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2 18:47:5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5、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2

师:同学们,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大家看,这是一张地震发生后的图片,图片上的内容惨不忍睹,请你结合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大地震。

生:这是我搜集到的图片,地震中有许多人丧生,有很多孩子无家可归。

生:我知道有很多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献上自己的一颗爱心。

师:是啊,一场地震就是一场劫难。知道吗?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去领略那一份感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利用时事资源,让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信息,感受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应该说资料的收集与汇报,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视野,这个作用不容置疑。但换个角度想,资料的收集就只是为了开阔一下学生的视野吗?如果不在语文课堂上汇报,放在其他课堂上,是不是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呢?为此,我们考虑到一个搜集资料的目的性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让学生搜集资料?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不同课型的特点,不同教学的内容,有侧重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资料的搜集不能只作为新课程的一种花瓶,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衔接与拓展,而且每次资料搜集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搜集筛选资料。还说上面的案例,教者开课前的资料汇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信息,营造了与文本相似的一种教学情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细想想,本课学习的重点不是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震信息,而是注重对文中事件的描写,注重对文中人物父子情深的感悟和理解,由此看出,费时费力让学生搜集的资料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说,这个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低效的。耗费学生那么多精力,只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实在不划算。相反,如果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地震或各种灾难中发生的令你感动的人物故事,然后再来学习本课,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迁移到本课中来,在深入学习本文后,组织学生召开一次故事汇报会,让学生尽情地说、讲、演,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搜集资料不是教师发出的一个毫无目的或指向的动令,而应该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一项教学要求。

二、要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案例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题目,静静地想一想,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李白为送别孟浩然而写的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你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吗?

生: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以上大约用时3分钟)

生:这是我搜集到的黄鹤楼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大约用时1分钟)

生:我搜集到了黄鹤楼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当黄鹤楼还没有耸立在绵亘蜿蜒的蛇山之巅时,一位好心的当地人在山脚下开了个小酒店,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接风洗尘……(大约用时6分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3

老家在安徽的李伟随父母来上海奉贤打工,就读于当地一所小学五年级。去年6月的一天上午,在第一节课后的课间休息时,他与同学们玩起“跳山羊”游戏。按游戏规则,徐龙做“山羊”,其余同学排队依次从“山羊”背上跳过去。在轮到李伟跳上“山羊”背上之际,徐龙不知怎么的突然起身,毫无防备的李伟被猛地摔下倒地。

学校的体育老师接同学报告后赶紧奔至事发现场,关切询问李伟是否伤着身体,李伟摇摇头对老师说“没什么”便进入教室继续上第二节语文课。任课老师在讲课时发现李伟趴在桌上,直喊“肚子疼”,立即打电话给李伟父亲,通知他马上带李伟去医院诊治。李伟被父亲带至当地一家社区医院拍片,诊断结果是“未见明显异常”。回家后,李伟腹痛加剧。当天下午父母又带他到另一家医院诊治。经医院检查,李伟脾破裂,因治疗不及时,致脾脏大量出血,必须施行脾脏切除手术,要不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了保儿子的命,李伟父母只得签字同意。

李伟的伤势在被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八级伤残后,其父母就聘请了律师打官司,要求徐龙及其父亲、学校连带承担李伟受伤所造成损失的70%,即13.5万余元。

庭审中,原告律师认为,李伟在“跳山羊”时,被告徐龙故意突然起身,致使原告摔下倒地。学校得知后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也未向家长讲明原告的伤势情况,致使原告延误了治疗时间,被迫切除脾脏。

被告徐龙及其父母共同辩称,事发时徐龙并非故意起身,而是因原告抓在被告徐龙身上,致他疼痛难忍不得不起身站立。至于具体的赔偿数额,只能根据其经济能力赔偿。

校方辩称,事发后,学校及时采取了救治措施并通知了原告家长,已尽到了学校的责任。平时,学校始终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对学生及其家长警钟长鸣。故认为本事故的发生,学校无过错,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但基于人道主义,学校愿给予原告补偿人民币5000元。

奉贤法院经审理查明认为,被告小学得知原告在课间摔倒受伤后,已尽到了询问、通知、协助家长送原告到医院就诊等义务,上述救助措施属及时、妥当,并不存在教育、管理与保护职责上的过错,故对原告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的请求不予支持。

“跳山羊”游戏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原告与被告在事发时均已年过10周岁,属限制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已具备与其年龄与智力相适应的认知和预见能力,而李伟和徐龙在玩游戏时对“跳山羊”的危险性采取轻信、放任、能避免的态度,对学校平时的安全教育置之不理,从而直接导致原告在玩“跳山羊”游戏中摔倒致伤这一结果的发生,故原告自身存在过错,应承担一定责任。

被告徐龙在“跳山羊”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尽到相互照顾和确保安全的义务,而突然起身站立,导致原告跌落,显属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但因徐龙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应由监护人,即其父母承担赔偿责任。故判原告自行承担40%的责任,被告徐龙承担60%的责任。

体育课玩单杠,同学帮倒翻摔成十级伤残

都说男孩顽皮,其实,顽皮的女孩不亚于男孩。一年级学生李琳在体育课玩单杠时,被同班女生杨小叶从背后将她的双脚拎起倒翻过去,摔伤致残,引发了一起校园伤害事故的赔偿纠纷。

去年4月的一天,李琳所在的班要进行跳绳考核。体育老师将她们带到考核地点后宣布了有关规定:轮到考核的同学排成一列纵队等候,未轮到及已考好的同学在校内的儿童乐园自由活动。

李琳在通过跳绳考核后,按体育老师所规定与其他同学一起进入儿童乐园自由活动玩单杠。李琳是一个胆怯的女孩,她双手搭着单杠想上不敢上。就在她犹豫之际,身后的一位女孩杨小叶欲帮她倒翻,就用双手从背后将她的双脚猛地拎起倒翻过去,毫无准备的李琳顿时摔倒在地,左手臂剧烈的疼痛令她嗷嗷哭叫。体育老师闻知后赶紧带李琳到校医务室,由校方通知双方家长一起将李琳送到医院治疗。因伤势较严重,李琳当天被转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治疗,经医生诊断为左肘外伤。

经过半年的治疗及矫形手术,李琳的左手臂虽治愈,但落下了终身残疾。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是,李琳遭外力作用致左肱骨踝及骺板骨折、左肘畸形外翻,评定为十级伤残。李琳的父母聘请了律师诉诸奉贤法院,要求学校及杨小叶对李琳的伤害作出赔偿。

庭审中,原告认为,被告杨小平突然从背后将原告倒翻坠地致伤,具有侵权故意,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告校方作为教学单位,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让学生自由活动,疏于管理,放任危险的发生,同样具有过错。

校方辩称,学校对本次伤害事件是不可能预见的,原告受伤是被告杨小叶推倒所致,应由直接侵权人承担责任。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并没有任何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其对原告方受到伤害没有任何过错。

被告杨小叶的人辩称:被告与原告均是年仅8岁的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系无民事行为人,故对原告诉称的“故意侵害”有异议。作为无民事行为人,在家的监护人是家长,在学校的监护人为在读学校。本次事件发生在学校上体育课期间,应当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奉贤法院经审理查明后认为,本案原告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期间玩单杠时,被被告杨小叶从背后推后摔倒受伤致残。被告的行为已违反老师提出的安全要求,对此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被告系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依法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校方在提供没有安全隐患的教学场所方面具有一定疏忽大意的过错,应对原告的受伤后果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根据实际情况酌定比例为40%。

原告自身在玩单杠时,对玩单杠具有的危险也应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应自行承担一定的责任。

考虑到被告杨小叶与原告系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酌定比例为30%,原告自行承担30%。

校外活动中跌伤,造成终身跛脚

王震的父母怎么也未料到,一次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竟使儿子摔断了脚。王震为此被迫休学一年,三次住院治疗,结果落下一脚高一脚低的毛病,造成终身残疾。日前,王震诉诸法院。

三年前,王震所在的实验中学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六至九年级1300余名学生至浦东世纪公园一日游活动。为确保安全,该校委托一家旅游公司操办,并签订了协议条款,每个班级特意安排了两名教师和一名导游负责全班学生的活动。

那天秋高气爽,公园内人群熙熙攘攘。王震与同学们一路走一路嬉闹。当他们沿着立体花坛游玩时,一位同学在超越王震时无意碰了一下,未站稳的王震猛地跌倒在地,双手捂住左脚直喊“疼”,无法站立。带队的老师赶紧将他搀扶起身,用车送他到医院。经医院拍片诊断,王震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需住院动手术。王震在承受巨大痛苦中三进医院开刀治疗,最后虽能行走,但因两腿高低相差约有3厘米,成了跛脚。经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十级伤残。其间,旅游公司替王震垫付了医疗费近4万元人民币。

王震三进医院三动手术,前后治疗化了近两年时间,人残了,身心受到严重创伤,还被迫停学一年。考虑到王震的伤残会对将来成家立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父母多次与校方协商,要求学校赔偿除医疗费外的其他各类损失,但因数额差距悬殊未成,王震就以原告的身份将自己的学校告上了法院。

庭审中,原告王震的人诉称,被告在组织1300多名学生一日游活动时,疏于管理,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或明确警示,导致原告在游玩过程中跌倒致伤,终致十级伤残。为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其因本次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失计人民币13万多元。被告辩称,本次伤害事故原告也有过错。作为学校已与旅行社签订协议,有其负责全程旅游活动。出游前,被告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故被告无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但愿意按公平原则分担原告50%的损失。

奉贤法院在审理查明后认为,尽管被告在组织活动时已安排老师和旅行社进行管理,但因被告对原告没有充分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导致原告在玩耍中跌倒致伤,主观上有一定过错,故对原告的损害结果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据此,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王震医疗费、残疾赔偿金、营养费等各类费用,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合计人民币近10万元的50%,即4.省略

法博士点评

校园伤害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呈上升趋势,学校是否该对这类事故负责?

本文讲述的校园伤害事故仅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所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权受到损害,导致其受伤、残疾或死亡的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大多是学生彼此之间因为运动、游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的加害人和受害人均是在校学生。

对这类案件,如何认定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及责任划分,奉贤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唐军芳从法理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认为,认定责任主体的前提必须明确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根据我国的教育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关系与管理、保护关系的统一。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认定其为责任主体。责任的划分根据责任主体行为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6-02

1 个案档案

刘杰(化名),男,1998-09-13出生于四川省广源市青川县大桥镇某乡。父母均为现在该生就读小学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一个工厂的工人。孩子来自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汶川地震后于2008年8月底转入我校就读,而此之前与祖父母生活在农村,就读于所属村小,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

2 问题概述

初来学校刘杰给人胆怯懦弱的印象: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能大大方方的坐在位子上;不论上课还是课间都不敢跟人交流,一双大眼睛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观察四周。接下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同学会主动与他交流,但是问题又来了:同学随意的拿起他桌上的一件文具想借机与他套近乎,可他非常紧张的把文具抢回来,并且把意图与他交流的同学推的很远。课间排队或者游戏时同学们间互有推搡,一旦碰到他,他会变的非常激动,疯狂的追打其他同学,把同学摁倒在地拼命的捶打。

1 原因分析

3.1 没有有效监护

小杰在2008年下半学年转入我校之前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属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比上代监护好在,监护人还是直系血亲,监护人一般会尽心尽力。但是这种监护有它无法弥补的缺陷。(一)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祖孙关系,一般监护人会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孩子。老人觉得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已经非常可怜,做为爷爷奶奶心中更是不舍,这种看似善意的爱却毁了孩子。(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不同,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老人们对很多新事物并不了解,祖孙之间“代沟”的形成难以避免。(三)老人家年纪大了,精力也比较有限。孩子年纪尚小,多新生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激情,但是年老的爷爷奶奶无法配合他,长期如此他对祖父母一代的信任和崇拜就会减退甚至消失,最后爷爷奶奶可能无法对他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父母关爱的缺失

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有计划的培养他与人交流的勇气和方法,也很少有与人交往的机会。他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远远不如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因而他渴望交往又不会交往,渴望爱又不会表达爱,时间久了,这样的体会变成了一种痛苦和压抑,最终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异常。最开始他渴望和父母在一起,这种渴望长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父母在他的心里逐渐生疏,最后虽然来到父母身变,这时的父母对他而言就像是陌生人。此时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自然的亲近自己的父母,隔阂早已产生,并非一朝一夕。

在班级中他成绩不好,作业马虎甚至经常不做作业。当老师给全班听写默写时他都全对,但是你让他单独默写他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同学们多次举报他考试作弊。课间与人交往经常是以打架的方式,而且他也会选择比他弱小的,比他强的他不会去惹,这样一个经常欺负其他孩子的坏孩子形象就出现了。

3.3 父母的愧疚心理助长了孩子的恶性发展

刘杰的父母都是性情温和的人。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们每次回家都给孩子买很多的零食,怕孩子委屈了,私下里还会给孩子很多的零用钱。给了一堆的零食给孩子却没有时间告诉孩子:什么叫分享。孩子觉得难得的零食应该属于自己,他小心的收自的享用,自私就这样渐渐的形成了。每次父母给的数额巨大的零用钱没有人指导他怎么花,他会买各种各样的小贴画,小玩具,参加小店里的抽奖。

虽然地震后,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心态还只是愧疚。任由孩子撒谎,把钱拿去上网,责备无力。而且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首先觉得是自己一手造成,不是孩子的错,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指导和矫正,仅仅停留在愧疚当中。长期下去孩子就算来到了父母的身边,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在工厂工作的父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早出晚归,自己也根本没什么时间去真正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

3.4 灾后第一时间里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指导

地震发展之后,孩子所在学校出现了房屋倒塌,有一个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孩子所在的村镇也有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或者落下身体的残疾。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辅导,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对他的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刘杰的亲人虽然没有在此次地震中丧生,但是地震的阴影也或多或少会有。有校友丧生,有同乡丧生,有新闻上每天报道的死亡人数。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抹不去的。在一堂“感悟生命,情系灾区”的班会课上刘杰抽泣了,讲述起自己身边发生的悲剧,可见灾难在他的心中是存在的,并且已经在他的心中留下烙印。而这个孩子在灾难后没有专业的心理 辅导,忙着重建家园的爷爷奶奶没有时间照顾他,也没有地方照顾他,于是他被父母接到了父母工作的城市。虽然来到父母身边,当工作忙碌的父母哪有时间去时刻关注他,他的孤独只是换了个地点而已。接着来到学校,城乡的差异使他与其他同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没有自信反而有些自卑。他害怕周围的同学,充满了防备同时又极具进攻性。

4 问题解决尝试

4.1 指导家庭教育

刘杰的家长非常朴实,是中国千万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朴实善良,爱自己的孩子。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在城市生活中发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没有文化,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技术,只能做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工作让家庭富裕起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过上比自己那代人跟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基于此我们需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①注重孩子的卫生教育。孩子的衣服可以旧,但不可以脏。刘杰的衣服总不那么整洁干净:扣子掉了没补上;领子袖子不干净;衣服看不出原色而且皱巴巴的;白鞋子永远也不白其实这些虽然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长得认真对待,因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集体中,要和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有共同点。其他孩子都很整洁,而一个脏孩子与大家在这个方面就有些格格不入,自然受到排挤,无法与大家自然融合。所以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让他在这个方面和其他孩子一样。

②很多孩子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文化没能力教育孩子,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没办法的。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坏是因为孩子的个人素质不行。但这样的观点必须改变。“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虽然时间久远,但却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是孩子在校信息掌握人,家长不要觉得跟老师交流不好意思,而是要经常多跟老师接触,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便于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孩子。

③家长还应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多花时间陪孩子。怎么陪?孩子写作业有困惑,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陪他,帮他一起思考,陪他渡过难关。周末有时间和孩子多进行语言交流。创造情景,例如:一起去公园,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卫生等。这样才能更近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孩子对家长也不会感到那么陌生了,孩子跟家长亲近了,他才能更理解家长,明白家长的苦衷。

4.2 激发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①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让儿童教育儿童”比单纯的教师教育更有效。集体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这类特殊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感受到尊严与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产生向往感,感到亲切。因此我利用班会队会等课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让大家知道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每个人都需要机会。给班干部们做思想工作,让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气氛。

②老师多关注,多点时间来谈心:基于他的特殊性,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很广,不拘限于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喜怒哀乐,消除他的困惑与迷茫,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他是老师心中最牵挂的学生。生病了,我把他送到医务室;体育课受伤了,给他擦药,鼓励他男子汉要勇敢;生日到了,给他送一件他小礼物,让全班同学为他庆祝。我还尽量找他的闪光点,每次的举手发言都会鼓励他。渐渐的他有自信了、也有上进心了,有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上来了。进步的他又得到老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越来越有自信,心理也越来越明朗。这样教育的效果逐渐展露出来,孩子的内心开始良性发展。

③挖掘社会力量 协助孩子成长:孩子进入城市,也就从原来的农村社区,来到现在的城市社区,融入社区是必要也是自然。社区会给这些外来建设者的孩子怎样的帮助了?六一的慰问、暑假寒假的社区活动,不管是本户居民的孩子,还是外户居民的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让这些孩子自然的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社区大家庭的一员。那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外人的想法就会逐渐淡漠,孩子的自尊心才会不断增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杰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课间和其他同伴们一起嬉戏。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开不了教育。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象刘杰这样的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教育的重要阶段,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才能使他融入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中来,让他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5

一、激趣导入

1.交流。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资料,然后教师播放地震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

2.揭题。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梳理出主要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题质疑,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和朗读课文的情况。

3.概括。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回答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教师板书:父子了不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品词析句,读中体会父亲的坚毅。

⑴出示重点段(课件),让学生读后谈体会。⑵出示另一句话,让学生和这一段话进行比较,在比较这两段话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词句,“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感受父亲挖掘的时间之长,想象父亲挖掘时的艰难,体会父亲救儿子时内心的焦急与无助。⑶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词句的品读中,让学生体会父亲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这种惊人的毅力源自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创设情景,说中体会父亲的执著。

⑴想象劝说情景:“看到父亲在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有哪些人来劝阻他,是怎样劝阻的?”⑵朗读5~10自然段,深刻体会父亲不顾一切,一心只想救儿子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他的爱就体现在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言行之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伟大。

⑴对比。①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词语中,体会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②找出描写此时父亲的言行的语句,与其他父母进行对比。在比较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不寻常,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和14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⑵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实现三者情感的碰撞、沟通与交流,本环节紧紧抓住“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采用了创设情景、对比等方式,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时,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重点抓住第22自然段中儿子的话进行体会,紧紧抓住一个“让”字,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出示句子对比:父亲在废墟中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克服了什么困难?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放手让学生运用体会父亲了不起的方法学习体会儿子了不起,并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使学生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从而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总结升华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6

1.“消极用语”的存在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上课,最常见的就是对课文的一般性描叙,另一种是伴随着老师在课堂上无意的一些话语,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些被称为“消极用语”,而这些由消极用语引起的不良现象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些积极用语避免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些教师一开篇就告诉同学们要感谢地震中的父亲,他靠自己的双手坚定地救了自己的儿子。最后升华感情:我们也要谢谢自己的父亲,他们同样伟大。随后,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为什么文中的父亲这么伟大?”“为什么儿子阿曼达要坚持等自己的父亲?”最后:“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大屏幕答案一展示,孩子们读一遍,重点笔记抄写在书上,升华感情,这节课也就这样乏味地结束了。

2.让积极语用的乐趣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但更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语言文字的乐趣,感受自主学习、自悟语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我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真实视频,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再以此引导学生来叙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朗读。音乐插入,让学生感受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凭着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上台自编自演地震中的父子,表现各自的表情与心理变化,感悟父爱的了不起。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和不理解的难句,老师加以指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互相解答。接着,播放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幅图片,老师在旁边做讲解,学生在音乐中写话。积极语用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快乐地锻炼,激活了儿童内在的言语需求,让学生适应了积极用语。

二、发挥积极语用的作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份热情

小学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各种上课“招式”都比较熟悉了,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灵活、富有气息。那么,该怎样改善这种现象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7

1、在网剧《原生之罪》结局:陆离当上了刑侦局的副局长,池震在地铁上被小混混一刀捅死,吴文萱的案子彻底查清楚,她在六年前杀害了养父母一家,而当年作伪证的三人是吴文萱的前夫胡先生杀死的,这一切都是董局长在幕后策划的,他想要证明自己是桦城最有权力的人,可最终死在池震的抢下。

2、《原生之罪》剧情简介:池震和陆离,一个是金牌律师,一个是警界翘楚;一个是幼年单亲,一个是少年得志。一对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一对惺惺相惜的竞争对手。两个人的人生如同两条殊途同归的平行线,虽然各自出身迥异,最终却共同面对生活的离奇与波澜。池震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坚强中独自成长,在生活的蹉跎中练就了一身生存技能。成年后的池震因生活所迫成为了一名被剥夺执业资格的律师。生于中产家庭的陆离,在作为音乐教授的父亲的鼓励下考进了警官学校,立志要成为一名警察。还是学生的他便开始仗义执言、见义勇为。毕业前,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上级点将,直接进入刑侦局工作。在陆离临近而立之年,已成为了警局的队长。池震也在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队长陆离也在重重疑案中披荆斩棘,看似本无交集的两个人却被命运再次联系在了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8

初中政治学科对学生思想发展、身心成长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改革,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实际,尤其针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一些偏颇观点,更好地发挥纠偏作用,对学生强化遵纪守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化解与父母的代沟等,使学生成长过程中减少烦恼,更快乐。

一、在政治教学中强化遵纪守法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究其原因既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有关,又与学生自身遵纪守法意识淡漠有关。初中政治教师无法改变既有社会现状,从客观条件入手难以奏效,我们能做的是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提高法制意识,并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有效强化法制意识对健康成长的保障作用。在《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中,笔者选取与学生成长关联较密切的多部法律,介绍有关内容,同时重点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形成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列举三个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有偷窃的,有打架斗殴的,有涉毒的。在这三个案例的分析讲解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笔者进一步发掘这些案例背后的因素,让学生明白这些身陷囹圄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平时不注重自我约束、法制意识淡漠才一步步走入歧途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制意识,自觉以法律法规作为言行准则,增强教育效果。

二、在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以鲜活的案例、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与伟大。如《万众一心奔小康》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家庭饮食结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庭存款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向学生介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等不同阶段的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党领导人民在致富奔小康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获得巨大的阶段性胜利。通过这样阶段性的对比引导,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强烈震撼,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通过这种极具震撼力的对比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又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感知,以爱国主义主旋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政治教学中强化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而当代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溺爱的较多,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好的做法,补充完善和提升自我。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身上存在哪些好的习惯,生活中、学习中的好习惯都可以作为讲述内容。经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自己和学生身上存在的好习惯增加认识。笔者还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针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些好的习惯,总结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对照反思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哪些行为习惯不够科学、需要改正等。有了这样的对比分析作基础,学生对于应当怎样做,对自己身上存在哪些缺点等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制订改正不良习惯、完善提升自我的活动计划,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详细总结梳理出来,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帮助。

四、在政治教学中强化沟通理解教育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更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性导致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出现问题,俗称代沟,在这一方面,学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得更突出。教师可以运用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疏导,让他们理解父母、长辈、老师的良苦用心,平等地展开沟通交流,讲出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父母的期望,从而为消除代沟、营造和谐关系奠定基础。在《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回顾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凌晨起来做饭,夜里帮助自己洗衣服,加班加点挣钱养家糊口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讲述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起那些雨夜送医院治疗、雨天送伞等凭空捏造的事情更具震撼力。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换位思考能有效缓解学生对家长的叛逆情绪和对立情绪,为接下来的顺利沟通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样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整个政治教学工作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让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云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08).

[2]王齐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11(0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9

心理重建:分年龄区别对待

随着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不同年龄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第一类:高中学生、初中高年级学生

典型案例:地震中,一高中学生第一个冲出了教室,但他亲眼目睹了同学和老师被埋在废墟中的悲惨情景。从此之后,他整日坐立不安,走在大街上担心房子倒塌,坐在教室里担心再次发生地震,吃不下东西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分析:通常高中生已经知道了死亡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死亡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上例中的这个同学在目睹了同学和老师死亡的全过程之后,突然意识到死亡离自己这么近而出现的“死亡恐惧症”。除此之外,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会出现以下症状:1.食欲、睡眠问题,食欲不振、腹泻。2.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注意力不能集中。3.悲痛、伤感,头痛、胃痛,不明原因的其他疼痛。4.无助、迷茫。5.失去兴趣、冷漠、孤独。6.罪恶感、责备自己。7.对异性的兴趣降低。8.虑病症(不停地担心自己得了某种不治之症,并且由于自我暗示确实出现相应的症状)。9.行为问题(打架行为、引起别人注意的行为、退缩行为)。

心灵安抚:这类孩子的智力水平已经接近成人,解决他们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保证其身体、环境安全,在此基础上,父母还要特别注意:

1.积极倾听。父母应以平等的姿态、鼓励孩子说出真心话,并鼓励孩子:“你得救了。”“你是坚强的,幸运的。”等等,帮助孩子从惊恐、呆滞的状态回复到能够正常感知外界的常态。

2.帮助孩子接纳现实,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几天在他身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做噩梦、在梦里哭泣等,让他们了解到灾难发生后负面的反应是正常、自然的反应,而不是糟糕愚蠢、不坚强的表现。可以这样说:“是的,我们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地震灾害,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人不害怕,你的反应是完全正常的。”

3.相信大部分孩子有能力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要给他们时间、宽容和信心。当然,如果有存在持续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第二类:小学生、初中低年级学生

典型案例:12岁的羌族孤儿刘小桦,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可这个小女孩却始终在镇定地等待父母的归来。她不断地对记者说:“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的,姐姐说他们正在翻山过来找我,山好高,所以还要等一段时间。”

分析:这类孩子中有些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死亡观,以为人死了还会复生;或者受电脑游戏的影响,以为人有多条生命,只要按一下键,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他们容易出现以下症状:1.怕黑、害怕夜晚、做噩梦。2.老是黏着大人。3.出现攻击行为、制造麻烦。4.逃学。5.在同伴中退缩。6.注意力不集中。

心灵安抚:帮助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重建他们安全感和自信心。父母或亲人需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有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不要向他们撒谎,要让他们知道,亲人已经走了,并且再也不会活过来。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如:“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

2.把孩子抱在怀里,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安慰,越早越好。要反复对他们说:“没事了,没事了。”“现在安全了。”“父母就在你身边,一切都会好起来。”等,安抚孩子们紧张的情绪。

3.不要粗暴地“干预”孩子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孩子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第三类:学龄前儿童

典型案例:5岁的妞妞被救出后,一改平常的乖巧懂事,到哪儿都抱着妈妈的腿不放,一看不到妈妈就哇哇大哭,还出现了尿床现象。

分析:许多学龄前儿童还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尿床、吸手指头。2.大小便失禁。3.老是黏着大人。4.梦中惊醒、害怕黑暗和夜晚。5.退缩行为(比如原先不需要喂饭的现在又需要了,原先不需要大人穿衣服的现在又需要了)。

心灵安抚:帮助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强化安全感。父母应:

1.当孩子出现退缩行为时,不要责骂孩子,或者对他进行道德教育,因为这是灾后孩子心灵创伤的表现。

2.让孩子放心,你和他现在都很安全,也一直在一起。你最好常常重复地向孩子提出这项保证,经常抱抱孩子,拍拍孩子,避免不必要的暂时分离。

3.提供额外的安抚活动(如睡前陪孩子更多的时间,唱歌或讲故事等),并维持孩子作息与饮食的规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觉吃饭的时段),

4.协助孩子用简单的话说出他内心复杂的感觉,或者就地取材,给孩子简单的游戏道具(如石头、沙子、筷子等),让他能把与灾难有关的害怕感受玩出来。

作业:帮孩子做心理健康自查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家长自己决定要不要去找心理专业人员:

1.孩子心里感到有些恐慌,但是还可以正常地吃饭、睡觉或者学习。

2.孩子偶尔出现精神紧张、失眠,身体处于警戒状态。

3.孩子偶尔会想到那些可怕的画面,会很难过,胃口较差但还吃得下,只有一两晚睡不着。

4.孩子想到地震中死去的人十分难过,但还能做一些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建议您立即带孩子去找心理专业人员帮忙:

1.孩子整天精神恍惚,失去判断力,有危险也想不起躲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0

谈到“防止”,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免遭害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孩子的首席“保护神”。可是在被曝光的女童害事件中我们看到,一些孩子长期、多次遭猥亵、,父母却不知情或知情不报的情况普遍存在。对女童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在很多家庭还是一个盲点,如果不引起重视,下一个受害者就可能是你家的孩子。而要保护孩子,一个基本前提是,父母先得做个明白人。

转变观念,引起重视最重要。许多的父母觉得女孩遭害这类的事离自己的孩子很远,与自己无关,跟孩子谈这类的事难以启齿,也多此一举;在一些父母看来,自家的女孩被猥亵、遭是件不光彩的事,即便发现问题也是遮遮掩掩,怕人笑话,“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的父母面对学校老师、校长对孩子的不轨,不敢直接面对,怕的是孩子在学校遭报复、受挤兑;也有的父母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孩子,根本就难以履行父母保护孩子的责任,对孩子遭害的情况全然不知……父母的糊涂、父母的失职,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犯罪人的猖狂。权衡利弊,最需要父母做的是摒弃错误观念,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有受到害的异常情况及时报案,让司法机关尽快调查和处理。

善于观察,发现蛛丝马迹。女孩遭遇男性的不轨行为,会有本能的反应。比如幼童说“我不喜欢和某某叔叔待在一起”这样的话,父母应耐心追问。如果不重视或是误解孩子,她们再遇到类似事情也许就会保持沉默或不以为然。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女孩,对成人世界还是一知半解,没有足够的能力洞察某些成年人内心世界的险恶,尤其是对于受到她们尊重的老师、家中的长者更缺乏戒备心理而容易顺从,即便对他们的不轨行为反感也不敢反抗。父母在家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对异性的评价等,从中发现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对于每个有女童的父母来说,平时的疏忽大意很可能会铸成大错。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过程。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文章所承载的价值观不易于学生内化。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讲了德国人种花都把最美的花朵朝屋外给别人看,描述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表达作者季羡林对这种景色、风俗习惯的赞美。孩子学习时,往往不把街头美景与个人行为结合起来。笔者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德国人家家朝外种花,种给别人看,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孩子们一听到“赔了还是赚了”这个话题都兴奋“算帐”了。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更好地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如《蓝色的树叶》教学中可设置话题:“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呢?”,《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中设置话题:“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劳回国效力,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设置讨论话题“居里夫人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容貌为代价,提炼出0.1克镭,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自己却一生贫困、寂寞,因镭早逝,你认为她这样做值得吗?”

诸如此类,设置恰当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辩论,其过程中不同的见解可以有效地推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全面看问题

小学生由于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还不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时,也往往凭感觉的多,理性分析的比较少。有些课文是可以设置适当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父亲在地震后挖出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所有地震后的人都如此幸运呢?显然故事中的事件是特例。上完课文后,就可以设置话题讨论:“真正地震时,也许很多事实并不像课本中的人物幸运。也许某个父亲竭尽全力,挖出的是儿子冰冷的尸体;也许某个父亲拼命挖掘,余震再来搭上自己的性命,家人再雪上加霜……你怎样看待文中那个父亲的行为呢?”《唯一的听众》中,那个老教授不仅关心爱护孩子,而且懂得用方法去关爱。教学时设置话题:“老教授说自己‘耳朵聋了’,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设置话题: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学过课文后,你会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有助于引发深入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2

我们想象一种情况,有一家庭恰巧有九间房有如九宫格,除了中间房不住人外,一家八口每个成员都可分配到一间房,如按照先天八卦让成员分别进驻,则可看到母住北边房,父住南边房。当孩子们逐渐长大,于是住房若能做适当的调整会更方便些,此时若按后天八卦去调整会得到的结果。

先天八卦与方位的关系是如何决定的,虽然有伏羲八卦方位图,但依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说,这卦图在唐宋以前没看见过,在宋以后才出现这个图,南怀瑾和曾仕强[3]似乎都认同古代中国人常站在黄土高原上(坤)面朝南边的天(干)看过去,故有“天南地北”之说,接着观察到西北方是高山(艮),东南方是海洋(泽),西南方多风(巽),东北方多雷(震),而且许多中国的江河(坎)多发源于西部,而太阳则从东方升起(离)。这样的看法可以形成先天八卦与方位的关系,本人以为是相当具体的,其他的说法如“比天地生成更早以前,宇宙万象尚未形成,谓之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成了后天”,又有人说“未出生前,形象尚不可见,谓之先天,出生之后,形象已成谓之后天”,这些对先天、后天的说法,并无助于说明为什么先天八卦与方位的关系会这样。总之,中国古代先民将八卦与中国地理气象结合起来而形成先天八卦与方位的关系,算是有一个合理具体的诠释基础。

虽然尚书有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伏羲的先天八卦或许受了「河图的启示,但是如果将河图与先天八卦的方位图对照看来,其实并不显而易见其中有什么关系,《说卦传》对先天八卦有这样的描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这句话倒是可以说点出了这八卦中某些卦的相对位置,天地定位是指干为天,坤为地,天在上,地在下,干在南,坤在北,乾坤的卦位便定下来了。

至于山泽通气,指艮卦象山,兑卦象泽,艮在西北,兑在东南,山高水低,相互感通。所谓雷风相薄,震卦为雷,巽卦为风,震在东北,巽在西南,雷风交加,彼此激荡。再谈水火不相射,坎为水,离为火,坎在西方,离居东方,离可为太阳,坎又可为月亮,两者相互支持而不相冲。先天八卦除了和方位挂勾之外,卦序(也可说将方位订顺序号码)也很重要。干为一,兑为二,离为三,震为四,巽为五,坎为六,艮为七,坤为八。如此的规则怎得到,这在易经的科学与艺术[4]及易经创意书[5]中都有交代,读者可自行参阅。这个顺序在图中用线连结起来,发现它大致是S形。即“干-兑-离-震”,四卦在左是逆时针排列,而“巽-坎-艮-坤”四卦在右,则是呈顺时针排列。先天八卦的排列,形成两两相对、相错的卦,可以想象为八卦分别住进八间房,这些房间的编号则和其顺序相同。

谈到后天八卦,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乎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段文字似乎已将后天八卦与方位都交待清楚了,据说这样的排法是文王在推断人间事时,觉得用先天八卦较不合适,用此种“后天”排法才比较准确。至于方位的先后顺序,先天后天颇有不同,后天的数字顺序究竟是怎么来的,有人提出洛书之说,相传禹治水时,在陕西之洛水发现神龟,龟背上刻有黑白九数的几何图形。九个白点靠近头部,一个白点居尾部,三个白点在左侧,七个白点在右侧,两个黑点靠近右肩,四个黑点靠近左肩,六个黑点靠近右足,八个黑点靠近左足,五个白点在背中央,九个位置正像九宫,阴阳分别交错。这些数字(点数)若将一置于北,九置于南,坎置于北,离置于南,其余的依序置入会得到震三,巽四,坤二,兑七,干六,艮八等,观龟背上的图,再看后天八卦的数字顺序,关系十分明显,因此以洛书谈后天八卦可谓其来有自。

1八卦的方位及顺序的函数关系

本文谈到八卦的方位,先天与后天不同,我们不妨借用数学中的函数关系来区分,令f1及f2函数的定义域为八卦的集合,亦就是{干,兑,离,震,巽,坎,艮,坤}这集合,其值域为8个方位的集合{北,南,西,东,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或以英文符号代之{N,S,W,E,NE,NW,SE,SW}且f1(干)=S,f1(兑)=SE,f1(离)=E,f1(震)=NE,f1(巽)=SW,f1(坎)=W,f1(艮)=NW,f1(坤)=N,而f2与f1不同,f2(坎)=N,f2(坤)=SW,f2(震)=E,f2(巽)=SE,f2(干)=NW,f2(兑)=W,f2(艮)=NE,f2(离)=S,于是f1代表先天八卦与方位的关系函数,f2代表后天八卦与方位的关系函数,由上述可得下面诸式:

f1(干)=S=f2(离)

f1(艮)=NW=f2(干)

f1(震)=NE=f2(艮)

f1(离)=E=f2(震)

––––––––––––––

f1(兑)=SE=f2(巽)

f1(坎)=W=f2(兑)

f1(坤)=N=f2(坎)

f1(巽)=SW=f2(坤)

这些式子告诉我们当先天要变后天时的一些情况,当“干”要由S搬到NW时,它会去抢艮的位置,但它原来的位置则被离拿去,当“艮”要让位于干,由NW搬至NE,它又去抢震的位置,当“震”从NE转至E时,它让位于艮,但去抢离的位置,而离则去抢干的位置,如此前四式即形成一封闭顺时圈。下面四式的意义则是“兑”由SE转W时,让位于巽,却是去抢坎的位置,而“坎”由W转N时,坎让位于兑,却去抢坤的位置,“坤”由N转SW,它让位于坎,去抢巽的位置,“巽”由SW转SE,它让位于坤,去抢兑的位置,这些亦形成了一略似8字形的封闭圈。如果我们把八卦当房客,起先住进来是在先天状态,后来因故要调整房间,于是先天变成了后天状态,房客移动路线图就含有一顺时封闭圈,由房客干、艮、震、离所构成,另一封闭曲线如8字,则由房客兑、坎、坤、巽所组成。

接下来我们用g1及g2函数,分别代表先天、后天的方位对应的数字顺序,g1的定义域是八个方位,g2的定义域是八个方位及中间区域(M),g1的值域是1~8的自然数集合,g2的值域则是1~9的自然数,详细定义如下:

g1(S)=1,g1(SE)=2,g1(E)=3,g1(NE)=4,g1(SW)=5,g1(W)=6,g1(NW)=7,g1(N)=8,而g2(N)=1,g2(SW)=2,g2(E)=3,g2(SE)=4,g2(M)=5,g2(NW)=6,g2(W)=7,g2(NE)=8,g2(S)=9

有了f1,g1,又有了f2,g2,我们可以有两个合成函数即g1f1及g2f2,它们的定义域都是八卦的集合,这样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果:

g1f1(干)=1,g1f1(兑)=2,g1f1(离)=3,g1f1(震)=4,g1f1(巽)=5,g1f1(坎)=6,g1f1(艮)=7,g1f1(坤)=8,而g2f2(坎)=1,g2f2(坤)=2,g2f2(震)=3,g2f2(巽)=4,g2f2(干)=6,g2f2(兑)=7,g2f2(艮)=8,g2f2(离)=9,透过合成函数,八卦直接对应了序号,也就是每一房客的先后之房间号码,不过房间位置之号码的安排在先天、后天之变时,也是有异动的。

2先天后天的浅近诠释案例

南怀瑾在易经杂说有云: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之法则。张绍金在周易初步[6]说:先天八卦是由先于天地存在的世界本源—太极演化而成的,后天八卦是人类生育之德的产物。从上述的说法,先天八卦几乎没什么用。不过个人以为在解微分方程式时,如果时间也是方程式中的变量,可以在t=0时,有一起始状态(initialstate),经过一段时间后,常常会达到一种稳定状态(steadystate),其实应该可以这样看,先天对应着某现象起始状态,后天对应着某种现象接近近似稳定状态,兹以一家八口为例,先以先天八卦方式进驻,然后细细观察其中的种种分布关系。

我们来想象一种情况,有一家庭恰巧有九间房有如九宫格,除了中间房不住人外,一家八口每个成员都可分配到一间房,如按照先天八卦让成员分别进驻,则可看到母住北边房,父住南边房,中女住东厢房,中男住西厢房,长男住东北房,少男住西北房,长女住西南房,少女住东南房。仔细观察一下,父亲旁边的两房都是女儿房,中女住得稍远一点,母亲旁边的两房都是男生房,中男稍远一点。先天八卦呈现此现象,颇有意思,即孩子在小的时候,父亲喜欢照顾女儿,母亲喜欢照顾男孩,而且长、少都较“中”的得宠,从中我们看到这些因素形成的现象,似有女儿围绕着父亲,儿子围绕着母亲的异性相吸的天性呈现。

当孩子们逐渐长大,儿子要向父亲学习如何出外赚钱养家,女儿要向母亲学习如何勤俭持家,甚至有些生理变化的困扰,女儿也只有向母亲开口就教,于是住房若能做适当的调整会更方便些,此时若按后天八卦去调整会得到下述的结果。中男、中女分别住北边、南边的房间,父、母分别住西北、西南房,长男、少女分别住东、西厢房,少男、长女分别住东北、东南房。于是我们发觉母亲被女儿围绕,父亲年迈后喜介于少女和中男之间,长男、长女距父母稍远,他们似乎逐渐独立性强起来,能负担起一部份家计。父母逐渐年老,最喜欢跟小女儿在一起,另外,中男与父亲,中女与母亲关系较幼时为密切,经过时间与社会的历练之后,中男、中女似乎更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向父母嘘寒问暖了。

以上的案例并无必然性,只是可以这样诠释,似乎还言之成理,不过在现代社会一家三、四口,这样的案例看起来有相当虚拟的味道,不过此例的用意只是想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思维多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来验证,而不是仅存在于开天辟地的想象中,尤其是先天八卦。

3结论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在易经书中常常出现,后天八卦一说为后人所用,先天八卦常被摆出来亮亮相,却不见其作用,本人以为先天可视为一现象之起始状态,而后天则是现象逐渐演变至一近似稳定的状态,至于先天的布局及后天的布局除了用图形表达出来,可用函数来陈述,甚至于在先天转后天之过程的图形亦能以数学函数说明之,至于一家八口的变化,本文对先天后天八卦亦提供一有趣的诠释,总之,本文以上的作法是希望能增加易经经典对现代读者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及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 易经杂说[M]. 台北: 老古文化有限公司,2008.

[2] 锺茂基. 易学原理浅说[M].台东:台东社会教育馆印行,1998.

[3] 曾仕强. 易经的奥秘[M].台北:奇异果子有限公司,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