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4 10:03:33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1

2.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新闻出版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新闻出版行业各类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已经转制为企业的新闻出版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6.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7.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新闻出版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8.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鼓励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9.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10.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

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1.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2.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一至十级职员岗位。

13.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4.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新闻出版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指导意见确定。

15.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6.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新闻出版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发展需要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国家重要新闻出版事业单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适当高于省、部(含副省级)主管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地(市)以下政府所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低于上述结构比例的原则研究确定,实行宏观调控。

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17.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8.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9.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0.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21.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22.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特设岗位设置

23.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特点和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2~-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4.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5.报社、通讯社、时政类期刊社等新闻事业单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一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二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三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副译审)一级岗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副译审)二级岗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副译审)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辑(记者、翻译)一级岗位、编辑(记者、翻译)二级岗位、编辑(记者、翻译)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编辑(助理记者、助理翻译)一级岗位、助理编辑(助理记者、助理翻译)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出版社、期刊社等出版事业单位中,编辑岗位和翻译岗位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审(译审)一级岗位、编审(译审)二级岗位、编审(译审)三级岗位、编审(译审)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副编审(副译审)一级岗位、副编审(副译审)二级岗位、副编审(副译审)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辑(翻译)一级岗位、编辑(翻译)二级岗位、编辑(翻译)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编辑(助理翻译)一级岗位、助理编辑(助理翻译)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中,技术编辑岗位和校对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副编审(高级校对)一级岗位、技术副编审(高级校对)二级岗位、技术副编审(高级校对)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一级岗位、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二级岗位、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一级岗位、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技术设计员(三级校对)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27.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8.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主体业务确定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主体专业技术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9.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必须符合新闻出版工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要求,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30.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31.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在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管理岗位的具体条件。

33.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4.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新闻出版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5.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符合准入控制的要求。

3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具体条件。

37.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8.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9.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40.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1.国务院直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人事部核准后实施。

国务院各部门所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2.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部门所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3.地(市)政府所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市)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44.县(市、区)政府所属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45.高等院校的出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按院校隶属关系履行核准手续。

46.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1条、第42条、第43条、第44条、第45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7.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8.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9.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50.根据新闻出版行业人才的特点,对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1.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52.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

53.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4.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55.新闻出版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岗位设置管理是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开创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新闻出版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尊重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切实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保证岗位设置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2

第三条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制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以下简称出版专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并实施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本暂行规定对所辖区域出版单位出版专业资格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对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进行管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的出版管理机构协助新闻出版总署对其所属出版单位出版专业资格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管理。

第四条出版专业资格是国家对出版从业人员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认定。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正式出版单位从事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编辑、出版、校对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六条出版专业资格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凡在正式出版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取得规定级别的出版专业资格,持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资格证书》上岗。

第七条凡新进入正式出版单位担任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或主编(副主编)职务的人员,除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下同)出版专业资格。无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资格者,应当在到任后的两年内通过中级以上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否则,不能继续担任出版单位上述领导职务。

第八条凡在正式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资格。否则,不能担任责任编辑。

第九条凡新参加工作进入正式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毕业生,应当在进入出版单位后的下一年度内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并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4年以上,方可参加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第十条新调入正式出版单位的在职非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调入后的下一年度内,通过规定级别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否则,不能从事相应的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第十一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可以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竞聘相应的出版专业技术职务:

1初级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可以竞聘助理级出版专业技术职务。

2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可以竞聘中级出版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二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1遵守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2大力传播和积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严格遵纪守法,依法进行出版活动。不参与任何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坚决不参与买卖书号、刊号、版号活动。

4遵守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竭诚为读者和作者服务,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第十三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要强化质量意识和导向意识。在工作岗位上编辑制作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时,要坚持正确导向,保证出版物质量。

第十四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应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学习和钻研出版专业理论和实务,了解出版行业动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应聘在职者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第十五条出版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从具备出版专业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用适合的人员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六条对本规定之前,已在出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其所在出版单位应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参加业务培训,使之在5年之内通过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出版专业资格。对经过培训仍不能通过相应级别资格考试的人员,5年之后不得继续在原岗位上聘用,出版单位要调整其工作岗位。

第十七条出版专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每3年登记1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凭所在出版单位介绍信、单位出具的最近连续3个年度的考核证明、正规院校或省级以上教育培训中心出具的最近连续3个年度的继续教育合格证明,到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第十八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在一个登记期内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1年,缓登1年;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2年以上,取消其出版专业资格,若再次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须重新通过相应级别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第十九条出版单位要对在职的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年度考核。检查监督和年度考核情况按年度书面上报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备案。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在1个登记期内有1次年度考核不合格者,缓登1年;凡在1个登记期内有2次年度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登记,发证机关取消其出版专业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出版单位可以将其解聘或调离。

第二十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在1个登记期内必须提供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资料,不能按要求提供资料者,缓登1年。缓登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继续教育,完成规定的学习要求,方可恢复登记。

第二十一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凡有1次缓登的,推迟1年报考上一级出版专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违反有关出版工作的规定,受到严重警告以上行政处分的人员,发证机关要取消其出版专业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5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工作。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3

评审会讲话致辞1各位领导,各位史志专家学者,同志们: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灿烂的收获季节,我们相聚在鸭河之滨,召开第二届新编《x县志》评审会,可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此举也将成为x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为此,我首先代表中共x县委、x县人民政府及全县万人民,对许主任在百忙中亲临会议,对各位史志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所从事的修志事业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大家关心、爱护和支持x修志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x县有修志、读志、用志的优良传统,把官修志书始终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历史文献。x历史上第一部县志编纂于顺治年间,乾隆年间由两卷扩修为四卷流传至今。第一部新编《x县志》始修于年,年出书,历时十年,被评为省史志成果一等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了解x、推介x、考察x、投资x的平台和载体。第二届新编《x县志》从年开始编纂,历时五年,记载了——x年x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个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后x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出版发行必将产生承前启后、沟通内外的文化桥梁作用。

我担任本届x县史志编委主任,把第二届《x县志》编修成有益当今、惠及后世的传世佳作,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对此,我感到无比光荣,也具有很大压力感。我们已经从全县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看待和支持修志工作,把修志列入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向全县通报进展情况,阶段性工作都要做出安排,平时遇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但x是个部级贫困县,基础差,底子薄,人才短缺,修志人员能力和水平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评审稿非常难能可贵,县委、县政府也是十分满意的,但志稿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与出书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殷切希望能够借助这次评审会议,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赐教,充分发表真知灼见,多多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虚心学习,认真听取,把这些宝贵的意见融入志书中,树立精品意识,努力编修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无愧当今和后世的一代佳志、良志。

我们将努力为这次会议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研讨环境,但x食宿接待条件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大家谅解。x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步入黄金时期,希望大家在评稿之余,对全县的其他工作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x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诚邀各位在会后或日后能够前来观光旅游。

最后,预祝评审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评审会讲话致辞2同志们:

刚才观看了十几位同志所作的金融新产品演示,我很高兴,也很激动。尽管这些作品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它体现了普通员工心系农行的未来与发展,大胆开拓、积极创新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体现了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改革、主动献计献策的热情和活力,在此,我代表分行党委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有希望,一个企业,只有创新,才有光明的前景。今天,围绕创新这个主题,我想简单谈三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增强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就必须加强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学习应该是全面的、广泛的,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我们既要认真学习掌握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又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等,特别要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以求知识的常新。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威力。我们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设计者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善于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反映,想方设法解决和弥补这些问题而产生的,这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适应形势需求,树立创新理念

今年以来,分行党委提出了“诚信、创新、稳舰规范”的企业文化理念,把创新提上了重要日程。这就要求广大员工在思想上进一步解放,观念上进一步更新,提倡“敢为天下先、勇于实践、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理念。树立创新理念,首先要强化市场观念。分行当前进行的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观念,创新市场策略,拓展市场渠道,创造经济效益。其次,创新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如果脱离岗位谈创新,工作就会失去重心。因此,树立创新理念,必须以质量创效益,以管理创效益,以技术创效益,以服务创效益,使创新真正体现在全行员工具体的岗位实践中。

三、丰富创新载体,深化创新内涵

分行团委组织的这次新产品演示评审活动是鼓励员工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今后,还要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举办科技论坛、创新成果会、提合理化建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全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我行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大胆使用人才,为人才更好地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同时要让员工的创新潜能尽快转化为直接效益。在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推进企业形象创新,推进服务质量创新。通过服务品牌建设,推动服务产品、手段、内容的创新,塑造x行全新的企业形象,把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转化为对客户更有效、更强大的吸引力。

评审会讲话致辞3温州市场营销战役会议胜利召开本刊讯 20x 年 8 月 4 日上午,温州市场组织“夏季营销战役动员大会”在世纪酒店多功能厅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以岛屿式会议模式,分组记 分制的计分原则,将五个部分成十个组,最后按照每组表现评出第一名并获取公司奖励的形式进行,意在强化公司经营与营销理念,调动大家会上 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能更好的把握会议内容重点。那么本次会议都谈到哪些内容呢?公司王总首先对七月份工作进行总结并重点对八月 份工作进行展望。随后会上优秀同仁发言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最后宣布七月份享受高职级领导干部与七月份晋级员工,并对优秀同仁进行表彰。

会上,王总首先公布了 20x 年 7 月份团队销售英雄榜,三部以~的销 售额喜获第一名;20x 年 7 月份销售英雄榜:七月份优秀员工前五名与七月份优秀新人前三名;最后明确 20x 年夏季战役 8 月份重点工作思路:主 要内容如下: 内容涉及公司策略,略。 会上,一部呈程(交流主题:《调整工作重心,提升夏季销量》,他在 ) 谈及怎样调整工作重心上主要分享两点个人建议,即利用好以前回电,持 续不断服务顾客。 二赵娜 (交流主题:《只要肯用心, 就没有做不好的销售》, ) 她通过讲述自身的成长历程,意在让新员工懂得销售的过程并对新员工提出三点建议: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切记不可盲目跟风,自己判断,到底 想要什么;做好销售要有良好的心态,即心理素质;学会总结。三部白野 (交流主题:《用心投入工作,创造更好业绩》,白经理通过讲解自己的销 ) 售经验,深入浅出,让各位同仁受益匪浅,随后带领自己的团队做才艺表演并成为本次大会得分最多的组。

在大会上,李副总宣布了公司七月份享受高职级领导干部的决定和二 部王伟任命为部长的决定。随后主持人宣布七月份优秀员工前五名与优秀新人前三名并对七月份晋级员工进行表彰。 大会最后由公司王总对本次员工大会获得胜利的以白经理为组长的亮剑队颁发奖品,伴随着颁奖音乐的结束本次大会也宣告圆满结束。这是一 次充满激情的大会,会后相信各位同仁也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相信:我们的未来必将充满阳光,我们的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 预祝全体同仁在未来生活中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评审会讲话致辞425日-26日,x年度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出席会议并讲话。柳斌杰指出,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是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传播力的重要保障,是推动新闻单位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是选拔行业高级人才的重要手段。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

会上,柳斌杰为第八届全国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在总结“x”时期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时柳斌杰说,“x”以来,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人才建设总体部署,根据新闻出版业“人才兴业”战略规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评审导向、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建立健全评审导向、人才评价、合理流动、激励保障、科学管理等“五大机制”,遴选出一大批德才兼备、学识能力俱佳的高层次人才,这些高端人才在各自新闻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有许多同志已经成为新闻行业的领军人才。他指出,5年来,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推荐人才过程中,评价方法日趋完善、评审程序不断规范和完善、评审质量逐年提高、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推动了新闻专业高级人才队伍建设,而且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积累和储备了宝贵的高端人才资源。

谈到“x”时期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重要意义时,柳斌杰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明确了目标。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闻出版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需求,着眼于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业“x”时期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将重点扶持300名新闻出版名家、培养1000名新闻出版领军人才、1000名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眼光的行政管理人才、5万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万名外向型国际化人才、18万名战略新兴产业人才、40万名高技能人才和1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这一目标为进一步做好“x”时期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建设好新形势下新闻专业高级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柳斌杰对本次评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各位评委,要严格标准,规范做好高级人才评审工作,评出理想信念坚定的新闻高端人才,评出学识能力俱佳的优秀新闻高端人才,评出善于创新的新闻专业高技能人才,评出有崇高职业精神的新闻高端人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各项评审工作,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评审工作质量,在严谨细致中努力打造“阳光职称”。

柳斌杰还就新闻工作如何积极应对新媒体新技术挑战,大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以及如何改进职称评审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李东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位评委本着对我党新闻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遵照评审工作规则、程序的要求,体现出了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坚持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这三个突出特点,保证了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参评人员,保证了评审工作的质量。可以说,这次职称评审工作,很好地发挥了选拔人才、评价人才、鼓励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新闻队伍结构优化,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本次参评人员共有126名,经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等

评审会讲话致辞5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主要是就如何;开展活动,更重要地是通过整个创建过程,实现对医院;刚才一一一一下面,我就做好创建迎评工作再补充几点;二要统筹兼顾;医院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医院的历史、现在与将来;三要狠抓落实;四要加强领导;作;同志们,创建“二级”医院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主要是就如何做好迎接创建二级医院评审验收最后冲刺阶段的工作,再做一次全面动员和紧急部署。应当说,前阶段,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为创建“二级”医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并且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创建,医院管理资料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有所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医德医风得到明显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艰辛付出,也离不开医院管委会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我想,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氛围和工作态势,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回报。但是,另一方面,在充分肯定我们前阶段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创建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四个不到位”:一是少数同志认识不到位,一是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资料整理归档不到位。三是少数同志技术操作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来不得半点懈怠,来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半点侥幸,一定要高度重视,严阵以待,决不能因此造成大的失误和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工作大局。医院等级的评定有着十分严格和详细的规定,内涵丰富,刚性要求高。在创建过程中,既要突出工作重点对症下药,也要把握难点协同作战,更要统筹兼顾狠抓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大家要正确地认识到,创建二级医院是加快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创建工作不只是对照标准公式化、概念化地开展活动,更重要地是通过整个创建过程,实现对医院工作全方位的检查、评估与促进,目的是提高综合竞争力,从而加快医院发展,评审工作是促进我们医院各项工作向前推进的动力。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从而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加强医院建设、加快医院发展。创建二级医院也是提高医院档次,提升医院形象、打造医院全新品牌的一张重要名片。创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社会形象,直接影响到医院的业务建设、学科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创建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医院所有干部职工要把思想统一到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安排上来,把创建工作作为医院实现追赶跨越、医护人员实现锻炼提高的“革新”机遇,把创建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技术、学习管理、提高素质、开拓思维的实践历练,全院上下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切实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刚才一一一一下面,我就做好创建迎评工作再补充几点意见。一要突出重点。要对照二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认真疏理、查找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存在的“硬伤”,以问题为导引,以问题为着力点,采取得力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创建工作成效。要根据创建需要多与卫计委联系,作好有关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要统筹兼顾。创建工作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医院的历史、现在与将来。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评审标准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分类完善,确保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硬件建设等各方面做到不漏、不缺,遇到困难不回避,不退让。在自评过程中,要逐项核对,认真开展“回头看”,使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务求基础好的项目指标优化,基础差的项目也符合评审要求,让考核专家满意,让所有参与创建工作的同志们满意。

三要狠抓落实。创建过程是艰辛的,但满意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这次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创建工作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改进是基础,落实是关键。全院上下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时间倒排、目标倒排和任务倒排,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快速推进。医院所有干部职工要全身心参与,讲团结,讲奉献,顾大局,遵守创建工作纪律要求,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四要加强领导。管委会要加大对创建“二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力度,帮助医院顺利创建。全院上下要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决策指挥高度统一,行动步调高度统一,切实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落实同力,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强大的创建工作合力。对涉及到多个科室共同完成的指标,要有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科室之间的要及时交流沟通,相互完善,高效有序地共同做好工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4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信息的时代,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图片在新闻、传媒、科研、考证、广告宣传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需要大批的摄影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已经设立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五百多所,而设有摄影课程的高等院校有七百多所。”①按理说,完全可以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可社会对高质量摄影人才的需求仍十分迫切。这种人才供求矛盾的出现,与我国新闻摄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

一、缺乏对摄影教育的重视

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技能。然而,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形式基本上都只是在高校中设立新闻摄影课,少有新闻摄影专业。目前,新闻摄影主要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先修课程。其课时只有54个到72个学时左右,教学内容包括摄影技术和新闻摄影理论两大部分,而内容大都一成不变,理论思想相对滞后。这与新闻传播业对摄影专门人才,尤其是图片编辑和摄影总监的需求极不相称。

摄影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摄影作为其他专业辅助课程的教育理念,加强摄影教学。如前文所说,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摄影课程,但是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且大多是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而已。然而,在这个多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摄影其实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无论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图片社,还是企事业单位等,都需要摄影专业的从业者,学好摄影更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从以往将摄影作为其专业辅课程的观念中走出来,改革摄影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到摄影是人类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加强相应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考虑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学业与就业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使之能够更快地为就业作好心理及专业上的准备。

二、缺乏精通理论与实践的教师

2009 年 9 月出版的《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中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摄影教育现状调研的数据显示:自 1999 年至今,10 年间国摄影院校在各个层面都出现了长足的发展,专业师生比由原来的1:48 发展为 1:16,②师资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硕士学位及中高级职称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确,师资队伍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对于摄影这门技与艺相结合的专业来说,单一的学位及职称的提高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课程讲授的好坏,也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理论,又能懂得摄影实践。这样的教师讲授的课程才会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如果只懂理论不懂技术的老师讲课,总觉得隔了一层;如果只懂技术,不懂理论的老师讲课,往往缺乏逻辑和理论深度,流于肤浅。

与我国不同,美国新闻专业课的教授一般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是新闻从业经验,而不是博士学位,更是一个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因而,摄影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摄影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或到企业去锻炼,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者应该开阔视野,不拘一格地聘用人才。关于教师的聘任,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可以利用各种讲座或开设实践课程等方式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摄影师来校作讲座、上课,使学生分享不同领域的摄影工作经验。各企业的摄影师是摄影界的先锋人士,他们了解摄影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懂得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摄影需求。他们来校讲学,不仅带来最新的摄影信息,而且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一扇窗户。

第二种形式,就是学校和与之有合作的企业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实行“双师”结构教学,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双向培养的人才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精通理论与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

三、 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传统新闻摄影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很少涉及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多介绍一些突发事件、单幅照片的拍摄等,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就业后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摄影技术过关了,但缺乏网络传播技术的实践经验;新闻敏感与判断能力不足,思维缺乏创造力;对新闻摄影的认识过于平庸和概念化;对新闻摄影的自身发展和电视摄影的交互发展缺乏前瞻性;这显然不能适应今日社会的需要。

如今用图片传达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新闻图片报道范围已有较大的延伸,所以今天的新闻摄影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而设定,不仅需要加强突发新闻图片报道,还需要对事件进行评论、表达自己观点的纪实摄影。同时,还需加强图片内容教学,而过去对新闻摄影的图片教学重视不够。由于图片不可翻译性,所以应要求学生做到用图片突出需要传达的准确信息,最大限度抑制干扰信息。新闻摄影教学必须按照图片学习自身的特点读图、制图,从图片本身入手,研究图片的本意、寓意,将图片研究上升到视觉文化的高度。此外,还应注重新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新闻道德的培养,养成不干扰新闻主体思想的习惯;同时注重电子信息传播处理技能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摄影教学中,可以缩减传统暗房制作的教学内容,数码摄影的出现对传统暗房制作冲击最大,现在有许多学校已经缩减甚至放弃了传统暗房,纷纷建起了数字暗房。对于新闻摄影专业教学来说,传统暗房中黑白、彩色胶片的冲洗处理可以缩减或舍去,由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代替。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缩减感光材料、曝光控制、彩色摄影基本理论等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近年来,我国高校摄影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对此,应认真总结经验,合理科学的开展摄影专业教育,避免草率设置专业和过热发展,对我们所热爱的这一专业的发展负责任地展开研究,是每一位摄影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广泛开展摄影学科理论研究,进行摄影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摄影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与海内外摄影界、摄影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最新摄影教育思想,科学借鉴国际先进摄影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中国摄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进一步成熟。

注释: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5

由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2005年10月出版。“黄皮书”显示,全国各类新闻从业人员的总数已超过75万人。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呈现出五大特点:首先,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其次,媒体经营管理已成为各媒体的重要组成人员;第三,记者新老更替日趋明显;第四,从业人数占人口比例明显加大;第五,女记者比例越来越高,达到41%。

据介绍,到2005年1月底,全国经审核发放的新版记者证已达146541件。其中,报纸和新闻性期刊领取新版记者证的有7万多人,电台和电视台有6万多人,通讯社约有2000人。

新闻队伍中的人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这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工作强度所决定的。对于新闻敏感的要求以及较高强度的工作程度,使得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偏低。在近15万名新闻记者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其中20-30岁青年人最多,占29%;30-40岁中青年人占27%;40-50岁中年人占24%;50岁以上者只有20%。

【学历层次趋高】

新闻队伍学科背景构成广泛,新闻专业占30.60%,其他文科专业占56.20%,外语专业占4.70%,理工农医专业占7.80%。

新闻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拓宽、提高:管理人才要求讲政治、会经济、懂技术操作;经营上的高素质人才则需要科技、经营背景等;而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报道,例如经济类、法律类等内容,专业人员则更具有优势。

新闻队伍中,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体,有向高学历层次发展的趋势。据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统计,在2005年1月底已经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的近15万名新闻采编人员中,98%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最多,为64%;硕士学历者占13%;拥有博士学历的占1%。

【人才结构呈橄榄型】

目前,我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采编人员为主体,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而据统计分析,合理的媒体人才结构应该为哑铃型,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日常工作人员比例较小。眼下媒体的普遍情况是:

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媒体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是广告管理人才,即管理和指导广告规模经营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节目的推介和经营人员。目前,媒介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搞好内部管理、带动经营至关重要。

缺乏高水平的采编播人员。目前,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饱和,但平均水平不高,缺乏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

总体来讲,新闻媒体主要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在专业方面,缺乏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传媒经营人才稀缺】

在各类有缺口的人才中,最缺的是传媒经营人才。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迪斯尼各路跨国传媒争相向中国进行渗透并取得“落地权”,急需大量既熟悉内地媒体市场、又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的本土高级媒体人才来扩大市场份额,这加剧了高级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极端稀缺的状况。

有关专家指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才必须是一位“传媒职业经理人”。发行人、总经理、总编辑、内容总监、发行总监、广告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以及网络媒体的首席执行官等,均可称为“媒体职业经理人”。他们不仅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经营头脑和才干,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既能够在传媒产业领域从事专业性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能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实现传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之前传媒市场化程度低导致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随着改革日益深入,中国传媒业在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向了市场。专业的经营型人才和策划人才立刻出现人才空缺,大多数报社、电台、电视台的管理、策划人才都是媒体人出身,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是很好的编辑、记者并不代表精通管理。业内人士透露,年薪10万元就能够聘请到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但即使愿意花50万元年薪,也未必能够聘请到真正既谙熟新闻行业和传媒市场运作、又懂媒体管理和经营的高级复合型媒体管理人才。

【西部急需新闻人才】

目前,新闻媒体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广东、山东、浙江和四川等地的新闻队伍人员较多,而青海、、云南、海南和宁夏等地的新闻队伍人员不足。地区间的不平衡性还产生了“马太效应”,即经济发达地区新闻队伍越来越壮大且呈饱和趋势,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新闻队伍人数偏少。新闻人才呈现两种流动态势:孔雀东南飞和孔雀向北飞,即新闻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流动。虽然经济发达地区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新闻人才需求较大,但是中国的西部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同样需要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薪酬篇

【从业人员薪酬多样化】

智联招聘网在2005年“记者节”前后对媒体行业展开的薪酬调查显示,64.6%的记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3000―4000元的比例有12.9%;4000―5000元之间的比例有9.7%;5000―6000元和6000―8000元的比例都是6.5%。

据太和顾问对国内媒体行业薪酬的调查显示,媒体薪酬结构较为单一,整体走势趋于平缓,远比IT、快速消费品行业缺乏竞争力。平面媒体行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重视,没有使薪酬发挥其“吸引、激励、保留”人才的基本作用。媒体中只有广告部门的收入相对较高。

跳槽篇

【媒体人才流动加剧】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媒体从业人员服务于一个媒体的平均时间是10.5年,并有进一步缩减趋势。有人指出,中国新闻人才的流动开始进入新时期。

有人称传媒业是座蕴藏丰富的大金矿,媒体扩张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新生报刊如雨后春笋,有实力的大媒体更是办子报、增版面、成立新闻集团。媒体在扩张,人员当然也要增加,于是各家媒体高招迭出,招揽“各路好汉”。

如今,中国媒体用人制度已逐渐从以前隶属于国家党政机关的事业单位的框框中跳出,一些先行媒体都开始以聘任、派遣的方式招聘、使用人才,这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使人才流动开始简单化。

聘任成为不少媒体招揽人才的主要方式。和正式员工相比,这些招聘人员工资完全按照工作量来计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他们与所在单位的联系相对松散,主人翁意识也比较淡薄,有更好的机会常常会义无返顾地离开。

【促使媒体人跳槽的因素】

机会和物质保障是人才发展最主要的两大促进因素,也是导致大多数媒体人跳槽的主要原因。

■发展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好的机会就意味着拥有好的前途,在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的现代社会,有一份有前景的事业要比端铁饭碗可靠得多。

■物质保障

1、户口。对那些一心想入驻大城市的媒体人来说,户口是一道大门槛,许多单位招人都仅限当地户口,而解决户口的用人单位大多要与人才签5年左右的合同。对已成家立业的人来讲,没有户口,孩子入托、上学将面临很多难题。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把单位能否解决户口放在首位。

2、住房。住房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过去人们安安稳稳地为一个单位效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福利分房,现在,为了有个栖身之所,有人不得不选择跳槽。

3、薪水。在许多人看来,薪水是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高薪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高能力。一个每月拿4000元的记者和一个月薪8000元的记者站在一起,人们很容易认为后者更有能力。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有媒体人选择跳槽。

职业指导篇

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突出的策划能力,能够根据记者上报的新闻线索迅速找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发现最贴近读者的切入点,从而组织专题报道。

记者除了对文字能力的要求以外,还要求有很强的社交能力,能和采访“条线”建立良好关系,打通新闻来源渠道。业内人士指出,记者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一个合格的记者,必须要有新闻敏感性,脑子要灵活。因此那些表面看来“不安分”和充满好奇心的人才是比较适合做记者的。

另外,作为一个称职的记者,应该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决不能让自己主观的感受影响对事件的报道,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左右观众的看法。真诚地对人,才能获得最真实的资料;如实地报道,才能表达自己的意念。

记者编辑要能勤奋吃苦。有些学生学历高,专业也好,但不能吃苦,采访不花工夫,写稿马马虎虎,这样的从业人员很快就会被淘汰。

不少媒体招聘时很看重学生高中时的语文成绩,因为高中成绩好说明基本功扎实。至于专业,学经济、法律、历史、国际政治的学生会比较受欢迎。近年来,各家媒体招聘记者,要求新闻系毕业的约占一半。

【人才如何选择媒体】

人才选择媒体要考虑6点:

第一,考虑个人意愿和目标。想进入什么性质的媒体,自己未来成长的路线怎样设计,这是特别重要的。

第二,媒体的地位和“长”势。有的人愿意做财经,就去《财经》杂志,做IT就去《计算机世界》,这叫大树下好乘凉,但缺点是在大树底下长不出树来。另外看“长”势,中小型媒体现在发育不太“茁壮”,但前景不可小视。

第三,媒体的需求。人才最好是选择急着想要自己的媒体,这样比较受重视,干起来也比较“顺气”,成长发展也相对比较“安全”。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6

××广播电视台现有人数557人(含内退和其他人员、不含部门和栏目聘),在岗人数516人,其中在岗的事业编272人、企业编65人、台聘179人。

从业人员学历:研究生6人(均为党校在职研究生);本科218人;大专173人;大专以下119人。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20人(其中正高1人);中级94人;初级179人。

年龄:30岁以下128人;31-40岁229人;41-50岁119人;51岁以上40人。

二、制约广电事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广播电视台拥有三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和一个网站,内设21个部门,涉及记者、编辑、导演等十多个岗位,自办栏目共有30多个。随着节目栏目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从而出现人才匮乏、事业发展受阻的现象。剖析当前我台人才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制约因素:

(1)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偏高。我台大专以上学历约占全台人数的71.3%,整体素质正在不断加强和提高,但在这些人员中大多数是非广播电视相关专业毕业的,有许多一线记者、编辑是专业不对口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制约了节目质量精品化;

(2)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缺乏,高层次广告经营人才、高级文艺编辑、非线编优秀技术人才、大型节目撰稿人、大型文艺晚会主持人等方面人才空白。电视新闻男播、男主持已空岗两年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台实属罕见;

(3)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不足,占总人数的52.6%,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仅20人,且45岁以上占多半,不少同志已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其中正高职称的只有1人,这在省会城市台中是少见的。并且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放在合适的技术岗位方面考虑不多,做得不够;

(4)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竞争、流动的机制和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人事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直接影响到能否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

1、要创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要突破“有高学历、有高职称才是人才”的局限,重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把凡是能够为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视为必需的人才。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际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对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在编人才与台聘人才都一视同仁。按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才而用,用其所长、挖其所能,实事求是地善待人才,合情合理地使用人才,使职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职工个人的利益与单位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立起台兴我荣、台衰我辱的思想观念和敬业爱岗、以台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为建立科学的人事人才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2、要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健康科学、行之有效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

人事人才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多年来,××广播电视台注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在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建立总工程师负责制,相关栏目推行制片人制,重要节目(栏目)实行首席记者、责任编辑和主播制度,优秀主持人实施年薪制,行政管理方面也实行了主管制。在广播旅游频率(广播95.4频率)试行总监负责制运营,下放权力,总监对节目质量、广告效益、人员调配等负总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营,为人事人才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下一步要积极稳妥地根据广播电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取消原有的工资发放渠道,积极推进二次分配,实行岗位管理与收入分配相挂钩,同岗同工同酬,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质加薪,搞活内部分配,打破传统分配模式,逐步建立起积极畅通、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局(台)对工资收入实行总量上宏观监控,微观操作上下放分配权限,鼓励能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的业务部门实行第三次分配,收入上不封顶,下保最低工资(以××市最低工资标准为准),对优秀人才、关键岗位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分配倾斜,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3、要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积极推进评聘分开和聘用合同制管理

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竞争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扩大干部竞争上岗的层次和范围,允许台聘人员竞聘中层干部,把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优秀中层干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事业单位要实行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增强职称评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动员更多人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过少、技术含金量低等局面。同时,专业技术职称聘用要与岗位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设岗、按需设岗,唯才是用、唯能重用,通过公开竞岗,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对于高学历低能力或高职称低水平的同志要实行“低聘”,对能力强、业务精、业绩突出的底学历或低职称人员实行“高聘”,彻底打破光看学历和职称、不管水平能力的传统模式。

为了使干部使用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进入长效的科学发展轨道,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和团队合作精神,配套建立分配制度,做到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高能低,激活人才使用机制。要全面实行聘任制,《劳动合同书》签订率努力达到100%,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实现由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度,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安全感和创造力,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4、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7

一、人员队伍建设现状

__广播电视台现有人数557人(含内退和其他人员、不含部门和栏目聘),在岗人数516人,其中在岗的事业编272人、企业编65人、台聘179人。

从业人员学历:研究生6人(均为党校在职研究生);本科218人;大专173人;大专以下119人。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20人(其中正高1人);中级94人;初级179人。

年龄:30岁以下128人;31-40岁229人;41-50岁119人;51岁以上40人。

二、制约广电事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__广播电视台拥有三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和一个网站,内设21个部门,涉及记者、编辑、导演等十多个岗位,自办栏目共有30多个。随着节目栏目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从而出现人才匮乏、事业发展受阻的现象。剖析当前我台人才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制约因素:

(1)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偏高。我台大专以上学历约占全台人数的71.3%,整体素质正在不断加强和提高,但在这些人员中大多数是非广播电视相关专业毕业的,有许多一线记者、编辑是专业不对口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制约了节目质量精品化;

(2)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缺乏,高层次广告经营人才、高级文艺编辑、非线编优秀技术人才、大型节目撰稿人、大型文艺晚会主持人等方面人才空白。电视新闻男播、男主持已空岗两年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台实属罕见;

(3)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不足,占总人数的52.6%,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仅20人,且45岁以上占多半,不少同志已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其中正高职称的只有1人,这在省会城市台中是少见的。并且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放在合适的技术岗位方面考虑不多,做得不够;

(4)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竞争、流动的机制和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人事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直接影响到能否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

1、要创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要突破“有高学历、有高职称才是人才”的局限,重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把凡是能够为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视为必需的人才。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际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对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在编人才与台聘人才都一视同仁。按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才而用,用其所长、挖其所能,实事求是地善待人才,合情合理地使用人才,使职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职工个人的利益与单位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立起台兴我荣、台衰我辱的思想观念和敬业爱岗、以台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为建立科学的人事人才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2、要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健康科学、行之有效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

人事人才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多年来,__广播电视台注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在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建立总工程师负责制,相关栏目推行制片人制,重要节目(栏目)实行首席记者、责任编辑和主播制度,优秀主持人实施年薪制,行政管理方面也实行了主管制。在广播旅游频率(广播95.4频率)试行总监负责制运营,下放权力,总监对节目质量、广告效益、人员调配等负总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营,为人事人才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下一步要积极稳妥地根据广播电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取消原有的工资发放渠道,积极推进二次分配,实行岗位管理与收入分配相挂钩,同岗同工同酬,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质加薪,搞活内部分配,打破传统分配模式,逐步建立起积极畅通、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局(台)对工资收入实行总量上宏观监控,微观操作上下放分配权限,鼓励能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的业务部门实行第三次分配,收入上不封顶,下保最低工资(以__市最低工资标准为准),对优秀人才、关键岗位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分配倾斜,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3、要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积极推进评聘分开和聘用合同制管理

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竞争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扩大干部竞争上岗的层次和范围,允许台聘人员竞聘中层干部,把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优秀中层干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事业单位要实行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增强职称评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动员更多人参加专业技术职

称评审,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过少、技术含金量低等局面。同时,专业技术职称聘用要与岗位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设岗、按需设岗,唯才是用、唯能重用,通过公开竞岗,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对于高学历低能力或高职称低水平的同志要实行“低聘”,对能力强、业务精、业绩突出的底学历或低职称人员实行“高聘”,彻底打破光看学历和职称、不管水平能力的传统模式。

为了使干部使用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进入长效的科学发展轨道,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和团队合作精神,配套建立分配制度,做到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高能低,激活人才使用机制。要全面实行聘任制,《劳动合同书》签订率努力达到100%,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实现由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度,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安全感和创造力,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4、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8

虽然对网络编辑已经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但时隔5年,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在中国主要的网络媒体中,网络编辑职业内涵有什么变化,他们工作状况、工作满意度如何,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满足并真正适合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立足于中国主要网络媒体的实际,从职业社会学出发,将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全体,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结果,对当前网络编辑的工作状况、职业满意度、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需求进行描述,并联系相关社会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我们共调查了22家网站,首先将网站分6层: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综合性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长城网、大众网)、都市报业网站(北青网、新京报网)、行业垂直网站(搜房网、和讯网、赛迪网等7家)、其他类别(移动互联网站空中网、视频网站第一视频、社区网站猫扑网、期刊平台网站龙源期刊网);其次随机在每一层中抽取调查单位(见前各括号中);再次,由访员到调查单位当面发放问卷并当面回收,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5%。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网站高层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深访,共采访26位,网站中访谈对象以总编辑为主,也有总裁、副总裁及少数内容总监,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的研究方法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为总调查问卷的第五部分,研究内容又包括5个方面: 1.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3.掌握主要软件及程度;4.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语言;5.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前4个方面,分别从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考察。设计的问题按照不同分类,非常细致,可以看出目前网站和网络编辑本身对于各种技术、职业素质、计算机软件等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第5个方面,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一方面也是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此部分的答案对前几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问卷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分为不重要(不了解),2分为比较不重要(不了解),3分为一般重要(掌握),4分为重要(掌握),5分为非常重要(熟练掌握)。

我们按照前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编辑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在调查样本中,所有选项的均值为4.13,处于“重要(掌握)”与“非常重要(熟练掌握)”之间,倾向于“重要(掌握)”。从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的调查,我们已经看出,目前网络编辑工作的覆盖面很宽,包括文字内容的编辑、整合,网页的制作,专题的策划,甚至包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反映在网络编辑的能力结构的调查中,各种技术、素质需求数值普遍很高,也是一个佐证。(如表1)

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均值最高的是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可见,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

2.从职业素质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中,更侧重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包括新闻敏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等,而对文学造诣和技术敏感则没有那么重视。

3.从专业技能的前四位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各项的数值都很高,都介于“掌握”和“熟练掌握”之间。日常编辑单条新闻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栏目型的工作;而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技能。排在前四位的这些选项,包括面很广,也验证最开始的一个结论:网络编辑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很广,对新闻编辑、专题策划、基本技术都要求很高。

4.专业技能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3.75)、“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3.79)、“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3.8)。可以看出,这几种专业技能更偏重技术。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还是更偏重新闻编辑类的技能。

5.从网络编辑需要掌握的主要软件及熟练程度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网络编辑,网站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应用软件类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而对数据库或者专业的视频编辑的能力要求不高。

调查的数据中整体均值普遍偏高,而“职业素质”均值更是居于第一位,可以看出网络编辑要求各方面素质、技能都有所涉猎。而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关于基本素质的要求,采访新浪网总编室总监曾祥雪时,他有以下看法: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要强;技术方面的要求,图片、视频、原创文章能达到基本规范的标准即可;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没那么高,有一些是基本的模板,没有必要自己再设计。而新浪的网络编辑什么专业出身的都有。总之基本素质最为重要。

当然在所有职业素质当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 “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而要求最高的是“敏锐的新闻信息把握能力”,新闻编辑类素质最被网站所看重。

各大网站在选择网络编辑时重视传统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但这并不是单纯重视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恰恰相反,在职业素质各选项中 “媒体从业经验”的数值最少。可见很多网站在招聘网络编辑的过程中,并不在乎应聘者当前拥有的工作经验等具体的技能。相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网络编辑所需的潜在素质。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对此发表了看法:“现在对网络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编需要了解互联网,理解如何做新闻。要能够给技术人员提出需求,或者是共同开发内容产品。对于现在的网络编辑而言,新闻敏感性以及对整个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

专业技能的各选项数值中,“网络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排在第一位,“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被看成第二重要;“专题策划与制作能力”紧随其后,被认为是第三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日常编辑单条新闻所需要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策划型工作。

在对网络编辑要求日益提高,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的基础上,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突显出来。赛迪网总裁李尚通谈到关于该网站的网络编辑分工情况时说:“我们有很明确的分工,或者说不同层次的编辑各有侧重,对他们的工作量考核也不一样,比如编辑分成初级编辑、高级编辑。初级编辑有一定的原创量与专题量的要求,但是不做访谈;对高级编辑的发稿量相对来说会低,但是访谈量还有专题的量要高,尤其是访谈量。”

总体来说,新闻敏感性、学习能力、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项能力,也是网络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9

(一)本市各电台、电视台中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科教影视片中解说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外省市在沪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申报条件,且在上海取得《上海市居住证》满一年以上)。

(二)事业单位申报人员应由本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按岗位缺额进行推荐申报。

(三)下列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

1、本年度已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限的除外,需提供延长退休手续审批表);

2、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的;

3、任期内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令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

4、由于本人工作失误给国家或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损失的。

二、任职条件

(一)播音指导

1、政治条件。

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公德。

2、专业能力。

(1)能高质量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各种播音任务,检查、审评播音质量,解决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2)很好地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经考察表明能履行播音指导职责;

(3)担任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通晓播音业务,有较高的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

(4)实践中有创新,形成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3、学历、资历。

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对本专业理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并在省、部级及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5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二)主任播音员

1、政治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具有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有较好的公众形象。

2、专业能力。

(1)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播音任务,甄别播音质量,解决播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2)能够很好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

(3)能够担任播音教学和培养播音员的工作;

(4)能够较好地掌握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在业务上有显著的专长和特色,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3、学历、资历。

(1)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2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B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期间,对本专业理论有一定研究,并在省、部级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3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3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三、破格条件

对不符合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一般不接受申报。对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可破格申报,但必须符合上述政治、专业能力、语言、学述论著等条件。同时,在任现专业职务期间,必须是部级重大奖项获得者,并经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有关职改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四、申报材料要求

(一)对申报对象的要求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用16K纸打印,需盖单位推荐公章);

2、《业务报告(自传)》(3000字左右),重点说明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

3、报送论文。将已经的书刊封面、目录与论文装订一份,并由本专业2名专家就其理论水平、学术及实用价值提出书面评价意见,填写统一格式的《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

4、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外语、古汉语、获奖等证件复印件,按顺序装订(要求装订整齐、大小纸张一致,推荐单位需逐页审核盖章);

5、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录像(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6、申报者当年只能申报一个评委会的一个专业。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并填写承诺书(承诺书格式见样张)。

(二)对申报对象所在单位的要求

1、对申报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工作业绩)进行核实,明确核实意见,加盖单位或人事部门公章,并由负责人签名;

2、将申报对象聘任期满或晋升前考核结果和等次填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最后一页“考绩情况”内,并加盖单位公章;

3、《业务报告(自传)》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注明是否属实,并表明是否有岗位名额,加盖单位公章。

五、报送材料内容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16K纸打印件3份;

2、《推荐评审高级专业职务资格人员情况简表》12份;

3、论文:播音指导5篇,主任播音员3篇;

4、《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16K纸打印1份;

5、《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1份;

6、《业务报告(自传)》1份;

7、提交任现职以来能够反映本人真实水平、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8、2012年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情况一览表;

9、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第2-3页、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获奖等证书复印件各1份;

10、承诺书1份;

11、近期二寸证件照1张(办职称资格证书用)。

六、受理材料时间、地点、费用

1、材料报送日期:2012年6月18日—22日;

2、受理地址:静安区巨鹿路709号市文广影视局行政事务受理大厅;联系人:成老师;

3、申报对象每人付审定费800元(播音指导按总局标准另行收费)。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0-02

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此次修订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新媒体产业发展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网络、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将达60-80万人”[1]。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产业化的发展,全媒体化信息传播格局改变着媒体行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传播理念,也在改变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2012年新目录出台,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8所高校率先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3年,又有29所高校申报该专业。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必须着眼地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办学,才能更好地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如何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

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发展,各地高校新闻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教学点不断增加、各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愈加突出,导致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导致某一类型人才培养过多!

地方高校在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时,首先应明确网络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该对新媒体是什么有清晰的认知。笔者认为,新媒体就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开放性、融合性、交互性等特点。其次,应该通过调研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通过对教育部新专业公示的信息分析,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别于其他高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新媒体广告设计、策划、传播、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四川外国语大学则将复合型涉外信息传播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

伴随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疆传媒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并对新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新疆各大媒体、地方名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借助新媒体优势,积极构建全媒体化信息传播平台,以应对社会挑战和满足社会的期待。因此,新疆传媒专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为了深入了解新疆专业人才需求市场,昌吉学院通过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政府部门、新闻与出版机构、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数字媒体机构、网络公司等单位走访和发放《昌吉学院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市场调查》问卷,有效收回问卷370份。根据调研和问卷,昌吉学院确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从事网站策划、网站建设与管理以及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进行舆情监测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学科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否则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媒体实践锻炼经验,导致教师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美国新闻院校普遍重视师资的新闻实践背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教师“有严格的发表作品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经常在一些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新闻作品”。[2]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老师“有良好的职业经验……教师包括了在报纸、广播电视、广告公司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教授……几乎我们(密苏里新闻学院)所有的教授,包括那些有博士学位的教授都有过一些专业经验”。[3]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是提升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出台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到网站、报社、电视台等实践教育基地接受职业锻炼,深入新闻生产一线,了解新媒体信息生产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到专业课堂中去。同时,也可以聘请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深工作者,补充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总之,有效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教学改革,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各高校在准确定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形成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地方高校要避免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避免课程体系设置大而全,课程多而碎,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

不管是工具融合,还是内容融合,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要求是不会变的。面对信息传播平台的不断更新,新闻教育应当始终秉持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和职业理念。同时,培养新媒体时代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因此,在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兼顾新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掌握三个方面内容。课程设置立足行业发展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重视实践课程,贴近新闻生产实际。课程设置体系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接受良好的专业道德教育,又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就业中实现“上手快、后劲有”的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新闻理论课程

新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应遵循适度、够用原则。对于一个新专业来讲,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课程体系,可以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比如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就可以整合成一门课。同时,开设符合新媒体需要的前瞻性理论课程。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学习的迁移能力,为后续业务技能学习等养成必备的理论素养。

(二)强化融合新闻业务技能学习

面向新媒体行业岗位需要和技能需要,通过业务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专业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锻炼,让学生掌握新媒体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协调配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润物细无声式地融入新闻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重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职业道德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在新闻职业中的具体体现。由于利益驱使、媒体竞争激烈等原因,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即将步入新闻行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新闻专业人才,不仅仅要在业务技能上符合和满足社会需求,在新闻职业道德上也要经得起社会考验。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它应该是整个高校新闻教育体系的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作。

(四)新闻理念教育贯穿始终

新闻理念是新闻从业者所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担当,是一种特有的新闻人的精神,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是最基本的准则。缺乏新闻理念,有可能会导致职业道德滑坡。缺乏新闻理念,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在一次调研活动中,某报社总编就指出,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新闻理念意识不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该总编希望我们在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新闻理念的教育。新闻理念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其通过理论课、业务技能课、实习,甚至老师的新闻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一种内在素养。

四、整合和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关系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到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平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训场地等,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是指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两个部分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资源互补作用。在媒体不断融合的时代,更应该强调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互补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方面,不能也做不到大包大揽,因为我们始终赶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学生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开拓视野和思维,将校内所学和校外实际更好地结合。我们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时,应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学的分类,并进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评估,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五、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起到引导作用。新闻专业教育应该将理论素养的考核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偏重理论素养,实战时无法有效发挥;偏重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长远发展。考核应该以理论素养考核为横轴,实践动手能力考核为纵轴。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应以实战成果为主要考核内容,理论素养考核应注重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主要考核方面。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人才培养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做到各个环节的合理衔接。以科学严谨的办学态度,以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苟凯.新媒体人才战略探析[J].中国记者,2011,(8):60.

[2]蔡雯.如何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记者,2005,(8):63.

[3]蔡雯.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125.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11

作者简介:徐冰(1979-),男,浙江绍兴人,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学、教育技术、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72-03

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获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各类事件信息,从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教育是为今后从事新闻传播媒介的一条重要路径,但要成为一个真真合格及优秀的“无冕之王”,对高等院校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高校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就业,是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起点,是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学校发展核心竟争力的一个集中反映,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为了提高就业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必须不断的在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的同时,着力培养专业职业技能。高等院校只有培养出品德兼优,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就业要求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在市场经济诸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社会生产与经济建设靠劳动者来实现。知识和人才、素质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劳动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为重中之首,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教育,在校教育对形成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大力、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科教兴国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都曾经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片面、盲目的追求高学历教育。但实践证明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与能力大小直接划上等号。随着近年来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与人才观念的进步,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各项能力,务实地选择适合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由片面追求高学历转向实际能力的选拔。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从业者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竟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当今的产业化背景下,我国新闻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新闻行业发展。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既能提升将来从事新闻工作人员的自身道德素养、专业素质的需要,也是传媒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新闻学发展现状

随着新闻媒介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学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办新闻学专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办新闻类教育的院校呈现多元化倾向,有传统的综合型、文科型大学,也有理工类、师范类大学,一时间新闻类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有的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成人教育、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格局。

全国在校的新闻类专业学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1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而且通过各高校掀起的合并潮,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好和有机的重组与合并,这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加强自身的实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为扩招创造了条件。如北京大学2001年5月就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其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在更高的基础上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外,清华大学也于2002年4月将原中文系编辑学专业和传播系合并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越来越多的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也都开始增设新闻传播类专业,如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新设了编辑学专业,华中师范大学新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设了传播学专业,另有一些高校中文系里新设了电视文学课。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再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等主要方向,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新闻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新闻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新闻学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态势是良好的。中国新闻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同时,新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持。但是,在中国的新闻学教育空前繁荣的表象下,掩盖着一些深层次的危机,而这些问题又具有相当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现国内各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资质与授业水平方面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就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和提升。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一、德国新闻职业学院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地位

(一)德国新闻职业学院诞生的时代背景

1.人才培养模式由“学徒制”向“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过渡。

德国是一个有着优良职业教育传统的国家。曾在近现代德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业革命后,适应机器大工业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二战后德国重建历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往往被认为是促成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既为战后重建提供了大量急需技术人才,又通过提供教育培训解决了大批失业人口再就业的社会问题。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繁荣的同时,其自身也在政府的资助和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郑向荣, 2003)。而各个行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并催生新闻职业教育。

而事实上,也正是在战后德国的重建中,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新闻行业也开始出现了由职业学校承担,并与传媒企业紧密配合的新型专业化职业教育模式――新闻职业学院。

2.战后重建,百废待兴,亟需新闻专业人才。

二战后的德国媒体,在经历了纳粹统治12年的专制控制与审查制度之后,尽管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渴求达到了极致,但此时重建起步的状况却并不容乐观。从报刊到广播,其新闻报道都毫无起色地令公众失望。面对已厌倦和不再相信新闻的广大德国受众,媒体必须首先重拾公众的信任(Hermann Meyn,2001)。

而重建和打造新时代的德国媒体,一个现实困境就的人才的匮乏。纳粹时期的新闻工作者,要么去支持和宣传纳粹的理念,沦为服务于纳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要么就是无法容忍,或移居他国,或被投入集中营遭受虐待甚至折磨至死。而战争的结束,使那些在纳粹时期随波逐流的记者们又面临了一个零起点的新时代,必须要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况且,盟军进驻占领下的德国,为确保不再有忠于纳粹的极端分子存在,没有哪个职业如新闻工作者般再次经受严格的盘查。(Wolfram Schrag,2007:115-116)因此,彼时的德国媒体亟需大量适应战后重建需要的新生力量补给。此外,战后德国对纳粹独裁统治的反思,也促使公众对维护舆论自由的重视。而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新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群体,则被视为贯彻言论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于是,在原联邦德国(前西德)境内,自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诞生了德国第一批专门培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学校,如慕尼黑的德意志新闻学院(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1949),以及初建于巴德波尔(1950)、后移师柏林(1995)的基督教福音新闻学院(Evangelische Journalistenschule)等。

(二)德国新闻职业学院的历史地位

作为德国新闻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和重要代表,德意志新闻学院在2009年迎来了60周年华诞。6月29日,联邦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与重要政界和新闻界等千余人,在慕尼黑出席了德意志新闻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默克尔总理在演讲中,对这所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职业学院,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所担当的重要角色给以高度评价,并将德意志新闻学院称为“联邦德国成功历程的一个典型代表”。[3]而巴伐利亚州长、德国联盟执政党基社盟(CSU)主席泽霍费尔(Horst Seehofer)则盛赞德意志新闻学院为“严肃新闻的人才培养基地”。[4]窥此一斑可见,创办六十年的新闻职业学院教育模式,赢得了德国社会的肯定,并在德国新闻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肯定之外,最能对其历史地位形成说服力的,当属新闻职业学院所培养的遍布德国重要媒体的优秀毕业生。

尽管在德国新闻工作者群体中,毕业于新闻职业学院者仅占约13.7% (Weischenberg,S., Malik,M., Scholl,A., 2006)。但这些数量上不占优势的新闻职业学院毕业生,却为德国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来自各所新闻职业学院的那一份份其引以为荣的毕业生名单,就是强有力的证据。

以德意志新闻学院为例,其建院60年以来,总计输送新闻专业人才2026名[5],既有在默克尔总理演讲中所列举的德国著名一线电视主持人、记者耀赫(Günther Jauch) 和迈施博格(Sandra Maischberger)[6],也有如《时代周刊》总经理埃瑟(Rainer Esser)、《世界报》总编彼德斯(Jan-Eric Peters)、《明星周刊》总编培曹德(Andreas Petzold)、德国之声广播总编迪斯特(Uta Thofern-Dieste)以及德国联邦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出版部长威廉(Ulrich Wilhelm)等一大批重要媒体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掌舵人[7]。

类似的辉煌历史也同样是汉堡亨利南宁新闻学院(Henri-Nannen-Schule)的骄傲,该校自1979年创建以来,已经培养出了包括《明镜周刊》主编布鲁门克龙(Mathias Müller von Blumencron)、卢森堡电视台总编克劳培(Peter Kloeppel)、《世界周末》主编克泽(Christoph Keese)在内,活跃在各类媒体的共571名新闻工作者。[8]

二、新闻职业学院现状及办学模式探析

(一)有代表性主要新闻职业学院

1.德意志新闻学院: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职业学院,其前身维尔纳弗雷德曼学院(Werner-Friedmann-Institut),于1949年由时任《南德意志报》总编、《晚报》发行人弗雷德曼(Werner Friedmann)在慕尼黑创办,其办学思路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模式。该校从初创招生即吸引全德1700名报考者,最后选出4女17男共21名学生,开启了这所当之无愧为德国最负盛名新闻职业学院的光辉历程。截至2009年,该校共培养了2026名新闻工作者,优秀人才数不胜数。

迄今申请报考者热情不减,每年超过2000名年龄在28岁以下的报考者最后经过三关测试录取45名,开始其为期16个月的免费培训,课程及实践领域涉及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以及后来的网络在线新闻编辑等各个新闻业务门类。该校自2003年起另与慕尼黑大学联合开设新闻学硕士生项目,每年招生30名,学制两年,毕业可获得慕尼黑大学硕士学位。

该校为独立的新闻职业学院(verlagsunabhängige Journalistenschule),即独立于某家媒体企业的新闻学院,区别于由某媒体企业自己创办的新闻学院。(Wolfram Schrag, 2007:326)办学经费来源于社会各界捐款或资助,现任董事会主席为德国电视一台(ARD)节目总监郝雷斯(Volker Herres),也是德意志新闻学院第17届毕业生。[9]

2.科隆新闻学院(Kölner Journalistenschule):1968年建于素有德国“媒体之都”称号的科隆,创始人为科隆基督教与犹太教合作协会主席安高斯坦(Hilmar S. Ankerstein)等,也是一所德国著名的新闻职业学院。正如同在其校名备注(für Politik und Wirtschaft)里所强调的,培养政治、经济新闻工作者是其主攻方向。

该校具有自已鲜明的特色。首先,学生可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入学,不必如其他一些新闻职业学院或媒体实习项目所要求的须先接受完大学教育再申请,相应的入学年龄要求(24岁以下)也低于其他学校;其次,科隆新闻学院提供为期四年的职业培训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育,学生在接受新闻职业教育的同时,完成科隆大学经济学专业(并辅修政治学)学习,最终获得该校毕业证和科隆大学理学士学位,经济学和政治学专长也使毕业生更具竞争力;第三,该校也是独立于某一媒体企业或利益集团的教育机构,同时与各类媒体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第四,科隆新闻学院以其毕业生为基础组织俱乐部(KS-CLUB),充分利用其校友网络促进校内教学。当然,另一个与不少同行的区别还在于,科隆新闻学院是收费学校,按学生家庭收入情况,每生每学期(半年)0-2000欧元不等。[10]

3.施普林格新闻学院(Axel Springer Akademie):隶属于施普林格传媒集团,作为附属于传媒企业的非独立新闻培训机构,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施普林格培养和培训自己的编辑队伍。自1986年在柏林开办以来,已培训了1000多名新闻工作者。此外,还面向社会评选和颁发一年一度的施普林格新闻奖(Axel-Springer-Preis)。

该校以网络新闻编辑作为其主攻方向,学生在两年的培训周期中,第一个半年在学校上课学习,下半年则去集团旗下日报《Welt Kompakt》实践学习,而第二年的大多数时间则在施普林格所属的出版社各部门完成实习。在申请报考要求中,该校还特别强调了必须会一门外语。由于依托于强大的传媒集团,该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学生学习期间参与到施普林格旗下编辑部门工作,每月还可获得1200欧元的津贴,而其他新闻职业学院鲜有超出者。[11]

(二)“校企联姻”、“实践第一”的办学模式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不论是否由传媒企业创办,没有哪一家新闻职业学院会排斥与重要媒体的合作。附着于某一著名传媒企业办学的自不用说,即使独立于传媒企业的如科隆新闻学院者,也在不遗余力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着与各类传媒企业的“联姻”。而其中不言而喻的重要动力,则是根植于其专业化新闻工作者培养目标的“实践第一”的职业教育取向,这也是新闻职业学院的立命根基所在。这一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的事实予以证实:

其一,从新闻职业学院的董事会或咨询委会员组成来看,各校都力求拓展与各大重要传媒企业和政府或社会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以德意志新闻学院为例,其董事会由49家社会机构组成,其中,既包括了德国记者协会、德国记者联盟、巴伐利亚记者协会、巴伐利亚报纸出版商协会等德国及所在州最为重要的业界组织;也笼络了国家和地方举足轻重的传媒企业,如德国电视一台(ARD)、二台(ZDF),德南意志出版集团(Süddeutscher Verlag),古纳亚尔出版集团(Gruner + Jahr),慕尼黑默库尔报业集团(Zeitungsgruppe Münchner Merkur),《时代周刊》公司(Zeitverlag)等;以及一些主要政党和社会机构,如德国执政党基民盟(CDU)、德国执政联盟姊妹党、巴伐利亚州最重要政党基社盟(CSU)、宝马汽车公司(BMW),等等。[12]

其二,这一共同特色还鲜明体现在强调实践与实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这也是新闻职业学院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特征。从亨利南宁新闻学院的情况来看,在教学设计上区别于大学传统新闻教育,有三个重要不同:一是兼顾实践的系统化课程设置;二是对实践训练的细致监控和强化修正;三是对媒体各领域的系统了解。具体来看,该校将总计18个月(约77周)的培训周期设计为授课与实习间隔交错的形式,以报纸、杂志和多媒体为三个必修业务板块,重点强化应用技能训练。[13](见表1)

其三,从新闻职业学院的师资结构来看,一线资深新闻工作者是其主力甚至全部。以基督教福音新闻学院为例,学校只有一名校长、三名员工(分别掌司宣传、办公室、图书馆),所有导师和讲师都是来自外聘的传媒相关业务部门资深人士:柏林日报副总编、网络报主编阿尔黑克斯(Domenika Ahlrichs),黑森电台资深编辑勃纽斯(Volker Bernius),资深自由记者舒尔茨博士(Dr. Otmar Schulz)等四十余位。[15]此外,从其授课形式来看,大量以研讨班(Seminar)的案例教学形式出现,这种形象而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切合实际的交流,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三)恪守“精选少量”的招生规模,是各新闻职业学院另一共同特征

其一,招生量少。新闻职业学院的招生规模一向不大,即使招生数量多者如德意志新闻学院,也只有45人。与该校每年超过2000的申请报考者数量相比,其招生量实在少的“可怜”。各家新闻职业学院的学生席位一般都供不应求,每年的申请人数都几十倍于招生名额。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坚持小额招生,才确保了新闻职业教育的长盛不衰。

其二,精挑细选。新闻职业学院每年的入学申请者远远超过了为数不多的招生名额,传统的选拔程序首先主要通过专业考察及个人履历来初选,然后是书面测试,以及进一步面试。申请人的综合表现将最终成为决定录取与否的依据。(Claudia Mast, 1996:140-141)学生通常要提前一年进行申请,然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极少数胜出者获得入学资格。各校对申请者的要求和选拔程序大致相同,综合科隆新闻学院等各校官网在“申请报考”专栏(Bewerbung)里的介绍,一般有至少有两层严格细致的选拔:一是材料初选,即申请人报名后需按学校要求,提交个人简历及完成指定的新闻作品或论述报告等,学校对其提交的材料,组织专家组评选,从中挑出一百人左右进入下一轮;二是集中测试,初选入围者将在指定时间汇集到学校参加集中测试,一般要持续二到三天,常用的考试形式包括图片测试、常识问答、编辑评论、撰写新闻报道以及面试交谈等。而有些如德意志新闻学院等,还有一个自然淘汰的步骤或现象,即在第一轮选拔材料初选前,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申请人,虽然已报名,但因放弃提交相关材料而被第一批淘汰。

(四)新闻职业学院的几种不同分类和取向差异

各新闻职业学院尽管在作为培养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教育机构这一本质上无异,同样也拥有相近的培养目标。但从其办学背景、经费来源和办学层次等不同的方面,又可以区分为几种不同的小类。而前面所介绍的三个新闻职业学院,即是几种主要类型的代表。

首先,从是否依附于某一传媒企业来说,可分为独立性新闻职业学院和非独立性新闻职业学院两类。(Wolfram Schrag, 2007:326)前者如德意志新闻学院、科隆新闻学院等,尽管依然不断强化与传媒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但却保持对任一传媒企业的独立性,使学生以及其自身发展都可获得和利用更为广泛的外界资源,比如其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可选范围就比后者要大。后者有施普林格新闻学院、卢森堡电视台新闻学院(RTL Journalistenschule für TV und Multimedia)等,直接由某一传媒企业创办,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此企业员工的培养和培训,由于依托于强大实力的传媒企业,一方面办学经费获得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后台企业都会把实习和就业职位优先提供给自己所办的学校(Claudia Mast, 1996:305),并凭其企业优势培养更具某专业领域特色的学生。

其次,以是否收取学费为标准,可分为免费和收费学校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不仅有隶属某一传媒企业的非独立性新闻职业学院,还有广大依靠捐款与赞助维系的非独立性新闻职业学院,都奉行免学费政策,甚至还向学生提供学习津贴,如施普林格新闻学院的学生每月可获得1200欧元津贴。后者则相对较少,如科隆新闻学院,每学期收费2000欧元,是近年部分刚刚开始收费的普通大学学费四倍左右。当然,学校会依学生家庭收入有所区分,学费从0到2000欧元不等。此外还有开展远程新闻职业教育的自由新闻学院(Freie Journalistenschule)也收取学费,视不同周期的班级而收费每月80-280欧不等 [16]。而各校收费与否,与其经费来源和办学特点有着重要联系,就科隆新闻学院而言,学费收入约占学校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他的收入来源包括企业赞助、捐款、校友俱乐部会费,以及新闻业务工作报酬、来自基金会的项目经费和政府部门的拨款等,其中前三项之和约占总收入的45%,其余的每项大概占到4-7%。[17]

再次,从办学层次拓展方面来看,部分新闻职业学院正与其坚守传统的同行拉开距离。这方面的代表是科隆新闻学院和德意志新闻学院,前者与科隆大学合作,学生可同时在科隆大学完成经济学专业学分(并辅修政治学),最终获得科隆大学理学士学位,相应的其四年的学制在新闻职业学院中也是最长的;后者则在继续保持原新闻职业教育份额不变的基础上,自2003年起另与慕尼黑大学联合开设了培养新闻学硕士项目,每年招生30名,学制两年,毕业可获得慕尼黑大学硕士学位。

三、结语

总体来看,新闻职业学院能够在战后德国重建中诞生,并在六十年里得到长足发展,绝非偶然。德国曾先后出台了包括《职业教育法》在内的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郑向荣, 2003),使“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获得自上而下的立法保障与推动;而另一方面,企业由职业教育得到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民众则藉此获取了谋生的专长,自下而上的拥护也同样显著。同样的逻辑,自然也存在于新闻职业学院的办学经历中。

尽管记者在德国并不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职业,即记者只是一个自封的称呼,任何人都可以自称记者,而不需要通过任何机构的认证,(Claudia Mast, 1996:139)更没有统一的记者证之说。这种况状的形成是基于对德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解释(Reinhart Ricker,2002),也就是说,如果记者成为了一个被限定的职业,那么就相应造成其他人在通过媒体公开表达方面不平等的现实。但这样的逻辑,并不排斥新闻行业专业化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反而是新闻职业学院六十年的成功历程,赢得德国社会各界的认可。政府和广大社会团体的支持、媒体企业与申请报考者的追捧,以及新闻职业学院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都充分表明了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地位。

但是,正因为如此,或许忧患意识的缺乏,将成为其未来难以有效规避危机与风险的一大隐忧。2008年12月,柏林的《每日镜报》(Tagesspiegel)对另一所德国重要的新闻职业学院――柏林新闻学院(Berliner Journalisten-Schule)的财政困难进行了连篇报道,指出该校由于政府和社会支持资金的流失,正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之中,并已直接导致原计划于次年4月启动的编辑培训课程被迫取消[18]。

而德国新闻职业学院的独特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的新闻教育而言,仍不失为一份有益的参考。尤其是其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及授课与实习频繁交错的教学设计,囊括各类媒体领域和各项技能的系统性课程设置,以及引入一线传媒业务资深人士担当教学主力的师资结构等与传媒业界的紧密合作,都以其专业化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对于正在力求培养更具专业素养、更受媒体欢迎的新闻人才,而不断探索创新的我国新闻教育机构,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德语对“实习”的表达通常有两个词,即Pratikum和Volontariat。前者指学生在读书期间的实习,一般无明确时间长度规定,意同我国通常所指的“实习”;后者则指毕业后进行的实习,在德国主要用于新闻行业,一般两年左右,是德国媒体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德语的Journalistenschule,可直译为“新闻学校”或“记者学校”,本文根据此类学校特点,采用“新闻职业学院”译法;而在某具体学校名称中,则沿用我国较为习惯称谓“新闻学院”,如“科隆新闻学院”。

[3]Kanzlerin preist Qualitätsjournalismus, Sueddeutsche Zeitung, 30.06.2009.

[4]Seehofer würdigt 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 als „Kaderschmiede des Qualitätsjournalismus in Deutschland“,

[9]数据来自该校官方网站: 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

[14]数据来自该校官方网站:Ausbildung,

[15]数据来自该校官方网站:Evangelische Journalistenschule, evangelische-journalistenschule.de/

[16]数据来自该校官方网站: Freie Journalistenschule, freie-journalistenschule.de/

[17]数据来自该校官方网站: Finanzierung, koelnerjournalistenschule.de/finanzierung

[18]Sonja Pohlmann, Talentschuppen in Turbulenzen, Tagesspiegel, 17.12.2008.

参考文献:

[1]Mast, C. (1996), Handbuch der Journalistenausbildung, Rommerskirchen, Remagen- Rolandseck.

[2]Meyn, H. (2001) ,Massenmedien in Deutschland, new edition, UVK Medien, Konstanz, 77.

[3]Ricker,R. (2002), Medienrecht, Grundlagentexte zur Journalistik, Neverla,I., Grittmann,E., Pater,M.(eds.), UVK, Konstanz, 13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