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31 09:23:20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1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48-03

收稿日期:2014-12-19

作者简介:王红芳(1973―),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李雪霞(1979―),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本文为湖北工程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基于Google云消息框架的个性化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23。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省级人民政府、位于地级中心城市并由省市共同投资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特色办学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其宗旨在于地方高校要遵循办学历史,寻求办学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实施特色办学。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与本校特色相适应的馆藏资源,是成功实施特色办学的信息资源保障。[1]

1 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访问湖北省10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网站,调查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结果显示,仅有6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了专门的“特色数据库”栏目,其中三峡大学图书馆建设了比较完善的特色数据库,包括三峡大学文库、水利水电、武陵地区资源库、工程移民专题库、三峡濒危植物库、专业课课件库、本校国际论文统计、读者资源共享库等11个专题,具有很鲜明的学科特色、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建立了麻醉学、解剖学和护理学三个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具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建立了土家族研究网和学位论文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和学位论文特色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本校特色;湖北文理学院建立了文化襄阳和博士教授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尽管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唐诗、宋词、成语词典特色数据库栏目,但没有实质性的建设内容。其余4所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没有建立专门的地方特色数据库栏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地方高校图书馆。以下是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调查情况(见表1)。

1.2 现状分析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建立并提供了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只有5所地方高校,所占比例仅为50%。其中,三峡大学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方面成绩尤为显著。另外4所高校图书馆尽管也建立了特色数据库,但不够全面,仅仅偏重于特色数据库的某个方面,不能为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特色资源服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尚有5所高校还没有开展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占总比例的50%。由此可见,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很不乐观,呈现明显的滞后。另外,调查中,笔者分别从本校特色、学科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三个方面统计了10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发现只有4所高校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40%,有4所高校建立了具有涉及本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40%,仅有3所高校建立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30%。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构建与本校学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馆藏数据库,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原则与内容

2.1 基本原则

王红芳,李雪霞: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探析

王红芳,李雪霞: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探析

2.1.1 遵循学校办学特色原则。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责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2]因此,每一所地方高校在学科设置、地域文化等方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年的办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多次优化与重组,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优势学科和建设重点学科,在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竞争力,发挥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培育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已经成为很多地方高校特色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3]图书馆必须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确定自身的馆藏定位,以专业特色为依据,以原始收藏为基础,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藏书体系,为本校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和特色创新创造条件。如三峡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处世界水电之都的地方优势和学校在水电学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建立了水利水电、武陵地区资源库、工程移民专题库、三峡濒危植物等地方馆藏。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可以利用本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植物学”学科方面的优势,建立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特色数据库。由此可见,遵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影响图书馆确立特色馆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2 遵循地域文化特色原则。地方高校的发展通常要与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其办学出发点、学科专业的设置、未来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4]一方面,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设立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另一方面,为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地方高校在科研选题上会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资源收藏范围和重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体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地方文献,就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重点收藏的对象。[5]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以收藏本民族特色文献为重点。如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土家族研究网,涉及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史志以及地方志和民族古籍。湖北文理学院建立的文化襄阳特色数据库,涉及三国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充分考虑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及需求,是确立特色馆藏的另一基本原则。

2.1.3 遵循本馆发展的实际状况。学校和地域的差异,导致各图书馆的软硬件实力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购书经费、馆藏数量和质量、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办馆理念、人员素质、图书馆制度建设和管理、图书馆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馆实际确立自己的特色馆藏。[6]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自建新能源汽车特色数据库,符合本校“立足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交通”的办学特色理念。因此,立足本馆发展实际,是建设特色馆藏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

2.1.4 遵循由点及面、分层建设原则。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资金有限,在学科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定位、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首先确立2―3个能体现本校学科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协调好与其他培育学科的平衡发展,注重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整合和深层次开发。在建设过程中,对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学科资源要优先建设,重点扶持。建设时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依托本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相关院系,采取分层次、点面结合的建设模式,建立院系联系机制和考核机制,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此外,还应设置特色资源学科专人负责制,由专门的学科馆员和院系学科带头人负责某个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2.2 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内容

对于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除了要重视传统纸质资源建设外,还应该依托网络数字化平台,加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与合作化建设,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特色馆藏的共享。[7]在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内容方面,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从本校学科特色、所处位置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本校个性化特色三个方面着手建设。

2.2.1 建设学科特色资源。学科特色是指与本校某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有较密切关系,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或具有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特色的资源。[8]如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可根据省重点学科的设置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工程和教育学几个学科特色资源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与本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相关院系建立合作机制,对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项目急需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

2.2.2 建设地方文化特色资源。由于地方高校地处地级中心城市,所在位置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因此建设与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建设地方文化特色资源时,地方高校图书馆尤其要和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文化馆和档案馆建立联系与沟通,寻求支持;也可拜访一些地方名人和专家学者,收集或复制他们手中的珍贵资料。如湖北工程学院可以立足“中华孝文化”这一品牌,建立具有独立孝文化研究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孝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提供研究资料和交流平台。

2.2.3 建设个性化特色资源。个性化特色是指他馆、他校所不具备或只有少数图书馆具备的特色馆藏。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发、整理,将本校老师公开出版的著作、科技论文,以及课件等资料建成本校教师文库;或将本馆收藏的古籍建成特色文库,形成有别于他馆的特色资源;也可以将本校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整理成学位论文数据库。此外,可以将本校各级精品课程项目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集成,搭建网络课程特色数据库教学共享平台,为实现本校立体化教学提供全面的服务。

3 结语

特色办学是当前地方高校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本馆资源优势,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需求和本馆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分层次、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科特色资源、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以及个性化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为实现特色办学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 文.特色办学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38-139.

[2] 杨 红.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构建与特色服务方式[J].实用医药杂志,2012 (7): 665-666.

[3] 呼 群. 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1): 150-153.

[4] 杨 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山东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2):45-48.

[5] 龙柳亭.浅述广州图书馆多元文化馆的特色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4): 176-180.

[6] 王伟利.农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 (5):75-76.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72-03

学科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四个方面。其中,学科梯队建设主要是指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主要指具有鼓舞人心的创新氛围和具有设施先进的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主要指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产出高质量创新性研究成果建设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中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西部高校发展的要求。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家和西部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学科建设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提供技术支撑而受到重视。在全面推进广西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剖析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寻找差距,对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立足学科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高校的学科建设一般是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等为核心内容,其中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依托。旅游管理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科或专业,在国外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始于1985年,是国内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始终把旅游管理平台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加以推动,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及学校对平台建设优先发展政策和扶持政策,并基于旅游管理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进行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桂林国际旅游品牌的影响以及旅游管理学科在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相关平台申报与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经过学校与学院的长期建设,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重点学科、广西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中心、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广西旅游管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等平台,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平台建设为学科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围绕核心专业延伸和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学科是人类根据认识的逻辑对认知成果进行划分的结果,专业是高等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一个学科可以对应不同专业,一个专业可以跨越不同学科。学科与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协作与竞争关系,竞争主要体现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协作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桂林理工大学自1985年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首届招生以来,始终把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支持,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学科的途径。由于在较长时间内只有一个专业独自发展,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和建设水平受到了限制。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学院进行了与旅游管理相关新专业申报及建设努力,先后申报获得了酒店管理、景观设计(原景观学)3个本科专业。酒店是旅游业最重要的中间联结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门型人才,是对旅游管理综合人才培养的深化;景观设计专业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侧重与对旅游景观设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以民族旅游为核心,旅游景观设计和生态旅游为拓展方向的学科体系,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核心专业拓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加强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与交流。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最终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在核心专业拓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位点建设进行旅游管理学科建设。2000年申报获得了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申报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排名中处在较前的位置处。2009年桂林理工大学在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目前,根据国家对学位点建设的要求与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意见,旅游管理由原来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调整为服务业管理的二级学科,进一步强化了旅游作为服务业龙头地位的学科支持。今后旅游管理学位点建设的重点是瞄准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积极拓展具有西部特色,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民族学和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形成以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为核心,相关性强的其他学位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学位点建设群。民族学重点以民族旅游经济和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为重要方向,立足培养民族地区具有经济学基础从事旅游及其他产业的高端人才;风景园林突出旅游景观设计特色,培养具有景观设计基础从事旅游景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端人才。旅游管理学科点建设群形成及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点建设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三、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突出特色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学科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确立主攻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既能促进本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又能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桂林理工大学处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广西桂林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文、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科学科发展始终处在前列。同时,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充分基于理工科的优势,紧紧依托地方民族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特别是民族旅游发展的社会需求优势和学校理工科专业重技术、强逻辑的技术优势,以及多学科集中与交融发展的特点,在民族旅游研究、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设计、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旅游管理学科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得了先机,学科方向确立与特色鲜明使学科优势更加集中,显著度更高,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展示特色的重要方面。桂林理工大学2009年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科发展实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保持学科发展活力的主要途径。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桂林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支持下,旅游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缘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通过引进、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现有专业教师4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9.5%,其中教授占1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1.4%(不包括在读博士5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以上。专业教师中有8人具有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3人获得星级饭店评定员资格,3人为广西区景区评定委员会委员。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是重视与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均选派优秀教师到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研修。二是为提高团队成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视国际交流,除鼓励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外,通过平台介绍和项目推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每年都要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1名加入团队。目前,学术团队中有5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双语教师8人。三是广泛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开拓团队成员的视野。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引进、培养,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和博士为骨干的旅游管理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大多教师都曾到过相关旅游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具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对旅游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有较好把握。

五、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不仅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而且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管理尽管是工商管理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它所面向的是一个大产业,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区,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2011年旅游收入达到1278万元,成为了广西第六大干亿元产业,旅游产业地位提升对旅游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广西建设旅游强区需要,必须加大旅游研究力度,阐述旅游发展规律,解决或回答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同时,桂林理工大学始终把科研团队建设、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及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作为评价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进一步促进了科研发展。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办学时间长、学科基础扎实、多学科交融等特点和优势。多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把进行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制定政策鼓励老师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组建科研团队,鼓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全力支持科研项目完成。在学院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对科研项目申报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将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指标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中。围绕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先后成立了5个研究院所和研究中心。依托建立的各类平台和成立的研究院所、中心,旅游学院41名老师自2005年先后获得了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其中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是自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来广西获得的2项);先后获得了自治区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基金等省部级课题29项;承担了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各类课题60多项,近3年每年到位的科研经费均在400万元以上。科学研究为解决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相关科学问题、回答政府关心的相关社会问题、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及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研究成果支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又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的教学人才,促进了旅游管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的人才基础。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4

相对于初中地理的“简单”来说,高中地理确实让不少学生头疼,感觉到很难,这与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高中地理一般的学习方法

1.重点学习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殊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5

2010年以来先后集中有限的财力对37个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所占比例依次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琼州学院、三亚学院及海南经济学院。从学科类型来看,自然科学类学科占60%,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占40%。海南省优势学科建设带动了高校的学位点建设。目前,全省有3所高校具有一级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博士学位点和39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先后获得授予权,分别仅占全国0.3%、0.8%。从一级博士点学科类型来看,自然科学类学科数量为社会科学类的两倍。不论从重点学科、一级学位点的分布还是学科数量、类型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省级优势学科的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优势学科基本聚集在1~2所高校中;优势学科从以自然科学类学科为主逐渐发展到与社会科学类学科均衡的发展态势。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海南省高等教育的背景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

1.2学科初具特色,但特色不强

海南省重点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根据区域特点及人才培养特色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主要以理工农类学科为主,如: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围绕海南特色资源高效绿色开发来开展研究,重点解决海南资源开发和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中涉及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问题,已初显“热带、海洋、绿色”的学科特色。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特色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方面,如:琼州学院的“旅游管理”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与海南海之缘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等多家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创建“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海南省优势学科特色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影响力较弱,影响的辐射范围较小,而且在人才培养、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以及科技创新上尤为不足。学科建设成效不突出,没有形成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品牌,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力不强,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不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显著。

1.3交叉学科优势不突出,学科内涵发展不足

在海南省优势学科建设中,交叉学科的优势并不突出。6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除海南大学在国家三期“211工程”建设期间,构建了6个融合交叉学科在内的优势特色学科群雏形,初步形成了农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多门类学科融合的具有“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的学科特色外,其他高校对交叉学科的培植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部分学科仅在学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了交叉学科。传统的学科建设模式使交叉学科成长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衍生速度过慢,学科内涵发展的力度不足,与省外同类地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1.4国家层面人才匮乏,学术团队实力不强

虽然海南省政府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对双聘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兼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人才等各类部级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但在优势学科团队建设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根据海南省政府实施的“515”人才培养计划,也只有55%产生于各高校,而高校的“515”人才在优势学科中也只占67%。因此,在省级优势学科建设期间,引领学科发展的顶尖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应用型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5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平台,但平台层次不高

重点学科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海南省优势学科建设的平台主要有30余个,其中部级平台5个,具体详见表1。优势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平台,一个实力较强的优势学科往往由1个或几个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等)提供支撑。比如,作物学学科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及“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教育部工程中心及“海南省耐盐作物生物技术”、“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等一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作为支撑,并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建了“天然橡胶”海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作物学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海南省政府围绕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海南大学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吸纳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建材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中航特玻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建立了3个省属“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学科平台促进了优势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表1看,海南省学科平台分布不均衡,数量严重不足,学科平台整体水平不高,国家层面上的学科平台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策

2.1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突显学科特色

地方高校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科建设规划要求,通过资源向不同学科倾斜配置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现不同层次学科的快速发展。高校要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使其既突出学校的特色,又突出区域社会、经济特色,使学科具有广阔的社会适应力和持久的发展活力和动力。高校要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急需应用型学科。这类学科可参照重点学科的建设模式,作为培育学科给予重点扶持和资助,期待通过3~5年的建设,逐步达到优势学科的建设目标。如此一来,高校拓展了优势学科的类型,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之间的相互依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协同效益增加,形成高校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学科特色得到进一步体现。

2.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交叉学科既可以丰富优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又可以为优势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它可以实现优势学科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增强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促进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地方高校以优势学科为轴心,积极引导其他学科向优势学科融合,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在优势学科研究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强化与优势学科相关的其他诸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二是促进不同门类学科渗透、交融,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地方高校要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形成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三是以大项目牵引,多学科支撑,打造优势学科创新集群。地方高校根据优势学科发展的需求,要有目的申报各类重大项目,并以这类项目为牵引,将多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优势学科群建设,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若干优势学科群。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不同学科、研究领域间学术骨干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碰撞出创新火花,为孵化原创性成果做好准备。

2.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水平

国家“2011计划”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高校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引进是优势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此项工作只有得到主管部门提供的政策保障,才能保证引进工作畅通无阻。高校要善于发掘出国内外学术人才,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目的地引进应用型专业人才。只要是学科急需的人才,人事部门就应该全力配合,简化工作程序,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使人才尽快引进到位。海南省高校在人才引进中,采用柔性引进和岗位聘用新机制:一方面利用海南长夏无冬的自然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短期工作;另一方面,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采用人事方式,全职聘用的方式。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收入待遇,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此外,高校根据学科实际情况,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积极整合资源,探索和建立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能够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和构筑学科基地的工作机制,瞄准学科前沿,创新人才组织形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组建高层次的创新团队。

2.4创建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增强科研和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企业对接,促进产学研结合。海南省政府在地方高校建立了省属“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将在未来几年内充分发挥好海南良好的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凭借各高校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多渠道汇聚社会各种有利资源,鼓励校地、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建立不同主体的共享创新平台,包括与行业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大院名所共建校企或校所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社科文化研究中心、成果孵化育成中心,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技术牵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绿色崛起战略提供服务。地方高校要立足优势学科,挖掘学科潜力,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争取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积极寻求社会各类合作资源,建立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将协同创新作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大学教师和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立交通道,让一切有创新能力和业绩的社会各界创业精英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带出一批创新人才。

2.5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学科发展生态环境

地方高校处于国内外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之下,必须要以提升优势学科实力为突破口,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的生态环境。高校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借助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和社会等力量,形成优势学科管理、创新、评价等学科服务链条。政府部门要为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给予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并为学科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及转化、市场风险等诸多问题发挥协调的优势,提供可靠的执行保障。高校要发挥自主特性,要构筑优势学科的基础体系和支撑结构,加强学科及相关行业的交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6

学科建设

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00-03

一、学科建设在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地位

学科建设是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各项内涵性事业建设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发挥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通过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质的竞争力,已成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吸引、培养人才的平台

公安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适应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必须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所高等学校只有拥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凝聚一流的学者,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高水平的学科平台能不断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入,进而打造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梯队,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学科建设内容涉及到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要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学科建设摆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做从宏观到微观的科学规划,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形成大量实践成果,教学中用这些成果支撑实际教学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实力的必然途径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根据公安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主打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一般学科共同发展,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打造一批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才能保证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四)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石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大系统与小系统的关系,离开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专业建设将是一盘散沙,无所附着。而各个专业尤其是专业群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学科建设的质量。培养人才的前线是专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后盾。学科建设在承担一所高校主体工作框架的同时也密切地联系着各种具体工作的开展。学科的实力与特色影响并引导着专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类别。

二、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诸多要素。这就要求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学科建设原则。

(一)注重可行性原则

为了确保学科建设取得实效,必须经过科学的调研论证,特别要防止和纠正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随的做法,不能贪大求全。对某一个具体学科的建设来说,一定要做到方向准确,思路清晰,切实可行。另外,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与公安工作所属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有序性来开展学科建设。受学科建设资源的限制,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注意加强与公安机关及社会各界的合作,集聚各方力量,取得支持,努力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特别注重各学科之间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相互支持,协作攻关。

(二)坚持创新性原则

学科创新是所有新建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建设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公安院校学科建设坚持创新性原则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将学科建设与公安工作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的必然选择。公安院校显著的行业办学特点决定了与公安机关有着高度依存关系,因此,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建设,必须从服务公安工作的大局出发,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基础和资源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防止急功近利,把提高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

(三)重视特色发展原则

学科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同发展变化着的外部世界存在着联系。因此,学科建设既要保持与时俱进,使学科建设更好地满足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牢固树立“学科立校、特色兴校”发展理念,认真与其他院校相近学科分析比较,确定自己的学科发展特色和自身特有的内涵与价值,将打造学科综合优势特色和提升整体建设水平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不断强化、深化和优化公安学科架构,真正把公安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三、加强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强化整体意识,理顺工作思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

(一)创新理念,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学科建设理念的凝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发挥传统优势,立足公安需要,瞄准国内前沿”。二是必须有特色,注重实战性特色。在学术上能进行多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在应用上能主动寻找与公安丁作发展的结合点,以服务求支持。客观而言,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重点是在“人无我有”和“人强我特”上下功夫。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公安工作需要和学科特点,瞄准学科前沿和公安理论热点、难点,凝练学科特色,打造自身优势。三是按二级学科规范组建教研室。采用这样的方式组建教研室能使教学最基层组织的设置直接与学科建设挂钩,提高教研室设置的学术规范程度,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供基础保障。四是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要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都能在各自的学科或学科分支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并自觉地把研究成果融人到课程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始终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从根本上壮大学科实力。

(二)以人为本,构筑高水平的学科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_T作:一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系部要建立引导机制,把教师组织到学科建设工作中,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参与学科建设不仅能为本学科的建设作贡献,促进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使学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学校强化学科建设也是为教师提供学术平台,在参与学科建设中也能拓展他们的科学研究视野并提升研究层面,使其得到发展和提高。二是抓好教师培训。应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可采取做访问学者、进修、学术交流、下派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三是适时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引进上向重点学科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重点学科靠拢,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一批在同类院校甚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四是优化学科梯队结构。采取积极措施打造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五是实施弹性人才政策。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建本初期可以聘请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高层次人才做客座教授、顾问等,参与学校的讲学、做青年教师导师、带领本校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研究等。六是创建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营造“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氛围,使专家学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建设工作中来,让他们在校园里不仅生活安逸、工作顺心,更感觉到有事业可做。

(三)搭建平台,构筑学科建设基地

一般来说学科平台主要包括硬件条件建设和软件条件建设。硬件条件主要指实验室、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基地、研究所、教研室、义献资料、信息网络等。软件条件主要是指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学术氛围等。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平台建设要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把有限的资金科学地分配到学科平台的软硬件建设上,特别是要针对学科基础薄弱不均的现状,相对集中地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切实保证学科建设顺利开展的现实条件充足到位。二是完善警学互动机制。公安院校要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深化校局互动、警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建设若干个“教学、科研、办案”基地,推动学科建设良性发展。三是建设好资料文献库。形成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图书资料服务基地,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四)规范制度,健全长效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并确保其规范性是学科长期发展的有效保证。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重点健全以下机制。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把选拔学科带头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申报、管理、评估、验收等内容和环节规范化、制度化,使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三级管理体制。建立起学校、系部、学科组三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工作开展,确保学科建设工作的长效、稳步。三是建立学科发展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咨询与决策作用。此外,由于院校的行业性特征,要特别重视公安机关的广泛参与,形成校内外互动的开放式的学科发展决策机制。四是建立绩效优先的学科重点建设机制。对列入优势特色或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要创造条件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保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率先发展,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热情。五是学科发展的激励机制。学科建设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争当学科前沿的引领者,不断提出新思路,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六是构建学科建设检查评估机制。开展学科建设评估工作,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建设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检查和评定,对学科建设的不足随时予以指导。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7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材结构由简到繁,知识跨度较大

由课程改革教材到非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化,高中知识则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拓宽、加深,因此,高中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自主学习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为明确。其中,如何做好“学习”衔接这一步,尤为重要。

3.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师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学校地理课甚至是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学方法不免简单机械,也更注重基础的记忆和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新环境。另外,学生熟悉以前的教师、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前的学习要求,进入新校园后,书本要求变了,教师也不同了,新的学习内容有新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有效沟通高中各课程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和理解大气、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环境等自然地理现象,有效地将人口、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整合。地理课程教学需要高中有关学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横向知识、交叉知识、综合性知识,有利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事物,说明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横向学科领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地理和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

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测量、资源探测、灾害检测和预防预报等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课程实施应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数据,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以地理的图表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地理数据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教材并没有实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仍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运转。从课程改革到非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新的教法、学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衔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8

1.1适用范围

在适用地理比较法的知识点中,可根据高中地理知识的特性将其分成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规律性强的知识点,感性知识包括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这些较直观的知识点。在可以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和学习的98个知识点中,有77个知识点属于地理理性知识,另外21个知识点属于地理感性知识。在地理理性知识中,以知识特征性强为代表的地理特征知识点运用地理比较法最多,其次是地理成因和地理概念,地理规律运用的最少;在地理感性知识中,地理演变的教学运用地理比较法的情况较多,其次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数据,一些过于直观的地名、地理景观等知识点则不适宜运用地理比较法。综上可知,地理比较法更适用与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诸如5大气候带的特征、13种气候特征、我国4大地理区域特点等地理特征类知识;黑子和耀斑、冷锋和暖锋、背斜和向斜黑子和耀斑、冷锋和暖锋、背斜和向斜;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分布及形成、四大渔场的成因、三大类岩石形成等地理成因类知识;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流向及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地理规律类知识等都适合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

1.2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细分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根据常见程度可把比较法细分为类比法、借比法、横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六大块。其中,类比法是这几种地理比较法中运用次数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剩下几种方法按运用次数多寡和范围大小排序是:横比法、纵比法、借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在应用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类比法中,还可再细分为同类异型比较法、同类同型比较法和异类共性比较法三种。这三种类比法中,同类异型比较法运用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同类同型比较法次之,其中用得最少的是异类共性比较法。

1.3配合传统教学方法

看图表是学习地理学科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地图上具有一片区域、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大洲的特点与构成,蕴含大量的信息,包括课本上对于地图的分析也很详细。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重视地图上的信息。除了有地图,地理学习中还有大气中气旋与反气旋图、地质构造中的潜水与承压水图、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断层示意图等图表,这些图表都有助于我们对地理的学习。看图表的同时,要注意找出不同处与相同处,这样才会全面了解地理事物及知识点。因此,对于图表的利用与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更形象化和条理化,建立地理学科的思维模式,强化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应用思考

通过对地理比较法的简介、数据统计以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理比较法的优点及重要性。但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针对性,这就不可避免导致局限性,因此,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也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像结合使用。高中地理学科也具有地理学科地理学的特点: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区域性和综合性显著。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进的地理比较法和地图法、地理统计方法、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等方法一样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要以地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地理学习和地理教学规律,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思维。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9

(一)学科认识有误区

一直以来, 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心目中, 都或多或少存在地理是“副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选择的是理科,地理不需要参加高考,所以他们会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理科科目的学习中去,地理学习的动力不足,课上精力不集中,课后几乎不学地理,久而久之地理问题越来越多,进一步导致学习难度加大,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部分同学受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影响,认为地理知识很简单,上课听不听讲关系不大,只要考试之前突击背诵就可以得高分,这样的同学一进入高中,由于课程难度加大,再加上本身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学习起来很吃力,进而很快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学习方法不科学

大多数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都不科学,对地理科目都做不到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在学习时侧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注重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由于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导致学生基本上课前不预习,听课时毫无针对,抓不住重点、难点,甚至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听课效果差。老师上课一般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但很多同学上课时没能专心听讲,对要点一知半解,甚至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总认为地理是文科科目,所以只需要课后背一背就可以了。根据一百多年前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就应及时复习,否则学过即忘,对于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悉程度不够,成绩自然也就不能提高。

二、 提高我校地理成绩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识

端正学习态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地理的学习,还可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环境观。因此,学好地理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不要只顾眼前,应当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着想。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所以要想学好它,并不是学生所说的简单背背、搞突击就行,主要在于理解和运用,在于平时的积累。只有让学生端正了思想认识,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也就轻松。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而且高中生也迫切希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毕竟高中学习与初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高中学习。为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和“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地理事物放在地图中去记忆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非常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连结点,学会横向、纵向衍生知识,就能更全面、更轻松地学好地理。

3、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改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法的选取上,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环境条件等确定,可以采用时而描绘、时而讲解、时而演示、时而启发提问、时而朗读、时而自学讨论和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总之,地理学科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消除的,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探究学生成绩差的原因》

2.《影响高中地理成绩的原因及对策》陈超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10

一、特色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

(一)学科沿革

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经济与管理学科”,其前身追溯为渔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早在1955年,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设立渔业经济教研室,由留美学者韩家学教授和原院长方原先生任渔业经济教研室主任,在全国高校中首开渔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课程,并以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领域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1984年,开始招收渔业经济管理专科学生;1985年,招收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这是我国高校中唯一开设的渔业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被批准设立渔业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格局,也是国内唯一能够培养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学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是我国渔业经济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研究进展

该学科从建立开始,就以研究我国,特别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渔业经济为基础,在渔业生产、贸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及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中的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水产品贸易与流通三个研究方向都有良好的进展和突破:在建立我国渔业经济与管理的全面研究上,突破了长期以来分隔研究的局面,完善了研究内容和体系,在国内形成了在这方面的制高点。经过学校和老师们长期的研究而积淀,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仅有很明显的提高,原有为产业服务的应用研究优势也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和特色显著。同时,学校还积极扩大对外交往,与美国、韩国、挪威、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相关组织保持积极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树立该学科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特色学科建设的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该学科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使该学科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学科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相比,其学科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学科定位不当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该学科的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急功近利。如学科建设在服务社会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被动适应市场,不能体现学科建设引导和前瞻性作用;热衷建设应用学科,忽视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导致学科发展缺乏活力。二是盲目发展。如“喊口号”,学校定位欠准确,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偏离实际,声称在几年内建成国内外知名大学,建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不安于现状,争当“大而全”的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等等。

(二)研究队伍薄弱

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如今,该学科团队也出现了“青黄不接”局面,主要表现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亟待解决;学科带头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较难担此重任;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等等。另外,学校虽然开始重视学术梯队建设,但由于措施不力、不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重引进、轻培养”。我校也如此,不惜花重金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人员,而对校内的人才培养则不够重视。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学科内许多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因其强烈的成功需求难以满足而流失,而且也使得被引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因缺乏相应的团队支持,其潜能远不能挖掘出来。

(三)管理体制僵化

与其他高校一样,学科体制也实行项目管理,即学术带头人领导学术团队,统一负责该学科的规划、建设和实施。由于其管理方式并不一定能与学校管理体制自然耦合,特别是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官僚化,使现有学科管理机构庞大而僵化,因此造成了如今学科团队面对变化缺乏应变、适应和创新等能力。同时,有效的学科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导致工作量多的人在考评中反而落后的现象,由此大大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3]。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学科负责人其工作权限虚化,责、权、利无法协调统一,积极性势必受到更多地压抑,对于跨学科、跨门类的综合课题研究来讲更是难以适应。

(四)学科结构单一

近年来,由于一部分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和培育,因此造成该学科结构单一,布局欠合理,学科面也过窄。据了解,高水平的重点学科数量在我校并不多,各学科间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特别是缺少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科的群体优势因此得不到发挥。我校尽管对该学科布局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新设学科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优势、提升水平,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特色学科缺少相邻学科支撑、基础学科仍然薄弱等问题,依然是我们学校的一大困境。同时,由于较窄的学科面,导致了科研原创性明显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五)发展能力下降

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必须全面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但请注意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并不等于要急功近利。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瞄向人才市场急需的领域,由于不顾自身的条件和实力,纷纷开设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热门学科专业,以期通过培养出国家所急需的经济人才。但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缺乏建设条件,导致我们人才培养质量明显降低,有较大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另外,由于我校不顾条件争办某些学科,结果严重地分散了学科人财物资源,致使其原有的特色、优势学科遭受到冲击,影响了他们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地位。

三、推进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如何抓住今后的发展机遇期,不断提升我校的学科水平,进而向高水平的大学前行,这对我校来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人由此在借鉴本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对我校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准确把握学科定位

高校的办学特色,除了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外,还必须选择正确而科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例如:首先,应该要了解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实事求是地评价该学科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找出与国内外高校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分析自身的特色、优势及发展潜力,从“人无我有,人弱我强”学科建设思路中寻找突破口。第三,研究方向的数量必须适度。因为过多则力量分散,很难提高水平;过少,则研究口径受限,其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要选择正确,下定决心一抓到底,若干年后必然会有所建树。

(二)高度重视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学校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一要注重育才。要立足现有师资,有计划、有重点、合理地安排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正确处理年轻学术带头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与自然成长关系,保证学科建设人才辈出,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二是注重聚才。可通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创新团队培养建设项目”、“优秀人才遴选与奖励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建设,促进人才引进。三是注重用才。建立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对于获奖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完善学科人才成长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外部环境条件。

(三)积极推进科学管理

特色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高校应独立设置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制订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政策、规划和措施,统一协调解决与学科建设有关的问题。同时,在创新管理方面,学校要从追求局部短期利益向全面长期发展转变;从项目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包括顶层设计、项目申报以及成果转让等,从注重教学科研两个部门向注重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性转变。另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学骨干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同时鼓励科研骨干参与教学任务,努力探索建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

(四)尽快优化学科布局

高校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学科建设必须顺应潮流,进一步完善构建大学科体系。高校首先集中力量,倾斜支持一般学科向重点学科发展,特别是提高优势学科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又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既要注重单一学科建设,又要注重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第三,推进“扶强助弱”做法,即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又积极发展薄弱学科,进一步促进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均衡发展。“学科结构是高校学科布局战略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战略对于建立良性、互动、均衡的学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

(五)不断提高发展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11

一、特色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

(一)学科沿革

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经济与管理学科,其前身追溯为渔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早在1955年,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设立渔业经济教研室,由留美学者韩家学教授和原院长方原先生任渔业经济教研室主任,在全国高校中首开渔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课程,并以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领域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1984年,开始招收渔业经济管理专科学生;1984年,招收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这是我国高校中唯一开设的渔业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被批准设立渔业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格局,也是国内唯一能够培养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学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是我国渔业经济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研究进展

该学科从建立开始,就以研究我国,特别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渔业经济为基础,在渔业生产、贸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及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中的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水产品贸易与流通三个研究方向都有良好的进展和突破:在建立我国渔业经济与管理的全面研究上,突破了长期以来分隔研究的局面,完善了研究内容和体系,在国内形成了在这方面的制高点。经过学校和老师们长期的研究而积淀,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仅有很明显的提高,原有为产业服务的应用研究优势也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和特色显著。同时,学校还积极扩大对外交往,与美国、韩国、挪威、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相关组织保持积极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树立该学科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特色学科建设的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该学科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使该学科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学科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相比,其学科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学科定位不当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该学科的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急功近利。如学科建设在服务社会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被动适应市场,不能体现学科建设引导和前瞻性作用;热衷建设应用学科,忽视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导致学科发展缺乏活力。二是自目发展。如喊口号,学校定位欠准确,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偏离实际,声称在几年内建成国内外知名大学,建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不安于现状,争当大而全的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等等。

(二)研究队伍薄弱

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如今,该学科团队也出现了青黄不接局面,主要表现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亟待解决;学科带头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较难担此重任;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等等。另外,学校虽然开始重视学术梯队建设,但由于措施不力、不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重引进、轻培养。我校也如此,不惜花重金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人员,而对校内的人才培养则不够重视。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学科内许多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因其强烈的成功需求难以满足而流失,而且也使得被引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因缺乏相应的团队支持,其潜能远不能挖掘出来。

(三)管理体制僵化

与其他高校一样,学科体制也实行项目管理,即学术带头人领导学术团队,统一负责该学科的规划、建设和实施。由于其管理方式并不一定能与学校管理体制自然祸合,特别是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官僚化,使现有学科管理机构庞大而僵化,因此造成了如今学科团队面对变化缺乏应变、适应和创新等能力。同时,有效的学科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导致工作量多的人在考评中反而落后的现象,由此大大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学科负责人其工作权限虚化,责、权、利无法协调统一,积极性势必受到更多地压抑,对于跨学科、跨门类的综合课题研究来讲更是难以适应。

(四)学科结构单一

近年来,由于一部分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和培育,因此造成该学科结构单一,布局欠合理,学科面也过窄。据了解,高水平的重点学科数量在我校并不多,各学科间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特别是缺少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科的群体优势因此得不到发挥。我校尽管对该学科布局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新设学科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优势、提升水平,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特色学科缺少相邻学科支撑、基础学科仍然薄弱等问题,依然是我们学校的一大困境。同时,由于较窄的学科面,导致了科研原创性明显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五)发展能力下降

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必须全面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但请注意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并不等于要急功近利。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瞄向人才市场急需的领域,由于不顾自身的条件和实力,纷纷开设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热门学科专业,以期通过培养出国家所急需的经济人才。但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缺乏建设条件,导致我们人才培养质量明显降低,有较大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另外,由于我校不顾条件争办某些学科,结果严重地分散了学科人财物资源,致使其原有的特色、优势学科遭受到冲击,影响了他们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地位。

三、推进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如何抓住今后的发展机遇期,不断提升我校的学科水平,进而向高水平的大学前行,这对我校来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人由此在借鉴本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对我校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准确把握学科定位

高校的办学特色,除了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外,还必须选择正确而科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例如:首先,应该要了解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实事求是地评价该学科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找出与国内外高校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分析自身的特色、优势及发展潜力,从人无我有,人弱我强学科建设思路中寻找突破口。第三,研究方向的数量必须适度。因为过多则力量分散,很难提高水平;过少,则研究口径受限,其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要选择正确,下定决心一抓到底,若干年后必然会有所建树。

(二)高度重视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学校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一要注重育才。要立足现有师资,有计划、有重点、合理地安排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正确处理年轻学术带头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与自然成长关系,保证学科建设人才辈出,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二是注重聚才。可通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创新团队培养建设项目、优秀人才遴选与奖励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建设,促进人才引进。三是注重用才。建立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对于获奖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完善学科人才成长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外部环境条件。

(三)积极推进科学管理

特色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高校应独立设置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制订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政策、规划和措施,统一协调解决与学科建设有关的问题。同时,在创新管理方面,学校要从追求局部短期利益向全面长期发展转变;从项目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包括顶层设计、项目申报以及成果转让等,从注重教学科研两个部门向注重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性转变。另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学骨干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同时鼓励科研骨干参与教学任务,努力探索建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

(四)尽快优化学科布局

高校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学科建设必须顺应潮流,进一步完善构建大学科体系、高校首先集中力量,倾斜支持一般学科向重点学科发展,特别是提高优势学科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又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既要注重单一学科建设,又要注重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第三,推进扶强助弱做法,即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又积极发展薄弱学科,进一步促进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均衡发展。学科结构是高校学科布局战略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战略对于建立良性、互动、均衡的学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五)不断提高发展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篇12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乐队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和乐队学院、音乐教育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ChinaConservatoryofMusic)位于北京市,是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学校专业分布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三大类,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歌剧系、中国器乐系、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另设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生院、考级艺术中心和附属中学,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多层次教学体系。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音乐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作曲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音乐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简称川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音乐”为主要办学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一系、声乐二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电子音乐系、舞蹈学院、艺术学理论系、歌剧与合唱系、成都美术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流行音乐学、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国际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艺术教育系、社科学院、数字艺术系、现代器乐系、戏剧系、艺术附中(本部)、继续教育学院(专科部)、基础部、艺术附中(新都校区)等31个教学院系,开办29个普通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简称“西音”,坐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其前身是1948年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西北地区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设有音乐教育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艺术学理论研究室12个教学单位,另设有研究生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和附属中专、图书馆、陕西爱乐乐团等直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特色专业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专业、作曲(电子音乐)专业、音乐表演键盘乐器(手风琴)演奏专业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目前共设有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5个实验乐团。

重点学科

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广东省专业:钢琴

广东省重点专业: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校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195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留津部分)改称天津音乐学院。1973年,改称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天津音乐学院,分出美术部分另立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硕士(MFA)授权点,涵盖音乐表演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民族声乐、民乐、管弦、钢琴、手风琴键盘、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视13个教学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业余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中专—本科—研究生系列人才的培养体系。

重点学科

天津市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表演、文化产业管理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2个音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特色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高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品牌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56年起改用现名。2000年,学院由文化部直属划转上海市领导,现为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9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九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学校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涉及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22个方向,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目前国内拥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音乐院校。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二级学科)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音乐文化史

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音乐舞蹈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