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5 15:59:18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汉字基本类型

1.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

在传统的汉字构形研究中,常常把汉字构形法和汉字结构类型相混淆,其实,构形方法和结构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形法是对个体汉字在构形过程中,运用何种构件、数目多少、拼合方式以及构件摆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所作的形体结构类型上的分类,其所依据的标准是汉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构形方法,通过这种形体结构类别上的分类进一步对构形方法进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之更为符合汉字的构形实际。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在汉字构形方法的研究中,根据某一相同之构形方法而产生之字,是为某一结构类型之实、之成员、之内容;在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中,某一构成方法为划分或确定某一结构类型之根据。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汉字构形方法和汉字结构类型这两个方面,汉字构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础性的,而结构类型是第二性的,是依赖于构形方法而产生的;甚至还可以说,对于构形方法的研究越深刻、越精细,而对于结构类型的研究和划分也就越容易、越科学、越明确。

2.汉字结构类型和汉字基本类型

从传统六书观念上讲,不少学者认为传统六书为汉字形体之六种结构类型,也有认为前四书为结构类型。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有其含混处,正是这种含混才带来长达1900余年的关于六书为造字法和体用二分以及其他各种认识的分歧。

二、汉字结构类型的特性

1.汉字结构类型具有演变性

汉字结构类型所具有的演变性,是由汉字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带有浓重的图画性痕迹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径;又由于象形字是勾勒个体实物的图形性的文字,故其在形体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即文字学意义上的不可分拆性,这就是古代文字学家所称之“文”。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再生性的演变,才使汉字形体结构显得多姿多态,并进而产生出数以万计的汉字形体,满足着记录汉语和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如果仅以传统六书之中关涉形体结构类型的几书作以描述,这种再生性的演变自其基本者“象形”一法为其始点,在象形符号上附加表示抽象意义的点画则为“指事”,“会意”、“形声”则是两个以上象形符号的组合。而其有序性的演变,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上看,则是由初期表形字的无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到有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数目上看,则是由单体的或单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逐渐发展演变为复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这种有序性的演变,还表现在由各种结构类型所构成的整个汉字系统,其基本因子是象形之“文”;即使是为汉字主体的合体之字“,而无论其中哪一种类,皆以二文相合为其基本格局”

2.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所具有的规范性,是由汉字始终坚持表意性以形声结构类型为主体而又有着日渐严密的构形系统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总体上看,汉字的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即不可随意更改性。这种规范性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组成汉字形体的构件,一是组构汉字形体的方法即构形方法(又称结构模式)。象形字是早期汉字,最初采用绘画的手法,按照物体描绘而成,此从整体上看是为完整的图形,从微观上看,既无点画的姿态,又无笔画的限制。由此可见,其构件也是单字之整体。由于其勾勒具体物形的要求,构件具有图画性(或用线条勾画出的图形),构件的具体形貌又决定造制单字采用独体的结构方法,为此而产生独体的结构类型的汉字;汉字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大量的创制其形体,其创制之法就选择了象形这种独体文作为构字字元,采用二体相合的构形方法而“形声相益,则为之字”(虽有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二者为主的不同,但二体相合的本质是相同的),这就产生出或会意或形声的汉字结构类型,其中又以半形半声的所谓意音相合为主流;正是汉字始终维持着这种以意音相合(或形音相合)的基本结构制度,一直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变,是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的根本原因。

3.汉字的字形结构对称性

着重探讨汉字的字形识别规律与识字教学,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即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对称性特点。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之中。从广义的对称而言析,包括了汉字结构上平衡对称和局部对称,如黄、杜等字。据统计,在特别常用的42个汉字中,有11个是属于丽边对称的。高尚仁指出:对称性是最常见的视空知觉的基本现象,这类特征出现在汉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汉字的字形包括3个层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有5种。常见笔画有28种。二是构字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常用偏旁有140个,《新华词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个,独体字有数百个。三是结构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构字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整体及其组成汉字的结构顺序。结构对称性是汉字的字形结构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所谓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主耍是指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对称意义,它的构形笔画或几部件以某个线(面)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复的视觉信息,因此而区别于其它非结构对称汉字。

参考文献:

[1] 李圃等: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

[2] 刘志基1汉字体态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2

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在远古的中国,人们运用图画来记录一些东西或事情,渐渐的这些图画就成为了文字,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汉字属于象形字。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象形字的含义,例如:“牛”字,他是象牛角,所以是由表示牛角这一图形演变而来的。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由此看见,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有的指事字单纯的表示象征性的符号,例如“三”用三条弧线表示,当然有的指事字则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指示性的符号,例如“本”字,这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横,表示的是树木的根,进而引申出根本之意。

会意就是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的意义。由这种方法组成的汉字是合体字,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意义,但是有些字又可以组合在一起,从而组合成一个新的字,这时意义便不同了。例如:“淼”字是由三个“水”字组合而成的,“明”字是由“日”和“月”组合而成的。

形声就是由表示类属意义的部件和表示字音意义的部件组成新字,无可厚非,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含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形声字是现代汉字最多也最常用的造字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形声字的运用,例如:“问”字,从“口”,“门”声。

转注属于用字法,对于这种方法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南京大学的徐昌火指出:由于《说文解字》中部首都是形符,即表义的偏旁,因此我们说许慎所谓转注,可能就是指的以合体字作形符的合体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以“考”字和“老”字为例。

假借也属于用字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已知某种含义,但是没有用来表达着种含义的汉字,所以要在词基础上去寻找某个字去代替这种意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以“令”字和“长”字为例。

二、六书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应用

关于汉字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刚刚开始时,基本上采用“先语后文”的办法。就是在五六个月内,学生只接触拼音,不接触汉字,在学生掌握了几百个生词后,才开始同时学习汉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刚一开始不接触汉字,只学习拼音看起来是很容易的,可是到了后来会集中学习汉字,学习新汉字的同时还要回顾旧汉字,这样更加重了学习的负担。随着汉字的增多,需要巩固的就知识就越多,学习的难读也就越大,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单纯的形、单纯的音或者单纯的义的教学都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科学的汉字教学,必须要把汉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这就要与汉字的起源—“六书”紧密相连,汉字的形体结构复杂,但是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组合方式,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起源,教师可以从汉字起源这个角度来分析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程。

象形文字的教学在汉字教学中看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教师只要把象形符号的含义充分又形象的讲解,外国学习者一定会印象深刻的记忆,对于这种图画式的文字,也许学习者会很感兴趣的。就拿“牛”字来说,教师可以先分析这个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中“牛”字的写法是,到了金文则演变为,篆文为,到了隶书则基本演变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字形。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外国学习者便可以清楚的记忆“牛”字的写法,也不会觉得学习汉字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只适用于刚刚接触汉字的人们,汉字的演变历程是复杂的,教师在讲授汉字演变历程的时候不可以过分的深入,简单讲解就好,否则外国学习者会有所反感,适可而止。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对指事字的讲解要更加形象才对,首先要分析一下象形字,然后还要分析经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转变为指事文字。比如说“本”字,“木”字下方加一横,表示树木的根部,这个字根现代汉字的字形“本”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树木的根部即代表树木的根本,进而“本”字的含义就是本来、根本。用这样的方法讲解指事字是很生动形象的,学习者便于理解,方便记忆。

会意字的讲解与指事字是相差不多的,会意字大多数都是两个或几个指事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那么在讲解了指事字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还要讲解一下组合在一起的指事字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比如说“明”字,这是“日”与“月”的组合,,日光加上月光,又岂能不明亮。

这样的形象的汉字教学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字,这些也只适用于初学汉字的学习者,毕竟汉字中这些造字法是占一小部分的,而对于大多数的形声字才是汉字教学的最大的难点。

无可非议,形声字是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在讲解形声字的时候这两方面都要讲解,通过大量的汉字的训练,让学习者可以清楚的辨别形旁和声旁。深入了解到形旁所表示的意义范畴,清楚的知道怎样辨别读音。这就要对形声字进行归类,一类一类的讲解,从中找到规律性。表示意义的部首通常都代表了一类的属性,所以通常情况下,同一个表示意义的部首所组成的不同的汉字在意义方面都有一些关系,这些意义可以形同或相近,也可以相反或相向。拿形旁“日”来说,由它作形旁所组成的汉字,有表示明亮之意,例如:晴、昭等,也有表示昏暗之意,例如:晦、暗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与“日”的含义有关,“日”的本义是太阳,有阳光的时候天气是明亮的,没有阳光的时候天气则是昏暗的,由此可见,形旁的表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在汉字教学中分析总结形旁所表达的意义范畴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整体上对形声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不会盲目的去死记硬背,这样的联想记忆对汉字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形声字的声旁而言,它与汉字的读音息息相关,同一个声旁与不同的形旁组合可以组成读音相像或相同的汉字,例如:住、注、柱、拄、炷,这些形声字都与“主”字有关。在形声字的教学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形声字都能清晰地找出形旁、声旁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教师在讲授这类字时, 要强调学生对音形义的整体记忆, 特别要强调形旁对字义范畴的影响, 另外也要配合常用词和语境进行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立足课程理念精神,教师应把学生意志品格、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融为一体,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优化小学生写字策略,建构优质的写字教学模式,提高写字教学实效,培养小学生书写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一、认识演变历程,激发书写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紧扣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字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首先,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汉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学生接触汉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了解它是如何从甲骨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这一系列演变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第二,结合汉字演变历程,给学生讲述古代和现代一些书法家如何勤练汉字书法的故事,促使学生情感获得升华,有利于学生日后乐于参与书法活动。第三,结合汉字演变历程,采用直观立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如“休”字是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很多汉字都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加以演示,让那些新颖有趣、活生生的生活事物演变成象形字,再演变到今天的汉字,学生自然而然被这些形象、具体的汉字演变吸引住,进而对汉字书写产生极浓厚的兴趣。第四,教师可以采取生动的游戏方式,把汉字演变与游戏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汉字的神奇,为进一步参与写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第五,讲述汉字演变历程,教师创造性地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从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演变历程,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就会浓厚,对汉字的结构变化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欲望。

二、强调示范作用,侧重引导写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4

中国字体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即:汉字的外行和体式。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他是根据各种兽蹄印,鸟爪痕而创造的文字。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大约是在我国夏商相交的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都是这种字体。第二阶段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汉字的特点是符号化,象形的线条变成了笔画,形象性减弱而符号性增强,秦以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这种字体。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原始时期的一些图画、图纹、图符等,虽能够表达人的一些意思,但它们没有和语言建立稳固的关系,与语言的音节和词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1、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甲骨文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能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应是甲骨文,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符号基本上能找到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字。①甲骨文是从殷商遗址中发现的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象形图画性很强,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到了总数的60?,由于显字的书写材料是坚硬的龟甲兽骨,书写的工具是契刻的刀,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画居多,字形瘦长,且大小形态参差不齐。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在殷商、周、春秋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的总称。②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因为当时用青铜器铸造的器物主要有两类:礼器和乐器。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于是“钟鼎”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钟鼎文”。后来则把凡刻在石碑和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特征有渊源于甲骨文的明显痕迹,许多字仍似简化的图画。周代的金文较商代的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字体结构趋向紧凑,结构已基本定形,开始摆脱了象形图画的面貌。

二、首次统一规范定型的汉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小篆,将原来的籀文称为大篆,于是有了大小篆之分。秦统一规范汉字消除了同一汉字的众多异体字,实现了汉字新的统一和规范。篆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政治干预最强烈的字体。

③大篆和小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么多的异体了;字形呈长方;大小划一;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失了。秦代统一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其实就是字体的一个简化过程。首先在笔画结构上有所简省,在形体风格上较原来大篆方正、典雅、笔画多弧形圆转。从小篆开始,走出了汉字不规则、不稳定的图画风格时代,进入了汉字规范、统一、定型阶段。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称得上汉字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三、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的兴起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为了应急求快,便采用了民间草写惯了的俗体字,即快速简写的小篆字。因为这种简体字首先兴起于“徒隶”之手,于是后来便称为“隶书”。

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作“隶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④一是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成为平直方折的笔画;二是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三是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经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捺、点、钩、折等笔画;四是隶书的笔画,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成为粗细不一;五是隶书的字形比小篆的简省;六

是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经完全消失。

篆书发展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飞跃。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走向正式定型的标志,是现代汉字的开端,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四、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一种比规范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是由于“救速”、“赴急”而产生的。⑤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草书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最早的草书是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章草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西晋,延续至东晋中叶。其形体的特征是保留隶书的“波磔”,笔画有连笔,略带草意,有点类似于楷书为基础的行书,实际上是隶书的简捷书体。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这种字体,随书写方便的需要,笔画相连,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狂草比今草还要放纵肆意,狂妄不羁。

五、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体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初兴起于汉末,东晋时大发展,唐时大盛。楷书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将隶书的“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把原来扁平的形体改为方正,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并适当吸取草书的简化规律加以简化。

楷书自汉末兴起,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楷书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就在于楷书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

六、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始于楷书之后,在晋代开始流行。此字体简化楷体笔画,兼采用草书连绵笔画,是介于楷体、草体之间的一种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现今人们的手写体基本上是行书字体。而篆、隶、草不适宜于时代所要求的简洁的需要,因此,已经被楷、行所代替。篆、隶、草作为书法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总之,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历程。字体的演变和官方标准文字的替代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由于唐宋以来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汉字几千年来自然的演化进程才被大大延缓乃至停滞了。新形势下的电脑打字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延缓或改变了汉字几千年来自然演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

注释: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5

效率性、准确性是文字书写的两大基本要素。汉字担负着记录、书写汉语言的任务,在书写速度上具有快捷的效率性,在书面表达上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这是汉字演变发展围绕的中心。为满足书写的效率性要求,汉字字体在不断地趋向于简化,表现形式是汉字字体不断符号化,内容是字体的结构由繁杂趋于简单;为满足准确性要求,汉字字体的演变对效率性又有所抑制。汉字字体演化到现代汉字这种体式,虽然在书写的效率性方面比以往已有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汉字本身在书面表达上所具有的高度准确性,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节奏、高效率,汉字的书写效率仍然是滞后的。然而,汉字简化一直处于演变的主要矛盾方面而成为主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高效快捷、便于书写的追求。

一、汉字字体演变中对书写效率的追求

汉字的产生,有“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的传说。其实,仓颉不过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使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作了总结性的统一罢了。以后由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隶,由隶到草、到楷、到行书,以及现代汉字的简化,都是这种情况。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等在内的大篆和小篆合称篆书,是古文字的统称。早期的古文字在书写方面师法自然、据物绘形,具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相同的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而且结体不拘,用笔自由,没有定型,书写起来相当困难。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对古文字进行了整理,石鼓文可为其代表。石鼓文的特点比早期古文字规范、严整,结构较紧凑,字体较完备,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并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于是形成了“小篆”,古文字也因此进入了定型期,奠定了汉字“方块型”的基础。经过技术性的处理,小篆这种字体结构统一稳定,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书写线条化,在运笔速度上较大篆迅速多了,所谓“小篆为大篆之捷也”(晋・卫恒)。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隶书,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快速记录语言、快速书写的需要,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也就是草体,由下级官吏创造并推广使用开来。《四体书势》曰:“隶书者,篆之捷也。”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说:“秦始皇的特出处,是他准许并奖励写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进了由篆而隶的转变。”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仅是整理简化了古文字,统一了文字,而且开创了今文字,实现了古今文字的分野。文字研究表明,秦王朝在汉字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在短暂的几十年内创制了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

隶书取代篆书的过程,是破和立的过程。它通过对汉字字体和结构的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草化等技术手段,对汉字的字体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将篆书的象形图画线条变成了书写笔划,使文字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横方,使文字显出了符号性的特征。这种从文字结构、笔划到字体上的变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它既奠定了近两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块汉字字体的基础,又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为记录速度在技术革新方面提供了方向。

汉字在新旧字体演变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发展,在效率性与准确性的矛盾中不断演进,每一次演变和发展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进步在书写技术革新上也都有直接的体现,而每一次革新都凸显了在使用上“实用”、在书写上“迅速”这一汉字字体演变的“魂”。

二、汉字字体演变中对书写效率的抑制

汉字虽然因记录汉语言而产生,但也受到形与义联系的松懈而更注重视可视性的制约。由于长期为了满足于使用者视觉的需要,也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比如因为同语音相联系和易于辨识,而大力发展半形半音的形声字;为便于书写的需求,产生了草书。广义概念的草书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体,如草篆、草隶、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等。汉字字体演变发展到草书这种字体,标志着汉字记录性书写在速度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后汉蔡邕对草书的形成有这样的说法:“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草篆、草隶;唐代张怀璀在《十体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稿草、章草。宋代张拭在《南轩文集》中说:“自笔札以来,便已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草体;明代赵宦光在《金石林绪论》中也说:“草书起于列国,天下有事,急就为之,或起草他简,然后正书,皆不暇致详而作。”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草篆、草隶。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6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识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对于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

二、指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责任,通过学国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方块的汉字,既是单音节,又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字与字连结成词语的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汉字形体演变,自身表意特点以及优美的外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质量,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一点汉字的演变历程,这有助于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起源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用于记载历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渐变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向篆、隶、行、楷逐渐变化。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其一,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 其二,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与热情。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7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作者认为,只看到文字体系内部的量变,所以无法揭示文字发展的内部规律。《汉字学》明确提出了自己对文字体系及其变革的理论观点:文字是体系性的,文字发展史的核心部分是体系的变革史,体系变革的核心是基本符号的写词法的变化;文字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体系发展之中,文字体系的记录原则体现在基础符号的写词法里。

《汉字学》第二十章讲述了汉字的改革问题,包括汉字改革的内在根据、汉字改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汉字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王凤阳先生指出,改革必须顺应汉字发展的规律、文字发展的规律,不应超越历史条件进行宣传和促进。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改革论”应该是体系论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文字改革是当前的现实课题,所以独立了出来。

字形论部分包括第二十一――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有行款与汉字字形变化、书写生理与汉字字形、字形的“同化”与“异化”――演变中的字形的交互影响、字形的“简化”与“繁化”、字形的分化交替与归并以及字形演进中的变易与规范。首先,作者探讨了汉字行款的形成,以及所引起的字形变化。其次,作者从手的书写运动,解释了最初来自对客观事物描摹的汉字,如何引起了在线条或笔画上的搭配组合的变化,分析了汉字“自上而下”和“自左而右”的书写给汉字字形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了“趋直”“反逆”“串连”“并连”在字形变化中的作用。最后指出字形演进中的“变易化”和“规范化”是字形演变中的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它们互相制约,贯穿在字形发展的全部历史之中。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J29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03-02

从小篆到我国目前的现代汉语通行字,汉字经过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简化字等发展阶段。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彻底破坏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变曲为直、变断为连,线条符号化;有意无意的简省、合并、讹变,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改变了汉字的结构理据;促进了秦以后二千年的方块表意兼表音文字,巩固了一个新的文字体系。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圆润俊秀的小篆的使用寿命,竟然和残暴的秦王朝一样短暂。在秦灭之后,小篆在西汉初使用了一段时期后便被另一种字体所替代,而就像秦王朝是被奴隶、农民起义所的那样,替代小篆的也是一种创自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它就是隶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隶书的形成过程、隶变的规律及其对汉字所产生的影响。

一、隶变的过程

隶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隶变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这两个阶段自身和两个阶段之间都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

1.秦小篆产生之前的隶变。近年来出土的四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度性字体。青川木牍属战国中期作品,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者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度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天水放马滩秦简则在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佻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

2.与秦小篆同时的隶变。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在书风上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秦简结体欹、侧、倾斜;圆转与方折初见端倪。秦简用笔出现了提按和运动的节奏感,出现了横细竖粗,并开始出现波挑与掠笔……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书与隶书对比过度之复杂关系的成果。

3.西汉早中期的隶变。到了西汉早中期的时候,隶书已经成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可以证明。它由尚残留有篆书的封闭空间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没有固定的外轮廓,笔画长短已不再以本字的方形轮廓为其限度,常常出人意料地拉长或缩短。

4.东汉的隶变。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建议正定经本文字,写定《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等七经文字共刻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世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字书体一致,均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庄平典雅,在东汉晚期被作为标准书体的隶书,世称“八分”体。后由王次仲所作的“八分”体方正而波势规整,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所以后世又称“八分”为楷隶。到此隶书的演变也基本完成,但隶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还有待确定。

二、隶变的规律

“隶变”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①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②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③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点、捺、钩、折等笔画。(楷书则是成熟的笔画文字)。④隶书的笔画,已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为粗细不一。⑤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字体结构比小篆简省。⑥隶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征的特征在隶书中已完全消失。下面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来对隶变作个具体的说明。

1.笔画方面。隶变是“隶定”的结果。《晋书・卫恒传》所引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不仅指出了隶、篆的渊源关系,而且指出了隶书的特点:篆书快写即成隶书。在笔画上主要表现为: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如:

这种隶变方式,汉字学家称为“隶古定”,以后又简称“隶定”,意思是把汉字的形体用隶书写法固定下来。

2.结构与形体方面。

(1)隶变在笔画转变的基础上,不顾原文字的结构原则,把小篆的一个形体分化为隶书的许多形体或者把小篆的好几个形体混同成隶书的一个形体。例如:

(2)笔画的合并简省。隶书往往把篆字的两笔合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件合并起来,或省去一些笔画,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如:

(3)用简化变化的偏旁代替繁复或难写的偏旁,如:

(4)由于隶书变小篆的长圆形为扁形,从而也引起了字的偏旁布局和写法的调整,在布局上一些篆书为上下结构的字,在隶书中则变为了左右结构,如: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9

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汉字知识也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种类型。在汉字课堂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知识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知识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知识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

关键词:

汉字知识类型;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基本要素。分析汉字知识类型,探讨其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学习水平。本文将运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卢姆知识分类理论分析汉字知识类型,探讨汉字教学中不同类型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重点与策略,从而实现有效的汉字课堂教学。

一、汉字知识类型分析

布卢姆于1956年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将学习结果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认知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不同水平层级的学习结果。认知领域“知识”水平目标注重储存和回忆有关信息。知识目标包括:术语和事实等特定知识,也包括排序、分类等方法或途径的知识;还包括原理、理论或知识框架等抽象知识。其学习特征是记忆,包括再现和再认,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对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或事实的回忆。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具体为生字生词的认读和课文基本事实的获取等学习行为。布卢姆于2001年修订了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采用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重新分类。在知识维度的分类框架中,分为“事实、概念、程序、元认知”四个知识类别[1]54。根据布卢姆2001年认知学习结果新分类理论,汉字知识也可以这样分类。汉字事实性知识,在字音知识中有拼音术语知识,例如声母、韵母、声调;在字形知识中有笔画、偏旁、部首知识;在字义知识中有本义、转义、引申义、比喻义字义知识。汉字概念性知识,在字音知识中,有鼻音、边音知识,在字形知识中有偏旁、部首知识,在字义知识中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知识。分类与类别的知识比事实性知识更概括。例如“山、川、日、月”等汉字是象形字,它是事实性知识。汉字程序性知识主要表现为汉字书写笔顺与笔画知识,相同的汉字部件,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产生新的汉字。汉字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汉字学习任务知识、汉字学习策略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汉字学习任务,寻找恰当的汉字学习策略。例如汉字再认任务,学生只要求记住读音,而汉字再现任务,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读准字音,还要能够写对字形。在汉字课堂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知识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知识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知识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分类理论分析整理汉字知识类型,按照字音知识、字形知识、字义知识分类,如表1所示。

二、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课堂教学中,针对上述四种汉字知识类型,备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事实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一换,变一变,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识字教学方法[2]184-185。

1.汉字事实性知识教学

汉字事实性知识,包括汉字术语、汉字书写具体细节、汉字要素等,例如汉字笔画名称知识,汉字偏旁名称,汉字部首名称,单音节汉字;汉字本义,一音多义字,音同义字等各种汉字知识。汉字事实性知识教学,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可以运用汉字笔画加减策略。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汉字学习任务。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耳=闻;八+刀=分;一+大=天;父+巴=爸等。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去掉某一部件。如闻-门=耳;分-八=刀等。

2.汉字概念性知识教学

汉字概念性知识,是关于汉字类别和汉字分类的知识,例如汉语拼音类别,汉字同音字、多音字;汉字的偏旁类别和部首类别;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等汉字字源;名词、动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等汉字词性知识汉字概念性知识教学,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可以运用比较归类和偏旁交换的教学策略。比一比,找差异。对于同音字、形近字或意义上有某种关联的字,可以采取比较识字法。如“人与入”“出与山”“拨与泼”“辩、辨、辫、瓣”等。换一换,认生字。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交换偏旁部首来变成生字。如“闻、问、闭”等汉字通过交换“耳、口、才”等部首变成新的汉字,门+耳=闻,门+口=问,门+才=闭。

3.汉字程序性知识教学

汉字程序性知识,是汉字的具体书写技能知识,汉字笔顺和笔画、汉字间架结构,汉字句读方法、汉字属对技巧等各类知识。程序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可以运用部件重组和猜谜拆字策略。变一变。变换汉字部件位置,可以产生新的汉字。例如“ヽ,王”两个部件,先写ヽ后写王,构成汉字“主”,先写王后写ヽ,构成汉字“玉”。猜一猜。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根据生字的结构和意思,编成谜语,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认读汉字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谜语,主动创编。如“千字插中间,北字分两边”(乖)。

4.汉字元认知知识教学

汉字元认知知识,包括汉字认知策略和汉字认知任务,是有关汉字学习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的知识,有关汉字学习中自我优势与不足知识。元认知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应当侧重指导学生辨析汉字认知任务,探究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主要从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教学入手。象形汉字教学,应该抓住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指事汉字教学,应当强调指事符号的意义。在象形汉字基础上增加符号,指示新的意义。会意汉字教学,一定要注意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意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从而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汉字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与图画有着不解之源,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一起复原文字的象形原貌,稍加点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必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牛、鸟、爪”等。演一演。学生表演汉字的意思。例如会意汉字“看”,(学生表演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样子)、例如形声汉字“顾”,(学生表演回头看的动作)。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汉字的意思。例如指事汉字“末”“本”(树梢、尾梢、末梢、末);“甘”(口中含着一点食物,一定很好吃,甜美有味,舍不得咽下去,更不愿吐出来);“刃”(那一点指示刀刃);“亦”(那两点指人的腋窝)。综上,汉字教学应当从字音、字形、字义知识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认知,正确解释认读汉字字音,正确书写汉字字形,正确解释汉字字义。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10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的切入点。我认为要讨论简化汉字是否应该入书法,就应首先理顺书法与汉字的关系,只有在明确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理解简化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书法不能脱离汉字

简单的定义书法,那就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这就说明,书法作品所写的必须是汉字,写了汉字才是“书法”。我们认为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没有汉字的产生,就谈不上书法。书法艺术也是随着汉字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由于书法必须书写汉字,而汉字本身是一种符号,于是书法也就毋庸置疑的成为一种符号。书法作为符号,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性,概括来说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书法是传递信息的手段,这是书法依赖于汉字载体、文字文化所获得的特权;同时,书法作为艺术美塑造的意义展示与价值展现,则书法是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共通的存在。

二、汉字起源与发展规律

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中写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如果从殷商甲骨文开始算,汉字已经有了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

“汉字从历时的演变出发,可以分成两大阶段。这两个阶段以秦代的小篆作为分界:自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通称古汉字;自秦汉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是书写单位笔画的形成。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书写单位是各种各样的线条,这些线条是“随体诘诎”而形成的,由这些线条构成的汉字,带有较明显的图形性。而隶、楷阶段的今文字的书写单位,则是各种类型的笔画。这些笔画经过自然发展和人为规范,逐渐变得样式固定、数量有限、写法规范,由这些笔画书写出的汉字,原始的图形性已淡化了。”

(一)汉字字体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符号的线条化与笔画化

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被察觉的变化。在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也是象形因素逐渐衰减以至全无的过程。

在整个古文字阶段中,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古文字中所使用的很像图形的字符改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度较低的符号。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大多数字符完全褪去其象形意味,用横、竖、撇、捺、点等笔画来组成符号。

(二)字体的变化与字形的简化相伴

以历朝历代政府用来书写公文的字体为主线,我们可以把汉字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战国时期的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以及魏晋至今的楷书。汉字演变为楷书以后,字形仍在不断地简化。汉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个性质就决定了它将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

(三)在汉字简化的主流背景下也有繁化

汉字发展的另一种改变则是繁化。汉字记录语言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适应语言的发展方向,更加精准的记录语言,因此出现汉字繁化现象。汉字的繁化和简化是相互作用的,不相矛盾。但繁化现象与简化现象不可相提并论,汉字简化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三、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素材

金开诚先生在1972年给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一个定义,“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金开诚先生还对“素材”两个字做出解释,这里的“素材”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而书法艺术的材料与题材都是汉字。由此可见,汉字与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而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作品是一个承载着多种信息的复合载体,各种信息应彼此促进、相互融合。作为书法艺术素材的汉字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则更应该被人们重视。准确、规范的汉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一大前提。

回到最初简化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的问题,简化汉字是否应该进入书法作品,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从汉字出现之后就开始了,并一直贯彻在汉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许多简化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经过长期检验的。例如“担”紫的繁体为“儋”、“”。《玉篇》有“担”字,注:“担,拂也。”本不是一字。清翟灏《通俗编》说:“俗以此同负之儋。”当是简化字所本。有些简化字虽然于古无据,但是很符合汉字发展的趋势。通过近六十年的简化字实践,我想这也能证明简化字的反响是正确的。却一直有人坚持繁体比简化字好的想法,很固执的排斥简化字,甚至出现在某些场合乱用繁体字的尴尬。

启功先生在回答别人“为什么肯用简化字去题书签、写牌匾”的时候不仅肯定了简化汉字的正确与规范,而且非常明确的说道:“在书法方面,点划形式和写法上,简体和繁体并没有两样;在结字上,聚散疏密的道理,简体和繁体也没有两样,只如穿衣服,各有单、夹之分,盖楼房略有十层、三层之分而已。”我认为这是对简化汉字入书法最大的肯定。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88-01

字理识字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方法,它凸显了汉字的字理,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不仅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为课堂增添了浓厚的语文味。然而,当前盛行的字理识字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我们教师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更好地优化字理识字教学,让汉字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3册《“红领巾”真好》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汉字“蓬、跃、棱、巢、崭、牌”,同时请学生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部分学生在使用加一加、换一换偏旁的办法记住了“跃”“牌”二字,其余的汉字则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办法进行识记。此时,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呈现汉字“巢、蓬、崭”,并出示了这几个汉字的字理:

巢:古体字“”下面的“木”代表树,“木”上面犹如鸟窝里有3只小鸟一起栖息在树窝上面,因此,“巢”就是小鸟们的家。

蓬:是个形声字,“艹”表示草,即蓬草的意思。(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崭:古体字“”,表示陡峭的山崖。(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些汉字的字理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其余的汉字。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7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问题: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此时,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教学法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并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是“上”,有的说是“土”,有的说是“旦”。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之”字的演变过程:

(金文)(小篆)(楷体),演示完成后,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之”的上面就好像是一只大的脚趾头,代表脚,下面是“一”,代表地面或目的地,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足到地面,即表示为“去”“到”的意思。因此,题目中的“之广陵”是指“去广陵这个地方”。

在这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都采用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这说明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字理识字教学意识,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我国的汉字文化。经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教学案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一、不可为了突出字理识字而牵强附会

在教学案例1中,教师采用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教学“崭”字。但是“崭”字的本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古体字与课文中要学习的“崭新”一词关联不大。再者,教师对“蓬”字的本义与课文中的“蓬松”一词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关联教学,这对学生的识字帮助并不大,没有达到字理教学的课堂效益。

开展字理教学是要从字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本义,弄清汉字的“源”与“流”的关系,为学生的书写和运用汉字打下基础。在案例2中,教师利用字理识字教学法将“之”字的演变与含义很好地呈现出来了,并且突破了古文翻译这一教学难点。那么,在识字教学中是否需要把汉字的演变过程一一呈现给学生呢?其实未必。比如人教版语文第3册《纸船和风筝》一文,出现了“漂”和“飘”两个生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识字:“漂”的“氵”旁与水有关,因此纸船在水上漂呀漂;“飘”的“风”旁与风有关,因此风筝在空中飘呀飘。通过对比、甄别,学生能迅速掌握“漂”与“飘”二字的特点、含义。

二、字义与语境相结合,凸显其人文价值

在教学案例1中,“巢”字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字的本义,假如把“巢”与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进行随文识字教学,那么字理识字教学就更显张力,内涵也会更为丰富。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巢”的含义是家。家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地方。在课文中,是谁给了小鸟一个家呢?这样的教学把“巢”字的字理与文本语境相结合,使“巢”字有了感情,充满了情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理呈现,为识字而教学。

如对人教版语文第3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中的“困”字,也可以进行字义与语境相结合的教学。

师:在浅水洼里,小鱼面临的情况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困”字的演变过程。说明:“困”中间的“木”是指生长得很茂盛的大树被围住了,无法舒展开来,所以一捺就变成了一点)

(教师结合文中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困”字的字形,体会小鱼受困的情景)

师:在课文中,设想“木”变成小鱼,“口”表示浅水洼,小鱼被困在了浅水洼里。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16-01

识字写字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文字的基础以及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前提。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汉字教学,而是要教学生如何识字写字,培养他们写字的兴趣,最终实现活学活用。信息化时代为目前的识字写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两者有效的结合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一 改革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写字识字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师生正音,提高普通话水平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普通话,学生要能准确读出每个生字的字音。写字识字的前提是汉语拼音的掌握,因为只有掌握了汉语拼音才能进行汉字的读写。由于中国地方广阔、方言多,很多地区的教师普通话不标准,给学生带来了较大影响。信息技术弥补了教师发音不标准的缺陷,计算机发出的标准声音纠正了师生不规范的读音。

2.演示汉字书写过程,规范学生书写标准

自古以来,汉字书写顺序都有一定要求。语文教师在强调分析汉字的结构和笔顺时,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演示汉字书写的全过程,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他们记忆、理解和模仿。记忆汉字没有便捷的途径,最好的方式就是反复地书写,语文教师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他们学写汉字的兴趣。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义

中国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是世间事物的一种表达,内涵丰富且博大厚重。因此,在进行汉字教学时,语文教师要注意汉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把汉字灵活展现出来。

二 改革方法

1.设定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对能发声或者是带有色彩以及动态的事物比较敏感。他们还处于比较好动的年龄,单纯的识字写字很容易使他们躁动不安。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定独特且有意义的识字写字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识字写字等教学任务。

2.纠正汉字发音

师生在写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汉字的发音往往受到一定条件限制,并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的汉字拼读更加准确规范,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硬腭、舌、软腭、唇等器官发音,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方法,提高他们的发音水平。

3.演示汉字书写顺序

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做汉字的书写演示,将静态事物升级为动态画面,形象地展现汉字书写顺序,以动态的形式表达古人的抽象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计算机对汉字的书写演示,能够使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书写笔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推动作用。

4.重现汉字演变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把汉字从书本转移到电子显示屏上,把汉字表达的内涵还原成形象生动的具体事物。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屏幕中的具体物象并猜测其对应的汉字,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了解汉字起源、发展的历史,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5.考核学习成效

利用多媒体以比赛的方式考核学生识字写字的效果,巩固学生对已学汉字的识记。以比赛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比赛中巩固知识,弥补不足。

6.增加实践应用活动

识字写字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生活中常用并且已经学过的汉字进行场景再现,然后让学生进行认读以及书写。这样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把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 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以传统识字写字教学法的方式为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