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4-01-23 14:55:52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1

1.前言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表明了从未间断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国群众体育的粗放式管理,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顺应成都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成都市需要打造体育强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以满足整个社会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

2.全民健身现状下的“运动成都”

2.1 “运动成都”开展及措施。2009年成都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文明成都、运动成都、活力成都”的全民健身活动。“运动成都”坚持服务基层,整合资源、服务全民,活动下沉、贴近百姓为主,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来倡导健康、阳光、快乐运动的价值理念,转变市民的健身观念,让大家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三步走”长远规划:2010 年至 2018 年着重抓好市民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建立“运动成都”品牌;2019 年至 2030 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充分提升成都全民健身行动的国际知名度;2031 年至 2040 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2]。政府将发展“运动成都”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运动成都”品牌的文化发展,实施运动成都建设“3218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2013年市级体育部门及协会全年就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67 次,各区(市)县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1045 次,社区及乡镇级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480 次,各级根据自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带动全民参与[3]。活动项目不但有参与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有以资源特点、传统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为主徒步、登高、拔河、龙舟赛、等活动及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舞等。

3.成都市全民健身现状下的“太极蓉城”

3.1 太极蓉城”是必然也是城市发展需要。在“运动成都”基础上,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开展以“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并以2012 年成都市青羊区“太极蓉城・魅力青羊”表演上千人的“太极方阵”特色活动为开端,开展全民太极。推广太极拳不单是因其简单易学、不择场地、器材、季节,适宜各类人群练习外,还因为成都有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李雅轩太极拳”,和土生土长的青城太极。潭学军说过“太极推广不仅是拳术的推广,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育工作围绕城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4]。

“太极蓉城”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五年计划。在“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实现“想打太极拳有人教,愿打太极拳有场地,喜欢太极拳有活动,参与太极拳有展演”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练习太极人口达到400万人。为此成都市政府下发了《2012/2013/2014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在201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契合城市精神气质,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宣传思路,以太极健身宣传、人员培训学习、场地建设、竞赛展演和太极流学习五方面为主,并通过太极拳五进推广太极拳,扩大了解和参与太极健身的人数,提高市民体质。2013年的实施方案中在上一年的发展推广基础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太极拳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开展目标督查、经费保障、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制度四项工作机制。2014年的实施方案中,在更加注重基层的健身发展,贴近基层服务市民健身。

4.成都市全民健身未来发展趋势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承办更多高端赛事。首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健身人群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 年)》也明确提出到 2015 年底,力争成都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 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打造“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农村 5 公里健身圈”[7]。重点完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开放更多的学校场馆、公共场馆而非只在特殊的“全明健身日”或节假日里对外开放,降低某些类别场馆收费,真正地做到要想运动有场馆,要想学习有教练,要想玩乐有比赛的现状。

继续推广和普及我市全民健身的传统项目如元旦越野跑、趣味体育运动会、“阳光学子”健身系列活动的同时,推进更多新兴活动,努力申办承办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服务水平,打造成都品牌赛事,利用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全民健身的同时发展其经济。

4.2 大力培养社区指导员促进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开绐建立的以市、县、镇为主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建成及乡村、社区绿道为一体的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但还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灵活的运用体系。此时,培养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社区指导员对社区公共健身区的管理、对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教授,才能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知道,当下全民健身的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全面推进和完善成都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

4.3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活动迈上新台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通过梳理各区(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一区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类型,与观光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从而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8]。坚持以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健身、体育赛事表演和体育培训为基础,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并且把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传媒等融合发展,让成都市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和发展。

5.小结

“运动成都”和“太极蓉城”这两个名牌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发展体育强市,让外界认识成都的同时;还提高市民体质,为发展成都经济打的基础。它们不但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更是成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生活。成都市的全民健身推广目标还将以全面性发展为主,一如继往带动全市人民健身同时,也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同步,全民健身将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通.覃荣周.王琪林. 成都城市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与创新实践探讨[J]. 城市地理. 2014(04)

[2] 陈浩.特色全民健身 锻造响当当“运动成都”品牌[N]. 成都日报, 2012-11-02(014)

[3] 肖竹.胡锐凯 .体育产业:成都现代服务业新生力量[N]. 成都日报, 2014-07-18(017)

[4] 邓红杰.运动成都太极蓉城[N]. 中国体育报, 2013-11-15(04)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65-01

前言

全民健身这一项创新性的举措能够提高我国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身的需求,保障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在推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时,主要在于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来决定全民健身的性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体单一,缺少动力

全民参与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开展的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作为主体的政府,其一方面是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工作者,而在另一方面却又是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生产者,处于这种地位的政府,将社会各个行业的力量积聚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当中[1]。现如今,国家对于组织政策的要求也逐渐的放宽支持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人和组织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是在现如今人民的推动过程当中,对于群众力量的引导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不少地区的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其他方面的社会建设工作来比较,则又显得有一些不足。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视程度,明显没有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的民生社会服务政策高。而且有一些地区的政府虽然对全民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报以足够的热情以及祖国的重视程度,但是其发展的路线往往偏离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初衷[2]。

2.理论认知不足,体系构建不完善

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城乡一体化是其实现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以至于在具体的建设过程当中,建设效果达不到目标要求,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乡一体化,能够加速城乡之间的结合,实现公共服务之间的融合,使城乡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密切。

3.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开展全民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具体的包括健身的组织健身活动进行指导以及健身所使用的公共设施等[3]。但在如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当中,在这几方面的建设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来进行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数量以及其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好,而且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当中,场地构建以及设备利用率等都不是很高。而且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来讲,想要更好的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那就要通过多媒体等传播方式来进行推广,但是在如今推广的方式过于单一,缺少进行专业推广的平台。

在如今的全民健身的管理方面,过去政府对于企业管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都不够,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数量都不是很高。而且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使很多的全民健身工作都不能够得到正常的执行。

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1.完善健身服务与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构建服务体系的框架,这样才能够推进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各种类型的体育场所的利用效率,将之前所存在的健身场地不足等情况进行完善,然后根据推广开放的对象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要逐步的强化以及完善其技术文化人才的队伍以及企业素质,然后利用人才来帮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群众理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宗旨以及其重要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进行吸引志愿者的方式来不断的扩大进行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工作,现在在推广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体系的构建。另外还要明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领导的作用,充分对其自身体系的组以及机制进行完善,将健身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充分的融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管理中,使其与社会建设的其他项目相结合,来达到推动其发展的作用。而且还要充分的鼓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筹资工作,加大对其财政拨款的力度。

2.对全民健身体系创新

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将其力量以及资源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以及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机制,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以及其他的机构加强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企业实行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以及力度,使全民健身体系充分融入到要群众的认知当中。

3.促进城乡发展与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的一项因素,这就要求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对城乡之间的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增强[6]。通过扩大以及融合城乡之间的交流工作,使全民健身的推行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过程当中稳步进行,充分的融合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工作当中。建设城乡一体化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机会以及同样的服务,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

三、结束语

推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努力的将其进行完善,努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加其财政投入。而且还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机制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活动内容,体系建立以及管理员监督等方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来进行全面建设,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一、研究背景

2008年,苏州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市”。根据第5次全国场地普查苏州市普查的结果,目前苏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549个,占地面积1246多万平方米,苏州市总人口是578万,苏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2.1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的场地数是9.6个。但和国外比较来看,人均场地占有面积差距甚远。2012年最新数据,苏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2平米,这与苏州全民健身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当下体育场地与设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早在1990年,意大利、芬兰、德国和瑞士每10万人平均拥有场地为212个、457个、248个和220个,日本为260个,1994年韩国为10062个。苏州作为文化水平比较发达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高,通过对苏州市体育场地与设施点的实地调查,发现苏州市区管理场地设施的资金存在严重缺乏,健身设施的损坏严重,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公益性全民健身工程点的数量少,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单一。仅依靠现有的一些社区、社会健身场馆等体育设施数量远远不够,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要求。需要管理者或执行者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体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协调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根据苏州市 2004 年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可知,苏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场馆5872 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2.04 平方米。但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已达到 14 平方米,德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4.3 平方米。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苏州市人均全民健身体育场地面积还存在很大差距。

从 1998 年到 2010 年底,苏州市区共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 658 处,拥有各类健身设施 5984 件,每个全民健身工程(点)的面积不少于 400 平方米,每个健身工程(点)有 8-10 个种类的健身设施,投入资金 3 万左右。近四年间,苏州市体育局先后对苏州市区的 68 个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健身设施进行了报废更新,还有一些损坏的健身设施需要进行维护。

1、场地、场馆及设施的种类及数量:体育场地场馆主要包括:田径场、网球场(馆)、篮球场(馆)、足球场、高尔夫球场、健身房、瑜伽馆、舞蹈馆、台球馆、游泳馆、羽毛球场(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武术场馆等。苏州市体育局为全民健身工程点采购的健身设施种类超过了 13 个,如扭腰器、肩关节训练器、太空漫步器、健骑器、双人大转轮、双人腰背按摩器、太极推手器、自重式座蹬训练器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健身设施,使用的方法不一样,练习的部位也不一样,健身的效果也不同。

根据苏州市 2004 年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可知,苏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场馆5872 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2.04 平方米。从 2003 年至 2012年,苏州市区建有全民健身工程(点)场地设施 658 处,并拥有各类健身器材 5984件。

2、场地、场馆及设施的损坏情况:苏州市的全民健身工程体育场地与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健身设施的损坏,有的是人为损坏,有的是自然使用损坏,还有的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坏。在苏州全民健身工程点损坏的健身设施中,有 43%的健身设施损坏严重,还有 57%的健身设施损坏不严重。在与使用者的访谈中知道,有些损坏严重的健身设施,开始只是轻微的磨损,但由于缺乏对这些健身设施的维护,久而久之,原本磨损不严重的健身设施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几乎无法使用。

健身设施经过使用必然会磨损,但健身设施磨损并不要紧,最为重要的是对这些磨损设施需要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只有这样,这些磨损的健身设施才能延长安全使用寿命,使用者可以继续使用。

(二)使用现状分析

1、使用者锻炼方式的选择:全民健身路径在配建时,明确要求注明每个器械名称和简单的锻炼方法或文字或图形,健身路径生产厂商在生产健身路径的同时配套生产了有关的器械指导告示牌。其实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只有 12.3%的练习者承认自己是根据指导牌中的指导进行练习;28.4%的练习者模仿别人练习,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53.6%的练习者根据自己对器械的主观理解来练习;只有 5.7%的练习者有专门指导。可见,苏州市参加锻炼的部分人群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的后果是很多练习者往往错误地使用器械,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器械的功能,还易对器械造成损害,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全民健身点上,只有个别点的活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其它大部分地方没有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这也对锻炼者如何科学锻炼产生了影响。因此,配备各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人群进行科学指导,应是解决苏州居民在全民健身中科学锻炼的当务之急。

2、使用场地设施的时间:不同的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的健身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健身者参与健身活动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下午。早晨、下午和晚上的健身人数分别是 68 人、71 人和 46 人,分别达到了抽查人数的 34%、35.5%、23%,说明人们选择健身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选择健身的时间越来越科学,早晨体力充沛,空气清新,下午和晚上进行健身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睡眠。使用者利用场地设施健身时间相对比较集中,是使用者需要指导的最佳时间,也是场地设施最需巡查维护的时间。

(三)使用场地、场馆及设施的方法

1、锻炼者使用场地、场馆及设施情况分析:调查得知,34%的使用者会使用场地设施进行健身,原因是使用者本身有体育方面的知识,根据场地健身设施上的使用说明书学会的。但仍有66%的使用者不会使用场地设施,看到别人怎么使用就学着怎么使用,原因可能是使用者不认识文字,看不懂使用说明书等等。因为多数使用者不会使用场地、场馆设施或没有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练习,很容易发生健身伤害事故。使用者不会使用健身设施很正常,在碰到不会使用的健身设施时,不能盲目的使用,一定要向会使用的人学习或者请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在掌握使用方法之后,再使用这些健身设施。

2、指导使用场地设施情况分析:调查中知道,有56%的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场馆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使用者的锻炼进行指导,还有44%的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场馆的使用者没有得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正确指导。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指导使用者使用场地设施的服务意识不强或者是管理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使用者健身的重要性。因此,使用者在不会使用健身设施时,要主动积极的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掌握一些常见健身设施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使用健身设施,进行科学的健身,达到自己健身的目的。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主动积极的传授给使用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作用。2

3、场地设施的使用与不同群体之间的要求:实地调查中得知,全民健身工程地点的少年儿童健身设施种类和数量很少,由于缺乏儿童健身设施,一些少年儿童就到成人的健身设施上进行健身,出现了少年儿童抢占成人健身设施健身,由于成人的健身设施不适合少年儿童健身,从而导致时常会发生少年儿童的伤害事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少年儿童在校时间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体育设施主要是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为了解决健身设施类型和数量的不足,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身设施,因而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的开放,缓解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缺乏。3到 2010年底,苏州市区共有 71 所学校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资源适时的对外开放,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共同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管理制度。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为了维护和管理学校的体育资源,确保学校体育资源的安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可以根据物价部门的核定,向进校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4

4、对场地设施的使用的满意度情况分析:相关数据显示:有69%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安放健身设施的类型不满意。78%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安放健身设施的数量不满意。有 18.5%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健身设施质量不满意。有 10%的使用者不同程度的认为健身设施不实用。

在类型上,说明了使用者的健身内容广泛,需要多种健身设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健身设施的类型少或已有的健身设施类型不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在数量上,说明苏州市区的全民健身工程地点健身设施的数量偏少,也说明了使用者的数量远超过健身设施的数量。在质量上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使用者不会使用健身设施并造成了人为的损坏健身设施,也有可能是健身设施的本身有质量问题,还有可能是健身设施的使用频率过高,超负荷运动,加速了健身设施的自然磨损。

在实用性方面,可能是健身设施的种类少,也有可能是使用者的健身内容广泛所导致的状况。

三、结论

苏州全民健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扭腰器、太空慢步机、健骑器、大转轮等设施相对较多,而攀网、肋木等健身设施较少。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使用者只有1/3,且数量和种类缺乏,适合少年儿童健身设施更少,健身设施的损坏严重,卫生状况更是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已经实施对社会开放,但仍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5

使用健身设施的锻炼者时间选择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和晚上健身,其对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健身设施使用频数高。多数使用者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只是进行盲目的健身,造成健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有7成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安放健身设施的类型不满意;有接近2成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健身设施质量不满意;有 1成的使用者不同程度的认为健身设施不实用。管理者应把保证使用者的健身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每位使用者的健身需求。

四、发展对策

(一)针对使用方面的建议:经常组织使用者听有关健身方面的知识讲座,请健身方面的专家到健身现象为使用者传授健身运动知识,丰富使用者的健身知识,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让使用者科学的使用健身设施,减少人为损坏。增加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健身设施数量并提高维护力度。增加多数使用者喜爱的健身器材数量和种类,使用者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健身事故的发生。

(二)针对管理方面的建议:管理机构之间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布局进行协商,使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布局科学合理。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管理主要依靠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和专业维修人员,增加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和专业维修人员的数量,同时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的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工作,建立维修基金,列入每年专项财政预算,同时简化财政审批手续,对损坏的健身设施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加大对器材巡查管理志愿者、专业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在分配工作时,按“靠近”的原则进行分配,加大对周边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巡查频率,对所有健身设施进行巡查、维护。要不定期的对健身场地进行清扫,定期对健身设施进行消毒。

(三)针对场地、场馆及设施之间协调发展方面的建议:上级部门和街道、社区等拨出更多的资金及人力物力来扩充体育场地、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设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使用者的感受,将苏州的整体发展融入其中,综合考虑交通,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提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其协调发展。管理者组织使用者积极主动学习健身方面的文化知识,提高理解器材使用说明书的能力,能够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操作健身设施;管理者要招聘更多的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和专业维修人员。志愿者要积极的参与培训,争取成为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或专业维修人员,认真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使用者可以适当捐赠钱物,增加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并主动的保持场地设施的卫生、及时清理场地器材的垃圾。

参考文献:

[1]曹晨曦,曹琼瑜.苏州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325-330

[2]吴云红.浅谈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1,(4)

[3]丁云云.苏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

[4]2010度苏州各市(县)、区群体工作情况统计表

[5]何欣.公共健身设施维护考验管理水平[N].苏州日报,2010-9-7

[6]戴杰.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7]朱琳.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法理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1,(5):35-39

[8]肖林鹏,袁玉涛等.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

[9]张建业,王艳红.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cr7―3612(2007)03―0321―03

“全民健身路径”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是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有益实践,也为民众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但从目前的文献和研究动态上尚未见我市在该方面的系统的、成熟的研究。笔者旨在为进一步发展完善“全民健身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将对我市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西安市城三区(碑林、新城、莲湖)所属的86条全民健身路径点。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取了35条健身路径点和7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涉及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初步明确国内外对全民健身路径管理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对全民健身和全民健身路径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进行收集整理;查阅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借鉴相关的研究方法。

1.2.2调查法在研究中,为了科学、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西安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主要采用了调查法,以问卷调查、专家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地综合调查法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2.2.1 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设计。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三类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第一类为居民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资料,对被调查人口进行社会分层,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共五个标准分成不同层次;第二部分为居民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对全民健身路径的认知,满意度,场地设施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等;第二类为全民健身路径管理者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建设及活动形式,意外事故防范机制、相关管理办法、规定条例等的制定、协调机制、管理形式及发展趋势等;第三类为专家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对前两类问卷的内容进行效度与信度检验。

2)问卷内容的效度。效度,也称为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是指测量所用的指标能够反映某一真正含义的程度。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所设定的内容指标进行了效度检验。本研究分别向西安体育学院,省、市体育局相关处室的17位专家发放了问卷。

1.2.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所获信息资料运用spss10.0软件包和EXCEl200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表、制图。

1.2.4逻辑推理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方法了解目前全民健身路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2 结果及分析

2.1西安市城区全民健身的组织发展情况我市目前的全民健身活动主要是由社区来推动、管理、引导、实施的。由于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单位,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我市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把全身健身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通过调查,居民认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心应放在社区的占到78%,反映社区在引导居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被问及是否应建立社区体育组织时,赞同的人占91.2%,表明社区需要相应的体育组织,对辖区体育进行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因为制定得再科学的计划,如果管理人员没有适当的组织予以落实与实施,都将只是一纸空文。在被问及小区健身组织网络的组成部分时,认为应建立街道、社区居委会、晨练点三级网络的管理人员占到了61.2%,反映出现在实行的三级网络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层次的安排、管理的跨度、权力的授予,责任的明确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调查当中也发现存在辅导站缺乏战略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等问题。说明我市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方面还十分薄弱,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落实,以便真正建成“纵向相对独立,上下不领导,横向加强联系,各方有交流,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

2.2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活动情况据调查发现,很多居民因未掌握使用方法,上健身路径只是出于游戏目的,不能很好地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并且由于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单独性与重复性,很难调动群众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积极性,使得其社会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方式改善这种局面。据调查我市城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为:自己锻炼;与朋友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等,总体来讲,我市城区中使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参加锻炼活动主要是自发的,非组织的,社区体育组织较为薄弱。在调查当中,据调查统计,认为应定期举行全民健身路径游戏竞赛的居民占到了75.3%,反映大多数居民希望通过一定活动形式将锻炼者组织起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全民健身路径的认知,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也能更充分地发挥全民健身路径的社会效应。

2.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现状认为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的居民占到87.2%,表明群众对现有的管理水平不尽满意。从表1可以看出居民认为责任为保险公司的占到40.2%,为生产厂家的占31.5%,为当地体育主管单位的为18.5%,为居民自身的为9.8%,数据显示保险公司与生产厂家应为事故负主要责任,这应成为日后管理机关制定安全事故防范规章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一些的问题。

在对器材的管理维护应采取的形式进行调查时,认为锻炼者与小区(街道办)共同管理,并不收取费用的占42.3%;锻炼者与小区(街道办)共同管理,适当收费的占35.1%,体育部门派专人管理,不收取费用的占15.2%;其它占7.4%。这与李相如等人调查的全国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管理形式略有不同,在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中居民更倾向于社区(街道办事处)和锻炼者共同参与管理,以专人管理为主,锻炼者协助其管理和维修,可以适当收取少量的费用,用于场地器材的维修。这可能与西安市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体育消费观念尚未形成有关。

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行调查时,排列序位的依次是领导不重视(在第一位中占78.5%);

缺乏足够的资金(在第二位中占58.2%),责、权、利不明确(在第三位中占62.3%),。在对管理人员的调查中,有71.2%的人员认为应将小区体育工作纳入到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之中,认为只有采用将体育工作与管理人员自身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才会极大调动各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做好全民健身工作。

2.4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中的协调机制据调查,对全民健身路径持消极态度的居民为18.7%,认为综合管理水平较差与很差的居民为34.8%,认为全民健身路径因选址不当而扰民的为39.2%,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为26.2%。管理人员认为在对全民健身路径进行具体规划时,应吸取民众意见的占72.3%。在全民健身路径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与居民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出现信息不能充分流通,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整体效用下降。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术语,指交易中的一方知道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一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的信息。调查中发现有的还小区出现因选址不当扰民而引起居民、街办、体育主管部门都不满意的出现。

3 对策与建议

3.1认真做好全民健身路径的规划 全民健身路径的前期规划是全民健身路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西安市应在选址、布局、器材的组合等方面遵循严格科学的步骤,具体如下:

1)确定当前全民健身路径须达到的目标;2)认真分析当前全民健身的环境;3)分析实施部门现有的各种资源,集中精力做好最擅长的事;4)识别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组织的比较优势;5)重新评价所须达成的目标;6)制定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战略。

3.2管理法规化、制度化将全民健身路径各项管理要求法规化、制度化是全民健身运动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全民健身工作得以实施的前提保证。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5

前言

全民健身路径指的是户外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就是大家常在体育广场、公园、小区所见的那些人们用于活动身体的健身器材。自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力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这时我国“全民健身”这一领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14年10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实施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1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一文中,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指出:虽然国家投资的重点逐渐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中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面积远比不上东部地区;李相如等人之前就在《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这篇文章中,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意义和成进行了论述,对路径工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给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建议;2007年常乃军,郑旗,李俊明发表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西部地区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文化、体育等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制约。现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要大力支持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首先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仍要继续实施。其次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再次要继续在土地、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要引用资金完善健身路径宣传、冠名、制作广告牌等设施,对于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进行鼓励和引导参与建设健身路径。最后国家应考虑帮扶机制在扶贫中的作用,让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结对帮扶,争取达到双赢,加快中西部健身路径的建设。

1.2体育保险机制不完善,无法解除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应在那些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为产品购买了质量责任险的供应商那置办;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引导参与健身锻炼的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伤害事故处治更加市场化。利用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应对方式,使用合理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能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1.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指出:我国群众体育还处于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袁小玲在《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做了总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行政色彩较浓,供给主体单一,;体育公共设施缺乏,种类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相关法律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多是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在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当由地政府领导,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等部门共同努力。

1.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一文中,谢恩杰等人探析了我国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指出应在资源配置、体育体制、工程布局、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最主要因就是素资金问题,除了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到路径工程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政府和社会多渠道地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捐赠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还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

2、综合评价与分析

虽然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在不断加强,但在管理路径工程方面却突显出很大的问题,缺乏专人管理、维修路径致使人员受伤的事件早就数见不鲜了,这反映出路径工程的管理问题。尽管有很多文章都积极探讨了我国当前路径的管理、社会效益,可在探讨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极为不够,尤其突现在“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方面,国家对建设路径工程给予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支持,但就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最后达不到期待的效果,甚至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探索的道路中,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立超,刘婷,王广亮.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2):7-12.

[2]李钊军,张晓红.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12(4)

[3]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96-98

[4]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5]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6-19.

[6]黄彦军.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6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输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一方面要保障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化,另一方面体育人才培养应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注重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对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民健身热潮下,探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体育建设事业的阶段性主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处于阶段性的高峰期,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区积极开展,因此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体育事业深入发展问题是紧迫且必要的。

1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

2.1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基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与广度的第一要务。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技术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现状,立足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新增新型健身等体育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优化专业划分。另外,还应深入人才培养与行业现状的接触层次,积极开展多方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应深化民间专业技能机构和健身机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虽然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但政府可采取相关引导性政策发挥民间专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可组织本地区的健身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由高校举办的健身项目技能培训,以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监督社会专业技能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大众接受健身指导的专业性。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健身机构的营销需求,可定期组织健身机构安排专业指导教练到全面健身活动区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区域健身机构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健身群众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最后,全民健身专业人才培养还可通过居民社区委培的方式开展。根据全民健身参与民众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居民社区委培方式通过社区人才选拔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可以最快速为全民健身按区域分配体育专业人才指导。该方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是筛选出具有体育特长、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乐于助人的优秀居民,培训活动需由具有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承办,如体育专业高校、体育局等。培训内容应根据区域全民健身项目分布而针对性设置专业的体育知识、项目技能指导等。整体来说,人才机制的优化需全面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全民健身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

2.2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的普及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便捷。在体育健身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全民健身热潮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健身爱好者通过专业的健身机构获取专业的健身技能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但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主要采取网络搜索的方式自我学习健身技能知识,因此改善体育专业知识获取质量、普及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是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色,以武术项目为例,在部分地区武术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武术爱好者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并未具备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群众只能通过自学获取专业性指导。解决体育专业技能普及需要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但此过程过于漫长无法满足实际人才技能需求。因而,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刻不容缓,专业规范的武术教材指导可帮助健身者有效避免健身的盲目性。另外,体育专业教材的普及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化特征,政府应规范引导互联网信息的专业性,对互联网中体育专业知识与健身技能信息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化指导,以保障群众获取健身信息的专业性。结合人们日常网络信息接触途径,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大型信息交流平台的监管,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型信息传播平台,严格监督利用群众健身热情实施的不法信息传播,并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相关体育健身信息的专业性,全面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2.3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当前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表明,在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增长但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在实际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人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针对性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其实际工作环境需求,针对性强化其基础体育知识以及具体健身项目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基于个体教学指导水平强化训练其教学指导方法。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是广大健身群众直接接触的最专业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强化大众体育意识、提高群众健身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坚持长期性、持续性、专业性,相关体育部门应和体育高校、社区组织者密切合作,不断优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机制、扩大体育指导人员的分布范围,分区域、多层次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专业人才保障。

3结语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 武汉市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现状 对策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将建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在不断的提高,体育不断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全民健身深入人心,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体育服务社会化,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汉三镇600名社区居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2.问卷调查法:以武汉三镇20岁以上人群为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

3.专家访谈法:征求专家教授意见形成调查问卷。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健身场地设施及健身器械服务体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场馆、健身器械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但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公益性场馆和营利性场馆的比例分别是19.4%和69.8%,而没有健身器械和健身器械较少共占69.7%,这足以证明武汉市社区健身场馆和健身器械极其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对全民健身指导员服务现状的分析

自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现实需求相比,仍有非常大的缺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全面健身的需要。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社区没有体育指导员的竟然占到36.6%,这是目前制约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全民健身组织管理服务现状分析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社区每年最低要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调查显示:有39.8%的社区并没有组织健身活动,一次的占18.7%,达到“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仅有41.5%,表明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现状不太理想。当然,这与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见表3,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仅占21.3%,表明现行体育管理体制与武汉市居民之间的健身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

(四)宣传服务体系与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分析

宣传服务体系也是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通过表4显示:宣传工作做得好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就高,投入健身的余暇时间也明显多,目前,虽然全民健身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五)全民健身经费来源服务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增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融资渠道丰富多样,全社会办体育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更加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表5可以看出,居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来源,政府部门的拨款虽然占43.7%,但是群众集资、其他方面收入(报名费、门票)和企事业的赞助竟占据了56.3%,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所占比重太大,这样的经费来源变数太大,无法自始至终保证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所需的经费供给,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待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

(一)武汉市现有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居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设是开展好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当前社会严重缺乏指导员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城区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全民健身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这与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关注度不够高有关,因此,应加快建设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保障制度体系,为全民建身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场馆、健身器械的不足是制约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新的途径和不同模式解决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乏问题,建设一批满足居民健身需要的场馆、场地、健身器械,对正在新建的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健身功能,努力使武汉市全民健身设施形成点面结合的网络化结构,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民群众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同时应强化多方位筹资,逐步增加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全民健身经费筹备体系。

(三)武汉市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少的社区还处于真空状态。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对全民健身进行宣传,例如:宣传栏、组织体育活动、黑板报、标语或口号、小区广播或网络等,做到宣传内容多元化、系统化,全面宣传全民健身的意义、方针、政策,宣传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服务信息,建立符合新时期的社会宣传体系。

(四)武汉市的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的由当初一味的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转变。单独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不现实的,为此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运用各种手段,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多方面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区、社团、协会、俱乐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组织能动性,使全民健身的管理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2] 徐焕新.全民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8

一、前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全民健身运动可以科学的锻炼身体,能有效的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缓解和消除体力及精神的疲劳,增强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通过系统的健身运动后还会使人们心旷神怡、身心愉快,身心健康,并且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意识,增进团队精神。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顺应区民的健康需要,提高区民身体素质的有力举措。它有效提高了区民的身体素质,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而且丰富了区民的业余生活,调节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建立了健康、文明的消遣方式。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是顺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需要的。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主要学术期刊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成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整理,以形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现状深入系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内容的界定与把握,确定研究的切入点。 调查访问法:通过调查的方法,实地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县、星子县、南昌县、湖口县、新干县、永修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都昌县、鄱阳县等11个县的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情况,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学者的访谈,了解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认识和有关做法;通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个县的部分县民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的认识及期待;同时对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问卷调查法:为了进一步调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本人制作了问卷调查表,并把2500份问卷调查表发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个县的县民手中,经回收整理有效问卷调查表为2200份。 系统分析法: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深入的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最终得出结果。 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分析 为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有着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本人走访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九江县、星子县、南昌县、湖口县、新干县、永修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都昌县、鄱阳县等11个县的各个体育局、老年健身中心、少儿活动中心、部分小区,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首先,部分县采取的全民健身运动力度不够强,经常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一周能坚持参加3---5次的体育健身运动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只是偶尔去锻炼,还有一小部分人是根本就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通过发送问卷调查表2500份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1个县民手中(不分男女老少),经回收有效问卷2200份。再对220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在南昌县、鄱阳县开展的效果要好些,湖口县和德安县开展的效果相比就差些,但是总的来说,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常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 2、大部分县的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不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健身的兴趣高,行动起来更加积极,而年轻人和儿童大部分只是偶尔才去做健身运动。而老年人参与健身的项目一般都是腰鼓、军鼓、太极拳、太极剑、交谊舞、广场舞等;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多数县民的健身运动缺少连续性和针对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没有什么规律,自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人更少,大部分人明显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计划不够科学和系统。 四、结论与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是江西省政府行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受益的事,已经获得社会的共识和江西省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已获得很大成绩,但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部分县采取的全民健身运动力度不够强,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第二,大部分县的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不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健身的兴趣高,行动起来更加积极;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多数县民的健身运动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没有什么规律。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政府领导机关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推行全民健身计运动的力度,提高群众自觉参与健身运动的积极性,正确科学的引导群众持续、系统、广泛、健康地发展健身运动。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9

继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国家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农民占我国人口的80%,是群众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开展状况不仅反映整个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影响党中央最近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状况,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全民健身运动,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农村体育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变化,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所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应看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农村人口众多相对体育人口较少,群众体育参与程度低

当前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较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广大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所致。在参与锻炼的频度方面,大多数乡镇居民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如下表1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分布特点。

表1 农村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及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统计表

参加人群 选择率(%) 体育锻炼的作用 选择率(%)

学生 56.3 休闲娱乐 48.5

农民 18.2 强身健体 36.4

工薪阶层 17.8 祛除疾病 10.2

打工族 5.6 其它 4.9

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务农收入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大多是年老体衰者和学龄儿童。农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可分成在校学生、依靠种地维生的农民、工薪阶层和打工族。调查表明:学生占总锻炼人群的56.3%。而广大的农民仅占18.2%。工薪阶层和打工族分别占17.8%和5.6%。按年龄可划分成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五个层次。统计结果显示: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在30岁以下、60岁以上。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马蹄形”分布,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接近6:1)。此外,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48.5%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有钱人没事儿进行的娱乐活动”,36.4%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体力劳动,都能使身体健康。”出于祛除疾病和其它目的仅占15.1%。

2.农民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市场启动较难

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如对河南省农村家庭购买体育器材的调查显示:没有消费的占42.3%,在0~60元的占48.6%,150元以上的仅占6.8%。并且有86.7%的人没有到过体育场馆消费。对于西北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购买体育用品、器材和体育文化娱乐消费更是排在其他家庭消费内容的后面位居第4位和第6位。此外,农村体育目前还面临着健身体育活动的场馆少,投入低,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在不同地区,还是在同一地区内,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还需做大量的工。

二、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条件的限制

1.1经济条件制约

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收入虽有大幅提高,但他们的经济资源占有量仍然较低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居民更是不愿把钱花在体育健身方面。农民除了盖房,子女教育、人情消费及生活必须的开支以外,剩余的钱几乎全部存进了银行,这也影响了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1.2 场地器材设施制约

农村体育设施不足,场地太少,也导致大部分人远离运动。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和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农村体育活动还是以徒手活动项目为主。其中散步、慢跑占总体选择的32.2%,球类占29.8%,棋牌占20.1%,武术、健身操占12.1%。我国现有近7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只占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这些场馆大多集中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方便性、实用性大打折扣。

1.3 时节限制农民工作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参加体育活动的无规律性

农忙时节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农村的劳动条件较差,农民体力消耗大,劳动过后,他们已无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了,静养休息、恢复体力是他们的愿望。

2.主观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城里人的事情,农民搞体育活动被认为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身体锻炼并非农民消遣活动的主要动机,,农民参加消遣娱乐活动,单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仅占21.0%[4]。这说明:健身体育活动在农村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体力劳动等于锻炼的观念增加了对体育活动的排斥作用。农民认为只要经常下地劳动,身体就会健康,根本不用再进行身体锻炼了,体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立竿见影的实惠,这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缺乏体育技能与指导

由于现实的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农民得不到具体的健身指导。在调查中了解到:47.4%的农村地区附近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站、活动点,43.9%的村镇建设了一些简单的活动场所,只有8.7%的村镇(大部分临近市区)设立的简单的活动场所。即使某些地区设有群众体育文化站、活动点,却很少开展活动已成为了一种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的摆设。还有些地方的体育文化活动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已名存实亡。所谓的组织、管理、指导人员大部分是“一人兼数职”,由本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专门的体育人才很少。农村体育骨干少,起不到带头作用。农民体育技能匮乏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更为高级的心理需求。改变农村体育的现状促进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经济是关键。建议各地方政府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资料丰富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

2.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扩大体育的影响力

要想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目前农村医疗保障还不健全,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实中,青壮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关注,缺乏身体锻炼,这对日后身体的健康不利。研究表明,社会体育消费增加,医疗卫生消费就会减少,这说明体育具有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的功能。因此,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益处,引导农民积极锻炼,让体育活动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3.增加资金投入,树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意识先于行动”,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缺乏场地、设施是导致农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体育投入不足,降低了体育的影响力和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根据《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应当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鉴于目前农村薄弱的体育现状,政府应重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加大体育的投入。乡镇配备体育专职人员,积极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合理规划农村体育场地。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投资!赞助等形式支持发展体育事业,可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体育事业当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个人和社会捐助办体育的方式。力争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一村一个体育场地,一个篮球场的目标,让亿万农民享受全民健身的实惠。

4.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

因时制宜,闲暇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好时机。根据农村劳动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举办围棋、象棋等益智类项目,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外出农民大多回家团聚,借此机会开展体育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扭秧歌、踩高跷、跳绳、拔河等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力。号召农民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因人而异,指导他们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多喜欢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项目,青年人喜欢运动量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妇女和儿童多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增强体育健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不同性别、年龄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符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爱好项目,有的酷爱篮球,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武术,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因地制宜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5.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为农村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更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推动。目前,全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的这种状况,关键是建设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和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得到发展,可以学校为中介,让学生带动家长,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逐步推动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朱建民.河南省农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

[3]曹 奔.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田翠琴,齐 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10

前言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的提出了“大力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十六大的报告中也提出了,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并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确定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任务。[1]而在城市社区所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就是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社区体育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和谐社会中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长、株、潭三市三十多个社区的参与全民健身运动锻炼的人群、专业指导人员、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健身体育管理与服务人员以及三市体育局群体处的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5年以来与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有关的文件和研究论文,收集并参阅了多个地级市体育局的有关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以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状况的报告等。

1.2.2 观察法 走访了相关体育局的专职负责人、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关指导人员和参与健身运动的1500余人次,问卷的内容共涉及到了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状况、参与人员的情况、组织与指导者的情况、场地设置的状况等并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1.2.3 专家访谈法 与体育局和多所高校的同行专家、学者们等,围绕着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等多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体健身指导人员的就业情况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发表了本人的见解。

2、当前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状况调查表》,分别对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30多个居民小区进行了调查.此次问卷调查表共涉及到了;居民们是否参加过由社区组织并开展起来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时间、项目、意识、目的,每年用于健身的经费支出和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指导员的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500份,回收1475份,回收率达98%,问卷的发放采用在小区内现场发放,不记名的方式填表并当场回收.共剔除外观废卷9份,检测废卷16份,最后有效答卷为14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社区内各个年龄层次和不同职业的人员,而且,还是一次针对社区居民所进行的公益活动,所以,答卷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最后,通过对问卷调查表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将湖南省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归纳如下:

2.1 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湖南省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以群众自发、自我管理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而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或街道社区体协为依托,但街道办事处下属的街道社区体协,由于人员配置的问题还不能承担起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晨晚练点、社区体育俱乐部、辖区单位体协的有效管理,没能发挥出其在社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职能.群众自发、自我管理的占58.6%,企事业单位协助管理的占24 .1%,居委会协助管理的占17.3%,城市街道社区的体育协会更是屈指可数,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了市,区,街道等三级组织管理体系,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依旧停留在“散兵”、“游勇”式的小群体状态,各基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缺乏管理部门的组织、配合和协调,没有通过相关的实施途径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组织起来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潮流中去。

2.2 居民们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我省经常参加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员不足社区人数的50%,而且年龄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人数较多。[2]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是退休后闲暇在家中,为了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而去参加的社区体育活动便成为了这些老年人最直接的选择。由于中青年人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或在校的学生,那么,他们参加健身运动的时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了,再加上目前还没有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进行系统的组织,所以,中青年层次的人群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也就不多了,尤其是在校的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学校体育而忽视了社区体育的存在。今后,在各个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健身知识方面的宣传,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们的全民健身意识。

2.3 场地及指导人员的缺乏制约了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影响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因素(%)

从上表可知,影响社区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原因有:缺乏场地器材、缺乏组织者和指导者、无兴趣、缺乏经费、没有时间等.由于当前的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大,人们就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这就是影响社区居民们参与大众健身运动的一个因素.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不合理,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偏少,成为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大众健身运动的另一个因素.第三个原因也是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社区内缺乏体育健身运动的专业指导者,使居民们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得不科学、不系统比较盲目和随意,甚至还使得体育锻炼对人体出现了负面的影响。此次调查的结果还显示;社区居民们每年从事体育锻炼、健身等活动的开支仅占日常生活开消的5%,这就说明了当前我省的城市社区居民们,对用于体育锻炼的经费支出不存在问题,而缺乏的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专业指导人员和场地、器材等. 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运动场地都是集中在学校,而学校的运动场地一般又都不对外开放。所以,这就需要社区内的专业健身指导人员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要多与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者们进行沟通,在合理的时间内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开发利用起来,为我国的大众健身运动作出应用的贡献。

2.4城市社区的健身器械对残疾人缺乏“人文关怀” 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当前城市社区内设置的场地、器械等缺乏“以人为本”的现象。[3]比如;在选址、器械设置和建设上考虑更多的是社区的形象和面子,而没有考虑到;是否方便了大众群体的健身需求,是否做到了亲民、便民、利民的人性化建设。再就是还没有专门为残疾人士准备的健身器械和活动,而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还有,当前所设置的健身器械大部分都是金属制成的,人们在的锻炼过程中身体难免有受伤的可能,健身器械如果有破损的话,就更有增加人群损伤的可能性了,当出现了这些需要赔偿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和解决?如何建立体育保险制度?目前还是一个盲点.所以,各城市社区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为大众服务的体育锻炼指导机构,所有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都应该免费的向残疾人开放,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设立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健身园区、体育综合健身活动场所等。

3、在城市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方法与途径

根据当前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状况的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几大难题和制约瓶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才能够在城市社区内把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很好的开展起来。

3.1构筑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管理体系 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区、街道、居民委员会三级框架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也是依托着已有的社区行政管理体系成立的。但是,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对城市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国家简政放权,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社区体育管理的宏观调控,改“办体育”为“管体育”,[4]将社区的体育事务交由社会体育团体去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区内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以此来满足社区居民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关体育行政职能部门是一个能够对其实施有效调控的强势机构,即政府在法定的权限内,对社区体育事务的管理有侧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计划、指导和各级关系的协调、监控等方面,而放弃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或者事务的组织管理职能,以此来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组织管理职能,并顺应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潮流。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将管理的权力与利益转交给社会的话,就必然会激发起社会办体育的力量,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的建立,还有利于弥补街道体协、街道单项(行业)体协与社区晨晚练点、辅导站、俱乐部、体育活动小组之间出现的“断层”,并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5]能够切实地满足居民们的体育需求,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3.2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于1993年12月4日就已经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建设好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工作的骨干队伍,并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健身技能去推广并实施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来引导广大的社区居民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选择并参与到一些有一定的对抗性和负荷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去。还要能够通过讲座的形式在理念上指导社区居民们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使社区体育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6]。可是,在我们此次的调查过程中却发现,当前,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基本上为零,即便是在某些社区有少量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也存在着年龄大和专业技能上的欠缺,这就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了。因此,在城市社区中如存在着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不足的地区,要想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本地区体育院系在校大学生的作用,那些院系每年都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如果能利用起这些人才资源,就能够弥补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还可以将该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和学习的空闲时间放在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位置上,使学生在校和实习期间就到居民小区或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去进行体育健身辅导,用他们所学的体育知识、健身常识去服务社会,指导他人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

3.3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当前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械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城市社区内体育公共设施的匮乏直接地限制了人们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和内容,进而又限制了参加的人数.在我们此次所走访的社区中,具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仅占12.5 %,具有简易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占42.9%,尚无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却占到了44.6%.社区居民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是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中,在城市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员占总人数的41%.其次分别为:在公园活动的占25%;在广场活动的占23.8%;在企、事业和公共体育场馆活动的占6.5%;在学校体育场馆活动的仅占到了3.7%.城市社区内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3.4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效地结合 城市社区的大众健身运动是以社区的居民们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工作的重点.而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也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校体育所培养的对象也是社区体育的参与者,那么,学校体育也就成为了社会体育的一部分.然而,从本人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及专业指导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瓶颈.所以,只有加强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才能通过学校体育为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安全实用的健身场所。

4、结论

湖南省在实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的社区居民们的好评。但是,也的确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到位、设施简陋、专业指导人员匮乏、居民们的健身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又是改变我国落后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进我国全民健身状况的重要一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积极地开展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并且还要完善开展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做好土地的规划、开发与利用,并承担投资或鼓励引导投资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充健身器械的种类,为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的专业指导人员,从政策上、物质上保证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广泛地引导社区居民们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洪流中去。

参考文献

[1] 沈雪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391-392.

[2] 胡国雄.“长、株、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8-20.

[3] 王涌涛. 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3.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11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策的出台,全民健身计划正式被提上日程,全民健身顾名思义是最大程度发动全国人民进行全民健身的活动,而根据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中国居民数量绝大多数在农村,要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顺利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同样也是在农村。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发动农村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但是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

一、农村全民健身现状

(一)经济水平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

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全民健身的开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虽然越来越小,但是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经济水平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国家的个别偏远地区,甚至温饱问题还亟待解决,综上所述,原本就微薄的收入除了维持家庭开支意外,所剩寥寥无几,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源来支持健身活动的展开。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原因是制约农村全民健身顺利开展与开展程度普及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运动器材与场地的限制

首先由于经费的不足,农村健身场地和器材的缺失是历史遗留问题,致使需要开展农村全民健身的投入非常巨大,况且场地器材的前期工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期的保养和维修也是系统全面的,可是农村的全民健身管理机构不完善也导致了不少自然村场地器材缺少后期的维修管理。

(三)农村全民健身缺乏科学性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在农村大多是自发举行的,或者由基层政府部门组织,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社会群体,由于人员有限,又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大多是广场舞比赛、长跑、晨练、踢毽子等项目,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可能会举行篮球比赛。因为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农村居民的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大多是依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锻炼比赛,久而久之,会有很多伤病的产生,最终早早结束自己的运动锻炼生涯,更有甚者,伤病的严重程度还会危机到平时的起居生活,可谓得不偿失,完完全全背离了农村居民全民健身的初衷。

(四)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的表现就是没有成立直接的全民健身管理部门,导致政府职能交叉,出现管控灰色地带,有利益的时候争相图名图利,趋之如骛;有损眼前利益的时候各级政府部门互相推诿,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危害全民健身的大局利益。

二、对策

(一)加快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若想使农村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地展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只有农村居民的经济富裕了,才能给全民健身奠定夯实的物质基础。这点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

(二)加大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修建和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

政府和成立的关于农村全民健身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政策法规上制定相关对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方法的强制措施,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非法占用使用;在举行的各级体育活动中,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作用,给予优惠政策,减少政府限制和各级的不必要的审批,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公共体育相关活动的经营。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泛利用现在多媒体的发展势头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有了健身意识才能够萌发健身需求,进而付诸行动,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固定的健身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居民全民健身的百年大计,要千方百计地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的好处,如定期的举办开展健身演讲、举办有关健身的读书日读书月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法。定期定时举办农村运动会以加深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的理解,大张旗鼓地宣传健身对生活的重要意义,须知健身是作为每一个合法公民的基本权利,享受健身带来的快乐,此举也在侧面促进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督促作用。举办读书日读书月不仅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还能提高健身意识和有关健身的知识。

(四)引进高学历专门性体育人才,加强农村居民全民健身专职专业队伍的发展

首先应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成立的相关机构要对本机构所属地域或者人员负责;其次要组成专业的指导团队,对于此种情况,负责的相关机构应该发扬创新精神,多渠道多方法建立自己的专业指导队伍,扩大选拔对象和范围,资金薄弱的可以收编地域附近的学校体育老师,体育专业的学生,农村体育爱好者或者有一定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特长的农村居民,农村全民健身志愿者等;资金相对富裕的可以选择去城镇招聘全职的全民健身教练员或者指导员,把权力与义务结合在一起,无偿指导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使体育指导员等有关于农村全民健身的人力资源方面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成立有关农村全民健身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等。

作者简介:王华威(1990-),男,河南省商丘市人,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4级研究生,体育教育体育学训练专业。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篇12

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健身意识和健身效果,改善农村地区健身条件和状况,本文将对新农村全民健身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针对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泸县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合江县三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中江县仓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江油市绵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安县绵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村民全民健身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翻阅书籍和查阅历年新农村全民健身建设状况等资料获取四川省新农村全民健身状况的信息。

(三)问卷调查法。研究问卷设计了四川省新农村全民健身现状的调查,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信度为0.952,效度为0.961。共发放问卷2980份,有效回收2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性1656人,占63.7%;女性982人,占36.3%。

(四)专家访谈法。通过向当地群众体育部门领导、专家咨询的方式,了解新农村全面健身的实际情况。

二、四川省新r村全民健身的状况及原因

(一)缺乏正规体育组织与体育指导员。首先,在四川省新农村地区缺乏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上一级的乡镇文化站无法有效承接体育管理职能,同时在乡村地区也缺乏正规的体育领导机构。其次,新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体育管理及传播工作者,这影响了体育运用的高效推广与全民健身知识的传播。由于缺乏或者没有农村体育指导员,因此很多村民得不到正规的全民健身指导,仅存的指导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及培训,在指导工作开展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二)农民群众缺乏全民健身意识。传统农耕思想在农民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已经形成了耕地种田安稳生活的习惯,对于外来的流行观念比较排斥。在调查中发现,有3成以上的村民不知道体育锻炼的意义,有8成左右的村民不知道什么是体育锻炼。正是因为自身对体育健身的理解模糊不清或者存在误区,才导致了村民形成了干完农户就不用健身的观念。另一方面,很多村民人为“体育健身是富人才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做无关紧要。”正是因为村民对体育健身存在错误认识等原因,这才导致了村民全民健身意识低等现象的发生。

(三)农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首先受到时间与季节的影响。由于农民习惯春种秋收,因此大多数农民仅仅会在农闲时进行体育运用,在农忙季基本不会进行锻炼,因此受到了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影响。其次,四川地区农民在及全民健身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健体魄、娱乐、陪伴家人等。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健身大多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最后是缺乏体育活动场所。新农村地区缺乏全民健身设施与专用场地,因此农民选择的健身场地比随意,加上缺乏专用健身器材,因此农民对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不是很高。

三、四川省新农村全民健身问题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四川省新农村人口占据全身人口总量的8成以上,为了响应全面健身的号召,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广场、设施的建设工作;积极的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从而提高农民的全民健身意识,并满足农民的健身需求。另外,要建立乡村体育文化站,并积极组办农村体育活动,吸引农民参加。

(二)完善农村体育机制体制建设。四川省要加快乡村体育协会及管理机构的建设工作,推行建立乡村级体育文化站,并完善基层体育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工作形式。积极建设体质检测站,推行定期身体检查的制度。从而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全民健身观念,提高其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三)通过多方筹资的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场地及器材的建设与购买。首先,为满足农村地区体育健身需求,降低农民经济负担。各级政府应联合体育部门、社会群体等积极的通过募捐的方式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筹措资金,并以此建立专项体育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筹措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农村体育场馆、广场的建设与体育器材的采购安装。

(四)实现传统与现代健身模式的有机结合。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应该融入创新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比如可以在农村地区引入健身舞蹈等潮流健身项目,比如积极推动农村大秧歌、划龙舟等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比如通过确定健身宣传周的而方式,让传统与现代体育健身项目同台竞技,从而激发农民的健身热情,丰富并创新全民健身的模式,满足当代新农村全民体育健身的需求。

(五)创建稳定的体育消费环境。农村地区村民收入有限,因此在进行消费环境的打造中要重视各阶层消费群体。所以,可以根据村民的年龄、消费特点等引进经济实惠、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操作简单的全民健身娱乐项目。从而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全民健身生活价值观,引导村民建立良好的全民健身生活方式。

(六)强化农村地区全面健身指导员培训强度。政府部门要与高校、社会联手,为农村地区输送具有专业体育知识及健身技能的全民健身指导员。政府应定期定量对于社会体育工作者进行心理、理论和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培训,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要提高社会体育工作者待遇,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估奖励制度,构建激励机制,对工作积极、成绩优秀的农村体育指导员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四、结语

四川省新农村全民体育健身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需不断的提高村民收入、加大农村体育建设、提高村民体育锻炼意识等,才有可能实现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目标,改善农民身体健康程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