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朗诵稿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6 03:01:34

抒情朗诵稿

抒情朗诵稿篇1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4-1一、演讲:通俗平易;朗诵:典雅华丽

在遣词造句方面,演讲和朗诵,都必须做到准确简洁,并力求生动形象。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邵守义教授指出:“演讲语言的差异在于是否通俗平易。”朗诵的文本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朗诵就是用口语的形式去“诵”书面语的文本。

演讲语言源于生活口语,又高于生活口语,是一种既规范又优美的口语。这种语言是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的,目的是要让听众听明白,所以,演讲语言的词语和句式,尽量不用生僻词语、文言词语、专业术语,尽量不用倒装句和太长的句子。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整篇演讲辞的一千六百多个字中,没有一个文绉绉的词语,也没有长句,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其中犹如匕首投枪般的反问句和感叹句特别多。他的这篇演讲辞通俗明白,深入浅出,堪称演讲语言的典范。

朗诵语言遣词造句的特点是典雅华丽,具有文学语言色彩。例如,朱自清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选用了“颇、幽僻、弥望、袅娜、宛然、凝碧、倩影”等一系列书面色彩浓厚的词语,还使用了几个别致的倒装句。在描写荷塘内外的景色时,大量采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它朗诵出来时显得多姿多彩,高雅华丽,给人以艺术美和享受。但这种语言如果拿来演讲,就会弄巧成拙,演讲的语速较快,听众似懂非懂,还能产生共鸣吗?

二、演讲:以“讲”为主;朗诵:以“演”为主

在音色语调方面,演讲和朗诵都要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语气丰富、语调抑扬顿挫。不过,作为两种不同的口语表达形式,它们在语调和声音技巧上又存在着差异。

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所讲的是演讲者的本色的口语。它是一种介乎日常生活语言和表演语言之间的口语。演讲时声音的音质要基本保持本色,本色的声音才能有可能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如果演讲者在一场演讲中时而学陕西老汉腔,时而仿江南女子调,甚至还手舞足蹈地唱上几句,就会使听众感到滑稽,使演讲变成演戏了。

朗诵的语言纯粹是一种舞台表演语言。为了使朗诵能够吸引听众,把听众引入原作品的意境,朗诵语言要比演讲语言更加夸张。朗诵要尽量在平淡中寻找语调的变化,大起大落、激清澎湃。例如高尔基的作品《海燕》。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感情非常丰富,有对海燕的热情赞美,也有对海鸥、海鸭和企鹅的冷嘲热讽;有时是无比的激情和喜悦,有时是极为热切的企盼。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正朗诵时语调跌宕起伏,声音有时高,有时低,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干脆,有时拖腔,尤其是他朗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最后一句时,那雄浑高亢的声音,犹如山洪暴发,势不可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三、演讲:重在“鼓动”;朗诵:重在“抒情

邵守义教授指出演讲就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这句话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演讲的内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演讲者必须发表意见,就是阐明观点和理由,即“说理”;二是演讲必须抒感,即“抒情”;三是演讲必须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落脚点在于“鼓动”。“说理、抒情、鼓动”三者融为一体构成演讲。

《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诵”是这样解释的:“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诵的根本任务是抒情,优秀的朗诵者总是力争使自己的朗诵语言句句含情。《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在描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时是这样写的:“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传播学家张颂认为,这几句话都是对石刻狮子赞扬的,但赞扬的语气声调不同。“有的母子相抱”要读得活泼,表现母子情深;“有的交头接耳”要读得庄重,表现石狮的调皮;“有的像倾听水声”要读得庄重,表现石狮的专注。如果严格按张颂的分析进行朗诵,就能把描写石刻狮子这几句的细腻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抒情朗诵稿篇2

一、活动主题

歌颂中国共产党87年光辉历程,抒发期盼北京奥运的真情实感,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二、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组织组:*

比赛组:*

保障组:*

三、参赛对象

驻市广电系统全体员工

四、参赛办法:

以党支部(总支)为单位组织报名参赛,参赛人数不限,为烘托作品主题可以配乐、伴舞或增加特殊效果。预赛前12名进入决赛,决赛设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六个,另设精神文明奖一个,优秀组织奖若干。

五、参赛名额:机关支部2个老干部支部2个

电视台总支8个网络公司支部8个

注:选择朗诵稿要避免每个参赛作品主题重复。

六、活动安排:

1、报名时间:6月10日前以支部(总支)为单位到局人事科报名,同时提供作品名称、原创作者、主创人员及表演者名单、朗诵稿。

2、预赛:6月16日下午

3、决赛:6月30日下午

4、地点:电视台演播厅

七、评奖办法:

1、评委当场评分、当场亮分。

2、评分标准:(1)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楚;(2)朗诵时间不超过4分钟;(3)紧扣主题,联系实际;(4)感情饱满,声情并茂;(5)台风端正,服装整洁,举止得体。

八、成绩计算办法:

1、评委各自按标准打分,9分起评,可精确到0.1。

2、将评委的分数相加取均分。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3、按分数高低排序,得出奖项。

抒情朗诵稿篇3

中秋节朗诵稿1最近几天的六朝古都,

不知怎的阴雨连绵

强欲望的阳光,

不给机会穿过云层细缝

惟能穿透夜里的梦,

在明月与乌云之间徘徊

虽然不是朗月,

却多了几分朦胧的醉意

金秋的慰问必然包括金装的月饼礼盒

可我们没有,有的只是三天的中秋假期

与一些灰色阴雨时节的凄凄凉凉,或是

闲敲文字时键入闾巷的片片落花

我想独自出去走走,

外面的风声渐染秋的颜色

我知道,秋风没有和家人团圆,

黎明也没有

升起金灿灿的太阳,

或是游子在外漂泊

那片朦胧的月光背后,

定然刻着故乡的殷殷期盼

盼星星,盼月亮,

盼不到金秋的月宫婵娟

千里之外是否还有一轮明月,

你相信我也相信

在酒览月华微醉后,

画一个水水月饼

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美好的回忆,

和一整个故乡

中秋节朗诵稿2又一个即将来临的中秋,

又一次深深的感叹!

游子们还在四处飘零,

父母们还在家中翘首期盼……

大海承载着我们的思念,

石油井架寄托着我们的图强。

回想十年前的教室,

我是我父母的学生。

穿越十年的时光隧道,

父母还只是斑白了两鬓。

父母在讲台上,

灌输着智慧的光芒。

父母用深情的目光,

送走了最后一批展翅的飞鹰。

我们在海阔天空中搏击,

现在已经茁壮成长。

我们将胜利的红旗,

立在石油平台上高高飘扬。

无数的夜里,

我满怀对父母的思念。

电话里还是那么慈祥的声音,

眼前蒙现他们殷切的笑容。

虽然我们天各一方,

我们拥有同样光辉的月光。

中秋节朗诵稿3昨夜忽然风起

乌云淡遮

你要不要来呢

风过雨点急着赴会

星星们掩面沉睡

你要不要来呢

你不能不来

我们想念你啊

你不能不来

别让所有的光辉如水如波

只在我们幽暗的心里

你升起

如母亲轻柔的手指

在孩子的耳畔拂过

在花儿不眠的深夜

不要忧伤的美

罩我们渴望的心

你洒下桂花的馥郁

与五仁的饼香匹配

我们每品一口

圆的梦碎着圆着

人说月是故乡明

弟兄们许已焚香祭拜

今夜妈妈的月饼散发着

牵挂味道

邻家小妹与兄弟们在月下

玩起儿时的游戏

你升起

洒下故乡十五田园的温馨

中秋节朗诵稿4八月中秋的月亮

是最亮最圆的

月亮升起

撒下一片银灰

竹梢上

归巢鸟儿安睡

池塘里

鱼儿跃出碧光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人们聚在桌前

分享着圆圆的月饼

柚子长得是那么可爱

八月的桂花开始飘香

为团圆增加了一份愉悦

琴声悠悠

唱出家家团圆

中秋节朗诵稿5中秋之夜

金桂飘香中秋夜

月圆风柔是佳期;

桂香撩起了你我思乡的情,

月明点亮了你我思亲的心;

望碧空万里,星月相辉,

看秋菊绽放,香溢满怀,

游子心,逢佳节,盼团圆,只把那思念熟透;

十五夜,故乡月,人尽望,只把那思念遥寄!

偶有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起舞弄清影,长袖起,绵绵;

横笛吹乡曲,清歌呤,缕缕.

玉液满,琼杯滑,

对饮邀月,共解乡愁!

一颗颗游子的心,一颗颗祈祷的心,一颗颗虔诚的心,

此时此刻,温暖在一起!

红灯倩影,含情脉脉,浓郁人情味;

异土风情,婀娜缤纷,共抒真善美!

且让我们手牵手,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思念传递,融合成美好的回忆;

且让我们肩并肩,围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祝福传达,交汇成永恒的幸福!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抒情朗诵稿篇4

一、活动计划

1.准备朗诵材料: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课本中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读过所喜爱的。

2.确定朗诵形式:可以小组合作参加班级的朗诵会,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可以个人朗诵,或男女对诵,或小组合诵,还可以是配乐朗诵,形式要丰富多样。

3.安排人员分工: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等,力求每个学生或小组都有任务,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二、活动片段

生1:通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诗人,如余光中、顾城、席慕蓉、舒婷等,我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呢。

生2: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生3: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生4: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呢。

生5: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来朗诵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

……

(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

[展示二]知识竞赛

一、活动要求

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四关过后,看看哪个组是冠军组。要求各组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竞赛例举(第二关:诗情画意)

1.当我们感怀母亲的恩情时,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诗句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4.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景象,我不禁想起“______”的诗句。

5.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

[展示三]自主创作

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首诗,你们想写诗吗?老师就来教你们写诗。(引导学习《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师:这两首诗写得好在哪儿?

生1:《致老鼠》作者把老鼠当做人来写,很有趣。

生2:《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师:那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抒情朗诵稿篇5

俗话说,知夫莫如妻。从我与孙朝成共同生活以来,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事业的执着。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如此。仅以他与故乡——黑龙江省双城市——为例,就能突出证明着一点。

2005年末,受台湾地区领导人连战、宋楚瑜回大陆祭祖这一事件的影响,他心中的乡情浓烈得无法控制。多少次他对我说:海峡阻隔,政治人物尚能冲破障碍回乡,故乡与我生命相系,我已离开四十年(中间只是短暂的回去过一两次),无论如何也要回故乡一次。我理解他这种思乡之情,将科研所的工作安排妥当,于2006年5月末开车踏上返乡之旅。

得知游子返乡,故乡的文友王文山、徐新民、韩非子、刘斌、刘关祥、张济、郑孟楠、陶然等热情安排参观、探亲、祭祖事宜。参观的第一站安排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过去听先生说起有这样一个旧址纪念馆。及至到馆内参观,看得出先生十分激动,他不仅看得仔细、还与陪同参观的文友与解说员不断交流。看得出来,他对这段解放战争的历史烂熟于心,参观中不断提起一些四野战将(如刘亚楼、张震、钟伟等人)的名字与事迹。在参观中,时而沉思不语,时而侃侃而谈。整过参观过程历时两个多小时,及至结束时,已经中午。馆长陶然听说先生写诗是有名的快手,早在办公室备好画毡、毛笔、墨汁,请先生题诗。先生似乎成竹在胸,略加思考,就直接在几张四尺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出《四野指挥部抒怀》:黑土驰兵斗输赢/背水决战是英雄/铁流南下追穷寇,帷幄北踞运筹中//帷幄北踞运筹中/统帅操兵气如虹/小院发令声波响/大计施行号鼓鸣/大计施行号鼓鸣/半壁江山火烧红/将星如风扫残雾/刺刀似水洗天晴//刺刀似水洗天晴/捷报飞来壮秋风/剑指南天军心振/双城堡是细柳营。四首诗写满整整两张半宣纸,当写道“将星如风扫残雾/刺刀似水洗天晴”和“双城堡是细柳营”这两句诗时,现场观看的文友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这四首诗采用前一首诗的尾句直接做下一首诗起句(俗称顶真)写法,气韵与情感连贯,似行云流水,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故乡的文友虽然早听说先生有现场即兴作诗的专长,但现场感受起来,还是很振奋。这四首诗的书法长卷被馆长陶然装裱后收藏起来,时不时向来参观的领导展示,大获好评。先生的这一次故乡之行,也因这四首诗频添亮色。

在离开双城的那一天,双城市委副书记井冈、宣传部长高尚国设宴送行。在酒桌上,文友王文山转达井冈副书记、高尚国部长的心意,希望先生能为故乡写一首歌,尤其是希望能够为四野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写一首歌,推动双城市的红色旅游事业。先生当时表态说,他一定会写,但文学创作有其特殊规律,说不定什么时候来了灵感就写出来了。时间不好定,但一定尽快完成故乡领导的嘱托。回到北京后,好长一段时间不见先生动笔,我催他早点写出来,先生几次都说,写这种题材的歌词要找准切入点,找不准动笔不会成功的,让我稍安勿躁。直到2006年2月末,我出差从江苏丹阳返京,先生去汽车站接我,一见面他就说:太太,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双城的歌词我方才等你的时候,突然找准了切入点,标题就是“历史记住了双城堡”。我已经写出了几句存在手机上了,回家给你看。回到家,他就急急地拿出手机继续写起来,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出两段歌词,交给我在电脑上打出来。我一边打字、一边欣赏,果然是首好歌词。《历史记住了双城堡》:智勇的将士在这里忙碌/庄严的命令在这里发出/这里的灯光燃烧着黑暗/这里的电波扫荡着迷雾/我们来这里倾听岁月的回声/我们来这里追寻历史的脚步/英雄在这里书写了历史/历史记住了双城堡//四海的游人在这里观瞻/五洲的朋友在这里驻足/这里的文物展示着沧桑/这里的回忆生长着感悟/我们来这里感悟事业的神圣/我们来这里重温奋斗的劳苦/英雄在这里书写了光荣/历史记住了双城堡。这里歌词的视角独特,立满历史感与时代感,后由黑龙江省著名作曲家吕聂谱曲变成了一首极易传唱的红色旅游歌曲献给故乡人民。先生也因为完成了故乡领导的嘱托,而兴奋异常。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用作品回报故乡更让人高兴的呢?

时间又过去了四年多,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先生将他这些年写的朗诵诗加以整理,准备出一本“孙朝成朗诵诗选”。整理成初稿后,我就不见他有进一步的动作。就问他,怎么不往出版社交稿,先生说出这本朗诵诗选不容易,我还是想再为故乡写一首朗诵诗,以四野前向指挥部为题。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十二月份的一天,他拿给我文字稿,题为《双城四野前线指挥部抒怀》诗中饱含深情地倾诉他的情感:青砖、碧瓦,飞檐/楹柱,亮窗,庭院/茂密的花草似乎还在沉思/挺拔的榆杨似乎还在感叹/北方小城的这个庭院/容纳了历史太浓的记忆/北方小城的这个庭院/翻腾着战争太多的风烟……我漫步在这宽敞的庭院/像阅读一页历史/从花草树木的呼吸中/读出了开阔与浩瀚/我漫步在每一个房间/像参加一个讲座/从图片与实物中/体会壮烈与高远/我的父辈扛着枪/从这里出发/一路追击,一路攻坚/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牺牲了/却站成了一座丰碑/立在天安门前/永久地与五星红旗为伴/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活着/总是将深情的线/从地北天南向这个庭院/送来永久地依恋……这首朗诵诗长达120多行。写得情真意切,诗思绵绵。去年五月朗诵诗集出版后,先生专程开车向故乡捐书,在市政府为先生举办的捐书仪式与欢迎酒宴上,双城两位诗友朗诵了这首诗,当时整个宴会厅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够听到声音,诗友们被这首诗表达的情绪感染了,朗诵者与倾听者的情绪融在了一起,热泪同时滴下来。在当年双城市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和八一建军节文艺晚会上,这首朗诵诗被反复朗诵演出,现场效果热烈。当诗友王文山将这些情况电话告诉先生时,我看到先生也激动地拿着话筒落泪,诗人易动感情,尤其是对故乡动感情。他用自己的心血为故乡留下了一首不会被忘记的作品,他是满足的,也是幸福的。

抒情朗诵稿篇6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抒情朗诵稿篇7

在农村,诗歌教学之所以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归根结底是理念没有跟上课改步伐。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总以为诗歌并非中考重点,对其教学往往加以忽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妥当的,推广诗歌教学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分数,相反学生会得益非浅。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强化人文素养。“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讲话告诉我们,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进行诗教,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

2.提高语文能力。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句与句之间受严格字数限制,一般无关联词语相衔接,但本身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加上诗歌的体裁受限,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相差甚远、用词考究且极具想象力。推广诗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诗歌方面的训练,既让他们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又可以无形之中掌握一定的“炼字”技巧,斟字酌句、丰富想象,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基于此,学生无论是为了眼前的升学,还是今后的发展,学好诗歌都非常重要。

二、培养习惯,动之以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好诗歌可不是一日之功,学生们内心想练而无实际行动还是不行,必须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此,教师必须及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1.诗歌要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只有把诗的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处,同时不知不觉自身情感也起了变化。

2.学贵有恒。提高诗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贵在持之以恒,学习诗歌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因而,必须规定学生每天用于诗歌训练的时间,告诫学生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学生明确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取得进步。

3.视野求宽。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诗歌教材的视野比较狭窄,似乎新诗总是“老名家”的好。其实不管你承认与否,当今中国诗坛,人才辈出,佳作迭现,在其潇洒自如的行板里,闪动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这类新诗不下几百几千首,都可以选进中学语文课本,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进入教材编者的视野!作为诗歌爱好者,应该拓宽自身的视野,只有见多识广了,也许才能更好地激起共鸣,引发欣赏的热情,触发我们创作的火花。

三、占领阵地,授之以法

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诗歌教学的校本课程,但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认识偏面性,再加上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校本课往往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形同虚设。对此,语文教师应尽快利用有利条件占据这块阵地,充分发挥诗歌教学应有的效用。在校本课上,我主要做三项工作:

1.诵读得法。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让学生多读,校本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朗读中让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研读有法。研读诗歌主要做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判读,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对接,即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三是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对外抒发。我认为理解一首诗,关键是看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读。

3.创作要法。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校本课上,我着重于诗歌写作技巧的指导,先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出来,然后按照要求让学生创作,最后针对学生的作品在全班点评,让学生知道所写诗歌的优点与不足。如此不断的加以训练,学生在诗歌方面的能力无疑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巧设策略,导之以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激发学生的诗兴,必定能调动其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为此,我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诵读竞赛。在班级内部,我经常开展古诗诵读竞赛活动,时时诱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如上次的中华古诗词背诵比赛。比赛中,许多同学踊跃参与,热情高涨,尤其部分学生的表现更是掌声热烈。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全体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抒情朗诵稿篇8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

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师:可以读升调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师: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师: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学生有的下位子和别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师: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生纷纷:先评朗读。

师:好。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我们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一组!……

师:都说自己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21: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己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师: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该学生是第三组的)

师:那你说说。

生22: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师: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生22:第三节。“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痛。

师: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理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

师: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生读。

师: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生纷纷:都挺好的。

师:都挺好?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师: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生: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师: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师: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生27: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师: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生纷纷: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flash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28:“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模糊的怅惘”轻读出了惆怅的感觉。

老师: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学生笑:行。

老师配乐读。

学生热情鼓掌。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抒情朗诵稿篇9

一直以来,赵老师都在不断尝试把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联系起来。努力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习惯,让朗读成为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新时尚,让梦想起航。

一、成立班级流动图书角,营造浓浓读书氛围。每月初让每个同学拿两本或以上自己最喜欢的书到班级图书角,此外,结合“晨读晚诵・小学生美文诵读”专项活动,赵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购买本年级推荐书目,放在图书角,由图书管理员登记好,从而组成班集体的流动图书馆。班中漂亮精致的书柜里摆放的全是孩子们最爱看的书籍。每天中午上学后,同学们就到班集体的流动图书角借书看。赵老师中午上班后也到课室与孩子们一起师生共读。南方分级阅读、四大名著、神话、漫画……应有尽有,书籍还时时更新。小小图书角成了孩子们阅读的小天地。阅读在赵老师的班级里是时尚,朗朗的读书声经常在孩子们的耳边回荡。晨读晚诵活动中,我班积极参与中,撰写不少读后感,其中梁铮祯获校“晨读晚诵・小学生美文诵读”一等奖,贺宇凡获片“晨读晚诵・小学生美文诵读”活动,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区比赛。

二、每天诵读美文二十分钟。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赵老师深知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正确的语感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习兴趣。而提高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所以她任教的班级,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求每天感情诵读二十分钟。诵读的内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既有厚重典雅的古诗词,也有灵气的现代诗;既有韵味的杂文,也有抒情的散文……这些内容有些是全班统一推荐的,有些是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挑选的,有些是让孩子自己挑的。对于一些经典的美文,赵老师还带着同学们一起背下来。对于这每天的诵读,赵老师每个学期初都会设计好读书表,每月一张,让家长每天签名及评等级。这样时间长了,同学们都习惯了开口读书,都爱上了感情诵读。

赵老师还鼓励学生争当小主持、小演员,在学校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孩子们就根据学校安排的主题去设计主持稿和节目类型,既有诗歌朗诵、相声、小品表演,也有乐器独奏、唱歌、舞蹈……成为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三、每月进行班级阅读大会。根据学生的讨论和编排,阅读大会的形式多样,有时是美文朗诵会、故事会,有时是课本剧表演、知识问答竞赛,有时是读书心得交流和读后感分享等。学生喜欢看的书目多种多样,所以课外阅读课很有气氛,交流起来非常热烈。因为大家都想把自己本月的心得和感受和大家分享,聊起来就很投机,分享自己的快乐。赵老师还会紧紧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结合单元教学,推荐学生读有关的书目。并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背诵、积累好词句。学生的阅读也从课内跳到课外,增大了阅读面和阅读量。学生的词汇量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增大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肯定会提高。学生在活动中会不知不觉爱上阅读,大大增强对阅读的兴趣。

赵老师还设计了每月阅读记录表,记录孩子每天诵读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把自己看的课外书书名及页码登记下来,写写自己的收获,并把自己喜欢的美文片段朗读给家长听,让家长每周签名确认。老师每周检查,表扬阅读丰富的孩子,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功感。

课外阅读长智慧,诵读之花常开放

抒情朗诵稿篇10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演进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更是熔铸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诗篇,灿若星辰的诗歌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彰显了炎黄子孙团结奋进、自尊自爱、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语言文化的最好素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运用古诗品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古典诗词为突破口,谈谈古诗品读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1 古诗朗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形象,利于激发正义感、爱国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一首首抒情诗,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思想,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铸造了中国的辉煌,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浓的爱国热情。

在朗读《将进酒》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种坚贞不屈、满腔热血的豪迈情感;在诵读《满江红》时,我们要带领学生感受民族英雄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品读《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时,我们要让学生体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种撼人心魄的爱国之情。

解读古诗歌中的这些形象,可以使学生激情澎湃,增强正义感和责任心,从而内化为报国热情。

2 古诗诵读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其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古典诗歌讲究韵律、讲究情感的抒发,富有音乐美和人情美。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把握节奏感,领悟作者的情感很重要,作者恰恰是通过诗中的节奏来抒发其情感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对其能真正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学生只是一味的背诵,不去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和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想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在特质,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这一环节大下苦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教师作示范朗读或播放音频材料,以此来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掌握节奏。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意蕴。再次,灵活变动诵读方式,可采用范读、齐读、听读、背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最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诵读后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抓好诵读教学,不仅使学生能领略到诗人的丰富情感,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古诗细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之养成多揣摩、多联想的习惯

古典诗歌意蕴充沛,情感跌宕,思想跳跃,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等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若不去联想,恐怕难以领悟其意境、意趣,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把全部混乱的记忆,照其相似处或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相近点进行分类概括,从而达到理解某事物的目的。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使其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让学生进入到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审美共鸣境界。

例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雄浑豪放的情感,一种欲有所为而不能为的感慨,短短的二十二个字,展现的是诗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的愤懑和怅惘。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就需要结合作品及作者的经历加以合理的超时空联想,分析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并联想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作者作品,从而形成一种对这一类题材的诗的概括性理解。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对这一类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思和意蕴有更深把握。

4 古诗品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诗文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露出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则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探索态度和对人生顿悟的愉悦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反应了苏轼悟透人生的洒脱、旷达性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则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些情感,无不蕴藏着博大的人文精神,无不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

通过对这类诗歌的反复品味赏析,学生不仅能增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还能发扬古人博大精深的哲思,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古典诗歌是无数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是美的宝藏,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培育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舞台。因此,我们应致力于抓好诗歌教学这一环节,尽一切可能去引导学生挖掘、探讨诗歌所中蕴含的真、善、美,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 .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 高等教育出版社. [M] .2002.7

②王文彦 蔡明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M] . 2006.6

抒情朗诵稿篇11

提起纪宇,就不得不提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一首抒情长诗《风流歌》,这首长诗用华美的诗句抒发了刚刚经历动乱的年轻人,对人生理想和美的追求,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一代人。

《风流歌》刊登在1981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几乎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学之窗》栏目制作播出了由瞿弦和与张筠英朗诵的版本。《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全国的100多家电台纷纷转播,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风流歌》就在大江南北激起层层涟漪,人们就像诗人笔下相熟已久的朋友,谈论着当时谁最风流,纪宇也真正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影响力最强的诗人,那―年他刚刚32岁。《风流歌》引起轰动之后,纪宇又续写了《风流歌》之二和之三,并且集结成《纪宇朗诵诗》,全国各地的读者争相邮购,竞达到了三万多册。谈到《风流歌》的走红,纪宇表示: “很多人都说《风流歌》是我的巅峰之作,但我认为它只是我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还有许多诗,比如同时期的《关于美的探讨》、《爱》、《大海评论》等都不比它差。”今年《风流歌》发表30周年了,仍有人在读、在朗诵,读者没有忘记纪宇,没有忘记纪宇以《风流歌》为代表的作品。

如今,六十多岁的纪宇,虽已满头白发,却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谈起他的近况,他坦言生活中仍旧是那两样:文学创作和文物收藏。“我文学创作40多年,收藏文物也有30年,对于我来讲,这两样都成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它们仍旧会陪伴着我。中国的文化没有任何人可以征服。相反的,最后他们都会迷恋上中国文化,融汇于中国文化之中。有人说我不喜欢你那些东西,其实是你没有用心去接触它、认识它,随着年龄增长,加深认识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文化最具魅力。”纪宇深情地表示,“中国文化是不可抗拒的”。

抒情朗诵稿篇12

中秋节朗诵稿1中秋之夜

金桂飘香中秋夜

月圆风柔是佳期;

桂香撩起了你我思乡的情,

月明点亮了你我思亲的心;

望碧空万里,星月相辉,

看秋菊绽放,香溢满怀,

游子心,逢佳节,盼团圆,只把那思念熟透;

十五夜,故乡月,人尽望,只把那思念遥寄!

偶有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起舞弄清影,长袖起,绵绵;

横笛吹乡曲,清歌呤,缕缕。

玉液满,琼杯滑,

对饮邀月,共解乡愁!

一颗颗游子的心,一颗颗祈祷的心,一颗颗虔诚的心,

此时此刻,温暖在一起!

红灯倩影,含情脉脉,浓郁人情味;

异土风情,婀娜缤纷,共抒真善美!

且让我们手牵手,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思念传递,融合成美好的回忆;

且让我们肩并肩,围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祝福传达,交汇成永恒的幸福!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不长好,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朗诵稿2我来自江南水乡,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莺飞伴草长。

我来自茫茫塞北,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黄沙与山梁。

我来自中原沃野,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牡丹和豫剧。

我来自西南横断,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嘉陵与长江。

多少次午夜梦回,我咬着被角,拭干面颊边淌下的思乡泪水。

多少次面对明月,我低头默想,总有一缕皎洁的银光照进家中的窗帷。

多少次仰望蓝天,我睁大双眼,猜想哪一朵是从故乡飘来的白云。

多少次拿起电话,我紧握听筒,轻轻地说:“妈,今年十一,我不回”

当水乡的款款秀色,变成了秦川的沃野流金,

当塞北的草原骏马,变成了秦岭的黄土无垠,

当中原的豫剧梆子,变成了秦腔的高亢磅礴,

当横断的山河相间,变成了皇城的鳞次栉比。

我曾心酸,我曾彷徨,

但心中更坚定的,

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神往。

这里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这里是华夏历史之发祥,

这里有孕育十三朝古都的皇天后土,

这里展五千年过往的长风激浪。

青铜在这里铸造出周的鼎盛,

石鼓在这里奠基起秦的富强。

瓦当在这里演绎汉的恢宏,

六骏在这里啸出唐的豪放。

在中秋的明月下,我遥寄点点相思,

在团圆的月饼旁,我将脸颊边的泪水轻拭,

既然终有一天要离开家园,展翅翱翔,

就让我们至此,对着月光呼唤:

西安——你是我的第二故乡。

中秋节朗诵稿3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如痴如醉,

举杯同庆国盛家合的盛世!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中秋节朗诵稿4中秋的月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神仙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际远航

中秋节朗诵稿5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