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市场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6 09:01:46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XX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XX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XX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二)E经济环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3

绿色农业是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理论之后提出的新的农业发展理论,代表着世界先进的农业发展方向。特别在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参与的市场竞争也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我们选择寿光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提出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寿光市农业经济现状

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辖15处镇、街道,人口100万,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寿光市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八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三年排名提升47个位次,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第38位。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以蔬菜大棚、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组合,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二、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加发展绿色农业,始终把实施农业项目作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良种繁育、标准粮田、预警项目、良种补贴、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一项列农业项目,使全市的绿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主要有:

1. 企业带动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有相关农户加入的绿色农业组织模式,公司对外连接市场,通过公司的运营和对市场的把握来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农户根据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产品再返销给公司,公司经过深加工成为市场上最终需要的产品。

2.市场导向模式

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生的原动力来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特别是专业市场形成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农民可以和专业市场订立供销合同,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了解市场经营,把握市场动向。

3.主要产业模式

主要产业模式就是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的农业资源,从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及传统生产方式入手,发展“一区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经营模式,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产品的生产上最容易符合对绿色产品的要求。

4.合作组织模式

以各种农业协会、研究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媒介形成的合作性质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组织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5.企业自主模式

是指由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土地参股等形式将农户的分散土地流转能统一经营的生产基地,再由公司自主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公司的职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三、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和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现已形成了中南部乡镇的大棚菜、大田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北部乡镇的冬枣整合集聚管理、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高效产业。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2)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通过健全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及借助菜博会,抓好科技成果推广等形式,架起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使广大农民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致富门路,进一步提高了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

(3)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管理。二是狠抓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先后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23个,培育了“乐义”、“欧亚特”等知名品牌,获得农业部新认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30万亩,认证优质农产品9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5个。

2.劣势分析

寿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同样存在着:耕地减少、绿色农业产业化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的规模效应不强、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创利能力低、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保证、市场开拓薄弱,占有率偏低、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统问题。

四、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1.增强政府作用,提高政策指导性。

通过政府性的政策指导,引导转变传统农业模式,逐步导向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政府通过其主导作用,对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

2.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加强各种绿色农业模式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完善绿色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等形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

3.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出现的误解及偏差,通过科学的讲解和示范,使过去主要依赖农药和化肥来取业的农业增长,转变为利用生态内在机制取得增长。

4.增加投资、融资途径

通过各项鼓励政策及措施,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林业、水保基金制度,支持绿色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绿色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

5.健全农业制度创新

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环境法制管理,并以质量为保证,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加大农业立法力度,积极健全创新农业法制建设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4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绿色食品工程概念。但直到2005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才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现阶段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而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695家企业的972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总产量达到63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6.2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9800万亩,仅占农业总产量的1%~1.5%;而从2006年的数据中同样也可以看出:全国人均食品消费数为2308元,其中绿色食品的支出仅为66元。导致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不尽如意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方面来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的概念、特点

目前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混乱,而且有时候在使用中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绿色农产品的定义应为: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总称。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绿色农产品的特征:(1)特定的方式生产、流通。(生态环境、流通环境);(2)产品实行标志管理(特定标志);(3)质量的保证(安全、优质、无污染);(4)范围比较广(符合条件的农产品)。

二、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批发和零售等方式进行的。除了简单的沿街叫卖的方式以外,还有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渠道。这样普通农产品流通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1.农改超独立经营模式。指将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后,建立在农贸市场基础上的农产品超市。

2.超市加生鲜区依托经营模式。指在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中,专设一片农产品生鲜区,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需要。

3.农加超并行经营模式。指在传统农贸市场上进行,采取农贸市场加超市的模式,在现有农贸市场中或旁边辟出一块超市,超市中经营品种不限的农产品。

在这三种模式中,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普遍使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即超市加生鲜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绿色农产品的价格相应就比较高,因为超市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入门费、标签费、制单费、保管费用等);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受到限制,因为超市要考虑到自己的盈利状况,而绿色农产品虽然优质优价,但购买的消费者为数不多,因此超市经营的品种不是特别多。所以在超市里经营绿色农产品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还有一些理论认为绿色农产品销售应采取店面直销的方式,即建立绿色农产品直销店,在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的销量。但目前在我国,绿色农产品直销店为数不多。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还是比较窄,这就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的扩大。如果在现阶段不进行流通渠道拓展,那么在绿色农产品生产量增加时,就会出现“卖难”的局面。

三、 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简单的直销和进入超市两种方式。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程度的增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就会逐渐增加,如果还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绿色农产品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卖难”的问题。因此,目前应该在增加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通。

1.使用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指的是以农产品为销售对象,为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信息,促进销售,从中取得佣金的这一类人。目前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地位日渐明显,而且对农产品的跨区域销售也提供基础。如陕西临潼的农民经纪人门立社年销石榴1000多吨,被评为“石榴大王”,他不但自筹资金建了贮量100吨的石榴冷库,而且申请注册了“水晶”牌石榴商标,为临潼的石榴进入高端市场,走品牌道路奠定了基础。

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是否使用农民经纪人,主要是看其绿色农产品生产量的大小、信息的了解程度。如果属于中小生产者,信息不太灵通,应该使用农民经纪人,通过农民经纪人销售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农民经纪人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为以后的生产做好准备。当然,使用农民经纪人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目前许多农民经纪人主要是在地区内销售,跨区销售的比较少,所以对区外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了解不太深,这就使得销售所受的局限比较明显,不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因此,对于中小生产者而言,由于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数量不大,可以通过农产品经纪人在域内销售,若属于农业产业集团,就可以采取直销等渠道。

2.参加农业专业化组织。农业专业化组织指的是由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部分农业生产者参加,集中销售农产品的组织。目前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农业专业化组织,这一些组织通常是以协会的名义出现的。如苹果协会、青蟹协会等。一般情况下,农业专业化组织中有专门的负责人在农产品的销售前组织集中收购农产品,然后按照农产品的质量分等级包装、定价销售。这样对于众多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而且在市场出现波动时还可以避免风险。因此,农业专业化组织是农业生产者走向市场的一个可选方式。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选择专业化组织时要强调专业化组织的功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选择适合绿色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组织。一般而言,绿色农产品的专业组织应该具有对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能力,而且对绿色农产品还应有绿色宣传的能力。对于中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选择参加绿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组织。

3.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绿色农产品专柜。对于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由于生产销售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或绿色农产品专柜的方式销售。

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点可以借鉴国内外连锁商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实现严格的“八个统一管理”, 即要统一装修格式、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进货、统一库存调配、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对企业员工强化“绿色服务”意识的训练,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建立连锁商店的同时,还要成立连锁总店的配送中心,组织联购分销,既可以因为大批量直接送货享受价格优惠,增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够缩短销售渠道,减少和降低销售成本。

建立绿色农产品专柜时可采取和超市联合共建的方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可以和超市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在超市里建立自己的绿色农产品专柜,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销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传播。

4.直销。对于一些易腐烂变质或易失鲜活性的绿色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要尽量缩短流通渠道,可以采取直销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产品腐烂变质,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现在有些大中城市出现配送包月菜的形式,可以借鉴。通过直销绿色食品蔬菜,既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了污染,又降低价格,扩大市场销售量。

在绿色农产品的直销过程中要注意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农产品的保鲜性,注意使用适合的有利的包装材料,这一方面有利于绿色保鲜,另一方面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宣传。

5.进入绿色批发市场。对于当地有绿色批发市场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销售时可以将绿色农产品直接在批发市场上销售,这样可以减少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提高销售量,节约销售费用。选择批发市场时要考虑市场是否为国家批准建立的绿色市场,其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能否有一定的保证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小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一般可采用的销售渠道有:如下图:

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可采用如下销售渠道销售:如下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渠道来销售绿色农产品,随着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张,绿色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就可以慢慢替代普通农产品。这样,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内又实现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资料[R].新华网2007.1.25

[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 绿色农业 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 约束因素 措施

一、引言: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黑色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绿色农业”转变。它涵盖农业生产行为、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不但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我国人口质量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绿色农业也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绿色农业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内外市场上,农、畜产品质量特别是安全性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能力和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是推进农产品产业腾飞发展、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各地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均比同类的普通食品价格高,这主要是因为绿色食品生产的成本比一般食品高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价格上要高出普通同种食品价格的 20%--50 %,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左右。由于绿色食品生产既要求生产的环境无污染,又限制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了消费者食用的卫生、安全、健康,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食品生产既有经济效益,又可带来社会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态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发展瓶颈之技术创新

为简化分析,我假定劳动与土地价格比率不变,为降低最小成本均衡点,需向下平移技术水平。这有赖于绿色农业综合性生产技术变迁而不是单一性的技术改进:使用优质、高产、抗旱、耐贫瘠品种,实行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等。其根本原理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投入的效率,增加总产出,生产优质绿色产品,使产出品总价值提高,相对而言就是降低最小成本均衡点。

三、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政府扶持

我国的农业集约化历史时期较短,虽然政府在不断号召农业应当实施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的过渡,但国家的宏观政策从整体上作用不大,粮食生产仍然以区域自给和粮食部门为主要渠道的销售为主,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生产虽然已经放开,但市场组织仍需较长的时期才能建立起来。

(2)市场体系无序化,缺乏整体形象

绿色产品市场无序化特点非常明显。首先,许多的非绿色产品以 “绿色产品”的名义进行市场交易,一些不法之徒假冒绿色食品的商标欺瞒消费者,大大损害了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其次,大量绿色产品因为缺乏可识别的显著边疆经济与文化标志反而被市场排除在外。最后,绝大份额的绿色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经过市场竞争形成最终价格,有些经营者就利用绿色产品来牟取暴利,扰乱了市场秩序。

(3)绿色市场空间小,产销渠道不平衡

首先,与传统食品相比,绿色食品生产规模非常小,即使再发展更多的蔬菜、饮料、粮油类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依然很小。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空间距离加大了绿色食品的供货渠道困难,造成产销脱节,同时因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水平差别,导致绿色食品市场消费发展缓慢。再次,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依然存在着营销手段不科学的状况。

(4)营销观念滞后,网络建设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存在工作滞后问题,诸如营销网络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完善,营销人员素质低等导致营销效果低下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 一是不注重消费者需求已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仍然以单一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二是不注重产品外在包装和内在等次的有效统一,失去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三是绿色食品无显著的绿色品牌和商标,无法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印象。

四、实施绿色农业采取的措施

形成共识,各国都来关注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要对实施绿色农业高度重视。把实施绿色农业纳入本国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则,提供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亚太理事会要利用亚太地区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信息网向各成员国传播绿色和有机生产信息,实践经验,开展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培训和理论研讨,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商、经营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纳入亚太经社理事会议程,争取联合国的支持。亚太理事会要把绿色和有机农业项目重点投放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并要提供学习考察机会和寻求开发资金的支持。

中国要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的引导和带头作用。要积极响应亚太会议提出的31条倡议,加入亚太地区绿色农业联盟,认真参与联盟即将组织的亚太有机农业博览会、亚太地区绿色和有机农业贸易交流会。

综上所述,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和成功之路,对“产、加、销”各个环节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和带动功能,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步伐。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9

New Model Research on Ciruclation of HeiLongJiang Green Food——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Outlet Store Platform

DONG Jin-ho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efficient circulation pattern by combining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direct selling stores was creaed, a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hannel green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serred up which woul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reen food circulation.

Key words: green foods;network platform;outlet stor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是自1978年以来经过5个阶段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由于受到地理、气温众多因素的限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始的时间较全国其他省份晚。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气温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黑龙江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了优势条件。依托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目前在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在全国占据了领军地位。今年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担负着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笔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希望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论文网]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 950.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28.7万km2,占全国的1/4;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40万km2,占全国的1/2;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910万t,占全国的1/5。全国平均每8个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中就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产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2%,有1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且正在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06—2010年基本情况见表1。

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从2012年政府绿色食品报告会议中可以得知,黑龙江省政府在2011年绿色食品取得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争取达到130家,产品560个,在2011年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增长4.6%和5.7%。从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概念开始,黑龙江省政府就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生产基地的建设、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方面都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至今黑龙江省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部门,只是将参与分化在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还不能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参与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2.2龙头企业规模初现截止到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t,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已经有10家涉及绿色食品产业,其中部级的重点企业有3家。这些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将农户、市场、运输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增长速度超过15%,但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相比,黑省绿色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为1 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产值仅接近2亿美元,增长的潜力无限。

与机遇并存的是竞争,全球市场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在设置比较苛刻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国内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质量上严格达到标准。而在国内市场中,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发展对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福建省经过12年的发展,2011年绿色食品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9%,居于各省份第四名,但是其出口额却超过黑龙江省跃居第一。从产量规模和出口额规模上来说对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4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 体系中包含了两种流通模式:“七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七位一体”主要适用于跨省份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物流实体、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终端消费者7种不同的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例子是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到北京、哈尔滨这样的远距离流通,具体如图1所示。“五位一体”适用于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农村合作社、销地市场、超市/专卖店、终端消费者5种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相对较短、价格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渠道常见于本地生产销往本地。

这样的流通模式也是城市化扩张的结果,仅就省会哈尔滨市而言,市中心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 660 km2扩大到2011年的4 272 km2,面积上扩大了2倍多。城市化使得绿色食品的种植从城郊不断转移到农村和偏离城镇的地方。然而,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主力仍然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绿色食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中间环节就会在无形之中拉长,必然会出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降低的现象。

2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新流通模式构建

“七位一体”模式适合于异地远距离的流通,受到物流环节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运输距离远,在流通过程中,绿色食品很容易出现腐烂、挤压、缺失,损失率比较大;而“五位一体”模式适合于本地近距离的流通,农村合作社在中间起到的影响力比较大,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市场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起到的作用也远没有日本的农村合作社示范效应好。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借鉴日本成熟的直销店模式来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对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四位一体”模式,可以暂且称为“网络+直销店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见图2。

2.2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问题。国内学者有提出“四流协同的理念”的新模式来解决农产品在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现代农产品发展的问题。笔者借鉴这样的理念从政府、信息流、资金流、直销店4个方面来分析新流通模式的优势。

2.2.1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绿色食品参与度比较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绿色食品的流通是一系列过程的有机结合,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绿色食品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领导全省范围内的绿色食品流通。图2中可以看出,笔者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是由绿色食品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进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市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即时沟通,使得流通过程达到统一协调,将不同的参与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2.2.2强化了信息流的有效性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流通和共享的时代,信息在市场主体间能否有效流通决定了市场效率的高效与否。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买菜难、卖菜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信息不对接。图2中可以看出,新模式中构建的“网络+直销店模式”是以黑龙江政府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比较权威的绿色食品信息网体系,其中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易网站A。A网站起到的作用是供生产者供应信息和与网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产品信息的及时沟通,以便于管理人员将产品的品质、产量、产地等信息起到对产品品质的源头把关。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A网站来浏览产品信息,以此来订购所需的产品。这样通过A网站就达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接的目的,消除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性。同时,A网站可以将供需信息及时反馈到第三方物流,指导第三方物流将产品配送到直销店,然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订单到就近的直销店进行产品的最后挑选和领取。

2.2.3保障了资金流的分配性新建立的流通体系都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的,为了保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的品质,新模式中流通环节产生的资金流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消费者在直销店进行最后的产品选择和领取时直接确认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平台,之后第三方平台再将收到的货款按照规定分配给不同的流通主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可以保障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将产品卖出去以后货款可以及时收回,不存在大型收购企业压价、拖欠应付账款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拿到满意的产品之后再确认将货款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流通模式中,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将会分为农户的货款、第三方物流的费用、直销店的成本三部分来保障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各自的利益。这样的资金流分配可以有效杜绝市场上存在的缺斤少两和商贩投机现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2.2.4凸显了直销店的优势根据日本中村学园大学的徐涛对日本直销店的研究,日本的直销店大多采取农户会员制的形式,农户根据店员(从市场行情和相关的定价)的指导可以对产品自由定价,直销店从销售额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分成(15%~20%不等,日本的产品比较贵),直销店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为农户评定信誉等级,起到二次监督的作用。笔者所构建的新模式中,不是照搬日本的直销店模式,而是在日本直销店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黑龙江省的情况。在新模式中,直销店主要发挥的作用:(1)消费者从就近直销店领取产品,让消费者有了实实在在挑选商品的机会,可以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2)同时直销店在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便于从消费者直接获得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A反馈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这些一手资料可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进一步宏观和微观调控。(3)依据现在的电商市场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接受网络这样的虚拟市场,而新构建的模式中直销店作为网络的终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度作用。(4)直销店的产品供给量是根据网站A反馈的消费者订购信息来决定的,所以不会存在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的库存。

3新流通模式的保障措施

3.1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

新流通模式的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绿色食品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也是主打产业,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品种也在不断齐全。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仅靠个别区域或者企业来构建全省47.3万km2的市场流通模式,形不成一个体系。政府应该从全局来统筹规划,从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并且在网络+直销店模式体系构建上予以资金的支持,消费者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让消费者从心里认可这一新的选购方式。

3.2强化第三方物流实体

第三方物流实体作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参与者,承担着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通的关键责任,也是保障绿色食品品质的利益方。绿色食品包含了很多以新鲜为标准的蔬菜鲜活产品,第三方物流实体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进行升级,引进一些冷冻、保温、分装设备,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其次,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配送路线的合理分配到产品的定位跟踪都要做到信息的及时追查,以此来保障配送食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3.3增加对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的培训

近几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由于国家对于生态方面的政策扶持,其他省份也开始朝这方面发展,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一种竞争。如果生产者不在生产技术、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仍然会面临“小规模生产、大市场流通”的问题,也很容易失去现在的优势。所以有必要增加对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不论是对小农户组织化的指导还是对于龙头企业的深加工技术的培训,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一端得到保障整个流通体系才有发展和完善的保障。

参考 文献:

[1] 徐涛.走进直销店——探访日本农产品流通新路[J].上海商学院商报,2008(5):22-25.

[2] 李建伟. 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8):10-12.

[3] 陈薇,杨春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9):32-34.

[4] 丁华.“四流”协同理念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中的体现[J].经济纬度,2007(3):56-57.

[5] 陈柏龙,王树进 .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5):74-77.

[6] 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7] 陈伯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74-77.

[8] 杨洁雄,方亚男.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8):903-906.

[9] 王淑清.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3):99-101.

[10] 贾金凤,侯智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58-359.

[11] 徐慧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统筹优化[J].物流科技,2009(3):53-55.

[12] 马享优,信丽媛,王晓蓉,等.国内农业领域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69-72.

[13] 李建伟. 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SWOT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7):5-8.

[14] 陈善晓,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34-35.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7

0.引言

生产者采用科学生态的方式生产绿色农产品,这种生态科学的方式是指对环境的污染小,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外界干预低,同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高效、优质、高产的特点。消费者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倾向于绿色消费的生活模式,并且信息的迅速传递,增强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了解。品牌建设是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吸引点,品牌建设也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总是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无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很难进入规范化的大型超市、连锁商店。因此,在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产品的品牌建立离不开销售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但是现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和绿色产品的检验指标越来越严格,国外的绿色农产品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更加困难。那么,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积极的寻求各种手段,比如说,广告销售、互联网模式等,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建立品牌,从而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就现在而言,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可以逐渐将农业从一个低利润、低效率的产业发展成一个较高利润、高效率的产业。因此,农民仅仅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产品本身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建立品牌、发展品牌以打响绿色农产品的旗号。新农蔬菜合作社的长远之计也是要建立绿色蔬菜的品牌。

1.新农蔬菜合作社绿色产品品牌建设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民间常说,“北有寿光,南有嘉鱼。”新农蔬菜合作社是湖北省嘉鱼县的大型蔬菜合作社,春夏季种植南瓜,秋冬季种植包菜。

一是气候、土地资源条件优越。嘉鱼县潘湾镇属于亚热带,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温度适宜。这些条件都适合瓜果蔬菜的生长。而且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土壤多为沙质,肥沃且翻新能力强,瓜长得很大,蔬菜的味道甜。农业生产的预期性比较好,适合蔬菜作物的种植。

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潘湾镇属于平原,土地平整而广阔,o瓜果、蔬菜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土地面积。潘湾镇既靠近城市中心武汉,又通往咸宁,还连接着县城嘉鱼,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环境便利,为蔬菜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是受武汉市及周边经济资源的依托,农民自有资本比较多,为瓜果蔬菜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成本,同时,山东、广东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非常大,给蔬菜、瓜果的销售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劣势分析

目前,新农合作社蔬菜品牌建设所需的技术、种植人才短缺,互联网和信息化程度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品牌战略需求。新农合作社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销售模式比较单一,仅仅依靠当地商贩或收购者的意愿定价,定价过程充满随意性,损害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蔬菜的储藏和运输设备无法适应季节变更的需要,在高温的情况下,产品容易腐烂,寒冷的情况下,由于保温措施的落后,蔬菜失去新鲜度,影响外观。当地农民单一的销售、经营方式,品牌建设的落后,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绿色蔬菜销售影响范围有限,无法将品牌和产品之间准确地联系,农民的蔬菜会出现质量很好但是不能够卖出好价钱的现象。品牌的建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新农蔬菜合作社规模小,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来推广产品、建立品牌,这些都是形成阻碍品牌建设的原因。

1.3机会分析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受广大人群的关注,生态有机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出口中比较容易遭遇壁垒的产品。因此,建设绿色农产品品牌对于开发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开展绿色消费创造了动力,由此,新农合作社蔬菜的绿色、安全正好弥补了当地市场在此区域的空缺,新农合作社蔬菜产业发展自己的特色,成立了相应的品牌,既是重要的机会,也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1.4威胁分析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规则中对农产品的检查和规范标准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涉及人们身体健康和环境的项目,非常的细致,给中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困难。一直以来,新农蔬菜合作社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种传统的种植形式,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现阶段,新农蔬菜合作社农民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能力不足,有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标准,应对国际绿色蔬菜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不足,容易受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随着武汉市经济的扩张和辐射,大批的工厂越来越多地向周边的农村地区转移,给农业蔬菜种植带来了威胁。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农产品的生产必须以良好的空气、水、温度、阳光为前提,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更是无法离开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受污染的范围变大,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确保农业生产在一个安全的自然环境中,是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难题。

2.新农合作社绿色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品牌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速度缓慢

新农蔬菜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大部分农民都是种植同一种蔬菜或者瓜果,总是在收获的季节,等待着小商贩或者更大的中间商来收购。绿色农产品数量大,但是还是无法与山东寿光的蔬菜相媲美,也就是说,新农蔬菜合作社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更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瓜果的特点没有显示出来,蔬菜的品牌效应无法发挥出来,加上农产品品牌优势的缺乏,很多外界的消费者不能够及时了解农产品特殊的营养物质或者其他的成分。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和南瓜产品本身存在差异,销售方式也不同,但是至今而言,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培育的意识落后,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再加上当地没有相应的支持政策,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品牌发展的速度相当缓慢。

2.2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

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大部分都只经历了一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再生产,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土地直接运送到消费者手上。农产品从整个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高含量的技术因素。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当地乡镇企业数量缺乏,生产技术不能够对农产品进一步的加工,固定资产设备的不足,农产品生产设备不先进,技术落后。虽然,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投入量增加,但是产品的收益没有相应的增加。整个新农合作社中农民参与培训的人员较少,农技推广人员不足,蔬菜的种植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3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绿色营销观念

虽然,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瓜果蔬菜在各地有一定的名气,并且当地政府立志于建立蔬菜基地,但是蔬菜合作社还是主要以种植数量和农产品销量大而被人记住,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将其和其他的普通农产品混为一谈。这就会造成部分消费者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新农蔬菜合作社的产品。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品质质量不错,但是当地合作社的社长很难带动社员进行品牌宣传,大部分的农民都只是关心蔬菜、瓜果的价格,是否能够卖出去,很少关心产品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农民品牌意识的缺乏,自然就没有绿色营销观念,这使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更加困难。

3.新农合作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3.1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种,加快发展速度

首先,新农蔬菜合作社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种、瓜果蔬菜的品种类型。向其他同样种植蔬菜、瓜果的地方引进新的品种,使农产品品种丰富多彩。比如说,积极的同外界合作社交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了解市场上消费者所偏爱的农产品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开展生产,以满足市场的空白或短缺。其次,政府可以帮助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社农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脉渠道,了解更多的产品,有意识地宣传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最后,新农蔬菜合作社的销售者在销售绿色蔬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产品的包装,消费者都喜欢外表看起来漂亮的东西,农产品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包装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地将新农蔬菜植入到消费者的脑海里,既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又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化。

这样一来,农产品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而且提高了产品身价、提升了品牌的形象。

3.2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宣传,出台相关政策,对广大农民实施品牌意识的教育,大力向农村引进先进人才。人才引进促使农村科技化生产,实现农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知识宣传,促进农民认识到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的优势作用。政府积极大力引进外资,促进新农蔬菜合作社积极投产建厂,构建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蔬菜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如今,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本来就是拥有高素质和丰富理论的群体,大学生回乡,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和接受最新的农业科技观念和农产品市场观念,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产品的品牌化推广。

3.3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

品牌宣传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新农蔬菜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进行品牌宣传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品牌宣传的过程就是营销的过程,关键是让消费者了解新农蔬菜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宣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广播媒体终端等进行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利用节假日,众多人外出旅游、购物的机会,在超市组织大型卖场,优惠折扣的活动,宣传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快捷渠道,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范围,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绿色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更多的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农蔬菜合作社、农村商贩等创牌主体的快速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

3.4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16-02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在实现自身的既定目标,满足消费的需要而开展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中,重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1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分析

11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从国际市场环境来看,农产品绿色标识已经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动机的重要因素。绿色农产品成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首选。这不仅是各国重视生产与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更是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现。据资料表明,无论是爱好自由的美国人、大胆浪漫的法国人、谨慎的德国人、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热情奔放的巴西人,或者是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中国人都纷纷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和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而绿色产品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吸引。自2009年以来,发达国家绿色农产品销量每年上升10%~15%。

在绿色农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可的基础上,市场要求不断扩大。由于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的限制,取得国际环保标识和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农产品的进出口的通行证。这对于进出口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来说将是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12国内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经验丰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施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倡导,使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增强,绿色消费群体也随之扩大。虽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起步晚,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绿色消费盛行,人们的绿色观念逐渐确立,人们对食品的消费目标也从吃饱向美味、营养、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国内市场农产品绿色营销迅速发展。

为满足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要,我国农业系统实施了生态农业计划,并率先实施了“绿色食品”工程。提出开发绿色食品,规范绿色食品的定义,制定了评定标准。至此,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国内市场环境基本具备。1990年农垦系统开发并获批准的绿色食品有124个,分布在17个省的70多个企业,产值6亿多元。1993年又建设了50个部级生态农业县,省级农业示范县100多个,为绿色食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时至今天,我国有拥有绿色食品的环保标识的农产品多达到百万余种。而对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的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选择购买带有绿色食品标识的商品。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绿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21绿色营销的组织和法制基础

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并制定了环境标识制度和绿色食品标准。未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环境标识和绿色食品标准的农产品难以立足。世界上已签署的有关环保的法律、国际性公约、协议多达180多项。与此同时,各种国际性的环保组织也纷纷建立。最早的绿色组织始于美国,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现有75个国家加盟。1993年又成立了以环保为中心的“国际绿十字会”。这些举措对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22绿色营销的市场观念和供求基础

全球气候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等措施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变化。“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成为国际消费新趋势。绿色食品、绿色产品标识已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此时,实施农业转型、进行农业改革、减少生产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以环保为宗旨进行生产销售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3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分析

31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在许多发达国家,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主流思想。在我国,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条件的限制,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对环保意识不强,对绿色产品认识浅薄,忽视了绿色营销观念的重要性。我国农民群众受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对新兴农产品绿色营销及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受到国际化市场标准的阻碍,导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缓慢。我国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环保知识,建立培养绿色意识。从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入手,形成绿色营销观,倡导绿色消费。

32建立绿色农产品整体观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建立绿色农产品整体观念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前提。实施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策略最为核心的是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使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种满足不仅体现在农产品最基本的食用价值上,更加强调产品的营养价值、味道口感等。其次,要以品质为目标,改变以往以产量为目标的生产经营理念。而引进先进技术,对产品层层把关,全方位立体化的品质检验更是重视产品品质的重要表现。再次,认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树立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拉开与同类产品的差距。

33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从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整体看,存在着诸多问题。生产者停留在粗放式的农业阶段,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而导致依靠农业的经济项目发展缓慢。传统农业只注重“量”而忽略了效益问题,使得我国农产品品质与国际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品牌,改变了以往“一般农产品”居多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培养知名生产企业、知名品牌,促进企业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从而改变我国农产品企业现状。

34加强科研开发,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科研是确保绿色农业,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在展开绿色科技培训、推广绿色技术、建立激励制度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进一步展开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使农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促进农业发展。

35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因为农产品的种植受到地域的限制,进而促使农产品市场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从而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辉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

[2]李清宝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5):2.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9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一词都来源已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影响下,在农业发展方面,国内才首次提出了“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2015年3月24日,“绿色化”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农业绿色化”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绿色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丰富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性、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存性、宜居,强调确保和提升生态环境,以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标准,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先前“绿色农业”投放在农产品安全上的重心分散开来,结合科技、资源、信息等要素,注重产业、环境、生活、消费同时、协调、健康发展。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从而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做出衡量,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绿色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地域广阔,物种多样,背靠东盟各国,毗邻南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业绿色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1“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广西“农业绿色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广西特殊的社会生产条件,参考WTO、欧盟、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衡量“农业绿色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评价“绿色化工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信息化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6项准则指标,下设13项个体指标,作为评价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①反映“农业绿色化”投入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为:资金、劳动力、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②反映“农业绿色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休闲农业总产值等;③反映“农业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移动电话普及率;④反映“农业绿色化”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选择的指标组主要是:恩格尔系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太阳能热水器覆盖面积等社会发展水平指标;⑤反映“农业绿色化”市场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⑥反映“农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为常用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2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2.1“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法,衡量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请专家根据经验及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各基础指标的标准值和指标优化方向,再进行加权累加,最后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量化值;另一方面为了克服专家评分法的主观随意性,进一步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分成6个有序的层次,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分别对每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给出定量数值,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求出最终结果。2.2“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模型构建在已设计出的“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模型组。模型组包括“农业绿色化”综合水平测评总模型(GT)及其分模型。属于一级子系统模型的有:农业投入子系统模型T1,农业产出子系统模型T2,农业信息化子系统模型T3,农村社会发展子系统模型T4,农业市场发展子系统模型T5,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模型T6。因此“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模型组的构成和数学表达式为:GTt=K1T1+K2T2+K3T3+K4T4+K5T5+K6T6其中,Ki为各级子系统权重,Ti为一级子系统指数,t为时间。

3发展水平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根据表1所示标准,可将“农业绿色化”发展分为初级、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农业绿色化”的初级阶段:GT<0.4,“农业绿色化”的发展阶段:0.4≤GT≤0.8,“农业绿色化”的成熟阶段:GT>0.8。

4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广西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5年)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软件,对广西近十年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4年“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指数是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的1.3倍。由此可见,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提高的幅度不大,特别是2005-2007年之间,上升趋势非常缓慢,平均增长度小于0.04%,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来看,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由投入、产出、信息化、社会发展、市场发展、可持续发展6个因素推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2005-2014这十年间,尽管投入与产出仍成正比,但产出增加的速度已明显跟不上投入的增加;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升速度较快,若单从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看,广西“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将很快进入发展阶段;同时,广西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因地制宜,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又稳又快地增长,推动了“农业绿色化”的发展;然而在6个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的指数值。由此可见,广西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中信息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利于“农业绿色化”的传播和发展。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现今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除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之外,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业技术的使用更是其关键。现代农业的种植大体上包括粮食和蔬菜2个方向,所以提高绿色生产种植技术在这2个部分中的应用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推广使用是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要求加强对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出国门奠定重要的基础;传统农业发展对土地、环境形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不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推广使用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做法。

2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途径分析

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主要在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2个方面进行落实使用的。具体如下:

2.1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推广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对种植面积较多的农作物,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指的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中的推广使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该选择专门为培育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场地,场地的选择要远离居民区与污染区,同时培植场地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等不利影响;选择优良的种植品种,优良品种的选择能够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样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且优良品种的生长能力也是较强的,这样避免了化肥的使用过多,总体而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非常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主要指的是治疗病虫害中的对土地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可溶解的、高浓度的农药,使用科学治理病虫害的措施。

2.2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推广分析

蔬菜作为人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难题,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使用是尽量避免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土地和周围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中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同样注意避免使用高浓度、能够分解的农药,尽量使用现代市场上新出的科技含量较高,危害性较小的农药。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抓捕防治工作,可以通过温度计水分的合理控制对蔬菜进行无公害的栽培种植。

3强化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建议分析

3.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存在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现今意识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农户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为了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度,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群众的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必要性认识。宣传可以通过报纸、书刊及网络的方式进行;可以在部分地区首先进行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试点工作,然后让具体体验的农户将经验、好处向当地人民群众介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重要性认识。

3.2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

绿色农业技术的高水平与高效率的推广使用必然要在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内进行的,这是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绿色农业生产机构要从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方面来讲,建立合理的绿色农业生产种植体系和评价标准,在精准的数字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的绿色化;在农业培育过程中,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家专门现场指导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过程,并且建立农户、商家、科研单位等多方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构建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培育结构共同努力;利用市场化的发展效果向农户提供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标准,通过最终的商业利益激发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兴趣与信心,以此方便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3.3结合实际农作物的生产,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绿色农业技术的最终推广使用还是要深入到具体的农作物生产中进行的,所以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定时的组建专业团队深入都农户种植的实际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种植过程、种类、面积等进行专业的指导,在具体的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让农户切实体会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重要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在建立科学的适合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过程中,在无公害农作物及蔬菜的种植栽培中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55 -02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即为“经济新常态”,也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在江苏视察时,提出江苏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迈出新台阶,这为江苏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扬州作为江苏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更应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找准发展的方向。

二、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扬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贡献,而其中又以机械制造业、建筑工程业、石油化工等为主,这些行业均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扬州作为“宜居城市”更应发展绿色经济,从而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维护生存环境的发展。近年来,扬州也开始着重发展绿色经济,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改变产业结构,改善传统制造业,利用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吸引节能环保产品型企业入驻扬州;2.全市范围内建设餐厨垃圾、工业固废项目,将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全面处理生活垃圾;3.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并提倡企业进行专利发明和创新等。

三、SWOT分析介绍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Learned等提出SWOT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即态势分析法,本文运用此方法对经济新常态给扬州的绿色经济带来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扬州绿色经济的现状进行描述,从而形成相关的发展战略。

四、运用SWOT分析经济新常态对扬州绿色经济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接近50%,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接近16.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达28%。农业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多产粮食、畜产品、湖鲜产品、优质棉等产品,一直享有“鱼米之乡”的盛名。

2.高污染企业减产,推进绿色环保进展

扬州多家水泥企业均为粉磨企业,年设计产能约1600万吨,近年来经政府同意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水泥生产线技改外,没有新增任何项目,实践生产能力有所减少。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有着高污染的特点,产品的减产可以一定程度推进扬州绿色环保的进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农业装备水平不配套,耕地质量问题突出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工业进程不断加速,为了增产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此外工业污水的排放、重金属等的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环境也不断被侵蚀。另外,农作使用的设施设备陈旧,农田间道路坑洼,缺少晒场,存储间不配套,设施化水平低,耕地质量问题较大。

2.高耗能行业未得到抑制,节能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扬州市的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实友化工(扬州)有限公司、仪征化纤等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上升。工业的快速发展仍然占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较大,其中这些高耗能产业又是扬州的发展重点,其投资总量维持不变,而整体投资环境变小的情况下,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反而增长,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导致扬州的气候污染较重、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三)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经济增量可观,发展空间充足

近年来,在市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努力下,扬州的经济总量有所突破。截止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8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比例均突破两位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扬州经济发展后劲足、空间大、弹性强。特别是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尤为明显,伴随大规模人口进入城市,大力推动了消费增长,成为扬州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这为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在扬州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势头下,在经济新常态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给绿色经济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政府意识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有助于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工作重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全市水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决议》等,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四)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威胁(threat)分析

1.创新挑战明显,科技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扬州因为工业起步较晚、企业数量有限、科技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面临技术创新的挑战明显较大,依靠“技术革新”来发展绿色经济还有较远的距离。

2.经济结构比例不平衡,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

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扬州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的大力发展虽然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更容易出现废水、废气、废渣,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居民生活受到困扰等问题,因此这些因素在制约着扬州绿色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经济新常态下对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

首先优化结构调整,利用扬州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继续提升各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质态,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重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如江都设施园艺、广陵食品加工等农业特色;现今市场竞争激烈,网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扩大农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可以引入互联网+概念,提升销售数量,拓展市场。其次是扶持农业大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维修中心以及农机手培训体系,整合农机散户向大户发展、促进农机作业公司转型升级,让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再次,发挥高校作用,进行农产品改良、农产品耕作设施设备改进、减少化学产品的施用等合作。特别是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扬州的优势,调动学校与乡镇合作,给予政策的扶持和基金的下发,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改高耗能行业向低耗能行业发展

鼓励企业转移高耗能中间产品的生产,转向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重点瞄准石油化工、纺织品、水泥、钢材制造等高耗能行业领域的企业,进行排查筛选:其中优势企业采取政策扶持,引进人才,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达到产品改进、企业优化、产业链提升的水平;对于夕阳企业或劣势亏损企业进行改革,或者进行补贴迁址其他地区。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污染行业,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扬州绿色经济可以注重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与投产,促进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利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足的特色,重点投资旅游业,同时不放松金融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从生产业为支撑、消费业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在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品质的同时又能快速发展绿色经济,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宣传力度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入,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仅靠企业和政府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全民的参与。可以通过整合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资源,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优势,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如:“三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二台”(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三网”(中国润扬农网、中国扬州政府门户网、江苏农业网)。利用多媒体和大数据,如: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递,抓住年轻人的聚焦点,发挥年轻人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进行宣传鼓励让全民全员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杨雪星.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与策略应对[J].福州党校学报,2015,(02).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2

一、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情况(见下表)

表2-12002年-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度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2002 304.3 180.2 124.1

2003 401.3 212.4 188.9

2004 510.6 230.9 279.7

2005 558.3 271.8 286.5

2006 630.1 310.3 319.8

2007 775.9 366.2 409.7

2008 985.5 402.2 583.3

2009 913.8 392.1 521.7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0年1-7月,我国累计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53.1亿美元,同比增29.1%。其中,出口261.3亿美元,增22.9%;进口391.8亿美元,增33.6%;贸易逆差130.5亿美元,扩大61.9%。

由这些数据可知,2002、2003年,我国农业贸易呈现顺差态势。2004年,首次出现逆差,金额达46. 4亿美元。2005~2006年逆差有轻微减小,但是2007年又出现较大缺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2008年贸易逆差181.6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2009年和2010年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贸易逆差。

造成逆差的原因有多个,但国际上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

1.概念: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目的,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环保技术标准以及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的评定程序,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进行限制的非关税壁垒

2.成因:首先,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产品的绿色化要求提高,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其次,是由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在贸易保护由关税壁垒向非关税壁垒转换的过程中,绿色壁垒应运而生。

3.表现形式:(1)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额外的环境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这些产品进口,甚至以此为借口实行贸易制裁。(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发达国家利用本国垄断的科学技术,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强制性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给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设置障碍。(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生态标志,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用以证明该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标准的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没有危害。环保标志是发达国家依据自己的环保标准制定的,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技术壁垒。(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一国对进口产品进行全面、严格的卫生检疫,以防止动植物经由贸易途径传播疾病,来保护本国安全的做法是符合国际贸易法规的。(5)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就是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6)绿色补贴制度。

二、绿色壁垒给中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分析

1.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提高“门槛”,弱化我国农产品的优势

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烦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来对进口农产品设置贸易障碍,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必须获得“绿色通行证”。这些基于绿色壁垒发生的检测、申请证书的费用都大大的增加的出口农产品的成本。原本,价格低廉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就是因为价格低廉,但现在由于绿色贸易壁垒日渐增多,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优势已荡然无存。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农产品出口企业近1.4万家,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仅367家,出口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占总数的70%以上。

2.出口萎缩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绿色壁垒带来的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导致价格增加,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弱化,劣势凸显,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08年江苏约80%的斑点叉尾鱼回鱼养殖户亏损,省内同类加工产品企业已基本停产。2009年上半年,甘肃全省227家出口企业,已有超过50%的出现亏损,盈利的仅占30%左右。企业普遍感到市场萎缩、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利润下滑。

3.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发展难度

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大,对进口的限制措施强,给我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是一种间接的市场排外,这大大加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使得我国的许多产品由于达不到检测标准而无法进入其他市场。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质量不过关

近年,在中国,相继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这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 随着国际食品贸易不断增长,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出口市场局限性,新兴市场不能弥补传统市场的缺口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6大市场中,除了东盟和香港以外,我国对其他4大市场出口均为负增长。我对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农产品出口金额分别为76.9亿美元、28.3亿美元、47亿美元和57.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2%、10.7%、8.2%和10.6%。1-12月,我对中东、独联体、大洋洲和南美等新兴市场农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4.7%、18.5%、7.3%和18.1%。总体看,新兴市场未能弥补传统市场下跌的缺口。

3.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缺乏环境技术认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对产品的绿色化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中很多产品都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食品的绿色化。相比之下,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情况还普遍存在,农药和化肥的品种和利用方式也不尽合理。而且我国的环保法规不够完善,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标准与发达国际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标准,影响出口。

4.农产品经营分散,缺乏领头出口企业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目前我国的整个农业生产市场规模小,应对国际市场突变的能力弱,而且生产比较分散,对国际上的经营信息把握不够。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缺少带头的出口企业,导致出口占农产品生产份额不大。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绿色壁垒的应对思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入WTO后,更应该重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重视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从以上分析的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可以对应对绿色壁垒做一些思考。

1.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提高环保意识

最重要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只有质量有保证了,才能保证出口的顺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已经远远不够了,这种生产观念不再适应人们对绿色经济的要求,所以环境保护也应该被纳入到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中,成为产品质量内涵的延伸,所以要加强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经营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努力推广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绿色壁垒和绿色标准的认知水平。

2.发展农产品领头企业,树立农产品品牌,带动出口

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价格优势,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多是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统一的生产标准,面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显得很无力。面对这种状况,我国应该改变现在的农产品市场结构,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发展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和领头企业,提高国际知名度,也有利于抵抗金融危机和消除食品安全问题给国际消费者带来的对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怀疑,提高保障。也可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发挥自己的职能,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

在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这个问题上,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和防范,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并且组织专门的部门研究WTO和国际上有关绿色壁垒的各种环境技术指标,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符合度。其次,要完善我国的质量检测标准,提高检测质量和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如今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国际绿色标准。最后,政府还应该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掌握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信息,加强国际合作,同时也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的贸易情况。

总之,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为了保护我国经济的经济利益,我们应该从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找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政府、企业同心协力,共同发展,以改善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农产品出口的国际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邱刚.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2]王静岩.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2010..

[3]张英杰.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商贸,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