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1 10:20:56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1

截止至今,我国高中语文课堂仍旧受到传统师生关系模式束缚,面对枯燥口语式传授行为,学生创新思维与质疑积极性已经被消耗殆尽。涉及目前高中语文协作教学弊端具体表现为:

(一)写作训练活动比较单一

此类训练活动主张灌输参与主体某种创造性思维模式,使其过往生活点滴与表述能力全面衔接,必要时要透过特定题材以及时机进行系统解析,让学生自主挖掘突破写作盲点的缺口位置,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被长期拒之门外,学生无法体验。而经过实际调查活动发现,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直接书写,长期不做任何改变的教条模式很容易扼杀他们坚持写作的决心,并且伴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也已所剩无几。

(二)日常指导工作过于形式化

针对高中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必须确保其生活、情感经验达到某种标准状态,这样才能轻松开启多变的想象空间。但是现实学习过程中,指导工作比较倾向于技巧表现程度,大部分教师甚至愚蠢地认为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学生没有选择只得依照教师指令长期耗费青春精力。现在的学生喜欢透过新鲜的事物中获取灵感,但教条化准则将“审题-架构-修饰技巧”程序广泛渗透,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已经受到压迫,只能导致后期文章形式如出一辙之现象。

(三)评价语言较为机械化

在整个系统化写作教学环节中,教师标注的评语贯穿指导工作的始终,对于后期经验梳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功效。大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批注结果心存期待,希望能够收获肯定并试图挖掘更深的潜力空间。但是,往往后期收获的评语形式不过就是平平几句,包括“语句通顺”、“叙述完整”等。这无疑制约着良性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写作耐心遭受沉重打击。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侧重点解析

(一)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许多同学认为学生生活面窄小,活动场所也就家庭和学校,每天所做之事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淡。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惊心动魄的场面,重复的生活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用心体会,写到文章中也是一个个闪光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耀眼的事情,这类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真实爽朗之感。

(二)用真情,抒真感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想要抒发真实情感,就必须抓住动情的细节,要求我们从熟悉的人和事,从亲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入手。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仅可以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三)语言表达技巧的耐心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2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检测,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论文检测,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血”、“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论文检测,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论文检测,高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论文检测,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论文检测,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3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有一些是年代久远的,小学生阅历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一个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就会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会有误解。而了解文本写作或文本所述事件的时代背景则可以缩短和跨越时空,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语文教师应把“时代背景”的告知与处置放在适切的位置,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譬如,阅读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一文,如果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课文中许多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像“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只需一元五角”,“母亲从兜里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旁人说的话: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一元五角这么少的钱对现在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的母亲是不是很小气?“毛票”又要疑问了,什么是毛票?毛票有什么稀罕?旁人为什么会说这样苛刻的话呢?母亲又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如此疲惫呢?还不肯耽搁一丁点时间呢?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靠“时代背景”来化解。因为《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是作者对小时候的回忆,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敬仰。梁晓声生于1949年9月,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他只有10多岁,那个时期也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大多数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他家里也穷得叮当响。父亲是个建筑匠,整年没在家,母亲只是个裁缝,每月只有二十几元的收入,一元五角当时一家人可吃上两顿饭,谈何容易,怎能不苦干呢?只有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小气”,当时母亲的艰辛,才能体会到慈母情深。再如,一些古诗词,如果不了解其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与个人情感,是无法透彻感悟那些古诗词的含义的,也无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下面摘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两段话:“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是数学。他在教方程之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及格的。”这是一种知识的扩充,是学好新知的一种知识铺垫。这两段话也可以说明,了解时代背景,也是一种知识铺垫,课前或课中作好了这种铺垫,更易于突破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二、抓住个性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文本都有鲜明的角色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一角色的个性,就能凸显出文章的主旨来。比如童话《小溪流的歌》主要写了小溪流不停地往前奔流,为人们推水磨的事。赞美小溪流乐于助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时,只要抓住第二自然段:“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通过朗读感悟小溪流的顽皮;抓住两个“一边”,四个“一会儿”,还有这些动作的词语“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凸显小溪流的顽皮;再通过关联词语“有时……有时……有时……”或“时而……时而……时而……”说出小溪流的顽皮。此时,小溪流顽皮的个性就跃然纸上,眼前好像站着

一个十分贪玩的“孩子”。可是,下文一个转折,巨石阻挡不了他,枯树桩、枯草叫不住他。如此贪玩的小溪流为什么不肯停下来玩一玩呢?无疑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此问题。小溪流那种愿意帮人做事的大作用,教师不用言传,学生就能意会。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三、抓住对话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文本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教学中如果抓住了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内容及神态。课文的重点、难点的把握就会变得容易多了。例如,《找骆驼》一文,只要抓住了老人与商人之间的对话,填补两人说话的神态。难点就可迎刃而解。

例:商人赶上去( )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老人( )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商人( )回答说:“是的。”

老人( )说:“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商人( )答道:“不错。”

老人( )说:“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商人( )说:“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 )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 )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教学时教师出示这一组对话,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商人处于怎样的心理状况,老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再根据内容填补说话的神态,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文本中的角色。对话过程中,尽量表现出商人着急并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有把握的心理,因为他觉得骆驼越来越有着落了。同时还要尽量表现出老人平缓而漫不经心的心理,到了关键时刻他却说不知道。最后使得蛮有把握的商人大失所望,气恼之下不得不连续反问。至此,只要教师一点拨: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商人难道没有话要问那位老人吗?学生就会代替商人连续质疑:那你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脚有点跛?你又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呢?那你还怎么知道我的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呢?通过朗读,通过填补说话时的表情,通过有感情地对话,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向高潮,最后的一盆冷水犹如火上加油,同时也把故事自然而然地推向了高潮。这样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一段)不用教师强调和说明原因何在,学生也就全明白了。观察、分析、推理、判断都会所悟。如果没有上面的对话阅读铺垫,只抓最后一段的因果关系来空洞说教是很难起效的。

四、抓住对比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比,可以通过设问,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养成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有时只要抓住文本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进行对比,就能较容易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例如,执教《桂花雨》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写了“桂花”一词并让学生读。然后引入课文,问:文中写到哪两处的桂花?

一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让学生读句子,我问他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答“香”。

“香”——不能香飘十里,但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

另一处是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又让学生读句子,我问他们又感悟到什么?学生答“广”“多”“香”。

“广”——面积之广。小山,遍地是。

“多”——数量之多。小山,全是桂花。

“香”——十里飘香。

我再问:这两处桂花,你喜欢的是哪一处?

这时学生就纷纷说喜欢杭州的桂花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场面要广,数量要多,而且香气更浓,飘得更远。

此时及时抓住母亲的感叹——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这一问就把母亲的“乡愁”自然而然地引了出来。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4

何谓“衔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它是指“两事物(或事物的两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说是“关联”、“接轨”,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结合”。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的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使学生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语文素养能得以和谐连续的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总觉得高中语文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容量大,难度大,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衔接点,加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心理层次的衔接

许多学校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常常要进行摸底测试,大部分同学 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同学们普遍觉得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材料篇幅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等,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题,在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而出题老师则觉得题量、试题难度只是高一语文测试的标准,已经很简单了,学生竟是这样的程度,于是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失望,学生也觉得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相脱节,对自己能否学好高中语文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学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一进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以熟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虽然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这些语文知识学生在初中是接触过的,但比较分散浅显。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测试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以旧引新,以熟带生,促进知识的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过渡的不适应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有联系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导入,通过诵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豪迈的风格,并在理解鉴赏词的时候,把两首《沁园春》进行比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学到“必修一”的写人写事时,可以联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优秀的写人写事的课文,回忆写人写事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把高初中有关写人写事的写作知识整合起来进行训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举一些初中学过的例句,如讲到文言句式时,可以举“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莲,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等学生熟悉的句子来讲解,学生重译这些句子,容易找出规律,自然会对各类句式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以熟带生”“温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较,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有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加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步伐。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能力层次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91-01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进行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武器。虽然语文的重要性早已为教师和学生所认知,但是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的一些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深地体会到在现代社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探索,总结了一些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1.基础知识教学不可忽视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多么高深的语文知识,都建立在对基础知识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灵活的去解决各式各样的语文问题。本人在课堂实践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单纯的语文概念学习难度并不大,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学生就能够明白,这也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在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学之后,就让学生去做一些综性的题目。其实,综合性的语文题目虽然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但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有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之后,应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做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题目去更深刻的体会知识点的内涵及实际运用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牢固的去掌握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提高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下功夫,但是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也很重要。预习对语文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对教师要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进行独立的学习,这样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去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大部分的知识点,对于通过自主学习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教师讲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当然学生的课前预习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能盲目的进行,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正确指导,使学生在正确的预习方法下更好的学习。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还体现在学生能否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灵活的运用。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点去解决语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也是学生遇到问题最多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点。

语文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难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学习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学生会发现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知识点,那么,无论之后遇到什么样的语文题目,经过分析学生都能够有效得出答案,相反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看到一道语文题目将无从下手。

4.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十分宝贵,教师应该对这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有效运用,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语文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是语文题目却是不计其数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在对学生进行语文题目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针对性。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题目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掌握典型的题目,学生一旦掌握了典型的题目,就能够更好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要求教师要集中精力解决难点问题,学生在做语文题目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出现一些难点问题而阻碍了学生的解题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针对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6

广西各所高中学校,正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深化改进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当针对一些较为典型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同时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2.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习与生活有一定的感悟与体验,从而对学习与生活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认可,培养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将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设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新动态。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章中的情形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相关的图片与动画,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进行提问,如文章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有什么样的印象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鉴赏《再别康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

二、广西高中新课改下语文复习对策的分析

1.语文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

(1)明确语文考试中的方向

教师应当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语文考试中的出题方向,把握语文试卷中的难点、重点以及薄弱点,在学生复习中突出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薄弱点,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复习计划,让学生进行复习训练。

(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课前进行复习活动,如字词句改正、美文赏析、名句默背、口头作文等。

(3)总结答题方法与解题思路

语文教师在教学复习中,要对语文课本中的各个章节、课时进行及时的讲解,然后总结出答题的方法与解题的思路。例如:习题评讲课中,教师的评讲要有规律性、针对性以及变化性。

(4)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学生在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复习的时候要掌握知识内容的难易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与个体辅导。

2.学生在语文复习中的主体作用

(1)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比较典型、常见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7

二、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分数在学习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教学重点均指向学生的分数。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分数,传统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强行记忆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考到的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的内容,课后还会给学生留下较多的课后练习作业,巩固课上所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便是讲解法、重复记忆法和练习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所催生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呈现出高分低能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响应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号召,高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现实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法、发现法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淡化学生分数的评价,以学生进步度的提高为主要评价手段和方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使高中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机。

三、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突破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

新课改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放在学生分数的提高方面,并且将分数高低视为定性班级好坏、学生好坏的标准。某种角度上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维能力,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忽视课堂中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竞争不断激烈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发生的变革,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课改后部分教师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大谈改革,重视创新,这些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完全丢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点,不能丢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现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知识,强调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大学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整体教学成绩满足实际要求,不但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在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工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基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称90后)。成长环境的改变,让9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了新的时代特质。科学地认识和评价90后学生,正确预见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敏锐捕捉他们的内在诉求对大学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90后学生成长于经济日趋繁荣、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环境中,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一切。在家庭里,90后孩子是被关注的核心,是被呵护的对象。他们安逸地生活在自我和无挫折的氛围中。而随着90后群体即将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评价也逐渐增多。"缺乏理想信仰,没有民族精神,人格心理不健康,人文知识匮乏"等评价就成为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概括。我们承认这些评价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只看到90后学生的不足是片面的,他们身上同时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他们张扬个性,敢于自我表现;他们有更强的公民意识;他们追求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他们目的性强,更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视野开阔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更加具有质疑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公允评价90后学生。也只有如此,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循循善诱。由此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带你有足够的重视,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三、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大学语文的独特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

考虑到大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教学,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和通俗作品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从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学语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所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氛围要活泼一些,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和枯燥,从而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要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引入语文课堂中,在学生间发起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认识。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积极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语文课堂都采取了公开课的方式进行,通常是整个系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说教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语文知识,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应积极尝试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实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一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从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5、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知识点的教学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并能够有效理解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并根据作业结果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中,应从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静;张晓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2011年20期

[2]马萍;;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3]徐礼节;余文英;徐兆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9

高中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紧扣要点组织实施,使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首要之重当属教学理念创新

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变革,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保证教改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一点在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改革成效,首先就要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开展创新。首先要注重教学研究,认真分析课程改革要求,把握好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发展趋势,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等相关要求,只有在方向上得到保证,整个教学改革才会一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研究各种因素,无论是教材教法还是教学对象都要进行充分研究,结合实际状况与教学改革建立联系、统筹推进。例如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素质化要求,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对象的研究是为了使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学生实际状况更加吻合。另外,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还要善于总结思考,在教学理念外延方面下工夫,扎实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始终紧扣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更加乐于开展语文学习。教师要学会从应试角色中全身而退,转而由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引领整个语文教学。其次,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设置载体平台,让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学习的平台重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交流心得体会,相互指点问题答案,让大家的智慧集聚起来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在学习线索方面,要将重点难点与思考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研究思考题的过程中实现重难点有效突破。另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可以在师生角色互换方面下工夫,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代替自己进行一些内容的点拨引导,通过这样新颖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以创新的举措推动教学有效开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

信息化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深入进行的重要帮手,广大教师要对信息化手段的功能定位具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提高运用的技巧程度,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重视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是花架子,华而不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导致信息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师必须克服这一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手段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为接下来的高效运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信息化手段运用中要体现科学化原则。科学化原则体现在两个着力点上,一方面要在运用的时间频率上体现科学性,运用时间、运用频率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妥善安排,既要达到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趣味性,又要保证所占时间不能太多,保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另一个着力点表现在运用时机上,在教学导入环节使用,教学信息补充环节使用,以及思想情感教育环节使用,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路径。广大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究,使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手段紧密结合起来。

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重在尊重学生学习状况差异

高中生思维与心理都已接近成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应当受到保护,否则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高中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差异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要对学生目前的语文学习状况、基础知识情况、能力发展水平等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准确定位。其次,对学生存在差异制订相对应的教学计划,从教学目标难度、教学训练要求、教学考核标准等方面综合着力,使学生能够因材施教。例如在语文教学要求上适当降低,作业量、作业难度都相应下降一个层级,这样的方式兼顾了中等以下学生,对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成效帮助较大。

五、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要体现情感渗透促进功能

情感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的因素,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笔者在教学中着力从三个方面着手发挥情感渗透功能,一是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通过书面评语、口头表扬,以及通过眼神、动作传递表扬信息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以此增强积极情感,推动语文学习的有效进行。其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分类考核考试,对学困生单独测试,避免他们经常垫底的尴尬境地,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转变消极情感,积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另外,笔者还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除了创设学习竞赛、作文展览等各种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平台让学生开展展示活动外,还针对一些学困生非学习方面的能力特长,给予机会让他们展示出来,帮助他们塑造在同学中的良好形象,这从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度。

综上所述,以改革为抓手提高教学质效,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抓手。广大教师要重视并充分研究上述要点,实现教学设计精品化、教学组织素质化、教学成果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郭玲.“夸”苗助长――浅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表扬学生[J].成功(教育),2010(07).

[2]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10

1.1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现状的描述

英语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高考的升学中占有很大的分值,如果英语成绩低,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水平,甚至影响学生的高考,最终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我们针对高中,英语作文水平低下的基础原因也进行了调查,了解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现状。首先,初中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缺失,如果没有写作任务,学生基本上不会去主动地进行英语表达的写作练习。即使有英语写作任务,他们往往也只是应付了事,并不把它放在心上。初中生由于英语知识的薄弱,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受到限制。最后初中生英语写作,没有经过教师高效的写作指导和精致化的练习。

2. 高中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高中英语写作中语言点应用差

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学习英语是很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对语言点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会出现只知其意,不知道如何去应用的情况的出现。例如,你有些动词需要搭介词才能够使用。很多学生使用了动词而忽略了介词,或者用错了介词,导致英语写作中句子错误百出,甚至写出了整个的句子让教师多起来不知所云。

2.2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句式变化能力差

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在高中生的英语作文写作中,往往使用的是单一的句型。句型的结构变化很少,大部分的句型都是简单地套用结果。简单句占多数,复合句的比例很小。不能够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很难看到强调句、倒装句、虚拟句子的使用。通篇作文读来往往带有浓厚的中国味道,不符合英文的逻辑顺序和语法规则

2.3高中英语作文篇章逻辑层次混乱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很少有主题句,即使作文有的主题句,当下面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与主题相呼应。在高中英语作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词。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也没有主次之分。使教师看来感到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3. 高中英语作文教学对策与方法

3.1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高中生要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职责不是教授学生知识本身,而是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语言习惯的极端重要性。首先,高中生要注意固定词语的积累。大量的英语词语是高中英语作文的基础,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平时要注意收集固定搭配和句型,以便在英语作文中有效地使用。其次,高中学生学习英语课文时,要加强对重点句式的背诵与默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加强高中生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语感。

3.2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语法句型的训练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写好简单句,关键是句型语法的综合应用。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对英语作文中的时态语态比较迷惑,容易出错。作为英语教师要对此格外重视。由于英语属于结构性语言,有自己的固定搭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五种基本句型的教学,要对学生不断地训练,为他们以后英语作文打好基础。另外,英语教师要对高中生加强变式训练,培养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多种表达方式。随着五种基本句型的掌握,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她们在英语写作应用非谓语动词、复合句等比较复杂的句子来增加文章的亮点。只要坚持练习,就会逐渐能够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来。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词组来做翻译练习,对英语写作中灵活运用词汇能起到关键作用。

3.3在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段落训练,不断形成语篇能力

在英语文章中,文章的基本单元是段落。文章主要的写作技巧,在一个结构合理安排顺序的段落中都可以得以体现。故此,在对高中生写作练习时,应要求他们先从学习写好一个段落开始。这应成为高二高三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在进行段落训练时要注意主题句的训练,因为它是整个段落的纲领,其好坏对于整个段落成功至关重要。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语篇进行分析,把握布局谋篇的技巧,总结结构语块的合理使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新的英语教学目标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球村的背景下,语言的灵活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仅要掌握语言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更要活学活用,重点培养实际运用能力。想要得体的使用英语就离不开英语文化意识的积累。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国内的教育模式仍然采取应试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独特性和高考的压力,高中英语教学只注重重点知识的掌握,单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注重文化风俗知识的培养。因为存在语言、地域文化差异,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准确的掌握英语国家实际的风土文化,这也导致在英语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不得体、不礼貌的情况[1]。

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说"英语方面的培养,教授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填鸭式英语教学。学生们机械的重复划重点,背知识点,参加考试这一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缺失

在现阶段,高中学校采取的教材看似是将英语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但是全世界使用英语的国家不在少数,每个国家的风俗文化也不尽相同,学生对英语教材中文化知识的理解通常与现实风俗文化相背离,在与外国友人沟通交流时经常出现看似得体其实失礼的行为。

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进度,许多英语教师基本遵循教学大纲来进行英语教学。英语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是一门课程,但它同时也是一门语言,家长教孩子说话也不是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的。之所以设置教学进度[2],是希望教师在这个可控范围内灵活教学,而不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去按部就班的教授课程,设立教学大纲也不是让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上只讲重点知识,忽略教授学生文化常识。

(二)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

为了应对国内应试教育模式,高中英语教师和高中学生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手段上难免过于简单粗暴。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重点讲述了单词的用法和语法,在各国英语实用的方面讲述的很少。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学习英语就是背诵大量的单词和语法,做英语试卷,参加英语考试,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试卷中的英语阅读理解部分。

(三)高中英语教师自我文化意识浅薄

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都经历过自己的高中阶段,在学生时代没有重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这些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常识就很薄弱,教授给学生的文化内容就很少[3]。大多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来源于他们的老师,而老师对文化意识重视与否也决定了学生对文化意识的观念。

所以高中英语教师自我文化意识的浅薄不只是意识问题,更是历史遗留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风俗文化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简单的讲述课程涉及的文化知识,并没有深层扩展文化知识的表述。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培养观念,合理运用教材

正确的文化意识培养观念可以引导文化意识可持续发展。文化知识涉及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方面,它反映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想要精通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常识。

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文化知识的讲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文化知识的讲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Unit6 Good manners时,可以通过对比英国人和美国人的餐桌礼仪、饮食习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好的礼仪是怎样的。

(二)打破传统观念,丰富英语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一个积极的、风俗文化氛围浓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主观能动的去掌握异国文化知识。

将多媒体运用到英语教学中,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共同融合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在课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文化知识的资料,收看国外电视节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课下,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创建聊天群组,让学生在这个聊天群组里用英语沟通,交流一下最近看的英语电视剧或者英语电影。也可以提供一个英语文化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根据自身查找的资料进行讨论,在学生结束讨论后,英语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活动评价,总结一下这次讨论活动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为同学们提供英语读物,可以增加一些英语报刊的阅读。英语报刊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涵盖了一些旅游、体育方面的人文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学生自行阅读,在课上简单讲述一下报刊的文章摘要,然后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

教师在现阶段仍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改善教师英语文化知识的架构,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可以有效增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5]。确保英语教师掌握的文化知识的正确性是规范学生文化知识的前提。由此而知,英语教师首先要成一名英语文化知识的接受者,而后才能成为英语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高中学校可以为英语教师创建文化知识交流平台,让英语教师们在这个学习平台上交流异国文化。同时,为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出国进修的机会,在异国体验真正的文化氛围,学习正确的文化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英语文化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贯穿了整个英语学习过程。在这个英语学习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积少成多,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徜徉在西方先进文化的海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逊.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2(9):43-45.

[2]陈丽.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9):183-184.

[3]郑金秀.谈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17):4-5.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前言

从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来看,由于英语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高中英语教学不但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升学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还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新课标的推出,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高中英语教学做出了具体规定,为了保证高中英语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我们应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从创设生活化情境、重点开展阅读教学、做好语法教学和着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入手,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二、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新教材中,“ warming up”和 “speaking” 等语言的练习都需要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来训练,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让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恰好“ warming up”和 “speaking”中很多内容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很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我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些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必修1 Unit1 Friendship时,我们把学生分成很多组,每组发给他们一张纸片,在每张纸片上,我都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如,情境一,要期中考试了,你的好朋友想让你在英语考试中,帮他作弊,你怎么劝他?情境二,你把自行车借给了你的好朋友,她却把自行车摔坏了,你们俩怎么解决这件事?等等。这些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非常相似,学生们很感兴趣,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三、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应重点开展阅读教学

从高中英语考试的分值来看,阅读理解所占比重为40分,是英语考试的重点内容,只有做好阅读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阅读能力也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英语技能,对日后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重点开展阅读教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新课标要求,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来开展,在师资配备和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全面推进阅读教学。

2、加强阅读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平

考虑到高中学生英语基础以及实际阅读水平不高的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加强阅读教学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够得到快速提高。

3、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保证阅读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四、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应将语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除了阅读教学之外,从高中英语考试的题目设置来看,语法知识是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考虑到语法知识内容繁杂、知识点多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应将语法进行合理分类,按照语法类别进行分类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语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加教学时间,将问题说清说透

考虑到高中英语语法的实际难度,在语法教学中,应明确教学重点,应在重点语法上增加教学时间,保证对重点语法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应在课堂教学中开辟专门的语法教学时间。

2、全面介绍语法的类别,进行语法分类教学

高中英语语法种类多,学生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清晰的条理,老师应全面介绍语法的类别,对不同种类的语法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语法知识。

3、对典型习题进行精讲多练,提高学生语法掌握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可知,加强典型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法的掌握能力,对英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所提供的材料或文字都是考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书面表达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生活的积累。

在高考中虽然写作所占分值不多,但是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检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高中英语教学应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足够的认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老师应加强写作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老师应加强教学指导,保证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写作教学质量。(重点在哪方面,可否举例明示一下)

2、老师应做好写作教学的背景知识教学

高中英语写作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做好写作教学的背景知识教学,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

3、老师应在写作教学中加入多种元素,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由于英语写作是对学生整体英语能力的考察,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加入多种元素,使写作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举例简单说明)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新课标下要想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就要从创设生活化情境、重点开展阅读教学、做好语法教学和着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入手,保证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孟宪杰;;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初探[J];知识经济;2011年03期

[2] 罗慧兰;;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9期

[3] 李静;马国栋;;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和拓展[J];硅谷;2008年18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