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及喂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6 09:30:51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1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34—02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即为母乳喂养,婴儿可以通过母乳汲取生长发育当中所需的营养以及能够提高免疫能力的各种物质[1]。本次研究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以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例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产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52例,年龄范围在19-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岁,25岁以下的产妇59例,25-30岁的产妇115例,30岁以上的产妇26例。其中按照产妇自身意愿分为采用纯母乳喂养的研究组105例,以及采用人工喂养的对照组95例,两组孕妇从产次、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10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持续采用纯母乳喂养的方式,其中不含任何的水或者其他流质食物等辅助喂养方式;对照组9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采用人工喂养,喂养食物包括水、奶粉、果汁等其他代乳品。对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期健康状况、孕妇的人口学特点、围产期的保健与营养支持、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以及产后的哺乳意愿等方面,在产后以书信、电话等方式进行产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喂养技能培训以及产后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对产后的新生儿喂养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2]。

1.3产妇产后恢复评分标准

对产妇产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统计,统计项目包括产后并发症、身体机能、子宫复原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积分判定,每项5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15分为满分。10-15分为优等恢复,5-10分为良等恢复,5分以下为差等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均数表示采用 ±s,P

2结果

经过产后6个月的跟踪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研究组105例母乳喂养的婴儿在体重、身长等方面的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95例人工喂养的婴儿,在肥胖率的发生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在产后的身体恢复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将两组产妇与婴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影响哺乳的因素

3.1.1心理因素

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心力憔悴,生理与心理都有极为疲惫的感觉,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尚未平息,尤其是初产妇更为显著,这样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乳汁的分泌情况,导致无法对新生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3.1.2生理因素

造成产妇无法对新生儿进行哺乳的生理因素包括:①偏大、凹陷或扁平:这种情况会造成新生儿无法将含入口中,经过多次的反复尝试后如果依然失败,将会对产妇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进而对哺乳丧失信心;②胀痛:在产后的1-3d内未按需哺乳,得不到吸吮,每次喂奶时间少于30min且每日少于8次,导致内乳汁充盈过度,形成淤积,进而对乳腺管进行堵塞,引发肿胀疼痛;③皲裂:在对婴儿进行哺乳的过程当中,由于含接的姿势错误,婴儿未将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或是婴儿在吸吮练习时过于用力,致使产妇破裂出血并结痂[3]。

3.1.3技术因素

未在婴儿出生的早期进行皮肤接触,并未使婴儿进行早吸吮练习,独立哺乳及姿势问题能力不足,致使婴儿无法吸吮或出生后对奶嘴产生错觉,对产妇产生抗拒感,导致产妇的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进而造成乳汁减少,母乳喂养也以失败告终。

3.2母乳喂养的护理

对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高,可采用以下正确的护理方式:①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告知母乳喂养对于新生儿以及产妇自身的优势所在,并对产妇的焦虑与恐慌心理加以疏导,缓解生产时的心理负担,使产妇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婴儿身上,提高母乳喂养的意识与意愿;②扁平或凹陷的护理:扁平可采用十字操进行的伸展与牵拉方面的练习,使增大至能够使婴儿直接对吸吮。凹陷可采用注射器去除针头,采用负压的方式将吸出后,在哺乳前进行热敷,保证婴儿吸吮的成功率。③肿痛与皲裂的护理:对于肿痛可采取按摩、热敷以及利用吸奶器将多余乳汁吸出等方式缓解肿胀疼痛的情况。对于皲裂可将少量乳汁涂抹至至乳晕上,并充分暴露及干燥,利用乳汁的抑菌与修复作用使逐渐恢复,达到继续哺乳的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纯母乳喂养不仅能够提高新生儿的生理发育,使其健康成长,还能有效缓解产妇产后的心理压力及负担,减少的不良反应,加快产后康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2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ted National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提到纯母乳喂养能满足 6 个月龄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明确了"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的目标,并提出了"加强爱婴医院建设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母乳喂养"的策略。但近年来我国母乳喂养率有下降的趋势[2]。但目前全球各个国家的纯母乳喂养状况不容乐观,和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时间还有一定距离。黄秀永调查发现[3],德保县农村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40.74%,影响因素主要有风俗习惯,因做农活不能保证哺乳时间,母亲外出打工,内陷、扁平,自觉乳汁不足、担心营养不够等,因对婴儿护理不当而发生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等。本文对德保县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旨在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他们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水平和重视,对婴儿进行科学喂养,减少母婴并发症,以促进农村初产妇身心健康和婴儿正常生长发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6月,对在德保县人民医院、城关镇卫生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16例,入选标准:①入院后2 d内;②无认知障碍及精神病史。年龄21~32岁,平均(25.66±2.71)岁,职业均为农民,学历:小学15例,初中53例,高中48例。

1.2方法 查阅有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并经专家审阅、修改。该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а系数为0.80,重测信度为0.85。该调查表内容有: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和需求、知识来源等4个方面。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包括:正确哺乳姿势、如何预防溢奶、什么叫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有哪些优点、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添加辅食原则、婴儿用的餐具多久应消毒一次、婴儿口腔护理方法、脐部护理方法、婴儿正确洗澡方法、正常婴儿每天大小便次数、预防臀红方法等13个问题。在认知方面,每个问题分别设有完全不知道(从未听说过)、不知道(听说过但不一定正确)、知道(从电视、网络、书刊等看到过或听医护人员说过,内容正确但不完整)、完全知道(从电视、网络、书刊等看到过或听医护人员说过,内容完整、正确)。在需求方面,每个问题分别设有完全不需要、不需要、需要、非常需要,均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 分别计1~4分,分数越高表示受测者认知和需求越高。获得知识来源设有医护人员、母亲、网络、电视、家婆、书刊杂志、朋友、同事,可多选。在调查表前,向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并征得同意后发放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问卷100%。

1.3评分方法 认知评分方法:13项内容满分为52分,46~52分为优秀,36~45分为良好,31~35分为及格,

2结果

农村初产妇对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认知情况:良好8例(6.89%),及格14例(12.09%),不及格94例(81.03%)。需求情况:需要84例(72.41%),不需要32例(27.59%)。知识来源:通过母亲、网络、电视、家婆、书刊杂志、朋友、同事获得60例(51.72%),通过医护人员获得6例(5.17%),无任何来源50例(43.10%)。

3讨论

婴儿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婴儿,由于各个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适应能力差,而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的营养又多,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营养不良;同时,因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只有IgG,机体免疫功能差,如果护理不当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国内报道[4],纯母乳喂养婴儿可有效预防因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住院。李凡报道[5],来自农村的新生儿患败血症以挑马牙感染、挤压乳腺致蜂窝组织炎、皮肤烧灼伤为主。婴儿的喂养和护理完全依靠其母亲及其他照顾者对喂养和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执行率。杨巧玲报道[6],初产妇产后1 w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有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社会支持等,产妇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她们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高。知识是行为的基础,只有产妇及其配偶、家人掌握科学的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才能支持并做好婴儿科学喂养和正确护理婴儿,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本文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不及格率高达81.03%,总需求率为84.48%,知识的来源主要通过母亲、网络、电视、家婆、书刊杂志、朋友、同事获得占51.72%,通过医护人员学习的仅为5.17%,而无任何来源占43.10%。由此说明,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缺乏,需求率高,部分无任何知识来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没有任何团体对农村育龄妇女进行有关婴儿科学喂养及护理知识培训;②基层医院开设的孕妇学校没有这方面知识。德保县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水平偏低,除了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外,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程度,改变观念,提高她们对婴儿科学、合理喂养及正确护理方法,对促进母亲身心健康及婴儿正常生长发育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10:139-144.

[2]杨梅,刘娜,杨昌友,等.中国西部 5 省农村婴儿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35-1037.

[3]黄秀永,陆青梅,农玉碟,等.德保县农村婴儿纯母乳喂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48-48.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4-02

母乳是新生儿及婴儿的最好食物,有利于增加新生儿及婴儿的抵抗力,促进新生儿及婴儿的生长发育[1]。随着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增加,全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为此,我们特对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产妇在分娩前实行护理干预,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产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的产妇21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6例。研究组中年龄20-32岁,平均(24.9±4.5)岁,顺产65例,剖宫产41例;对照组中年龄21-30岁,平均(24.5±3.2)岁,顺产63例,剖宫产43例。两组所有新生儿的阿氏评分均在8-10分之间,排除乳腺疾病及严重妊娠合并症者。两组在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产前不实行护理干预;研究组的产妇在孕第20周开始实行产前护理干预,直至分娩后。对比两组产后全母乳的喂养率及产后1周内新生儿体重、身高的增长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本文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器V1.61分析,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分析,P

2 结果

研究组中全母乳喂养96例,占该组的90.57%;对照组中85例,占该组的80.19%。研究组内新生儿一周内身高、体重分别增长(1.34±0.28)cm、(9.9±1.8)g;对照组新生儿一周内身高、体重分别增长(1.16±0.52)cm、(9.1±1.4)g。见表1。

表1 两组全母乳及1周内新生儿增长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全母乳喂养(例%)身高(cm)体重(g)研究组10696(90.57)1.34±0.289.9±1.8对照组10685(80.19)1.16±0.529.1±1.4X2/t4.573.133.61P

母乳中富含新生儿需要的各种物质,是新生儿及婴儿无可代替的食品。根据国外研究资料显示,9个月前使用母乳的婴儿在成年后智商明显较高[2]。母乳中富含的胡萝卜素、维A酸、牛磺酸等物质有利于新生儿及婴儿抵抗力的增加[3]。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的产妇,受疼痛及精神因素等的影响,乳汁分泌受限,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信心不足等原因,造成新生儿的全母乳喂养率明显减少。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孕妇接受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负责的奶粉生产厂家常虚夸奶粉的好处,使产妇误以为奶粉更适合新生儿;部分产妇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害怕哺乳后体型改变以及产妇乳汁过少等原因[4]造成对母乳喂养意识的不足,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全母乳的喂养率。因此,我们特对106例孕妇从孕20周开始实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对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在孕妇进行体检时通过口头宣传、发放图片等方法使其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同时积极的与孕妇进行沟通,以了解其对母乳喂养的看法。对部分母乳喂养意识差的孕妇应重点对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孕妇定期对进行检查,发现凹陷时及时牵拉等处理;从孕28周开始指导家属及孕妇观看有关母乳喂养的碟子;同时告知其科室电话,以便孕妇出现疑问时能够及时解答。②在分娩前做好对孕妇母乳喂养的指导:孕妇入院后至分娩前这段时间内指导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及充足的睡眠,多进食流质食物,如鸡汤、鱼汤等,以增强产后泌乳;并继续着重对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向孕妇及家属介绍分娩的相关知识,使产妇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给分娩及泌乳造成影响。③护理:孕期对产妇进行护理是保证产妇母乳喂养的基础。护理的主要内容为对进行检查,每天定时做牵拉和伸展的练习。同时指导产妇做好对的清洁工作,每日用湿毛巾及清水对及乳晕进行擦洗,以减少皲裂发生的风险;告知产妇在新生儿哭闹时进行喂奶;向其讲解照顾新生儿的注意事项。

本组资料内在产前进行护理干预的一组的全母乳的喂养率明显的高于在产前未进行护理干预的一组,同时头一周内新生儿的体重、身高增长速度也占有明显的优势(P

参考文献

[1]刘凤宁.产前产后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分泌及喂养的临床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8):201-202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4

【关键词】 新型护理干预; 早产低体重儿; 不耐受

Study the Effect of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LYU Cui-m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65-06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80 cases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had 40 cases.Two groups were given intravenous nutrition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feeding related conditions and tolera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nasogastric and stomach tube indwelling time,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ime and the time required to restore the quality of the birth body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Intoler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Duanzhou District in Zhaoqing City,Zhaoqing 52604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7

早产儿通常又可被称为未成熟儿,胎龄低于37周,且常把新生儿的体重低于2500 g称为低体重儿,若新生儿的体重低于1500 g,则称之为极低体重儿(VLBWI),因其各个系统的器官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较低、抵抗力较差和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在新生儿中的病死率较高[1]。给予早产低体重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可以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影响早产低体重儿的疾病转归,被认为是显著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的生存率的重要环节[2]。在笔者临床护理研究中,通常给予新生患儿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新生患儿非营养性吸吮,应用微量泵进行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采用腹部抚触等措施,把各种护理干预有关措施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型的护理循环,使其贯穿于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80例早产低体重儿,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经过专业护理人员观察了解早产低体重儿的发育情况,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均于出生6 h内入院,且均需经过胃管喂养。采用Apgar进行出生后1、5 min评分均大于8分,且排除先天性遗传疾病和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中男51例,女29例,胎龄28~34周,出生体重1.2~2.5 kg。两组患儿性别、身长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静脉营养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喂养后俯卧位:应用早产低体重儿专用卧垫,依据相关要求使早产低体重儿俯卧或仰卧在其小枕上。(2)腹部抚触:给予患儿腹部按摩,其操作的具体时间在下一次喂养前和俯卧后,腹部抚触时要以脐为中心掌心慢慢向外周进行,且用力要适当柔和,需要密切注意患儿在腹部抚触时的呼吸、心跳、肤色、肌张力及哭闹等一般情况。(3)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早产儿吸吮空的橡皮,在给患儿胃管喂养之前的需吸吮5 min左右,应用胃管分次喂养时让早产低体重儿给予非营养性吸吮,促使患儿分泌胰岛素和胃泌素。激素会促进胃肠道的快速生长、发育及其功能成熟,显著提高患儿胃肠营养的耐受性,其不仅可使早产低体重儿一直不断的增加能量摄取,而且还可有效提高患儿吸收营养的应用率,极大地缩短了胃管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4)采用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的方案:微量泵进行定量和定速度输入,且每泵入1 h需间隙2 h。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在常规传统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应用较为传统的护理方案,即早产患儿需直接卧在暖箱内[4]。

1.3 观察指标 由专业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儿鼻胃管准确留置时间、全肠道营养时间、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具体胃残留状况和呼吸暂停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时间情况比较 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鼻胃管留置时间、全肠道营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残留及呼吸暂停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呕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残留率、腹胀发生率及呼吸暂停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早产患儿耐受性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75.0%患儿(30/40)喂养耐受,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18/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000,P=0.0062)。

3 讨论

早产儿通常是因其提前出生,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机体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该时期所需的能量较高,然而新生患儿的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且其营养吸收能力也相对较弱,胃肠道的相关功能也较弱,吸吮的能力较差,因此早产低体重儿会发生喂养不耐受性等相关并发症状,严重则会危害新生患儿的生命[5]。文献[6-7]研究显示,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性与新生儿的胎龄和其出生体重密切相关,早产儿的体重越低,患儿发生的喂养不耐受性概率愈高。治疗和预防早产低体重儿是我国围产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8],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加,其概率大约在5%~10%。本研究采用新型护理措施干预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性有一定的显著效果[9]。

传统的常规护理措施会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临床上常用的喂养方法是间断胃管喂养和应用肠道外静脉营养,采用常规的间断胃管喂养可把奶液一次性迅速地注入新生患儿的胃内,胃肠腔内的压力随之增加,患儿的胃黏膜受到强烈的刺激,更为严重的会导致患儿小肠缺血性坏死,最后加重早产低体患儿的不耐受性[10-11]。肠道外静脉营养虽然能够补充因喂养不足而缺少的一些营养物质,然而若早产患儿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营养,则会对新生患儿胃肠道的胃分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以及消化道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胆汁紊乱会出现淤积性肝炎,新生患儿的肾功能被加速损害,最终使新生早产低体重儿的代谢发生紊乱[12]。此外,插管技术也较为复杂困难,对相关护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且营养液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普及面也非常小[13-16]。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快速得到恢复,可为患儿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能量,显著改善了早产低体重儿的心理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指数,新生患儿的体重和发育指标均有良好的改善,在临床上为新生患儿的远期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17-19]。因而,科学合理的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和早期足够的营养支持是远期患儿的发育和健康的重要部分。通过腹部按摩后,患儿的消化道激素逐渐增加,新生患儿对营养物质吸收和消化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患儿更好的生长发育,进而极大地提高了患儿经肠道的喂养耐受性[20-22]。

本研究显示: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后,早产低体重儿的鼻胃管留置的时间(10.7±5.6)d,全肠道的营养时间(9.3±5.4)d,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7.8±3.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8.6)d、(17.3±5.8)d、(10.2±3.6)d,且新生患儿的胃残留率、腹胀发生率及呼吸暂停率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患儿,此外新型护理干预组患儿的喂养耐受率为75.0%,明显高于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的45.0%。因此,对早产低体重儿采用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经肠道喂养耐受性,降低喂养不耐受性的概率,还可以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逐渐成熟,降低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应用新型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早产患儿的不耐受性,提高早产儿体重、加强胃肠道功能及减少早产儿体重儿的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美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77-79.

[2]党爱玲,郭红梅.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作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68-1269.

[3]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2):524-525.

[4]陈凯瑶.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47-248.

[5]李红,王柳金,农均华,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体重增长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2,25(2):128-129.

[6]李占魁.早产低体重儿肠道喂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1):827-829.

[7]陈凯瑶,胡爱兰.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280.

[8]黄妙霞,徐燕珊,谢金水,等.营养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5):189-191.

[9]江泓,张金蓉,刘孝桥,等.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喂养的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2):250-252.

[10]邢小芳.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660-2662.

[11]李朝晖.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162-163.

[12]袁建荣.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探析[J].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探析,2015,15(14):250-251.

[13]邢晓霞.极低体重儿经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036-2037.

[14] Armanian A M,Sadeghnia A,Hoseinzadeh M,et al.The effect of neutral oligosaccharides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infa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Int J Prev Med,2014,5(11):1387-1395.

[15] Van Niekerk E,Kirsten G F,Nel D G,et al.Probiotics,feeding tolerance,and growth:acomparison between HIV-exposed and unexposed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Nutrition,2014,30(6):645-653.

[16] Benor S,Marom R,Ben Tov A,et al.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mother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Am J Perinatol,2014,31(6):497-504.

[17] Karagol B S,Zenciroglu A,Okumus N,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low vs rapid enteral feeding advancements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 750-1250 g[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3,37(2):223-228.

[18]马开美.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价值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2010.

[19]蒋曙红,王金秀,张琳.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2):5269-5271.

[20]朱慧洁,沙吾列・木塔力甫.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61-562.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5

结果: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感染。

结论:多种原因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致喂养困难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新生儿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医护人员就应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并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增强新生儿体质,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我科收治的54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现就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占同期我院出生婴儿(589)的9.17%。

1.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大多采用黄瑛建议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中早产儿32例,占59.26%,低体重儿26例,占48.15%,宫内窘迫22例,占40.74%,新生儿窒息23例,占42.59%,感染(宫内感染和出生后的感染)20例,占37.04%。详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高危因素主要有:①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多数的早产儿体重在2500g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g以下,由于早产,婴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的成熟度低,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的情况。并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就愈低,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机率就愈大。②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这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因缺氧时,机体将血液主要供给重要脏器的需求,如心、脑、肾等,这就使胃肠道的的血供减少,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缺氧还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胃肠道的电节律发生紊乱,使胃肠动力减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③感染,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刺激因素。首先,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适宜的温度尤为重要,应使室温维持在23-27℃,使婴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必要时可使用暖箱来保持婴儿的体温。其次,减少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刺激,因为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婴儿的呼吸、心律、血压产生剧烈的波动并影响生物钟的节律,产生睡眠剥夺,使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胃肠功能。

3.2.2合理的喂养方式。①喂养指导。指导患儿母亲正确的喂养知识,并注意观察喂奶时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嘱母亲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20rain,每次喂食后轻拍婴儿的背部使其打嗝,防止返流时误吸。②适当的喂养时间。临床上以婴儿胃肠蠕动开始和胎粪的排出为开始喂养的指征,因为过早的开始喂养,容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等,但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③选择合适的乳类。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喂养,更要注意首选的是母乳,其次是配方奶粉,并要注意应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给新生儿的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④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主要是针对早产儿使用,因为早产儿的胃肠功能不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称为非营养性吸吮,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

3.2.3刺激排便。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刺激排便能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功能成熟的时间。

3.2.4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

4结论

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喂养问题,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我们的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从围产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尽可能的避免早产、缺氧和感染等这些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临床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密切配合医生,使新生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6

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的母乳喂养率仍然相对较低, 给予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使母乳喂养率提高, 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促进作用[1]。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当中, 临床护士为产妇提供个体化的认知干预, 让产妇能够明确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作用, 对产妇母乳喂养的主动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临床护士主动对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可以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给予母乳喂养, 更加适应母亲这一角色, 进而使其顺利渡过产褥期。相关研究表明[2], 系统化母乳喂养在指导过程当中, 临床护士要正确指导产妇哺育婴幼儿的方法, 指导其掌握相关技巧, 使其哺乳婴儿的能力明显提高, 进而使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 通过对产妇出院以后的跟踪随访, 可以起到对母乳喂养的支持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本院接收的86例产妇,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43例。干预组年龄21~33岁, 平均年龄(28.1±4.3)岁;对照组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29.1±4.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母乳喂养指导[3]。

1. 2. 2 干预组 采取系统性母乳喂养。①有效评估:临床护士对产妇的健康知识水平给予全面调查, 使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程度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其中包含技巧以及优势等相关方面,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指导方案。②认知和心理干预:有些产妇还没有完全适应母亲这一角色, 极易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 会过于担忧母乳喂养对乳房美观造成不良影响, 进而拒绝母乳喂养, 临床护士要主动对产妇给予认知以及心理干预, 向其耐心讲解这种方式对母婴的好处, 在整个过程当中对母子感情的建立以及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士要正确引导产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掌握育儿的方式, 不断累积经验, 鼓励产妇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③哺乳方法:临床护士一定要正确指导其哺育新生儿的相关措施, 包含更换衣服、抚触、洗澡等, 同时教会其明确掌握婴儿的作息时间, 包含进食、二便以及睡觉等, 同时正确指导其有意识的培养新生儿的作息规律。若产妇的母乳量不足, 则按照实际情况, 给予运动以及饮食干预, 正确指导其按摩乳房。不定期的对出院以后的产妇给予跟踪随访, 特殊情况时给予指导, 耐心讲解母乳喂养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同时给予有效解决[4]。

1. 3 观察指标 对比干预后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母乳喂养41例, 母乳喂养率为95.35%(41/43), 对照组母乳喂养35例, 母乳喂养率为81.40%(35/43), 干预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on improving application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breastfeeding rates.Method:60 case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obstetrics NICU within 2 hours after birth from May 2014 to September 2015,odd number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ouble number as the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control group was given general care,children with discharge 4 to 6 months of breastfeeding rate and incidenc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6 month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four to six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ree ways feeding rat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The very low birth weight; Breastfeeding;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24

S着我国围生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其中合理和科学的营养支持在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类新生儿在出生时各器官及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生长发育迟缓等,因此,应关注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态。母乳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的最佳选择,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具有多种优势,如提高患儿喂养耐受性、减少相关疾病、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1]。国外十分重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国内也逐渐开展对该患儿的母乳喂养,但喂养率仍较低[2]。因此,应加强护理干预,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本研究主要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亲采取早期定时模仿新生儿吸吮,提供信息支持与心理支持等人性化护理方法,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中的作用,为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于本院产科生后2 h内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按入院顺序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行综合护理,对照组患儿行一般护理。观察组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胎龄29~32周;出生体重1000~1500 g,平均(1325.33±62.15)g,均顺产。对照组患儿中男15例,女15例;胎龄29~32周;出生体重1000~1500 g,平均(1329.47±63.58)g,均顺产。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 g≤出生体重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1)宣教:患儿入组后,由本研究组统一人员进行宣教,讲解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分析母乳喂养的优势,使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加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2)一般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及护理,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脉搏、血氧分压、心电图等),当患儿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及时上报主治医师进行有效的处置。(3)针对母婴分离的护理:由于本次研究入组患儿均住院治疗,且母亲无法陪护,因此无法及时行母乳喂养。如产妇产后未得到及时的吸吮,容易造成乳腺管淤塞不通、肿胀、泌乳时间后延等情况,从而影响母乳喂养率,产妇自我舒适感也会下降[3],进一步影响乳汁分泌,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应加强对产妇的护理,由统一人员进行护理宣教,教会产妇自我护理。(4)定时送母乳:每天产妇将母乳挤出后,及时送到医院,由护理人员将母乳进行分装、消毒后进行喂养,母乳量不足时给予早产儿配方奶补足喂养。(5)探视护理:每周五下午通过摄像头探视一次,定期与家属沟通解释病情。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早期定时模仿早吸吮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等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由于患儿在住院期间,存在母婴分离现象,无法像健康新生儿那样进行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入组患儿行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具体方法为:进行1次/d,接触时间30 min/次,于独立的房间或用屏风将进行皮肤接触的新生儿间隔开,室温保持在25~26 ℃,母亲进入病房后,需穿上消毒后前面开口的衣衫,取坐姿,婴儿在母亲的胸前呈平行或半倾斜位,婴儿尽量,除尿片外不穿其他衣物,在婴儿的后背盖上母亲的衣衫或毯子,整个过程母亲可以观察、触摸新生儿,给新生儿倾听音乐或低声呼唤。在新生儿病情允许情况下直接母乳喂养,进行早吸吮。全程由新生儿科护士陪同,有问题随时向医生进行咨询。(2)按摩方法:用湿毛巾热敷双侧,温度为40~45 ℃,热敷时间为5 min,一手托住,另一手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轻轻按压,5 min/次,然后用手指指腹轻轻搓捏刺激数次。(3)信息支持:每天由新生儿科责任护士用手机或相机照一张患儿相片并将患儿在NICU的情况告知母亲,使母亲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患儿的情况,产妇出院后,每天把患儿的有关信息电话告知给母亲。(4)心理支持护理:产科责任护士适时给产妇讲解心理知识,减轻产妇的焦虑,使其明白愉快心情与泌乳的利害关系,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可能陪伴产妇,让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承担早产儿母亲的角色。由新生儿护士定期给产妇操作示范照顾新生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产妇照顾出院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信心。

1.4 随访方式 记录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围产期因素、肠道喂养、抗生素使用、生长发育指标等,每一位患儿均在早产儿随访门诊建立随访资料,出院后定期回院进行随访,由专门早产儿随访医生、护士进行随访指导,观察比较出院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三种方式喂养率比较 两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三种方式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P=0.026),其中观察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5,P=0.034)。

3 讨论

由于O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水平尚未完善,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患儿的营养缺乏,可引起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等,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肠内营养,提高喂养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喂养方式的最佳选择[4-5],母乳中营养物质丰富,包括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可促进肠道成熟,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智力水平,降低早产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同时,对患儿的体质量、身高和头围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6],在婴幼儿的健康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7],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率[8]。

本研究中,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等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方面具有具有重要意义,且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研究显示,及时合理的母婴皮肤接触可以预防患儿出现低体温情况,目前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逐渐被重视,已逐渐成为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需与母亲分离,受该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实施,且患儿住院后,产妇得不到早吸吮刺激,从而引起泌乳素分泌减少,导致乳汁分泌被抑制,母乳分泌不足[9],进一步加重了产妇的焦虑和恐惧[10]。因此,针对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采取另一种护理方法来代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法。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行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1次/d,接触时间30 min/次,或在新生儿病情允许情况下直接母乳喂养,进行早吸吮。在该项护理过程中,母婴皮肤接触时新生儿用鼻推压或舔,有助于催产素的释放,从而刺激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以往有学者对产妇进行按摩,促进产后早期泌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同时,在行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过程中,患儿家属可早期地参与到新生儿的照顾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患儿与母亲的熟悉程度,安慰患儿,同时,可缓解产妇由于长时间见不到患儿产生的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增加照顾的能力和信心,满足了掌握孩子病情和照顾的需求。为满足患儿母乳需求,在本研究中,为母亲准备了一次性的高温消毒储奶瓶,在奶瓶上标注好早产儿姓名、收集日期和时间[12],在运送到医院的过程中,使用绝缘性好、有冰袋的冷藏箱或绝缘袋保存,以保证母乳成分不被破坏[13-15]。在母乳喂养期间,母亲的情绪变化对乳汁的分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较为重视患儿母亲的心理干预,对患儿家属给予心理支持护理,主要目的是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帮助其分析愉快心情与泌乳的利害关系,让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承担早产儿母亲的角色,提高产妇照顾出院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信心。因此,给予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Meier P P,Engstrom J L,Patel A L,et al.Improving the use of human milk during and after the NICU stay[J].Clin Perinatol,2010,37(1):217-245.

[2]施卸丽,徐鑫芬.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5,14(12):1123-1125.

[3]赵玉芳,秦瑛,金得燕.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护理干预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23.

[4]杜敏.浅谈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和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8(8):492-493.

[5]文佳.产后家访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效果研究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51-53.

[6] Van de Lagemaat M,Rotteveel J,Muskier F A,et al.Post term dietary-induced changes in DHA and AA status relate to gains in weight,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in preterm infants[J].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2011,85(6):311-316.

[7]林丽爱.产后访视对促进母乳喂养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1):583-6584.

[8]陈秋兰.强化早期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9):2944-2946.

[9]葛A,雪丽霜,覃桂荣,等.影响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多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197-199.

[10]尹志勤,吴艳华,李一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的护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0,9(10):842-844.

[11]王仙,余莉梅,徐影.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3(3):279-281.

[12]冯淑菊,景亚琳,陈杭健,等.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J].协和医学杂志,2014,5(4):399-404.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8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严重影响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近年来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有了较多新的进展,现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董梅等[1]等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下述情况之一,且无其他并发症,可考虑为喂养不耐受: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 腹胀,胃残余 > 喂入量的 30%,胃内咖啡样物;(2)被禁食 >2 次;(3)第 2 周末每次喂入量 前次喂养量的1/3)。

2 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2.1 护理干预

2.1.1 喂养

2.1.1.1 喂养乳类 早产儿喂养首选母乳。但因母乳喂养摄入的营养成份不够早产儿生长所需,有造成胃发育不良等。王晨等[2]研究显示,母乳强化剂含有蛋白质、钙、磷、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合成分,可弥补母乳的不足。

2.1.1.2 开奶时间 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主张生后 4 小时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 1 ~ 3 天后开奶, 禁食期间静脉补充能量, 以保证热卡的提供。发生喂养不耐受( 呕吐 、腹胀 、胃内咖啡色液等) 立即停喂[3] 。Terrin 等[4]对喂养时胃残留 >40% 的早产儿分别采用禁食和微量喂养 6 ~12mL/(kg・d),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禁食患儿明显缩短,认为早期微量喂养适宜在早产儿中使用。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 24h 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 0.1~24mL/(kg・d)开始,作用并不是为低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主要是在其出生早期能够有效地接受肠内喂养之前滋养胃肠粘膜,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因此称为启动性喂养[5]。目前多主张早产儿出生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微量肠道喂养[6]。

2.1.1.3 喂养的方法 杨柳青等[7]通过对VL-BW进行3种不同喂养方法的观察,发现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最短。间歇持续输注法是采用输液泵输注,时间可以维持30min~2h,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8]。于颖等[9]研究表明,间歇持续输注法发生胃食管反流、残留、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机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钟世冰等[10]报道,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胃的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过渡至正常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体重增长更快、住院天数减少。

2.1.2 非营养性吸吮 有研究证实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增加胃肠动力,对新生儿消化道的成熟起正性促进作用[11-12] 。高琳[13]报告显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李春华[14]研究表明,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肠道营养达到 418. 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1.3抚触护理 有研究[15]表明,腹部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刺激胃肠道释放胃泌素,促进胃肠蠕动及胃黏膜生长,从而减轻肠胀气及腹胀,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具体方法:餐后30min腹部按摩,以手掌心接触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速度、压力适中,3~4次/d,10~15min/次。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哭闹、面色改变、呕吐时应暂停抚触。

2.1.4 护理 早产儿由于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呕吐。有研究[16]表明,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及胃肠功能的适宜。俯卧位时早产儿肺的顺应性及潮气量得到改善,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胸廓运动的不协调性减少,肺泡膨胀,氧合功能增强,气体交换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组织供氧量增加,从而减轻了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食管反流,降低呕吐发生频率[17]。具体卧位方法:喂奶后置俯卧位,头部抬高倾斜 15°,四肢呈蛙状,手可以触摸到脸部,头偏一侧, 头部交替偏左或偏右, 床单位做成“鸟巢”状,每天俯卧位时间 14~ 16h ,在治疗、喂奶、皮肤护理等情况下除外。

2.1.5 刺激排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廉伟林[18]报道,刺激排便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2.1.6发展性照顾:根据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的不同,放置于暖箱内保暖,病房环境幽暗、减少光线刺激,温湿度适宜,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集中,减少噪音及疼痛。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舒适的,暖箱内置水床,使其有韵律感,周围做成“鸟巢”状,俯卧位时颈部不要过度伸展,以免引起肩内缩、背部后仰。指导家属进行早期干预,向家属传授基本护理方法,促进早产低体重儿健康发育。

2.2 药物干预

钟世冰等[19]文献报道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 3 ~ 5mg(kg・d) 加入 5% 或 10% 葡萄糖20mL中静滴,经临床观察可以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还有文献[20]报道,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胃管喂服西利,剂量0.2mg/kg,3次/日,于喂奶前30 分钟喂入,疗程5 ~7 天,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张云成等[21]报告表明,多潘立酮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喂奶前30min预防性鼻饲或口服多潘立酮,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多潘立酮联合金双歧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对照组比较,能使早产儿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能较快缓解早产儿临床症状,从而促进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早产儿早期营养需要的问题,提高了早产儿生存质量[22]。黄郁波[23]观察结果显示,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体质量增长和患儿日入奶量及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2.3 联合干预

有文献[24]报道,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从静脉营养过渡到经口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还有文献[25]显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王智惠等[26]研究发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缩短,胃潴留量减少,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二者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具有协同作用。王爱珍等[27]研究报道,在早产儿管饲喂养期间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共同刺激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使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 ~90.

[2]王晨,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是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59~263.

[3] 吴育萍, 苏绍玉. 84 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28(22):1532

[4] Terrin G, Passariello A, De Santo G, et a1. Benefical dfects of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t very low bfithweight infants[J]. JPediatr Gastroentero Nutr, 2005, 40(5):660

[5]许植之.新生儿胃肠外营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70~271.

[6]李卉,冯琪,王颖,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57~61.

[7]杨柳青,林志斌,赖素贤.三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评估[J].首都医药,2009,16(2):30~31.

[8]中华医学会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5):352~356.

[9]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歇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10]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 11] St umm S, Barlow SM , Estep M , et al.R esp iratory distress syndrom edegrades the f ines tructure of the non-nutritive suck in preterm in fants[ J] .JNeonatal Nurs, 2008, 14 (1) : 9~16.

[12] Pi menta H P, Moreira M E, Rocha AD, et al . E ffects of non-nutritive suck ing and oral stim ulation on breastfeeding rates for preterm ,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 random ized cl in ical trial [ J] . J Pedi at r,2008,84 (5):423~427.

[13]高琳.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2.

[14]李春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35.

[15]周 吕主编. 胃肠生理学[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01.

[16]李巧芬. 早产儿 2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J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A ) : 18~19.

[17]刘莉. 26例危重新生儿俯卧位改善低氧血症及胃潴留的观察[ J ] . 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1) : 1.

[18]廉伟林.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9):544.

[19]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20]刘育红.西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 8(26):49.

[21]张云成,李晓艳,安丽花.多潘立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7):70~71

[22]凌俊.多潘立酮联合金双岐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内科,2012,7(5):487.

[23]黄郁波.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5.

[24]陈卓全,陈利标,陈发明,等.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34.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9

关键词 新生儿;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吸吮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1

母婴床旁护理属于现代护理模式的一种,其中包括母婴床旁护理、床旁新生儿护理以及母婴同室健康知识宣教等内容。它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产妇及其家属在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上也得到强化,从而使母婴生活质量得到提高[1,2]。本文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新生儿吸吮率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我科诞生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43例。年龄1~30 d,平均年龄(14.8±3.2)d。40例为剖宫产,46例为自然分娩,4例为阴道助产。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5.20±3.10)岁。孕周33~38周,平均孕周35.4周。孕产次1~3次,平均(1.30±0.40)次。所有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无先天性疾病。

1.2护理方法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操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对一进行母乳喂养健康知识宣教和床旁护理:(1)产前床旁宣教。首先是健康教育,护士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孕妇熟悉院内环境、如何购买备用品、注意饮食安全等,然后是产前教育,对孕妇讲解产程、分娩的流程等,并且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指导婴儿喂养以及母婴护理等常识。(2)产后床旁护理。在产妇生产结束后护士亲自到床旁指导如何护理新生儿,如何母乳喂养。详细介绍育儿知识,纠正错误的育儿方法。具体步骤为:分娩第1天,护士对产妇进行早吸吮的具体指导,在24 h内指导新生儿吸吮母乳次数达10次以上,反复强调母亲乳汁不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多吸吮就能满足新生儿的需要,也可使产妇早下奶,打消产妇及家属的顾虑。分娩第2天,护士具体讲解正确的新生儿含接姿势,帮助新生儿含接的方法,妈妈选择什么样的体位,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得到家属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分娩第3天,护士让产妇或家属帮助新生儿采取正确的吸吮姿势,自己负责在旁边进行指导,并适时进行鼓励,增加家属或产妇参与的乐趣,提高家庭支持性。具体指导产妇如何在乳汁过多的情况下进行挤奶的正确手法。

在整个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护士需与家属共同参与,且每次护理时间不少于30 min,主要对母乳喂养的技巧进行强调,对母乳喂养知识进行评估,对不知晓产妇给予再次宣教,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以此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提升孕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产后第3天,对婴儿母乳喂养率、摄取乳头次数以及吸吮情况进行观察。产后第4天,产妇正常出院。护士对出院后的母乳喂养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告知产妇医院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并写于病历本上交与产妇,强调爱婴热线24 h开通,欢迎随时咨询。护士对经管产妇进行定期电话回访。

2结果

90例新生儿产后第1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54±1.24)次,吸吮障碍3例(3.33%),吸吮率96.67%。产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2例(2.22%),吸吮率97.78%。产后第3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1例(1.11%),吸吮率98.89%。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妇及其家属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此推动下,产科护理模式也在持续更新并不断自我完善[3,4]。而当前大部分医院产科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以及抚触等相应护理操作时均由护理工作人员在专设沐浴室内集中护理,新生儿因脱离产妇视线而引起父母的诸多担忧,例如在集中护理时会不会抱错婴儿,护理是否精心,是否会出现交叉感染等焦虑心理[5]。本研究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所有相关操作均在病房内完成,产妇以及亲人均能够全程观察甚至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新生儿每天都与产妇亲密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及时进行母乳喂养并满足新生儿吸吮欲望,更有利于母婴情感交流的增进。就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大部分产妇均为初产妇[6],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必要的喂养经验。所以专人护理指导、给予新生儿游泳、沐浴以及抚触护理操作并实施针对性健康知识宣教对于母乳喂养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可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对其实施专业协助和操作指导,例如正确的抱奶姿势、产后30 min早吸吮和及时吸吮、日吸吮次数、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有效保障、乳头发生皲裂、破损时的护理应对措施等[7]。上述母婴床旁护理措施有利于规避护理风险因素,增进产妇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使其护理依从性更高。

本次研究中,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新生儿游泳、沐浴以及接受抚触护理操作所需转运时间得到大幅节约,新生儿消毒用具物品损耗也相应降低,从而使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充裕的闲暇时间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健康护理知识宣教,指导其母乳喂养技巧并确保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对产妇和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婴儿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瑞.上门随访结合电话随访对初产妇产褥期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10):1268.

[2]徐海龙,荆蕙,王秀媛,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00,4703.

[3]杨晓玲,刘静.母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55-56.

[4]毕景芹.穴位按摩对产后乳胀及纯母乳喂养影响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2,18(8):1141-1143.

[5]张士琼,李俊.产后门诊支持对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6A):57-58.

[6]李云芳,冯瑜.产妇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52-153.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10

目前社会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但由于母乳喂养知识的缺乏,造成产妇忽视早期母乳喂养的重要性[1]。现选取我科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产前一周住院待产初产妇进行分类,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产前一周住院待产初产妇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产前及产后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50例初产妇发育均正常且无母乳喂养禁忌症。年龄为22~26岁,平均年龄(24.0±1.2)岁。各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前及产后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产前护理干预和产后护理干预。

1.2.1 产前护理干预 对产妇进行简单且通俗易懂的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画、视频、宣传册等形式让产妇获得关于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正确的喂养方式、喂养时间和如何护理等,以此纠正母乳喂养认识上的误区。

1.2.2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30分钟内进行母乳喂养,建立吸吮放射,产后1小时再次哺乳,促进泌乳。新生儿按需哺乳,母婴同室。同时进行护理。指导产妇每天40~45℃热毛巾热敷10分钟,并由根部向乳晕螺旋式按摩5分钟再进行挤奶,凹陷的产妇要进行立乳反射。

1.3 资料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以上两组均在产妇确定喂养方式后进行统一的收集喂养方式的资料。应注意的是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得收治同一病房且不得相互交流,以免影响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和产妇不良情况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产妇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产后母乳喂养率上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新生儿喂养的情况[n(%)]

组别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混合喂养

观察组(n=25) 18(72%) 5(20%) 2(8%)

对照组(n=25) 10(40%) 7(28%) 5(20%)

P 0.05 >0.05

2.2 母乳喂养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产妇不良情况发生情况[n(%)]

组别 皲裂 乳腺炎症 其他

观察组(n=25) 2(8%)* 1(4%)* 0(0)*

对照组(n=25) 4(16%) 5(20%) 2(8%)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母乳不但是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食品,可以提供婴儿必需的营养元素,帮助婴儿的生长发育,而且也是最卫生最安全最适合婴儿的健康食品[2]。母乳喂养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影响母亲产后子宫复旧[3]。相关研究表明,母乳不仅能够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而且母乳喂养与婴儿成长过程中的智商有正相关的关系 [4]。

但对于产妇尤其是剖宫产的产妇,产后伤口疼痛及分娩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缺少母乳喂养经验,担心体型变化而拒绝哺乳,乳汁分泌迟缓等造成对其母乳喂养的积极性下降,产妇不愿母乳喂养,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5]。因此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增加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优点的了解,使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产后母乳喂养率上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改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产妇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会平,汪玉莲,董福梅,等.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2(23):77-78.

[2] 李少娟.护理干预对住院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0(4):72.73.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11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99-03

不足月分娩导致早产儿宫内发育尚未完成,往往出生体重低甚至极低,各系统功能无法适应出生后环境,胎龄越小功能发育越不成熟,由于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等蠕动功能欠缺,消化酶及胃肠道激素活性低[1,2],出生后容易出现喂奶后频繁呕吐、腹胀、胃内容物潴留、肠道排空困难等喂养不耐受症状,导致肠内营养无法达到生长所需量。单纯肠外营养却不利于胃肠道功能的发育,可能出现新生儿生长停滞、发育迟缓、增加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并对新生儿日后长期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3,4]。因此,临床医疗服务中需要不断寻找预防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应用综合护理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9例,男49例,女40例,胎龄28~32周,平均(30.29±1.13)周,出生体重1 283~2 213 g,平均(1 548.3±53.2)g,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9分,5 min为7~10分,自然分娩39例,剖宫产50例,头围26~31 cm,身长38~44 cm;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遗传性疾病、重度窒息、严重感染、严重心肺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后Apgar评分、分娩方式、头围和身长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舒适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为主要内容,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间断胃管喂养、舒适护理、舒适腹部抚触、舒适排便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喂养前5~10 min予无孔橡皮进行吸吮练习;早期微量喂养:以低出生体重儿专用配方奶粉冲调适宜温度的奶液,出生后24 h开始给予

1.3 诊断标准[5]

腹胀,24 h内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多次喂养后呕吐;胃残余奶量>30%喂乳量;胃内有咖啡渣样物或大便潜血阳性;出生14 d喂入奶量

1.4 观察指标

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表现。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喂养情况比较

干预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比较(x±s)

2.2 两组体重增长比较

干预组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比较(x±s)

2.3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腹胀、呕吐、胃残留、排便不畅等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主要机制在于新生儿未能完成宫内发育,胃肠道机能远远落后于足月儿,对肠内营养物质无法消化吸收,从而加剧营养不良导致发育迟滞,体重不增加甚至减轻,其他系统结构发育无法完成,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增加新生儿死亡率[6]。早产儿胃容量小,胃肠道动力不足、蠕动缓慢、推动能力弱、协调性差,无法及时排空,贲门括约肌张力和压力尚未足以完全闭锁贲门,消化液分泌量少,消化酶类和激素活性低,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呕吐、胃残留、腹胀、排便不畅[7]。外界环境对早产儿的挑战极大,机体对刺激敏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可能增加胃黏膜损伤和胃肠平滑肌功能紊乱,加重胃肠道不耐受状态[8]。因此,为早产儿提供舒适环境和护理干预将有利于其获得安全感和放松,降低应激状态。本研究中执行综合舒适护理后,干预组早产儿每日摄入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表明该组新生儿对肠内喂养的适应性逐渐增加,反应其胃肠道功能日臻完善,从而使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显著缩短,使之获得正常喂养,避免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导致的胃肠道功能减退和损伤,也避免了营养物质摄入不全,影响机体整体发育。同时干预组早产儿由于喂养量增长,营养摄取更好,体重持续增长,每日体重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故恢复出生体重的耗时更短,为该组早产儿后期逐渐完成生长追赶奠定基础。通过一系列舒适护理干预,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腹胀、呕吐、胃残留、排便不畅等表现也更少,该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对喂养的耐受性更好,生长发育状况更佳。

本研究采用的舒适护理综合了护理、胃肠道护理、抚触等护理措施。由于早产儿对环境的敏感,为之提供温暖柔软安全的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对“鸟巢”式结构模拟的子宫环抱感有助于早产儿降低紧张状态、促进食欲的研究较多[9,10],本研究也综合此法,应用于部分早产儿,效果较好。结合新生儿消化道生理结构特点,在喂养时略抬高上身呈15°~20°[11],使奶液应重力自然进入胃肠,减轻胃肠道蠕动压力,并减少由于其胃呈水平位及括约肌张力不足发生反流,引起呛咳、溢乳,喂奶后取右侧卧位可防止反流,而俯卧抬高头部则可减少肢体活动导致的能量消耗,增加消化道营养吸收,促进胃肠道功能健全,并有利于新生儿肺功能改善,使之获得更充分的氧气及营养支持[12]。

胃肠道舒适护理包括了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间断胃管喂养和舒适排便护理。喂养前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能够锻炼新生儿对的适应和吸吮、吞咽的动作及功能协调,加快吸吮反射成熟,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酶类和激素的活性,促进胃肠黏膜生长发育,使其屏障功能在经口喂养之前做好对黏膜的保护准备,对胃肠道蠕动功能也是一种刺激和锻炼[13,14]。早产儿虽然无法迅速适应经口喂养,但应早期进行微量喂养,逐渐锻炼胃肠道,微量的食物进入尚未完全发育的胃肠道形成一种良性刺激,能促使其加快发育和生长,但量需要严格控制在早产儿所能承受的范围,以缓慢匀速滴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增加胃肠道供血,并经缓慢通过本无菌的肠道环境培养和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巩固内环境,减少细菌移位,避免一次性注入,加重胃肠负担[15]。本研究干预组早产儿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对需经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使用微量泵实现微量喂养。胃肠道功能是否完善正常排便是观察指标之一,由于肠道排空功能较弱,经消化后的内容物无法获得足够动力推动,早产儿体力、神经反射及协调力差,都可能导致排便困难或不畅,舒适排便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排便功能,促进早产儿新陈代谢。抚触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有重要影响,促进婴儿免疫功能、皮肤屏障功能、运动功能、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及消化道功能发育,并获得安全感和心理安慰。研究显示,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提高,增加胃泌素、胰岛素等激素释放,并对儿童期性格形成有影响。本研究采用抚触主要集中于腹部,结合穴位按摩手法,促进胃肠道蠕动,减轻腹胀症状,促进排便。

综上所述,综合舒适护理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提高早产儿舒适度和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陈卫华,季武兰,鲍婧. 捏脊联合腹部按摩护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护理学杂志,2013,28(5):41-42.

[2] Mansi Y,Abdelaziz N,Ezzeldin Z,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high dose of oral erythr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J]. Neonatology,2011,100(3):290-294.

[3] 马彩嫔.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6):6-7.

[4] Lucchini R,Bizzarri B,Giampietro S,et al.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How to understand the warning signs[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1,24 Suppl 1:72-74.

[5] 刘翠,王勇,胡艳霞.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J]. 四川医学,2012,33(7):1150-1153.

[6] 邹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 新生儿抚触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61-62,65.

[7] Gokmen T,Oguz SS,Bozdag S,et al. A controlled trial of erythromycin and UDCA in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minimizing feeding intolerance and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ies[J]. J Perinatol,2012,32(2):123-128.

[8] 唐振,付阳喜,曹嫚,等. 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91-2393,2401.

[9] Ng YY,Su PH,Chen JY,et al. Efficacy of intermediate-dose oral erythromycin o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ith feeding intolerance[J].Pediatr Neonatol,2012,53(1):34-40.

[10] 徐艳珍,余加林,艾青,等.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大便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数量变化[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 24(8):727-732.

[11] 何梅香,韩叶,张英霞.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95-96,103.

[12] 李洁,谢晓曼,汤薇薇. 早期喂养干预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探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01-1202.

[13] 任香娣,彭艳,孙献梅. 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J]. 护理杂志,2012,29(5):1-4.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篇12

【摘要】 目的 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 d较对照组(11.0±3.0) d显著缩短(P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后俯卧位; 喂养不耐受; 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2000 g)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而且吸吮、吞咽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临床上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一般不经口喂养,往往采用管饲喂养。如何使他们尽快能经口进食,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提高他们生存的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课题设计重组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喂养后俯卧位及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的流程,使之成为一个护理循环,贯穿于早产低体重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并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对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情况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共60例。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后6 h内入院、性别不限;(3)出生体重1200~2000 g,平均1320 g;胎龄28~34周,平均32.4周;(4)需经间断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5 min均大于8分;(6)与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无呼吸系统支持治疗。将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综合护理干预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胎产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低体重儿的整个喂养护理中。

1.2.1.1 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胃管喂养前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吸吮5~10 min。

1.2.1.2 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法:遵医嘱将所需的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奶按量及速度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泵1 h停2 h。

1.2.1.3 喂养后采取俯卧位:每次喂奶后使用早产儿专用卧垫(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13714.3及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200830113331.1)给予抬高头肩部150俯卧1 h。早产儿专用卧垫的构造:提供一种供早产儿在暖箱能安全舒适地进行仰卧及俯卧的专用卧垫。卧垫由U型床垫和固定头部用的凹型小枕组成,U型床垫有柔软的U型护圈,凹槽形状(长45 cm,宽35 cm,高8 cm);活动的固定头部用凹型小枕为凹槽形状(长25 cm,宽15 cm,高5 cm)。床垫的下层设有双层布套,布套内放置水囊垫由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医用塑料袋,规格29 cm×49 cm,单层厚度为0.13 mm),灌入30 ℃~36 ℃温水3600 ml呈水囊样。卧垫采用纯棉浅色绒布制作,U型护圈填充物为高弹力棉。使用前先将温度适宜的水灌入水囊垫内,并将水囊垫放入卧垫的底部的双层布套内,然后将卧垫放置于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内,根据早产儿身长将凹型头部固定小枕放置于卧垫适合位置,当早产儿仰卧时,小枕的的凹口朝床垫里面,当早产儿俯卧时,小枕凹口朝床垫外面。调整好早产儿,使之舒适地俯卧或仰卧于小枕上,头部置于小枕的凹槽内,确保早产儿在各种卧位时的安全。

1.2.1.4 腹部抚触:每次俯卧后在下一次喂养前给予腹部抚触5 min。抚触方法为用掌心抚触,用力均匀、柔和、力度适宜,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抚触,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每次抚触时间为5 min。抚触前用婴儿润肤油手掌,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反应,若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同时将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形成一个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1.2.3 对照组方法 采用常规喂养(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两组均进行常规治及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营养)。

1.2.4 配方奶及营养方案 两组早产儿均采用统一品牌奶粉(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因入院时间不同,于生后4~25 h开始喂养,从小量起:对于出生体重1000~1500 g早产儿,开始1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2 ml:对于体重>1500 g早产儿,开始2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4 ml。静脉营养两组均于生后第1天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第2天始加用6%小儿氨基酸,第3天始加用20%脂肪乳溶液,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量分别从每天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每3.0 g/kg。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预计总液量第1天为50 ml/kg,按每天25 ml/kg增加,直至每天150 ml/kg。肠道营养418.4 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5 喂养不耐受处理 在喂养过程中,如胃内残留奶汁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则将残留液打回,再将奶补至预计给予量;若下次仍有残留,奶量减少2~4 ml,若出现腹胀明显,则暂时停止喂养,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必要时摄腹平片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1.3 监测指标

1.3.1 喂养相关情况 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的例数。

1.3.2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参照董梅等[1]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色样物;(5)>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喂入奶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x±s)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3 讨论

3.1 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激素分泌不足,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出现胃潴留、腹胀、呕吐;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2]。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也称喂养困难,主要是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而导致其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残留物增多、加奶困难、或同时存在着胃食道反流及胃十二指肠反流,因而影响肠道摄取热量,从而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3,4]。而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完善,胃排空缓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道分泌激素的不足等原因[5],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经口喂养很困难。

3.2 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本课题研究中使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指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同时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腹部抚触、喂养后进行俯卧位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操作流程再造形成护理循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喂养后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1.

[2] 蔡荣英,陈秀捞,黄洁,等.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8):48-49,5.

[3] 朱璐兰.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护理学报,2006,13(10):1-3.

[4] 韩林林.不同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39-13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