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2 08:19:31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求,也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但我国旅游消费中出现的异化现象给旅游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审视旅游消费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显得日益重要。

一、我国旅游消费异化的现象

(一)旅游消费的炫耀。

炫耀消费理论是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1]。

旅游是为了追求身心放松,离开居住地享受自然、人文给自身带来的愉快。而近年来,我国公民旅游呈现较强的“符号或炫耀性”消费趋势。旅游奢侈品消费更是成为一种典型的“旅游符号消费”。旅游消费活动中展现的品牌炫耀或符号性盲目追求一定程度上使旅游者丧失了真实自我需求与价值判断。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毁坏

旅游消费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了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许多开发商在旅游区以旅游开发为名,侵占绿地,砍伐珍贵树木,大办星级宾馆、酒店,甚至工厂。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消费文化品质弱化

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之屈就于消费的感性化,成为“快餐化”消费的一部分。文化娱乐在高压力的社会中成为了人们满足感官需求和情感宣泄的必需品,但也在其中失去了对文化深沉性的审美境界追求,仅能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这种文化品质的弱化导致旅游供给的异化, 其突出表现就是旅游中的“普罗克鲁斯特床”。[2]消费者在旅游中购买大众旅游产品后,往往会按既定的线路、时间完成整个旅程。缺乏个性化的消费选择, 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消费文化品质的弱化也降低了旅游消费与供给两方面的品质。

二、我国旅游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消费者攀比消费心理滋长

旅游在我国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是一种精神需求,而是被当作一项高档消费。往往攀比的心理使得民众会忽视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产生了对旅游的“欲求”,形成模仿、流行、竞赛等社会心理现象。[3]即在旅游中存在从众行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盲目跟风,只为了能在旅游消费上的不输于人,获得心理满足的畸形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从而形成普遍消费动机,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成为一种炫耀、奢侈,追求心理的优越感的消费。

(二)文化的冲突

由于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的价值观念相差悬殊,即使是同一文化类型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因此,当不同性质的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发生冲突也便是不可避免的。[5]为了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地盲目扩大游客的数量,更有甚者会为了迎合旅游者的习惯或倾向而采取有损本地旅游资源形象以及地位的行为。“伪文化”景观处处可见,造成了不真实低劣的文化品位更是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环境,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诚信缺失。

三、对策

(一)倡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社会学家科尔曼的在其理性选择理论中指出:人以理性的行动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动结果中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6]

旅游是旅游者选择的放松自我的方式,因此旅游者在旅游前应该通过媒体多搜集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参考他人的旅游日志。在旅游中自觉抵制炫耀消费,理性的进行旅游中的消费,树立正确价值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将旅游变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提升道德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塑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精神风貌。

(二)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观

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对待资源要本着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同时要加大保护力度。资源的科学有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旅游资源亦是如此,旅游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可再生的,一种是不可再生的。如名胜古迹,其为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进行保护,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既要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也要避免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以保证其持久可用的状态,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观。

(三)提升旅游消费的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现象显示出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薄弱,消除旅游消费异化状态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要求社会,舆论关注、重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倡导绿色旅游,文明出行。在旅游地注重消费的理性化避免消费的感性化。消费的感性化会使文化成为一个个快餐,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变成“麦当劳梦魇”,并由此产生种种悖论。[8]由于利益的趋势,旅游地长期以来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因而弱化了旅游的人文品质,使得消费者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现象。为此,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不仅推动了我国旅游的良性发展,更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凡勃.有闲阶级论[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3.77

[2] 王镜、马耀峰.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与和谐[J].2008年第5期。

[3] 许亦善.我国旅游消费亚健康分析状态[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4] 白凯.出境旅游消费异化现象[J].旅游学刊,2011年第8期。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01-03

1引言

旅游消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行前、行中和行后的消费等,是指旅游活动引发的一切物质以及服务的消费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706亿元。目前我国已进行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我国的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挑战,外贸出口出现较大萎缩,我国的投资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的构成中,旅游消费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24%增长到了2011年的11.70%,对我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使得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健。在“十二五”规划、十报告中以及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并且不同程度的指出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以及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国内学者运用向计量分析以及实地调研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直接、长期的作用,指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是长期均衡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短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而在长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微观的层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的食宿、活动设施和关注点等因素对旅游绩效有重要影响。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内旅游消费为切入点,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从政府、市场、居民多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旅游消费的增长对于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等的重要意义。

2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在决定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等的水平上,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在创造需求、增加供给、引导消费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这也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论。就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产出效应来看,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交通、通讯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同时引致经济增长的“继发效应”。旅游消费的增长能够有效的吸纳我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的,劳动的产出弹性大,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因此就业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人民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有助于发挥扩大内需的乘数作用,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并且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产生新的消费群体、拓展消费空间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使旅游消费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图1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旅游消费的发展对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的基础之上,促使居民收入显著增加,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因此,对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数量、提升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消费富民、进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消费更加完善的发展,最终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及方法

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lny=α+βlnx+ε(1)

lny=α+βlnx+γlnz+ε(2)

lnx=λ+μlny+δ(3)

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为x,控制变量为z(z1、z2、z3、z4、z5)。

我们在确定模型(1)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z1、z2、z3、z4、z5,分别进行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回归估计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模型(2),以检验现实中多重因素影响下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模型(1),(3)反映了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3.2数据选取及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赵磊和全华(2008)用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来衡量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y,以国内游客的旅游总花费(Tourism Expenditure)作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TC、即解释变量x。为了全面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还选择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投资总额、净出口额、财政支出、劳动力(年底就业人员数)、科技因素(R&D投入)作为控制变量z1、z2、z3、z4、z5。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lnx= 1.1651lny-5.4662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通过对模型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x对y的弹性为0.8316,即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8316%,这是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量化值,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亮点。

在依次加入投资、净出口这些控制变量后,得到模型2、3,相较于模型1,旅游消费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特别是国内需求疲软,而旅游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速快于消费总额的增速,虽与投资弹性系数相比较低,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增长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续加入财政支出这一控制变量后,我们从模型4中可以看到,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大于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一直较高,而此结果进一步体现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熊皮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我们继续加入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5、6。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消费仍对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与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相一致。

通过多重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虽然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一直为正值,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弹性系数相比较,可以认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同时,为了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到y对x的弹性为1.1651,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165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量化值,反映了经济增长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用于旅游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大,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积极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旅游消费还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诱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拓展旅游产业链。此外,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通过调整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渠道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尚存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距大等弊端,我国经济对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把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消费政策的创新,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而在消费的领域内,旅游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内需的进一步扩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旅游消费的主体对象就是居民,只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从而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完善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消费的意愿,增加旅游消费,进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合理运用市场手段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能力和驱动力。通过挖掘新的旅游景区,加大投资总额,完善旅游的观光、休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的需求。推动自然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自然与文化体系融为一体的旅游消费产业链,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从居民的角度来看,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别推动各群体的旅游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旅游消费有更强烈的需求与欲望,可以通过推广国民休闲计划以及完善政府机关、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而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学生、退休群体,可以通过免门票、半票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并扩大旅游消费流量。同时,要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通过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来带动农村旅游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城乡旅游消费的协同发展催生更大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4

【Abstract】 taking Urumqi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SPSS16.0 softwa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ourism Behavior Urumqi

乌鲁木齐市现有高等学校17所,在校生24.128万人[1]。其规模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却鲜见对乌鲁木齐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乌鲁木齐市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

1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本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共投放正式问卷750份,分别投放在乌鲁木齐的五所本科院校,依次是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每个学校发放问卷150分,采取随机投放的方式,发到自习室或是学生会中,能够尽可能的涉及到每个年级每个专业。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0年五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回收问卷683分,有效率91%。问卷设计五个方面内容:人口统计特征、旅游态度、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其中旅游态度、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采用五级里克特量表,设置五个变量,即非常赞同(5分)、赞同(4分)、不确定(3分)、不赞同(2分)、非常不赞同(1分),设置五个变量,分值越高代表越认同项目的观点。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根据样本的数据结构不同,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与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检验,对乌鲁木齐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评价调查问卷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分析方法[2]。经分析,本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Alpha值为0.805,说明本问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即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一份有效问卷。

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验证

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内容又是多方面的,为了使研究更为直接有效,我们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大学生的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和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和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是决定旅游发生和出游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这三个方面作为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而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和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又涉及因素较多,笔者只能在理论研究的结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众多的因素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假设,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的数学方法进行检验,从而找出影响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和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的几个最为显著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出游频率、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和旅游中一次消费最高费用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其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六个假设并分别对其进行检验和分析,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假设二: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假设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假设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假设五:不同月生活费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假设六:不同旅游态度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2.1 旅游消费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说明性别在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停留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则接受原假设,说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2.2 旅游消费家庭结构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可知,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和停留时间的显著性概率Sig(2-tailed)都小于0.05,说明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进一步对表进行分析。

从表4中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和停留时间上的均值表中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及停留时间普遍比非独生子女高,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因素和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2.3 旅游消费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说明年级在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停留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则接受原假设,说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无显著差异。

2.4 旅游消费专业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6中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旅游频率与旅游消费金额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5-22均值分析中可以看出,艺术及其它专业(M=3.974)的大学生的旅游频率最高,而医科专业(M=2.014)的大学生出游率是最低的。原因可能是艺术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实习与实践的课程较多,比如采风、观摩等实践活动。而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习负担较重,而且实践都是在本地医疗单位,所以出游的机会较少。在旅游消费金额上,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消费金额也是较多的,原因也许是学艺术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所以消费能力也是最强的。

2.5 大学生月生活费及旅游态度与旅游消费的相关分析。

由表7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旅游频率与月生活费成正相关,且相关性很高,相关系数为0.854,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越高,旅游的次数就越多。这是因为旅游是属于基本消费支出以外的享乐性消费,一般来说,人们的经济收入越高,旅游的次数就会越多,经济能力与旅游次数成正比关系。而大学生作为旅游消费群中的特殊群体,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旅游费用主要依靠父母每月给的月生活费,那么月生活费就成为衡量大学生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与旅游次数成正比,与理论和经验相符。

研究也表明大学生旅游态度与旅游次数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2。即越喜欢旅游,旅游的次数就越多,而越不喜欢旅游,旅游的次数就越少,从而印证了心理学中提到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一致性的理论。

从表7中,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与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6,大学生的旅游态度与旅游地停留时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5。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越高,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就越长,大学生越喜欢旅游,旅游意向越强烈,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就越长。

表9 大学生月生活费、旅游态度与旅游消费的相关分析表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对六个假设进行的数学检验,我们发现不同家庭结构、不同专业、不同旅游态度及月生活费,对旅游频率、旅游日消费额、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确实有着显著影响,表现如下:

3.1 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旅游频率、旅游消费金额及停留时间普遍比非独生子女高,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因素和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3.2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上存在显著差异。艺术类的大学生出游频率和旅游消费都是最高的,而医科类大学生出游频率和旅游消费都是最低的。

3.3 大学生的旅游频率与月生活费成正相关。即大学生的生活费越高,旅游的次数就越多;大学生旅游态度与旅游次数成正相关。即越喜欢旅游,旅游的次数就越多,而越不喜欢旅游,旅游的次数就越少;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旅游态度与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成正相关。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越高,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就越长,大学生越喜欢旅游,旅游意向越强烈,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就越长。

然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是多方面的,而本文只选择了其中的三个方面,而且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每一方面,都有众多因素在影响,而本文人为地选择了其中一部分因素做分析,这样分析出的结果并不完整,因此还需要日后的跟进研究。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5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

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体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式应用到旅游消费者的研究中,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模式认为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了旅游购买活动的周期。“刺激一反应”模式则认为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同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贝克尔的新消费理论认为传统观念将消费等同于购买是不全面的,消费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重视对消费效果的评价。

综合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新消费理论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该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将以这种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体系作为理论基点对来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来黔国内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贵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数据经过筛选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3.0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591,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

(一)来黔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游客的个人特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

综合表1统计数据,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与贵州比较近;东北、华北、西北游客较少;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因而本调查构成比例较低;职业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这也与调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分布一致,同时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职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是旅游的主要消费者,老年旅游者所占比重较低。

(二)来黔国内游客决策行为分析

游客决策行为受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作用,问卷中根据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数据收集整理后主要结果如下:

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文化及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对旅游地差异性需求等,调查数据显示出表2中的特征。

内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数据显示出表3的特征。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来黔旅游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性,决策影响因素以主要族群群体及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为主。从旅游动机及资源偏好的发展趋势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和喜好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三)来黔国内游客的实际消费分析

在分析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调查消费者在贵州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出游方式、出游频率、偏好的旅游商品及娱乐项目和消费支出方面的内容。

旅游者实际消费行为统计数据(见表4)显示,贵州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消费的季节性明显,自然资源优势的消费仍占主导优势。民族文化风俗及相关产品消费成为发展的趋势,但消费中缺乏显著优势,主要还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体验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吃、住、门票仍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体验、个性消费、特色商品消费的比例还较低。

(四)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行为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这些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下次购买行为,并影响与消费者有相关联系的个体及群体的购买决策。

表5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受及各个单项方面的感受都比较满意,对再次到贵州旅游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未来希望更好的改善交通及贵州旅游整体环境,但是部分少数民族游客对饮食未考虑其特殊需求表示了不满。

贵州省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旅游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本文对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做出分析,笔者对未来的来黔旅游市场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营销力度,开发潜在客源市场。当前贵州旅游营销缺乏强势手段,在目前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趋同的营销方式,不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考虑来黔游客对自然环境和族群文化差异性的需求,对不同地区细分市场进行差异性营销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应注意旅游者的地域来源和职业背景等特点,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消费占到调查游客的六成以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互动,促进会议和商务旅游的发展。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贵州省开发了不少旅游产品,但总体知名度不高。对于这些旅游产品需要加以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尝试采用定期评定方法,建立信息追踪系统和旅游产品检视系统,及时跟踪、调查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改良策略,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观光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品味和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单一的观光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开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组合。

创造季节特色,充分调动各个季节的客源。当前来黔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显著的气候优势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应注重季节特色,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吸引游客,形成稳定的客源。并在相关季节利用相应资源优势,提供游客在不同时间对不同资源的深度体验,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但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六倍,吸引回头客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结论

本文研究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维度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运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对选定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发现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倾向,对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6

1.从社会特征来讲,后现代时代对应于后工业社会,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2.从知识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的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和商品化,不能被数字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

3.从文化特征上看,颠倒传统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文化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4.从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5.从生活方式上看,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旅游观

1.后现代旅游的价值(目的)

旅游作为一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前现代社会旅游活动与现代旅游的差别,后现代旅游也必然表现出与现代旅游诸多的差异。现代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消费性、休闲性和社会性。现代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遵循着地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理性化路径,其经验结果表现出标准化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现代旅游可以方便的复制、传递、交流和比较,正适应了现代社会福特式刚性生产结构的基本要求。随着旅游活动走上大众化的潮流,规模和成本成为现代旅游业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的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历程却埋没了旅游经验的个性特点,使得旅游活动失去了其本质内涵。总之,现代旅游在唤起旅游者人性的同时,却埋没了旅游者的个性和旅游地的真实性。

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在休闲、交往和审美中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旅游新主张。它的实质是以一种开放的、随心所欲的、游戏的心态对待旅游中的多元文化、多种选择和多种路径来破解现代旅游的公共性,剥掉其商业化的外衣,回归到旅游的本来面目,重建休闲、交往与审美的经验论本质,在对外界不可预知的尝试中体验生命的色彩,从而重建旅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旅游价值(目的)上,后现代旅游进行没有深度的平面尝试,既不再追求或消解旅游背后的形象意蕴,也不再关注稳重的文化深度。

2.后现代旅游的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的情感化:人类即将步入后现代社会,传统大众旅游产品已无法激起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后现代旅游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与自我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内容的个性化:在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已让旅游者感到厌倦,他们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登山旅游、探险旅游、专题旅游等。

消费价值的体验化:从消费的价值目标来看,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体验,他们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高附加值产品,它的本质在于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和愉悦的消费感受。

消费方式的主动化: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和企业在一起,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意识的绿色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开始珍惜周围的生存环境,重视生活质量,追求永续消费,使自己成为绿色旅游消费者。

消费动机的求美化: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类的动机时,认为追求美的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美是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尺度,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对于美的要求的认知也不同,反映在消费行为中也大不一样。消费者求美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存在的客观形态美的价值以及为消费者创造出的美和美感。

三、实例论证——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旅游开发为例

作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旅游总体开发项目,在考察、规划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后现代旅游者旅游习惯及动机的变化。

从市场角度来看,博罗县位于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较大的珠三角地区。其主要市场是广州市、惠州市、深圳市及汕头市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旅游者的特点是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大部分都有私家车、旅游出游率高,但是对旅游方式的要求也较高,不满足于传统、大众的旅游方式,希望能够从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倾向于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对旅游环境和质量要求高。属于比较典型的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他们的旅游动机大部分是出于减轻工作压力,舒缓身心的目的或者寻求体验新奇与刺激。

从博罗县的旅游资源来看,博罗县生态环境较好,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主要江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1-2级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不仅提高了博罗县旅游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城镇奠定了基础。又拥有罗浮山、象头山等具有极高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名胜区,以及众多山林风景、水库林场、农业田园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古国遗址、庙宇寺院等人文旅游资源。

因此想要成功的开发博罗县的旅游,必须要充分考量到后现代旅游者的特点,结合博罗县本身资源的特点,依托博罗的区位优势,打造出参与性、休闲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比如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罗浮山,可以将道家养身的内容引入现代旅游,将古老的养身方法、药膳用于减缓现代生活的副产品——亚健康状态,对于白领阶层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除此以外,利用博罗县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在农业重点县打造出一、两个规模较大、各有特色产品的生态农业庄园,走绿色观光、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子。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传统的单一的大众化的旅游内容和形式逐渐失去了迷人的魅力,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本身的价值,过度的商业化因素已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唾弃。后现代旅游的理念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消费习惯等。21世纪的旅游经营者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及变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72-02

1 国内部分

自1997年1月贵州省将旅游业正式纳入支柱产业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及人数攀升,1997年国内旅游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2.54倍,经过十年发展,至2006年底,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9亿,比1997年翻了十二番还多。在旅游人数方面,1997年旅游人数比上年增加50万人次,发展为1850万人次,2006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4715.75万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2.15%。历年具体增长率如下:

2 国际部分

贵州旅游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发展,现在已成为一座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许多的海外游客,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主要由港澳台同胞及华侨、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游客三部分组成。为便于分析,本文中按照贵州统计年鉴中数据的统计口径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及台湾同胞三个部分。虽然贵州的海外游客与国内游客相比只占总额的1.29%左右(云南10%左右),但海外游客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却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外汇收入和潜在的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此对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及客源组成的分析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与国内情况相似,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数及收入有小幅波动外,在其余十年中均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但增幅不大。具体增长率情况见下表2。

与表2对比发现,由于2003年的非典,对境外旅游的影响尤其明显,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较上年同期均下降60%以上。由此可见,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在境外旅游方面,虽然贵州省与其它临省相距甚远,但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 通过引入旅游消费结构理论来分析国际市场的问题

3.1 理论提出

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分类由林南枝、陶汉军主编的修订版《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中讲到:“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本文主要列出两个不同的划分:(1)从游客所购买的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用途出发,旅游消费可分为行、住、游、食、娱、购等几个方面的消费。(2)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出发,可以把旅游消费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3.2 实际应用

本文以2006年贵州省国际旅游收入为例,进行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如上图所示,属于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的交通、游览、住宿、餐饮方面消费占69%以上,比重很大。相对应的非基本旅游消费部分即娱乐,邮电通讯,其它服务,商品销售所占比重较小,且易发生变动。具体变化情况请见图2及图3。

从直观上来看,上面环形图反映出近三年外汇收入构成变化的情况,其中长途交通费用在整个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38%降至2005年的35%,至2006年的33%,而游览费用及住宿费用所占比重则均是逐年上升(分别由2004,2005年的4%升至2006年的8%,住宿由2004年的18%升至2006年的22%)。

而从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这个分类出发,我们发现,属前者范围的项目(如图中所示的长途交通、游览、住宿)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呈规律性,相对稳定,而属后者范围内的项目(如:餐饮、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及其它服务)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在近三年变化中出现波动,相对不稳定。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后几项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如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定义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项目不是每次旅游活动都必需的且弹性较大。

在过去这11年中,无论是来黔境外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支出还是逗留天数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平均每人逗留天数为2.17天,平均每人天消费支出为160.83美元。

近三年(即2004、2005、2006年)外国人、港澳、中国台湾同胞人数均呈上升态势,而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环比增长分别达20.19%,14.88%。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其中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每年来贵州欣赏风景的台湾游客达7万多。

4 结论

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从1996年至2006年,贵州旅游在国内游客及收入方面,增势强劲,增长率平均在50.32%以上,而国际收入均增长率为21.08%,相对较弱。此外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影响极大。在对贵州省旅游外汇收入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稳定,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在对来黔境外人员组成及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

5 存在不足

由于本人水平、经历及时间有限,所做的分析过于浅显,没能对相应各方面加以深入分析。如:国内游客、国际游客群体的组成、来黔目的等,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预测;境外游客近十年人均消费日支出及逗留天数均未显著增加的原因;及针对外汇收入各组成部分,为提高其来黔的消费水平及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旅游相关产业或政府可做出的努力等。在对各年增加率水平进行对比时,均未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没有反应出真正的实际水平。

6 可做深入研究的方面

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研究。

第一,如与教育产业的关系分析。从旅游群体这个角度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旅游消费的特殊群体,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人群数量较大,闲暇时间较多,有着强烈的旅游动机,且有多元化的经济来源,因而其出游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目前,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对贵州三个产业的影响分析。研究旅游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也可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研究贵州旅游对贵州经济、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8

二、层次分析

1.构造判断矩阵。根据所建立的因素体系制作旅游房产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判表,具体是对同一层次内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各目标的权重。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文邀请3位专家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2.构建综合判断矩阵。为了综合考虑各专家意见,利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建立综合判断矩阵,综合判断矩阵中的各元素值计算公式为。

3.计算各指标权重。根据AHP法的步骤计算综合矩阵中各指标权重及总排序权重,结果如表6所示。对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CR=0.0323<0.1,具有满意一致性。

三、讨论与结论

从总排序结果看,实际需要、自然环境、家庭收入、情感偏好、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物业管理、房屋质量的权重系数最大,说明该八类因素对于消费者购买旅游房产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可以作为关键性指标。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9

关键词:非惯常环境;地方感;旅游体验; 旅游规划

一、非惯常环境与旅游规划

(一)非惯常环境概述

有人认为,“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的异化体验”。简单地说,旅游就是人们对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和生活方式。非惯常环境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外的环境,体验就是人生。

(二)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

如果说非惯常环境是旅游的外因的话,那么非惯常环境体验则是旅游的内因。由于受地理环境、空间区隔和个自的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在共同时态的“全球化”过程中,地域自然风貌的差异和地域文化特色依然存在,对异地居民来说,构成了形形与惯常环境迥然不同的非惯常环境,这种环境的差异度,对于不同的居民有着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度,对于处于非惯常环境下的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非惯常体验是相对于寻常体验来说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短暂逃避和否定,人们对于非惯常环境的非惯常体验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就像人类早期科技水平低下,没有制造出飞行器的情况下,人们有飞天的神话传说。现在去海滨的人们,希望能体验海洋的自然环境与在此环境下形成的社会人文生活;到沙漠去旅游,希望能体验沙漠的自然环境与在此环境下形成的社会人文生活;到历史名城去旅游,希望体验那里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人文环境;到现代都市去旅游,希望能体验那里现代的辉煌和人们的生活;到国外去旅游,希望能体验那里的异域风光、异国风情;到太空去旅游,希望能体验在太空的感受;到外地、国外去看比赛,而不是在家中从电视上看比赛,是为了体验比赛现场的实战环境与氛围,并全身心地投入。这就是说,人们普遍有想在非惯常环境下体验的需要,只是有时候这种体验需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只要有旅游供给就可以创造旅游需求,在旅游业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迪斯尼乐园。所以人们这种对于非惯常环境的体验需求对于旅游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人们不仅有离开惯常环境的需要,而且在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往往是有别于在惯常环境下的。这就是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下表现出的非常态行为。非惯常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游客体验场所,在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的许多行为方式是无法简单地被生活在惯常环境里的人所理解的。这种非常态行为有时甚至是消费者自己在惯常环境中所不会表达的。经常被提及的消费者在旅途中的所谓“非理性消费行为”,其实都是生活在惯常环境里的人的惯常思维得出的判断。比如购物,游客在非惯常环境里会出现比惯常环境中更能消费,并且在非惯常环境中消费者更注重享受,体会美好的事物,希望享受一下以前期望的生活状态。过一下与日常生活中不一样的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希望过一下少数民族简单的日子。比如香港这样的购物天堂里,也想做一回购物狂。又如外国有某种信仰的种族,女性在她们国家都必须在脸上蒙上黑头巾,但是她们来到中国以后就摘下黑头巾,尽情的狂欢。但是她们在结束了旅行以后,还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总而言之,消费者可以在非惯常环境下摆脱惯常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可以释放一下内心。另外消费者可以在非惯常环境下体会一下与惯常环境下不一样的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等。

二、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表现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非常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积极的方面看,会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可以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看,消费者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当地居民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生活方式也开始变得腐化。

三、非惯常环境与旅游规划

(一)针对上面提到的消费者对于非惯常环境的体验需求,在旅游规划的过程,我觉得应该深度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如海滨浴场,沙漠探险的沙漠风光游,历史文化古迹,甚至太空游。面向广大的旅游消费者,我们应该为其展现当地旅游特色,使消费者能够在非惯常环境中体会到旅游的乐趣。但是在旅游规划中如果过分的追求对旅游者喜好的迎合,过度或者夸大的开发旅游资源来进行旅游规划,那么对于作为惯常环境中生活的当地居民来说,会形成一种地方感的不适应性。

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这种非惯常环境对于旅游消费者的吸引作用,又要考虑到这种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惯常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针对上面提到旅游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非理性消费行为”、“非常态行为”,在旅游规划中要予以体现,要创造这样的环境或者娱乐设施,比如特色购物店;还有在雪场的滑雪、狗拉爬犁、滚雪球等这种在惯常环境中不能体验的景区设施。但是也要把握旅游开发规划的度。

尽管非惯常环境对于旅游消费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很少有游客愿意将其转化成惯常环境。人们往往对于惯常环境的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如对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对外交往、经济水平、医疗卫生、职业生涯、人脉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非惯常环境的需求则较为单一,只要能满足新奇刺激、放松愉悦、好看好玩的一项即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从事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要完整地保留传统的居民环境和生活方式,以追求其所谓的原生态和原真性,其结果往往遭到原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不满。也就是说,这些专家学者希望原居民的惯常环境成为“文化化石”和“博物馆”,停止其现代化过程,从而满足旅游消费者对于其非惯常环境的审美情趣的追求。而事实上,原居民与外来游客一样,同样有追求现代化生活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协调好非惯常环境对于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和惯常环境中的居民生活适应性。

四、地方感与旅游规划

(一)地方感理论

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setting)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意象和机构忠实等研究领域。

地方依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如国家公园、自然遗产地、户外游憩地等。对自然资源地的地方依恋影响到使用者对自然资源管措施的态度和使用者保护资源环境的日常行为。地方认同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地方意象(或地方映象)研究也涉及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关系。在目的地映象研究中,映象是一个包括信任、印象、情感和评价等要素的概念:包括感知认知和情感评价两方面。游憩者往往因热衷于某种游憩活动成为游憩地管理机构的忠实拥护者而表现出机构忠实。

地方感研究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体验和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关系。

(二)地方感与旅游规划

在以经济绩效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规划往往注重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未能认识到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地方情感、认知和精神上的意义和价值。

旅游开发极大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有的居民还需要搬迁,居民与原居住环境的情感联结关系被强行割裂,社区认同与归属感受到破坏,由此产生的旅游地规划管理问题和居民社会心理问题在旅游规划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使旅游规划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地方感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及其赋予旅游地情感上、知识上、游憩上和精神上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政策措施制定中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视,提高旅游规划的可实施行。旅游地地方特色的核心内涵是旅游地的地方性,旅游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营造旅游地的地方性,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地方感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中,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中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矛盾,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庸俗化问题。

旅游规划中的地方依恋性,在景观设计中,地方感研究有利于规划设计者了解当地资源对于当地居民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从而既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体验需求,又能针对当地居民的地方感进行特别设计,不但吸引了旅游者,而且也维系居民与旅游地的情感联结关系。一个旅游地能否在旅游者心中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关键在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而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地方体验。旅游者这种在非惯常环境中的地方体验不仅反映旅游规划的成功与否,而且为旅游地的形象策划提供依据。

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地方感理论的应用应建立在地方感的旅游地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与程序,并体现在规划调查、研究、规划设计等技术环节中。地方的吸引物对人们有吸引作用,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超越了资源的这些功能属性。所以通过调查,了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地环境的感知、使用和评价,确定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和场所,并运用于旅游规划中。这样可以增加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旅游地的感情,更好的展现旅游地。

地方感研究为我国旅游(游憩)地理学和旅游社会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实际发展来看,传统的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旅游地管理理论与方法忽视了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联结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自然资源和旅游地管理的影响作用。地方感研究有助于从人文层面完善自然资源及自然旅游地管理理论。同时,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地管理措施的态度及其对待资源环境的行为是影响旅游地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小结

在考虑了非惯常环境和地方感的情况下来进行旅游规划,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并且更能反映人的需求、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样性。也有利于解决旅游规划开发对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干扰性,以及防止旅游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行为对于当地居民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把非惯常环境理论和地方感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能使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更人性化,更符合社会化,这样产生的经济利益才是久远的,并且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人文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凌云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旅游学刊2008 .10;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10

1 国内部分

自1997年1月贵州省将旅游业正式纳入支柱产业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及人数攀升,1997年国内旅游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2.54倍,经过十年发展,至2006年底,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9亿,比1997年翻了十二番还多。在旅游人数方面,1997年旅游人数比上年增加50万人次,发展为1850万人次,2006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4715.75万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2.15%。历年具体增长率如下:

2 国际部分

贵州旅游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发展,现在已成为一座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许多的海外游客,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主要由港澳台同胞及华侨、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游客三部分组成。为便于分析,本文中按照贵州统计年鉴中数据的统计口径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及台湾同胞三个部分。虽然贵州的海外游客与国内游客相比只占总额的1.29%左右(云南10%左右),但海外游客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却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外汇收入和潜在的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此对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及客源组成的分析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与国内情况相似,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数及收入有小幅波动外,在其余十年中均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但增幅不大。具体增长率情况见下表2。

与表2对比发现,由于2003年的非典,对境外旅游的影响尤其明显,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较上年同期均下降60%以上。由此可见,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在境外旅游方面,虽然贵州省与其它临省相距甚远,但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 通过引入旅游消费结构理论来分析国际市场的问题

3.1 理论提出

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分类由林南枝、陶汉军主编的修订版《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中讲到:“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本文主要列出两个不同的划分:(1)从游客所购买的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用途出发,旅游消费可分为行、住、游、食、娱、购等几个方面的消费。(2)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出发,可以把旅游消费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3.2 实际应用

本文以2006年贵州省国际旅游收入为例,进行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如上图所示,属于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的交通、游览、住宿、餐饮方面消费占69%以上,比重很大。相对应的非基本旅游消费部分即娱乐,邮电通讯,其它服务,商品销售所占比重较小,且易发生变动。具体变化情况请见图2及图3。

从直观上来看,上面环形图反映出近三年外汇收入构成变化的情况,其中长途交通费用在整个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38%降至2005年的35%,至2006年的33%,而游览费用及住宿费用所占比重则均是逐年上升(分别由2004,2005年的4%升至2006年的8%,住宿由2004年的18%升至2006年的22%)。

而从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这个分类出发,我们发现,属前者范围的项目(如图中所示的长途交通、游览、住宿)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呈规律性,相对稳定,而属后者范围内的项目(如:餐饮、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及其它服务)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在近三年变化中出现波动,相对不稳定。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后几项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如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定义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项目不是每次旅游活动都必需的且弹性较大。

在过去这11年中,无论是来黔境外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支出还是逗留天数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平均每人逗留天数为2.17天,平均每人天消费支出为160.83美元。

近三年(即2004、2005、2006年)外国人、港澳、中国台湾同胞人数均呈上升态势,而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环比增长分别达20.19%,14.88%。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其中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每年来贵州欣赏风景的台湾游客达7万多。

4 结论

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从1996年至2006年,贵州旅游在国内游客及收入方面,增势强劲,增长率平均在50.32%以上,而国际收入均增长率为21.08%,相对较弱。此外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影响极大。在对贵州省旅游外汇收入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稳定,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在对来黔境外人员组成及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

5 存在不足

由于本人水平、经历及时间有限,所做的分析过于浅显,没能对相应各方面加以深入分析。如:国内游客、国际游客群体的组成、来黔目的等,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预测;境外游客近十年人均消费日支出及逗留天数均未显著增加的原因;及针对外汇收入各组成部分,为提高其来黔的消费水平及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旅游相关产业或政府可做出的努力等。在对各年增加率水平进行对比时,均未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没有反应出真正的实际水平。

6 可做深入研究的方面

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研究。

第一,如与教育产业的关系分析。从旅游群体这个角度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旅游消费的特殊群体,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人群数量较大,闲暇时间较多,有着强烈的旅游动机,且有多元化的经济来源,因而其出游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目前,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对贵州三个产业的影响分析。研究旅游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也可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研究贵州旅游对贵州经济、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11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定义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人们的旅游消费可以分成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类,其中食、住、行是满足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生存需求的消费;而观赏、娱乐、学习等消费则是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和智力发展需求的消费。

二、南京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旅游业的发达,也不代表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笔者从旅游消费结构角度分析了南京旅游消费的。

1.基本消费制约非基本消费

抽样调查发现,南京国内旅游者吃、住、行、游四项基本旅游消费之和为67.63%;非基本旅游消费中购物所占比例最大为25.86%,剩余的6.51%为娱乐、邮电通信等。

数据表明,南京国内旅游者的基本消费大于非基本消费.如果再考虑目前不断提高的消费价格指数,特别是和行直接相关的燃油价格,和食直接相关的肉类价格,和住直接有关的房产价格等的上涨,可以预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行、游、食、住”四项旅游基本消费的在南京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还会继续加大,这种失衡的增长会导致旅游消费增值空间缩小以及旅游者消费热情的降低。

2.单一的景点类型制约消费空间拓展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单一,特别是星级旅游景区的资源类型相对集中,这直接影响了旅游消费的结构和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休闲娱乐类旅游资源较少,特别是全国知名的景点几乎清一色的为文化类景点. 文化类景点基本以观光为主,需要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才能从中品位出乐趣,再加上较高的票价,两者作用使得这类景点的重游率较小,这不利于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重复消费率较高的休闲娱乐类景点而言,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够.珍珠泉景区仅仅停留在吸引本市旅游者的层面上;海底世界主题公园的客源也主要是本省旅游者;玄武湖景区因缺乏明确的定位,游客接待量一直不太理想。

3.购物旅游缺乏品牌和创意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60%以上,在国内旅游购物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40%左右,而南京购物消费支出只占游客总支出的25%,与国际和国内许多旅游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南京旅游商品缺少品牌和创意.游客希望旅游商品更有新意,更有文化品味,但南京的传统旅游商品不是包装过时,就是内容老套:盐水鸭包装太简单;金箔画内容单调;雨花石几十年来都是放一碗水泡着.有特色又有品位的旅游商品,如云锦,价格普遍较高,使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大量具有开发潜质的旅游商品未被开发.如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内的秦淮民间艺术品:彩灯、剪纸、折扇、抖嗡...这些商品附加值高、便于携带又极具南京地方特色,但是目前仍然藏在深闺,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4.高端旅游消费的环境和能力有待改善和提高――以奖励旅游为例

奖励旅游,英文为”incentive travel”,是为了对有优良工作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加强单位的团队建设,用公费组织员工进行的旅游.欧洲奖励旅游市场每年以3%-4%的速度发展,基本与世界旅游发展的速度同步,是欧洲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西欧较为成熟的奖励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对比南京奖励旅游市场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南京以奖励旅游为主的高端旅游市场发展面临周边城市的很大竞争。

(2)南京高端旅游市场中的娱乐和体育类产品数量不多,档次不高,在接待省外和境外游客的能力上比较欠缺。

(3)南京高端旅游市场客源比较集中,主要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但南京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加之长线旅游价格的下降,使得南京高端旅游市场的客源数量增长缓慢。

(4)南京是江苏省会议、会展举办的中心,未来会议会展旅游发展空间较大。

三、南京旅游消费结构优化策略思考

1.南京城市形象的延伸与创新

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6%的人认为南京”缺乏新兴旅游景点”;59%的人认为南京”没有做足旅游产业文章”;有55.4%的人认为南京”旅行社品牌意识不够”;有43.9%的人认为南京”导游素质不行”.而且去过4个和4个以上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被调查对象对此回答的比例更高.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南京的城市形象还一直停留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个叫了几百年的口号上.如果南京旅游业还继续以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一批老的历史景点一统天下,在行业管理上还不进行有力的改进,南京的旅游消费结构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反观周边城市,诸如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爱情之都”;上海:”东方时尚之都”;苏州:”东方威尼斯”等旅游新形象的定位都是值得南京旅游管理部门深刻思考和学习的。

2.改善旅游资源结构,提升旅游消费层次

南京旅游资源丰富,但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观光类的文化景点为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其他类别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

发达国家的休闲旅游占整个旅游比重的50%左右,而我国仅为20%;同样,世界生态旅游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这组数据说明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在消费次数和消费层次上都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具优势,这有利于改善南京现有旅游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同时认为,发展南京的生态与休闲旅游业除了加大本市及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外,还应特别重视和长三角地区其他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超前的城市开展区域合作,形成具有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的生态休闲旅游带,以整体形象和品牌带动南京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加大旅游购物市场的建设力度

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无非两类,一类是自己购买作为留念,一类是购买赠送他人.赠送他人又可分为高、中、低档.针对以上需求,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就应增加品种和拉开档次,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产品更新速度慢也是影响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关键要在系列化上下功夫.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素材,丰富的民间艺术、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南北交融的美食等,这些难能可贵的素材应该充分、高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一个素材可以开发一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可以从材料、功能、包装、工艺上进行区别,这样,既能丰富了产品品种,又能促进产品的升级更新。

4.重视并加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高端旅游产品的消费群是那些经济上比较富裕,同时在旅游意识上也比较超前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人数虽然不多,但消费质量,包括每次消费的数量,消费的次数以及消费的品种都较普通旅游者高出很多,这对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次,因为南京高端旅游市场面临着周边上海、苏州、杭州以及气候更加宜人的南方诸城市的竞争,要想很快赶超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以单个产品入手, 从而带动整个高端旅游消费市场的繁荣的策略.例如可以从会议会展旅游入手,充分发挥南京江苏省省会的优势,以会议会展带动其他高端旅游产品的发展.最后,应以交流促发展.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和日本是高端旅游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南京旅游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R・所罗门著张硕阳尤丹蓉等译:消费者行为-购买、拥有与存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媛黄震方:国内旅游消费者结构及相关行为因素分析―以南京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123~126

[3]尤惠陶卓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研究[J].江苏商论,2008.8:62~63

[4]闵学勤:南京城市形象的定位分析[J].城市问题.2001(4):22~25

[5]喻学才: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J].旅游科学.2006.4,20(2):10~12,24

大学生旅游消费论文篇12

1.1影响因素

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收入是决定其需求的重要因素,是需求得以实现的客观必要条件.随着收入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跟着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总需求水平与收入成正向相关关系,收入越高,需求水平也越高[11].而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由凯恩斯消费理论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12].所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其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12].旅游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外地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13],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者从家中走出,最后再回到家中.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14].其中,处于纽带位置的交通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影响重大,因此,影响旅游者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消费习惯、周围消费水准外,还应包括交通设施的质量.除此之外,居民储蓄、消费者个人偏好、心理预期等因素对消费也会有影响,但有些数据不便于获取,考虑到论文的严谨性,本文讨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公路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五个因素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影响.

1.2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设置

本文将农村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Y,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X3、公路营业里程X4、铁路营业里程X5作为解释变量.

1.3样本数据

国家历年的统计年鉴从1994年开始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各类数据进行公布,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从1994~2009年的16组数据进行分析。

2模型的建立

2.1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为:Y=b0+b1X1+b2X2+b3X3+b4X4+b5X5+u,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1、X2、X3、X4、X5为解释变量,u为随机项,b0、b1、b2、b3、b4、b5为常数项.

2.2参数的估计

2.2.1计算解释变量相关系数

利用Eviews软件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X3、X4、X5数据,操作可得相关系数矩阵.由表2可以看出,X1与X4、X5之间,X3与X4、X5之间,X4与X5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可能存在共线性,所以,需要对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来消除多重共线性。

2.2.2消除多重共线性

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按照R2从大到小排序为:X3、X5、X2、X1、X4.以X3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首先加入X5回归结果为:Y=-258.24+0.29X3+35.84X5.但是,常数项、X3、X5的Prob值分别是0.1155、0.1570、0.3479,不显著,所以,剔除X5.加入X2回归得:Y=426.31+0.33X3-4.35X2.常数项、X3、X2的Prob值分别是0.0473、0.0011、0.0131,均小于0.1,保留X2.继续加入X1回归得:Y=605.05+0.09X3-5.31X2+0.03X1.但是,常数项、X3、X2、X1的Prob值分别是0.0117、0.5269、0.0039、0.0913,其中X3的P值不显著,所以,X1予以剔除.加入X4回归得:Y=615.97+0.16X3-5.5X2+0.2X4.同理,因为X3、X4的Prob值为0.3209和0.2402,将X4剔除.

2.2.3多元回归方程

经过上述操作可知,最终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426.31-4.35X2+0.33X3.对应的t值分别为2.19、-2.873、4.149,R2为0.824,F值为30.443.其中可决系数R2=0.824,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有显著影响.

3模型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的模型能否揭示经济现象中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否应用于实践,还要取决于模型能否通过检验.

3.1经济意义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b2<0,b3>0,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减少的;随着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增加的,所以所估计的模型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而且,b3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增加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就会增加33元.

3.2统计意义检验

统计意义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表如表4所示.

4建议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繁荣,农村旅游市场显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基于扩大内需和新农村建设等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市场,不仅能为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1加强国内农村居民旅游的理论研究

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学者对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还仅限于旅游者特征、开发策略等定性研究上,定量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应加强国内农村居民旅游的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地了解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经济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居民旅游理论,引导政府和旅游企业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在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思想,激发其旅游动机.

4.2优化农村居民旅游的产品结构

从本文的样本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约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1/3.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并没有把农村居民作为重要的市场进行开发,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没有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导致农村旅游市场至今仍没有阶段性的进展.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存在很显著的相关性,这充分说明了旅游消费的攀比性.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刺激其消费.

4.3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