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7 09:20:08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黄集镇位于襄阳市襄州区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东接古驿镇,西连石桥镇,南临伙牌镇,北与河南省邓州市、新野县交界。辖村(社区)41个,共有村民小组283个。版图面积253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农业人口6.6万。全镇有耕地面积17.5万亩,农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等为主。工业主要以粮油加工储备、建材、金属管业、服装加工等为主,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0万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经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心集镇建设缓慢滞约乡镇发展。以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为例:1998年,黄集镇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5个重点口子镇之一。也是襄阳市三个口子镇之一。黄集镇具有驻镇单位多(国家襄阳粮食储备库、湖北省襄北监狱等)、地处鄂豫边界的区位优势;境内有樊魏路207国道、黄老路省道、“汉十”、“许樊”两条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通过向四周辐射,可建成鄂豫边界的商贸重镇。近年来,黄集镇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了集镇的道路、绿化、给水、排水、市场、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与毗邻的河南各乡镇建设力度相比,黄集镇的建设力度还不足。作为襄阳市三个口子镇之一,黄集镇在边界中心集镇建设上日显后劲不足,发展较慢,一定程度上与所处的位置不符。在某些程度上也与襄阳市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二)农村债务问题滞约乡镇发展。笔者对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的农村债务进行了解:黄集镇下辖41个行政村(社区),共有村民小组283个, 其中95%以上的乡村都有债务,存在着村村有债,村村欠钱的现象。而且村组债务存在巨额性、多元性、无序性的特点,截止2012年底,全镇村组债务合计117878427元,其中村64267512元,组53610915元,数额巨大。债权人呈现多元化,债务的形成复杂多样,有白条抵款的、有现金交易的、有行政干预的、有亲戚朋友介绍的,随意性较大。村组债务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容易造成干群关系恶化,不利于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需尽早寻求制度途径和长效机制。

两点建议:

(一)加强中心集镇建设,切实便民利民。通过大力发展中心集镇,完善集镇功能,形成产业支撑,以市场的方式吸引农民向集镇转移,使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进程。而不是用人为的或行政包办的方式逼农民上楼,赶农民进城。一是高标准的规划管理。建议上级部门切实加强对中心集镇建设的指导,对集镇建设高标准规划的编制、特色的确定给予技术支持。加强对集镇向农村辐射规划的管理,学习外省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整合水利、交通、林业、能源、扶贫、畜牧等部门的力量,重点扶持集镇公路、供排水、绿化及垃圾污水处理、电力设施配置、文化广场兴建等宜居环境建设工程,着力改善中心集镇的镇容镇貌。三是加大资金上的重点扶持。切实加快中心集镇建设,出台专门支持中心集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工业园区。建立“中心集镇建设基金”,对建设中心集镇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发展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工业园区,扩大镇区规模,发展镇域经济,使中心集镇与产业园区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形成产业支撑。

(二)多措并举化解村组债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挤水”消债。通过清理债务中的虚假成份,挤掉债务“水分”,消除一部分债务,对村组债务,逐笔清理和审核,将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债务予以剔除。二是核实呆、死账减债。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建议区委、区政府对于已经确认为呆、死账的,或债权人主动放弃追债要求的,按照程序予以核销。三是清理债权还债。对乡村干部个人借支款项的,要逐笔清理,限期回收;对农民以前年度欠缴的税费,要登记造册,待有关清欠政策出台后通过基金会逐笔清收;对农村其他资源的发包进行清理,重新发包、公开拍卖吸取资金还债;对乡村组以及个人之间形成的三角债,鼓励债权、债务人协商后相互抵账。四是筹资还债。对用于村内道路以及其他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政策,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按照程序,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还债。五是补助还债。希望区委、区政府加大农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转移支付金额,专门用于乡村还债,减轻乡村债务压力。六是增收还债。化解村组债务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希望区委、区政府能在项目、资金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大力发展农村种养殖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

加工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消减村组债务打下坚实基础。2、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稳定工作存在的问题。调解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当前乡镇调解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一是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几千年官大于法的意识根深蒂固,老百姓法制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依然习惯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不懂得或者不愿意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问题。二是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精通调解的法律专业人才太少,一些精通调解的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充实到一线。三是经费不足。专班解决问题需要经费,一个案子有时候要经历多天或更长时间才能调解成功,用车、就餐、日用品购置等都需要经费。四是诉调、刑调对接不力。公检法单位参与调解积极性不高,受人员和干警精力限制,这些单位、人员不愿参加调解。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才能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石桥镇、古驿等镇位于襄北岗地,素有“旱包子”之称,一到干旱时节人畜饮食困难,田地旱情严重,农田水利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湖北省2011年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掀起兴修水利事业的热潮。但挖塘后续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渠系年久失修,许多渠系已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末级渠系得不到维修,严重滞约了农业发展;二是水库私有化,一到干旱时节,用水灌溉农民都要支付高额水费,成本太高,不仅阻碍了农民增收还容易引起用水矛盾;三是农田水利投入弱化,现行国家水利投入基本上不考虑中小型农田水利,主要集中在防洪水库建设、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枢纽方面,对乡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太少。

(三)城乡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与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之间出现了一些反差。我们在调研中很多老百姓反映:近年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每年都增加,由当初的几百元涨到近千元,现在退休职每月工养老金能拿到一千多元,而参保农民的基础养老金一直都是原地不动,社会上流传多日的农民基础养老金上涨的风声刮了很长时间,可迟迟不见上涨的动静。

三点建议:

(一)建立调解中心,推进法制化。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调解经费,为大调解工作提供资金保证;二是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统计考核工作,以案件调解成功率定考核。不要用一些形式主义的打分考核。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把老上访户、缠访户特别是有过非正常上访行为和违法上访的人员作为教育的重点。建议上级部门要对上访群众做好法规、政策的告知工作,对一些明显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和要求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一味地、重复的要求基层乡镇政府解决,既不利于诉求人问题的解决,也大大分散了基层工作的精力。四是积极推进诉调、检调、公调对接机制。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全面开展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和公调对接工作,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充分整合大调解工作资源,形成多种形式、多方联动、高效运行的调解模式。五是积极探索和建立专职调解员和专业调解小组,使他们能够不被其他工作牵绊,全身心投入调解工作中去。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稳定农业基础。要拿出水利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望天收”的状况,切记形式主义的短期行为和轰动效应,花了钱群众还不买账。一是各级政府将农村末级渠系整修和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通过出资、出劳的方式,共同搞好渠系、堰塘、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三是水利部门收取的水费一部分返给乡镇或村组,专门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和管理。四是寻求法律或制度途径,实现农村水利设施国有化,使农田水利这一命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避免私有化恶意抬高价格以及为了利益发生用水矛盾。五是充分信任县、乡两级政府,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高度整合后由县、乡两级政府结合实际实施,而不是各自为政,花钱换来老百姓的怨气。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待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标准,参保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逐年进行提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长久期盼,也是党践行群众路线、为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所做的一件实事。

3、党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以黄集镇为例:黄集镇现有41个村(社区),近年来镇委十分重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每个村都建起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但目前只有三分之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真正达到了服务群众的功能,仍有三分之一的村无标准的办公场所,许多是利用村小学闲置校舍改造的,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现在许多办公场所都是摆设,即便是农闲时也鲜有村干部在办公,这要靠制度制约。应多抽查找问题,使其达到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人气旺起来的目的。

(二)村干部工资待遇问题。襄阳市襄州区每名村支部书记每月工资岗位津贴仅有700元,村副职干部每月仅有400元,组干部每月仅有300元,工资非常低,导致工资积极性不高。现在农村稳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许多工作都需要村干部去协调,得罪人,受气的事时常发生,特别是许多人瞧不起村干部,让干部心里负担很重。现在农村干部现状是:一部分人凭着责任心干事;一部分人抱着当天和尚撞天钟得过且过的思想干事;一部分人觉得工作待遇太低,因此只干自己的私事,而无心管村里的工作。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 :乡镇经济;问题;对策

一、乡镇经济的相关概念

乡镇是我国政府行政区划划分中的基层政权单位,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属于区域经济范围之内。乡镇经济主要是以城镇或企业为载体,以充分利用乡镇资源优势以及塑造优秀企业为根本目的的经济。乡镇经济具有规模性、区域性、可变性等特点,主要是由乡镇工业组成,是建设新农村的支撑点,是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乡镇经济管理体制陈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我国一些地区乡镇经济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并没有指导当地经济发展的权利,各项权利都由上级政府进行掌控,乡镇政府经常会由于上级政府干预手中无权无钱而无法进行乡镇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最终导致乡镇经济发展滞后。

2.乡镇经济产业结构失调

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从土地管理方面来看,一些地区还是各家地各家种,并没有实现土地统一管理模式,这样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其次,从企业管理方面来看,很多地区都存在着跟风的现象,一些农民看其他地区做什么企业利润较大就跟着做什么,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优势就盲目发展,这样不仅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3.乡镇政府领导班子存在徇私舞弊现象

乡镇政府领导班子对乡镇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领导班子没有摆正权责平衡,不顾当地人民利益盲目建设一些面子工程,从中贪污受贿,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顺利发展。

4.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差

一些地区乡镇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威信不强,双方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一些农民并没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于政府的安排持抵触心理。认为政府的安排与自己无太大关系,牺牲一点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一来就使得政府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严重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

近些年来,我国乡镇政府工作的目标和对象发生了一些改变,各个地区政府的领导班子应当秉承着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思想。但是一些地区并没有对干部队伍建设引起重视,一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忽视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难以真正为人民服务,无法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没有意识到非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针对乡镇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目前还难以真正意义上进行落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因地适宜大力推动非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些乡镇地区经济发展止步不前的状态。

3.忽视乡镇间发展存在的差异性

我国地大物博乡镇间难免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和基础实力盲目引进一些工程项目,这样不但不会缩小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距,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直接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4.没有吸取一些地区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些乡镇政府没有吸取一些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积极与外界沟通,深入研究并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协助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仍然沿用原来旧的工作方式进行经济发展,这样只能使当地经济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四、对于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1.完善乡镇政府的管理体系

首先,乡镇政府应当结合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并加强对其工作的监督力度并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对一些工作完成较为出色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其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乡镇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向上级政府申请财政资金,加大对当地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强化

乡镇政府应当树立正确的乡镇经济发展思想,通过会议、活动等形式将乡镇经济发展思想向政府各个部门传达,使各个部门意识到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杜绝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间接地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同时,乡镇政府还应当提高领导班子人员的整体素质,强调依法行政,竭诚为人民群众服务。

3.调整地区产业结构

首先,乡镇政府应当推进城市和农村“三个集中”步伐,不仅要重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土地统一管理模式,而且还应当给予非农业经济一定的重视,促进土地、资金、电力、政策等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杜绝在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优势就盲目跟风现象的发生,提高人力物力的使用效率,保证该地区产业结构平衡。

4.加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

乡镇政府应当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加大项目投资力度。首先,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应当把有限的资金投到那些前景好、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的项目中去,减少当地就业压力;其次,乡镇政府向上级政府申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加入到乡镇经济发展中去;最后,乡镇政府还应当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对项目业务进行落实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管,树立乡镇企业品牌特色,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结论

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解决。对此,我国乡镇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职能,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的方式寻求一条更适合乡镇经济发展的道路, 促进乡镇经济顺利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苏平平.乡域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2(01).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所谓乡镇规划,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乡镇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从而实现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数量多、分布广,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城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06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1982年提高了24.58%。我国大部分农民都居住在乡镇,乡镇规划建设的好坏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极大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及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乡镇规划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只有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乡镇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提高规划和管理的水平,不断推进乡镇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规划和建设好符合人居环境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乡镇,对于调整城乡布局、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规模偏小,建设水平低某些乡镇建设水平偏低,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落后,妨碍了乡镇内各行业生产、服务的正常进行和乡镇居民日常生活。这不仅使得乡镇消费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又阻碍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生了资金和资源方面的浪费。同时,乡镇人口规模较小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乡镇能够统筹的资源有限,不仅难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相应的辐射作用。因此,乡镇难以产生极化效应,发展速度有限,竞争能力提高缓慢。

2、乡镇规划编制水平低,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对规划认识不足、意识落后和缺乏资金等原因,很多乡镇对乡镇规划的编制不够重视,或者根本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更谈不上乡镇总体建设。很多乡镇尽管在建镇时都有总体规划,但大多已年久失“修”,规划已不具有其科学指导乡镇建设的作用,且分管乡镇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一般只有一两人,根本无法应对复杂而忙乱的乡镇建设事务。加之编制乡镇规划收费少,没有结合或与现状调查结合较少,生搬硬套教科书,规划重点工程主体不明确,造成乡镇规划编制水平低,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等。

3、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很多乡镇建设只重视发展速度,盲目发展赶超精神,忽略自身经济水平低的问题。当发展建设时,乡镇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一方面有些乡镇政府就采用行政手段逼老百姓“挖掘潜力”;另一方面,采取以减税让地换发展,随意出台减税、免税、返税、让地的土政策。

4、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排放出来,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河流。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从而影响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5、思想意识滞后

解决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问题是推进乡镇规划的首要问题。大多数群众对城乡规划建设思想意识不强,主观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没有把自己作为乡镇规划建设的主体;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也不够到位,习惯于重城镇工业发展,轻视农村规划建设,没有从长远考虑谋划新农村建设,往往出现乡镇规划无人问津或是审批时间过长、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等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加强乡镇规划建设措施

1、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乡镇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规划要就乡镇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成问卷,向群众征求意见,始终贯彻“自上而下,从下而上”的规划过程,把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作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点,完善中心村的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全面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道路等级符合村庄发展,避免道路过宽、浪费土地,并应减少过境道路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搞好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化,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村民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不断改善城镇的建设环境和投资环境。

2、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提高对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大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要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变化,不仅要制定近期目标,还要制度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保证乡镇规划可以长远地合理地发展下去,促进乡镇经济合理发展,能顺应全国乡镇发展趋势。

3、坚持城镇居民参与乡镇的建设发展

乡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城镇居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3]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乡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4、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1)小城镇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必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划归为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避免政出多门,自行其是。

(2)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有小城镇参保方、筹资方、受保对象、有关社会团体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镇社保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搞“一刀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各小城镇应立足于自身的情况,结合实际来探讨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保障体制。

5、强化认识引导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重要是培育功能,不是简单地盖房子,不是盲目地把农民赶进集镇而政府就此撒手不管。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要遵循规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小城镇不能就建设而发展,而应当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市场建设、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使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除此之外,上级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乡镇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组织赴各地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考察,开阔视野。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审批上报的小城镇规划;同时,要像广东沿海地区那样,提拔乡镇领导与建设小城镇的政绩挂钩,上下级要签订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制。

结束语

研究乡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乡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乡镇管理水平、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镇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55-0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随着这一政策的提出各级乡镇政府纷纷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活动。对于农村一些乡镇来说,电视广播站是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但由于农村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有限严重制约了乡镇广电站的发展。于是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加强广播电视基础建议,不断满足乡镇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使农村有线电视做到“村村通”有线广播做到“村村响”等一系列惠民标准。近年来,在各级乡政府及各省广电局的指导下,部分乡镇广播电视站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通过调查显示,乡镇广电站的发展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促进乡镇广电站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乡镇广电站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举措。

一. 乡镇广播电视站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约束机制不完善

我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管理模式还是主要以三大管理模式,即: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及构建网络公司的管理模式。而部分乡镇广播电视站并没有意识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重要性及优越性,大都依赖于以块为主及网络公司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而这两种管理模式,约束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它是指乡镇广播电视站的人、财、物都由当地的乡镇党委和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上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指导。该管理模式其实是一种双重管理的模式,各种人力物力经费都是由县广电部门直接从广播电视事业划分到乡镇,再由乡镇负责人依据上级的指示对广播电视站相关人员进行行政管理。 这样一来当地县广电局根本无法确确的了解到当地乡镇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而乡镇负责人由于权力的限制无法满足或解决广播电视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经常出现,资金投入不够、广播及网络方面技术得不到保障,维护人员较少等一系列状况,导致两头都管不好。而构建网络公司的管理模式虽然在资金的配置方面比较灵活,盈亏自负利于广播电视的发展,但是网络公司的管理模式太过重视于自身的利益,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及素质都达不到相关的要求,且在对广播电视的管理维护方面意识薄弱,导致各乡镇广播电视不能持续发展。

1.2 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低落,定位模糊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从事乡镇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机线工作人员,大都都是年龄较大的老员工,他们都是在早期招聘就进来的,但是由于自身接受的教育水平程度不高,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而年轻的相关技术人员虽然素质能跟的上但专业水平过不了关,因达不到相关的工作标准而无法胜任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相关工作。另外乡镇广播电视站常常出现专职不专用的现象,虽然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的人头数是挂在那里,但是却让他们进行其它行政工作或者给政府机关办事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因为广电站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低落,定位模糊。这样一来严重制约了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使之停滞不前。

1.3 农村发展跟不上,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在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国大部分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发展不平衡导致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就拿广播电视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出现在较落后的乡镇地区随便腾出一间破旧的房间作为广播电视站的工作室。而且比较落后的村庄广播电视站工作房的设施都比较老化、陈旧、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

二.乡镇广播电视站发展的对策

2.1 构建广电站管理统一标准

通过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乡镇广播电视站发展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根本性原因还是因为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熟话说的好“行业要发展,标准要先行”制定出相关的工作标准使乡镇广播电视站各方面管理得到规化,落实好每个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岗位及职能。由此可见构建管理统一标准在乡镇广播电视站事业发展道路上起了关键性作用。然而构建管理统一标准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其一,构建宣传工作标准。基于农村有线广播具有地域性和贴近民生等特点,广电站要在转播好上级指示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前提下,构建宣传工作标准充分发挥有线广播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构建以当地文化生活相关的自办有线广播节目宣传标准,比如当地农作物信息、生活信息及新农村新作风等。其二是技术维护保障标准,要求各乡镇广电局根据当地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配备好基本设施,制定出相关的技术维护保障标准。其三是内部管理标准。根据当地广电站安全播出的实际要求制定出内部管理标准使内部工作人员相互制约共同进步。通过构建统一标准促进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2 明确广电站基本定位

进一步明确乡镇广电站的基本定位,发挥好各项职能是进行乡镇广电站改革的必要举措。广电局要充分的意识到只有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满足才能更快的推动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各广电服务单位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使农村有线电视做到“村村通”有线广播做到“村村响”等一系列惠民标准。并按照当地乡镇广电站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用人制度,避免出现专职人员不专用的现象,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不断强化广播电视站用人机制,且要求各乡镇广电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2.3 加强农村广电站人力物力的投入

农村发展跟不上,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广电站人力物力投入不够,不能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平衡的发展。因此各乡镇政府要充分意识到乡镇广播电视站对农村工作及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广电站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各省级部门应加强对乡镇广电站的督查工作,避免当地财政部分出现贪污等现象,督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使乡镇广播影视真正做到惠民服务。

三.总结

综上所述,乡镇广播电视站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立足于当地基本实情,从实际出发,当地广电局及乡镇政府履行好各项职责工作,相信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也将进入全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扎根乡镇护理工作20年,对乡镇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艰苦的工作环境、紧张的护患关系、护理人才的流失等因素阻碍了乡镇的护理发展,祈望未来的护理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1、 乡镇护理发展存在问题

1、1 护理管理人才的缺乏

护长是护士的核心领导人,领路人,是所在医院护理发展的方向,是促进护理发展的有力保证和实施者。因此,作为一个护理管理着,不但要具备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这样,才能很好的开展和完成护理的各项工作,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推动护理的发展。

但是由于乡镇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工资福利,生活环境,陈旧观念对护士的鄙视等问题,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和缺乏,致使乡镇护理发展停滞不前。

1、2 护士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2、1 乡镇护士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普遍较低。造成这个原因也是社会遗留下的问题,有些同志是政策性照顾安排做护理工作的,只参加过短期的护理培训班,还有一些是医士毕业的为了找到一份工作也改行做了护理,由此看看见陈旧性的观念对护理工作的日常工作和护理发展存在的不利的影响有多大了。

1、2、2 乡镇护理的工作重体力轻脑力,更多体现在执行医嘱上,机械的把医嘱执行到病人身上,常常是只做到治疗没办法顾上了护理,真是应了民间的说法:医生的嘴,护士的腿。这种工作每天简单而繁琐,待遇差,生活得不到保障,打击了护士的上进心,不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不求更新,业务水平下降。

1、2、3 乡镇护士的业务培训没有系统的计划以及强力的执行保障。

一方面是院内培训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预定的计划,即使有了也是纸上谈兵,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实施过程,有些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一些象征性的学习,这种做法不能为护士提供学习业务知识的平台。虽然本人认为县级以上的医院对护士频繁的培训和考试加重了护士身心健康的折磨,但是,为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应因材施教,进行必要的学习和考试。

二是院外培训的机会也少得可怜,没有规划到选送护士上上级医院学习,只是偶尔有个别护士去学习,比如手术室的护理。但是,县级医院就不同,他们是有针对性的选送护士进修学习的,比如重症监护等专项护理。这对于提高医院护理的整体素质相当有效。

1、3 医院内领导的尊重与重视

护理工作是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领导对护理的重视和尊重与否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和阻碍护理的发展,领导因材所用的明智选择将直接影响护理的工作质量的好坏。可体现在护长的选拔上,一个优秀的护长将能带领医院的护理工作走上一个好的新的台阶。

1、4 医院的后勤供给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在乡镇卫生院,普遍分工不明显,后勤供给的工作有时候也只能护长亲力而为,比如护理上所需的物资的购买。这种情况就浪费了护长花在护理方面的时间和精力。

2、 乡镇护理的发展展望

2、1 护理整体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2、1、1 护士的个人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体现在文化程度的提高,所有的护士人员都经过了学习取得了护理专业的毕业证,从大多数是中专毕业渐渐转成为大专毕业的,并向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等延伸,技术操作能力也日渐娴熟,具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带教经验,健全上岗后的业务培训,以老带新,致使所有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都不断的提高,成为了一支专业性强的服务群体。

2、1、2 医院领导对护理的积极管理态度,产生了优秀的护理管理人才,敢抓敢管,勤奋学习,勇于探新,实行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落实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的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救护等专科护理。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减轻痛苦,去除疾病,向

s="keylink">陈旧性观念对护士的评价给予最切实的反击,树立“白衣天使”的威望和光辉形象,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2.2 普及护理健康宣教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停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卫生科普知识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各种疾病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也相应出现,比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性病等。针对这些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健康知识宣教方案及计划,对公众进行了广泛的有力的宣教,并能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减少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于流行。

2.3 护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护理工作是一项体力脑力兼顾的高强度的劳动,服务的对象是人,目的是为病人减轻痛苦,解除疾病,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受伤害的风险。《护士条例》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艰辛和危险,保障了护士在应尽义务时享有该得到的权利,维护了护士权益,稳定护理队伍的健康发展,更能很好地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2.4 医生、护士、患者关系有了良好的改善

医疗水平、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护理有了准确、及时、细致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确保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减少了因误诊和护理不当引发的纠纷;并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广大群众对疾病的发展、转归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表现出对疾病的处理有了相应理解,减少因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因而未来的工作中,将产生医护患关系的良好状态。

2.5 护理工作环境与条件的改善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事业的发展投资增加,护理文件书写将执行计算机操作,其它的护理设备比如血压计等改成自动化设施,一切都在科学化管理。病房宽敞,病床舒适整洁,抢救与护理设备齐全,并具有科学性、准确性、自动化。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玉米是古城乡栽培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海拔900~1 900 m的地区均有分布,是该乡山区、半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粮;是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养猪业中,除少数部分以小麦、豌豆、蚕豆作精料外,绝大部分是以玉米为精料来发展养殖业的;在加工业中,玉米是酿酒业的主要原料,通过产品的转化加工使玉米的产品产值产生了较大增值,为地方财政增加了税收,因此玉米生产在该乡农村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城乡玉米常年播种面积1 000 hm2,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1.8%;产量占粮食全年总量的46.5%;以目前的实际生产水平来看,玉米平均产量仅2 775 kg/hm2(以村为单位,平均产量最低1 207.5 kg/hm2,最高3 520.5 kg/hm2),平均产量与土地实际生产能力相差甚远,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该乡粮食生产及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减缓了农业内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影响了全乡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古城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劳动者素质差,新技术应用程度低

由于受自然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整个农业劳动力组织素质差。一是劳动者生产观念落后,无法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束缚,导致生产方式落后;二是素质差导致科技意识不强,影响科技措施的推广。如玉米地膜栽培面积仅占27%,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占35.7%,不但面积所占比例小,而且推广应用的技术到位率很低。劳动者是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劳动者的素质与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劳动者素质差,严重地制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科技的增产潜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大部分农村尚未真正表现出来,导致生产水平仍然处在较低阶段。

2.2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古城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可以说绝大部分旱地是靠天产出,风调雨顺年份可收获较好的产量,异常气候年份则易造成大幅度减产。由于全乡大部分旱地分布海拔高,坡度陡,水浇地所占比例小,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层变浅,土壤墒情差,保肥、保水性差,土地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迂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易造成玉米减产[1]。

2.3品种退化,抗逆性差

品种在粮食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古城乡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玉米品种存在着严重退化的现象,当地老品种退化现象尤为突出。随着种植年代的增加,不注意选留种,导致玉米植株高度偏高(一般在3.5 m左右),果穗变小,秃顶率增加;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等病害发生严重,根据对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群改种墨白一号的调查表现,植株总体偏高,平均为3.2 m,比杂交玉米会单4号平均高出1.3 m。植株过高,抗倒伏能力弱,迂风造成大面积倒伏,导致减产,严重地制约全乡玉米生产的发展。

2.4土地经营不当,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土地生产经营形式实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形式,由于农民意识差,只注重土地的自然肥力,而忽视了土地的培肥。用养分离,只用不养,土壤养分含量严重下降,且各种养分比例失调。在土地耕种过程中,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旱地远离居住地,有机畜肥难以运送到旱地施用,形成了单一施用化肥的习惯。加之群众对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缺乏了解,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大部分是集中烧毁,造成有机养分丧失,使土壤养分含量比例失去平衡,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易板结,宜耕性差,理化性状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由此可见,因土地经营不当,不注重土地的增肥,导致了土壤肥力较大幅度的变化,养分含量严重下降,给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5种植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出量低

农作物种植管理水平除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受劳动者素质直接影响,由于劳动者素质低,科学种田的意识差,形成了数年来大面积种植、低水平管理的种植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首先从种植方式开始,虽杜绝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种植方式[2-5],但仍然有较大部分面积还采用撒播和随犁沟种植,规格化种植所占比例小,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不足,一般在3.15万~3.75万株/hm2,老品种仅为2.25万株/hm2左右。尤其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玉米育苗定向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等所占比例小,据2011年统计资料,全乡玉米育苗定向移栽面积40 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3.6%,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为252.73 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24.7%。其次是中耕及施肥管理水平低,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农户受经济条件影响,施肥水平低,平均施化学氮肥225 kg/hm2,有的甚至是无肥料可施,仍种“卫生地”;除施肥水平低,还存在施肥方法不当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施肥方法是先中耕,后施肥,肥料在土表,经阳光照射和雨水冲淋,导致肥料挥发、流失、损失严重。此外,病虫害防治意识差,对目前玉米上出现的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危害未引起重视,绝大部分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给玉米的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3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

3.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施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实现科教兴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农民的科技意识才能加强,科技兴农战略才能在广大农村实施。在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结合“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乡(镇)村级成人技校,组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劳动者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初级教育,培训一批实用型的农科员和科技户,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实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可采用田间实地讲解培训,还可利用图片资料、宣传专栏和电影、录像等进行宣传,不论是采用任何形式的培训,其目的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加科技推广技术的到位率,使其不但掌握全面的科技推广技能,还了解市场学和营销学,全面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产值。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是粮食作物获得高产的关键。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托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草)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对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整治水土流失,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势头的同时;对25°以下的耕地实施坡改梯,把坡耕地变为水平台地,提高其保肥、保水能力,减少土、肥、水流失。在实施坡改梯的同时,加强沟渠配套建设,山区重点抓好“五小”水利设施建设,逐渐使梯地变为水浇地,提高水利化程度,把大部分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地,实现人均建设667 m2以上高稳产农田地的目标。

3.3扩大新品种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

扩大新品种推广,提高良种的覆盖率是提高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6]。从近几年所推广的杂交组合来看,思单3号、会单4号、雅玉889、正大615、迪卡2号、罗单5号等品种适应性好、产量高,群众反映较好。只有从当地气候条件出发,引入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杂交组合,大力宣传发动,并辅之以必要的推广措施(如采取责任状管理,加强行政参与及种价补贴等),使杂交玉米覆盖率从目前的48.9%逐步提高到80%以上,基本实现良种化,用良种替代种性退化的老品种,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从而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

3.4合理施肥,用地与养地结合

针对古城乡旱地土壤所具有的酸、瘦、干、薄、速效养分低的特点,利用农业电脑专家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比例及作物生长发育需要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肥,力求做到施肥数量、种类搭配和施肥方法趋于合理,减少养分损失,充分发挥养分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使土壤养分能协调平衡供给作物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绿肥及提倡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

3.5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日益突出,要使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只有采取生物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配套措施,在力争实现良种化的同时,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育苗定向移栽、作物基因诱导剂的应用等措施;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80%以上甚至更多的面积实现格式化种植,海拔1 500 m以上的旱地玉米基本实现地膜栽培,保证有效植株达5.25万株/hm2以上,不断引进国内、国外的高产栽培技术,改变落后的栽培管理方式,提高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4结语

总之,随着全乡人口的增加,可耕种面积的不断减少,要保证人民生活的物质需要,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增加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单位产出量,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全乡粮食及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参考文献

[1] 王清礼.玉米灌浆速度与气象条件的初步分析[J].华北农学报,1981(3):71-74.

[2] 王宜伦,李祥剑,张许,等. 豫东平原夏玉米平衡施钾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4):39-42.

[3] 江东岭,杜雄,张宁,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3):201-207.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8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基层单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其经济发展状况将直接体现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因此,对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的基层政权单位,是介于城市和乡村的重点过渡空间,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中心,直接面向基层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与文化教育中心,是物资、人流的集散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乡镇经济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农业、农民是乡镇经济的主要发展主体,只有乡镇经济发展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才会有保障,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和提升。我国乡镇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50%,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乡镇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乡镇人民的小康生活得到实现,全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我国的小康目标才会达到。其次,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2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河南省共有乡镇1 839个,其中1 107个建制镇,732个乡。全省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是1 565.12万公顷。乡镇常住人口为7 787.06万人,常住户数为2 127.35万户,户籍人口8 630.05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达到7 629.06万人。整体来看,河南省乡镇农村土地流转加快,2014年,全省乡镇耕地流转面积达127.3万公顷,比2013年增长了10.25%。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省乡镇共有工业企业25.03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 5105.64亿元,比2013年增长9.7%。基础设施逐步增加,2014年全省乡镇已有75.7%的村通了公共交通,有89%的村通了有线电视,有97.7%的村通了宽带,有45.1%的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来看,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财政实力较弱、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欠发达乡镇发展滞后等问题。

2.1 乡镇自身经济实力依然较弱,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一方面,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配套对资金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态势,导致乡镇自身经济实力还依然较弱。因此乡镇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2014年,全省有1 487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不足2 000万元,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2.8%,其中755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还不足800万元,占全省乡镇的41.1%。从财政收支看,全省有409个乡镇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占全省乡镇的22.2%。总体而言,乡镇财力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居民参保比例低

乡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因素。在河南省乡镇人口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所占乡镇总人口总数量的百分比不到4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乡镇人口数量更少。与我国城市社会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比较,乡镇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完善、保障标准较低、各地差别大以及保障范围较为狭窄,尤其有些农民没有能够在各类企业中就业与工作,这些农民加入医保、养老保险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还没能得到更为妥善的解决,显得更为困难。

2.3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程度,一方面决定乡镇聚集效应的程度,另一方面还影响着着乡镇经济社会在建设和推进中的运行质量及持续发展动力,也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素质和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统计网官方数据显示,河南省省只有89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1 076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公共交通,有1 448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也就是说全省仍有51.4%、41.5%、21.3%的乡镇没有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共交通和有线电视。同时,全省还有1 359个乡镇燃气普及率不足50%,占乡镇总数的73.9%,有1 018个乡镇所有村没有一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占乡镇总数的55.4%。总体来看,河南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从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2.4 欠发达乡镇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多

多数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位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城市区域附近,这些地区生产力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发展较为完善。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乡镇,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小型乡镇企业经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占有相当的比例,受此影响制约了该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全省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乡镇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显得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及领导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3 对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做好乡镇财源建设,增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

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搞好财源建设工作,财政和经济就会相互促进。乡镇财源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河南是农业大省,乡镇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基础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定位发展乡镇特色农业,对农村产品找准市场定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培植绿色生态型、特色型乡镇财源。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民开发绿色天然产品,逐步打造出农产品品牌效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尤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要优先扶持,使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保证支柱财源,开拓新的效益财源。第三,发展个体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培植新的财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个体私营经济的规模,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提高的同时,为乡镇财政提供更多的收入,从而成为乡镇财政新的财源增长点,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实力的逐步增强。

3.2 加快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改善乡镇社会保障滞后状况

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河南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在国家投入的同时,河南省地方政府也要利用公共资源,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在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大胆探索,要着眼于河南省乡镇农村实际情况,以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学习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农民自我保障,与社会互济为辅相结合,与社会基本保障、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互融合,逐步改善河南省农村乡镇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农民能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河南省农民的综合素质。

3.3 加大乡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打造优质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是乡镇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吸引资本和人口向乡镇集中的重要因素。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多渠道对资金进行筹集,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得以不断改善。项目根据其本身的性质来采用相应的投资方式,纯公益性项目则由乡镇政府集中财力进行投资,例如道路、环境治理等;准公益性项目、一般收费项目等,则可以采取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投资方式,由于它的收益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会有差额,差额的弥补可以有政府直接进行财政补贴,也可以由建设项目自身衍生效益来进行弥补;盈利性项目要走市场化投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使各经济成分平等参与,实行由政府规划,企业建设,投资人对项目受益和损失进行负责的真正的市场化投资机制。

3.4 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

木桶原理让人们明白,桶中水的多少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来讲,欠发达地区就是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所在。多年来,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很多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市已经位居前列,但若按人均指标来计算,名次仍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数量大、落后地区量大面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如此,根据目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现象,各地乡镇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发展,清晰定位,合理布局,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针对乡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好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壮大自己的产业优势,使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壮大起来,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4 结 语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搞好了,对推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全省总体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找到更适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解决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调队区域经济调查处.2015年河南省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2015.

[2]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

[3]蔡其旭.探讨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资,2014(4).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 小煤矿;发展问题;对策

Key words: small coal mine;development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76-02

1 煤矿开发现状

奉节县在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西口,是四川、重庆连接陕、鄂两省的水运交通要道。十一五期间,奉节县矿山开局经调整后,以呈合理化、规范化,成效特别明显。煤矿开采通过资源整合已从十一五初期的212个减少至目前的69个,煤炭产量为409万吨/年。全县煤炭资源赋存较为丰富,截止2010年底,奉节县累计勘查煤炭资源储量32791.5万吨,属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重庆市第一产煤大县。主要分布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上统吴家坪组以及下统梁山组。全县所产煤炭主要供本县生活和地方工业用煤,有少量外运供区、县使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总体情况 奉节县煤矿安全监管有特色、力度大、效果好。监管的目标明确、方法多样、管理严格,并设立了安监员驻矿制度,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安全投入大,基本上完善了对矿井监控工作,安全管理措施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安全形势逐年好转。但企业还是存在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和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等实际问题。

2.2 开采条件 奉节县境内属多煤层地区,既有滨海沼泽相,又有海陆交互和内陆湖泊相含煤岩系,煤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较大,薄煤层、煤线也较多,并含煤的包体、浸染体。大部分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以及煤层埋藏不深。矿区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道路条件差,不能满足矿井发展的需要。

2.3 开拓部署 调研的矿井中,大多是采用平硐开拓,多数矿井工业广场布置严重不合理。整个矿井的开拓、准备、回采不清晰,很多矿井只有掘进面,没有采煤面或者采用前进式边掘边采,由于没有采掘部署计划,矿井采掘比严重失调,整个矿井开采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和长远部署。

2.4 生产系统

2.4.1 采煤和掘进 小型矿井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由于大部分矿井煤层属于极薄煤层,仅仅0.3m左右,采煤工作面在回采时由于煤层较薄不得不采用破底的方式进行采煤工作,采煤工作面破煤、支护等均较落后。巷道的掘进大部分基本为半煤巷,由于顶板相对较好,多为裸巷或采用木支柱支护,少数矿井部分巷道已使用工字钢支护和砌碹支护,基本上没有采用锚杆支护。在掘进过程中空顶作业现象普遍,没有采用前探梁或锚杆等临时支护。

2.4.2 机电、运输和提升 大部分矿井在机电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大部分矿井运输采用人力推车,只有少部分矿井运输采用蓄电池机车。矿井内车场不能满足调车要求,存在顶车、顶推车现像。轨道多采用15kg/m钢轨铺设,绝大部分采用简易道岔,轨道铺设质量较差,矿车经常掉道等。斜巷提升满足“一坡三档”设施、提升信号等要求,按照到位,但没有正常使用,形同虚设;且大多数斜巷存在无地滚、地滚不全或失效等问题;钢轨轨型、道木及构件不大规范。

2.4.3 供电、压风和排水 部分矿井无双回路供电,整个供电系统不稳,存在停电现象。矿区内电压不稳定,供电不稳定。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供电还达不到实现“三专两闭锁”的要求。地面压风系统不完善,多数矿井井下采用移动压风机。大部分矿井内运输大巷水沟设计施工不规范,多数为毛水沟,水沟的断面没有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的断面要求,水沟内淤泥没有及时清理,部分巷道积水。部分矿井排水系统不完善。

2.4.4 矿井“一通三防” 部分矿井的通风能力不足,总供风量不足,风机的选型没有按设计计算选用,不能和生产匹配;部分矿井按照设计选用风机后,但通风设施不齐全,通风构筑物质量较差,漏风较为严重,造成用风地点风量不足。井下巷道障碍物不及时清理,造成通风阻力过大。部分矿井无消防、防尘系统或防尘系统不完善,并没有坚持正常使用。转载点、放煤口等产生煤岩尘的地点没有安装或没有正常使用喷雾、洒水等设施;钻眼未采取湿式打眼等。防突方面,区内矿井绝大部分为瓦斯矿井,不存在采取“四位一体”防突措施的情况。

2.4.5 监控、通信系统 目前各矿均安装有监控系统,但大部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正常使用,形同虚设,不能真实反映井下实际监测地点的瓦斯浓度和其它情况。多数矿井缺乏井上、下通信系统或不完善,设置不全,未覆盖井下需要设置的地点。

2.5 安全管理 企业缺乏对总体发展的规划。企业处理长期与短期利益时,考虑短期利益的多。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是制度相对完善,但落实不好,人情大于制度,经济效益差。

2.6 技术力量 从全县来看,绝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偏低。据现场调研,部分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全县拥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数量极少,且技术人员不稳定。煤矿企业经营获得各种服务和帮助的渠道少、成本高、时间长,制约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

3 相应对策

①继续加大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力度。设置更为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小矿山的准入条件,对设置和改扩建的煤矿开采项目,鼓励和指导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大程度地减少盲目性,降低风险,严把审批关。②加强地质勘探和测量工作。县域内矿山地质复杂,且没有相关的地质资料,煤矿企业进行地质勘探和测量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技术上的优惠和支持。③优化矿井开拓布局,加快技术改造。依据矿井现有布局,依靠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对现有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推行集中布置,合理的开采顺序,提高机械化水平,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采用成熟的后退式长壁采煤法。④推行煤矿标准化建设。要在县内各煤矿积极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依照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根据各种类型煤矿的实际情况,制定矿井的质量标准,树立标准化建设的示范矿井,带动全县煤矿技术、质量改进。全县范围内针对质量标准化工作突出的矿井实行一定的激励政策。⑤继续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生产。要继续加大安全投入,不仅是安全设备上增加,还要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更要加大科技投入。从设备、机制、科技上确保安全生产。⑥坚持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力度。⑦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以及社会服务。政府利用政策扶持煤矿使用先进技术。政策扶持推行正规后退式开采,推行后退式走向长壁采煤,政府给予一定税费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采煤技术改进,选择具备条件的煤矿先进行试点,搞好示范矿建设,带动全县煤矿技术改进。⑧加大煤矿企业管理、技术力量和从业人员培训的力度。⑨加强人力资源引进。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任人唯贤。注重以人为本,为人才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每个矿井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甚至本科毕业生到小煤矿工作,采取多种积极政策吸引人才,并激励人才更好的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做到安全和生产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对策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城镇的基层企业,在推动我国乡镇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使乡镇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解决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关注度不够

乡镇企业的关注点是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长远目标。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乡镇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放在企业本身的经济增长率和销售份额上,而忽视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财务管理链条。试想,一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低谷阶段时,会出现资金短缺、销售额下降等甚至面临倒闭的局面,此时的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明确企业的资金动向和运转情况,查漏补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短缺

首先,乡镇企业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影响,相应的管理人员不愿意走出城市到农村发展,同时,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制约,乡镇企业的财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其次,由于乡镇企业缺乏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财政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不大。最后,乡镇企业家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财务管理权力的外移没有信心,对聘请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心存芥蒂。以上的原因均导致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才短缺。

3.乡镇企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经济往来支出越来越频繁,经济数目越来越大。而乡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资金往来出现混乱的局面。而一些小的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定期的培训制度,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管理知识梳理的不透彻,在实践中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不利于财务业务的开展和完善。

4.乡镇企业的资金短缺、流动性差

乡镇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农村。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缓慢性,是乡镇企业的资金短缺的原因之一,而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要求门槛相对较高是另一个原因。规模较小、生命周期较短的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困难,加之乡镇企业本身的信息不畅通,相应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少有合作伙伴,不利于乡镇企业产品的销售,致使乡镇企业的流动资金差。

二、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对策

1.确定财务管理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乡镇企业家应该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的经营理念,提升财务管理在乡镇企业组织框架的地位。经济是国民发展的命脉,而财务管理规范化直接影响我国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充分说明确定财务管理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性。而乡镇企业家应该学会放权,把权力放到有才能、有发展的管理者手中,为乡镇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2.配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乡镇企业应该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招聘专业性强、文化水平高、细心稳重的财务管理人员,为其提供长远的发展空间,保证其合理的薪酬。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为留住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主动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人员不同时期的心理动态,了解其对本专业领域的看法和需求,积极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逐渐改变传统的记账方式,建立便捷、准确的财务报表,节约时间和人力,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3.建立健全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忧患意识,主动对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进行外部考察,确保企业资金投入的准确性。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把企业的资金用活,确保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定期进行统计和记录,以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对于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技能和技巧;建立奖惩制度,对于积极表现并具有创新意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丰厚的奖金并嘉奖,在公司树立模范作用。同时,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比较敏感,对不遵守公司的相应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给予严厉的批评。科学的奖惩制度,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推动我国乡镇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和健康的发展。

4.政府为乡镇企业提供融资扶持政策

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小、且运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无疑使乡镇企业融资出现困境。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出促进民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对乡镇企业,政府应给与相应的融资扶持政策。建立专门的乡镇企业的扶持资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乡镇企业也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融资渠道,鼓励职工融资,有利于提升乡镇企业的整体业绩。在贷款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记录,确保及时还款,为乡镇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记录,为以后的合作提供更好的的契机。政府应不断拓宽乡镇企业产品的宣传途径,让口碑好、产品优的乡镇企业走出农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广阔空间。

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解决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地方经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应转变传统思想,引进先进的人才,更新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简单、易懂的财务报表制度。同时,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应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的企业经营理念,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使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创造出更好的佳绩,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龙.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 时代经贸,2008(12):146-147.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0

一、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的现状

1.乡镇财政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但是乡镇财政却出现了财源不足的现象,而且在财政改革的过程中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目前财政管理支配面相当大,资金量也很可观,仅靠政府支持根本满足不了财政需求。所以,尽管现在政府正在完善乡镇财政建设,但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

2.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深化进行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政府缺乏农业生产的控制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限制、现社会给予的经济压力、农民缺乏正确的意识等仍是现在农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

二、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中存在主要问题

1.乡镇财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1)目前乡镇财政收入少,财源乏力是主要问题。乡镇财政造血功能差,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向人民征收。而且现有的乡镇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乡镇发展不统一,政府支持又较少等造成了乡镇财源有限,稳定性差,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2)乡镇财政支出较多,收支过程存在问题。乡镇财政作为政府机构之一,其职能就包括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建设各乡镇基础设施等,以满足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使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但县镇支出却随着乡镇的发展日益增多,造成了现在乡镇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3)由于乡镇财政负责面太广,包括乡镇的教育、医疗、农业、林业等各方面,使之出现债务量大的现象。但乡镇行政单位中存在太多需要供养的人,使之需负担的人员经费长期居高,还有现在乡镇的历史债务仍未还清,现在乡镇财政出现债务过于沉重的现象。

(4)资金管理混乱现象严重。由于乡镇财政面临着收入少、支出多的压力,为了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人员工资等,财政部门借用行政经费、挪用项目资金、截留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体制不完善,内部财政控制不严密,造成了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建设中政府缺乏农业生产的控制力,尽管农业部门有相应的支持与辅助,但主要都是由农民自己决定农业生产。这种情况由于农民自身缺乏对行情的判断能力,种植又缺乏专业性,导致了生产缺乏科学性,会使农民失去很多机会。

现在农民对于农业的意识存在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一种是传统的小农民思想,他们只要求生存温饱,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拒绝学习新的、科学的农业知识;还有一种是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的弃农心理,他们一心向往大城市、新生活,不愿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放弃了农业。这两种思想直接限制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再者,是由于目前农业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当初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就现在农业生产而言,但这种制度还是造成了土地资源分散的现状,也使规模性的经营和整体农业把关的生产方式很难进行。

最后,现在的社会现状,诸如:子女上学、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造成了现代农民沉重的经济压力。所以现在农民对农业的将来持有的态度是偏悲观的。农民并不认为现在的一方土地可以解决现有的经济压力。

三、完善财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设

目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进行明确的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乡镇财政不能仅仅依靠税收作为财政来源,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鼓励人们创业,同时理顺县乡与上级的财政分配,促进城乡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所以乡镇财政建设和农村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应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基本上满足了温饱,但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重。而财政来源主要依靠乡镇财政的投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更完善的乡镇财政体制,对农村基层财政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乡镇财政建设困难重重,在满足农村社会需要、配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等方面仍有不足。所以,目前乡镇财政需要放弃就公共产品论公共产品的现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农村基层财政公共支出制度,促进乡镇发展。

2.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规范财政财务工作流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是现财政的首要任务。在财政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完善;强化预算管理;强化债务债权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等措施规范理财行为。

3.统筹城乡发展

在促进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应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经济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1

乡镇财政代表了我国农村乡镇财力分配的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情况下,乡镇财政的工作内容是为乡镇一级政府履行政治、社会和经济管理,提供财力支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环境下,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实力离不开对乡镇财政的发展。

一、乡镇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走访结果显示,现阶段制约乡镇财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将几个重点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1.部分乡镇财源的基础较差,收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1)虽然有个别乡镇的财政收入不错,不过总体来看,一般乡镇财政的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依靠农业收入支撑,其它的潜在收入较少。(2)仅仅依靠养殖和种植来支撑乡镇财政,那么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碰上灾害性天气,那么这一年的乡镇财政收入就要大大减少。并且农业的增加值较低,乡镇又缺少高科技产品,很难实现乡镇财政的发展目标。

2.乡镇财政体制不完善,有待改善

现阶段,我国乡镇财政实行的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解加比例递增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的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镇财政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党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度加大,县级财政难以承受。所以为了缓解财政上紧张的局面,通常都会通过“上解递增和补助递减”的办法,将财政困难转移给乡镇财政,加上了乡镇财政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现阶段,从乡镇财政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财政实力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样才能适应农村基层政权和变化日益加快的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促使乡镇财政尽早步入正轨。为了解决乡镇财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优化乡镇财政的来源结构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收入都是依靠养殖业和种植业,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体系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稳定性较弱。所以笔者认为,应当集合本地的优势来建立乡镇财政来源结构,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就大力发展农业,适宜经商的地区就大力发展商业,做大因地制宜,一定不能直接套用别地区的模式。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的财政投入现象。并且政府需要鼓励农户,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引导农民突破传统生产模式的限制,面对经济市场的选择,尽可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乡政府在这个时候,就应当适当地转变自己的职能,主要是指导农民,进行乡镇管理,对农民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给予解答。换句话说,乡政府应当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只提供服务,并不承担债务。

在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当引进商业,帮助私营企业的建造,让私营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渠道。除此之外,扶持乡镇企业也是带动乡镇财政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阶段,农村许多个体经营户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较好的发展。所以乡镇政府应当帮助这些个体经营户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地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同样会提高整个乡镇财政的收入。最后就是需要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虽然现阶段,许多农村已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农村的公路、水电情况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这种环境同样会制约乡镇财政的发展,所以乡镇政府应当加强对设施设备的建设。

2.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针对乡镇财政现阶段的情况,应当按照分税制度的整体要求来进行改革。首先应当确定乡镇财政体制的合理性,在县乡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乡镇财政收入。然后在合理地划分乡镇财政收支的范围,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最好不要与县级财政收入重合,这样很容易出现县级财政压制乡镇财政的情况。

三、结束语

现阶段许多乡镇财政都出现了问题,财政的负担过重,乡镇财政体制还处于混沌状态,有些乡镇的规模太小,也是影响乡镇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调整乡镇财源的结构,主要是为了壮大乡镇财政的视力,然后再加快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本文基于乡镇财政体制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项体制框架也基本形成,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严峻的基层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乡镇财政运行过程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由于国内各乡镇经济基础、经济体制、地区条件的差异,让部分乡镇还存在财政体系不健全、政策性支出较大、财政供给人员较多等问题[1],导致部分乡镇出现财政困难、财政运行不畅等情况。因此,对部分乡镇财政单位来说,需要对财政管理体系及管理方法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探索乡镇财政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及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让乡镇财政更好的精准解决农村问题,为促进乡镇的健康发展而努力。随着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推进,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只有正确认识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水平、解决乡镇财政问题,为化解乡镇财政风险、促进基层财政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这也是财政改革的关键环节。本课题的宗旨是研究乡镇财政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本文从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并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对策,以提高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及财政运行的成效,为乡镇财政部门及工作人员提供翔实的借鉴资料。

二、乡镇财政的问题及分析

(一)财政单位隶属不清乡镇财政作为重要的部门虽经过多次改革,但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体制依然被保留了下来。由于对乡镇财政所的归属没有统一的规定,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与推进,乡镇财政所有的属于县级部门管理,有的属于乡级部门管理。财政单位隶属不清容易让财政监督不力,且在财政运行中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相关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推脱的现象[3]。我市的乡镇财政部门属于乡镇政府,财政所成了乡镇财务结算中心,但人们仍习惯称我们单位为财政所。市财政局仅仅进行业务指导,而乡镇财政人员需要依照乡镇的要求办事,也让乡镇财政难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让违规、违纪的行为屡禁不止[2],导致乡镇财政的职能大大受限。

(二)工资待遇不高乡镇财政所(也有叫结算中心的,下文统一称财政所)工作具有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且与旅游局、纪检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发放的津贴相比,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津贴特别少;另外,财政人员上升过程中设置了股级的机构,让财政人员难以得到晋升除非跳槽,使得乡镇财政人员减员较大,财政人员短缺的现象比较普遍[3],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难以高效、健康的开展。

(三)乡镇债务压力大近年来,随着乡镇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及建设,部分乡镇领导特别在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盲目建设、注重规模、肆意举债等现象,大大超过了乡镇自身的经济实力,让乡镇背负的债务包袱比较重,面临的本息压力比较大,而乡镇财政所获取财源的渠道相对较少,让乡镇财政的实际支出远远超过财政收入,让乡镇财政赤字不断加大,还有历史性债务的积累,导致乡镇财政的运行举步维艰[4]。

(四)乡镇税收流失严重随着乡镇财政税收制度的不断改革,税收更多是按“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将税收工作从管户变化到管事,乡镇财政税收更多的是依靠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管理全靠自觉纳税,而对个体商户仅仅提醒他们在申报期内上线商户及时纳税。乡镇财政部门工作内容包括查找税源、偷税或漏税商户上报、配合税务部门稽查等多项任务,难以避免出现税收流失的问题[5]。

三、乡镇财政运行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我国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体系及方法也是逐渐完善,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明确乡镇财政隶属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财政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过去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为促进基层财政健康、高效、持续的发展,可以采取垂直管理的模式对乡镇财政所进行监管,将乡镇财政所直接隶属于县级部门,强化基层财政职能,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监管的情况,让财政所将法律、法规真正执行到位[4];另外,需要不断完善乡镇财政规划体制,建成结构合理、无缝衔接的财政管理系统。

(二)提高财政人员待遇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他们承接的工作业务性比较强、涉及面广、强度大,需要不断提高财政人员的岗位工资及津贴,可以将财政所长按副科标准津贴参公执行,同时为乡镇财政人员提供职务晋升的条件,将变相减员、工作繁琐、任务量大等问题一一化解,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及工作认同感,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及思想觉悟[3],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实行严格的债务督查制度在乡镇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加强乡镇债务督查制度,将乡镇政府性债务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将其纳入到对乡镇或其直接上级党政领导的政绩指标,并将主要的领导人员纳入到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另外,需要财政部门不断强化监督债务的强度[5],持续加大对乡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融资等行为的查处及惩罚力度,对违规使用政府债务资金的工作人员建立终身追责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