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03 15:19:32

机电一体化就业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39-02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其他功能模块上,并利用相关软件将电子装置与机械装置有机整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从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的内容。

1.2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1.2.1 信息处理技术

所谓的信息处理技术就是指在生产基于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所进行的处理。

1.2.2 精密机械技术

精密机械技术作为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它是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相关功能和构造功能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的技术支撑。

1.2.3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精度较高的速度控制、定位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补偿和校正等技术。而且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强,基于自动控制技术产品的质量在获得不断的提高。

1.2.4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各种基于机电技术产品运行时的相关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接受以及参数和相关信息准确度的检测,通过检测以后,将其接受的信息传送给处理装置,然后由处理装置来实现产品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

1.2.5 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它作为驱动设备执行操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质量。

1.2.6 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目标出发,将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总体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各功能模块,然后结合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情况,找出能够有效解决各个功能模块实际需求的可行技术方案,再把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汇总,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功能技术方案。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1 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领域都有机电一体化产品

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机电一体化产品遍及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领域,其中数控机床和工业智能机器人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的数控机床在机床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工业智能机器人也将逐步进入管理、办公、家庭和娱乐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数控机床方面,目前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mm~0.02mm提高到0.008mm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μm ~0.01μ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有产品。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目前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生产量占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70%左右,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利则有90%以上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是名副其实的机器人王国。 美国、德国分别居二、三位。

2.1.2 机电一体化开始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CIMS,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突破了原有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工业制造企业生产准备、产品开发、经营决策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作用下,当前的世界制造业开始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2.1.3 激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将使光机电一体化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2.1.4 微细加工技术发展迅速

当前微机电技术及其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带动微细加工技术的兴起。

2.2 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2.1 数控技术方面

我国对数控技术的研究起始于1985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数控技术的核心技术,相关的数控技术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工业产品市场中。

2.2.2 工业机器人方面

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始于1986年,目前,已经掌握了机器人的软件编程、控制系统以及操作机的设计制造等技术,并开发出了能够进行水下作业施工的多种工业机器人。

2.2.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

经过近些年的潜心研究,我国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已经有了较快发展。其中,已经在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数著名高校内建成了国家CIMS技术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的CIMS培训中心。

3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3.1 智能化

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推理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可以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人类的智能进行模拟,所以,一些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就可以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3.2 微型化

当前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几何尺寸一般不会大于1cm3,而且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不断的向微米级和纳米级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已经能够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3.3 模块化

从各方面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模块化生产,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可利用标准的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4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其不断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3.5 绿色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绿色化将成为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要保证产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而获得的资源利用率却最高。

4 结论

机电一体化是很多学科相互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所融合的技术将越来越广泛,而以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篇2

【分类号】G712.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mechatronics major have in ideology,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ditions 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mechatronics maj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problems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我们日常所需的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都需要用到机械设备、机械手、 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加工,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的技术人才,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创造着新的经济秩序和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正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从高精度、快速性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械手和机器人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传统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为依据。然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都会从事一些机床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机车调试,故障查找和排除等一些技术强,实践性强的工作,使得学生不能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不强、有些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工友之间的团队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怎能才能让这些学生学有所成,通过分析调查,总结了以下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师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高等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理解,实践操作少,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听不懂,吃不透。教师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重,往往应付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2、课程设计不合理。机电一体化专业信息量大,包含机械、电气、计算机等,难度较深,理论课时多,实践技能课时少,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专业而言,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系统的掌握机械和电气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导致学生“机”没学好,“电”也不通[1]。在管理技能方面,理论教学缺少管理学方面的授课,在实践中也缺少团队的活动,使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缺乏领导能力。

3、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枯燥乏味,教师又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有些知识没有实物很难理解,让学生难上加难。在教学过程又缺少一些教学辅助道具:比如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虽然各学校都有微机房,但多数学校都没有充分的利用。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特别是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数量不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

5、教学条件不完善。实践操作条件差,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老师在做,学生观望。机床设备都是老式设备,加工零件也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实验实践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很多实验过于形式,仅凭实验报告来完成,缺少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及企业的需求情况,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7-28.

[2]吴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1).

篇3

2、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在煤矿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机械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如此一来,煤矿企业就可以大大缩减机械运行管理工作人员,降低煤矿企业机械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可以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在机械运行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必再亲力亲为,每样工作都需要亲自进行管理方能够解决问题,保证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控制程序实现机械管理的远程控制,甚至是无人智能化控制[2]。并且,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机械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还能够减少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的出现,在传统的机械管理工作中,一旦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或者是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在管理工作中就经常会出现工作失误甚至是工作错误问题,保证不了煤矿企业机械的正常运行,影响煤矿企业生产效率。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二、煤矿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分析

1、提高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矿企业生产工作体系组成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能否稳定、高效运行不仅关系到企业生效效率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包括企业机械运行安全以及工人施工安全等在内的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引起足够重视,提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我国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目前,机电一体化在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的主要应用表现在与X190系统的运用,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智能水平,保证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2、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煤矿企业的生产主要靠采煤机来实现,因此,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对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在煤矿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的理论被提出来之后,首先研究的对象就是在采煤机中应用,所以相对于其他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而言,采煤机中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发展的是最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应用的最大体现就在于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制。相对于传统采煤机而言,电牵引采煤机不仅能够实现采煤机的自动化和半智能化,还能够提供更加强大的牵引力,保证采煤机能够在各种复杂煤层中进行采煤工作[3]。并且,电牵引采煤机运行的稳定性也比传统采煤机稳定性强,耐磨损度高,还具有自动检测功能,可以通过定期自动检测对采煤机的状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故障,可以发出警报并准确指出故障位置,提示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维修。

3、提高煤矿企业煤炭装载运输工作效率想要综合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除了要提升煤矿企业采煤作业的工作效率,还需要提升煤矿企业采煤工作完成后,煤矿装载运输作业的工作效率,可以说,生产、装载运输作业,就是整个煤矿企业生产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装载工作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可以实现装载运输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解放人类劳动力,提升科学发展力,进而提高装载运输工作效率。

篇4

科技在不断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后,机电设备更新越来越快,功能也越来越强,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样机电设备实现了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模式。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的形式,企业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未来工业行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企业运行机制以及各项机构中引进电子技术,提高设备的性能,增强设备的功能以及控制能力。在机械设备中应用电子技术,可以提高设备工作的效率,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机电一体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机电一体化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其结合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而且提高系统运行的高效性。综合这些技术,可以合理布置功能单元,而且提高设备的价值,是完善企业系统的有效技术。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广,这项技术有着较多的优点,而且集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具有高效、精确、自动化运行等特点,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促进制造业更好的发展,实现了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数控技术代替传统的控制技术后,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企业生产运营的模式也出现了改革。在机械集成化的基础上,数控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提高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后,还可以监测设备运行的情况,可以对设备的参数进行修正与调节,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问题。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在机械制造加工中实现中央集中控制与管理。

3 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4 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未来发展的展望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其实现了多个学科的交叉与交互,集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优点,进入信息时代后,我国各项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这也促进了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机械制造行业,采用的技术主要是数控技术,这项技术也是计算机、自动检测、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体,所以,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朝着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以及环保化等多个方向进行。

4.1 智能化。进入21世纪后,智能化成为了工业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很多机电设备以及机械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运行,这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还可以实现24小时工作的模式。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

4.2 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4.3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4.4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

4.5 环保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制造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二者都集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微电子、自动检测以及自动控制等先进的技术,而且涉及多个领域以及学科,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完善。应用现代化的机电一体化以及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工程的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具有高效、节能、精确等优点。本文对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也对二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3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对于电能的生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电能的合理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在大型企业电气管理使用方面,电能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对电能管理技术的不高,都导致了我国企业电气能耗过高,相较于国外能耗水平,我国十分有必要开展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此,本论文重点对大型企业的电气管理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一些先进的电气节能技术在企业管理和电气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适有效可靠的节能技术,以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能源的合理应用。

1 我国企业电气节能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是很依赖高消耗的能源增长方式,我国企业工业生产的能耗值太高,相比于国外较为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我国的企业实现节能主要存在体制及技术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

l)我国工业生产集中度偏低,造成了我国企业生产能耗消耗过高,企业生产成本较高,这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大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使得我国企业的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二是由于电气能耗过高,造成我国能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的事实,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行业的做大做强的目标。

2)落后和低水平工业装备仍然是工业节能减排的难点。我国很多企业大是大在规模大,但是其工艺水平、装备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落后的设备运行过程中就消耗了大量的电气能源,同时落后的设备装备也导致了相应的设备检修体质的落后,这更加剧了企业电气能耗的偏高,为此,十分有必要开展企业电气管理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企业电气节能先进技术应用探讨

2.1 生产电机的节能启动控制

我国生产企业的能耗主要消耗在电机控制方面,因此要实现企业电气能耗的节能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机设备的节能控制的实现。传统的电机软启动,只是依靠电机接线方式的改变,减小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进而实现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软启动是从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真正实现电机的节能减排。

电机的起动电流近似的与定子的电压成正比,因此要采用降低定子电压的办法来限制起动电流,即为降压起动。对于因直接起动冲击电流过大而无法承受的场合,通常采用减压起动,此时,起动转矩下降,起动电流也下降,只适合必须减小起动电流,又对起动转矩要求不高的场合。常见降压起动方法:定子串电阻降压起动、Y/Δ起动控制线路、延边三角起动、软启动及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当负载对电动机启动力矩无严格要求又要限制电动机启动电流且电机满足380V/Δ接线条件才能采用降压启动。该方法是:在电机启动时将电机接成星型接线,当电机启动成功后再将电机改接成三角型接线;因电机启动电流与电源电压成正比,此时电网提供的启动电流只有全电压启动电流的1/3,但启动力矩也只有全电压启动力矩的1/3,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电气能源的消耗。

2.2 控制变压器负载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变压器是仅次于电机的使用频率最高的电气设备,对于变压器的使用,关键是要控制变压器的负载,要实现对变压器负载的控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实施:

1)提高负载的负荷率

所谓变压器负载率是特指负载最大时对应的负载率,而不是指随负载变化而变化的变压器实际负载率。所谓经济负载率是指负载最大时、能使变压器有功损耗率最低、即效率最高所对应的变压器负载率。为了安全生产,减少电能损耗,合理支付电费,降低设备投资,正确选用变压器台数、容量,采取合理的运行方式和不断地调整用电负荷,是用电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2)削峰填谷节能

所谓削峰填谷,就是通过发电侧或用电侧的调度,将尖峰负荷时段内的部分负荷安排到低谷负荷时段内,以便削减系统的尖峰负荷、增加系统的低谷负荷,提高负荷率。因电厂是全天候持续发电的,如果发出来的电不用掉,用于发电的能源也就浪费掉了。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通常是固定的不轻易改变的,但是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造成白天电不够用,晚上则是低谷,有多余用不掉发的电都浪费了,针对此现象,电力系统就把一部分高峰负荷挪到晚上低谷期,从而就利用了晚上多余的电力,也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2.3 改善企业电机设备的检修计划

企业的电气能量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内各种电气设备进行调度优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节能降耗。

对电机实施状态监测,就是对电机的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如电机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转矩等特征参数,通过设置合理的传感器将这些参数监测并采集出来,纳入负反馈环节实现对电机的闭环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真正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电机运行时间以及服役时间的增加,电机的各部分功能部件势必会发生老化、变旧等现象,造成电机能耗的迅速增高,为此,还需要为电机制定合理的维修机制。过去我国对机电设备的维修普遍都采取事后维修的策略,这样的维修策略普遍造成了维修过剩、维修不足和盲目维修的状态,人为的造成了电机运行状态提早下滑甚至恶化,造成电机能耗过高,电机未到服役期便宣告报废,因此,需要对电机运行实施状态维修策略。状态维修策略就是指定期对电机实施“体检”,通过一系列体检参数来确定电机的运行状态,并建立电机的运行状态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有可能发生的电机故障提早发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维修,进而实现控制电机能耗、节能减排的目标。

3 结论

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大型企业,均是电气能耗大户,要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的大型生产企业实施和应用节能的先进技术,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电气能耗过高、节能措施应用不足的现状,节能管理水平低,配电网电能损失严重。本论文结合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若干先进技术的应用,详细探讨了大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占荣.供电企业电能质量管理与节能降耗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篇6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使得电力企业的体制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网企业应该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发挥其优势,找出过去工作中面临的不足,学会创新经营。由于财务是主导一个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资金的流入流出十分重要,因此就要求强化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对电力企业内控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在过去的基础上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能够突破传统内控机制的局限性,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制度上的优越以及具体实践工作中的高效,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如此大的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奉献社会。

二、电力企业内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电力企业管理层往往都是从企业的生产技术制造行业、生产销售行业等等这些比较基层的企业员工慢慢提升而上的,所以这一类的管理者更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对于企业的内在调控机制的重要性,认识得并不是十分全面。比起企业内部的内控管理机制,他们更在乎的是实际经营状况中切实可行的效益,因此并没有认识到成熟的管理机制对一个企业来说到底有多么的重要,导致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缺乏一个整体性、专业性和高效性的确立。所以由于内控管理出现的纰漏导致的整个管理层以及企业出现的难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在具体的电力企业工作中进行的相关的调控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另外有些企业部门在进行控制机制的建立时,并没有进行系统详尽的调查。没有很好地将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性的覆盖以及填充,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没有达到最融洽的状态,存在部分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以及未来总的发展总规划,没有达到一个全方面的定位及监控,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很容易使得工作在一个高危的状态下进行。我国很多企业在这一类的经营上都存在类似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其经营模式还维持着传统的一套行事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下流行的趋势,导致一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碍,会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未来的一整个市场需求。随着专业化职业人才的引用,大型企业的财务内控机制日渐多层次化,这就面临着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出现非常分散的现象,没有一个系统详尽的统一过程,导致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障碍,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导致环节与环节之间失去了联系[1]。

三、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的创新策略

想要创新性的管理电力企业财务内部,必须优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要明晰公司的性质以及定位,明确在未来的一个阶段内的企业目标。根据具体的企业目标,设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积极引入外部投资者,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以支持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企业要重视发展相关董事在企业财务内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决策全权与话语权,让独立董事真正地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以及运作中。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上,要求全体员工树立财务内控机制的管理意识,让员工投入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为创新型的财务管理机制创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这就是倡导一个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树立电力企业内部的精神文明。在创新性的电力财务内部管理模式中,要求企业按照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充分发挥财务内控机制的优越性,将具体的管理条例落实到每一步工作中,便于企业内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根据国家《会计法》以及《国家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的相关法律条例来制定内控策略,保障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整个流程的宏观调控性,优化企业员工的专业度以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督促其相互制约、相互进步的过程,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必须对以往的管理工作条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再确立一个新的系统性全面性的管理制度。可以由企业的高层直接进行管理,这样更具有权威性以及可信度,更加确保管理内控制度能够切实地实施,而不是形同虚设的空壳。最后创新性的管理策略还要求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尤其的重要,因为资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市场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财务波动以及风险状况,所以事先进行风险评估,会更加有利于企业面临突如其来的状况时的适当调控,做到快速解决问题,使得企业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其运作上的协调性[2]。

四、结束语

由于整个领导层的重视不足导致的企业内部调控文化没有产生,制度没有很好的完善,相应的调控举措以及经营策略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及开展,所以内部的调控制度简直如同虚设,这就是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出现的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导致人才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不仅损失了企业的人才资源,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的文化传播都是巨大的阻碍,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长远看来,很容易出现巨大的经济危机和人才危机。在内部体制的不断改革下,想要达到能够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目的,就要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能够真正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不断的改革中,得到最优秀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流行趋势,推动电力企业部门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内部的各部门管理上追求体制的突破,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模块上,只有不断优化创新的管理策略,才能够达到企业高效运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电力效能监察是对企业管理进行管理的可以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若要做好电力效能监察工作,就要把握好监察工作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力效能监察水平。本文以电力效能监察为切入点,分析电力效能监察的必要性与现阶段监察所暴露的不足,切实提出科学合理的提高电力效能监察水平的相关措施。

一、电力效能监察的必要性分析

电力效能监察是电力企业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的电力效能监察是指运用某些监察手段,对企业的管理现状以及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考察,并针对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检查管理,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然而如果电力效能监察薄弱,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隐患等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膨胀,电力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电力产品质量下降、电力安全得不到保证等,甚至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故而,电力效能监察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在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电力效能监察现状分析

尽管电力效能监察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电力企业的效能监察还存着着诸多问题,不能确保效能监察发挥最大的作用,造成电力企业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下是对电力效能监察现状的具体分析。

1.监察机制不完善。监察机制是实施电力效能监察的依据,建设完备的电力效能监察机制是效能监察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如果监察机制不完善,那么监察人员在电力效能监察方面就存在着许多随意性,大大影响了电力效能监察质量。除此之外,个别电力企业仍旧沿用陈旧复杂的监察机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不相适应,使得监察机制的存在并不适用,形同摆设。

2.监察力度不够。如果电力效能监察力度不够例如有些监察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只是走走过场,亦或是监察不透彻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大大降低了监察质量,还难以克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

3.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由于效能监察主要依赖人力执行,故而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监察效果。如果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效能监察时采用不适当的监察策略,亦或是监察意识淡薄,没有责任心等,均可以降低监察水平,影响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探究提高电力效能监察水平的相关措施

前文已述,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电力效能监察已逐渐暴露出弊端,影响着电力企业的顺遂发展,故而要做好电力效能监察工作,就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电力效能监察水平。以下是对提高电力效能监察水平的相关措施的具体分析。

1.建设科学化、完善化、信息化监察机制。监察机制对于电力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故而在建设效能监察机制时,要尽量的科学化、完善化、信息化。(1)监察机制科学化。监察机制必须具有科学性,不能盲目建设,只有建立科学化的监察机制,才能进一步确保监察人员科学进行效能监察,有利于改善电力效能监察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科学发展。(2)监察机制完善化。监察机制作为效能监察工作进行的基础,必须要实现完善化。现阶段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已经专门成立了电力效能监察部门,所以在监察制度的建设方面,要建设领导机制、立项机制、群众教育机制与员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3)监察机制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使电力企业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电力企业就要将优良的技术引用到企业发展中,这就要求电力效能监察机制也信息化发展。要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对监察机制作出适当的调整,满足监察需要的同时,也要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例如在当效能监察的对象是电力营销时,可以应用电力营销稽查监控技术进行管理。

2.建立完善的效能监察网络。建立完善的监察机制虽然强化了效能监察的理论基础,但对监察工作的具体实施没有促进落实作用,所以为了确保效能监察工作的具体落实,就要切实建立完善的效能监察网络。效能监察网络的建立可以形成固定的监察小组,从各部门调取临时监察员,便于电力企业的领导人员与各部门准确掌握反馈信息,使得效能监察工作有秩序、高质量进行。

3.着重监察热点与难点问题。电力效能监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合理解决好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着重监察电力企业的重点项目。若要实现热点与难点的重点监察,就要在这两个问题方面加大监察力度,监察范围也要适当扩大,例如安全生产、供电营销、物资采购、工程管理、干部任免、经费花销等方面都需要逐一监察

4.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由于效能监察的对象非常宽泛,所以在有效开展电力效能监察工作时就要处理好纪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效能监察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与基层之间的关系。以下为具体分析。(1)处理好纪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效能监察过程中,纪检部门是执行这一工作的主体而其他职能部门均属于被监察的对象,然而在效能监察立项过程中,纪检部门仅仅起到辅助作用,所以纪检部门要认清工作内容,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体来说,纪检部门不仅监察其他职能部们,还要协助这些职能部门完成某一目标。(2)处理好各部门与基层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与基层之间不仅要实现自我约束,还要实现相互监督。一个项目的实施往往由各部门传达给基层人员,基层员工在执行所分配的任务时有时会发现项目的漏洞,此时基层员工就要与各部门商讨应对方案,合理的解决。同时各部门也要监督相应的基层员工的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3)处理好效能监察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效能监督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为管理与被管理。效能监察管理可以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表现的不足或是漏洞等要加以调整,修补薄弱环节。在一个项目中,企业管理主要的职责为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亦或是改进建议,而效能监察的主要职责在于监督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并督促管理措施的落实。换句话说,企业管理直接参与企业大小适宜的管理,而效能监察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对企业管理进行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浅述,电力效能监察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的电力效能监察仍旧存在着某些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进一步发展。故而,要采取相关措施例如建立科学化、完善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效能监察网络、着重监察热点与难点问题、处理好三个关系等,提高电力效能监察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8

从上世纪自动化控制技术被工业企业广泛引入\应用之后,其日渐成为现代工业企业所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国内工业领域,在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同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发展滞后等问题。不过在党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全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之下,以及全社会对于技术革新之于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价值认同,未来国内机电自动化技术将具备广泛地发展前景,在提升国内工业产值的同时,拉动GDP的增长。

2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发展态势。自人类步入新世纪以来,智能化这一概念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地提及,工业领域亦不例外。随着机电技术实现智能化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工业生产领域将实现传统人工操控作业依赖程度的下降。2.2网络化发展态势。将互联网技术视为改变与颠覆社会公众生活模式的主导性技术毫不为过。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工业领域,将有效地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机械设备处于高速、稳定运转状态。同时,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远程操控作业的实效性,这是其它技术所无法取代的。2.3模块化发展态势。从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整体技术架构情况来看,此种技术涵盖了多项技术类别,所涉及的技术节点也较为复杂,前述情况的存在为此种技术的研发、应用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通过对此种技术所涵盖的不同技术类别实现模块化整合,能够有效地提升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操控实效。因而可以确保企业在这些标准单元基础上,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规模。要实现如上功能,还需要制定各项原则和标准,以便符合产品的标准。2.4自动化发展态势。此种发展态势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之内,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机械设备将依托人工智能地引入,实现无需依赖人工操控作业的自动化运转。对于企业以及技术研发结构而言,其应当在推动机电技术实施自动化研发升级的同时,考虑怎样依托此种技术为公众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提供更多的便利,以便使此种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对人力劳动的解放。

3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

现阶段机电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包括:机械设备诊断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水泵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状况、自动操控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3.1机械设备诊断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依托此种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推动传统的机械设备诊断技术实现技术升级,能够实现对正处于运转状态的机械设备的工作与运转情况地实时监控,改变了以往依赖人工进行设备状况检修的繁琐性;同时,此种技术亦能够提升设备检修效率,这也是以往人工设备检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设计机械产品时:①考虑机械产品的成本,也就是机械产品的经济性。机械产品在制造的初期就要做出合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尤其是再利用的成本和污染物的处理等;②对机械产品的再利用和可拆装性进行设计与分析。而将机电自动化技术运用到设备诊断中,就可以在不拆卸设备的基础上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掌控,进而在发现故障时,实现对故障部位的快速排查,为后续的设备维修提供便利和帮助。3.2水泵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状况。水泵将原动机中的机械能传送给水泵中的液体,通过对液体加压实现液体的传输。水泵的运用非常广泛,在石油工业、化工以及冶金等产业中的运用非常多。从安装水泵设备的环境来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水泵设备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引起设备故障,如设备受潮、温度升高等情况,均会影响到水泵设备的正常运转。通过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在确保水泵设备发挥稳定功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对水泵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调节。3.3自动操控领域的实际应用状况。通过自动化控制机械制造,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还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精确性,将机械制造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将计算机和现场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连接,就可以通过远程计算机对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计算机是通过对设备产生的一系列的数据的自动处理并且进行分析,实现对机械制造进行监控,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还可以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差错,进而影响对机械制造的控制。

作者:张振 单位:邵阳学院

篇9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70-02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发电厂的设备检修管理科学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生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坚持自力更生方针,走向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搞好发电厂的检修管理工作是保证发电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设备全过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科学地管理好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检修费用,已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沿用传统的以周期为标准的计划性检修制度,还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设备实际状态为标准的状态检修制度,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计划性检修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发电厂均按照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发电厂检修规程》执行计划性检修。《规程》规定,发电厂机组大修一般4~6年一次,每次50―80天,小修每年2次,每次10-12天(视具体机型而定),并规定:“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用以指导检修安排的依据就是这些时间量,只要检修周期已到,不管设备好坏,运行状态如何,就要检修。显然,这种检修制度有失科学性,而且存在如下负面影响。

1.淡化技术管理责任,不利于开拓进取。在传统的计划检修制度下,到期必修,按部就班,周而复始,拆拆装装,没有任何灵活的余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技术管理人员不思开拓进取,技术管理工作在原地打圈圈,僵化了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从目前情况来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自然与管理体制有关。在计划性检修制度下,由于自己对检修工作的安排无权作主,设备得不到及时检修,检修错位,淡化了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设备出问题了,往“设备事故”上一推了事。

2.不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计划性检修制度下,往往会导致如下的现象:一是检修项目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不是检修过剩就是检修不足。二是由于计划检修时间安排一般情况都较充裕,有缺陷大修理,没有缺陷也修理的现象。本来设备状态还比较好,还有潜力可挖,时间安排了。还是拆开修修为好,怕的是今后设备出了问题说不清楚。三是由于过多的检修拆装,加速了拆装的磨损,本来好端端的设备越修越糟,人为地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3.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计划性检修针对性不强,盲目检修过多,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还增加了大量检修赘用的无效支出,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状态检修就是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状态监督,对设备运行状态、影响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设备进行前景预测,根据结果再拟定检修内容和确定检修时间,真正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实施状态检修的目的就是科学保养设备,在保障设备安全、经济、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检修人、财、物的浪费和检修磨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显然,状态检修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转变”和电力行业“安全为基础、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相一致。

状态检修有政策依据,也是时代要求。早在1987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中就提出

“企业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采用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1992年,国务院经贸办又在《“八五”后三年工交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重点》中进一步明确指示:

“耍继续破除单纯以时间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度,建立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度”。原电力部颁发的《发电厂检修规程》也增补说明“运用诊断技术,进行预知维修是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预知维修与状态检修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这些都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探索先进、科学的检修制度指明了道路。国外一些高层技术管理专家也指出:“减少停电和缩短维修时间以提高有效性应成为商业经营的目标”。一些国家也都向传统的维修制度告别。显然,传统的计划检修不仅仅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四、对状态检修管理的实践

针对计划性检修制度存在的弊端,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电站,当然不能从宏观制度上去寻找改革的路子。近几年,在机组小修工作方面,沙溪口水电厂在计划性检修制度的框架下,对具体的检修次数和天灾作了重新安排和调技,几乎每年都取消一次机组小修机会(12天),每次小修的时间也根据实际状态有所减少,这主要是依据设备的健康状态作出的决定。对机组的大修同期也作了一些变动,如3机到了大修周期,但设备健康良好,而#4机距大修周期还差一年,而设备的健康状况较#3机差,我们就作了调整,对#4机先进行大修。三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收集基础数据,完善原始资料

以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详细记录现场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状态数据,加强定期测试,原计试验数据。形成原始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定期全面分析,判断设备状态,从中可以发现问题。使检修更具有针对性。关于数据采集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分门别类地将全厂机组设备的技术参数、厂家设计规定,按设备合帐方式建立数据录入计算机:

②建立设备现有的备品备件数据库;

③实现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有选择地采集现场的一些实时数据,通过不断积累和加工,进行分析整理,建立数据信息库:

④建立表示设备运行状态的电量、水头、温度、振动、摆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直方围以及变化趋势的曲线等;

⑤定期(每日或每季)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2.完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加强设备异常状态分析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厂对机组等主要设备安装了一些在线监测装置,主要有:机组的振摆度测量:定转子的间隙测量,温度、压力等。当设备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实行异常状态分析和重点跟踪,如今年#3机调速器在运行中多次发现振动,波及压力抽管道,我们就采取了强化跟踪监督措施,掌握状态变化规律,找出故障的根源,利用小修机会进行了彻底处理,现在运行正常,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3.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好坏,对设备运行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透平油的处理,油的加注,设备轮换运行,甚至设备吹灰等清洁工作,每一项都不应该忽视。沙溪口水电厂的调速器为进口产品,对油质要求相当高,因此我们采取现场循环滤油,故障率比以前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了设备的寿命周期。对设备存在的缺陷应及时消除处理,做到大缺陷不过天,小缺陷不过班。确保设备处于健康运行状态。

4.应用统计数据,预测设备状态

要使统计数据预测设备状态,首先要找出统计数字与机组状态参数之间的联系。我们对机组运行小时数、发电量、启停机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有些设备虽然检修周期已到,但其运行小时累计比其他同类型设备少,于是就适当延长了设备的大修周期。而有些设备虽然未到大修周期,但其运行小时已超过计划小时s我们就适当提前小修,发现一些重大缺陷及时进行了处理。由于运用了这种方式进行了预测,每次小修前,就做好了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节省了检修时间。

5.合理确定检修项目,尽量缩短检修工期

由于对设备进行了较全面的状态监督和技术分析,掌握了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检修项目,如:每次大修,我们根据设备的原始监测数据,分析设备各部件的健康情况,大胆取消了一些重大项目,对机组以往大修都是全拆,吊出转轮体,工期长,工作量大。拆出后未发现转轮存在问题,又重新装复回去。而近几年,我们只拆到发电机部分,节省了大量的检修工期,每台机可节省15天工期。检修投运后,未发生任何临时性检修现象,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

五、结束语

改革传统的检修制度,实施状态检修制度是设备管理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不仅仅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检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企业自身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运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敢于实践,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还可使广大策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基层的设备管理者从过去指令性计划的单纯执行者跃升为自主决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仅仅是电力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形势发展的需要。

摘要:搞好发电厂的检修管理工作是保证发电设备安奎、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剖析了当前计划性检修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出了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发电厂;设备检修;状态捡修制度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70-02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发电厂的设备检修管理科学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生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坚持自力更生方针,走向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搞好发电厂的检修管理工作是保证发电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设备全过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科学地管理好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检修费用,已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沿用传统的以周期为标准的计划性检修制度,还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设备实际状态为标准的状态检修制度,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计划性检修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发电厂均按照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发电厂检修规程》执行计划性检修。《规程》规定,发电厂机组大修一般4~6年一次,每次50―80天,小修每年2次,每次10-12天(视具体机型而定),并规定:“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用以指导检修安排的依据就是这些时间量,只要检修周期已到,不管设备好坏,运行状态如何,就要检修。显然,这种检修制度有失科学性,而且存在如下负面影响。

1.淡化技术管理责任,不利于开拓进取。在传统的计划检修制度下,到期必修,按部就班,周而复始,拆拆装装,没有任何灵活的余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技术管理人员不思开拓进取,技术管理工作在原地打圈圈,僵化了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从目前情况来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自然与管理体制有关。在计划性检修制度下,由于自己对检修工作的安排无权作主,设备得不到及时检修,检修错位,淡化了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设备出问题了,往“设备事故”上一推了事。

2.不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计划性检修制度下,往往会导致如下的现象:一是检修项目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不是检修过剩就是检修不足。二是由于计划检修时间安排一般情况都较充裕,有缺陷大修理,没有缺陷也修理的现象。本来设备状态还比较好,还有潜力可挖,时间安排了。还是拆开修修为好,怕的是今后设备出了问题说不清楚。三是由于过多的检修拆装,加速了拆装的磨损,本来好端端的设备越修越糟,人为地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3.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计划性检修针对性不强,盲目检修过多,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还增加了大量检修赘用的无效支出,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状态检修就是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状态监督,对设备运行状态、影响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设备进行前景预测,根据结果再拟定检修内容和确定检修时间,真正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实施状态检修的目的就是科学保养设备,在保障设备安全、经济、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检修人、财、物的浪费和检修磨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显然,状态检修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转变”和电力行业“安全为基础、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相一致。

状态检修有政策依据,也是时代要求。早在1987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中就提出

“企业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采用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1992年,国务院经贸办又在《“八五”后三年工交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重点》中进一步明确指示:

“耍继续破除单纯以时间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度,建立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度”。原电力部颁发的《发电厂检修规程》也增补说明“运用诊断技术,进行预知维修是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预知维修与状态检修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这些都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探索先进、科学的检修制度指明了道路。国外一些高层技术管理专家也指出:“减少停电和缩短维修时间以提高有效性应成为商业经营的目标”。一些国家也都向传统的维修制度告别。显然,传统的计划检修不仅仅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四、对状态检修管理的实践

针对计划性检修制度存在的弊端,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电站,当然不能从宏观制度上去寻找改革的路子。近几年,在机组小修工作方面,沙溪口水电厂在计划性检修制度的框架下,对具体的检修次数和天灾作了重新安排和调技,几乎每年都取消一次机组小修机会(12天),每次小修的时间也根据实际状态有所减少,这主要是依据设备的健康状态作出的决定。对机组的大修同期也作了一些变动,如3机到了大修周期,但设备健康良好,而#4机距大修周期还差一年,而设备的健康状况较#3机差,我们就作了调整,对#4机先进行大修。三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收集基础数据,完善原始资料

以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详细记录现场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状态数据,加强定期测试,原计试验数据。形成原始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定期全面分析,判断设备状态,从中可以发现问题。使检修更具有针对性。关于数据采集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分门别类地将全厂机组设备的技术参数、厂家设计规定,按设备合帐方式建立数据录入计算机:

②建立设备现有的备品备件数据库;

③实现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有选择地采集现场的一些实时数据,通过不断积累和加工,进行分析整理,建立数据信息库:

④建立表示设备运行状态的电量、水头、温度、振动、摆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直方围以及变化趋势的曲线等;

⑤定期(每日或每季)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2.完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加强设备异常状态分析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厂对机组等主要设备安装了一些在线监测装置,主要有:机组的振摆度测量:定转子的间隙测量,温度、压力等。当设备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实行异常状态分析和重点跟踪,如今年#3机调速器在运行中多次发现振动,波及压力抽管道,我们就采取了强化跟踪监督措施,掌握状态变化规律,找出故障的根源,利用小修机会进行了彻底处理,现在运行正常,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3.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好坏,对设备运行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透平油的处理,油的加注,设备轮换运行,甚至设备吹灰等清洁工作,每一项都不应该忽视。沙溪口水电厂的调速器为进口产品,对油质要求相当高,因此我们采取现场循环滤油,故障率比以前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了设备的寿命周期。对设备存在的缺陷应及时消除处理,做到大缺陷不过天,小缺陷不过班。确保设备处于健康运行状态。

4.应用统计数据,预测设备状态

要使统计数据预测设备状态,首先要找出统计数字与机组状态参数之间的联系。我们对机组运行小时数、发电量、启停机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有些设备虽然检修周期已到,但其运行小时累计比其他同类型设备少,于是就适当延长了设备的大修周期。而有些设备虽然未到大修周期,但其运行小时已超过计划小时s我们就适当提前小修,发现一些重大缺陷及时进行了处理。由于运用了这种方式进行了预测,每次小修前,就做好了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节省了检修时间。

5.合理确定检修项目,尽量缩短检修工期

篇10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15-01

电气自动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单一操作到多元化的转变,使智能化、信息化、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我国肩负着重大的使命,2020年将实现全面小康生活,高效的电气自动化将促进人类发展。所以,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伴随中国发展之路、下文将对电气自动化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电气自动化的概述

1.电气自动化的涵义

电气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简称,电气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对电气运行实现的自动化控制,它通过集成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进行维护和应用。目前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它应用的范围已经伸展到各个行业,从小到一个开关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其身影。电气自动化领域对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影响很大。电气自动化主要从事的是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科研开发等领域。一般来说,电气自动化在控制系统和操作应用时,会对准确的数值进行记录,从而将量变和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相结合,促进控制设备的重大发展。

2.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电气自动化在自行操作系统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具体表现为:信息科技、电子技术和智能化的完美结合。二十世纪中期电力设备的崛起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形成,二者相互结合促进各行各业的高效运作,促进经济发展。

二、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平台开放式的发展

OPC技术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以及微软窗口平台的广泛应用,与电气技术的结合,计算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EC61131标准使得编程的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IEC61131重新定义了它的语法及意义,因此,这也意味着不会出现其他的标准方言。当前,IEC61131被各大控制系统的厂商广泛的采纳和应用。

窗口平台是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微软技术已经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和规范。现如今PC以及网络技术在商业和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广泛。在电气自动化的领域内,PC应用最为广泛。此外,在控制层采用的窗口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的好处就是易于使用和维护。

2.信息技术和电气工业的自动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电气自动化与信息技术日益融合。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二是企业的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对产生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存取。同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电气自动化

第一,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和信息化

电力系统的良好发展体现在各部分体系的调节监控上,其中重要的是技术信息的合理调节与利用。因此,不能封闭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的开放化并与外界相互融合。计算机为电气自动化体系实现了内外网络连接,并得到广泛应用,形成开放的设计、决策和管理体系。电气自动化需要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进行技术上的完善,制作开放性的仿真技术并加以结合、利用和推广。所以计算机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成功的辅助电气自动化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第二,系统结构通用化

一个产业要想取得更快的发展需要拥有稳定且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更好的配合电气自动化来实现产业内部各个部门数据传输安全性,另外,通用化的系统结构可以让操作人员也可以更加方便的监控现场的运作情况以及设备的状态。

2.电气自动化产业市场化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迅速,业在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坚守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产业市场化的形成问题。在兼顾市场化问题过程中,既要求电气自动化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加强自身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也要求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的协作,来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市场化,为能够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率,电气自动化企业必须有计划的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装备需要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总之,产业市场化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产业市场化程度,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3.电气自动化生产安全化

我国电气自动化企业应当认识到安全防护行业技术多种系统及合成一体化的趋势,对安全控制系统和非安全控制系统的集成加以强调。通过加强企业的安全控制,可以让客户在现有的非安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用相对较低的安全设计成本实现自己的安全方案,这是当前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电气自动化安全系统和产品将会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的一个亮点。它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4.操作人员专业化

在系统安装的过程中,要增强操作人员对系统安装的熟练程度,尤其是要能够随时让将来最终要维护和操作该设备的人员了解安装的过程,通过了解这些设备的安装过程,可使他们对新系统拥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可使操作人员更好理解系统为何按某一特定方式安装,这样一来,在面对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操作人员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就能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

5.统一监控

对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来说,为了满足用户的方便,便于用户管理,实现设备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网络自动化和管理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应该以现有的系统为基础,对这些系统实现统一的监控。统一的监控能够减少时间和费用,并且对于维护的部分来说也更易操作。

6.计算机监控技术

计算机的监控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设备与网络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自动化和管控整体化的过程。在电气自动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系统进行维护,并且还能够准确的检查出哪些部分的系统出现问题,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避免人为的采用保护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电气自动化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我国现代的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做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产品,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电气自动化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正准确把握电气自动化的相关内容,创新电气自动化产品,确保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巍.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篇11

当前,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主要包括机械部分与电子部分两个方面,接下来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阐明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主要特点.1)机械部分:充分弄清楚故障的主要特点,是确保设备质量,提高其运行效率的重点.第一,现实中诸多方面的因素能够造成故障的产生,或许是由于某个故障造成设备产生问题,或许是由于若干故障使得设备产生问题.因此,在诊断与检查的时候需要认真仔细,因设备往往会处在持续的工作之中,因此,在各个运行阶段其状况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出.设备工作的时候,要是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不要单纯依靠一个特点而对其作出定论,需要基于故障特点来认真细致的分析,充分明确各种问题的规律[2],弄清楚是不是因各种随机因素造成,在这里,因设备故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间断性等现实特点,因此诊断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注重上面的几方面内容,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来做出分析,从而能够充分把握故障的特征及其种类,进而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2)电子部分:除去上文所述,还需要弄清楚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故障特点.在这里,因该种设备主要涉及到电子与机械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研究故障特征的时候必须注重电子部分的故障特点[3].通常来说,这一部分的故障存在突发性与隐蔽性等特点,同时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一系列外部条件将会影响到该方面的故障,这样就导致故障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或许将产生各种特点.以上的故障非常繁琐,同时还存在别的因素,因此,常常是由于若干故障一起引发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各种故障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若说当其中的机械未根据提前设置的指令工作的时候,常常将其归结为机械上的问题,然而一般出现以上故障基本上是因电子部门运转不良造成的,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认真分析各个部分,弄清楚其特征,从而充分确保所制定的策略富有原则性与针对性.

2应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有效策略

按照上面我们阐明的主要故障特征,我们能够从具体状况入手阐明明确有关故障与相应的检查维护思想.接下来我们主要针对故障提出其有效策略,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弄清楚诱发故障的根源,充分保障制定的策略富有规划性与规律性,使其始终处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中工作.现阶段,业界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这一个问题,存在多种检测手段和方法.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还能够凭借所诊断的故障特点为将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通常而言,就故障的诊断与检查,往往具有各种相应的特点与目的[4],为充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之中,同时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属于最关键的检查目的,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故障的出现,使其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中,最终能够实现维修时间的降低,这同样属于检查的主要目的.现阶段,诊断故障过程中具有若干任务:首先,检测故障,也就是检查设备工作时系统发射状况,在此基础上,细致深入的分析所得到的数据,通过这种方法诊断出现故障的位置.其次,判定所发生故障的种类,也就是当出现设备故障以后,应当对其进行分析,并能够弄清楚其所属的种类.再次,对所发生的故障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完成以上2个工作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细分故障的原则与种类,充分弄清楚产生故障的位置、其具体的根源以及具体的特点等诸多方面内容.第四,故障的恢复,当上述3个步骤结束后,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策略将其解决,使设备能够恢复正常,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通常来说,诊断故障主要是利用相关信号等来弄清楚其具体的工作状况.考虑到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诊断过程中应当充分兼顾电子与机械两个方面的特征做出细致深入的研究,同时应当努力将过去的思维方式改变.故障诊断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切忌盲目的将解气拆卸,在弄清楚设备工作状态的基础上,按照不同部分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与环境状况,弄清楚环境的影响,细致深入的分析所发生故障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业界往往通过一系列技术来诊断故障,该领域最为普及的几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环境因素检测法、自诊断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所谓环境因素检测法,也就是充分考虑设备运行的具体外部环境条件来对设备加以检测,比若说压力、湿度、温度等几个方面.所谓自诊断法,也就是在设备里面配备故障指示灯或者相应的代码、报警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整个设备中的故障所处的位置,该技术手段最为简易,在业界的应用非常普及,唯有别的方法无法找出设备故障的时候,才会选择别的技术进行检测.所谓故障树分析法,也就是通过逻辑法进行分析,非常生动,能够非常直接的掌握其中各部件相互间的关系,其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并且思路非常明确,并且符号的利用同样可以非常清晰的表示整个系统里面每一类事件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

篇12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101-01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改进与优化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集中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不断缩短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我国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学到其质的所在,借鉴他们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设定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而加快我国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的步伐。

一、发展现状

1.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热工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高新技术,既是控制理论、热能工程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体。其在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应用,从而实现对相关机械运行进行控制、调度和指令。热工自动化技术具有安全性高、耗能低、减员增效的优势,完全符合我国电力行业目前的发展形势。

热工自动化对电力企业而言可以为其带来最为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势在必行;对国家而言,热工自动化技术也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2.热工自动化水平

电力行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运转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庞大的热力体系的支持,并且各项复杂的设备常处于高温、高压、高速和易燃的特殊环境下,因此现今的热工自动化系统出了维持电厂的运转以及调度外,还实现智能保护、智能排故、智能检测、智能报警等多项新的功能。

电力行业为了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其热工自动化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靠拢。对于我国现今的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而言,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集中监控程度不高、热工测量以及仪表仪器精确度有待提升、安全监控及其保护装置覆盖不全面、机组智能化较低、程序控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没有与电力自动化技术达到一体化的标准,只有实现一台机组针对一个监管控制人员,各项控制整体化的目标才能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3 热工自动化的新成就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行业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热工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原理、材料、工艺、传感器、变送器等不断更新换代,控制系统、监控系统和安全装置也不断改进,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动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趋势

1.DCS的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单元机组DCS的监控功能从最初的DAS、MCS、FSSS、SCS四项的监控,扩展到煤然火电机组的各项控制子系统,以及新增加的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等新型工艺。DCS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生提升电厂对于整个机组体系的监控能力,但是其智能化的程度并没有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仍需要我国对其进一步开发。

智能化的监控体系在我国冶金、化工等领域中的到很好的应用,但是我国电力行业相较于其它领域起步较晚,其智能化的发展可以借鉴其它领域的发展经验。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力行业智能化的发展道路逐渐走向正轨,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应不断开发智能化的测量仪表或仪器和软件,并将其投入到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推动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智能化的仪表管理软件,其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员工对现场的传感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对其运转的状态进行远程监控,并将其变化数据记录下来,并根据工艺及时对其远程调整;自动对其精确度、各类误差等相关数据形成曲线图和报告;自动记录、分析突发故障,并对其进行智能化修复,例如跳闸、高低压不稳定等。

2.控制软件优化的发展趋势

优化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软件是未来几年内的主要研发目标。虽然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不断开发新的控制软件,但是据调查数据显示,实际运用到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应。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发真正有效的智能化的控制软件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电厂生产的专业控制软件的开发需从安全、经济效益、通用性、安装简易、调试方便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其更为有效的投入电厂的生产。例如目前电厂机组的AGC为单机方式,由于其电网超负荷运转,使其AGC机组长期处于负荷的状态,其对电厂设备以及相应机组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应该开发能够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减少对机组的损害,从而降低电力企业的整体成本。

3.EIC综合技术的应用

目前的电厂的生产过程中,电器控制装置(E)、仪表控制装置(I)、计算机控制装置(C)三者都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未来的几年里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电厂将三者相互结合,实施EIC综合技术的研发,在DCS的体系下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相应的DCS智能化发展必然要进行技术的更新,从而提升其对电厂运行的控制能力,并且还需其硬件、软件等方面的配合,共同实现EIC综合技术的应用。

4.APS技术的应用

APS技术是指操作人员按下机组的启动按钮,机组就可以根据提前输入的程序完成相应工作。该技术实现机组运行的先后顺序、运行的时间以其相应的子系统都的运行的提前设定和机组运行自动启停。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该技术并没有在电场的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APS技术的应用的实质是实现电厂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其可以减少电厂的人力成本,从而减少员工的失误造成的事故概率,并提高电厂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是增强电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该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国电厂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行业的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和集中化,实现远程操控和全面控制,降低成本和故障发生概率,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加快我国电力行业走进国际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李展.浅论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