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8 10:54:55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1

关键词: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 安全经验分享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1988年7月6日22时,英国帕玻尔•阿尔法平台爆炸。167人死亡,导致经济损失30亿美元。事故发生后,英国政府派出事故调查组,历经2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向政府提出了106条建议,并对相应的实施责任进行了分解。这些建议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完善成为体系。后来它被称作健康、安全、环境(HSE)体系 [1]。

HSE体系是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英文简称,是国际上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一种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是世界石油勘探开发企业长期经验和教训积累总结的结果,是石油工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1 HSE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石油某企业(以下简称“该企业”)从2001年开始实施HSE管理体系,自实施至今实现了健康、安全、环境事故为零的良好成绩,通过十多年的运行,企业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同时也总结发现了部分干部员工对HSE管理体系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HSE管理体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将HSE管理体系的先进理念和系统要求融入到日常的HSE工作决策和管理中。

二是HSE管理体系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生产和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认为HSE管理体系工作只是HSE主管领导和安全环保部门的职责,对本部门、本岗位的HSE职责不明确,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HSE工作职责。

三是HSE体系管理的思想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表现为说得多、写得多、做得少。

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深化,基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HSE管理相关理念,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特对如何提高HSE认识、落实HSE责任进行了思考。

2 实践方法

2.1落实“有感领导”,体现领导承诺

有感领导指单位级领导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2]。是提高领导干部安全环保管理领导力的有效手段。是对领导带头的进一步诠释,是对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责任心、责任感、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执行力的综合体现。

日常工作中,可通过严格落实有感领导的九个载体(九个亲自),来践行有感领导。亲自制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亲自主持召开HSE工作会议;亲自组织开展HSE审核;亲自组织开展HSE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亲自宣贯HSE理念;亲自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亲自进行安全经验分享活动;亲自检查考核副职履职情况;亲自带班作业,当遇到重大作业、非常规作业时。

2.2 落实“直线责任”,实现责任归位。

直线责任指各级主要负责人要对安全环保管理全面负责,做到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每名员工都要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组织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2]。

直线责任是明确安全环保责任主体的有效手段。是对落实安全环保责任,“谁主管、谁负责”的进一步诠释。

通过落实“直线责任”,可消除“安全工作仅仅由安全部门来管理”的思想误区。明确业务管理者就是安全管理者,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环保。可实现每个员工都对自己从事工作的安全环保负责,每个领导都对自己分管工作的安全环保负责,每个部门都对自己管理业务的安全环保负责,每个班组都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安全环保负责。

2.3 实施“属地管理”,落实岗位职责。

属地管理即要求每个领导对分管领域、分管业务、分管系统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负责,每个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环保负责,包括对区域内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和施工作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2]。

“属地管理”是落实基层岗位安全环保责任制的有效手段。是对落实岗位责任制的进一步诠释。

2.4安全经验分享,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经验分享活动,即把事件、事故当做一种宝贵资源,利用各种会议、培训班等集体活动,分享人将本人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有关安全、环境和健康方面的经验做法或事故、时间、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等总结出来,通过介绍和讲解,在一定范围内使“未遂事件”及“事故教训”得到分享、“典型经验”得到推广[3]。教育员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思想,增强忧患意识,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管理,扎实工作,培育全员安全文化。

3 实践经验与体会

自2011开始,该企业坚持安全经验分享活动,通过“九个亲自”践行有感领导。明确各部门,各级干部员工的HSE职责,切实落实直线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属地管理。采取一些列措施强化的HSE职责的落实。

通过践行“有感领导”,感悟总结出落实好有感领导的四个关键点:(1)领导是关键,“领导”是指“各级领导”;(2)有感是对安全工作的“感知、感悟、感受”;(3)应达到的要求: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4)实现对待安全工作的两个转变:由“领导重视”向“领导重实”转变,领导由“赶羊人”向“领头羊”转变。在实际工作行动中,领导不仅可以通过 “九个亲自”严格落实“有感领导”,而且可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细节(例如,坐车系安全带、进入易燃易爆场所前消除人体静电、下班随手关闭电源等)向全体员工传达一种重视安全的信息。

在落实“直线责任”方面,以PDCA管理模式为启发,提出了“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的管理思路,明确安全环保责任,强化HSE各项制度落实。

该企业在落实“属地管理”过程中,制定了《属地管理办法》,划分属地区域,依据岗位配置情况,结合岗位职责自行确定属地管理相应岗位。坚持“横向到边,重点放在基层”的管理原则,制定属地管理模板,实施目视化管理,统一属地管理标识。通过打造“放心岗位”活动,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你放心”为主题,树立员工主动负责安全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努力实现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

在每月的HSE内审会议上,主要领导轮流做安全经验分享。各部门每周例会上,管理人员做安全经验分享。在组织周一班组会议前,至少指定一名员工进行安全经验分享。全员的主动落实安全责任的意识逐步形成,懂安全、会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最终会实现:领导从口头重视向身体力行转变,管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体系管理从专职负责向全员参与转变,持续不断的深化HSE体系运行,企业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分公司《2009年安全大会安全经验分享》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2

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2-0106-01

1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技术的实质是将网络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集合,并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协同合作完成用户提出的需求与业务,其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技术就是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将多个虚拟服务器当成一个服务器,集合多个服务器的资源,统一进行分配和管理,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算。

2)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的存储技术是利用分布式系统、计算机集群的原理,整合网络中数量庞大的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软件集合的方式共同工作,达到向外部提供业务访问和数据存储的功能。目前数据存储技术主要有Google的GFS(Google File System,非开源)以及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开源),目前这两种技术已经成为事实标准。

3)并行计算。

并行计算是指利用大量的计算资源同时执行多个计算过程来解决计算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效率与处理速度。并行计算的运行原理是将一个大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成多个小的问题,分别对这些问题计算处理,最后将计算完成的结果进行整合处理,返还给用户。

2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国内石油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的石油行业目前正在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进行转变。信息化的企业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多的资源,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信息检索花费大量时间。

缺少统一的信息共享策划,目前阶段在企事业单位内,信息的传输和利用效率还比较低。例如生产设施的科研资料、设计资料不能有效传递到生产运营阶段,很多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资料都存放在档案馆,造成生产运行和维护阶段没有准确资料进行设备维护,另外已建生产系统设施运行的生产经验也无法传递到的设计阶段。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就国际石油企业的发展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企业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2)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设施管理。

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试运行、生产运行、运行维护各阶段之间资料不能有效传递,造成设计的资料在生产阶段无法利用。在运行维护阶段缺少准确的资料维护设备。

3)缺少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

石油行业中各级企业的地理信息资源分布一般比较分散,油田勘探开发、炼油生产、化工生产、产品销售、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等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多个系统的功能重叠,企事业单位之间无法顺利的共享信息资源,导致了系统的重复建设。

4)信息展示不直观。

信息展示没有空间信息和图形作为载体,显得空洞、乏味,不够直观。

3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

3.1 构建统一的“数字油田”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

建设统一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各级比例尺的二维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三维基础地理数据库等。

3.2 制定“数字油田”建设参考标准

制定石油企业地理信息标准和生产设施数字化参考标准,为“数字油田”的基础数据采集、交换、共享、服务提供实施基础。

3.3 研制“数字油田”相关模型,探索“数字油田”建设流程

分析研究石油生产设施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特点,在统一的地理信息框空间架上使用数字化技术深化描述石油生产设施科研、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改造的过程,分别建立生产设施设计模型、工程建设管理模型、生产营运模型、维护与改造模型等,同时探索“数字油田”建设流程,进而实现石油行业板块之间的信息资源的有序流动,节约投资,延长生产设施的寿命提高投资回报率。

3.4 整合各类专业信息资源,建立“数字油田”综合资源库

通过生产设施数字化建模,收集整理生产设施各类设计、施工和改造的基础数据,建立各类专业地理数据库,与基础地理数据库共同组成“数字油田”综合资源库,为生产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基础。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类生产设施基础信息收集、整理、数字化建模、入库流程和方法。

3.5 建设“数字油田”典型生产营运指挥应用

充分利用“数字油田”综合资源库的建设成果,与生产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选择数字化基础好的板块建设生产营运典型应用,为全面建设集团化生产营运指挥平台积累实施经验。

3.6 试点实施“数字油田”

在石油上中下游选择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总部和企业两级分布式平台,利用“云技术、云存储”技术,实现集团内总部和企业对基础信息和运营动态的数据共享,促进石油行业的生产设计、施工、运行指挥、维护等流程改造,促进石油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

4 结论

通过云计算技术使得在互联网中可以自由的交换各种资源,比如硬件、软件、硬件、平台等。云计算具有虚拟化、通用性、超大规模、高可靠性等诸多特点。云计算虽然是新兴的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单却给信息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虽然有了云计算后,使得人们感受到了它的方便和高效,但是这项技术也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受益者,只有清楚的认识到它在提供便捷的服务的同时所隐含的安全风险,并且针对这些风险和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解决,才能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使其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吴朱华.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3

当前,随着石油的需求的逐步加大和石油石化市场不断扩大开放,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已经意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需要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但是,对于我国石油石化物流发展来说,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物流分散化的初级阶段,专业化分工开始萌芽,专业物流企业尚未建立,业内物流设计和管理人才极度稀缺,物流服务效率低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汽车、钢铁、家电等行业,根本满足不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

要加快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的发展,就应该发挥和利用石油石化企业在物流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模仿和借鉴国内外大企业先进的物流发展经验,实现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分工专业化的跨越发展。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于2003年利用信息化推动石油物流转型实行油品物流集中统一管理,2011年各油库总吞吐量达4222万吨,油品综合损耗率仅697.647吨,中转系数提高1/3,综合保管损耗率、卸船损耗率、管输损耗率均创中国石化系统最优。

据了解,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对全省油库(不含深圳)实行统一管理,目的在于统一调度指挥全省油库油品运作和油品流向,准确实时掌握全省油库实际库存,实现了“油品调度一盘棋”。遵循业务垂直化、结构扁平化、职能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原则,利用绩效考核、计划管理、网络办公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灵活、高效、协调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实现了统一负责油库整体改扩建规划,统一油料的验收、装卸、仓储、发放和数质量管理,以全省30多座油库按照合理流向覆盖的油站进行统一优化配送,改变了以往“本地区油库资源只配送属地加油站”模式,优化了资源的配送流向,提高了资源配送效率。

此外,垂直式集中管控模式之下,面对油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经营形势,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还优化物流布局,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统一调度优势,充分利用管输、水路、铁路、公路等多功能物流特点,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资源,灵活调度,随到随卸,随到随发;确保发油精度,对全省278台在用流量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校验鉴定,公示承诺“发油精度在省公司规定指标0.2%基础上下调0.05%作为交接标准”,至今未发生一起因流量计发油误差所引起的计量纠纷;全过程监控油库质检管理,出现偏差立即整改,确保质检数据准确有效。信息化全面覆盖

实现了信息化全程覆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3月,随着一辆零配车装载0号柴油(Ⅲ)驶入云浮市东方油站,司机并没有跟往常一样手持配送单,而是将油库发油的陆运发货清单交给油站站长,站长在三方确认系统,输入陆运发货清单的过帐凭证号,直接查出零配车的电子出库单,卸油后,司机和站长在三方确认系统中共同确认收油完毕,此项操作标志着广东石油零配业务以电子单据完全取代了纸质出库单,正式标志着广东石油物流信息化实现全覆盖。目前,涵盖资源计划、进库提油、出库进站等信息化流程已经让整个石油物流系统运作焕然一新。

资源计划信息化。每年“春运”大幕的拉开,在北上方向距离广州60公里外的瓦窑岗服务区加油站,往年车辆排长龙、限量加油、有些司机因为想多加点油苦苦请求的情景已全然不见。加油站站长与他们的员工正在忙碌地引导着一辆辆进站车辆有序的加油,同时还不忘利用加油的空隙,微笑地向旅客们推销着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的商品。目送着一辆辆加足油(水)又欢快地北上的车辆,大家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欣慰。二次物流系统的上线运行和配送信息在整合平台的应用后,畅通了省、市公司与加油站之间的信息传递,加油站后续资源的配送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解除了油站销售和保供的担忧,提高了资源配送效率。全省零售配送管理人员从之前的87人降到目前的19人,减少了78%;在销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全省零配运输车辆从之前的721台,降低到目前的500多台,油罐车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4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5

(1)用户范围。由于各大石油高校是石油开发技术的科研和教学中心,所以石油工程知识库不仅面向各大石油集团公司及油田分公司的所有员工,同时还面向各大石油高校的老师及学生。

(2)信息共享。石油工程知识库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运行才能实现信息共享,而且用户遍布各大石油企业及高校,因而该系统要在Internet环境下运行,并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灵活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分析,进而满足全国石油开发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3)系统运行效率。为了满足全国石油开发相关人员的访问需求,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数据分析处理和运行效率。庞大的数据存储需求迸发,要求系统智能搜索出最符合要求的信息,减少再次搜索工作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4)系统安全。在系统安全控制方面,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方法,不同角色的用户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系统采用后台管理模式,可以使数据更安全,身份验证、权限设置多项安全措施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有效性。①主管单位负责服务器架设与维护,并且其系统管理员对数据拥有最高的权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和更新等操作,系统框架和后台程序的修改仅支持本地模式。②领域专家负责日常数据管理维护,按照所擅长的领域划分,管辖不同的专业范围,并负责相应范围内的数据维护。某一领域专家不能管理其他领域数据信息,领域专家有判断他人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的权限,且系统会全程记录数据维护人员操作,防止发生纠纷。③普通用户只拥有最基本的权限,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进行提问、回答、发表博客以及信息检索和浏览。普通用户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并提出与石油开发相关的问题,由其他普通用户回答,并由领域专家判断答案的准确性。普通用户表现突出的,经专家协商,可以提升其权限变为数据维护人员(领域专家)组,参与系统维护。

2系统体系结构

石油工程知识库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基于Web的服务被大量应用。人们在使用中逐渐认识到Web技术的优越性,各种应用系统开始向基于网络的技术过渡。这样的系统在客户端的计算机上只要求安装浏览器(Browser),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提出服务请求,再由远程的Web服务器响应用户的请求,这种结构通常称为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即Browser/Server结构,简称为B/S结构),Web服务器需要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这样,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一个三层的应用系统。对于这种三层结构的应用系统,数据及应用可通过不同平台、不同网络存取,与平台无关,伸缩性大。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易用性好。用户仅需要浏览器就可以轻松地访问,只是普通地通过鼠标即可,操作简单,易于上手,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可方便地使用。

(2)易于维护。由于此种系统结构不需要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安装任何客户端程序,所以仅需要修改更新服务器上的数据及程序即可实现系统的日常维护或者升级。

(3)信息共享度高。目前大多数的流行软件均支持HTML,另外MIME技术使得Browser可以访问除HTML之外的多种文件格式。

(4)扩展性好。Browser/Server模式使用标准的TCP/IP协议,通过HTTP能够直接接入广域网,具有良好的扩展性。(5)支持广域网。无论是哪种网络传输方式,都能很好地使用B/S结构,系统应用不受地域的限制。(6)节约投资。该系统仅需要对服务器端进行投资,用户可以免费使用。

3系统功能设计

石油工程知识库的设计目标是服务于每一位能够登录的石油开发相关人员,以实现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与全国石油开发工作者相互协商,以期再次出现此类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

(1)登录/注册。系统允许用户在没有登录/注册的情况下直接访问使用,但此时用户的权限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能进行信息浏览与查询,其他功能模块禁止访问。而对于已注册并登录的用户,就可以拥有其角色对应的权限,如普通用户就可以提出、回答或者查询问题,浏览专家博客。

(2)提问模块。已登录的用户可以提出自己关心的与石油开发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在提问时,必须要选择好所提出问题的类型,即油藏、钻井、采油、其他。

(3)回答模块。已经登录的用户,可以使用回答模块回答其他用户提出的问题,当该问题的回答被提问用户认可的时候。则答题的用户获得相应积分。

(4)博客模块。此模块使每一位登录该网站的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心得或平常收集的学习资料与其他用户分享,实现知识的过滤与积累,使用户之间方便地沟通、学习、交流。

(5)查询模块。查询模块实现智能检索技术,可列出相关的关键词,辅助查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列出用户查询的关键词相关问题。如若用户查询的关键词在系统中并未含有相关信息,则会自动切换到提问模块。

(6)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登录管理模块,且拥有最高权限,包括可以提升用户级别、删除用户、管理问答内容等。石油工程领域专家组用户可以登录此模块,但是权限较管理员低,可以对普通用户的回答做出权威评论,以及对所属类型的提问进行权威回答,并具有删除、置顶的管理权限。

(7)数据库系统。该功能模块只有管理员可以操作。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库管理的常用操作,如压缩数据库、添加新的问题类型、每页显示问题数量等。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74-01

在我国,油田生产产量整体平稳,有着良好的发展增长趋势,但近些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影响,石油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挑战。在油田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在井下从事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也随之日益增多,这造成井下队伍的工程技术管理业务急剧增加,一系列的传统人工日常管理方式也已无法满足油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而在针对油田地质勘探开发生产中,不仅要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做大量细致研发工作,而且也要对油田生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油田系统需要在数据库方面进行开发和应用,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达到决策科学化,资源信息化、业务协作的实时化,建立一个完善的油田生产Java的B/S结构,使其有力的应用到油田开发建设中。

一、建立Java的B/S结构,打造数字化石油生产

在B/S(Browser/Server)模式逐渐成为企业开发管控一体化系统的今天,在油田生产中,企业管理人员急需在任何地方都能够通过网络掌握油田生产的时生产情况,以便进一步了解油田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状况,使生产指令下达迅速准确,便于快速对生产线上的某些参数进行调整。而在JAVA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越来越趋向于油田生产方便快捷、效果优的方向转移,这使企业管理者极大地提高了把握全局的能力。Java的B/S结构的建立,促进了油田生产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使纷繁多样的油田生产户端软件得到统一,实现了统一的用户界面,避免了系统版本级时对客户端软件升级带来的负担,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使其安全、快捷、便利化。

时至今日,在油气田生产及其它石油工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得到大方面的应用,全球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新一轮的信息化竞赛已经进入了实力较量阶段,油田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数字油田建设生产的阶段。为支持石油企业自身的高效持续发展,我国石油行业在油田生产方面必须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实时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规范管理,实现了井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借助数据仓库对数据实现了规范管理。建立自己独有的Java的B/S结构,安装维护信息服务器,尽量避免在油气田生产使用Java的C/S结构,以便节约客户端更新、维护等的成本,实现广域资源的共享。从而及时准确实现油田现场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上传,使决策科学化,对油田生产开发中产生的成果、经验、知识实现有效的管理,借助于远程协作的工作模式,方便油田生产过程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实现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实现市场队伍资质办理、单井结算审核等日常办公业务的自动化,提高办公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打造数字化油田生产。

二、节约油田生产成本,全面构建Java的B/S结构

面对21世纪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油田生产应该积极部署战略,抓紧实施,积极应对。积极利用自身的网络基础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时刻把握注重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用,通过构建Java的B/S结构,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油田生产开发水平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创新,时刻加快研发步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有作用,着重解决基础数据质量控制和共享问题,积极搭建Java应用软件平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油气田开发技术现代化,从而促进油田生产建设油气开发与管理决策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油气田生产企业要全方面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采取开发新型技术设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注重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用,把信息一体化作为目标,实现Java的B/S结构下信息平台的成果共享。

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ava的B/S结构,这将能够加快经营管理信息的传递速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流程运作。在全面构建Java的B/s结构信息进程中,经营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能够大力发掘管理信息系统的潜力,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和技术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全面实施ERP,打造现代化石油油田新企业。在油田生产中,我们需要快速分析系统数据源,进一步确立数据采集模型和技术指标,重点设计基于B/S架构的数据填报的数据采集工作模式,进一步实现了高效、可靠的数据抽取和载入等等功能。

三、在油田生产中,Java的B/S结构的应用效果

随着“数字油田”、“数字石油”等新的石油行业的信息化理念被普遍接受,建立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的平台越加重要。而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中,建立的以Java的B/S结构为基础的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大大的解决了在传统信息操作系统的弊病,如下:1、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用户使用不便,访问系统的资源进行的切换频繁。2、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复杂,用户情况发生变化时,需要逐一在各个业务系统中修改用户信息,才可以分配角色权限,这导致系统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且容易出错。3整个、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在油田生产中安全隐患严重,运营成本高昂。

油田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原油天然气的生产和设备管理、投资情况、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工作量大、覆盖面广、项目多、分类细等特点。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也为油田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分析和决策信息,它鲜明地呈现出了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跨平台性与高度安全性等特点,它令我国的油田开发项目趋向于高效率性、高稳定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油田事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油田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结语

在未来,油田生产开发事业的发展趋势将也越来越侧重于数字技术平台的建设,在我国油田生产开发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满足油田生产实践和数字油田建设需求,加快Java的B/S结构的在油田中应用的步伐,加强跨学科与综合分析能力人才的培训,为我国以后的数字化油田建设打下练好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事业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7

二、现阶段石油企业档案管理问题透视

1、档案管理被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人认为,石油企业作为一个以资源输出和加工为主要职能的企业,工作的重点只有产量和效益。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文字保管工作,不需要耗费太大的人力物力,也不需要频繁的更新换代和资金投入。殊不知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正是企业效益的重要保证[2]。正是由于一些人对于档案现代化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采用传统陈旧的档案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齐全

许多人认为所谓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不过是把传统的以纸质为主的记录转化为用电脑记录。其实档案管理工作远不止做表和文档这么简单。正是出于这样的误解,公司企业往往会忽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设施不齐全,很多档案馆甚至连必备的切刀和统一的档案夹都没有备置齐全。有些档案馆馆室狭窄潮湿,引起档案材料的虫蛀或霉变……,等等一系列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能的服务。

3、石油档案管理工作普遍缺乏专业部门和现代化人才

档案管理要实现现代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人才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更新,同时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技能,较高的文化素养。而在现在的大多数石油企业中,石油管理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档案管理专业,甚至有一些是身兼数职,仅利用闲暇时间处理档案工作。正是由于从业人员不具有专业性,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合,所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迟迟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许多先进的现代化方法没有被及时的运用到工作中去,牺牲了企业效率。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石油企业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被合并在其他部门之下[3]。由于人才和部门缺乏专业性,无法把握企业的档案管理全局,导致一些重要的资料流失,无关紧要的档案反而被留存下来。

4、石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推进缓慢

档案管理现网络和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大势所趋,也是最终的发展方向。但从现阶段来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比较滞后的,大多数档案的主要功能仍然是资料的留存而非共享,产生的效益较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更新几台现代化设备那么简单,而是要物以致用,既然实现了电子化,就要发挥电子网络所特有的信息共享功能。

5、电子档案自身的安全问题

企业档案管理脱离纸质媒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电子档使用了特殊载体,因此大大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电子档案的安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也就是网络安全性问题,网络传输一方面使得信息在大范围内广泛传播得以共享,但同时网络黑客和无孔不入的计算机病毒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信息容易泄露也容易被删改,并且不容易留下痕迹难以被察觉,更增加了企业的隐形风险。另一类风险指的是电子档案一般以光盘和磁盘为载体,这一类载体的性能不稳定,不具有人为可控性,容易出现档案失真等突发问题。并且这类特殊载体对于储存条件要求也较高,像是极端温度、潮湿、消磁等等问题都会造成载体失真进而引起数据的丢失。

6、对于档案管理没有形成健全的评估体系

很多企业对档案管理处于“放养”的状态,并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未执行岗位责任制,对档案的管理工作欠缺了解和准确分析。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笔者经过长期来对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今后的企业档案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发展方向:即“信息化”、“规范化”和“安全化”。下面将围绕这三个发展方向展开。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岗位责任制度

要想做好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第一步就应当从人才抓起,因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必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首先是要将档案管理部门独立起来,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再者就是要对已经上岗的档案管理人员组织定期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也包括安全意识、信息共享意识的培养。在今后吸纳新的档案管理人员时,应着重招聘那些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系统学习了档案处理知识的人才。

2、加快硬件设施的完善,由外到内逐步推进现代化

设备的现代化更新需要资金支持,应当唤起企业管理层对于档案工作的重视。要及时配备档案现代化所必有的互联网设备、扫描仪、计算机、光盘刻录机等现代化的办公机器设备,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光盘技术、微缩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进程。

3、严格规范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

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档案管理始终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就难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是要建立最符合企业运营至于的档案管理流程,指定与之匹配的评价标准。并且在标准最终确定之前,充分吸取采纳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相互监督。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8

每个行业都面对独特的供应链的挑战,或许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供应链尤为与众不同,我们只要看看它们这些设备和建材的体积就可窥一斑。而且这个行业的法规遵从性和安全程序也是生死相扣,不容半点掉以轻心。运输它们的产品需要特殊的设备、严格的管控和广泛的“提心吊胆”。毕竟它常常涉及移动石油钻井平台、极重型设备以及危险材料。因此需要多种供应链模式,小心谨慎是其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石油和天然气各种业务发生在偏远地区,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且是全年365 天24 小时不间断运行。如果各种材料不按时交付,后果相当严重,因此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物流要求很强的紧迫感和可见性。如果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出现了问题,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补货,对于企业的损失可能意味着每一天都是上百万美元,即使在如今油价下跌的时候。如此,物流可靠性保障最为重要——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往往会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3PL 伙伴)共同应对各种艰难困苦。

与3PL、4PL 协作应对挑战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一般分为两个领域:传统的运行业务——如我们常见的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在墨西哥海湾,或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运行的那些钻井平台;以及各国或各企业为了未来发展实施的探索性业务,其中包括现在非常热门的水力压裂法,美国陆上超过90% 的油井都采用水力压裂技术。

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业务依赖卡车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活动。虽然如此,毕竟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供应链环境,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往是自己推动他们的运行,通常出现成本高、效率低下的情况,往往缺乏透明度和可见性。因此,这类行业可以重新设计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链流程,从而带来巨大的价值。

比如全球赫赫有名的第三方物流公司——Menlo 最近首次涉足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希望将其在化工物流方面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新进入的领域。它与壳牌加拿大公司合作了一个项目,包括加拿大西艾伯塔省的两个传统钻井平台的物流项目,其中的业务之一是Menlo 与壳牌的勘探和生产团队协调卡车运输。一个单独钻点会有超过 80 家当地的合作伙伴,勘探与生产公司承诺使用当地的卡车司机(部分从政治因素考虑),而不是大型全球化的运营商或合同商。因此这家3PL 工作的一部分涉及到帮助本地货运公司符合壳牌公司严格的安全要求,提升安全评级和法规遵从性。Menlo 在卡尔加里也部署了一个全球性的石油和天然气“控制塔”(指挥中心)。在那里,它管理日常操作,并提供战略监督服务,帮助壳牌降低其供应链成本。此外,这家3PL 与壳牌公司内部的物流团队紧密合作,寻找机会整合很多物流相关的业务活动,如货运费用审核及付款、索赔处理等等。通过帮助壳牌集中供应链活动,实施共享服务的做法,从而降本增效。

石油和天然气操作的第二个比较典型的类型是水力压裂法——过去几年已让北美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这种方法让许多企业日进斗金。从地球的表面之下页岩中提取化石燃料需要水平钻井和灌入大量的沙子和水打开这些裂缝来抽取石油。在此过程中采购和组织所必需的物流业务是复杂多变的。如果管理不好,能源企业可能承担沉重的债务——水力压裂法涉及到更多的费用,相比传统业务利润也较低,因此许多水力压裂技术公司要求他们的物流合作伙伴不仅要安全地开展业务,而且也要想方设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带来增值的价值和持续的改进。

钻探开始时就会出现挑战,大型和昂贵的设备需要调动运输和组织协调,每个钻头成本可达数十万美元,而管道和进入钻井的各项设备可达数百万美元。一些特种设备大小、重量和容量可以让物流服务商手足无措,比如一些设备重达20 吨可能等同于一间会议室的大小,从A 点到B 点的货运业务,尤其在偏远地区,可谓需要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难。新的钻井操作往往需要建设新的道路、水源甚至液化厂等。所有的设备都必须按特定的顺序到达指定地点,其中的物流组织协调任务可想而知,常常生产商会协调数以百计的承运人的活动。有时主要的井口周边地区可能停放三位数的各类车辆,都在等待指示完成供应链业务。涉及水力压裂地方,在100 英里半径内每天运输2000车沙子和水,这是再普通不过了。

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一些能源公司会招聘第四方物流供应商(4PL)管理、监督所有的物流业务,他们指挥协调许多3PL 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努力。这些4PL 主要承接调度、系统监测、规划未来需求等工作,具体物流事宜则是在他们安排下由3PL 完成。

安全永远是最高优先事项之一

3PL 和4PL 可以提供增值服务的另一个例子是在安全法规遵从性领域,这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美国一家3PL——BDP 国际公司为例,他们会安排公司自身的全球合规官和安全培训员到生产厂商去开展工作,以确保一致性。物流供应商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不得不非常重视安全,毕竟在这个行业安全是最高优先事项之一。对能源企业而言,也不想削减将会影响到法规遵从性的任何物流或供应链的成本。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9

2.整合资源,优化实验室结构

划转地方院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体是通过冶金与机械或金属、非金属、高分子三大类材料所依存的专业而建立的学科,侧重于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探求新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用。这种类型的学科大都有原先专业发展残留的痕迹,学科方向发展不均衡,如果一味追踪材料科技前沿的基础,往往会失去原有的特色。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利用原先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实验室结构,建立“材料制备及热处理”、“材料成型加工”、“材料性能测试”、“材料组织结构表征”四个实验平台。在整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从各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调整相关学科的知识配套,使实验教学内容能随学科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更新,使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全院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并能通过网络进行仪器设备使用的预约,从而实现学院内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实验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减少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3.充分利用中省共建资金,完善实验教学平台

中省共建资金是财政部于2000年针对划转地方院校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我院根据学科及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需要,通过认真组织、积极申报,截至2010年共获得800万元中省共建资金的资助。这些资金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2008年,利用中省共建资金,通过购买万能试验机、示波冲击试验机、疲劳试验机完善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平台;通过购买扫描电镜、XRD衍射分析仪等提高材料组织性能表征实验平台,使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平台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010年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资金建成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实训基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对在校生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在校生可以提前获得从业资质,不仅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而且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培养国际化焊接技术专门人才,满足石油石化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对国际资质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和2011年共有8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64名学生一次通过考核,并获得由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书,受到了哈尔滨培训中心的好评。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通过近几年中省共建资金的扶持,较好地完善了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实验中心可为企业、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提供力学性能测试、金相组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服务。

4.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实验平台建设水平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要实现高校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行[6]。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方面。我院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焊接钢管研究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本着资产明晰、资源共享、联合研究、成果共有的原则,共同建设“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服务。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后,学院既可以利用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钢管研究院的产品中试生产线,又可以利用其在材料组织性能检测分析方面的高端实验设备和仪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钢管研究院可以借鉴西安石油大学在焊接钢管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攻关的优势,合作承担国家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焊接钢管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任务,为企业的生产及产品研发提供服务。通过建立研究中心这一科技平台,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不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又提高了实验平台建设水平,增强了高校的科研实力,扩展了双方在彼此领域的影响。2007年“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陕西省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10

1.面临的形势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属于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到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农用化工、国防化工、精细化工等,已经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可生产4万多个品种、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工业体系。据2000年的统计,石油化工生产销售收入130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3.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76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乙烯和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五位;合成橡胶为第四位;化肥第一、染料第一、农药第二、纯碱第二、氯碱第三、硫酸第三。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化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数量和就业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长,截至到2002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为289,670家,其中生产单位22740家,储存单位10056家,经营单位124298家,运输单位8903家,使用单位123005家,废弃处置单位638家,其中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14896家。仅危险化学品生产环节从业人员人数就达5174104人。

由于危险化学品所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使得安全问题尤其重要。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安全形势比较严重,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频繁,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各类伤亡事故总数居高不下,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发生化学事故416起,2001年发生化学事故564起,2002年发生化学事故592起。2000年因化学事故伤亡2156人,2001年伤亡1421人,2002年伤亡1551人。另一方面,近年利用危险化学品(尤其是剧毒化学品和爆炸品)犯罪已成为国际恐怖活动和国内犯罪分子惯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一些地区或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特别是剧毒化学品和爆炸品疏于管理,使大量有毒有害化学品在社会上大量流散,唾手可得,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致使近年来利用危险化学品进行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各类化学品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如:2002年南京汤山毒鼠强投毒事件,造成38人死亡,431人中毒;2001年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特大蓄意爆炸事故,造成70人死亡;2001年3月16日石家庄重大恶性爆炸犯罪案,死亡108人,38人受伤。

随着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愈来愈多,特别是关于安全、健康、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潜在威胁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超大型石化生产装置、储存装置的日益增多,重大危险源的数量不断增加;

2)化学品经营、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流动危险源;

3)大量长输油、输气的管线建设,由于横跨不同地区,所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构成了新的危险因素;

4)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管理的薄弱,很多化工企业建在市区,或十年前处于城市郊区但现在已被城市包围,居民区、生产区混杂,特别是城市加油站、加气站均建于市区,并有相当数量建在人口密集区,潜在危险性增大。

此外,从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安全建设和管理上看,可将企业分为4个档次。第一档是国际跨国大公司以独资或合资形式新建的大型企业,它们设备和工艺技术先进,有先进的安全理念和管理方式;第二档次即三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公司都有一整套企业安全卫生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注意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以改善安全管理,职工素质相对比较高,设备设施状况比较好,工艺技术也比较先进,所以三大公司的事故相对较少;第三档次是化工系统县以上6000多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执行原化学工业部的管理制度,有安全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管理有一定基础。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相当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逐渐削弱,职工素质也呈下降趋势,设备更新和维护跟不上安全生产的要求,隐患较多,事故也相对较多;第四档是乡及乡以下个体/集体化工企业,这部分企业绝大多数管理没章法,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隐患多,事故也多。

2.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油和化工行业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安全科技研究工作,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十分重视安全科技工作,把“科技兴安”当作保障安全生产的一项大事来抓,积极推行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并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进行安全科技开发,保持了企业安全文化、总体安全管理水平属国内较好。在安全科技进步工作中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创新工程,在管理体系、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安全监测和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安全科技进步,促进了企业安全水平的提高。

自“八五”以来,国家在石化及化学品相关安全科技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技术方面,“八五”期间开展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宏观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标准及评价方法。“九五”期间,对该项目又进行了滚动研究,着重解决了重大工业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分析模拟技术、人为失误预防与个体防护技术和油罐区安全监测与防护技术等。重大事故分析与模拟技术完成后可用于指导重大事故调查、分析工作,为事故处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作业人员防护技术是安全生产中保证作业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途径,作为“九五”科研成果防静电阻燃面料和阻燃防护服已完成了工业化实验进入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阶段。油罐扬沸火灾监测等硬件产品开始作为商品化监测仪器推广应用。

在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评估与事故预防方面,“九五”期间,重点扩展研究了压力管道的危险源评价技术,缺陷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估技术,同时进一步深入探索在役压力容器的寿命预测技术,解决带缺陷压力容器再用时间等技术关键。

“九五”期间我国在压力容器与压力容器缺陷检测、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压力管道缺陷检测与安全评估方面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水平,在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方面接近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水平。

在高危险(危害)作业环境评估与治理技术方面,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粉尘危害程度评估与治理方案最优化技术研究,结合现场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验证,首次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尘肺危险环模型。应用分子毒理学、超微病理学等方法测试了43种典型粉尘的靶细胞和靶器官毒性,建立了粉尘毒性快速评价系统,提出了快速评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快速评价粉尘职业危害程度的方法。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开发了双区交变电场静电凝并除尘技术,增强了粉尘凝并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微细粉尘的收集难题,综合性能与国外同类技术相当。开发的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有机地结合了粉尘静电凝并与常规静电增强效果,可显著地降低过滤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长布袋使用寿命,提高微细粉尘的收集效果。还研究开发了宽通道长芒刺除尘技术,设备耗钢量大幅度降低。采用长芒刺放电极,起晕电压低,运行稳定,收尘率高。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也十分重视安全科技。其中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5项安全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安全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项)。中石化一贯坚持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命的思想,大力推行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制定了《安全卫生科技“十五”发展纲要和2015年远景规划》,建有直属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从事与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和部分基础科学的研究。自1999年以来中石化共委托安全工程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32项,投入科研资金6350万元,其中项目经费1850万元、实验室建设经费2200万元、科研基建经费2300万元。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由于受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石化及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的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危险化学品的监控、新型安全设备和材料开发、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与最优化决策管理等技术方面差距更为显著。近期内,应在以下领域加大科学研究力度:

1)石化及化学品生产的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管理机制研究,主要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体系研究、标准体系研究、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系统的研究、风险评估理论研究。

2)实施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储存、运输到经营、废弃全过程的动态“户籍”式监控管理,尤其是剧、爆炸品全程的监控管理,化学品运输车辆的监控,长输管道的监控管理。

3)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和应急预案的技术研究,主要涉及的科学问题包括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数据库、信息科学、自动控制、医学、毒理学、法律等。

4)危险化学品“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场所安全、环境保护、运输、危险品管制、事故处理、公共健康、劳工和消费者保护等内容。

5)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淘汰现有污染大、能耗高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2002年底召开的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高质量地保护这一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与环境,同时保障我国化工市场的有效功能和竞争性。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依法治理的观念,以“三件大事”、“六个支持体系”建设为基本出发点,着眼于优化我国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资源配置,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安全发展,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员工等各方力量,加大我国安全技改的力度,持续改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长治久安。

2.发展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安战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动员和吸收一切可能的科技资源投入到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以科技创新、关口前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中心;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监管监察;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体系、技术基础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检测检验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设;全方位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

2003~2010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总目标: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要求;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科技创新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制约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升国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具体目标:

(1)初步建立起石化和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体系;

(2)通过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遏制和减少重特大化学事故,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剧毒化学品的有效监控、重特大生产事故预测,实施快速响应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以及锅炉、压力容器、埋地管道的寿命预测与泄漏检测。

(3)开展以风险为基础的设备检查(RBI)和装置维修计划(RBM),降低设备检维修成本,实现装置的长、满、安、稳、优运行。

(4)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质量、数量、转化率有较大提高,在重特大工业事故的预测、预防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的辩识、监控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5)重点在石油和化工领域推广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6)石化及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基本国际接轨;职业安全健康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与国际发展水平同步。

(8)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的水平与时效性。

(9)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企业逐步实施安全总监制度,提高安全人员的技术素质。

三、重点任务

根据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和发展目标,2004~2010年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

理论研究是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实现提供指导。重点集中在5个领域:

(1)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研究石化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和影响。其中包括:

①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

③石油化工企业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的研究;

④研究制定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与国际管理接轨;

⑤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研究。

(2)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包括:

①石油及化工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②石油及化工行业大机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③原油、成品油码头及大型罐区的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④石油及化工行业设备设施定量风险技术研究

(3)典型化学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针对化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和危险品泄漏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4)化工装置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化工装置的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失效模式与事故特征、人机环作用规律及安全监测与控制理论;研究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荷载与响应特性、灾变行为与健康诊断。

(5)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石油和化工工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2.以重要工业领域中共性、关键性的安全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

针对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对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领域是:

(1)重大危险源辨识。针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危险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和危险性分析先进技术,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技术,提高对灾害和危险源辨识的科学性,为事故监测、预警和防范创造基础。

(2)灾害与事故的监测。针对石油和化工工业生产中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的特性,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智能传感器、信号转换接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和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在线损伤识别、模型修正、健康诊断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

(3)灾害与事故预警。化学灾害与事故的预警对于及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最大限度控制事故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具有重大作用。开展重大灾害事故预警技术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重大化学事故预警与调控机制。

(4)灾害与事故防治。根据灾害事故的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开展针对性强的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重大灾变事故的预防措施、控制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装置和技术。

(5)应急救援。根据重大化学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呈现的力学、理化特性,进行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遇险遇难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开发重大突发灾害应急预案、救灾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系统、救灾通讯系统,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准确性、决策的科学性。

(6)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根据化学灾害事故的复杂性,利用现代数字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害事故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研究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方法和现代试验技术,提高事故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结案的及时性。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

大力开展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重点集中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相关技术、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方面。

4.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经过充分论证,列入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应用和推广。2004~2010年,重点进行31项技术的推广。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对安全生产有重大意义的安全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推广力度。

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潜在危险的技术装备,定期淘汰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予以限时、强制性淘汰。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倡采用无毒替代有毒、低毒替代高毒,有计划地限制使用或者淘汰危害严重的设备、技术、工艺、材料。

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设3个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品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完善化学品基本信息库、信息管理系统和灾害事故监控预警网络;应用新材料,改进安全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护用品的科技含量。

6.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研究,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应根据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将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安全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技术推广与服务、法规标准、信息共享和人才建设统筹考虑,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建设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按市场经济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构建石油和化工(化学品)安全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基地,并建立研发中心,试验基地为主的部级安全技术研发体系,成立石油和化工安全工程研究院。以其为重点研发机构,从事安全生产基本理论、技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物证分析网点为主体,通过资格审核、授权和挂牌,准许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物证分析和灾害危险性鉴定工作;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物证分析技术、灾害危险性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安全检测检验、物证分析的水平和能力,为安全生产提供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支撑;加大对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促进依法检验,规范运作。

(3)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整理、科学论证,推广技术目录,召开技术推广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完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以安全中介机构为主体,对技术服务人员实行资格认可或注册制度,对中介机构实行资格审核和注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把发展安全中介机构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依靠市场运作,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安全中介机构,支持基础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安全评价、科技评估机构等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带动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领域是安全评估评价等方面。

(4)法规标准平台。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体系为基本单元;加强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正确调整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关系;加大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力度,使体系结构尽快形成并逐步完善,尽快与国际接轨。

(5)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安全科技文献与数据、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发高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自然科学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6)智力资源平台。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为核心,建立安全生产专家信息库,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安全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安全科学教育体系,安全科学尽快成为一级学科,以适应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的需要。

7.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安全技术标准是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发展,引导、及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与装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技术的发展,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建立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表,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跟踪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标准状况及其潜在动向,使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国家要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来促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主体;要将安全生产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投资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将安全生产科技规划纳入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和社会发展科技规划之中,作为其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积极鼓励化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安全研究开发,强化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开发的主体功能。

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服务中介组织,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通过中介组织开展安全技术咨询、安全技术开发、安全技术转让、安全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技术供需之间的沟通,加速安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发挥技术开发商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纽带、桥梁作用,以优质的中介服务,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安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家对技术中介服务组织推动成果转化所需资金要给予信贷政策上的支持,对其技术服务性收入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加强领导和协调,完善安全生产科技管理体系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宏观管理、政策调控前提下,组织各方面力量,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衔接、补充、配套。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安排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关键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等。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全国安全生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的职能,加强综合安全生产科技管理和协调工作,努力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形成由各方专家参加对政府安全科学生产技术经费使用状况和国家重大安全生产科技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审议的机制。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是促进安全科技进步、保障安全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广开渠道,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除通过申报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增加国家补助经费外,应有计划地组织国家贷款的科技开发项目;把能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推向市场,形成科研与开发的良性循环;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此外,要与工伤保险改革相结合,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运用优惠的财税政策诱导、刺激企业加大对企业安全科技开发的投入力度,除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现行的投入激励政策外,要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储备投入,使其能够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安全开发储备金,做好企业的安全隐患整改,加大企业安全科研开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全运行,提供动力、储备后劲。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工作的开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证。通过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协作,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为安全生产科技事业发展服务。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启动、培育创新市场。

努力争取国家财政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科技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加强部级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装置和设备安全检测检验基础设施、石油和化工过程事故分析仿真模拟基础设施的建设。关键技术设备的配置上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注意现有设备的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切实满足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激励机制

安全科学技术与其它领域的应用科学技术有较大的区别,其成果往往体现在社会公益性方面,另一方面,制约和惩罚不安全行为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导致安全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或在短中期内较难体现。因此应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对一些以公益性为主、社会影响大的安全科技项目采用招投标制,并保证经费,使科研人员安心工作。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中,应根据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往往涉及多行业、多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汇的特点,应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推荐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在社会公益类评审组织内设安全生产技术组,对安全生产科研成果进行统一评审。

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科技专项奖励制度(或称“国家科技兴安奖”)。建立稳定的奖励资金来源,规范评审程序,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

6.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

推动石油化工、化学品安全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各石油大学和化工大学设安全科学专业,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安全科学研究人才,要注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设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开发型人才,以及市场经验丰富、既懂专业又善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专业知识兼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7.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

突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维护员工的生命和劳动尊严的安全文化。加大安全科学的普及力度,充分利用书籍报刊、广播杂质、电视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的进行化学品基本知识普及,努力营造以科学保安全促生产的文化氛围。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11

1成品油销售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1.1“原油进口双权”放开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7月商务部《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双权”放开[2]。地炼原料获得有效的保障,汽柴油产品质量得到全面升级,带来的直接利好是地炼开工以及盈利情况大幅度好转。

1.2成品油价格改革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3]。2017年5月,《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保留政府在价格异常波动时的调控权”[4]。成品油定价将由政府定价向企业定价、市场定价过渡,未来价格会进一步放开。

1.3消费税改革

2018年1月2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税1号公告,《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3月1日起开征混合芳烃、轻循环油及稀释沥青等成品油“周边”产品的消费税[5]。消费税改革,解决了进口环节偷漏税问题,但在巨大的价差诱惑下,市场上逐渐形成一条由地炼企业、贸易公司、民营加油站、用油企业、不要票客户等组成的地下产业链。“劣币驱除良币”现象突出,不公平竞争更加严重。

1.4安全环保更加严格

2018年3月20日,新疆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2018年自治区安全生产工作要点》指出,“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装卸、运输和废弃处置等重要环节开展专项整治”[6]。自伊犁地区开始的地埋罐、撬装站、流动加油车清查行动,迅速延伸至新疆其他地区。随着安保、环保从严执法常态化,客户消费方式和购油渠道发生变化,逐步转入“以站代库”提货或定点加油。

2成品油销售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7]。

2.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新疆成品油销售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企业不断扩张,价格战、加油卡优惠、周末促销、开展洗车服务、合资联营等竞争方式层出不穷,对经营管理产生了很大营销。

2.2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正式打破石油行业壁垒[8]。目前,我国民营石油企业主要从事中小型炼化、仓储、批发和零售型企业。“原油进口双权”的放开,地方企业、民营资本、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形成产业链,推动市场竞争向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升级。进而将凭借人工成本优势不断扩大市场经营份额。

2.3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成品油的替代品主要有天然气、电能等新型能源。随着环保越来越受重视,天然气将“大放异彩”,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已将天然气业务作为战略重点,通过强化天然气项目投资等一系列措施,抓紧天然气业务抢滩布局。BP预计,未来20年约三分之一的新增能源需求将由天然气满足。电动汽车的加速发展,对汽油影响深远。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内充电基础设施迎来高速建设期,电动汽车发展步伐加速[9]。

2.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新疆成品油销售企业,无论中石油,还是中石化,均为上中下游一体化销售企业。资源主要由上级公司通过配置计划的方式供应,少部分资源缺口通过串换的方式由对方公司供应。因而可以说,成品油供应商对成品油销售企业影响特别有限。2.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随着环境的变化,用油行业也在发生变化,客户讨价还价能力越来越强。对于大小客户的价格区分也逐渐模糊,很多客户在洽谈业务时均已了解到其他客户的市场价格和主营单位的优惠政策,谈判已渐渐不再适用循序渐进的规律,更多的时候都是直接亮出“底牌”。另外,“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传统的成品油销售市场也开始崛起。三五个中小客户“抱团成群”,联合起来向油品供应商要价格、要政策,议价能力大大增强.

3营销策略调整

3.1向终端小额配送转型

鉴于新疆部分地区安监、公安等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地埋罐、撬装站的清查整顿力度,部分终端客户的储油设施被停用。成品油销售企业要转变思路,树立“大经营”思维,统筹协调零售、物流、业务等部门,延伸终端网络,开展“以站代库”点对点配送,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

3.2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在做好传统油品直分销业务的同时,发挥终端网络营销优势,围绕客户多元化需求,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强化“油气非”融合,丰富客户服务维度。强化渠道拓展,充分发掘客户资源和人脉资源,发掘大型客户中企业机关、员工福利、员工自用等非油品需求。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借助社会加油站便利店、企业厂矿便利店等社会渠道进行代销分销,从而实现“油非共进”。

3.3向合资合作模式转型

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篇12

销售事业部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事业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各项业务均纳入相关的信息系统运行。事业部的业务主要依托油田ERP系统和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各项油气产品销售业务及油田自用成品油采购业务在油田ERP销售模块运行,事业部财务及石化产品结算业务在油田ERP财务模块运行,油田销售模块的业务由销售事业部主管;油气生产运行管理依托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1.事业部信息系统发展

销售事业部近几年为实现业务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相继开发了多个业务管理软件,在事业部管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有主要管理软件主要有调度管理系统、原油零销管理系统、原油月报管理系统、轻烃产品销售计划审核系统、原油含水考核系统、轻烃生产计划管理平台、轻烃生产计划管理平台(三产)、原油储运和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等8个系统,支撑这事业部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今年以来,销售事业部强化“信息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整合了八个信息系统,把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四个模块,将原油模块的储运地理信息、原油含水、含硫、原油销售计划、运行、库存、销售量、销售价格等,天然气模块天然气管线网络图、产气量、销售计划、销售量、采购量等,轻烃模块轻烃生产和轻烃销售、轻烃装置及设备信息、生产及化验有关数据等,石化产品模块石化总厂原油加工流程、主要装置情况及生产、库存和销售有关信息整合成资源库,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相关的分级报表和对比分析,确保为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详细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

1.1现有软件的优势

①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各个管理软件的使用对于当前的工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辅助管理应用科室业务,支持了应用科室业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②初步规范了业务流程:各应用科室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初步规范了本科室业务流程,使本科室业务管理趋向于规范化。

③具备一定的运行经验:各应用科室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对于本科室业务的辅助管理作用,业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运行和操作经验。

1.2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缺乏统一规划:各应用科室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均基于完成本科室业务管理考虑,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数据共享,没有功能协调的统一设计,各系统之间缺乏相互关联,各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换困难,更谈不上随时查询统计,给综合统计分析、帮助领导提供决策信息造成了很大困难。

②标准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功能标准,各个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只是立足于本科室业务的某些业务,只是满足本科室的需求,没有统一的数据描述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功能标准。

③可扩展性不强:目前使用的多数软件系统受限于前些年的管理模式和基本要求,可扩展性不强。伴随业务的不断变化,目前的系统功能已经出现与业务出现不吻合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扩展优化。

2.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随着油田一体化生产经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油田将ERP以外的所有应用软件整合到45套系统中,“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油田销售运行管理的唯一平台,在ERP系统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规范化建设和集成ERP系统以外的业务模块,搭建一个与ERP相结合的可集成、可扩充的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原油、天然气、轻烃、石化产品销售和成品油采购从计划、运行、销售、结算全过程业务精细化管理,为ERP系统提供业务补充和功能扩展,更好地满足销售事业部管理的需要。

根据事业部业务运行需要,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在整合8个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板块的不同,将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四个模块。其中,原油模块包括原油储运地理信息、原油含水、含硫、原油销售计划、运行、库存、销售量、销售价格等信息,天然气模块包括天然气管线网络图、产气量、销售计划、销售量、采购量等信息,轻烃模块有轻烃生产和轻烃销售两个子模块,包括轻烃装置及设备信息、生产及化验有关数据管理和轻烃销售量、价格、库存等信息,石化产品模块包括石化总厂原油加工流程、主要装置情况、义和原油稳定站情况及生产、库存和销售有关信息。数据来源于基层单位或二级单位上报,统一数据源头。根据上报数据和ERP销售数据相结合,形成原油、天然气、轻烃和石化产品相关的分级报表和对比分析,为各级领导、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详细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支持销售事业部及相关生产管理部门高效率地完成生产管理业务,为提升事业部整体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系统安全上,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油田目前应用的统一认证方式,单点登录,统一应用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监控,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的建成,不仅提高了事业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而且实现了事业部生产、运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通过网络这个“高速公路”,将原油、天然气、轻烃、石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成品油采购从计划、运行、销售(采购)、结算等进行全过程的连接和监控,充分体现了事业部精细化管理水平。

目前,在领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相关的需求调研工作,预计11月完成科室业务办理功能模块、领导综合查询模块的调整与测试、开发与测试、完成ERP接口的申请与审批,从而提取ERP正式数据、进行第二轮系统培训与对接,12月完成历史数据补录工作、系统网站、业务办理各模块正式上线。

3.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云计算、HANA等的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信息人员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事业部在服务器管理和应用方面缺乏管理人才,需要请专业人员进行维护。

4.信息发展的下步设想

在完成油气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用系统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根据事业部业务流程,建立一套适合事业部实际业务运行需要的业务流转系统,将事业部科室之间的业务进行整合,实现单项业务流转的自动化,如建立经营分析系统、调度周报系统、价格调整系统等,将事业部各部门的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业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