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本科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12-05 11:12:46

财会本科专业

财会本科专业篇1

作为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多数财经院校非财会专业广泛开设的必修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财会类专业的后续专业学习。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潜力看,如不能将《基础会计》中深刻的理论意义传授于学生,则极易导致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过于狭隘,偏重于学习和掌握会计核算,而无法有效体会和把握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也无法有效学习和掌握将在高年级开设的,如《内部控制》等相对综合和理论化的课程,不利于日后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从教学过程看,笔者对所教授的大学三、四年级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探测,结果很不乐观。而经过相应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学生对于会计理论在实务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从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也存在着矛盾,既希望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又希望学生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表现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寄予厚望。从近几年社会就业需求看,用人单位在以985、211等院校为代表的重点大学和应用型本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性政策,原因之一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潜力有限,尽管其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

就财会专业而言,《基础会计》的学习是起点和基础,具有启蒙的性质,《基础会计》的学习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会计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由于课程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院校对于会计理论的教学思考。笔者在解构《基础会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财会专业理论性教学进行分析,以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进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

二、《基础会计》内容结构

为直观描述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性内容教学的情况,笔者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选取了五册面向本科的相关教材,并就其中的内容编排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这份简易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关于普通本科《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一)理论基础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基础会计》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对编写人员会计理论功底的考究,既要系统、合理的安排这些会计的理论精髓,又要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还要便于教学人员的课堂讲授,同时篇幅又不能过分展开,难度非常之大。从构成上看,众多教材主编人员的认知都非常统一,基本都会容纳会计史、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假设、会计程序、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科目与账户及复式记账等内容,差别在于各自的详略不同。

在这些理论构成中,当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将会计职能和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点,逐渐延伸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后续的理论;会计对象、要素等理论则是整个会计工作实务的基础;而通过会计史的学习,可以将会计的发展投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宏观的角度体会和把握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而不会在学习中仅仅将会计作为一种技能和知识学习;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两部分应属于理论基础与实务的衔接部分,是会计理论知识具体化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基础,也是整个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前述的其他理论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因其遥远而淡漠,但这两部分如不能掌握则整个会计的学习将无从谈起,后面的实务学习更成为空中楼阁。

从学校在校期间的整体学习角度看,该部分理论构成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高度精炼,是学生日后展开相关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需要在会计后续相关课程、乃至实务工作中反复消化、吸收。通过对这些会计理论的反复学习,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会计理论的真实内涵与架构,并将之融入日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授课教师理应在学生接触会计伊始,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教育和引导,为其会计学习的整体规划描绘一幅深远的蓝图,特别是关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日后关于会计深层次内容学习的基础,因而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往往突出体现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的差异。更有学者在教材编写方面完全从理论角度展开思想实验,着重于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以俯瞰的视角把会计知识的学习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而略去会计核算的细枝末节。

(二)实务工作基础 各教材在此部分内容方面也比较统一,基本由证账表、业务循环核算及会计核算组织三方面构成。证账表的内容主要涉及凭证和账簿的相关结构和作用,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因为有大量的实例可供参阅,知识点相对具体,且与实务工作高度契合,所以容易接受,在会计知识方面也往往会有较明显的收获感。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可以直接帮助其较快通过“会计实习”,进入工作状态,在学习态度上也更为投入。但从本质上而言,凭证与账簿只是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和载体,过于强调凭证与账簿的实务处理而不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管理与控制意义,则会使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流于表面,使会计变成一种机械的技能操作练习,限制了学生对会计的纵深思考。

报表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包括报表与会计要素的关系、报表结构、报表编制与报表数据分析等内容,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核心所在。因为在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更详细的报表编制与报表分析,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强调的是报表要素与报表结构。大量的西方会计教材会以报表为会计学习的起点,先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会计信息的结构,然后由此展开会计的细节和生成过程,再延伸出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等知识点和复式记账等内容,从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看,与国内的传统思路相比较,笔者认为西方会计教材的编排更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业务循环核算是结合前面的科目及复式记账相关内容,以工业企业为模板,用简易的业务案例组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处理,同时初步体会企业的资金循环构成。对于初学者而言,从日常的单式思维过渡到会计学习的复式处理有一定难度,而且对于会计科目的运用也非一夕之功,这些障碍使得此部分内容成为基础会计学习的难点,但业务循环对于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至为重要,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比较难于把握比重的部分。在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安排中,往往会结合模拟训练进行大量的练习,也从一定角度体现了应用型本科在教学方面所提出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宗旨。

会计核算组织是针对手工核算模式下证、账、表各项工作的衔接安排,即传统意义上的非汇总与汇总记账模式的区分与应用。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业务循环核算的延续,也是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对深入理解汇总记账凭证及科目汇总表有显著意义,但从所选教材的内容编排看,均未涉及信息化条件下对这些模式的调整和改进,与当前会计实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所脱节。

(三)知识拓展 该部分内容是教材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结合前述理论、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相关的补充和延伸,或者是为其他非财会专业使用者提供的后续学习指导,因而在内容组织上比前两部分要显得分散。从整体构成上看,多集中于会计实务的相关知识,如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规范、财产清查等,信息化则应归为对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的介绍,而期末账项、资产计价和成本计算则属于会计知识的中、高级要求。由于多数院校在后期会安排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这些内容往往简化处理,只是给学生一个大致介绍,并不过多深入,也可以使授课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任课状况自行调整和发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现状

国内《基础会计》对于会计理论的体现较为全面,在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本科的教学需要。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内容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安排,而这些不足又分别从课时、师资及理论拓展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课时安排 目前多数院校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方面会安排54学时左右(每周3学时)的授课量,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能够完全用于课程讲授没有问题,所要注意的是如何协调理论基础与实务知识的关系,笔者认为理论部分的课时应不低于三分之一,而且应当在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在不同的内容中反复强调,如在核算部分印证会计对象、要素,在报表部分强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要素的对应。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多次互动,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理解,强化其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实务内容的演练以及业务核算的要求相对琐碎、细致,任课教师通常会在这些内容方面占有较大比例的授课时间,教材前面的基本理论通常快速通过,留给学生的是若干概念、定义以及似懂非懂的原则、意义等。在后面的业务核算内容的学习中,往往会着重于会计分录的技术性处理,把学习重点局限于单纯的业务分录编制,各个业务内容也被孤立分散开来,难于把握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通常的思路也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次序展开学习,其内容也多体现为对准则的案例式解读,由此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在开始的会计学习中,虽然接触了相当的会计理论,但更多的是流于背诵和记忆,事后缺少将理论与实务进行融合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恰恰是应用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

(二)师资安排 由于《基础会计》在课程讲授难易度方面有很大的延展性,导致在师资安排方面往往有很大的波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师往往整体缺乏实践知识,特别是在有新进教师时,通常会安排其从本课程入手,这既与当前的财会专业师资构成有关,也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从师资构成看,当前各院校在新进师资方面条件迅速上涨,本科院校的专业师资已过渡到以博士学位为主,大量新毕业入职的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功底扎实深厚,但往往是本硕博连续攻读,缺少必要的实务与课堂历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尚未适应,对于课程重心的把握有所欠缺。这些新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基本的思路是随教材进行,对理论的讲授流于书面化,与后续的内容以及专业的学习前景结合不足,造成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务结合方面产生脱节,加上就业与学校整体营造的应用型氛围影响,学生会更加注重于易于操作、容易看到学习成效的模拟训练。从课程特点看,一则本课程在操作练习方面有较大的弹性,如教师出现课堂讲授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操作练习加以弥补,能够给予新教师较大的缓冲余地;二则本课程内容相对通俗,新进师资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课程知识构成方面通常不会有疏漏,不会产生教学内容方面的障碍。

作为向学生提供财会专业起点的课程,《基础会计》无论在内容还是课程驾驭方面都对任课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阐明会计与社会、企业及个人的影响,又要将会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蕴含的理论意义予以解读,让学生在明白会计具体工作细节要求、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理解这些工作安排背后的缘由,即通常所说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这些课堂讲授中的深层次要求,任课教师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无法达到的。单纯的课本解读,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理论性内容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由此在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时,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通常就是若干孤立业务的会计处理,而无法把握这些处理背后的动因,从而将自己局限于会计的操作性学习。所以,对新进教师的成长可通过以老带新,或从模拟训练等内容入手为宜。

(三)理论拓展学习安排 财会专业的理论拓展教学包括横向的多学科拓展,如管理学、金融学以及哲学等,因各院校在专业培养模式、思路方面的差异,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会设置相关的课程,区别只在于课程要求的难易和构成,过多的理论性内容会脱离应用型本科的本质,而相关理论的跨度也正是研究型与应用型的重要分水岭。会计理论教学还包括在专业内的纵向拓展,许家林(2008)曾撰文就大学财会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在理论层面学习时应予以关注的内容,以及相关理论性教材及论著进行了总结,提出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学应“充分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里的点,即指应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内容及架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理论与业务处理的关系,理论对实务的指导有所体会,这样的要求应该不分研究型和应用型,对于所有的财会专业学习都适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制度的逐步取代,未来的企业会计工作越来越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综合能力,而此种能力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这也正是企业对重点院校毕业生青睐的原因之一。

虽然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教学不必完全以理论为主,但对于必要的理论启发和拓展还是应当贯穿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这种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理论性课程的不足,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尤其显得重要,诸如相关课程进行中,围绕相关内容对会计理论的适当延伸和提示,相关基础性理论读物的推介等。

四、结论

从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看,《基础会计》是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而且应当理论为先,方法、技术居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释,不能过于偏重对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的讲解与演练,应当使学习者在对会计方法等实务性内容的学习掌握过程中,时刻感受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巨大影响力及其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而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基础会计》为起点的会计理论教育方面矫枉过正,在强调实务操作性教学的同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对理论性教学有着过度抑制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后期的会计学习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后续课程除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共同主干课程外,会安排大量的实务性会计课程,如笔者所在院校在大学三、四年级会安排金融类行业会计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如此虽然间接为用人单位节省了相应的职员培训成本,短期内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此种社会效果是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代价,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难以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导致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财会专业通常会设置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构成了“理论-实务-理论”循序渐进的学习循环,形成在理论认知上的螺旋式上升,再加上“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整的理论架构。而在当前应用型办学指导下,对理论的削弱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知识掌握分散,贯穿于课程中的理论线条脱节,无法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形成对财务会计的整体理解,既降低了学习效率,也束缚了学生在工作中基于财会专业的纵深发展。虽然在高年级通常会开设“会计理论”、“内部控制”等理论性课程,但因为前期理论储备不足,加上毕业求职、实习等事项干扰,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学习上无法有效深入,失去了最后的理论提升机会。

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不应该呈现弱化状态,需要进一步的精心安排,包括在现有课程中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和延伸。首先在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方面,应当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会计基本理论架构,给学生以明确的会计理论意识。在课堂讲授方面,任课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理论提升,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具体会计处理背后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在相关实验课程中,既要通过实验知其然,更能够思考其所以然;其次,在师资安排方面,对于基础会计等理论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尽量安排具有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涵、寓教于理的老师,从学习伊始就给予学生较好的理论起点;最后,作为教师的职责,应当多向学生推荐必要的会计读物,既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也包括会计理论及文化方面的熏陶,毕竟开放性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特点,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比单纯的课程学习更为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课程情况引导学生接触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理论视野,也可以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晶、陈国玲:《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探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李永苍等:《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3]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朱小平、徐泓:《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韩星:《会计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财会本科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7-0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沿袭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办学特色和办学专长,因而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应改变思路,明确目标,重新设计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别。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只是简单地复制财经类重点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重理论轻实践,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特点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较少,且多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例如很多院校的财会实习在实习周或者小学期中进行,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在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内集中完成的。这种有限的实践课时安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外,集中授课的形式也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和促进。当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时,由于未通过实践及时巩固理论知识,而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当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时,又因为理论知识的淡忘而使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1.3 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都是将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罗列在一起,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内容安排也是独立的、无关联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散和脱离,无法实现各教学环节的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很难让学生对财会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1.4 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 目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模拟训练环节。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往往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簿记训练、电算化模拟训练以及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很少涉及预测决策、控制等财务管理的内容,导致这种模拟训练成为单项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并且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大都是企业的一般性常规业务,忽略企业实际背景和个性特征,缺乏情景感和真实性。

1.5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未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其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这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机会也较少;加之学校又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因此靠学校力量安排的实习生数量比较有限。对此,一些院校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并在最后考核时提交一份实习证明即可。然而,由于财会实习会牵涉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因此学生也只能凭借私人关系来寻找实习单位。而没有关系的学生可能就会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证明来应付学校的考核。另外,由于实习时学生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企业里,给校外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学生的实习过程缺少老师的统一指导和监督,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1.6 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与实际相关的数据支撑论文的论点。由于毕业论文仅仅是由成篇的文字构成,缺少合理的实际论据,导致论文在内容上即空洞又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的反应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毕业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已经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诟病。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首先,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认识实习为起点。通过认识实习刺激学生的感观意识,了解财会工作的主要流程和内容,体会财会工作的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随课实训,随课实训强调培养学生专项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二者应同步进行。再次,多门专业课程结束后,应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全部课程结束后,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由此可见,该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突出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层次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设时间是否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合理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时间。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的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配合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问题。

3.2 开展随课实训教学 随课实训教学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的,以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课堂内实训教学。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技能实训和案例教学。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可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方面的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则可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系统、报表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案例教学是将财会真实业务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应用在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采取随课实训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和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强化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一般是在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之后进行,它是将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企业若干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建立一个仿真的财务室,并根据真实的会计岗位要求设置岗位,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体会会计岗位的分工制度。岗位设置可以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工资核算等多个会计岗位。由若干名学生合作完成若干会计期间所有的会计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其次,将财务工作内容设计到综合模拟实训中,设计真实情景和工作任务,将财务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内容融入实训中。再次,增加企业非常规财务工作的模拟实训,如设计企业并购、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与财会工作相联系的部门以小窗口的形式加入到实训中,例如设立工商登记、银行、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训,可以对财会计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的同时,可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聘请校外的专业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介绍其实践工作经验,并对模拟实训中未触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体会财会工作的环境和内容。

3.4 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检验之前教学成果的途径,也是考查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最好方法。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必须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互利共赢的方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所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单位,可以随时提供人力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而且还解决了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容易得到企业的支持。另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一方面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随时提供专业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②学校还可以通过资助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合同,然后由教师组织若干名学生共同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锻炼。③学校应通过调研搜集存在岗位空缺的目标企业,针对目标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以争得就业实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校将会在目标企业圈内建立良好的口碑,目标企业也将逐渐成为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5 改革毕业论文内容 应用性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毕业论文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内容。毕业论文结合社会实践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立在真实工作基础上的论文写作不仅能摆脱理论研究论文的空洞问题,还能解决学生抄袭论文的问题。其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实际案例背景和数据能丰富论文的内容,提高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三,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理论提炼,这不仅能强化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因此应将财会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不同阶段设计恰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娟.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7-8.

财会本科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会计英语的重要性

1.1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中国与国际上的往来密切,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开拓中国市场,而与此同时,更是需要熟悉英语会计类的人才。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中文会计,还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会计知识,这样才会更具有竞争力。近年来,有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相继考取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CPAA(澳洲注册会计师)等国外的会计师证,让自己在众多的会计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不难看出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多么重要。

1.2将英语与会计相结合,使学生知识面多样化

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基本的任务。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中,还有《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相关课程。而对于学习财会类的学生,他们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于跟他们专业相关英语类的培养,这不仅是顺应了现在的大趋势,也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多样化,也给学生以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会计英语课程只是一块敲门砖,感兴趣的学生今后可以往更深入的方面学习,考取相关的国外证书或者为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1.3会计英语的课程设置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会计、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和本科会计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会计类等相关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不管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相关的会计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英语课程可涵盖《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内容,从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到会计分录,到编制财务报表,再到复杂的各项英文交易案例。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一门至两门课程,第一门讲授的是英文版的《基础会计》,第二门是英文版的《财务会计》。然而这并不是单纯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么简单,英文的会计和中文的会计是有区别的。

2会计英语授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了两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英语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2.1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虽然授课的对象是本科生,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并且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多次强调记好单词是学好会计英语的关键,并在前段的课堂中加入听写单词的环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会表现出色,但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前期的单词准备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以后的授课中学生将会学的很吃力,例如在会计科目英文单词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当教师讲到会计分录时将会不知所云。笔者发现在课程进行到1/3的时候,班级里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在最后考试时,有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比如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都会拼写错误。

2.2只有课堂在学,平时没有接触

为什么学生记相关的会计英语单词会记不住,原因是他们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每个学期都有英语课,但是都在接触的是语法、写作、阅读和听力等,而会计英语是一门专业类型的英语课程,学生首先需要接触的是专业词汇,例如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或者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等。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下没有接触到相关的,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2.3没有很好的教材满足课程设置

在选取教材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英文版的会计和中文版的会计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体现在会计准则上,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其次是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还有一些教材在提到会计分录的知识点时,没有详细的经济业务和案例,让学生无从下手。还有些教材课后习题不够丰富,没有相关的配套课件,也让任课教师在备课上比较吃力。

2.4需要具备有专业资格的教师

承担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精通会计和英语的能力,最好是海归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正在考取或者已经取得国外会计资格证的教师。能够熟悉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国内的会计准则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开始区分英文会计和中文会计的不同。同时任课教师也应该对整个英文类的会计专业有所了解,除了给学生指出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外,基本的还有哪些差异。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这方面的教师是比较少的,缺少一个核心的团队一起研究。

3教学改革下的解决方法

在发现了一些问题之后,笔者尝试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其他方面来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1对学生采取分组学习

在任课2-3周后并且在任课教师对班上学生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4-5个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将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散落在各个组里。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入座,在有些情况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并且回答问题。教师让每个组之间进行竞赛,得分最高的前三组最后期末将会得到奖励。

例如教师让每个小组分析同一个案例,案例里有对公司的基本描述,以及某个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题目的要求编制简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交上要编制的报表,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些问题,例如哪一个小组最快算出总资产(total assets)或者总负债(total liabilities)的值。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竞争的压力下,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交出成果所以小组之间会有分工,谁负责计算总资产和总负债,谁编制资产负债表,谁负责利润表等。对于第一名回答正确的给予全组加分奖励,另外第一名完成所有报表而且正确的小组给予全组加分,第二第三名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的分组既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3.2实行加分制,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任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小组的活跃程度,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并且要求他们用英文回答,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或发音是否标准都应当给予适当的加分。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信心不是很足,如果经常得到教师的鼓励赞美,会逐渐树立一个自信心,会对这门课程越来越喜欢。

例如,笔者在一次课堂上让学生朗诵一句英文时,发现一个男生的发音特别准。这位男生平时比较羞涩,不爱回答问题听写的单词也不完全正确。在课堂上夸他发音很正确给他加分的时候,其他的学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后来这位学生坐到了前排并在学习中很努力用功。再如当回答一些主观性答案比较强的问题,如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artnership(列出合伙企业的优点和缺点),此类问题的回答不要求百分百正确,只要意思回答对即可。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大声的鼓励 “Exactly! You are correct!”,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都应当说 “Well done, good job!”,或者学生发音不正确的时候也应当给他很大的鼓励并且纠正他的发音。不管如何,只要积极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课程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会比较羞涩,举手都不太自信,笔者鼓励他们想回答直接站起来说答案,经过多次以后学生开始站起来踊跃回答。

3.3应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

很多课程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比较疲乏,学习效率低下,上网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入一个环节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即偶尔抽取30分钟左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讲台上讲解知识。

如当讲到会计分录时,一个公司一个月发生了十几个经济业务,教师提前抽取几个组分配不同的经济业务。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被抽中的小组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给大家板书讲解会计分录,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讲解完之后没有被抽中的小组负责检查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点评及给出一些建议。此环节强调学生要板书可以让他们熟记单词,比如在写分录时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他们在课前准备经过了反复练习达到了强化的效果。

3.4课余时间举行会计英语竞赛

在授课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也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支撑。这样的情况建议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会计英语竞赛,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会计英语竞赛可以选取一间教室作为活动场地,2-3周举办一次,每次举办都是不同的竞赛内容。例如第一次的竞赛内容是两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会计账户名称,随即评出第一、二、三名。竞赛的结果跟学生的平时成绩相挂钩,前三名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参与者也可以得到适当的加分。接下来第二次的竞赛内容可以是专业词汇翻译比赛,提前准备一份答卷,评出哪一个学生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第三次竞赛内容可以是会计分录比赛,在特定的时间内比较哪一个学生写出的数量最多且正确率最高。通过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让会计英语在学生的脑海里更加印象深刻。

3.5完善会计英语资料和师资

任课教师在借助教材的同时,应该准备额外的资料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教师应着手准备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国外准则与国内准则的差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些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让学生的会计英语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学校方面可适当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会计人才,或者具有国外会计资格证的人才,完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校的会计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当了解国外的会计准则,以及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别,为将来越来越开阔的国际化做好准备。

4结语

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学有所得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相关的会计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论对于教师亦或是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财会本科专业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8- 03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课程设置适当与否、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如今,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胜任能力,而高校则更重视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何能使传授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变成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使高校毕业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企业的要求,是现今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高等院校财会专业本科教学现状

1.1 教学目标过高

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逐渐成为当代高校本科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9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与财会相关的专业。虽然各个院校对课程教学安排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基本遵循“基础扎实、技能熟练、财会兼通、服务社会”的教育宗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素养与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分析与解决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等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如要达到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毕业生一定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熟练的技能等。暂且不论毕业生的创新和分析能力,仅就其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而言,在本科阶段能否完成也是未知数。而且,当今的本科高等教育为普及式高等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如此广泛的理论知识传授是否可行,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 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虽然绝大多数的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可是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却不完全与培养目标匹配。各学校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学院根据教务部门审核通过的教学计划安排设置相应课程。教学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以江苏几所高校财会专业为例,其教学课程结构见表1。

由表1可见,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必须开设的通识课程比重较大,接近40%,且就其在校理论学习的平均课时数来说,也高达21学时/周,这都致使专业课课时被压缩,较少的专业课课时又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模式。除课堂学习外,学生还需大量时间消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这无疑又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时间的缩短,其最终结果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欠缺“应用性”的锻炼。

1.3 课堂教学安排不合理

(1) 通识课程方面。通识课程安排课时较多,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且学生对此类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不听课;又鉴于教师对教学要求不高,仅为理解并识记,期末绝大多数学生只需通过临时强记依然能通过考试,这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

(2) 专业课程方面。一方面,专业课理论教学难度大,且每堂课教学信息量大,而安排的课时又相对不足。因此,任课教师有时迫不得已会占用实践课时间来补充理论课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的限制,很多知识的理解需学生课后花费大量时间。

(3) 其他方面。基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安排,学生自学的时间相对减少,很多学生理论知识尚且未能完全掌握,更不必说实践中的专业操作了。

2 目前社会对于财会专业求职者的技能要求

作为人才招聘方的企业,往往更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直接参与企业工作的人员。由于企业往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很少有企业会专门组织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企业的新员工在实践技术不强的情况下,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据调查,目前企业对于招聘本科财会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较高的企业忠诚度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招聘到的优秀员工能在企业中长期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没有一个企业希望自己成为优秀员工的“训练场”。所以企业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忠于企业,稳重工作,能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2.2 良好的诚信度

作为财会工作者,诚信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财务人员必须始终坚守诚信准则,不弄虚作假,保守商业秘密。同时,还需保持职业谨慎,客观公正地向外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2.3 灵活的社交能力

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免不了跟政府财政、税务部门以及银行和其他企业接触,需要财务人员能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灵活地处理各种事务,及时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经济危机”。

2.4 较强的专业能力

财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处理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能独立完成自己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熟悉账务处理程序。

2.5 较好的学习能力

初到企业的财务人员,需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的开户银行、备用金的数额、报账流程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财务人员进入企业后尽快熟悉。

3 高等院校现有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较大的原因

尽管各大院校都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毕业生的能力仍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学生在校接受动手训练机会较少

一方面,学校必须开设教育部硬性规定的基础通识课,如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样自然会对专业课程的安排造成影响。因为学校在安排课表时,往往优先考虑通识课程安排,通识课程安排完后再安排专业课程,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被安排到晚上进行教学,这无疑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实践课时安排甚少,实践课时量还不足总课时量的1/10。使得很多学生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动手能力却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即使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每个学期的实践课程,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学校不多。现实中,或因理论教学没有完成,或因模拟实训条件限制,实践课程无法依计划开展。

3.2 实践教学安排不实

首先,很多学校都存在师资紧张的问题,学校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由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其结果往往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生。

其次,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手段过于单一。很多院校的实训课程都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室中的系统与真实的企业中使用的设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次,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宽口径,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但是实验课的设置往往仅局限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上,对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课程设置的模拟实验往往很少,这使得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点的掌握仅停留在基础的核算层面,很难有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项目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体会。

3.3 学生对实践课不重视

目前,很多院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基本安排在本门课程结束后1~2周内进行实践教学或在学生综合外出实习前进行综合会计模拟实验,而这段时间往往临近期末考试,在此时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要复习各门功课的理论部分以应对期末的专业考试,而期末专业考试成绩往往又与学生各项评奖评优挂钩,由此导致学生为了期末成绩的优异而忽略实践教学,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

4 高校财会专业本科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衔接的对策

正如前述,企业目前招聘本科毕业生,对其技能的需求,除了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较好的学习能力外,还需具备较高的忠诚度、良好的诚信度、灵活的社交能力等,而这些技能的培养,仅依靠学校开设课程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要想改变现状,让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用人要求,除了在教学计划、课堂学时安排等方面予以改进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1 精简课程安排,合并内容相关课程并规定相关的自读书目

在整体教学计划上,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将重复的知识点集中安排在某一门课程中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空出更多的课时讲解本门课程重点难点,也可以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补缺查漏的时间。此外,学院还可规定与本专业相关的若干自读书目,为此制定相关的学习要求,由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阅读,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深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在每学期末学院可进行自选书目的考试,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

4.2 将实践课程单独纳入教学课程

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和所占学分比例,另一方面可以将实践课程像其他理论课程一样单独编制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期末将其列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考察,并作为单独的学分记入学生成绩单中。学院可根据本学期理论课程开课的具体情况,决定本学期的实践课课时和学分,以此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4.3 手工实践课与电算化实践课的融合

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往往局限于手工模拟企业记账流程,但是随着电算化在财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企业采用电算化记账方式。很多企业也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作为招聘时一项考核内容。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手工实践的基础上,高校应开设电算化实验课程,使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电算化的高效、便捷,同时了解电算化账务处理与手工账务处理之间的差别。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将来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4.4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团队活动,既可以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机会,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其责任感,加强诚信教育。

4.5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可与当地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进行过模拟实训后,到企业中进行综合实习。高校可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同学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每隔2周进行轮换,直至所有的岗位轮换一遍。

企业可以委派一名专职人员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安排相关细节工作,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不同岗位必须撰写岗位实习报告,记录实习的心得。实习期结束后由企业指导人员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该生实习期是否合格。

财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之路。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学生特点,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才能使高校的毕业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闫书丽. 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0).

[2] 蒋昕,等. 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 财会通讯:下旬刊,2010(7).

财会本科专业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财会本科专业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实践教学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accounting major;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64-02

0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而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分析技能和反应求实的能力。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教学是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实践教学,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质量会值得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从我国目前财务与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学校普遍开设了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不精心,也不得法。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就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会计学及相关理论知识,具有创新、会计、理财等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效。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1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人才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企业认为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是理论知识有余,而能力素质缺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学习成绩都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已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等,他们的应考能力很强,但专业应用能力比较差,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1.2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情况下,民办高校存在资金瓶颈,很多学校专业实验室缺乏,投资很少或几乎没有投资,学生没有条件进行实践教学,再加上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以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校能增加实验室投资,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等,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1.3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财会专业也进行实践教学,但大多由于老师缺乏实战经验,实践教学一般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真正的和企业相结合的实战模拟缺乏。

1.4 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民办高校受教学经费的影响,学生数量的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拓展跟不上。特别是财会专业,专业性很强,对口实习基地很难找到,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只能容纳少部分学生,并对实习学生不重视,不安排具体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1.5 实践系列课程设置不合理,还尚未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

实践课程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全面设计,另外还要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教育部有关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2.1 改进课程设置对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财会专业的主要实验环节。只有以理论教学体系做保障,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理论教学体系则是由课程设置构成的。因此课程设置是不是正确、课程设置的重复交叉内容的规划、课程设置的衔接程度,都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基础与方向选修课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每项内容的安排必须有充分的论证,合理的内容规划,使每个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即便为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在教学大纲中也一定要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须在哪门课程作为重点来讲解。这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完整,而且也使理论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有限的学时。同时,在理论课程的保证下,每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的针对性也会很强,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应积极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

2.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常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有两部分来源: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实验室的教师。事实上,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均应有社会实践的经历,有了社会实践经历才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更好的指导,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出学生的不足,才能真正在学生实际工作中补充其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当前情况看,多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经历都比较缺乏。因此学院应创造条件,准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兼职、挂职,全程的了解及掌握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到企业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或让我们的实践老师走出去,经过培训,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这样指导学生实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3 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特别是集中综合实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注重人才培养,支持教育事业,既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平台,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信息、培养能力的桥梁,归根到底,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特别是财会专业,在很难找到对口实习单位时,更多的应该依赖于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5 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对老师的和对学生的。明确评价标准,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而在财会专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要培养财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淑华,宋媛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9,(04).

财会本科专业篇7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础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强调内容的实用性、体系和观点的科学性,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概括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是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应用,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专业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理解各项会计指标的经济含义,能够熟练的应用所学知识记录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可以灵活的运用各项会计政策和阅读会计报表,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

二、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采取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遵循以前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下课就收工,教师们应当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敢于打破陈规旧俗,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在学习基础会计理论课程时,由于第一次接触会计知识,所有的概念和方法,在他们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比如:会计是给谁记账的?是给自己记账的吗?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会计主体,会计就是给会计主体记账的等等。

2.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案例教学法: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与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所理解的方法和途径相差甚远,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术语直接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就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让他们对基础会计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采用生活中接触到的案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原始凭证的时间,教师可以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火车票、借款单、银行存款的回执单、原材料的入款单和应该发给工人的工资单等等,都属于原始凭证,实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问式教学法: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全部是概念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脑疲乏,开小车,脑走神,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提出问题,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另外,通过提问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错误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课堂气氛。

4.多媒体教学法: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学活动变的更直观更生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比如:在讲解到帐页的填制要求、注意事项和更改错账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解,帐页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不能占满格,应靠下线书写,上面要留有适当空距,一般占格局的1/2,以便发生错误的时间,容易进行更正,如果可以用多媒体给他们演示一遍,也许效果会更显著。

5.图表法教学法:众所周知,会计知识比较抽象,有些知识点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讲解,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似乎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可以用图表来显示知识点,会大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讲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时,教师讲半天,学生也不一定理解,如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估计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并接受。

6.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在讲完某个章节后,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围绕学过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得出结论;也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业务的不理解之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参观会计实务教学法:教师在讲完理论课程,准备复习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账务处理程序,教师可以搜集整理一些企业的凭证、帐页和报表,或者上届同学做的会计实训资料,让学生参观,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更加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更牢靠的掌握账务处理程序。

三、考核方法

期末总成绩不但以考试成绩为主,还要参考平时成绩和报告成绩,比例分配如表1所示:

通过上面的考核方法,平时分*15%+结课报告*15%+考核成绩*70%得出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总之,教学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知识点,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教师讲课的目的,为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赢。(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财会本科专业篇8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新增设的,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教育部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社会贡献价值,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突出专业特点,在培养目标、方向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我国有一个不成规定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院校,在研究型和高职中间的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地方院校居多,大多数都是从地方高校教育整合后成立的本科院校,一般的发展历史较短,学术研究实力较弱,而主要以培养就业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恰符合了国家增强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本科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因此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本科人才实践性的要求,在国家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下进行一定调整,更突显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的优势特征,比如可以将财务管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财务管理、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二、当前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影响着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历史短、经验不足

虽然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而且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也是一个国家设立较晚的一个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本身的发展历史久比较短,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本身就存在着历史较短,学科建设经验较少,实践教学模式等不健全等问题。而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是从多校合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与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相比——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金融、管理等相关学科基础雄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培养本科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专才方面经验较少。

2.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虽然国家教育部规定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但是在具体课程的开设上,地方院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要求开设了主干课程,但是在其他相关课程的开设上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高级财务管理研究和应用性财务管理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而且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实践性强的专长培养,因此专业课程的开设是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但是目前的课程现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

3.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教师队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师,很多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会计、金融、管理等方向转行而来,对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金融、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综合知识和实践应用经验,而大多数财务管理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差。再有,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专长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队伍普通不具有双师资格。

4.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大多延续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掌握课本内容为目标,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普遍缺乏实习、实验、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活动的模拟操作和系统软件的实践更是鲜见,学生参加的财务管理专业比赛普及面也十分狭窄,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旨是加强本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投入。

三、地方院校加强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改进措施

财会本科专业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主要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简称职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财政部于2010年9月了我国首个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未来十年我国财务、会计(简称“财会”)人才发展勾画了蓝图。因此,对于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的财会职本专业来讲,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四川省高等职业本科财会专业发展概况

高职本科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以下就是三所高校财会(职本)专业在四川省的发展历程及规模如下所示:四川农业大学财务管理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及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四川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乐山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具有良好就业竞争力与较强业务力的高素质会计专门师资。

二、财会(职本)与西南财经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西财会计学院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明显,办学层次齐备等特点,学院下设三系三所一中心。三个系分别为会计系、财务系和审计系;三个所分别为现代会计研究所、现代财务研究所和现代审计研究所;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是综合素质型、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通过对比,得出以下几点差异:

(一)主干课程的相似

课程的开设反应了学生具备的的业务素质能力。西财注重培养学生在适应社会变化、修养教育、对伦理的分析判断能力方面的知识,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能力人才。而三所高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缺乏特色。大体上看,三所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没有区别。 例如:主干课程都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企业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

(二)高层次培养较少

西财为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研究生、博士点,而且与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继续学习的机会;然而财务、会计(职本)专业没有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博士层次的体系,学生一般都是本科文凭。例如目前,三所高校中,仅有四川农业大学于2012年开始实施了职教师资本科学生保送攻读硕士研究位政策。这对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校内外实践平台较少、国际合作较少

西财会计学院拥有较为完整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获得多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拥有会计综合实验室,然而三所高校的职本生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践平台,在校内的实习也是形势而已。如:会计账目的实习,没有在计算机上进行系统的操作,而是复印一些凭证来填填就可以。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三所高校基本上没有。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实践未得到应有关注和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甚至空白; 西财会计学院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合作,成立“西南财经大学―纽约城市大学会计与管理合作研究所” (以下简称联合研究所)。联合研究所成立的宗旨是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双方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平台,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三所高校财会专业职本与普本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对于这三所既有财务管理高职本科又有普通本科专业的院校,财务、会计(职本)专业在高中受的教育是一样的,而进入大学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对比三所高校财务、会计(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培养目标的相似

三所高校职本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及能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合格会计师资。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系统的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平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没突出职本生的职业特色。

(二)教学模式的过度借鉴

三所高校对职业本科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认识尚不到位,往往将普通教育模式直接照搬过来,教学活动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三所高校的办学条件、层次水平高低不等,甚至是同一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和潜在能力也参差不齐,然而职本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比如:乐山师院、四川理工大学,相同的专业课就和普本生一起上课,并没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三)专业课程设置雷同

职本专业都有开设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会计、管理学、项目评估、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税法等专业课,普本专业设置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通过对比发现:除了基础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外,所学课程几乎是一样的。存在高职本科财务、会计专业过度模仿普通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现象,忽视了职业本科生的职业性。

(四)教学质量滞后于教育、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出口公司,企业得经营业务逐渐复杂,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然而,三所高校并没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职本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技能训练和考核都存在相对不足,学校还没有真正实现学生毕业既获得学士学位证书,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

(五)专业实践教学安排较为混乱

课程间的前后衔接不当、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错乱等现状,在三所高校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财务会计的综合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期末,一方面学生要准备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实训,效果不是很好。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核心技能。三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往往对技能实训只是点到为止,学生每种技能都略知一点,但无法有选择性的锻炼自己的某项专长技能。例如:四川农业大学基础会计的实训,在课堂上有安排,同时又在课外安排实训。

四、完善职业本科层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财会(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川省内三所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办学特色等条件,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本科财务、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导致现阶段人才需求仍然呈“金字塔”型,因此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忽略的。目前,财务、会计(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为“一个目标,两个方向”。具体指:一个目标是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要求。两个方向是人才培养方案差别设置,分设“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岗位一线财务、会计人才两个培养方向,同时重点培养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审计能力等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所需人才。

(二)改善教学模式

摈弃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根据财务、会计工作岗位来设计训练单元,做到了“以职定课”,“以证定课”,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实现知识理论与职业技能的一体化教学。高职本科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具体可分原来的三个环节分成现在的五个环节。即:1.公共基础课,适当的采用普本的课程;2.专业基础课环节,此环节突出教师素质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能力;3.财务、会计职位模拟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在每个职位要掌握的技能,如:电算化处理和手工核算,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会计核算职位可由不同专业教师进行讲解;4.专业拓展环节。该模块有助于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统计、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5.专业实习环节。采用“2版块”实训形式,二版块指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职位实训。

(三)加强科研方面的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由于政策的局限,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大学生,理应承担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具体做法是,实施“导师制”和“导学制”,培养学生具有研究职业教育课题方面的能力,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

(四)改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本科财会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采取在学期末对所考核的课程进行笔试的形式来考核,这种方式不利于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因此,对于不同环节的教学质量考核,须对多元化的教学任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职本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具体考核体系是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四部分组成,其所占的比例如图4所示:

总之,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在四川省内2012年已实施职业本科生再深读的机会――保送研究生,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完善职本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四川的职业本科教育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02).

[2]段琳.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2).

项目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论文培育计划

财会本科专业篇10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1]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执业素质能力结构要求的确定。在就业方向与岗位存在较大交叉与重叠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在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明显高于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但纵观各大高院,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类似于会计学专业或像金融学专业,有些不伦不类,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致于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择业方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江西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2]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总体上说,财务管理专业经过 13 年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忧大于喜。甚至有学者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走入了困境。财务管理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在技术、职责、职能、岗位等边界越来越模糊,使得财务管理专业两头受到挤压,生存环境堪忧。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都是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所执教,他们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运用实践上统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企业的具体实践运用和指导无从谈起,更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历,更别指望如何带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了。

(三)课程大纲趋同化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有些高校属于新设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没有结合自身高校的特点盲目跟风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也大多数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转入,造成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江西大多数高校缺乏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实践课程开设的比例也不高,让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践性课程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

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方案

(一)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关课程

首先,强调会计学知识的重要性,不仅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学,而且,拓宽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3]其次,根据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与金融学关系的重大变化,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通过以上调整,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内涵,理清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边界。再次,注意财务管理基础与中级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的划分,使之财务管理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中级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密切关联;而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强调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最后整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容,其中,管理会计中的资本支出决策的分析、评价与存货的计划与控制归入财务管理

(二)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三)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

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化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等来设置课程。例如,江西高校可以设置一些以中部地区发展为市场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课程等。此外,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校,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

(五)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高校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各大高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或利用寒暑假期让老师走入企业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专家进入校园交流等方式。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财会本科专业篇11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17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据多数。地方院校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为所在省市、地区的各类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输送了大批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鉴于财务管理边缘学科的特点(刘淑莲,2005),国内对于该专业学科范畴的讨论一直延续至今。不少学者针对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就学科研究范畴而言,刘淑莲(2005)认为财务管理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朱开悉(2011)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必须给学生未来执业方向与岗位准确定位。在培育具有独有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专业特色过程中(杨忠智,2013),应满足新环境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需求的综合管理型、决策型以及创新型三个方面的技能要求(李世辉,2009)。

财务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定位方面既具有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相似的特点,又应突出自身的专业特性。然而现实中,由于对专业特征的把握不清,财务管理专业相对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同质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在当前强调内涵式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直接决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需求适应度,乃至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带给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要求,针对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思考,旨在为提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培育专业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二、基于SWOT方法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分析

(一)优势分析。由于2012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相近专业――会计学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会计学专业的新办院校增速明显放缓。而财务管理专业院校数量的快速增加趋势更加显现(见图1),从2009-201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来看,新办专业院校总数达到127所,其中不仅包括普通高校,还有不少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在短短17年的时间里,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已超过了具有几十年办学历史的会计学专业。并且新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即55所,远超相近专业会计学8所的新增规模。同时,2013年的新增数量有所回落,有效避免了一哄而上办专业的情况。

在近5年新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地方院校成为主流。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财务管理专业背景及相关理财技能的专门人才,适应了新形势下经济主体对于同时具备会计理论功底,熟悉资本运营规则,掌握价值管理方法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

(二)劣势分析。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因此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能够在就职初期完全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从财务管理学科特点来看,该专业学科应当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资本运营活动,本质是经济主体的价值管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经过了17年的发展,各高校对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准确定位仍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专业定位不清带来的培养人才目标不明确,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界线模糊等问题依然存在。依据武汉大学高校专业排名,从位列财务管理专业排名前20的院校中,可以看到单独设立财务(管理)系的高校有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将财务管理专业设在会计学系(院)的有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将财务与金融专业合并设系的有华中科技大学等,侧重于投资方向的有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其余地方院校在设立该专业时上述问题更为普遍,尤其是在2012年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后,一些新办专业院校几乎将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替代。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就业时与会计学、金融学毕业生竞争岗位,专业间以及校际竞争的结果表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比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机会分析。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众多的地方院校发展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提供了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可见,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投资管理等内容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发展需求。

事实上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这一现状,也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提供新的机遇。2014年10月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思路。重视战略规划、绩效评价、财务分析、投资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价值管理,不仅使得管理会计由一门专业课发展成为指导公司内部财务决策的完整学科体系,同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财务管理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课程体系(刘淑莲,2005)基本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管理会计由企业内容财务职能发展成为经营决策系统重要工作的总体需要。

(四)威胁分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相关举措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事实上,这一举措在为考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势必意味着优质生源在校际竞争与专业间竞争的加剧。财务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也由此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界限模糊的状况亟待改善,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势在必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办财务管理专业院校数量赶超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背景下,寻求专业定位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目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主力,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不同、发展背景有差异,因此专业定位、特色优势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另外,由合理的专业定位形成的优势特色不会从地区经济环境、院校办学历史以及就业惯性中自觉形成,需要有意识的培育并不断强化。例如,依托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专业发展定位,将“资源型经济和晋商理财”作为主线,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山西财经大学;具有工程背景的长沙理工大学,则是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具有鲜明的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有别于会计学专业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金融学专业主要面向投融资决策的专业定位。因此对于同时开办会计学、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专业的地方院校来说,在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和自身办学优势凝练特色优势的同时,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企业内部财务决策,即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侧重于战略规划、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及控制等管理会计职能,也不失为培育专业竞争优势的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财会本科专业篇12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