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的特征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1 10:20:56

信息产业的特征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1

[分类号]C936

在网络通讯技术普及应用的催动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热土,数字形态信息的制造、应用正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新型信息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早在2004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2004年34号文件)这一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的信息资源产业政策概念,开启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阶段。但时至今日,我们对信息资源产业基本特征、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外延、产业边界和产业模式等内容也远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研究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阐释产业模式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对认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至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1 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

1.1 信息资源产业分类

信息资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产业形态,如以文化信息开发利用为诉求的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而不同的数字信息开发利用活动根据开发的侧重不同,被冠以不同的产业名称,例如数字内容产业、动漫产业等。在某些专业领域信息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产业发展形态:地理空间信息的开发利用日益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专利、知识产权文献构成的信息开发应用发展前景广阔;出版、新闻素材、科研论文、商业信息、财经数据库、行业信息、文化素材、实用技术、网络教育等领域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传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如政府机构、图书馆、公共档案馆、博物馆和各类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尽管存在着信息产权、公共服务性质等障碍,也都借助网络、数字技术积极地向产业形态延伸。在网络世界发展最快、扩展最为迅猛的信息产业形态属于信息资源服务业,如信息搜索服务、各类性质的门户网站。在这些领域,由于产业依赖的资源没有边界,服务对象也没有限制,只要盈利模式具有价值,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关于信息资源产业的慨念、产业边界和产业形态日前并不是很清晰。信息资源产业有时被混同在“信息业”之中,有时被分类在“信息服务业”之下,有时又被表述为“数字内容产业”,或者被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信息资源产业”未被清晰界定,只在“其他信息相关服务”类目下列出“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新闻出版业”、“图书馆与档案馆”三个与信息内容相关的子类。

在国际上,信息资源产业边界也没有得到正规文件的界定。在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比较了联合国“信息业、“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产业分类情况,除新闻、出版、档案馆、图书馆等分类同样作为信息服务类别外,只有“数据处理”、“数据库活动”等细目与信息内容相关。

200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修订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简称NAICS)中,将信息业扩展为出版、电影和录音、广播、网络出版和广播、通信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搜索门户、数据处理服务等7个子类。其中包容了信息服务产业,在技术方式上跨越了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但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信息资源产业边界。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产业实践领域还是在产业政策范畴,信息资源产业都没有成为界定明确的产业类别,这一方面归因于信息资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信息资源产业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的特征属性研究的严重不足。

1.2 信息资源的产业价值转化与产业特征

与传统产业主要以物质材料为加工对象和最终产品形态不同,信息资源产业的加工处理对象和成果形态主要是信息形态的。但是,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往往又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作为载体,特别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成为信息资源主要的加工处理工具、产品与服务的主要载体形式,其产业价值的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工具的适用性,以至于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往往成为技术形态的附加物,信息资源产业分类边界容易被技术模糊化,概念常常被技术支撑物或技术方式所取代。“数据库服务业”、“数据处理业”、“搜索引擎服务”或“数字内容产业”等技术特征明显的产业分类标识模糊了信息资源产业的信息资源特征。

信息资源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衍生物。从信息产生价值的特性而言,信息具有“第一次价值”和“第二次价值”。所谓“第一次价值”是指信息在产生它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直接价值。所谓“第二次价值”是指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具有的价值。从“第一次价值”到“第二次价值”必须经过再处理、再组织过程,经由对信息的高度聚合,形成信息资源产业基础。这一过程成为信息资源产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资源产业区别于其他信息产业或信息技术产业的基本产业特征。形成信息资源产业基础的过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在成本构成中机会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所占比重比较高,成为影响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扩张、快速发展的结构。而传统上具备信息资源高度聚集条件的机构,大多数属实规信息“第一次价值”的辅助机构,如档案馆等。这些机构由于机构性质所限,信息资源再开发的驱动力明显不足,向产业化转型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制度障碍,产业化体现得很不充分。信息资源产业的主要特征足以信息资源形成产业规模,或者说是以规模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相应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商业活动。信息资源的聚集存在巨大资本投入的障碍,已经具备信息资源规模条件的机构又存在着产业制度障碍,导致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发展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形成成各种产业分类体系对信息资源产业的明确表述、准确定位和分类界定,使信息资源产业或以传统的信息资源机构为实体而产业特性不显著;或被信息技术相关产业所替代,信息资源价值的产业特征不够凸显;或被纳入信息服务业,信息资源开发特性不够突出。

信息资源产业在产业规范上究竟如何分类,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资源产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链、盈利模式以及适合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是否能清晰描述,对构成产业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否能准确予以界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需要通过研究信息资源产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以揭示产业内涵,进而把握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规律。

2 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三要素

传统的产业一般是基于行业概念的,信息资源产

业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产业形态,更强调商业模式概念。以新的商业要素构成适应新环境的商业模式,或者旧有的商业要素与新型商业要素有机结合,构成适应新型环境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中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并不是新鲜事物,新的地方在于商业规则和假设,这些规则和假设对产业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开拓出产业创造价值的空间。

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中有三项要素是核心要素:①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②核心开发利用工具;③顾客价值主张。

2.1 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中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信息资源产业,最为重要的商业模式要素是形成信息资源规模。只有构建起相当规模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规模效用,形成信息资源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只有整合一定规模的信息资源,才能构筑起产业竞争的门槛,扩大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增强市场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强度,利用产权保护等手段使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只有形成信息资源的规模聚集,才能产生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依靠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开发或匹配出各种适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只有形成了信息资源的聚集,才能具有选择适合商业模式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信息资源的聚集,本质上是形成对信息资源某种程度的垄断。对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而言,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似乎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意味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就具有了产业化优势。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往往是具有内部性质、首先为内部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的运行也多数处在内部网络或内部系统,基于安全、保障与管理的需要,不能转化为产业性的资源。即使有社会化开发利用倾向,也会因为巨大的信息资源建没成本而成为转型障碍。

产业化的信息资源聚集方式,在互联网为社会技术基础的背景下,总体上更趋向开放。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来源上以内生性资源为主不同,现代信息资源产业多以外源性资源为主。产业资源的外源性和开放性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为其提供了允分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开放性的产业资源聚集方式使产业发展更具有经济性,使产业资源更容易获得产业资本的支持,两者以市场机制结合更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开放性的信息资源产业为创造商业模式提供了无限多的空间。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可能由于法律制度、运行模式或垄断地位的局限,恰恰不容易实现产业化,或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因此,产业化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是以产业化方式整合信息聚集而成资源。而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兼并机构和资源,可以通过开放资源平台或渠道与资源提供者共赢的模式整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面向开放的互联网世界来整合资源,总之是在创新性商业模式驱动下形成信息资源整合。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是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的,籍由信息资源规模化产生规模效应,借助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开拓市场白地。同时,只有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才有平衡收益/成本、创造利润的巨大驱动力,使得信息资源能尽快转化为商业价值。

以现代信息资源产业的盖蒂图像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995年成立,在成立之初利用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景气、图档来源低价的机会,凭借着资本来源充分,大肆收购美国的图片商和新闻社,形成其图像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截至2003年5月已经聚集起7000万张电子图片档以及总长度超过3万小时的视频档。盖蒂图像公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聚集信息资源:①收购各类拥有图片资源的图片商和新闻社;②除了公司自己的专业摄影师外还与全世界超过2 500位的专业摄影师签订合同,获取图片文档;③公司外部的摄影师、记者、电影拍摄者甚至是非职业的摄影爱好者都可以与公司签订协议,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相应的网站上进行销售,并在协议中规定两者如何分享销售所得。此外,盖蒂图像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也为其形成信息资源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初期有创始人马克・盖芾的石油家族的资金支持,但1996年起就在纳斯达克市场以普通股在场外交易所交易,2002年11月5日起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公司实现信息资源聚集提供了保证。信息资源的聚集,使得盖蒂图像公司具有了资源规模效应,2005年占领了图片市场25%强的市场份额。同时,信息资源的聚集也为盖蒂图像公司建立不同的营销模式、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奠定了条件,既有大量的小规模零售交易,也有注册会员服务,向其他网站发放许可证以及与图像资料交易相关的附加服务;客户群体既有创意工作者,也有编辑出版业和其他商业客户。

2.2 信息资源的核心开发工具

在新型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必须具有独具产业特色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产业化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配置适宜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在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上开疆扩土。信息资源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是无形的东西,需要借助于某种载体来记录、表现、存储、流通和消费。因此,在信息资源产业中,需要一个工具媒介将信息资源价值送达到市场和客户,转化为客户可消费的形态。

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可以是物质形态的产品,可以是信息处置和管理的软件系统,也可以是知识产权管理工具或商业营销规则。这个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常常是上述多种方式、形态的组合物,是一整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具组合起来的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如百度、谷歌等信息资源搜索服务提供商以搜索引擎作为核心工具,以开放的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对象,为客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定位服务或各种类型的信息精化服务。搜索引擎既是强有力的信息资源定位、精化服务的工具,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

谷歌以其强大的搜索引擎为核心工具,在2004年把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哈佛、斯坦福、密歇根、牛津4所大学的馆藏著作转化成为电子文件,放到网上供人免费搜索和阅读。2005年,谷歌提供服务器让网络客户自己的视频内容或影片并开展多媒体内容的交易,同时它向多家电视广播公司展示它的搜索新技术,希望同这些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视频网络数据库开发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谷歌还提供地图本地化搜索服务、谷歌地球搜索服务、关键词关联性搜索服务等。正如谷歌的技术主管卡瑞・赛维尔斯坦表述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一台计算机有某种知识能力,它应该就像图书馆员那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谷歌推出“人体扫描浏览器”,可以让人在Web上浏览人体解剖的三维画面,并为将来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开展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关键手段。

盖芾图像公司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是其一整套的营销渠道和模式,包括网络零售方式、注册会员服务、

许可证授权以及附加服务。

创造商业模式奇迹的苹果公司(Apple)的iPod加iTunes组合则是信息资源与核心工具相互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iTunes通过互联网提供低利润、消耗性的音乐信息资源,以确保iPod的销售带来高差价、高利润。

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对形成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代比较成功的信息资源企业都是以其独具特性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开创商业模式、取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甚至可以说,核心开发利用工具是信息资源产业化的第一要素。

2.3 信息资源客户价值主张

客户价值主张的概念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李维特首先提出的:顾客要的其实不是产品,他们是运用这些产品来完成某个工作。理解和挖掘客户价值主张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是开发利用信息的“第二次价值”,它对整合哪些信息资源、以何种方式整合、整合到何种程度具有基本的引导作用,对创造性地开发具有独特价值的核心工具,以独特的方式向客户传递信息资源价值,创造适宜的商业模式,形成独特产业价值链具有先导作用。

信息资源涉及和广泛分布于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能不能构成信息资源产业关键取决于人们对具有充分广度和层次的客户价值主张的挖掘和把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消费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机构客户还是个体客户,重要的是能真正挖掘出客户生活、工作中的真实需求、消费主张,并且能在需求的广度和层次上有创造性地构建客户的价值主张。机构客户的价值主张中对专业信息、信息质量、信息时效的要求仍然比较突出;而在个体客户中,信息资源产业一个标志性的趋势是功能主义的产品和服务在逐渐弱化,体验主义的客户价值主张日益成为主流。苹果公司的iPod加iTunes组合模式就是信息资源产业界实践新型客户价值主张的最佳模板。

客户价值主张是推动信息资源产业价值链不断创新完善的基本动力。客户价值主张不仅可以转化为完善信息资源结构的主要依据,更是发展核心开发利用工具体系、精化信息服务产品的催化剂。谷歌的搜索引擎没有停留在对信息的定位和检索,不断精化其核心工具体系延长产业价值链是谷歌能在产业内保持领先的重要条件。例如,如基于谷歌图书数字化计划的“词频统计”,使用户可以从其统计图表中搜索任何一个词的变化过程,以此可以看出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再如,通过谷歌地球与过去25年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的结合,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获得世界各地的“全球变化”趋势卫星图像,进行如沙漠化、土地变化等趋势分析。“人体扫描浏览器”的推出也是在一个具体的领域精化信息应用的范例。谷歌成功之处还存于其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挖掘方式构成的创新商业模式,即只要是有价值的客户价值主张,谷歌就会去开发,放在网络上免费让人们使用,不断发现该主张的盈利可能性,谷歌地球、Gmail、文字处理、电子表格、Talk等产品都是如此,在开放免费的应用环境中发掘客户价值主张的盈利可能性,完善和延长产业价值链。

3 结语

当今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资源产业也正从传统产业形态向新兴产业形态蜕变。产业边界不够清晰,正是一个产业正经历激烈蜕变过程的表征。小文从信息资源产业各种发展模式中提取出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和顾客价值主张三个核心要素来概括描述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力求能揭示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界定信息资源产业边界提供参考,也为认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规律提供理论支持,以推动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促进形成有效的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围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2010―12―18]http://stals.gov.en

[2]肖明芳国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启示,计算机世界报,2007-07-30(B3)

[3]Johnson M Seizing the white space: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gmwth and renewal.Boslon:Harward Business Press.2010,

[4]李屏生,林锦鹤,林俗泰,等数位内容成功商业模式之研究――以美国数位内窬产业个案分析//“培训科技背景跨领域高级人才计划”海外培训成果发表报告,台北:“经济部”技术处,2004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2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12-04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要实现金融改革、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需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征信体系与之相适应(戴根有,200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帮助我国更好地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征信体系是有裨益的。在发展中国家之中,巴西的征信体系非常有特色、也比较成功。目前,巴西的征信体系已形成了“4强并存”(Serasa、SPC、SCI/Equifax、CRC)的格局。前两位的Serasa和SPC,在巴西的整个的征信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Serasa甚至还是整个拉丁美洲最大的征信机构),同时,它们也非常具有特色,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共信用信息登记机构,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用局,而是一种我们称之为“行业性合作式”(Industry-Scope Cooperative)的征信机构。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机构进行分析,总结行业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特点先决条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二、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Serasa

Serasa代表了第一种行业合作模式,我们将它称之为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Serasa最初在1968年由巴西当时的三个主要银行共同组建而成,后来,它的规模逐渐扩大,各主要银行逐渐加入,到现在,巴西几乎所有的中、大型银行都是Serasa的股东。Serasa在1996年还将D&B在巴西的业务揽入旗下,在国际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Pinheiro,1998,1999)。

1.Serasa的基本运行框架

下图给出了Serasa的基本运行框架。从下图看,Serasa总体上比较靠近公司型征信机构,运行的基本逻辑过程是:首先从信用信息源获得原始信息(犹如“原材料”),然后汇总在一个“信息池”中(犹如“库存”),再通过专业“加工”,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通过各种“渠道”供应给各类用户。它与公司型征信机构最大的差异在于,其持股银行既是它的股东、又是它的主要信息来源、同时还是它的主要客户。

2.Serasa的运行模式

(1)盈利与风险控制两大动机驱动持股银行的信息共享。要理解Serasa的运行机制,最关键的是理解持股银行进行信用信息共享背后的动机。我们认为,盈利是第一动机,更好地进行自身风险的控制是第二动机。作为Serasa的股东,持股银行有天然的盈利追求,而要使Serasa盈利,必须要保证它有足够的市场优势。如果一个征信机构保证了它的信息优势,也就保证了足够的市场竞争优势。而银行是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如果所有的持股银行都及时向一个信息池供应信用信息,那么这个信息池的竞争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作为Serasa的股东,银行是有动力向Serasa提供信用信息的。盈利动机是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最大的“秘密”,正是这个动机才能将所有的共同持股银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不断地扩大合作的范围,才能使Serasa越做越大。

风险控制动机主要是关于信用“黑信息”的。由于黑信息没有信息租金(Pinheiro,2002),同时,在第一时间内掌握黑信息还能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的可能。因此,持股银行有动力在第一时间内将企业或个人的不良信用信息输送到Serasa。由于Serasa的持股银行几乎覆盖了巴西的所有的重要银行,因此,它的不良信用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比如,支票的不良信用信息,在巴西的信用信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最传统的汇集支票信用信息的登记机构是巴西央行控制的CCSF。目前,Serasa的支票信用信息的更新速度比CCSF还要快。

(2)依靠强大的分支网络实现信息的收集。征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信息覆盖面广、信息准确、信息及时更新、信用报告的分析深刻精到。所以,信用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对征信机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Serasa的信息收集和汇总主要依靠其遍布全国的分支网络。Serasa的分支机构几乎全部覆盖了巴西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全国的覆盖率达到2/3以上。

(3)需求增长与竞争压力促使产品的不断创新。“雷尔”计划的实施是巴西征信体系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之前的20年中,巴西金融体系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抑制一直居高不下的恶性通货膨胀(Fishlow,2005),在这之后,巴西出现了一个信用需求与违约率“双高期”(Pinheiro,2002)。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授信企业甚至监管当局对征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巴西的征信体系因此而得到较大发展。随着需求增长而来的是竞争的压力,Serasa主要面临着来自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登记机构(比如CCSF、CRC、Cadin)、私有(与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其他行业性征信机构(如SPC)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Serasa进行了积极的产品创新,目前已形成6大类产品,覆盖了从最简单的支票查询到高级信用风险分析、违约率预测、行业信用管理解决方案等高级产品的整个谱系。

(4)在产品大类的基础上按照服务次数细分定价。Serasa市场竞争力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它精细的产品价格定价体系。一般讲,征信机构会在产品大类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的复杂程度进行细分定价。Serasa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采取了另外一种定价思路,它是按照客户接受服务的次数的多寡进行细分定价,这种定价方法旨在通过提高单个客户的使用次数从而促进总的销售额。我们知道,信息类产品有高的固定成本,而边际生产成本很小,甚至为0,因此,信息类产品购买的次数越多,盈利也就会越高。征信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因此,Serasa的这种定价策略更具有竞争力。

(5)注重质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Serasa对产品质量极为重视。早在1990年代初(在“雷尔”计划实施之前)Serasa就开始试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1993年以巴西“国家质量奖章”的标准进一步规范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1997年Concentre产品通过ISO9002认证,1999年ACHEI和Recheque通过ISO9002认证,2000年Concentre产品再次通过ISO9002认证,2002年包括PEFIN等在内的5类产品通过ISO9002认证。通过不遗余力的质量管理的努力,Serasa的产品质量获得高度认可,它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获得巴西“国家质量奖章”(PNQ),这是巴西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类似于是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日本戴明质量奖,Serasa是获得该奖的惟一的巴西全资公司,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两次获得该奖的公司。

Serasa作为巴西银行业合作的范例,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得很出色。Serasa宣称的企业宗旨是“服务于巴西的发展”(At the servi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azil)。它积极参与促进巴西企业提高信用意识、提高财务透明度的活动,比如它参与设立了每年一度的“Anefac-Fipecafi-Serasa Award”(Transparency Trophy)――企业财务透明奖,专门奖励每年度财务报表披露行为最佳的巴西公司,这个奖已成为巴西大型企业竞相争夺的奖项。

三、行业协会主导型合作模式――SPC

SPC代表了第二种行业合作模式,我们将它称之为行业协会主导型合作模式。SPC是由巴西的零售商协会主办的一个非盈利性信用信息机构。SPC的历史实际上相当悠久,比如设在里约热内卢的机构,1955年就已经开始运行了(Pinheiro,1998,1999)。

1.SPC的基本运行框架

上图给出了SPC的基本运行框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SPC总体上比较接近信用局的运作方式,是一种“互惠型”的信用信息登记机构。SPC相对于信用局最大的不同在于以下两点,第一,SPC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系,它是由分布在巴西全国130多个城市的基层机构联结而成的一个网络,联系这些机构的纽带是行业协会。第二,由于SPC是零售商协会组织的征信机构网络,它的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类零售商,因此,它的信用信息的“专业性”很强。

2.SPC的运行模式

(1)“黑”信息共享与专业优势是主要驱动力。SPC成立之初试图通过零售商间的“黑”信息共享而实现风险防范与控制。因此,SPC包含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关于个人消费者的不良信用信息。通常,使用者将SPC视做“否决性征信机构”(Veto Register),也就是说某消费者一旦有不良信息被SPC记录,就很难在正式的零售市场(包括信用卡、零售金融市场)获得信用给予。

零售商可以说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第一线的企业,它们所掌握的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是第一手的、最具动态性的,而且它们具有分布分散、覆盖地域广泛、规模参差不齐的特点。将零售商掌握的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汇总在一起,能形成很强的“专业”优势,其他机构很难取代。正是这种专业优势使得SPC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其他征信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用信息来源。尽管SPC的销售远远不及Serasa,但是SPC的用户数却远远大于Serasa,SPC的用户为100000家,而Serasa的只有44000家(World Bank)。

(2)明确成员的责任和义务。SPC的运行机制是“互惠”型的,要成为SPC的用户首先就要成为SPC的成员,SPC的信息只向成员用户、被调查对象以及司法系统开放。SPC的成员用户须与零售商协会签订协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最重要的条款包括:①出现不良信用行为,至少要在30天后才能够在SPC系统中登记;②只登记商业交往中的不良信用行为,像学校等公共事业机构、租房等违约行为不得包括在SPC中;③成员用户有义务和责任向SPC登记消费者的不良信用信息,也有义务和责任在消费者纠正其不良信用行为时从系统中清除该不良信息。消费者如果履行了债务义务,SPC相关成员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清除有关的不良信息(Pinheiro,1998,1999)。

(3)定位于有专业优势的信用信息供应商。SPC的产品主要是信息类的,较少做“深加工”,这一点和Serasa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也是由SPC的信息内容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说SPC在信息的“专业性”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因此,其他的征信机构对它的信息是有需求的。同时,“专业性”也意味着信息比较单一,很难像Serasa那样开发出很多种类的信用产品与服务。基于以上两点,SPC主要作为专业的信用信息供应商的战略是合理的。

SPC的主要产品大概有三大类,一是关于个人消费者的信息(包括其家庭)及不良信用记录,二是关于该消费者的支票信用信息,三是关于该消费者的法律诉讼的信息。现在,也能提供关于企业法人的信息。SPC的信用报告通常的内容是(以National Corporate Person报告为例):消费者(或法人)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①无记录,表明该调查对象在SPC系统中不良信用记录。②有记录,则给出该调查对象所拖欠债务的债权人名单。③全国性警告,全国范围内通告的停用、被窃、遗失支票信息。④地方性警告,地方范围内通告的停用、被窃、遗失支票信息。⑤法律诉讼信息。⑥全国范围内资金不足支票签发者信息。

四、比较分析

1.行业合作模式是一种具有优势的中间组织形态

按照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将征信体系中的征信机构分成以下几类:①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强制性信用登记机构;②互惠型的征信局;③行业合作型征信机构,又细分成共同持股型和行业协会主导型;④公司型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常常是私人所有的征信机构。在这四类征信机构中,第一类与后面三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强制性,第二类征信机构和第四类征信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信息收集的方式,第三种机构则是介于二、四两种机构之间的形态,共同持股型偏向于第四种机构,而行业协会主导型偏向于第三种机构。这种中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法律背景条件之外,最重要的是,它们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它们共同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全行业信用信息汇总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Serasa式的共同持股模式的另外一个竞争优势是报酬递增驱动之下的产品创新优势,SPC式的行业协会主导模式的另外一个竞争优势是其信用信息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性。

2.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具有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依靠股权纽带将作为信息提供者的股东连接在一起。股权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内在约束力”的连接方式,因为股权意味着对剩余利润的索取,它能使股东更加关注征信机构的发展,更有动力向征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

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容易做大。所谓报酬递增,就是随着共同持股者的数量的增加,每个持股者得到的报酬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这种报酬递增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共享信息的外部性,二是产品的规模经济性。对新加入的持股者而言,它能在很小的成本代价下,共享到已在位的持股者提供的信用信息,有助于其风险的减少。对征信机构而言,新加入一个持股者就意味着多一个新的信用信息来源,产品可以得到丰富和扩展,而新的持股者使用已有的信息对征信机构而言,并不会增加成本,这是由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规律决定的。可见,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因此,会不断地有新的持股者加入,直到其覆盖了整个行业的主要企业。

利润追求促使共同持股型征信机构有动力进行产品创新。Serasa式的共同持股型征信机构具备产品创新的先决条件,即信用信息丰富而且是全方位的。作为一个股份公司,它有很强的追求利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顺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Serasa正是这样做的,通过数十年不断努力,最终成为拉美最重要的征信机构。

3.行业协会主导型征信机构可以成为重要的“市场补充者”

与共同持股模式不同的是,行业协会主导模式中成员之间的连接相对松散,不具备内在的约束力。同时,行业的性质决定了这类征信机构所包含的信息的单一性,而且由于没有利润追求的动机,它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具备产品创新的信息条件。相对而言,行业协会主导性的征信机构的成员不像共同持股型征信机构的股东那样关注征信机构的发展和经营,比如SPC与巴西的政府主导型征信机构一样,存在着“进得快,出得慢”的问题,也就是成员机构在登记不良信息时比较及时,但在消除不良信息时常常不积极。

尽管如此,行业协会主导型的征信机构仍有其生存的空间,它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信用信息补充来源而存在。也就是说,行业协会主导的征信机构一般地应定位为市场补充者,主要提供有专业特色的原始信用信息,而不是作为最终的信用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4.两类行业合作模式的先决条件

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的先决条件主要有:①比较宽松的法律环境;②行业的主要企业数量不十分大;③信用信息覆盖面、覆盖区域广泛,对全国各类企业或个人的覆盖率至少要能达到50%以上;④信用信息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

行业协会主导型合作模式的先决条件主要有:①有强有力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成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②行业协会具有完备的、覆盖区域广泛的、运行通畅的分支网络;③信用信息覆盖面、覆盖区域广泛;④信用信息具有独特性,能够成为一般的信用信息来源的补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五、启示

征信机构在整个征信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是征信体系的“骨干”。目前,我国征信机构的主要形态包括央行组建的贷款信息登记系统,银联的信用卡信用信息系统,地方政府主导的信用网,部门政府(如税、建设部等)主导的信用网,私有的公司型征信机构,外资征信机构(如DB)等。总体来说,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征信机构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最活跃的仍然是已有多年市场经验的内外资征信公司,而互惠型、类信用局征信机构在我国却一直未能形成,迄今为止也未出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征信机构。可见,我国的征信机构在类型结构上是有缺陷的,需要在制度和战略上创造一些条件促进新的、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征信机构的形成。我们认为,巴西的行业合作型模式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首先,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信息(无论是企业的还是个人的)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最适合于进行共同持股型行业合作模式的试验的。但在我国,目前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第一,要克服法律上的限制。法律上的最大限制是《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条款的用意在于控制银行的投资行为,保证银行经营的稳健。但是我们要看到,银行共同持股征信机构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风险的控制,并不违背该条款的用意。因此,对商业银行共同持股征信机构应另当别论,可在征信条例这类法规中进行补充规定。法律上另外的限制是关于银行所持有的信用信息的使用。尽管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并无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与个人信息的使用的条款,但是银行法中有明确的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条款,我国宪法也有明确的关于个人权利保护的条款。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信息不需要像个人信息那样的保护,而个人信息的保护最关键的是保证当事人拥有对不确信息的抗辩权,而不是“封锁式”的保护。其实,解决信息使用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在贷款之时即与贷款企业或个人签订相应的信息使用协议,明确规定可使用的信息内容。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成立银行业共同持股征信机构还可能会遭到垄断的责难。我们想特别指出的是,确保法律环境的相对宽松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征信体系发展时的通常做法,事实上,巴西宽松的法律环境是促成Serasa这样的巨型征信机构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在制定与征信相关的法律或条例时,保证“宽松”应是一个合理的取向。

第二,要克服文化与体制上的制约。说到底,文化上的限制可能是最大制约,只要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能够接受“共享”的文化,其他的障碍才有克服的可能。体制上的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共同持股征信机构与现有的央行贷款信息登记系统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在巴西,同样存在着央行组建的信用信息登记机构CRC,目前是巴西的第四大征信机构。巴西的做法是明确规定CRC是服务于商业银行监管的、强制性的公共信用信息登记机构,对其使用有严格的限制,而Serasa则是明确的盈利性征信机构。我国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

第三,共同持股的思想是值得借鉴的。由银行共同持股建立征信机构在我国还有重重的障碍,但是,这一模式中的共同持股思想是可以用在其他组织的合作方式中的。

其次,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行业协会主导式的征信模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法律上,行业协会主导式的合作征信模式都没有太多的障碍,而作为一个重要的、第一手的、动态更新的信用信息补充来源,如果能够推而广之,的确能够有力地推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对于那些行业协会领导有力、分支机构覆盖广泛、接触消费者与企业频繁的行业,应大力推行行业合作式的征信模式。

最后,行业中的领头企业也可以借鉴行业合作式征信机构的思路,采用灵活的信用联盟或共同持有股的方式,建立起来本行业的信用体系,系统性地降低本行业的交易中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戴根有.建立我国征信体系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7-30.

[2]Fishlow, A.Thirty years of combating inflation in Brazil: from the PAEG (1964) to the Plano Real (1994). University of Oxford Center for Brazilian Studies, Working Paper CB-68-05, 2005.

[3]The World Bank Directions in development(30858)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in Brazil”. A study led by Anjali Kumar,PP 249.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7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20

征信机构主要从事为征信数据交易、征信数据库服务、各类资信调查报告和软件类征信产品的生产提供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咨询服务。其有如产品制造商,可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要开发出一些定型的个性化征信产品,一种征信产品向客户提供解决一种问题的决策参考。例如对于进行赊销的制造商提供企业资信调查报告,或者向商业企业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所谓新产品开发,多指适合某一特定客户群的新型直接和间接征信信息类产品。新产品开发往往建立在信用管理咨询服务和征信数据服务的基础上,要求征信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特别要注意产品的本地化问题。[1]我国还没有征信数据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征信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常见的征信产品往往还沿袭了外国合作者的基本产品。

一、我国征信产品开发现状

(一)征信机构技术落后导致发展缓慢

征信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其征信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模型评分技术和数据报告技术等等。就目前国内实情来看,征信技术非常落后,几乎没有自主技术。2002年上海资信推出了信用风险评分业务,为此上海资信与国外某资信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该协议让上海资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中包括:接受对方提出的排他性条件;承认对方提供的评分模型是一个黑匣子;每次使用都要向对方付费。[2]上海资信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凸显出我国征信技术落后的现实。

(二)征信产品服务供求双重不足

从供给方面看,目前我国征信机构业务范围较窄,征信产品开发显得较为迫切。如尽管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授信活动中都会查询全国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但产品仅限于该系统所提供的“统一”企业信用报告。其实,对于不同风险管理制度的授信机构,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受信主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授信活动,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信用报告。同样,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对企业信用报告的需求也会因各企业对信用报告的使用目的与商业对象不同而各异。

从需求方面看,征信活动的产生源于信用交易的产生、发展和发达。如果信用交易的领域很小且简单,交易双方很容易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便不会花费成本向征信机构购买信用服务。随着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交易双方要获得彼此的信息出现困难,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此才产生了对征信产品的需求。无论是法人机构的金融机构、商业企业和社会职能部门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还是自然人在求职、消费和进行个人投资或在银行开立账户时,都迫切需要社会化、多样性的征信产品。

(三)征信产品种类单一

目前我国征信产品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保理、商账追收、信用担保、信用保险、资信评级、消费者信用调查、企业信用调查、信用管理咨询等。与国外发达的征信市场相比,征信产品的使用范围非常小,严重缺少各种增值产品。

二、国外征信机构产品开发概况

(一)益百利(Experian)

益百利在美国和英国都是最大的个人信息产品供应商,在全球30多个国家雇用员工12500余人,拥有3亿自然人客户和3000万个企业客户,仅信用报告一项服务年产值就在20亿美元以上。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开发,目前,益百利公司形成了包括信用信息、信用解决方案、营销信息、营销方案、消费者与商家数据信息、直接与消费者的互动服务六大板块的产品体系。通过会员制形式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声望的客户提供征信服务,其信息主要来自于与之签订协议的会员,服务范围涵盖了从金融服务到电信、医疗、保险、零售、汽车、制造业、休闲产业、公用事业、房地产和政府部门。公司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支持产品,可在为消费者提供最适宜的消费和服务信息的同时,也为公司迅速、高效地寻找新消费者,如益百利旗下的PriceGrabber网能够为千百万消费者在线提供比较购物服务,使得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之前获得关于商品、商家和服务的公正、免费的信息。[3]

(二)艾克发(Equifax)

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艾克发公司始建于1899年,其总员工数超过14000人。艾克发公司的资料数据库庞大,拥有超过1.9亿美国人和1500万加拿大人的消费者个人资料档案,其客户群总数超过10万个企业,年产值在15亿美元以上。①它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包含消费者和各种商务信息的数据库,这些信息来自各类信贷、财政、公共记录、人口和市场营销资料。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信息数据库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决策和分析工具以及身份验证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和提高运营质量,为公司在信贷方面的决策行为提供服务,避免和消除欺诈,降低投资组合风险和辅助建立良好客户关系,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它也方便消费者利用因特网和各种硬拷贝格式销售的组合产品来管理金融事务,此外该公司还提供了雇员和收入的核查以及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三)环联(Trans Union)

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的环联公司创建于1968年,其拥有2.2亿消费者姓名和档案资料,向全世界6大洲30多个国家提品和服务。在数据采集方面,环联公司拥有7000个数据供应机构不断地向它提供数据更新,从而使公司有能力、有资源每个月对2.3亿的客户资料进行12次数据更新,每次更新涉及20亿条数据档案记录。环联公司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包括营销服务、欺诈和身份管理、风险管理、追账管理,其服务市场包括汽车、账款追收、通讯、金融服务、保健、保险、零售等;二是房地产服务,包括客户获取、住所信息、洪灾区域鉴定、抵押物评估、财产及房屋所有权等;三是全球服务,主要包括发展征信基础设施的咨询服务、技术专利使用权、国际账款追收、资产登记、直销、分析技术等;四是消费者服务,包括高级信用监测和身份盗用保护产品,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在线及离线信用管理解决方案、营销分析和响应管理等。

在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之后,三大征信机构分别利用自己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分等一系列的个人征信产品。虽然数据处理过程十分复杂,但模型的输出结果以及依据输出结果制作而成的征信产品却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金融机构等授信部门正是通过使用这些产品对自己的客户进行分类,区分好与坏、利与弊,从而对信贷申请做出“接受”、“拒绝”或“进一步研究”的决定。三大征信机构除了提供个人信用调查报告、中间变量集、信用评分等产品和服务外,还提供许多其他的数据产品和咨询服务(见表1)。

三、发达国家征信产品开发经验

一是有很强的征信产品制造能力,并不断进行征信产品的创新。邓白氏公司在全球设立了37个数据库基地,3000多名员工专门从事数据库的加工,数据库基地是企业高度机密场所和核心部门。目前美国的大型信用服务公司都有自己强大的商业数据库,能提供几种到十几种评级或调查咨询报告满足不同的需求者。益百利目前在全球不仅拥有近3亿消费者和3000万家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而且采集了约6亿辆交通工具历史信息和3000万保单信息,以及1.1亿个家庭(2.15亿个消费者)分类购买习惯和消费者营销信息等。

二是培育成熟的征信市场需求。美国具有非常发达的消费者信用体系,形成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庞大的信用交易规模,正是市场对征信产品的巨大需求成为支撑征信机构生产、加工和销售征信产品的原动力和征信产品不断创新的原因。目前全球对征信产品的需求量特别大,仅穆迪公司就已经对全球110个国家、1200家银行、5000多家大企业进行了评级。企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同样旺盛,由邓白氏公司提供征信产品的企业已高达6500万户。对消费者的信用报告是需求量最大的征信产品,环联公司每天平均卖出信用报告100多万份,每年大约推销40多亿份信用报告;2001年环联公司出售的纸质信用报告销售额为150亿美元,出售互联网上无纸质的信用报告至少达4亿美元。[4]

三是征信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征信机构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已经扩展至保险公司、金融租赁、信用卡公司等一切企业和个人。例如在CRIF的产品服务中既有面向银行等信贷机构的授信管理、客户拓展业务,也有面向保险公司的客户营销、资产评估和抵押评估服务,还有直接面向消费的信用报告查询、信用资质跟踪、警示和反欺诈等服务。同时,征信机构不断挖掘数据库的内涵,使征信产品不仅包括粗加工的信用信息,也包括从信用信息中提炼出来的众多商业信息和方案服务。例如益百利的业务不但包括基于数据信息的传统服务,而且也提供基于对强大信息库资源分析基础上的信用风险解决方案、营销方案和消费者消费方案等服务。

四是征信产品开发的手段趋于丰富。征信产品的服务方式由在线信用报告的查询逐步扩展到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方式,通过在线、离线、外包等手段广泛提供征信产品。例如在美国,商业银行不仅使用征信局提供的信用报告,而且更多地使用特征变量(attribute)、信用评分等产品的离线批量服务以及触发器(trigger)、警示(alert)、营销等实时征信增值产品。此外,征信机构还将大量的营销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信息服务商,如艾克希姆(Acxiom)公司等,后者利用征信机构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便捷、多元化的营销服务。

四、我国征信产品开发及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需求

参照美国的做法,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立行规引导全社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创造信用需求的市场环境,首先是要创造法律条件使信用评定结果成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要加快信用创新,加快市场信用交易步伐,扩大征信产品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要对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并带头使用个人征信产品。在登记注册、行政事务审批、日常监督、资质认定管理以及周期性检验和评级评优等工作中逐步推广使用征信产品,银行和商业机构在与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信用消费、信用担保、商业赊销和租赁等业务时,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同时,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对企业进行行政许可、评优奖励、资质认证等活动的,在依法、可行的前提下扩大征信市场的服务范围,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征信市场需求,形成征信产品开发的内在推动力。

(二)加快培育征信市场主体

要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型信用评级公司,政府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可以首先对这些企业开放,同时给予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强的商用数据库,提高信用评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抓紧建立消费者信用评级服务公司,由政府引导推动,委托公司经营,条件成熟后与政府完全分离,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加快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工商、税务、质检、海关、交通、贸易、公安、证券、保险、法院,药监、环保等方面有关企业信用的信息和数据。同时加快培育从事信用调查评级服务公司,条件成熟后有偿向公司转让数据库或数据资料。

(三)建立“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

有关政府部门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相配合的管理措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个人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惩戒,增加其失信成本;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及金融、商业、社会服务机构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要在监管、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增加其守信受益。通过此种“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的建立,可以促使人们主动使用征信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优惠和便利,而同时不守信用者将不能获得所需要的服务。

(四)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本着有多少种信用交易就有多少征信产品的原则,提供更加本地化、专业化、深层次的征信产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内涵,紧贴国内征信市场需求,可以开发出国外征信市场常见的信用评分、防欺诈软件、身份识别、信用状况跟踪等产品,丰富征信产品种类。另外,促使企业从成本和质量的角度出发,主动将其信用信息征集的业务交由专业的征信机构,从而使征信机构拥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和进一步发展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征信业务的开展要有征信数据库的有力支持,应尽快建立覆盖范围较广的征信数据库,通过国家立法给予政策保护并规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4

[分类号]G250.73

1 引言

信息组织泛指使信息有序化的一切活动。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有分类法、主题法,网络信息组织方法有搜索引擎方法、元数据法等。上述方法在文献和网络信息组织中得到广泛使用,但不能根据信息资源的语义进行信息组织和检索。目前,人们不断探索基于语义的信息组织方法。

信息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研究者们不断探究新的解决思路,提出信息生态理论。信息生态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研究信息构建、信息自组织与信息系统论等信息科学中的问题,并解释此过程中的信息行为的科学。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信息生态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信息问题的全新思路,得到了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信息生态观点出发,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

2 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

2.1 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

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成分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根据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作用的不同,有学者提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笔者认为,还应包括信息组织者,如图1所示:

信息生产者主要是指零次信息和带有创新性质的一次、二次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组织者是指通过一定方法使信息有序化,便于用户查询和使用的专业人员;信息传播者是指通过一定信息通道实现信息传播的各种媒体和技术领域人员;信息消费者是指有一定信息需求,并通过有偿或间接有偿的方式消费信息的人员;信息分解者是指将过时的、错误的、虚假的、不健康的、不安全的信息及时删除,或者通过一定自动处理机制,使上述信息不出现在用户的搜索结果中的人员。

2.2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链结构

信息生产者、组织者、传递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处理信息,构成信息链,并成为信息链中的信息节点,如图2所示:

信息链中有信息流动,并随之产生能量流动。信息链结构揭示了信息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形式。信息消费者的需求是驱动信息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动力。信息组织者处于信息节点的核心环节,起到调整信息流量和方向并进而调整能量流动的作用。信息消费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决定于信息组织环节能否使消费者精确查询和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除社会安全部门外,信息组织者、生产者和传播者也会做一定的信息分解工作,其中信息组织者将在自动分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会在各个信息节点之间转换角色。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组织者专业指向性更强。

2.3 信息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生态系统的层级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是有层次性的,任何系统都是其他系统的子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是个多层次的独立体系,可以按照系统构成成分的特点、信息流流动范围与特征、能量变化特征等多方面特点划分为七个等级(见图3)。

信息生态系统层次结构的最底层是信息个体,即具有一定信息特征的人。信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扮演着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组织者、消费者或分解者的角色。扮演较固定角色的信息个体聚集形成信息种群,如各媒体记者形成的信息传播者种群、图书馆员形成的信息组织者种群。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信息种群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信息群落,如企业信息群落、政府信息群落等。信息群落以具有特定信息需求的人和具有特定表达和组织方式的信息为核心,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群落内信息链。具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群落构成各级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需建立在信息链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

3 信息生态系统典型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信息生态系统中存在三种典型的信息群落:企业信息群落、政府信息群落和科技信息群落。三种群落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社会信息生活的主要内容。分析典型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信息群落内的信息个体特征、信息链特征、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信息流特征、信息组织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

3.1 企业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企业信息群落是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各种与企业经营具有直接或相关关系的信息种群的有规律组合。其信息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息个体特征:由企业各级管理者、各业务流程上的普通员工、企业内外的专门信息管理人员和企业外部的中介服务人员构成。

・信息链特征: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链基于不同业务流程形成,即某一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需要处理和传递的信息构成一个信息链。信息链节点由不同的信息个体构成,某一节点的信息个体形成该节点对应的种群,如信息生产者种群。

・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企业信息群落中的信息个体属于哪个种群、位于某具体信息链的哪个节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比较典型的是,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产品研发信息链中是信息生产者,构成信息生产者种群;而在客户服务信息链中,是信息消费者,构成信息消费者种群。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角色相对固定,在多个信息链中作为信息组织和传播者种群出现。

・信息流特征:信息流复杂多样,包括管理决策信息流、生产信息流、财务信息流、技术信息流、客户关系信息流和人力资源信息流等。信息环境主要分为企业内部信息环境和外部信息环境。

・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内部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其成功标志是促进企业内部创新,即价值取向指向企业组织内部。

3.2 政府信息生态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政府信息群落是在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领域中,各种与政府服务有直接或相关关系的信息种群的有规律组合。其信息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息个体特征:包括政府各级管理者、政府信息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和公众。

・信息链特征:政府信息群落的信息链相对简单,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息链、以普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信息链和政府内部政务信息链。

・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在以企业和公众为服务对象的信息链中,政府各级管理者构成信息生产者种群,信息管理者构成信息组织、传播和分解种群,对政府信息有需求的企业和公众构成信息消费者种群。在政府内部政务信息链中,政府各级

管理者和职员根据业务流程的不同在信息链中作为信息生产者或消费者。

・信息流特征:信息流主要是政策、政策解读、咨询和办事流程信息。以企业和公众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流比较简单,一般是单向的,咨询类是双向的;政府内部政务信息流比较复杂,以部门的职能关系为依据。

・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中企业发展和公众生活的信息需求,价值取向指向政府组织外部。

3.3 科技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科技信息群落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各种与科研人员的技术和学术创新有直接或相关关系的信息种群的有规律组合。其信息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息个体特征:信息生产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信息组织者专业性较强。科技信息群落的信息个体包括科研人员、文献情报机构和信息服务企业的专业信息管理人员。

・信息链特征:信息链结构简单,信息产出服务于整个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同时是信息再生产的原料。

・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各信息节点的种群角色比较固定。科研人员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消费者,专业信息管理人员是信息组织、传播、分解者,信息消费的目的是信息生产。

・信息流特征:信息流主要是科学技术文献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由信息生产者流向信息消费者。信息环境是全球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大环境。

・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满足科技创新的信息需求,价值取向指向整个信息生态系统。

4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

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信息群落在信息组织模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生态系统中三大典型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特征来构建信息组织模式。

4.1 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基本思路

根据信息链结构(见图2),信息生产者的信息产出经信息传播和组织的往复过程提供给信息消费者,信息组织是连接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桥梁。信息消费泛指对信息的需要、获取和消化吸收,其形式可以概括为两种:消费者自己直接进行信息检索获取需要的信息;消费者通过信息咨询机构获取相应的信息。无论是哪种消费形式,信息检索的检全率和检准率是基础。

正在发展中的本体和语义网技术以及以语义为基本特征的Web3.0技术可以支持基于语义的信息组织和检索。一旦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成为可能,不但信息消费者可以高效准确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信息分解者很容易运用屏蔽技术将不健康、不安全、过时和错误的信息屏蔽在用户检索结果之外(检索不到就可以认为是一定程度的信息分解)。这样,信息污染、信息失衡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信息生态系统环境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模式的底层应为本体和语义网技术。

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模式的表层为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时与网络交互的界面。界面信息表达的清晰性、可用性、可理解性以及人性化和亲和性会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信息构建提供了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理念与方法。狭义的信息构建主要指借助图形设计、可用性工程、用户经验、人机交互、图书馆学等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网站信息、设计导航系统、标签系统、索引和检索系统以及内容布局,帮助用户更加成功地查找和管理信息。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模式的表层应为信息构建方法和技术,即运用信息构建思路与方法进行信息布局。

4.2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构建与解析

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群落内信息种群活动方式、信息流动特征等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不同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4.2.1 企业信息群落信息组织模式 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同时重视业务流程中隐性知识的发掘,其信息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企业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基础是基于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本体技术构建的企业知识库,其中本体库包括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由于企业信息群落中存在大量基于业务流程和具体任务的知识,因此任务本体的构建是其信息组织的重要方面。知识库与网络技术结合形成语义网络,并通过基于信息构建思想的交互界面与企业信息群落的具体信息活动进行交互。

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流是基于各种业务流程产生的,如某一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构成整个业务流程,其中的研发等具体的专业业务构成局部的专业业务流程,知识库中的财务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为各个流程服务。群落中的各种群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积极活动,通过语义网的交互界面向知识库索取知识和信息,并随时将流程中产生的新信息导人知识库,整个群落在动态的信息环境中进行活跃、复杂、交互的信息活动,其中信息组织者种群管理和维护整个信息组织系统。

4.2.2 政府信息群落信息组织模式 政府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根本目标是打造服务型政府。除了以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技术构建信息组织的底层结构之外,应特别重视交互界面,即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组织问题,这是贯彻服务型理念的一个关键。信息构建方法和技术是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信息结构和信息布局进行设计和实现的最佳选择。政府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底层结构同样是领域本体和数据库,表层结构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分为用户直接信息检索、信息咨询和网上办公三大部分,如图5所示:

信息组织者种群负责底层和表层的信息组织系统架构与维护;信息生产者种群主要由政府各级管理者构成,不断将新信息导人数据库;信息消费者种群有两大类,即企业和普通公众。信息消费者种群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寻求各种信息服务,可输入检索式进行直接检索,生成的原始的检索式由系统提交到语义网络的本体库部分,重新生成语义检索式,并到数据库中实现检索,将检索结果返回到交互界面,传达给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者的信息咨询需求提交给政府信息服务人员,信息服务人员属于信息组织种群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根据咨询的问题组织信息,将结果回馈给信息消费者;在必要的时候,为更全面、更精准地回答问题,信息服务人员会执行检索操作,其流程与消费者直接检索一致。网上办公需求的应答者属于信息生产者种群,这种实时交互的网上业务处理将产生一定的新信息,并导人数据库。

4.2.3 科技信息群落信息组织模式 科技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发现,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科技信息群落的信息消费者种群和信息生产者种群进行着高智能的复杂知识创造,但其信息组织模式相对简单,如图6所示:

本群落信息组织模式的底层为丰富的领域本体和数据库系统,其领域本体覆盖人类科学知识的各个方面,领域本体的公认性和知识推理能力是该群落信息组织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表层结构是检索界面,同样需运用信息构建技术和方法来构造。

信息消费者种群向检索界面提交检索申请,生成原始检索式,首先提交到领域本体库,继而重新生成检索式到数据库中检索,将检索结果返回到消费者的检索界面。由于领域本体的作用,能够较为精准地将消费者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执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分解功能。信息消费者种群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新知识的创造,在新的信息生产环节,转化为信息生产者种群,并将生产结果经传播种群导人数据库。

4.2.4 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一般模式 由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各个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共性的部分,将其提取出来,即可构造出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的一般模式(见图7)。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5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研究背景

总部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和地区[1]。世界著名的总部聚集区包括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等。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总部需要大量只有大城市拥有的人才、金融等高级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为总部与如生产部门等的其他部门在空间上的分离创造了条件[2]。赵弘最早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3],并认为所谓的总部一般指企业组织结构中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全部或部分职能的组织机构[4],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5]。赵弘对总部经济的定义是学者们使用频率较高的。

由于政府对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尚不清晰,因而目前我们无法获得一份完整的企业总部名单,且即便未来能够获得,若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成百上千家企业总部,难度仍然很大。由于上述困难的存在,目前学者们对于总部经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概念、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条件等较浅层面,少有用较为系统的数学方法深入具体地评价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路径。本文拟从资源视角出发分析总部经济本质特征,以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特征的产业;接着应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这些产业的关联状况,继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说明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经济发展的。

二、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确定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与研究人员,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业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十分发达,这些都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有利保障[6]。王浩认为,跨国公司在为地区总部选址时会更多地关注人才、金融、科技、通信等软件条件[7];李艺纹、李小玲认为,总部集中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8];徐金发等认为,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人才、金融环境等[9];其他学者,如王瀛[10]、吴颖[11]、潘素昆[12]等也总结了总部经济的特征,观点与前述学者相似,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见,总部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诸如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高端资源息息相关:大量资本及与之相关的服务的聚集、大量高精尖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大量高价值信息及相关服务的聚集,是学者们公认的总部经济重要特征。

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制定的,划分全面、准确、权威。本文认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三大特征的产业主要为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包含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的信息特征。企业总部研发、管理、营销等机构的运行离不开计算机及相关的服务;总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总部获取外部信息、对外信息都离不开信息传输相关行业的支撑。北京聚集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行业企业总部以及IBM等计算机行业区域总部,同时还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以通信、计算机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在相关领域有着明显优势。

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等金融活动,最符合总部经济的金融特征。作为资产管理的中心,企业总部的投融资、股票交易、风险控制等活动均与金融业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金融的核心区,金融街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中国最高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国有四大银行总行、中国人寿、银河证券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以及高盛公司、摩根大通等国外金融机构,具有一流的金融服务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包含自然、工程和技术、农业、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总部经济科技、人才特征的集中体现。产品技术研发是企业总部的重要职能之一,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撑,同时其产出即为科技,与总部经济特征吻合。截至2012年底,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4万人,是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的两倍多;2012年R&D经费支出达1063.4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10%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最高;同时还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等部级科研机构为首的各级科研机构近2300家,为企业总部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分析

评价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推动能力以及该产业对该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大小来进行。

1.总体带动作用分析

产业的拉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反映,其可由影响力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的平均值为1,数值越大,说明影响力越高,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本文选取2007年和2010年最新两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影响力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2010年有所下降;而金融业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金融业的拉动能力较差,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通常呈反比关系,即中间投入率越低,增加值率通常越高。金融业虽然中间投入率较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拥有较高的增加值率,这一点也符合多数第三产业的特征,并不能因为其影响力系数较低就断定目前金融业发展状况较差。

产业的推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来反映,其可由感应度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结果表明,金融业对其下游产业的推动能力排名较为靠前,一直居于中位数以上,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推动能力要略低于平均水平,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排名有下降的趋势。

2.带动机制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本文还将深入地分析哪些产业与其关系最为紧密。

从生产角度来看,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可以用完全消耗系数bij(i=1,2…42)评价,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产业部门j多少单位产品;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可以由完全分配系数 来衡量,其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增加1个单位初始投入,能够直接和间接分配给部门j多少单位的产品量,计算公式为。

为了综合考虑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状况,本文拟将2007年以及2010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虽然2010年的数据较新,但却是根据2007年正式表编制的延长表,因而其准确性相对较差。综合考虑,本文赋予2007年数据0.6的权重,赋予2010年数据0.4的权重。

计算结果表明,作为下游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784),批发和零售业(0.232),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53)等产业拉动作用显著;作为上游产业,其对自身(0.097),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0.074),金融业(0.030)等产业推动作用明显。金融业主要拉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60),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79)等产业;主要推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27),批发和零售业(0.0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6)等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化学工业(0.25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17)等拉动作用明显;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118),批发和零售业(0.110)等推动作用最显著。

为大致描述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本文结合上述计算结果绘制了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产业的关联方向,由上游产业出发,指向下游产业;中环包含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内环包含其上游产业,外环为其下游产业,由内而外向外扩展。

图1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

由图可知:首先,最具总部经济特征的三个产业的发展均对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若要使北京总部经济更好地发展,则从源头上必须要重视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总部经济的繁荣又不停地为这些产业创造需求,拉动这些产业不断向前。其次,北京总部经济的生产活动集中支持了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最后,三个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生产活动依赖度最高的,与支撑作用最大的若干产业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钱凯.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0-45.

[2]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3]徐金发,张宏,虎.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J].技术经济,2006,25(7):45-47.

[4]赵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J].科学学研究,2009,27(1).

[5]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张晓磊.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87-90.

[7]王浩.地区总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的战略与规划[J].亚太经济,2005(3):45-48.

[8]李艺纹,李小玲.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探讨[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11(26):17-20.

[9]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6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个体与企业等在内的多个领域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相应的生产活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比如在IT产业以通信设备领域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看到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很好地表明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笔者从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为切入点,以更好地把握其特征。

1 电子信息技术概念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把握电子信息技术的概念,应该率先分析“信息”的定义,其指的是描述事物的存在形态的具体形式,比如文字或者数据等,这些都能够被当成需要处理和传递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可以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可以将其理解成立足于计算机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处理与传递信息的科学技术,比如信号或者信息处理、通信技术或者传感技术等。从电子信息当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通讯技术、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日常生活、服务业、农业、工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当前,受到了国内外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促进和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持续地取得了重大突破,产品创新越来越丰富,为多个行业与领域有力地提供技术支撑。

2 电子技术应用的特点

1、网络化与数字化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强烈的数字化特征和网络化特点。比如眼下网络技术已经打造出了非常庞大的全球性数字网络结构,有效地融合了无线、光纤通信等高端、先进的科技,采取了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上述方式和技术密切配合,保障了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和数据传输中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速度非常快。此外,数据能够长时间保存,内容比较安全,不容易损坏,信息存储量比较,这些优势使数字存储技术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快很快,数字化与网络化是其非常具典型的特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与网络化变成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传输数据的关键性特征。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式快速传输数据,也能够确保传输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应用的集成化与微型化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微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电路业已采取了集成电路的运用方式;在性能良好的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性材料的基础上,国内外积极制造和研发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其体积已经缩小,眼下传感器市场业已出现毫米级产品。此外,微型计算机制造与设计中广泛地运用纳米技术,虽然体积比较小,然而却集成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强大的产品功能;最后,电子信息技术中有效地运用了嵌入式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处理单元自身的集成度。上述多种先进技术的普遍应用,充分地表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3、自动化与智能化

在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领域时,智能化与人性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比如电子信息的云技术、智能化与自动导航等领域,均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信息的有效融合,确保其运用时的安全。比较传统的信息获取技术和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注意到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比如,由电子信息技术制作而成的智能传感器,能够使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然后迅速地传输到下个环节和程序中,与时向机器人或者职工输送相关信息,以便于进行后续流程的工作,这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特征之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体现出了显著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点,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对电子技术的革新,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产品展示出了显而易见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征。

4、应用的高效化与快捷化特征

眼下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等和电子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使相关电子产品体现出了高效化的特征,极大地提升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体现出了方便、高速与智能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们生活和与生产中的信息和数据传输。比如智能手机、台式电脑与平板电脑等,已经变成了人们使用最多的信息传送手段,这就充分地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运用中的高效化与快捷化特征,优势非常显著。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在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人只有在上班场所或者工作单位才会接触到电能和网络,如今已经步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智能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的广泛普与,业已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人们在下班回家后越来越热衷于上网消费、工作和聊天。鉴于广大居民热切地需要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问题,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和电信部门合作,建设了不少高水平的信息化小区,主要目标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交互式宽带互联网信息多媒体服务,为各位社区居民打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广大社区居民可以借助信息化小区良好的网络状况,开展在线视频、购物、电子商务与居家办公,当然也可以开展远程通讯与医疗,召开和参与视频会议,共享异地资源等。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高效化与快捷化的运用特征,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确保人们廉价、快速地进行信息化的工作、生活、学习、教育、休闲娱乐与医疗保健等。

3 结语

从上文分析来看,随着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而出现了电子信息技术。随着当前社会生活领域日益广泛地受到了科技水平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只有全面地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特点,方能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需要。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7

一、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有很大必要性。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原则

1、国际协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国际化的需求,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本国使用者需求的同时也必须为国际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决策的需要。

2、中国特色化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别。在确立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应该本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思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框架。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

1、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目标

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实际情况,会计目标应该是既向委托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又向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自要决策、控制等相关的会计信息。

2、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

本文在研究西方国家或组织的成果之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情况,明确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并界定各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的结构层次如图:

(1)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用户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规范,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断增加。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又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用户也应考虑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去。

(2)真实性――基本质量特征

真实性是指以实际发生或存在的经济业务合法凭证为依据,及时地对其进行客观处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违背了这一特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3)可理解性和合规性――关键质量特征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合规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统一会计标准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规定的要求。

(4)相关性和可靠性――首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与会计信息的使用相关联,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三个质量特征构成。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工作要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反馈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将来再做同样的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会计对象,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由公允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四个质量特征构成。公允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不受利益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一视同仁地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会计信息。可验证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谨慎性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时间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5)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次要质量特征

可比性是指不同单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一致性是指企业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完整性是指企业一切直接或间接引起资金变动的经济业务事项,都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

(6)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限制约束条件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人们在判断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和使用会计信息时,总是期望产生的效益大于产生该效益的成本。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即使对信息使用者再有用也不值得提供。重要性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区别其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如下: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要服务的对象;真实性位于核心地位,是基本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和合规性是关键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首要的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效益成本原则和重要性是制约因素。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168-02

1、引言

随着数据挖掘在企业业务数据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以降低成本。而行业数据往往价值不菲,因此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抽取成为主要方法。而网页的抽取精准度直接关系模型的准确性。

近年来,对网页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转向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样本网页DOM结构后提取基于DOM的抽取规则,然后使用该规则抽取同类网页。由于此方法精准度不高,主要用于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仍使用网页包装器(Wrapper)。网页包装器的抽取精确度高,但是工作量大,在大规模应用中非常困难。

本文分析了“分类-产品”网页的结构特征,使用XQuery语言描述基于DOM的抽取规则,同时,本文也从爬虫的抓取策略[1]进行分析,提升爬虫效率。

2、“分类-产品”结构网页特征分析

互联网上的网页千差万别,但是“分类-产品”类型网页存在规律,此类网站都以产品分类为入口,结合产品信息页面本身的数据分布,归纳了四个特性:

(1)层级目录特性。产品和分类组成树型;每个分类包含m分页,每个分页上有n个指向具体产品的链接,对于一个网站,n为常数,m不为常数。

(2)数据特性。产品信息数据以键值对形式出现,一般有如下两种呈现形式:

表格:DOM结构为KeyValue;

标签:DOM结构为Value;

(3)分布特性。每种产品至少包括一个含有产品信息数据的页面;产品信息按照类型分布,不同产品分布特性不同,图1。

(4)抓取特征。产品所属的分类不唯一,因此某一产品的链接可能在不同分类出现,需要对待抓取的链接进行过滤。

3、基于“分类-产品”的网页抽取方法

网页信息抽取的步骤如下,分为如下4步。

(1)下载和预处理产品分类页面;

(2)抽取分类链接和产品链接,构造分类页面的分页链接;

(3)对步骤2抽取的分类页面重复使用步骤1和2,得到所有的产品链接;

(4)下载产品信息页面,构造产品信息分页面的链接,抽取产品数据保存于XML数据库中。

其中,步骤2和4因为每个网站的链接模式不同,需要指定链接模式,之后按照本文第2节中描述的特点针对不同网站分别编写XQuery函数进行抽取。

3.1 网页下载与预处理

爬虫对链接进行抓取,得到半结构化的HTML代码,在进行数据抽取之前需将其转化为标准的XML格式。为了提高处理速度,处理中丢弃和特征值无关的元素,如script、style以及注释元素。

3.2 抽取分类和产品链接

分类链接URL有其特定规律,因此可使用XQuery语句进行分析查询(如://a[matches(@href, “/cars/\w+/category_\d+\.jhtml”)]),然后使用XQuery函数进行封装,每个网站的分类链接模式不同,针对不同网站修改此XQuery函数即可。

产品链接以表格或列表的形式出现,第一个产品列表页面包括该分类的产品列表分页信息。页面特征点如下:

此步骤输出包含产品页面链接和分类分页链接的XML数据。

3.3 抽取产品信息

本文第2节描述了产品信息页面的数据分布特征。产品信息存在于n个页面,n>=1,抽取第一个产品信息页面同时会生成n-1个产品信息页面链接。如下:

此步骤输出包含产品信息的XML文档。

3.4 产品信息存储

在以往的研究中,数据的存储都选择关系数据库。但是数据存入关系数据库之前,必须先定义数据模式。产品信息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关系数据库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笔者采用的方案是将产品信息存入eXist XML数据库。抽取结束后,使用XPath可方便检索数据。

4、实验与分析

笔者使用Java实现了基于上述方法的系统,并且对Carrosnaweb、AutoTrader、Buyacar、都市汽车网、新浪汽车等多个汽车网站进行数据抽取实验,只需要对步骤2-4封装的XQuery函数进行少量的修改即可精确地抽取产品信息。

虽然在产品信息抽取的过程中仍需要人工的方式去配置链接与产品数据的模式,不过基于正文特征的自动抽取方法[2]、基于表格结构识别的抽取方法[3]等技术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针对本文提出的数据特征点,使用不同的自动识别和抽取技术即可达到自动化、精准的数据抽取。

5、结语

本文主要提出“分类-产品”类型的网页的特征点,下一步的研究是针对每个特征点使用不同的自动化抽取方式,达到自动化精准抽取网页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9

一、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及其业务发展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是专门从事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的专业公司,其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出售消费者信用报告。

美国第一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成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个人征信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美国的个人征信服务业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发达,而是经过了长期发展和多重变革才达到了目前的发达程度。

(一)个人征信服务业从不发达逐渐走向发达

美国个人征信业务发展较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个人征信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信用交易不够发达。虽然19世纪中叶美国就开始了信用交易,如厂商以分月付款形式销售钢琴、缝纫机和汽车等商品,但美国的信用消费大规模开展则始于二战之后,战争回来的人们对买车、买房、受教育等对的巨大需求加速了信用交易的发展。美国1969年的信用消费交易额达1100亿美元,是25年前的20倍,截至2001年底,美国信用卡发放量为14亿张,抵押贷款余额为4.7万亿美元,消费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信用消费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基本消费方式,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消费者申请信用消费时,信用授予方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况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信用消费规模迅速扩张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目前美国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的交易量达到每年11.4亿份。

(二)个人征信服务市场从充分竞争向垄断竞争转变

自从第一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诞生起,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2200多家的高峰,这些公司都向社会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整个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格局。随后的发展中,经过充分的竞争和市场选择,目前美国个人征信服务市场形成了以EQUIFAX公司、益伯利(Experian)北美公司和环联(Transunion)公司等三大全国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为主体,其余400余家小型或地方型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共存的市场格局。一方面这些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保持着相互竞争的关系,相互竞争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不断完善,为美国个人征信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在相互竞争中也保持充分的合作关系,不仅小公司与小公司之间保持合作,而且三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三大公司相互之间也保持着合作关系,其合作内容不仅有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也有行业标准和规范制订方面的合作。

(三)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服务对象从金融系统向多元化转变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银行信贷服务。20世纪50年代以后,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改变了专门为银行服务的状况,其服务对象逐步扩大。这方面的成功开端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开始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shrill公司服务。目前,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服务对象已经多元化,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保险公司、零售商、公用事业公司、企业雇主、租赁公司、商账催收公司、消费者等。

(四)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工作方式从手工操作向电子化操作转变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手工作业”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开展的主要方式,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派出人员向各银行等部门收集个人信息,然后采用纸和卡片等各种原始统计方法,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用报告,然后向社会出售。20世纪60年代之后,电子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息收集、数据库管理和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操作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开始向客户提供在线服务,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已经可以在网上获取,例如环联公司2001年出售的纸质信用报告销售额为1.5亿美元,而通过因特网出售的电子信用报告达到4亿美元。由于互联网的优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与更新也更加容易,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目前每月有20亿条消费者信息进入美国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库中,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大规模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实现。

(五)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从单一的信用报告向多元化转变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创新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之前,消费者征信报告几乎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唯一产品。20世纪50年代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开始重视新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以占领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不仅将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作为争取客户的有力手段,而且将其作为新的利润源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称谓上的变化反映了其产品与服务创新创新的历程。起初,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叫信用局(CreditBureau),“Bureau”来自于法语,意指“将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由于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最初只是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汇集形成信用报告出售,而不提供其它服务,每一家公司很象一个“Bureau”,所以美国人习惯性地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称为信用局,随着消费者信用调查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逐渐多元化,用信用局(CreditBureau)已经很难准确说明这类公司的业务性质,因此从2000年后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基本不用“CreditBureau”这一称谓。

(六)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规范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转变

20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任何专门法律规范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运作。随着信用交易的增长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的发展,信用数据开放和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诸如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公平授信、诚实放贷等问题。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强烈要求出台规范个人征信服务行业的法律,并于1971年出现了《公平信用报告法》,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现在,美国一直在制定与完善关于个人征信行业的法律。目前,美国个人征信服务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个人征信服务业也在完善的法律的规范下运作。

二、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业务运作

目前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已经形成了从信息收集、产品与服务开发到销售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运作模式,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收集

消费者信用数据收集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开展的始点,是信用产品与服务开发的基础。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信用授予方,如银行、储蓄信贷机构、信贷公会(CreditUnion)、银行卡公司、零售商、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企业雇主等,收账协会,政府部门以及专业性行业协会,如公寓租赁协会。目前,环联公司(Transunion)拥有7000个数据供应机构,它们不间断地向环联公司提供数据,从而使环联公司有能力、有资源每月对2.2亿消费者资料进行12次的数据更新。

消费者征信公司公司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的工作方式是主动的,不需要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都愿意将消费者的信息主动提供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而且信息提供方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信息都是免费的,甚至有些信息提供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为此还得专门配备设备和人员。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四种渠道收集消费者信息,一是信息提供方主动通过“在线”方式提供数据,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大型零售商以及某些行业协会(如公寓租赁协会)等部门通过专线传递的方式定期(至少每月1次)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信息,消费者的信息一旦更新,或者有新的消费者信息,它们就立即按照既定格式通过专线传递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二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主动和零售商、企业雇主以及其它信息提供方接触,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三是通过社会第三方获得,如对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采集大多都是通过社会上的第三方提供,由于政府公共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基于成本的考虑,自己通常不愿收集这些信息,社会上专门有一些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汇总,然后有偿提供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四是从其它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获得,通常采取有偿的方式,这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合作的主要内容。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消费者信用数据的收集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不得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根据美国法律,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不得收集有关消费者的下列信息:支票、储蓄和证券帐户的信息;驾驶记录;犯罪记录;医疗记录;保险单;收入;种族、信仰、政治倾向。

(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信用产品与服务的开发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首先将收集到的信用信息经过多道程序筛选使之成为“合格”的数据后再将其放入数据库,如益伯利公司(Experian)将数据提供方提供的原始数据经过六个步骤进行处理,审核其真实性、合法性及标准性之后再将其放入数据库中,然后再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信用产品与服务提供给需求方。对信用数据反复筛选和加工是个人征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每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非常重视信用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目前,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消费者和企业征信报告、消费者信用打分和衍生产品与服务。

消费者和企业征信报告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基本产品,是它们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美国信用交易额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信用报告的需求呈现大幅度上升的情形,20世纪70年代,每年报告的需求量大致在1亿份左右,2001年达到了11.4亿份,目前每家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时均购买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用报告,都将消费者信用报告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信用卡公司不仅将消费者信用报告作为发卡的依据,而且将其作为监控信用卡持有人信用状况的工具。美国消费者信用报告协会(ACB,2001年1月更名为CDIA,theConsumeDataIndustryAssociation)提供的资料显示,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质量较高,在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中仅有0.02%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存在错误,以致导致消费者信用申请被否定。

目前,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美国信用报告协会(CDIA)设计的标准格式提供的报告,该报告是最基本的信用报告,被称为表格2000,表格2000要求个人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提供如下信息:(1)消费者信用交易的记录,记录的是消费者借款和还款的流水账,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均收入信用信息记录;(2)公共信用信息记录,主要收集记录政府公开档案类信息,只记录负面信息,如法院记录和警察局刑事处罚记录、消费者欠税记录、交通违章记录等;(3)就业信息记录,一般提供消费者的雇主、职务、收入、服务年限、工作或岗位变动情况;(4)个人身份信息记录,主要提供消费者的家庭和消费者的住所、社会安全号码、出生年月日、家庭成员和配偶情况等;(5)查询信息记录,包括信用局向所有使用者提供信用报告的记录。二是针对客户的特定需要“量身定做”的信用报告,是对消费者信用信息的一种深加工。三是“三合一信用报告”(3-in-1Creditreport),是EQUIFAX专门开发的一种信用报告,其主要原理是充分利用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某一消费者收集的全部信息整合形成的信用报告。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打分是信用授予方提供授信的重要依据。虽然银行不必须按照个人征信服务公司对客户的打分发放贷款,但是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某客户的打分较高时,银行一般就直接给予贷款,自己不再审核客户的信用状况,如果客户分值较低,那么银行基本就直接拒绝放贷。美国大多数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提供消费者信用打分服务。

衍生产品与服务主要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利用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发的除了信用报告和信用打分之外的、与消费者征信关系并不大的其它产品和服务。衍生产品与服务种类繁多,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信用授予方的需求而开发的衍生产品与服务,如帮助客户寻找目标客户和新的业务、帮助客户对其客户进行管理、帮助客户和其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二是针对消费者需求开发的衍生产品与服务,如EQUIFAX公司针对消费者身份欺诈开发出的“消费者信用监视(CreditWatch)”,只要消费者每年向EQUIFAX交纳49美元,消费者的任何个人信用信息发生变化,EQUFIX就有义务在24小时之内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变化通过E-mail发送给消费者,以保证消费者随时监控自己的信用状况,该产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1年最好的产品”。再如,EQUIFAX公司开发一种“在线产品”,即消费者“信用打分模型(ScorePower)",消费者只要支付一定费用,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信用分数,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不断模拟式地“变更”自己的信用记录,由于不同的信用记录将得出不同的信用分数值,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信用行为,并在今后指导自己的行为,力图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的销售

在美国,对个人信用报告的销售有专门的规定,如《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消费者有权取得自身的资信调查报告和复本,其它购买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只能用于信贷、保险、雇佣、获得信用卡等合法的商业交易等目的,否者都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对非征信报告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没有限制性规定。

对信用报告的销售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线销售”,数据需求方(主要是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进行网络联接,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每位客户都给予特定密码,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登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品库,收索需要信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根据客户的登记记录就知道需求方使用情况,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二是出售纸质信用报告。对其它衍生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根据产品与服务的性能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

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运作的特点

(一)市场化方式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主要运行机制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对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没有任何准入限制,市场优胜劣汰的充分竞争是维持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运行的主要机制,市场化、商业化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运作的主要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订规则,进行监管,建立起一种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二)独立性和中立性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立足之本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全部是由私人部门组建成立的,既不受政府的控制,也独立于各商业银行,是独立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的第三方,如益伯利(Experian)公司是英国公司GUS(TheGreatUniversalStores)plc的一个子公司,GUSplc是一家从事零售、房地产投资和信息咨询服务的持股公司。EQUIFAX公司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Transunion公司是美国大型企业集团MarmonGroup的一家子公司,而MarmonGroup是一家向世界50多个国家提供500多中产品和服务的非金融集团公司。从实践上来看,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为客户提供的信用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其基本理念是,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和政府关系密切,人们就会认为其是否贯彻了政府的某种旨意,而如果和银行保持联系,人们就会认为其是否和银行有某种交易,这都不利于公司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正是这种独立性和中立性保证了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自身较高的信用。

(三)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的发展

除了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2年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1976年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规定政府公开合理的个人信用数据外,美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私人部门必须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但在现实中,信息提供方都会自愿而且免费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甚至有些信息提供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在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时还得配备专门人员和专用设备,但是信息提供方在购买信用报告时却没有任何利益体现,如价格上的优惠等。我们对此一直困惑不解,当我们向银行提出这一问题时,他们的答复让我们深有感触。如果大家都不提供信息,那么消费者征信行业就不能发展,而且自己提供的仅是部分信息,最终得到的是消费者的全部资料,因此,自己提供信息不仅利己,也利于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这就是美国的“信用哲学”。另一方面,消费者较高的社会信用意识也是促进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消费者个人非常珍稀自己的信用,他们时常关注自己的信用状况,正是消费者对自己信用状况的关心,各征信公司针对消费者开发出大量的信用产品。

(四)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重要利润源泉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10

一、物业税的内涵

1.物业税的概念界定

物业税(Poperty Tax)称谓沿自香港地区,也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一般以土地、房屋类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在其保有阶段课征的一种税。它要求不动产所有者、使用人或承租人每年按一定标准缴付一定税款,如果该不动产升值则所缴税款也相应提高。目前我们所讨论物业税的基本内涵是:将现行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主要在房产开发环节征收的多种税费合并为在房产保有阶段统一征收的物业税。

(1) 物业的含义。物业一词来自香港,是粤港方言。在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是作为房地产或产业所有权的别称或同义词使用的。 香港《差饷条例》规定:“物业”指任何土地(包括水淹部分)、或任何楼宇、建筑物、或其中部分,作为独立或个别租赁单位或拥有单位,或因获得许可而拥有或使用者。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附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和附带的各种权益。这一概念中的不可分离的部分,包括房地产使用功能要求必备的部分或为提高房地产的使用价值而设置的部分。前者如水、暖、电、卫生、通讯等;后者如这宗房地产周围的树木、花草水池等。房地产附带的各种权益同样依附于房地产,与房地产物质实体密不可分,包括房地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租赁权等。房地产有三种存在形态:土地、建筑物和房地合一。房地产按用途可划分为: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如农场、林场、牧场等)、公益性房地产(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1等)、特殊房地产(如教堂、寺庙等)、混合房地产(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用途的房地产)。房地产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可移动,通常又被称为不动产。90年代初物业以及物业管理的概念引入内地,1997年制定的《上海市居住物业管理规定》对物业的定义是“住宅及其相关的公共设施”,1998年《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对物业的定义是“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住宅、工业厂房、商业用房等建筑物及其附属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2002年《天津市物业管理条例》对物业的定义是“指房屋和与其相配套的共用设施、设备和场地”。

(2)物业税的实质。我国的物业税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税呢?是所得税,还是财产税?判断一种税是所得税还是财产税,依据是该税的课税对象。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所得,如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个人所取得的各项所得。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财产,是对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征税。财产分为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土地和地上建筑物,动产是指人们所占有的除不动产之外的所有财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两大类,如固定资产、存货、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 按财产税的征收范围,财产税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一般财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某一时点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进行课征。但实际上,由于许多动产无法征到税,故各国对征收查实过于困难、征收费用过高或不宜作价的财产,一般不列入课税范围中,如家具、艺术收藏品、著作权等均不在应税范围之列。特种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某一类或某几类财产课征,如土地、房屋、不动产等。分析可得出对不动产开征的,由不动产的拥有者纳税,所以物业税实质上是一种特种财产税。

2.物业税的基本特征

物业税是一种财产税,它是收取土地增值收益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比较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现状和西方物业税制度,可以得出物业税具有以下特点:

(1)从税种地位来看,物业税是地方主体税种。以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来考察我国房地产税收的现状,以2005年北京为例,具有财产税性质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计占政府收入的比例约为4.2%。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财产税体制相比较, 美国的物业税收入一直是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柱性来源,一般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80%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州政府更是逐渐退出了房地产领域,将几乎全部物业税留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有近九成来自于物业税,日本财产税收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3以上。可见,我国的财产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要远远低于国外财产税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因此把物业税作为地方税种是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状况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与国际财税体制接轨。

(2)从税负水平来看,物业税坚持“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原则。宽税基是指除了对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机构的不动产免征物业税外,其余的均要征税;少税种是指设置的房地产税收种类较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税种复杂而导致重复征税等税负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效率;低税率是指一般物业税需要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税率,总体上保持低税率。而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状况中存在着项目繁多、规范程度低的税外收费,名目林林种种,数量因地而异,多的地方甚至可达数百种,征收范围狭窄、税基覆盖不全,计税依据和税率设计不合理,税率过高等情况。

(3)从征收环节来看,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这一点明显区别于我国现行房产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的房产税收制度保有环节税负偏轻,流转环节税负偏重。如针对城镇土地保有环节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最高税额仅为每平方米10元,针对住房保有环节征收的房产税对所有非营业用房的一律免税。而在流转环节征收的土地增值税税率高达30%~~60%,同时企业还必须另外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使企业的平均税负达到40%以上,高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而美国的房地产,在开发经营环节的税负相对较轻,仅有交易税和所得税,并享有税收优惠。 而购置物业后的所用者、占有者则必须每年缴纳房地产税,且一般实行统一的税率和征管办法。

二、如何构建完善的物业税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体制中正是因为相关配套措施的缺失,导致税收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要构建完善的物业税法律制度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房地产评估制度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财产税一般是从价计征,即按市场价值计征。采取从价计征方法的关键是合理确定财产的计税依据即税基,所以评估机构设立的依据、职权范围的框定在物业税征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物业税立法应对房地产评估制度予以重视。具体而言,可以从组建评估机构、明确评估机构性质、保障评估资金来源、加强评估人员资格认证及职业管理、完善评估技术以及增强评估工作透明度等几方面入手。

(1)建立不动产评估机构,明确税基评估责任。由政府税务部门牵头组建专职的不动产评估机构,也可整合现有的政府部门的评估机构,并由财政预算独立安排资金,以确保其组织和经济上的独立性,有效地排除政府和其他部门对评估活动的干扰。评估机构属于非盈利性的政府机构,不同于其他房地产估价机构,负责区域内应税房产计税价值的评估工作。 为提高评估效率,可以按照严格的筛选程序,聘请符合条件的社会评估机构参与评估。物业税属于地方税,地方政府应承担税基评估责任,但具体到哪一级地方政府,如何落实责任主体,要取决于评估的效率性、公平性和经济性之间的比较。

(2)完善房地产评估技术体系。房地产评估具有多种价值类型:市场价值、租金价值、实际价值和重置价值等,而市场价值是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房地产的评估市场价值并不是纳税人各自拥有或承租不动产的个别评估价值,而是由专门评估机构采用专业评估技术,根据预定评估周期,按税收关系区域所评估确定的计税评估价值。所以,应从物业税税基评估的专业性、周期性、批量性等特点入手,完善我国不动产评估技术体系。 首先,选择适合的专业评估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可比交易法,即寻找与待估房地产类似的实际交易,分析实际交易房地产与待估房地产的差异,进而调整实际交易价格来确定待估房地产的评估价值;收入现值法,即将实际或预期从待估房地产取得的收入(租金或其他形式)资本化为其在评估基准日的价值;重置成本法,即由重新取得土地使用权或建造房屋所需成本扣除各种贬值得出的待估房地产的评估价值。税务部门在税基评估时,可以根据不同应税房产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其次,规定合理的评估周期。由于不动产市场价值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变量,因此,为提高税基评估的准确性和保证物业税税负的公平性,评估应当定期进行。决定评估周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房地产市场价值变化的幅度及频繁程度;二是重新评估的成本。我国物业税法应当明确规定恰当的评估周期,避免因周期过长或过短而发生评估失准、怠于评估或评估成本过高等现象。一般而言,以两年为一周期比较合适。最后,运用批量评估方法控制评估成本。物业税税基评估是同时覆盖管辖区域内所有应税房产的价值评价,工作量巨大,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等辅助技术的基础上,应按照批量评估步骤进行评估工作:首先是收集和整理基础信息,将区域内所有应税房产项目的位置、土地占用面积、建筑面积、建造时间、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使用状况以及产权归属等基本信息归类整理并建立专门的数据档案;其次是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及时收集、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销售价格、租金价格以及建筑成本价格变动等相关信息;再有是建立测试估价模型,研究各种可能影响房地产价值因素之间的变量关系,建立估价模型,并进行实验性测试,调整误差值;最后是一般性估价与特征性复查,将待估房地产的有关信息输入估价模型,得到一般性评估价值,然后由评估人员根据待估房产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征性复查,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3)增强评估工作透明度。为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及时将房地产价值评估工作涉及的评估机构、计税期限、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论等事项通过各种渠道告知纳税人。建立评估异议机制,设计简便易行的异议程序,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受理纳税人对评估结论的异议申请。

2.建立财产登记信息制度

物业税的征收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类信息的取得,传递以及反馈是形成税收决策、履行征管职能的关键。世界各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注重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可以说信息的掌握和处理是税务管理和控制偷税漏税的基础环节。 正如马其顿财产税改革所反映的,“在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夹断,征纳双方关于税制实施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都是很关键的”。而凡是物业税成功实施的国家、税务机关对于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又具有全面、多渠道、准确和信息处理手段现代化的特点,使得对纳税人的征管产生某种威慑力。综观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通过建立完整的征税目录为信息收集提供依据的。

完整的征税目录应该包括所有应征税的地块、土地所有者及每块地的纳税额等在内的所有信息。从目前对于房地产管理的信息源分析,物业税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分散在政府各部门之中。我国目前多元化的不动产管理模式,最为薄弱的不是基本信息的收集,因为每个部门都存在一定范围、角度的信息来源渠道,关键缺乏的是信息的交流与整合。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物业税法律制度,就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信息交流机制,着手对涉税信息的收集制定一整套的实施办法和操作流程,逐步取得基本税源信息,建立地方物业税源库。

3.建立有效的公众沟通机制

税收实践代表一种政治态度,成功实施物业税的关键要素就是要取得纳税人的支持。如果纳税人既感到纳税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服务,又看到税收的征收过程是公平而又可靠的,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支持改革。然而,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国家主导性的税收制度改革都忽略了这一点,从而导致改革的困难。在物业税制中建立有效的公众沟通机制,有以下通行做法:

(1)将评估和税收信息告知纳税人。现今普遍流行的做法是将这些信息公布在政府的网站上,从一些财产税协会的网站可以直接链接到政府官方网站。从这些网站上,纳税人至少可以了解到财产总额、评估价值以及税收负担这些基本信息。

(2)经济全球化要求相关信息的不允许是多语言的,财务信息在不同国家间的货币转换也必须简单快捷。在软件上,已经达到了语言和货币的同时转换,沟通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这样,即使房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与房产所在地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和货币,税收管理部门也可以直接从他们身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可以通过电话或因特网找到纳税人的助手来获取相关信息。纳税人或者纳税人代表(例如顾问、代表律师)应该有权约见权威评估人员,商讨评估价值或评估过程的相关问题。

物业税应当立足于现有法律框架,在符合财税法律制度整体改革构想的基础之上,借鉴国际物业税立法经验,以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为突破口,采取统一立法、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渐进模式。为保证税制统一和税负公正,体现税收法定主义,采取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全国性法律的立法模式,由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物业税法》及《实施细则》。并以“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为指导原则,借鉴国际经验,拟订物业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减免税条款等实体性内容,并遵循简便、明确和新旧税制相衔接的原则设置物业税的纳税时间、期限、地点、纳税申报、稽查及违法处理等程序性内容。

物业税法律制度从设计到实施,会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制定相配套的制度,才能不断完善。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物业税制度定能够不负众望,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一:“我国开征物业税初探”,《.财会研究》

[2]韩世同:“对开征物业税的研究与思考”,南方网

[3]隆国强:《美国的财产税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我国现在已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类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各类股份合作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主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衡量各大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就是对银行披露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群特殊的会计主体,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尤其特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建议,得到各国的青睐,关于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件有1998年的《增强银行透明度》和《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以及1999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我国做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发展迅速,国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2006年出台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第二章中的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概括起来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些要素要求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性的规定,当然对银行业也适用。当然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银行等金融企业特点对会计信息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所给出的信息特征也只是简单的描述。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我国对银行信息披露的最新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本办法规定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可在遵守本办法规定基础上自行决定披露更多信息。”和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信息。”,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规定了最低标准。

显然国家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做了必要地要求以及对信息质量的披露做了严格的规定。总之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还是我国对银行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征都做了较深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想

在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遵守我国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银行业的特殊性,提高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此笔者和广大的同仁进行探讨。

1.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条件

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可理解性,二是成本效益原则。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核心条件。可理解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能够让相关利益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意思。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广大的储户,及债务人等。相对于广大的储户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银行企业本来就存在业务复杂、种类繁多,业务更新快的特点,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完整理解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理解能力。银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其他行业比就显得更加重要。

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一大经济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此方案才是可取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只有当成本小于所获得的收益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才是可行的。在这里,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当然不是局限于银行本身,而是应该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应该限于个别的商业银行。因为站在商业的银行的角度,只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有可能增加银行的成本。

2.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

会计信息的总体目标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有用。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标就是能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都应该围绕对使用者的决策是否有用为核心。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总的来看,就是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的有用。银行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考虑到银行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组成以及他们决策的特殊性。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庞大,绝非普通的工商企业可比,构成也复杂。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之外,还有全社会广大的客户群体,客户群体构成了银行业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所以,银行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当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银行的大多数客户关注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支付利息的能力等信息,而监管当局主要了解的是银行的风险状况、贷款的质量、资本充足度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才算上是合格的,有用的。

三、关键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虽然相关的法规政策没有要求银行必须将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透明度可以这样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和银行业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采取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方式,通过各种公共媒体,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方便的获取全面、公允、可靠、真实、及时、可比、重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熟悉与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相关的风险。

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特征是对银行业会计理论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我国改进和完善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全面的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和监管。会计透明度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透明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透明程度需要考虑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获得能够反映银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四、重要质量特征的构建

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是对质量特征的透明度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与它的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致。对银行业来讲,金融业务及信息复杂多样,要可靠的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银行业的交易几乎都是“无形”的,如何真实客观的表达,变得十分复杂。我们可以认为,当会计信息没有明显的遗漏和重要的错误,能够真实合理的反映其反映的事实,以供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就是可靠的。

相关性指的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与利益相关者使用的目的相关联。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或者至少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银行业应当披露更广泛的信息。因为银行业业务繁杂,所开展的业务也越来越杂,兼营和混合经营日趋普遍,使银行业的业务比普通工商业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努力掌握好相关性,以恰当的方式披露尽可能多的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当然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相关性必须服从可靠性,以可靠性为核心。再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也是以可靠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2.谨慎性和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银行等金融企业具有金融资产众多、资金流量大、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其财务报告中强调谨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谨慎性实际可看做可靠性的进一步延伸,谨慎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进一步外延。

重要性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要求那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做详尽的披露。重要性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补充限制。银行业信息数量大,会计信息存在多余的问题,如把任何信息都予以披露,必然会对重要的信息产生冲击,削弱其他重要信息的关注度。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银行应根据自己业务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对重要性做出披露。鉴于银行业务的复杂多变、数量巨大,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重要性原则,对什么信息详细披露,什么信息简单披露做出合理的安排。重要性也可以看做是相关性的延伸,是对可靠的信息做充分而不多余的披露。

3.及时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和延迟。及时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极大,过期的信息很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每天资金流动量极大,交易速度非常迅捷,资金营运周转飞快,必须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

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对银行业而言,相同规模与类型的银行相比才有意义。

本文认为以决策的有用性为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目标,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作为一些重要的质量特征。如何将会计透明度的抽象特征转变为可量化的质量特征,以及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互联系起来是银行业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12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国而异,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最具影响力。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两项,其中,相关性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IASC则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笔者认为,上述信息质量特征在新经济时代显得不够全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1.公允性。这里提出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4月11日,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

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②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

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范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如实反映、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十个方面。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