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困难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7 09:20:28

毕业设计困难

毕业设计困难篇1

摘 要:开题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始环节,是对研究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优劣,必须严格把好开题关。运用开放式问卷,通过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弄清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有效开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活动效率,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分析与指导

楚雄师范学院第七批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18

一.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强化社会意识、探求真理、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论文(设计)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和最重要的综合测试。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包括开题报告书的撰写和答辩两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论文(设计)的思路,明确选题的可行性及意义,完善论文(设计)的方案。在开题阶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前人研究的优点与不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进行创作。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的撰写可以让学生由“想”变成“写”,而写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加深对选题的理解,梳理论文(设计)的思路。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的答辩是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开题报告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经验的老师针对答辩同学所选论文(设计)题目的范围、可行性、意义,论文(设计)方案的思路进行调整和修改的过程。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优质的论文开题报告是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是毕业论文的开始。因此开题质量的高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论文(设计)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好开题关。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开题答辩流于形式,走过程;(2)开题报告与最终论文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无关;(3)学生对论文(设计)开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敷衍了事甚至一夜之间就编出一个开题报告书,内容东平西凑、残缺不全;(4)学生对开题不了解,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5)学生对开题报告的性质、作用及要求了解不够,尤其对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部分缺乏深入思考;(6)对撰写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困难估计不足,导致一遇到困难就无从下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不想写的现象;(7)学生在开题报告书的撰写中研究课题的范围表述不清,要么所提问题过于宏大,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要么所提问题太小,没有研究的价值。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弄清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的心理特点,为有效开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活动效率,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173名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已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工作。此外,为使样本尽量能够代表总体,调查学生来自三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专业包括文科、理科、体育和艺术。

为保证问卷的回收和有效性,采用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73份,回收173份,回收率为100%。排除错答和漏答的问卷13份,有效问卷为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包含5个开放式题目,分别是:

(1)“开题阶段”,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开题阶段”,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开题阶段”遇到困难时,您如何应对,效果如何?(4)您觉得“开题阶段”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因素造成的?(5)在“开题阶段”,最希望老师提供的帮助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形式、内容、心理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通常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与维度系统地、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分为五个维度:(1)开题感受;(2)遇到的困难;(3)原因分析;(4)应对方式;(5)寻求帮助。

通过分析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学生的心理发现问题的症结,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从而提高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的质量。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感受”内容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的感受”的内容分为7个项目,详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37名学生中,出现频次排名第一的是 “难、烦、需要反反复复的修改”,共计56人次,占总频次的40.9%;“感到迷茫,无从下手的,没有目标”排名第二,共计28人次,占总频次的20.4%;排名第三的是“感到紧张压力大”,共计有16人次,占总频次的11.5%。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开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2)学生对论文(设计)开题需要做些什么没有头绪,对论文(设计)开题不了解;(3)由于大四毕业生各种事情较多、时间紧,面对论文(设计)开题感到压力大。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遇到的困难”内容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有55人次回答“查找文献资料困难”,占总频次的32.5%,居首位;其次是“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26人次占总频次的15.4%;再次是“不知如何下手”和“题目和提纲难以确定”,均有19人次,占总频次的11.2%。可见,在论文(设计)开题阶段遇到的困难大多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造成困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造成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开题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的原因中,有110人次,占频次的62.9%的学生认为,开题困难是由于“自己专业知识积累不够”造成的,这说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在对开题困难进行归因时,更多采用自我归因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有12人次的学生将开题困难归因为“指导教师意见多变,指导时间太迟”,占总频次的6.9%。说明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论文(设计)时,也会不经意的给学生带来困难。

(四)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应对方式”内容分析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学生要么通过“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要么让自己“静下心来,查阅文献资料”,或者采用“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等的方式应对当前遇到的困难。说明学生在论文(设计)开题阶段遇到困难时,基本上能够采用“积极方式” 来应对问题,即学生主要是通过的自身的努力和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寻求帮助”内容分析

通过表5可以看出,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论文(设计)的开题阶段最希望老师提供的帮助依次是:“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87/50.9%)”、“帮助理清论文写作思路的(48/28.1%)”、“介绍或提供论文参考资料(23/13.4%)”说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阶段通过提供有针对性地的修改意见,理清写作思路,介绍或提供参考资料等可以有效提高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的活动效率,从而减少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困难,达到提升毕业论文果。

四.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心理分析与指导

了解和探究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有利于高效地开展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设计) 的活动效率,进而有益于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学生心理进行分析,综合各个方面,本文从学生、老师、毕业论文(设计)开题这些方面进行指导来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的活动的效率,减少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设计)者的盲目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一)学生本人方面

(1)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精益求精。

通过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到写论文时,突然发现自己四年什么也没有学到,才反思开始自己花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在很多无意义的事情上,这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状普遍存在。在“开题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的情况统计表中,排名第二的是“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当学生被问及“开题遇到困难时,您觉得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情况统计表中,学生将“专业知识积累不够”界定为开题困难的首要原因。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学生也应该自觉的努力学习,达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阶段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论文(设计)是高校检测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完成论文(设计)时不可能没有问题,没有困难,而论文(设计)开题阶段是论文(设计)的开始,是接下来撰写论文(设计)的蓝图。所以论文(设计)的开题阶段注定不会坦荡荡,必定有问题有困难。遇到困难就要以积极地心态来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可行之道。

(3)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的重要性,加深对毕业论文(设计)本质的认识。

只有意识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人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去做,并不断地克服困难去解决在其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当前一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论文(设计)开题的重要性而敷衍了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论文(设计)开题阶段活动效率低下,出现学生头疼,老师无奈的场面。

(二)教师方面

指导老师在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影响学生论文(设计)开题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慢慢成长为熟练的研究者,因此,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体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让他们乐于研究。高质量地完成论文(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指导论文(设计)工作的双重任务。

(1)指导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时,就加强论文写作的讲解及练习。

当学生被问及“开题时,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感到“迷茫,无从下手,没有目标”排名第二。“开题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19人次回答“不知道如何下手”。“遇到困难时,您如何应对”,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应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论文(设计)开题阶段,不知如何下手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平时加强有关的讲解及练习就会减少困难,提高活动的效率。

(2)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开题。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设计)的指导不是为了指导而指导,指导老师的指导是为了不指导,通过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研究,让学生自主成长。当前,一些新建师范院校由于指导老师对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写论文只是走形式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也写不出有水平、有深度的论文。对学生所提交的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草草过目,对于学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学生的疑问简单应付。所以,对于学生的论文(设计)开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修改次数过少。或者指导老师运用自己的指导权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赶鸭子上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而学生由于怕答辩过不了只好服从教师的安排。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指导活动效率低下,流于形式。

(三)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方面

(1)对毕业论文进行前期训练加深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学生认识的熟悉的事情做起来困难就少一些、更顺利一些,对于熟悉的事情,学生知道怎样想办法,从什么方向去解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论文(设计)开始之前给一个先行组织者,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优秀论文的评析、小论文的撰写等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论文(设计)开题要做什么,怎么做,遇到困难应向什么方向努力,至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以致用,提高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的活动效率,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不知如何下手,仅仅依赖于指导老师。

(2)增强学生查找相关文献的能力。

通过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有查找资料的途径、方法,并结合实际操作被让所学运用于问题的解决,进而增强学生论文(设计)开题资料准备的能力。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研究的价值或不足,才能让自己的论文(设计)有价值。

(3)对资料的分析能力,运用文献的能力。

相关文献的查阅及运用是写好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少学生在论文(设计)开题时往往贪多,不管质量只要数量。多总比少的好,到时候好抄好凑,造成文献资料运用的不合理。有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只找支持自己观点的

参考文献,对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却全然忽视,导致自己的写作思路狭窄、自相矛盾、逻辑混乱。一些学生对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所需的资料没有认真的搜集、没有认真的看,导致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没有自己的思考,看到什么就用什么敷衍了事。或者不会分析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导致论文(设计)开题与选题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出现论文(设计)开题肤浅、质量不高的情况。所以,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前加强学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朱传礼.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设,2000:2

[2]杨玲.浅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音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

[3]陈文艺.农科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

[4]陈友华等.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5]胡三林.对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教育科学,2005,(7)

[6]黄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

[7]陈新民.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8]宁虹.教育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380.

Thesis (design) of New Normal University the Opening Stage Psychoanalysis and guidance

Zhao Yunlong Wang Luna

毕业设计困难篇2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多。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达400多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005年的21%,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7年达到495万,2008年将达到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社会对毕业生需要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因此变得更不平坦。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体现

目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直接经济困难。根据初步调查,由于经济困难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的缺乏差旅费,不能赴外地求职和参加面试;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购置不起一套求职面试的正装,不能自信地参加面试;部分贫困大学生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部分最为困难的大学生甚至没有钱打印简历和求职信。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除了直接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其表现在:一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弱势,由于经济困难造成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自信,就业期望值偏高,心理压力过大;二是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三是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贫困生专注于书本学习,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不够;此外,贫困大学生还往往缺乏求职的面试应对能力。如何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阴影、化压力为进取的动力,培养其综合能力成为扶持贫困生发展、解决就业困难最重要的任务。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还表现在,其自主创业资源稀少。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劳动带动就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在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和潮流。但是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主要用功于书本学习,没有经费和心思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他们的家庭更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极少有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提出自主创业计划。目前条件下,他们即使具有创业能力并提出创业计划,也很难取得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的途径

1.要加强指导,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组建一支由就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包括:(1)帮助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2)介绍本行业本专业就业现状及其趋势,帮助大学生挑选辅修课,填补个人能力的缺陷和不足。(3)讲就业前的学习准备、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解除就业困惑,增加就业自信心。(4)开展求职方法、技术、技巧的培训以及求职资料书写、面试语言等训练,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想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一方面,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实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鼓励“一专多证”,增强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4.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我校已经开展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了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增加更多的社会资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

毕业设计困难篇3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大。然而,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以及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IT产业有所复苏,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仍然较大,据最近一则国内知名媒体报道:“IT行业每年还有近百万的人才缺口,互联网企业以每年动辄招聘上千人的规模,独占大学生就业市场鳌头。如百度在2011年和2012年校园招聘的总和超过3000人。”然而,市场对IT人才需求的旺盛并非代表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乐观,与此相反,计算机类毕业生却遭遇了就业难的困境。据2010-2013年度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与计算机专业直接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两年被评定为“高失业风险专业”、两年被评定为“就业预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四年被评定为“就业预警专业”。

二、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导致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的快速性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需求。然而,在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或紧跟社会发展,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的竞争力较差,缺乏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的资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不应简单地归咎于毕业生数量多或质量差,主要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产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彻底改变该专业的就业现状。”

(二)相近专业的岗位挤占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通信工程、自动化、微电子、电子技术等专业毕业生开始挤占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岗位,致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三)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IT行业也加速转型,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由专业型的人才向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全能人才转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行业经验等,从而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四)就业渠道不畅通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就业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信息不畅、地区政策壁垒等现象依然存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严重制约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如一些大城市,在就业落户上的严格限制,常常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临时工”的窘境。

(五)毕业生不合理的择业观和择业心态

相对其它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更加注重地域和薪酬问题。地域上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或特区,而边远地区、中等城市则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薪酬主要是指工资标准、奖金数额等。据一份调查显示,计算机专业“大部分学生对薪资的要求集中在2000元―6000元这个区间,这一预期水平与用人单位愿意提供的薪资并不相符。”此外,一些毕业生不正确的择业心态,也往往使他们陷入就业难的困境。如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常常手握多个就业offer,脚踏多只船,却长期观望,有业不就,这使他们错失了多个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就业自信,害怕竞争,不敢主动推介自己,最终也使无法逃脱就业难的困境。

(六)毕业生量大质降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我国现有1180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超过90万人,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均居我国各专业之首。庞大的专业学生队伍无疑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老化,课程设置滞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致使许多毕业生专业水平低,动手能力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当今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毕业设计困难篇4

年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是: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失业人员就业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及“4045”人员实现就业0.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次,其中:跨省转移4.5万人次,新增长期稳定就业农民2万人,劳务收入12亿元;重点扶持创业0.1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0.5万人;失业保险扩面0.34万人,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一)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继续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紧紧抓住实施“建设百个重点项目、培育百户重点企业”的有利时机,提前介入,早做准备,实现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鼓励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鼓励民营企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国有企业和省内重点建设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力争使民营企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2000人,国有企业和省内重点建设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1500人。

(二)推进高校毕业生转移就业。要在落实好原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对困难家庭毕业生、残疾人家庭毕业生和纯农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力度。

(三)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百企千岗见习计划”。进一步扩大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规模,发展6户企业见习基地,组织50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三、大力实施民众创业战略,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积极争取省政府对我市“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支持,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创业孵化中心,使其具备为大学生及其各类创业人员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功能的“一条龙创业孵化平台”、“一体化创业实训平台”和“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

(二)健全创业政策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加强对创业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积极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助等创业扶持政策。

(三)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加大对“定点培训机构”的认定力度,推进创业培训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积极开展订单、定向等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5万人,创业培训0.13万人。

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

(一)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选聘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选聘到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高校毕业生及选聘志愿服务西部(南)计划高校毕业生等基层服务工作。

(二)实施家庭服务业带动就业计划。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家庭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通过发展家庭服务业,带动服务行业发展,扩大就业。

(三)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年,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和相关厅局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协管、医疗卫生辅助服务、司法协理、民政助理、人力资源开发协管、社区居家服务、农技推广指导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一)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企业吸纳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对纯农户和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建立专门台帐,采取一帮一、进家入户和服务、政策及岗位“三对接”的就业援助方式,开展精细化就业援助;对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4045人员”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活动。

(二)认真做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结合不同群体特点,以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东西部就业岗位对接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新疆金秋采棉”和“海西州采摘枸杞”等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

六、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登记系统建设和《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

加强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信息,掌握就业状况。利用网络系统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劳动者就业需求进行对接,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加快推进企业诚信制度的全覆盖,充分发挥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力争年底对全市80%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登记,并完成《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工作。

七、加强沟通协调,统筹做好全年就业工作

毕业设计困难篇5

三、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以赴,精心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各地相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各地将进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届时要及时调整充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各地应根据就业新形势和就业工作任务要求,按照《就业促进法》及有关规定,用好就业专项资金,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各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意识,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社会需要。要着重提高就业质量,就业工作相对还比较薄弱的学校要切实加强就业基础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努力提高就业率,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形成一个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大家都来关心,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各高校要切实把“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落实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就业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广大学生的无限关爱,满腔热情地做工作,要用“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的精神来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进一步构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就业招聘活动。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招聘会,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措施。

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已经纳入我省高等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力度,配备网络面试设备,努力实现信息收集平台化、信息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要整合各类岗位需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定期开展网上求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快捷方便的双向选择渠道。

要坚持以校园市场为主体,多形式开展就业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各高校要安排专门场地举办专门的校内招聘,要建立经常性的便于学生和企业对话的专门场所。以举办中小规模专业化、行业化的招聘为主,注重效率和效果。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广泛收集需求信息,确保毕业生现场和网上招聘活动持续开展,通过信息服务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择业空间。

(三)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实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各高校要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龙头是就业,关键是要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各高校要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明确意识到只有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才能促进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2008年的工作当中要进一步突出就业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各地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支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组织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实习、见习;各高校要广泛性的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和合作,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性的基地,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职院校必须把推进双证书制度作为学校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作为提高毕业生求职率最重要的手段。要围绕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实习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鉴定,配合有关部门对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的培训。各地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指导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培训。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要通力合作,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的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四)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强调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1:500,经费投入不少于所收学费的1%,要有常设的专用场地。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各高校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开展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要积极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三是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或者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到目前还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从2008年开始,必须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要确保必需的课时;要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内容,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心理引导、择业方法技巧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充实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要切实建立起就业指导教研室等教研机构,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抓好集体授课,又要着力增强就业个性化指导,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通过就业指导课、服务月、就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做实、做细,让毕业生满意。

四是提高就业统计的准确度。就业工作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为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服务,而不是为就业率服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监测、公布工作是富有成效的,绝大部分高校统计上报的数据是客观真实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个别不正常的现象,毕业生、家长和社会都有所反映。最近,我们请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核实全省各普通高校**年度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希望各高校密切配合,有始有终完成任务。

教育部在启动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时,不仅明确规定就业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规定,对上报不真实数据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我们将逐步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等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学校党政领导要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将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五)继续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更关系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将来人才辈出的一个根本途径,必由之路。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各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抓好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和“村村大学生计划”等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落实好毕业生实习培训制度、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补贴、职称评定、权益保障、创业扶持等相关措施,为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创造必要条件和政策环境。

各高校要更努力地做好这方面工作,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人才要到基层,在实践中成长”这样一种舆论导向,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艰苦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2008届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和“村村大学生计划”等。

(六)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双困”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困难更多,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在做好就业面上工作的同时,特别关注“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更好地指导推荐他们就业。

我们首先要从感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些学生,各高校要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困难,并适当的给予求职经济补贴,要积极争取和配合各地相关部门把这些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体系。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和见习,落实好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

此外还要特别关心大学生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后的就业问题,继续为他们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更好地发挥“两项计划”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导向作用。

各地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应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开展服务,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有关部门要把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就业困难、确有就业需求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范围,摸清人员底数,建立专门台账,确定专人联系,推荐符合其需求的岗位,落实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要积极组织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见习,按规定落实培训、鉴定补贴和见习基本生活补助。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各地要对离校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帮助。各地要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到2008年底,使返回原籍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

(七)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各地、各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一是要加大对创业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要通过开展创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在广大毕业生中形成人人了解创业的良好创业文化氛围;二是要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的实施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计划活动;三是积极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四要进一步扩大建设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开发适合毕业生的创业项目;五要及时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及时总结学校在创业教育上的做法与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六是各地、各部门与高校要加强合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八)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离校前的毕业教育活动

毕业设计困难篇6

根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以及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毕业生已经占高校毕业生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特征首先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与本科大学生们相比,高职大学生在毕业后90%以上都直接就业,于是,高职大学生们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更加严酷的“就业困难”,并随着这一困难而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就占其中的较大一部分。

一、高职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择业就业状况

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更加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是指在心理、学业、综合素质、身体、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这些特殊群体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数不少,而这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比较,在签约时间上滞后,在签约率上偏低,在择业岗位上偏差,就业服务指导问题日益凸显,关心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953万人,其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有18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其困生约7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到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已增至240万人左右,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困生人数在60万至120万之间,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这是全国普通高校的统计情况,高职院校的情况应该也大致与此相当。现就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在2010年11月对08级、09级、10级三届高职在校的3056名学生进行了统计,进入经济困难毕业生库的学生有591人,约占在校生的19.2%,进入特困生库的有253人,约占在校生的8.3%。以此推论,我国2012年高职院校可能将有近60万左右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高职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大部分选择就业,选择升学深造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少。这部分毕业生缺乏诸多有利条件:来自边远农村,大多家境贫寒;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后盾,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他们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同时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物质条件困乏,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在高职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激烈就业竞争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焦虑抑郁,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他们往往也是人际交往能力差群体。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不少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一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差。为了补学业、挣奖学金赢得自尊,许多困难群体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放到了学习上,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用人单位在选人的过程中恰恰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或特长,致使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强。

高职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期望值也有其自身特点,面对挑战,自我定位与客观现实存在落差,导致就业期望值或高或低。不少高职毕业生经济困难群体期望值过高,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由于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多年来在经济上得到各种资助,不少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期望值低,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毕业设计困难篇7

所谓毕业生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就业竞争力而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的高校毕业生,即未就业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因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不可否认,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但如果学习能力差且又学习态度不好,没有较好地规划和利用大学时光有效学习和实践,很易会导致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特别是难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相关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是拿不到毕业证,这些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对用人单位来说,学习成绩特别是专业成绩的好与差是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这说明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很可能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二类: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求职应聘是需要成本的,例如制作求职简历等材料、到人才市场求职、到用人单位面试、购置着装装饰外表、美容改变形象等等,因而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交费上学后,家庭贫困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40%,其中有20%的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大学学业。就业成本对贫困生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放弃许多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大,不少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未来的工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等原因,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也称为“双困”生。

第三类:因人际交往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据有关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也占50%,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卑、胆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的交流、沟通而一次次的错失就业良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四类:因患疾病或身体缺陷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虽然身患疾病或身体有残疾是天灾人祸,不属于求职者的品质因素,但是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排出门外。近几年,因健康原因引起的供需双方打官司的事例也不在少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中,约定毕业生身体因素的条款也屡见不鲜。

第五类: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第六类:因专业设置问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大而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专科 “红牌专业”则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报告综合了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到100多万份。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3]。不少曾经是报考火爆的专业因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导致专业培养人员过度,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对口就业。

2 高职学生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指导,加大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2.1 全员全程指导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要重视过程性和全体性,努力搭建职业指导阶梯。因此,要从新生入校教育开始着手,可通过新生入学培训、职业指导课程、成功学子讲座等途径实行全员全程指导。首先要让新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岗位,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具备的素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初步认识,其次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明晰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和实施途径,要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自立就要先就业;其次为了成就事业,就要顺利就业;而最后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要科学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质、能力、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和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的策略,明确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设计具体的活动计划,从而使全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学习责任感强。全员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逐级阶梯式推进,针对学生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特点等因素,开展递进式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向大一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技巧”教育,大三年级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就业讲座,如大力宣传成才观、就业观,求职与面试技巧、求职期心理抗压与减压的方法、模拟应聘的情境训练等等。同时开办职前网络教育学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职业测评和就业知识的自我学习,以此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4]。

2.2 个性化重点指导

对就业困难群体,要在全员指导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重点指导。首先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确立帮扶对象,避免帮扶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其次要认真分析就业困难群体中个体就业困难形成的原因及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需要组建一支有经验、有爱心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帮扶对象提供更为细致、有效的职业指导、咨询与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重点指导,要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那样,分析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5]等,帮助和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目标的自我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构建,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从行为自律上严格监督,让学生因切实感受到了自己进步而逐步自信和自强,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科学方法,帮助他们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当前就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调整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务实就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从一线做起,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主动、自信地迎接和挑战就业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3 鼓励式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如因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帮助其改变,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鼓励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想敢说,鼓励和推动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鼓励他们去竞选学生干部挑战和锻炼自已,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尽早克服自身的不足。针对在求职中形成的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求职受挫,加强人生观教育,其次帮助他们分析就业现状和形势,客观分析自已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再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增强信心,有备而战。针对家庭经济贫困和有身体缺陷的群体,可将就业政策和心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辅导,帮助他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自强自信自立,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教改进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是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6],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要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提高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拓宽专业技能实训,努力打造技能型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实施专业招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性别与职业的匹配性,为学生选择专业时把好第一道关,采取职业指导的二级预防手段,尽可能避免或缓和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尴尬和矛盾。

3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

3.1 推荐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向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荐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和获取招聘信息,同时将企业等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现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加强与人才市场、职业中介的联系,获取有效的招聘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供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同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创建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等。鼓励全院教职院工利用人脉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2 政策服务

随着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家的就业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对高职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要推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的服务,端正就业观念。可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在线访谈、政策咨询会等方式,让毕业生了解就业环境和当前就业形势,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等,让毕业生对求职和就业充满信心。

3.3 信息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快捷就业信息平台,将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建立就业信息网,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通过信息网,使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直接上网获取就业信息。通过网上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加强联系,获取用人信息及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此外,建立专业或班级信息群,有针对性地将专业招聘信息及时转发到毕业生的手机或邮箱中。

3.4 创业扶持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和宣传活动。依托政府和企业,联系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场地用于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选择一批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毕业生进行宣传推介,加强创业指导,宣传政府扶持政策,完善公共服务措施,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想创业、创好业[7][8]。

3.5 就业援助

毕业设计困难篇8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就业指导信息化

高校需要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为广大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平台。为了让毕业生全面快捷了解就业信息,可以在校园网主页开设就业网,其包括就业政策、择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动态、就业咨询等专栏,及时收集和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各系就业邮箱、毕业班QQ群、校园广播、就业信息宣传栏等形式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有效改善毕业生的校内求职环境,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以宣讲会和双选会等形式推进就业推荐与服务工作

为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了解、双向选择的平台,高校需要适时组织大型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类宣讲会和双选会,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现场招聘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做好引线搭桥的作用。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毕业生参与各类校外招聘会、网络招聘活动,广泛号召全体师生员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信息。以校内校外结合、全校师生参与的方式,努力并做好就业推荐和服务工作,使毕业生充分就业。

认真调查核实,切实做好就业统计工作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工作是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的方法之一。高校可将各教学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工作列为对各教学系的年终考核内容之一,明确要求以月报或周报的形式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统计。在就业信息宣传栏定期公布各系的就业情况,形成以就业指导办公室为统筹,各教学系和班主任、辅导员抓落实的机制,及时、准确、全面统计毕业生实时就业情况,并做好相应就业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应对各系上交的就业统计数据、对各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抽查,以确保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强化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帮扶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毕业设计困难篇9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目的是使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或课程所涉及的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的毕业设计大部分是在实习企业进行,这些企业大都是小微型企业,学生是准员工身份,以工作为主,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毕业设计,只能突击或抄袭。企业不愿意参与毕业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给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提供帮助。

在合作中,高职院校很少考虑小微型企业的困难与利益,缺少调研、听取意见。缺少学校的支持与管理,使得这部分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较低。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考虑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做到企业与学校双赢,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小微型企业的困难与对策

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广泛调研了小微型企业领导、人事经理、部门经理及顶岗实习的学生,整理总结了企业在与高职合作毕业设计时存在的困难与顾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与建议。

1.担心学生实习结束不能签约

小微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最关心的是学生能不能留下来。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住宿、岗前培训,专人负责与管理,承担安全、教育等一系列的责任,投入很大的精力与金钱。但往往学生实习一结束,大部分就离开了培养他的企业,使得企业感觉投入多回报少。这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能扎根于一线,树立吃苦耐劳、钻研技能的精神。

2.技术力量薄弱

小微型企业技术人员由于自身对毕业设计缺乏了解,不能较好地履行责职,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此时,学校应对聘用的小微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好地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3.唯恐技术泄密

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小微型企业一般不愿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技术资料,更不愿意让学生将这些资料用于毕业设计。针对技术含量高机密的课题,学校应组织学生与企业签订三方保密协议,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企业认为毕业设计没有必要

大部分小微型企业对毕业设计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根本不需要毕业设计。它们只是关心学生有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其能力的要求不高。这一方面是小微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也与企业领导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有关。这需要与企业领导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其认同学生能力的提高对企业后继发展有帮助。

5.不希望毕业设计影响正常生产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会由于一些原因,要求学生返校,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小微型企业的人手来本就紧张,往往不批准学生的返校请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尽量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完成工作,减少返校的次数;此外,需要统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期限,保证5月结束实习,6月学生可以统一返校,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完成毕业设计。

三、小微型企业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可能获得的回报

企业的本性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其本身并没有履行其服务教育的义务,小微型企业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在新的毕业设计模式下,小微型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将会有以下三方面的获益:

1.给企业培养潜在的员工

在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与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的产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通过相处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毕业后实习的学生很可能签约企业成为正式员工,这等于是学校出力帮助企业培养了自己的员工。

2.提高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

合作过程中,小微型企业会指定一名技术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参与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答辩全过程。这对企业指导教师来说是一个提高、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对企业来说,既巩固提高了既有的技术力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改工作。

3.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科研能力。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为例,2011~2012学年提供技术开发226项,技术转让23项,提供技术服务90项,提供技术咨询50项。小微型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弱,在与高职进行毕业设计的合作中,可直接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引进高职教师与学生的力量协同攻关。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与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帮助企业通过事业魅力留住人才。

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工作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订单班,对于大部分分散在小微型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缺少研究与关注。本文分析了在合作中,小微型企业的困难与可能的获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以此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与变革,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最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毕业设计困难篇10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二)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困难篇11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二)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困难篇12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俞国胜老师。俞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玉树临风的羚羊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