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4 09:20:27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1

机械制造过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综合性较强的工艺过程,机械制造过程主要是通过利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高级设备和实用的工具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精密细致的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产成品的这样一种加工制造过程。机械制造过程对其整体性和精密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只要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的差错就会危及到整个产品的生产,导致产品加工制造过程失败。因机械生产制造过程本身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在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因此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和差错而影响到机械加工制造的整体性能。由于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起步较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上尚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工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普遍表现为发展起步晚、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差、管理经验严重不足等现象。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是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还处在一个基础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取得发展和完善,不断加强对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可喜的是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以一种良好的趋势向前发展。

一、我国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含义

在了解和研究一些复杂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含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充分了解这些相关概念和含义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进行具体的论述。因此,在展开对我国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研究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含义及其工艺可靠性的基本含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助于我们下文中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先从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含义入手,所谓的机械制造是指通过借助一些技术和手段,将原材料和半成品最终加工为产成品的过程,而在整个的产品制造过程当中,为了有效实现制造过程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我们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工作内容,这部分工作我们称其为辅助过程。通过其基本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的产品加工制造过程当中,是严格按照一定的生产顺序进行工艺的操作的,从原材料进行相应的生产轨道到最终一个合格的产成品的形成都必须环环相扣,步步相连。

(二)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的基本含义概述

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对于机械制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对其基本含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所谓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是指生产系统在一定的加工制造环境和相应的时间内能够发挥和实现其相应功能的能力大小。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工艺的可靠性划分为固有工艺可靠性和使用工艺可靠性两大类别,相对而言,使用可靠性对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影响较大,使用场合、使用方法的差异以及一起的保养与维修等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到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可靠性。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可靠性的定义对于任何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都是通用的,但是其效果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待加工产品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着的。本研究中所指的工资的可靠性主要是在机械加工制造过程当中需要实现和发挥出的作用和相应的功能。

二、我国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机械制造工艺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技术、管理等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主要从从三个大的方面一一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分别为: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对于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缺乏足够全面的认识,在系统评定指标的建立和设定上不够科学、全面、合理,尚未明确可靠性指标与过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对系统缺乏全面的认识是所有问题当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相关的企业的技术人员尚未认识到在加工制造过程当中保障产品的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忽略了对于工艺可靠性的重视程度,而错误地将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最终产生的后果就是我国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存在诸多问题,发展较为缓慢。

三、有效保证我国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若干途径

(一)强化认识,合理定位,全方位发展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我国机械制造领域内,有部分企业和人员疏于对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工艺可靠性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强化对于工艺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合理调整工作和研究开发重心,力争做到全方位发展。由于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而且各个影响因素之间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简单地分析方法根本无法做到合理定位准确判断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诸如定量和定性分析等多种分析和研究方法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证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2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实例

1.1项目简介

某商业项目,地下4层,地上32层,3座塔楼分别为A、B、C座,裙楼5层,建筑总高度99.8米。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全部投入运营,总投资约1亿美元。本文结合此项目展开介绍项目的全过程造价分析与控制。工程造价的构成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等。其中建设投资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用等。对以上费用的计价和控制即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内容。

2 项目各个阶段分析

2.1 决策阶段分析

2.1.1 决策阶段的含义;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经过比较做出判断的过程,同时也是项目定位、资源利用、投资收益等综合考虑的决定。正确的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某商业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熟的消费商圈等都是商业项目决定了其商业项目定位。

2.1.2 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1、项目建设规模:合理经济的规模能使得资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较优的经济效益。影响规模的因素很多例如:市场、技术、环境等。2、建设地区及厂址定位: 靠近原料提供地或消费地、工业项目适当聚集。3、技术方案: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4、设备方案:尽量选国产设备、注意设备之间的配套和衔接问题、注意设备与原料、备件之间的配套问题。5、工程方案:满足生产功能、符合工程标准规范、经济合理。6、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环境治理措施方案、环境治理方案的比选。各项因素,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规模的确定、建设地址的选择、技术方案的评选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75%-90%。因此,决策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是否科学。

2.1.3 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1、含义:是依据现有资料和特定方法,对建设投资额进行估计,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2、作用: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对工程的设计概算起到控制作用;可以作为资金筹措和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3、内容: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估算。4、估算方法: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生产能力指数法、系数估算法等。

2.1.4 决策阶段的财务评价方法:1、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生存能力等。2、财务评价方法;财务净现值法、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

2.1.5 决策阶段的经济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费用效益,按照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将其结论作为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2 设计阶段分析

2.2.1 工程设计的含义:指工程开工前,依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具体实现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等所需要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

2.2.2 设计阶段造价计价与控制的重要意义:1、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便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3、在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效果最为显著,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为40%,施工图设计准备阶段约为25%。显然控制造价的关键是在设计阶段。目前很多公司都建立有标准化的图库,一来可以缩短设计时间,二来成熟的设计文件更加合理、经济。

2.2.3 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1、含义:根据初步设计的图纸及说明,利用国家颁布的概算指标、定额或综合指标、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等资料,概算厨建筑物造价的文件。2、内容:分为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概算和建设项目总概算。3、设计概算编制方法:概算定额法、概算指标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

2.2.4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与审查:1、含义:根据批准的图纸、现行的预算定额、费用标准、地区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资源价格,在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大致确定的前提下,确定单位工程造价的技术经济文件。2、预算编制模式:传统定额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3、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工料单价法、综合单价法。

2.2.5 考虑项目今后的维护费用及效益。本商业项目的幕墙、飘板的清洗费用为20万/次,每年2次左右。

2.3 招标阶段与合同价的签订

2.3.1 含义:招标人在法宝建设项目前,依据法定程序,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鼓励潜在投标人依据招标文件参与竞争,通过评定,从中择优选定得标人的一种经济活动。

2.3.2 施工招标的一般流程:1、招标活动的准备工作:招标前的基本条件、确定的招标方式、标段的划分。2、资格预审公告或招标公告的编制与:资格预审的内容、招标公告的内容等。3、资格审查:发出资格预审文件、投标人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对投标人的审查和评定、发出通知与申请人确定。4、编制和发售招标文件。5、踏勘现场与召开投标预备会:踏勘现场、召开投标预备会。

2.3.3 招标控制价:1、含义:是招标人根据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计价依据和办法,按照设计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限定的最高工程造价,也可称为拦标价、预算控制价、最高报价。2、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国有资金投资的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并编制招标控制价。3、招标控制价的内容: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

2.3.4 建设施工合同:1、含义:是发包人与承包人就完成特定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工程保修等工作内容,确定的双方权利与义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可以分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2、合同类型的选择:考虑项目规模和工期长短、项目的竞争情况、项目的外部环境因素等。

2.4 施工阶段分析

2.4.1 工程变更与合同价款的调整:1、含义: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2、变更的估价:已经标价的工程量清单中有适用于变更工作的,应当采用该子目的单价、还可以合理范围内参照类似的子目的单价、还可以按照成本加利润的原则,有承发包双方确定单价。

2.4.2 工程索赔:1、含义: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出现了应当由对方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的行为。2、索赔应注意的问题:划清施工进度拖延的责任、被延误的工作应处于施工进度的关键线路上。

2.4.2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1、结算方式:按月结算与支付、分段结算与支付、竣工一次结算。2、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工程预付款及计算、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质量保证金、竣工结算的编制与审查。

参考文献:

[1] 胡永健,刘寒.探索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大众科技,2010,(08).

[2] 陈文深.谈建设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探索,2009,(11).

[3] 李绪平.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3

19世纪初,晚清西学东渐拉开历史帷幕。最初是由外国来华的传教士在沿海城市活动而逐步展开,随着晚清国门被列强用舰炮打开,西学东渐程度也在朝着全面、深度方向发展。熊月之先生将西学东渐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811~1842年的“开端阶段”、1843~1860年的“传播新阶段”、1860~1900年的全面展开阶段、1900~1911年的深入阶段。[1]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是逐渐递进的关系。据陈振濂先生认为,“美术”一词于1904年王国维先生引入。[2]据林晓照先生认为,“美术”一词出现年代更早,于1880年出现于清人李筱圃所撰的《日本游纪》中。[3]我们从宏观上对“美术”一词传入定位,两种说法都将“美术”一词的传入定格于整个西学东渐的后期阶段,是整个西学东渐全面展开和深入的阶段。“美术”一词也正是在这一个阶段开始有“图画”“绘画”等含义,此前并不完全归宗于此意。

1 关于晚清“美术”一词含义的分类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时代关于“美术”一词的含义恐怕都没有晚清时期多,这或许是晚清社会文化多元的一个反映。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大致对晚清“美术”一词含义分为如下几类:

1.1 与现代“美术”一词基本同义,即“绘画”“图画”的意思

“积三百余载之菁华。一旦大暴于世。先朝美术。触手如新。斯其难得者欤。华瓷冠绝全球。”[4]这是一段出自我国清末著名瓷器专著《雅》的记载,又叫《陶雅》,初名《瓷学》,也叫《古瓷汇考》。作者为陈浏,字湘涛,别署寂园叟,望云轩、唐经室,清代丹徒(江苏镇江)人。《雅》初稿成于清光绪32年(1906年),[5]刊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雅》以谈清代瓷器为主,涉及器物名称、釉色、款识、特征等各个方面,其中就有大量关于“美术”的记载。

清端方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3年)所撰《大清光绪新法令》中关于“美术”的记载,此时美术已经从技法层面提高到了“思想”层面,并且是以法律形式固定。“通修课目:一修身。授以中外古今名人言行之大义,以端其为人之始基。二算法。授以加减乘除诸等数求积法,并另授以簿记法之大要。三博物。授以各种动植矿物之形状性质,以助其美术思想。四理化。授以理化大要,以助其u造思想。五历史。授以中外历史大要俾各艺徒于历代服装制度沿革了然于胸以为U画雕刻之本。”[6]

1.2 工业制造、工艺、设计之含义

《清续文献通考》又称《皇朝续文献通考》,是继《通志》《续通志》《清通志》《通典》《续通典》《清通典》《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的又一重要政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史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据悉,刘锦藻编纂的《清续文献通考》始于光绪甲午年(1894年),初稿辑录乾隆五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年间的清代典章史料。清朝覆灭后,刘锦藻又补辑光绪三十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内容。[7]内容记载如下:“资若有养无教蚩蚩者氓转,以衣贪无虞不谋生计而游惰之辈日以加多,查五城教养局令自食其力意在化莠为良,虽与臣部工艺局招募h敏艺徒教,以美术工业宗旨不同而收效,则一顺天府所管普济堂、功德林两处,设自康熙年间。”[8]此处的“美术”一词与“工业”相并列出现于其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美术”含义与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3 “美”形容词作动词,“术”技术、技能之含义,即“创造美的技术”

“先生尝诡语宾亲,帷几之侧,网之上,殆缅穹岩大谷,惘惘与造物者游也。淑人幼工刺绣,凡山川卉木虫鱼禽兽人鬼物怪之属,脱于缣幅,巧合天制。顷岁国人始竞美术。淑人有所绣《三村桃花图》,缀先生《蓦山溪》词其上,传视仕女,莫不惊叹。”[9]本段出自王蕴章先生的《燃脂余韵》,这是一部笔记体诗话,收录的是清朝闺阁诗事。当然,其内容也不仅限于诗歌与文学,还包含了艺术、风俗等方面。据悉,王蕴章先生的《燃脂余韵》成于“民国肇造之三年春”,[10]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美术”已与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含义有所接近了。

1.4 处方、药方之含义

“烈日坐纳凉之亭栖避暑之室,如出寒昶使鲜担胜彼安石红榴、洞庭甘橘。此御暑之良方,消烦之美术,实可慰主人驱暑之怀,愿从言而莫失主人曰:吾常设为此饮爱其青青,每陈列乎几案亦群享其清馨然而甘则甘矣。”[11]《稽古斋全集》是清代和亲王弘昼所著,据载:“和恭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十三年,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命高宗与弘昼领其事。乾隆间,预议政。弘昼少骄抗,上每优容之。尝监试八旗子弟于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乾隆)三十年,薨,予谥。”[12]由此可知,弘昼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可见在清朝中期时,“美术”一词的词义与“图画”还没有太多关联。

“彼方自以为得处世全躯保妻子之美术,而君子见之念其均是人也,而何以至于此有代为之者矣?”[13]本段出自王夫之《四书训义》,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朱子学说书籍。有学者认为,《四书训义》是王夫之晚年关于儒学思想重要转变的代表作品之一,[14]有着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1.5 文化之含义

“虽电邮、汽车、财政、美术一切形下之物靡不与前数国者。”[15]关于严复先生的《法意》前文有详述,此略过。

综上可见,纵观清朝“美术”一词的具体含义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晚清之前的“美术”含义还未有“图画”的含义,从该词的词语使用环境来看,大多是作普通词使用。而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美术”一词的使用才逐渐开始有“图画”之含义,当然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在该词作为“图画”含义后近三十年里,该词一词多义混合使用的语言环境仍然没有改变。因此,“美术”一词作为“图画”含义出现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伴随着其他含义而“共生”于晚清西学东渐深度影响的社会各个领域。

2 晚清“美术”一词作“图画”含义的相关分析

从上文“美术”一词的分类来看,在清朝特别是清末“美术”一词的含义事实上并非完全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绘画、图画”的含义,而是夹杂着工业、实业、制造、药方等多种含义。换个说法,“美术”一词作“图画”的含义远远要比其他含义“年轻”许多。这样说,也就有了我们接下去专门讨论“美术”作“图画”含义的必要性。从笔者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的14部文献来看,时间、文献、作者可以看成是不变量,我们控制这部分不变量对作者的身份、生平以及文献性质做基本定性分析。当然,对于文献时间的确定我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到作者写作的明确时间。未能明确时间的文献我们通常采用如下两个方面作标准予以参照:一是通过文献首刊时间或进呈(皇帝)时间确定其写作时间的下限;二是通过现有最早刊本确定。当然,上限我们暂定为公元1880年,这是前文有述林晓照先生所认为的上限时间。在我们分析之前,笔者在此以时间升序将文献排列对所收集的文献做了一份统计排列: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明如下最基本的两部分问题:

第一,从深度上说,“美术”一词的作者使用身份由最初的学者身份转向政治家身份,最后转入清朝皇室阶层身份;从广度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身份的多样性也在增多。

在看似词语使用者身份转移的背后实际上是“西学”逐渐受到中国统治阶级甚至是掌权者的重视。从一开始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杞庐主人的《时务通考》上看,多半带有学术性质、海外研究性质。此时的文献还并未受到晚清统治阶层的重视。到了1897年、1898年左右,“美术”一词的使用逐渐受到晚清政治家的重视,当然政治家有可能同时也是学者。但无论如何,“美术”一词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得到了“关注”。这种“关注”的时间节点也让我们敏感地联想到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似乎把将“美术”一词的使用者身份引向了政治掌权者那里。如果非要按历史分期来划分学者、政治家、掌权者的时间顺序的话,1898年一定是政治家们过渡学者和掌权者使用“美术”一词的“中间地带”。此外,也必须注意到,“美术”一词使用者社会身份的逐渐提高,直至国家机器的最高层。

广度上讲,从早期的学者身份逐渐增加到官僚士绅、政界人士、经史学家、书法家,最后增加到晚清重臣、维新运动领袖人物、实业家、思想家、法学家、政治掌权者等。从这一方面说,“美术”一词使用者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扩大,反过来说也得到了更广大社会阶层的认可。本质上来说,“西学东渐”的接受程度在清末逐渐深入到知识分子的各个层面,并在1898年康、梁主导的“”后逐步走向晚清权力社会的最顶端。

第二,从文献性质与内容上说,“美术”一词所出现的文献种类大致有日记、史书著作、美术著作、经世文著作、政书著作、政务奏折、法律著作、国家律法。从时间上看,大致经历了从个人著作影响到社会效应影响的总体转变。说开去,一部文献对社会造成影响无非是具有强大的社会约束力或是具有强大的社会自觉功能,律法层面的文献就属于前者。从宏观上说,社会约束力的形成主要受到制定者与接受者两方面的影响。

3 结语

晚清“美术”一词并非是从非“图画”含义逐渐转向“图画”含义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其含义很大程度上都出现并存。作为“图画”含义的“美术”一词,在西学东渐的晚清时期,逐渐受到晚清权力的最高层重视,甚至是直接出现于国家法律之中,这对于“美术”一词作“图画”含义的全面传播、推广起到最直接作用,反过来说,社会大众对外来词作为“图画”含义的“美术”也广泛认可。两个层面的相互理解、接受才致使“美术”一词的“图画”含义最终在晚清社会的中国得以确立,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对“美术”一词理解的核心与格局。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1):155-159.

[2] 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美术研究,2003(4):64.

[3] 林晓照.晚清“美术”概念的早期输入[J].学术研究,2009(12):93.

[4] 陈浏(清).雅(上卷)[M].民国静园丛书本,第75页.

[5] 陈宁.雅版本流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6):61.

[6] 端方(清).大清光绪新法令[M].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第1131页.

[7] 金晓东.《皇朝续文献通考》编纂始末与学术价值[J].兰州学刊,2009(1):110.

[8] 刘锦藻(清).清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三国用考二十一)[M].第1610页.

[9] 王蕴章(清).燃脂余韵(卷六)[M].民国本,第130页.

[10] 史化.王蕴章《燃脂余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6-57.

[11] 弘昼(清).稽古斋全集(卷五)[M].清乾隆十一年内府刻本,第79页.

[12] 赵尔巽(民国).清史稿(列传八)[M].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第2790页.

[13] 王夫之(清).四书训义(卷七・论语五)[M].清光绪潞河啖柘山房刻本,第224页.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4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49-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纺织工业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我国纺织工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纺织品,而高档面料开发、先进纺织机械生产则被发达国家所占据。高档面料开发、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正是纺织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是纺织国际产业链的“制高点”,掌握这一关键环节对于我国纺织工业升级,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七寸”环节的概念探析

1.“微笑曲线”与计算机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微笑曲线”的概念,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由于曲线类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1] [2]。

计算机产业链(也称“微笑曲线”)如图1所示。可以详细分解为很多生产环节。“微笑曲线”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微笑曲线揭示了“技术、品牌”创新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微笑曲线”这一现象不仅在计算机业存在,在其它行业也普遍存在。“微笑曲线”理论也因此在其他行业被广泛应用。

2.计算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1)芯片研发、制造。芯片研发、制造是计算机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也最高的产业环节。芯片在计算机硬件制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计算机的核心。这一关键环节一般为发达国家所垄断,Intel、AMD等芯片巨头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芯片产业高端产品几乎全靠进口。2003年,我国芯片进口累计416.7亿美元。芯片已超过飞机成为美国对华第一大出口商品。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进口262亿美元。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占到GDP的16%,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但主要依靠的是低附加值的家电产品以及对国外品牌的加工和代工。由于在芯片研发、生产这一高端环节比较薄弱,造成我国信息产业“有脑无芯’,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3]。

(2)系统软件及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的研发。除了“芯片”,操作系统等大型基础性软件也非常重要,这些基础性软件可以称得上是计算机的“灵魂”。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这些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在计算机产业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基础软件是开发其他软件的基础。掌握这一环节对于在计算机产业中掌握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基础性、战略性”软件的研发和生产是计算机产业链的关键。掌握了这一关键环节,就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主动权,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也只有真正掌握了芯片生产、基础性软件开发这些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才能称得上是信息产业强国。

3.“产业七寸”环节的定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产业七寸”环节的定义。“产业七寸”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就先进制造业或高技术产业而言, 一个产业中能够被称为产业关键环节或产业“七寸”环节的往往是: ①技术或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②价值增值或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如果某个环节同时具备这二个特点, 则肯定是产业链的关键或“七寸”环节, 例如, 图1 中的A、B 点所对应的计算机产业链环节。显然, 知识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是芯片的研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 它对创新的要求最高;其次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计算机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环节, 知识技术含量最低的是计算机的组装环节, 该环节也是计算机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对创新的要求也最低。从附加价值或增值量来看, 附加价值与增值量最高的是芯片的研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环节, 其次是应用软件的开发、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营销环节, 附加价值最低与增值最少的环节是组装环节, 一般由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完成。

“产业七寸”环节是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即是知识技术含量最高(且拥有核心专利或关键技术)、附加价值或增值最大的环节。因此, 评价一国或地区产业有无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的一个最显著而且最现实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七寸”环节,掌控了多少个产业的“产业七寸”环节。显然,掌控的“产业七寸”环节数越多,其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就越强,反之就越弱[2]。

以上分析虽然是从计算机产业链的分析中得出来的,但是对于纺织工业也有启示。纺织工业也可以区分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而技术含量高的环节正是纺织工业的“产业七寸”环节。

二、纺织工业的“产业七寸”环节

1.纺织产业链

纺织产业链如图2所示。高档面料开发生产、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也很高的环节,这一环节依靠科技创新而带来高额的附加值。而中间的制造环节则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这一环节知识、科技含量低,要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获得价格优势。在产业链的右端,随着服装品牌的建立,又可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2.纺织工业的“产业七寸”环节

(1)先进纺织机械研发、制造。纺织机械的制造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纺织工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装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由先进的纺织机械作为支撑。落后的纺织机械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能耗大,原料浪费大。先进的纺织机械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而且能够降低能耗,节约原料。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纺织机械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现代纺织机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液压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以“电子”替代机械,以自动控制替代人工控制并向智能化专家系统发展,已成为现代纺织技术装备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纺织机械与国外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可靠性、稳定性较差,故障率高,控制不稳;机电一体化水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柔性差,不适应一机多用,不能适应工艺路线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多功能的要求;传感器执行元件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导致控制、调速不准,不稳定。目前,国内用于技术改造的高水平的纺织设备、染整设备和大容量化纤设备还要依靠进口。近年来每年我国纺织机械的进口额为40亿美元左右[4]。

(2)高档面料开发、生产。高挡面料的开发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纺织工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面料是服装生产的基础性材料,高档面料优越的性能能够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缺乏性能好的面料,将会束缚服装设计师创作水平的发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面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的舒适感,因服装与人体直接接触,人们对高档面料的感觉也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服装的变化实质是面料的变化,每一次时装,实质是新面料的展示[5]。

而高档面料的生产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环节。在染化料和助剂、前处理设备、后整理设备、研发投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高档面料生产也是纺织工业的关键环节。

三、培育“产业七寸”环节的重要意义

1.“产业七寸”环节是原始性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在“产业七寸环节”,主体创新方式是“核心企业”的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主要是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今天的产业竞争正在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 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和产业主要来自于原始创新成果。但是,在一个产业链里,并不是所有环节中的企业都要求进行原始性创新, 而真正推进原始性创新的环节主要在“产业七寸环节”,推进的主体主要是与产业七寸环节相对应的“核心企业”。我国产业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 其关键就在于缺乏掌控“产业七寸”的“核心企业”及其所主导和推动的原始性创新。目前, 我国产业发展很多还是沿袭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模式, 技术发展也是跟踪模仿为主。在传统经济形态下,这一战略曾经起到了十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但在技术领域着重跟踪,将难以越过跨国公司严密的专利壁垒,使得跟踪发展的技术在市场上实际应用的空间十分有限,会进一步拉大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 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事实也证明,“以市场换技术”是行不通的。从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趋势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但如果与“产业七寸”环节对应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就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也很难实现赶超先进水平和发达国家的目的[2]。

2.有利于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国际分工中,各个国家并不都处于平等的位置。发达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以及资金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掌握着主动权。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比如,近年来我国纺织品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就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高的反映。

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先进的技术实力为基础的。我国纺织工业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纺织品,而在高档面料的开发、先进纺织机械的生产等方面却实力不足。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要进口40亿美元左右的先进纺织机械[4]。先进纺织机械、高档面料开发这些纺织工业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恰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产业七寸”环节,是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需要。

四、思考及启示

1.促使企业成为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掌握“产业七寸”环节是纺织产业竞争实力的体现。而产业的微观组成部分显然是企业。比如,计算机行业的“产业七寸”环节,就是Intel、AMD这类生产芯片的企业和“微软”这类系统软件的开发企业。对于纺织工业而言,高档面料的开发主体、先进纺织机械的研发主体,也应当是企业。因为企业更了解市场需要,能够把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

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要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

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比如在纺织机械行业已经建立起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郑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建立了“部级企业技术中心”[6],湖北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被湖北省发改委等五部委认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这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将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促进高档面料开发,我国也在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建立起了“企业技术中心”,江苏阳光集团是我国一家从事高档面料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企业不仅建立起了部级、省级的技术中心,而且建立起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要提高管理水平,促使这些企业技术中心真正发挥作用,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提升我国纺织工业“产业七寸”环节的实力。

2.掌握“产业七寸”环节是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

我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纺织品,却只获得份额极少的利润,并且经常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使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我们纺织工业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要实现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使纺织工业升级。笔者认为,掌握“产业七寸”环节是我国纺织工业升级的关键。很难想像,一个先进纺织机械大量依靠进口、高档面料开发实力较弱的国家会是“纺织强国”。而掌握了“产业七寸”环节,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随着知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将会对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3.掌握“产业七寸”环节,从根本上规避纺织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

加入WTO以及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明显增多。技术贸易壁垒(Technology Barrier Trades,简称TBT)是指商品进口国或地区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其它技术性壁垒等方式,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TBT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一是制订高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或环保标准,将产品阻挡于本国市场之外;二是建立极其复杂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使出口方付出高昂的代价;三是对国内外产品采取双重标准或者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实质是对国外产品实行歧视性待遇。有时进口国或地区还利用其他方式设置技术壁垒,如利用计量单位制和电子数据交换(EDI)设置信息技术壁垒。TBT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操作上的复杂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7]。

这种技术贸易壁垒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纺织工业技术实力的较量。频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反映了发达国家纺织工业“产业七寸”环节实力的强大和我国在这一环节实力的弱小。发达国家纺织工业规模虽然并不大,却牢牢掌握着先进纺织机械制制造、高档面料开发的关键技术,牢牢掌握着“产业七寸”环节这一纺织产业链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利用技术优势构筑技术贸易壁垒。若能掌握“产业七寸”环节,将使我国从根本上规避技术贸易壁垒。掌握了“产业七寸”环节这一“制高点”,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会改变在与发达国家技术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宏林.明基以“微笑曲线”再造自身[J].微电脑世界,2006,(11):191.

[2]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 “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53-60.

[3]叶国标.世界坐标下的中国芯片产业[J] .望,2005,(1):37-39.

[4]李红梅.中外纺机制造商分争8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N] .中国纺织报, 2006-10-17(会展专刊).

[5]宁 俊.对我国纺织行业重点产品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纺织,2000,(3):22-24.

[6]张向阳.郑纺机被认定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纺机行业唯一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N] .中国纺织报, 2006-11-14(3).

[7]张 亮.技术贸易壁垒与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J].北京纺织,2005,(1):3-5.

On “Seven-inch of Industry Chain”, Self-innovation and the Textile Industry Upgrading

JiangHongfei1,Xu Weilin1,ZhouWei2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5

一、 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的第一种含义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者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的一次性费用总和。显然,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即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设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价格。显然,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它是以工程这种特定的商品形式作为交易对象,通过招投标、承发包或其他交易方式,在进行多次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

二、 工程造价的特点

1、 工程造价的大额性

工程项目造价都非常昂贵,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数亿、数十亿。工程造价的大额性使其关系到有关各方面的重大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就决定了工程造价的特殊地位,也说明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2、 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

每一项工程的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都有差别,工程项目的差别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同时,每一项工程所处地区、地段都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强化。

3、 工程造价的动态性

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间,而且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预计工期内,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造价的变动。

4、 工程造价的层次性

工程造价有3个层次: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即使从造价的计算和工程管理的角度看,工程造价的层次性也是非常突出的。

5、 工程造价的兼容性

工程造价的兼容性首先表现在它具有两种含义,其次表现在工程造价构成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工程造价中,首先成本因素非常复杂,再次,盈利的构成也较为复杂,资金成本较大。

三、 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

1、 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对拟建项目进行的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这一工作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案比较、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风险分析等,可行性研究为筹集资金、初步设计、项目组织实施、签订合同协议和项目后评估提供依据。

2、 技术与经济分析

技术经济分析是研究实现先进技术与经济效果最佳结合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分析,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中。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是决策阶段的方案选择、设计方案比选、施工方案选择、投标方案选择中常用的方法。

3、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是提高产品功能,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有效技术。价值工程师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价值工程是从产品的工程和成本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使其成本与所需的工程相匹配,从价值工程对产品成本的节约深度来看,通过功能分析,改进产品结构,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价值工程分析主要运用于设计方案的选择和优化,也可运用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4、 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应用网络图形来表示一项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网络图进行时间参数计算,找出计划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确定项目计划工期;通过对网络图进行时间参数计算,找出计划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确定项目计划工期,通过不断改进网络计划,找出最优方案,以求在计划实行过程中对计划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网络计划技术通常用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优化、工期索赔的确定、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等方面。

5、 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师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设计概算来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

6、 招投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可以择优选择设计、施工、监理等承建单位以及材料、设备的供应商,相应地这些单位也可以凭自己的经济实力、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自由竞争;通过公开的集中竞标,让众多的投标人进行竞争,使招标人能在满足项目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以最低或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工程项目和服务。工程招投标不仅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和缩短工期,更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是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7、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合同生效,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要求合同经办人对所经办合同的履行过程,随时收集信息,注意反馈,及时调控。因此,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对于确保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总目标的实现,进行工程造价控制意义重大。

四、 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

1、 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本阶段主要取决于领导的经验与战略眼光,相关职能部门所能起的作用相对有限,但工程造价部可以配合财务部或前期筹建部等相关部门尽可能准确地计算出包含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造价、资金成本及管理费用(含建设单位管理费、设计费、监理费等)等可能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费用,做好项目经济评价,主动发挥“经济参谋”的作用,让决策层事先了解完成该项目需策划的资金规模、估算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决策层做好正确的投资决策服务。

2、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设计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满足。方案优化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以控制工程造价,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3、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跟踪控制。建设工程的施工周期一般较长,而市场的变化(譬如:利率、汇率、在施工中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的变动)和工程本身的变更,对工程造价都将产生影响,为保证整个工程造价控制在合同范围内,造价工程师应及时根据市场和现场的情况,综合已发生和将发生的费用现状,对工程造价进行跟踪,及时调整合同价款,这样使决策者在工程管理中在造价方面始终能处于主动地位。

四、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无论施工单位还是业主都十分重视工程价款的审计结算。工程结算书由施工单位编制,经业主委托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查。编制工程结算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工程结算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实事求是进行编制。实践证明,通过对工程项目结算的审查,一般情况下,经审查的工程结算较编制的工程结算价款相差10%左右,有的高达20%,对控制投入节约资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尤其是加强前期阶段的主动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建设的总投资,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6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Concurrent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Virtual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Agile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Green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IntegratedManufacutring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虎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863/CIMS主题的实施策略.CIMS,1998,(10).

[2]吴澄,李伯虎.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10).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7

关键词:集成;系统;技术构成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ut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 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 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8

2.管理新概念及其特性

根据对管理内涵和本质的充分认识,在分析了众多管理学家对管理的不同论述后,我们认为对管理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行为活动进行优化配置,以达成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创造性社会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管理者、管理环境、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资源配置及其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和创造性社会活动等几个要素。

首先,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定得在一个特定时空环境下进行,因为时空环境并不是静止的,所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管理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是组织存续目的的一个阶段性表现;组织目标又是层层分解后的管理目标的最终目标;而达成各级管理目标直至组织目标都是需要资源的,但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这就使得达成目标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衡量,就必须以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含组织拥有的全部资源与可以借用、利用的其他组织的资源)为限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于是就需要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或称管理的职能来对组织可调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或优化配置,其本质就是协调,即使资源与活动协调。

这就是我们管理概念的内涵。对于这样一个管理概念,它具有下面六大特性: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是组织共同劳动的需要,贯穿于生产过程始终。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了管理就具有组织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从而决定了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共性或一般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特殊性),这就是所谓管理的两重性。

(2)管理的经济性

组织资源的配置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主体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配置方式为代价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法中,每种方法所用费用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同时,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选择不同的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这也是经济性的一种表现。

(3)管理的技术性

从管理的演进历史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出现的。当组织面临处理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一方面,要求有足够的硬件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和职员。于是,就需要合理招募、培训和利用,这也表现为管理的技术性。同时,管理也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了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

(4)管理的动态性

由于每个组织所处的外部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随时在变动着,组织资源配置过程中随时也会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管理不是一种静态的、停留在书面上的东西,它也会随之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这就是管理的动态特性。

(5)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一是非程序性活动。

管理的上述特性是管理性质的六个不同方面的反映,他们共同发挥管理的作用。管理的两重性理论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两大核心任务;管理的经济性提醒我们资源配置是有机会成本的,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管理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学会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重视环境分析;管理的技术性要求我们要注重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反映了管理这一能动过程是有客观规律的;而管理的艺术性则说明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9

艺术是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字眼,但它又是复杂难辨,甚至在艺术理论领域莫衷一是的。“艺术”概念的困难首先在于“艺术”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它是对所有具体艺术门类或所有艺术作品的一种抽象,其内涵始终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只有具体的艺术品而没有作为实体的“艺术”。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美学含义,即我们这里所关心的含义,它的起源是很晚的。古拉丁语中的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意指完全不同的某些其他东西,它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的确,艺术一词,无论是英语中的Art,还是德语中的Kunst,在过去都是指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美的艺术”的广义的艺术,及所有的技术制作活动。

而从共时角度看,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这些具体的艺术样式,一开始都是在互不相关的情况下各自发生的。而且艺术家族还在不断扩大,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变化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不断生成新的艺术形态,提出新的艺术问题和新的艺术难题。

其次,艺术概念的困难还在于“‘艺术’一词并不具有一种静止不变的特征,用今天符号论的术语来说,它只是一种‘飘浮的能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切入:作为艺术品的艺术,作为创造活动的艺术,作为抽象的集合性名词的艺术,等等。艺术品也同样是一个语义多变的“飘浮的能指”w.肯尼克甚至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一个共有的名称所联系起来的作品。

科林伍德指出,“为了弄清楚‘艺术’这个词的含糊性,我们必须把它放到历史中去考察”。我们发现,艺术从早些时候含义的驳杂含糊逐渐发展到与今天的内涵大致相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关于“艺术”的最早含义都具有相当的共识,如与人有关的属人性;与人的生产性劳动密切相关:与这种活动的熟练性(即技巧和技能)密切相关:含义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技能性的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涵盖面逐渐缩小,精神性内涵逐渐增强……

我们不妨正本清源而直观“艺术”的原初含义,勾沉并考察其发展流变的特点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艺术概念独立与艺术自觉的过程折射了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和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是“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的结果。

一、由“技”而“道”:从生产劳动到自由自觉的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之成为艺术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自觉的生产性劳动(生活劳动)与动物的非自觉性的活动的区分。诚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只是由于这个缘故,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无疑,制造工具及用工具进行生产性劳动成为了人与动物的分水岭。而人与动物的区分则萌芽了属人的,也是为人所特有的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的继续发生。

艺术之成为艺术的第二个前提是,自觉的创造性的、精神气息愈益浓厚的劳动与一般的生产性、技艺性的劳动的分开。

正是最初的艺术概念对技艺的强调使得艺术以其鲜明自觉的“劳动”的特征而与一切非自觉的行为区别开来。艺术生产的确与劳动生产有一定的相似性。广义地说,最早的生产工具也有审美的萌芽,工具也因而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原始实用产品和劳动工具,也是人类制作的第一件艺术品。正如邓福星所认为的,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的创造形态。因为最早的工具包孕着人类以后一切创作活动中所有的最初的要素,蕴含着创作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最初工具的制造和最早艺术品的产生是同一的创造”。然而,就严格的意义来讲,只有当劳动工具真正从使用价值的属性中分离出来时,劳动工具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品。

颇有艺术气质的庄子对“技”与“道”的论述也颇能说明艺术与技艺的关系。庄子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技”能变成“道”而“得道”的技艺,则与艺术创造的境界有相当的共同或相似之处。庄子在《养生主》中以神奇瑰丽之笔描绘了庖丁之高超技艺所达到的令人神往的自由境界:“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向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而在解牛之后,庖丁则俨然沉醉于一种神采飞扬的境界:“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在这里,庖丁显然并非一个为技而技的匠人,如其自述则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就把两种技艺之高下区分了开来虽然庄子谈的并不一定是艺术境界,至少也可以理解为某些人生体验或精神境界,这种高妙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是有共通性的。而这种境界非一般的技艺性活动所能达到只有“得道”的技艺,才能进入主体人“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近乎“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创造境界。这样的活动显然已经超逾了一般性的技艺行为,而近乎艺术创造活动,正如庄子所说,这种活动不但“依乎天理(道)”,而且还“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的这一艺术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艺”与“术”关系的论述也许蕴含了关于艺术创造活动与手工技艺活动的区别的思想。他在《画记》中说:“张氏子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艺尤者其画欤!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和驭灵于其间者……然后知学在骨髓者,自心得术得;工侔造化者,由天和来。张但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在这里,白居易强调艺术创造必须“得天之和”,即领会自然造化的奥秘:技术性的“术”必须发之于“心”,而后才能“发为艺”。故而真正的艺术创造非“工”“学”等技艺性所能代替(“画无常工”、“学无常师”):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境界则在较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不自知其然而然”),甚至不无神秘色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和驭灵于其间者”)。

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分离和艺术家地位的提高及与手工艺制作者的分离,这在中西方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波兰美学家符。塔达基维奇指出:“美的艺术从工艺中分离出来,这是社会情势促成的,也是由艺术家们提高自己的地位的努力促成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美开始得到较高的评价,而且在生活中发挥着自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作用:美的生产者――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他们将自己看作是超出匠人之上的而且力图打破他们同匠人的一致性联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才逐渐与物质性的人类生产活动区别开来,艺术生产的产品也才从原为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而变成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二、“艺术自觉”:“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论及魏晋时代时用“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来概括这一时代的风貌与文化精神。的确,在中国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漫长过程中,魏晋时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总的说来缺乏自觉自为的艺术创作和自觉意义上的艺术家。

魏晋时代,艺术家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曹丕虽位极人君,仍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故而他把“不朽”的希望寄托于写作。在他看来,“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把艺术创作提到很高的地位。

陶渊明的意义正在此。可以说他是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率性而为的自由文人之典型。他借诗歌以畅神悦志,自愉自悦,表现出一种艺术本体意识的觉醒。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唱着“归去来兮”而归隐田园的姿态是极富象征意义的。

李泽厚曾认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的觉醒”:表现之一就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在魏晋南北朝,人的体态和人格的美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世说新语》:“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稽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隗俄若玉山之将崩”。稽康在《送秀才入军》一诗中也自我呈现了一个“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飘逸旷达的形象。

魏晋时代正是一个以人为主题的“人的觉醒”的时代而“文的自觉”与“人的主题”或“人的觉醒”则几乎同时发生,是一件事物的两面。

在魏晋时代,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都经历了可以用“文的自觉”来概括的重要转折。所以,在李泽厚先生的基础上,这里的“文”,实际上可以用“艺术”来代替,它包含了文学(主要是诗)美术、书法等几个主要的艺术门类。“文的自觉”更准确的说法,可以是“艺术的自觉”。魏晋时期艺术、文学的繁荣,正如宗白华所描述的,“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禺厦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谦、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杨街之的写景文,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美术方面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宗炳戴逵、曹仲达等一代绘画大师,还出现了研究、总结绘画艺术自身创作规律及审美形式的理论自觉趋势。顾恺之、宗炳都同时有画论行世。谢赫在画论《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绝佳的抽象和概括。而“骨法用笔”更是第一次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特有的线的功能和传统,在理论上对这种艺术语言自觉趋向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书法方面,从魏晋开始,书法作为一门较之绘画更能体现“线”的艺术而高度集中化纯粹化了,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书法艺术以文人心境与艺术表现的如水乳相融般的和谐,体现了文人们超然绝俗、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趣。李泽厚指出:“正是魏晋时期,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而为门阀名士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笔意、体势、结构、章法更为多样、丰富、错综而变化……它们以极为优美的协调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从书法上表现出来的仍然主要是那种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转折的共同特点是“艺术文人化”,亦即文人士大夫真正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体。这不但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的文化品位,也改变了艺术的功能,使原本为弄臣工匠专有的雕虫小技或作为礼教政治工具的艺术,成为士大夫“独善其身”畅神适意、“聊写胸中逸气”的自娱工具。

这一转折也带来了艺术形式美感追求方面的重要变化。无论是曹丕主张的“诗赋欲丽”,还是陆机持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亦或谢赫总结的“绘画六法”,都在表现形式方面更为注重精致、流丽、潇洒的形式美感,从而表现出对艺术本身、对艺术形式本体的关注。这正是“文”的自觉的表现。

也正因此,鲁迅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中明确地指出,“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宗白华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的确是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三、艺术自觉:“游戏”精神与“美的艺术”观念

在西方,关于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区分有不同的看法。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与生产技术的区分,直到19世纪才最后完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就像古代的艺术家一样,确实把自己看作是工匠。一直到17世纪,美学问题和美学概念才开始从关于技巧的概念或关于技艺的哲学中分离出来。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分离越来越明显,并确定了优美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区别。这里,“优美的”艺术并不是指精细的或具备高度技能的艺术,而是指“美的”艺术。到了19世纪,这个词组通过去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并以单数形式代替表示总体的复数形式,最终压缩概括成为art。

按卡冈的说法,这种区分则要早得多,他以造型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分离为标志:由于17世纪艺术院在意大利法国英国俄国的陆续创立而被官方确立下来,这样,“就从法律上确认了造型艺术同手工技艺的分离,并将造型艺术提高到文学创作的水平”而且,这种划分也同时“取得了‘术语’的合法化。根据同时表示‘艺术’和‘手工技艺’的art一词,现在构成了两个派生词:artiste――艺术家,和artisan――手艺人。这样就把艺术家的崇高的精神创作的概念,同手艺人无感情无诗意的活动的概念之间的区分固定下来”。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一分离大致在文艺复兴时期完成。卡西尔认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领袖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已经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康德曾论述到:“艺术还有别于手工艺,艺术是自由的,手工艺也可以叫做挣报酬的艺术。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手工艺却是一种劳动(工作),这是本身不愉快(痛苦)的一件事情,只有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引力,因而它是被强迫的”。不妨说,文艺复兴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就是使艺术家摆脱了工匠和手艺人的地位。

艺术创造活动从根本上有别于生产性的手工技艺劳动,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艺术创造具有非功利性和纯粹精神性的特点。

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趣味无争辩”)就揭示了这种特点:“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或不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也就是说,审美活动或艺术创造活动都不受欲念和利害计较的影响,是“无功利”、“无目的”和“自由的”,“仿佛是一种游戏”,“是本身就愉快的一件事情”。

席勒也阐明了艺术活动的游戏性特点。他认为,人在自然力量、理性法则、欲望本能的约束和支配之下,极不自由,极易丧失自我。但人若是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功利的“自由的游戏”中去,“同时让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戏”,则能摆脱种种欲念的诱惑和理性法则的制约,实现物质和精神、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和谐统一,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人的“游戏冲动”对于“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调节和有机统一。席勒甚至把“游戏”提升到人的本体论意义上来论述。他把“游戏冲动”与艺术活动联系起来,其“游戏”是指一种以美的创造和欣赏为目的的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

伽达默尔也用“游戏”这一概念来表述他对艺术的看法。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艺术是一种游戏,游戏甚至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他说:“如果我们在艺术经验的关联中去谈论游戏,那么,游戏就不是指行为,甚而不是指创造活动或享受活动的情绪状况,更不是指在游戏中所实现的主体性的自由,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错综方式”游戏的特征首先是艺术家主体的自我表现性,游戏具有无目的和自动性的特点,它是一种不谋求外在目的的自我生命力的过剩表现。

这种艺术观念上的“游戏观”,在西方艺术史、思想史上可谓渊源有自。从艺术起源论中的“艺术起源游戏说”到大量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实践,不一而足。席勒说的“人只为了美而游戏”,王尔德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德里达之把艺术文本看作一种“分延”即“差异的游戏”,都是表现种种。

就大众艺术――如美国电影――来说,美国电影也把电影看作娱乐化的想象力、智力的游戏,没有过多的社会功能方面的杞人忧天,于是率性潇洒、彻底放开。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也有过热衷于语言实验的“先锋派”电影,虽然纯粹的先锋派电影无法在一个市场法则的社会下生存,但它之叙事的游戏、想象力的游戏“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却可以滋润以市场和受众为旨归的作为新型大众艺术的电影。

其次,艺术创造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所谓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始终都是艺术家主体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将其“内在的尺度”运用到作为体验和精神生产之对象的客体世界和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的艺术作品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决不是如镜子和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浩瀚芜杂的客观表象进行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最后创造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所谓艺术的创造性是指艺术创造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这种不可预见性从根本上区分了“技艺”性的劳作和真正的艺术创造。科林伍德认为:“技艺涉及到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区别。待取得的结果早在获得之前就已经预先被设想和考虑好了,工匠在制作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制作些什么,这种预知对于技艺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因而,他主张艺术创造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艺术作品可以且往往同时也是技艺品,但它本质上却不是技艺品

卡尔・R豪斯曼也认为:“艺术家在开始创造过程时,并没有一个预先想好的计划,他也没有关于创造对象的各种精确而复杂的概念。如果他以这种计划来开始他的创造,那就意味着创造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必要的了”。

值得指出的是,自1R世纪起西方“美的艺术”与一般的工艺艺术分开以后,沧海桑田,现代的“美的艺术”又经历了根本性的价值变异。大约至19世纪中后期起,随着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大量丑的东西堂而皇之进入美的艺术殿堂,非但如此,大量的风起云涌而又前所未有的艺术新现象又屡屡向常规的美学艺术学观念及理论作出激烈的挑战。艺术的剧烈变动,自然也反过来促动美学对象的扩大,也孕育着一门出自于美学而超越于美学的新兴学科及艺术学的逐渐成型。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大致地归纳一下“艺术”概念之内涵分分合合的行程,并借此略窥艺术自觉的大致进程:

首先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广义的艺术”阶段,艺术包括了所有的具有一定技术性技艺特征的手工劳动和工艺劳动。

其次是中世纪时期“自由的艺术”阶段,艺术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10

在采矿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中经常会出现瓦斯、水、火、顶板、煤尘灾害,其中水害事故和瓦斯事故对人们的生产、财产影响最大;从经济损失上来讲,煤矿水害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煤矿水害事故进行有效防范是煤矿安全的重点内容。下面先讲一讲煤矿水害事故的含义和种类。

一、煤矿水害事故的含义和种类分析

1.煤矿水害事故的含义

煤矿水害事故是指在矿井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在水方面没有防治到位,让地下水或者地表水通过坍塌区、断层、裂缝等通道不受控制的进入到矿井工作区域,使矿井工作人员遭到伤害,矿井设备遭受损失。煤矿水害的形成和煤矿所在地的自然地质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地质的赋存情况。煤矿充水水源有地下水、地表水、老空积水、大气降水,煤矿水害事故的水源多是采空区水,这些水害事故在基建煤矿、乡镇煤矿、改制煤矿频繁发生。

2.煤矿水害的种类

煤矿水害目前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地下水水害、地表水水害、老采空区水害以及灾难性透水。地表水水害指由地表水造成的煤矿水害,当煤矿所在地附近有湖泊、河塘、江河、沟渠、水库等水体时,遭遇集中的降雨就会造成这些水体的水位提高,地表水进入煤矿井下造成矿井水害。在雨季时经常发生地表水水害。地下水水害是地下水形成的煤矿水害,地下水有断层水、含水层水、老采空区水、溶洞水等,当进行煤矿采掘作业遇到这些含水层时,这些含水层就会进入煤矿井内,造成水害;含水层水压很大也会破坏隔水层,含水层就流入煤矿井内,造成煤矿水害;灾难性透水指底板高压水进入废弃的小煤矿,使地表水以及老空水流入矿井形成水害,据资料表面,最近几年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的水源大多数是小窑老空水,它的特点是水压大、积水多、一旦透水会形成强烈的破坏性,给采矿工作人员带来灾难;废弃的采空区形成的老采空区水,由于不能掌握分散规律,当发生突水情况时,水体夹杂着煤块、砂粒,在进行老采空区水防治工作时遇到困难。

二、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技术

1.探放水技术

在煤矿进行采掘时,对可能有水害的煤矿工作区域进行超前的钻孔放水以及钻孔探水,确定出煤矿采掘区域前方、侧方、顶部、底板处的水源情况,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在进行煤矿采掘时发现有矿井顶部石块有淋水、出汗,井道内有异味、声响时,需要对矿井采掘区域进行超前探放水工作。钻孔的摆放位置,需要在采掘面靠近断层、含水层、老空积水处进行布置,在可以能出现有泥沙的溶洞、突水的地方进行探放水工作。提前设计好探放水工程程序,制定出探放水工作计划,也要制定出防治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安全措施。

2.防水煤岩柱技术

煤矿在进行开拓设计时要注意到采掘区域和积水区域间需要预留一定厚度和宽度的防水煤岩柱,防水煤岩柱技术在进行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时有两个主要作用,分别是隔离作用和防止作用。防水煤岩柱的防止作用可以通过煤岩柱阻止水进入煤矿工程的采掘区域;防水煤岩柱的隔离作用可以隔离可能的积水区域和正在开采的采煤区域。在进行防水煤岩柱大小的留设时,要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对于厚度小于3.5m,倾角小于30°的采矿区域,防水煤岩柱大小留设方面要大于20m;对于在含水层下、地下水层下进行采矿作业的煤层,防水煤岩柱需要大于导水裂缝带高度;当采掘区域侧面直接接触含水区域时,根据斯列夫公式来导出防水煤岩柱的设置宽度。

3.闸门防水技术

在煤矿采掘区域,进行闸门的防水设计可以防止积水涌入煤矿采掘区域,淹没采掘设备和采掘控制场所,例如水泵房、井底车场、中央变电所等。煤矿控制场所有密封性良好的防水闸门,可以有效隔离相应的保护区域和积水区域,可以在可能会有突水的采矿进出口处以及采掘重要设备的通道处设置防水闸门,在局部面临突水的工作面建筑防水闸墙,通过这种闸门防水技术,可以将涌水堵截,防止涌水波及到全部矿区。

4.老采空区水治理技术

在进行老采空区水的治理时,要根据老采空区水的空间隐蔽、形状不规则、水体集中等特征,提前做好老采空区水的勘验工作,划出老采空区水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积水规模情况,标出分等级的老采空区水危险区,计算出老采空区的积水量。然后通过钻探探明水层分布、积水状况,通过钻孔放水降低老采空区域水体的压力。探放水要根据煤矿井下的实际情况,积极探放、先降压再进行探放、先隔离再进行探放、先堵截再进行探放。

5.注浆堵水技术

煤矿的注浆堵水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煤矿的水害事故,它通过将一定浓度的水浆、化学浆液注入含水层通道,使这些水浆、化学浆液可以扩散、凝固,然后达到疏导积水的目的。在进行煤矿注浆堵水时,可以同时采用煤矿井内注浆堵水和煤矿井上注浆堵水两种方法,使注浆堵水达到不影响正常的煤矿采掘工作、快速、高效、高质量、低成本的效果。

总结:

由于煤矿所在地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进行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时实际情况会很复杂,煤矿水害事故的防治工作要把预防当成主体,根据煤矿采掘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防治技术,例如钻孔探放水技术、设置防水煤岩柱技术、闸门防水技术、老采空区水治理技术,然后配合强有力的排水工具,做好煤矿水害的综合治理,降低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国林,潘懋,尹尚先.当前煤矿水害防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2]程海燕,李希宝,刘凯.窄煤柱探放采空区积水技术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11

从整体上来看,“十五”期间,研究样本所组成的浙江4大类出口制成品每年都在高速发展,其中高科技制成品相对而言发展最快;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资源型制成品发展速度其次;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发展相对最缓。

可以看出,从2002―2005年期间,4大类制成品的出口增长率都经历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波动,其中以高科技制成品的波动最为明显,其次是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低科技含量制成品,而资源型制成品的波动相对较小且平稳。

由上述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正在向高技术领域发展,这既符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也是浙江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入世一方面促进了2002年以后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整体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2003、2004两年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短暂波动。

二、出口结构现状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基于资源型的制成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其中基于农业型的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微弱下降,其他资源型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在浙江的出口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占浙江总出口额的百分比在50%以上,但在整个“十五”期间所占出口份额在逐步下降;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在“十五”期间所占的出口份额均有明显上升。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在“十五”期间已在逐步调整其出口结构,原本作为支柱产业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份额在逐步下降,而作为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和出口主流的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的份额则在逐年上升。应该说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目前的结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是符合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三、浙江制造业外贸竞争力研究

有关数据显示,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中,资源型制成品除了少数之外,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上不具备竞争力,这与浙江作为资源小省是密不可分的。在科技为非主导竞争因素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中,浙江对外贸易凭借其低劳动成本和低价格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且其中以纺织类、服装类、鞋类制成品最为突出。在科技和成本均为主导因素的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中,有17种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其中12种产品具有显著竞争力;但也有17种产品的出口是缺乏竞争力的。可见,浙江对外贸易虽具有劳动成本优势,但其相关技术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以致浙江在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对外贸易中具有竞争力的仅为部分产品。另外,通过对比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产品,我们可以发现,浙江出口的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技术因素仍处于该技术阶段的较低层次,这说明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相关技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科技为主导竞争因素的高科技含量制成品中,除了电动机及发电机等机电产品外,浙江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而且,通过产品研究,我们还发现即使是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大部分也仅限于各类高科技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零部件,如变压器、电容器等。

四、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入世对出口增长的影响

入世导致对外贸易环境(如壁垒、关税等)发生巨大变化,而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中,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仍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的决定因素仍是科学技术,对外贸易环境变化并不以其为主要对象,对其影响在短期内也不明显;相反,资源型制成品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出口在浙江已处于成熟阶段,是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其依靠的并非技术,而是低价格、高数量,因此环境因素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2003年后,浙江资源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由保持趋向下滑,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则持续明显下滑。这一方面是由于入世一年后,对外贸易的环境变化趋于稳定,使得浙江资源型制成品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在经历利好推进后又逐渐恢复平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欧盟等浙江主要出口市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即加强了对外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反倾销力度,以阻碍资源型制成品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尤其是作为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支柱的、占全省出口总额累计达35%以上的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制成品的大量涌入。

(二)技术引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支持下,浙江在“十五”中后期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研开发,使得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中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迅速成长。

2001―2004年,大量的技术引进促进了浙江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整体上升,但其上升速度远不如技术引进那么迅猛;而且到2004年,出口中除了加工类制成品和工程类制成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外,其他3小类出口制成品经过发展依然处于比较劣势。可见,技术引进在短期内对浙江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有影响,但毕竟有限。“十五”期间浙江技术引进的高速发展对于自动化设备制成品、加工类制成品、电子和电力制成品和工程类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一定影响,且影响大小依次递减;而其对于其它高科技含量制成品基本没有影响。

(三)外商投资对整体出口的影响

外商投资对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的制造业企业的出口额上。但是由于上述数据难以获得,所以本文仅能以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来替代。经过查阅统计年鉴和网上资料,我们发现“十五”期间,浙江制成品出口额和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额各年都占全省总额的9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以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来替代外商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出口额的可替代性至少在80%以上,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篇12

制造业是世界工业经济腾飞的脊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工业品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只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决定了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生产率低的致命因素。目前,面对国际工业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工业发展的技术工人。

大规模的制造业培训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目前要进行制造业培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英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5%以上,出口达到 10%,还有许多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居领先地位。英美发达的制造业与严格的制造业教育培训有密切的关系。

一、英美制造业培训基本情况

1.英国制造业培训计划。英国最有特色的是制造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即GNVQ(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全日制16—20岁的在校学生开放,把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联系起来,为学生发展成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GNVQ课程由强制单元 (mandatory module)、选择性单元(optional module)和附加单元(additional module)构成,三个课程水平包含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级课程由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组成,高级课程由8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组成。职业资格课程涵盖了所有职业领域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GNVQ提出的核心技术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选择更多的GNVQ单元课程或者非GNVQ课程。

2.美国制造业教育培训。美国政府认为制造业的前景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专门的机构——制造业工程师协会(The Society of Manufacutring Engineers SME)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SME和教育基金会共同制定了制造业教育计划 (MEP),指出国家不但应满足个体对制造业的兴趣,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满足这一需求。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即义务教育、大学和技术学校、终身学习。第一个层次的培训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制造业、工程技术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制造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SME也通过举办博览会为各地中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直接知识。第二个层次的培训旨在满足工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和提高。目标是进行工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沟通,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些要求由 SME严格控制,并由学术机构共同探讨,把具体需求整合为具体的工程培训项目。第三个层次的培训是终身学习,包括对制造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培训项目包括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工具、资格认证、技术资源和合作发展。目的是确保工人具有国际市场所需的技能。

二、英美制造业培训的共同特点

1.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制造业教育培训。英国成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严格课程单元来保证各个层次公民在制造业方面的培训需求,严格的考核使公民获得任职资格,确保职业制造培训的质量和任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美国由制造业工程师协会来负责各个阶段制造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全社会的参与,培养公民对制造业的兴趣,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英美两国都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制造业教育渗透,英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工艺设计课程列为必修课,使每一位公民都有了解和参与工业发展的义务和机会,也为学生将来成长为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美国通过在各地举办工业博览会给中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尖端工业的机会,通过吸引女性和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制造业来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制造业水平,把制造业培训视为全民族人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英美两国把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制造业教育几乎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使制造业的发展引起了全民族的关注和重视,也为英美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根据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制造业培训分为三个严格的层次。英国的制造业资格证书培训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课程水平,三个课程水平包含着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间水平的课程包括4个强制性单元和2个选择性单元。高级水平的课程包括8个强制性单元和4个选择性单元,英国制造业课程会使学生获得制造业、商业与贸易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经验。美国制造业培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制造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制造业夏令营、机器人制作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少年儿童对工业发展的兴趣;第二阶段是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进行,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是把工业学术方面的知识和制造业的结合,培训学生在工艺设计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主要负责职业发展满足世界工业发展的不断需求。

三、借鉴与启示

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只有为公民人生各个阶段提供不同的制造业培训机会和途径,才会保证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满足未来高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

1.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制造业培训资格认证。要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必须组织制造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成立专业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为各个层次人员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经过培训后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并为制造业教育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掌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保证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2.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制造业教育。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只有把制造业列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才会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制造业基础知识的培训。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基础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填补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空白,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挑战,我国必须把制造业培训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到复杂的工艺设计,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未来工业发展的需求,适当组织以工艺设计和参观现代化工厂制作流程的活动,“少年强则国强”,我国要建设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少年儿童对制造业的兴趣。

3.建立完备的制造业培训体系。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国,仅凭基础教育和学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建立完备的制造业培训体系,满足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尤其应重视制造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重视制造业在职人员的专业发展,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终身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在专业领域内持续发展,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我国的制造业培训应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是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了解基本的知识;二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制造业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开发对制造业在职人员职业发展和技术提高的培训。只有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合理的人才结构。我国要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只有积极开发制造业人力资源,发挥社会所有成员的潜能,才有可能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等菊.英国制造业GNVQ课程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李毓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