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7 14:46:00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84-05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各领域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近年来,为加快促进本国制造业振兴,繁荣实体经济,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工业互联网对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依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塑造长期竞争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经济持续繁荣的新基石。工业互联网将网络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融入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全过程,通过信息流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劳动工具,将人、机器设备、物料、产品、环境、过程等实体生产领域基本要素全面互联,充分盘活工业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要素,并促进新一代劳动队伍形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构筑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部门智能化升级必不可少的网络连接和计算处理平台,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像电网、水网、高速公路网一样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2015年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能源、农业、交通及其他产业部门带来革命性变革。工业互联网是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依靠,通过催生大量新技术、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促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加速形成,推动专业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并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供支撑。工业互联网是培育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定制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向生产领域拓展,成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强大动力。

第二,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手段。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互联网通过激发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成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去库存为例,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环节之间、企业内外、供需两侧的互联互通,形成生产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全面调度,从而有效化解存量。再如降成本方面,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支出,而且可以通过大幅提升设备能效、拓展资源和能力获取渠道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费用。

第三,工业互联网是统筹建设“两个强国”的新引擎。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彼此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支撑,成为两个强国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抓手,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意义深远。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平台,是落实“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战略要求的关键支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不断向线下拓展,具备融合基因的工业互联网也自然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开拓5G等下一代移动通信应用空间、推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都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工业互联网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新保障。从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角度看,一大批国际制造业、信息通信业(ICT)跨国巨头,都积极在全球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自高端软硬件产品的垄断优势之上,“知名品牌+高端产品+主导平台”的立体新优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产业生态以及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海量工业数据掌控都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是确保工业数据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科技安全和网络安全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引发技术的群体性和裂变式创新,为我国掌握一批支撑未来高端制造的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提供了机遇;同r,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将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外延进一步扩大,主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积极应对新型网络安全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设备监控、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继而有效保障关键生产设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工业互联网全球发展态势

近年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呈现总体格局日渐明朗、技术产品标准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关键平台布局日益强化等突出特点。

第一,全球工业互联网两极多元的总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推广组织。该联盟汇聚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家成员单位,集聚40多家跨国企业开展大量测试床建设部署,并与德、法、日等多国政府建立对话与合作渠道,与全球20多个知名行业组织形成合作关系,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推进的枢纽。另一方面,德国将工业互联网确立为工业4.0的重要依托,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工业互联网最活跃的推手。德国一面依托本国工业4.0平台,集聚全国制造业龙头和“隐形冠军”,针对架构、标准、安全、测试床等关键共性问题加速与IIC的技术协同和产业协作,另一面加大资源投入积极参与IIC技术工作,并成为IIC领导团队的重要成员,开展工业4.0平台与IIC对接,实质性推进美德强强联合。此外,除美德之外,日本、印度、法国、韩国等新竞争者也不断涌现。如日本在产经省、总务省支持下,通过物联网促进联盟、工业价值链创新联盟等多个产业组织,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和国际化发展;印度以印孚瑟斯、塔塔几大软件企业为龙头,与美、德、日等多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并借IIC等国际组织扩大自身在全球工业互联网格局中的影响。

第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生态竞争不断升级。当前,平台作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演。GE、西门子、博世、施耐德、ABB等国际工业巨头纷纷强化全球布局,以既有高端装备、产品为基础,打造可实现工业设备连接、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工业应用服务等强大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云+端”、“制造+服务”、物理与数字融为一体的平台新优势,力图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掌控能力。而思科、SAP、微软、IBM、英特尔、AT&T、亚马逊等信息通信业(ICT)巨头凭借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网络等方面的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优势,也纷纷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

第三,以标准化为战略制高点的前瞻性布局全面提速。标准一直是决定行业主导权的关键因素,对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走向、产业体系设计以及产业化等至关重要。在工业互联网起步阶段,标准化已经成为各国推进的战略重点。美国IIC将推动构建全球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作为战略目标,与全球ISO、IEC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源组织和区域标准研制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加快具体标准研究。德国工业4.0平台也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LNI 4.0),推进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同时,IIC与工业4.0平台将“标准与互操作”作为六大联合工作之一,共同推进标准研制。

此外,安全、测试验证、商业解决方案和生态体系培育等,也都成为各国政府、各大组织、各类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关注的重点。

三、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与挑战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良好

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也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工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和原有国有资本的共同作用,我国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齐全的工业门类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工业体量大,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高端智能联网终端。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我国4G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4G基站263万个,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网络速率比2G/3G时期提升10倍以上;一批全光网市、全光网省建成,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例达到76.6%,居世界首位。从技术创新方面看,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5G启动早、基础好,最快于2020年实现商用部署;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IoT)成为主要推动者和标准制定者,2017年将实现商用;云计算集群规模、大数据处理能力都显著增强,如以“飞天”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阿里云服务可承每秒8.6万笔的支付峰值。从产业发展角度,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我国占3家。智能终端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

三是融合基础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航天、航空、机械、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ERP装备率超过70%。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加深,航天云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追赶国际步伐,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尽管影响尚不如国际上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也已初具规模,为强化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服务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四是政策基础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战略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指导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启动了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工业强省(市)也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步伐,2016年上海先后制定《上海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临港地区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部级示范区,将上海市打造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辽宁出台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挑战严峻

尽管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总体研究、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方面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先行企业自发探索、产业协同日益紧密、政府推进因势利导的良好势头。但工业互联网本身属于融合性、前瞻性技术产业,且我国工业整体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工业4.0时代工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工业阶段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大,面临2.0、3.0“补课”和4.0“加课”同步推进的任务,难度很大。我国关键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功能弱。我国缺乏像GE、西门子等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具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双重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而缺少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也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生态化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能力还很薄弱,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不足,信息系统部署与先进管理组织之间两张皮。

二是跨界合作不足。目前看,我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践仍不够普遍,且合作内容主要在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研发和生产端的合作仍亟待提升。一方面,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通常技术门槛较高,许多领域看似相似却有很大技术差别,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与以控制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虽都是机器人,但技术实现大有不同,互联网企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模式就难以直接移植到工业机器人方面。而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受制于重资产拖累,在未见到成熟案例时不敢轻易开展网络化转型与合作。另一方面,不同于高利润或低门槛的生活服务业,制造业往往投入成本高而收益回报期长,且难以达到消费互联网应用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规模,网络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此外,互联网企业能力提供与制造企业业务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往往是通用性的,但制造业门类众多,行业和企业特性需求庞杂,且越向研发生产端延伸,特性需求越多。出于成本、技术考虑以及自身能力制约,互联网企业整体还难以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

三是部署实施困难较大。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署能力不足。尽管我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总体工业增速,但是产业规模不够,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增加值占比不到13%,不足以拉动整体工业快速增长。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当占比很高的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出现严重下滑时,整个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就很大,并且制约个体企业的发展。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问题突出。大量资金仍然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空转,产业资本“脱实入虚”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占就业人员比重不足发达国家的1/2。

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相对齐全、互联网创新活跃等优势,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手段,形成合力,深化推进。

一是加快打造产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属于跨界性、前瞻性很强的技术产业领域,特别需要强调整体性和生态性,注重跨界合作、供需对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产业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等,这也是美、德、日等工业强国推进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的共同焦点。特别是,需要立足我国工业体系全、应用场景丰富、ICT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加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一方面,研究制定促进跨界融合的引导政策,做强做实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融合型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平台,推动制造企业与ICT企业凝聚共识、互通有无,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竞争前合作,集中突破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技术,加快数据接口、网络互联、数据平台、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做好服务、搭建桥梁,为解决方案企业与需求企业供需对接建立渠道,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提升广大制造企业对本土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带动更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合力。当前工业互联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都不同,单靠产业界自身难以有效形成合力,需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政府引导。应加强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加大重大、共性技术领域投入,同时针对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或制度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打造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快研究、推动形成兼容虚拟化、服务化、融合化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政策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业务、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以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模式,构建形成兜底线、防风险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推动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包容性监管环境。

三是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各领域先导应用。一方面,工业门类多、差异大,而我国又存在工业“2.0”、“3.0”阶段并存的现实情况,因此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中,应当对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同的企业和行业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充分落实好行业应用试点示范的遴选和评估,探索符合行业实情的发展路径进行推广,避免“一套方案”“四面出击”。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实体经济门类最多的产业,与农业、能源、交通等各产业都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各领域都具有同工业一样由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在整个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型、示范性和普适性。从国际上来看,IIC推动的工业互联网也不局限于工业,涉及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方方面面的产业领域。因此还应着眼长远、面向更广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做好政策储备。

[参考文献]

[1] Peter C. Evans, Marco Annunziata. Industrial Interne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 [R]. General Electric, 2012.

[2] 杨帅. 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J]. 当代财经. 2015(8): 99-107.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2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对策

Key words: Internet enterprise;employee performance apprais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84-03

0 引言

①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十分激烈,面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形势,我国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在此情况下,落后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员工绩效考核水平来适应新的挑战。

绩效管理是互联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力和保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绩效管理在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员工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否做出科学、客观的员工绩效考核更是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加强员工绩效考核已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为研究内容,以期通过研究,来解决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进而提升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水平。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

Nasrin Nikpeyma和Zhila Abed Saeedi(2013)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访谈调查,对全国各地医院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组织环境、绩效考核流程和绩效考核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Charalampos Amygdalos、Nikoleta Bara和Georgios Moisiadis(2014)提出了希腊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分为关系变量(性别、年龄)和变量(客观/主观潜力评价和通用对象的属性评价评估体系),就性别而言(男、女),这个变量可以有不同影响的属性要求同样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是同等重要的;Duysal Askun Celik(2015)认为随着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管理者不应忽视员工的表现,而是应采取合理和科学的绩效评估,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进而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

赵军、廖建桥、文鹏(2013)在绩效考核目的的维度与影响效果一文中提出了绩效考核目的的影响效果可以从绩效评级、工作满意度、组织公平感、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方面得到体现;林小荷(2015)在创新、科学、简单互联网企业的绩效考核之道中提出绩效考核不仅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办法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顾轩之(2015)通过对当代绩效考核发展变化、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的作用、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评析,探讨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优化设计,提出对互联网创业公司知识型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现有的专家学者在绩效考核方面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绩效考核的影响效果、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等方面,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研究依据。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绩效考核概念

绩效考核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绩效考核的概念也在变得日益丰富。对于本文而言,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员工个人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决策活动,以改善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过程。

1.2 绩效考核的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其考核的重点也不相同,为了更加清晰绩效考核的方法,本文对主要的几种绩效考核方法做了说明,具体见表1所示。

1.3 绩效考核的原则

1.3.1 透明化 绩效考核是针对员工职业表现而采取的一种评估行为,而为了确保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发挥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应将绩效考核透明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公开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内容,使员工了解绩效考核,从而消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满情绪。

1.3.2 可靠性 绩效考核是否能发挥效力,主要决定于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因此,绩效考核应具备可靠性,确保在绩效考核时收集到的考评信息与真实情况保持一致,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信度。

1.3.3 全面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员工绩效已经不再仅仅停留于财务指标以及短期指标等层面,而是逐渐发展和延伸,并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在此情况下,为了准确和可靠地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就必须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将绩效评价的指标覆盖绩效水平的各个方面。

2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分析

2.1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面对不断加剧的互联网企业竞争,互联网企业逐渐将绩效考核作为提升员工价值的重要途径,并持续加强了员工绩效考核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将考核目标定位于员工绩效的评价,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而明确对员工的激励形式和激励程度,实现对于员工正向价值的促进和推动;在考核指标上,由于互联网企业属于服务类企业,因此,为了体现员工的价值,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加客观和实际的定性指标,如针对营销人员的客户满意度等,使得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可靠性大幅提升;在考核方法上,我国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并应用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部分行业领先企业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借助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使得员工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和有效;在考核过程实施上,受庞大且零散的员工发展情况所限,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基层部门最为严重;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我国互联网企业将考核结果的运用多是停留在员工的薪酬奖惩上,即以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薪酬奖惩的依据,这种运用方式使得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薪酬奖惩变得更加公平和公正。

2.2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

2.2.1 考核目标较不合理

考核目标决定着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对绩效考核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并将提升员工价值、引导员工职业行为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目标,而缺乏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在此情况下,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势必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长期发展的考核,受此影响,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处于一种“短视”的发展状态,从而使得员工绩效考核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员工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

2.2.2 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考核指标决定着绩效考核的效果。虽然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积极完善考核指标,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企业考核指标仍处于过于单一的状态,考核指标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定性指标则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这不仅不利于互联网企业客户资源的长期积累,也不利于互联网企业内部业务能力及成长发展能力的提升,受此影响,我国互联网企业的长期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束缚,进而不利于互联网企业长期发展。

2.2.3 考核过程形式化

考核过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员工绩效考核的实际作用。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考核过程形式化现象,对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甚至是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在这种形式化现象的影响下,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成为了一种表面文章,徒有其表而乏其实,不仅降低了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效果,也极大地浪费了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使得员工绩效考核难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2.2.4 考核结果运用不足

考核结果的运用是提升员工绩效考核作用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步拓宽,但是,仍集中于员工薪酬奖惩这一方面,并以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依据,在此情况下,员工绩效考核成为了员工阶段性绩效评价的工具,这种运用方式虽然使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薪酬奖惩变得更加公平,但是,考核结果的运用层次不足,缺乏更为有效地沟通和反馈,也并没有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实施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依据,受此影响,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势必难以指导人力资源的长效化发展,进而限制了员工考核结果的价值。

3 完善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对策

3.1 优化考核目标

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势必会受到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认知水平的影响,为此,在优化员工绩效考核目标时,应着重提高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以促使互联网企业管理人员将员工绩效考核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的战略化发展。

相比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变化较大,其战略发展的调整也较为频繁,因此,为了使员工绩效考核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发展,应加强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行短期战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的发展规划,进而提高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可靠性,并对战略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分解,从而确定出当前条件下的绩效考核目标,以确保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可以紧密跟进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绩效考核在企业战略发展上的积极推动作用。

3.2 健全考核指标

3.2.1 丰富考核指标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客户价值在互联网企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在逐步加强,而过于依靠财务指标来评价员工绩效的方法势必难以满足互联网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应丰富考核指标。可在现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指标,进而实现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协调发展,并以员工岗位的实际情况,来差异化的确定与员工岗位情况相适应的考核指标,如对于研发人员,可以新业务贡献率、业务差错率来加以评价,而对于市场开发人员,则可以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和客户增长率来加以评价,借助这种健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员工的职业发展情况。

3.2.2 选用科学方法

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是健全考核指标的基础,也是提升绩效考核指标实际应用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健全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先进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和利用,可借鉴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等,借助平衡计分卡,使互联网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覆盖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而全面地衡量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以实现互联网企业财务状况、客户资源、内部业务能力以及成长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互联网企业的长期发展。

3.2.3 强化过程监督

专职监督部门是提高员工绩效考核实施过程监督效力的组织保障,因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应在内部组织架构中成立独立、专职的监督部门,可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抽调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加入到监督部门中来,进而有效保证监督部门的监督效力,避免监督不力的情况出现。

同时加大过程监督力度,应扩大监督审查的频次,还应建立监督举报平台,如投诉电话、投诉信箱等,由员工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投诉,进而发挥出广泛的员工监督作用,以全面提升绩效考核过程的监督力度。

3.2.4 加强结果运用

沟通反馈是实现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满意度的重要方法,为此,我国互联网企业应加强沟通反馈,使员工对绩效考评中的意见、观点可以及时地提交至上级管理层,通过沟通反馈来进一步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消除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对于绩效考核中发现的优秀员工,我国互联网企业应采取职位晋升的方式来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价值;而对于绩效考核中发现存在问题的员工,互联网企业则应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将之作为员工培训决策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开展员工培训活动,以实现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促进员工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战略发展而服务。

4 结论

员工绩效考核是有效促进员工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加强员工绩效考核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以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为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着考核目标不合理、考核指标过于单一、考核过程形式化和考核结果运用不足的问题;

②针对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对策,即优化考核目标、健全考核指标、强化过程监督和加强结果运用。

参考文献:

[1]顾轩之.互联网创业公司绩效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8).

[2]洪惠英.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2).

[3]黄黎明.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南宁J投资公司为例[J].大众科技,2015(04).

[4]姜浩.无形资产和竞争国际化程度对互联网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13(05).

[5]林小荷.创新、科学、简单互联网企业的考核之道[J].通信企业管理,2015(07).

[6]马雨慧.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初探[J].现代商业,2015(07).

[7]滕志文.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科技,2013(14).

[8]韦永存,曾品红.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及其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3(04).

[9]赵君,廖建桥,文鹏.绩效考核目的的维度与影响效果[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

[10]周勇,陈柳青.价值观考核在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以阿里巴巴为例[J].领导科学,2014(23).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3

一、互联网上市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一)以轻资产运营为主

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资产方面多是以流动资产为主,货币资金占有重要比例,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小,货币资金的运用效率比较高。在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之中,技术管理人才、虚拟库存以及信息技术为主。

(二)主要依赖权益融资

互联网因为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互联网上市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大多数采用的都是权益融资的方式,上市企业通过向现有股东、潜在投资人以及公司内部员工以权益入股的形式来进行融资,因此,大多数互联网上市企业都存在着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三)收入结构量大额小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其大部分都具有十分庞大的用户群,项目成交的数量也非常的庞大,因此,通常来说,互联网上市企业都具有相当大的总体收入量,但具体到每笔交易金额来说,互联网上市企业单笔的成交金额相对较小。

(四)产品更新快、周期短,盈利模式变化大

当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时,他们主要的经营目标是要进一步增加用户的数量,拓展用户的范围,并开展以用户体验度为关注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在企业用户的变现阶段,无论是企业的盈利模式,还是企业的产品更新,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这个阶段提升用户粘性是主要目标,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度,必须要对自身发展内容进行创新,促进生态链的构建与完善。

二、互联网上市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对策

根据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特征以及运营策略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现金流量管理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互联网企业上市之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由上市融资,转移到上市之后的运营服务数据分析、资本持m运营以及内部控制等活动。

(一)有效转移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重点

互联网企业在上市之后,应该要关注资本的持续运营以及运营数据分析等工作,因此,企业领导应该加大对这些工作的重视,在开展这几类工作时,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具体而言,互联网上市企业的资本运营持续工作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利润分配的管理,二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三是企业的市值管理工作,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上市以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二)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具体发展。因此,对于互联网上市企业来说,必须要重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在具体操作时,互联网上市企业应该要将预算管理工作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加强预算与企业部门、员工绩效考核的关联,提高预算管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还应该重视业务水平的提升、市场的推广以及技术的研发等相关工作,保证以上工作预算管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三)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

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其发展特性,受到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威胁,具体来说,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风险属于企业外部风险,而企业运营、人力资源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风险归属于企业的内部风险。因此,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科学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加强,需要企业从信息沟通、控制措施、环境、风险评估以及内部监督等多个方面着手,从多个方面来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促进互联网上市企业经营风险的最小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上市的发展与其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目前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要关注以上方面之外,还应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4

一、互联网给企业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

利用网络开展企业党建工作,有着传统党建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表现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为我们实现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辟党建工作新的阵地。其次,互联网为我们实现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新武器和新手段。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使党建工作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其影响力。其三,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在网络时代,只要党建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就能在网络中发现所需的信息,只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就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模式

首先,传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单一陈旧,无法满足企业中基层党员的要求,严重削弱了他们参与到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激情和热情。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和资源都比较丰富,并呈现即时性特征,企业党员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使企业党建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其次,互联网使企业党建工作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确保了它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企业党员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党建工作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使领导明确了解每个党员的思想动态,进而结合企业发展诉求,有序开展党建工作。企业内部党员和职工也能够借助互联网,对党建工作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整合,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互联网+”中的党建工作新方式

(一)学习平台互联网化的搭建

互联网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拓展了工作范围,充实了党建内容,提高了基层党建的工作效率,发挥出新时代的互联网信息丰富的优势。但是同样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那么企业党建工作要在信息中充分的汲取有效的工作内容,就要提高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对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有效性,同样需要将基层党建工作付之于网络化的进程,因此也需要相应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那么针对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功能和信息能力,企业党建工作必备的能力成为,完善党建工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应当结合现有资源,进行培训机制与主体学习的模式,激励党员队伍的领导成员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另一方面,积极调动技术人员投入到企业网络化党建工作中,实现企业网络平台的技术实现与不断完善发展。最后,鼓励所有基层人员加入到互联网内容的学习中,同时提供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党建工作内容,形成的现代化的学习模式和互联网平台。成为在新时期的有效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基础。

(二)坚持网络化、透明化管理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单位建有自己的局域网已经非常普遍,企业党建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便捷网络条件,建立健全一套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对企业内部党员及其组织关系、党费等透明化、网络化管理。另外,企业也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独有的党建工作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性、随机性、匿名性等特点,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还可开通网络在线教育,加强对企业党员的管理与教育。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党建工作越来越透明化、便捷化,企业党建工作重要信息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向企业员工公开、传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引导并管理企业党员,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性,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开展网上组织生活,提升党内生活质量

建立电子党务管理集成系统,实现互联网数字化党务管理和日常工作方式,党的建设和党务工作管理服务的综合运行新模式。互联网是党员管理教育的新阵地,利用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可以开辟党建信息、网上党校、网上思政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网上群团工作等党建工作阵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打造党群交流互动的新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为党员或群众分忧解难。

(四)打造互联网+企业党建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达标示范平台

互联网+时代,企业党建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随着网?j媒体的迅速发展,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声音已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通过网络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关注公共利益,形成社会热点事件。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凭借强制管控、灌输等单向传播的宣传手段和模式,应该借助互动性、实时性更强的新媒体平台,以更开放灵活地疏导、回应等方式,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五)尊重企业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5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在认知能力、个人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与非知识型员工的差异,特别是我国互联网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与传统企业相比,更有自己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互联网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进行激励。

一、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定义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结合互联网企业实际,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知识型员工指接受过长时间的教育培训,拥有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互联网行业能够较好的运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以此来提高互联网企业绩效,并为互联网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的人。

二、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特征

1.员工素质高,个性强,难以掌控。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较高的互联网技术和技能以及企业核心的知识素质和关键客户关系。

2.工作大多无形,绩效难以衡量。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有着技术生命周期短、产品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面对这些挑战,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需要在多变的环境中,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企业变革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出新产品,策划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提高互联网企业的竞度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3.学习能力突出,知识创造性强。他们在完成工作的同时,需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充实自身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来实现自我增值;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能突破自身极限,对自身知识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面对困难,能够保持头脑清晰,准确判断分析问题,并运用自身资源提出解决方案。

4.需求特征。互联网知识型员工与传统一般的员工相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工作特性,对于需求也表现出异质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他们渴望得到重用,渴望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赏识,希望通过自我管理来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需求层次已经上升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两个最高的等级上。

三、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现状。结合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我国互联网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手段主要有如下一些方式:薪酬激励、工作成就激励、个人成长激励、团队关系激励、工作环境激励。

2.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1)只重视薪酬激励。仅靠提高薪资福利并不能解决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造成内部的不公平感,不但起不到激励和保留人才的作用甚至会对收入相对少的员工产生负面效应。应将经济性激励与非经济性激励因素搭配使用,针对不同层面的员工设立多样化的福利激励措施,推动员工的职业发展,增强归属感,才能增强知识型员工队伍的稳定性。(2)人力资源管理多借鉴传统企业。即使已在传统企业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但是仍然没能阻止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性,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要“去糙取精”的引用传统企业激励机制,“因地制宜”的构建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3)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价值观不统一。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对于企业和员工的绩效目标分解十分重视,并已充分认识到了目标统一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企业动态的跟踪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营造具有忠实感和使命感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四、互联网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1.实行以人为本管理,完善非经济激励机制。“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要求互联网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薪酬来激励知识型员工努力工作,更要求互联网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理解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在保持公平的物质激励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不断发展、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他们一些自,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爱好;为他们提供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方便、快捷的工作设施,使他们能够轻松的享受职场。

2.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型员工注重自身价值的有效实现,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欲,渴求精神和心理的高质量满足,所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长远的发展条件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新的考虑重心和着重点。通过新职员培训、部门培训和外部培训可有效的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要,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技能得到更新,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3.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互联网企业应以公正的绩效考评结果以及对员工能力、态度等的客观评价为依据,以调整薪酬、提供晋升、岗位轮换或者培训等激励方式,向员工传达明确的信息,如果员工努力工作并取得良好的绩效,公司会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样,激励的实施就会更加有效,促使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与公司的要求趋于一致,在知识型员工感受公平竞争的同时,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五、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理念、激励方式、培训制度、职业规划、绩效评价和企业文化六方面进行研究,达到对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管理。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6

档案数据管理是每个企业内部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其能够强化档案在企业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由于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档案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各单位之中的档案数据管理仍存在很大的疏漏,经常限制了档案数据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而“互联网+”的出现,对各行各业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冲击,不仅推进了企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机遇。

首先,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单位内部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有机会脱离原有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互联网+”为档案数据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在我国各大企业之中已经达到了基础性的普及,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但是这一管理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对互联网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而“互联网+”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功能的进一步挖掘,不仅提升了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同时也给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对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二、挑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相关单位在把握“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进行关注和思考。并强化对挑战方面的研究,进而为今后的解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笔者就针对“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管理观念狭隘,管理内容单一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辅助性工具。在数据信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互联网+”视野下的档案管理观相比较,传统档案管理观的视野过于狭窄,不能对档案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难以从全局的角度对数据信息进行认识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信息的应用,难以对现代提出的智慧生活进行支持。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档案馆已经成为未来档案存储与应用的主流,但是由于科技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企业或者地区很难有效的构建数字档案馆,因此造成了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上的差异,各企业各区域间的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二)人才应用不足,技术要求提升

现阶段“云计算”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优化档案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各大企业之中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很多档案数据管理人员甚至不懂什么叫做“云计算”,也不能对互联网中的优势资源进行应用。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在质量、效率、作用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在优化数据管理的同时,增加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支持,但是当前各大企业的工作重点仍然仅限于生产销售方面,只要生产销售搞得好,其它工作的优劣并不会得到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技术上的革新与发展也是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促进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就一定要迎难而上,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有效的利用,在机遇和挑战的推动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质变,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保持较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一)引入现代观念,进行综合管理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是主流的观念,因此在进行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改变之前传统的管理观念,构建大档案思维,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依托于现代的“云计算”增加信息的搜集与管理工作,并以数字档案馆的形式,将各类档案信息在网上进行共享,方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同时,要设立智能化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档案,并且系统能够根据工作人员选择的档案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特征,进而让工作人员在进行思考或者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减少了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方面的困难。

(二)培养专业人才,重视技术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信息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企业需要转变对档案数据管理的态度,并给予档案数据管理足够的支持。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并且,对于人才极度匮乏的单位还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缓解内部现代管理人才不足的弊端;其次,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注重技术上的革新,除了要构建起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对国内、国外企业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及时更换或者创新档案数据管理应用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后,企业应针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着重强调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与互联网结合的重要性,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对技术和能力存在欠缺的管理人员及时给予处理,避免影响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8

专家简介

曹淑敏,女,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ITU-R WP8F副主席兼技术工作组主席、中国无线通

信标准研究组(CWTS)主席、信息产业部3G技术试验专家组组长。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基础日趋坚实,创新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互联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打造新动能、壮大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所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国情、统筹全局、高屋建瓴,对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顺势而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行动纲领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互联网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支撑,事关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基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全面部署与加速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国际竞争规则、转换产业角逐主赛场。

我国互联网处于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的历史阶段,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络基础和支撑,还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顺应互联网演进规律的客观要求

《指导意见》立足发展实践,突出时代特征。作为通用目的技术(GPT),互联网技术创新活跃,学科交叉密集,跨界渗透广泛,融合变革深刻。新一代深度感知、高速传输、海量存储和智能处理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万物互联蓄势兴起,网络数据爆炸性增长,涵盖人民生活、企业生产、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互联网由浅层次的工具产品转向连接一切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融合创新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放大效应迸发释放,异彩纷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如同百年前的电力革命,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基于互联网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经济蓬勃兴起,气势宏伟。《指导意见》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二)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指导意见》紧随变革大势,着眼世界大局。当前,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综合新优势,掌握全球经济竞争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加剧,这一轮产业革命的实质是抢占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新生态。美国《先进制造战略》,在交通、能源、航空、铁路、医疗、安全等领域强化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继工业4.0战略后,德国推出《2014~2017年数字议程》,意在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国务院5月初颁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互联网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协同制造”,彰显工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重要地位。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高效物流等行动,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健康发展,为工业转型提供保障。

(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指导意见》着力创新驱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平稳度过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期,需要强劲有力和恒久持续的支撑力量。抢占经济制高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必须走互联网融合创新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运用,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等战略指导性文件,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经济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就业渠道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理论测算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经济占GDP比重依然较低,未来增长的空间大,后劲足。《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激发市场蕴藏的巨大活力,大幅提升我国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二、紧扣主题,推动战略协同的关键举措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三大战略。《指导意见》是从互联网视角对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融合发展进行的战略部署,是推动三大战略协同发展的关联纽带,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关键驱动力量,利在当前、功在长远。

(一)《指导意见》与网络强国战略相辅相成

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这是新时期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网络强国战略包括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端人才队伍、拓展全球治理合作等重大任务。《指导意见》提出巩固网络基础、做实产业基础、保障安全基础、拓展海外合作、加强智力建设等保障支撑措施,是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落实。《指导意见》对网络提出更高要求,如工业互联网要具备高可靠、低时延、大容量、广覆盖等新性能;自主技术设备要支撑“互联网+”各项应用;安全保障手段要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嵌入生产全流程等。《指导意见》的实施将全方位提升我国信息通信业基础设施、技术产业和应用水平,必将加快网络强国建设进程。

(二)《指导意见》与制造强国战略交织并进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目标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是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突破领域,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和《指导意见》的战略制高点,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构建信息数据链,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和支撑。《指导意见》提出的“互联网+协同制造”,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呼应,突出强调并细化了互联网在制造业的融合和变革作用,提出发展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四大方向,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布局。

(三)《指导意见》与创新驱动战略同源共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互联网不仅是创新驱动的典范,还是带动其他领域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突破口。《指导意见》提出了“创业创新”专项行动。其他10个行动都明确提出融合型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方向,鼓励支持创新驱动,促进互联网平台新经济成长壮大。《指导意见》着力突破融合发展面临的法律、监管、体制机制约束,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纲挈领,牵引融合变革的发展指南

“互联网+”强力支撑经济转型,有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促进创业创新。《指导意见》提出了11个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事关经济发展全局,或贴近人民群众,或创新变革潜力巨大,同时也是互联网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融合大方向清晰、指导性非常明确的领域。《指导意见》从夯实发展基础、构建包容环境、开拓国际市场等多方面突出保障措施,加快形成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产业带动、政企互动的“互联网+”发展新格局。《指导意见》体现了全局统筹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线下发展与线上融合相统一。

(一)布局经济重要领域,促进提质增效升级

互联网与经济领域融合,可显著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流通成本,破解资源要素制约。《指导意见》覆盖面广,“互联网+”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电子商务、高效物流六大专项行动,涉及国民经济三大生产领域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每个行动充分考虑了行业属性、所处阶段和融合水平的差异性。针对传统产业,重在转型升级,如制造业、农业、物流等;针对成熟度高的新兴业态,重在深度拓展,如电子商务向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产品溯源延伸;针对尚处起步期的新领域,重在鼓励扶持,破除进入壁垒,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增强市场动力,如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

(二)着力改进民生服务,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互联网与公共事业、生活服务融合创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互联网+益民服务”全面覆盖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发展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在线医疗、健康养老、网络教育,既是发挥互联网优势改进民生服务的新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互联网+便捷交通”将促进公共交通服务效率、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绿色生态”将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此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加强融合监管等保障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

(三)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互联网推动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和促进大众创业的新平台。《指导意见》提出11个专项行动,均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作为关键要素,既是提升实力引领未来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互联网+创业创新”列为各项行动之首,对于强化创业创新支撑,积极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开放式创新,打造活跃宽松、充满生机的创业创新环境,意义重大。智能化是互联网融合创新的主要特点,也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互联网+人工智能”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和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指导意见》提出的行动方向重在近期,面向2018年,通过创新引领,推进协同共享的新经济体系建设,以重点带动全局。同时,《指导意见》也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驱动下,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将基本完善,新经济形态将初步形成,这恰好体现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统一。

四、包容并进,加快贯彻落实的根本要求

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政策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府与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热潮涌起,“互联网+”全面提速。《指导意见》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统筹协调、包容创新、活泼有序的良好局面。

(一)深化改革,营造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

针对发展“互联网+”所面临的问题,政府需积极听取民意,在博弈中加强协调,权衡各方求同求进,改革创新去除沉疴积弊,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政府除推动融合标准制定、社会征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产业能力提升、财税金融等支撑环境建设外,落实重点在三方面:一是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互联网+”矛盾性普遍存在,但不同领域又有其特殊性。政府应抓住主要矛盾,逐步破除行业壁垒,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推广负面清单,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简政放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工商注册服务效率。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融合业务协同监管,提升依法依规管理水平,以开放包容态度鼓励创新发展。二是开放公共数据。丰富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双引擎”的组成。政府应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市场主体优势,促进互联网与公共服务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使公众享受到更公平高效和优质便捷的服务。三是加强重要领域的引导扶持。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变革,若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新生态,政府要大力引导和支持,避免碎片化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实施重大工程包、建设“互联网+”特色发展示范区等,地方政府要加快制定地方性指导意见,支持地方企业重大工程建设,争取进入国家示范区,积累先进经验,加快全国推广普及。

(二)市场导向,务实推进互联网融合进程

企业是实施“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产业变革大潮中,具备线上线下生态整合能力的数据驱动型、平台经营型企业将快速崛起并跃升为产业领导者。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融合发展的意愿和诉求尤为迫切。企业应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准确把握融合创新态势和重点方向,加快创新变革和转型发展。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6.88亿,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达89%,“互联网+”行动计划正不断助力企业发展,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出现了“云会计”、“网络会计记账”、“在线财务咨询”等第三方服务模式。会计工作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一)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有所下滑

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存在对会计职业道德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片面的认为会计工作只是重复单调的记账、核账、结账。有的会计从业人员放松了学习,得过且过,缺乏创新意识、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有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为追求物质享受,,贪污、挪用公款,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屈从于单位负责人的压力,置国家财经法纪于不顾,编造假账,以达到偷漏税款、粉饰报表、侵吞资产目的。这些都严重的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

(二)会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堪忧

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约2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低层次的基层会计工作人员。虽然近些年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会计人才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仍然稀缺。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虽然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下,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新挑战,满足不了会计工作的新需要。

(三)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化将使会计工作的重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有些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贫乏、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只是停留在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上,没有积极进行会计职能的转换。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与会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互联网+”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迎接“互联网+会计”时代的到来。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互联网+会计”的重要保证

在网络环境中,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加工,这就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保证财务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朱熔基同志曾对会计工作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一名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仅要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较强,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素养,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德能兼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是决定会计工作运行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互联网+”下,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具有立体的职业能力素质是“互联网+会计”的重要核心

一是要有网络技术业务处理能力。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会计行业也颁布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技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操作技术,熟悉网络平台的管理和云端技术的应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更实时和动态的跟踪处理会计信息,向复合型会计人才方向发展。

二是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从手工记账到计算机在会计行业的广泛应用,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已进入到协同交互时代。在这一时代,共享和获取财务信息都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对知识进行优化管理,才能实现对企业高速发展的良性适应。

三是要有较好的网络沟通、协调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模式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将从线下业务发展为以线上业务为主。这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要注意遵守网络礼仪,保守工作秘密和个人隐私,尊重对方,与服务对象保持各种方式的有效沟通、联系与协调。

四是要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职能已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会计从业人员要在“互联网+”环境下,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更好地发挥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职能,推动会计工作提质升级。

五是要有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的能力。伴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大量采用,会计信息系统将面临被外部攻击的风险,如何防范会计数据被截取、篡改、损坏、丢失、泄露等风险,都将是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各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拥有不断创新能力的素质是“互联网+会计”的重要驱动力

会计工作的创新也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只有创新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避免被软件所取代,才能在新常态下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从业人员要善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互联网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内外的互联互通,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实时、动态、集中,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便捷,在创新、变革和融合中不断发展。

三、“互联网+”下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提高途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社会各方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一)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意识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早已不容忽视,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成为了会计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下,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全面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强化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意识,深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会计从业人员自觉践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将“诚信为本”作为从事一切会计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深化高校的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力度

各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要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针对“互联网+”下企业会计发生的变化,在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能定位等方面做出调整,深化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原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会计手工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践,更好地提升其综合技能,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中练”、“练中学”,将“讲、学、练”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始终。

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一方面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讲课,带来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兼职锻炼,强化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四是优化考评体系,科学评价学生会计技能。采用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关注,学生的所有学习表现和活动过程都成为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违规的处罚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实现内部有效控制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但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企业应做到:一是运用数字化量化手段规范企业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各部门后台稽查制度,加强人员控制职能;三是善于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实现考责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建设,加大对会计从业人员违规的处罚力度;五是做好信息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四)创新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大力发展会计远程(网络)后续教育

《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每年参加一定课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会计从业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职业态度,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更新与补充,为适应“互联网+会计”时代的新要求做好调整与准备。传统的继续教育形式较单一,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沟通较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佳。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超时空性、大信息量、实时性、互动性、便于贮存与复制、低成本等特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会计远程(网络)后续教育模式:一是优化网络教学内容,根据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发展需要,按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不同岗位等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分类,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教育培训内容;二是增强老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三是在网络教学模式基础上不断对继续教育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确保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教育模式,使会计从业人员主动接受培训,对传统继续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增强继续教育学习效果。

会计工作是一切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会计从业人员只有借助“互联网+”思维,接受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洪霞,姜海霞.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浅析[J].会计师,2013(14).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10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上指出,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抓手。

苗圩表示,工信部将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并加快工业互联网在标准化、安全保障、模式创新等方面研发和应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工业互联网发展大环境正在加快形成

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战略”到英国的“高价值战略”,全球主要制造业大国均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我国也明确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互联网为标识解析、IPv6、移动通信等网络基础的能力升级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空间,为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苗圩部长呼吁,广大企业要抓住线上线下融合共进的机遇,围绕这些领域加深合作,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研发创新、平台发展、应用示范和产业的培育,在推动实体经济振兴进程中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苗圩部长指出,2016年以恚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企业积极性和活跃度都在显著提升,在新型网络的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分析以及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涌现出一批综合集成解决方案,形成了一批验证示范平台和优秀应用案例。

为利用互联网创新优势,打造中国版“工业4.0”,推动工业高效升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于2016年初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刘多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去年成立之初,就以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产业联盟为宗旨,联盟成员数量从成立之初的143家已上升至309家,其中7%的成员来自境外,目前该联盟已下设8个工作组和4个特设组。

一年多来,该联盟在工业互联网技术研究、标准研制、试验验证、产业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介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大环境正在加快形成。上海、辽宁等地已经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上海还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试点城市建设。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华为、中国电信等龙头企业,拿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并在部分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 中国企业如何“突围”

工业互联网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从生产流程、物流等多个环节对制造业价值链进行优化和再造,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近年来,一些不甘落后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占据先行者地位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在平台和关键技术上力争国际话语权。

COSMO平台是海尔集团于2016年3月正式的支持大规模定制的互联网架构软件服务平台,通过将海尔用户圈与并联资源圈的进一步融合,海尔正试图构建全新的互联工厂生态系统。据了解,所谓“大规模定制”,就是用户可以向工厂直接发出请求,让工厂生产自己想要的个性化产品。通过COSMO将用户和海尔开放平台上的内外部资源进行连接,在设计、制造、物流、服务等环节为用户提供和工厂零距离的解决方案,该流程从头到尾均为可视化。

海尔智能制造信息总监孙能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海尔的使命是完成三个连接:连接用户、连接网际、连接整个生产过程的全流程。“海尔的智慧工厂不是简单的制造,而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智慧家电卖到市场上之后,和背后的工厂还有连接,其产生的数据会反馈回工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产品。此外,整个生产的设计、营销、供应商、物流商、维修商等资源都将被连接。”孙能林说。

以通信设备为专长切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华为,第一要义则是为用户提供连接技术。2016年6月,华为与GE共同宣布二者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基于GE 的Predix工业物联网应用平台以及华为领先的物联网网关、网络控制器、连接管理平台、大数据计算平台等信息通信技术及基础架构进行联合创新,携手开发、推广和交付新型工业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加速基于云化的工业数字化应用的部署及推广。

对于这场“联姻”,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副总裁蒋旺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并不是工业互联网中的“全能将”,与GE的合作势在必行。“工业互联网所涉及的范围很大,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将方方面面都吃下去,一定是每个公司聚焦自己核心能力所在的部分,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合作。”蒋旺成表示,生态建设非常重要,华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第一核心能力是通信连接,同时也会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芯片和平台。然而,面向垂直行业的深度加工处理和应用不是华为的强项,华为不可能深入到各行各业去理解数据和业务,而GE有这样的能力。

阿里巴巴于2009年切入了云服务提供商的行列,正是云服务这个载体的存在,为其实现在工业互联网的雄心提供了机会。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对《中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阿里在互联网领域用十几年时间沉淀了云和大数据这两种能力,正好都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方面。现在大家都了解了人工智能中‘通用智能’的技术,能够在不太懂你专业的情况下依然比你做得更好,比如AlphaGo可以下赢这么多围棋专业选手。”

据了解,阿里巴巴与航天云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垂直领域巨头的合作方式是,阿里提供机器学习、数据模型建模能力,合作伙伴给出专业的行业经验。“我们提供的是相对通用的平台和共性的技术,垂直领域还是留给那个领域里最强的人。”刘松说。

此外,树根互联、360等企业也分别在连接技术和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探索值得称道,然而在“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的背景下,与直接拥有并向友商开放操作平台的西门子、GE等国际巨头相比,中国还有不小差距。 共建、共享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我们在过去的两年对200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大量的工业制造设备老旧,连接十分困难,每一个信息设备的孤岛相互隔离,数据的采集也很困难。另外,系统数据相对独立,管理起来非常难。工厂体系也是五花八门,数据的流量一旦介入生产环节,流量巨大,扩容也很困难。”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岳表示,需要一个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两个连接”的愿景,即企业工业专网的连接和客户互联网的连接。他期待全社会能够共建、共享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在德国工业4.0平台总秘书长亨宁・邦廷看来,开启工业互联网需要建立互信,“很多工程师或商业人士仅仅是在固步自封地做自己的事情,闭门造车,我们要劝说一些人能够相信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进入工业4.0的时代”。此外,工业4.0不仅讨论商业和技术,其框架要适应未来劳动力的变化。

“连接和计算技术相辅相成,携手推动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看作连接和计算技术在设备和产业系统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架构任务组联合主席林诗万表示。

他认为,工业互联网技术复杂度高,不是企业能够单独解决的,需要一个由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起的生态圈,搭建平台的意义重大。更进一步而言,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理念通用各行业,因此必须着重推动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的跨产业的通用性。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辉分析指出,中国工业互联网实践已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大阵营,三个路径和四个模式”。两大阵营是指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和推进;三个路径分别是从生产角度、产品角度和平台角度切入;四个模式是指基于现场连接的智能化生产、产品的智能化、基于企业互联网络化的协作和基于虚拟精准对接的个性化定制。

“随着边缘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培育和发展,未来几年产业地图还会有大的变化,还会有新的企业不断进入。”他表示。 未雨绸缪构建安全壁垒

近年来,工业因互联网而遭遇的重大安全事件接连不断,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遭遇病毒袭击,乌克兰电力系统遭遇网络攻击导致大规模断电,昭示着全球工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严峻。

在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兼CEO齐向东看来,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实时、不间断地大数据收集,来自云端的智能化控制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业系统暴露在互联网上。工业越发达的国家,暴露的也越多。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暴露会从常态化走向标准化,暴露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隐患巨大,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11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都拥有对互联网市场的监管权限及职责,但是,这两者的监管范围有所不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我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最主要力量,承担规范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职能,并主管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工作;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则从日常监管角度管理互联网市场。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授权,除了政府“三定方案”之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有明确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反垄断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的工商总局“三定方案”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市场监管方面的职责是,“(1)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有关工作;……(6)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下同)。”《电信条例》赋予了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对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秩序监管职权。《电信条例》第3条第1款规定,“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全国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但是,我国关于互联网市场监管主体的职能授权,更多是以“三定方案”等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将互联网接入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列为电信增值业务,故而《电信条例》中关于电信服务(包含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监管职责也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现工信部④)行使。工信部“三定方案”对工信部职责规定为,“(十一)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

在“3Q”事件中,互联网市场监管主体失职原因分析。首先,应该最先介入该事件的职能部门应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3Q”事件发生之后,360、腾讯以及学者、律师均向工商总局提出请求,希望其介入调查,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却迟迟未明确表态。究其原因,互联网行为定性的复杂性,令工商部门望而生畏。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和“三定方案”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权、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执法权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互联网市场不同于一般性市场,互联网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行为定性的复杂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具有专门的技术支撑,难以对互联网市场中相关主体是否构成竞争关系或者垄断地位、相关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或垄断行为作出专业界定,致使其虽有职权却难以确定地行使。

其次,法律授权的不足令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师出无名”。鉴于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互联网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3Q”事件发生不久后,涉案的两家公司和社会各界也曾希望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出面了断是非。但是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却迟迟未开展调查,直到事件升级为亿万网民的弹窗大战,工信部才不得不介入,宣誓性公告,但仍未作出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执法”。究其原因,是工信部的出面缺乏法律依据。虽然工信部“三定方案”第11条规定“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但是“依法行政”要求“职权法定”,行政文件不足以为其提供处罚依据。“3Q”事件发生之时,我国没有一部法律、法规赋予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秩序监管职能。所以,虽然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拥有专业优势和丰富的行政执法经验,在处理互联网相关事件中具有较为有力的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却难免“师出无名”。

再次,我国互联网管理的职能交叉,已成为影响网络事件解决进程的重要因素。“3Q”事件发生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相互观望,希望对方依据职权调查处理,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事件不断升级,一发不可收拾。互联网的专业技术性,使得互联网市场监管必然涉及一般性执法部门和互联网管理部门在部分事项上的职权交叉。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状况。网络社会并不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存在,它仅仅是由于技术手段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社会虽然极具特色,但其根本的运行机制与现实世界无异,现实世界的许多管理规范和管理职能也自动延伸至网络空间。但是互联网技术下形成的网络空间在价值位阶和权利义务设置上,又有其自身特色。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基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之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利益的重大影响,互联网专业监管必不可少。实践中,传统监管部门将互联网行业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一部分,行使监管权,互联网监管部门将涉及互联网的所有事项都纳入到专业监管体系,难免在特定事项上产生职能交叉。我国现行立法缺少对相关部门职责边界的清晰界定,在执法实践中,极易出现推脱或者重复执法的现象。

我国互联网市场管理立法的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市场监管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了仿冒、商业贿赂、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损害商誉等十一项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三种垄断行为进行规制。上述两部法律适用于包括互联网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中出现的限制竞争行为。《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是针对互联网的专门立法,也是目前我国互联网监管最主要的法律依据。《电信条例》主要从电信服务中用户权益保护出发,对市场竞争行为关注较少,且《电信条例》规范的电信服务已远远不能涵盖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服务种类的多样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主要规范了市场准入(网站的许可和备案)问题,并没有对信息服务市场中的相关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难以为互联网市场秩序监管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

从我国互联网市场管理立法情况可以看出,市场管理的一般性立法主要立足于维护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而互联网专门性立法在互联网市场管理问题上又存在大量的不完善之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已二十多年。这二十年正是我多电信格局变革的历史时期。从通信业(传统电信业)角度思考互联网问题已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当前电信业的范畴涵盖了通信业、广电传输以及互联网领域,而互联网又是最具生机、最受关注的部分。互联网发展至今日,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已不是早期市场准入管理的基础性问题。当前互联网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市场秩序仍不完善,用户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虽然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够一定程度的法律支持,但是互联网市场问题复杂,更具专业性且针对日常监管的行业规范仍然缺失。

但是,互联网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只是科技发展下产生的新的应用。互联网涉及的社会关系是传统社会关系的延伸,并非所有涉及互联网的社会关系都需要专门的立法。即使在这一新的应用领域,社会关系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也不能据此割裂互联网与社会整体的归属。只要这些变化止于技术手段和方式,相关法律就可以延伸至互联网领域发挥作用。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是对其专门立法的基石。技术特征与技术手段不同,它是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共同引发的,使得互联网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⑤的原因所在,主要表现为虚拟性、开放性和即时性。这些特征对互联网空间行为模式和相关权利义务的改变,使得现实世界的相关立法适用困难,需要专门立法进行针对性的规范。

互联网市场在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的共同影响下,其服务模式以及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其他行业市场相比,在管理上有其自身的特征,例如信息服务提供者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非竞争性的经营者之间的行为破坏市场秩序(例如评测活动)等。互联网市场管理不仅需要普适性的法律规范,更需要从专业性立法角度加以完善。对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规制的法律类似于一般法,而专门针对互联网市场监管的立法类似于特别法。在二者交叉的部分,“特别法”的适用优先于“一般法”,而在没有“特殊法”的领域,“一般法”当然性地适用。

完善我国互联网市场管理立法的建议

法制完善是实现互联网市场有效监管的保障。在我国的互联网市场管理立法方面,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秩序的执法权;其次,对互联网市场管理进行专门立法,规范主体行为,保护用户权益,确立监管的落脚点,确定行为边界和监管的对象。

“自治是网络的灵魂,网络从一开始的设计就有自创性的功能,使任何政府都不能扼杀它的存在和进行彻底的管制。”[3]互联网的自由性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自主的空间。另一方面,市场自我调节的有限性在互联网市场同样存在,为了保障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政府的监管必不可少。但是监管应坚持服务和维护的定位,在市场良性发展时,政府就退一步,在市场正常秩序出现不和谐因素时,政府就提供有效的保护和调节措施。市场自我调节的有限性呼吁政府“有力的手”的干预,但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成为市场的“裁判员”,又会限制市场的灵活性,阻碍经济的发展。在政府规制的边界上,首先要立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着重关注用户和行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互联网行业属于新兴行业,自由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行业自发形成了多种业务模式,监管要尊重行业运行良好的业务模式,恪守公法管理范围,尊重私法规范,同时也为私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救济途径。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优先,市场管理的一般性立法保障,发展针对互联网市场特殊问题的专门法作补充,是互联网市场管理立法应遵循的基本思路。在竞争法规范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制定有效的行业立法完善互联网市场日常监管,是这一思路的重要体现。在针对互联网市场管理的专门立法中,牢牢把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ISP)的基础地位,ISP是互联网市场行为的主体,对良好市场秩序的维护、用户权益的保护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主体入手,构建明确的权利义务体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互联网市场管理立法的核心。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5.13亿[4],成为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专业性之下,用户的利益极易受到侵害,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是互联网市场监管的根本立足点。“3Q”事件导致亿万网民的利益受损,其教训是深刻的。良好的市场秩序不仅有利于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对市场整体、行业总体的发展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加快互联网服务规范的建设,从用户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两方面提供保护。互联网市场行为的受众为广大的用户,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监管互联网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对市场行为进行约束,防止无序行为的损害,如限制用户的选择权、提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等;其次对用户的维权手段作出法律授权,保障其在权益受损时能够获得有效的救济。市场主体之间,除了保持良性竞争关系之外,对互联网行业广泛存在的评测、捆绑等非竞争主体之间的、可能对其他服务提供者产生实质影响的活动,也要提供法制保障。

对互联网市场监管的重点在于对竞争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竞争机制,或者说,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得以维持和运转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保证。互联网市场是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竞争对市场的基础作用较为明显,但是仍然存在某些限制竞争、扭曲竞争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存在这些因素,才有必要由政府来建立、保持和维护市场竞争制度[5]。但是,互联网市场又因其特殊性,使得对其监管不仅局限于竞争秩序方面。互联网市场是一个行业总体平均利润逐步降低的市场,产品间价格差异减小,因此它是一个存在着一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特征和有着垄断减弱趋势的市场,相对于地理分割的传统市场,互联网市场中的产品市场的同业竞争大大加剧了[6]。因而,对互联网市场的监管更需以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为重点。但是,互联网市场发展迅猛,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破坏市场秩序和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并不必然能纳入到竞争法保护范畴,对互联网市场的监管也需要一般性日常监管,即从行业规范角度加以完善。行业规范,不同于竞争法。认定反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首先认定相关主体之间具有“竞争关系”。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同,行业规范从互联网行业管理角度出发,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行为规范要求,对某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进行判断,不需要以“竞争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行业规范规制范围比《反不正当竞争法》更为广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互联网市场规则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工信部于2011年12月29日公布的《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显然意识到,其不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管,而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进行规范。该规定的出台,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即是对互联网市场领域焦点问题的制度回应,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工业互联网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08-03

1983年国际互联网在美国建立以来,全球信息网络技术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从Web1.0时代到如今的Web3.0时代,即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大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现实,“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方法都产生巨大变化。在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也逐渐开始推行“互联网+党建”,优化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这一概念和新业态得到进一步推广,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党建”这一新常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积极践行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提出,给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能协助其将党建工作转移至互联网平台,克服时间和空间对党建工作的限制,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一、“互联网+党建”模式对国企党建工作创新的积极影响

党建工作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需要国企的党组织认清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积极寻求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互联网+党建”模式是国企对党建工作的创新,是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党建变革,标志着国企党建信息化开始向纵深发展,既开启了党建信息即时化时代,也拓展了党建信息化的功能,对破解党建“瓶颈”、实现政党建设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了国企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党建信息化就是政党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更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1]。2010年1月5日,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建成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的到来。在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上,强调:要“把手机信息系统真正建成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通达社情民意的崭新渠道,推进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服务基层的重要手段”[2]。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移动端的发展增强了用户实时沟通,但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子公司或者下属公司分布全国各地,一定程度上给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造成困扰,而互联网则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党建”模式有效克服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国企党建信息化的功能得以拓展,在电子党务、宣传功能等基础上,还凸显了网络监督功能,使国企党建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二)拓宽了国企党建的群众基础和舆论阵地

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等各项数据都在稳步提升(见下页图)。而国有企业中,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有党员的存在,占据绝对数量的国企基层党员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的党建活动方式兴趣不大,而比较热衷于网络互动。因此,在国有企业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能够使党建工作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展开。另外,国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还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的对外名片,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模式抢占了网络舆论高地,不仅有利于使人民看到国企的先进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方便向外界展现我国国有企业的良好风貌和党员先进性及纯洁性。

(三)丰富了国企党建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早已实现信息化,然而党建工作却多年来进步缓慢,“互联网+党建”模式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工作转移至互联网平台,“网上党委”“网上党支部”的建立将会拓宽传统党组织的工作载体,使党开展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能够及时地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与工作情况。远程教育、网上理论阵地、信息资料库、手机报等的建立以及网络社区、微信群的使用,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与业务学习提供了便捷渠道与丰富资源,有利于时刻把握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互联网+党建”模式不仅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党务公开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国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互联网+党建”模式使国企党组织能够随时随地与党员、职工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了解职工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增进了感情,拉近了相互的距离。

二、国企“互联网+党建”模式推进中的现实困境

国有企业跟随国家党的建设,从互联网技术普及以来就在逐步探索党建信息化,“互联网+党建”模式是党建信息化的一个高级阶段。然而,由于党建自身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党建信息化工作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现在推进“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中有许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互联网思维贯彻不利

国有企业现今的党建信息化工作并非“互联网+党建”模式,而是“党建+互联网”模式。尽管这只是两个词排序的不同,但是意义差别很大。所谓的“党建+互联网”,是说党建工作按照原有的思路和模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和平台,改变工作阵地和工作方式,将党建工作简单地搬到互联网平台,这种创新仅仅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而“互联网+党建”不仅是工具的简单利用,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工作思路、工作心态的变革,进而使党建工作整体模式发生变革的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掌握互联网技术,还应有互联网的思维,理解互联网的运行机制,进而运用到党建工作中。

(二)互联网工具使用混乱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具有社交功能的新媒体工具也被国有企业在推进“互联网+党建”中广泛使用。然而,国有企业对于各种互联网工具的利弊把握不准,盲目使用互联网工具,导致互联网工具在党建工作中主次不分明。同时,内容更新缓慢,重建设,轻维护,使网络中出现大量的“僵尸网页”(或“僵尸微博”“僵尸公众号”,即指长期不使用的网页、微博、公众号)。笔者从169家国有企业中随机抽取了10家进入其官方网站,其中:1家国有企业网站打不开;3家国有企业网站无任何党建工作相关的内容;1家国有企业网站仅仅首页有相关党建工作的图片,并无实质内容;还有5家国有企业官方网站有内容更新,但是根据内容时间显示,基本都是短时间内大量更新内容。单从这10家国有企业官方网站内容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网站在“互联网+党建”中的使用并不合理甚至是空白。

(三)虚拟党建和实体党建发展失衡

互联网党建和传统党建是相统一的,不可顾此失彼。信息时代的虚拟党建在工作方法和效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党优良的传统工作方式可以丢弃,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需以及为群众排忧解难等服务群众的做法。国企在虚拟党建工作中存在着虚拟和实体党建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有的党组织过度依赖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党务工作,对生产生活中职工的难处不闻不问,造成形式主义和。还有一些党组织则因循守旧、害怕创新,不敢去改进工作方式,对于互联网党建不了解、不信任,特别是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对虚拟党建也是比较排斥。国有企业工作地点分散,党建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社会中的歪风邪气就会快速传播到党员群体中,放任虚拟党建和实体党建的失衡状态,就会使党建工作缺乏具体的目标,流于形式,导致管理混乱,党员作风不端、政治素质不过关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推进国企“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对策

国企党组织在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吸取国外党务信息化的经验,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党建信息化关系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党服务群众的质量,以及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到国企的形象及可持续发展[4]。纵观国有企业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创新情况,还存在很多不足,人员、技术、意识以及态度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一)充分重视党建工作,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

国有企业在资源、政策方面受到特殊照顾,一些领域如电力、石油等还存在垄断性质,导致国有企业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地。2014年以来,中央纪委共通报了74名国企领导干部被调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迫在眉睫,国有企业经济建设固然重要,思想政治建设同样不可忽视。作为由党和政府控制、管理的企业,党建工作就是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举足轻重。国有企业要将党建工作贯穿在企业建设和员工发展中,助力企业保持勤于钻研、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风气,督促员工发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传统作风。从思想上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的认识,摒弃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歪风邪气,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失。

(二)进一步完善党建制度,打好“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制度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还存在诸多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高屋建瓴,从基层党支部建设抓起,制定适合自己的党建制度。从党员的发展、考核,到基层党支部的“”、主体活动、特色党日活动等等,都要建立稳定的工作指导手册,指导基层党支部工作,进而推进整个企业的党建工作。如今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活动,国有企业就要通过基层党支部在党员群体中推行,加强党员的学习和考核。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为“互联网+党建”模式提供保障,否则制度缺失只会给“互联网+党建”带来更多问题。

(三)充分有序利用互联网工具,打造“互联网+党建”体系

党建工作一方面是对自身进行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发挥着弘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功能。每一项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都伴随着一种或多种互联网工具的产生,各种互联网工具除了有技术使用上的差别,还有受众群体、使用功能、使用效果的差别。国有企业要充分理解掌握各种互联网工具差异性,对于党建工作的不同方面,选取最适合的互联网工具,打造一种主次分明,各显神通,有体系有框架的互联网工具集合,真正做好“互联网+党建”。例如:对于传统媒体这种互动性不强的媒体工具,就可以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外展示、接受监督的工具;对于移动端的社交媒体工具,就可以作为党员干部日常交流、学习使用。当然,这种因互联网工具的特长进行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国有企业要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党建”体系,用好互联网工具。

(四)把握好虚拟党组织和实体党组织的关系,做到协调统一

实体党建在国企党建中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虚拟党建依托实体党建而生,充当着实体党建的助手,是“党的建设的全部内涵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延伸,它与现实党建共同构成网络时代完整的党建系统”[5]。信息时代的国企党建工作中,两种党组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它们协调起来。首先,国企党组织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技能、新思想,消除恐网心理,提高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其次,要协调实体党建和网络党建的均衡发展,要认识到网络党建是手段,不能与现实世界脱离,网络平台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反映现实矛盾;最后,不能用虚拟的活动代替党组织的实体活动,党组织面对面的活动更有利于情感交流,更容易接受思想方面的教育,党员在虚拟平台中的收获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虚拟和现实的统一。

总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能在短期内迅速解决。必须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规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实现“互联网+党建”,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党建工作和国有企业的业务脱节,保证党建工作在协助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对国有企业业务范围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正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红凛.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从信息技术、信息化生产方式到信息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6).

[2] 李章军.出席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N].人民日报,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