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2-11-20 11:07:07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1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文章作者:吴高珍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8:49 二十二 羚羊木雕 应城市城南初级中学 吴高珍 课文解读 本文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普通事情。“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珍贵物品羚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硬逼着“我”去要回来,“我”迫于无奈,只好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对自己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感到极度伤心。课文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既尊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本文是描述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一部杰作,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会产生强烈共鸣。 课文中父母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讨论问题 1、至“……‘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时,讨论以下问题: (1)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重要的参照物是什么? 2、至“……‘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时,讨论以下问题: (1)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 (2)在父亲与母亲的逼迫下,你希望我怎么做?为什么? 3、至“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时,讨论以下问题: 万芳还会跟我做朋友吗?为什么? 4、至小品结束。讨论以下问题: (1)万芳为什么最后原谅了“我”? (2)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朗读总结,拓展思维 1、朗读课文并用简单的话总结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维拓展: (1)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 三、故事新编 1、按自己的想法合理改动课文的部分情节,编成一个新的《羚羊木雕》。 2、将改动的情节讲给同组同学听,请同学评说。 教学后记 在上《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紧扣教学要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文定法,因生定法,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法。整节课中,我以“对话”贯穿始终,采取了不同的对话方式,如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展示的两种内心世界,并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对话教学中把握的三个要点分别进行分析。 一、师生对话,培养能力 为了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课文的能力,我特地把课文制成了一个短片。在学生在观看短片的时候,每至一个转折处便停下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让他们猜测情节将如何的发展,并就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一举两得。播放短片,吸引学生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领悟。 师生的对话过程不宜过长,重要的是抓住课文关键,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奶奶的一句话,奶奶说得好:“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要讲出来。那些关于我的心情的话,如“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为什么孩子的心灵会受到那么大的伤害,要从妈妈和爸爸的话里找原因。他们喋喋不休的是“贵重”“贵重”,就是没有“情谊”二字,所以是似是而非的道理。课文的好处在于作者的思想倾向隐藏在故事之中。在教学中,抓住了关键性的话语,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作者作品的思想倾向。如呆停留于故事,就很发现中心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我还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生本对话,拓展思维 生本对话的形式就是朗读课文。朗读课文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为了弥补师生对话过程中的不足。因为在学生观看短片时,仅从片断上感知了故事的情节,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障碍的。因此,我特地安排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羚羊木雕》写的是一家人因为一件贵重的工艺品而发生的很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心灵遭受了伤害。“我”和万芳是“合二而一”的好朋友。“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积极引进“活水”。活动是施展学生才华的舞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阵地,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契机。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广闻博采,及时引进时代“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自习课时的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以及课文情境的模拟表演和分角色朗读等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出能力,挖潜力,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角,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用心设计导语。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

如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精心设疑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了预期效果。

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先提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巧妙组织课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我就以辩论赛的形式教学《羚羊木雕》,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

1.学生讨论课后第二题:a.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行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行,因为既然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就有权处置,送给别人;有的学生认为不行,因为羚羊木雕很贵重,不应该送人,而且因为是爸爸送的,子女应珍视父母的爱。b.爸爸妈妈执意让“我”收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有的学生同意爸爸妈妈的观点,因为子女应听父母的话,况且羚羊木雕太贵重了;有的学生认为奶奶说的是对的,因为人应该重义轻财,已送给了别人的东西是不应该收回的。c.“我对自己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有的学生同情“我”、理解“我”,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学生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举手表示认为应收回或不应收回,形成持不同意见的两部分。(学生总人数58人,认为应收回的有28人、不应收回的有30人。)

这堂课上同学们积极踊跃,特别是双方辩手更是畅所欲言、唇枪舌战,能围绕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列举事实,组织语言去立论和驳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得出应收回或不应收回的结论(其实两种观点各有道理),而是通过辩论,使同学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唯利是图,无情无义,我们不要去学。羚羊木雕确实贵重,把这么贵重的物品送给同学,事先应对家长说,征求家长意见,这既是尊重父母,也是从小学会尊重别人、与人相处,长大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才能与人融洽相处。

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与欢乐。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3

美读就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美读的情景,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朗读中获得美感。如朱自清的《春》,作者以生花妙笔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多美的语言,多美的图画,赶紧放开喉咙大声地朗读吧!教室里书声琅琅,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春意。在美读中我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小草偷偷钻出来的情景,想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你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像什么?“春风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风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风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就这样,整堂课我都带着甜美的笑容,温柔的娓娓道来,语调语气极富有感染力,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和评价语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和五彩缤纷的春天融为一体,如:“绚丽多彩的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果同学们用心地去读,一定会被陶醉的”。“你们的美读让我陶醉了,让我真切地聆听了春的声音”。“是啊,春天多么神奇,多么美妙,多么令人陶醉”……通过这样美好的教学语言,让美文和美景水融,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能力训练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春、夏、秋三季的自然景物和乐趣,在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时,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不必说这里多么凉爽,也不必说这里多么秀美,单是这湛蓝的天空,就足够让你流连忘返!”“不必说宽阔的操场,也不必说长长的跑道,单是这片草坪,就有着无限的乐趣,蚂蚁在运物,蜻蜓在觅食,蝴蝶在跳舞,蜘蛛在穿梭。”太精彩了!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感,我又把句式扩展延伸,用“也许……也许……总而言之”说一段话。教室里高潮迭起,掌声如潮!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品味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味童年”的写作训练,如:“童年是一架纸飞机,无忧无虑;童年是一朵花骨朵儿,娇艳稚嫩;童年是早晨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童年是清润的雨水,充满了欢乐!”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扩展训练中,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唇枪舌剑不甘示弱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4

——兼评《羚羊木雕》“导学式”教学

10月17日,我有幸作为片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竞赛的评委,听取了三个教师的三堂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说,三位教师,都尽心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所授课文,进行了用心解读,精心设计。其中,《羚羊木雕》的执教者顺应时代要求,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字词教学、文章感知、角色朗读与表演、人物性格的体会、文章主题探究、达成效果检测等环节。但就课堂教学的实施看,需要强调一句: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回归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着手于文本的“示范”。

首先从采取“导学案”的执教方式上看,明显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学生根据“导学案”,完全明白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且各个环节内容的相互印证,让学生用不着思考用不着想就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其次,就教学的内容看,学生的字词学习,应该是该学段(初一年级)的一个重点,要对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可惜我们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读正确(况且如“树杈”之类的翘舌音、“逮”这样的上升字还没有读正确),忘却了书写与意义的教学。角色朗读与人物性格把握,如果不结合文章去感悟,没有教师的指导(语序、语调、语气和节奏、重读与轻读),是达不到学生学习目的的。更不要说只是让“分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下的几个学生去“七嘴八舌”一阵了。至于文章主旨,是作者书写本文的真实意图。即使是要体现编者的意图,也要有个度。本文的原标题是《反悔》,编入教材时,编者将标题改为了《羚羊木雕》。其主旨很明显:“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做事(处事)要动脑筋”。就编者意图看,就是让学生在“亲情”与“友情”的矛盾冲突之中去感受亲情、体验友情,并懂得“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避免矛盾、化解冲突的交流与沟通方法只能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而并不是文章的主旨。第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因此,文章开篇揭示矛盾高潮的写法、插叙友情的写法、通过贴切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写法等,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忽视不得!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探究,课堂上的书写训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让“达不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要求成为必然。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5

拉萨甜茶,生活上的一种进阶

穿越无人区第一站,是所有队员到拉萨集合。由于我对拉萨极其了解,所以主动安排了行程,让大家在拉萨到处走走,因为我们不是来拉萨旅游的,所以,我为队员们安排的行程也与一般游客不同。带大家去体验拉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用最少的时间,避开劣质旅游的烦扰,尽量深入地了解拉萨,了解藏族人。

在拉萨一家甜茶馆,队员们被藏族同胞生活的精彩与幸福惊呆了。

在拉萨老城的小巷里穿行,几个弯拐下来,就走到我要带大家造访的甜茶馆。

上午10点,巨大的场院里已经坐满了喝甜茶的藏族同胞。藏式的门帘,低矮的门楣,早上的阳光从遮阳棚的缝隙里钻进来,照着从热茶碗里蒸腾出来的热气,藏族同胞穿着各式各样的藏服,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围坐在桌子边,只需要在桌上放上一把散钱,就可以只管尽情地喝着聊着,不用分神点茶,因为甜茶馆里只有甜茶种饮品,沏茶的藏族大姐会穿梭于茶客之间,见空杯子就给你续满,然后拎走你放在桌上的溅上了甜茶的五毛钱,如果你放的都是整钱,她会主动从她手中的大把零钱里为你找零,你面前的一张十块二十块的票子,瞬间就变成了一把钞票…

甜茶是拉萨独有的饮品,200多年前首创于拉萨。

在很早很早以前,很会生活的藏族同胞就为自己安排了很实用的饮品。那饮料叫酥油茶,也就是将内地通过茶马互市的渠道进入的红茶,与藏地独有的酥油混合在一起烧制的一种饮料。由于加了盐,所以口味是微成的。酥油茶据说很经饱,而且还能缓解高原反应。只是因为口味与我们内地人的期望相差有点大,所以,并不是所有内地人都喜欢喝酥油茶的。

甜茶就不同了。

自古就是以酥油茶作为最主要的饮料的,一直到200多年前,英国人进入,他们在拉萨住下来,带来了老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同时也将些贵族的子弟带出了,那些藏族的贵族子弟们去到了印度与英国,被那里的文化熏陶之后,又返回了拉萨。他们在带回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也带回了被改变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也包括喝茶。

这些藏族同胞都是的精英,精英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他们利用英国茶,结合高寒、水的沸点比较低等特点,将泡茶改变成为煮茶。再发挥鲜牦牛奶很多的特长,把煮熟的红茶与鲜奶结合,点缀一点糖,完美的甜茶就是这样诞生的。

甜茶是拉萨人的骄傲,是拉萨的独有特产。在藏区,离开拉萨就很难喝到甜茶了。

当年的甜茶还是达官贵人的专享,而现在,甜茶已经是拉萨人的生活必须了。不过现在的甜茶发挥的作用早就不仅仅只是饮料那么简单呢——因为拉萨人要喝甜茶,所以有了甜茶馆;因为在甜茶馆里聚集的人多了,所以,各类小道消息、生活资讯的快速人际传播成为了现实。所以,甜茶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八卦聚集地!

除了感受地道的甜茶,我们还有参观藏传佛教寺庙的计划,这几所寺庙是完全没有游客的藏传佛教寺庙。我希望通过这些,让队员们用最少的时间,避开劣质旅游的烦扰,尽量深入地了解拉萨,了解藏族人的原生态生活状态。我曾经提出过个“行者式”的朝拜拉萨路线。这次,我就选择了这条路里的几个小寺,带队员们游览了一番。

那天,感觉最好的,是大家坐在拉萨老城的一座叫噶玛厦的小寺里,大家交流了各自对于拉萨、对于穿越无人区环考这类活动的看法。安静的小寺院里,一个人在娓娓诉说,那些佛像与其他人都在倾听,阳光从寺院的天窗里挤进大殿,在我们的肩头温暖地爬着,抚摸着我们的头发,亲吻着我们的脸颊……

1 羌塘:无人区的人

6点30分,我们已经离开拉萨。

出拉萨沿青藏公路向北走99公里,过了羊八井地热电站,可以看到念青唐古拉山,在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就是辽阔的羌塘草原。

当雄属于拉萨的一个县,也是拉萨市管辖的唯一一个与羌塘沾边的牧业县。当雄的藏语意思是“挑出来的好地方”,确实,当雄背靠羌塘面向拉萨,位置真的很好。当雄有两样宝贝十分著名。一个自然的,一个人文的。

纳木错、当雄赛马

当雄的自然宝贝就是纳木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在罗布泊干涸之前,纳木错曾经是中国的第三大咸水湖,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干涸后,它也就从第三晋升为第二大咸水湖了,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纳木错不但大,而且风景优美,是藏传佛教的三大圣湖之一。藏族同胞有传说称:每到藏历羊年的时候,佛祖以及菩萨、护法神等都会到纳木错聚会。所以,在藏历羊年的时候到纳木销去转湖,是可以加持很大的福分的哦。纳木错在地质上属于构造湖,是大地造化的。它的旁边就是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的雪水不断地滋润着纳木错,使纳木错永葆勃勃生机。

当雄的人文宝贝是当雄一年一度的赛马会。赛马是草原民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每年农区的农民农闲时,会带上农作物以及生活用品去牧区,与不事耕作的牧民交换皮张与酥油等物资。那个时候,草原上原本散居存各地的牧民都会为了交换生活物资而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在草原上少见的人山人海的景象,在交流物资的同时,大家还会玩一些诸如赛马、抱大石这样的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格式,用赛马冠个名。

当雄的赛马会很好玩,在我们经过当雄的前半个月,赛马会刚结束。不过,那时候我在为这次的穿越活动探路,所以,我有幸赶上,参加了今年的当雄赛马会。

基本上,今年的当雄赛马会分为娱乐区、竞技区、物流区三个区域,娱乐区是大家住宿、喝酒、唱歌跳舞的区域:竞技区是比赛的区域,比如赛马、比赛抱大石等:物流区就好理解了,就是交换物资,做买卖的区域。

赛马会在藏族同胞心目中就是个节日,大家一般都会盛装出席。在藏族同胞中有这样句话,你家富不富,看看你女儿的穿戴就清楚。这也说明了,赛马会的时候,也是藏族同胞盛装游行的日子。今年的赛马会上,我就亲眼见到了金银饰物挂一身的姑娘与用半自动步枪子弹装饰腰带的高原汉子拉风啊!

羌塘“北方的高坝”

除此之外,羌塘腹地的美景与野生动物不断地刺激着我们每一个队员的神经。我能理解皇甫不断要求停车拍摄的心情。这样的景色,是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的。当然,我更清楚,在未来的几天里,天天都是这样天堂般的景色,足够大家饱眼福的。作为队长,为了完成每天的前进进度,我不能让队伍不断地停下,无限风光在前头啊!

对于我来说,藏北高原的路我相对熟悉,因为,这里我已经来过不下10次,虽然每次来的目的不一样,但是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我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

羌塘是藏族人的叫法,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北方的高坝”。

可这壮美的环境里,因为海拔高,气候严酷,所以,很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即使有,也是些临时性质的放牧,或者测绘、地质勘探之类的事情。上世纪末,国家在羌塘无人区里为了保证这一类活动的安全开展,专门在羌塘南面的区域设置了文部办事处,在北面的区域设置了双湖办事处,负责处理在无人区里作业的相关事务。后来办事处升格为特别区,级别相当于副县级。我们这次羌塘之行的最北点,就在双湖区所在地的北面十多公里的地方。从那里,我将转头向东,进入可可西里。

无人区的藏族牧民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说说什么是所谓“无人区”。

对于“无人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看,无人区并不是完全没有人,而是这些地方人口密度极低,人烟极其稀少,直至完全没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扎西,52岁,他们一家是生活在羌塘无人区边缘的藏族牧民世家。他们家的行政区域是羌塘无人区东沿安多县强玛乡。这是紧挨着无人区的人家。扎西家周围方圆20公里的范围里,只有他一家人。我们在羌塘一共住了三天。到达扎西家的时候,是即将离开羌塘的最后一天。

扎西一家世代靠放牛、放羊为生,以前还偶尔打打猎,现在政府强调野生动物都要保护,扎西家的猎枪也上交了。目前,扎西与老伴索朗卓玛、女儿斯曲卓玛及孙子罗布顿珠在茫茫高原喂养了几十头牦牛和200只羊,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与世无争倒也祥和。它们的生活方式简单,平日里一家人就在家附近的山上放牧,晚上把牛羊安置在它们房子旁的空地上,没有院子也没有围栏,牲畜的安全就靠四条藏狗保护。我仔细看了,不是藏獒,但是也是十分凶悍。

每天早上扎西的老伴索朗卓玛最早起床,为一家人烧好酥油茶之后,就与女儿斯曲卓玛一道去牛群里挤奶。他们收集的牛奶除了少部分自己饮用以外,大部分的牛奶都会被打成酥油,卖到乡里县上换钱,或者直接在类似于赛马会的集市上以物换物,换取他们生活里需要的日常用品。

扎西以前读过书,做过几年兽医。他的老伴和女儿都没有上过学,是文盲。扎西的最大愿望,就是日后能让孙子罗布顿珠到县上去读书,要有文化。

扎西告诉我们羌塘地区几十年的变化:“从前这里的水草好得很,野生动物也多。后来打猎的人多起来了,动物都死了或者跑了。不过,现在政府不让打猎,动物们又回来了。这些年雨水也多起来,牧草也慢慢长得好起来咯,我们家的牛很喜欢吃,肉长得也很好……”从他与我们交谈的表情里,我看到他对生活的满足。他们家人在这大山深处,看似孤独,其实,无论在哪里,只要与亲人在一起,那里就是自己幸福的家。我估计,在扎西的眼里,他们家周围的山,就是他们家的山。他们家前面的湖,就是他们家的湖,他目光所能看到的天地,就是他们家的天地。

图1:图为扎西夫妇与他们的儿媳、小孙子

图2: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湖的地方,据统计,羌塘境内有近500个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和300多个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的湖泊

图3: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黑颈鹤

2可可西里:疲倦的藏羚羊

我们的队伍抵达安多县城。这是北接青海的最后个县。从那里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我们就进入了青海地界,也就是著名的可可西里。一阵突如其来的冰雹,拉开了我们在可可西里的大风大雪的序幕。

随着在高原的日子一天天变长,海拔也越来越高,我们队员的身体状况在下降。在我们的考察队里,队员老高兼职医生,在他每天为队员做的例行体检数据里,我看到了不容乐观的事实,半数队员的血压高压已经到达或者接近160,低压也在120上下。配合这样身体状况的,居然还是狂风暴雪。

现实考验着我们所有的队员。

藏羚羊

有一点我相对欣慰,那就是我们处在交通条件良好的青藏公路沿线,万一发生什么突发事件,救援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我们探险活动的最底限,安全是一定要有保障依据的。不过,我们接下来“进军卓乃湖”的目标,确实因为这样的恶劣天气遇到很大的阻碍。

卓乃湖,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地名。如果我先提到藏羚羊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都十分了解了,卓乃湖就是一个著名的藏羚羊产羔地。

藏羚羊,体形很像黄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的底绒非常柔软,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

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已经生活了上万年。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动规律,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雄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雌性藏羚羊每年从冬季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产羔地主要在一些高原湖泊附近,为了产羔,季节性迁徙就成了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每年4月底,公母羚羊就会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往返于产羔地产子,再返回地之间,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藏羚羊对生活的区域要求很严格。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4300米~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每胎1仔。藏羚羊体内的血红蛋白数量是我们人类的两倍,因此藏羚羊十分善于奔跑。

飞快的奔跑技能使得藏羚羊在高原很少遭到天敌的伤害。可是,从上世纪末开始,藏羚羊因为自己挡风御雪的皮毛质量太好,而惹上了灭顶之灾。

说到藏羚羊的灾难,我们就要从印度、克什米尔生产的一种名叫“沙图什”的披肩说起。沙图什发音shantoosh,它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则是羊绒,“shahtoosh”意为“羊绒之王”。这种羊绒制成的披肩质地十分的柔软,一条羊绒披肩甚至可以从一个小小的戒指里轻松穿过,所以,沙图什披肩也有“指环披肩”的美称,历来就是十分耀眼的商品。

制作沙图什的原料,是藏羚羊的底绒。藏羚羊的羊绒非常细,其直径约为11.5微米,是克什米尔山羊羊绒的四分之三,是人发的五分之一。这种绒不但轻巧,而且还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我曾在资料里看过一个夸张的说法,说用沙图什包起一个鸽子蛋,就可以孵出小鸽子,或者这个蛋会被捂熟。

因为这种原料来源困难,所以,优质的沙图什披肩的价格十分昂贵。据说上世纪在欧美市场上,一条沙图什披肩的价格可卖几千美元以上。

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北部的人们养成了一个风俗,就是攒钱为女儿购买一条沙图什披肩作为最珍贵的嫁妆。在印度北部,沙图什就像中国老妈妈的金戒指一样,是作为母亲送给女儿的嫁妆而世代相传。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首先把沙图什披肩带到欧洲的是法国人Francois Bernier。18世纪70年代起,欧洲的妇女开始在她们的肩头上披上羊绒披肩,从克什米尔来的上好披肩则更是显赫地位的象征,越轻软越珍贵,“沙图什”就是其中的极品,成为了欧美等地贵妇、小姐显示身份、追求时尚的标志。

而这种血腥的时尚,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一时间,对沙图什披肩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为了在原料上满足沙图什披肩的生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藏羚羊的疯狂捕杀。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度上升,当时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因为沙图什的原因被猎杀。而藏羚羊角也因为在传统医药中的药用价值也成为藏羚羊被屠杀的次要原因。

因为藏羚羊产羔的时候种群相对集中,行动也不便。所以,产羔地往往就成为盗猎分子的“屠宰场”。卓乃湖作为著名的藏羚羊产羔地,俗称“大产房”,每年都有上万只藏羚羊汇聚在那里。我们前往那里,就是为了实地考察藏羚羊的生存状况。然而,突如其来的狂风大雪以及还没有冰冻的高原河汉,把我们残酷地封在了青藏公路沿线。所有的进山计划都设想过了,最终还是不能前进半步。

藏羚羊救助机构

作为补偿,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排我们去了专门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索南达杰保护站”,他们在那里有一个大型的藏羚羊救助机构。

不到30岁的松森朗宝是一个很帅气的藏族小伙,虽然年轻,但是他在保护区已经工作了6年,这6年里,与孤独相伴,他一直为保护藏羚羊默默工作着。索南达杰保护站其实就是几间板房,在板房后面,有着一个几千平方米的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草场。在这里,我见到了几只可可西里管理局巡山队在巡山的时候抢救下来的藏羚羊幼崽。

这些幼崽一般是在藏羚羊迁徙时掉队的小羊,如果,它们没有遇上巡山队员,那么它们的结局就只能是死亡。朗宝的职责之一,就是照顾这些不幸又幸运的小家伙。他每天会给这些小家伙喂牛奶,直到它们断奶自立。

今天的喂奶是我与朗宝一起完成的。我们走进草场,那些小羊羔一见朗宝,都迅速地围拢过来,抢着要奶吃。在朗宝的悉心照顾下,这些羊羔身体都很好,很有劲。它们的皮毛十分柔软。也就是这身上好的皮毛,它们才惹下杀身大祸。

小羊羔在我们身边边吃奶边嬉戏,像所有的小动物一样,只是它们的身边不是它们的妈妈,而是像妈妈那样照顾它们的朗宝。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有个疑问,如此这样,小藏羚羊一直接触的都是人类,会不会使它们在长成以后丧失了它们的本性,而无法回归自然呢?我把这个疑问请教了朗宝。朗宝解释说:目前的人为干预只会持续到小羊羔一岁断奶为止。小羊断奶后,它们就会被送到高原深处的一个更大的驯化基地。那里的环境基本就是纯自然的环境,在那里,小羊羔将熟悉它们的种群生活,进行野化训练。直到它们变得连从小把它们喂大的护林员都不认识了,见人就跑。那时,就到了它们要被真正送回自然的时候,真正开始它们“大地精灵”的生活。也就是那个时刻,一只真正的藏羚羊才算开始了新生。

看着这些欢蹦乱跳的小家伙,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当年,我听说过曾有护林队员在自己精心喂养的小羊将被送走去野化的时候,嚎啕大哭,死活不放小羊走,而小羊也不断哀鸣,不愿离开它的“人类妈妈”的故事,那分情感,现在,我理解了。

在全体队员为小羊捐了一点奶粉钱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朗宝与小家伙们。我们还有事要做,我们还有路要赶。

3 阿尔金山:上苍眷爱之地

由于深入可可西里的计划改变,使得我们的队伍提前了4天抵达青海重镇格尔木。在这里,我们稍事休整后,将继续向西。进入昆仑东北部地区,那里,就是著名的“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1983年建立的,1986年升格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管理,后移交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理。相比羌塘、可可西里那些保护区,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不算高,不过我认为,面积4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600米以上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最美丽的保护区。

TIPS:一个天大的误会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著名的环保专家袁国映老师和我同住一个帐篷。袁老师告诉我:从地质结构上看,这个保护区北界祁漫塔格山虽在地貌上看上去接近阿尔金山,但它却是昆仑山的北部支脉,严格地说,该保护区应叫做“东昆仑自然保护区”更加贴切。不过,当时保护区已经定名,由于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英国大不列颠词典也已收录,不便修改,只好以错作罢。也就是说,阿尔金山保护区其实不在阿尔金山上,而在阿尔金山南面的东昆仑地区。

这个误会够大吧!

知道这个误会的人确实不多,我们这次环考,我前方的藏族助手洛桑次仁在计算路线的时,就直接将阿尔金山设计进了我们队伍的行程线路中,具有多年山地旅行经验的洛桑一直觉得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就应该在阿尔金山里。直到我告诉他这个“东昆仑”的典故为止。

遭遇美国国鸟白头海雕

在我的印象里,阿尔金山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都是按“一大群”这样的数量单位来形容的。那里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

我们的车队简直就是在野生动物的欢迎中向着保护区的中心观测站进发的。这一路,我们首先遭遇的是只体形很大的猛禽。当时车里的人都惊呼“美国国鸟!美国国鸟……”那是只白头白颈的大鸟,个子高,翼展宽,很威武。它正在啃食一只刚刚死去的羊。因为逃窜得很快,我只拍到一个它不大的背影,很遗憾没有正面的图像。不过,我可以确定那不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我在很多场合都看过白头海雕的形象,那样子与我们队员看见的猛禽确实很相似。但是,1782年6月美国设计国徽,其中的图案为抓住箭和橄榄树枝的白头海雕。我记得美国之所以用白头海雕做国鸟,是因为那种猛禽只生活在北美洲,有传闻说独立战争的时候,被炮声惊起的白头海雕一直在美军战士的头上盘旋,与他们一起冲锋……我不确定这样的传闻真实性,不过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白头海雕的踪影,这是我不认为那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的理由。

既然确定那不是美国国鸟,那么那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后来我请教了阿管局的张惠斌副局长,根据我的描述,他告诉我,那很有可能是玉带海雕。我后来查了大百科辞典。玉带海雕相关的生活区域,海拔高度都与我们发现时的情况相符合,估计我们发现的就是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也是一种珍稀的猛禽,对生活环境要求严格,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玉带海雕,这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刚议论完海雕的事情,另一位“重量级大师”就登场了,那是草原狼,和它遭遇后,我们很兴奋,它倒是不紧不慢地死盯着我们,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只是在我拿着照相机冲向它的时候,它且看且退地小跑了一下,我估计这附近是有它的食物,所以才不愿意离开。好吧,不打扰它,我走……接下来,黄羊、藏羚羊、藏野驴轮番登场。这些高原的精灵们在蓝天白云、雪峰沙漠的映衬下,真的美死了。

沙漠中的淡水湖

我一直认为,阿尔金山是我见过的无人区里最美丽的一个。整个区域包括了最为完整的生态类型。这里不但像其他的无人区样,有着广袤的草甸,高耸的雪山与巨大的冰川,这里还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神奇的是在以“干涸与死亡之海”著称的大沙漠里,居然还有着流量巨大的沙漠泉水,这甘泉从沙漠里流出,淤成个淡水湖,淡水湖的周围有大片的沼泽,淡水与沼泽道不但养育着周围为数众多的野生动物,同时,还在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奇迹。

“依恰克帕提”淡水湖是其中一个,从库鲁塔格(维语,库鲁:沙子:塔格:大山)里流出的泉水在大沙子山北沿形成了这个湖泊,这生命之湖为周围的生命提供了支撑,附近大量的野牛动物依靠这里的淡水生存,同时,在这样人迹罕至的高原深处,居然还有一个民族乡。

消失的村落

2004年,这个也叫做“依恰克帕提”的高原乡总户数是7户人家,23口人。他们离县城若羌500多公里山路,离最近的人类永久定居点也有近300公里的山路。那是真正在“美丽天堂”值守的人们。

2007年,我第二次去到那里,曾为一个叫丽莎·古丽的维族小姑娘拍了张照片。这次进山,我特地把这张照片冲洗好带在身边,准备见到她的时候送给她。可是,我没有能见到她,因为,她和她的父母已经离开了这里。为了更好地保护阿尔金山的生态环境,阿尔金山管理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人为放牧消耗了大量牧草,为了解决人为放牧与野生食草动物争草场的问题,阿尔金山管理局对依恰克帕提乡进行了搬迁。现在,除了两户牧民被留下继续值守这里以外,其余的牧民与牛羊全部被转移出保护区。我托小丽莎以前的邻居、还留守在山上的阿布外力·牙生找机会替我转交小丽莎的照片,同时,也转达我对小丽莎以及那些下撤的牧民的深深祝愿。为了保护生态,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家园。他们是一群伟大无私的人!

阿布外力·牙生是个40多岁的维族汉子,朴实憨厚。他过不惯县城那边低海拔且相对舒适的生活,自愿回到山上,过他从小就过着的高原生活。现在的阿布外力·牙生一家和另外一家牧民被政府留下来,为在依恰克帕提乡原址上建成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环保观测站服务。阿布外力·牙生现在住在以前乡里的民兵连部里,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却很开心。他对我说,这里生活条件确实没有山下好,但是,我生长在这里,习惯了。最重要的事情,在这里人少,不闹不烦,自由啊!

这是阿布外力·牙生对于自由的理解。我有点佩服他,这样的自由,是以放弃一些舒适,增加一些艰苦、一些孤独作为代价的,他认为,为了自由,他这样的放弃值得,我认为他这样的放弃需要勇气。

在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时间是短暂的,两天以后,我们告别了那里,继续北上。我们要去到那个男人挚爱的地方。我们的队员将在他们的旅行生涯中,为自己佩戴上一枚值得自豪的勋章。

那里,就是罗布荒原。

4 罗布荒原:男人的挚爱勋章

这是我第四次进入罗布荒原。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穿越,在这里,我要先解释下罗布荒原与罗布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罗布泊

罗布泊,其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当时叫“盐泽”。直译的话,就是咸水的大湖。这是由昆仑山、天山与阿尔金山等大山流下的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等大河共同注入而形成的一个大湖。古代的罗布泊基本形状为圆形,现在,我们在卫星地图上还可以看见,罗布泊当年的一个巨大“耳朵”形状的轮廓,那些“耳廓线”其实就是湖水退缩时留下的湖岸。而形状像“耳蜗”的位置其实就是湖水最后干涸的位置。

目前计算出这只“耳朵”的面积是5350平方公里。2010年11月1日和2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通过科技手段,证实了罗布泊西面的轮廓是真的存在。我们在卫星影像图上之所以看不到西面的湖岸轮廓线,是因为塔里木河孔雀河等从西北注入的河水里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物将罗布泊西面的湖岸轮廓线覆盖了。所以我们只能在卫星影像图上看见一个酷似人的左耳般的形状,而真实的罗布泊古湖盆其实是个圆形的封闭形态。据估算,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左右。现在的罗布泊已经没有一滴地表水的存存了。呈现存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干涸湖盆。

请注意,上面说到的。仅仅只是罗布泊的地理状况。而我们这次穿越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叫罗布荒原的地方。

罗布荒原

罗布荒原的范围要大过罗布泊的湖盆。基本上,罗布荒原是罗布泊加上阿奇克谷底再加上库姆塔格沙漠的范围。这里又有一个要向大家解释的概念,那就是,这里的库姆塔格沙漠与前面提到的在阿尔金山保护区里的库姆塔格沙漠不是一回事情。前面我已经向大家介绍了维语的库姆塔格就是“大沙子山”的意思,凡是有大沙子山的地方,如果没有特定的名字,当地的维族老乡

定会叫它库姆塔格的。罗布荒原的库姆塔格沙漠位于罗布荒原的南端,北面是阿奇克谷地,南面是阿尔金山。而在这里,阿尔金山真实地登场咯,它是罗布荒原的南界限。

好吧,让我们直观地表述下罗布荒原的地理类型的排列次序。根据我对于罗布荒原的理解,我觉得整个罗布荒原像个元旦的“旦”字。最南面东西走向的阿尔金山就是“旦”字下面的那一横,上面的“曰”就是古罗布泊的广大地区。而“曰”与下面一横之间的区域,就是我们提及过的罗布荒原的组成之一:阿奇克谷地。

阿奇克(维语“苦”之意)谷地位于罗布泊洼地之东,与罗布泊湖盆相连。从地貌上形态来看,整个谷地东高西低,西部开阔而东部变窄,呈楔形。

这个“苦的地方”

因为它南北的海拔都要高于它,所以它相对低洼的环境里,有着不少的植被与野生动物。由于罗布泊保护区管理局多年的努力,相比贫瘠荒寂的湖盆与沙漠,这里已经成为了罗布荒原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很有趣吧,一个被称为“苦”的地方变成了天堂,这些都是罗布泊管理局环保人员多年努力的结果。

罗布荒原与前面的三个无人区有着不少的区别,首先,这里应该不是青藏高原或周边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也就是那个地处东昆仑的区域,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与青藏高原搭界,海拔也很高。而罗布泊在地理位置上则完全与青藏高原无关了,海拔也相对低。

因为海拔越来越低,所以前面困扰我们的高原反应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心情都不错。不过,当我们从南面绕过阿尔金山进入库姆塔格沙漠后,我们的心情因为一个人而变得沉重起来。

这个人就是彭加木。

彭加木

提到彭加木先生,我还是从他的失踪说起。

1980年6月23日下午,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了这样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七天没有音讯。”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考察时失踪》的消息,并附了关于罗布泊地区的资料。从6月24日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彭加木失踪的相关报道。

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消息,立刻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叫罗布泊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件事情。

多年后,我去新疆旅行,还四处打听过如何去罗布泊。当时,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罗布泊是死亡之海,去不了”。后来随着我旅行的级别不断升级,终于在2005年第一次有机会去了罗布泊。后来,我还有幸认识了新疆著名的科学家夏训诚先生。夏先生不但在罗布泊的研究上卓有成果,同时,他还是彭加木先生的同事及朋友。

夏先生曾向我说过这段往事……

1980年的6月15日,彭加木率领的罗布泊综合考察队对罗布荒原进行常规考察。队伍行至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的库木库都克,彭先生发现全队的汽油和水最多只够维持3天了,于是一方面向大本营发电报汇报及求助,一方面暂停考察活动,原地等待救援。6月的罗布泊地区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无法想象,白天营地帐篷内像加了盖的热锅,热得使人喘不过气,考察队带去照明用的蜡烛,夜晚还可以站立着,一到下午4—5点钟,帐篷内温度急剧增高后,蜡烛也都被烤得如软面条一般;而帐篷外面,地表滚烫,难以立足,一般地表温度在70℃以上。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藏身之处。后来大家找到一个好去处,就是都躲在汽车底下,车身可以挡太阳暴晒,车底下可以通风,有时一辆车最多可以藏十几个队员,度过一天中最高温的时刻。考察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等待救援,稍有不慎,整个考察队就会陷入绝境,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关键是水已经不能维持几天了,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考察队负责人的彭加木心急如焚。

6月17日中午,考察队收到了大本营的电报。说已经安排直升机先送水后送汽油。队员们拿着电报兴高采烈地去找队长彭加木,却发现他已不在他的车里,汽车驾驶座上留下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

接下来的时间是等待。

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仍没有见彭队长回来。直至夜幕降临,也未见彭加木的踪迹。大家开始紧张了,立即向大本营做了汇报,并开始了寻找工作。从6月18日至26日,部队和考察队共发动1 36人次,出动直升机9架次、安-2型飞机3架次,在出事地点东西50公里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见任何人影。

从1980年7月7日至8月25日,第三次寻找彭加木共出动181人,汽车48辆,出动飞机29架次,飞行100多个小时,搜索范围4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仍未取得成效。

后来,中国科学院要求组织第四次寻找彭加木的活动,由夏先生亲自接任罗布泊考察队队长。第四次寻找彭加木活动从1980年11月10日开始,至12月20日结束,历时41天,新疆分院副院长王熙茂任现场总指挥,寻找面积达10ll平方公里,直接参与人数达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1平方公里。但是,寻找仍以无果而终。

史上超大力度的搜寻最终无果而终。

无奈,大家只能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彭加木先生已经献身罗布荒原了。后来,人们在彭先生失踪的最后营地附近为彭先生修了一座纪念碑,永远纪念这位为了罗布荒原献身的科学家。2005年,我第一次见到那个纪念碑。纪念碑前的沙地里,埋着一个铁函,锈迹斑驳。里面有一些彭先生及其家人的照片。据说,彭先生的夫人夏淑芳女士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彭先生的努力。直到10年后的1990年,她才接受了彭先生已经不在人间的事实。她在张彭先生的照片背后写到“衷心地祝愿,有朝一日路过此处的尊敬的同志们能在周围寻找到彭加木的遗体与遗物。万分地感谢与期待。彭加木爱人夏淑芳”。

这个铁函与这张照片现在还埋在在彭先生的墓前……

那天晚上,我们穿越支队就在彭先生的墓地不远处扎营。我们试图体会下当年为了罗布荒原的环保事业而在这里艰苦工作人们的艰辛之万分之一。

第二天,告别彭先生。我们的穿越行程继续向北。

TIPS:搜寻过程中,警犬全成了“三条腿”

夏先生对我说过在寻找彭加木先生时的一个“三条腿警犬”的故事:“1980年6—7月在寻找彭加木同志过程中,有不少的同志,建议使用警犬寻找。7月1日,经新疆自治区党委同意使用警犬,7月2日,公安部批准派出警犬协助寻找工作。7月3日,公安部从上海、南京、烟台抽调8名有经验的公安民警,携带6条警犬,经由乌鲁木齐转道罗布泊。

警犬载到罗布泊库木库都克后,公安民警立即安排警犬工作,谁也没有想到,一向忠诚听话的警犬,居然不愿意下车,拒绝工作。后来发现,这是因为当时地表温度都在70℃,不像考察队员有鞋子可以隔着地面。警犬一下去,爪子接触地面,烫得受不了,所以又往车上跳。后来,我告诉驾驶员,当我们把警犬拖下来,你们车子立刻开走,它就没有办法跳上车。在沙地上,我们看到6只警犬都用一种方法走路,烫得只用三只爪着地走路,另一支爪轮流悬在空中有喘息的机会。可惜,我们当时没有录像设备,没有把这种精彩场面记录下来。6只警犬自到目的地后,每天嘴大张着,舌头长伸着,气喘吁吁自顾不暇。警犬灵敏的嗅觉也基本上失灵了,对我们的寻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地还帮了倒忙,咬伤了一个考察队员和一名驾驶员……”这些描述并不长,但是足以让我们理解了当时科考的艰辛。

余纯顺

我曾经认为,上海这个城市在这几十年里,至少为我们的国家贡献了三个了不起的男人。这三个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姚明与刘翔。还有一位,就是因准备徒步穿越罗布泊而牺牲的余纯顺。

我第一次知道余纯顺是在1996年。那时候中国大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旅行探险或者徒步旅行这个概念。而电视里的一个“徒步穿越失利,余纯顺殒命罗布泊”的新闻让我认识了余纯顺。那时候,他已经葬身罗布泊了。

余纯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用了8年时间,足迹遍布了整个。他去到了很多地方,发游记,传播他的爱国理念。这些我都十分佩服他。

不过,他也有失误的时候,而这次的失误,直接断送了他的性命。

1996年5月余纯顺会同上海电视台人员一起抵达了新疆的库尔勒市。他放言要在被称为“死亡时间”的6月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余纯顺在6月份,硬要只身闯入罗布泊,他的初衷,是要以此行“打破6月中旬不能走罗布泊的说法”。他在6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宋老师在拍片前曾专程到乌鲁木齐,去访问了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炳华及给彭加木开车的王师傅,均说:罗布泊湖心在6月10号最高温度达到75度,12时到17时,人只能躲在车底下,根本无法行动,6月份根本不能进……”可见他对这里恶劣的气候是事先已有所了解。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彭加木的故事了,有一点,我们要重温下,那就是在6月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危险。如果不是因为那么危险,彭加木就可能不会冒险找水,接下来的一切可能都会改变。可以说,罗布泊6月的天气也是使彭先生牺牲的重要因素。这些余纯顺都知道。可他却执意要做这么冒险的事情。我们猜想他当时的目的就是要做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这次事情真的是“惊天动地”了,代价也是“惊天动地”的。

16年前彭加木的故事在新疆人眼里似乎还记忆犹新,现在又来了一位要在6月“杀”进罗布泊的好汉,这让大家着实揪心了。大家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余纯顺,但是,这些劝说似乎更加坚定了余纯顺一定要在6月穿越罗布泊的决心,而且,电视台的摄像机跟着,真的是那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了。劝阻不奏效,大家就把工作做在保障上吧。新疆的朋友为余纯顺做了最好的考虑,保障之细致几乎连新疆的朋友也开始觉得这样的穿越似乎是“万无一失”了。

可是他们似乎都忘记了,他们的对手,是罗布泊。

6月11日,穿越正式开始,为穿越打前站的小分队为余纯顺先行探路,并做好了标志。

罗布泊是极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4000毫米。据夏训诚先生介绍,他曾在罗布泊里测量到空气湿度为零的数据。在这里水就是生命,纵有黄金万两,也难买清水一滴。但是光有水喝还不行,必须加入少许碘盐以及时补充体内大量随汗水流失的钾盐。否则浑身就像棉花一样绵软,没有一点气力。

大家不免又开始担心起余纯顺来。不过,余纯顺到底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第一天他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第二天,恶劣天气更加恶劣了。这个恶劣的标志,就是沙尘暴。简单说,沙尘暴就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不过,这个现象如果出现在6月的罗布泊,那简直就是杀人的刀!

沙尘暴刮了两天,大家的心情也开始紧张起来,都担心着孤身穿越的余纯顺,都祈祷他能够命大福大顺利穿越。

第五天,按照计划,是余纯顺穿越结束的日子。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大家都希望他能平安出现,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可是奇迹最终没有发生,取代奇迹而来的,是噩耗。11日分手后5天里,沙尘暴刮了两天,其余为高温天气,他的干粮和饮用水也该消耗殆尽了,处境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大家开始七手八脚地搜寻,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

17日凌晨2时,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开始与军队协调直升飞机出动事宜。前方的穿越队伍也召开会议,决定:一、兵分两路寻找余纯顺。二、做好相应准备,一旦直升机到来,便参加空中搜寻。17日10时整,大本营方面通知说:新疆军区陆航某团的一架直升飞机,已由乌鲁木齐起飞抵鄯善再起飞,因遇暴雨,起飞时间延至中午12时。预计下午14时到达。

飞机抵达后立即展开搜寻工作,飞临楼兰时,兜了两个大圈,仍然没有任何结果。这时,早上徒步去楼兰的4个人中的两个人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搜救指挥部。他们说,6月9日早上离开楼兰前,先遣队在楼兰埋的20多瓶矿泉水原封不动,还在那里。这就意味着余纯顺并没有到达楼兰!这个消息使得大家更加沉重,但是,因为这个发现,也为搜寻余纯顺指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

18日9时45分,直升机再次起飞。飞机起飞后,明确方向,沿着营地北侧的孔雀河干河道朝东飞去。龙城雅丹群、土垠遗址依次从机身下闪过。

10时15分,机组人员与搜救队员在空中清楚地看到在褐色的湖盆里,有一个指甲差不多大小的蓝色亮点。“那是余纯顺的帐篷!”搜救队员脱口惊叫起来。飞机立即向目标靠近,降落。

以下是当时参与搜救的队员叙述:“果然是余纯顺那顶蓝色的帐篷。但周围不见他的身影,帐篷里也不见有人回应。走近帐篷,只见它的一角已经塌落,随即,一般恶臭扑鼻而来。一把脱鞘的藏刀扔在帐篷门口,刀鞘已不知去向。躬着朝帐篷里一望,我们顿时惊呆了:余纯顺头东脚西仰面躺着,头部肿胀得连五官也失去了比例。他的头发像洗过一样,长而浓密的胡须也湿漉漉的。的上身布满水泡,右胸部的一个大小如乒乓球尤其醒目。他的右臂朝上略微弯曲,肘下压着草帽,捆扎成一卷的蓝色睡垫放在胯部……他,遇难了。

他遇难的地方,距罗布泊湖心土路仅50多米。紧接着是个平均高约1.5米,宽不到2米,长约10余米的盐碱丘。表层为坚硬的盐壳,下部为混合的沙土盐粒。离飞机不远处盐碱丘有个余纯顺挖的坑,约洗脸盆大小,深约50厘米。骄阳似火,脚下热气升腾。我们在帐篷前肃立,向长眠罗布泊的余纯顺致意。太残酷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罗布泊面前竟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了不起的余纯顺终于在自然面前倒下了。那个年代,我们还有着很多“人定胜天”的想法,如果余纯顺能够听人劝,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也许他还能去更多的地方,也许他还能做更多的讲座,激励更多的人,也许……一个冒险的冲动,让所有的也许化成乌有。

探险与冒险看似只差一个字,其实在它们的背后,相差的是整个科学精神。

我们全队向这位英雄致敬,我们把宿营地就扎在了他长眠的地方。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陪着这位大英雄在夜晚一起眺望罗布泊的美丽星空。当晚,我们的队员,作家都市放牛就声称他看见了余纯顺,并与他做了心灵上的沟通……

那天晚上大家喝了酒,也敬了余纯顺。

在酒精的作用与穿越即将成功的喜悦双重作用下,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唱歌、我们怀古,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楼兰。

楼兰

其实,我们扎营的地方,在2003年前,就是那个总在古人诗赋里出现的楼兰地界了。在我们的古代通俗文艺作品里,最常见的西域地名可能就是楼兰了。

写这个文稿前,我在网上搜罗了一下。结果,涉及到楼兰的唐诗宋词的确十分多。我罗列了几个牛人的作品如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辛弃疾《送剑与傅岩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献封大夫破插仙凯歌》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这些诗词里,不是与喊打喊杀有关,就是与即将喊打喊杀有关。这时候,我们不禁会有个疑问,这些个文豪巨匠这样喊打喊杀,楼兰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楼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这些诗词最早的是唐代的,其实,在唐代,也就是这些喊打喊杀楼兰的诗歌诞生的时候,楼兰已经消失殆尽了。

那么这些文化人为什么会对这个已经都不存在的地方不依不饶呢?原因很简单,几百年前楼兰很重要。

最早让我们知道楼兰的,是伟大的司马迁。他在他的《史记》里记录过一段当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在与大汉朝的汉文帝交往的时候提到的一句话,这话是这样说的“以天下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之。定楼兰、乌孙……皆以为匈奴……”

这是公元前176年的事情。到了公元前140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牛的皇帝到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

就像他自己的称号一样,这位仁兄的一生都捆绑着一个字,那就是“武”。他在位54年,打仗就打了近50年,他灭过南夷,灭过朝鲜。最狠的,就是一改他的叔叔、爷爷等老皇帝们对待匈奴的屈辱和亲的政策。直接拉开架势,与凶悍的匈奴打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征战里,倒霉的楼兰一直“被参战”。

为什么楼兰会那么倒霉,还被参战呢?这就要说一下楼兰的地理位置了。

楼兰处在当时水草茂盛、物产丰美的罗布泊北岸。宽阔的大河、淼淼的大湖,富饶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怎么形容那里都是块风水宝地啊。然而,在匈奴的单于和大汉的天子眼里,那里不仅仅是宝地,更是一块要地。因为楼兰就在大汉疆界之西,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过了嘉峪关到这里后,在这里开始分为南北两条线。往来的商贾都交汇在这里。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丝绸之路东段除了长安以外最重要的“贸易码头”。经济上重要了,政治上、军事上就成了“香饽饽”,所以,楼兰在汉朝与匈奴的几十年的战争中,随便它愿不愿意,都必须“被参战”。在楼兰战胜匈奴,代表着大汉西线战事的成功。

几十年里,汉代名将班超、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广利、傅介子等人在楼兰这个舞台上“你唱罢、我登场”地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戏,而这些大戏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叫“斩楼兰”。

“斩楼兰“先是表现战争的惨烈,后来,慢慢衍生成“征战”、“军魂”、“民喉气节”一类的含义了。唐代诗歌浪漫的年代,与西域的交往又十分的频繁,文人总是要怀古的,这一怀,没有什么比“斩楼兰”更适合拿来怀一下的。

对了,还要补充一句。

当年汉武帝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公元前101年调集了60万大军与缓刑的囚犯,将长城的烽火台与防御墙一直修到了罗布泊湖畔。现在在罗布荒原东面的大戈壁上,还是可以看见那些被称为“亭障”的烽火台遗迹。甚至有人认为,那里才是长城的西部终点。

连年的战争摧残,使得楼兰从没有真正的发展、强盛过。在自然与人为的两大因素的“夹击”下。楼兰最终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漠的风沙一刮就是2000年,使得楼兰被湮没在风沙之中。直到100年前,才有人发现了这块神秘的宝地。

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一行正在罗布泊沙漠考察途中,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奥尔德克在寻找探险队前一天扎营时丢失的铁锹途中,遇到了沙漠狂风,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的座古代的城堡遗址。散落着大量的建筑残骸。奥尔德克在那里随便地拿了一块带花纹的木板赶回探险队,他把那木板交给了斯文赫定。斯文·赫定看到那木板后,大惊,因为那是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最重要的是,那上面的花纹都带有几千公里之外的西方特色。他立即改变行程,随奥尔德克来到了罗布泊西北岸的这片遗迹……一个千年的古城,在沉睡了2000年后,被一个外国人,撩开了面纱。

在我与我的队员们说着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们的队伍沿着当年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与楼兰擦肩而过,向着这次穿越活动的终点哈密一点点靠近。当哈密街头的灯红酒绿已经将我们包围的时候,大家满脑子还是汉朝士兵与匈奴战士的奋勇厮杀的场景。

后记 Postscript

17天,4000多公里,9个人。

高原的阳光与大漠的风沙把队伍里雪白的小胖子变成了黑胖子。当我们离开罗布泊的时候,俨然是那里走出的9个罗布泊野人。

我们为了去找寻与我们有关的生存密码,完成了这一段难忘的旅程。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听见了很多,我们的感受很多。同时,我们又似平一片空白,因为,我们不断在这样那样的时空里穿梭,看到与听到那么多的演绎与真相。不免敬畏。

这17天里,我们在大地母亲的脊背上匍行,真实地感受着博大、雄浑、苍凉与壮丽。在地理上穿越,我们由南到北,在精神上穿越,我们从古至今。

回归的一路上,我向队员们问他们的感受,他们有的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有的突然感到自己是那么幸福。六个人看法几乎一致。我相信那都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因为,所有热爱生活的人,走完这条路以后,应该不会有此类以外的想法的。

就要告别西部了,谢谢教会我们性格的高原与荒漠。我们会带着雪山与大湖赠予我们灵感回归。回到我们的亲人、朋友们中间,告诉他们高原上荒漠里的那些穿越的故事。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6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7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8

一、精心导入生趣

精心设计,趣味导入。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得当的课堂导入能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如在教学《背影》时,我让学生先听崔浩的《父亲》,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深深地触动学生的感情。歌曲将尽,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大家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然而,我们在一次次歌颂妈妈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人——我们的爸爸!是呀,生活中,爸爸用他那并不宽广的臂膀,默默地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这如山般的父爱,凝重,执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背影》,认识一位名人的普通父亲。”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又如,教学《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画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

二、巧设疑问激趣

设置问题,引发好奇。实践表明,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二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大臣、百姓看着皇帝赤身地举行游行大典,却无人敢说出真相,最后让一个小孩来揭穿骗局呢?学生们对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都了如指掌,但对这个问题显然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也感到了好奇。于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马上投入课文情节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认真思考。课堂上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媒体增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赏图片可以再现文章情境,可以将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绘制了四幅图画,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对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让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春之美景更直观,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染下,对文章的诗情画意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教学周密的《观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我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亲闻潮来之声,观潮来之势,看打鼓场面,便于学生真切感受钱塘江潮之雄伟和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链接生活添趣

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必然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童趣》,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述说自己刚刚度过的美妙的童年,都有哪些和作者那样的物外之趣。学生有的说过家家,把沙土当米、水当油、野草当做菜,做饭吃;有的说烧红薯窑,像烧毁敌人的碉堡、炮楼;有的说捉昆虫喂蚂蚁,成千上万的蚂蚁搬食物时,那情形就像电影上打仗时的运输队

伍一样,有指挥官又有勤务兵,井然有序,浩浩荡荡……又如教学《端午的咸鸭蛋》时,我让学生说说家乡的民俗和风味,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到端午包粽子,又到十月初一的蒸糍粑、冬至的甜水糕,学生说得有滋有味,课堂上趣味盎然。由于教材内容本身就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只要挖掘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共鸣点”,很快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共鸣中与作家、作品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学生也能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实现了课堂目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9

二、开展初中生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呢?广大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教学导入中进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教学导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教学导入在一堂语文阅读课中所占的时间极其有限,但如果教师能够对这短短的几分钟加以利用,其产生的价值却是无穷的。要想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就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以促进?W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进行教学导入时,教师不妨将教室的灯关上,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双眼蒙上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对盲人的生活进行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抓住本课语文阅读的主线――盲孩子是孤独和寂寞的,他需要朋友的陪伴。

(二)在新课展示中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探索

新课展示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的主体环节,在新课展示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内容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确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能够对故事情节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且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进行察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师的说+学生的听”相结合进行,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因此,本文认为新课展示应该按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的形式来进行。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探讨的形式进行,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羚羊木雕》的新课展示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案的寻找。如: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给万芳?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我和万芳的友谊?当“我”敲万芳的家门时,“我”是怎样的心情?发生这件事以后万芳还会做“我”的朋友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家长”,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作者本人,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友谊重要还是金钱重要?上述问题既包括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探究问题。

(三)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10

作为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高原保护区,这里生活着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豹、金雕、藏原羚、盘羊、藏雪鸡等很多高原特有的珍惜动物。

可可西里被划分由5个保护区组成的封闭式管理的保护区,域内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因为自然环境严酷,气候恶劣,罕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布琼是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副局长,典型的玉树康巴汉子,也是我们这两天采访的陪同。据说他们局里除了3位做行政和财务的女同事,其他都是像他这样的康巴汉子――在可可西里,野外巡护这样的工作只能让男人来。

反盗猎――昨天的故事

从格尔木出发,翻越昆仑山口,行驶20公里后我们来到可可西里保护区的不冻泉保护站。不动泉保护站,以库赛湖湿地、红水河湿地和柴达木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为保护内容。路上经常能见到藏原羚,白白的心形屁股以措不及防的姿势和速度突然扭向你的眼帘,对它们来说,我们也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布琼说,这里除了著名的藏羚羊,还有雪豹、藏野驴、野牦牛、金雕、棕熊、猞猁、藏原羚、盘羊、藏雪鸡等,像我们这样的匆匆而过的旅人,遇到雪豹、棕熊和猞猁的几率几乎为零。看到藏野驴和野牦牛要容易些,特别是藏野驴,经常会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视线所及之处。

这段行程内内有青海最大的冰川――布喀达坂冰帽冰川和各种台地、台原、湖泊、石林、石环等地貌,可可西里藏羚羊救护中心也设在保护站内。

从不动泉保护站驱车45公里至索南达杰保护站。1994年1月18日,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与偷猎者枪战时英勇牺牲。1997年9月10日在可可西里东侧的昆仑山脚正式成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作为可可西里反偷猎工作的最前沿基地,促进了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的进程。

旦正扎西是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了近20年的巡护员,今年刚刚转正。虽然年近40,晒得黝黑的脸上还有一丝腼腆。

旦正扎西有过一个人在卓乃湖边呆了3个月的独特经历。十几年前,藏羚羊的“大产房”卓乃湖还没建立保护站,所谓的“保护”就是派人守在湖边,以免这些“母亲”遭受盗猎分子的袭击。那次因为巡山的途中吉普车坏了,同事们给他留下一支枪和500发子弹,告诉他过些日子再来接应他。一个人,一顶帐篷、一箱方便面、3个大包菜、半袋面粉、一只羊腿,一瓶油、一只手电、一盏汽油灯、一桶汽油,这就是旦正扎西的全部生活物资。因为这里是藏羚羊的产仔地,同时也是棕熊、狼的出没地,每天晚上,旦正扎西都紧张得抱着枪支才敢睡觉。因为冷,有很多个晚上是坐着才熬到天亮的。虽然节省着吃,有时候就喝一点面糊糊,但食物还是很快就吃完了。也许是恶劣的天气阻挡了他们进山,接替他的同事迟迟没来。有一次,旦正扎西整整5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看到在身边奔跑的肥美的藏羚羊和手中的枪支,旦正扎西也动摇过,可不远处一只下地不久的羔羊欢实地偎在妈妈身下嘬吸着奶水的样子让他一阵柔情涌动,最终还是放下了枪。后来,几个路过这里的淘金者救了他。十几年过去了,旦正扎西每次想到这段日子都还心有余悸。

前些年有次巡山时被公路上一辆驶过的车撞坏了腿之后,旦正扎西很少再上山进行长时间的巡护工作了,更多是在站里打点杂活。除了伤腿,旦正扎西还与其他工作久了的同事一样,有严重的关节严和胃病。如今,卓乃湖已经建立了保护站,房子也由帐篷改作了板房,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转,可旦正扎西却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抛家别舍地看护卓乃湖边的藏羚羊了。

在国家全力打击盗猎行为的政策和保护站持续不懈的努力下,昔日可可西里猖狂的盗猎现象已经很少了,作为反盗猎前沿基地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如今的工作重点也转向保护和救助高原动物,保护站也成为向路人和游客展示和传播保护自然最好的教育基地。

藏羚羊――今日的乐园

从索南达杰保护站驶车45公里至五道梁保护站。五道梁周边地高天寒、长冬无夏,以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多变著称,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苦的地段。该保护站所保护的区域有2万平方公里,面积最大,保护任务也最重。域内著名的多尔改措湖中有珍稀的高原鱼类,被誉为长江北源的楚玛尔河也在这个区域内。

在五道梁保护站的铁路沿线,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等野生动物出没频繁。青藏铁路为保障可可西里等地的藏羚羊自由迁徙,铁路建设初期就在沿线专门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唐北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的通道形式;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通道形式。这些通道充分考虑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从2004年以来,可可西里藏羚羊开始逐步适应青藏铁路动物通道,它们矫健的身影已成为车窗外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很幸运,这个季节正好是藏羚羊迁徙的日子。在路上布琼就兴奋地说,我们很有可能看到藏羚羊,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也告诉我们,昨天2998大桥附近还有一群藏羚羊呢。

2998大桥是藏羚羊的主要通道,国内很多有关于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大桥的照片都摄自这座大桥。这几天国家电网的人在作业,为了不惊扰它们,昨天他们不得已先将这群藏羚羊拦截了下来。从今天开始,为了不影响这些陆续通过桥梁的藏羚的迁徙,国家电网专门为它们停工几天。午后两点,我们的车子驶到2998大桥,还没过一刻钟,就见一队黑点从桥下慢悠悠地过来了。

“藏羚羊!”由于距离太远,我们只能从照相机的镜头里一窥它们的全貌。20几只藏羚羊,排着不是很整齐的队伍从桥墩下向我们走来,走几步,这些“孕妇”就低下头来在草地上补充一些能量。

迁徙的藏羚羊都是母的,它们要从新疆的阿尔金、的羌塘、玉树的三江源等保护区赶来卓乃湖和太阳湖产仔。为什么藏羚羊要千里跋涉来到这两个地方产仔,动物学家至今还没有定论。

这些年随着保护区禁猎所取得的成绩,藏羚羊数量越来越多了。布琼告诉我们,现在保护区每年有约3万只母藏羚羊从四面八方来到卓乃湖产羔,太阳湖有800只,西尔金乌兰湖有2000多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藏羚羊的辗转轮回令这片荒野之地充满了生机。

从五道梁保护站驶车84公里至沱沱河保护站。沱沱河保护站为保护区的南大门,距格尔木市360余公里,是一个针对湿地保护的保护站。域内有可可西里最大、青海第四大湖乌拉乌拉湖和可可西里第二大湖西金马拉湖。

守护者――永远的传奇

采访中我们还遇见了保护局的传奇人物尼玛扎西和著名的环保志愿者杨震。

每月只有800元工资,至今还是临时工身份的尼玛扎西来保护区工作的原因很偶然,他原先是修车的,因为保护区路况差,巡山员实际上就是一个汽车修理工,于是尼玛扎西就来到了这里。自从2001年成为保护区的一名临时工之后,这些年每一次的巡山工作都少不了他,也参加过无数次场面惊人的反盗猎和反盗采活动。可可西里极端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藏羚羊产羔区特殊的位置,给他和其他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困难,六月飞雪、狂风席卷的高原气候给巡查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处;棕熊、狼等猛兽经常不请自来地进入他们的帐篷,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他通常只能用敲打锅盆的方法请这些不速之客离开。

尼玛扎西一年在家最多两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他告诉我们,在可可西里的保护站工作,最难以忍受的是枯燥的生活。他们一般都是两人一班,10~15天倒一次,刚进山时两人还有话说,到了第三、第四天,就只有大眼瞪小眼了。实在找不到话,就只有一遍遍地擦车――车擦得比人还干净。

杨震是可可西里保护区2002年招募的第一批志愿者。多年的志愿者生活,令他积累了可可西里100多个小时DV纪录素材,这些素材是整个可可西里的故事,其间既有自然之美与一个都市迷路人相遇的故事,也有保护区工作人员巡山、反盗猎、反盗采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藏羚羊这个可爱的物种在充满人类的世界挣扎求生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令杨震一时间成为了名人,他的片子播出后,“可可西里”和“志愿者”成了两个光辉的词语,盘旋在那些在城市生活中因厌倦而渴望逃离、渴望拯救的年轻人的头脑中。

在疾驰的青藏列车上,你可能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转瞬即逝的保护站,也更不会接触到布琼、扎西、杨震或者是索南达杰那样把青春和生活都奉献在保护站的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和保护站的存在,才让可可西里不再是盗猎者的天下,重新成为高原精灵们的美好家园。

可可西里是地球这幅被画满人类痕迹的图画上必要的留白,也是从我们自己手中抢回的伊甸园。即使不能像志愿者那样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也应当在文明与荒蛮对峙之时,在损毁与维护较衡之间,选择是自省、拯救和守护。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11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过去,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导致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实施知识灌输,而学生作为客体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反感“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他们反感“书山题海”、挑灯夜战的疲劳战术,乐于接受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他们反感泾渭分明的“师道尊严”,乐于接受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师生关系。这些新变化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新思路、新途径、新观念、新手段,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主体,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调。”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它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情感和认识是人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方面。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触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它必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教师不但要“走近”学生,还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启动学生的情感伴随学习活动。中学语文教材篇篇含情:催人奋发之情、山河壮美之情、语言精美之情、令人泣下之情、形式巧妙之情等等。课堂中,教师要在教育方法上多动脑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启示学生,如适当地、有针对性地使用比较教学法,以读代讲、以板书激趣、以故事助讲、借图激趣、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景等进行适当的引导,把课文中的情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中获得知识,在情中培养能力。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时,我先请学生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并让学生与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让爱和温情在学生心间自然流淌,同时,大屏幕播放一些母爱图片,让暖暖的亲情紧紧环绕在学生周围,此时学生心中必然会泛起涟漪,学生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随后,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谱写献给妈妈的歌,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完全的释放。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新鲜感,学得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并自觉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动力。

二、理解形象,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更多地承载了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精神的寄托。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奥秘,挖掘内在的情感因素,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因素的情感体验,有效地陶冶学生爱的情操。形象则是学生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描写对象。”教师在教学中,当学生从初步进入精读的过程时,要用与课文相关的情感语言去描绘、展示文章主旨,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描写父爱的不朽之作,在朴朴实实的语言描写中流露着爱的光芒,是丰富情感与完美人性的结合,是进行爱的教育很好的载体。其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子女对父母的感激。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小冰同学很快就举手,得到我的应允后,她说:“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的句子最令我感动。”“你可以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说出其他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父亲蹒跚的来回帮“我”买橘子的图片。同时,我深情地说:“父亲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悲伤愁苦,心情沉重情况下,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儿子。”再接着,我让学生带着情感齐读这些句子,人非草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一定能拨动读者心弦,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学生领悟到此,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爱自然会在心中升腾,想起自己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暖的小溪,在心中缓缓流过。

三、通过角色体验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其感悟发展。生动、逼真的情境常常极富感染力,极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而为之动情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教学成功的契机,顺势把教学活动推向深处,通过创设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品味那些渗透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让学生体验情感,从而得到情感的收入。

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分别扮演担当特定父母、“我”、万芳角色,再让学生阅读教师设计的情境要求来决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就《羚羊木雕》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我送木雕、父母追问木雕、万芳还木雕,分别表现了“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从“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可知万芳是“仗义”的。学生设身处地模仿体验情感,使其理解自己的角色形象,更容易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以这次的角色体验活动为契机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效率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巨大作用,若教学活动伴随学生的情感,必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语文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阳光、是鲜花,让他们有愿意去学的兴趣以及积极去学的决心。

【参考文献】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12

一、拓展切入要准确

要做到拓展切入准确,就需要教师提高对文本的研读能力,熟悉文本,把握文本,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文本及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无论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还是所附的阅读资料,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如《在山的那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这道题就是把文本意象作为切入点,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对诗歌的主题进行了深层的领悟和适度的延展。而且课后还附上了作者王家新的写作意图,避免了学生对诗歌的曲解。

二、拓展内容要贴合实际

对文本挖的越深,收集的资料越多,拓展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学目标要求拓展内容必须与文本有着紧密的联系,且考虑学生本身的能力和条件,这必然要求拓展的内容不宜过多、过杂,否则就难以凸显文本的教学重点了。如《荷叶・母亲》的拓展,既可以联系实际感悟爱的故事,又可以仿写文章最后一段的精美语句,还可以鉴赏阅读《繁星・春水》中的其他优秀诗篇。这就需要执教者结合自己的文本教学目标进行取舍,选择最佳方案。

三、拓展形式宜多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