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0 15:02:32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1

在校企合作平台中,学校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其中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培养落实大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公共基础教育平台,重点落实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教育平台,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综合落实三大教育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平台主要是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所学知识的实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熟练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审计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工程审计卓越人才培养

本专业的特色是以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为基础,以省级精品课———会计学基础为依托,以培养工程审计人才为重点,以“3+1”年(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校企业合作单位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培养学生既通晓会计准则,又掌握相关的土木工程理论,注重会计、审计理论与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复合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以管理学和工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2

加强基层基础,进一步促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3

1 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清晰认识

一些基层审计机关观念滞后,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主动、不积极,缺乏自我探索、创新精神,加之客观上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任务较重,计算机审计起步阶段的难度较大,于是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来得更快,便放弃了对计算机审计的学习和探索,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强力推进。

(2)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干部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匹配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有的队伍老化问题较突出,既懂财务又懂计算机等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由于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3)审计信息化水平受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制约

审计信息化水平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也是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在审计实践中,往往遇到一些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部门和单位,根本就没有使用电子软件。一些被审计单位的软件本身存在缺陷,或使用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电子数据残缺不全,存在大量的冗余、缺失、错误等,还有的单位对软件未及时进行升级,给项目前期的数据采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数据采集和筛选、查询、分析等是困扰基层审计机关的突出难点

如今的财务软件和业务软件种类较多,并不断升级和更新,软件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也各不相同,这给基层审计机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普遍很少,有的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虽然上级审计机关加大了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但要在短期内掌握不同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术,并有效进行筛选、查询和分析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要借助审计机关以外的计算机审计力量也是有限的,对电子数据的筛选、分析等数据利用需要具有相关的财务、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需要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2 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1)正确认识,积极对待

基层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效果和必然势,认识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审计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克服畏难情绪和观望思想,不能因起步阶段难度较大、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而停滞不前。

(2)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

a.争取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即争取政策,筑巢引凤,把技术精湛、热爱审计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审计机关中来,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保证信息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

b.狠抓人才培训。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力争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工作需求为中心,提高培训实效。二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重点是通过中高级计算机培训,加强审计业务骨干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审计业务骨干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三是抽调一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审计人员参与上级机关工作中一些较好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项目。通过实际工作的历练,为基层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骨干力量。

(3)着眼现实需求,深化应用

a.集中力量着力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质量复核、行政办公无纸化等方面的运用,加强对审计资料的归集、管理,提高审计档案利用价值,发挥“死材料”在现实工作的作用。

b.加大力度建设本级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和审计对象信息化数据库。尽快建立被审计对象基本资料数据库、信息化数据库、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库,审计资料数据库,财经审计法规数据库,审计专家经验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以各类审计平台软件为基础,积极探索专家经验,努力开发审计小软件和小模块,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丰富审计应用资料,有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4)突出重点,攻破数据采集难点

a.突出重点。突出计算机审计在重点行业、系统和部门审计中的运用,如医院、社保、医保、民政等业务数据量较大的系统和部门。此外,基层审计机关在年初确定好审计项目任务后,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进行充分的审计调查,根据项目需要确定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的重点项目,并将其合理地安排到各业务科室或审计组。

b.集中力量攻破数据采集难点。基层审计机关在摸清管辖范围内审计对象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分析、归类,并集中本机关计算机审计人员力量,对不同类型的财务软件、业务软件的采集逐个予以突破,必要时请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予以指导,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外部计算机专业人员参与。同时,上级审计机关要对不断升级、更新的常用软件,及时向基层审计机关下发其采集方法和技术,并多进行业务指导,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

(5)积极探索审计组织模式,规范计算机审计操作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a.优化审计组人员构成,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将审计机关内部有机整合,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优势,实现审计业务骨干和计算机骨干的有效结合,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审计组的内部交流、各审计组之间的交流、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的交流,充分挖掘、分析和利用审计数据。

b.规范操作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应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电子数据可靠性的评价、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相关审计技术及审计证据收集、计算机审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规范。审计过程中要详细记录电子数据采集、转换、清理和分析过程,尽量避免仅依靠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注意防范获取的原始电子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电子数据转换和清理过程中产生数据丢失、出现错误的风险,计算分析过程中发生逻辑错误的风险和审计证据不足等风险。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概述

“开通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是便民利民的一项重要抓手和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建设群众满意交通方面”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把开通全国服务监督电话,统一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号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投诉渠道不畅通、投诉举报不方便等问题,建成以地方为主,部、省、市三级联网运行的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投诉、意见受理、信息咨询等服务“一号通”作为加快交通行业职能转变,提升便民利民政务公开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2流程分析

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平台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网站、手机APP、微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公众投诉举报信息。12328 系统由相关受理人员对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若是业务范围以外的内容,则进行电话转接或告知相关部门号码;业务范围内的内容,形成统一的工单,流转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相关部门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举报人,并在电话系统中予以记录。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平台业务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 1 服务监督电话系统整体业务流程示意图

3总体架构

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稳定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操作简便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分层设计思路,总体框架包括“六大层次”和“三大体系”,见图2所示。

图2 总体架构图

4系统设计方案

(1)业务受理功能:通过电话、网站、短信、微信、移动终端APP、邮件受理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受理12345电话系统转办、上级管理部门或其电话系统交办的相关业务。

(2)工单流转功能:实现工单审核、判重、拆分、审批、分派、退回、撤回、回复、跟踪等功能。

(3)查询反馈功能:通过电话、短信、手机终端APP、微信、电子邮件等渠道,提供投诉举报业务处理状态查询和处理结果反馈,并具备公众满意度评价功能。

(4)催办督办功能:自动实现首次办理提醒、处理时限截止前催办与预警,以及未及时处理情况下的督办报警。

(5)统计分析功能:采用同比分析、环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2328电话业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统计分析和结果展现。

(6)知识管理功能:实现知识信息的规范化组织、有效积累,并结合审核管理实现知识库动态更新与完善。实现知识管理与业务管理协同,将知识管理过程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实现对政策标准、业务办理流程以及常见问题处理经验等知识信息进行自动归类整理,经审核形成可随时调用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7)运行监控功能:对12328电话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包括系统运行状态和人员工作状态。系统运行状态包括对坐席状态、网络通断等运行监控,人员工作状态包括出勤情况、接话量等监控。

(8)绩效考核功能:实现12328电话系统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评价、工作效率评价、服务水平综合评定等绩效考核功能,实现学员档案管理及学员培训、考试、成绩管理等考试管理功能。

5数据资源规划

5.1数据内容

12328电话系统数据资源包括业务数据和知识数据两大基础资源体系。

业务数据由静态业务数据和动态业务数据组成。静态业务数据包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为工单流转、服务跟踪、自动呼出等功能实现提供基础依据。动态业务数据包括业务工单、电话记录等事件数据和操作日志等运行管理数据,事件数据为统计分析提供依据,运行管理数据为系统运行监控、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提供支撑。

知识数据由基础知识数据和特色知识数据组成。基础知识数据主要包括公路、水路、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海上搜救、海事、救助打捞等业务领域的政策、行政法规、行政执法,以及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标准规范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由政策法规条文、拆分解释、问题解答、实用案例等构成;行政审批数据由行政审批流程原文、行政审批知识点、行政审批典型问题及问题解答等构成;行政执法数据由行政执法流程原文、行政执法知识点、行政执法典型问题及问题解答等构成。

5.2数据框架

业务数据与知识数据横向协同,知识数据为业务系统提供实时信息咨询支撑,业务系统形成的业务数据也可以通过审核后生成有效的知识数据。业务数据与知识数据在部、省、市之间纵向贯通,资源共享。业务基础数据自下而上逐级汇聚,为统计分析提供支撑。知识数据自上而下逐级汇聚,部级生成全国共享基础知识库,将全国共性知识分享给省级;省级汇聚全国共性基础知识和省级特色知识生成省级共性基础知识库,并将省级共性知识分享给本行政区内的地市使用。地市知识库形成的新知识数据,经审核后上报至省级共性知识库,再由省级共性基础知识库审核后上报给部级共性基础知识库,经审核后形成全国共性基础知识供全国使用。

6结语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5

一、审计人员现有知识结构

当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深刻影响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

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财政、会计、金融和经济类等专业构成,计算机知识则主要体现在能够进行日常的文字处理和简单表格处理上,不能满足审计发展而带来的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因此增加了审计人员将传统审计方法转变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难度,进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是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二、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科技技术知识更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计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对象技术的更新,以及审计自身发展对审计范围、质量和审计效率效果的要求,都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署提出的“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必奠之基”、“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等论断正是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技术知识更新的最直接的要求。

一是提高审计机关日常管理能力、建设高效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讲到“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处理日常的公文流转和必要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实现机关日常办公电子化,建立高效的审计机关。

二是审计环境变化导致的审计作业方式转变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随着被审计对象环境的改变,要求审计人员适应这种变化,从审计项目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证据获取、资料汇总整理、撰写审计报告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模式。

三是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对节约审计资源的要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在社会中的地位,信息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渴求度的提高,使社会对审计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审计本身所承担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责,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对象被纳入到审计的视野中,审计的范围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和审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是消除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风险从客观环境上说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审计作业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基础审计的过程,既是人们对风险认识从人们的潜意识、明确意识到自觉意识的渐变过程,也是审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规避消除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审计人才队伍计算机审计能力培训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6

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培训为重点,全面落实审计署“人、法、技”建设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审计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点高、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审计干部成长规律、充满活力的审计干部培训新格局和新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精湛审计技术、作风优良、与时俱进的审计干部队伍,为上海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目标

*年至*年,本市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期间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上级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不同岗位对审计干部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实行分类分层施训,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本市审计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期间本市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目标是:突出重点,加强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后备干部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管理能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符合新时期审计工作需要的、与上海国际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级审计人才队伍;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法,逐步建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考培结合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审计干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全市审计机关干部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适应新时期审计人才培养需要,加速建立审计培训师资库和教材库,改善教育培训设施和条件。

三、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对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统筹规划,按照分类、分级、分层、分工的原则组织实施。市审计局重点抓好处级干部培训、业务骨干培训和全员岗位培训,各区县审计局根据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本机关干部的培训。

(二)着眼需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教育培训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要求,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总结经验、研讨问题和改进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审计干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培训管理,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

(三)突出重点,考培结合,因材施教。在全面推行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实行“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试促培训”的方法,突出处级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专业和法律、计算机、外语的培训,并把审计业务培训和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其他培训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干部任职培训制度和在职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四)学用结合,完善机制,正确引导。教育培训要学以致用,要把干部参加培训和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倡导形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鼓励审计干部参加较高学历、第二学历或与审计相关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资质)的学习考试,引导审计干部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主要任务

(一)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围绕“*”期间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总体要求,组织各级审计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审计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腐倡廉、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坚持和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提高各级审计干部思想政治水平。

(二)处级领导干部教育。要有计划、分期分批的选送处级干部参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学习培训。“*”期间安排处级领导干部脱产轮训一遍。与此同时,结合审计工作重点,适时组织开展处级领导干部集中专题培训或研讨,培训内容突出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领导科学知识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开发的有关知识,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把学习培训和工作研究结合起来,围绕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研究,促进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优秀审计人才培训。在全面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优秀青年审计干部和高级审计人才培训,选拔培养一批知识面广、精通业务、意识超前、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审计及科研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每年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选送优秀青年审计干部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鼓励审计干部参加ACCA、CIA、IT审计师等资格考试。要建立优秀审计人才库,完善审计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把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优秀审计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全员培训。

1.全员岗位资格培训。根据审计署有关规定,“*”期间全市审计机关全员培训以参加审计署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为主。第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的内容为审计干部岗位知识丛书,即《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审计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经济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现代科技知识读本》四本教材。第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到2002年结束。从2003年开始,根据审计署安排开展新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与考试。

2.依法行政培训与WTO基本知识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有关文件要求,“*”期间要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培训与WTO基本知识培训。依法行政培训内容主要有通用法律知识和专门法律知识两大部分。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以、人事部、司法部组织编写的《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为基本教材,以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为补充教材,专门法律知识主要是与公务员岗位、职位有关的专门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WTO基本知识培训以人事部组织编写的《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为基本教材。依法行政与WTO知识培训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辅导。处级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参加由市委党校组织的专题学习班,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和科以下干部培训由审计机关自行组织,并参加全市统一考试。

3.普通话培训。根据市有关部门规定,自2004年起,本市实行国家公务员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按照以上要求,2002年年底前市局70%以上的干部要通过市普通话等级测试,2003年基本实现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

(五)公务员培训。

1.初任培训。新录用的审计干部必须接受全市统一组织的初任培训和审计机关组织的岗前培训。

2.任职培训。晋升处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必须在一年内接受任职培训。处级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由市行政学院组织实施。各区县审计局晋升科、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任职培训由各区县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

(六)审计业务技能培训。

1.审计业务知识培训。要结合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审计工作的特点开展审计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以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操作规范和审计相关领域的其他专业知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2.计算机能力培训。在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培训、计算机审计技能强化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着重培养计算机审计领域的中级、高级人才,力争在5年内使本市审计机关总人数的15%达到计算机应用中级水平,并培养出5至10名计算机审计应用方面的高级人才。

3.外语培训。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对审计工作的挑战,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努力学习外语,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外语培训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外语水平。根据审计署要求,组织开展外语达标考试。

4.综合能力培训。在加强审计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礼仪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努力培养审计人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文字表达和工作创新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七)学历教育。本着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引导审计干部参加文化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历教育,鼓励审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职自学,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期间,争取将研究生学历干部占干部总人数的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本科学历的干部提高25个百分点。继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参加MBA、MPA等学习深造。要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没有规定学历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的制度。

(八)国(境)外审计业务培训和考察。根据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继续组织市局处级干部、区县审计局领导及业务骨干赴国(境)外培训和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推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全市审计机关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经常研究,增强做好新世纪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本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审计机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市审计机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审定教育培训的目标计划、主要措施和有关重大教育培训事项;市局人事处负责教育培训规划、计划、考核办法的制定和教育培训工作的综合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估以及处级干部的培训;市局机关党委、法规处、信息中心、科培中心等承担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计算机技能培训和其他专业知识培训的相应任务;各业务处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组织开展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各区县审计局负责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要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要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制定干部培训年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培训任务。要把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实行教育培训时间累计制,切实保证必要的教育培训时间。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全面记录干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内容和考试考核结果,及时掌握干部学习状况和培训需求,为干部使用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依据。要按照考培结合、学用结合、以考促学的原则,严格考试和考核。干部学习鉴定和考试考核成绩要记入个人学习档案,考试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选先进和出国学习考察等挂钩。要把经过培训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没有参加过规定培训的人员,原则上不予提拔,如因工作急需而被提拔的,必须要在近期内安排培训。

(三)建立健全师资库和教材库。要广泛吸纳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职审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职为主、相对稳定、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要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发展,吸收国内外审计、财经领域的先进成果,在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加强电子教材、网上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教材的开发利用,树立精品意识,确保教材质量,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有梯次的审计干部教材库。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81-01

按照《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要求,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所有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近年来各地公安消防部队广泛开展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各种专项审计,加强了审计工作,但基本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层面。那么,在目前的消防部队现有的审计体制和审计人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消防部队绩效审计,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部队绩效审计的理解

部队绩效审计就是指部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各级单位,部门及其他单位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决策和治理,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对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更注重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通俗地讲,绩效审计是在传统的财务支出审计的基础上,不但要看钱花得是否合法,还要看这钱花得是否有效益。

二、部队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1.存在对绩效审计发展不利的片面思想观念。目前部队各级对开展绩效审计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片面观点,有人认为部队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影响和妨碍真实性审计。

2.绩效审计法律体系不健全。由于部队对绩效审计的探索不够深入,绩效审计规范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这样目前部队绩效审计事实上处于无章可循的境地。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存在偏差,很难在审计实施的程序和各要素重要性水平的界定等问题上达成共识,由此产生争议,,阻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3.现有的体制存在缺陷。从消防部队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属性来看,审计作为各单位的内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同处于同一单位首长之下,审计人员的人事任免、经费保障、问题披露、成果利用等,受制于本级部队甚至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很难独立地站在第三方角度,审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也受到影响。现行的部队审计体制存在的缺陷也制约了绩效审计在部队的开展。

4.人员素质上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目前部队审计队伍在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审计机关一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知识单一,因为绩效审计侧重对经济活动的评价和建议,所以要求审计人员不光有掌握会计、审计、计算机和管理学等知识,还要有掌握工程建筑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以及了解地方绩效考核理论和模式的专业知识,而现在审计人员大多缺乏这些知识。

三、部队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加强的几项工作

绩效审计对于消防部队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在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真实合法审计的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更加困难,但又势在必行。事实上,在目前的审计过程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各项专项审计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关注,在一些审计报告中有的已经具有了绩效审计的痕迹,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笔者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认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关系。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审计”,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管理层面的审计”。部队现行的审计工作强调和重视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而忽略了绩效审计。但必须看到,实施绩效审计并不排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前者与后者本质上是统一的。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必须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确认的事实为基础,实施绩效审计若不对有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核实,其审计结论便站不住脚,两者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割裂。

2.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要总结在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

3.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级审计人员作为审计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绩效审计质量的好坏。一方面,部队可以利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优势以及我国企业绩效审计实践,特招一批计算机软件应用娴熟、开发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吸收熟练掌握企业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经济学优秀毕业生,同时可以采用聘请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审计师为顾问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扩大继续教育,使更多的在职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统计学、数学分析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应定期举行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审计人员掌握最新的会计法规和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4.正确认识绩效审计的结论。绩效审计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评价标准相对灵活,审计结果主要供领导或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考,因此审计结论不是必须执行的结论而是建议和意见。

绩效审计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注重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和决策方式方法,从人为“集权化”的管理、“家长式”的管理和“全能型领导式”的管理转变为规范化的“法治”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从“敢于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加强重大项目科学决策和全程管理,促使各级消防部队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调节规律和部队客观实际,在充分论证、广纳民智基础上,实现科学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要求的决策,杜绝因“短期行为”、“形象工程”和“无绩效工程”的盲目上马,确保部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8

二是人才难引进。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没有优厚的待遇却有编制的限制,没有宽松的条件却有严格的要求,与当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形势相比,县级审计部门自然缺乏吸引力,甚至在公务员报考中曝出冷门,要引进既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专业技术人才素质难以提升。县级审计机关整体技能存在较大差距,在职教育和培训虽然为审计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审计人员普遍掌握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数据处理和上网等应用基础,但依然离“五能”(能打开被审单位数据库、能将被审单位的数据转换过来、能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能在审计现场搭建临时网络、能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有较大差距。在AO审计实施系统的运用中,仅有少部分审计人员能将AO搭建的项目管理、数据采集、统计抽样、评价测试、底稿生成、审计日记、审计分析生成报告等多功能应用集于一体,在运用现场组网和远程审计方面的技术也相当薄弱。

三是机制难转换。一方面县级审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但目前县级审计部门自身的工作任务很繁重,在对县级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上往往就技术论技术、就方法论方法,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填塞式的培训对一些有一定计算机审计操作基础的审计人员而言能较快掌握并运用,而其余大部分审计人员都难以全部接受和消化。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已为审计系统构建了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两大平台,实现这两大系统功能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都尚未形成,为县级审计部门“登录”这两大平台留存了太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

针对以上难题,作为县级审计部门,必须牢牢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按照国家审计署的要求,把推进计算机应用作为审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切实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审计计划、目标管理、教育培训、业务考核等工作机制,促进审计方式尽早转变。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动力。要从科学发展审计的高度,充分认识县级审计计算机运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明确推广计算机审计是更好地坚持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推广计算机审计是更好地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的需要;再次要明确推广计算机审计是更好地坚持提高审计质量、创新审计方式的需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建设,建立计算机审计管理应用规则、OA实施系统与AO管理系统信息交互管理暂行办法、外部来文传递处理的有关规定、AO应用实例评选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逐步形成AO、OA系统应用管理制度体系,达到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质量的目的,增强审计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转变用人观念,增强发展活力。首先要重视审计专业人才。要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怀、生活上关爱,鼓励审计人员学习运用计算机审计,减轻审计人员的心理压力。其次要培育审计专业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审计专业人才学习,推进计算机审计运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化压力为学习和奋进的动力;要探索学习方法,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急于求成或慢条斯理,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具体审计项目实践中学习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实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审计质量。再次要引进审计专业人才。要引进一批核查问题的高手、精通业务的能手、计算机运用的行家理手,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具备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为审计队伍增添活力。第四要使用好审计专业人才。要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结合县级实际的计算机审计项目计划,往审计人员身上压担子,实行“一人担子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9

作者:刘旺洪(南京审计大学,江苏南京21181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十八大以来,审计管理体制、审计功能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审计已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审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可以在法学门类下增设审计学一级学科。

一、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2015年,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目前,审计学科一般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会计学科。这种学科定位不能满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审计的新定位、新要求,与现代审计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严重不符。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有利于为审计监督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队伍保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服务我国审计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审计全覆盖带来了审计内涵和外延的深刻变化。国家审计的业务已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大到包括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在内的八大审计业务类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同时,现代国防科技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给军队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2018年审计署第11号令《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已扩展到对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等12项职责。根据中注协印发的《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4),社会审计可以从事271项鉴证业务、149项相关咨询服务业务和17项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创新业务。

总书记要求,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审计模式、审计证据采集、审计数据分析、审计成果运用等深刻变革,催生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gps、GIS等新兴审计技术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具有科技含量高、多学科、多技术、多方法高度融合的显著特征。

审计业务的拓展和审计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需要对现行学科目录进行及时调整,提升审计学科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着力加强审计学科建设。

(三)培养高层次审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总书记在第一次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审计实践的复杂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不论是国家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除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政学、财经法规等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掌握法学、政治学、党内法规、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信息科学、工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都对我国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现行学科设置,目前国内高校一般在会计学院(会计系)开展研究生层次审计人才培养,数量较少且偏向社会审计,导致审计人才数量、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难以满足审计事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增强审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的发展需要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这是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审计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工学等学科交叉,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方法深度融合,是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支撑学科。因此,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要求,是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客观必然,对于补齐我国学科设置中的短板,优化国家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升中国审计国际话语权的特殊需要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中国审计的国际地位日益彰显。2007年,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当选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2011年,时任审计长刘家义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2013年,中国承办了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时任审计长刘家义当选该组织理事会主席,由中国倡导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念成为大会的核心成果《北京宣言》的共识;2018年,中国审计长胡泽君担任亚洲审计组织秘书长。基于中国国家审计实践所制定的“审计数据采集标准”已列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计划,即将成为国际标准。中国国家审计的理念、制度、模式、方法等正在引领和影响着21世纪国际审计发展的趋势,学习、分享中国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机关的强烈愿望。2016年起,教育部、审计署合作设立“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商务部设立“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审计硕士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审计硕士人才,受到这些国家的高度评价,一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还专门来函要求培养审计博士。因此,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加强中国特色审计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凝练审计的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讲好中国审计故事,传播中国审计文化,有利于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审计事业发展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审计监督中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提升中国审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之,审计学科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会计学科,这与审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不相符,制约了审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党和国家对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的可行性

(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明确的政策依据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审计学科是深深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实践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学科前景。

(二)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审计是党和国家及组织治理中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包括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特定个人;内容包括资金、资产、资源使用和环境保护及特定个人的履职情况等。审计学就是以审计监督活动为确定研究对象,具有既区别于会计学,也区别于工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审计学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经过多年艰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我国审计学基本形成了由审计本体论、审计价值论、审计功能论、审计运行论、审计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审计理论体系,形成了不同领域审计工作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与工商管理、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产生了分野。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审计涉及党的机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审计业务类型,已突破工商管理的范畴;审计活动依据的信息已超出会计信息,审计评价的标准已超出会计标准,审计学已非会计学科所能涵盖。总之,审计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审计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特征更加明显。

审计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哲学方法,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既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研究和揭示审计本质、价值、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的方法;二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分析和揭示审计在国家和组织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审计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三是综合运用法学、政治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研究审计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发生与发展、内涵与外延、本土与外域、规则与程序等。

(三)具备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的良好基础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所高校设置审计学本科专业,55所培养单位具有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0余所高校在不同学科下培养审计方向博士研究生,审计署科研所2010年获准设立审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设有审计科研院所50余个。各培养单位已形成较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成功申报了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积累了一批审计经典案例和审计数据库;研发了一批层次和水平较高的审计理论和实践课程;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创办了《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等一批专业学术期刊;成立了中国审计学会及审计教育分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此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全球推广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项目(IAEP)。以上这些都为独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四)独立设置审计一级学科在学界已形成共识

近年来学界围绕审计学建立一级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审计学科应当是法学学科门类中独立的一级学科》等系列学术论文。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发布的《关于审计学升为一级学科的调研报告》,得到审计署党组高度重视。中国审计学会及其教育分会先后举办多次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审计院系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对独立设置审计一级学科基本达成共识。

(五)社会对审计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

《审计机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审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规划(2011—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对高层次审计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全国国家审计人员10万余人,根据审计署2015年度绩效报告[1],中央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中本科及以下人员占54%,硕士研究生占41%,博士研究生仅占4%,地方审计机关人员整体学历层次更低;全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从业人员30余万人,据财政部2017年发布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会计服务市场发展报告》[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博士学历占0.15%,硕士学历占5.26%,本科学历占46.44%,大专及以下占48.15%。此外,全国还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从业人员70余万人。

如果按照每年审计队伍人员3%的更新比例,每年需充实审计人员3万多人。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本科以上审计专业人才不足万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监督力度的加强,审计队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审计署近两年将大量招收军队审计文职人员。目前不仅审计人才培养规模不能满足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对硕士及以上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以往更为迫切。因此,急需加强审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六)得到国家审计机关和全国审计系统的全力支持

多年来,全国审计系统用各种方式大力支持高校的审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国家审计署和中央军委审计署对审计理论创新和审计人才培养高度重视,为审计学一级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审计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南京审计学院“十三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指出,“结合国家审计实际,论证‘审计学’的内涵和外延,争取‘十三五’期间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列为审计一级学科,并适时申请审计博士学位授予权。”胡泽君审计长希望南京审计大学把审计学科办成“审计人才的摇篮、审计科学研究的高地、国家审计的智库”。中央军委审计署在与南京审计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提出,全力支持审计学科建设。

三、现行审计学科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审计学科设置偏离审计实践

学科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规律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属于认知的范畴。审计学学科是对审计实践的规律性、系统性的认知,它产生于审计实践,因而学科设置不能偏离审计实践[3]。

1990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审计学置于会计学科之内,1997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未提及审计学,2011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只列示了一级学科,对审计学科没有明确定位。同时,早期的审计学科建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审计师资是会计专业出身,受“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的路径依赖,审计学科建设一直依存于会计学科。这种学科定位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审计事业发展现状并不相符。目前国家审计开展的主要业务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等业务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已经远超出会计学科的范畴。

审计监督已被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实践不断推动审计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并超越了工商管理学科的范畴。从研究对象看,工商管理学科研究以企业或经济组织为主体,而审计学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的组织不仅包括企业,还拓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从研究内容看,工商管理学科聚焦于企业或经济组织的各类管理问题;审计学学科研究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现象,管理问题和治理现象之间的不同决定了审计学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之间的差异。从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看,工商管理学科以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而审计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哲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为主,研究方法则是以借鉴和融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为主。可见,当前将审计学学科设置于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已不符合审计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现行审计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是审计教学机构设置在会计学院(系),导致多数高校的审计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滞后。一般情况下,高校根据一级学科形成专业类,设立相应的学院,根据二级学科设立专业。由于现行审计学科对会计学科的依附性,在教学机构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审计学一直是会计学院(会计系)下的一个系(室);在审计学教师方面,很多教师从会计学转行而来,审计教育自然向“注册会计师审计”倾斜,不利于审计学科建设发展和审计人才培养。

二是课程设计受制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审计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难以安排。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由“管理学”类规定,学科基础课由“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规定。审计需要的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课程难以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中体现。现有的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的审计学历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根据审计业务需求或审计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不利于审计学科建设发展和审计人才培养。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中,5所985高校和1所211高校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点评估被亮“黄牌”,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其关键原因是,由于审计学科被设置在工商管理学科下,依附于会计学科,无法体现审计学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专业性,更无法满足审计实践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现行审计学科设置制约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展

学科专业目录是项目申报、经费申请、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成果鉴定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审计学科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必然影响学术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学科发展。

一方面,教育部和相关部门一般以学科层次考核绩效和配置经费资源,由于审计学科地位较低,审计学的课题数量远远低于相关学科的课题数量,与审计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比较少,从而影响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学科发展。以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为例,有关审计的立项课题为5项,远低于会计方面的立项课题124项。近三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中含有“审计”的课题共立项23项,占三年总立项数11522项的0.2%;其中青年项目占比更低,为0.06%。在2014年1044项青年项目立项中,没有一项是直接研究审计的课题。

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设置,审计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这使得研究队伍小众化,这与审计实践快速发展、大量的审计理论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极不相称。加之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实证化倾向严重,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并存的审计理论研究论文难以发表在高层次学科期刊,这既影响审计理论研究,也影响了审计学师资队伍的职称评定,不利于审计科研队伍建设。

四、审计学科门类归属与所属二级学科的设想

(一)审计学科的门类归属

作为交叉学科,审计学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均具有相关性,但从学科本质属性看,与法学关系更为密切,在法学门类下设置审计学一级学科更为合适[4]。

从学科性质看,审计学应归属法学门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五个子体系之一。审计监督既属于国家监督体系,又属于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法学门类是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权力的行使和监督相关联的学科的集合。现有法学学科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包括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审计是党和国家、各类组织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依法监督经济权力行使的制度安排。审计权本质上是一种监督权、执纪执法权,直接服务于国家和组织治理,保障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廉洁性。作为以审计为研究对象的审计学具有与法学门类的直接关联,归属于法学门类更为合理。

从中国审计史看,审计与监察、司法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审计的职能是“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专司对官员经济权力的监督。唐代形成了“比部专审,御史兼审,三司内审”的审计体系。明代设立的都察院具有审计职能,纠劾百司、考核百官、提督各道。清代实行监审合一体制。民国时期,审计隶属于监察院。可见,审计始终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审计研究也与法学研究紧密相连。

从国外审计发展来看,审计具有明显的司法特征。目前全球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以“审计法院”命名国家审计机关,德国审计院、欧洲审计院也具有司法特征。这些审计机关的主要官员和业务骨干多具有法学、审计学教育背景,享有法官待遇,审计判决具有法定性,在宪法地位上与高等法院并列。可见,审计与司法紧密相关,审计学具有鲜明的法学特征。

总之,审计是通过专门实施经济监督实现和强化国家治理、依法治国的一种法律制度安排。因此,审计学在法律框架下对经济监督活动进行研究。

(二)审计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审计学一级学科之下可设置6个二级学科: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法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学、军队审计学。

1.理论审计学

理论审计学是审计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审计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审计需求理论、审计本质理论、审计功能理论、审计目标理论、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内容理论、审计模式理论、审计环境理论等[5]。

2.应用审计学

应用审计学是理论审计学基础理论在不同审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按审计主体可分为国家审计学、内部审计学、社会审计学;按审计领域可分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工程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政策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审计内容可分为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合规审计、制度审计和综合性审计等。

3.审计法学

审计法学是指以审计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审计法基本理论、审计法基本制度和专门审计法制度研究。其中,审计法基本理论研究审计法概念、审计法功能、审计法历史、比较审计法、审计法律关系和审计法律体系等;审计法基本制度研究审计法律主体、审计法律行为、审计法律程序、审计法律证据、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法律救济等;专门审计法制度研究国家审计法、社会审计法和内部审计法。

4.审计技术学

审计技术学是研究审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按审计过程可分为,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测试的技术与方法、实质性测试技术与方法、总体复核的技术与方法等;按审计业务类型可分为,财务审计技术与方法、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合规审计技术与方法、内部控制鉴证技术与方法、信息化与大数据审计技术与方法等。

5.审计史学

审计史学是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发展过程、特点及规律的科学。可分为审计通史、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比较审计学等。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日益迫切地需要公司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实时会计信息,为此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得到扩展。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还需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为适应这些变化,审计教学需进行重大变革,而丰富案例教学是改进审计教学的首要前提。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将传统审计服务责任拓展到鉴证服务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拓展技能。其次,在审计模式由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时,审计实践发生相应变化,需要对审计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另外,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处理公司治理和其他PACOB要求的事项的能力。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教育进行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导致审计教学“假、大、空”,教学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尽管有些高校在审计教学中采用一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上审计案例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合案例教学。讲述审计案例先要介绍案例的背景、该案例发生的经过、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做账的依据和一些原始凭证等,这些大量的信息仅在黑板上板书显然行不通,一些原始票据在黑板上更无法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2月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重点应掌握审计方法与技巧。案例教学是审计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审计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具有宽广知识面、开拓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前,运用双向导入即承上启下的引导、典型案例引入两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学习欲望,让学生悟出教学内容。导入案例时要有导入提问,提问引入课堂中即将讲述的理论,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经验就能够回答的问题,不要涉及复杂理论问题。导入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从而活跃课堂的讨论气氛。如讲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时,可以先提问:你经历过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讲一些经历过的事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可引入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区别,讲述导入案例。

课中,采用“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得懂但又不会解疑的弊病。首先,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探疑求知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最新的知识,才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问题,营造探究氛围,把学生引导到探究之路上来;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既要加大审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把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设想出来。这一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后,通过“案例反思、作业设计及交流、导入下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延伸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逐步积累了有效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从“学会”走向“会学”;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建立高质量案例库。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但目前的案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要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则必须有一个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审计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案例库需正确挑选审计学教学案例,要选择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真实感是指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在提炼过程中,为了使案例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更加吸引学生,还应虚拟一些经得起逻辑推理的生动情节,将学生真正带入审计工作的现场。案例要有启发力,即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其进行分析和思考。案例必须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能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一般描述中让学生挖掘处理。典型性是指审计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网络建立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以大幅增加信息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抑制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果。信息多媒体化可以提供高保真度的声音、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以及活动影像,使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可以以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有利于人们的无意识记忆,促进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且使学生不易疲劳,色彩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比较典型的一种是利用信息多媒体化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把审计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视听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另一种形式是制作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加以结合,以网页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具体来说,是以网页的方式并结合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构建课件的主体内容,开辟“案例讨论室”、“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交互环境,这样就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将有关联的实践内容真实地再现于网络之上,以增加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但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更具备良好的教学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广义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且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金融、国际事务等均有所知;另外,审计业务的处理还需敏锐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尚品格的支撑,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对于审计课程尤其是审计案例课程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即由教师事先布置案例资料供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基本采用这种方式。狭义的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适合于班级规模小,学生层次齐、且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资质高、案例素材综合的情形。该模式的起点对学生和教师都是较高的,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广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事先对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目和进度划分相应层次,然后逐一开展。可将审计案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中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的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需要教师给出典型性案例资料,通过学生自己进一步查阅文献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高级层次的训练是狭义案例教学所进行的内容,需要综合性、完整性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学生较多,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局限。从现有的审计案例教学的状况来看,对于审计案例的教学更应定位于广义案例教学模式,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11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与审计学有联系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为审计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基础是理论产生与成长的源头,作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2)从审计学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看,理论基础应当构成整个审计体系的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构成整个的科学体系,孤立的理论是不能成为审计的理论基础的。3)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要早于审计理论体系产生的时间。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为基础的理论必须早于1930年,这样才能符合时间序列顺序,这样才能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

3.1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对从实验科学、合理学问、普遍经验或其他事物中获得的所有知识的批判吸收、系统化和组织化,它构成某一学问的基础原则体系和实务规范体系,因而哲学可作为所有学科理论的基础,将哲学的方法、观念运用于审计理论,就是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3.2法学基础

法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质所产生的必然关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关系。法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审计过程本身就是执法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审计表现为间接控制,以对经济活动的监视为宏观经济协调输送信息;以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宏观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3.3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中的精髓也可以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审计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劳动价值学说,是我们认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本质、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关概念和范畴、总结有关经济规律的重要依据,它应该是审计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委托人为了使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学理论基础

管理科学理论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其次,管理审计近几十年来的悄然兴起,说明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日益重要,管理审计迫切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管理科学理论中分权管理的思想为国家审计实行分级管理、审计机关独立设置、建立机构内部的责任制、进行部门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职能约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3.5数学理论基础

数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都是先于审计理论而单独存在的两种理论,具体而言,概率论为抽样审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数理统计为它提供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法论基础。审计中的统计抽样是依据数理统计原理从被审单位资料中抽出一部分进行审查,以推断全部被审资料的审计结论的方法。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是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资料,从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可以视其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利用大数定律,我们可以抽取样本资料进行审计,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得出的结果会使这些个别资料的影响相互抵消,能够显现出被审对象的总体特征。所以概率论也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一。

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篇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26-02

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情景为场所,职业实践为途径;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获取双证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财务审计》、《审计综合实训》是审计专业特色及主干课程,以下将以这两门课程为例,探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审计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应紧跟审计行业的改革,不断调整审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审计领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能有效地服务行业、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专业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工学结合。

一、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目标

《财务审计》课程以培养高技能审计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及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审计工作的精髓在于立足职业道德之上的职业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了了二十多年,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很不容易。审计人员既要懂会计实践工作,又要熟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还要善于将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在具体情况下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包括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和校外实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审计实践与国内外众多审计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真实的素材,用具体的审计任务引入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等审计理论知识,使学生除了掌握财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重点强调了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综合实训》课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务应用的紧密结合,为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运用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及专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提供的仿真的审计工作环境中,学生必须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与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采取不同的审计程序进行取证形成审计结论。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必须进行深度思考,审时度势做出恰当的判断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本实训通过审计全过程的实战演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弥补审计理论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不足,再现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学生可将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取得的一个个知识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串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仿真实践中转化成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和培养其在审计执业环境中的沟通、组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实现提高其综合执业能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思路

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点抓主干课程的建设,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1.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适用与面宽,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建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综合实训课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重组和增减。

(3)教学内容更新。随着审计改革的深化及审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税制的不断修订完善及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最前沿的。

(4)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利用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5)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6)举办学术讲座,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

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社会对审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建设思路体现在: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2)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

(3)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教学能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进行设置和组织。

(4)按照“教、学、做”思路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安排。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毕业实习及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践性教学体系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第二课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措施

1.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从形式和方法入手,进一步深化模块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体系模块化,课程也模块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审计业务处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税制的改革等不断颁布实施,市场经济法则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不断规范化,计算机在经济领域中大量运用等,都对审计职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审计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具体如《财务审计》课程,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九个项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建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突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验-课程实训-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创造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做合一。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加强与相关对口单位联系,多建校外实训基地。并对各实习点的实习生作精心组织安排,做到严格检查和考核,要求各实习生写出实习报告,并进行评比,将评比情况列入考核记载。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1)充分利用高职校内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相关审计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时间。

(2)模拟企业会计业务,使学生在进行“企业”各项会计核算活动的训练过程中体验得失,总结成败,强化所学相关会计知识。

(3)模拟企业审计业务。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审计过程,可以掌握审计的流程与方法,并出具审计报告。

3.将专业考核与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实现“一课多考”、“一课多证”

以审计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能力、技能考核为主。采用双测评机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按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两部分进行,分别命题,分项计分。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的情况分别采用课业评价,论文考核或者现场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方法,并且尝试引入学生自评和社会评价的方式。利用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选取1~2门专业课程试点实行无纸化的考试。进一步加强“课证融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学习管理制度,毕业时,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一级,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4.构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体系

(1)各门课程尽量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

(2)没有统编教材的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编写校本有专业特色教材、教参和讲义。

(3)与企业沟通和联系,聘请企业行家里手到院校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适时调整教材,增加其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

5.加大专业条件建设力度

教学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是确保专业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必须进一步规范财经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活动。

6.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系部和教研室的规范管理,做到活动有规划和记载,加强“备、教、辅、改、考、析”的常规管理,以管理促质量。规范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包括以系主任、督导小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形成学院督导组、系教学检查组、专业教师等多层次的相互听课制度,在这个体系的约束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