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未来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5 09:11:01

银行未来发展

银行未来发展篇1

一、引言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很多启示,但是更多的是竞争与挑战。伴随着第三方支付不断在壮大,他的功能也不只限于充当银行的网关,借着商务电子发展的力量,第三方支付已经能跳过银行单独执行一些业务,例如担当银行支付中介、交易双方信用担保等。所以第三方支付正在不断地挤占商业银行在我国支付市场上的份额,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劲敌。虽然我国银行业在发展电子化的过程中已经适当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从缺点中找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但仍不能阻挡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继续挤占我国银行业份额的脚步。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在面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当前发展的形势,客观地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利弊关系,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几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的构成中,支付宝一直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所以以支付宝为例来阐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

支付宝最初是马云为淘宝网公司设置的用来解决网络交易安全的一个功能。只要双方都开设了支付虚拟账户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买方在选定商品并支付给支付宝平台,这时卖方并没有立即受到货款而要等到买方进行确认收货后才可收到由支付宝平台发来的款项。在交易中,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信任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起初,网上支付的金额大多数都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并不用在意这些小业务,所以支持支付宝在网上支付的发展,还能为银行争取一些新的客户。后来由于支付宝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的优势,其业务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业务规模的扩大十分迅速,最终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对手。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除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成为中国在线支付的角逐者,尾随逐渐也出现了“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总体水平发展得很快,2014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了近4倍。

三、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1.第三方支付推动了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交易双方互相不信任所以交易取消。这时如果出现一个能使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那这些交易就可以放心成交。在这些历史条件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形成了。

支付宝以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情况下,赢得了个人和商家们的信任。第三方支付在买卖双方之间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赢得了很多个人和商家的信任,同时吸引了很多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的运行与网上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客户必须通过银行网上银行才能使银行资金账户对接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所以银行这时就可以共享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客户信息。所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得以发展。

2.互相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觉得忧心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你?曾有人质疑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存在在风险?因为现今社会上频频出现了电子诈骗的案件,使很多客户的财产蒙受了损失,由此一来人们对电子支付发起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什么造成客户的资金不安全呢?说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还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有细缝可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应该共同担负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银行有必要跟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出现许多比支付宝更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样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对最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了分析之后,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不仅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我国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来开展更多的业务,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新客户,大力丰富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业务、基金业务等。

2.引进人才与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工作、消费等活动方式和支付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效率,商业银行的业务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迎合客户节奏的金融产品,将会被客户所抛弃。所以,银行要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广大消费者诉求的快捷支付模式,提高支付效率;借跨境支付,拓展国际市场:现在很多网民都有跨境购物的渴望,全球网上购物市场发展迅猛,而且相对于境内的支付业务,跨境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更高。

3. 提高内部总体素质,提供高质量服务

银行的经营理念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了以客户为中心,高质量服务态度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基础。这要求银行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必须提高,不论是基础专业知识还是为人处事能力都必须到位。任何行业都是以顾客为上帝,更何况像银行这种以客户的存款为最主要资金来源的行业,更应该奉客户为最珍贵的资源,给予最周到的服务。例如:银行营业网点柜台的人员礼貌要好,与客户面对面交谈语言要得体,要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同时保持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银行未来发展篇2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引言

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法国的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原因被驱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银行家,欧洲的皇室高官们迅即享受了这种私密性很强的卓越的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

二、我国私人银行现状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经过5年的发展,中资私人银行已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成为多元化理财客户的首选,并带动了其他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2007 年也成为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的行业肇始。

5年来,中资银行借鉴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结合中国本土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态度和行为特点,在客户积累、品牌推广、服务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一)行业蓬勃发展,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1.开业概况

2007 年3 月28 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率先开业,此举引发了中资银行的连锁反应,同年8 月6 日,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两天之后的8 月8 日,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

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主要中资商业银行中有8 家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此外,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也纷纷设立私人银行部门,筹划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北京银行等城商行也在积极筹划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正显示出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趋势。

2.客户数量和资产规模

截止2011年年末,我国私人银行拥有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总数达8万位,管理总资产规模约16000亿元。经过5年的探索和发展,私人银行初步完成了私人银行客户的积累,实现了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二)品牌初步树立,服务理念日趋成熟

1.客户认知度大幅提高

5年来,我国私人银行致力于树立品牌,推广业务,以提高私人银行在潜在客户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目前,约90%正在使用中资私人银行的服务,中资私人银行的接触度在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中位居首位,中资私人银行吸引的高净值客户资金占比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2.服务模式日趋成熟

目前我国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一是满足了客户一站式购齐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实现特定的流动性和风险收益配置的需求,二是为客户提供诸如投资顾问、医疗保健、海外移民、子女教育留学、商务旅行、尊贵生活体验、奢侈品消费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支持。

(三)推动我国财富管理事业进一步发展

当前,中国财富管理机构除中资私人银行外,还包括外资私人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和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各类机构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和方式各不相同。而中资私人银行经过5年的发展,已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地位,成为多元化理财客户的首选,并带动了信托、阳光私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业态进一步丰富。

三、我国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历经5年多市场的竞争,在中资银行“群雄并起”,外资银行更多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的作用之下,中资银行已成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的主导者。但总体上,国内的私人银行市场尚处在客户、金融机构、监管和宏观金融业态之间互动磨合的过程之中,中国私人银行业既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裹足不前。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受限制

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商业形态体现出明显的客户归集和渠道集成角色。受限于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中资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维度上更多扮演者集成中间商。私人银行具有充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局限于商业银行传统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相关领域,银行体系内不具备独立的资产管理的资格,也欠缺相应的人才和技术准备,难以形成对超高净值客户的定制服务能力,私人银行服务依然留有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的色彩。

(二)业务受限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范畴圉于为客理财,符合私人银行客户需求的授信融资服务尚未出现。各部门间协同性差、摩擦成本高,在客户资源共享交叉产品设计与销售资产管理以及其他合作共享不到位。

(三)监管需升级

目前国内监管法规体系尚未就私人银行业务进行专门的规定。2009 年7 月,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度提及私人银行。

四、我国私人银行未来发展之路

(一)我国私人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1.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只有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供自由选择和组合管理的金融产品,才能获得高净值人士的青睐。

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方面,花旗银行可谓起到了领头作用,它一方面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种完善的顶级服务,包括投资基金管理、客户交易活动、信托服务、结构性贷款、资产衍生外汇交易等,另一方面还提供许多市场上独特的服务,如通过家庭咨询服务帮助高收入客户解决资产管理问题、通过艺术品咨询服务帮助客户挑选、定价、谈判、融资、保管艺术品和股票。

因此,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致力于产品创新,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在现金管理、资产组合、信托等领域的产品种类,通过这种产品创新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

2.业务模式跨越式发展

私人银行经历了卖产品到卖组合的转变,再到未来将要实现的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模式,定位已经很清晰。

所谓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是指私人银行业务在注重客户需求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为单个客户单独订制投资产品。私人银行将更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密切的关系,除金融服务外,还涉及到法律税务咨询、不动产投资、艺术品投资、子女财富教育、慈善等非金融领域。随着财富管理需求的变化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日渐成熟,高净值人士也会越来越倾向于由“亲力亲为”转为适度选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私人银行客户愿意将他们的核心资产交到私人银行手中,全权委托私人银行专业团队运作其资产,通过设计投资组合、管理资产等一系列的规划,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3.管理财富模式和理念发展

从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以来,各家私人银行主要通过推销理财产品来吸引高净值人群将财富交给其专业化团队打理。经过5年发展,在这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论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是信托、基金、PE等金融机构,都致力于服务形式的完善,但是这种财富管理却依然局限在仅仅是管理客户的净资产。

而未来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当资本市场日臻完善、私人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完全有可能实现客户资产负债的同时管理,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的构造和整体的合理规划来实现风险收益均衡基础上的客户资产增值,又帮助客户经营负债,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和比较来达到财富最大化。这也符合私人银行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服务理念和宗旨。

(二)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历5年的探索,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已在竞争与考验中发挥比较优势,占据境内高端财富管理市场并稳固了市场地位,为未来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展望未来,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模式的成熟还将对高端财富管理市场、银行业务和体制转型、金融业态的优化发挥更为广泛的积极作用。

1.加快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在资产、负债领域均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者。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发展迅速,它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吸引了众多客户,造成了银行资产业务客户的流失。负债业务方面,保险和证券业的发展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了更多保值升值的机会,银行的负债业务客户大量减少。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重视批发业务而轻视零售业务。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赢利模式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战略选择,是现代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拓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平台。

2.积极的探索银行体制创新

由于历史与体制原因,中国银行业仍然沿袭着类行政体制的“总分行制”、表现出明显的“部门银行”文化。私人银行其业务范围远远超出传统的零售银行范畴,由于其业务体系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可以称之为“银行中的银行”。

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把事业部制或者子公司制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再造中来,通过从根本上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实现“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可以使银行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银行应变能力方面有质的突破,进而使其原来“以产品为中心”的银行文化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这一创新必将对中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3.推动我国金融业态的整体转型

银行未来发展篇3

1、内容简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位于中国浙江省,由国务院决定设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这是国家给予浙江的一大支持政策。

2、政策信号: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传递四大政策信号,分析人士 认为,试验区的设立以及相关金融改革措施的部署,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诸多政策信号。

二、深圳金融改革

1、推动深圳金融创新出台两大原因:深圳将出台重大金融创新,这是监管部门一直呼吁和推动的,从郭树清主席的多次讲话,可以看出监管部门也一直在推进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的大力推进是深圳重大金融创新推出的一方面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市场的需求。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瓶颈,所以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不断推进金融事业发展。“在目前市场融资机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现实因素下,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实现市场需求”。

2、主要内容: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根据该意见,推进前海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是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推进前海股权交易所建设,加快推进深港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等内容。据介绍,相关工作有待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后实施。

通过引导和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推进在前海开展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实体产业利用金融资源的质量和方式,增强实体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金融改革未来发展

它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指导性的含金量。这项改革的背后蕴含着国务院对温州金融改革寄予很大的希望。国家期待通过温州的改革,积累经验,为今后全国的金融改革提供借鉴和示范。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的那样,温州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对海西经济区、对上海金融中心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改革,甚至对全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金融创新肯定不止深圳,未来将可能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大的金融城市率先推进金融创新,但李迅雷指出,这个推进将是逐步进行的。

“金融不仅仅是满足地方的需要,全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金融创新”,李迅雷指出,和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提高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因此,为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四、金融改革对银行发展的影响

银行: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1、金融改革的现实要求与银行经营的总行一体化的体制、运行机制、内控机制观念、规范管理等发生碰撞。由于温州的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其全国统一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与区域性改革的现实需求将产生矛盾。传统的追求规模最大, 扩大市场份额, 存款资金来源决定资产运用与利率市场化的矛盾, 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 将转变为收入的多元化。管理的规范化与业务发展、产品创新的矛盾、传统的风险防范、追求风险最小化的决策思维方式与动态的注重业务合作的风险决策思维方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资金价格市场化, 从而真正把银行推向市场, 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目标、激励考核机制、经营方式和成本、风险控制机制、信贷运行机制等将产生巨大影响。

2、金融改革实施后, 同业竞争加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降低, 生存空间缩小。国有商业银行拥有资金实力雄厚, 网点多, 网络、结算手段先进, 融资手段齐全等优势。客户广泛、储蓄存款多、中间业务收入多, 风险责任、盈亏预算硬性约束少, 可取得局部地区、阶段性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信用社率先实行存款利率浮动, 资金向农村信用社回流, 向县域逆向回流。如何拓展生存空间, 是摆在面前的残酷而严峻的现实问题。

3、金融改革实施一年来, 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和产品定价经历了无序竞争和理性回归的过程, 风险管理和定价机制面临考验。

4、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快, 理财产品对传统业务冲击较大。商业银行因地制宜推广自然人生产经营性贷款, 简化信贷审批手续, 扩大贷款抵押范围, 提供土地使用权质押、土地按揭、品牌抵押、仓单质押、保兑仓、商标质押等方式的贷款, 试行/ 三包一挂钩0 小额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和/ 五要素管理法0 等信贷管理方式。普遍推广个人外汇买卖、外汇理财品种、离岸业务以及外贸出口企业非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结汇业务等。特别是外汇理财如/ 汇得盈0 产品和外汇贷款创新, 出现了初步试行外汇利率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外汇资金来源剧减, 外汇贷款需求扩大, 外汇存贷款利差缩小, 外汇经算、汇兑收益、理财收益大幅上升, 占比大幅提高的情况。

五、银行的未来发展

1、银行的现状: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

2、近期的发展: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温州出现了民间银行,民间银行,为那些民间散户资金集中在一起,对一些小企业进行贷款。即类似于村镇银行的小银行会发展迅速。

银行未来发展篇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期,由于中国政府在金融业领域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提出一系列治理措施,尤其加大了金融监管的力度,从而规范了金融市场的秩序,由此中国银行业顺利度过了上世纪末的危机。

21世纪已走过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中国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对几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施了重大改革,为扩大资本金规模,改善资产质量,商业银行经历了改制、重组、上市和引入战略投资者;法制建设方面,先后制定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伴随着金融机构监督管理职能的加强,中国银行业又一次成功应对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代变迁日新月异,全球的经济金融体系、金融竞争格局及金融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此时中国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人口红利的衰退也使中国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瓶颈。中国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先行者,必须认清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未雨绸缪,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繁荣,并支持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一、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十年将要迎接的挑战可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环境来预见。

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欧美主要经济体缓慢的复苏和不断蔓延的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主要国家政府及中央银行可能会持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赤字财政政策,由此可能会造成物价水平以及汇率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经济和金融的保护主义可能会有所增强,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的增长与稳定。

二是通过总结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监管标准提高了对银行资本质量和流动性水平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即将在国际社会全面实施,新一轮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也随之启动,全球进入加强金融监管的周期,这不仅约束了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发展中国家银行业追赶国际水平的步伐。

而来自国内的冲击主要来源于不断推进的金融市场化改革。首当其冲的便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极易压缩通过利差盈利的空间,尤其给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中国银行机构带来更大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次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成为我国近几年顺应国际趋势而选择的道路,而中国银行业将要面临来自汇率波动、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等棘手问题的压力。

当然,中国银行业在挑战面前不必过于悲观,未来十年新的市场环境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国际方面,发达经济体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拖累以及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的制约,将会不得已放缓其金融机构的扩张,从而为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进程释放了较大的空间。

国内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对对金融服务业提出更大更深层次的需求,为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以改革为契机发展银行业

结合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未来十年趋势的预判,中国银行业可以推导出一条发展路径,即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坚持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深化银行体制改革。一方面弱化政府行政化管理,强化银行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市场机制在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体现;另一方面鼓励市场化的收购兼并、转让重组,银行机构要充分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人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以更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第二,完善自身发展方式。为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要求,银行机构要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效率提升来改善金融服务质量,以满足由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在产业和行业支持方面有所倚重,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注入更多的能量。

第三,提升国际化水平。为顺应我国经济金融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和国际金融业调整的新格局,以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的新形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管控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境外资产和利润的比重,真正实现从大变强。中小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增强发展的活力,突出差异化、特色化、本地化的特点,在支持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提高抗风险能力。银行机构必须加强资本和流动性管理以适应金融监管加强周期中新的国际监管标准的要求,要更加注重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定价能力,提高逆周期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要增强审慎意识、合规意识、风险意识、资本意识、安全意识、声誉意识;要更加关注资本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更加关注资产的质量和结构,更加关注市场信誉和社会声誉。要在合规与创新、激励与约束、盈利与安全之间建立良好的平衡。

第五,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人才。为了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取得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我国首先需要建立强大的金融人才储备,制定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注重金融创新知识和意识的普及。银行机构只有在清晰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中培养高端的金融人才,从而形成一个金融创新和金融人才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银行未来发展篇5

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人们的闲置资金也越来越多,低利息的银行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出现了好多人进行民间借贷,但没有法律保护的借贷,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导致了金融改革的出台!

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之温州金融改革试点

1、内容简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位于中国浙江省,由国务院决定设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这是国家给予浙江的一大支持政策。

2、政策信号: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传递四大政策信号,分析人士 认为,试验区的设立以及相关金融改革措施的部署,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诸多政策信号。

二、深圳金融改革

1、推动深圳金融创新出台两大原因:深圳将出台重大金融创新,这是监管部门一直呼吁和推动的,从郭树清主席的多次讲话,可以看出监管部门也一直在推进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的大力推进是深圳重大金融创新推出的一方面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市场的需求。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瓶颈,所以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不断推进金融事业发展。“在目前市场融资机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现实因素下,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实现市场需求”。

2、主要内容: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根据该意见,推进前海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是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推进前海股权交易所建设,加快推进深港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等内容。据介绍,相关工作有待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后实施。

通过引导和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推进在前海开展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实体产业利用金融资源的质量和方式,增强实体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金融改革未来发展

它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指导性的含金量。这项改革的背后蕴含着国务院对温州金融改革寄予很大的希望。国家期待通过温州的改革,积累经验,为今后全国的金融改革提供借鉴和示范。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的那样,温州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对海西经济区、对上海金融中心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改革,甚至对全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金融创新肯定不止深圳,未来将可能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大的金融城市率先推进金融创新,但李迅雷指出,这个推进将是逐步进行的。

“金融不仅仅是满足地方的需要,全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金融创新”,李迅雷指出,和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提高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因此,为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四、金融改革对银行发展的影响

银行: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1、金融改革的现实要求与银行经营的总行一体化的体制、运行机制、内控机制观念、规范管理等发生碰撞。由于温州的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其全国统一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与区域性改革的现实需求将产生矛盾。传统的追求规模最大, 扩大市场份额, 存款资金来源决定资产运用与利率市场化的矛盾, 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 将转变为收入的多元化。管理的规范化与业务发展、产品创新的矛盾、传统的风险防范、追求风险最小化的决策思维方式与动态的注重业务合作的风险决策思维方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资金价格市场化, 从而真正把银行推向市场, 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目标、激励考核机制、经营方式和成本、风险控制机制、信贷运行机制等将产生巨大影响。

2、金融改革实施后, 同业竞争加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降低, 生存空间缩小。国有商业银行拥有资金实力雄厚, 网点多, 网络、结算手段先进, 融资手段齐全等优势。客户广泛、储蓄存款多、中间业务收入多, 风险责任、盈亏预算硬性约束少, 可取得局部地区、阶段性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信用社率先实行存款利率浮动, 资金向农村信用社回流, 向县域逆向回流。如何拓展生存空间, 是摆在面前的残酷而严峻的现实问题。

3、金融改革实施一年来, 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和产品定价经历了无序竞争和理性回归的过程, 风险管理和定价机制面临考验。

4、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快, 理财产品对传统业务冲击较大。商业银行因地制宜推广自然人生产经营性贷款, 简化信贷审批手续, 扩大贷款抵押范围, 提供土地使用权质押、土地按揭、品牌抵押、仓单质押、保兑仓、商标质押等方式的贷款, 试行/ 三包一挂钩0 小额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和/ 五要素管理法0 等信贷管理方式。普遍推广个人外汇买卖、外汇理财品种、离岸业务以及外贸出口企业非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结汇业务等。特别是外汇理财如/ 汇得盈0 产品和外汇贷款创新, 出现了初步试行外汇利率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外汇资金来源剧减, 外汇贷款需求扩大, 外汇存贷款利差缩小, 外汇经算、汇兑收益、理财收益大幅上升, 占比大幅提高的情况。

五、银行的未来发展

1、银行的现状: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

2、近期的发展: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温州出现了民间银行,民间银行,为那些民间散户资金集中在一起,对一些小企业进行贷款。即类似于村镇银行的小银行会发展迅速。

3、未来发展:银行具有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它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它的准入门槛是比较高的,通过这些优势能够不断的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银行业是百年老店。什么样的银行能成为百年老店?我们认为在中国,具有市场化的、零售方面做的比较强的银行,未来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代表就是招商银行,长远来看,招商银行零售做的非常好,它的市场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零售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很多行业技术创新可能这个行业消失了,或者变成了夕阳产业,他们大多埋没在这个历史的墓里,银行会不会也随即消失,没人会知道,也许以后会出现一个比银行更加方便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

银行未来发展篇6

一、引言

自阿里巴巴推出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增值服务--余额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余额宝作为投资理财的渠道,截止2014年2月份,其规模已超过5000多亿,用户也突破了1800万,收益率也一度超过6%。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显现,以及政府鼓励民营资本银行的政策的出台,原有的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会有增加,负债业务的竞争力也将下降,资产托媒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013年6月,商业银行普遍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银行间的隔夜同业拆解利率一度超过30%,余额宝以及类余额宝类的理财产品也抢走了商业银行很多存款。因此,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在以后的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就应该走出一条金融服务的创新道路。

二、我国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此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积极贯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受信贷利差收窄、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我国四大行中间业务占比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07年-2009年,我国四大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中间业务平均占比由14.45%增长到22.78%;2009年-2012年,中间业务占比基本稳定在23%左右。截至2012年,我国四大行中,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为中国银行(29.81%),占比最低的为农业银行(18.98%)。综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经历了2007年-2009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中间业务占比大幅提升,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仍然较低,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简述银行中间业务和OTO模式

电子商务已经是时代的趋势,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阿里巴巴的B2B模式,京东商城、凡客诚品、天猫的B2C模式,以及淘宝网、拍拍网的C2C模式都已占据市场相当一部分的份额。这些在网络上可以买到的商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是在网络上买不到的理发、美容、吃饭、沐足、旅游等服务类产品。由此可见,如果商业银行能够与这些商家建立合作关系,逐渐把商业银行从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盈利来源发展成为靠金融服务这一创新方式占据市场。

设想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通过推出一张卡或者其他的方式,把金融业与服务业联系起来,那么银行或许可以走出由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的困境。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O2O模式

四、结论与启示

在银行从传统业务向中间业务转换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制约的因素导致商业银行转型效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本文提出的观点,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同时应建立银行间的监管模式,以及银行与合作商家之间的监管。因此在银行监督合作方面各方应该更加注重共同利益,通过签订双边合作协议这种正式的合约形式来保证监督合作有效执行。

②提升创新业务实施制度的质量,形成更强的契约精神。与此同时,应降低政府合约对银行合约能力的影响,避免对银行过度的利益输送。坚决抵制银行与合作商家因为中间业务的合作关系而使银行的表内业务受到不良影响。

③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需要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混业经营将为产品的创新提供平台,并能有效地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再次,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鼓励员工的创新传统的考核机制只针对存贷款业务,为了更好地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必须完善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促进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虽然从总体上应该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并且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之路,但是对于具体的商业银行来说,不应该盲目冒进。如果不具有强大的资金力量和运营团队支持,有可能会造成短期亏损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蒋逵 罗志华.《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路径研究》,《政策研究》 2013-10

[2] 陈敬民.《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国际金融》 2014-3

银行未来发展篇7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地纵深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农村信用社地位提升,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升级。而且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下行,银行业体系流动性增强,监管环境日趋严峻,金融脱媒加速深化,利率市场化推进趋于实质化,外部对银行业误解和非理性情绪增多,少数银行内部问题增大,致使城市商业银行急需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导向,也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

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方面已存在诸多研究成果。陆岷峰(2003)指出,城商行应开拓经营业务的绝对市场和相对市场,重视积极展开差异化发展,促进金融创新业务,鼓励跨区域经营等;Pamela A.Kennett等(2004)通过研究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家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认为“小市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有可持续30年的竞争力。杨书剑(2006)认为,城商行取得规模经济、尽量避免区域风险、提高品牌形象从而进行跨区域经营,并应该理性面对跨区域经营的风险;Allen N.Berge(2007)提出面对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每家银行都应尝试找到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发展模式;陈骏(2012)、李明明等(2012)等以不同方式提出完善和创新我国城商行发展模式的对策。

因此,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严峻性,分析长安银行现今的发展模式,以及山东城商联盟的先进性现状及其与长安银行目前的合作情况,并在总结长安银行监事会赴部分城商行所得的城商行的发展特色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最终给出长安银行未来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启示。

一、城市商业银行明确自身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金融深化改革,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以及监管规则日趋严格,存款保险制度、金融脱媒以及经济运行周期等给银行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影响:政府对银行的保护力度减弱,市场准入放宽,银行业竞争加剧,其高增长将不可再持续;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能力将会显著下降,由其主导业绩增长的局面也将有所转变;利率市场化挤压银行经营利润,给银行带来一系列风险,并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加大;因内外部各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作用,银行业前所未有地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处于被动局面之中;同时,因银行业的内外环境变化,致使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利空和利好、压力和动力并存;并且,银行业面临利润增长低谷,资产回报率步入下降通道,银行业处于高速增长的拐点,银行业阶段性的黄金发展期已经开始结束;等。

面对金融大环境、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全面而严峻的挑战和影响,银行须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变求存,因此商业银行急需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和战略方向。

二、长安银行现今发展模式

现今,长安银行是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的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设有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各专门委员会,并在秉承“客户至上,诚信为本,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下,弘扬“传承汉唐雄风,再造盛世长安,创建一流企业,打造现代银行”的企业文化,坚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同时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按前、中、后台分离的管理模式强化风险管控;科技支撑方面目前主要为与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联盟公司合作,以计算机业务系统统一上线;并开展“以转观念、树新风、奖贡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统一员工思想,促进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党政班子、决策层、经营层间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可见长安银行的宏观发展方式方面较适应于现今的金融环境,但在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及运行上,仍存在诸多需要更加明确和有效的执行方案和导向。

三、山东城商行联盟公司的先进性及与我行的合作现状

山东城商行联盟公司主要为成员行等有关金融机构开展服务,目前已完成对18家法人机构的切换投产工作;其也受理成员行的系统缺陷、数据变更等事项;同时该公司能及时开发成员行提出的新需求和优化建议的应用系统;有助于加强数据安全管理,该公司也决定在西安建设异地数据灾备中心。

截至目前,长安银行在该公司综合业务系统中的日均交易量、账户数、系统所支持的资产总额均有增加;此外该公司配合长安银行共同开发了系统25个,累计解决新业务需求772个,较好地满足了长安银行有关业务发展需要;系统运行维护方面,其与长安银行建立了一点接入应用运维模式,有效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协作风险,较好地保证了银行生产数据的安全性;业务系统运行过程中,长安银行累计向该公司提出优化类建议273个,对于提升该公司有关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业务与产品创新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四、所考察城商行的发展特色及先进经验

2012年10月至11月,长安银行监事会考察组赴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得出以下值得借鉴之处,主要从公司治理、监事会运行、“特色化、差异化” 经营、面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应对方式、员工利益及企业文化方面展开:(表4.1)

五、长安银行未来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启示

加强资本管理,及早制定资本规划,尤其是对资本补充做出积极筹划与安排。可充分借鉴上述城商行在资本扩充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增资扩股(可采用引入战略投资者、适量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次级债等资本工具,及早研究适用我行的资本扩充方式和渠道。注重从细处着手,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董事会可根据发展情况,适时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监事会应总结监督工作实践,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并加强对监事的培训指导;值得参考江苏银行在经营层下设“渠道建设委员会”和“价格管理委员会”的做法。力争从业务、产品、渠道、管理等多方面、多维度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促进经营发展模式转型和精细化管理。应注重传统或已有业务与新业务领域的结合,增强对非信贷资产业务的支持力度;通过对市场的充分调研,推出更多贴近市场、市民的金融产品;除做好物理网点拓展外,应加强电子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建设;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一站式”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应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业务发展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全行员工的尊严感、归属感、幸福感和凝聚力;应通过调研论证,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应在“诚信、创新、稳健、厚德”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积极关注山东城商行联盟公司发展情况,保障有关业务系统安全运行。应制定有关业务系统建设与运用规划,并实现与该公司及时、有效的对接,以保证我行业务系统建设效率和成效;应充分借鉴和利用该公司各成员行在系统建设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充分发挥协同促进效应。

参考文献:

[1]陆岷峰.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与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 2003

[2]Pamela A.Kennett, Julie Z.Sneath, A.Leila Borders. High-tech or high-touch positioning for the regional business market: the case of County Community Bank[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4

[3]杨书剑. 跨区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美梦还是梦魇?[J]. 银行家, 2006

银行未来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04-07

一、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从此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同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金融体制改革。

(一)建立多元化金融体系和推进国有银行改革

改革初期,恢复和建立了专业银行体系。各家银行依据“一业为主、适当交叉”的原则,扩大业务活动范围,逐步发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信用主渠道和经济杠杆职能作用。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逐步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方向,要求深化国家专业银行改革,把其办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商业银行。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后,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增强总行和一级分行的管理、控制能力,减少内部管理层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和完善呆账准备和核销制度,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得投资非金融企业,实行银行业与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分业经营。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为企业提供本外币、长短期资金的综合服务,实行业务交叉和相互竞争。1999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相继成立。2000年末,4家AMC共收购不良贷款本息合计13932亿元。此后,四家AMC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接收工作,有力促进了银行财务重组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等16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派出了监事会。到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省级分行与所在城市分行合并、地市支行适当精简、县支行及其网点机构适当撤并和调整的任务。4家银行精简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4.4万个,净裁减员工24万人。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定了《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对不良贷款实行“双降”,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过程中,开始引入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建立了经营绩效和风险的内控机制,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分离,以解决国有专业银行“一身兼两任”的问题,并割断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确保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权。政策性金融的本质是财政承担一定风险给予适当补贴的金融业务,因而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专门机构经营,财政给予补贴;二是财政对承担政策性业务的机构给予专项补贴,用招投标的方式确立承办机构。1994年由于银行商业化改革正在起步,因而采取了分设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1994年3月17日、4月11日和4月26日,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注册资本金分别为人民币500亿元、200亿元和50亿元。3家政策性银行在支持“两基一支”建设、促进机电产品出口、解决长期困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副产品收购不能兑付现金的问题以及保护和稳定粮棉市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国有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在我国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打破专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促进银行业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与发展,为探索我国银行商业化道路积累经验。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中国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开业,1987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圳市宣告成立,成为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从而拉开了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序幕,陆续成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国家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资金试办城市合作银行。1997年底,全国已有70多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全部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专业银行的垄断局面,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新格局,有利于营造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困扰。首先是由于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资产质量不高、地方政府干预较多等问题,经营风险较大。其次,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不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作为股东利益代表的董事会、监事会对银行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作为股东利益人的经营班子在权利、收益和责任等方面不对称。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仍然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大和机构扩张来实现业务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系统还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自身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为支持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和深化银行业改革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监管体制。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批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成立。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对外挂牌并依法履行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职责。银监会的成立,是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标志着银行业监管工作进入新阶段。银监会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强化金融监管职能,立法质量和监管法制规则有效性大幅提高,保障依法有效监管;提出并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4条监管新理念以及4个监管目标和6条良好监管标准;要求监管工作中必须遵守“约法三章”。通过加强银行监管的基础工作,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评估,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明显增强。

二是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世纪以前,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历了几次局部性的改革,暂时性地解决了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并没有一步到位。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之中,国内银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环境逐步好转,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形势的发展使得推进银行体制机制根本性改革的条件逐步成熟。

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根据各家银行的不同特点实行“一行一策”,并为这次改革确立了总体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内部改革、严格监管,创造条件并选择有利时机在境内外上市,实现公众持股,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自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先后对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并启动了股份制改革。五家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截至2010年末,工、中、建、交四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7%、12.58%、12.68%和12.36%;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1.10%、1.14%和1.12%;税前利润分别为2154亿元、1421亿元、1752亿元和500亿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探索发展商业化业务,配合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通过全资或控股形式拥有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机构。

三是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政策性银行改革坚持“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首先是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2007年12月31日,汇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拉开了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序幕。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占51.3%和48.7%的股份。2009年8月末,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的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国务院要求,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围绕政策定位、业务范围、国家注资、公司治理和内部改革、章程修订、外部监管、协调机制、配套改革措施等主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并对一些国家同类机构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原则,拟定了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修订草案,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此外,农业发展银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四是中小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的步伐。中小商业银行通过重组和上市等措施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金融组织结构和技术、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如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民生银行和南京城市银行、花旗银行入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等。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到2010年末,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普通股中,民间资本占比已经达到20%和45%,不少民间资本还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近些年来,先后有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总资产达到14.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城市商业银行147家,总资产达到7.8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1%。

五是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道路。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设计和实施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政策,即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截至2010年末,人民银行采取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共计对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支持1718亿元。截至2010年末,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由2002年末的94家发展为1976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300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216家,农村商业银行84家。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183亿元和5.6%,比上年末分别下降300亿元和1.8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9和2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7825亿元和3937亿元。截至2010年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3.7万余个,70%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三农”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明显提高。2010年底,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9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截至2010年末,各地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451家;贷款余额1975亿元。

六是银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截至201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各项存款余额1.06万亿元,增长43.99%;各项贷款余额9,137亿元,增长26.26%;实现税后利润77.85亿元;不良贷款率0.53%;资本充足率18.98%,核心资本充足率18.56%。我国银行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截至2010年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我国银行业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银监会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加强金融监管,及时制定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中长期规划和第二版、第三版的巴塞尔协议同步实施的计划,审慎监管新框架已具雏形。此外,还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制定,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MOU)或合作协议,有效维护了我国银行业核心利益。

二、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银行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银行业改革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诸多挑战。

(一)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在调整与逐步复苏过程中,但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在深刻反思危机成因和教训的基础上,国际组织、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纷纷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了金融改革方案。2010年7月,美国颁布《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更新监管体系框架;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应对系统性风险。强化对美联储的授权与制衡;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财政部下设联邦保险办公室,强化保险业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限制“大而不倒”机构的过度扩张;引入“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进行自营交易;增加公司治理中薪酬的透明度;建立有序的破产处置和自救机制;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定期提交“生前遗嘱”;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确立信用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留存要求,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2010年7月,英国财政部公布了执政党更替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撤销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在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下新设审慎监管局(PRA),负责对存款类机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增强宏观审慎层面的沟通协调,强化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新设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PMA),维持公众对金融服务市场的信心。2010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欧盟金融改革法案,决定建立泛欧金融监管新体系,包括新设负责监管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交易活动的三大监管机构,以及负责监控和预警欧洲经济中各种风险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将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交易所或者电子交易平台,通过中央清算所清算;全面禁止信用违约掉期(CDS)类产品的“裸卖空”;规范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的投资行为;计划建立自己的评级公司,并从2011年起,将穆迪和惠誉等评级机构纳入欧盟监管范围。

二是加强对银行业的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提交的商业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方案。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正式文本,要求国际银行业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监管标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体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国际银行业监管新标杆。第一,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高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了资本监管工具改革的核心要素。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对普通股、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分别建立严格的达标标准,以提高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引入严格、统一的普通股资本扣减项目,确保普通股资本质量。第二,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2009年7月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调整风险加权方法以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大幅度提高证券化产品(特别是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权重;大幅度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包括增加压力风险价值(Stressed VaR)、新增风险资本要求等;大幅度提高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第三,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3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为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效应,打破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建立了2个超额资本要求:留存资本缓冲,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留存资本缓冲全部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正常条件下银行应达到该超额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缓冲,出现系统性信贷高速扩张时期,银行应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用于经济下行时期吸收损失,保持信贷跨周期供给平稳,监管标准为0-2.5%。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与监管标准达成共识,自2011年初起,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监控杠杆率的变化,2013年初起进入过渡期,2018年正式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出台, 将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向国际规则进一步靠拢,同时也对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二)银行业经营转型和防范风险的任务艰巨

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在我国银行业资产猛增的时候,资产质量也有所提高。2011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比去年末下降3亿元,不良贷款率1.1%,与去年末水平持平。但在银行业取得良好的业绩的同时,仍能感受到未来经营的压力。在利率市场化、加大流动性控制、以及金融脱媒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银行资本补充、流动性和盈利等都面临较大压力。2011年6月20日起,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率,此次上调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这种情况下,银行存款压力明显高于去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较大考验。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分别比2010年末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一些专家估计,中国银行业在今后几年仍然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的压力。

我国银行业经营上过分依靠存贷款利差仍在延续,因此银行有较高的放贷冲动。这种情况使得信贷有可能被投放到产出率较低的投资领域的风险上升。目前主要存在着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贷、“影子银行”等方面的风险。银行前期进行的表外信贷活动也可能会引起潜在冲击,并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随着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稳健,信贷投向可能会更加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部分机构有可能放缓对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领域的贷款投放,增加了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

银行机构创新不足、开放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存在潜在风险。2010年招商银行的手续费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87%,处于中小银行领先水平;同期,工商银行的该数据为19.13%,处于全行业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在30%至4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以及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累积。金融业综合经营较快发展,存在着跨市场和交叉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空白与监管交叉并存。金融监管法规有待完善、执行力有待加强,监管方式和手段有待不断提高,风险纠正和处置机制有待完善。

三、银行业应对挑战和加快发展

(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

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主要运用审慎工具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重要金融服务中断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政策。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宏观审慎政策旨在应对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跨时间维度”风险,即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和经济波动,解决方法是采取逆周期的政策调节措施。二是“跨部门维度”风险,即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传播而导致的系统性和网络化风险,当前解决方法集中表现为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识别与风险控制。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起步阶段应旨在搭建起基本框架,明确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第一,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借鉴欧盟的作法,成立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银、证、保等监管机构以及财政部参与的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评估系统性风险,研究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有关工作。第二,逐步采用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运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贷款数量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以及会计标准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第三,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监管。可以对其高风险资产和业务如交易账户和场外交易等设定更加严格的资本要求,对机构整体提出更高质量的资本约束,对高管人员及特殊岗位人员薪酬做出限制等。加强监管协调,并设置严格的防火墙,防范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间及同一机构不同业务间的传染。

积极参与国际监管标准制定和实施新资本协议,坚持先进的风险监管理念,遵循“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研究修订现有监管指标框架,形成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具有前瞻性、逆周期特征的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切实提升银行业风险识别、计量、评价、监测、控制、缓释和预警能力。改进监管技术、方法和手段,优化监管工作流程,强化并表监管能力,坚持机构、产品和风险的全覆盖,加强跨部门和跨境监管合作,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有效防范单体机构和系统性风险,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需要,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健康科学发展,推动银行业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加快现代银行业组织体系改革。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从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国际性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是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和董事会责任,推动建立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推进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控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继续深化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研究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

银行未来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特点及总体评价

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起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全国主要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资银行数量位居第五位,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凭借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以较小的规模实现了良性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一)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处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香港汇丰银行还被授权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规模折合人民币26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2%。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天津除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承兑贴现和资金拆借等业务外,在提供信用证服务和担保、办理国内结算以及外币银行卡等业务领域也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11家外资银行开办了境外资金拆借、吸收境内非居民存款等离岸金融业务。

(二)外汇贷款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外汇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外汇存、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43%和34%,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贷款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86%和75%。

(三)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分别为55亿元、27.8亿元、36.7亿元,余额分别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实收人民币营运资金总额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个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0.34亿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亿元。2004年人民币业务资产收益率为0.6%,远高于同期0.3%的外汇资产收益率,产出能力已明显优于外汇业务。

(四)中间业务稳步发展

目前,天津市外资银行以国际贸易为背景的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份额超过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渣打、汇丰、花旗等银行纷纷取得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业务执照,共8家分行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7家获得包括利率掉期、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合约等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资格;汇丰和花旗还申请并获准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累计形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0.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而同期天津市中资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收入8.8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8%。外资银行收入构成虽说较中资银行更合理,但其中间业务收入与通常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金融环境的影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部分放开的领域仍集中在结算性、担保性业务方面,电子银行、衍生产品以及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较小,QFII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存在空白。总体讲,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处于积累经验和培育市场阶段。

(五)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赢利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共实现利润2.19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人均实现利润74万元,约为同期中资商业银行人均利润的4.6倍。此外,外资银行不良准备充足并且普遍重视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人民币,不良率1.12%,比中资金融机构低4个百分点。

综观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经营理念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实现良性发展

1.从经营理念看,外资银行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理念。如在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天津市虽然已有1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只有1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银行普遍具备成本约束理念,重视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而着眼于稳健和长远发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润。

2.从服务水平看,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日本日联银行从丰田公司来津投资的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及援助,来津后继续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援。为使业务操作更方便,日联银行积极推进GCMS(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现金管理服务并提出导入贸易管理系统来提高贸易事物效率,并着眼客户商流,积极涉足应收账款买断等贸易金融领域。

3.从管理体制看,天津市外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实行扁平化、垂直型、纵横交叉的网状模式,激励和约束并重,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较中资银行具有较大优势。以中外资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为例:在组织结构上,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而中资重视垂直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而中资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在人员管理方面,外资重人员激励,而中资重视人员控制。从近几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长结构看,在其垂直信贷审批体制和有效考核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受本级机构考核压力小,独立性较强,避免了中资银行“贷长、贷大、贷垄断”的倾向。外资银行各项业务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率也明显高于中资银行,在外汇贷款领域取得明显优势,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4.从市场定位看,天津市外资银行的市场目标明确指向大型跨国企业和优质三资以及高端个人客户。天津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罗拉、三星、LG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及以丰田技术产业

链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外资银行驻津机构的市场目标。2001年以来,天津市外资银行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发达的全球网络,强化对驻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跨国企业的服务力度,贷款的97%投向外商投资企业,显示了其与中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外资银行与母国跨国公司的天然血脉联系使得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尽显。

5.从产品研发看,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巨大,个人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热点。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相继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并纷纷推出与国际债券、海外股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中资银行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大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条件复杂、创新挂钩的产品,很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例如本市某家中资银行向市场推出的数期理财产品均是通过法国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介绍,整体购买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开发的一系列结构性产品。汇丰银行也基本向所有开办外汇结构性理财业务的中资银行出售过其研发的产品。花旗银行则在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资金对冲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同时分享了大量的利润。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资产重组与并购,不断调整在津发展战略布局

1.外资银行重组与并购活跃。2000年以来,驻津外资银行为满足其母行在华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避免同国别外资银行因市场结构趋同导致激烈竞争的不利影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和市场并购。先是日本东海银行与三和银行驻津办事处合并成立日联银行,后日本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驻津机构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再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与法国东方汇理合并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2005年8月韩国朝兴银行完成了对新韩银行的并购,而东京三菱银行也在酝酿与日联银行进行战略整合。

2.外资银行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市场细分。

从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看,不同外资银行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具备地缘优势的日、韩银行依托于驻津日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势,重点拓展贷款业务,其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50%,优势较为突出;汇丰银行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注重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业务种类最全面且贸易融资规模较大;欧美银行从经营成本、赢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特点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等。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已初步显现。

(三)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将加快自身发展与参股中资实现业务扩张相结合

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许多外资银行都表示将会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天津市的汇丰银行在2005年9月正式设立汇丰泰达支行,韩国朝兴银行在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也即将开业。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时机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扩大在津服务网络和业务范围。

此外,因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通过物理网点实现规模扩张的条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中资加强向中国市场渗透,期待借助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目前,德国施豪银行与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的业务稳步发展,英国渣打银行以19.9%的股权入股天津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在酝酿引进澳新银行作为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当然,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外方股东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后WTO过渡期外资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外资银行未来参与业务竞争的重点将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质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拓展内容。外资银行在继续依托管理优势、体制优势强化对驻津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务的同时,包括优质中资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在内的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是在业务品种方面,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关注。同时,外资银行将凭借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谋求市场份额。重点将拓展成本低、风险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未来时期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是在人民币零售市场方面,当市场完全放开对个人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其母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进行相应个人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进工作,获得人民币业务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润。

但同时应当看到,鉴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软约束将长期存在,外资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有关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将继续影响外资银行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后WTO过渡期金融业开放的继续稳步有序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由批发(面向境内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内自然人)逐步推进,服务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保护和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也面临最后期限。过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内的各项政策保护措施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政策层面将由非审慎性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监管,如外资银行还将受境内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考核指标(如境内外汇存款/在华外汇资产不超过70%等)的影响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因零售业务缺乏网点支持和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拆借受到额度限制等原因,资金来源多依赖境外的趋势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外资外债政策的制约,如短期外债规模指标的规定,客观上将束缚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此外,诸多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允许在区外开设外币结算账户,而保税区内的外资银行客户只能通过中资银行进行外币结算等政策措施,如外汇管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客观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影响了外资银行对客户服务质量。

(二)外资银行面临如何更好适应本土市场经营环境的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外资银行虽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跨国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但在华机构网点的缺乏将长期制约其零售业务的全面推广,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其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先进服

务手段的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津外资银行的许多业务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如法律意识、行政效率、执法公正性以及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要求外资银行对所有的监管规定、外汇管制、税务和法律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及创新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市场认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不断磨合。

(三)外资银行在华整体战略布局重点的确立,将不同程度影响外资银行不同地域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外资银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普遍进行投资战略调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网点和员工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末其机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与上海、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资在机构聚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国渣打银行的战略重点已向北京转移,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在总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项业务停滞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今后经济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与外资银行战略重点转移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资银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几点启示

“入世”四年来,中资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外资银行积极的展业姿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出许多适应性努力。如中资银行开始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新业务品种上紧跟在华外资银行。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中资银行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内部治理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朗。应当说从目前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从长期看,为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在WTO后过渡保护期内,宏观层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减轻中资银行税负等方面为中外银行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中资银行也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着力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努力提高赢利水平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应在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应积极借鉴外资银行成熟经验,妥善处理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四者关系,重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约束分支机构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同时,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各业务部门的合理扩张与收缩,努力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坚持增收节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客户忠诚度

银行未来发展篇10

创新的重要性表现在:(1)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大部分工业国及新兴市场国家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即专利授予的速度显著加快,尤其在电子、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2)大量商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为了生存,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推出更新、更好的产品。(3)计算机应用掀起新高潮,通讯技术广泛传播,互联网被用于商业目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中不少新应用技术使人们有了新的需求,从而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4)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改变了自然科学、金融等领域知识共享的方式,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有利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各种新服务业相继诞生,开始改变人们的商业惯例。(5)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建立的生产网络实现了装配的专业化及规模效应、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和物流的进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美国经济便是一个典范。周期因素进行调整之后,美国的生产率仍然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接近60年代战后黄金期的水平。这与其不断增加研发开支、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投资、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为美国带来成功的这些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到东亚。

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地区相比,东亚优势明显。除储蓄率高、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工业信誉良好、制造技能熟练之外,东亚国家和地区还具有:(1)较高的研发能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识到,技术最终将取代要素积累成为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优先发展技术十分重要。目前,这些国家的研发支出虽具相当规模,但仍在增加。如日、韩两国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3%,达到经合组织领先水平,其中绝大部分研发资金由企业提供。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199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5%(见表1)。

表1 各经济体研发支出情况(1997年)  

经济体

占GDP的百分比

经济体  

  占GDP的百分比

瑞典

3.85

丹麦

2.03

日本

2.92

中国台湾

1.92

韩国

2.89

英国

1.87

芬兰

2.78

澳大利亚*

  1.68

瑞士*

  2.74  

  挪威

1.68

美国

2.60

加拿大

1.60

德国

2.31

新加坡

1.52

以色列

2.30  

   意大利

1.08

法国

2.23

俄联邦

0.95

荷兰*

  2.09

  

  中国

0.65

注:*表示是1996年数。

资料来源: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02年)。

研发资金的增加使得技术并购、技能投资、各种研究设备、机构都有明显改善,知识深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加强。(2)大量熟练工人与专业工人。在这方面,东亚地区各国与工业国家相比毫不逊色。每年这类工人的增加数量比其他地区高得多。有鉴于此,东亚在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前能比其竞争对手应对得更好。(3)较高的人均电脑持有量。无论在互联网访问、人均电话线,还是无线设备的使用等指标上,东亚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地区。(4)高科技聚集区。除巴西圣保罗、墨西哥边境、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少数地区外,其他工业化国家在高科技聚集方面很难与中、韩、马等东亚经济体相比(尽管后者在大部分情况下与经合组织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聚集相差甚远)。它们成功地建立了各种聚集区,来吸收大学(如中国大陆与台湾)、跨国公司(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和新加坡)、国有企业(中国和韩国)和运输中心(新加坡)所创造的溢出效应,并通过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生产网络和美、欧等地的产业聚集联系在一起。(5)与发达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旅居工业国家的专业人才更多,掌握的财富更大,参与高科技领域的程度更深,从而在东亚与工业国家之间建立起更为广阔、持久的联系。(6)资本化程度较高。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张,东亚的产业聚集与创新活动的商业化得到进一步加强。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占GDP的比例看,东亚某些股票市场的资本化远比其他发展中地区高。(7)公司运行娴熟。日本以外的许多公司已从原始设备制造商转变为羽翼丰满的跨国公司,如韩国的三星和现代,中国的海尔、华为等品牌也在迅速追赶。通过与西方企业建立生产、转包、技术和研究联盟,东亚公司的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并谋求最终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经历那场金融危机之后,对上述诸多优势能否足以支持东亚在新世纪保持发展势头,人们很难做出结论。事实上,对工业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无蹊径。但是,有两个发现值得关注:第一,创新有赖于私人部门与政府的共同努力;第二,创新不能自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某些制造部门仍然保持相当强的创新能力(虽然与80年代相比有所放缓),但并未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得到体现。为此,推动创新可归纳为8种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1)研发资本的建立;(2)商业环境,包括企业进入市场的容易程度、竞争水平和知识产权的保护;(3)教育系统在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方面的成效;(4)企业、院校和公、私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5)企业与产业聚集中的经济体的相互作用;(6)企业通过独立研发、许可协议、外国直接投资、生产网络中关键买方的协助、新设备采购以及设备或部件供应商的支持开发、吸收技术的能力;(7)使用国际化专业人才与精英的情况;(8)生产网络、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的发展状况。

二、银行业重组是当务之急

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源于金融业。而后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这一地区银行部门与金融公司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是日、韩、泰等国经济持续脆弱的—个主要原因。

(一)银行重组是短期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竞争激烈、法规健全的金融部门是决定分配效率的关键因素。大多数东亚国家由于缺乏可比较的金融市场,银行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1997年,韩国的公司借款几乎一半出自银行。1992-1996年,泰国3/4的公司借款也是由银行提供的。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中国台湾。由于其股票市场与风险资本市场相对发达,银行贷款在台湾企业融资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4。

首先,过分依赖银行信贷,弊端之一是会增大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弊端之二是随着服务部门的发展与创新企业的涌现,它们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成长。然而,作为企业主要供血者——银行的资产为不良贷款所侵蚀。没有管理者的激励,银行不愿冒险向新兴企业提供贷款,而倾向于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支持那些正在苦苦挣扎、但是银行认为前景可观的借款人。如日本由于大部分银行贷款都提供给现有企业,使得其中一些早已丧失盈利能力的企业仍然滞留在市场中,而更有前途的企业却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不得不放慢进入市场的步伐。

其次,东亚银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独立性。20世纪70-80年代,东亚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指挥银行信贷、任命高级银行经理(经常是从退休公务员中挑选),严重破坏了银行的自主性。在政府的庇护下,银行不用担心竞争的压力,也疏于采取有效的信贷评估、信用评定与信息管理,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代理人的作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印尼、韩国、泰国政府将破产银行重新收归国有,银行的独立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同时,企业与银行之间交叉控股的现象使银行在做贷款决定时,难免会受到影响。

第三,国内银行业改革与开放资本项目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已经证明,一个经济体如果银行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管理有效、法规健全,即使它的资本市场实现全球一体化,受冲击影响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比如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困难,但是并没有出现韩国和泰国那样极端混乱的局面。

因此,对东亚各国政府而言,银行重组是它们短期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它决定了该地区金融自由化的速度与进程,同时,将对会计制度、法律体系、公司治理等其他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二)改革方向必须明确。1、提高中央银行与管理机构的独立地位,加强金融监管。日本和韩国已经率先采取措施,其他国家如印尼也开始效仿。但金融监管的加强必然会引致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总体经济环境的变化、选举周期也会对决策者产生一定影响。

2、重组银行资本。为处理大笔不良贷款,东亚国家效仿墨西哥和美国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有的国家利用政府财政收入与国债收人为银行注资,这样做眼前和长期面临的财政压力巨大;有的将银行出售给有实力的投资者;有的则鼓励中型银行合并,壮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3、建立谨慎制度并保证其执行。包括根据风险调整资本适当比例的方针、审计原则和信息披露原则,提高会计工作的透明度,给少数股东和股东利益团体以发言权,消灭交叉持股的现象以及政府对银行体系的种种限制,董事人选多元化,增加外部董事的人数等。

4、增强银行实力,开拓金融服务。鼓励合并,关闭不合格银行,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开拓保险、经纪、租赁、信用卡、投资及其他服务领域。

三、发展服务业是长期目标

20世纪最后30余年可以称得上是东亚制造业的鼎盛时期。进入21世纪后,最初的数十年内,虽然制造业在东亚某些中、低收入国家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但对中、高收入经济体来说,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领域很可能成为鼓励创新、扩大就业、发展经济、促进出口的主要部门。

这一趋势在中国香港已经得到充分体现。1998年,香港制造业占其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近30%下降到8%,而服务业比重上升了90%多。日本和新加坡也呈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早在危机爆发之前,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新兴市场对美国的出口价格已经滑落,这表明以制造业为主的模式已逐渐丧失竞争潜力。

然而,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1)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限于资源调配。风险资本的存在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一方面推动新企业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使现有企业能够将新产品与新工序投入商业运行。随着资本流动日趋自由,金融贸易显著增长,这反过来又激励供应商不断提供新的增值服务。(2)外购服务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企业发现外购原先由自己提供的服务具有许多优点。它能够使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从而提高效率。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外购服务变得更加方便,企业可以从世界上价格最低的地方购买到自己所需的服务,如研究、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等。(3)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并支持其他服务领域,如金融、广告、营销进行创新。对许多制造商而言,大量新服务有利于降低成本,使它们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服务出口——包括直接出口与间接出口——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5。1990-1998年间,全球商品出口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服务出口的增长率达到8%。截至2001年为止,国际服务贸易额已高达1.4万亿美元。

就东亚各国而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1/4至1/3之间。可以说,东亚未来的增长相当一部分将来自服务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服务业在东亚各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就发展水平而言,与工业国家相差较大(见表2)。

表2 各经济体服务贸易占总出口的份额(1987年、1997年)  

单位:%

经济体

1987年

1997年

中国香港

22

  

58

菲律宾

6

37

新加坡

6

30

泰国

4

22

韩国

3

16

马来西亚

2

16

日本

4

14

印尼

2

11

美国

9

25

意大利

8

23

英国

10

  

23

法国

11

  

22

德国

4

13

资料来源:Hardin和Holmes(1997年)。

即使是日、韩这样较发达的经济体,其建筑业与零售业的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0-60%。如果能缩小这一差距,无疑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深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这些都是令服务部门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保护,东亚的银行及其他服务供应商一直没有参与外部竞争,国内竞争的压力也非常小。因此,一旦面临外国竞争的威胁,反对的声音是所有政治家都难以忽略的。但是,要永远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服务业占GDP的份额以及它们对其他行业的贡献都在不断增大。东亚各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部门竞争力的加强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四、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

人们对信息通讯技术期望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经济在1995-2000年间的优异表现。那段时期,美国人均产量年增长率保持在3.2%左右。经济学家运用增长计算法来估计各种要素投入,如资本、劳动、原材料、能源的增加对产量提高的贡献。结果,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计算机硬件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95年之后翻了一倍,由此表明信息通讯技术的传播加快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步伐。

某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如基莱(Kiley)1999年的一项分析表明,计算机硬件业事实上每年都在减缓美国经济的增长,尽管1995年之后速度有所下降。此外,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服务部门的生产率依然落后。一是2001年美国经济规模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相当高的比重,而信息通讯技术新增的投资在服务部门现有股本中只占很小一个份额。二是某些信息通讯技术投资只是令需求在不同的服务部门之间转移,而没有真正创造新的需求。预测显示,2002年底消费者销售将达到390亿美元,约占美国零售额的2%。其中某些销售即使没有信息通讯技术也可以实现。该类技术在刺激需求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三是增长计算法并不包括某些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的投资,如训练员工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费用。最近一份分析结合了这些无形因素与美国总体数据,发现信息通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要高得多。

结论是,信息通讯技术在短短5年内改变了美国经济的观点难以成立。但是,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潜力依然充满信心。首先,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创新活跃,并且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保持下去。20世纪90年代,高收入国家的增长日益受到信息通讯技术投资及其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其次,信息通讯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合作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促进技术的传播。第三,信息通讯技术与金融、营销、物流等服务行业相结合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从东亚各国角度看,有两点值得关注:(1)该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信息通讯产品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2000年,韩国持有移动电话的人数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为54%,而中国使用蜂窝电话的绝对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达到8500万。截至2001年,所有互联网用户中非英语母语的人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亚。2000年仅东南亚国家的网上交易额就达到200至250亿美元。但是东亚企业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开发市场、联系客户的能力较差,东亚的电子商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2)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网络技术虽然对市场体系的建立、销售扩大、商业效率的提高能起促进作用,但零售业的发展仍然受物流配送的限制。对制造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质量依然是关键。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必须保证其他配套设施、人员、组织的安排到位。

对东亚各国政府而言,有效利用信息通讯技术需要在以下6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有关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的法规建设。这包括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归属、带宽的分配、供应商许可证的颁发、广泛互用标准的制定、电信服务的使用、电话安装成本、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收费等。

(2)增加信息的种类与数量。互联网上可以获取的信息种类庞杂,数量巨大。政策制定者必须对某些特定信息加强管理,控制色情图片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如新加坡政府在互联网管理与内容放映方面制定了大量法规。

(3)阻止欺诈、网络犯罪及黑客现象泛滥。“9·11事件”使人们更加担心网络有可能被恐怖分子用作协调活动和洗钱的工具。网络被秘密用于非法目的,不仅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令交易成本显著增加。

银行未来发展篇11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销货方将其向购货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质上是针对企业未收回货款而发放的贷款,还款来源是企业在未来将要收回的货款。

二、保理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加大了银行风险。一方面,银监会于2003年取消了对内资商业银行开办国内保理业务的审批程序,但尚未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银行对不了解的销售商和购货商开展保理业务,风险很大。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该行作为保理商对卖方在天津、买方在河北的两家公司办理了数笔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由于买方濒临破产、卖方没有发货,虽然该保理纠纷诉讼时间长达3年,但因为没有具体法规,法院至今未裁决,银行3000多万元保理融资形成巨大风险。

(二)银行利用保理业务调整存款、手续费指标。如,某银行分行向企业办理保理融资2亿元,保理贷款利率3%、手续费为1%。银行和企业将保理融资的2亿元当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得到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如此操作,企业取得了与贷款利率接近的2亿元资金,银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2亿元和1%手续费。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无贸易背景的国内保理融资大量存在。目前,保理业务没有统一的法规,银行内部缺乏相关制度。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相当于流动资金贷款,但有的银行没有按贷款管理,造成大量保理融资没有贸易背景。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查出该行无贸易背景的保理业务占比50%以上。其中,有两家企业采取先开出复印给银行之后再作废或冲销的没有贸易背景的增值税发票1100多份、金额11亿多元,从该行保理融资20多次,累计融资金额9亿多元。

三、审计要点

银行未来发展篇12

一、引言

2014年年初,随着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领域政策的放开,银行业改革开始进入 “深水区”,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将迎来一位新朋友――民营银行。

所谓民营银行,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主流的观点包括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种主流观点都认为私有资本进入银行业是民营银行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将采用产权结构论的观点,即民营银行是指民营资本占银行总资本控股权的银行。

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竞相进入银行业领域将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进一步加剧银行业间的竞争程度。此外,从已经公布的民营银行运营牌照权限可以知道,农信社与民营银行在资本规模和经营领域均具有较大相似性,因此,民营银行对农信社未来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需要农信社予以高度关注。

二、农信社的竞争短板

与民营银行相比,农信社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以下短处:

(一)民营银行在具体业务上更精细

由于银监会颁发的民营银行牌照是有限经营范围,因此,民营银行可以在优势领域与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展开项目竞争。例如,在已经颁发的民营银行牌照中,阿里巴巴申请“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模式,腾讯申请“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模式,民营银行发起人利用各自在某些行业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人脉优势,在特定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而这是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目前做不到的。

民营银行实施差异化、专业化经营将会形成极具特色、颇有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群体,满足特定细分金融市场客户需求,从而,牢牢握有忠实客户群。因此,民营银行在细分市场上的精细化经营优势也是农信社的一个竞争短板。

(二)民营银行在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上更灵活

新成立的民营银行可以借鉴它们的发起人在实体经济经营中积累的管理经验,采用科学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迅速将管理优势转化成经营效益。民营银行可以利用其便捷的业务流程,为目标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迅速地占领细分市场。而这一点是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短板。

三、农信社的竞争优势

(一)资金实力强

民营银行的发起人虽然都是成功的民企集团,但金融业不同于其他一般行业,整个金融业是反映国家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培养一个成功的经营团队和制定一个完美的经营策略均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与孕育过程,这些都会使民营银行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也会大大削减民营银行的前期竞争力。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农信社相对于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社会信用认可度高

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背后都有国家信用作为其最后的背书保证。而民营银行则从申请时开始,就被要求制定好 “生前遗嘱”,民营银行偿债能力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并且是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广大储户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并不高,民营银行要在根本上同传统金融机构竞争,必须要在客户的信任度上展开一项长期维护拓展宣传工作。从这方面来说,农信社具有社会信用认可度优势。

(三)软实力扎实

民营银行虽然背后依托着传统行业巨头的资金支撑,但这些企业对于银行业经营并没有实际经验,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中早已熟练掌握了该行业的运营规律和技巧,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能够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金融市场需求。从这方面来说,农信社的经营软实力更扎实,这也是农信社的一项竞争优势。

四、农信社的应对策略

民营银行从设立到布局,都是沿着社区、小微的经营方向,而这些领域也是农信社的主要服务领域,因此,农信社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一)坚持服务“三农”主体地位

鉴于民营银行的资本规模和经营领域与农信社有较大相似性,因此,农信社需要标新立异,形成自身鲜明的品牌特色,在目标客户群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农信社应当继续坚持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将人口基数大的农村市场作为自己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市场,组织专门的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开发和推广适合于该目标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高效满足该细分市场客户的特定金融需求,尽可能充分渗透和占领该细分市场,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可趁之机。

(二)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

农信社应当抛开传统经营思维限制,打破原有业务流程局限,从现代企业管理视角,重新审视和设计自身业务流程,坚持“小、快、简、整”的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科学培训员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始终与市场变化同步,牢牢稳住老客户,并持续开发和增加新客户。

(三)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