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工的专业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职业认识、情感与态度,它是以职业基本知识为基础、职业价值为核心、职业情感为动力、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指导就业为落脚点、职业理想为最高目标的多维度思想形态。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肤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处在职业社会边缘地带,但已经开始向职业社会过渡,进行着低层次的职业选择,并通过某些实践体验职业社会对某些职业的要求与态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职业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当前学业和毕业后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学生如果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战略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联系化工行业的特殊性,结合化工行业需求,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企业、学校、师生成长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化工专业实践环节是职业教育高年级阶段与专业课相配套的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更是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载体。要做好职业意识的培养工作,重点在于实践过程中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一、敬业精神是树立职业意识的根本
敬业,顾名思义就是尊敬并重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努力或经营,抱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到善始善终。了解专业才能热爱专业,热爱专业才能敬重自己的职业,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办好,并从努力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就业者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必须严格地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进行操作和日常运行。良好的就业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化工操作的第一天开始,也就要求从我们的学生踏入实训室的第一天开始。专业实训环节培训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还包括学生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职业化的应用,就是培养学生开阀门、开水电、用试管等操作方法和步骤的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精神。
二、诚信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保证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诚实守信为荣”将在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诚实信用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离开了诚信,人就会言而无信;言而无信的人往往会践踏道德,漠视法律。尤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更加需要诚信,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操作参数,任何一个虚假的数据或者参数均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们大学生受到诚信缺失的影响,出现了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数据编造等缺乏诚信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同时还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学生如果在学校实训初期就将此习惯带入日常实训环节,必将会出现随意操作、编造数据等不良职业习惯和形成较差的职业素养,丢失了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同样也丢失了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因此在实践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数据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对于数据编造行为在提前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处罚力度。我们还编写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诚信档案,作为最终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以促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数据和参数的准确性、科学性,使学生养成诚信意识,为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提供基本保证。
三、创新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促进剂
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业实践环节不仅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盘点过程,还是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平台。因此在《精细化工综合试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训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这些课程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牵涉到学生的基本试验技能、设备常识、电工、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我们改革实验实训任务:选题以学生为主,结合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尽力保证每个学生完成课题的独立性;对于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引导、督促学生查阅文献和集体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并引导学生对我系的实验实训装置进行革新;制订灵活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实训任务进行评分给出设计课题和加工任务。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利用学院科技节、省创新大赛、国家挑战杯等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在学院层面年年获奖,还获得了省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四项的良好成绩,多件作品被列入校史陈列馆。这些都触动了学生的创新改革热情。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提高,也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
四、竞争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动力源
高职生的培养主要是面对市场,就业是教育的主旋律之一,而目前的就业市场是通过竞争机制来配置毕业生劳动力资源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即意味着参与竞争,而竞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中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竞争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看他们喜欢的东西,还有就是看与他有关的东西。这就是说人更容易感受到与他相关的事物。大家天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股票信息,可是看到之后,不炒股的人往往跟没看到一样,什么也没看懂,什么也没记住,而股民们却非常敏感,看得懂记得住,还有很多分析和判断,甚至要采取一些行动――买进卖出。因此,是否带着主动的竞争意识完成一天的工作,决定着一天实训工作的好坏,也决定着整个团队、整个实训小组乃至将来的整个公司是否有竞争活力,同样还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潜力。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凭什么去竞争:优秀的思想品德、强烈的竞争意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对学生专业实验实训的锻炼,通过考核工作的细化,将创新和改革设定为加分条件,组成小组团队进行实训操作竞赛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协作意识是树立职业意识的剂
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查一个团体人员素质高低、能力强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只顾埋头苦干,不肯与他人协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体工作的推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协作已成为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所以说,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使整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使整体走向辉煌的最有力保证。在现代大工业的背景下,尤其是现代大化工的环境中,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企业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联合才能共同发展。增加个人的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和集体成功的法码,只有协作能力强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协作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构建良好的协作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实训内容是学习的对象,实训器材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所以,我们在进行操作单元和实训工段教学时,围绕如何创设高效的工作效能而展开:如何充分运用组内每一个成员的优点?如何分配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如何协调好组员间的关系?等。实训结束后先让本组学生对这个团体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然后组织组与组间开展评比和分析,讨论相互间的优劣,可发表自己的分析思路,这种教学方法,于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优越性。
实践表明,学生的职业意识还有许多方面,但以上几种意识对于强化其综合职业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并积极创造条件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等新的一代职业技术人才,使中国的制造业快速稳步地向“世界工厂”迈进。
参考文献:
[1]万苏文.高职专业实验实训中职业意识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4,(5):84.
[2]黄国标.培养大学生就业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12):45-47.
一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学校逐年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考研人数增多,致使部分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理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精力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实习结束的时候抄袭一下实习报告就打算糊弄过关,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2实习经费不足
在传统观念的引导下,部分学校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践教学,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的不足,从而引发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缺乏,并且多年没有增加[1]。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许多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时,收取培训费、安全费等费用,使得有限的实习经费更加雪上加霜,只得缩短毕业实习时间,降低交通、住宿等标准,搞得师生精疲力竭,大大影响毕业实习质量。
3缺少实习单位[2]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全力发展生产,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的生产经验,不清楚企业的生产环节,企业担心学生在生产环节中出事故,又担心学生的误操作影响了生产,从而在很多工艺环节限制学生的实习。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还要涉及安排食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4缺乏相关教材
实习指导书是学生实习过程中必需的实习教材。实习前通过对实习指导书的预习,可以了解实习企业的整体情况,并了解实习的重点及生产实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知识,以提高实习的效果,确保实习能够顺利进行。目前我们专业的一些指导书比较陈旧,不适应现在的实习环节。学生实习没有合适的实习教材做指导,一般都是到了企业后,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工艺及安全问题的相应讲解,实习教材的缺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实习环节的改革措施
1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3]目前,我们建设了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和药物制剂实训基地。
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为了帮助学生对化工生产装置、设备内部结构、填料及催化剂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弥补工厂生产实习的不足,建立了“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该中心分室外和室内两个展区。室外展区由反应设备、分离设备、流体输送设备、换热设备、阀门管道等单元组成。通过对来自工厂的设备进行剖割,展示设备内部结构,使学生对设备的特点和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室内展区由合成氨生产装置动态模型、催化剂展柜、填料展柜、管件/阀门展柜和化工生产示范装置等单元组成。动态模型展示了从原料气制备到氨合成全过程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装置,以空气和水为流动介质模拟生产过程,形象逼真、直观;催化剂展柜展出了用于合成氨、石油炼制和有机化工等催化化学过程的近百种形状不同、性能各异的固体催化剂;填料展柜展出了用于强化传质过程的多种新型填料;化工生产示范装置展示了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生产全过程。
该中心一方而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专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多样化、形象化、综合化的教育方式,以求真、求实、求新的手段和内容,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它可以把过去有限时间内的“现场实习”变为开放式的、贯穿在相关教学中的“工程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加紧密,对学生的全面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为满足河北省建设医药强省和社会对药物制剂人才的需要,建立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基地具有药物制剂生产、质量控制、药用植物提取三个实训单元。该基地为学生提供典型药物制剂的生产环境及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常规制剂及现代制剂的生产工艺,掌握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和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手段。通过对制剂生产的关键工艺过程实训,锻炼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专业实验与生产实际脱节的弊病,弥补企业实习不能实际操作关键仪器设备的缺陷,适应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4]
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使生产实习教学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5]。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专业针对性强、实践条件充分、合作意愿强的国内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合作实习基地,如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河北圣雪大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学校与上述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对实习基地进行挂牌等规范管理,经多年的建设工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同时,为促进实习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学校将会同有关学院不定期地到基地检查,评估实习情况。
3更新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作为沟通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桥梁,对于专业知识还未形成体系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习指导书除了包括实习的目的、时间、方式、要求、考核及成绩评定等内容之外,还包括了实习企业生产工艺的简介、主要实习的生产流程简介等相关部分,它能够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由于实习指导书具有联系实际紧密、特征明显等特点,因此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系统性的实习指导书是十分必要的。学院以教学立项的形式,组织教师重新编写各专业的实习指导书,如《石家庄化工化纤有限公司实习指导书》、《河北(正定)金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指导书》、《石家庄玮奇工贸有限公司实习指导书》、《百姓大药房实习指导书》。这些指导书及时地发放到学生手里,对学生实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引入仿真实习
计算机的仿真技术的应用是化学工程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已经应用在工科院校的实习过程中。由于化工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习一般是走马观花,只能观看不能动手操作。而仿真实习软件能逼真地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并且具有无需投料、无危险性、节省培训费用、培训效率高等特点。[6]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新建机房,共有计算机39台应用于仿真实习。去年化工专业将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化工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引入毕业实习,效果显著。今年制药专业将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青霉素发酵仿真系统也引入毕业实习,将现场实习与仿真实习相结合,学生首先在网上模拟仿真实习,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了到工厂只能参观不能动手操作的问题,模拟训练后,再到工厂实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5新增管道设计拆装实训
为提高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在实习周内新增管道设计拆装实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一定的工程实践知识。
这套实训装置的实施载体是化工系统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经典水流体输送系统,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装配,要求按流程将各个设备用管路合理、正确地组装在一起,进行试漏打压,能够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实训过程中考察学生对该化工流程和管道系统的设计、识图、安装、试漏、打压等过程,从而使学生认知化工系统的安装与运行;了解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换热器、离心泵、各种阀门等的结构,其使用性能;动手安装设备,掌握管道、法兰、压力表、流量计、管件等如何装配;掌握管道如何试漏、打压等常规操作。这一方案的实施,培养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实习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根据高等院校化工制药类专业的需要,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从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更新实习指导书、引入仿真实习、新增管道设计拆装实训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通过实习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震育,于玲红,张菊,甄树聪,尚少鹏.高校毕业实习改革的有效途径[M].中国冶金教育,2008(40):41-42,50.
[2]关毅,尚君强,傅虹,张凤宝.关于建立国家级化工类实习基地的研究[M].化工高等教育,2006(3).
[3]徐国财,张洪流,何杰,颜事龙.化工类实习基地的建设研究[M].化工高等教育,2008(5):76-79.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英语语言与商务实务相结合的综合叉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重视实践教学,以商务为中心进行语言的训练,从理论走向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体验职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迅速地转化为职业能力。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众所周知,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传统而又新型的专业。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大大提高,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多学生表示,由于学历层次不高,英语、商务知识有限,又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有一定局限性,就业前景不是很好。鉴于此,我们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探讨。
1.对我校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
课题组设计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表》对我校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包括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目前该专业课程设置和考证培训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已工作的学生和在校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与考证培训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认为不合理和不太合理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理论性课程太多而实践性课程太少、课程安排比较杂。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增设同专业相关的课程技能培训、外贸英语、物流、报关、报检等课程及相关技能证书的考证。
2.对部分企业的调研
课题组设计了《企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表》,开展了对上海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等企业国际商务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的调研。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目前商务英语类人才的现状与问题、企业对商务英语类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企业对商务英语类人才考证培训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等。
本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10份,在被调查的10家企业中,国企1家,占10%;民营企业5家,占50%;外资企业2家,占20%;港澳台1家,占10%。
(1)企业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看法(如下表)
多数企业表示出对目前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不满,认为该专业毕业生仅有书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难以胜任较高级的工作。而且很少企业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本科生强,这说明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管在理论素质还是实际工作能力上都与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2)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表)
(3)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着重掌握和强化的知识
全部10家企业都认为商务英语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有8家企业希望商务英语专业从业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全面一些。有几家企业要求其从事商务秘书岗位的员工除了要熟悉外贸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产品的知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对员工的口语及读、写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而这几个方面正是我们高校教学较为薄弱的环节。
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两个调查得到的结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与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做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重视实践教学,以商务为中心进行语言的训练,从理论走向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体验职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迅速地转化为职业能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工作室教学的设想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从事商务、外贸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语言应用技能型人才,即能把语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和行动方案,把设计和方案转化为商品、服务、管理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遵循理论知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着重致力于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逐步推行具有职业氛围的模块化工作室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模块化教学工作室
1.职业氛围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因此,“职业氛围”的基本含义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人们特定工作部门或工作环节的有特色的、个体化的气氛。
它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第一,实践基本条件,是职业氛围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二,融入职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是营造职业氛围的关键。第三,职业品质,是职业氛围的精神内核。第四,管理制度规范,为营造职业氛围提供保障。
2.模块化教学工作室。(如下图)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教学工作室] [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商务专业技能模块] [其他商务技能和职业素质]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普通话二级甲等(含以上)证书]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外贸工作室] [商务翻译工作室] [会展] [校内外专家讲座] [商务礼仪]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和现状来看,按模块选择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切实可行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时除了必须具备: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含以上证书、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以及自己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设计,选择至少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进入工作室学习。诸如商务翻译工作室,主要涉及口译、笔译的教学和实践;外贸工作室,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单证、外销、货代、电子商务以及导游等的实践。
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基础课后,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进入相应模块的工作室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拓展课程,与能力模块课程相结合,培养自己的专业应用技能。
(二)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模块化教学工作室的具体措施
1.时间的安排
(1)商务英语基础知识技能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在这一时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商务英语的整体认识,建立起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完成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等级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证。
(2)商务专业技能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二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商务英语基础知识之后,在商务英语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涉及商务英语能力的课程,例如口译、笔译的教学和实践;报关、报检、单证、外销、货代、电子商务等的教学和实践。
(3)其他商务技能与职业素质教育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三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各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的商务英语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商务单项技能,在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安排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要大力调整工作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技能培训课程纳入工作室教学计划中,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的有效对接。例如在外贸工作室中,可以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到《外贸单证》课程以及单证模拟实训中;将国际贸易业务员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到《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及外贸模拟实训中;将报关员的考试内容融合到《报关实务》课程中;在商务翻译工作室,可以将全国外语翻译(口译)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到《商务英语口译》的课程中;将商务英语口语考试融入《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中。
3.具体措施
(1)从物质上提供高仿真的工作环境。工作室的建设兼容了电脑教学、语言实验、多媒体制作、电子阅览(包括上网浏览)和外贸英语模拟实训“五合一”功能室,工作室应具备多媒体教学、网页设计、企业网建设、EDI通信、电子商务操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工作室的配备要能够使学生进行商务谈判,实践接待客户、文秘办公等工作内容。同时,还应仿照外贸公司设置专门的样品陈列区,用以模拟会展活动和产品介绍等工作内容。
(2)从教学内容上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项目任务。工作室的建设以真实存在的公司和企业的运作为切入点,建立与实际业务运作连接的企业运作环境,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真实的商务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借助电子技术和英语熟悉商务运作方式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3)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模块化教学工作室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训环境,一方面我们力求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帮助学生体验企业员工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也无法脱离其教学环境的本质。因此,如何使虚实一体化,提高工作室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可以在工作室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计划、对工作场所物品的分类处理、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使工作氛围的车间化,生产任务的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能力培养、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实践。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工作室教学的探索,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比较动态的过程,如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达到更佳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以及完善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之松.高职院校职业氛围的营造[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
1 引言
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就是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院校必须坚持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着化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认识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进而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进步和发展。
2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教育理念因循守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化工专业往往以“课程为中心”,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丰富性以及灵活性。同时,学校往往忽视了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导致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在一定程度是行制约了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枯燥单一,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
当前的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而疏于指导实践。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师生之间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导致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
2.3教学内容陈旧过时,难以衔接学习与实际工作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虽然正逐步的引入新设备、新方法,但大多数的实践教学中仍使用早期成熟的工艺及技术或将淘汰的技术。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一段时间学习和适应,无法很好的衔接,阻碍了学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展。
2.4轻视实习环节,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了的提升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课程教学后,在参加实践活动中流于形式,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教师队伍不健全、实践课程设置不科学或者对实习环节重视不够,而导致化工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短、缺乏系统性、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验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在化工专业日常教学中坚持以职业行为为导向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应当紧密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因人制宜、因材实践,运用岗位模拟、角色转换、案例分析、教学互动等教学方法,锻炼的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2逐步强化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日常办学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学校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化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训,逐步强化教学过程实训环节。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3高度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高职教育实践可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实践环节应当从化工专业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照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配备相应的实习岗位,同时完善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实践环节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帮助学生锻炼和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4开放实训室,培养学生开发创新能力
开放化工类实训室,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技能可以得到明显提升,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实验或设计型实验,甚至可以从事真实研究工作,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当前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教育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实习环节流于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要想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Y1503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编号:C-2015Y0501-123。
G643;TQ0-4
Abstract:Dual-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as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dual-tut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is system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Keywods:dual-tutor system;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teaching methods;course system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并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划分变的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调整,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教学要求。双导师制是一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内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对校内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是最基础的一方面,相关课程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1]。目前,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类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色体现不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应用性课程。因此出现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的现象。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应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例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方向发展的特点,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精细化工和资源能源化工等六个方向,在这六个培养方向上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如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最优化及化工O计与技术经济等课程,化学反应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传递过程及传质与分离等课程。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科间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因此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跨学院选课,但是这种交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2]。
(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实践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实践课,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从工程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化工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如工艺设计、设备的设计与核算以及车间布置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探索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于东红等[3]指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迷失的根源在于对其职业性缺乏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关注企业对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针对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要求,但在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忽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老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弱化学术性,在课堂上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训练学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模拟课程的讲解为例,在讲授过程中不再讲解化工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部分,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模拟教学,在讲解模拟工程实践问题的同时,提供研究生亲自操作软件的机会,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研究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考,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而言,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以考试考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述职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对老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务晋升、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4]。通过考核及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r也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论文及评价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及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论文应用性与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大、评价体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等等。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本文从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及论文写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因此课题应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旨在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难题。
(2)学位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新催化剂的研制、新产品的研制、工业废气及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等。
(3)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论文写作是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因此还需对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考核不只包括论文研究,还应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对于未参加实践或未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允许申请论文答辩[5]。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在评审中应将论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与创新性放在首位。从重点大学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实行“盲评”,使评审专家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应增设“再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应进行第二次评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双导师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在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培养出实践型与应用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种教学体制初步形成,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培养环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大放光彩,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44-02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要求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是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选择[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3],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提出的“职业化”,是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设计标准,熟悉本专业的施工规程规范,了解本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及管理流程,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间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企业需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即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本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泛而不精,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无法达到土木行业工程师要求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实际不到位,与土木行业结合、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培养的学生工程素养低。如仅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学生对工程的理解、相应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等各方面的能力尚达不到企业的期盼;学生的岗位知识,包括企业管理岗位、项目管理岗位和职业素养等的知识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学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包括对现行规范标准的掌握、岗位工作语言等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均体现了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实践能力的缺失。因而,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土木行业需求的符合度、默契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2.校企产学协同合作的“融入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合作深度不够,还停留在表层。原因在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样,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深度合作的问题难以突破。此外,忽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学校仍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人情配合”的辅助地位。再者,校企协同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不健全,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层次发展。
3.实验室建设的“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投资入上千万的经费,购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的要求。然而,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实验之外,由于受到学校平台的制约,专任教师大都无科研项目、无技术服务项目,整个实验室几乎不会也没有机会向教师、向社会开放,导致部分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在尘封中锈蚀。
4.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交通土建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城市建设正在向“高”和“深”发展,即高层建筑、高架桥、轻轨、地铁。为此,需要深度改革专业建设模式及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做出快速的回应,打造地方特色的专业群。
5.团队建设的行业“把控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进的青年博士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历,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较弱,其技术服务水平远远跟不上土木行业的发展,缺乏行业的前瞻性、主导性及影响度。
二、土木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工程技术职业化人才。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为此,作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必须及时有效的对接当地的房地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紧密联合当地的路桥总公司、建筑总公司、港口航运公司等施工企业,共同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本专业的实用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土木行业的动态需求。校企共同研讨和制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进程安排上,对实践环节及部分课程将采用导师制,分别进行校企联合指导及企业导师现场授课。
2.促进产教深度专业化及社会化。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企双边共赢为动力,以科技攻关为桥梁,以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民生工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企业的密切交流,致力于校企协同合作教育。
为有效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地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构建“三从四得”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新范式。所谓“三从”是指,从当地政府的层面加强对区域高教的统筹规划以扶植校企合作,从行业或企业层面注入资金或购置设备真正支持校企合作,从学校层面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攻关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四得”,即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当地政府从中获得本地区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态势,企业从中获得对口的优秀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学校从中获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服务课题,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岗位。具体办法是:第一,将专门成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委员会,并建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此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和合作研究。第二,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研讨和交流。第三,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的发挥。应积极寻求有实力、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重视教学与员工培养的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建立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管理考核;从顶岗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和技术升级、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认证、新型施工材料的开发及其施工技术难题攻关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造重构一个多元化、开放式、动态式的理实一体化校企实训中心。一方面,内部挖潜改造。本着“适度先进、突出实用”的原则添置实验设备,既要满足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对实验设备的功能性和台套数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时对实验设备先进性的考量;淘汰落后设备、大量增加新型设备、适度补充先进设备;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配置相关的应用软件,建设仿真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创新创业实验,全天候对学生、教师及合作企业开放,以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另一方面,对外“筑巢引凤”。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比如,为外省驻当地的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检测中心无偿提供实验场地,建立校内的现场实验室。此举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教师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学生能有机会操作企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实现企业实验室与校内实训中心的一体化。
三、结语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而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逐步推进的。必须明确本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度透视“病灶”、对症下“猛药”,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本专业职业化转型的实质性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目标驱动、滚动培养的教学模式。第1~4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根据学生能力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滚动培养。第5~7学期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或在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安排撰写外文摘要。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学计划中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等课程外,将计算机应用贯穿整个四年的课程教学中,在理论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增加计算机应用训练,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用计算机的时间总计不少于200机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教学计划是教育思想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方案。我校肩负着为华南地区经济建设输送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既继承了原有课程体系的合理部分,又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计划符合科技进步与学生今后发展的双重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45-02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先后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行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高校,在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其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过程装备专业)是首批入选专业。根据“卓越计划”的精神和相关要求,过程装备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制定了学校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并从2010级起,开始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本文根据过程装备专业实施“卓越计划”以来的实践,以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整合为重点,结合专业课程整合实例,介绍“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施案例,以期对同类高校相似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有所裨益。
一、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整合对于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意义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元素,是学生接触最直接、受益最全面的教学元素。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中,课程建设处于核心地位,它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体现、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质量水平及其评价的标准。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抓住了课程建设就抓住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纲”。
二、以“一体二翼”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
过程装备专业按“一体二翼”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中,确定以知识为“体”、以能力和素质为“二翼”的相互关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确定以专业知识为“体”,以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培养为“二翼”的“一体二翼”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确定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体”,以专业基础课程和企业学习环节为“二翼”的课程体系,做到以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以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养与企业学习环节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中,确定以“过、装、控”相结合的“一体二翼”知识体系,即以装备为“体”,以工艺过程及过程控制为“两翼”。具体地说,装备专业的主体是过程生产装置,包括化工单元设备及成套技术,且必须以工艺过程和过程控制作为补充,从而使之具备“过、装、控”一体化的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具备成为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储备。
三、过程装备专业“卓越计划”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对于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按“平台+模块”的形式,重新组合课程,构建基础理论平台、专业理论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职业素质平台。在各平台中,按模块形式,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重新组合课程。通过课程整合,使得调整后的专业教学计划,在满足企业学习1年的前提下,保证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实现“厚基础、重专业、强实践、高素质”的基本目标。例如:在一年级开设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导论》课程,由本专业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12名老师授课,分别讲述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特色研究方向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二年级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CDIO课程,该课程以CDIO理念为指导,以项目教学形式,融合构思、设计(制图)、制造(公差和配合、机械加工和制造)、安装和调试与一体,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四、《石油化工过程与装备》课程整合实例
根据本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以“与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需求一致、与知识体系一致、与强化实践能力一致、与综合能力培养一致”的“5个一致”为原则,将以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指导,加强石油化工过程与装备知识的融合力度,将原培养方案中的《化工原理》、《工程流体力学》、《过程设备总论》和《过程流体机械》(部分内容)四门课程整合为《石油化工过程与装备》一门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依托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将石油化工过程与典型装备紧密结合,同时去除多门课程中的重复知识点,缩减了学时,使课程体系更加严谨。该门课程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体表现为:
1.依托石油化工行业特色,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的要求,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保证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按石油化工行业对过程装备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即对石油化工机械技术人员的要求是以石化装备为主,同时兼顾过程与控制的知识,即要求懂机械的人,要懂些过程和控制,即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一体二翼”。因此,本课程将石油化工过程与石油化工机械相融合,注重培养过程与机械均精通的专业人才,保证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
3.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保证与知识体系的一致性。以石油化工生产中的流动过程、传质过程、传热过程和反应过程,即典型的“三传一反”为主线,将原教学计划中的《化工原理》、《工程流体力学》、《过程设备总论》和《过程流体机械》(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将石油化工过程与典型装备紧密结合,同时去除多门课程中的重复知识点,缩减了学时,使课程体系更加严谨。
4.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改革与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将启发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基于项目训练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基于“典型成套装置仿真实验平台”的实训课题训练相结合,开展以工艺过程计算、装置分析设计、工程测试和设备选型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训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5.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与强化综合能力培养一致。改变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以强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建立考试成绩、项目训练成绩、实训课题成绩和平时成绩于一体的综合考核体系,以能力矩阵为考核指标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提高其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经过3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东北石油大学过程装备专业围绕“石油化工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并扎实推进实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要按“卓越计划”的相关精神和要求,继续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工程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教高[2011]1号.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3]朱培逸,徐本连,谢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7-18.
[4]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45-4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有关“高职专业教育大讨论”的热度较高,这一方面表达了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要,表现了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是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高职教育研讨交流的亮点,往往集中于“校企合训,工学结合”、“与市场接轨”、“以就业为导向”等几个关键词,这些经验理念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独有特色。但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高职教育现在正面临着专业发展趋同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一些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在被借鉴或推广的过程中,要谨防“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水土不服”问题的发生。
1 对讨论热点的几点思考
高职专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形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与市场接轨”等上述方式,是顺应经济发展大潮,取得良好成效的几种形式。但由于企业、市场有其自身的价值目标和运作规律,且随着地域性、行业性、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若职业技术院校不对自身的培养方向、区域发展程度以及协作企业进行分类研判,将某地、某时、某校企合作的范例盲目套用过来,就易出现以偏盖全、“南橘北枳”甚至“以形式掩盖本质”的错误,造成院校教育在学生培养中主导作用的弱化缺失。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对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环境和依据进行准确把脉。
跟人才供需市场往往存在的短期现象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周期长、效益滞后的特点,需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高职教育,既要紧紧遵循自身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定位,也须紧紧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既不能偏离高职特色,也不能使教育市场化、商品化;既不能无视经济社会的变化闭门搞教育,也不能忽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主动作为。培训形式的创新,其本质就是立足现有的社会经济形势,如何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内涵本质进行更好地挖掘。培训形式的选择,可因专业特点、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但对能力的内涵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准确、深刻和相对稳定。
下面根据笔者指导技能大赛活动的经验体会,结合近年的高职化工专业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如何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 多维度理解和把握实践应用技能,拓展能力结构和挖掘能力内涵
高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是与经济社会的需要、专业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教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个性特质等密切相关的过程,只有系统性、有计划、多角度地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自我认知感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发展后劲足的专业技术人才。
2.1 强化对专业学习的认同归属感,夯实技能的思想根基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普及、高学历深造者日渐增多、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应用水平不断跃升的形势下,高职专业教育面临着一些普遍性尴尬:有些条件实力较好的高职院校或高职专业,缘于各种需要想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出现了高职专业教育提升层次就是为了摘掉高职“帽子”的苗头;“领导干部的子女不上职业院校”,媒体的这条报道主要反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但也给人一个强烈的信号:上职业院校的前景不好;优秀的高职学生认为高职毕业后没有竞争力、争取“专升本”的比例持续上升等等。这些现象无疑反映了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自己执教的化工专业学生中,就学生对所读专业的自豪感、自我认同感、就业信心及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约有三分之一学生持灰色消极答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不清楚”。这不禁让人深思,试想,一个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不强、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美好憧憬的学子青年,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能有多少?社会对于职业院校的些许偏见,会对价值观念和职业素养尚未成熟健全的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又会给高职专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埋下的多少隐患?当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做好高职教育顶层设计的迫切性,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培养和树立学生自我价值的归属认同感、学习专业的信心兴趣、职业发展的理想抱负,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成败的基础性、内在性和长远性工作。
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引领作用,而大力宣传高职专业的地位贡献、专业知识的应用成果、专业模范人才的成长经历,则能激发激励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心志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院校、省市技能大赛到工艺水平很高的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从化工技术工人、技术专家到行业的骨干领军人才,高职专业人才有广阔的舞台天地。文化价值的正面引导、学生专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视野的开阔,在学生们思想变化活跃、价值观念多样、注重个人追求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2 完善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结构,提高技能的理论自信
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首先要教“透”,重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是深入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基础,掌握不好就会在继续学习中产生障碍,影响学生对实践、现象的观察理解,决定动手能力的水平。同时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众多的知识点是以其为核心推演出来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其次要教“活”,强化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正向迁移。沿着理论—实践—反思—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要让理论到实践的联系渠道“活”起来。联系的角度越多、频率越高,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能做到在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操作时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同时要让实践到理论的反思过程“活”起来。科学、充分的反思回馈,有助于涵盖专业的原理、方法及知识结构向实践技能的正向迁移,增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知识理论是“长久”续航能力的根本保证。学生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具备自我完善专业知识和跟进专业发展的学习能力,增强其毕业后的职场竞争力和持续的自我发展力。
2.3 严格实践操作的分类训练,打牢技能的基本功底
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渠道,一般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程、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供机会,或者是通过一定的体制或制度,如建立产学合作的方式或工读课程的形式,使学生亲临社会生活实际情景。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针对性训练:
(1)专业基础性训练。如化工专业中溶液的配制与pH值的测定、蒸馏及沸点的测定、用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萃取分离实验等等,这些属于专业操作的基本功,须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做到熟练、流畅和准确,培养学生专业、严谨、细致的作风习惯。(2)与专业理论结合的配套性训练。如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煤制甲醇仿真实训、离心泵操作仿真实训以及精馏塔操作仿真实训等等。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与实践一致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认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发专业兴趣以及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以市场需要为牵引的适应性训练。如组织专业性的调查参观、见习实习,使专业知识与市场需要紧密联系,加强技能培训的灵敏度、任职针对性和就业竞争力。地区的差异,企业的不同,适应性训练的性质、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要认真分析专业的发展动向与实际需要、企业的性质和在业内的先进程度,做到就业适应性与专业综合能力、企业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兼顾。
2.4 共性培养与个性引导相结合,发掘技能的潜力后劲
成功的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提高总体培训质量的基础上训练出更多的技术能手、“白金”蓝领。让弱项比较突出的个别学生、让每个学生比较鲜明的弱项、让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都能通过有针对性分析指导,获得进一步提升能力的空间。
首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普遍的知识水平与智能结构,进行共性教育。培训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唤起和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兴趣,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促进能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不能轻而易举的掌握教学内容,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努力探索才能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与智能结构又能使这种思考与探索取得积极的效果,从而在知识和能力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针对学生在培训中的个性特征和差异表现,进行个性引导、分类指导。从共性教育到个性教育,就是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索知识的能力提升。发现和纠正学生个中的缺陷或盲点,培养其最基本的能力;让学生以符合自身思维特点的模式来更好接受专业知识训练,提高培养的成效;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引导综合素养高、有条件的学生,从被动接受、自觉主动的阶段向自由自悟的境界上升,而让培训效果差的学生认识到自身倾向性弱项,形成有效性、针对性强的克服举措。
3 结语
高职教育在过去二十余年时间内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浪潮中,对社会经济形势、自身职责使命以及学生思想动态有一个客观、冷静、清晰的认识,善于对不同的理念经验进行总结吸收和归纳分析,才能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1.诊断功能。评判学生成绩,检测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2.导向功能。引导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3.激励功能。通过成绩的评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查缺补漏。
一、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1、从传统评价方式的形式上分析。学业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评价功能,同时,导向功能也是学业评价的一项重要功能。但目前高职院校学业评价中普遍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评价方式单一片面,造成评价中的“一卷定音”,教师只注重评价,只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而不注重导向,改进教学,学生忙于应付考试,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2、从传统评价方式的内容上分析。学业评价中的考试内容不合理。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划范围、圈重点”。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而且考试题型通常是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业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风向标,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制度与方法,重视和推广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理论、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立体评价体系。
二、细化基础、强化技能、习惯化素质、常态化创新、系统化理论和技能评价并重的学业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相矛盾,必须对僵化的学业评价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企业用得着、用的住、用得好的高技能型人才。
1、全方位考察学生,设计教学场景和形式,细化基础,强化技能。对课程知识揉碎了,在掰开,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建立以课外查阅资料、学习模块方案设计、任务书填写、方案汇报、课堂课外讨论、模块小结、考核评价等模块。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的课外作业和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模块实验方案设计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过程考核贯穿始终。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化素质,常态化创新。采用开放性的课内课外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在流行的“大家来找茬”游戏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奖励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或课外分组讨论是教师通过预先的教学模块设计,学生经过独立展开需要完成该模块学习的资料的查阅工作;自学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3、系统化理论和技能评价并重的学业评价方式
多种考试方式的灵活应用,真实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应用化工专业进行了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具体做法是将各课程考核分成三部分(具体见图1)。其中过程考核在上述两条实施过程中已形成数据。理论考核包括两部分:1、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题型是选择题,考试方式是机考,题库随机抽题,每份试卷100道题,每题1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题型是论述题,考试方式可以机考也可以笔试,题库随机抽题,每份试卷5~10道题,每题10~2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试方式学生随机抽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提出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等,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准确结果,最后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综合评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依据试题不同而不同。以上三方面考核均合格是为考试及格,取得相应的学分。
3、学业评价模式改革后,考试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又有综合分析,既有书本知识,又有课外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这种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必须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整合优秀教学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注重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考试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们下较大的功夫,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不仅要讲清书本知识,还必须讲透,除了讲书本知识,还必须讲课外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开展论文写作、答辩、课题设计等,将教学内容的改革真正落到了实处,既促进了教改成果地进一步巩固,也为新一轮教学内容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2]吴疆,杨开明.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52-5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2-02
制药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时设立的一个新专业,由化学、药学、化工、工程学、生物技术和相关管理法规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是培养具备制药方面专业知识及化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工程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制药类专业。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在我校也是第一门专业课,在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药学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药物化学是一门发明与发现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的理化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立体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且合成路线长,记忆内容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难记、易忘。为了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进行药物化学教学, 为培养合格的制药专业人才,我们结合多年在制药企业工作的经验及多年药物化学教学经验,在教学方面做了尝试性的探索,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和制药生产实际
药物化学教学过程是根据药物的不同临床用途进行分类教学的,每一类药物有一定的作用机理、临床用途和一定的发现或使用的发展过程,并产生一定的代表药物,通过代表药物的学习熟悉这一类药物的性质,适用性、毒副作用和构效关系等。教学过程中,将药物发现历史或使用穿插到教学内容中,以此为线索进行讲授,并讲一些相关药物科学家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发现过程,理解新药开发的方法和过程,鼓励学生探索求知。通过联系和丰富药理知识,将药物的作用机理讲解得更加清晰透彻,使药物的临床适用范围在同学们脑海中的印象更加深刻。结合临床和日常常用药及制成的各种药物剂型,使药物化学更贴近日常生活用药和临床用药实际。将最新最前沿的新药研发动态引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将药物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与原料药合成、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方法、路线和常见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体验药物化学的实践性,也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提供帮助。
2 实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药物化学其内容广、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且合成路线长,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联系药物发现历史、临床应用和生产实际外,还从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提倡启发式和互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如讲到解热镇痛药时,我会问同学们,当你感冒头痛发烧的时候,一般你会用什么药呢?哪些是属于西药成分?它们是怎么发挥药理作用的呢?这样,就能很快诱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求知、探索和理解。在课堂开始阶段,每次课留有10 min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介绍一些熟悉的药物或者最新的药物研究进展,一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药物知识,二是促进学生的讲解、组织表达能力,三是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言,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讲解药物的发现历程时,给出最初的药物母核结构,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设计思路,当然可能会五花八门,我们要适宜的去引导,一方面告诉他们一些他们设计的新结构,可以作为新药去研究;另一方面讲解一些已知的结构是否有好的活性,是否发展成临床用药。这不仅可以诱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能。为使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并且印象深刻。讲解药物的构效关系时,因为一般前面都介绍了大量的同类药物,可以和学生来共同归纳总结。在每章课程快结束时,让学生去搜索一些下章节所属药物的一些临床药品和剂型,让学生下次课堂中和大家分享交流,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课后学习,并带着收获和目的性来参加下一次课程。此外,药物化学课程内容多、结构多、难理解,教学中还要善于使用多种多媒体手段,使药物结构、药物作用机理等更快捷、简单的展现出来。通过开展启发式和互动式等多种形式教学,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学好了药物化学,还使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 强化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药物化学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加强药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硬件的投入,仪器设备尽量多样化,为学生开设多样化的实验提供保障,我校具有省部共建实验室平台,为药物化学实验的开设提供基础。其次,增加药物化学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帮助。再次,强调学生的预习准备,并进行预习指导,使学生预习得比较充分,确保实验的安全顺利;实验前,进行实验指导,再次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解决学生预习时的疑问。最后,实验期间,实验指导老师自始至终伴随,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做好记录,药物化学实验不可避免会遇到粗心大意而导致实验失败的,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寻找实验出问题的地方,并成功地解决问题,进而使重复实验成功。
在实验教学之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践教学,我校建立了药物生产流水线小试实验室,为学生全方位理解和实践药物生产过程提供帮助。同时,还带学生去药厂进行见习和实习。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企业也常派遣一些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的讲解,为学生掌握相关的生产技术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4 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药物合成、新药开发等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们参与老师的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潜能,又能为老师提供一些帮助,有助于老师课题的尽快较好的完成;另一方面,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科创节”项目,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项目申报书申报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期满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写出科研论文。此外,对于一些未申报到项目的同学,只要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可以自设项目,老师指导完成。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和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提供帮助,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让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开发过程,老师也可以将科研活动的一些成果引入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我们在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实践和总结,得出注重基础理论教育、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强化实验实践教学、鼓励科研活动这一有利于培养合格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药物化学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虎.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李艳妮.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9(3): 63-66.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高等艺术职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高等艺术职业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高等艺术职业教学的现状,加强教育改革,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艺术人才。
一、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提高,各大技工职业院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是由于很多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普通高中,使得技工院校的学生整体质量普遍不高。加之,很多学校对专业课堂的设置不够完善,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脱节,造成了技工院校学生难就业的局面,导致在技工院校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更严重的是,很多技工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混日子,这对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以及将来的就业率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专门性的就业管理和教导,从而导致很多技工院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规划不够完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在现阶段的技工院校教学中,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职业指导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帮助更多的技工院校学生可以正确评价自己,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在校期间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不断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虽然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大多数技工院校中对职业指导的人力与物力投入都较少,职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分析,不注重因材施教,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指导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知。为此,各大技工院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1. 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道德
职业思想道德是确保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职业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的就业困惑,指导其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为此,职业指导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课堂外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2. 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训练
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同于一般性的就业介绍,而是一项专业性更强的工作,它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职业指导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帮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好的选择就业方向。为此,学校一定要注意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严格选聘程序和标准,确保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定期对职业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培训,让职业指导教师到各大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进行实践锻炼,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人才选拔、人才培训和考核工作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最后通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完善职业指导教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教学的专业性。此外,学校还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一些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让其到学校指导学生,并给职业指导教师教学以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职业指导课的教学成效。
3. 完善职业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职业指导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职业行为与现象。为此,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学习掌握社会职业分工以及发展的相关理论,并了解与职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职业指导。其次,职业指导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就业现状,了解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要求,集合现实生活,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职业指导。最后,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学会熟练使用职业咨询的相关方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测评,为其提供就业咨询。
三、结语
现阶段,加强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是确保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各大技工院校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教学对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加强职业指导教学建设;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职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培训动作,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