科研材料应属于国家财富,不能据为已有。

(二)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努力搞好科研档案收集工作

在政治上,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档案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有严格的保密观念和法制意识,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机密。

在业务上,要认真学习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编篡学等基本理论,学习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文学、历史学、情报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等,学习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好数量和质量关。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8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在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知识储备的作用。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对于20世纪末后建立或升格起来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低,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滞后,无法保证科研档案价值的实现。因此,研究分析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科研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与知识成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哪个行业,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就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成功。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是教学科研中心,而高校科研档案又是教学、科研知识资源的存储载体,详细记载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学校教育改革与科技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为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系统、准确的科研档案对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2.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科研档案具有依据凭证的功能,它直接反映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原貌与进步,真实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及办学实力,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可以为学校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凭证和依据,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用和推广。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是归档后的再利用,以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既可以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也为进一步的项目研发和成果推广提供技术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档案具有成套性、阶段性、集体性、专业性强、载体多样、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基础弱、管理意识不到位等原因,虽然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影响了科研档案的质量及开发利用。

1.档案意识薄弱,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提高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之上,却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学校档案事业严重滞后于其它各项工作。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从而轻视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积累、归档工作,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其次,部分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科研档案的主体,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科研成果的发表、获奖,认为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或者认为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属于个人资源,是否归档无关紧要,担心交到档案部门后给自己查找利用带来不便而不愿意上交。再次,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评比,追求的是项目数量、经费的增加,只要科研材料不会影响到项目的申报、鉴定、评比即可,并不对科研档案的归档提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只片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2.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科研档案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差。高校科研档案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保证归档材料质量的前提。一套完整齐全的科研项目档案应包括科研准备阶段的项目申请书、审批文件、论证材料、项目计划任务书、开题报告和相关协议等文件材料,研究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等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的工作总结、结题报告、论文、专著、结题鉴定等材料。部分科研项目档案还包括申报奖励阶段的成果材料、奖励申报与审批材料、获奖材料、推广应用阶段的转让协议、推广应用方案及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然而,在新建本科院科研档案的实际归档中,无论是纵向科研项目,还是横向科研项目,其归档的材料都普遍存在着依据性、结果性文件多,科研记录少;文字材料多,磁盘、光盘、照片、实物少;复印件多、原件少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原始性,使得科研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科研档案。

3.管理制度缺失,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职责不明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坚持由科研课题(项目)立卷的制度,再由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检查验收,然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这种模式也是比较易于落实科研档案的“三纳入”、“四同步”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往往不具体,未明确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员、课题负责人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的管理把关不严,科研人员不配合,科研档案管理员交什么收什么。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三纳入”、“四同步”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科研管理部门、档案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科研管理部门把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放在立项、经费及成果管理上,科研档案的管理往往由于事务性、琐碎性的特点而不受重视;档案部门由于不是科研工作的管理主体,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制约手段,对科研档案的监管力度很小甚至无力监管,使得科研档案“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形同虚设,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4.工作意识落后,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业务指导不到位。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部门都处于封闭状态,“藏在深闺人未识”,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工作缺乏竞争和创新,只注重移交后科研档案的管理,忽视了对移交前的科研材料建档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基本上处于你交多少、我管多少的情况。而科研人员、科研档案管理员没有经过正规档案管理教育与培训,专业性不强,业务素质偏低,对科研档案归档的内容不明确,对归档范围把握不准,再加上他们还要承担其他大量的工作,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而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又不到位,难免不影响到项目材料归档的质量和数量。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提高科研档案质量,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

1.增强档案意识,提高科研档案形成者归档工作的主动性。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以及以这种认识为基础形成的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它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全校师生档案意识尤为重要。首先,档案部门要经常向学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争取学校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的支持,将科研档案管理纳入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检查内容,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责任意识。其次,学校档案部门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深入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规及档案基本知识,让档案贴近教职工,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使大家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理解、支持、参与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主动承担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再次,档案部门要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积极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和专题目录,为科研人员利用提供方便。“润物细无声”,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科研档案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主动支持和配合科研档案归档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化。《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规定:“科研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并且个人对其从事科研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理顺档案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科研档案工作中的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制度和模式,使“三纳入”、“四同步”真正落实。制度应包括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的管理,明确所有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这样才能使各个业务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而促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把科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与科研项目的验收、成果申报挂钩,在课题验收时,要由档案部门对归档材料进行审查,凡是归档材料不完整的不予项目验收、报奖,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

3.加强跟踪收集,实现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全程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难免在科研档案的材料积累和收集上有遗漏或对应归档的材料把握不准,导致归档材料的不完整、不准确。因此,档案部门不能只注重移交后的档案管理,而应根据科研档案形成的特点,坚持前端控制的原则,提前介入,将科研档案的跟踪收集工作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在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阶段,档案部门应同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人员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课题的整体进程,指导和协助科研人员将整个科研活动中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确保科研档案的质量。

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科研竞争力,争取到的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凤毛鳞角,其所形成的科研档案资源既是学校科研能力的历史见证和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对学校有重大意义。这些科研项目,往往研究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研究人员多,档案内容复杂多样,甚至还包括若干科研子课题,如果仍按一般课题一样进行收集归档,极易造成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全程,从科研材料形成之始就注意收集整理,以免遗漏,确保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的完整、系统、准确。

4.提升档案管理者综合素质,强化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的能力。人的素质是关系到工作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科研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科研档案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要有较为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系统学习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扩展知识领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档案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知识,熟悉科研项目档案的来源情况和产生工作规律。唯此,档案人员才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转变观念,克服“坐等上门”等传统封闭的工作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能;主动加强与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指导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做好平时的预立卷归档,定期检查或抽查立卷归档工作,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9

引言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以发展中的仪器和仪器使用作为其基础之一的历史,是理论、实验、仪器以彼此匹配的方式演进和相互维护的历史,是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科学实践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以及理论家、实验家、仪器制造者的合作中获得进步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科学仪器起着巨大的作用:对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具有强化作用, 对科学认识客体具有激化、纯化、强化作用。由此拉近人类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生命世界之间的距离,使人类能够获得对自然的更深刻、广泛、准确的认识。因此,科学认识论者一般将科学仪器独立出来,作为科学认识三要素中的一种,即科学认识的工具来看待。客观地说,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科学仪器能够在仪器制造厂以标准化的方式生产,然后从一个研究团体到另一个研究团体转移使用而不需或很少需要对其进行内部调整。此时,科学认识主体只要按规定的程序操作,就能获得令其它科学认识主体确信的结果。其它科学认识主体按照同样的程序进行同样的实验也会获得同样的结果,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普遍性。这就使得这一结果几乎没有可能去反驳。这样,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仪器就能作为“可信的、不成问题的、很难挑战的认识要素使用”,[1]单纯地起着认识工具和认识桥梁的作用,作为达到获得进一步事实的目的的手段。

但是,当全面地、具体的、深入地分析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就会发现,将科学仪器看作科学认识的工具和桥梁是片面的、静态的、有局限性的,科学仪器及其使用是具体的、可错的、不充分的、开放的、与客体有着复杂关联的。应将其作为与主体相对的东西、作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作为客体看待。

一、科学仪器的使用是具体的

科学仪器使用的具体环境,也需将此作为认识客体。因为此时科学仪器与正被研究的现象或与仪器使用相关的条件性,必须将其看作实验室中不确定的因素进行研究。

(1)科学仪器的选择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科学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参照所选用的实验方法。方法不同,仪器的选择及其操作就不同,对结果的处理和解释也就不同。如对阿佛加德罗常数的测定,就可选择不同的方法,既可用化学、热力学的方法,又可用电子学的方法。针对每种方法构建不同的仪器,获得相同的结果,然后相应地用有关的化学、热力学、电子学理论对结果进行解释。

(2)科学仪器的装配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验方法一旦确定后,就要装配仪器进行实验。仪器的装配必须参照所应用的方法,适合运用这一实验方法的具体的实验案例。由于实验方法相对于具体的实验案例来说起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因此,即使实验方法已被使用,并且不成问题,仪器装配也不是固定的。怎样装配仪器以及装配怎样的仪器须由正被研究的实验案例决定,而非由实验者试图实现某种主观特定的装配指导。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 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1],pp.293-296)

因此,对于具体的不同的实验案例,可采用同一种实验方法。但是,所运用的这同一种实验方法并不能充分决定在这些实验案例中的实验仪器装配相同。实验仪器装配的合理性不在仪器装配自身,而在于运用该仪器所进行的实验所选择的实验方法以及涉及到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现象,只有这几者相互匹配才能保证一个实验的顺利进行。由此,在运用科学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仪器不是作为绝对能提供正确结果的认识工具被接受,而是有条件地接受并且同时按照实验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的所有因素的要求进行修改。科学仪器使用的条件性不再允许将科学仪器作为稳定的不变的工具使用。

(3)科学仪器的操作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大仪器操作微观对象”的时代,并正向“微观机械”、“毫微技术”迈进。这时仪器的操作需要科技工作者具备大量的技能,知道去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恰当解释所获得的结果。因此,从认识论上说,复杂的现代仪器,如高能物理学中的仪器,不能作为实验室中不成问题的、稳定的实验工具使用,而必须在知道它的结构以及它所包含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对它恰当地操作。

(4)科学仪器给定的结果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使方法可行,并且科学仪器装配后正常运行,科学仪器也不能总是作为不成问题的、稳定的工具使用。因为正确的实验结果并非仅仅由于科学仪器正确地运行而产生。仪器给定值是有漏洞的。科学工作者经常不得不进一步校正由仪器给定的值。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对此,需要科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实验仪器与被观测物质的相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校正实验值,获得准确的结果。这也说明,仪器并非总是作为中性的认识工具提供真实的、正确的实验结果,仪器使用的环境往往导致仪器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需要将仪器看成成问题的、不确定的认识过程 中的一个要素,而非单纯地作为能够稳定使用、获得正确认识结果的工具。

二、科学仪器的呈象是可错的

科学仪器是可错的,对仪器的怀疑与仪器的历史一样久远。仪器自身的缺陷以及仪器的不稳定都可产生假象,[2]前者如“色差”的形成,后者如“n射线”的产生。因此,在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对仪器进行考察和有策略地使用,以确信仪器呈象的真实。这就表明,对科学仪器所获得的新现象的真实性的论证需要将科学仪器作为客体加以研究而不能将其作为任何时候都能提供真实结果的科学认识工具看待。

(1)仪器的理论支持策略。一个好的仪器理论能很好地为仪器的有效性和仪器呈象的真实性辩护。对此,哈金 (hacking)在“描述与干涉”中结合望远镜的理论给了望远镜呈象视物有效性以很好的说明。[3]

(2)实验的检查与校准策略。这一策略使用的目的是,在产生新现象的同时或前后, 使用同样仪器,采用同样操作,产生与新现象具有同质关系的已被确知的现象,那么仪器呈象的真实性得到支持。如在判断所观察到的物质光谱是否有效时,可以通过检查此仪器能否正确再生氢的巴尔末线系而检查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3)干涉的策略。对样品进行宏观处理,如物质着色、注射液体等。如果在仪器下看到事先预见的宏观处理带来的结果,那么强化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真实性。如19世纪70年代,用苯胶染料处理染色体以达到观察细胞行为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4)可重复性策略。该策略指的是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或不同的时空,用相同类型的仪器和相同的实验原理重复同一实验,实验结果的一致,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真实性的支持。这是判断某一实验是否有效、是否能被科学家集团接受的一条普遍准则。

(5)独立证实策略。这里的独立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仪器的理论独立于被作用的对象的理论。此时仪器对对象作用的有效性超过负荷对象的理论的仪器对该对象作用的有效性。peter koss 就论证,使用电子显微镜去探查细胞比调查原子更有效。因为,在关于细胞的调查中,仪器的理论、电子物理学的理论是独立于样品的理论的。而在对原子的调查中,不具有这一特点。这既避免了以不成熟理论检验理论的不足,又避免了以某种方式依赖被检验理论的观察检验该理论时,这种内在的“自洽”有可能把本是错误的理论当成正确的理论。第二层含义是实验方法的独立。即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在相同或不同的时空,使用不同的实验仪器,[4]采用不同的实验原理,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增强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并且,从不同的实验要比从同一实验的重复中得到对某一假设更多的证实。[5]如在聚合水的案例中,rousseau 和 porto 就用电子微探 (eletrie micro probe) 法、火花源质谱法 (spark source mass spec- troscopy) 证明异常水的奇异性质是由异常水中所含杂质 (na+ 、 k+ 、 ca2+ 、 s042 一等 ) 引起,而不是由 limineott 仅根据红外光谱法确定的水的改变了结构的产物——聚合水(h2o)n 引起。[6]因此,lippincotz 宣称发现了聚合水是错误的。

(6)间接证实的策略。当只能用一种类型的仪器观察某现象时,为了理性地相信所观察到的对象,可利用此仪器去观察已被其它手段确立的、且与此对象有着类似尺寸大小和类似特征的对象,对后一对象的真实观察支持对前一对象的观察。

这就表明,对科学仪器所获得的新现象的真实性的论证需要将科学仪器作为客体加以研究,而不能将其作为任何时候都能提供真实结果的科学认识工具看待。

三、科学仪器的使用是不充分的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实验科学家必然地要对它们所用仪器进行分析。18世纪,气象学家在气压计和温度计上投入了很大的注意力,但此时的实验家仅偶尔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仪器的理论课题。到了19世纪,情况就不一样了,此时变化了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应用的文化,要求仪器承担与原先不同的任务,这就使得仪器突然变得不充分从而需要实验物理学家开始将其作为严格探索的对象。

这在科学上不足为怪,因为:

(1)科学仪器是科学知识的物化,物化在科学仪器中的科学知识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具有何等完备性,就制约科学仪器能获得什么样的经验事实材料。由于每一历史时期的科学认识是具体的、现实的、有条件的,因此科学仪器的稳定性、精密性、先进性也是具体的、有局限的,需要研究改进,以便逐渐知道它的不足和可靠性,适应科学实践进一步的需要。如为了满足增加测长的精度和扩大测长领域的需要,人们设计、制造了木工尺、码尺、游标卡尺、移动式显微镜、干涉仪等设备来改进仪器,提高仪器的稳定性、精密性、先进性,减小测量的误差,满足对具体对象认识的需要。然而,误差的减小不可能达到0的程度。一是因为仪器不能无限可用,二是当测量包含原子系统时,limws 并不趋向0( 这里 s 表明按仪器精度递增序列的第 s 仪器,w表示在误差曲线中的最大值的一半,也称半宽度)。因此,仪器自身并不能使得测量精 度达到绝对。

而且,从思辨的角度看,绝对的精度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实验产生了一个无限的信息量。而且如果承认绝对精度,那么也就承认了绝对测量的存在,并且这样的结果可无限制的重复,并且完全相同。倘若如此,就抹煞了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永久变化和运动。

因此利用科学仪器进行测量是不充分的,绝对的精度是没有的,所有的测量都是不精确的,总有某些误差。被测值不具有与“真值”的同心性,而只有离心性。这就为科学家改进仪器设备、增加仪器的精确度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即使我们假定科学仪器有很高的精确度,对于某些对象的测量也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因为,从被测量对象自身看,存在无理数的量,而科学仪器所测得的数值至多是有理数。由此,对这样一些特殊对象,如两直角边为1米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测量,无论运用多么精确的测量仪器,都不能获得准确的数值。

(3)特定的实验只暴露认识对象的一个方面,不能单义地决定所有的属性。当测量是在过程中而非静态物上进行时,认识对象特别地以众多属性展现。展现的属性与仪器的使用密切关联。相对于一些属性的测量,仪器的使用的恰当性并不总是确定无疑的。仪器不可作为毋庸置疑的提供非偶然性的结论的认识工具。[7]

(4)客观地说,实验对象并不能自主地向实验者展现其实在,只能按照实验者在与仪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感受来展现。展现的方式与难题的解决相联系,难题又是由科研背景对我们的影响而产生。背景影响了我们,从而也就产生了被解决的难题。当解决该难题的前提没有阐明时,对难题背景的研究要比解决该难题更加重要。此时,在一些科学家看来,仪器是作为自身内在所具有的目的起作用,而非作为进一步达到目的手段([1],p-302),是作为类似于独立存在实体世界的一部分被研究。此时,仪器不仅仅作为器械 (devices)——破坏背景以及人们对这一背景的经验,更是作为事物 (things)——它们是与它们的环境以及我们与它们的交流分不开的。

(5)不渗透理论的科学仪器是没有的,从某种具体的科学仪器的产生看,它是较早期的理论预设的物质体现。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对已存在的科学仪器进行研究, 赋予它新的理论内涵,使之“老树发新芽”。但是,正如 peter gabon 所言,我们“关于科学信念在科学仪器中更新 (recreate) 自身的方式知道得太少”,[8]从而忽视了对仪器的研究,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如法国物理学家 boit 在从事伏打电堆的研究中, 由于信奉扭力天平,将他的研究限制在静电学的范围内,只测量电荷的效应,而不可能研究在一封闭线路内由电池产生的电流。

由此可见,仪器的使用是不充分的,对仪器的研究是必要的。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仪器的精度,扩大仪器的使用范围,即不仅仅进行与检验和证实相关的研究,而且还意味着将此研究作为进一步发现的渊源,暴露隐藏在仪器背后的理论假设, 并且引出新的研究领域去检查这些假设。这就能够使仪器变得“象自然一样,凭其自身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9]能够意外地指导实验沿着未预期途径进行;能够通过研究实验过程中科学仪器对解决难题的限制,而不是通过它们的测量应用产生新思想。由此使得仪器不只是证实的工具,也是灵感的来源。如19 世纪 30 年代,对扭力天平的研究就具有这一作用。在 boit 的工作中作为限制因素的扭力天平,在 weber 的工作中成为研究的客体,引发了新的研究领域——弹力后效研究。[10]

四、科学仪器的使用是开放的

一个设备,就其自身而言不是科学仪器,它只能叫作工具对象 (instrument object)。它要获得科学工具的地位,必须与科学工作者相作用,使得科学工作者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科学工作者典型地解剖、重组、整合科学认识对象与科学认识仪器系统,把仪器的理论说明(包括仪器理论和现象的理论)及其预测投射到未知领域,通过仪器的潜在能力、测量对象的未知参量与背景理论的关联,揭示被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使研究具体化并获得经验的重建,使“科学家扩展他们被限制的理论理解而进入到先前隐藏的领域,”[11]使科学仪器能超越它的先在继续成为实验操作中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从而作为研究客体。考察科学史上的实验案例,不难发现,科学实验过程中所用的仪器、仪器理论说明及其实际应用具有下表所示的相互联系 :

所用仪器种类 仪器的理论说明 仪器的实际应用 仪器举例

(相同或不同) (相同或不同) (相同或不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很普遍

相同 相同 不同 用于物理实验或化学

实验上的伏特计

相同 不同 不同 作为气象学再现与作

为粒子检测器的云室

相同 不同 相同 氢液化器[u〕

不同 相同 相同 长臂天平与短臂天平

不同 相同 不同 冰箱与氢液化器

不同 不同 相同 声学显微镜与

光学显微镜

不罔 不同 不同 很普遍

上表表明,相同的仪器理论说明的相同的科学仪器,实际应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的仪器理论说明的相同的科学仪器,实际应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同的仪器理论说明的不同的科学仪器,其实际应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的仪器理论说明的不同的科学仪器,其实际应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就为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过程中的应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广阔的前景使我们明了:科学仪器的力量不在于怎样使用它们,而在于使用它们能做什么;科学仪器作为一种存在虽然完成了,但是对它的理论说明以及使用的多种途径并没有完成,它的认识自然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还必须研究有关仪器和被研究对象的理论文化,因为“理论文化,肯定地,不仅是实验的文化,而且是仪器确立的文化,”[13]还必须将仪器看作是一未完成的对象,其自身带有不断发展的潜力,从而作为研究对象。

五、科学仪器与客体是不可分离的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增强与科学仪器对客观世界的作用的增强是同步的。这使得科学仪器与客体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联系越来越紧,它们之间的区别日趋模糊, 以致科学仪器自身嵌入到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内容中,且最终不能将科学仪器从这样的内容中排除。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仪器和认识对象一道成为认识对象系统——客体系统,对此客体系统的研究在科学上不可避免。对量子力学中自我参照测量和测不准原理的分析就说明了这一点。

(1)自我测量难题。

测量的过程是仪器与被认识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此作用过程确立了仪器系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一定关系。在经典物理学中,由于从实验技术或从理论分析上能够排除仪器对认识对象的作用,因此,如果用 w 代表整个世界,s 代表被认识对象,a 代表仪器工具系统,r 代 表 s 、 a 以外的世界,则认识世界的模式为 w=s+a+ro。此时科学仪器能完全作为中介而完成工具作用。但是,在量子力学实验中,仪器对微观对象发生了不可控制的作用,这种作用无论在实验技术上,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不能排除,从而使得“仪器一微观对象”的作用系统所产生的现象不是单一的纯自然呈象,而是多维的,既包括被认识对象,也包括科学仪器及其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科学仪器与被认识对象一道成为客体系统,仪器与被认识对象划不出明显的界限,认识世界的模式转变为 w=sl+r 。这里的 s1=s+a。( 注意 : 这里的 "+" 不是 s 与 a 的机械叠加,而是相对于实验结果而言的 s 与 a 不可分离的有机结合。

当我们对 s1 系统测量时,我们仍然是从获得的仪器状态的信息来推论被观察系统的信息的。但是,由于仪器包含在被观察的系统中,而且也是参照被观察系统的状态,因此,这时从仪器获得被观察系统的状态的这一参照就是自我参照,这样的测量就是自我测量。对于这种自我测量,thomas breuer 论证了“没有一个来自内部自我被测系统的测量能被信息地完成,”[14]即通过测定一可观测量,人们不可能区别所有状态。“准确状态的自我测量是不可能的。”([14],p.209) 因此,在测量不能区别所有状态的意义上,科学仪器不能看作是与被认识对象相互分离而作为纯粹的认识工具,它既是工具又是客体。

(2)测不准难题。

测不准原理是海森堡1927年从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中推导出来的,与对所有物质粒子的实验室观察相符合。该原理认为,对一个共轭互补变量的较准确测量是以对另一共轭变量的较不准确测量作为代价的,作为极点,对一共扼变量的完全认识是以对另一变量完全不认识为代价的。即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两共轭互补的量,由此形成量子测量的测不准难题。

造成测不准的原因是什么呢 ? 有人认为这是由我们所用的测量方法和仪器的不完备所致,即仪器在获取某共轭量的同时,无法控制地干扰了粒子的运动,使得粒子失去展现另一互补共轭量的能力。如果这一观点正确,测不准难题就不是原则上不可解决的难题,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和实验仪器、实验手段的进步,共扼互补量必会准确确定,原则上不可准确知道的东西不存在。然而,量子非破坏性测量理想实验表明,即使在获取某共轭量的同时,保证粒子的运动没有受到不可控制的干扰,即在装置不受不确定关系影响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同时确定另一共扼量,即互补性仍然存在。[15]

这样,不确定难题的存在就与仪器精密度、仪器对微观对象的作用无本质的、必然的关联,而与微观对象的互补性质有本质的关联。即微观对象的不完全确定性是由微观对象的本性决定。照此,粒子的这一本性给人类关于微观对象的认识提出了原则性的限制,即人类原则上不能获得对微观对象的完全认识。因为微观对象的运动、变化、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受到自身性质、结构的限制,它只能做它能做的事。不仅如此,限制微观对象“能做什么的某些规律也限制人类”。[16]即人类虽然有着伟大的想象力,有着先进的科学仪器,仍然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摆布自然,改变自然法则,逼迫自然去做它的性质和结构不允许它做的事。

存在人类原则上不可完全认识的对象,既不意味着世界是完全不可认识的,也不意味着在感觉与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认识之间没有通道,更不意味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是意味着 世界存在不可完全认识的部分,存在着有人类最终无法认识的对象或对象属性。这不是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所致,而是事物的本性使然。这就在逻辑上为人类认识过程的演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不可穷尽性。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完全的认识是一种人类不充分的、有限的认识,是一种对事物原本确定的性质的不清楚准确的认识,这样的认识不是真知识”的错误信念。

上面的分析说明,在某些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科学仪器与认识对象已经不可分离,两者一道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系统。另一方面,在对认识结果进行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解释时,仪器与认识对象一道成为不可分离的客体系统,进入人们的思维之中。这种新思维必将改变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知识不只与发现有关,而且还与怎样发现有关;科学理论不只与世界有关,而且还与人类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有关。鉴此,将科学仪器作为客体进行研究就显得既自然又必要了。

结束语

本文并不否定科学仪器的工具作用,相反地,笔者认为,科学不仅是关于什么的,而且是关于能是什么的。能是什么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沉思所得,是通过仪器与认识对象的作用所得。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仪器的工具化作用必将加强,而且,科学仪器是能够胜任作为工具这一基本角色的。我们有三方面的理由相信这一点:①本体论理由:相信世界与人类的统一性,任何物质都能够通过相互作用引起变化来接收和传递信息;②方法论理由:测量系统是信息的产生者和处理者, 人们能够通过输入—输出结构的评价、噪音的控制来达到信号的保真; ③认识论理由:有多种实验认识论策略(理论的、实践的、美学的)保证人们理性地相信仪器呈象的真实。( 此当另文探讨 )

然而,随着科学的技术化趋势增强,老的格言“科学发现 ,技术创造”已被新的格言“科学发现因为它创造”[17]所代替。创造就必须有仪器。科学仪器有其自身的生命。它既是科学认识活动的产物,又是科学认识活动的要素。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要素,它不仅指导着当下的科学认识的追求,并在这样的追求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科学认识史也是一部仪器进步史,科学走到哪里,仪器就发展到哪里,仪器的进步意味着自身作为“科学进步有用单元”。[18]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产物,仪器的完成是在将此作为研究对象——客体的情况下完成的,是在追求对世界的科学认识过程中完成的。仪器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知识的追求是一对伙伴,没有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不可能。因此,科学仪器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仪器自身的产物,是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将科学仪器既作为科学认识工具又作为科学认识客体的产物。那种认为科学仪器只是由仪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观念是错误的,它割裂了仪器制造者与实验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实验室作为科学仪器“孵化器”的作用;那种认为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只是作为科学认识工具要素起作用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它将科学仪器从科学认识的其它要素中孤立了出来,忽视了在科学的艰辛探索过程中,科学仪器并非是一个封闭的文本,提供的并非是无可争辩的、正确的事实。要获得正确的事实,必须将科学仪器与理论、实验和技术联系起来,必须将仪器看作是具体的、可错的、不充分的、开放的、且与客体有着复杂关联的认识对象,作为进一步深化和扩张科学知识的物质手段。

总而言之,对于非科学工作者而言,将科学仪器当作科学认识客体既无可能也没必要,只要在实际生活中能用某些仪器就行。然而,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必须将科学仪器既看作工具,又看作客体。表面看来,这好象是对仪器工具化功能的削弱,实际上“降低仪器工具化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加完全地将仪器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理论化”,([1], p.303) 可以让我们在促进科学仪器进步的基础上推进科学认识的进步。这点是与科学史相符合的,也是在科学史中确立以自主的实验生命为基础的新趋势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与注释:

[1]jeffryl ramsey,on refusing to be an epistemologically black box:instruments in chemical kinesties during the 1920s and 30s,stud .hist .phi1.sci,vol.23,no.2,1992,p.286.

[2]对仪器自身所产生的假象要有一个恰当的理解。当我们的视觉是正常的时候, 仪器所产生的假象不是不存在的现象,它有着自身产生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真象”——真实存在的现象,只不过这样的“真象”或与被研究的对象不相干,或是对对象歪曲的反映,或这样的呈象还没有纳入人类的认识域,因而被研究者拒斥,看作是与对象性认识相对立的“假象”。因此,“假象”也是一种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只是对科学认识而言,不具有真理性的认识论意义,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与人类主观臆想和幻觉不一样,“假象”具有客观现实性,臆想和幻觉不具有。所以,仪器呈象的“虚假”,不在于此现象是否存在,是否是以纯态存在(hacking就说,实验的主要结果就是现象的创造 ),而在于存在的这一现象是否与被研究的对象有关,且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ian hacking,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pp.186-209.

[4]实验仪器的不同分为三类:① a、b 两个仪器,根据单一理论操作,这些仪器可依据大小、材料、空间安排、分析步骤等方面不同;② a、b 两个仪器,各自完全依赖于不同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可通过它们每个中暗含的陈述集合而区分,如气泡室与火花室;③a、b 两个仪器,部分依赖于相同的理论,部分依赖于不同的理论。

[5] franklin,a & howson,c (1984)why do scientists prefer to vary their experiments? stud.hist .phil sci 5,pp.51-62.

[6]william j .mcknney,experiment on and experiment with:polywater and experiment realism,brit.j phil.sci.42(1991),pp.295-307.

[7]非偶然性结论指的是,所获得的结论或是“事实”或是“虚构”。从而将结论所处的认识论状态对立了起来。其实,当科学家使用了能决定性地和单义地确定属性的仪器时,将结论分为“事实”和“虚构”是可行的。但是,当结论嵌入可认识的或明晰的模型中时,“事实”和“虚构”并没有必要对立。

[8] peter galison,how experiments end,chicago,london: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pp.252.

[9]christa jungnicke and russell mccormmach,intellectual mastery of nature,2vol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v01.2,p.9.

[10]matthias dorries,blances,spectroscopes,and the reflexive nature of experiment,stud .hist.phil.sci,vol125,no.1,1994,p.17.

[11]danial rothbart,the epistemology of a spectrometer,phi1.sci.61(1994),p.26

[12] 荷兰 kamdingh omes 的氢液化器与英国 dewar 的液化器是基于相同原则, 并且包含在相同活动中的液化器,但是应该被看作不同仪器。因为前者与后者相比, 不仅是一个技术上进步了的仪器,而且也体现了与范德华对应状态规律 (law of corresponding states) 相关的原理,体现了他的热力学对应操作的思想。这是不同实验文化和理论文化的体现,体现了科学叙述的不同风格。前者导致低温物理学作为一物理分支学科的确立。

[13] galison p.,1988a,history,philosophy and the central metaphor,science in context2,pp.197-212.

[14]thomas breuer,the impossibility of accurate state self-measurements,phil.sci,62(1995),p.197.

[15]berthold-georg englert,marlan 0.sxully,herbert walther,“物质和光的二象性”,《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1995,4,pp.30-36.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10

1、档案工作的认识误区。科研单位是承担科研管理及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各类基础性研究、新技术研究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因此,科研类的单位的室藏档案以科技和科研类的档案为主,也包含引进新设备的科技档案。而科研单位通常具有人员数量少,科研场地面积小,科研领域专业化的特点,极少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与科研工作不同,档案管理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直接,也使得有些领导对档案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进而对档案工作平时的工作量估计不足。

由于科研单位大多数存在重科研业务、轻行政管理的问题,导致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挂靠在相关的非业务科室,比如综合办公室,处于科研管理活动的边缘。这也造成具体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责任心缺失,出现对自身工作定位的偏差,认识不到档案工作的意义,放松学习,缺乏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本单位涉及业务的专业知识特点也了解不够。同时,科研工作主要以项目分组进行,业务科室之间人员调动、调配频繁。这也直接导致兼职档案人员无法长期固定,对科研项目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职责搞不清楚,同时档案管理责任科室也难以对其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

2、科技档案归档文件资料不完整。作为档案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档案收集工作直接影响档案整理、保管、分类、编研、检索和利用等各项工作。通常一个科研项目从前期调研、立项到最后的项目验收、成果鉴定,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科技档案应注重日常收集,时间跨度较大导致文件资料收集不及时,保管不善,易丢失。由于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项目管理相互脱节,负责项目档案管理的人员大多仅对关键性技术材料保管较好,而对于科研中期的试验数据等材料的收集重视程度不够,而这些材料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另外,由于缺乏对科研内容的深入认识,项目档案管理的人员在收集资料时容易出现“数量多、质量低”的情况,收集的资料名义上都有,但缺少重要原始记录和关键技术的核心内容,甚至不属归档范围的资料也放进科技档案中,造成以后档案参考、查阅的不便。

3、科技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科研单位由于档案数量较少,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档案保管利用的办法。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无纸化办公被广泛接受,无论公文还是普通文件,直接在电脑上产生的越来越多,文件的传阅也多在单位内部通过OA系统完成。在目前的档案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仅限于档案文件的检索查阅,其他方面的功能普及率相对较低。科技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不够熟练。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以及室藏档案的数字化等方面的技能进行系统地培训和学习,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促进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而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手段,增强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程度。

2 思考与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首先,加大档案作用的宣传,使科研单位从领导层面上加强对于档案工作的了解,理解档案工作的意义,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从领导层面真正重视档案工作,科研人员及具体负责档案工作的科室及人员才能更加积极、认真的对待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具体工作人员,应加强档案收集、整理等具体操作和基本知识的宣传学习。了解科技档案范围,结合本单位的科研活动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办法,加强同其他兄弟单位的交流,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本单位科研档案收集的效率和质量。在最好基础的收集和保管工作的基础上,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的利用,注意从本单位室藏档案中挖掘有价值、有亮点的内容,在单位内部甚至外部进行宣传报道。

2、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尊重档案、尊重历史、保守机密的档案工作职业道德。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热心为科研业务人员提供服务。档案工作人员还应熟悉有关的科研项目从申报到验收结题的具体流程,加强本专业必备的各种新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学习。在档案管理队伍中,吸收年轻员工,为档案管理队伍注入新能量。同时,能够按照这些专业知识的要求对所收集的文件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不断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的能力。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11

[摘要] 在护理学的现今发展中,护理科研是能够充分反映其学科独立性的一大表现。护理科研的进展能够充分表现出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水准,进一步推动促进整个护理领域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是对该院护理科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制定了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

[

关键词 ] 护理科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69-02

护理科研主要是指通过运用较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护理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及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对整个护理实践工作起到极佳的指导性作用。护理科研活动的进行毫无疑问的能够帮助促进护理学中理论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增强发展。

1 基层医院护理科研现状问题

1.1相关工作人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对于相关科研及临床实践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在认知方面存在着部分问题及误区。较长时间以来,护理工作模式的功能制极为突出,从而使得我国护理工作状况的要点为技术操作。虽然较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对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重要性认识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对其开展必要性均较为认可,但是在临床与科研关系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均将日常护理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而未发现其专业性。同时也未充分认识到,要想有效促进护理专业发展需通过不断开展科研活动[1]。同时,护理工作者也未认识到护理科研活动开展后所获取到的成果能够更好地为自身日常工作服务,提供帮助,提升其工作质量,促进整个护理学专业的良好发展。

另外,该院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尚未在护理工作者的绩效考核中纳入科研内容,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将科研工作的开展当作一种非必要的工作,只是在需进行职称评定时才不得不被动的进行科研文章的写作。此种现象充分表明了护理工作者对于科研活动的认知缺乏科学性,而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护理教育的缺失、护理管理工作的忽略致使相关科研工作无法顺利的贯彻落实,致使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科研活动的积极开展缺乏重视性。

1.2 护理人员学历、职称等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在护理科研工作开展中,能力是能够充分影响其开展效果的一大因素。目前,相关教育组织机构对于护理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创新,促使其单一化的中专教学逐渐走向大专、本科及更高水平的多层次教学体系。在该院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分类各有不同。但是依旧不可否认的是护理校内教育层次水平的逐步提升并不能直接带动相关科研活动开展质量的提升。而在职类的护理教育重点又为专科类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于科研内容培训缺乏科学系统性。从而致使大部分护理工作者自身的科研意识较为缺乏,相关活动的开展思路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对于科研方式、技能、文献找寻等知识的掌握了解度极低,给科研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3 科研资金投入偏少

护理科研活动的投入资金偏少对于其科研质量将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该院对于科研工作虽然有所投入,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影响,能够给予护理科研的使用经费数目较小,同时却又无法从外界争取资金帮助。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足加上外界支持帮助的缺失,致使护理科研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进行针对性对策制定实施时,需着重关注科研活动的资金投入问题。

1.4 人员配置未优化,带头人员较缺失

在以往的科研活动开展中,对于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未进行极具计划性、目标性的培养,在人员配置上存在问题,无法真正做到优化整合,对人才进行合理应用。日常工作的单一、重复性致使护理人员想象创意的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的护理人员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自我感知无用武之地,对于科研工作的积极自主性一再降低。另外,大部分的医院在高级技术职务的编制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重医轻护问题,致使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纷纷走上改行的道路或是退休。虽然在该院发展中此种情况出现的次数较少,但是依旧不可否认的是,在该院护理科研活动开展中,专业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极为缺乏。

2 护理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对策

2.1 转变对科研活动的认知与态度

在科研活动开展中,应不断加强相关认知教育,促使护理工作中充分认识了解到,科研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度,能够通过不断加强临床实践的方式帮助护理工作者获取到更为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思维到理论知识的转变。护理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为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解答,给予临床实践科学正确的指导帮助,帮助护理工作中提升工作质量水平与效率,促进护理学的前进发展。

与此同时,还应将护理人员的自主科研意识进一步的提升增强,将护理工作者的科研活动开展状况逐渐纳入至其绩效考核中。积极建立相关科学的奖惩制度,帮助提升工作人员的科研意识,积极引导其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对护理工作者的科研积极自主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帮助护理人员对科研活动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一个科学良好的价值取向,树立信念。

2.2 增强培训,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前文已经说明,在该院的护理团队中,护理人员的学历、资质各不相同,较大部分人员依旧为低学历者。此种情况致使整个护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偏低,相应的严重影响了其科研能力[2]。护理科研活动的进行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着重关注护理团队的建设问题,逐渐实现人才建设的梯队性。初级护理人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技能及高超的专业操作能力。而中级人员则应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该院可以通过举办科研论文写作、在职教育、专家讲学、骨干进修等多种培训方式,帮助强化护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能够帮助有效提升护理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准,提升其护理质量。

2.3 积极成立相关管理组织

护理部门应进行科研活动的专业化管理,为广大护理人员提供极为优良的科研环境及条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在科研活动上的资金投入,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与支持。通过实施加大资金投入、时间支持、辅助设备提供、相关科室部门合作等一系列的方法措施,将管理组织的管理作用充分及全面的发挥出来。

2.4 积极培养科研带头人

护理工作的专业化日益突出,科研工作的基础重要性也得到了较大关注,专科类护理人员将在其相关领域成为无法替代的领头人。对于一些具有高超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该院管理层应积极鼓励其自主参与各类学术会议、进修培训活动,以此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与此同时,还需对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发出邀请,希望其传授更多的理论知识、技术给予护理工作者,促使该院的护理科研活动始终保持着活力与生命力。对科研带头人的临床观察、分析能力进一步的增强培养,为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极为必要的帮助[3]。

3 结语

护理学现今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大量的科研成果正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护理科研论文也得到了不断的发表涌现,为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该院护理科研活动开展进行中,由于受到各类问题因素的影响,致使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通过该次的针对性分析研究,积极提出制定并贯彻落实了一系列的管理对策,相信能够有效促进该院护理科研活动的进一步良好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够帮助护理研究活动的开展水平上升一个台阶,推动整个护理学的良好前进发展。

[

参考文献]

[1]林菊芳,曾雨清,刘玉莲,等.基层医院护理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3):392-394.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篇12

(一)高校科研档案是具有特别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不仅将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也将科研活动的方法、思想、结果、经验以及其中的创意性举动都一一的记录了下来,从而成为高校科研等项活动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从立项到研究完毕的整套完整的科研档案,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的表现形式,也能够成为学科建设、科研以及制定长远的高校科研继续发展规划的依据。最后,科研档案也能够利用到科研项目的产业化过程当中去,能够促进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成为生产力。

(二)高校科研档案能够提供给科学研究人员一定的参考意见,避免走过多的弯路,节省科研经费投入,能够更快、更完善地研究出成果。另外,高校科研档案也可以给新教师及科研人员特别是上进的青年教师以帮助,为他们之后的科研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前人的实践经验。

(三)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科研档案的质量与规模是高校不同时期科学研究水平的一种记录,也是每一个高校自身科研实力的凭证。是否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科研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到科研管理的水平、质量以及效率,并且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高校管理层的重视,但是由于正处于起步的初期阶段,也存在多个方面的不足。

(一)科研档案管理认识未能完全到位

其一,管理层未能完全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重要性,感觉科研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也舍不得投入较多的经费,并且多数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任,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其二,科研人员、档案管理部门也缺乏对科研档案的认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制定出符合全局发展的管理与规划,常常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科研材料不能够全面、及时地收集,这样对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没有健全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就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组成来看,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的人员兼任担当,也导致了对于科研档案重要性缺乏认识,能够真正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此外,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制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使得管理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制度的约束,档案管理人员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收集什么,甚至是科研人员都不知道应该将什么资料上交,也不愿意上交,这也导致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一度处于混乱状态。

(三)出现了重藏轻用的现象

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当中,重保管、轻利用,在档案的收集上一直都是一个认识盲点。很多高校都是凭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是保持档案的保密性,从而将科研档案“锁起来”,久而久之,档案室成为档案材料堆放的仓库,这对于科研工作后续的开展以及为了社会而服务完全没有帮助。而这一现象与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专业水平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也是开发利用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使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全面地利用,科研档案的社会效应大幅度地降低。甚至是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失去档案的时效性,科研档案也会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现象出现。

三、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一)理顺程序,建立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制度

针对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当中提到的归档要求,才能够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才能够防止科研档案材料散落在外,不能及时收集的现象出现。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结合到计划、课题以及成果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才能够走上建档与科研工作相互协调的道路之上,才能够理顺科研档案的归档程序,掌握规律,确保能够系统、准确、完整的进行高效科研档案的收集,以此来确保科研档案归档的效率以及质量得以提高,并且让高校科研档案走上“正轨”。

(二)高校科研档案应当进行现代化的规范管理

在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中,规范化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规范化的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作为理论支持,并且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将现代办公技术与科研档案管理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光盘、复印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参与到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加工各种科研档案资料的工作中去,从而实现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三)网络化管理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

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非是传统模式下的单一管理,而是需要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使得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基础在于科研档案能够推动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科研档案管理当中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复制技术等,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在科研档案管理当中运用计算机,才能够实验信息化的科研档案管理。针对科研档案,还可以开通网上咨询为用户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以此来提升档案服务质量。此外,科研档案资源网络的共享,也是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四)增强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作为高校档案部门以及科研部门都应该让科研人员认识到归档工作对于科研的重要性,高校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其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需要明确在科研档案管理方面自己应尽的义务以及享有的权利。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付出了很多,也投入了很多,这些宝贵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的财富,珍藏并发挥作用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义务和职责。

(五)合理的进行高校科研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