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1 09:26:26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

当今大学生在面对风云变幻、观念混杂的时代,他们的心理结构和心里定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适应。据国家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现象者所占比率达到被调查人群总数的20.23%,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比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30%递增到现在的54.4%,占据休、退学诸因素的首位。相关的调查表明,有25%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有79.2%的学生产生过性困惑,有54.1%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在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理工科多于文科;女生易患抑郁症,男生易患焦虑症;临近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明显升高。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识强,自制能力不足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中期,生理上发育很快,但是心理的发展却是缓慢的。他们要求社会将自己当成人看待,而成人对他们的独立行为又不理解,在交流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诸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高校规定要出早操、晚自习、宿舍卫生清洁标准等,而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希望别人来约束,当教师或其他管理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二)情感世界丰富,但经不起挫折,情绪和行为易极端化

学生时代往往很珍惜友谊,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扩大了,乐于向朋友吐露内心体验,愿意为朋友分担喜忧。但是有的同学尤其是新生缺少生活阅历和交友经验,常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又不善于采取行动和解,因而陷入了无端的苦闷中,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还有的同学唯老乡为亲,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排他性,致使部分同学感到人际关系很难相处、没人关心、生活冷漠、不被理解等。苦闷与烦恼总是纠缠他们,使他们不开心。

(三)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往往产生心理困惑

当代大学生理想丰富,思维能力较强。但面对紧张的学习、严格的制度及不理想的专业,这些都非自己所向往的大学生活时,有的同学感觉在高中时那佼佼者的头衔现在已不属于自己,在心理上承受不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许多幻想都破灭了。

三、高校体育教学过程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体育教学是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利器。

(一)高校体育教学是开放性活动空间宽松的氛围能使人思想解放,消除闭锁心理,彼此间容易沟通,为结交朋友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参与者的个性都得到展现机会,从而促进了交往人群的相互了解。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充满朝气。

(三)体育活动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心理疲劳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疲劳现象,是由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心理压力沉重等原因所致。事实证明,从事体育活动是改善和消除心理疲劳的最佳方法之一。

(四)体育活动有益于改善大脑功能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不仅在运动动作的感知、判断和反应方面能加快大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能促进大脑细胞的树突长出新的分支,使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广泛、周密和协调,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实施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成为潜在的致病因素,诸如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虽然这只是适应千变万化环境的一种反应,但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与心理障碍是超长刺激强度的,或者是接踵而来反复出现,并且未能及时加以疏导和宣泄的话,势必要导致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紊乱,进而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诱发身心性疾病。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由此可见,人的情绪与思维过度的兴奋和紧张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如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表明,在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重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1.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勇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认识自己个性特征的一面镜子并学会对照这面镜子矫正自己个性的方法。由于体育活动,尤其是具有竞技色彩的体育活动充满了挫折与失败的情境,对大学生体验失败与挫折,进而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提高心理应激水平,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经常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因为在竞赛或游戏活动中参与者不是用语言做媒介,而且用互相的动作去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经常参与这类活动,能使心态冷漠、性情冷僻、沉默寡言、妄自菲薄的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集体协调观念,使他们的个性发生积极的变化,并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心理保健知识教育

1.使学生完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健康的关系;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掌握自身的人体生物钟和科学用脑的卫生知识,做到作息有序,并有效地改进学习方法,从多方面改善大脑皮层对生理机能的调节功能。

2.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治与疏导的方法,及时排除在遇到挫折与冲突时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采用宣泄法、同情法和移情法。宣泄法:将烦恼、忧愁通过一定形式(多数体育项目都可以作为宣泄的形式)宣泄出来,不要积压、郁积在心中。同情法:被别人触怒时,先设身处地去体谅对方的心境,理解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以此来降低或消除自己的愤怒情绪。移情法:心中的困惑难以解开,可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3.教育学生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交际时以诚相待,容人之过,学会忍让克制的态度,力求做到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之间最协调的心理相容。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2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促进其自身身心健康还是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都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产生一些心理矛盾,经历一些心理冲突,进而出现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近几年,北京、上海、山东的一些心理权威机构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40%,这个数字发人深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当务之急是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摆脱心理困境的知识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年代,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高效率的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必然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应变能力、耐荷能力、调适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必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勇敢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学会适应生存,学会开拓进取,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增强其主体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保证。从教育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

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和重要前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整体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要发展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素质等。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像。”不言而喻,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顺利地接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是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必要知识,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导致的。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为大学生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认识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将重视心理健康变成自觉行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并列为必修课,会从客观上引起学生的更多重视,从而改善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一知半解的状况,是保证其科学性、有效性的最好办法。

2.建立、建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学校开设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各高校都普遍设置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咨询机构。然而,迄今为止,真正成立了完整的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寥寥无几。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设备场地条件差、专业师资匮乏、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效率低的情况,与学生的愿望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无法适应。因此,学校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增加和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其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土壤。各高校应大力建造布局合格、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生生活在其中能感到心情愉悦;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种知识竞赛,加强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能绕开意识的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鼓舞和教育,使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评价自我、把握自我、改造自我的同时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增强胆识、树立自信心,从而在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升华,最终实现对自身心理、个性的塑造,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3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当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依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是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及成人、成才是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影响着社会的走向。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这社会各界关心和关注,同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高校教师们的正确引导。

据国内一家权威机构2012年对全国近千所大中专学校的15.2万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23.3%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近50%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过抑郁、情绪低落等现象,每年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的学籍异动人数的60.8%左右。为此,怎样解决和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遇到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参与社会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当代大学生的单纯性、自私性等因素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第二是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时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智未必成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处事经验不足、以及对人生和理想的认识较为肤浅,再加之青春期特有的任性和困惑使得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从而产生一系例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学业无法完成。第三是学业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否关系到人成长、成才以及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及发挥自身智力与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中走出来,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分享。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以团体活动为载体的各项活动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训练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分享一下本人在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计划与方案。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和综合分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部分症状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团体活动并通过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增强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学习和理解,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在学生中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周围环境,良好的班风、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体活动同样也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没有营造好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也培养不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赖月月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免费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思考[J].知识经济,2011(17).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参与社会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当代大学生的单纯性、自私性等因素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第二是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时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智未必成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处事经验不足、以及对人生和理想的认识较为肤浅,再加之青春期特有的任性和困惑使得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从而产生一系例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学业无法完成。第三是学业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否关系到人成长、成才以及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及发挥自身智力与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中走出来,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分享。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以团体活动为载体的各项活动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训练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分享一下本人在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计划与方案。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和综合分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部分症状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团体活动并通过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增强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学习和理解,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在学生中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5

一、音乐治疗的重要性

(一)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决定大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有效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教育工作者正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人的情绪,改变人的认识。在音乐治疗中,教师不会只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大多情况下是使用充满抑郁、悲伤、矛盾情感的音乐刺激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情绪发泄出来,释放心情。当大学生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后,心情逐步向正向转变,此时,教师就会播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从而激发被治疗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这是一个从消极到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正能量爆棚的过程。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悲观或积极都是人生的精神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音乐治疗,能够使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逐步恢复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了顺应改革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努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进行稳定时期,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巧妙应用音乐,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放松心情。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促进脑波波动的起伏,改变波的种类,经过短期的音乐熏陶就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缓压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希望通过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关心,满足自己对友谊的需求与渴望。在人的一生中,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最渴望被人理解、接受。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可以在教师与不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音乐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连续性与局限性。音乐学家创造了音乐,同时,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音乐能够让人敞开心扉。这是因为:1.音乐创造了亲近、欢快的友好氛围,消除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心理,使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促进沟通;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活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由多人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大合唱、合奏等。大学生在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随意,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相互理解与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音乐治疗的广泛实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疗法的正确认识

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高校就要采取恰当的办法,促进音乐疗法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高校应当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音乐治疗是一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师可以指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疗计划,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巧妙应用音乐疗法。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音乐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的程度。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利用音乐治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音乐治疗教师还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从心理素质与医学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要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

三、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全力合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雷薇.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及实施[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8).

[2]赵翠荣,贾芸.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由“我”和药家鑫的案例来引出

2013年10月16日,我行车右转时, 一声碰撞使我意识到右侧倒车镜“可能”刮蹭到了机动车道上行驶的一辆电动车,然而,我的第一反应并没有停下车,而是心存侥幸地“迅速”右转至一巷内。当电动车主追赶上来,我的第二反应是进行了认真的道歉,并下车查看,最终以一定金额的赔偿了结。事后,我却发现,作为一名大学法律教师的我,居然在面对交通事故时,也没有理性的第一应激反应,亦是选择了“逃逸”。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药家鑫案。2010年10月20日,大三学生药家鑫在行车过程中撞到了骑电动车的张妙,因不良的应激反应以及怕其日后纠缠的错误判断,对被害人连捅数刀,致其死亡。此案于2011年3月23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省级媒体及400余名大学生到场旁听。药家鑫表示后悔,他曾学习优秀,且有自首情节。但最终,法律没有给药家鑫机会,4月22日, 西安市中级人民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一审判决。6月7日,经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我的“幸运”和药家鑫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从“我”和药家鑫的两个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区别的案例出发,从人的三种基本心理活动来进行对比分析。

2 由人的应激反应和心理过程来分析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次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行为活动,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三个步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心理训练的技巧来进行这个过程的不断修正,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药家鑫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法律的启示,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交通事故的心理应激反应。以“我”和药家鑫案所反映出的应激反应来看,首先,我和药家鑫的第一应激反应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均是选择了“逃逸”,并且在第一阶段的体验中也都是不良反应,即惊恐,担心和侥幸等等。而重要的区别是在于我们的第二反应不同,即在第二阶段的情感体验中,对法律常识的较多认知能够使我及时将消极的情感转化为了积极的情感,其中我也运用到了某些心理训练的技巧,如思维阻断、自我谈话技术和认知重构。但是在药家鑫的第二应激过程中,由于他对事实的认知和法律的认知都比较弱,也没有相关的心理认知—情绪性应激控制技巧的介入,所以使得他无法转化消极情感。但最关键的是此时意志力的重要作用,我正确地运用了我的意志力控制了我的行为,而药家鑫却因为意志力的偏差,走向了极端。

由此可见,在两个案例的比较中,从心理活动的过程上看,丰富而正确认知,积极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是多么的重要。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应激反应和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完善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应激训练和法律教育,从而避免一些类似于药家鑫案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3 由加强应激训练和法律教育来完善

生理学家认为,应激是由各种各样的紧张刺激,即应激源,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反应,分为积极应激与消极应激,而某种活动是产生积极的应激还是消极的应激,这之间有一定的界限,受个体认知评价,情感和意志的影响。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对待方式,而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心理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种介入机制,而“认知—情绪性应激控制训练”就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心理训练方式,这种训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是,“思维阻断”,即当发现自己头脑中出现消极思维时,利用一种刺激或线索来使其中止。二是,运用“自我谈话的技巧”,即将消极的思维改变成积极的思维,即在现实中每当消极的自我陈述出现时,立即用相应的积极自我陈述将其替代。三是,“认知的重构”,一般而言,个体倾向于以一种片面、苛刻的眼光看待世界。例如,在药家鑫案中,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过于片面和极端狭隘的,他认为农村人都非常难缠。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基于两点,一方面是当今90后的在校大学生普遍意志力较差,即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生活中受过的自然不良应激较少,当不良应激发生时,大多数人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应激训练,比如说像地震、火灾疏散练习,或者医科学生的急救训练等等。同时,除了组织大学生开展心理应激训练,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例如,以药家鑫案为例,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为何演变为了故意杀人的犯罪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法律构成和法律后果认知的缺失。如果药家鑫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撞人行为仅仅是过失行为,甚至都不需要由刑事法律来进行评价,那他的第一应激反应带来的恐惧就不至于使他做出后来的极端行为。而对比“我”的案例,恰恰是因为我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评价的后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所以能够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因此,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消极应激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7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注重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国家民族对于大学生的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干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建设和发展的约束还广泛存在.

1相关概述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当前对于心理健康还没有完全的统一的概述和定义,但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导向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于健康进行诠释和定义的时候,提到了十六字方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平衡”.其中保持平衡就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内涵的诠释.当前的健康定义以及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状况下,越来越多地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的环节,成为制约健康的关键的因素.此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生存压力的逐渐的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演进,人们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状态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专业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以人为本”核心的重要的内容与关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托当前的教学理论课堂的模式、专业教育的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一般特性,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心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的特殊性群体的属性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教育,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信念,增强心理的素质,把握大学生的一般的心理的规律,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2.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国家的宏观教育的框架下开展的,在具体的实施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方式上也是统一和一致的.目前根据大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和专项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也避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误区.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现状和要求是适应的,能够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炼,能够查找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并且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升华,做出一系列的适当安排.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的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和内生环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存在着重大的调整,这些都在进一步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的导师严重不足,而且导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专门的学校心理专家,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能高达万分之一,而且有的还兼职着思想品德和伦理学等.长期以来更习惯用德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失去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式.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缺少层次性,在教育对象上过于狭窄性,在教育方式上缺少与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群体的差异性,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重点的教育对象上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在教育的方法上更加偏向于学校的常规手段,难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2.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铜墙铁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良好有序,利于各方面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打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的问题,并面向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利于摆脱传统的教育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的误区,有利于从全面发展的环节具体实施.有利于丰富与完善大学生教学内容,为全面素质教育增添新活力,构建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先决和前提,在教育结构上处于把关和枢纽位置,全面制定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学的内容的充实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育的总体的归宿和落脚点,是进行落实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两者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具有高的统一性,都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为了进一步的扩大身心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开展.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基本上是一致的,能够保证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活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的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实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的规划和依据,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的发展,就要不断摆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环节的设定,不断总结和要求当前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以及对大学生的发展的一般设定,努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目标导向以及环境的优化等环节进行考量.

3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

3.1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是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各有关部门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情况,借鉴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社会要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并适时向大学生开放,进行重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补给.家庭应该遵循国家有关指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暗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询和心理误区排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并实现心理状况的动态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宏观上的掌控、中观上的支撑以及微观上的把握的综合体,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指标性和建设性的综合,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重要的考量,是对于当前的发展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

3.2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制

高等院校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运行机制和以惩防并举为核心的应急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事无巨细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动态排查和监控.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活动.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基地,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借助社会有效力量,高标准建立起大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起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对于重点问题和情况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不断实现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对于个例要进行针对性地研究,不断排查误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大学环节的制度覆盖和无缝对接.

3.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归宿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教育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要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认知,强化概念摒除误区,对自我心理状况和他人心理状况以及环境适应性进行认知.通过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增强与人交流和有环境适应的情感维系.通过开展的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磨练自身的心里意志,增强自身的抵御风险和抗挫能力,健全人格砥砺品行,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教育目标实现,关乎大学生成才体系实现的重要课题.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实现体系探索与构建的科学化和实战化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姚本先,刘世清.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己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系统的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92%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20余年的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

目前流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四种,分别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论”;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观点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但差异也比较大。概念界定不清,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2.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问题,不同的研究结论高低差异很大

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最低的4%,最高达64%,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更多,代表性的如16%-25%、20%、25%、30%-40%等。这种差异不但会引起广大民众频生困惑,也令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棘手。

此外,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大多数心理健康的调查还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虽然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该量表主要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以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消极的意义多,没有从积极方面来考虑。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不是很完备。

3.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4.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以问题为导向,但这里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狭义地理解为个别学生有可能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而首先要理解为整个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图1所示),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00人,兼职人员13000人左右,专、兼加起来15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要求是1:1500(多数州已达到1:300),如果我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至少需要14.7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此,我们应另辟蹊径,以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各系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甚至恶化导致的。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在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统帅各科教学活动的总纲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5.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方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调节、控制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选择自己的职业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因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调查、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鉴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上门,个别交谈的单一方式。在教育方法上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寝室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 1999-6-3.

[2]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号,2005-1-12

[3]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教育与职业, 2007,(3):80-82.

[4]梁宝勇.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5]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27.

[6 ]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1):66.

[7]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开创性工作,它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近年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各地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认识和体制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各省市先后颁发了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发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许多高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的不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离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单一群体,普及性不够。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比较狭窄,教育面不够普及。心理健康问题是全员性问题,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都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感悟与帮助。在学校里,只要他是学生,那么,无论他存在心理缺陷还是一切表现正常,都有权利、有需要、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事后干预,忽视事前预防。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问题发生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普遍将心理咨询的对象定位于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的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救助,但针对广大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与能力培养工作效果还不明显。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界限不清。

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现实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加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国高校时间较晚,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又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中一部分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改行过来的,甚至有些兼职教师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位不准确。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近年来,往往只是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而不得不成立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但并不受到有关部门重视,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无所谓,认为只要学生别出事就行,别走极端就行。

2 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

据了解,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得不到重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孤军奋战的局面。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只是一个虚设,一个人,一把椅子,一间空房子,就可以做咨询了,对于一些需要借助辅助仪器才能处理的问题便束手无策了。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对于自身心理了解与关注的积极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即时救治,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

3 人员配备随意,专业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配备随意性大,人数不足,不够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了解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不够重视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一)改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大学教育的各环节。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各个部门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教书育人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各科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应充分挖掘本学科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并有机地渗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强调教书育人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育人作用,这些 部门只是工作的性质与教学不同。但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育人为己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立足点,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回报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资金投入。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这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到班级,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分管。应在不同校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经费要有专项经费,并有专人管理。

(三)注重人才配备和培养,建立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责任感。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这支队伍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的领导下,以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在其指导下,组织和培训各学院爱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或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使他们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我们还要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以学生为主体,选拔一些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等,把工作做到尽早、尽快、尽好。

(四)教育模式向预防性、发展性转变。

过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矫治,只为少数有问题和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发展性和潜能开发的层面推进。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逐渐成为了共识。因此,高校应该广泛开展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以使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健康教育还能够鼓励、督促和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分地发展自我。

(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追踪调查与干预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很大,能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使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原本健康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做好学生进校时的心理普查工作外,还要对其整个大学过程进行追踪调查,密切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危机人群做到及时发现、指导和帮助。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环境。

高校应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校报、电视台等各种途径和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还应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网上建立心理健康在线,通过建立恋爱、求学、就业、心理测试、在线聊天、专家信箱等板块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事件,力争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整个环节中都有详细讲解,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塑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环境,提倡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学生像生活在自己家庭里一样感受温暖,从中受到感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学校的孤军奋战,需要与学生家庭和各社会力量密切配合,以学校为主导,因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教育设施齐备,教育影响时间长。特别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特殊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也最为深刻和持久。与此同时,社会的道德观念、风气,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取得联系,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征集相关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以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影响。

(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教育课程应成为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认识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指导学生在情景中了解他人心理,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除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心理沙龙,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举办校园心理剧表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主、互助、自觉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5):104.

[2]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是近1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独立学院作为社会新生事物,发展还不完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也起步晚,而且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征,开创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因为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全面普及,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一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大多把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挂靠在学工处,基础教学部,校医务室等部门,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有些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是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一次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室有的也形同虚设,没有固定或者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无人监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二)专职教师缺乏,素质高低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要求都很高,而目前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专职教师缺乏,从教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专职教师缺乏。部分独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从教人员一般是由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然而大部分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因现实的工作压力,学生事务的繁杂也使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一些兼职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而应该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以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老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对从教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一般来说,需要从教人员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随意任用教师的现象较严重。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师资匮乏、数量明显不足,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固定或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三)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单一。虽然教育部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部分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完全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局限于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部分开设了一定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立学院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一个相应地位,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或者心理健康得教育完全照本宣科,过多的强调理论教学,而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关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独立学院要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独立学院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院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使得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中心直接向一个部门负责,使其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在开展工作时也会较少地受到制约,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大学生的成才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心理之上,因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面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才能、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拥有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各种挫折及压力,适当进行自我调整。

1.2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化

我国心理教育长期被忽视,很少高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教育失衡表现在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只看重学生的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却很少关注人格教育、情商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也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德育内容之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1.3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人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出的“中国梦”有多个维度,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间竞争日趋剧烈,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核心的部分是人心理素质的竞争。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2.1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前瞻性,重在事后教育

欧美国家的高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渐渐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才开始起步。但是却存在着“重诊治而轻预防”的现象,往往都是事件发生后才对个案学生做相应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咨询、治疗等,重心理辅导、轻科学分析,重诊断治疗、轻预防引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心理疾病为教学任务,忽视防患于未然,具有滞后性。

2.2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形式,高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在当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注重培养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背景下,各大高校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较少,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人才队伍力量不强、学历较低。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多数是学生辅导员,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此外其他心理测量配套工具也相对缺乏,教育效果不如人意。

2.3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调,缺乏互动性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手段落后,缺乏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多采用课堂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师只是针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重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视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传授简单的心理知识理论的课程。

3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讨

3.1 坚定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矫治与预防相结合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各级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综合素质培养、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应该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各种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逐步建立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因此不仅要关注个别问题学生,更要面向广大学生,防微杜渐,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测量与心理监控,完善心理问题危机预防体系。

3.2 内外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部分人员,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二是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既要重视选拔高校内部高素质辅导员,因为他们跟大学生接触密切,其情绪情感、性格心态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定期举行专业知识讲座及培训;又要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大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形成内外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授课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通过趣味教学、个别案例咨询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校报、学生社团的宣传优势,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日、主题鲜明的演讲比赛、心理测试、专家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培养学习兴趣、加大参与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小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