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档案管理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1 09:13:33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1

一、引言

在科技这一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之下,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诸多领域的建设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磁盘、磁带、光盘等载体文件也相继运用到各个领域中,这一形式的出现也加速了档案形式的变换。以前档案的记录形式都是以纸质为主,尽管纸质档案能够存储的时间较久,但也存在不方便、耗时耗力等方面的缺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普及,也就带来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电子档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正所谓任何事物都不存在十全十美,电子档案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领域中,也会存在诸多弊端,这时候就需要结合纸质档案加以调节,才能做好档案工作。在信息社会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各有各的优势与缺点,在管理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将长期并存,并且互动发展。

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的比较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这种差异性的表现来体会这两种方式的各自的特性。

1.归档的方式不同。纸质档案的收集是需要借助文书处理部门的力量,在整理文件材料的过程中将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收集起来,按照文件之间的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进行分类,在转交给档案部门。而电子档案则不需要这一步骤,是采用向档案部门移交硬盘或者进入档案部门制定的网站中,从网络中移交、归档。

2.鉴别方法不同。纸质档案的价值鉴定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其中最为主要是要经过三个程序,分别为资格审查、确定生存期和价值复审,这一鉴别方法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档案形成后进场鉴定工作。由于电子文件信息内容不稳定,因而电子档案的鉴定要在文件形成之初就开始,而且不仅仅是对其文件内容进行鉴定,同时也包括文件所使用的技术。

3.保管方法不同。档案的保管一般是将档案放在存储室,分门别类的安置在有序号的柜架中,因此纸质档案的管理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管理。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材料运用方面有所不同,它所使用的一般都是磁性材料,也就说在电子档案的管理方面不要求保存场地面积有多大,而是对保存环境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除了要保证温度和湿度在一定的范围值内,而且还要装置除尘、防紫外线等设施。

三、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并存管理方法

电子档案能够提供快捷、准确、简便、灵活的信息服务,满足利用的一般性需求,但是它也存在着数据容易丢失、载体不耐久等缺点,如果长期以往只使用电子档案的话,势必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纸质档案历史由来已久,具有耐久性、易于长时间保存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检索缓慢、存储密度小等问题,如果一直以纸质档案的形式的话,会给相关人员造成一定的负担。由此可见,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要将这两种档案形式进行并存管理,才是符合发展需求的,那么,如何将这两种形式进行并存管理呢?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双套归档制度。目前,有很多单位在文书管理管理工作中的文件形式都是以纸质和电子的形式出现,对这两种文件形式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实现双套归档制度,将这两个不同形式的文件共同处于存储和可以利用的状态。在档案管理中运用这一制度,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梁总档案实际的不同而做出相应不同的选择。实践证明,电子档案的问世,打破原有单一的纸质档案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电子档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就需要建立双套归档的制度,以此来确保档案的使用是既符合安全有序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能规范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信息时代下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管理的好办法。

2.优势互补管理。信息时代下的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并存管理,是需要二者在互相借鉴中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实现更好的管理。由于会受到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无法得到确切的保证,就需要纸质档案作为重要的备份加以保存,因此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并共存的局面是符合发展要求的。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今形式下,档案管理主要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起到辅助作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效、巧妙的利用两种文件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的管理。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的档案管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之间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亮.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是必然的.南平师专学报,2004.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2

一、电子档案的特点

电子档案是纸质档案的另一种储存形式,它是以数字代码代替了文字,以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代替了纸张。电子档案是系统化了的电子文件,是经鉴定后有保存价值的且已经归档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电子档案除了具备纸质档案的一般性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特性,总结如下:

1.人不能直接读出电子档案所载信息,需依靠计算机解码 电子档案不像纸质文献那样使用人人可以直接读出的文字进行记录,而是将信息以数字代码方式记录在磁介质和光介质等载体上,人无法直接读出,必须使用计算机进行解码后才能转变为人可识读的信息。电子档案必须在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网络系统都齐全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

2.电子档案存储密度极高,所需存储空间小 相较于纸质档案的卷帙浩繁,电子档案显得小巧的多。以硬盘为例,它的容量是以兆、千兆、百万兆为单位的。以1兆为例,硬盘上的1G容量大约可以储存536870912个汉字,如果一本纸质书是10万字,那么1G大约相当于5400本书。据某公司的存储产业市场报告,预计到2016年硬盘的面密度将提高两倍以上,最高将达到1800Gb每平方英寸,从而大大节约电子档案存储空间。

3.便于复制和共享 电子档案的信息可以轻松实现复制和传输,便于异地调阅或形成文件。由于 信息载体和信息可以分离,并通过网络或其他介质进行传输和拷贝,因此便于共享。但也由此暴露出电子档案信息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安全性。

二、电子档案的管理方法

传统档案管理活动一般分为六个环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电子档案的管理也可以按照这几个环节进行,只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

1.信息收集 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是档案管理部门将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转化为电子文件或者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信息。电子档案信息通常可以分为三类:(1)与纸质档案内容相同的信息。在收集这类信息时,要注意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建立统一文件编号。(2)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信息。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并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拷贝件保留。(3)计算机系统运行和信息处理等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参数、管理数据等应与电子文件一同收集。在信息收集工作结束后,将磁性载体的、杂乱的电子文件通过分类、标引、组合,使电子文件处于一种有序状态,并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分类和编号,组织建立数据库。需注意的是,在收集过程中应当保存备份,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登记,并留存纸张打印件。

2.信息整理 在电子档案的整理过程中,不再有“案卷”这一基本单位,因为电子文件借助于计算机,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分类、组合、检索,充分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不再需要专门进行分类和组卷。整理工作结束后要进行信息的接收。电子档案的接收方式有两种,一是软盘、磁带或光盘,二是网络归档和移交。不管哪一种方式都需要配置专门的电子文件格式转换设备,对接收档案进行统一转换,以解决对不同格式电子文件的识读问题。总之,电子档案信息整理就是将第一步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盘,按一定规律,将相关文件通过拷贝组合到同一磁盘、光盘或磁带等载体上,也就是整理接收来的软盘、磁带和光盘。

3.档案保管 电子档案的保管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保持电子档案载体的安全。要注意的问题有:(1)保持环境的温度为16~20℃和湿度为35~45%,以免发生化学反应;(2)注意密封防止灰尘,避免信息丢失;(3)注意避光,防止紫外线对光盘等的破坏;(4)远离磁场和电场,以免发生磁化和消磁,破坏信息;(5)保持载体平直,防止震动;(6)防止有害生物等。注意库房卫生,定期净化空气,防止产生霉菌,并注意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消毒。总之电子档案进入库房以后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测,并适当进行备份。第二,维护所载信息的安全。电子档案保管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止信息被窃,维护信息安全,一是密切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时进行软件升级和更新,适时对电子档案的格式进行转换;二是加强对电子文件利用活动的管理,保证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严格禁止使用封存盘来提供档案利用,电子档案入库载体不得外借,只能以拷贝的形式提供利用,防止利用过程中的泄密和损伤信息。

4.档案鉴定 电子文件的更改非常容易,而且可做到不留痕迹,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归档时,鉴别归档的电子文件是否就是形成时的、有效的电子文件,即确认归档的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则是首要任务。再者,电子文件具有易逝性、易更改性,因而电子档案必须在文件形成之前就决定其是否需要保存及保存时间长短,因此,电子文件的鉴定需超前,也就是必须在文件形成之初就开始进行。鉴定的内容与纸质档案一样,是对其保存价值进行判断和预测,不同的是在判断过程中要对文件的内容及某些形式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此外,还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技术鉴定,即可读性鉴定、无病毒鉴定和介质鉴定等。因为对于电子文件来说,技术状况与文件的真实性、可读性、应用性范围密切相关,可对其保存价值发生直接的影响,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可读性、可行性在鉴定工作中必须得到全面的体现。

5.档案统计 档案统计就是运用一系列的统计技术和方法,通过表册和数字的形式描述和分析档案工作的各种现象、状态和趋势的工作过程。电子档案统计基本上可以分为:(1)档案统计指标选定。统计指标的确立是进行档案统计的基础,也是档案统计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档案统计是通过统计指标来表现档案工作的数量方面,用数字的形式来描述档案工作中的现象。(2)档案统计调查。其目的与作用在于获取原始数据,是根据具体统计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格式,保证统计数据可靠、真实、准确。(3)对档案统计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组、归纳整理。(4)档案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档案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档案工作质量,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6.档案利用 电子档案的利用一般有三种形式:直接查询,拷贝,传输。为保证信息安全和版权,做好电子档案利用管理工作很重要。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对用户的管理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主要是进行使用权限的审核,首先是根据人员身份进行系统注册登录,由系统自动判定使用者身份的合法性及使用权限,并进行跟踪记录;其次电子档案的内容应设置保密级别和开放程度。(2)对档案载体的管理。一是采用双套制的存储模式,一套保留原始格式,作为归档用途,另一套转换成不可编辑的文件格式作为利用用途,确保电子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不发生内容的篡改。二是建立一套技术验证机制保证原始电子档案的真实性。(3)安全保密措施。网络传输安全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物理隔离、应用防火墙以及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根据电子档案的保密级别,建设网络传输保障体系。按照密级,将电子档案利用范围划分为不可用、内部使用和公众使用。还可以采取断点续传的技术,确保电子档案在发生传输中断的情况下,最终获取的电子档案副本保持完整性。

三、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既是管理的难点,也是管理的重点。笔者认为应从环境、设备、策略、技术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每一个环节上堵塞电子档案利用安全的漏洞,使电子档案能够体现灵活性和便捷性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安全意识,既要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也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保密意识;其次,应加强电子档案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再次,营造良好的档案储存环境。只有从各方面加强安全管理,才能满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3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 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4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由于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电子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面临着风险。因此,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定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点,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电子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5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转贴于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6

一、学校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的优点

首先,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是完全依靠人力,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要负责学籍档案的抄写、分类、统计、存储等,而这些环节的任何一个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导致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资金投入高但工作效率又十分低下。同时,人力的有限和管理人员的主观性等因素,也容易导致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出现纰漏,稍有不慎就会给工作造成巨大的损失。而采用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就可以规避这些问题。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模式是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而又高效地完成学籍档案的收集、分类、存储、统计以及查阅等环节,从而实现学籍档案管理全程的自动化,这相对于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次,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是通过文档的形式来对学生学籍档案进行存储。当前学校学籍档案存储方式主要是DVD光碟、硬盘、闪存U盘等科技产品,这些存储器不仅存储量大、存储时间长,而且稳定性高、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只要存储器没有受到损害,其文档的存储期远远超过纸质学籍档案的存储。因为纸质学籍档案在存储过程中容易受到虫害、潮湿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容易被人为地损害,而电子学籍档案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最后,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加密、授权限制等各种科学手段来保证学籍档案的安全性,而这些是纸质学籍档案无法做到的。所以,电子学籍档案在方便学校学生及管理人员检索和查询学籍档案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来为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增加安全系数,防止学生学籍档案信息被恶意篡改,给学生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损失。

二、当前学校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随着学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更加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学籍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学籍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电子学籍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载体安全性和传输安全性。载体安全性主要指存储介质对信息安全因素的影响。电子学籍档案通常以磁盘、光盘为载体,这类载体成分比较复杂,性能不稳定,可能出现档案失真的问题。而且对环境温度、湿度、防磁、防机械损伤等条件要求较高,易损坏变质,保存年限低。传输安全性也就是网络安全性,网络的发展使电子档案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同时,无孔不入的网络黑客和防不胜防的计算机病毒也给电子学籍档案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日后难以确定该份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果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磁盘中存的内容进行了删改,是难以发现和确定。

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数据错误或被盗,所以,在使用电子学籍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三、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风险的规避措施

首先,针对于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存储的不安全性,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存储设备的安全系数,防止文件的丢失和恶意盗取。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现学籍档案存储设备的专机专用来保护相关文件数据不被损害。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电子学籍档案的存储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以及对电脑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定期修复,以此来提高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而针对电子学籍档案存储数据的不完整性和存储设备寿命的有限性等问题,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操作、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来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通过对重要学籍档案进行备份来减少因数据丢失或损坏造成的种种损失。而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存储设备的使用寿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存储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对其使用后进行及时修复等措施来实现。

其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端技术来有效地规避电子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学校学籍管理部门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学籍档案,所以,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信息系统采取加密处理,而这种加密手段也要突破先前的单一加密方式,采用公开加密和严格加密的双加密模式,公开加密用于学籍文件的发送,而严格加密才用于学籍内容的接收,这样就可以保证电子学籍档案内容的高度安全,维护学生的利益。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系统设定身份验证,以此来控制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的访问权限。这也是规避风险的措施之一。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7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8

(一)国外电子管理理念

目前,一些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电子档案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采用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指导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前端控制,是基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可以划分为设计、形成和维护三个阶段)提出的,指档案管理工作要再电子档案的形成之前就进行介入,贯穿于整个运行和归档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统一标准、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从而保障电子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前端控制理念更加注重文件从孕育到生成的整个动态过程,强调文件跨时空的保管和利用,同时强调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各环节责任上的连续,以及电子文件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前端控制理念要求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要从源头上进行把握,以相互之间关联的视角看待电子档案,在系统设计阶段就要把可能的管理功能纳入其中,以免造成后期的资源大量浪费。该过程对于电子档案管理意义重大,改变过去分环节阶段性管理为协同管理,而协同的关键在于预测后序可能出现的问题使之提前得到解决,尽可能把电子文件各阶段的管理要求放在系统设计阶段予以考虑,来实现功能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全过程管理理念要求对电子档案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者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管理,对各个阶段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管理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追求信息资源的最佳效益。

(二)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理念

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实践中奉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整合的管理理念,即针对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各自不同的属性以及特点,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一一对应集中统一管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电子档案具有接收方便、归档及时、信息存储的密度高、存储的方式多样、共享性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对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依赖性强、信息易丢失、易被无痕迹更改等缺点。纸质档案具有载体性能相对稳定、保存时间长、内容不易被修改等优势,但具有文件形成的周期长、检索不便、整理难度大、存储密度小、共享性较差等不足。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整合的管理可以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关系。目前我国实行电子档案归档时将相同内容的纸质档案一并保存,这样既可以保存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的纸质档案,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在检索、利用等方面的优势。

二、中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一)国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国外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和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采用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有日本,而美国和澳大利亚则采用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进行电子档案的管理。机构自行分散管理建立在文件连续体理念的基础上,是指电子档案存放在档案形成部门。部分机构设置档案室来负责接收、管理各部门档案,或者只负责管理机构历史档案等。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避免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分离,把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整合到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档案馆集中保管模式,即将应归档的电子档案及其载体集中保管到档案馆。根据文件的生命周期对文件进行管理,对于处于现行使用阶段的文件由文件形成机构进行保管。而对于失去现行使用价值的文件交由档案馆进行保管来避免文件生成机构因为其失去暂时的使用价值而对其疏于保管造成的资源破坏,也不利于档案的综合利用。美国于1998年开始启动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ERA),该项目是由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专门针对联邦政府电子文件的持续采集和长久保存而开发。电子文件档案馆将作为集中永久保管文件的专门机构,在电子档案管理链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协调全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方面发挥着枢纽的作用。2005年文件属与著名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于2011年完成了ERA基本的系统建设和数据准备,2011年9月与IBM建立合作,标志着ERA开发阶段的结束进入操作与运营阶段,文件属还制定了《ERA运营与维护工作草案》对开发商在该阶段的任务进行了部署,还要求大部分美国联邦机构工作人员使用该系统对文件和档案进行管理与移交,公众则可以OPA检索系统对收录的电子文件进行检索。

(二)我国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中,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采用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大多采用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管理方式主要采用双套制,即将具有重要凭证作用和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采用电子和纸质两种载体同时存储和管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档案等硬拷贝,进行归档时也必须将电子档案以相应的纸质档案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三、中外电子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比较分析

(一)国外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也比较健全,因此,选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美国法律法规对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电子档案信息都做了相关规定。美国电子档案相关法律中主要代表性法律有以下一些(见表1)。

(二)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218-02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产生的电子文件越来越多。由于电子档案具有操作方便、能资源共享、节约时间空间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现行文件的主导形式。因此,对电子档案进行现代化管理保证其真实性安全性也是至关重要。

1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子档案的方便快捷性受到广泛喜爱,但这也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首先,电子档案由于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很容易被修改且不留痕迹,且形成的文件材料上无法进行实际的签字确认,若有人将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改动或删除或伪造虚假的资料,也较难被确认,很难找到责任人;其次,电子档案可进行远程快捷传输,实现网络共享,但这也对其安全性保密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这些信息资料在网上进行传递时,可能受到中途的干扰和阻拦,特别是对于需要保密和特别重要的资料来说,容易被他人所利用或损坏。再次,电子档案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快捷方便的归档整理和查找,但如果计算机遇到病毒问题或出现硬件软件方面的故障,那电子档案也将遭到损坏甚至彻底消失。而且现如今的软件开发较为落后,还无法满足电子档案存储和管理的需求,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软件,这也影响到资源的共享和电子档案的长期有效性。

目前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已较为重视,但相对国际上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仍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一方面是电子档案的管理方法还没有完全确定,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造成工作人员无章可循,且缺少责任制度,使得工作较为散乱。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术还不够,原来的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式较简单,而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此外,一些单位的设备不配套不齐全,也造成不成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

2 电子档案管理的原则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可靠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确保电子档案可用性的前提,在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从收集、归档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确保其真实性;规范性原则要求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应按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进行,在电子档案进行传递共享时,采取统一认可的规范,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确保电子档案可用性的基本条件。其次是保密性原则和长久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电子档案的基本要求,对一些需保密的信息、涉及隐私的内容或限制使用的资料,都应防止其被盗取和泄密,确保其安全性;长久性原则是保证电子档案能长期使用的前提,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载体的保管更新,软件的改进提高,确保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档案的有效利用。

3 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前景

3.1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目前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大都沿用传统纸质文档管理的模式,还没有完善的电子文档案管理法规和标准,因此,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档案管理有法可依,工作起来更加规范有序,同时通过立法保证电子档案的法律作用,更好的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对于电子档案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建立一套严谨的规范,从电子文件的形成、检查、整理、归档到查找、保存,一系列的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如安全保密规范、双套异地保存等,使管理工作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而从电子档案的形成到保管都应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统一协调,建立责任制分配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登记记录,更好的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工作的有效进行。

3.2培养人才,适应需求

由于电子档案相对传统档案的信息化和技术化,电子档案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档案人员除了基本的档案学方面的知识外,必须具备电子文件管理的技术,并转变长期以来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现代化管理意识。档案部门应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个人业务素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多开展交流活动,使他们不仅熟悉档案业务也精通计算机技术,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适应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引进选拔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3.3提高技术,双套归档

目前电子档案的安全性还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电子档案本身的缺点、工作人员的失误、硬件软件的故障都有可能造成电子档案的损坏和丢失。因此,对电子档案的安全性管理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维护和提高,利用先进技术研发优化电子档案的管理软件,在较大范围内统一格式统一标准,使档案系统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尽量避免由于文件载体或应用软件导致的问题,提高电子档案传输的安全性。在平时也应重视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的维护,妥善保管好磁盘光盘等载体,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实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归档,电子档案虽比传统档案方便快捷,但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如电子档案的易修改且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得其原始性不如传统档案,因此仍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档案。双套归档是文件介质转换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将两者结合,在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间建立对应关系,保持两者的一致性,提高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4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在现代化社会得到广泛应用,无纸化办公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目前的电子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足以满足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要求,使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和长久性都受到威胁。因此,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科学的规范制度,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注重培养专业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使他们的档案业务和计算机技术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利用科学技术研发优化管理软件,实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归档,提高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多,档案的分类越来越丰富,这使得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电子档案作为全新的档案管理方式,成为档案融入现阶段社会的必然趋势。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档案信息搜集、整理和保存,不但能够降低档案信息的存储空间要求,还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电子档案管理方式已成为目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采用的主要档案管理方式。

一、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

电子档案是指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和电子图纸等。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数字化的信息形态、对设备的依赖性、载体的非直读性、信息与载体的相分离性、信息的易更改性、信息的共享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在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1、归档时间和归档方式的不同

传统档案的归档,要求在所有档案资料办理完结后,由档案工作人员或文书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完整的收集,并进行合理及时的归档保管。归档的所有案卷,都要依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系统排列,保持卷与卷之间的历史联系,并具有完备的归档手续。由于电子档案易于复制调阅,归档后不会明显影响相关部门的查找利用,因此电子档案的归档可以在文件办理完结后或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周期内,随时进行归档保管。

2、管理方式的不同

由于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存储介质不同,因此其管理方式也不同。 电子档案可以做到档案的一级管理,即档案管理部门在接收到档案的第一时间给每一份档案编制唯一的档案号,标注出相应的分类号。而传统档案管理则需填不同类型、日期,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存储位置。

3、内容的保护措施的不同。

电子档案具有特殊的重复性和可逆性,修改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其优点在于在档案的最初归类和录入时发现错误可及时改正,其弊端在于难以辩认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档案辨别过程也是相当的困难和复杂。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确保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4、保管方式的不同

电子档案存储的载体在历经多年后必然会老化,在更换新的载体时易于出现差错,影响档案的完整性。传统档案管理则能有效避免该类问题,有了纸制品备份就不会因档案丢失而无法完成。此外,即使出现病毒入侵等不安全因素也不用担心档案缺失。

5、查询利用方式的不同

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最明显差异在于其需要录入,即通过复杂的编码解码才能呈现并使用。其优点在于录入后与载体没什么联系,可随时复制,方便调档。传统档案管理需要按照记录查询位置再进行查找,费时、费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他工作。电子档案则能快速调阅,只需登录管理页面,通过身份确认并给予查阅权限就能随时随地查阅档案信息了。

二、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档案管理具有优质、高效、不受空间限制等优点,然而电子档案的特殊性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1)数据容易被他人窃取、修改甚至伪造,对于高度机密的档案,这无疑构成了很大威胁。计算机系统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薄弱环节,极易受到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建立在系统应用层面,与其他恶意代码和恶意软件运行在相同层面,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2)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合法性问题。纸质档案上的单位盖章和领导签字,具有法律效力,其真实性、合法性比较容易鉴别;而电子档案由于其易于复制、修改的特点,其真实性、合法性的鉴别则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3)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受许多条件制约,包括载体寿命、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生存周期和载体所载档案与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一致性。

(4)计算机病毒对电子档案的危害问题。电子档案在信息传输中可能会感染计算机病毒,管理系统也可能受到恶意攻击,从而对电子档案的安全构成威胁。

(5)管理体制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档案数字化过程及从电子档案的生成到归档保存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

三、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传统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档案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对电子档案而言,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这也使得电子档案信息面临着随时被修改、盗窃、销毁的危险。此外,电子档案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电子档案保护的重要课题。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11

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保存和开发利用,都要靠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形成者及其管理人员实施。没有形成者及其管理人员,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⒈信息内容数码化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纸质档案是由文字、图形、图像等直接显示其信息。这样,管理人员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记录的信息不能直接阅读,要靠通过相应的软硬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管理人员如不懂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和相关设备,就无法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

⒉文档处理一体化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就没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可言。纸质档案在归档前的文件阶段,档案人员无须过问或参于管理,无须知道文件产生背景及其印刷等有关技术。待到文件阶段的后期,对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由文书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进行指导,使生产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数据格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⒊保管保存技术化

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纸质档案只要符合保管、保护条件,就能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而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就不那么简单。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⒋利用形式多样化

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保存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对于纸质档案的开发利用,我国已有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保密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根据电子档案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法,不能照搬纸质档案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软硬件技术保证才能开发利用好电子档案。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极其困难而艰巨的任务。这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一套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成、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室;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是由于电子文件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事物。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是一门新型的档案管理学科。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它必须将这两门学科溶于一休,否则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技能

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的技能,才能适应其岗位职责的要求。

(一)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⒈了解档案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明确档案的基本含义、本质属性和档案种类的划分。

⒉掌握档案利用的需求和提供利用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掌握档案管理和利用中有关信息反馈技术和方法。

⒊掌握影响字迹材料耐久的因素;掌握一般声像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和保护条件;掌握档案库房内外温湿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掌握微生物、鼠类危害档案的防治措施、技术和方法。

⒋了解文件的概念,明确文件及公务文件特点、功能及其表现,划分公文立卷范围和编制立卷类目等。

(二)电子计算机应用知识

⒈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机器。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目的是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懂得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及外部设备等,牢固地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工作原理。

⒉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完成电子计算机本身的管理或针对不同的信息处理任务而编制的程序及文档。电子计算机是靠人们把事先编好的程序装进机内之后才能工作,而程序是由程序人员编写和调试。程序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然后确定计算方法,构造数据模型,写出流程图,选择适用的语言,编写出程序并上机反复调试,直到满足实际需要为止。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就是要了解熟悉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和其它数制的转换关系、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等,掌握程序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⒊现代通信及电子计算机网格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所需的各种信息都是依靠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通信设备来处理、存储和传输的。认真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就是要了解现代通信的工作原理及所需设备的作用、性能及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存储、传输的方法和技术,为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打好技术基础。

⒋办公自动化(OA)及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部门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办公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并产生着大量的电子文件。我们掌握了办公自动化、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本知识,就掌握了电子文件从产生到动作的过程及规律,便于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提出电子文件形成和归档的技术要求。

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正在两个方面迅速地展开:一是为提高纸质等载体档案的管理效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而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二是电子文件归档及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也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学习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就是要了解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掌握各种应用的典型范例,熟悉其相应的应用程序等。更深入地拓宽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范围。

⒍设备维护知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涉及很多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通信的一系列设备、电源设备、调控设备等。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对这些设备进行保养、维修是极其重要的。这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我们对这些知识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掌握一些保养、维修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

⒎标准化知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离不开标准化。它涉及到标准制定、贯彻、修订等知识和方法;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管理、电子文件生成到电子档案管理的工艺流程、保存条件等多方面的标准内容。了解并制定、完善这些标准,才可能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篇12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传统方式下,档案管理工作面对较大压力,无法与现代技术实现有效融合。电子档案在使用与记录方式下,都能发挥较大意义,从而实现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融合发展。因为档案中记载着变迁情况,具有原始性特征,也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形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存在较大共性,所以,在对其管理期间,实现两者的融合性,无论在信息整理、归档、收集等工作中,都需要促进其长期保存,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维护其安全性,这样不仅保证了现代方法与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规范。

1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

纸质档案具有较高的留念价值,将其保存后,当一些有意义的事物产生后,会对其有效利用,纸质档案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保存方式。一般情况下,纸质档案主要将纸张作为信息记录的一种形式。在事业单位中,使用的纸质档案都为公文图纸等,包括账目、工作记录等。但是,纸质档案不容易保存,容易被破坏,也无法实现良好的保密工作。所以,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纸质档案的重要性,以认真的态度对其处理。对于电子档案来说,本身具备一定的保存价值,是基于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进行保存的,与人们生活存在密切关系[1]。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特征。纸质档案需要保存的时间比较长,容易识别,在储存期间,存在一定的直观特点,是电子档案中不具备。但是,与纸质档案不同的,电子档案能够改变纸质档案中存在的缺陷,不仅能实现自由转换,还能对各个信息介质进行识别,对信息储存具备较高的容纳性,载体也更多样,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发展。

2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发挥的优势

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中,对档案进行处理期间,要促进原始数据完整性。促进原始内容的完整性,保证其价值的充分发挥。当档案数据产生后,其存在的信息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基于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对比分析,电子档案比较容易更改,但纸质档案更方便阅读。而且,纸质档案中的数据信息也更稳定。当单位、企业内领导签字、审核后,对其无法更改,其存在的真实性也比较强,具备一定的法律特征[2]。

3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融合策略

3.1档案管理模式

在新时期发展趋势下,档案管理技术还比较低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存在的特点和优势都处于独立发展地位。电子档案在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了较大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应用过程中,是各个媒体的集成化发展,具备全面性与直观性特点,与纸质档案相比,促进较大优势。如果电子档案无法得到安全保障,就要将纸质进行开发与备份保存。电子方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该阶段,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融合,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需要。在目前建设与发展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使用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双套制与双轨制。双套制主要是实现文化归档的统一使用,该方式不仅能将电子档案制作成纸质进行备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发展,使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共同储存与使用。对于双轨制,主要是信息在生成、运转期间实现的相互依存,它们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而改变。该方式的使用在一定程序下能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工作人员对重复文件进行办理,促进了管理形式的全面化发展[3]。

3.2档案管理流程

在新时期不断进步与发展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得以有效开展,各个企业与事业单位在内部也建立了相关办公网络系统,促进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结合使用,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随着国家档案局对相关方法的推出,使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在良好的环境下实现融合。在并存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也产生较大变化。对档案进行管理是,是档案整体周期中存在的管理活动过程,其中含有鉴定工作、整理工作、归档工作以及储存工作等。在传统方式下,基层档案都是从外部、自身内部引来的,其中,纸质档案比较多。所以,在对其管理期间,电子档案中也含有纸质档案。在现代档案管理中,需要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统一管理,在执行工作中,不仅在归档工作中更统一,在鉴定工作、整理工作以及储存工作中都为更一致[4]。

3.3工作人员的能力

在新时期发展趋势下,为了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自身素质。在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期间,需要基于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思考,保证能够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和使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存在较大不同,其中,最为主要是就是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产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因为电子档案自身一定的技术特点和系统特点,所以,其中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性与自身素质都需要提升,他们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计算机的应用,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5]。

3.4管理制度与标准

在新时期发展趋势下,为了应用新型档案载体,实现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管理,在对档案处理工作中,要求实现信息的规范性与标准化。档案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与数据信息质量存在紧密联系,所以,要为数据信息格式设定相关标准。在新型载体档案得以广泛应用后期,促进业务管理各个方面更标准十分重要。如:建立统计标准、规则标准等。还需要为计算机数据库建立相关标准,促进新型档案信息载体格式的转化标准,保证计算机硬件设备、多媒体设备都能充分利用。还需要为新型载体档案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实施制度以及法律制定等,其中,在电子档案的归档工作、整理工作以及储存工作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但是,由于电子档案自身存在一定缺陷,导致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存在较大限制,所以,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出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

结束语

电子档案成为当今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含有的丰富内容能够为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对电子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实现长期的保存工作,需要在技术、使用方法以及标准等方面进行改变,还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纪晓群,江媛媛,柳萍等.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和谐共存与集成管理[J].兰台世界,2013(29):15-16.

[2]吴雨珊.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管理分析[J].商情,2016(28):144.

[3]赵晖.城建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异同分析[J].城建档案,2012(7):38-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