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8-30 18:27:45

出差计划

出差计划篇1

    年度出差计划表 

年度 单位: 上 旬中 旬下 旬计第一期1 月    2 月    3 月    4 月    小 计    第二期5 月    6 月    7 月    8 月    小 计    第三期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小 计    总 计    年度 单位:

出差计划篇2

1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人口性别比

11出生性别比合理区间

人口结构的重要指标就是出生性别比,这一数值通常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合理区间内上下波动。如果人口性别比长期超出这个范围(无论高低),就很容易因性别比失衡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造成相当大的阻碍。[1]

关于出生性别比,最早提出这一理论并给出合理数值的人是格朗特,他于17世纪提出这一理念。格朗特认为,人力性别比的合理范围在14∶13左右,也就是10769。但是出生性别比不可能一成不变,并且不同地区的出生性别比也会有差异。当时格朗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区间,而在20世纪,联合国正式划定出生性别比的标准值区间,也就是最低102,最高107。

12我国出生性别比现状

我国目前具有性别失衡问题,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情况。但相比于其他也具有类似困扰的国家来说,我国的问题尤为严重,无论是经历的时间还是问题的严重性来说,我国都极为突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相对来说还能够基本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但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就开始持续升高。在2010年的调查中,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1806。即使相比2005年的调查结果有所缓解,但依然严重超出正常范围。

13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失衡

一方面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或者说至少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强行推动计划生育政策,大量女性新生儿被无端“消灭”,导致我国出现出生比失衡的情况。因我国对生育的控制较为严苛,人们一般不能自由选择生育的空间,不能通过选择子女数量的方式满足自身对性别的需求,流产情况就开始大量出现,最终人们会选择新生儿的性别。[2]

另一方面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关键因素。有学者指出,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当中,也有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情况,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他们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只是降低了新生儿的出生率,但这和出生性别比并没有直接联系。他们坚持认为,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很少的案例是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的。由于反例数量太少,因此以此证明计划生育对于出生性别比没有影响,会显得有些不合逻辑。对此,有关学者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得出以下结果:生育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出生性别比就会升高025。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出生性别比偏高,至少是一个关键因素。

2计划生育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21分析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采取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所用全部模型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首先以出生率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量,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运用规定的效应模型。第二,在模型中加入代表计划生育政策的虚拟变量PO1、PO2和PO3,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第三,当计算模型出现异方差或序列相关问题时,应运用FGLS将错误数据纠正,消除界面出现的各项异常数据,以免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22分析结果

据研究结果来看,在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由于计划生育而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偏效应基本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如果是在市场化还未健全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不会加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会一直减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机制的健全,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扩大城乡收入的差距。也就是说,在市场化制度还不健全的阶段,计划生育政策会显著缩小家庭的规模,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男性在成年之后能够为家庭获取更多财富,创造更多价值,因此相比于城市来说就具有收入增长的优势。[3]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农村地区男性比例上升的情况下,人口结构会发生严重失衡,对于农村的长期发展又非常不利。另外,为了避免高额返款,通过流产的方式选择性别就成为很重要的手段。

农村地区更偏好男孩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方面。由于男孩拥有更好的体力,能够更好地完成体力活,因此经济回报会远高于女孩。此外当家庭规模较大时,由于乡村地区经济较落后,家庭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就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但如果家庭规模逐渐缩小,那么这样的差距也会随之缩小。如此一来,在家庭的幼儿成年后,进入到工作岗位就会因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而导致的收入差距就不会非常明显。再者,由于家庭规模变小,门当户对的思维理念就会被一定程度破坏。通过婚姻家庭重组的方式,财富能够被更合理地转移配置,这也有助于减小城乡差距。另外,由于家庭规模在缩小的初期,农村家庭规模缩小的程度对比城市居民来说更大,因此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出差计划篇3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出差计划篇4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出差计划篇5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国财政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出差计划篇6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资料:

1、初级实务 出版社 会计资格领导小组 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 财政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出差计划篇7

对于存货核算的计价方式,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一提起计划成本法,有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长期在小企业里工作的人员都认为太复杂了,对这种计价方法的使用及优点不甚了解,本文简要介绍一下计划成本法、分析计划成本法的优缺点,及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什么是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很多企业原材料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而半成品、产成品采用实际成本法。如果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计划成本法虽然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适时地关注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其实质是控制和决策过程。

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相比较的优缺点

(一)计划成本法优点

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在规模较大、存货品种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可以简化核算工作。

为采购成本发生的一些必要支出,如运杂费、包装费,采用实际成本法需于每批发生时进行分配,而采用计划成本法可归集到材料成本差异一并分配,简化业务处理工作量。

计划价格提供实际购买成本偏离计划成本的情况,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支出。同时,由于价格不变,便于制订消耗考核标准,分析领用部门的消耗情况。

(二)计划成本法缺点

不便于即时提供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成本准确性稍差一些;规模较小、存货品种少、收发次数少的企业,采用此法会加大存货核算工作量;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计划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再确定每个品种的计划价格。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取得存货时,应按存货入库时的计划价格填入收料单中,记录材料明细账,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发出存货时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当负担的成本差异按月分摊,不应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采用计划成本法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⑴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减少差异,以考核采购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计算口径一致,包括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⑵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可以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收发存物资的实际成本影响不不大。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不利于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耗用部门的成本也不真实,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

可考虑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务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变动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当进行调整。

(二)计划成本不宜频繁变动

原则上一年核定一次计划成本,如果变化较小(如2%以内),可不予调整,如果某种材料占成本比重较大(如5%以上),价格单向变化较大(如超过10%),且有延续的趋势,可考虑年中进行调整,且有适度的超前反映。

(三)设置分类“材料成本差异”,分别计算各类别材料成本差异

根据单位材料大类及强化内部管理要求,分类别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更为准确地反映材料成本,提供更多、更有用的信息。

(四)调整存货计划成本时应注意结转库存存货的成本

部分人员特别是新入职人员,随意调整计划成本,且没有将库存存货的调价差异转销,存货发出时以调整后的价格计算发出成本,造成存货总账与明细账不等。

以前本人到过的一个单(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位,材料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做材料账的是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1999年摩托车配件单向降价较快,每降一次价她就以实际价作为材料的发出价格,形成材料明细账与材料总账差异100多万元。因为有近万种配件,收发频繁,计算工作量大。她始终认为是计算过程中错误,反复查找近1个月未果。

经分析发现她随意调整计划价格,但没有调整差异,才找到问题所在。比如,库存1000台发动机,原计划价2000元/台,计划成本200万元,成本差异-50万元。现行价格为1500元/台,按现行价作为发出价,库存1000台发动机的耗用成本为150万元。不考虑其他配件及材料成本差异,根据材料明细账计算,材料明细账结存数量、金额均为零,而总账为200万元-150万元=50万元。两者的差异是调整计划价而未同步调整的材料成本差异-50万元,造成材料明细账与材料总账的差异,并且后期发出存货仍承担调整前的材料成本差异,造成发出材料成本计价不准确。

如果只有一种配件,且每次入库的差异都一样,就比较好查。但现实中,配件品种繁多、每次入库差异都在变化,要想查清楚难度就非常大。

(五)历次用过的计划价格同时存档,以备后期分析使用

调整计划价格时,将以前使用过的价格同步存档,便于以后年度分析同期管理、消耗水平时使用。

如摩托车生产企业,每月有一定的工废件,及市场三包件,因配件种类繁多,价格变化快,可为用现行消耗数量套用以前年度价格来分析消耗的变化,制订考核标准。

出差计划篇8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材料入库 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物资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 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即上述第5笔分录的金额;二是确定期末结存材料应负担的差异。这里需要牢记下面三个步骤和公式:

1.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计算差异率时,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2.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3.结存材料负担的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三、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的三种情况

这里的三种情况可简单地概括为:单料同到、单到料未到和料到单未到。

1.单料同到

当发票账单和原材料同时到达企业时,这部分原材料既有实际成本,又有计划成本,同时还可据此确定成本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和入库过程需要作核心分录中的前3笔分录;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母也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计划成本。

2.单到料未到

当发票账单到达企业而原材料月底仍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只能根据发票账单确定这部分材料的实际成本,并作核心分录中的第1笔分录,但却不能作材料入库和确定入库材料成本差异的第2笔分录和第3笔分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不会涉及这部分材料。

出差计划篇9

引言: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初学者在学习原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核算方法时,经常混淆二者的账务处理,分不清具体的核算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的教学实践,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相信初学者经过两种核算方法的对比分析后,会对两种核算方法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不会再对二者的账务处理方法混淆了。

一、两种核算方法的含义

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核算方法是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及结存都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核算方法是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和结存业务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期末计算发出材料和结存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及期末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

二、各自的适用条件

当企业规模较小,材料品种较少,材料收发次数不多的企业一般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当企业规模较大,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较为健全、准确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广泛应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

三、两种核算方法的账户设置

实际成本核算设置的主要账户是在途物资、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计划成本核算设置的主要账户是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一般来说,计划成本核算方法不用设置“在途物资”账户,实际成本核算方法不用设置“材料采购”账户。

四、计划成本核算的优缺点

计划成本法下,通过分析各种材料采购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便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有利于简化和加快原材料收发凭证的计价和明细登记;可以剔除材料价格变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有利于分析考核生产部门的工作业绩。它的缺点是当物价变动较大时,会使计划成本较大地脱离实际成本,频繁地修改计划成本可能会增加工作量。

五、具体核算环节上的区别

(一)购入原材料及验收入库的账务处理

1.实际成本核算方法下,如果直接验收入库,则借

原材料(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如果没有验收入库,则

借: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等验收入库后,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核算方法下

无论是否验收入库,都是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验收入库后,则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计划成本)

同时反应实际购买成本与计划成本材料的差异,如果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则称之为超支差异,反之,则称之为节约差异。如果是超支差异,则: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如果是节约差异,则: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这里,材料成本差异的借贷实际上可以通过材料采购的借方实际成本与贷方计划成本对比得出超支或节约,也可以用口诀来记忆“入库超借约贷”,有人认为这个口诀在学习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时很有效。

(二)两种核算方法下领用材料核算的差异

1.实际成本方法下,根据领用材料的具体用途

借:生产成本(实际成本)

制造费用(实际成本)

管理费用(实际成本)

销售费用(实际成本)等

贷:原材料(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下,根据领用材料的具体用途

借:生产成本(计划成本)

制造费用(计划成本)

管理费用(计划成本)

销售费用(计划成本)等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法下,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率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 ( 月 ) 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外,应使用当期的实际差异率,期初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

= 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料的计划成本 × 100%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 + 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 ÷ (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 + 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 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果是超支差异,则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果是节约差异,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甲材料单位计划成本为10元/公斤,2012年4月有关甲材料的资料如下:

(1)“原材料”账户期初借方余额 2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期初贷方余额700元 ,“材料采购”账户期初借方余额 38800元。(2)4月5日,上月已付款的甲材料4040公斤如数收到并验收入库。(3)4月20日 ,从外地A公司购入甲材料8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材料价款85400元,增值税额14518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4)4月25日,从A公司购入的甲材料到达,验收时发现短缺40公斤,经查明为途中定额内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5)4月30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本月共发出材料11000公斤 ,全部用于B 产品生产。

要求:1.计算本月甲材料的成本差异率。

2.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3.计算本月库存甲材料的实际成本。

4.如果该企业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做出4月20日和4月25日有关原材料核算的会计分录。

解:1.计划成本核算发下:

(1)4月5日

借:原材料-甲材料 40400

贷:材料采购 40400

借:材料采购 1600

贷:材料成本差异1600 (40400-38800)

(2)4月20日

借:材料采购85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4518

贷:银行存款 99918

因为该批材料没有验收入库,所以不结转差异。

(3)4月25日

借:原材料-甲材料79600

贷:材料采购 79600

借:材料采购 5800

贷:材料成本差异5800 (85400-79600)

(4)4月30日

借:生产成本―B产品 110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10000

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700-1600+5800)÷(20000+40400+79600)× 100%

=3500÷140000 × 100%

=+2.5%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110000×2.5%

借:生产成本 275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750

本月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20000+40400+79600-110000)×(1+2.5%)

=30750(元)

解:2实际成本核算方法下

(1)4月20日

借:在途物资85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4518

贷:银行存款 99918

(2)4月25日

借:原材料-甲材料85400

贷:在途物资 85400

六、计划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公式中,材料成本超支差异,金额为正数,材料成本节约差异,金额为负数。

(2)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下,如果有月末结算单据仍未到,要根据合同或计划价暂估入账,借: 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下月初再用红字冲回,等收到结算单据时,再按正常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其中暂估材料的计划成本,可以包含在成本差异率的分母中,因为只是暂估入账,没有结转该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则成本差异率的分子中不包含该部分暂估材料的成本差异,有人认为,如果本月有暂估入账的材料,会造成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中分子分母的不匹配,进而影响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从而使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失真。这种情况,从一个月的计算而言,肯定会造成材料成本差异率的不实,从短期来看,这个问题的存在是暂时的,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不实会在各个短期的长期关联中逐步消除。

(3)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下,结转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新准则规定,如果是超支差异,则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材料成本差异。如果是节约差异,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成本费用类账户多为借方多栏式账簿,如果是节约差异,借:材料成本差异,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可能没法在借方多栏式账簿登记,所以有人建议,结转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都是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用红字,节约差异用蓝字,这可以解决成本费用类账户多为借方多栏式账簿的登记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原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两种核算方法在含义、适用情况、账户设置、具体核算环节等方面的对比,又通过以上所举例题的对比,我们对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实质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解决了初学者对两种核算方法下经常混淆的困惑,通过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阐述,将进一步加深对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

【2】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2006

【3】杨永红.中级财务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三版.

【4】余念.暂估材料处理之我见.财会月刊.2010,12

【5】程玉兰.原材料首发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资讯,2005,11

【6】李瑞兰.完善原材料计划成本法核算之我见.财会月刊,2010,9

【7】张红,探讨材料计划成本法核算在实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物流经济,2012,8

出差计划篇10

(二)计划成本核算方法计划成本法指的是指企业的存货收入、存货发出以及结余都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另外设置“材料成本差异”一项,用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作为为基础,进行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登记,计划成本法的存货明细分类和总分类核算也都按照计划成本来进行计价。计划成本核算方法,比较适用于存货种类较多、收发货较为频繁的企业。例如,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较多的大中型企业等。针对自制半成品和成品品种较为繁多,或要求在管理上将其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进行分别核算的企业,也可以在存货中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进行计价核算。

企业运用计划成本核算法进行日常核算,其基本方法如下:一是企业首先要预先制定出各种收发货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名称、分类、规格、计量单位、编号以及计划单位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计划单位的成本在一年内基本不作调整。二是企业平时收到的原材料,必须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和算法计算出收入的原材料其计划成本,将其填入收料单内,并分类将“材料成本差异”作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进行详细的登记。三是企业日常领用以及发出的原材料,必须按照计划成本法进行计算,将本月发出的原材料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在月底时进行分摊,并与企业本月发出的原材料计划成本一同记入相关的账户,最后将企业发出的原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另外,企业发出的材料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进行分摊,不得拖延至月末或者年末时进行一次性计算。企业发出的原材料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照当月实际差异率进行计算,且计算方法一旦确定后,不得随意进行改动。具体材料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实际差异率=(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核算中采用的计划成本应尽量接近实际。企业在进行计划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计划成本的高低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成本差异成为实际成本,对收发以及结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什么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过多的话,企业很难随时根据两者间的差异计算来对采购部门的成绩进行考核。因此,企业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必须尽量使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贴近。具体可让企业采购部门与财会等相关部门共同联合,通过参照同类存货以往的实际成本,再根据物价涨幅等情况一同研究制定。如出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差异过大的情况,立即作出调整。

出差计划篇11

一、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目标的论证

建设工程项目的总进度目标是指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它是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定义时确定的,在进行建设工程项目项目总进度目标控制前,首先应分析和论证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若项目的总进度目标不可能实现,则应论证调整。

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步骤如下:

――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项目结构分析;

――进度计划系统的结构分析;

――项目的工作编码;

――编制各层进度计划;

――协调各层进度计划的关系,编制总进度计划;

――若所编制的总进度计划不符合项目的进度目标,则设发调整;

――若经过多次调整,进度目标无法实现,则报告项目决策者。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编制总进度纲要论证总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总进度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实施的总体部署;

――总进度规划;

――各子系统进度规划;

――确定里程碑事件的计划进度目标;

――总进度目标实现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二、编制进度计划

1、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能确保工程进度目标实现。

2、对于大型项目,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例如核电施工进度计划分为六级。一级进度计划为工程总进度计划,二级进度计划为工程接口与协调进度计划,三级进度计划为合同进度计划,四级进度计划为6个月滚动进度计划,五级进度计划为月进度计划,六级进度计划为周工作执行计划,专项计划为针对某一重要工作或紧急任务而编制的计划。

3、建设工程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常采用横道图和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在我国《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推荐常用的工程网络计划类型包括:

――双代号网络计划;

――单代号网络计划;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

――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

4、大型建设项目常用的计划软件:

大型建设工程例如核电站建设工程常用的进度计划软件主要有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PROJECT和ARTEMIS。在近年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P3软件对进度计划进行编制,P3软件具有活动量大,使用操作方便,作业活动可以同作业、资源挂接逻辑关系,同时具有多种进度计划的分析功能等优点,比较适合核点站进度计划活动内容浩繁复杂、参加工程建设国内外承包商多的特点。

三、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跟踪检查

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进程中,为了进行进度控制,进度控制人员应经常地、定期地跟踪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情况,主要是收集施工项目进度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对比分析,确定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工作包括:

1、跟踪检查实际进度

跟踪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是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措施。其目的是收集实际进度的有关数据。跟踪检查的时间和收集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整理统计检查数据

收集到的实际进度数据,要进行必要的整理、按计划控制的工作项目进行统计,形成与计划进度具有可比性的数据,相同的量纲和形象进度。一般可以按实物工程量、工作量和劳动消耗量以及累计百分比整理和统计实际检查的数据,以便与相应的计划完成量相对比。

3、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

1)、当采用时标网络计划,可采用实际进度前锋线记录计划实际执行状况,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

2)、当采用无时标网络计划时,可以在图上直接用文字、数字、适当符号或列表记录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

3)、网络计划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关键工作进度;

――非关键工作的进度及时差利用情况;

――实际进度对各项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影响;

――资源状况;

――成本状况;

――存在的其他问题。

4)、通过对网络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可为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一般的分析判断包括:

――分析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对未来的进度做出预测、判断;

――找出偏离计划目标的原因及可供挖掘的潜力所在。

四、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

(一)分析进度偏差的影响

通过前述的进度比较方法,当判断出现进度偏差时,应当分析该偏差对后续工作和对总工期的影响。

1、分析进度偏差的工作是否为关键工作

若出现偏差的工作为关键工作,则无论偏差大小,都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产生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若出现偏差的工作不为关键工作,需要根据偏差值与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确定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程度。

2、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大于总时差

若工作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说明此偏差必将影响后续工作和总工期,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若工作的进度偏差小于或等于该工作的总时差,说明此偏差对总工期无影响,但它对后续工作的影响程度,需要根据比较偏差与自由时差的情况来确定。

3、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大于自由时差

若工作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说明此偏差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应该如何调整,应根据后续工作允许影响的程度而定;若工作的进度偏差小于或等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则说明此偏差对后续工作无影响,因此,原进度计划可以不作调整。

经过如此分析,进度控制人员可以确认应该调整产生进度偏差的工作和调整偏差值的大小,以便确定采取调整措施,获得新的符合实际进度情况和计划目标的新进度计划。

(二)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

在对实施的进度计划分析的基础上,应确定调整原计划的方法,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

1、改变某些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若检查的实际施工进度产生的偏差影响了总工期,在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允许改变的条件下,改变关键线路和超过计划工期的非关键线路上的有关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用这种方法调整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例如可以把依次进行的有关工作改变为平行的或互相搭接的以及分成几个施工段进行流水施工。

2、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

出差计划篇12

1.简化日常核算手续,提高月末的结算效率

在计划成本法下,同一种存货只有一个单位计划成本。因此,存货明细账平时可以只登记收发存的数量,而不必登记收发存的金额。当需要了解某一种存货收发存的金额时,以该存货的单位计划成本乘以相应的数量,就可以求得。大大简化了存货的日常核算手续,也大大提高了月末的结算效率。

2.通过对成本差异的分析,为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和部门考核提供依据

在计划成本法下,“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月末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析比较,寻求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形成原因,对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如何运用计划成本法来进行产成品的核算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项目

根据产成品的组成确定产成品成本的核算项目:

(1)直接材料: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2)直接人工: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提的福利费。

(3)制造费用: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

(4)其他费用:除上述三项组成之外,还有不能忽略的其他费用。例如,如果产成品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动力时,那么可以增加“燃料及动力”这一核算项目。

2.编制产成品成本的计价目录

对每种产成品制定单位计划成本目录并按成本核算项目编制产成品单位计划成本计算表。

产成品的计划成本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使计划成本尽可能接近实际成本。在制定时可参照近几年的数据综合考虑确定。当成本差异较大或成本组成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计划成本。计划成本的项目组成与实际成本的项目组成要保持一致:

产成品的单位计划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单位计划成本。

直接材料的单位计划成本 = 单位产成品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计划成本之和。

直接人工的单位计划成本 = 单位产成品的工时×小时工资率。

计划每月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总额

小时工资率=

计划生产工人人数×21(天)×8(小时)

制造费用的单位计划成本 = 单位产成品的工时×小时费用率。

计划每月制造费用总额

小时费用率=

计划生产工人人数×21(天)×8(小时)

3.设置核算科目和账户

为了归集产成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及核算产成品成本,应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产成品,产成品成本差异科目,开设明细账来进行核算。

(1)生产成本科目:核算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成本。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成本核算对象设置明细账,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完工产成品的成本转入产成品科目。月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成本。

(2)制造费用科目:核算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按生产组织单位设置明细帐,按费用项目设置专栏。月末分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无余额。

(3)产成品科目:核算各种产成品的成本。按各种产成品设置明细账。月末借方余额,反映各种产成品的结存成本。

(4)产成品成本差异科目:核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月末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摊,将发出产成品的计划成本和结存产成品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月末借方余额,反映结存产成品应分担的成本差异。

(5)其他相关科目及账户:如,有“燃料及动力”核算项目,也可增设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账户。

4. 产成品成本核算的步骤和方法

(1)直接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依据生产任务单填开领料单, 领用材料。月末根据领料单编制本月材料费用分配表:

如果材料是按计划成本法核算时,

借:生产成本(材料的计划成本)

贷:原材料(材料的计划成本)

分配材料成本差异时,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余额

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

月初材料计划成本余额

本月发出材料应分担的成本差异 = 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

借:生产成本(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果材料是按实际成本法核算时,

借:生产成本(材料的实际成本)

贷:原材料(材料的实际成本)

(2)直接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月末将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汇总编制工资及福利费分配表:

借:生产成本

贷:应付工资

贷:应付福利费

(3)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月末制造费用由相关部门归集和分配: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4)结转完工产成品成本。依据生产任务单验收完工的产成品,填开产成品入库单。月末根据入库单编制产成品入库汇总表:

借:产成品(产品的计划成本)

贷:生产成本

(5)产成品成本差异的确定。在计算产成品成本差异之前,需要先确定在产品成本的计价方法。在产品成本的计价方法有很多,应根据生产的特点,产品的特点恰当选用。为了便于说明核算方法,这里采用月末在产品成本只计算材料的成本,其它费用全部由完工产成品的成本负担的计价方法,而且直接材料在生产开始时是一次性投入和领用:

如果材料是按计划成本法核算时,

月末在产品成本 = 直接材料的单位计划成本×未完工产成品数量。

产成品成本差异= 月初在产品成本(材料计划成本)+ 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材料的计划成本 + 材料成本差异 + 实际工资福利费 + 实际制造费用)- 本月结转的完工产成品成本(产成品计划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材料计划成本)

借:产品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

如果材料是按实际成本法核算时,

月末在产品成本 = 未完工产成品中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实际成本之和。

产成品成本差异= 月初在产品成本(材料实际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材料实际成本+实际工资福利费+ 实际制造费用)-本月结转的完工产成品成本(产成品计划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材料实际成本)

借:产成品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

(6)产成品的发出和销售。依据提货申请单发出产成品,填开产成品出库单。月末根据出库单编制产成品出库汇总表:

借:相关的科目(产成品实际成本)

借或贷:产成品成本差异

贷:产成品(产成品计划成本)

分配产成品成本差异时,

月初产成品成本差异余额

产成品成本差异分配率=

月初产成品计划成本余额

本月发出产成品应分担的成本差异 = 本月发出产成品计划成本×产成品成本差异分配率

5.举例说明核算方法

某电子公司生产一种电子产品。该电子产成品的单位计划成本计算单见表1。

(2)小时费用率 = 预计制造费用42000元/25人×21天×8小时 = 10元/小时

材料按计划成本法核算,原材料是一次投入,一次领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产成品按计划成本法核算,在产品成本只计算材料成本。月初产成品成本差异率为5%。

月初在产品50台,本月计划生产650台,本月完工入库630台,月末在产品70台。

月初产成品30台,本月完工入库630台,本月发出销售640台,月末产成品20台。

(1)直接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本月计划生产650台,原材料一次领用。

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 = 650×110 = 71500(元)

借:生产成本71500

贷:原材料71500

本月领用材料应分担的成本差异 = 71500×2% = 1430(元)

借:生产成本1430

贷:材料成本差异1430

(2)直接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本月实际支付工资及福利费19650元。

借:生产成本19650

贷:应付工资17236

贷:应付福利费 2414

(3)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本月实际发生制造费用41960元。

借:生产成本 41960

贷:制造费用 41960

(4)结转完工产成品成本。本月完工入库产成品630台。

完工产成品的计划成本 = 630×200 = 126000(元)

借:产成品126000

贷:生产成本126000

(5)产成品成本差异的确定。

月初在产品50台

月初在产品计划成本 = 110×50 = 5500(元)

月末在产品70台

月末在产品计划成本 = 110×70 = 7700(元)

产成品成本差异= 月初在产品成本5500+ 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材料的计划成本71500 + 材料成本差异1430 + 实际工资福利费19650 + 实际制造费用41960)- 本月结转的完工产成品成本126000 - 月末在产品成本7700= 6340(元)

借:产成品成本差异6340

贷:生产成本6340

上述分录过账后,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为7700(70×110)元,即为月末在产品的计划成本。

(6)产成品的发出和销售。

本月发出销售的产成品640台

发出产成品的计划成本 = 640×200 = 128000(元)

本月发出产成品应分担的成本差异 = 128000×5% = 64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34400

贷:产品成本差异64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