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6-30 09:24:08

高校信息化教学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1

中图分类号:G645

1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高等学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并与教学很好地整合,但目前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高校信息技术应用仍运行在传统教学的轨道上,其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上,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在教学环境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主导一切;在教学媒体上,仍然是离不开传统的那种以文本为主的电子幻灯片――所谓的多媒体;在教学评价上,仍然是以记忆、理解、判断、综合及简单应用书本知识为标准,计算机考核评价系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2 信息素养的构成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把信息素养归纳为“6A(Ability)”:

(1)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高效地对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的能力;

(2)分析信息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对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的能力;

(3)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明确地对信息的评判和认定能力;

(4)加工信息的能力,包括有效地对信息的排序与检索、组织与表达、存储与变换的能力;

(5)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6)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自主地对信息、传送、转化和控制能力。

此外,还应包括认识信息的能力,能认识到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敏感度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3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具体地说,高校教师应具备如下“6个6”(即6大方面,每个有6小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3.1 了解基本知识――6方面的基本知识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属于应知方面的能力,包括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教育技术(包括网络)的教学、学习、传播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媒体及其发展等等;

(2)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属于应知应会方面的能力;

(3)教学设计基本知识:属于应知应会方面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等;

(4)软件开发基本知识:属于应知应会方面的能力,包括数字文化、视听、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等等。这是制作具有较高技术性、艺术性教学课件的基本保证;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属于应知应会方面的能力;

(6)网络教学基本知识:属于应知应会方面的能力。

3.2 掌握基本技能――掌握6方面的基本技能

(1)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应熟悉了解这些常规教育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熟练掌握这些常规教育媒体的操作方法。

(2)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能够将信息技术熟练、准确、快捷地运用到教学中。

(3)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能够将各种教学课件与课堂教学真正地整合起来,而不是“两张皮”。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通过整合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体制的转型和变革。

(5)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能力:能对使用中出现的简单故障及时排除。

(6)多媒体教室使用上的驾驭能力:熟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并正确操作和使用。

3.3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

我们曾先后20多人次走访了北京、上海、广东和本省的近20所高校,并对文、理、工、农、医等不同学科的120位教师和1338位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广泛调查,我们了解了高校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效果;了解到教师常使用哪些手段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了哪些教学软件,各类学科分别适用哪些教学手段;了解到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熟练掌握程度和操作技术能力;了解到教师、学生对学校在教育技术方面的投入和教学环境建设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告诉我们,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和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还不够了解,有的学校的文科教师只有13%基本了解;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种类单一,主要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59%以上是使用PowerPoint教学,有的学校甚至达到94%,且以文字为主,效果一般;教学软件主要是教师自制,技术、艺术方面都急需提高;教师要求学校举办教育技术培训班的呼声较高。

学生对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反映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的表现力比较一般,有的学校的学生认为“不好”的占46%;教师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包括运用媒体能力、操作媒体能力、排除故障能力;教师使用媒体教学的作用一般,有的学校高达65%的学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有的学校有30%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4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策略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思想、信息素养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和优秀教案的示范研讨,使教师了解信息素养基本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掌握信息素养基本技能,熟悉信息素养应用方法,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信息素养和能力,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使高等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2

二、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园林工程是以工程为基础,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工程设计和施工技能的培养。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砌体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涉猎内容广泛、枯燥、难度大。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推行信息化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1.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目前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信息化资源主要有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信息资源包括案例库、课件、录像、试题库、元素库等,内容丰富。虽然这些资源网络共享,但利用率不高。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资源共享意识较弱,事实上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园林绿地喷灌系统的设计施工、喷泉的设计施工仅仅靠传统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信息化教学,通过视频动画重演施工过程,才能更形象化,加深学生理解。

2.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完善

当前园林工程教学资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但不够精练。最突出表现在施工录像方面,园林工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现场施工技能,录像能够将施工过程重演,但通常项目施工过程时间较长,如小型假山施工经历选石、采运、相石、立基、拉底、中层、收顶等过程,步骤繁多,内容枯燥,长时间学习观看容易产生疲劳,影响教学质量。

3.学生信息化素质不高

园林工程整体学习虽难,但部分简单的项目还是适合学生自主研究的,例如,砌体工程、道路工程,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较弱。有些班级开设园林工程网络课程,很多同学完成任务后玩游戏、上网,缺乏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学习的意识。

四、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信息化教学优化策略

1.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引导者,自身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化教育成效,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宣传工作。向教师展示现有的院校网络平台,使其有意识地根据需要查找取舍资源,让其体会到信息化资源的优势;(2)多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由于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应该分类分期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例如,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软件应用等等,以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合优化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目标进行适当整合、修改。针对园林工程信息化资源,教师应将资源分类整合,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源再划分、细化,例如,上文提到的假山施工视频,可以将视频依据施工步骤剪切为7个简短部分,或者将每个步骤压缩再整合,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3

普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创新等方面与知名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还没有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仍没有完全融合,民办高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开发、人员培训,只管数据采集而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常见等等。

二、多措并举,实现教、学、督、管全方位多角度建设

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各个教育领域,作为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转变以往只注重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方法创新,以加快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基本特征,开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打破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只埋头苦学,不敢提问或质疑的定势思维、僵化思维。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的优势,发挥外校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织广大师生共同学习、观摩、参与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体系中,促进课程转型,进而带动教师转型。将教师的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教师授课大赛、教学比武和教学法的交流、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特色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依托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促使各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在线学生评教等方式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帮助教师找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短板,逐步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应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等工具,利用课余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微课、MOOC学习、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活动,以解决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养成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家长应用网络媒介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交流,关注和了解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帮助学校和教师共同督促和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多个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协作。信息化管理观念影响着管理系统的发展速度,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时,学校要做好整体规划,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抓好此项工作。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认清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学信息化的意识深入人心。学校要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学信息化正确、有序地建设。在当今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意味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硬件、软件平台的开发建设,同时也对教学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能力,做一个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全方位人才。在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应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在引进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邀请名校教学管理专家来校讲座或外派本校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调研、参加会议培训等形式,主动学习和吸取校外单位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加工处理等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当前的发展方向,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探索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道路。通过整合资源,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将传统的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结构,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新课改和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作者:孙蓓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1]储朝晖.“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文档资源.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4

伴随教育行业高速发展,学分制这种教学方式也取得了广泛应用。这就应在学分制条件下对高校教学展开有效管理,确保高校综合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同时还应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对高校教学管理实施优化处理。保证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之间关联性,提高学分制下高校建学管理力度,为推进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要求

在学分制条件下对高校开展教学管理还具备诸多要求,这就应要求教师对各项要求有所了解,以此提升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严防高校教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针对学分制进行研究,了解到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展相应管理之前,应要求学生和教师针对学分制具体表现和现实作用展开有效分析,了解学分制与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之间关系,借助学分制要求对高校各科目教学模式实施优化调整,继而落实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目标[1]。第二,为降低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难度,还应强化信息化模式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中现实作用,利用计算机设备将高校各科目教学状况和学生学分情况展现出来。为教师和学生查询学分提供便利支持,继而提高高校教学综合管理水平。第三,在学分制条件下开展高校教学管理时,还应保证学生各科目成绩以及其他数据信息准确性和完善性。有效提高各项数据信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现实作用,严防我国各个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时出现问题。彰显学分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现实内涵,为高校教学管理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1-0068-05

一、前言

在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社会中。一个具备读写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能够获得较好地生存发展空间。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后,仅仅具备读写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会因为无法成功融入主流社会活动而变得没有竞争力,因为其缺少参与信息社会生存竞争的一种必须能力――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而诞生的,并且,其内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其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从字面上看,Literacy的意思是指读和写的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就是对信息的读与写的能力,即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我国,Information Literacy被翻译为信息素养。上世纪70―80年代,对信息素养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自于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信息素养的报告中,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上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促使信息素养内涵的扩充。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我国的信息素养一词是由Information Literacy翻译而来的。近十年来我国对信息素养的讨论和研究非常活跃。在我国,较早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提出解释的是王吉庆和钟志贤。王吉庆在1999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钟志贤在2001年提出我国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八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2)获取信息;(3)处理信息;(4)生成信息;(5)创造信息;(6)发挥信息效益;(7)信息协作;(8)信息免疫。之后,国内诸多学者先后提出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不同解释,但是总体上没有突破以上两位学者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释框架。

最近十多年中,很多国家也纷纷开始制定适合于本国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最著名的是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Education),其中提出衡量高校学生运用信息能力的五个标准:(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程度;(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4)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5)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比较完整系统的地方性信息素养能力体系是2005年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提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其是基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制定的。

2001年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目前为止比较完善,得到普遍共识的标准。但是这份信息素养标准不尽完善。尽管我国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比这份标准更为完善。首先,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应该体现能力的逐步提高,即信息素养标准包含从低层次的能力到高层次的能力的一系列能力标准;而且信息素养最低层次的能力应该是信息常识,即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的能力,在标准中并未包括。其次,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的能力是具备信息意识,即信息化思维的能力。最后,信息化思维是一种习惯,即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非常自然地想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该能力在标准中未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将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的解释和《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结合起来,形成一份更完整的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如图1所示。

在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各个层次能力的同时,都必须强调对信息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清楚意识到使用信息、传播信息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道德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传播信息。例如,在使用他人所创造的信息的时候必须,注明所引用信息的出处;在网络上传播信息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传播的信息,可能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必须通过合法的手段等。

如果有条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开始,但是,这并不减轻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首先,由于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完成中小学教育进入高校的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其次,中小学时期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受到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可能也只具备信息素养中的低层次能力。高校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站,无论学生在进人高校时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高校必须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轻松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从信息素养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来看,第一层次的能力和信息道德需要进行一定的集中授课培训进行引导,但是,能力和意识的真正形成主要依靠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各种信息手段的经常使用。第二、三层次的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全融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通过建设教学信息化,使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具备这些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早期阶段,特别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各种理念广为流传,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而关键是实施中的种种难点还不尽为人所知。可以说是进入一个知易行难的时期。

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依靠两个途径:(1)设置信息素养

培训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训相关的信息素养;(2)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美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其形式多样,并且在最近几年中不断尝试新的模式。自主学习环境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课程任务的设计者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指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中心。

目前,美国高校普遍通过部署学习管理系统来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美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是Blackboard商业软件,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开源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Blackboard被整合于高校的网站中,其界面被作为整个学校内部网站的入口。Blackboard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个课件的软件,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系统(computer-mediated information system,CIS)。其功能包括信息检索、教学、提供和接收学校的各种服务以及社区交流。美国高校通过CIS为学生全方位营造信息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当然,课程资料是Blackboard最核心的功能。

这种综合性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系统在美国高校中高度普及,根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权威专业组织EDUCAUSE2007年的研究报告表明,仅有5.7%的美国高校未部署这种信息系统,这其中,已经打算部署或者正在选择的美国高校为5.2%,仅有0.5%的美国高校未部署且无计划部署。

为何信息系统能够在美国高校中得到如此高的普及率?其主要原因是在美国社会普遍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改善教学,提供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层面都通过立法要求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培训。因此,高校纷纷探索如何将技术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建设信息系统,将核心课程数字化是一条合适的途径。与此同时,从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角度看,进行教学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学生数上升与经费数额下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通过开拓远程教育市场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见,美国高校有动力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大力支持教学信息化,为鼓励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出各种鼓励政策,例如,为愿意定期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配备技术人员并且给予报酬上的倾斜。

高校建设教学信息化的热情也获得大多数师生们的支持。对于教师,在使用Blackboard等信息系统后,很多补充的、在传统课堂中没有时间讲解的资料,可以在其教学空间中供学生们下载学习,节省了打印资料的开支,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对于学生。教学信息化带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的学习安排。

有了校级自主学习的平台后,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得以广泛开展:

一种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课程任务设计,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了一种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一些美国商学院将网络团队决策支持系统(web―based groupdecision support systems)整合于商业教育课程中以使学生们学习怎样使用合作技术支持虚拟合作,以集体智力解决小组问题。”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整合,是因为这些学校看到信息技术带来商业全球化的趋势,希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业全球化,使他们毕业时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合格,并且能够很快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商业运作。具体在整合方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学会使用网络团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成需要使用网络团队决策支持系统中各个工具的学习活动,如图2所示。

另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是在校级平台上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传统课堂之余自主进行深入学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看课本、听课、记录笔记以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获得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讲解有限的、不全面的知识。如果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获得更多资源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会仅限于对教师指定的课本和课堂笔记的研究,很少有学生会质疑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扩展思路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而教学信息化能够弥补这个缺陷。

高校在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后,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的途径,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得这些教学资源。学生会发现,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多名教师的讲课内容、讨论区中的讨论帖中找到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之间是能够互相补充的,有些观点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学生必须通过思考判断并吸收合适的观点,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讲课、课本内容的迷信,培养质疑、批判地接受信息的能力。

有些美国高校正在尝试建立更加新颖、灵活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希望使学习环境在形式上更加吸引学生,给学生们更多创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例如:塔夫斯大学尝试将三维虚拟世界运用于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在该课程中,参与者们成为已创建好的虚拟校园社区中的成员,他们通过聊天系统进行互动和交流。参与者首次登陆虚拟世界时,他们拥有的是一个空白的三维世界、一些预先制作好的对象。参与者们将三维世界分割为公共和私人两部分,使用系统提供的建立对象工具创建自己的对象放置在空间中。学校希望入学课程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地宣讲,而是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校园、发现学校所在的社区的各种信息,并且将各自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在自己的空间中,供其他学生分享。

通过美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式可以看到,美国高校通过部署校级的学习管理平台,将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资源集成在该平台上,鼓励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鼓励教师设计各种学习任务,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高校已经从10年前认为传统教学将被取代的过分乐观中清醒过来,逐渐认识到进行教学信息化的目的不是彻底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实时情感交流和课堂气氛是在线教学无法获得的。

三、对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议

1.我国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部署了校级学习管理系统后,如何将原来散落于学校各个院系部门的数字教学资源整台到学习管理系统中?我国高校开始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是在2003年10月CERNET与Blackboard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公司,负责中文版Blackboard的开发和推广之后。与美国高校不同的是,Blackboard在我国高校中的使用是作为学习管理系统,很多学

校称为教学平台或者教学网,突出其教学功能,并不作为信息服务系统来使用。并且,我国高校开始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比美国高校要晚将近10年,目前的普及率也远低于美国高校[9%的我圜高校已部署(数据来源:根据北京赛尔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73.6%的美国高校已部署(数据来源:EDUCAUSE2007年的研究报告)]。

但是,我国高校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却早就开始进行。早在2003年中文版Blackboard引入中国之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部分院系、部门出于教学上的需要自行建设学习管理系统,最典型的是网络教育学院。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这些学习管理系统在形式上五花八门,有的是自行开发的,有的是购买的商业学习管理系统。尽管这些学习管理系统在基本功能上大同小异,但是资源的制作标准却不一致,并且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仅限于本院系、本部门的师生。此外,有些院系部门虽然没有建设类似学习管理系统或者视频管理系统的平台,却也蕴藏了大量珍贵的教学资源。例如高校的科研部门、宣传部门、图书馆、档案馆等所收藏的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可见,由于校级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规划迟于各个院系部门的建设,导致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散落于高校内部,而校方却不掌握,无法使这些教学资源为师生们共享。建设校级学习管理系统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2)校级学习管理系统今后的长效运行问题。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整合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校内外师生、社会所共享。学习管理系统能够长期有效,具有活力地运行下去的关键是师生们坚持使用它。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体系,使学习管理系统逐步、完全融合于教学活动中。该管理体系要能够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层面对学习管理系统的抵触和顾虑。在部署之初,这个问题尤为显著。一方面,南于刚开始对学习管理系统不熟悉,教师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课程的准备,很多教师,尤其是信息素养不高的教师容易对学习管理系统的教学模式产生疑问,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比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更高效?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会有教师开始选择放弃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并且,对于非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而言,创造优质的课程资源难度颇高。因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不是各种文档、视频、音频资源的简单呈现,应当是各种形式的资源的有效组合,这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况主要是是通过课时数量和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质量的打分来评价的。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后,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上的课程资源应当如何计算工作量,如何给予相应的报酬?这笔用于支付教师提供课程资源的经费从何而来?如何保证经费的长期提供?最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后,如果学校将其资源作为开放教育资源,其资源的版权如何得到保护?可见,学校必须从技术培训支持上,教学评价体系上,以及版权保护政策上,给予学习管理系统有力的保障。

二是对教师制作的教学资源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含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两个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对教学资源的质量进行审核的审核体系,审核的结果作为计算教师在提供教学资源方面的工作量的依据。与审核体系配套的是质量标准的制定。学校必须做到严格、细致、公正的质量控制,保证学习管理系统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完成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只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学校需要为学习管理系统的成功有效运作提供各种保障。

2.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学校在规划教学信息化建设时,除了对部署开源还是商业学习管理系统做出决策外,应当同时进行以下的配套改革“

(1)成立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可以与研究生院、教务处同一级别,也可以挂靠在这两家中的任何一家,或挂靠在学科上。在职能分工上,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是技术支持部门,主要负责对师生们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制定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技术质量审核,具体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最终审核。

该部门按照具体职责可分为以下几个中心:①学习管理系统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为全校师生提供关于使用学习管理系统的及时、耐心的帮助;负责对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调研;②培训中心:对全校师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由该中心负责开设信息素养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为一些信息素养能力层次较低的教师提供培训,并且,聘请教学设计专家为全校教师提供培训;③技术中心:负责学习管理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及各种小组件的开发;负责将学校原有教学资源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负责对所有资源的管理;④审核小组:负责制定制作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负责对制作的教学资源的技术质量审核。

(2)建立教学资源审核体系。该审核体系负责对制作的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的审核。技术质量审核由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审核小组完成。内容质量的审核由教务处或者研究生院和教师所属的院系共同完成。教务处、研究生院、各个院系分别成立审核小组。制作的教学资源的内容首先由提供资源的教师所属的院系的审核小组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提交教务处或者研究生院的审核小组进行最终审核。

(3)建立教学资源的报酬支付制度。学校支付制作的教学资源的报酬的主要依据是院系和教务处或者研究生院的审核意见。不同类型的资源(文本、音频、视频等)的支付标准不同,具体教学资源属于哪个类型在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中体现。对于教师通过转载等形式将其他人的教学资源在其教学空间中的情况,学校不支付报酬。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反思

1.在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各种途径中。高校通过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最有效的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指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该环境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师生间、学生间自由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及各种信息化学习工具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去掌握与之适应的信息素养。

高校在这一点上还要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装备,以为配置了装备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信息化教学,其教学质量的核心都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清楚认识到各种软硬件设备只是为了支撑更好地教学,完善的设备不是必然能够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2.我国高校大部分还处在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大教学信息化的力度

一方面,我国高校存在大量优质教学资源没有被数字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由于校级教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部分高校存在一些在校级教学信息化建设前已经建设好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存在技术标准各异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目前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加快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加快制定校级教学资源标准;出台与教学信息化配套的各种政策,大力鼓励教师们建设教学资源,丰富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技术处理,使其能够在校级学习管理系统中被使用。

3.资源数字化的进程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6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实施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不高

高职院校中教师资源不够充足,结构欠优,高职称、高学历、有经验、肯钻研的中坚力量相对缺乏,教师队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此外,课时少、任务重,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无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信心不强,兴趣缺乏;学习观念落后、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差。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对于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比之本科院校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通过powerpoint课件向学生讲授语法规则,呈现例句试题,讲解课文段落。他们只是简单地将课本内容搬上计算机平台,没有摆脱教材的束缚,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灌输”,学生缺乏“参与感”,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课件仍然仅仅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还有很多教师尽管使用了计算机甚至网络,但基本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的格局。另外现有的高职院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中专院校升级建设而来,不论是硬件设施或者软件资源都比较缺乏。这样的英语学习条件显然比较差,根本谈不上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了。

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起来,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构建出科学有效的网络教学系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与专业、行业接轨。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化技术虽然地位日益上升,但并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没有必要每门英语课程、每次英语课甚至是每个英语教学环节都运用,信息化最终还是要服务服从于课程整体设计需要。在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结合方式上,需要选择易于学习掌握的大众化媒体和平台传递学习内容,具备“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知识性、趣味性、仿真性和自主性于一体,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在校学习与远程学习、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训练有机结合,促进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完善信息化教学的“软”资源建设

在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不仅要全面强调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即信息化实施的软环境,也就是相应教师、相关人员甚至是学生的建设。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特点已经揭示了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基础薄弱等现状,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阻碍因素。因此,各高校要组建信息化专业技术团队,面向教师开展专题、专项、定期的培训,从理念到技能、从技能到课程设计、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逐个环节开展培训,使教师完成由“传统”教师向既有专业知识领域的基础,又具有围绕教学需要可完成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和信息创新的“新型”教师的转型。

(三)构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大环境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设计成包括师生用户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资源、习题考试等模块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多媒体呈现、交际互动、成绩评价等功能,能扩展课堂教学,延伸课后教学。在这样的网络教学系统中,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可以被包括在里面,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中储存着大量的新闻时事、文学著作、影视歌曲资源等实用英语学习素材,既可以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能力的天地,又可以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另外学生还能够利用系统中的测试环节,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掌握,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构建完整的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园网站(WebSite)界面中,师生均可进入其中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输入工号或学号,教师和学生可以进入各自的主页。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上传教学资源、分享实用的英语学习资料、批改学生在线作业和考试;学生可以在该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在线作业、上传小组作业、下载感兴趣的资源;同时老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实时互动、线上线下交流。如传统课堂中老师布置一个口语任务,由于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每个同学课上都有机会发言练习。这时网络教学平台便发挥了作用。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将口语对话上传到指定帖子,学生在下面留言跟帖或者在某个群组中留言,教师既可以课上随机抽取学生作业进行播放,也可以课后一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该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课程动态管理,更加立体直观的实现教学效果。除了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等各种电子资源。

四、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前景

从学校范围看,大学英语教育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覆盖全院的宽带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与学拥有硬件支持和管理支持;面向教师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备课、作业布置、考试模拟、成绩评价;面向学生的英语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面向教与学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实训室等平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挥作用。从英语教学本身来看,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将在信息化背景促进下不断被更新和完善: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至课前平台预习和课后平台延伸。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将学生英语学习最大范围调动,既保证教学设计有效实现,又保证教学内容有效传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英语能力实现个性化教与学。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来看,信息化教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其实许多有远见的大公司已经开始介入教育信息领域,例如:联想集团提出了“传奇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北大青鸟则提出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设计方案。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或项目,并通过网络平台互相监督实现实时动态效果评价。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7

高职院校中不同于普通高校,学校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的科技、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对于雇佣人才的要求也是比较高,其中,高职院校为我国一线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作用,其教学质量问题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也应该有所创新,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当前的教育,也是一个大趋势。本文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展开阐述。

1信息化教学基本概述

信息化教学主要强调老师的教学手段要以当前的信息化为基础,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充式”和班级授课制,老师的课堂以黑板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虽然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长期以来,容易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枯燥和乏味。因此,教师有必要揉和现代化教育的元素,如多媒体、微课、网络学习资源等,以信息化教学的表现形式,在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把学生放在学的地位,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此外,还需要从课堂上进行改革,如调整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课程设计的研发者等,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转向主动,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师生交往、课堂氛围活跃的局面。高职院校课堂改革往往采用机械式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使用了信息化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使用了信息化,因此,这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真正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处于信息化的环境中,教育需要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教学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普通高职院教学的特点是“理论+实践”,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一些技能型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实训。但是,在有的专业课中,很多抽象的内容教师不能很好地用言语给予表达出来,这是就需要老师借助多媒体或者制作一个视频,把众多的知识点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对接了当前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更多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结合启发式、小组合作化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的大学生都习惯用手机、电脑等游览学习知识,很多线上的教学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样一个趋势下,也意味着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具备高级的信息素养。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一些资历高、年龄大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如果不是专业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能力也还有待提高。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大力提倡和要求教师有信息化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各个机构对教师信息化的掌握进行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形式很多都是不完善的,对于所培训的内容、形式等缺乏完整的规范。

3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

3.1利用微课、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在高职院校课堂中,老师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很多老师都会把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也比较死板固定,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重点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尤其是一些比较理论化的知识,如果能够听懂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比较强;如果有的学生听不懂,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借助微课,老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用视频、图片的形式给学生进行直观学习。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主要集中在教学的阶段中,把微课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彻底吃透教材知识点,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运用微课以创造情境来使学生学习。例如在进行某节知识内容的学习时,老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视频,这个问题导入贯穿了整个教学要围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对于课本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也可以用微课来教学。学习完单元的课程之后,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检查,才能让学生更加对知识印象深刻。检查教学效果常用的方式是复习或者做课后习题,这种方法对学生知识的加深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整体上看效果不佳。在语文课程的复习阶段,用微课来帮助复习,能更加地让学生掌握,例如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通过考试共享的学习网站,通过回放、游览等,能够再现教学过程,学生有不懂的地方,通过视频的不断回放,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3.2翻转课堂引入教学课堂

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各种相应的网站和软件能够享受到学习的资料。雨课堂、知到、中国大学生慕课等是当今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主要平台,而且很多都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在教学中有不懂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学习。现代社会对教育行业的需求也提倡共享、高效,意味着老师可以资源分享,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在线上学习。现代“雨课堂”的运用,正是体现了虚拟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老师都能随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由于各方面原因,老师不能开展线下的课程,教师就可以把学习的任务、需要观看的视频、作业等到建立的网络班级群中,还可以通过开直播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进度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老师都能通过后台监督学生。在虚拟教学平台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还可以自由的沟通。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短小的视频进行学习,是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可以用U盘把视频拷贝到教学多媒体上让学生自行下载观看,或者通过上传到群里,学生根据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课前的预习。翻转课堂教学结合了教师的讲授法与协作法,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个人学习。老师也可以自己录制教学的视频,这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认为老师自己录制的视频更有权威性,学生也更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进行观看,由于有的网络教学讲解的速度很快,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听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的水平特点来进行录制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此外,网络上提供的视频教学资源,应该经过老师的处理,因为有的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老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视频剪辑技术,可以把多个在内容上是相关性的视频进行组合剪辑成一条视频或者把一条时间上过长的视频,提炼出当中的主要内容部分,视频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应该不影响观看的质感。

3.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

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想要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最关键的因素需要老师进行反思,基于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正确地意识到信息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树立科学的教师职业观,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主动地学习信息化知识,为社会培养出现代化强国人才。对于当前的环境来说,拥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每个人必要的技能,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信息化,努力向优秀的教师进行学习,深刻的认识和接受自身能力的不足,然后可以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老师观看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视频。

4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教师还应该具备PPT制作、文字处理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PPT是展示教学课件和内容的重要课件,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地做好教学的设计,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月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4):77-79.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8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我们接受的知识量发生改变,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譬如出行、购物、销售、阅读、学习、娱乐等。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信息化渗透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教育理念亦在教育信息化中发生改变,促使高校历史教师、学生、课堂及实践方式发生变化。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理念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两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客观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思维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反映已经存在的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存在的实体,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不是外部事物的简单呈现,学习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它所包含的四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即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意义情境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其方式为学习者就某一主题的不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会话讨论各自完成任务的经过及所遇到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集体中共享,以明确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中,则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以客观主义理念作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只不过是将人作为灌输知识的工具,转变由电脑代替人成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则通过软件的相互链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形象、直观地营造出与学习目标相似的学习情境。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然后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建构主义显然更有助于学习者在现代社会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受众

计算机的人性化设计及多媒体技术应用上的迅速拓展,使得计算机变得简单易学,便于普及。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就年龄结构来说,20~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就职业结构来讲,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着增长,从81.0%上升至83.4%。今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80.9%),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如此庞大的人群,说明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成为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

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亦大力推进,使教育受众进一步扩大。对高等教育来说,“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就是新研制出来的一种影响较大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从“慕课”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规模,即不是由个人的一两门课程,而是由大规模参与者的课程;二是开放性,即尊崇创用共享协议,课程只有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是“慕课”;三是网络课程,即这些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

三、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历史教学

无论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改变,还是“慕课”的出现,势必对高校历史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都产生深刻影响,为高校历史教学的改变提供契机。

1.促使教育者发生改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使高校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从图书检索能力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有高效获取、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历史的学习、教学虽然依赖于史料、传统意义上的“故纸堆”,但从“故纸堆”中找出相应的围绕某一主题材料的能力却是基本的能力。为加强史料的使用、学术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书籍、历史资料被数字化。例如:一些著名的网站和大型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CADAL、全国报刊索引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在如此众多的数字化史料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成为这个时代历史教师的必备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只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还需将学术前沿发展状态讲述给学生,成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因此,高校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应与时俱进,方能站稳课堂,守住阵地。

2.促使学习者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社会的推广,搜索工具越来越强大,知识层面的东西几乎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精品课程的上网,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及“慕课”的推广,作为网民主体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途径去获得知识。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土著”,他们的思维网络化,不习惯于记忆、积累知识,而是习惯于求助于互联网,从互联网中获取想要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变化单纯通过课堂灌输已经难以将其框住。这就要求高校历史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互联网立刻就能获取的内容,而且是他们需要的更为灵活的促使他们思维活跃的授课方式。

3.促使授课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客观主义观念为指导的,重视知识的灌输,缺少学生的参与,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建构主义理念在教学的运用成为改变现状的一种途径。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者信息素养提高、学习者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也为传统授课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能。教师运用自己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营造同教学目的接近的情境,给学习者布置任务,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分享集体研究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从而使“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4.促使历史教学实践的改变。目前,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大多为中学教师,因此高校重视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在课堂上传递给中学生的能力,但容易忽略培养史学专业大学生将史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的其他实践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拓展培养历史专业大学生的其他能力提供了思路。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参与制作历史专业课程影视片和历史主题记录片,就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工程实践方法相比,该方法非但不会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为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文化影像化工程”教学实践项目为背景,提出将影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高校历史实践教学过程,以达到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双重目的。此种方法的运用将使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进一步拓宽,有助于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9

专业教学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人事档案、城建档案、组织发展档案、民生档案等等,具有自身诸多的特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专业性非常强,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涉及到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教育性很强,因为其直接涉及到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实用性很强,因为专业教学档案直接关于实用学科的一些档案资料。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好好把握的方面。

2、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的功能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主要服务教学而存在,彰显了其较强的教学功能与教育功能;同时,专业教学档案也是一个反映和储备教学相关资料的知识信息宝库,能够很好为教师进行专业教育的研究反思与相关专业发展的研究服务,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作为学校的重要档案之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能够很好促进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其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尽管专业教学档案具有诸多的作用和功能,但是由于各个层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价值取向与理念、模式与方式的选择、内容与范围的覆盖、功能的拓展和发挥、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方面,非常需要高职院校及时有效应对和切实处理。

1、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主要体现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与价值取向问题上看,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国际化和信息化理念明显不强。从内容和范畴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对专业相关的基础档案数据准备不够,涉及到的专业范围有待拓展。从模式与方式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没有整合好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整合融合和创新发展。从功能的拓展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涉及到专业教学档案开发利用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很缺位,彰显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开发不够。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组织机构上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时,管理专业教学档案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档案意识不强,一般都是教学秘书附带在做;没有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更不要说相应的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机制和体制建设。

2、引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成因造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建设存在各种问题的因素,来自学校层面、师生层面和管理人员等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投放到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显不足,导致了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二是受到学校本身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开展学校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力度不大,一种放眼全球和面向世界的态势还没有真正形成,这就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档案借鉴国际高校专业教学档案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三是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利用和开发不够,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师生专业教学档案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教学档案与教学工作、学生专业学习成长的互动关系,导致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内在驱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构建国际化和科学化为主的价值取向和理念,紧跟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和更新专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整合好专业档案传统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模式的关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提升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员档案学和专业学科的知识与视野,注重提升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努力构建信息化与国际化为主的价值取向与理念,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不断拓展丰富自己的建设理念,不断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质量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重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过程各个环节做到质量第一。二是坚持科学化和人性话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遵循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纳入科学化和轨道;同时注重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教学档案的发展内容和范围,力求服务于学校师生的成长发展。三是坚持国际化与标准化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与国际接轨,力求标准化发展。

2、与时俱进拓展专业教学档案覆盖的范围与内容,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覆盖面和惠及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根据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延伸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从而健全高职院校专业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内容体系,力争囊括整个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努力整合创新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模式与方式,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效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同时也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力促两者形成整合互动的发展态势,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合力。

4、不断拓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努力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宣传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让之努力服务于高校。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构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2):23-25+87.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11

从技术性角度分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系统、考务和成绩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从制度性角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会涉及到信息化技术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加强对其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中的教学管理系统由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具体来讲,不仅包括了培养计划、还包括培养过程;不仅包括教学施教者,还包括教学的受教者;不仅包括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信息等。因此,教学管理系统会将这些具有一定联系的要素按照科学合理地方式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将教学计划、课表安排、学籍管理、成绩统计等一般性事物管理扩展为对学生个性化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师资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的全面管理。

(二)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环节多、事务杂,而过去由于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及规章制度使得高校的教学秩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而在高校管理中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高校管理的更高层次管理,而且还涉及到了高校教与学的所有方面。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从而保证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件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不够合理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要以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为中心,在这一思维模式下,当前在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是从系统当前的实用性出发,因此尚未充分考虑到系统与实际教学在日后的发展需求,这就易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和不连续性。加之,由于部分高校受到自身教学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将教学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研制委托给校外第三方公司来进行,而高校自己却并不参与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然而,虽然这些专业性的软件公司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但是这些软件开发公司却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和环节完全搞不懂,这就会造成软件设计与高校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不相符,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化的不断深入实施,当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有针对性的对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网络技能的培训,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造成培训管理工作的不严格,长期以来导致当前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也就无法熟悉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而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三)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挑战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其牵涉的面非常大。因此一旦系统设计人员对高校教学管理业务不熟悉,那么势必会造成系统中漏洞的出现,进一步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隐患。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于互联网网络中,而在互联网中各种病毒、木马等层出不穷,各类恶意的攻击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教学数据的安全,进而造成数据的丢失等。

三、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与设计,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科学性

首先,高校相关领导者应当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而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学校教务处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断组织、集合各个方面的专家,如教育管理学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进而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高校实际教学情况相符,充分体现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性、独立性;再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还需要在收集整理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经验的基础上,允许其参与设计过程;最后,高校教务处应当配备一名既熟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又熟悉高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的专业人员,并聘请其成为教学系统的管理人员。以从结构上、功能上、实用性上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合理,从而促进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效化。

(二)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教学管理人员不仅是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者,而且还是促进该进程的受益者。而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完全受制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学管理系统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依此增强自身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此外,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日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三)重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是整个高校教学信息的基础与枢纽,一旦其遭受到病毒的入侵或网络不法分子的攻击,就会面临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的风险。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防火墙”的安全级别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拥有管理权限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止密码从内部管理人员外泄。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将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雨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高校信息化教学篇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57-04

Analysi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u Xiaolei, Han Meng

Abstrac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ore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Based o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s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existed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and more-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system, 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化高效的教学管理应运而生。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教学管理的新模式,组织和配置教学资源,规划和管理教学过程,规范和监督教学评估,教学管理信息化即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支持[1]。

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不断壮大,应对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学生和教职工人数也不断增加,而且很多学校已出现分校区办学的新模式,大大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难度,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文件的号召下,大部分高校正在积极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但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所以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文件,在做表面工作,没有把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用到教学管理的实处。另外,许多高校教学管理观念比较落伍,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化、系统化的意识,容易发生片面化或本末倒置等问题,比如重硬件、轻软件。这些认识和理念上的不成熟成为制约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因素。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选择和应用不当 教学管理信息化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也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支撑。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大多数高校选择购买引进专业机构研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而不选择自主研发,因为自主研发需要投入过多人力、财力资源,而且对高校的信息技术科研水平要求也很高。然而,引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适应每个高校不同教学管理模式的个性化要求,于是就会在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合理使用管理系统,导致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中个别功能模块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有的是因为这些模块实用性不强,而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这些模块与该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相悖[2]。

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将信息化管理系统与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对高校日常教学工作高效科学地统筹管理。这就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过程中的另一大挑战就是教学管理队伍的教学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他们以往日常事务杂乱繁多,极少外出进修学习,管理理念陈旧,缺乏创造性,信息素养不高,使其很难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高校还普遍存在教学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典型代表就是各院系的教学秘书),教学管理人员相比较任课教师或行政人员相对地位较低,工作劳累,荣誉感不强,这些因素导致其任职不稳定。教学管理人员不稳定,势必造成新管理人员无法很快适应教学管理体系,阻碍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3]。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项目,需要大量的经费保障。比如,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搭建、教室监控设备、计算机设备等;软件建设包括信息化管理系统、办公软件系统、校园网管理系统等;还有管理队伍各岗位人员培训、进修学习和薪资奖励等。不光前期投资大,后期经费持续投入也是不小的数目。比如,设备维修和更新升级,软件系统的维护和改进,新增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开销等。目前除国家重点部署院校、“211”和“985”工程院校外,很大比例的高校教学经费不足,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4]。

2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下设22个职能处室,3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3个科研部,2个校区,是一所典型的分校区办学的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万余人,各类研究生42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64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开设74个本科专业。这么多师生,这么多部门,这么多专业,教学管理工作量可谓十分庞大,必须依赖于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学校于2005年开始使用由北京清元优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Univers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简称UEAS)”,官方客户端界面如图1所示。

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简介 所使用的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依据管理的内容及职能分为四大功能区域:系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进程管理、教学评价管理。各大功能区域有各自的管理范围。

系统管理区域里的模块有公共信息、招生数据处理和系统管理。公共信息模块是学校面向所有科室部门及学院通知或信息;招生数据处理模块是对每学年招生数据信息的统计处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各个科室部门及各类系统用户权限的设置。

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区域的模块有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室管理和教材管理。学生管理模块是对学生资料及所分院系和专业等信息的处理;教师管理模块是对教师信息及所代课程信息的管理;课程管理模块是对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室管理模块是对教室使用分配情况的管理;教材管理模块是对各专业各门课程使用教材的订购和发放的管理。

教学评价管理功能区域的模块有论文管理、综合审查和教学评估。论文管理模块是对论文写作及发表情况的管理;综合审查模块是对学生学业情况及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审查;教学评估模块是对任课教师代课情况的评价管理。

教学进程管理功能区域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最主要模块。教学管理主线是围绕“课程管理—培养方案—理论环节—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管理—综合审查”来开展的,如图2所示。

另外,教学进程管理顺利开展还需要3个辅助流程。

第一个是“学生管理—收费管理—注册管理—选课管理”,学生所在院系专业等信息整理完成后就要统一进行各项费用的收缴(专业不同,收费也不等),然后进行学生学籍注册,之后才能进行学生选课。

第二个辅助流程是:各专业方向培养计划出台后,根据“培养计划,结合教师情况、教室情况及教材情况”进行统一排课。

第三个辅助流程是:每学期末的“教学评估管理”。接下来是对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流程的详细描述。

教学管理信息化流程

第一步,根据各院系上报其开设专业各个方向的培养计划,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反馈,最终确定各专业各个方向的培养方案。

第二步是理论环节,主要是结合任课教师代课情况、教室使用分配情况及教材的订购配况进行统一排课,即确定各门课程的代课教师、上课地点、上课时间、总课时及每周课时和使用教材资料。

第三步,经过新生院系专业信息整理、缴纳各项费用和学籍注册之后进行选课。为了减轻每学期选课高峰期对校园网及教学管理系统的压力,避免造成网络拥堵及系统瘫痪,学校安排各院系专业课由各院系教学秘书“”为各专业各年级统一选课,校任选课以及非专业限选课由学生自己根据上课时间与爱好进行选择。学校规定在学生选课之前,学生必须完成对上学期各科代课教师的评价,否则不能进行选课。(学生对各科代课教师的评价是学校对任职教师的考核监督的一部分,也是教师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所以学校以强制学生进行评价的形式来督促其完成。)

第四步是教学过程及学生成绩管理,包括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上课情况统计,相关部门对授课情况的考察监督、课程成绩评定及核实公布。在成绩核实录入方面,各院系各代课教师在教学秘书的协助下完成其所代科目学生成绩的录入,由于权限限制,他们只能进行录入和读取,一旦提交不能进行修改。如若因为出错等原因需进行成绩修改,必须向教务处相关部门申请,经核实,由教务处相关科室进行修改。

最后一步就是学生的综合审查环节了,即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学籍注册、缴费情况、专业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学情学分和毕业实习及论文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毕业综合审查。

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服务结构是C/S(客户端/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模式:C/S模式操作稳定、处理能力强,教务处各科室及各院系教学秘书采用的是该模式;B/S模式灵活便捷,不限制时间和地点,可移动办公,教师和学生采用的是该模式。总之,从学生的入学审核注册,到制定培养计划;从排课选课,到教学过程的监督及学科成绩评定;再到最后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审核,这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中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务及教学管理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整个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只有在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紧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高效顺利地完成庞大的高校日常教学管理。

3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改进建议

内蒙古师范大学自从引进“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后,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给教务及教学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是教学管理这一块,基于此系统把教学管理的相关部门科室与各个院系的教学管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把各级的教学管理监督人员的日常工作融入到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方方面面。然而,教学管理的整个系统还有待提高之处。

培养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 要想让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功能充分发挥,不仅要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着教学管理水平,也决定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发挥的程度。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观念,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来促进其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实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以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来规范管理流程,逐步转变以管理者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管理理念,适应“服务型”的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以科学的进修学习和晋升机制来激励管理人员,招贤纳士,培养一支岗位稳定、工作有热情的管理队伍。

进一步改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 首先,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改进并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以系统的眼光看待教学管理系统,积极与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发团队交流沟通,对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模块、不利于师生操作的模块予以修改;对于那些使用意义不大的模块或需要改进之处,要向该系统的研发团队提出反馈和建议。与此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也会在此交流研讨过程中有所学习提高,从而对该系统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将更加游刃有余。校园网存在网络速度较慢的问题,特别是学期初选课和学期末查成绩时,常常出现访问量过大造成系统无法响应的情况。网络基础设施需要升级优化,在特定网络使用高峰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功能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指导指示。另外,相关部门及院系应该总结一些缓解措施,比如各院系教学秘书统一给该院系学生选择专业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诸如此类的好方法好措施还是多多益善。

加强各层级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视 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一,既需要高校广大师生及各院系教学辅助人员积极参与,又需要各院系领导及校级决策层高度重视。

首先,校级管理层应该考虑增加必要的经费及人才投入,应该意识到教学管理岗与教学岗同等重要,就像优秀教师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完成优质教学一样,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结合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各部门紧密协作分工,才能让偌大的高校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使本校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次,各院系领导也要加强重视院系层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培训及督促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尤其各院系的教学秘书岗位不稳定及教育理念落后问题非常严重,亟需解决。另外,任课教师也应该紧随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并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来更好地完成学业。

4 总结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高校应深入分析和全面认识自身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务教学管理,服务于广大师生教与习的全过程,最终使本校成为高校教育浪潮中有竞争力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吴宝康,冯子直.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