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1 10:25:15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

1 合理分配课时

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的概念与原理多且复杂,教学难点较多,但教学课时较少,要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使学员完全掌握这门知识难度很大。因此,应该立足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与课时,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清楚。

士官教学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学员来自基层,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员的知识背景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 科学安排课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考虑到学员普遍专业基础不扎实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定时间,复习相关的解剖、病理知识,为理解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奠定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超声诊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物理诊断学教学,它是在动态中形成图像的同时观察图像[1]。传统的粉笔、挂图、板书、文字幻灯等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该学科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而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及动画中,使得真正基于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成为可能。多媒体课件通过声、色、静、动、图文并茂的媒体形成,多角度刺激学员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员,极大地调动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时空观的扩展也有利于开阔学员的思维空间[3]。

平时工作中我们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及超声工作站,采集大量各系统、部位正常声像图及典型病理声像图,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文字部分提纲挈领,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用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给以感性表现;同时还根据教学需要插入一些动态图像及超声检查短片等。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理解及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放弃板书,用黑板绘简易图或示意图,如超声的反射、折射、多普勒频谱图、二尖瓣M型运动曲线、胆囊“WES”征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能起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用。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同。各专业共性的教学内容包括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常值等基本知识。临床医学和影像医学专业的学员还应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熟悉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针对不同系统疾病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最优化的影像诊断。因此,我们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目的性,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更适合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课前还了解学员的信息,包括学过的课程及其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在学员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结构组合,明确主次。讲授的具体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注意教学互动,启发思维。抓住现象的内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注重练习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与经验。练习课的目的就是使学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超声无辐射损伤,安全性大,学员之间可以反复多次互相练习。我们在讲解仪器的构造组成及具体操作方法后,选择一名学员作为被检查者,教员操作示范,同时讲解观察内容、正常声像图表现及具体操作手法。然后,让学员相互练习,包括选择体位、探头放置部位、扫查切面(纵切、横切、斜切等)、扫查方法等操作技术,教员随时指导。

参考文献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2

1教材与学情分析

《超声诊断学》教材供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是全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本教材力求 "以岗定学"的原则,协调统一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等。教材紧扣高职高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侧重超声人才的培养目标,操作技能培养与超声图像特征识别能力相兼顾。本节课程是教材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心脏超声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影像专业学生已经在前面课程中学习了心脏超声的基本知识,对标准切面图及正常心脏超声表现有一定的掌握,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2重点及难点

重点: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难点: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分度。

3教学目标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熟悉: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超声复查要点。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讲授法、图片、模型、视频演示、比较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1]。

5教学过程

5.1复习及导入 应用文学影视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新月的遭遇,引起学生对本节风湿性心脏病的求知兴趣,并运用心脏模型对心脏结构、瓣膜相关内容(解剖、超声表现)等进行回忆、复习。

5.2讲授新课

5.2.1从风湿性心脏病的概念、基础讲起,因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病变,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多见,所以重点是从M超、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等级各方面对二建瓣狭窄进行讲授。在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二尖瓣狭窄心脏听诊杂音的音频 ,运用心脏模型演示心脏超声检查各标准切面的探头方向及位置、探头旋转变化手法,同时与病例图片及典型的超声心动图视频资料相结合[1]。

5.2.2运用图示法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部分血流在左房、左室间无效循环,左室、左房容量负荷均增加左房、左室增大左房压力增高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增加。

5.2.3了解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的超声表现,二尖瓣病变常常会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时需综合分析二者病变、评价病情。

5.2.4运用提问、讨论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通过手术置换后超声复查时,我们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呢?(超声复查的要点:观察是否有瓣周漏、测量二尖瓣开放幅度、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估测肺动脉压评价恢复情况)[2]。

6总结及课后思考题

6.1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简要的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风湿性心脏病超声检查手法、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增强记忆和理解,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

6.2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鲁登巴赫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超声诊断,这道题使得二尖瓣狭窄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4]。

以上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加深,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5]。

7课后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知、研究本学科知识,还需向其它科目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如病理及外科教师,以了解更多相关新知识、新技术,在以后教学中不断的进步。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更充实、更富有魅力、更具实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汇娟,孙海燕,魏玮,等.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上):1024.

[2]黎海涛,王健,陈思浩.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16(3):200 .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3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医学影像专业的120名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了涵盖循证医学知识的超声实践课程。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全部实习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熟知情况,循证医学在超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联合超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

1.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4

1 改进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是用探头扫查不同部位组织器官获得断层图像,即声像图,继而应用相关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因此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超声图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才能使之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然,以往所用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方法,即依靠授课老师以板书、绘图等来表达,既抽象难懂又枯燥无味,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日益完善,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能以丰富的声像图、动画效果及声音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及抽象内容。比如什么是强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什么是声影或“彗星尾”征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清楚表达,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超声诊断教学中,也不能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要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其他教学方法或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

2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2.1 医学专业基础: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各种组织结构间的声阻抗差异用明暗之间的不同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和大小及某结构的物理性质。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若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即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因此,在超声诊断教学中,必须重视人体解剖知识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正常人体的解剖,尤其是断层解剖,并且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正常心脏的胚胎发育和解剖。只有在掌握了正常心脏各房室腔结构、房室瓣膜特点、大血管位置关系及正常冠状动脉起源等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正常心脏的扫查方法和图像识别,继而学习各种先心病的超声诊断和分型等。声像图不同回声的形成,与不同器官和病变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液性结构为无回声,实质性结构呈强弱不等的各种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为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性结构为混合性回声;钙化或含气性结构则呈强回声且后方伴有声影。所以,要学好超声诊断还必须扎实掌握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和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的超声影像学已不再局限于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组织病理改变,还可用于活体器官(心、血管、肾等)的功能研究,近年来新型微泡造影剂的逐步应用更使得超声进入了分子影像学领域。故要学好当代超声诊断学,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外,还必须掌握生理、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把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病理变化特征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

2.2 理工基础(声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发射的超声波来扫查人体、诊断疾病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超声诊断医生与放射影像科或国外超声诊断不同,没有技术员和诊断医师之分,仪器操作和诊断要一人完成。因此要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相关理工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波的声学知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超声设备的构成、性能及操作技术等。只有这样,学生将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才能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并随时调节仪器,获得满意的声像图,同时也才能学会识别和避免超声检查过程中的伪像,如多次反射或旁瓣效应所致的假界面等。近年来超声设备的发展空前迅猛,而这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息息相关。另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超声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图文工作站等在国内医院正逐步广泛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必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3 锻炼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

超声诊断学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声诊断除了理论上掌握其诊断方法之外,还要掌握操作手法[1],熟练调节仪器,而且其经验依赖性较大。因此,必须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课教学,锻炼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扫查出并尽可能清楚地显示具体病灶及其图像特征的技能,包括仪器条件的选择、病人、探头放置部位、扫查方法及切面等。只有首先获得了理想的声像图,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最终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临床操作技能光靠传统的见习方法即由带教老师示范和讲解,学生重点观摩是无法掌握的,必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多动手操作,刻苦锻炼,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4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声像图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怎样才能对错综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并诊断疾病,显然,除了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其他医学影像技术一样,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并结合各种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也就是以形象的观察为基础,经过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推测出某种图像是属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2]。在超声诊断过程中,一定不能单纯地“看图论病”。因为可能有一些图像病变表现典型,易于判断,但也会有一些图像病变不典型或存在“异图同病”,或不同病变可有相同图像即“同图异病”。例如,不同程度和病期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其超声表现类型也不同:在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而心输出量相对低又无心衰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即呈肥厚型;而心输出量相对高或反复心衰的患者,左室壁可表现为离心性肥厚或变薄,心室腔扩大,即扩张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可出现缺血或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即为缺血型。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有关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5 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超声诊断仪不断推出,超声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超声成像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已逐步进入临床实用阶段,多普勒及其衍生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新型微泡造影剂及其与谐波成像技术的结合,使超声对人体器官组织如心、肝、肾等血流灌注和疾病的研究有了显著提高。作为刚刚进入超声影像领域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超声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腹部、心脏、妇产科等疾病)的超声诊断技术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超声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这样,掌握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知识,既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能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和调整,应该及时向学生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

参考文献: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5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3]。除了临床麻醉学教研室提供的区域神经阻滞术的教学录像资料外,我们多年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超声显像技术还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研究生拷贝,并将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上传至麻醉学院网站,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问,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研究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术中的运用的理性认识。

模拟教学是关键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6

1 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多媒体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其优势表现在: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2、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3、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4、 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5、 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6、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7、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多年来我们通过超声定位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所采集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学生拷贝,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学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部位麻醉术中的运用。

2 超声定位技术

超声定位技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外周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在高分辨率超声的辅助下,我们能很清楚地分辨上肢和下肢多个水平的神经结构,有助于改善阻滞质量,减少并发症。直视下操作还能辅助我们观察的扩散情况,如药物扩散不良,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调整穿刺针位置,改善药物分布,从而更安全地实施部位麻醉[3]。临床教学操作的细节决定教学的成败。在超声定位技术用于部位麻醉定位的麻醉专业生教学中,我们组织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的教师集体备课,制订统一的操作技术常规和带教计划,避免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的操作方法,造成学生的困惑。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的部位麻醉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要点为:①超声成像质量的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超声波频率的选择,根据我们实际需要阻滞的神经粗细、距离皮肤的距离等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超声波频率。大多数神经阻滞所需要的频率范围为10~14MHz。高频率波段可以提供对浅表结构极好的分辨率,而低频率波段则可以提供较好的穿透深度。②教会学生掌握外周神经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外周神经可以表现为低回声,也可以表现为高回声,主要和神经的粗细、超声的频率和超声声束的成角有关。通常使用横断扫描进行神经阻滞,外周神经的声像图多表现为包绕在高回声环中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高回声结构为神经的筋膜,低回声结构为神经纤维之间的结缔组织。从神经纵轴看,神经均表现为强回声的束带,其中夹杂着多个不连续的低回声团块。③神经阻滞前准备。调节超声探头,采取显示阻滞神经区域的解剖结构的最佳图像。所有可调节的变量,如穿透深度、频率等都必须处于最有利于神经阻滞的状态。④神经阻滞的实施。先行皮下浸润麻醉,减轻下面操作的疼痛。根据不同的外周神经,穿刺针距离超声探头应该为5mm~10mm。教会学生识别超声图像上的穿刺针部位:只有当穿刺针穿过超声波检查的截面时,麻醉医师可以看见一个低回声区背侧一个狭长的声影的显像。另外,还可以根据针的活动和人体组织的移位来判断穿刺针的位置。确定针尖的位置后,开始注入局麻药,在超声直视下观察局麻药的扩散和分布情况,直到被阻滞神经完全被局麻药包裹为止。⑤神经阻滞后,应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局麻药中毒、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必要时穿刺点应用敷料覆盖包扎,以免感染。

3 多媒体与超声定位相结合的部位麻醉教学

通过对麻醉专业学生进行多媒体与超声定位技术相结合用于部位麻醉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生动、而真实详尽,使研究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做到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最大程度的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7

一、学生自主分析试卷

让学生自主分析试卷,统计错误率高的题型,分析错误原因,自我订正,总结反思。建议在上评讲课之前就把评好的试卷发回给学生(也可利用评讲课中的前10分钟),让学生自主分析试卷,总结重点及考点,展示各试题的错误率,分析易错点,找出错误原因,自我更正并总结反思,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讲评课中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和听讲。

以下面一道选择题为例:

下列各项有关超声波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超声波是电磁波

B.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超声波不能通过真空

D. 超声波可用来消毒日常的饮用水

注:正确答案选C。

学生分析试卷,统计高错误率的题型:本题是本次考试得分率较低的选择题,错选A的学生最多。

分析错误原因:错选A的学生最多,其原因是学生将超声波与电磁波混淆,此类题属于易混淆题。

学生反思:如何做好易混淆题?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要通过对比彻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小组讨论,总结超声波与电磁波的区别和联系,请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下:

二、类似题练习(或逆向思维题的练习)

类似题练习:找与本题所考知识点相同的另一些题来让学生练习,加以巩固,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做到熟能生巧。

例如:下列有关电磁波和声波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 3 ×108m/s

B. 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D. 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逆向思维题的练习:有时还要逆着本题的思路出些练习,将条件与结果互换,或者将条件变为相反,让学生做到逆顺自如。

对于物理试卷中的过程题(例如计算题、实验题),可采用以下步骤:展示错误找出错误分析错误反思解题方法同类题训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学生考试中的错误就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老师讲典型错误展示,让学生找出错误,分析错误,订正错误,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重组。以下题为例:

把一个外观体积为17.8cm3的空心铜球放入水中,它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g取10N/kg,求:(1)空心铜球的重力;(2)铜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展示错误:用实物投影展示典型错误的答案,不宜用本班学生的,找其他班学生的答案,或者用数码相机拍下典型错误的答案,放到课件中展示。

找出错误:学生找出错误,不能用铜的密度乘以铜球的体积来计算铜球的质量。

分析错误:因为题中铜球是空心的,铜球所含铜的体积自然比铜球外形的体积小。只有铜的密度乘以铜的体积才是铜的质量。

反思解题方法:本题不知铜球所含铜的体积,所以不能通过密度乘以体积来计算质量。此法不通,换用它法。抓住“悬浮”一词,悬浮的物体受力平衡,即G球=F浮,又根据F浮=?籽液gV排算出F浮。或因为“悬浮”可知

?籽球=?籽水,然后根据M球=?籽球V球求出M球,再根据G球=M球g求出G球。

同类题训练:一铜球其质量为16.8kg,体积为3dm3。试判断是否空心?若是空心,其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少?若将此球放入水中,它的状态是怎样?(g=10N/kg,铜的密度为8.9 ×103kg/m3)

三、扫描投影正确规范的答案

扫描投影正确规范的答案既表扬了好的学生也能让其他学生学习规范的表述。如以下面作图题的答案为例进行投影,学生就可以很规范地表述作图。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四维超声胎教

胎儿教育是目前围产医学中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对优生优育有深远意义,实时四维彩超是超声医学中新发展技术。理论上胎教能使孕妇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经血流到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利,迄今为止,国内有关胎教工作的科学系统报道较少,我们利用实时四维彩超观察胎教前后胎儿脐动脉、脐静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用四维彩超观察胎儿行为改变,进行胎儿生理评分。

资料与方法

实验对象为200例孕妇,年龄22~31岁,均健康,胎儿孕龄22周,经常规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以前均未进行过胎教。所有孕妇均经我院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诊断为正常妊娠,且在我院分娩,产后证实。使用仪器为美国Voluson 730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采用的胎教(从孕22周起,实验对象每日进行胎教,胎教前后进行检测)我们采用音乐胎教法 :主要是以音波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每日1次,每次20分钟,选择在胎儿觉醒有胎动时进行。通过收录机直接播放,收录机应距离孕妇1米左右,音响强度在60分贝。音量的大小可以根据成人隔着手掌听到传声器中的音响强度,亦即相当于胎儿在子宫内所能听到的音响强度来调试。胎教音乐的节奏平缓、流畅,不带歌词,乐曲的情调温柔、甜美。在胎儿收听音乐的同时,孕妇亦通过耳机收听带有心理诱导词的孕妇专用CD,或选择自己喜爱的各种乐曲,并随着音乐表现的内容进行情景的联想。我们同时在胎教前后进行实时四维彩超检查,观察胎教前后胎儿行为及脐动脉、脐静脉、下腔静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用彩超分别显示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升主动脉血流,将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获取并测量多普勒血流频谱,计算各个血管的收缩期流速/ 舒张期流速比值(S/ D) ,阻力指数( RI) ,动脉的最高血流速度(PFV) ,流速积分(FVI),并计算心输出量。我们还用四维彩超还在胎教前后观察胎儿行为,进行胎儿生理评分。

结 果

音乐胎教后,胎儿脐动脉RI 、S/ D 均下降,说明胎教后脐带胎盘血流灌注增加,而阻力明显减低,并且胎教后胎儿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胎儿大脑中动脉RI、S/ D降低,提示音乐使胎儿脑血流量增加,说明胎教可以改善胎儿心脑血供。(见表)

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胎儿确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来实现的。孕22周左右胎儿的条件反射基本上已经形成。在此前后,科学地、适度地给予早期人为干预,可以使胎儿各感觉器官在众多的良性信号刺激下,功能发育得更加完善,同时还能起到发掘胎儿心理潜能的积极作用,为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奠定下良好基础,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胎教仍有争论,本课题采用实时四维彩超新技术,对胎教行为进行科学研究。

自20 世纪60 年代Baun 首先提出三维超声理论以来,80年代后期,三维超声开始进入医学界,90 年代末期,三维超声推向临床,进入21 世纪后,三维超声成像在产科方面的应用已较广泛,目前使用的四维超声成像即实时三维超声的基础上加上时间要素,从而显示动态连续的立体图像,四维超声系统除了拥有以往三维超声的全部图像处理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实时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胎盘、脐带、胎儿内脏的血流灌注情况,实时四维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获得胎儿立体图像,还可以跟踪胎儿运动。对胎儿运动的实时观察,也有利于评价胎儿的生命状态。实时四维超声不仅提供了胎儿三维立体结构图像,而且可以实时记录胎儿在母体内的活动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自六十年代起,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胎儿心理学的诞生,胎教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基本机制是孕妇与胎儿听到优美动听的乐曲后,母体通过欣赏思维与逻辑思维,在神经系统产生神经递质并随血液循环流入胎盘,将这些特有递质效应送到胎儿大脑特定的递质环境中相应的部位,创造一个大脑神经发育的外环境,使之发育并且完善,从而达到改善胎儿素质的目的 。组织胚胎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妊娠3 月时内耳发育的程度基本和成人类似,到妊娠5 月时,中耳的听小骨已分化形成,此后胎儿即有存在听力的可能。我们选择孕龄22周以后的胎儿,其对音响反应效果好,听音乐后使母体、胎儿机体内激素、酶和乙酰胆碱分泌均有增加,从而使血流量增加。脐动脉的血流表示胎儿胎盘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阻力大时,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小时,舒张期血流持续存在 。在正常妊娠音乐胎教后,其胎盘血管扩张,子宫胎盘床血循环呈高速低阻状态,血流灌注增加, RI、S/ D 降低。本研究证实,音乐胎教对此孕龄的胎儿血流动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大脑中动脉为营养大脑的重要动脉,可以直接反映胎儿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它不仅受自身生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与母体的状况密切相关。当宫内缺氧时,S/ D、RI 值降低,说明胎儿缺氧时,血流量降低为保证胎儿重要器官脑的血液供应,使胎儿血流阻力指标降低,血流量增加,血流代偿平衡的动态变化称为“脑保护效应” 。而我们观察到的音乐胎教后其大脑中动脉RI、S/ D 下降,并非“脑保护效应”缘故,认为是胎儿心输出量增加脑血流量增加所致。胎儿能随轻松愉快的乐曲而振动,这种和谐的振动能使胎儿情绪稳定,心率平衡,升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增加。本研究证实,胎教能改善脐带胎盘血液循环,增加心输出量及大脑组织血流供应,利用四维彩超显像技术探测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实用性、无创性、重复性好等特点。我们的实验说明胎儿教育从而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利,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晓桦,等. 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探测胎儿嘴唇的对照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 : 52

[2] 李朝霞, 刘纪蓉,等. 四维超声对胎儿体表成像的初步探讨.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5 : 69

[3] 唐莉, 林颖虹, 朱艺玲等.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扭转的临床分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5, 11 : 61

[4] 史念曾,邓淑敏,李青竹等,超声检测胎儿产生听力与孕龄的关系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 ,11 (10) :7851

[5] 赵夏夏,杨丽萍,尹玉成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吸氧后彩色多普勒对脐血流观察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 ,14 (12) :9331

[6] 赵宝珍,赵玉华,刘卫平等, 川芎治疗IUGR 前后脐动脉血流频谱与正常对比分析中国超声医学志,1994 ;10(5) :45O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9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向医学的渗透,为医学的微观、动态、定量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手段,高精密的物理仪器为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帮助。怎样让卫生类学生获得必备的物理学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广泛应用,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渠道, 因此, 作为教师只有认清形势, 摆正自己的位置, 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做好自己的课件, 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不把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与此同时,还应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这对一名在医学院校教物理的老师尤其重要, 他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 上课时我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在上物理课时, 无论在课堂或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一些与医学有关的内容,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比如, 在讲述超声波理论时, 自然涉及到超声波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因此, 我们在课件中运用动画模拟的方法设计一个给病人用超声波进行诊断时反射波与入射波的动态演示装置, 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动画了解到超声诊断原理是超声波遇到人体不同组织产生的反射所形成的超声图像, 根据超声图像可以判断各组织的形位及病变。老师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越多, 学生就越感兴趣, 课堂上注意力越集中。

学生刚涉及新课内容时,好奇心较强。物理教师应抓住这个兴趣旺季,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到物理史的发展长河中。如讲力学时,介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牛顿;讲圆周运动时,介绍第一个从太阳的角度透视宇宙的人—哥白尼;讲质量时,介绍称量地球质量的人—卡文迪;讲电磁学时,介绍电磁感应、动磁生电的发现者法拉第等等。这些科学家热爱科学,不求名利,始终如一地实践自己献身于科学的诺言。通过介绍,学生对科学家的人格力量产生敬慕之情,冶情励志,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般物理都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医学方面的课程开得较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缺少而感稀奇,医学物理学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引到与物理有关的生命现象中。如讲加速运动时,引入失重、超重现象;在讲圆周运动时,引入超高速电动离心机分离血清蛋白;讲流体力学时,引入血压计测血压等;讲声波时,引入人听时的骨传导、气传导等;讲光学时,引入电子显微镜、光导纤镜等等。通过了解物理与医学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好医学,必须学好物理的道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原动力。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应注意尽快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联系生活导入、联系医学导入、实验演示导入、多媒体动画导入、课堂目标导入等等。

一个物理过程可以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模拟或演示实验展示。动画模拟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特有的表现方法, 它可以把物理过程放慢、突出显示原本不容易展示的重要细节, 因此优秀的动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动画毕竟是“制作”出来的, 即使完全符合科学规律, 仍不是“真实”的物理现象, 因此演示实验等影视资料仍是很必要的素材。方程、函数曲线等是物理过程的抽象描述和高度概括, 对于大学生应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即利用数学进行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因此方程、函数曲线等是必不可少的素材, 而形象化的动画很可能会削弱物理过程的科学内涵。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医科生对医学问题比较兴趣, 因此物理原理应用方面尽量选用与医学相关的素材, 如在《振动、波动和声学》中作“A、B 超显像原理”;《几何光学》中作“眼睛屈光不正的矫正”;《原子核和放射性》作“CT、MR I 显像原理”等等。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是指由若干个素材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章节或一次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因此,上好一课,课件的制作相当关键,一是要选用适合的软件制作课件,二是要从丰富的素材中选择适当表现形式。制作课件的软件有AUTHORWARE、演示文稿PowerPoint以及制作网页的Frontpage等等,但各有其不同的优点。我们必须根据学校配置的硬件条件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以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素材通常是指表达某个知识点的图象、声音、动画或视频文件。对于素材的选择,首先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科学的表现教学内容;其次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再次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好素材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教学更丰富,学生更易理解。在组成课件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课件的完整性与可扩充性;版面安排以学生听课为本;制作完毕之后要搞好课件测试。

现在的校园教室大多数改为多媒体教室, 可容纳的人数大大增多,每个班都是150人左右在一起上课, 在上课时遇到许多问题。所做课件的内容不能多, 字体也不能太小。因为课件的内容太多占满了整个屏幕, 则由于前面的同学挡住而无法让后面的同学看完整个屏幕的内容, 字体太小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字。因此, 老师应因地制宜, 科学地处理课件, 上课时注意音量, 说话声音要响亮, 让整个教室的学生听清楚, 感觉很舒服。让他们感觉老师精力充沛。反之, 老师上课时声音很低, 像催眠曲似的有气无力,怎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学生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 在这种气氛下, 学生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响亮的声音会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们感到这个老师充满激情。这样老师就会避免总是坐在椅子上面操作电脑, 学生只见屏幕内容却看不到老师的局面。这样, 有了语言和目光的交流, 那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样, 这堂课的气氛怎会不好呢? 学生的注意力怎会不集中呢? 那课堂效率也不会差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转变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基础课同样重要, 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的感知方式, 使学生了解到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学习, 其学习的目的不是外在的分数, 而是内在成长的需要,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0

二重视基础培养

严格要求细节操作尽管医学逻辑性思维很重要,但是离不开每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战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论家,尤其在实习阶段,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超声诊断还是介入性超声病例,基础方面包括:超声成像原理,伪像的鉴别,测量、取图、描述报告的具体要领和要求。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围术期适应证、禁忌证的取舍,与患者的术前谈话、签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针、引流管等工具的特点、使用方式,选择不同工具的原因,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随访内容等等。只有重视细节,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声工作,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样一种核心模式下完成。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1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72-01

一、声乐表演的内容对表演实践的要求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形式。对于音乐来讲,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音乐的表达与欣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演者在声乐表演之前,应将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构,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完整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产生艺术共鸣。实物、思想与情感是音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三大因素。所谓的实物要素,指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在艺术层面,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体现,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思想内容的构成是人们对于声乐作品的自身评价,或创作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情感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是基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帮助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1]以上三个要素关系到音乐作品的表演效果,因此,这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紧密合作、相互融合的。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要求表演者具有主动性及创造性,将作品情感与思想方面的特征把握住,才能将作品的主题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表演者需要了解声乐作品的实物、思想、感情后,再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想象力,声乐表演才能够取得成功。

二、声乐表演对于演唱者的审美要求

声乐表演过程中,对表演者审美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表演者自身的意R中,要创造既源于客体,又能够超越客体的一种审美形象。通过表演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将意识与情感相互转化,给予声乐作品以创造性解读。在表演时,不光要求表演者将作品演唱出来,还要赋予情感以及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有经验有能力的表演者会在表演过程中找到灵感,使表演更加完美。显然,所谓的在表演过程中找到灵感,是针对能力极强、审美水平极高的表演者而言。如果在日常训练中没有超乎常人的努力,审美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是不可能有超水平发挥的灵感出现的。[2]由此可见,审美要求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至关重要。

审美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可以更好地将作品内涵诠释出来。表演者的审美情感、精神气质、品格修养会通过日常的积累得到提高。当表演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将作品蕴藏的感情准确表达出来,打造更具独特魅力的优秀声乐作品。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在进行声乐作品二次创作时,会最大限度地保留声乐作品的真实性,再配合高审美水平的个性化特征,使作品焕发出超越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声乐作品欣赏的审美要求

声乐表演是一种双向的传播活动,对审美的要求也是双向的,不光对声乐表演者有高度的审美要求,对声乐作品的欣赏者也同样有高水平的审美要求。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以欣赏者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为前提,其对声乐表演起到评价的作用。声乐表演本身也有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作用,所以,作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同样也需要有极高的审美能力。欣赏者如果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声乐表演,积极主动发现美,可以很快受到表演者的影响,感受到美的元素,对表演产生美好的感觉,提高审美综合能力。

对于欣赏者来说,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在高水平的审美能力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体会声乐的内涵。欣赏者可以在观看表演前对作品内容做一些了解,那么在欣赏过程中,就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3]同时,表演者也会根据欣赏者对声乐作品的反应,做出适当调整,这也是欣赏者对声乐作品指导作用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声乐作品的欣赏者需要提高审美能力,在愉悦自身的同时,反作用于声乐表演者,进一步提高声乐表演水平。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的表演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将音乐表达形式与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声乐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激发表演者与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审美使两大主体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愉悦感得到了提升,对于声乐表演的创作起到积极的审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晔.试论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71-172.

[2]刘胜男.声乐表演及欣赏的审美要求探析[J].黄河之声,2015,(8):109-110.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2

1 对象和方法

对在校同一专业165名影像专业大专生随机分为甲、乙两班,甲、乙两班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在理论课上甲班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乙班则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分组实验课上两班均采用模型、实践操作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超声诊断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3.1.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教学创造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1)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与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起注意。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感觉易讲,学生认为易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1]。(2)节省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加快了授课速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2]。(3)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M型超声心动图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后叶平行上移;在二维图像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对于这一典型的超声表现,过去老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播放的动态图像,学生即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画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重点的理解掌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局部解剖知识,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间的毗邻关系,提高学生自学和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4)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难以领会,应用模式图、动画配音频变化,学生对此很快就理解了超声遇到活动的界面频率会发生改变这个知识点。

3.1.2 多媒体教学的缺点:(1)从事多媒体制作的教师需要懂得一些计算机知识,这令一些习惯于用幻灯、电视教材的教师有胆怯心理,这样就影响了应用的广度。(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给教师备课带来较大负担。(3)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节奏快,增加学生记笔记的难度,同时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有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象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虽然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图片、录像、动画、色彩演示等方面的优势,应用于动态的脏器诊断中,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教师的理解性讲解[3]。由于多媒体信息呈现速度快,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短,当过多的信息量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时,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易出现疲乏。(4)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需要计算机及网络作平台,这需要投入较大的教学资金。

3.2 超声诊断学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3.2.1 传统教学的优点:(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可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动态,及时地作相应的教学调整,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来传授表达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领会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回忆和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体标本观察过程可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脑、眼、手并用,加深理解和记忆。(3)传统媒体板书、板图、挂图、幻灯的价格低,对经济要求不高。

3.2.2 传统教学的缺点:(1)手段单一、设施陈旧。每堂课需要利用大量的挂图、模型等进行演示,学生接触到的是静止的东西,但由于所探查的声像图是人体结构空间关系,静态、平面的教学缺乏动态感,局部与整体、解剖各层次,声波的特性等很难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态与机能、声像与解剖、基础与临床间的辨证关系,故而增加了记忆的难度。特别是针对超声学科直观形象、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不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在知识量的获取上和难点的理解上都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2)学生实习所用的标本易损坏影响观察,教师也感到在使用教具、挂图教学中费时、费力、不便。(3)板书、板图费时较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而且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写出工整、漂亮的板书、板图。(4)使用挂图、幻灯查找不便,教具间的转换较费时,挂图受规格的影响,大班课时图片显得小而不清,幻灯片也较适于小班课。挂图、幻灯显示的形态内容受限,更无法使动态的与临床应用有关的图像直接显示,学生学习时感觉过于抽象。(5)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加和接受灌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无论创新性如何,均不肯轻易丢掉和改变,往往会形成刻板的思维定势。某种程度上传统的教学经验越多,客观上对吸收新东西越会形成一种潜在的阻力[4]。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客观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超声设备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深化教改,全面提高超声影像医学教学质量。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各有优点,但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又要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辨证地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勇于克服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黄仲奎,龙莉玲.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6):121.

[2] 秦小云,曾思恩,陆明深.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形态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3):1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