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统计论文

时间:2022-03-12 11:21:04 关键词: 农业 统计 农业统计 农业论文 统计论文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农业统计工作,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级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将统计工作的经费列入到财政预算,积极投入建设农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统计信息化系统,使得传统的统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农业统计论文

农业统计论文:试论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现状

农业统计是真实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工作,在乡镇基层,农业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乡镇领导者科学的制定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同时,还能真实的反应农民的生活情况,可以说是农村的“晴雨表”,所以,农业统计工作在乡镇基层工作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国发展现代化农村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现状

1.1 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普遍还存在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旧思想,不可否认,通过这样的制度能够使统计工作正常开展,但是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农业的统计工作就需要永远跟着计划走,这就限制了相关统计机构人员自身职能和作用的发挥,此外,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到位,所以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才使得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质量得不到提升。

1.2 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部分乡镇基层的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人只重视统计的数据,认为只需要每个月完成数据的统计搜集任务,然后汇总上报,只要汇总上报的数据符合上级的要求,对于乡镇基层来说,农业统计工作就算完成了。由于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就导致了在这方面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这也给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

近年来,由于人事制度变动以及机构改革等原因,导致农业统计人员变动比较频繁,而在变动过程中,新老统计人员的交替工作又衔接得不到位,这就使得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的现象,加之统计人员业务不熟练,错报、不报、漏报的现象时常发生,大大降低了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

1.4 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

部分乡镇基层中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对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比较缺乏,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上很不到位,对数据的填报敷衍了事,甚至很多时候对数据采用的是估计的方法,这样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2 加强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建议对策

针对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面临的现状以及种种问题,要想提高其统计工作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完善健全统计管理制度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统计管理制度已经渐渐暴露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统计工作,就必须完善健全统计管理制度,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只有在制度体系都健全的情况下,才能解决问题。

2.2 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统计队伍

在新时期搞好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勇于创新的农业统计队伍,并且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农业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这就要求乡镇领导不要随便抽调统计人员从事其他的工作,对统计人员数据的搜集以及上报不要干涉,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对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比如统计的应用实务、统计的法律法规、统计分析法等等,全面提升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开展交流座谈会,尽可能的解决统计人员反映的一些问题。此外,鼓励统计人员积极的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帮助他们规划统计职业生涯,成为更加专业的统计人才。

2.4 建立统计信息化系统

对于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各级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将统计工作的经费列入到财政预算,积极投入建设农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统计信息化系统,使得传统的统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此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待遇也可以相应的提高,为统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对表现突出的人员适时的进行表彰和奖励。

2.5 规范和完善统计指标设置

农业的生产带有很强的时期性和季节性,所以,在进行农业统计工作的时候,其中的各项指标必须与农业生产的特征相符,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对一些僵化的指标进行淘汰,增加一些新的指标,从而使得统计的数据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农村的经济情况,为制定发展农业经济的决策提供依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统计工作是乡镇基层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应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手段,也是制定农村相关经济政策的一个基础,所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的措施,努力使乡镇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统计论文: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情况不同,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就目前各个地区所采用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来看,大致都是通过专家打分法,先对各个单项指标打分,再用不同的权数进行组合以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反映出来,但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理论依据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鉴于此,为了提高农业发展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主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际数据进行研究,以此来做到对某一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全面反映。

关键词:多元统计;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

农业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当前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日后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具有十分重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做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评价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将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进而为日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通过对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分析,来将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全面的反映出来。

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对数据的采集具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做好数据全面、充分的采集,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为了更好的对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以某省份为例,利用多元统计评价方法探讨其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在开展评价工作的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采集,本次评价共选取数据类型13类,分别为该省市农村基层组织情况数据、农业机械总动力数据、乡镇过去力数据、农业现代化情况数据、农业机械拥有量数据、主要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数据、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主要热带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数据、水果与茶叶的面积和产量数据、集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数据、水产品产量数据、牲畜与家禽的饲养数据以及畜产品产量数据。在以上数据中,所涉及的变量有近100个,而该省份的县市数量却只有17个,这样一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关阵的极大相关性,给主要成分的科学分析带来困难。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重视对变量的科学选取,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在对变量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将有缺省值的变量删除

(2)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只需选择一部分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即可。比如说,在"主要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这一类数据中,有关水稻的面积有早水稻面积和晚水稻面积两种,这个时候,评价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变量即可。而对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机械拥有量"两个数据的变量选取,如果运输机械和农用载重汽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097,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个即可。

(3)如果在诸多变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所表示的实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类似,而且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改进,那么我们在选取变量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变量合成一个变量。比如说,甘蔗、油料、花生以及橡胶等四种主要工业加工对象,可以将他们合为变量y1。但需要注意的是,合为一体的变量必须都具有一定的可加性。

(4)根据地区农业评价的根本需求,对原数据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和形式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具体设定。对各组的变量进行筛选,并做好主成分分析,使得变量尽可能少,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尽可能好。

(5)将第四步中所取变量集中在一起,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结果对所选变量进行调整。

2 数据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三个主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第一主成分的得分越大,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就越高;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越大,则说明该地区集体企业发展就会越好。从该省各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有3-5个县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都很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有2个地区的集体企业发展比较突出,依靠这一方面的优势,其总体发展效果也相对较高,但是与一些整体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这些地区的发展却具有单一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等不足之处,因此,还有待对其发展进行进一步完善。但与上述地区相比,该省还有部分地区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气候的限制,导致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了该省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所以,结合当前该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发展水平进行不断完善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聚类和判别分析

聚类和判别分析也是基于多元统计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和对数据处理的结果分析我们已经对该省的农业发展总体情况有了一个简要的了解与掌握,从整体上来看,该省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在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说看,如果我们用各观测值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用类平均法average) ,在要求聚四类的情况下,该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第一类,只有少部分地区属于第二类,甚至还有几个地区需要单独将其划分到第三类和第四类中。以prin1为横坐标,prin2为纵坐标,将各观测值所类别作如下描点:对这第一和第二两类进行判别分析,可知没有发生误判情况。进而,进行交叉判别(即将任一观测值取出,再判断它来自哪一类),同样也没有误判发生。具体计算过程就从略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如上选取得变量进行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是比较理想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选择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能够将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中所介绍的基于多元统计的评价方法,不仅适用于不同的地区的农业发展评价标准,而且评价效果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该统计方法的推广工作,使其作用能够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统计论文:中国农业银行股票价格的统计分析及预测

【摘 要】ARIMA模型与指数平滑法是统计应用中非常广泛的两种方法,他们可以用来对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本文对时间序列中的ARIMA与指数平滑法进行了比较,并运用这两种方法对股票收盘价格进行预测,结果显示ARIMA在近期预测中效果较好。

【关键词】ARIMA模型;指数平滑法;股票价格;短期预测

预测已有漫长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民用沙漏来预测时间,看见蚂蚁上树预示天即将下雨等,都是自觉和不自觉运用预测技术的一种体现。但在19世纪以前,人类对于这样一类问题,往往根据个人的经验、阅历、学识和智慧,通过类比、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做出直观判断,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定性预测。这些方法至今仍在采用,并继续向理性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一些缺乏定量信息和极端复杂的场合,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该方法主观性较浓,同时也容易出错。时间序列预测是通过对预测目标自身时间序列的处理来研究其变化趋势的,即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若干年,从而对该数据的未来做出预测。时间序列作为20 世纪近代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现在已成为数学界、工程界和经济学界应用最多、最广的课题之一。

目前,对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由Box 和Jenkins 提出的Box-Jenkins 递推预报方法; 二是由Brock well 和Davis 以Hilbert 空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提出的射影预报方法; 三是最优滤波理论。本文采用的ARIMA 模型即是Box 和Jenkins 提出的Box-Jenkins法中的一种预测模型。关于时间预测的软件主要有SPSS 和Excel。其中SPSS 是社会经济统计软件包,在主成分分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能用来做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本文主要采用SPSS19.0 做分析。

任何一种预测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之上的,而任何一种假定条件都难以包括现实世界中所有复杂的关系,因而必须考虑适用条件,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均适用于短期的拟合和预测ARIMA模型计算过程比指数平滑法复杂、繁琐,但在短期内,其精度要高于指数平滑法。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社会化服务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生产者将一些需要自身完善的服务交由社会的某些单位来完成,借此形式向其他部门获得一些相应的的服务,进而提高农业收益。近年来,其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其统计指标选择的原则入手,为其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农业 社会化服务 指标体系 设计

新时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囊括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服务,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对农业提供的服务,还有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农业提供的服务等,在统计方面,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从服务体系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的服务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面而又简明,使其为后续的农业发展服务。

一、统计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实施农业化社会化服务统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统计结果及后续评价的客观、全面和真实,一般要遵循以下三个统计指标的选择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也就是选择和设立的指标要以反映该服务目前的特征为目标,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重视指标参数的适应性,更要保持指标体系总框架的稳定性,并要保证对趋向性和前瞻性指标的引入;二是综合性原则,也就是选择的指标要能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因素,使得后续的评价更加具有全面性;三是可操作性原则,也就是力求指标的简单明了,实现此设计下对统计范围的清晰和明确表示,为了完善设计,还应选取现有统计资料中的公认的指标,便于后续收集和处理数据,促进了统计的效率。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新时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过程中,基于其发展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特殊性,笔者将其评级指标分为三个层次,以下为其具体内容:

第一层次,总体指标,主要内容是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总体的展现,笔者将其具体指标分为6项。

第二层次,分类指标,这一层次的指标从6个方面对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进行了考察,分别为农村经营管理服务、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产品与生产资料流通加工服务、农业保障支持服务、农业科技与信息服务,因为科技成果通常要转化成信息的形式,来实现其大范围的推广,所以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归为了一个分类指标。

第三层次,群体指标。这一层次的指标是对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更细化和具体,这一层次的群体指标共21项。每个分类指标又包含了多个群体指标,具体情况见表1。

三、评价方法与步骤设计

(一)确定指标的标准值

在此内容的设计中,标准值就是对个体指标比较分析后,从其中找出一个较合适的标准值,将其实现值进行比较,依此观察出此指标目前所处的水平。后续比较中,若发现某项指标达到了标准值,就预示着此指标值达到了较高水平,基于此,也可以称标准值为目标值,在各个地区间的不同时期,个体标准值存在的很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其与工业化国家不能进行直接比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确定合适的标准值是相当困难的,根据笔者参照国外发展经验值,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现状,确立的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如表1。

(二)确定指标的权重

笔者在确定权重指标方面运用了德尔菲法,依据各项指标的具体情况赋予权重,设计中,笔者先进行6项分类指标评定权重,紧接着对其分类的各项群体指标给定权重,具体情况如表1。

(三)评价等级划分

依据上述模型,能将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总体标准值Z计算出,其8取值范围为[0,1],在评价的过程中,若赋予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满分为100,则可依次极端出 所在区域服务水平的总体得分,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1.45];快速发展阶段[45,75];逐步完善阶段[75,90];以及全面实现阶段[90,100]。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作为农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反映出一地域的农业发展水平,笔者通过设计指标体系等,最终设计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并完善了后续的评价等,为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农业统计论文:遵义市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统计分析

【摘要】农业是一个地区的基础,关注农业的生产对于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维护产业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遵义市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统计分析农业生产的现状。本文首先分析遵义市农业的综合情况,其次说明研究的基本原理,再次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遵义市农业投入产出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遵义市农业 投入产出 统计分析 回归模型

一、遵义市农业综合情况

遵义市地貌山地、丘陵为主,易于农耕的土地较少,主要分布于平坝与河谷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约6.5%左右,以大娄山为分界线,山南地区易耕土地相对集中而平坦,土质肥沃、阳光比较充足,易于农业的发展,而山北地区,农耕土地比较分散的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形起伏大,农耕比较的分散。近年来,遵义农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到2013年,遵义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7余亿元,同比增加6.5%。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例如。2013年夏粮产量为67.77万吨,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而秋粮的总产量只有192万吨,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是在确定农业的总产量以后,知道主要的农作物占总产量的比重,然后确定该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即:

主要的农作物产量=总产量*比重【1】。

用两组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来确定n个变量,挑选出其中对投入产出影响比较大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包括:农业用电量,各种化肥的使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机柴油的使用量(包括耕地与浇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积、种子的投入、机电排灌的消耗量以及旱涝保收等基本情况,而因变量是总产量。在确定因变量的前提下,以投入作为自变量,总产量的因变量以SPSS作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在按照步骤对投入产出做模型分析,在消除共线性的影响以后,能够客观而合理的分析遵义市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基本的情况,发现那些因素对遵义市的农业生产影响作用比较大。这对遵义市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本文的统计分析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SPSS模型对各个因变量与变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在遵义市农产品投入因素农业能源消耗与农业物质消耗,而遵义市农业产出主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甘蔗、菜花、烟叶、蔬菜、茶叶与水果等。

三、回归模型分析

在农业柴油的使用率方面:遵义农业柴油的营销使用率仅为42%,究其原因有遵义市土地比较的分散,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加上在浇灌土地的时不科学,造成水与农业消耗的过重。其产生的后果有,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农业统计论文:如何做好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

农业机械化统计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农机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运用数字反映农机化的社会经济,社会效益特征;通过统计把农机化现象和过程用数量进行分析,得出农机化运行的正确结论。因此,农机化统计工作的自身是一项了解情况,制定计划,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农业机械化的各项统计资料,也是各级党政领导研究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决定服务监督的主要决策来源。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及时、准确地搞好农机统计,使农机统计工作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具有及其重要的意议。

如何提高全体农机工作者对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的认识,加大农机统计工作重要性宣传的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对农机统计工作的重视,笔者就当前农机统计工作存在的弊端和统计过程的误区,以及今后农机统计的有效途径和建议提出以下观点:一、当前农机化统计工作存在的弊端和统计过程的误区

农机统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从而探索其中数量规律的变量,它着重用于对农业机械使用过程的研究;让使用者、管理者和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农业机械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现象;农机统计是让农业机械使用过程更系统地,更直接地反映农机使用、管理、科研规律,使农业机械能与国情发展进行更科学地联系。然而,就当前农机统计存在以下几方面弊端:

1、统计加估计使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降低。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业机械由国家、集体经营转变为国家、集体、联户、独户经营后,农业机械的经营模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农机经营效益后者较前者好,农机经营管理也出现新的问题;农业机械从购买、使用、管理呈现出无规律、无计划、盲目地进入使用领域。农机经营户在经营,使用机具过程中缺乏管理经验,更谈不上对机械使用进行核算,目前的管理仅停留在机械一年中收入和付出的粗线条管理方式。因此:导致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在实施农机统计过程中只能是:“理论形式上是抽样统计,事实上是估计统计”,因无第一手真实作业记录资料,统计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量、作业面积、经营效益等数据出入大,降低了农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统计人员对机具作用性能不熟习使统计类别精准度降低。

人们对客观事物一般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认识,“质”是指机具的本身质量是否同出厂要求相符,使用过程中“质”的反映系数是否与技术鉴定相符。同时“质”还可以是使用中的服务优质,完成机具作业内容优质。“量”是指用数据表示客观规律的变化,农机统计就是以探索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用数量描述农业机械的使用规律,从而反映农业机械“质”的规律,并进行理论研究。然而在农机行业队伍中,由于农机人员专业对口方面,人员配备方面,机构设置方面,爱岗敬业方面的问题,有大多数农机统计人员“三不懂”一是不懂机具作业技术,二是不懂机具性能技术,三是不懂机具作用量的抽查技术。由于“三不懂”造成农机统计的各项抽查比例发生大的误差,使农机统计的类别精准度降低。

3、农机统计工作阶段性行为,对实现农机动态管理的预测率降低。

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有旬、月、季度、半年、年度等统计时间段,有人员、组织、机械拥有量,农机作业、管理、投入、经营效益、燃油消耗情况等统计内容;有机械耕地、播种、插秧、植保、收获等阶段统计方法。综合上述内容,在阶段统计中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统计指标、计算方式都无法统一,所反映统计情况和问题也都不尽相同。在各地分析统计原因,总结统计经验、制定更合理的收集统计资料方面得不到一致。有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用电话、列表向乡(镇)政府办公室收集统计数据,(因有些地方没有设乡级农机管理站),也有从乡(镇)农机管理站获取统计数据;由于农机统计资料来源不同,造成农机统计数据不一,其真实性也发生变化,阶段性统计没有起到对农机实行动态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所运用阶段性农机统计手法对农业机械进行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和信息方面也降低了预测率。

4、农机统计工作中的误区。

农机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经营模式后,在开展农机统计实际调查中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农机经营户提供资料可信度的误区。就目前农机统计调查通常采用直接向农机经营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法统计。随机抽样虽然在抽样过程中不含任何主观因素,抽样误差也可以计算,但是农机经营户提供的统计相关资料,数据不准确,比如在抽查油耗等费用支出时农户总是把支出有意加大,在计算收入时却隐瞒不报,由此支出增大,收入减少;在农机统计资料可信度方面出现人为的误区。二是农机作业量(面积、重量)的习惯误区。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农村,耕地面积大多数按作物收成重量折算面积,折算耕地面积标准一般为600、800、1000千克/亩;如:该块耕地评定为中等地,收稻谷1600千克,按800千克折算一亩,评定面积为二亩;另一块耕地评定为上等地,收稻谷2000千克,按1000千克折算一亩,评定面积为二亩。以此办法类推面积,出现了土地肥力高,收稻谷数量多,而耕地面积少;山垅田土地肥力差,收稻谷数量少,耕地面积大,所以出现优质耕地一亩面积仅八分地,山垅田一亩面积出现1、6亩的怪现象。重量计算式也不尽相同,计算水稻有毛谷和干谷之分,收割时有按袋计算重量,这些现象给农机统计制造了人为的误区。

二、解决农机统计存在弊端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农业机械统计工作是对农机化生产,使用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农机化本质和发展规律性。因此,农业机械统计工作更显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据上述农机统计工作存在弊端和误区,笔者就长期从事农机统计工作的经验,结合怎样做好农机统计,提出以下解决农机统计存在弊端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1、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应该与农业机械准入机制相联系。

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从2006年开始对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补贴标准从按销售总价格10~75%不等,补贴力度一年胜过一年,补贴机械种类一年多于一年,可渭国家出其钱,农民受其惠。据了解有大部份省、市、县对一些较新式的机械实行省、市、县层层补贴;就插秧机从中央到地方补贴高达75%,有些乡、村也给予补贴,购买者仅支付10~25%的购机款即可购到一台新机。再者还有烟草部门为发展烤烟生产,对烤烟种植相关的起垅机,机动喷雾器实行购机贴补,各级政府对阶段性或临时性的抗灾救灾机械,如抽水机,排灌机械等内容的专项机械进行补贴等等。针对各类涉农购机补贴,建议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所谓准入机制就是按规定的格局,实行购机者按产品招标价格购入,而后到农机部门办理相关的使用手续,做到购机者有牌有证合法经营,农机部门履法、执法依法管理。农业机械的购入必须有准入计划,这个准入计划就是围绕土地耕作面积和机械可完成的能力,进行宏观地制定准入机制。例如:全国制定的18亿红线耕地范围,而18亿耕地中所配备的农业机械应该配置多少千瓦,各级政府要依照当地实际,制定一套严格的准入机制,农机盲目进入使用领域的弊端即消失。

2、稳定基层农机统计队伍是确保农机统计及时、准确的有效途径。

农机统计内容丰富,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联着千万户农机经营者的人、财、物的统计,又与其它统计内容息息相关,要完成该项复杂而又专业的工作,农机统计队伍的专业化尤为重要;因此、要使农机统计数据内容准确,上报及时;首先要做好基层农机统计队伍的人员稳定性,保证乡、村、组、户四级统计数据来源准确无误,各类农机统计所需的内容按要求,照标准收集,各个统计抽样调查户,村小组抽样调查点,村委会统计资料收集人,乡(镇)农机统计员不要任意改变;要培养农机自己的统计户、点。其次要依靠广大农机经营人员,农机统计的许多资料都掌握在农机户,操作手,村秘书那里,因此必须依靠他们,与他们共同研究,分析各项农机统计数据,去假存实。要组织乡,村农机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统计业务技术培训,教育统计人员明确农机统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说明农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实事求是,坚持如实地上报各类统计数据。要搞好原始材料记录,乡农机统计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农机经营户、点、编制一些筒单,易懂、便于填写的机械作业记录,技术档案等表格;帮助、指导、督促农机经营户,点及时认真填写。再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农机统计工作,坚持把农机统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工作中有人抓,有人干;开展业务有布暑,有经费。要牢固树立农机统计是指导农机工作的决策依据,是研究农机发展重要资料;是提高农机经营效益、预测赢亏的导航仪。要加大农机统计的配备设施投入,实现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配备相应的统计设备,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统计信息自动化糸统网络,使农机统计工作的业务本身上台阶、有高度。

3、提高农机统计质量,改进农机统计方法是落实国家《统计法》的重要举措。

农机统计工作重在统计质量,如何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类统计任务,急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推陈适合农机统计工作的新办法,摸索更全面的统计工作新路子;一是农机统计人员要认真钻研业务,熟悉有关农机统计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党对农机化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水平,胜任农机统计工作。二是实是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农机在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坚将原则,不弄虚作假,不能因某领导的主观指示就丧失统计原则,违背统计法要求。三是严格执行统计工作中的各类统计方法,如统一核算,统一制表,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填报时间等,只有认真贯彻国家统计法规定,运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法。四是提高农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农机统计工作提到与加快“三农”建设步伐同重;并充分运用统计手段,更准确,全面、料学地制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计划,更及时、稳妥、坚决地落实农机化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加强农机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五是加强基层农机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机统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稳定统计队伍,使农机统计人员能够把农机统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农机统计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业务面及广,工作过程复杂的工作,要使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起到承前启后,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为上级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加快社会进步发展作贡献,还需要农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会显得更加重要,于是广大农机工作者必须以“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八字方针,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去适应农机化工作发展需要。

农业统计论文:如何搞好农业统计工作及其意义的探讨

摘 要:本文基于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基于当前农业统计工作现状与困境,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促使农业统计工作践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业统计;困境;职能;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逐渐向前,尤其是当前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真实反映农村经济面貌的农业统计工作作用巨大。农业统计工作将为统计系统的体系化建设与完善提供经验,也将为上层机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农业统计工作将通过其自身工作机制的完善、体制建设的健全以及工作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进程添砖加瓦,也将为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决策论据。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意义重大;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也正是本文探讨的价值所在。

一、农业统计工作内容及意义

农业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土地使用分类统计、农村农业人口统计、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与播种面积统计、养殖畜牧业统计以及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统计。可以看出,农业统计工作立足于农村与农业经济,服务于上层建筑对农业发展的决策。就农业统计工作的意义来看,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农业统计就成为国民经济统计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出现的新变化开始作用于经济,为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我国现代化经济实体的真实面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形势,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多经济主体问题,农村全面发展问题,无一不给原有的农业统计工作带来新问题与冲击,这就要求监测与记录农村经济状况的农业统计工作面临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条件下,通过农业统计工作还原农村经济的真实面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充分的决策论据。

二、做好农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统计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因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频繁变动导致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以及难以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变化,实现对三农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本文提出需要全面建设与健全农业统计工作体系,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农业统计工作方法,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统计工作的技术性与复杂性并不高,只要有科学完善的工作流程就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执行。但是,农业统计工作深入农村,基层工作的烦琐程度高而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通过进一步的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容易导致农业统计数据连续性的缺失,从而影响农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仍是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的科学工作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农业统计工作执行。

(二)积极探索体制建设,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是统计工作长久的工作重心。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有人为也有客观因素。人为原因诸如各级地方政府对政绩的渴求而竞相“攀比”,造成了农业统计数据的失真。因此,农业统计工作亟待进行体制上的建设,保证统计工作能够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避免受到相关政府部门为体现政绩而浮夸农业统计数据的影响,所以当前的“分级”管理模式需要在统计机关部门全面贯彻“垂直”模式。同时,需要加强相关统计法规制度的建设,维护农业统计数据保持独立性的可持续性,通过必要的严肃举措惩处影响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个人或行为。

(三)加强科学调研,全面反映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针对农村经济频繁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各级统计机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的统计调研方法,如贯彻科学的抽样调查工作,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增强农业统计工作为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的机动性;如针对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定期进行调研保持多经济主体样本的可得性,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样本更新,防止样本老化对政策决策统计数据论据的真实性。

三、结语

本文基于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基于当前农业统计工作现状与困境,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促使农业统计工作践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分析后,提出需要全面建设与健全农业统计工作体系,从体制建设方面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从统计工作科学化流程化设计保证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从统计工作的方法科学化加强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月明(1972―),女,山东梁山人,本科,中级。

农业统计论文:基层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的飞速发展下,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农业统计工作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就目前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特性,针对当前工作人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并归纳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我国基层农业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和质量略尽绵力。

[关键词] 基层农业统计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政府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基层农业发展和建设中,这些专业管理人才在实践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我国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略见起色,不过仍然存在一部分问题有待解决。这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

就我国目前基层农业统计开展情况来看,其管理制度依旧遵循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旧思想,由上级统计部门完成业务统计工作,由政府部门负责完成日常的行政工作。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农业统计工作确实能够正常开展,然而却在无形中埋下了许多隐患。受到这一管理制度的影响,农业统计工作永远需要围着计划转,相关统计机构与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发挥出自身职能与作用。监管部门工作松懈,并对农业统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是为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正因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监督部门工作积极性不强,才致使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无法全面落实,进而对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2.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农业统计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强对农业统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就近年来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国家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相较于从前,其信息收集、统计调查以及汇总分析等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均得以提升。总体上而言,农村统计工作还在不断完善,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也在逐步增强。

3.未协调好农村经济与土地流转问题

随着国家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统计部门开始不定期开展调研活动,并定期向相关部门反馈调研结果。然而,部分地区在开展调研活动时,更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调研活动仿佛是走过场,根本没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该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在向上级部门反馈工作时,甚至会存在虚报、谎报数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使上级部门无法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土地流转等问题接踵而至,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妥善协调好农村经济与土地流转等问题刻不容缓。

4.基层农业统计人员调动频繁

据笔者调查获悉,现有农业统计人员中,专职人员占比很少,大多数均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处理统计工作,因此统计人员的人事调动十分频繁。由于工作人员无法稳定,统计工作交接情况不佳,统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自然无从保障。近年来,高新技术逐渐渗透进基层统计工作中,由于部分统计人员计算机基础薄弱,对新设备上手速度慢,容易在操作中出现失误,这些情况同样会给工作效率与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二、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保障,笔者经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完善统计管理体系,增强监管力度

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统计管理体系亟待革新。若希望从本质上彻底消除阻挡农业统计工作顺利发展的障碍,对统计管理体系进行改良,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只能,增强监管力度很有必要。只有在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下,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垂直管理”是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推行的管理制度,若希望实现统计的垂直管理,可将乡镇统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隶属于区县一级统计局的统计所,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深入落实调研工作,确保数据质量

开展调研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深入落实调研工作,才能为数据资料的准确性提供良好保障。科学的调研方法是获得有效数据的重要前提,目前农业统计指标涉及到多方面内容,所以,在开展调研工作的过程中,调研人员需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采集数据与资料的难易程度加以分析,针对各地区不同情况,拟定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法,以此来增强调研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数据资料的整体会亮。

3.加强农业中重点问题的调研力度

农村经济工作问题、农民工的检测问题以及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均为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农业中重点问题的调研力度意义重大。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不但能清楚地了解集体经济与集体财产的实时动态,还能掌握农民的分布情况。这些可靠数据的采集,有助于决策层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统计结果,拟定科学决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业统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为确保农村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稳定的农业统计人员队伍不可或缺。在建设统计机构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统计机构的健全性,对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实行专职制。严格管理统计人员,进行人事调动前,务必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批准,不可擅自更改随意调动。相关部门应重视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统计人员对先进设备的操作能力。这有这样,才能实现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使统计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本文探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体系需要健全和完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认为首先应该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垂直管理”的运行模式;其次,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操作水平和技能,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形式下,应该注重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传统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使基层统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农业统计论文:浅谈农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虽然我国的农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农业统计工作却是严重滞后,存在着领导不够重视、人员不足、数据不准确、统计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讨论了解决农业统计工作问题的方法,希望做到强化管理、改善工作条件、加大宣传力度,从乡镇基础的工作入手,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

农业统计是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仅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农业生产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而且它还是农民生活的“晴雨表”,农民生活过得好与坏,都可以通过这个“晴雨表”反映出来。因此,农业统计工作至关重要。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提高农业统计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一、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近几年来,农业取得的飞速发展,但是从历来年对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指标脱离实际,大起大落,虚报、漏报、瞒报的现象还一直存在。二是部分乡镇在上报农业相关的数据时未能与相关部门站点衔接,导致统计数字别出多门,如粮食播种面积,统计一套数据,农业站又是另外一套数据。三是乡镇统计服务水平不高,撰写农业统计相关分析的乡镇少之甚少,农业统计相应的失去了统计价值存在的意义。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管理体制不顺,监督不到位。

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统计业务上以上级统计部门管理为主,在行政上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弊端主要集中反映在基层,地方政府掌管统计部门的人事任免和经费分配等生杀大权,吃谁的饭当然得听谁的话。《统计法》所赋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越到基层折扣越大,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统计围绕计划转”的通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县级以上统计部门也显得无能为力。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农村基层统计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此弊一日不除,源头数据质量难有保障。

2、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亟待提高

各级政府部门能按照农业和农调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要求,认真组织统计调查、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等工作,及时提供和定期反映了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农村业务工作的进展情况。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农业和农调统计方法正在逐步改进,统计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与过去相比,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了显著变化。但是,在统计工作中还存在有人为影响统计信息的问题。如:互相攀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数字出政绩、虚报浮夸等现象。

3、对于农村经济、农民工监测、土地流转等重点问题调研不到位

虽然各级农经统计部门和农经统计人员根据领导决策和业务工作的需要,针对“三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不定期的专题调研,及时提供了有关方面的基层情况、基本数据和基础资料。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地方在开展调研工作中有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的现象。个别地方不能按时上报调研报告,数据及资料不够翔实,不能客观地反映基层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应付思想。

尽管在当前的农业和农调统计工作中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和农调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农业统计工作为各级党政机关决策、了解农村动态情况、判断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是在农调工作中,农民工流动性很大,难以对其所从事的行业、年收入、反乡再就业等问题进行追踪调查,随之而来的土地流转问题也变得非常复杂,因此,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做好下一步农调统计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4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留下的后遗症,基层统计力量有所减弱,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很少有专职的统计,且变动十分的频繁,由于新老统计员在工作交替中没有衔接到位,再加上新统计员业务不熟练,造成农村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现象,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要经多次的催促才姗姗上报报表,延误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三、解决农业统计问题的对策

1、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统计局的垂直领导

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要摆脱困境,根本出路是实行革命性的变革,强化国家统计系统的垂直统一管理,只有体制理顺了,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要实现乡镇统计科室从乡镇剥离,成立隶属于区县一级统计局的统计所(站),真正实现统计的垂直管理。省以下统计系统也要实行“垂直管理”。这样才有利于维护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使统计数据科学化,有利于准确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合统计资源、提高统计水平。

2、稳定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队伍,强化统计管理

农业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在整个统计体系中增设村级统计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人员实行全编制,实行专岗专人,一经定编定员后,就不能擅自更改,如要更换人员,必须报上级统计部门审批,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执行。这样便于上下联系固定,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稳定统计队伍还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乡镇统计经费的预算,做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逐渐拨付,为农村统计工作提供一流的设备,确实提高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的待遇,增加他们外出调研的津贴,提高为统计分析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励幅度。

3 针对农业中的重点问题加大工作投入,做好实际调研

农村经济工作是农业工作的中心,所以农业统计工作中首先要抓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探索解决集体经济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努力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严重做到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既有效化解历史债务,又防止新债发生,依靠统计工作来监督集体经济,监督集体财产,通过公开财务问题来进一步推进集体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

其次,要做好农民工的监测问题。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也关系到农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分布于各个地区和各种行业,这个统计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农村基层统计部门要从对每个村的实际调研开始,做好农民工的统计统计工作,从源头上准确抓好各项数据,准确反映农民工的分布情况、实际收入、就业保障、返乡再就业等重点问题。

再次,要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业与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土地历来是农民的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农村形势的变化,土地使用情况越来越复杂,不断出现大面积撂荒、挤占农耕用地等问题,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流转问题,更应该引起统计部门的重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数量 庞大的国家来说,准确统计农村土地数量非常重要。基层统计部门要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做好农村土地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准确对不同性质的土地做好统计,确保为国家土地部门的监督、决策提高详实可靠的数据。

结束语:农业的发展源于农村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从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成为了多行业、多元素并存的综合性行业,这导致了农业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各级部门、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让农业更好得为经济发展的大局服务。

农业统计论文:网络在基层农业统计应用及问题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大力的提高,用网络来统计基层农业,它具有高效、安全、快捷的特点,不但数据准确,还提高了效率。如今,网络统计正在基层农业中被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基层农业的网络统计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操作水平不高、起步较晚、基础条件差等。本文根据网络在基层农业统计中的应用做了探讨,并且针对它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网络;基层农业;统计;应用;问题

农村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而关于基层农业的统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过去陈旧的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基层农业的统计了。因此,网络信息科技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基层农业进行统计,不但提高了统计效率,还使统计的数据更加科学、合理。

一、基层农业的网络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从事基层农业统计的人员缺乏必须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以及统计技能,或者因为农村统计工作的薪资待遇过于低,所以岗位人员的流动率较大。甚至还有一部分从业人员是兼职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统计专业或者计算机方面的正规训练,所以对于专业知识了解的并不多,水平也达不到要求。

(二)统计方式太过于陈旧。虽然如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很快,基层农业的统计方法也有所改进,但总体还是太过于陈旧和落后,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出现误差和失真。比如,一些工作人员在统计的时候,将操作内容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工作人员,一层一层地布置下去,然后再慢慢的汇总上来,这样的方法不但效率低,而且没有充分的发挥出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功能。

(三)不知道如何审核数据。 一些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的时候,从网络上获得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有的来源于农业网站,有的则来源不明,这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和审核。如果统计人员没有按照规范和要求来操作,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筛选和审核数据,因此也根本不知道哪些数据是有用的,哪些数据是无用的,从而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四)没有充分利用数据。 网络中有很多有效的数据,但从业人员在进行统计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些数据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起来,一些统计人员虽然知道这些数据有用,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或是其他原因,却只利用了一小部分。甚至还有些基层农业的统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的网络数据时,不知从何下手,因为缺乏专业的技能,更不知如何提取和利用这些数据。

二、基层农业统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对策

(一)帮助从业人员提高水平。大多数农业统计的从业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达不到要求,因此要对从业人员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计划,以帮助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必须要求他们熟悉网络在农村基层的统计中的应用,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水平,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二)制定网络统计的规章制度。上级领导应该制定关于基层农业网络统计的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及行为规范。首先要制定出网络统计工作的检查原则及标准,定期对工作人员的统计进行检查,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然后要设立合理的统计程序,让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程序来操作,严禁违反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更加科学和高效。

(三)加强统计工作的软件开发。基层农村的网络统计离不开相关的软件,如果统计手段得不到革新,那么效率就一直提不高。因此必须要加强软件的开发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开发出了经济、高效、方便的统计软件,才能够更好的指导统计工作,让统计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操作,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与科技化。

(四)控制网络统计中数据的质量。 虽然网络为基层农业统计提供了很多的数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真实可靠,还有些数据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统计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录入的时候,如果操作的不好,也会降低数据的质量。所以必须对统计人员的数据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提高统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督促他们合理的进行操作,并且在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及时的纠正。

三、网络在基层农业统计中的应用

(一)从网络上获得数据来源。网络能够为基层农业统计提供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来源于农业网站,有些来源于权威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和提取有效的数据,并且将提取的数据进行保存。这样的方法明显比传统的数据统计法更加方便和快捷。

(二)对数据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网络上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之后,还要利用科学的办法来评价和对所获得的网络数据进行动态的分析。比如对于基层农业的发展状况,影响它们指标的因素都是众多的,所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要在网上查阅充分的资料,对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的分析。

(三)数据的实时传输。过去的基层农业统计是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工作人员,一级一级地布置和传递下去的,容易产生错误。而利用网络,则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既方便又快捷,另外,利用网络来对数据进行实时传输,还可以让工作人员或者领导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

(四)形成网络数据库。基层农业统计的数据可以传输到网站上,大大的丰富了基层农业统计的资源和内容,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与此同时,这个数据库里的资源还能够共享,既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又为统计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四、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基层农业的统计必须依靠网络信息技术,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对农业统计的要求了,因为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成份也逐渐变得多元化、复杂化。所以应该充分的发挥出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实现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

农业统计论文: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该文阐述了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基层农业统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中的若干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现状;思考

农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乡镇基层,农业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乡镇领导者乃至政府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科学化。农业统计不仅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农业生产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还是农民生活的“晴雨表”。因此,农业统计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农业统计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统计的质量,对新时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乡镇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1.1 领导重视不够,财政有效投入不足

不少乡镇领导只重视统计的数据,他们对农业统计的认识仅在于只要完成每月的汇总上报以及数据的统计搜集任务就可以了,上报的数据能够符合上级的要求,就算完成了农业统计工作了。加上乡镇对统计的财政投入有限,使得统计设备配备不到位,给覆盖面广的乡镇基层统计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在乡镇基层统计中,现行的分级负责和管理体制也使农业统计呈现一种效率较低的状态。

1.2 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变动等因素,造成农业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新老统计员在工作交替中没有衔接到位,再加上新统计员业务不熟练,造成农业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现象,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要经多次催促才姗姗上报,延误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汇总,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3 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一些乡镇农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统计报表数据方面的核实上报等实际工作的操作上很不到位,在填报上草草了事,在数据上估计成分很大,报表难搜集,数据难搞懂,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一些统计人员虽然有参加过市县级的统计培训,但在培训时,培训机构往往只注重最基本的统计知识的培训,对统计实务操作的培训则很欠缺,有些培训还流于形式,走马观花,造成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无法适应统计岗位的专业要求。

1.4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过去相比,各级部门基本能够按照农业统计制度的要求,认真进行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等工作,及时提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统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人为的影响因素,比如:互相攀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的增长,以数字出政绩,虚报浮夸等现象。使得有些统计数据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入很大,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加上统计手段仍然为传统的手工统计,难免出现人为的差错和谬误。

1.5 农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统计口径不一致

近年来农业统计内容已逐步充实,尤其在加强农村商品生产和和经济效益方面,已经健全了农业统计指标体系。但农业统计中仍然存在用落后的调查方法统计出来的口径老化的统计指标,如:农村户数,人口、劳动统计指标;农用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柴油的使用量指标;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等。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是引起统计结果失准的重要原因。另外,同一类项统计口径不一致,使之得出的数据大相径庭,缺乏可比性,使得领导者对统计结果进行决策时无所适从。

2 搞好农业统计的对策建议

2.1 稳定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队伍,强化统计管理

建立一支稳定的勇于开拓创新的农业统计队伍,是新时期抓好基层农业统计的有效途径。要保证基层农业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求乡镇领导者不要随便抽调统计人员从事其他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干涉统计数据的按实报送;另一方面也要在待遇上做到定编定岗,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经费,使得他们安心的全副精力投入到统计业务之中。

2.2 定期培训农业统计人员,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可以定期开展系统的农业统计培训,特别是针对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应用实务、统计分析法的专项培训,提高统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培训期间可以进行交流座谈,听取统计人员的心声,切实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同时,鼓励他们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评审统计专业技术资格,帮助他们进行统计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成为统计专业人才。

2.3 增加财政有效投入,推动统计信息化进程

各级政府要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拨付,增加对统计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适时引入农业统计信息系统,推行农业统计电子政务。切实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待遇,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条件,对为农业统计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2.4 与时俱进,完善和规范统计指标设置

农业生产带有季节性和时期性,因此,农业统计的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增加新指标,淘汰落后的僵化的指标,规范统计口径,使统计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更好地服务于农经决策。

3 结语

总之,农业统计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农业统计不仅能够反映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成效,而且能够为各级政府分析判断形势、研究问题对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制定、完善农村有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努力开拓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蔡硕聪(1981-),男,广东汕头人,经济师,高级营销员,高级职业培训师,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业务骨干,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生物统计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农业和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工具。然而抽象的概念、复杂繁多的公式使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应用能力较差。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课和实践环节4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为提高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本科生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科学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是应用统计学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从20世纪末起,生物统计学不仅在传统生物学、农学以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特别是迅速发展的各类“组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新型生物学高级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该类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或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并且许多院校已经建立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开展其实验教学。但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学法[1]、网络教学平台[2]和案例教学法[3]等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引入以及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等,这些措施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统计软件的快速发展给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但同时各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也造成当前统计软件应用的混乱,学生学习时浅尝辄止,很难系统应用。实践证明,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并和课堂教学、上机练习以及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能力训练。该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改革方向,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能力提供参考。

1 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重点不突出

生物统计学课程涉及的数学公式很多,而且又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学好,加之课程内容枯燥、复杂,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记、难用[4]。为了便于授课,许多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材,中间虽有一定修订,但内容变化幅度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内容已经陈旧,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另外,传统的教学内容较重视数学的原理,不注意联系学生的专业和实践,对于规律性内容的总结不够,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背诵公式以应付考试,缺乏学习兴趣。

1.2 实验课与课堂知识结合不紧密

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对课堂知识及时巩固和应用的体现。尽管许多院校已逐步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但许多地方院校因为计算机实验室面积较小、设备损耗较大等原因,实验课课时很少,或者时间安排不合理,从而导致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巩固,统计软件的应用也不熟练,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1.3 统计软件的使用缺乏系统性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和生物统计学软件的飞速发展使得生物统计的分析过程大大地简化,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马相如[5]调查发现,大多数国内高校已经在统计教学中进行统计软件讲授,但使用的现状却比较混乱。目前使用较多的软件有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SPSS(Statistic Package of Social Science)和Excel,也有使用R、S-Plus、Minitab、Stata、Statistica、Eviews和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等软件。其中Excel软件的普及性较高,且操作简单,已经成为这几年辅助生物统计教学的重要工具[6-8],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利用其“数据分析”的功能,无法完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高级统计分析。而专业的统计软件SAS、SPSS等虽然功能齐全,权威性高,但这些软件的学习非常专业和复杂,且普遍价格昂贵,因此很难在统计教学中广泛使用。相比而言,R软件是免费的专业软件,数据处理、计算和制图功能全面,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安装新的功能包进一步增强其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仅使用Excel软件辅助统计教学的方式已经落后,而将Excel软件和R软件相结合可能是将来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1.4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

田间试验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包括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专业)最基本的科学试验[9]。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院校本科生的实践学时比例逐渐下降,以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比较抽象,对于具体的技术理解不透。让学生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试验田,实地介绍田间试验的布置、管理与实施,将使学生学习受益很大。

2 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热情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过分深究数学推导过程或者用途不大的统计分析方法,往往导致学生毫无兴趣,学习热情很低。几年来,根据教学安排以及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本课程组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增删和调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删去的内容主要有3类:一是与数学课重复的内容,如概率的理论分布等;二是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如利用等级差计算方差和平均数等,利用相关表进行相关和回归计算,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三是无用途或者用途不大的统计方差,如平均数差数的区间估计、百分数差数的区间估计、条区试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拉丁方设计与结果分析等。此外,增加和充实了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比如通径分析,抽样调查的设计与结果分析,区域试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等,并不断追踪该学科世界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授课时经常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例子,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2.2 把握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由于生物统计学逻辑性、规律性较强,因此突出重点和总结规律性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根据教研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认为假设测验相对较难、不易掌握,但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抽样分布理论没有理解透彻。经过尝试,通过加大抽样分布理论的深入讨论和实例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和直线回归的基本方法应是统计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最基本内容,应该让学生理解透彻和熟练掌握,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统计学中的规律性知识,以加深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走出来。比如在讲完u分布、t分布、F分布和X2分布之后,总结出4种抽样分布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图形特点,应用范围等;讲到方差分析时,说明不论哪种试验设计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均是相同的,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也是一样的,只是其中变异来源的分解和相应的计算公式稍有不同,并在讲解中指出这些不同的地方,总结公式的特点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缩短记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3 改革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发展

由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效果较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听课的时间一长,很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网络和统计软件应用到生物统计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需运用大量图、表及统计分析,而且统计计算过程繁琐乏味。如果借助多媒体的形式,附加一些田间照片,美观、有趣的图形和表格加以说明,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视并举,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身心投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加全面、立体和灵活,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已经成为高校许多课程授课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多媒体教学短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较大,教学进度较快,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节课堂进度。而且,在讲解有些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时仍需进行板书,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透彻。二是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生物统计学中充满辩证法思想,像量变与质变、偶然与必然、样本与总体、一般与特殊,在典型例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讲授中不失时机地用辨证法思想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图表,比如“Mr. Android”信息图、某条微博的扩散路径图等,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三是结合统计软件提高教学效果。由于生物统计学课程统计方法的复杂性,使其学习一直很困难,而且课程结束后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也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一些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结合起来讲授,使这些统计方法简单化,便于同学们掌握,比如多元回归分析中逆矩阵的求解,逐步回归分析等。在实验教学中,主要训练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特征数的计算、描述统计、统计制图、统计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也就典型例题简略介绍国际著名统计软件SAS、SPSS和R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既深入的理解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也初步了解各种统计软件的特点和优势。尽管现在Excel软件与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的有效结合,已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但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数据形式将更加复杂,对统计分析的要求也会更高,补充和加强自由软件R在统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4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

生物统计学既是一门讲方法的课程,也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性教学不能局限在计算机实验室,应走出教室,让学生参与本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无论是教材上的例题、作业题,还是实验课上的练习题,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数据,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科研数据。真正的数据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数据的缺失、异常值的取舍、是否需要数据的转换等。因此,好的实践教学应该带领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数据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讨论等全过程,使学生真正了解并及时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增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以及不断探索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形成了教学、实践、应用和互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期末考试仍然是该课程主要的考核方式,但通过在考试中引入能力性题型,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加强Excel软件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考虑推进R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

农业统计论文: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该文阐述了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基层农业统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中的若干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基层;农业统计;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S11+4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乡镇基层,农业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乡镇领导者乃至政府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科学化。农业统计不仅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农业生产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还是农民生活的“晴雨表”。因此,农业统计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农业统计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统计的质量,对新时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乡镇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1.1 领导重视不够,财政有效投入不足

不少乡镇领导只重视统计的数据,他们对农业统计的认识仅在于只要完成每月的汇总上报以及数据的统计搜集任务就可以了,上报的数据能够符合上级的要求,就算完成了农业统计工作了。加上乡镇对统计的财政投入有限,使得统计设备配备不到位,给覆盖面广的乡镇基层统计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在乡镇基层统计中,现行的分级负责和管理体制也使农业统计呈现一种效率较低的状态。

1.2 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变动等因素,造成农业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新老统计员在工作交替中没有衔接到位,再加上新统计员业务不熟练,造成农业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现象,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要经多次催促才姗姗上报,延误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汇总,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3 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一些乡镇农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统计报表数据方面的核实上报等实际工作的操作上很不到位,在填报上草草了事,在数据上估计成分很大,报表难搜集,数据难搞懂,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一些统计人员虽然有参加过市县级的统计培训,但在培训时,培训机构往往只注重最基本的统计知识的培训,对统计实务操作的培训则很欠缺,有些培训还流于形式,走马观花,造成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无法适应统计岗位的专业要求。

1.4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过去相比,各级部门基本能够按照农业统计制度的要求,认真进行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等工作,及时提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统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人为的影响因素,比如:互相攀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的增长,以数字出政绩,虚报浮夸等现象。使得有些统计数据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入很大,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加上统计手段仍然为传统的手工统计,难免出现人为的差错和谬误。

1.5 农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统计口径不一致

近年来农业统计内容已逐步充实,尤其在加强农村商品生产和和经济效益方面,已经健全了农业统计指标体系。但农业统计中仍然存在用落后的调查方法统计出来的口径老化的统计指标,如:农村户数,人口、劳动统计指标;农用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柴油的使用量指标;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等。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是引起统计结果失准的重要原因。另外,同一类项统计口径不一致,使之得出的数据大相径庭,缺乏可比性,使得领导者对统计结果进行决策时无所适从。

2 搞好农业统计的对策建议

2.1 稳定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队伍,强化统计管理

建立一支稳定的勇于开拓创新的农业统计队伍,是新时期抓好基层农业统计的有效途径。要保证基层农业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求乡镇领导者不要随便抽调统计人员从事其他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干涉统计数据的按实报送;另一方面也要在待遇上做到定编定岗,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经费,使得他们安心的全副精力投入到统计业务之中。

2.2 定期培训农业统计人员,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可以定期开展系统的农业统计培训,特别是针对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应用实务、统计分析法的专项培训,提高统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培训期间可以进行交流座谈,听取统计人员的心声,切实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同时,鼓励他们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评审统计专业技术资格,帮助他们进行统计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成为统计专业人才。

2.3 增加财政有效投入,推动统计信息化进程

各级政府要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拨付,增加对统计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适时引入农业统计信息系统,推行农业统计电子政务。切实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待遇,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条件,对为农业统计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2.4 与时俱进,完善和规范统计指标设置

农业生产带有季节性和时期性,因此,农业统计的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增加新指标,淘汰落后的僵化的指标,规范统计口径,使统计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更好地服务于农经决策。

3 结语

总之,农业统计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农业统计不仅能够反映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成效,而且能够为各级政府分析判断形势、研究问题对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制定、完善农村有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努力开拓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蔡硕聪(1981-),男,广东汕头人,经济师,高级营销员,高级职业培训师,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业务骨干,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

农业统计论文: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乡镇农业统计工作是取得农业统计信息的基础,统计数据的质量关乎各级政府的决策方向。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现阶段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科学、合理、针对性措施与建设,以期能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农业统计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当前,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农业统计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乡镇领导乃至国家宏观部门决策科学与否。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及经济体制转型关键时期,农业统计数据需更加准确,以为决策领导提供依据。然而目前乡镇统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科学分析,综合归纳,找出阻碍我国农业统计工作进步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统计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善。因我国历史原因,现行农业统计指标设置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法满足当前经济转型的要求。指标设立多有不合理、不科学无法反映农业市场、效益变化及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农业科技应用、农业投入产出、农产品市场化等反映指标还未能有效推进,所以无法对农业准确体现,当然也不能有效的为三农问题服务。

(2)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乡镇统计人员大都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且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统计能力和必备的统计知识。他们大都是来自当地,一般都没有接受过大学统计专业教育,即便是有些统计人员参加过相关培训,但在培训时,培训机构常常只注重最基本的理论讲解,而对统计实务操作的培训很欠缺,培训流于形式,走马观花,造成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无法适应统计岗位的专业要求。另外,许多统计人员工作变动性较大,对统计工作态度也有待端正,漏报、瞒报、虚报、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时有出现。

(3)统计方法简单,统计资料保管不善。乡镇统计人员属国家公务或事业编制人员,而在基层,管理较为松散,每天8小时工作制无法得到严格执行,造成工作懒散,时间观念淡薄,无法很好胜任本职工作。再因他们专业素质较低,工作方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因此难以对乡镇农业实际情况做出很好的判断。即便所得数据准备,也因无法利用科学而有效的统计方法通过数据看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另外,乡镇存档室设备简陋,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再加上其他一些自然及人为因素,如,统计人员带回家中等,造成乡镇部分统计资料遗失、损坏等,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进而无法全面反应乡镇多年农业发展变化规律。

(4)统计相关法律法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农业统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许多行为人的行为无法评判。个别领导钻法律空子,严重干预统计工作,影响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导致许多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利用这些不科学、不真实基础数据所作出的预测、判断也就不科学,因而阻碍农业的发展。另外,数据使用常常是按需而定,因事而异,加上各类考核因素,造成数据使用的混乱、失真,统计数据的信效度、权威性受到严重质疑。

三、作改进措施

(1)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农业生产具有特征显明的季节性与周期性。所以,农业统计工作的各项指标设立必须符合农业产生需要,并对有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外先进体系进行合理性引进,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因势而增设新指标,建立新体系,对旧的、落后的体系敢于否定与淘汰。另外还要规范统计口径,使统计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代表性,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2)强化管理,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素质。新时期,建立一支稳定且赋予创新精神的农业统计队伍,是有效开展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前提。为确保工作人员的稳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一是领导需要从思想上认可基层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能随意抽调统计人员参与其他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干涉统计数据;二是岗位设置要科学合理,保证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经费,使工作人员安心投入到统计工作当中。

基层统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开展系统培训来完成。培训内容应当全面、科学、实用,尤其要加强对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应用方法等专项内容的培训。组织领导干部切勿走过场,搞形式,要勇于担当培训期间的沟通者,对统计工作者不懂的地方进行记录,反应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鼓励基础统计人员自学,努力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与评审统计专业技术资格,帮助他们进行统计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农业统计专业人士。

(3)改进农业统计制度方法。现阶段我国实行的统计方法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辅之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但全面统计仍占有绝对“比重”。所以农业统计方法的改进,除普查外,在统计报表制度中应尽可能降低全面统计方法的使用,确立以抽样调查在农业统计方法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在使用抽样调查方法时,为满足各层政府决策数据需要,可根据政府层次采取不同的抽样样本,样本量也要相应的扩大与缩减,将多目标调查在一套样本中融合,解决“一点多用”问题。在统计调查实际工作中,采取“结构比例推算”等灵活多样的统计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人、财、物的缩减,降低统计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统计调查的时效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满足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快、精、准”的要求。

(4)健全统计工作立法。制约农业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有部门、单位甚至地方政府领导为获得较好的政绩考核而人为干扰统计工作,造成的统计数字失实;部分统计对象对统计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而随意填写统计表;还有些统计方案不合理、调查样本不符合等引起的统计偏差。所以,加大统计知识的宣传,普及《统计法》。第一,要对统计相关知识以通谷易懂的方式向被统计者讲解、宣传,提高《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宣传工作是获得社会支持与配合、搞好依法统计的前提。基层农民及统计相关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通过《统计法》宣传来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二,要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要做到宣传与检查两手抓,并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四、结束语

基层统计工作现面临着多重困难,只有从法律法规上加以健全,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选取合适的统计样本,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科学的统计指标,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人员管理与开展实时培训,才能改善当前我国乡镇农业统计工作。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在整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也使得农业统计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统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范围的扩大化,深入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的农业统计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统计;问题;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越快,在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就越明显,农业统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农业统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统计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呈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统计性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当前,我国农村在统计对象方面存在许多障碍,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整体发展的滞后性,农产品种类过多,种植场地不集中,对场地急需进行进一步地规划,而作为农村的流行产业的养殖业,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所涉及,每家的品种不一,产量不同,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即使解决了搜集资料困难的问题,统计工作也不见得会变轻松,更何况,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工作人员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记忆力,还要有基本的农业知识和常识,收集到必须是经过审核的合乎逻辑的准确数据。此外,对搜集来的数据和资料,相关人员还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如果数量过多,工作的复杂性也会加大。

2.指标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的指标过少,部分指标过于落后。我国现有的农业统计制度是随着计划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虽然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计划经济,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计指标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也正是统计指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现阶段,真正被政府和社会需要的指标少之又少,例如农业的投入产出指标,新农村建设情况指标,农业产业化指标,市场效益指标等等,计划经济时期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了在研究农村的经济情况、“三农”等问题时,无法从实质上得出分析结论,也就无法成为政府进行决策的有力依据。

3.调查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受计划经济时代调查方法的影响,有些地区仍然采用层级汇报的方法进行调查。然而,随着农村各种住户的蜂拥而至,使得统计对象越来越多,面对统计对象的复杂化,这种层级汇报的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有些地区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摒弃了传统的调查方法,现阶段普遍被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该调查法是对整体进行随机抽样,对抽取的部分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反映整体的发展情况。要获得准确的数据,就要采取访问调查的方法,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的成员数量过多、流动性过强,很难获得准确的数据。

三、对策分析

1.对统计对象进行整合,减少工作量

现阶段,许多基层的统计力量相对不足,影响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进行基层统计力量的发展壮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加强基层人员对统计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农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力量。此外,还要对种植场地进行及时的规划,使场地尽可能的集中在一起,方便数据的搜集工作,同时,要对各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各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配合,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2.完善指标体系,科学地使用指标

传统的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传统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有效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完善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情况下,还要随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地调整,使指标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切实地联系在一起,如指标增加代表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反,指标的减少说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指标体系的完善还要考虑取得数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于不科学的指标,要尽可能的放弃,防止因数据的不准确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3.以抽样调查为主,与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在统计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摒弃了传统的层级汇报的统计方法,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落后,急需进一步的深化。现阶段许多地区主要是以全面统计作为主要的统计方法,缺乏重点性,影响了统计的质量。要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要把抽样调查放在调查方法的主导地位上,同时结合多种其他调查方法,进行数据的采集。这种有主有次的调查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以抽样调查为主,以其他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终将取代传统的统计方法,这是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调查方法的必然发展趋势。

四、结语

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各个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更离不开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认识。只有全面了解这些问题,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强统计队伍的建设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使农业统计发挥更好的作用,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