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经济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8 08:18:35

农业与经济管理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1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9189

国内刊号:23-1564/F

邮发代号:14-1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2

从很早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一定价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的经济应该是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有强大的乡村产业做基础。比如农村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合作社把和人分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耕种与收割,大大的提高了产量与效率,是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随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国家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国家有关经济和政治政策为中心来进行。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消费能力都是需要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考虑的,合理分配资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得绿色且可持续。前文提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一直以农业经营为主,农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部分,与其他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紧密相连。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体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信息化、国际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国家虽然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导致出现新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解决。在我国,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农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国家广大的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然而,实现这些建设政策的始终是地方的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治和经济紧握着自由分配的权利,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做好本分的工作,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仅仅给予城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现象。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当地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常的补贴和优惠待遇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去积极地鼓励农民们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想当然地去胡乱干预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不仅没有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弄巧成拙,严重损坏农民们的改革积极性,甚至使得当地的农业经济倒退起来。

(二)农民自身素养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在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边的农业经济这一方面,大体上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应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取决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已经发展的农业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就会有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推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发展模式因地区而异,所以就导致了,固定的理论知识不能强加于其他地方。因此,各区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实地考察两地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经济问题,以便为发展铺平道路。然而,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少,负责管理农村经济活动的人往往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地区许多人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一般都不敢参与到经济改革的活动中来,这就给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三)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经济基础上,它还依赖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课程,但情况因地而异。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方,所以农业相关研究还需要很多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研究,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少。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低,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能力不符合要求,缺乏适应性。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缺乏实际经验和对业务机制都了解的人,就是说,目前还存在这经济活动与真正的农村发展是不相容的现象。此外村里有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城镇工作,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经济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就业的工人,这大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态度较保守,缺乏创业动力。

(四)相关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工作任务没有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更加强调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针对的是特定城市的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更多的更科学的考虑,一般的补贴和优惠只针对某些传统农业活动但是却不鼓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等现代农业种植、休闲农场、乡村旅游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阻碍了农民创业,并导致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主要有几点,第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的兴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性的动能,第二方面,就是生态的宜居性,生态的宜居就是绿色的乡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第三方面是乡村风气文明建设,要传承与发扬,并且提升发展农村的优秀产业文化,使得农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以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为例,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他们完善高标准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于旗下公司的监管他们对于管理区的干部进行全方面考核,培育发展了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对于在市场当中没有证件或者是销售假冒伪劣的从事化肥销售的商户要进行严厉打击。最后他们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禁焚烧秸秆。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提几点对策。

(一)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基层劳动力资源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引进社会资本来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整合当地老旧的社会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大多比较倾向于走出外地去打工赚钱,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自己的家挣更多的钱,希望利用休闲时间增加家庭财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阻止了许多农业工人在就业期间返回家园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就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矛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推动土地资源,大力推动生态农业适应当展的要求、生产和管理的集中化、流程管理和土地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农产品。这将确保有秩序的农业生产,还应大规模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型产业,确保扎实的食品安全,成为整个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拟定并通过了基于证据的管理政策,定期组织职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经济政策的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加强优质产能。以及要提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层的人员在管理上的经济意识,并且根据重点区域特点加快建立相应的农业地区经济控制制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强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阻碍,而且受到经济规划和管理人员的阻碍。因此,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并定期组织他们的培训。此外,应建立严格的职业行为评价和奖励制度,以监测和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全力推进跨越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并建立各种服务性质的政府。首先,从文化上讲,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学习创建社团集体,可以激发他们训练和创业精神。其次,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赞同当地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为那些在农村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城市大企业去扶持促进农村小企业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3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国加强经济联系的关键点所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根本的推动性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加强农业经济产值的增加,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才能让农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前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工业等行业相比,农业生产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支持,明确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在农业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1.1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

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有效建立与实施。但是,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尽相符,同时也无法满足农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有效性的展示,也让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性是最明显的一点。

1.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

农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针对农业出台与实施了多项制度,也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示,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中,许多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各项经济管理制度执行性的不足,使得其优化效果无法得到发挥。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以执行力度不足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应当进行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

1.3农业经济管理者工作能力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成效有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知识体系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化思想成为农业经济管理者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然而,许多农业经济管理者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意识,也没有充足的执行能力,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2.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发展方法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方法的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力度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让农业技术快速转化成为农业成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手段的重视,明确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会让农业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得到收集与保护,更能让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2.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工作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产业化目标的达成,让农业有了基本的生产基础,也使得许多农业合作政策可以得到落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得以建立,也催生了许多中介性的农业服务组成。而这些农业相关组合的产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利益,也让农业产业逐渐完善,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增多,让农业生产的标准更加明确,也让农民逐渐成为农业企业中的一员,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4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没有采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1.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了解不够。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出台的相应农业经济管理法规和制度并没有足够重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技术存在不足。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术存在诸多不足。在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进行管理,缺乏对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就导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农业经济管理应达到的效果。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管理,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2.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在进行农业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管理的整体效率,同时能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就能够将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机制能够使我能农业经济发展,达到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农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新性的体制管理。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三、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建议

1.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首先要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我国的相关农业发展部门应当针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同时应当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定期地进行农业经济教育和培训,让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能够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防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和不作为的现象。同时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自身的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要想达到更好的农业发展效果就要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就需要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5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没有采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1.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了解不够。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出台的相应农业经济管理法规和制度并没有足够重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技术存在不足。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术存在诸多不足。在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进行管理,缺乏对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就导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农业经济管理应达到的效果。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管理,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2.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在进行农业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管理的整体效率,同时能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就能够将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机制能够使我能农业经济发展,达到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农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新性的体制管理。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三、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建议

 

1.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首先要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我国的相关农业发展部门应当针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同时应当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定期地进行农业经济教育和培训,让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能够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防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和不作为的现象。同时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自身的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要想达到更好的农业发展效果就要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结语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6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工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依旧不能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党和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发生改变,机械化操作逐渐代替手工操作,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化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经济的管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对现有阶段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特别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从而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使我国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1.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1.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2、关于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状况的探讨

现阶段情况下,由于党和国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断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源投入,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使得管理体系发生改变。按照这样的形式,在未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会朝着更高一步迈进,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意识与时代潮流接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往那种落后的管理理念逐渐被淘汰,全新的管理模式代替保守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农业经济,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管理意识不断更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单单注重农业产品的数量转变到注重农业产品的质量,不再以单纯的数量效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善,缓解了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

2.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推动了信息化模式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广泛使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各大农业高校及研究所,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科研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使得农业科研信息化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比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2.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7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用地面积巨大,农业种植的植物品种繁多。只有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发展比较落后,相比于城市的经济管理工作,农村地区困难重重。因此,应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分析与研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所谓农业经济管理,是指管理与农业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农业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对具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安排和规划,使得这些活动可以有秩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通过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国家能够合理规划和安排农业经济,农民可以根据国家的规划和要求种植相应的作物以及经济交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市场动荡或者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通过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对生产和交易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避免市场经济紊乱的现象出现,一方面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从而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村委会起到了主要的领导和管理作用,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出现真空现象。很多地方的农村没有明确经济管理的主体,在管理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多制约[1]。一般而言,农村大部分经济来源是依靠村集体,虽然政府部门的公共财政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仍然不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急需改革创新。

2.2政府的重视度不高

虽然近些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农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长时间对其缺乏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管理逐渐变成面子工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岗位“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的作为。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些措施,但是由于长时间处于被“忽视”的工作环境中,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转变认识和观念,很难响应政府的号召,仍然“止步不前”。

2.3缺乏现代化的管理

目前,现代化的生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流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处在发展阶段,没有被完全普及,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还是沿用传统模式。与此同时,很多管理人员也是使用落后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管理者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思进取,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②由于资金投入较少,不能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降低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2.4管理人员的素质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几乎所有农村地区都有基层组织和管理人员,但是这些管理人员的水平差异太大,参差不齐,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全面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财务意识薄弱,缺乏法律意识,也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经济制度[2]。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管理人员采取的措施漠不关心,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前进的步伐,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3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1)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大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另外,引进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人才时避免“浑水摸鱼”的现象出现,确保所引进的人才是“真才实学”。最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完善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2)健全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首先,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便于市场经济与各地方农业经济的衔接。其次,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贪污、腐败的现象,提高管理效率,节省成本。最后,转变经济发展中心,让管理者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对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让其可以真正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3)加大投入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应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和医疗条件;其次,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提高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最后,应该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适当降低农资价格,制定一些惠民政策,如农药补贴等,从而使农村经济可以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4)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在农业中应用水平仍然比较低。不断优化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改革,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这就需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

4结论

总而言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处在新时期的农业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才能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监督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8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急需转型和变革,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够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肩负着管理模式变革的历史使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就农业经济转型的本质而言,农业经济转型包含管理方式的变革、调节机制的更新,还蕴含着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逐渐走向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必将会引起管理模式的变革。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

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工农生产结构的性质由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平衡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国家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城乡二元结构下,虽然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平衡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来看,转型期间的变化和特点有: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方式在不断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流转加速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农业生产组织将向专业化靠拢。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提速

国家历来对农业非常重视,几乎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是关于三农问题而提出了,特别是中央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特别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否现实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关乎9亿农民的切身福利和小康水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变革转型的关键期,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没有改变,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被赋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烙印,理应成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大特点。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二三产业的大幅度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不能被我们所忽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大大提高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应用对二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农业也在可以应用方面进行了改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很有限,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电子产品、家电产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远洋贸易、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观农业由于一直牺牲农业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对经济贡献的增长速度一直增长缓慢。从目前看,随着国家政策调整,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合理区间,从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说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越来越好,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需得到重视。

(三)劳动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精细化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型,随着国家对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的打破,有利于人口流动,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农村人口外移。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就业、服务、子女升学、医疗等方面对城市中的农村人进行政策鼓励和倾斜。让原来农业人口有了到城市生活的更好愿景。随着农村的内在推力和国家政策的吸引力,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还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趋势

(一)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经营将成为未来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速,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土地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有效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进行和管理将成为未来土地经营的主要形式。

(二)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

现代农业的一大标志就是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单位土地产出比例将会达到很大提升,在种子、化肥、农药、大型机械、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极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形成“互联网+农业”新兴经济形态,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并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将得到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代耕代收、烘干储藏等服务体系建设上将会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和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提高农技人员福利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对农作物保险和粮食补贴等政策加大推行力度,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将成为未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将得到强化和支持。

(四)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新亮点

国家强,必须农民富,农民富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传统农业为载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不断推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成果的结合,进而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经济转型之路。[2]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是基于生产资料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讲,现代农业从种子的优选、化肥和农药的科学配比使用、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机械手段的运用以及产品的营销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原来传统农业作为农民一种谋生手段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现代农业正在向着观赏、休闲为主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转化,从提供农产品的主要功能逐渐增加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教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现代农业的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类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选择后,逐步探索了四种现代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作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代表。一是东部沿海为代表的外创型农业管理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了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和名优农副产品及水产品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外销出口,带动地区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管理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方式,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公平的转移,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和产业开发,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园管理运行模式,由政府指导企业和农户参与,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加大对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用,对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实验,逐步形成开发基地和生产基地,继而推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模式。四是依托山地自然资源,立体化、层次化的对当地农业进行重新开发,通过印记新技术和品种不断丰富山区农业产业种类和农业生产方式,待成熟后进行大面推广,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上四种是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的具体体现,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和“互联网+”对农业变革的推动,农业管理模式还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一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就会出现。历史证明每当我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经济就会出现新的特点,农业管理模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的发展规模必将由原来的分散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合作社这一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必将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充分发挥农业方式新模式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上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必然会带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革命性的变革。反过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引领下,也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条发展的新道路。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其变革的必要性。

(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国家农业政策有效实施需要具体农业发展模式的支撑和具体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能为农民增收,盘活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反馈到国家层面,有助于国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农业政策。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实践者和践行者,也是政策通信兵和信息站。从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看,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合作社建设,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卓有成效的变革创新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不但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四、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肯定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论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现实,还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变革与创新。我国提倡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的。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再加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些因素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为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管理模式上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变革管理方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经济转型时期,旧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生产迫切要求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然而新的管理模式要想有效实施,必须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发挥好农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要做到以人文本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设定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是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管理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还应积极培育相关人才,发挥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农民自身而言,应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管理意识,指导农业经济的科学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经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就专业人才而言,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业管理模式转变提供助力。

(二)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推进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

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人口众多、地区生产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规模偏小。虽然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流转规模还需扩大。如何在土地经营和管理中得到农民的支持,如何解决传统思想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到提高质量也提高速度等等,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我国在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中需从整体布局,按步骤推进,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三)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各地气候均有差异,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准则,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应不尽相同,突出各地方的特色。同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应坚持在总体上把握方向,在具体实施上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因此在农业生产时便于使用机械化生产,因而要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实施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我国南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自然资源较为缺乏,因而应重点开发新资源。总之,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管理方式,以使用转型期间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作者:田丽 单位:河南工学院经济贸易系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用耕地面积极大,且农产品种类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总量也有着十足地进步。我国的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也一同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档次。在农产品满足整个社会的基本需要之后,农业逐渐展示出了其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因此,加强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发展水平的阻碍,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几乎完全与城市内的经济管理体系相隔离,从而使农村的经济管理体系形成了以村委会为主体的一种独特的、效率极低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农村,想要进行经济管理时,往往会因为没有经济管理主体而导致经济活动无法正常展开。即使能勉强地展开经济管理活动,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而使得整个管理过程没有明确的体制和纲领作为支持。想要将城市内的经济管理模式套入到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上又会因为产品和具体的市场行情不同反而阻碍农村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农村不得不沿用过去的落后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使得农业管理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1]。

1.2生产管理方式陈旧

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全面现代化目标已经逐渐提上日程,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程度大幅提升了,但是该生产模式并没有完全的被普及,虽然有了先进的生产器具,但是生产的管理方式却不是与生产设施配套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生产器械并无用武之地,农民还是倾向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生产的管理者不熟悉先进的生产方式,加之保守的价值观念作祟,使得主要管理人员不思进取,不懂创新,再加之信息化技术型优秀人才在农业领域凤毛麟角,导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难以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之中;再者就是由于在农业信息化技术上的投资较小,无法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降低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

1.3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素质

管理人员方面,由于当前乡村的经济管理重心还是处于村委会的管辖之下,即使政府拨派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协助人员,由于这些协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相对的,整个乡村农业的发展速度也无法做到统一管理,因此会给整个大环境的管理带来不便。另一方面,这些管理人员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农业市场的经济规律,且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薄弱,并不能保证稳妥的规避财务风险,同时法律意识也不是很高,使得管理人员容易误入法律的灰色地带,也无法严格地执行国家的经济制度方面的要求。再者,大部分的受管理人员是务农人员,因为其受教育程度低,对管理人员采取的措施不明所以,不积极配合,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发展。

1.4政府重视度不高

政府方面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作用,使得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仅仅浮于表面,使农业经济没有起到实际上的作用。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支柱和执行纲领,但是由于长时间的不作为,使得农业生产者不知该如何响应政府的号召,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展开[2]。

2提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点

2.1建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健全和完善农业管理体系是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稳定上升的基础之一,也是整个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为了建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要把工作重心从村委会转移到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上,将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作为整个农业经济管理的新主体,优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能够顺利地展开。之后由各个乡镇展开互相联系的经济管理网络,统一相关管理机制,使得各个乡镇的经济管理工作有一个统一的行政标准,之后再将市场经济体制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相衔接,使得整个农业经济流程成为一个完善的循环机制,并从根源上杜绝贪腐现象行的发生,并提高整个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管理效率,节省整个工作流程中需要消耗的必须成本。在初步的管理完成之后,经济管理部门应当结合之前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当有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完善和提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迅速发展。

2.2引入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

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相关的生产流程之中去。在农业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先进性。由于农业方面的信息化过程起步较晚,因此需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在农业生产信息化的目标之中。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整个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而言,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平台,让整个农业生产与管理的模式更加先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过程不仅表现在其信息化进程上,还表现在农村的基础建设上。从生产到交易的整个过程,可以利用网络贩售,高速物流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快整个农业经济体系的流通速度,也扩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例如玉米,玉米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经济作物,既能利用玉米作为食品,也能作为工业原料使用。但是目前的玉米销售仍然还是靠着政府收购为主。若是完成了玉米生产—加工渠道的建设之后,农民可以把征收后自己剩下的粮食以网络直销的方式销售给厂家,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广大农民的收入。

2.3强化管理人员素质,接纳优秀人才

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直接决定了整个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上限。因此,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而言是十分必要。首先,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优先录取和派遣有经验的员工以及专业的管理团队对各个乡镇的管理部门开展讲座和培训,提高人员的自身综合能力。在经济管理培训的过程当中,还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增强其对计算机等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工作人员对数字化设备与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各级基层管理人员也需要对网络商务这个大趋势有所了解,并建立乡镇部门的专用商务平台,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人才的吸收上,也要选择拥有良好电子商务素质和相关经验的人才,将整个管理团队的现代化程度提升上一个更加先进的档次,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能向着一个更加科学专业的方向发展。

2.4加大政府投入与宣传力度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10

1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边界扩大

为了与农业经济新的形势相适应,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划,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引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

1.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农业领域也当然包括在内,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国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都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非常谨慎,而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这样出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现象。

1.1.2 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如今它已经跨越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2点:一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态势;二是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结构性问题后, 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 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1.1.3 环境保护将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它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 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

2 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 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 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仍有巨大的潜力。

2.1 农业经营或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研究

立足于当前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国情,加上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各地地理条件差异的实际情况,重视农业经济或者说土地经营制度,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仍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主流, 这方面能否有较大突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政策偏好。

2.2 “ 三农” 问题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城乡隔离政策的影响,使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国外有所不同,比如说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工业化、农民的脱贫、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问题等, “ 三农”问题的应用与政策研究仍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3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3.1 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正面临着全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着繁难的问题,三农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研究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 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 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3.2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 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3.3 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新增长点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11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调整农业经济战略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让农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冲突,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业科技的市场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在农业生产总体投入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投入经费,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明确农业科研在国家公益事业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投入管理机制,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给予一定的鼓励。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大力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与经济管理篇12

1.1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一直都得到国家的重视,中央出台的很多文件都是基于三农问题提出的,同时针对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提出指示和要求。农业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不光是在农业,在全国的经济领域都处于一个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所以农业加快现代化进程本身也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1.2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这其实是由于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而导致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农业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自从开始以来,程度就看一直在不断加深,现代科技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推动作用十分巨大。但是在农业方面却做出了很少的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农业一直贡献自身的发展来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对现有政策进行不断地调整,让三大产业不断融合进行更为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前看来,虽然第一产业正在不断缩减当前所占的比重,但是并不代表农业失去了其应有的基础地位。

1.3劳动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精细化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型,随着国家对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的打破,有利于人口流动,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农村人口外移。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就业、服务、子女升学、医疗等方面对城市中的农村人进行政策鼓励和倾斜。让原来农业人口有了到城市生活的更好愿景。

2.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维护

农民利益农业经济转型时期,旧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发挥好农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要做到以人文本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设定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是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管理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还应积极培育相关人才,发挥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推进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

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人口众多、地区生产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规模偏小。虽然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流转规模还需扩大。

2.3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各地的气候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想要农业上的发展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与信息显示,实行因地制宜的农业管理模式,是较为妥善的一种处理对策,可以有效突出农业发展上的地区特点。在实际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将计划根据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对农业上的模式选择进行规划,一定要在具体政策实施上突出当地总体环境上的特点与优势,通过技术调整与组合让实践经验得到针对性的落实与总结,不断在技术更新中发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