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4 09:44:5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1

一、在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利用,以文育心、以美育心。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 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如课文《沁园春?长沙》感受革命前辈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信息比较隐蔽,课文中的语句、段落不能直接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这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要让学生去品味史铁生由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疾人, 让学生在与史铁生的对比中去感受生命的价值、健康的美好,从而树立面对一切磨难都能够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二、在写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常常会迷失自我,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矛盾,由于积攒在心中的郁闷情绪得不到抒发,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写作不仅是高中教学中心灵教育的核心,更是人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因此,在写作中帮助学生疏导情绪是必要的,也是适宜的。 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的话题纳入作文练习之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抒感、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教师的评改也要紧扣学生的内心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周记、日记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而且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方式。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 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 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设置一定的读书环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示范作用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在观察过程中,示范行为会浓缩成符号性的表征,指引观察者在以后做出适当的行为”。

四、利用精神胜利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是一个为人所不齿的人,其“精神胜利法”更是“夸大自我、逃避困难”的代名词,但在经过仔细分析后,笔者却发现它还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某同学是一位勤奋刻苦,追求上进的男生。 在一次月考中,语文考了六十分。 当时看到成绩,笔者意想不到,也预感到该生会受到很大打击。果不其然,当他得知成绩后,情绪很低落。当找他谈话时,笔者发现他两眼红肿,谈话时,为了避开他的伤心处,笔者先从其家庭生活入手, 了解到父亲离世, 母亲对他寄予厚望,他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后又谈寄宿生活的适应过程,在其中,笔者利用了“阿 Q”精神,尽量找出他的优点后加以夸大。 在谈学习时,也同样夸大了他的优势,使他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在学习上也并非是无可救药。 通过这样的谈话后,使他慢慢找回了自信,同时弱化了自责。 最后,笔者又帮他分析了考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那以后,该同学很快就振作精神,又开始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在第二次月考中考到了八十分的较好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迎接漫漫征途中的

种种挑战。

五、利用感同身受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堂中要营造一种与课文中的人或者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氛围, 这样就会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就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做一些换位思考。在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考虑到此文创作的时间离我们久远,笔者便采取了不同于平日上课的方法,首先不是交待创作背景, 而是通过回忆在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被轰炸,王伟英勇献身的事情,来寻求学生的回应,他们那愤愤不平的眼神告诉笔者,每个人心中已经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开始进入角色了。 于是笔者抓紧时机,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入正文,展开联想:假如你是参与“三?一八”请愿的一名群众,面对段政府对刘和珍等君的污蔑时,作为一名幸存者,你如何去反驳?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积极参与,并且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也不乏精彩之作,此时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平日学生上课的消极“怠工”和沉闷的教法一定有关联,学生作为参与的个体,与老师最大的不同是语文课堂上,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孩子兴趣的使然,于是笔者把握时机请同学发言,并挑出两篇典型的进行分析。通过“感同身受”的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已进入角色,以此种心态去学习该文就不会觉得有

六、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听报告、参观、、写影评或者读后感、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等,为学生创设说话的天地,打造展示才华的舞台。 以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新增了“综合实践”,也有“综合实践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的共享,实现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学生学到的,既有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 也有通过其他学习者展示的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自主建构良好的心理世界。

七、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2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及学前教育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化,毫无疑问,学前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1.自理能力培养

《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2.争当健康宝宝

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有的小朋友坚持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么像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他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二、安全常识教育

根据《纲要》提出的密切结合健康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剪子、小刀等工具时,知道幼儿怎样正确使用,并告诉幼儿工具的可伤害性。组织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安全出口、禁止吸烟、行人止步、危险等。我们还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疏散演习”活动,让幼儿了解最近的求生路线。带领幼儿体验交通警察的工作,认识斑马线,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等许多生动、直观的活动。将幼儿的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三、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为此《纲要》特别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在对个体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儿童个体也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究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甚至虐待中长大的儿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如:爱清洁、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等。现在,幼儿健康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许多家庭过分溺爱。造成部分幼儿冷酷、缺乏同情心,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知道应该关心帮助他人,于是笔者制定了几个爱心教育活动:

1.通过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爱心

笔者班级的动植物角养了金鱼和许多花,孩子们在给小动物按时喂食和为花浇水、施肥并做观察日记等操作活动,萌发了爱心和责任感。

2.每周进行一次周小聚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乐趣,而小班的幼儿也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学到许多生活经验,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3.利用文艺作品来培养幼儿的爱心

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如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学习雷锋叔叔的故事》,作品中处处都体现了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情感。

4.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

笔者班级有的小朋友刚来园时性格特别孤僻,不合群,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质弱爱生病。他的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在家和家人也很少交流,生活圈比较窄。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造成他性格自闭,对别人不信任,胆小、不喜欢与别人交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他的这种现象,笔者先从亲近他开始。把他拉到身边问他:你的衣服很漂亮,是妈妈买的吗?从一些简单的生活话题开始,他开始和笔者聊天,并产生信赖感,每次和他聊天笔者都会鼓励他,比如:“你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表现真好,谢谢你!下次还帮老师好吗?”孩子在表扬和鼓励下特别高兴,慢慢地开始主动说话,告诉笔者他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性格也变的开朗了。由于他喜欢看书,知道许多兵器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经常让他给其他小朋友介绍他了解的兵器,其他小朋友特别爱听,对他特崇拜,从他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自信和骄傲。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扩大他的活动范围,笔者经常让他去其他班级取教具和教学用品,这样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陌生人说话的勇气。三年过去了,孩子的进步特别快,时常能听到他开心的笑声,体育活动中看到了他矫健的身影,家长对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情绪,笔者组织了“心情预报墙”活动,让每个幼儿把自己的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释放自己的机会和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预报墙”及时的了解和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都能快乐、健康的生活。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从理念到行为真正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才能真正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3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健康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研究表明,健康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中时期是人的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活方式大都没有定型,是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大好时机。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大打折扣。生物学这个与生命有直接联系的学科便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尤其是中学生物教学。那么生物学教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呢?就此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的一些体会。

1.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笔者先使学生明确营养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或图片告诉学生合理营养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进机体免疫力,提高学习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反之,则会妨碍人体健康,甚至缩短人的寿命。

在教学中,针对肥胖人日益增多和节食减肥的现象,笔者向学生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日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如肉、禽、鱼、蛋等100―150g,牛奶100―250g,尽量多吃些黄豆制品,500g左右的蔬菜,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青少年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课前,笔者让学生查阅有关“营养不良”和“食物中毒”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于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意识。

2.呼吸系统

笔者列举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成因,展示了吸烟者中出现肺癌机率的数据资料及图片,强调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避免中学生染上吸烟的不良嗜好;并向学生介绍异物进入呼吸道或溺水的应急处理办法,增强了学生的自救和救人能力。

在教学《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时,笔者结合大气污染和装修污染等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了新鲜空气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眼球和耳朵的结构

笔者以生活实例为依据设计活动,让学生体会失去眼睛或耳朵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爱护眼睛和耳朵的意识。笔者讲解近视眼成因时,针对现在近视青少年人数增多的现象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习惯会促进近视眼的形成?笔者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相关行为,以摒弃不良习惯,培养爱护眼睛的好习惯。在耳朵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让学生选择出噪音,讲述听到噪音的心理感受,并把愉悦的声音放大,由此引出噪音的概念,以及噪音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使学生理解愉悦的声音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成为噪音,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制造噪音。

4.细菌和真菌

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采集细菌和真菌的环境,这些环境均为学生经常身处或接触的环境,例如:教室内,家中,公交车,出租车等。最后笔者记录、对比实验结果,将各种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结果用相机拍下并作标记。

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中,笔者展示了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就此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以促进自身健康呢?培养学生养成经常开门、开窗通风,接触过钱币和外出回家应先洗手,经常洗澡勤换衣和睡前刷牙洗脸等好习惯。

5.艾滋病

在社会大力宣传下,学生对艾滋病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对于艾滋病病毒(HIV)的相关知识还比较陌生。因此,笔者在讲述艾滋病时播放艾滋病的视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并明确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完全可以通过有效措施预防。学生已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分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如:注射,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等,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都有“谈艾滋色变”的心理,可通过展示“主席到北京地坛医院看望艾滋病人,并与其握手”的新闻,告诉学生与艾滋病人的正常接触不会传染,使学生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做到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和鼓励他们。

社会的健康教育尽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乃至因特网来加以宣传,但往往不如教育最宝贵的园地――学校来得直接和有效。因此,教师借助生物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文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健康教育[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4

目前,高中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瓶颈。高中生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家庭及个人因素造成精神迷失、无理想信念、无发展目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的作用,对高中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作为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各学科老师的协调者,班级秩序的管理者,班级总体学习成绩的督促者,更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发挥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掌握情况多等优势,及时发现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小问题,小毛病,通过分析这些小问题,小毛病,达到能了解、熟知学生的想法,以预测出学生下一阶段的做法。及时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出现恶性事件,起到“治未病”的作用,这些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笔者就高中班主任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以下几点粗浅的探讨。

一、个案研究法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内容包括:(1)家庭环境、接触人群、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然情况。(2)通过同学等经常性接触人员了解学生校外经常出入场所等有效信息,及时关注学生言行,记录日期。(3)为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周期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4)对重点目标通过谈心、谈话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通过以上了解的情况定期记录,以达到掌握学生个体思想动向,不放过任何心理上的变动反应到行为上的“突发”变化,通过单独谈话、谈心的方式在问题萌芽时把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化解于无形。

比如,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有一个高二年级女生忽然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开始留长发;早上不吃早饭,中午吃得很少,与好友说要减肥;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上课偶尔走神、成绩有所下降等。在与该生家长和其好友沟通后,笔者得出了该生对同班某男生产生了朦胧的情感。经过几次谈话,笔者把学业、未来和情感三者关系摆在了她面前,经过她自己的衡量和判断,她做出了搁置情感、把握学业、创造未来的决定。最终圆满地解决了一个青春期情感困惑问题。

所以通过个案研究法,记录、研究某个体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困惑。

二、群体主题教育法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仅仅能针对心理问题突出的显性个体和小团体,而有很多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呈现显性特征,更多为隐性心理问题,这类隐性问题一旦发展往往会发生大问题抑或恶性犯罪事件。这类恶性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和违法犯罪正逐渐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担起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举行主题教育活动方式促进、养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暗示。方法如下:

1.召开心理主题班会

在主题班会组织策划中,班主任对组织者、策划者提出尽量设计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活动。同时,在会前,可以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对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困扰的问题归类总结,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向老教师和心理专家求教解决办法。在班会结束时进行推心置腹的问题解决方式的总结。

2.通过主题黑板报、手抄报和每天早自习、晚放学呼喊口号等方式进行心理暗示

聪明的班主任一定懂得“润物细无声”的道理。黑板报是班级宣传的主阵地,班级在完成学生处、团委布置的板报任务之后,一定要有“自留地”,争取每学期自己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主题板报。

手抄报要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制作,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统筹规划、书法、绘画的才能,同时能使学生在小组协作制造手抄报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在小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和能力。

班主任要精心挑选出有关立志和理想口号,组织学生在早自习、晚放学时呼喊口号。进行这种积极的群体自我暗示,可以增强群体和个体提升自信,消除紧张、消极情绪,集中注意力等。

3.利用征文、周记等主题作文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在主题作文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周末班级总结会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与群体进行沟通。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契机,掌握一定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5

一、有感于“见习生”健康教育的困惑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帮助和鼓励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进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尽管上层“健康第一”,喊得震天响,争论不休,但底层目前尚无一套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让体育教师感到举步维艰,无所适从。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只针对“优等生”片面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那些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健康教育只是图于形式,而流于失败。

二、有感于“见习生”健康教育的实践

为全面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那些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健康,承待加强对“见习生”的教学和管理,把“见习生”的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每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都应注重钻研健康理论知识,成为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熟练掌握身体练习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综合性特征,对“见习生”的练习时间、频率、速度、力量、节奏都立本着具体、科学、合理、创新的原则,坚决渗透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突破体育教育的“阶段”框架,从备课到课前准备、到上课组织,都要心系“见习生”,从早安排,科学安排,且措施得当,把那些亟需人们关心的“弱势群体”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2. 对“见习生”因材施教,适当进行专门性身体练习(体育疗法)。对病残弱学生除学习保健知识外,还要辅以一些有针对性的一般身体练习。从个别对待这一体育教学重要原则出发,运动生理医学对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针对性,要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合理适宜的简易身体练习,不但完善了课堂教学,将“见习生”的任务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使得那部分学生早日回到正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各类身体练习对身体的影响和学生的康复并不相同。如,耐力练习对心肺的影响较为深刻,力量性练习却对运动器官锻炼更大,所以,教者应根据“见习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一些有益的身体练习内容,且强调针对性,笔者仅以慢性病为例,其常见的练习内容参见下表:(就是体育疗法)

上表中的练习内容,既合理又有针对性,我们如果以此为依据,选择一定的练习内容,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练习,对“见习生”的早日康复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平时实施过程中,要兼顾到体育疗法的诸多禁忌症,如急性病;38.5℃以上的高热,脏器、咯血的出血症;开放性、闭合性的骨裂、骨折等,如出现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身体练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中国人口的庞大,父母亲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越来越缺乏。另外,形形的文化冲淡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离婚率普遍提高,大批孩子处在不完整的单亲家庭中,得不到家庭给予的完整教育。使孩子从小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使孩子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给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的挑战。

一、现代的孩子特点

1.1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中国现代家庭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家中的独生子女深得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很多人的溺爱,当孩子的身上出现问题,即使父母亲想批评教育,但在爷爷、奶奶等人的庇护下往往这种教育会打折,孩子非但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孩子们成为是非不分,胆大妄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计后果的去做,稍稍受点委屈就会出现极端的偏激行为。缺乏与人沟通,与热协商,心平气和的处事能力。许许多多的小而大小的小事,经他们的思维去处理,往往会让人膛目结舌。如在2007年青海省某市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一新生在期中考试时由于作弊,该监考教师只是因为把该生的名字写在了考务栏上,结果该生在中午回家便上吊身亡。

1.2缺乏爱心,报复心强。我们许多的家长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家中从小我们舍不得吃穿,但对孩子无不是从,给了孩子那么多的爱,但到了初中,孩子似乎和家长成了仇人,对家长不但无养育的感激之情,反而比陌生人更陌生,似乎边的让家长根本不认识他们了?孩子叛逆使家长感到非常的惶恐。孩子子对家长变的冷漠,从小无话不谈的孩子突然间变的一语不发,或者对家长的问话变的急噪和反感,为什么或这样呢?我们的孩子从小被人宠着,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极差,在声声的赞誉声中长大的“小皇帝”们一但到了初中,随着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家长急了,声色也变的严厉了,孩子们犯的错误也多了,家长对孩子的失望情绪也流露的多了,孩子似乎一下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在孩子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使孩子们一下感到无比的失落,开始对父母关闭心声,开始叛逆。开始憎恨一些连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憎恨?心变的冰冷,爱心也随之失去。

1.3不思进取,荒废学业。“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几乎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追随的目标,希望通过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来富裕,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幸福之中,他们安于现状,沉迷在享乐之中,玩游戏。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一种信仰。人必须在一种理想和追求之下才能有孜孜不倦的精神。才能知道为什么而生存,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缺少为什么而活的人生真谛,普遍缺少生存之道,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信仰的支撑下缺乏追求。

二、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2.1求知欲强。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明白带教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诚,视求知为乐趣,而不是重担。学校教育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而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又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故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停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学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实效。

2.2心理健康。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界定说为个体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面队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间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境界可描述为个体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体会自己能力所及,并且以及大的满足,接受自己,接受社会,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以其所有智能与平静的情绪,面对各种考验,而不易紧张,退却或激怒,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的境地。

2.3知识方面。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在浩瀚的学海中永不言倦。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除此之外,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略懂一二,触类旁通,以免变成井底之蛙,跳一跳只看到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必须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2.4专业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的如诗如画,像展示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大日常的教学在更大比率上是一门科学,就是更求学习者把尚是陌生的知识或经验,由认识、了解,变为熟悉且内化为能力。其中一定要经过模仿,重复练习,思考,尝试……等等,这个过程不可能太愉快,也不一定很自由。教师越明白学习心理,于掌握多点教学法就越能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益。例如教师若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法时有所剪裁,帮助学生牢记所学而不致遗忘遗尽,既浪费光阴,又打击自信心。

2.4.1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回想和练习的机会;

2.4.2如果学生是由于太多信息干扰而遗忘,那么教师应该把教材组织成快,或是把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

2.4.3如果学生是由于动机方面的原因而遗忘,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他们的需要,兴趣、驱动、希望等情绪,有时也可使用强化引起部份‘暂时动机’;

2.4.4如果学生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遗忘,那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提供视觉映象,限定词或关键词;要求学生做笔记,也能对记忆起帮助作用,因为笔记的信息加工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储存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式抑或活动式,教师的言语表达都是主要媒介,它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简明准确,生动活泼,那才具有感染力。与此同时,授课时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无声途径。教师组织教材的逻辑表现也是重要关键。认识,无论是累积或恍然大悟式,通常教师要按顺序建构起来,教师的讲解越能够按部就班,就越有助学生归纳和分析。总括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同时也要备学生。

二、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2.1求知欲强。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明白带教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诚,视求知为乐趣,而不是重担。学校教育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而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又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故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停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学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实效。

2.2心理健康。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界定说为个体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面队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间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境界可描述为个体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体会自己能力所及,并且以及大的满足,接受自己,接受社会,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以其所有智能与平静的情绪,面对各种考验,而不易紧张,退却或激怒,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的境地。

2.3知识方面。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在浩瀚的学海中永不言倦。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除此之外,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略懂一二,触类旁通,以免变成井底之蛙,跳一跳只看到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必须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2.4专业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的如诗如画,像展示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大日常的教学在更大比率上是一门科学,就是更求学习者把尚是陌生的知识或经验,由认识、了解,变为熟悉且内化为能力。其中一定要经过模仿,重复练习,思考,尝试……等等,这个过程不可能太愉快,也不一定很自由。教师越明白学习心理,于掌握多点教学法就越能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益。例如教师若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法时有所剪裁,帮助学生牢记所学而不致遗忘遗尽,既浪费光阴,又打击自信心。:

2.4.1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回想和练习的机会;

2.4.2如果学生是由于太多信息干扰而遗忘,那么教师应该把教材组织成快,或是把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

2.4.3如果学生是由于动机方面的原因而遗忘,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他们的需要,兴趣、驱动、希望等情绪,有时也可使用强化引起部份‘暂时动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7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关系十分密切。高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他们的自尊心强,情绪容易激动,独立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出现了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里的深处。”因此,爱是高中班主任一切工作的前提。高中班主任要结合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班级规范管理要求,科学、有爱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打造师爱天堂。

一、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加上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不重视。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大部分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升学率。同时,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不知道从何下手。学校方面只是要求学生不出事就行,考上大学才是最重要的。此外,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高中升学压力巨大,学生承受着,班主任也在扛着。再加上生活上、工作上的压力,班主任经常是身心俱疲,更别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

(二)重要性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地顺应社会。反之,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会失去判断能力与抵抗力。其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班级的凝聚力。比如有的学生嫉妒学习好的同学,有的学生故意迟到,有的学生谩骂、侮辱学生甚至打架,有的学生自暴自弃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不利于班集体的凝聚力。这就要求班主任真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作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对待班级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心理疏导。这样既能给学生家庭班的温暖,也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从而促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二、高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指理论的认识,还指实践上的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差别的,对此班主任必须清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后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因此,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二)班主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班主任的道德水平、性格态度、知识、学问等,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班主任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场”,积极的班主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会努力营造一个“心理场”,学生便被同化成为一个积极努力的人;反之,学生会被同化成为一个消极颓废的人。现在的家长既会给自己孩子选择好的学校,也会给孩子优秀的班主任。可见,学生家长也已经意识到了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一方面,班主任既要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够积极地认识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班主任还要有积极的情感。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工作。

(三)对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如智力方面的差异,心理品质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首先,可以与学生单独进行面谈。交流、谈话是沟通的有效途径,也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面对面地与学生谈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亲人般的关爱,使学生消除隔阂,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扉。班主任趁此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再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可以采用笔谈的形式。所谓笔谈,就是采用书面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班主任。比如日记、周记、作文等。通过笔谈,学生能够有效地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经过实践证明,笔谈有时比个别面谈更加有效。

当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片空白,在遇到困难时会不知所措,也不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主动矫正性格中的缺陷,从而更加完善自己。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邀请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方面有建树的人士。让他们在班级里展开心理讲座,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等,为学生打造师爱天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享华.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8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3-02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象征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的“图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家长及老师而言,将意味着积极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拥有成功的同时,也拥有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将不再象征阴郁的疾病,而是向着心灵的阳光靠近。在这样的“图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容易被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大众所悦纳,所关心,所支持。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良好的成长氛围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让积极心理学的标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标准

现今,许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已经列入正式课表。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课堂参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课程评价标准在短时间内还未正式形成。有的学校参照实验课的评价方式,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有的学校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类,但相应的评定标准始终不是很清晰。

如果我们能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制定相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评定的标准,则会带来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让学生清晰而且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及时了解自己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参与所收到的成效,看到自己的成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得到量化的反馈信息,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教师的成长;

第三,家长也可以此为标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给家庭教育提供积极的参考;

第四,许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有的已经在招生过程中加入了心理测试,但现阶段主要还是停留在“病”与“非病”的鉴别上。如果能有积极心理学指标的帮助,则可以通过相应的测量、咨询,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心理特质的学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这一指标也可以为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提供参考。

二、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可以充分吸引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这一课程,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的需要,课程于学生而言,将是一场春天的及时雨;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给学生充分的幸福感体验,带给学生找到幸福感的自信心,这些都会强化学生参与这一活动课程的热情,成为一份持久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活动课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持续的、长期的,这一点对于现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相对课时较少的状况尤为重要。

例如,笔者在上《学习心理学》这一单元关于智力方面的内容时,活动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去比较各自智商的高下,而是以“多元智能”的理念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自己七种智能中相对较强的那些因素,并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正确看待学习成绩的比较,自信地成长。笔者将这一课命题为“智慧是一朵七色花”,每一种颜色的花瓣代表一种智慧,如红色花瓣代表语言智能,橙色花瓣代表运动智能,黄色花瓣代表人际交往智能,绿色花瓣代表逻辑数学智能,青色花瓣代表空间智能,蓝色花瓣代表自我认知智能,紫色花瓣代表音乐智能。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最闪亮的那个花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花瓣变得更为鲜艳,从而带给自己灿烂的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地感到,自己可以拥有这样一份灿烂。

三、用“积极”的细节打造学生积极的心理习惯

心理学将“习惯”定义为一种“动力定型”。如果我们心理工作者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动力定型”,那么,这一定型无疑将成为学生一笔宝贵的“心理财富”,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理资源”。以下是笔者所进行过的一些细节上的尝试: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并改善自己的情绪

中小学生的情绪特点是波动较大,自控力较弱,有的学生因此产生自责,有的学生因此影响学习,影响人际交往。笔者曾尝试在活动课的开始,请学生体验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请那些感觉自己心情非常愉快的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张大大的笑脸,并祝愿这张笑脸常伴身边;请那些感觉不太愉快的学生想一想是什么事导致自己不愉快,想一想能否做点什么,能让这件事有所改善,并让自己更快乐一些。笔者向学生强调,不一定得“马上并且完全”解决问题才算是成功,即使有一点点改善,也应当为自己庆贺。

(2)当挫折事件发生时,请学生想一想,这事是否有积极的一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许多学生往往会倾诉自己遇到的挫折、困难与困惑。这时,笔者很少给予学生直接的问题指导,而往往会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这件事是否能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呢?于是,本来是个别学生的困惑,经过这一问题,转化成了全体学生训练积极心态的最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对于在期中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引导他们觉得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情绪可以让自己有更强大的心理动力来投入后面的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期中考试中失利,至少比在高考中失利要好得多,现在还来得及将期中考试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从而在后面的考试中处于有利地位。

(3)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心理能量,促进自我发展

有一次去上活动课,正好学生刚经历一场难度颇大的(在学生看来是)重要的测试,学生的情绪相当低落,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在说:“老师,我们太需要你的安慰了。”“整节课都让我们‘倾诉’吧。”但我却没有直接做这件事。我让每位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瓶子,然后要求学生将所有因刚刚那场测试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装入其中”,可以“装入”的包括:后悔(如粗心,平时花的时间不够等),担心(考试结果,父母的责问等),叹息,甚至眼泪……写完后请将瓶子封口。这时学生纷纷猜测老师可能会让他们丢了这瓶子,笔者也顺势问学生此时感觉想如何“处理”这个“瓶子”,有的学生说将它扔了,有的学生说将它埋了,有的学生说将它烧了……我将这一切处理方式归结为“摆脱”二字,并告诉学生,“有些困惑我们可以通过宣泄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对于这样一门(刚刚考完的)主课,我们可能至少还得和它‘打交道’六年左右,即便能摆脱,能轻松,也只是一时的。另一方面,我们是否能将这‘瓶’消极情绪转化为一种能量呢?这是我今天没直接安慰大家,也没让大家通过倾诉减缓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因为老师认为这是一瓶非常有价值的‘心理能量’。让我们每个人都在瓶子旁边写一件你认为能对刚才这门考试所做的有积极改变的一件事,好吗?就让这件事成为‘转化剂’,将消极情绪转化为我们成长的能量。”一位女生在写完后与大家分享:“我愿将这瓶消极情绪转化为一瓶营养液,播下一粒种子,用营养液浇灌,来年希望它能长成一颗小树。我的英语课最大的问题是单词记忆,刚才我写的是,以后每天多背两个单词,到期末就能多背一百个了。”

总之,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完善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一天地也需要我们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之更深入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9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配合才能解决好。就学校教育这一块来说,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有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还远远不够,据笔者在本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找教师倾诉的超过65%,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明确的超过半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笔者曾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也兼职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来咨询的学生却不多。因此从任教《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开始,就尝试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希望能对学生做一个普遍的心理学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两年,下面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渗透的过程及效果:《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是“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书里简单说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以此为契机,我对学生们进行了“承认自己,悦纳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在学生中间,人们首先做了一个“帮我找优点”的游戏。我要求大家每个人准备一个卡片,以一排为一组,在卡片上写下除自己以外其他组员的优点,完成后让每个人读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目的是让大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的唯一,从而悦纳自己。我还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趣味心理测试:“把自己想象为一位冒险家,某次你到一地下室探险。地下室内有一扇门,但你却不能接近,因为门会将你弹开,你留意到门上刻有美丽的雕刻,你认为门上所刻的是哪种图案呢?一是美丽女神的雕刻;二是有刺树枝的雕刻;三是咒文雕刻;四是,大力士雕刻。”

要求学生只凭自己的直觉做出选择,不需要认真思考。教师对测试结果做出解释,选1表明对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选2表明对自己的性格感到自卑,选3代表对知识与学习感到自卑,选4表明对自己的运动表现感到自卑。这虽然是一个趣味游戏,并不具有很高的效度,但却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出学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哪里,从而对症下药,找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这堂课学习的最后,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试写20个“我是……”的句子。让大家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增加自信,乐观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进入高三,为了迎接高考,学生们开始了紧张的复习。但他们常对笔者说:很多知识背不下来,即使背下来了,但很快就忘掉。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与“遗忘曲线”的心理知识讲述。他们豁然开朗。笔者和大家一起做了个游戏:请将你的双手掌心合在一起,手指并拢,使你左右手的中指保持在同一高度,然后以手掌底部为轴,左右手稍微分开。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左手(或右手)手指长,并在脑海中想象手指长的情形。请坚持一分钟,好了,请你睁开眼睛,再将双手合拢,你发现你的手指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众说纷纭。最后我告诉大家,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有受暗示性,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对自己做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消极的。听我说这些,学生们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和接受。对于背下来的知识容易忘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们讲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遗忘进程的先快后慢的规律上人们应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地复习。如不及时复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多内容就忘记了,再去复习就是事倍功半,不如还没遗忘或忘的很少的时候赶快复习,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遗忘规律我要求学生们在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时候,当天记下来的,第二天要及时复习,然后复习的时间拉长。在我随后的检查与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记忆效率明显提高,同学们也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记住的知识不容易忘了。

笔者还教给他们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知识的方法和重要性,他们欣然接受后高兴地对笔者说:教师,你的方法真管用!他们笑了,笔者也笑了。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中,比如情绪的调整,如何应对面临的困境,如何看待情感问题,等等。学生们受益颇多。两年来,这种综合教学状态,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并且也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的心理学教育不是靠一两个懂心理学知识的人就行的,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团体培训,所谓防患于未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进一步发展。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转变心理教育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为学生拥有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39-02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疾病,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病种之一,针对哮喘的预防、控制及治疗的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的社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笔者所在社区对服务区内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对支气管病的社区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2月笔者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8~39岁,平均(26.9±2.9)岁;病程13~30年,平均(18.3±2.5)年;急性发作期14例,缓解期34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门诊就医观察时的健康教育 门诊就医观察的患者一般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但是患者病情在社区医师可控范围内,为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安全者,此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且有获得立即救治的强烈愿望,而且受到疾病发作的影响,急切地想知道减少哮喘的发作、延长缓解期的有效办法,此时可以对患者进行有关哮喘定义及其社区和家庭有效治疗方法的健康宣教,并告知患者如何使用常用治疗药物及其技巧,以及如何有效避免或减少副作用的发生[2]。

1.2.2 病情好转时的健康教育 有条件时可以对哮喘缓解期的患者进行中医养生指导,为患者建立随访档案、制定复诊计划,教育方式可采取讲解、指导、演示、提问等,并要求患者演示[3]。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告知患者家庭干预及治疗的重要性,并告知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能达到的效果及其意义,告知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做到有效的自我监控与防治,并要做好长期的坚持用药,有条件时应该记录哮喘日记,并详细告知哮喘日记的记录方式与内容,使患者了解记录哮喘日记的意义,同时注意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做好寻求医疗帮助的准备,并留取患者联系方式及告知患者社区医疗机构的联系办法,通过“联系卡”的形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与患者长期友好的伙伴关系。其中的“联系卡”部分,笔者建议应该包括社区电话、接诊医师电话及患者联系方式等。

1.2.3 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首要因素,许多患者因为对吸入治疗药物的优点认识不足,以及对吸入药物的治疗副作用存在疑虑而畏惧长期使用,并未能有效地掌握吸入治疗药物的正确用药方法,或者因为用药后出现过的不良反应而产生了对同一种药物使用的恐惧感,同时还有部分患者因为经济的原因,无法进行规律用药,另外医源性的因素也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医生对哮喘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不了解,不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或医生不愿花时间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等[4-5]。同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告知患者平喘用的气雾剂(如舒喘宁)剂量过大可引起心律紊乱,甚至猝死,不能因为呼吸困难未得到缓解就反复使用,要严格按医嘱用药[6]。

1.3 观察指标

患者健康教育1个月后进行社区随访,观察两组教育前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社区健康教育前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65.9%,治疗依从率43.2%;经社区健康教育后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93.2%,治疗依从率86.4%。社区健康教育后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哮喘患者常因缺乏有关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出现反复发作,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现有研究认为对哮喘的防治应当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转移到预防哮喘发作,保持患者的病情长期相对稳定,以提高生活质量[7]。

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护理工作人员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社区健康教育以为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为目的,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并为患者解决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可促进患者养成更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帮助患者了解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使其知道要想得到哮喘的长期缓解[8] ,有效的预防、有效的健康管理比治疗更为重要。社区健康教育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与医护人员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有利于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变应原,可以减少患者夜间发作及急性重症发作的次数,促使患者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通过总结本组研究的护理经验,认为社区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为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率。

参考文献

[1]邱碧秀,贺永杰.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1(11):69-70.

[2]庄丽萍,戴文英.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9(5):450-451.

[3]林毓霞,胡媛,李华丽.院内外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76-1377.

[4]黄逢敏,赵彩云.系统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效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1):68-71.

[5]蔡玲芳,徐红.支气管哮喘患儿出院后对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J].护理学报,2007,14(9):87-88.

[6]谭莉.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用药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5-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11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胰岛素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而胰岛素注射方法同胰岛素类型和剂量一样,关系到糖尿病治疗方案能否执行及执行效果。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针对某一病种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1]。CP能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遗漏项目,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我院内分泌科在整体责任制护理下,采用临床路径对需要使用诺和笔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诺和笔注射胰岛素治疗的住院糖尿病病人100例。年龄42-79岁(平均57.4岁),男44例,女56例;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12例,初高中37例,大专以上42例;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病人在年龄、认知、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病人住院期间参加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每周1次(周三下午,避开治疗高峰),由内分泌科护士或医生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分别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自我监测等方面知识进行系列健康教育,每次约40分钟,并发放相关健康宣教资料。对使用诺和笔病人在床边指导诺和笔的注射方法。治疗检查项目等方面不作严格的统一规定。

1.2.2观察组病人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管床责任护士根据护理路径进行入院评估,讲解糖尿病知识,保证合理的糖尿病饮食、运动及糖尿病的生活护理,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讲述糖尿病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胰岛素注射法及诺和笔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贮存方法和血糖检测方法等。管床责任护士每日按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实施检查、化验、治疗、护理、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根据病情进行评估、评价,及时监测病人每日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保证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内容,护理记录以临床护理路径为顺序,连续性及时实时记录;出院时作好个人优质化出院指导,告知二级预防教育和复诊时间及注意事项。病人病历采用临床路径表格式病历。

1.2.3评价方法管床责任护士在2组病人出院前1天均进行本科自行设计的健康问卷和医院统一的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低血糖相关知识、诺和笔注射相关知识、治疗的注意事项、控制目标和各项入院宣教等。了解病人对诺和笔使用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O.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2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1。

2.22组病人对诺和笔使用的掌握情况比较见表2。

2.3病人入院第2天与1周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分别比较结果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提高糖尿病病人对使用诺和笔的认识、依从性和效果,正确掌握和接受胰岛素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长期有效控制血糖,预防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消除其畏难情绪,增强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4]。诺和笔的使用方便,创伤性少,剂量准确[5],别适用予糖尿病病人自我注射者,外出旅行、出差时也提供方便;只供个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提高生活质量,病人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2010,45(1):59-61.

[2]袁艳玲,赵克华,胡锦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现代护理,2006,12(28):2731-27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篇12

课程教学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就必然会失去它的活力。尤其对思想品德课而言,离开了生活元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枯燥,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切实感悟到“酸甜苦辣皆是生活”的实际道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学会和谐相处”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教育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波折以及与同学发生一些矛盾等都是正常的,这就好像“成长中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介绍一下自己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要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主动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健康的心态。

二、善于在自主化教学中显现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我听了就会忘记,我看了就会记住,我做了也就懂了。”意在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以亲身体验和情感实践为主的自主化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他们做到学用结合,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为例。笔者除了讲述“蚂蚁火海抱团求生”的故事之外,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瓶口逃生”实验竞赛活动:一个小口瓶子中放着七个穿线的小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外。这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小彩球则代表人。“房子”突然起火了,七个人怎样才能快速地逃出来呢?经过“失败―实验―再尝试―再实验”的反复式体验,学生终于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在灾难降临之际,往往需要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三、善于在情境类教学中显现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于表象入手,学于直觉感知。”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对许多事情、现象、道理等方面还比较缺乏学习、触摸与感悟的时空条件。为了显现并突出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适当地创设一些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珍爱生命”一课为例。笔者借助于“艾滋病小斗士”(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语)――非洲黑人儿童恩科西与艾滋病抗争的动人事迹,创设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情境,教育小学生“呵护身体、珍爱生命”。还通过多媒体,演绎了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九龄童勇斗白血病感动千万人”“女中学生跳楼致残悔恨不已”等视频资料,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悟到“面对挫折要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在多营养教学中显现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