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6 09:01:59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1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业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的开采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煤炭企业如何改变传统煤炭企业大量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实现绿色开采,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矿山已成为煤炭企业今后发展方向。

1.煤炭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区绿色发展的背景

我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煤炭资源大量开发,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排放了大量的矿井水和矿井瓦斯,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沉陷,并引发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流失,引起地表干旱和植被退化,以及矸石粉尘,自燃烟尘和SO2、CO2的排放等,对煤炭矿区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因此,转变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煤炭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区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煤炭企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2.1 大力推进绿色开采,走科技强企之路

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方式,实现煤炭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矿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1.1 科技推进绿色开采。煤炭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矿产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无废物排放,着力建设生态环保矿区。铁法能源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引进应用先进的薄煤层全自动化刨煤机、大采高综采成套设备和硬岩掘进机等采掘装备,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99. 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99.92%,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0%。在生产中通过精采细采,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做到了精采精收,采区回收率达到86.4%。

2.1.2 煤矸石充填减负。铁法能源公司提出了“井下矸石不升井,地面矸石不上山”的工作目标。首先,利用以矸石充填井下贮矸空间为技术核心的矸石井下处理成套技术,使井下矸石不升井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其次,利用地面塌陷区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将矸石填充到已经塌陷的区域,以“保障地面矸石不上山”。公司2012年新产生煤矸石323万立方米,而地面矸石山存量却减少了55万立方米,实现了负增长。

2.1.3 洗煤技术改造提升。在“十一五”期间,铁法能源公司围绕洗选系统改造累计投资6.13亿元,8个矿全部形成了技术国内领先的选煤集中控制系统;煤泥干燥系统已在5个矿井投入使用;在7个矿洗煤厂实施了洗煤灰分闭环改造。实现原煤全部入选,原煤入洗率达到43%,全年洗煤回收率完成68.45%,洗产品稳定率达到98%以上,年生产洗产品550万吨以上。

2.2 大力推进产业布局集群化,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007年末,铁法能源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铁法能源公司以此为契机,先后上马了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瓦斯发电、油母页岩炼油,2×300兆瓦煤矸石电厂、水源热供暖等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新项目,形成了煤—煤矸石—建材—建筑、煤—煤层气—发电、煤—热电联产、煤—煤机制造等大煤炭产业链。

2.2.1建设煤矸石发电项目。铁煤集团和大唐集团和共同投资兴建煤矸石发电厂,总投资30.17亿元。项目装机容量为2×300MW,主要燃用煤矸石、煤泥和末煤,燃料通过矿区铁路、电厂铁路专用线运至电厂,年燃料量为270.6万吨,其中煤矸石量为162.36万吨。煤矸石发电厂的建成可完全消耗掉集团公司八个矿每年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及劣质煤,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矿区生态环境。

2.2.2 发展煤层气开发及利用项目。铁法矿区煤层气资源总量为73.7亿立方米,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煤层气进行综合利用。目前,公司拥有7个储气站,大小储气罐11个,总储气能力达22.25万m3,矿区抽采利用干线管网总长256km,6个气源矿井全部联网,可实现正反向输送煤层气来调节气源。现有煤层气用户20.8万户,其中,域外16.1万户。公司于2007年10月引进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17台,总装机总量0.85万kw h,日发电量5~11万kw h。

2.2.3 发展油页岩炼油项目。铁法能源公司建设油页岩综合利用有厂。项目建设一期60万砘/年煤矸石(油页岩)综合利用项目。项目一期工程年可处理煤矸石(油页岩)60万吨,产页岩油2万吨,副产页岩半焦50万吨。项目的建设有效的利用了矿井废弃物---煤矸石(油页岩)资源。

2.2.4 发展煤矸石烧结空心砖项目。为了消耗页岩炼油半焦和现有矸石山,铁法能源公司先后兴建五条空心砖生产线,设计年产量4亿块煤矸石空心砖,产生经济效益2200万元,年消耗煤矸石84万吨,保护耕地500亩,节约4万吨标准煤。通过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的实施,实现了“烧砖不用煤,制砖不用土”,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三统一。

2.3大力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走资源节约之路

2.3.1 加快节能改造步伐。铁法能源公司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节能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工作,建立了资源节约工作量化考评体系。在内部模拟能耗市场化核算,实行用能精细化考核,提高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同时,加大对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公司制定实施年度节能技术改造计划。主副井提升、主扇电机、大巷胶带运输机等生产设备全部进行变频技术改造、淘汰全部高耗能变压器、更换节能型锅炉、实施LED绿色照明工程等项目,实现了节能减排新突破。

2.3.2 引入水源热泵技术。通过高温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机组冷却循环水余热为矿区住宅供暖,不仅节约了取暖用煤,更减少了供暖煤尘排放和循环冷却水的损失。利用公司热电厂冷却塔的冷却循环水余热,为热泵主机提供热源,同时热泵机组产生45℃或60℃以上的热水,为矿区民用和公用建筑提供采暖。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减少用煤10万吨,每年可节水43万吨。

2.3.3 开发空心砖余热利用。利用ZFR-60型余热换热器将空心砖生产线的烟气余热进行收集,并通过闭式管网输送给厂区冬季取暖,多余热量供给浴池,实现了余热的全部利用,年节约标煤1260吨。

2.4 大力推进矿山生态化,走绿色发展之路

2.4.1 实施煤泥水治理。铁法能源公司就与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了煤泥水治理工程,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改进各生产矿井的煤泥水处理系统,采取沉淀、离析等工艺进行处理,实现煤水分离,洗煤水重复利用。目前,铁法能源公司所有生产矿井的煤泥水全部实现了一级闭路循环,洗煤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杜绝了外排。

2.4.2 实施废水“零排放”。 铁法能源公司先后在六个矿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实施矿井水、生活废水净化工程,经过处理的矿井水和生活废水,再用于井下的除尘、灭火、注浆和地面生活、浇灌等方面。到目前,公司矿井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排放。

2.4.3 治理塌陷区土地。铁法能源公司因地制宜加大对塌陷区的土地治理和复垦力度,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国有土地的整理复垦。2002至2010年企业先后对已征的3870亩国有土地进行综合整理复垦。

2.4.4 强化污染工程治理。铁法能源公司加大对噪音、烟尘和粉尘源的治理。仅2011年、2012年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2740万元,对12个单位的锅炉改造、除尘系统改造、更新净水器、落地煤场挡风抑尘墙、发电站噪声治理等21个重点项目进行治理,项目完工后达到设计标准,取得很好效果。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3

贵州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每一个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多绿也意味着多山,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支离破碎且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勤劳的贵州人民常年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对抗着贫困与落后。

要发展还是要青山绿水,曾经是摆在贵州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在这方贫瘠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人民同步小康的载体?这些,都是贵州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难题!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从此,绿色不但是贵州大地的颜色,也是贵州奋进的底色,更是贵州发展的原色!

绿色保障

“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2016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之前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贵州,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今天的贵州,向世界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2235平方公里……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贵州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贵州以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用凉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赢得更多人气和财气,“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越来越彰显其魅力,2016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入选,这个有着公园省美誉的地方,正在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用以下数字来描述贵州的独特: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2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茂兰等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等1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遵义、镇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000个少数民族文化古村寨等――这些数字,折射着贵州的神奇与厚重,也证明了“公园省”绝非浪得虚名。

贵州是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散布贵州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朴的原始风貌,又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贵州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最大种群分布地;草海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梵净山冷杉、秃杉、珙桐等被国家列入抢救性保护目录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贵州,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是一张明信片,国家公园省名副其实。

生态文明新旅游

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又保护好生态,贵州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

“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一直在变,在变大,在变美,在变绿。如今,漫山的绿色与白色瀑布融为一体,飞流直下气势更显磅礴。

为了还原黄果树的美,安顺市政府贯彻“人搬走,绿回来”的政策,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理念的执行。经过改造后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仅可以正面感受大瀑布的气势,更可以 “慢游”品味黄果树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三湾一水几分田,十里河溪鹭跃鸣。”这是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愿景。现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今年5月1日,黄果树国家公园一期正式运营。观景平台、步行栈道初具规模,穿行期间,可俯瞰河谷,亲近花海。整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黄果树各大景点将串联起来,游客可在内徒步、露营等。

从罗洪桥出发,徒步穿过栈道,通过霞客亭直通古榕园,坐在听瀑亭,听水声隆隆。前行不远,走进沐雾亭,扶栏远眺,瀑布美景映入眼帘,阵阵水雾融着树花草的清香扑面而至。边走边赏景,缓步而行,到了栈道末的亭台中,可在发呆亭中坐下来,歇歇脚,回味美景,发发呆……

黄果树最美的当然是大瀑布,但贵州吸引你的绝不仅是大瀑布。

无可复制的生态王国梵净山,这一座拥有传奇故事的大山,它傲视苍穹,左揽乌江、右怀锦江。梵天净地佛门依,云雾缭绕景色奇,蘑菇金顶显雄伟,更有奇幻如海云。

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每立方厘米含12万~18万个负氧离子,它不愧为“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

梵净山有99条溪泉,经年不绝穿行在莽莽群山间,颇具“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无穷活力,溪泉水清冽甜美,均可直接饮用。

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只黔金丝猴,惬意地生活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与珙桐树、红豆杉等2600多种生物一起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尽情述说着“生态王国”千古传奇。

“中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情万种。饮一口苗岭的神泉,流淌在苗岭山中,呼吸着浓浓的雷公山的仙气,细细品味菜香、松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想醒来。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这种美梦般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千户苗寨唾手可得。

一直以来,千户苗寨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是雷山县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苗寨发展工业无条件,做大农业品牌无土地,面临着现实发展困境。根据苗寨的现状,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雷山县一方面加大对西江苗寨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重点推进道路修复、房屋修复、环境绿化、风雨桥美化、卫生净化、居民民族特色化、风景田园化等为主的“两修、五化”建设美化工程,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变好了,留得住游客;民族文化留下了,留得住乡愁。如今,西江苗寨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了生态民族旅游,实现了群众致富、增加地方收入的目标。

“中国锥形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气势恢宏。秀美的山峰,古朴的村寨,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浑然一体连成一片,闻着阵阵稻田清香,游历山间仿佛进入了画中。穿越24.4公里徒步栈道,那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壮丽奇美。作为部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这里的美不掺杂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是天然的生态之美。拥有了干净的水,花草树木,再有温暖和煦的阳光,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喀斯特山地向来以生态脆弱、难于种植为显著特征,而以万峰林为代表的黔西南,同时以其峰林磅礴之魅、民族文化之魅和自然生态之魅,在北纬25度线上成就了世界喀斯特山地的生态明珠。这一切,得益于黔西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组合,更缘于峰林里布依族、苗族人崇拜自然、敬畏山水的天人世界观,缘于发展中对“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坚守。

生态红利

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跌破“金饭碗讨饭吃”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黔南国家农业科技园依托生态茶叶种植、特色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生态茶叶产业园、特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及大鲵养殖示范基地“三园一基地”。到2017年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4.04亿元,年接待游客3万~5万人次,解决2万人就业。依托科技,这里将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轻污染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示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能源物资消耗,改善土壤质地,缓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低效高耗高污染的模式,走向绿色崛起的未来。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4

到公元8世纪前后,这个辉煌文明突然由盛转衰——大量城市被废弃,残存的玛雅人举族北迁,从此风光不再。

“玛雅文明为何突然崩溃?”这个问题,曾让无数考古学家着迷。

经过论证,人们找到了答案:玛雅人不断毁林开荒,将涵养自然资源的生态空间无节制地转换为生产、生活空间,最终导致了生态大灾难。

玛雅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先进文明和族群的存在,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正因如此,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市委书记孙政才曾用四个“绝不能”表明市委、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绝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绝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代价获取表面繁荣。”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孙政才再次强调:“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5

据了解,近期,我国生态建设投资总额达到238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25亿元的135倍;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67.5亿元,是1981年的272倍。

然而,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恶化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大片森林消逝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危机凸显,土地沙化荒漠化不断扩大,已引发酸雨危害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等系列问题。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6

材料三: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命题角度】

关注雾霾天气、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节能减排,是近年来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考命题关注的焦点。同学们在2017年复习备考时要结合教材知识点,从雾霾的成因、如何防控,以及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同时也要细心揣摩近两年来有关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的中考题,以做到有的放矢。

【与教材的结合点】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2.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热点解读】

1.你认为我国2016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④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哪些?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②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④加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等。

3.请你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①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②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等。

4.改善空气质量,呼吸新鲜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梦想。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梦想?

国家: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污染空气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个人:增强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5.面对流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节约的践行者: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做环保的践行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快餐盒,对废弃物分类处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举例:及时关灯,少用电器,以步代车多运动,拒绝使用一次用品,自备购物袋,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6.为顺利达到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环保产业。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

【跟踪训练】

一、多项选择题

1.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需要你我一起参与,共同努力。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经常使用塑料方便袋 B.随手丢弃废旧电池

C.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D.购买和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

2.打开电视机却不看,无意间,你已造成了电力浪费;去市场购物,明知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仍然习惯性接受;明知纸张应该双面使用,但还是习惯性地丢弃没有用完的作业本……这表明( )

A.环保节能工作都是生活细节小事

B.环保节能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C.摒弃不良习惯,必须依靠法制建设

D.环保观念必须长期倡导,使之深入人心

3.右图启示我们必须( )

A.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缓经济发展步伐

B.积极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C.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4.“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经逐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

A.就是要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B.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C.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空气质量恶化问题

D.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5.自2016年年底以来,我国多地再次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京津冀鲁地区,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这警示我们必须( )

A.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B.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C.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提高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6.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舛让飨韵陆怠J迪帜勘辏需要( )

A.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C.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集中整治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D.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我国在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上海市2月6日公布第一批“河长”名单: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上海市总河长;副市长陈寅为上海市副总河长以及长江口(上海段)、黄浦江干流和苏州河的一级河长。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行河长制?

(2)要实现河清水绿的优美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

8.新华社2016年12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对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

(2)要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应该怎样做?

9.近年来,某市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康庄大道。该市提出全面转型,剔除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持转型中“绿色”为先,增长中“民生”为本,动力中“创新”为主,发展中“协调”为基,再也不要带血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的GDP。该市还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请你解读该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2)该市的做法对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美丽中国”的提出,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谋求发展,而是开始驻足审视;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意味着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3)我国应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任选三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

一、1.ABD 2.BD 3.BCD 4.BD 5.BCD 6.ABD

二、7.(1)①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尤其是河流的水源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②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②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③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环保和节能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④重视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⑤加强监督,对有危害河流的现象及时干预。

青少年:①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②增强法治观念。③落实环保和节能行动。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践行绿色购物、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回收、课本循环使用等。

8.(1)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等等。

这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这是因为①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形势)②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③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实质)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②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③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环保和节能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④重视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律己。

青少年:①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②增强法制观念。③落实环保和节能行动。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④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7

[中图分类号]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82

何谓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动态生

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合理、及时地把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当中,不可能所有的教学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一些“意外”情况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基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初中化学有效课堂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教学机智,把握动态生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对于课堂中所出现的动态生成问题往往会视而不见,在这种教学态度的影响之下,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动态生成的有效课堂构建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进行有效把握。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构建基于动态生成的化学有效课堂。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在笔者的组织下,很多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该实验。实验完毕之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何我在实验的过程当中用来验证二氧化碳的石灰水并未变浑浊呢?实验中所用的大理石表面明明已经出现了很多小气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并未一笔带过,而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我们必须用稀盐酸而不能用浓盐酸,唯有如此,方能取得预期的实验成效。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某些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笔者机智有效地把握住这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并引导学生对该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教学成效显著。

二、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动态生成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需提出相关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动态生成的发展。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用简易装置完成该实验之后。笔者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的实验装置是简易装置,你们能否自己设置实验装置,从而促进实验更好地完成呢?”该问题的提出立刻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对简易实验装置进行了有效改进(如下图所示)。

上述教学片断中所呈现的动态生成是由教师的提问激发而成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有效促进动态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质、高效。

三、运用课堂反思,升华动态生成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在一堂课的结尾阶段,笔者均会要求学生当堂对自己的课堂所学进行反思。课堂反思是一个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的重要过程。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8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主要的途径。四川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且听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解答。

问:四川是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的呢?

答: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由单一重视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少地方缺乏配套资金,文化设施从建设之初就不达标,有地方还没有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四川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保障的转变,从单向投入向政府系统投入的转变。文化投入从最需要、最落后的地方破局,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公共文化发展思路,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影响着一方的发展高度和深度。那么,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积极推动政府的文化管理创新,遵循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升四川特色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四川通过灾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集聚与重组,培育了一大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镇的休闲娱乐、依托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品生产项目等。 另外,四川大力扶持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9

《当代贵州》:最近,省委提出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廖书记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快”对于黔东南州有什么重要意义?

廖少华:在8月23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明确提出了贵州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必然选择。

栗书记在“又好又快”之后加上“更好更快”,看似简单的词语叠加,实质上体现的是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新提升。

越是落后的地方,发展的需求就越迫切。对黔东南州而言,要在又好又快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黔东南州地处贵州东大门和东南大门,是我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针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州情,黔东南州不仅仅要解决“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只有高定位,才有强动力,只有更好更快发展,才会不掉队、不落伍。

《当代贵州》:相对我省其他地区而言,黔东南州加快发展有哪些劣势和优势么?黔东南州具不具备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廖少华:黔东南州最大的劣势是处于“欠发达”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

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黔东南州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建立在深化州情认识的基础上,这是前提。

目前,黔东南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有着较好的基础。首先,黔东南州生态良好,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民族文化独特,历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灿烂,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这是黔东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基础。其次,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黔东南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广铁路客运专线、厦蓉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将极大地提升黔东南州的区位优势,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成为贵州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为黔东南州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带来新机遇。第三,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积极实践为黔东南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代贵州》:黔东南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着力点是什么?

李飞跃:随着“两高”、沪昆快速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县县通高速”相关项目的启动,黔东南州将成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西部大通道,将迎来众多的发展机遇。黔东南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有了新的着力点。

一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我们按照生态经济功能区、工业经济功能区、城市经济功能区的布局要求,继续推进“四圈一区”协调发展。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扩大投资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也取得新突破。

《当代贵州》:黔东南州将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廖少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就黔东南州而言,要集中力量推进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绿色城镇和文化旅游。

在推进特色农业方面,将侧重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重点以“一户一技能”为抓手,以户为单位抓农民增收;并抓好规模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茶、药、蔬、烟等特色农业,努力建设面向珠三角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在推进新型工业方面,将重点发展电力、森工、重晶石等循环经济产业和民族医药、民族旅游商品等生态经济产业,重点推进包括炉(山)碧(波)经济带、革一产业承接区、金钟产业承接区在内的凯里经济开发区扩区,坚持统筹抓好黔东新城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积极争取洛贯产业承接区列入国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试点。

在推进绿色城镇方面,将重点发展城镇经济,大力推广“凯里文明”,加强凯里和各县县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积极探索和争取实行州下设区、县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半小时”凯里城市经济圈建设,努力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较强综合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

在推进文化旅游方面,将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打造“原生态黔东南”品牌,加快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支撑的特色旅游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建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

《当代贵州》:黔东南州将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并以旅游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李飞跃: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规划引领、文化传承、景区建设、服务配套、宣传推介,建成了雷山西江、黎平肇兴、镇远古城、阳河等一批精品景区,建设了凯里、雷山、黎平等一批独具苗侗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激发了旅游业的活力。

按照规划,黔东南州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原生态黔东南”品牌,黔东南旅游“六要素”更多地与山地生态相适应,与苗侗原生态民族特色相协调。同时按照品牌化、差异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前期策划力度,依托“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重点推进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和新景区景点开发。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10

少儿业余文艺社团作为一种常见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形态,始终为人们所关注与推崇。构建一个社团长效的生命力需借助诸多因素的有效合力,如正确的理念定位、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全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管理体系、稳定的建设经费,以及富有生命力的高质量、高品位活动等。然而,就现实运作来看,体现出的效能及层次差异性很大,其中的问题也较普遍,即:理念目标上的偏颇可能导致教育认识高度上的缺陷;运作方式老套及管理过程缺失系统性会使得社团缺乏有序性、开拓性与创建性。现有团队如何更有效地规划运作?发展中的规模性团队又如何实现自身的有效突破?社团活动如何具有导向性与创新性?专业教师队伍如何有效构建?社团价值如何实现最大化?这些都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本文致力探究的问题。

一、理论引导

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理论、团体动力理论和共生效应理论是人类发展研究史上的重要学说,诸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出团体的开放性特征和组织体系内各种属性的联动与合作效能,引申出团队之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共生协同下致使最终产生出一种新功能、新作用、新效果的动态体系。团体理论为我们如何有效进行社团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指导性思路。由此推论,要获得理想的团队,首先要建立共生关系。要体现共生关系的质量与价值,首先要优化共生关系。“优化”的实质含义就是针对团队而实施的一种有效引导与管理,它体现在思路、手段或方法中,包含了整个运行过程中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一切行为过程。

二、理念定位

新时期的少儿社团建设应具有宏观的目标定位,体现教育的多元性与价值的立意高度。学生文艺类社团以兴趣为切入口,在此平台上应注重专业性、教育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遵循原则,以人为本;重视基础,重视发展。运用社团的组织特性引导少儿形成多种能力与素养,是组织运作与发展的策略依据。

三、组织建构

各方通达,资源丰厚且运行自如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建构模式。然而,学生类社团由于自身行为相对受控,致使团体运行受牵制。管理者只有充分明晰本社团现状,理顺组织网络形态,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劣态,适时调整与改良,才能有效实现建团价值。在理念目标高度一致的前提下寻求共建也不失为良策,前提是遵循自然,符合需求;动机是资源互补、资源互享。

四、管理方式

1.经费管理。

落实有效的社团经费机制是促成组织团体从正常化向良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团经费应提倡固定投入与多渠道筹集相结合,宏观掌控并有效投入的思路与作法。即:形成单位、组织机构经费分配的稳定行为,使团队常年的外请专家训练经费、年度器材及服装设备购置经费、常规活动经费等得到首要的、可靠的保障;利用社会赞助款项,使大成本活动在经费上获得相应扩充;在出访交流等高成本的活动中形成家长的合理分担,促使活动的相关约束因素得以缓解,在有效拓展活动机遇的同时赋予家长相应的配合度与责任感。

2.程序管理。

有序促成有效,有序体现素质。无论是组织团体中的结构布局抑或团体运行中的制度、计划与考评流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促成目标思路的一致性和达到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它同时贯通了组织与家长间的有效呼应与协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标准化管理流程,以集中带分块,以统一带多层,确保团队管理体系上的集中和统一。然而,制度不代表专制。制度设定既要体现严谨、规范、科学,可操作性强,又要具体考虑制度实施的对象特征、实施的现状条件与实施的反馈价值,在强调组织系统的刚性管理的同时体现出组织系统的柔性化特征。

3.团员管理。

(1)团员招募与梯队建设。

建立严谨规范、公平公正的开放式团员招考制度与方法,广纳人才的同时体现团队的规范与规格。任何专业、任何形式的团队都应高度重视梯队建设在社团发展中的灵魂作用,梯队工作应关注长线衔接,运行目标应以有效呼应与接轨上一级团队为主要动机。

(2)以人为本与自主性激发。

处于心智与行为尚在发展阶段的孩子组织,应注重人本关怀。教师应努力促使团队成员因共同的目标愿望去建立信念与责任;在与团队共呼吸、同命运的过程中获得欣赏与尊重;在团队优化发展的进程中感受信任与需要。在运用制度有效规范成员行为的过程中也需相应建构其自控与遵循、自律与自理的能力,注重自主性的激发,即:个体之于团体的专注力;个体之于团体的自律力;个体之于团体的协作力。

(3)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

以教育评价为依据,以价值评价为目标。少儿业余文艺社团应依据组织的可操作特征,设定鲜明、直观而集中的评价维度,在学习中体现对“专业”的评价,在行为中体现对“品德”的评价。此间,“动态评价”与“激励评价”两种方法应有效地关联与渗透:

动态评价针对于考察社团成员的过程,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与公信力原则。调动多种形式与手段贯穿评价行为的同时应注重体现评价、认知、提升的有机关联。

激励评价应形成常态,教师要注意把握其出发点,语言要富于引导性并具有判断意图。评价点兼具共性示范,能有效调动团员认知提升,在满足评价体情感需求的同时能有效激发其再次进取的动力。

4.教师管理。

(1)资源利用,资源互享。

良好的发展平台与事业机遇是成就教师“自我实现”的动力,创业的首要选择在于自身所面临的资源条件。教师个体既是知识、技能、文化的输出源,又同是相关信息的接纳体,在其有效输出自身资源的同时关注于所处资源条件下的反馈力,这是用人方与被用方的问题焦点,实现有效的资源互享是构筑双方共赢的切入点。

(2)相互建构,协同发展。

教师个体与组织团体的共同发展是一个互利共生的整体性目标,教师个体在团体的共生效应中发掘出自身的最大化优势,求得个体各自最优化发展,是组织整体实现最根本、最强势发展的高度利益目标。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感与成就感,首先在于开发其职业原动力与塑造职业荣誉度,引导其形成自主性与主体性的心智模式;成就其建立学科带头人的意识与能力;促成其完善自身的职业行为与素养。在团体组织彼此依存、资源交互的形态中,促成教师与团体的共同建构与互守。

五、活动形态

艺术是实施教育的载体,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人文性。只有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整合,促使人性教育作为灵魂与纽带贯穿于始终,以音乐教化育人,有的放矢地体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专业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生效应,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与根本性。

1.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以增进艺术文化素养为主体目的。

专业,是艺术团的首要衡量标准,而体现在专业行为中的文化含量则是判断团队素质与高度的重要前提。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可促进艺术文化的同步提升,而良好的艺术文化素养则有助于专业技能更有效、更完美地表达。通过设定蕴含一定专业水准与规格的演出任务,能促使团员们在紧张的集训过程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在有效促进他们对艺术的多元认识、理解与表达的同时更促进团员舞台文化感与表达力、审美品鉴与性情品味的建树,类似活动有助于团员自身艺术修养与格调的形成。组织者在此类活动的设计操作过程中应注重把握情趣高雅、创意独特的基调,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更应努力凸显以青少年演员为主体的表现原则。

2.激化专业展示动态,寓教于乐,以贯穿德育为主体目的。

将常规活动激化为特定的教育载体,是学生社团组织的一种特征。有创意的活动形态既能调动人们的感受力,又能增强动机效应,更成为团队自身特殊的文化语言与信息特征。设计重点在于几个角度的思考:

①节目形式与内容设计需具对象感,有针对性。注重活动中的动情环节,拔高主题亮点,此为点睛之笔;

②有效设计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节目互动、语言肢体互动、游戏互动。诱导团员丢弃演员的角色意念,忘我投入;

③主持串词有意图预设,能有效体现旁引作用;

④艺术指导借助之后的团队民主生活会时机,在合适的情态中进行相关活动及事例的再现,引发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以团员为主体的讨论模式,促使团员自由地表达主观思想及情感。

3.创设专业交流机遇,以互动借鉴、交融艺术文化为主体目的。

艺术活动作为感性认知的动态过程,促进了参与者感觉活动系统的极大发展,奠定了个体实现优越化发展的重要机能素质。学生的艺术团体中如能有效推进成员从感性认知到统觉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便进入了教育行为的高段境界。艺术的最终价值存在于它的文化性,而文化具备多元与互补的性质特征。不同形态的艺术文化相互碰撞,能促使个体或群体建立起更强的探究力、实践力与创新力。促进多元艺术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欣赏与借鉴,由此培养学生在面对各方殊异的艺术文化内容时,自身能形成具有理解判断与重组建构的思维,客观地进行诠释表达,体现深厚的艺术文化思想底蕴。在艺术团的各类出访、接待交流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与设计都成为一种重要媒介,在场景中激发互动;在互动中引发话题,在问题中形成观点。团员在感受异国人情物态的同时,体悟了中外人文文化的异同,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为今后自身步入国际社会奠立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学生艺术团体中多意图的活动设计并不意味着对艺术形态及专业定位的变异,而是探索如何立足本质规划目标,在创意独特的过程中体现一点多效应的理念与行为。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面临之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其思想智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实施有效引领,这是艺术团组织发展中的重点目的。在建构高境界、宽视野的同时,艺术教育已不仅仅是解决知识传导与审美培养的功能,而是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价值。如此,学生的艺术团体组织才可能真正体现出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六、实施策略

1.活动品牌化。

活动,是艺术团呈现的主要形态之一,是团队思想行为的信息媒介。团队开展活动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除了娱乐性与欣赏性外,其重要意义在于借活动所挖掘的一定意义上的美育价值与社会功效,这是艺术团应追逐的价值目标。建立鲜明的活动品牌定位,是团队实现高层次发展的意识与途径。品牌活动非指LOGO表面的直观有形实体或是单纯性的形式与规模,而是具有深刻内涵,可聚焦关注度并能引发群体精神意识上的认知、认同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同时也是团队规格地位与文化高度的直观界定。

2.创意独特化。

艺术团的动态过程蕴含无限的创造,是团队充满生机,鲜活发展的重要体现。每个团队都具有自身特定的愿望与动机,这些主观意图应依赖于怎样的艺术行为去呈现,才能使信息传导与植入力度最大化?这需要组织者精心构思与策划。要善于发挥并运用团队中的创新性智慧资源,立足本体挖掘与表达自身的个性特征。少儿文艺社团的显著特点在于成员的健康童趣与活泼率真,组织者应立足于此基点,在有效确立专业性、教育性与文化性兼具的目标定位前提下,用心发掘独特的呈现视角,建立独特的思维创意,体现团队自身的特定形象行为。促使团队具有自身标志性信息语言的品质效应,是确保团队在芸芸众生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法宝。

3.运作社会化。

少儿艺术社团作为相关学生在家庭、校园之外体验社会、感知社会的良机与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促成自身建构及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团队组织者应有效地运用并掌握好这个平台,用心构建起以资源纽带为指标的各类社会共生关系,搭建起与社会相关联的信息、资源互通渠道,用心打造理念与行为呼应下的合众效应。随着时代的进展,社团管理者们应更加专注于把握联袂的多元性和产生的深远效应,注重追求理念互通与文化共赢。即:理念上的共识性;能量上的互补性;行动上的一致性。

4.管理自主化。

少儿艺术社团是建立在社会共生资源下的组织系统,管理自主化既是团队生存的客观形态,又是团体运行的必然趋势。自主化管理方式促使团队自身拥有更大的自主性与开放式空间,能有效引发团体自我动力,促成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识并激发自身形成不断学习,积极突破能力上限,迸发出更多创造性工作的热情与动力。少儿艺术社团的自主化管理模式呈现的是一种有序形态下的自主发挥,是团体与个体条件转换、能力与资源交互循环的动态过程,其重点在于有效建构管理机制并体现效能,确保团队形成长效发展的生命力。

5.主题时代化。

思想意识是推动人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在社会的认知阶层里建立起意识形态的。在少儿艺术社团中注入“主题时代化”的概念与行为,既是一种文化策略,又是一种社会态度,更是对青少年儿童实施理念教育的一种方法与途径。对于学生社团而言,组织行为中的文化导向是促成自身思想动态的强大因素。团体的行为是否兼顾时代化与主题性,考证的是管理者认识境界上的高度与敏锐度。而通过艺术的载体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意图,则是社会对其的判断标准与评价因素。内容的选择取舍与手法呈现始终处于前沿地带,体现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尚与新颖。在有形的艺术行为中融入无形的思想内涵,藉此呈现时代主题特征,体现历史教育意义,讴歌当代主旋律。少儿艺术团在多角度扩展文化内涵的同时凸显的是团队思想与精神立意上的高度,体现了青少年儿童与时俱进,参与社会大发展的鲜明立场。

七、结语

团队的生成、运作与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众多艺术教育工作者专注而辛勤地跋涉着。对少儿文艺社团的正确定位与理性运作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课题,时代求发展,目标无止境。应深层次地理解立团的根本使命,更应创建性地谋划团队的有效发展。面临团体建设中的所有困惑与难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探究中获得答案。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11

前言

当前,城镇是各类生态问题的高发地和矛盾的交织点,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如何在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中国城市发展的生态跃迁,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要求必须做到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

一、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我国超过 50%的人口常住城镇,可见,城镇是人类聚居繁衍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城镇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空间和载体。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优化城镇布局、 提高城镇化土地、 能源利用率、提高人口素质,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推行,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 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保障支撑。

(二)生态文明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正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于城镇化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使人们安居乐业并更加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城镇化建设的事业中,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城镇的迅速高密度集中,加之城市建设中没有处理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用地被不断抢占,建筑用地盲目扩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建筑用地不断扩大。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不断征用农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同时,由于监管乏力,也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致使土地和各种资源被大量浪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环境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镇企业不断由分散逐步集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由于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三)人口的转移和集聚对生态系统造成压力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和人口在城市不断集中与集聚,对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于对这些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不当和不及时,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还在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量生活垃圾堆集,形成垃圾围城之势。这既污染了环境,也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以及加剧生态系统失衡。

二、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与生态文明同步,是各级政府必须要统筹好的重大问题。为此,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在各项建设规划和部署上既要考虑长远,又要从现实出发。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应是:

(一)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生态城市

生态城镇化是一种无污染、环境好、消耗低、有绿色的城镇化模式。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政府规划要有前瞻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时,必须坚持生态立市,做到环保优先,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生态生产力反对工业文明的资源侵略和生态殖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首先,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走环境友好型道路。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三)实施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城镇建设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应急防控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镇低碳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保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从而减轻城镇生态环境压力。 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 减少大中城镇的人口增长规模。 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城镇生态环境内在承载力。 总理强调,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控制城镇化规模,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的户籍、医疗、教育等改革, 减轻因城镇的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冲击。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城市意识,走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最终构筑起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篇12

纵观历史长河,由于未重视生态保护,而发生过多少因森林生态资源被破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责任主要包括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保持生物多样化平衡,防治荒漠化等多个方面,能够使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有效的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能够促进生态文化不断提升,是建设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意义重大[1]。林业的发展与人类存在相当密切的联系,更代表一个国家进步的文明程度。随着人们对林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其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未来的林业建设会向着多功能的林业方向发展。

1绿色林业对于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阶段,虽然能够对多个发达国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经验进行借鉴,为本国发展提供参考,快速的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然而出于当时的年代,本身自己的发展水平不高,尚存在以损害环境以及资源牺牲为代价而增加经济收入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系数相比较,国内在环境破坏系数方面远超前者,高出了其1.7倍以上,但是随着工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此系数也在不断扩大,甚至超越其10倍之多。对能源的消耗更是非常突出,耗量惊人。调查发现,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高于环境容量很多倍,对国内主要的几条水系进行调研发现,其污染率高达60%以上,多数城市河流污染情况相当严重。虽然该项政策的推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平台。然而资源环境问题却非常突出,急需采取有利措施进行应对[2]。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依靠林业这个基础进行发展。林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当重要,他不仅能够为人类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供给,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所消耗。而且能够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如对空间大气进行调节,调节降水,调节土壤环境、涵养水分,降低水土流失以及阻隔强风袭击,对空中污染颗粒物进行吸附等多个方面,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为地球生物圈提供很重要的支持作用,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动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同时还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服务作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供人们游憩其中欣赏领略。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发挥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社会效益也很突出。绿色无污染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特征,每个阶段都不存在污染,与自然非常和谐。由此形成的林产品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纯天然无污染,而且具有再生性以及可以降解性等特点。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使之具有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功能得到体现,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未来的林业发展应当更多的体现在多功能上,这样才能跟得上现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凸显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发展绿色林业经济的思路

2.1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林木种苗培育体系。扩大商品林业的发展规模,拓展商品林业种类,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使林权抵押贷款得到快速的实施,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2.2发展森林旅游

重点打造森林游览区,推进该项产业的顺利发展,对林农的森林资源产权进行有效划分,根据森林资源基础以及当地林农的意愿,让其自主的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经营,也可采用集体的方式,扩大森林游览区的服务层次,加快相关设施的建设,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景区品牌。将森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发展森林民俗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方式,依托森林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扩大旅游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扩大影响力,树立品牌,以此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同时形成无区间的服务模式,增进合作,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大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3]。

2.3打造林下经济

依托当地森林资源,积极进行林下经济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成通力,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可以发展林下畜牧业,也可发展林下无公害的农产品,种植、养殖都可以依托森林资源进行发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当地农民尽早脱贫致富。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特点,科学的进行种养,将因地制宜原则应用其中,适合种植的可以重点打造林下种植业,能够进行林下养殖的,则应当努力发展林下养殖业。目前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已经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根据市场需求可以重点打造林禽发展模式,也可进行林菌模式的推广。同时加大深加工力度,扩大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打造品牌,提升其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在林产品以及其深加工企业之间促成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林产品的销售规模,已销售促进当地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4采取复合经营的模式

针对林产品,应当加强其深加工,采取复合经营的模式,重点加强示范基地,以此形成很好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发展,打造品牌,促进林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利用科学的调整组合,确保林业企业能够屹立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5努力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依托森林经济与生态等功能,将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建设丰富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打造以与人们生活相接近的,并且有鲜明的森林文化主题的,能够对人形成很好的影响力的,且具有丰富内容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林业文化产业,创造经济财富,向人们揭示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使人们从自身的行为与行动做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4]。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更加丰富有活力。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加大建设力度,并且做好的相应的宣传工作,通过有效的活动开展,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巨大改变,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改变自己今后的行为方式,与自然生态形成很好的协调性,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18(20):13-14.

[2]曹胜利.浅谈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0):2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