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2-03-13 04:12:34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科技创新 科技论文

摘要: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当代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研究院经过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实践和积累,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基础,基本能满足当前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的需要,但离研究院的长远目标和总部及公司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以技术研究方向为大的创新团队,以分化出的项目组为小的创新团队。大创新团队由学术带头人牵头,小创新团队由项目负责人、项目骨干、一般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组成。学术带头人负责对研究方向的整体把握,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的进展和工作协调布置;另外,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作为单位的最高技术研究组织机构,负责单位研究方向的讨论、确定,并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考核。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研究和装置优化运行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领军人才的造就与引进为重点,以培育科技创新小团队为突破,以技术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目标,吸引、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内外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引进、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建成一批能够承担总部及公司重大科研任务的科技创新团队。

1.以项目凝聚创新团队。为了推动创新团队的发展,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工作理念。通过广泛调研,严谨论证,确定技术研究方向。团队人员采取竞聘上岗,由院技术委员会考评,确定项目组长、项目骨干、一般技术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提高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促进新产品的研制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改进,增强创新团队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推动作用,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

2.引进合作方式,共建创新团队。因技术方面各有专长,为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部分的创新团队采取与各生产作业部、总院、系统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推动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合作,加强了交流与学习,以科研项目、专业学科发展为纽带,健全共享资源的新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的新模式,建立起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研发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团队合作氛围。

3.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创新团队的培训力度。目前,新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创新团队提出了新挑战。不断学习及培训是创新团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的有效法宝。因此,为增强创新团队的研发实力,研究院非常重视对创新团队的再培训工作。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聚氨酯年会、塑料加工协会、原油工艺优化等各类专业年会及与公司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技术年会,熟悉掌握行业的前沿技术,拓宽科学研究的思路,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

4.不断优化团队创新体制建设,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提高创新团队的研发积极性。在总部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技术奖酬金对科研创新的激励。除此之外,年底对完成技术任务的团队进行课题成果奖的评比,充分调动科研创新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改善“四个环境”,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鼓励开展团队内部的技术交流,改善实验室的硬件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就困等等,提高为科研创新的服务能力,激发技术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团队规模比较小。总体而言,研究院的研发人员缺乏,特别是高层次的研发人员。在142名职工中,从事科研创新的职工66人,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40%多,其中硕研以上人员只有17人。因薪酬体制的原因,很难引进专业能力适合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并且内部培养人才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科研创新快速发展的需要。

2.团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每年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大概30余项,与系统内的其他研究院相比数量不少,但是高水平的重点科研项目的比例少。其他分院有国家项目、中石化“十条龙”项目,研究院只有总部项目和分公司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层次人才的缺乏。

3.创新团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创新团队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有时会随着项目的变更而作调整,且团队人员之间流动频繁,这样不利于创新团队的长远发展。研究院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规划,但是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技术奖酬金顺利实施,已极大缓解了科研创新的激励问题,但是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的健全完善。此外,科研创新的服务环境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其原因,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引进工作。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企业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科研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要继续加大引进创新人才,并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再培养工作,使引进的人才能够尽快符合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学有所用。争取公司支持,通过吸引高层次的毕业生或是从作业部招收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形式,继续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流动,优化团队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的研发能力。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在活力。争取公司支持,健全完善优秀创新团队奖励制度,表彰优秀创新团队和创新团队领军人物,激励人才勇于创新,善于进取,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完善激励过程中,不要简单地为了激励而激励,要因时因地因队而异,尝试工作激励、报酬激励和工作环境激励等形式,满足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兴奋感和被组织委以重任的成就感,强调责任、参与决策、个人成长、工作自由度等对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重点加强组织环境、团队文化和人际环境三个方面的建设,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团队文化,提高成员的活力和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

3.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创新载体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物质基础,所以要进一步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为创新团队提供创新硬环境。落实已经出台的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措施,优化创新团队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宣传和表扬运作情况好的创新团队。单枪匹马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创新的需要,要弘扬创新团队的协作精神,使团队精神融入企业的创新文化。要深化“服务创新”理念,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作者:赵长江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研究院

科技创新论文:数学专业科技创新论文

一、数学专业的学生刚开始介入本项目时的特点

接触科技创新项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公路护栏材料及结构的力学评估”初期,学生认为对于非本专业的项目不会得出理想的创新成果,不是很有信心能完成此项目。正是由于此原因,在准备方案时,学生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调研、准备方案。积极主动地收集工程实际问题相关资料,反复进行研究,开讨论会,最终能够结合工程实际提出较为理想的试验方案。举例如下,方案:把相同的两行波改为两边高中间低的三行波。虽然波形结构已经能很好地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过二次缓冲应该会更有效果。如果一层波没有完全奏效的话,再使用二层波去进行缓冲,可以更好地保证车辆的安全。两行一层波可相当于现在通用的波形结构,当它们没能阻止车辆的撞击时,新加的二层波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另外,因为波和波并不是一体,而是相互连接起来的,所以当一层波受损而二层波完好时,可以只更换一层波,尽量节约资源。此外,该方案还考虑了附加的“二级缓冲”波的方向问题(上页图为外凸,内凹型在下面ansys建模时会提到),将内凹与外凸效果与原结构进行比较。(后面的支撑柱,只是凭借“三角形最稳定”而加上的,不过会用到更多的材料。)

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工科背景知识的不足,所以在准备方案时,为保证能够获得理想的试验结果,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积极性,设计了多种用于对比研究的护栏截面用于Ansys的计算指导中,然后通过对比来讨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在数值模拟分析方面,学生发挥了数学专业的优势,能够较为全面、迅速地进行模拟分析。在分析缓冲吸能特性方面,能够不受常规工科思维模式的限制,从侧面分析所设计的护栏结构的缓冲吸能特性。比如,从冲击物的冲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冲击物的冲击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冲击物的最大位移、最大冲击力;被冲击物(护栏)的冲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被冲击物(护栏)冲击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被冲击物(护栏)最大位移等方面来反映所设计的护栏结构的缓冲吸能特性,获得理论分析与ansys模拟分析结果较为吻合的结论。通过模拟分析结果确定最佳方案,学生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相结合而得出来的分析结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一个与工程相关的项目从查阅资料、实践调研,综合分析,直至提出最终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对于具有工程背景的项目如何着手进行研究有了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突显较强的分析能力,体现了数学专业学生对于力学的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能力的优势。学生能够从纯数学理论研究过渡到结合相关文献、市场调研和所学理论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于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信心。

二、数学专业的学生实施本项目时的劣势

在项目方案的分析确定与借助于ansys模拟分析软件的分析过程中,由于数学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对于力学的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能力的优势,进展顺利。但对于进行具体通过试验验证以上设计方案的这一环节,则进展缓慢,原因是对于如何进行实际试件的制备、如何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试样制备、非标准试验如何在实验室内完成模拟试验等一些实际操作缺乏经验和浓厚的兴趣,学生仍然关注并擅长于理论的分析与模拟推断,而在具体试验实施前首先畏惧时间的紧张,不勤于动手实践。如果数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与课题相关的工程背景知识,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推理,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会不可靠,并且无法用于指导实践,缺乏实用性。本项目针对大二数学专业的学生展开,题目与力学相关。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接触有关力学的创新课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研究中工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某些工程问题时,学生知道如何去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数学推导与计算,在以后的数学相关研究中才能游刃有余。

作者:肖久梅陈章华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现代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一、国外大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1.三菱公司。日本企业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他们的观念是“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发展支柱”。三菱公司由“知识产权总部”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隔月发行公司内部知识产权刊物。其下分为“专利部”、“涉外知识产权部”和“策划处”三部分,其中半数以上员工为法律背景,其他则为技术背景出身。专利部与研究发展部门密切联系,负责协助研究和技术人员取得知识产权,其中驻外人员负责所驻地的专利申请与诉讼事宜。三菱社规规定,员工所做出的“职务发明”权利一律归公司所有,职务外发明则由公司根据需要与员工协调让度补偿。对员工发明的终生多次奖励,也是三菱公司的特色。多次奖励包括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实施、许可或者专利件数累计到一定数量都会给予发明人表彰、奖金、实绩补偿等,发明人离职可以续领,甚至死亡后其继承人也可以续领,直到公司不再使用或不再许可他人使用这项专利为止。三菱公司对所有的新进人员都要集中训练,施以半天至一天的法律和知识产权课程教育。待分配至各工厂后,又要接受各工厂有关的法律训练。工作两三年后,则要接受专利方面的训练,尤其是学习撰写专利说明书。一年举办一次知识产权周活动,知识产权总队同重要干部巡回各单位,去讲授并沟通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经常举行研究开发成果的权利化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人员和研究开发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促进有希望成为权利的智慧财产早日获得权利。三菱和国内外公司互相转让或交叉许可的情形很多。互相转让已成为三菱对付他人指控三菱侵权时的利器。当三菱被其他公司警告侵犯专利时,三菱经调查认为确有侵权行为时,即以自己所有的专利为谈判筹码,和对方谈判进而互相转让,以减少或免除赔偿额,最终避免了专利侵权诉讼。

2.拜耳公司。德国企业界普遍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思想是,利用专利权垄断技术市场,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竞争优势,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拜耳集团的知识产权负责人坚持认为,企业要战略性地培育以研发为导向的创新文化,同时,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将知识产权部门作为独立实体从法务部分离出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做法,而拜耳早在两年前就已实现了该模式创新。2012年4月,拜耳在德国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并分别在3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涵盖了拜耳所有知识产权业务。目前已拥有195名员工,其中仅负责专利的律师就有95人,而对比拜耳集团在全球的数据--超过380名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员工及包含在内的180名负责专利和商标律师,这家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几乎集中了拜耳全球近一半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认为:“知识产权集中化管理,更有利于我们保持集团知识产权战略的一致性,而不是过分顾及某个子业务集团的利益。”员工进人企业时,都必须接受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文件管理及保密规定,知识产权申请、维权程序和途径等。员工经过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了自觉遵守法律制度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

3.IBM公司。美国企业普遍有这种共识,即确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就是对技术创新成果实施产权保护,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成为知识产权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IBM每年花费在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下数十亿美元,其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及管理是实行中央集中管理制,由总公司来集中管理此类事务。总公司及其子公司开发部门的员工所完成的发明、著作及其他成果的IPR均归属于总公司所有,然后再由总公司负责处理有关授权事项。知识产权律师常常与研究开发部门的经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密切合作,一方面向其灌输IPR的观念,一方面从中发掘优良的发明。自1950年至今,IBM每月自行出版技术公报,在技术公报中公开未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8000件以上。这一方面说明其申请专利采取有选择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其巧施文献公开的战略,以阻止他人申请该专利。

二、对国内企业的启示

2008年6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意味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需要把知识产权逐渐上升到企业高度,继而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2009年3月,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任务分工和实施计划。2010年3月,连续四年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上述研究,我们清楚的了解了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的通用规则,国内企业应该把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创新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强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努力提高研发密度。一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与其科技投入紧密相关的,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尤其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为了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通过科研资源的合理投入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要加强拓宽投融资渠道,尽量以多种方式争取政府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并合理投资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的研究开发上,进而获得更大知识产权收益。

2.增强全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战略高度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只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而在这之前,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经营发展阶段、企业的长短期目标以及资源情况出发,及时制定切实可行而又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并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和修正,为企业提高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进而使每个员工树立起“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权同有形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切实提高企业全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此,企业要从多层次地为员工提供知识产权知识及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机会,开展讲座会议和工艺技术研讨等活动,全方位提升企业员工尤其是工程研发技术人员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环境。

3.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来说,制度就是规矩,是规范和约束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企业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等内部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管理中所涉及到的目标、内容、职责和执行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为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践提供全面指导,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的自信心。进而,逐步形成贯穿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尤其是固化研发项目立项前、中期、后期以及技术引进项目的专利审批管控流程,切实做到风险的有效管控,创新成果及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出现专利侵权等纠纷,甚至专利无形资产的流失等。

4.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吸收、引进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利用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将知识产权管理进行具体的执行和操作,引导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运转,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建立起全过程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业人才对研发、技改过程中相关的创新技术、专利信息或商业信息等进行跟踪和分析,特别是全方位地准确提供竞争对手的专利技术的专利性报告等,及时对企业开展的各类项目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合理建议。实践告诉我们,激励是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需要。企业应对员工在参与知识产权活动中收获的专利或其他自主知识产权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表彰,以鼓励员工持续进行创新,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无形财产财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与企业科技创新联系十分密切的企业活动,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使科技创新的目的更加明确,提高科技创新的起点,可以充分调动发明人的积极性,从长远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想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间竞争,就必须持续进行科技创新,并利用有效的、适合自己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以保护和运用。

作者:王小军单位: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革新对粮油加工的意义浅析

本文作者:陶海腾王文亮徐同成刘丽娜祝清俊杜方岭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油精深加工的有力支撑

市场上,产品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竞争,其实质是科技竞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粮油精深加工的科技水平,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粮油加工的精深化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需要科学思维的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存在着很多有特色的民族风味粮油食品,如兰州拉面、过桥米线、龙口粉丝、小磨香油等,可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实现工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科技创新,及时洞悉消费者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经营导向从生产为中心转向需求为中心,实现从大众产品到细分产品的突破。以汤圆为例,“从核桃大的到豆粒大的,芝麻、花生、菠萝、山楂十几种馅”,生产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油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粮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我国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人口大国,人口发展与粮油资源的矛盾要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尖锐得多[8]。近年来,我国粮油加工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社会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油加工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油原料生产逐步受重视,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油产品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发展粮油加工循环经济、加强加工副产物的利用开发、提高粮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解决粮油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针对不同加工副产物的特性,通过科技创新,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实现粮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淀粉废水、麸皮、麦胚等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可开发出小麦蛋白、麦麸低聚糖、麦胚油等功能性产品。利用玉米胚、芯、茎等副产品可生产玉米油、糠醛、木糖醇、饲料等产品。加强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磷脂、异黄酮、维生素E、纤维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广利用油脚、皂脚水等提取生产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术,利用废弃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科技创新是优化粮油加工战略布局的有效动力

农产品加工属于新兴产业,因其“新”而具有两面性,机遇和风险同在。国家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让人们看到的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通过不断科技创新,优化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实现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明确,正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布局。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相结合,用开放合作的心态和统筹协调的思路,来完成这一推动科技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国家跨越发展先机的战略部署[9]。粮油加工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内外粮油加工业发展和市场消费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科学地考虑我国粮油加工产业布局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引导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粮油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粮油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粮油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粮油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粮油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粮油加工业体系。如采取“基地+农产+龙头企业”的办法,强化产加销的一体化管理,在龙头企业获取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通过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使千千万万的分散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很好联结起来,从而有效规避粮油市场风险,加速我国粮油加工的产业化进程。现代化的粮油加工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的重点定位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化项目上,大胆创新,并加强海内外有关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相互支持和有机衔接,造就一个重视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各项新技术融入粮油加工业中,全面提升粮油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一方面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粮油加工增值,出口创汇,农民致富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资源人口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包装产业科技创新论文

一、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分析

(一)资金相对匮乏,研发资金不足

当前我们包装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政策上支持包括包装企业在内的中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行性还是比较低。据调查,整个包装行业约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进行过完善合理的技术改造过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作用。银行放贷程序繁琐,贷款利率比较高,直接融资中由于一些小型包装企业自身信誉的问题,也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能力有限,资金严重匮乏,使包装企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过程。

(二)高级人才匮乏,基层员工专业素质较差

我们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级知识人才。但是综观我们整个包装产业,人才都相当欠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技术工作人员,都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行业的分析力、判断力比较差,没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来进行行业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整个包装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只占我们整个行业职工总人数的2%,而我们全国工业总的技术人员占比是6.8%,对比后我们得出结论,包装行业的技术人员占比大大低于工业的整体水平,包装行业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以及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电子、制造等相关行业。

(三)包装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自身实力不足

当前在我国的整个包装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大多数地位的还是自身规模比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它们在具体的资金运用、科学技术的使用、扩大再生产等条件上都具有先天性的劣势。尤其是一些技术创新项目,包括采购先进的机器设备、聘请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一线工人、进行一些投资的研发创新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但是这些小型的民营包装企业并无力负担。它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因此,正是这些小型包装企业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我国包装产业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国家要加大对包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前文我们指出,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匮乏,市场规模较小,进行科技创新面临着重重的阻碍。因此,要想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包装行业的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我国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发展这些企业。国家要对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包装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完善它们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减税、补贴等支持,在全行业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型包装企业,大力研发新产品,出台相关的政策,彻底解决这些中小包装企业的发展问题。

(二)包装企业自身也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包装企业自身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不够完善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它们把很多的资金用于留存,并没有对相应的科技研发加以支出。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应该改变这一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开发要与科技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包装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包装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前文指出,我们包装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高端管理人才缺失,基层技术工作人员没有受到很好的培训相关专业技能缺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的整个包装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才,发展人才。为相关的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机制,完善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包装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具体到发展质量层面还有所欠缺。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对包装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解决当前制约我们包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为实现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完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宛燕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音乐科技创新论文

一、从中外历史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论述中,谈音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

从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来看,不少的科学家和学者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音乐艺术面方面的修养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爱因斯坦被称之为20世纪的科学巨匠,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就犹如一颗颗璀烂的明珠,照亮着现代物理学前进的道路。爱因斯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坚贞地探索科学的真理外,他对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十分偏爱,他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音乐这个充满艺术幻想的精灵常常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他的脑海中,与他的科学创造不断撞碰出火花,这种充满幻想与神秘的火花最终摧生出举世闻名的相对论说学体系。从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而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古典音乐对人的创新潜能的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开启人的想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从他的音乐学习与欣赏中深深地感到了这一作用,因而,他十分重视从音乐的学习中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爱因斯坦的论述和他所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音乐是他进行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他的科学创新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和源泉。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学习与运用是有选择性的,他在学习中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及作品都有十分内行而精辟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他所需要学习和欣赏的音乐。他非常喜爱巴赫、莫扎特、海顿和舒伯特的音乐,这些音乐不仅使他联想到耸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在他与朋友的交谈中说:“舒伯特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他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旋律创造性很大,但由于缺少某种结构而使我感到不安”,“舒曼的作品对我有吸引力,这些作品风格独特,感情丰富”,“门德学松有相当的天赋,但他的思想深度不够”,“勃拉姆斯的浪漫曲和乐曲很有意义,结构也好,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缺少内在的说服力”。从上述爱因斯坦的评述中可以看出,不少音乐作品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并对他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他的科学研究相互作用,使他步入了世界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点。我国著名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艺术教育,后来又受到了音乐家妻子的艺术熏陶,因而他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音乐常常会渗入到他的严密的科学思维之中,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帮助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着他的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关于音乐对他创新思维的激发作用,从他平时多次与人交流中可以看出,他曾深情地说道:“44年中蒋英(妻子)给我介绍了许多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受到了这些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些,活一些”。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音乐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激发作用曾有过深刻的评述,他说道:“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从上面著名科学家、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需要一种外力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这个外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中音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三个能力”的培养上,谈音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

从创新能力的内含中我们知道,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仅仅依赖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的创新活动就不能有大的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大量有关创新能力培养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国外影响较大的几种音乐教育体系来看,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作用,主要体现在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激发作用上,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课程、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但总的看来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音乐这把钥匙最大程度地开启人类的智慧,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其中心思想概括起来是突出对人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挖掘与培养。首先,谈谈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可塑性。这些特性让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无际的遐想空间,它为人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广阔想象空间,给人们在幻想与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中架起一道彩虹,使人的想象得到升华与释放,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的愿望,促进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用什么风格音乐来促进人的想象力发展上,每个人根据各自的性格和爱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爱因斯坦倾向于古典的音乐,他这一观点得到加拿大物理学家格哈德•赫兹堡的赞同。其次,谈谈音乐对人的记记力的促进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对人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些跳跃、欢快、优美的音乐不断转送到人的大脑中,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精神振奋,让人们从烦恼和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尽情释放工作上的疲劳和压力,使人的思维变得十分活跃敏捷、精力更加集中,从而促进人的记忆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较深的体会。正是音乐所具有的这一特殊功能,人类才有了丰富音乐题材的产生和运用,不少歌曲和器乐曲我们听上几遍就能熟唱,甚至能背唱,如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歌曲的形式来唱上几遍就能背唱,这正是充分运用了音乐对人的大脑记忆功能的促进作用。最后,谈谈音乐对人的意志力的激发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科技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研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科研人员将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研究人员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人的意志、情绪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从音乐的本质上看,它既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因为它的旋律中包括着丰富的情感倾向,如《义勇军进行曲》在创作中运用大调的主和弦作为全曲的动机并加以发展,其旋律以同音反复和三度、四度跳进为主要特征,如在歌词三个“起来”中连续运用四度和三度的向上跳进,使旋律产生出巨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后,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至今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而拼搏,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今天,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科技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摧人奋进的音乐作品去培养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国增光、献身科学的坚强意志,激励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的进步作出贡献,努力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台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思想内容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它又以其特有的功能对人类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极大的激发作用,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文化空前活跃、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它将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和激发科技创新能力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邱成斌 单位:铜仁学院音乐系

科技创新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作者:陈国梁 白占涛 刘冲 孙志宏 贺晓龙 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水安全形势与科技创新论文

1水安全应对之策

1)准确把握新时期治水思路

在关于水安全战略的讲话中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这是新时期治水兴水的科学指南。节水优先,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充分认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这是水安全战略的根本方针。空间均衡,就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的原则,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这是水安全战略的重大原则。系统治理,就是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统筹考虑山水田林湖治理,运用系统思维,谋划和保障水安全,这是实施水安全战略的重要方法。两手发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要充分利用水权、水价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实施水安全战略的基本要求。在新时期的治水实践中,须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治水的战略定位,切实增强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一是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二是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陕西引汉济渭、甘肃引洮、云南滇中引水、安徽引江济淮、吉林西部供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引调水工程,必须强化节水优先、环保治污、提效控需,统筹做好调出调入区域、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用水保障。三是建设包括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山东庄里、重庆金佛山等重点水源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强化水源战略储备,构建布局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四是继续推进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建设包括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黄河下游堤防建设和上中游河道治理等工程,不断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五是建设包括嫩江尼尔基水库配套灌区、吉林松原灌区、四川向家坝灌区、湖南涔天河灌区、江西廖坊灌区等节水型、生态型大型灌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3)切实强化水安全管理

一是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审批的重要前提,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严格限制一些地方无序调水与取用水,从严控制高耗水项目。牢固树立节水和洁水观念,切实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不断推进农业、工业、城市的节水,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加快海水、中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二是加强河湖及地下水管理。强化河湖水域保护,合理划分河湖岸线功能,实行河湖分级管理,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地下水保护,实行开采量与地下水水位双控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加强华北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三是推进洪水和干旱风险管理。编制完成洪水风险图,开展洪水风险评估,完善防洪应急预案,健全防汛组织体系,有效规避洪水风险。落实好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健全洪涝灾害救助机制,探索建立洪水保险制度。开展干旱风险区划,制定不同风险级别下的干旱应急措施,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

2科技创新支撑水安全

保障水安全,必须坚持科技引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安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要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把有关水安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治水兴水的实践,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为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1)知识创新

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深入开展水资源管理战略研究。宏观上,要重点研究气候变化情境下的空间水循环机理,把水资源及其相关的生境系统统筹考虑,构建水基系统,准确把握水资源的宏观态势。同时,要完善水资源常态与应急管理科学认知,突出水灾害风险管理,不断完善水资源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模式。中观上,既要以地域和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湖统筹协调,又要从泛区域、泛流域等更广范围、更宽视角,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形成互联互通、丰枯调剂、空间均衡的基础水系统。微观上,要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等为先导,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和高效应急的技术支持系统,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技术创新

要在继续巩固和发扬我国传统水利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紧跟世界科技前沿,综合运用空间遥感、情景分析、云科技等技术手段,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带动和引领下,针对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对节水关键技术、重大水利装备、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基础水信息系统建设、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

3)机制创新

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更多利用市场机制,着力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机制。要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落实金融支持水利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和管理。要加快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节约用水,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要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鼓励形式多样的水权流转,构建水权交易平台,加强水市场监管,落实好水资源用途管制。要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机制。

3结语

保障水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在新时期治水方针的指引下,许多方法和举措,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遵循自然规律,强化法治思维,不断深化、完善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是当前水利工作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单位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我国的水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刘宁 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科技创新论文:热能动力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1.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内容

热能与动力工程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热能与动力之间的合理转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依赖于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热能动力或热能电能的合理转换,以促进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发挥其在提升经济效应水平方面的重要价值。结合实践经验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当前实践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涉及多个学科,且各个学科相互关系非常复杂与系统,后期应用中还可以支持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业模块:第一是建立在热能转换与利用基础上的热能动力及其控制工程(包括新能源的开发、能源环境利用工程在内);第二是建立在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基础之上的热力发电机及汽车工程;第三是建立在电能转化为机械功基础上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第四是建立在机械功转化为电能基础上的火力火电与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2.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从经济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涉及多个相关的行业与领域。包括电力、钢铁、金属、石油,以及建筑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均对热能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当前已形成的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动力发电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动力能转化为电力,从而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能是整个经济发展体系中的基础与支柱,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势必会为电能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并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2)从环境角度来说,结合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对能源的利用现状,发电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煤炭或石油等常规能源来实现。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无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此类常规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势必会排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产生的物质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对大众的健康造成危害。为了促进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很多时候会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当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变。而在电力生产中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缓解生产中存在的困境,通过对各类清洁能源的综合应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减轻环境污染,不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3.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应用

3.1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及热电厂中的应用现状

1)热能与动力工程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其能够被应用在锅炉中。锅炉是由外壳以及锅炉使用过程中的电器控制系统组成,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燃烧的过程,鉴于燃烧使得锅炉产生极大的热能,在炉底安装控制器就是为了能够随时监控锅炉的运行情况,这也是保护锅炉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其自身就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系统,它会将一定的机械热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但是,意外在所难免,往往或因为这部分转化的能量而烧坏锅炉,因此,必须要对锅炉的运行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能够有效地使锅炉的运行精密度得到提高。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节流调节中改变工作状况可能会造成不小的节流损失,但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截流调节的负载适应性明显高于喷管调节,因此节流调节多适用于容量较小的机组;第二,喷管调节是在满足负荷适应性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达到平衡各种不同汽轮机的调节以及变化。

3.2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与热电厂中的技术创新

1)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领域中,如何实现对锅炉在燃烧过程中热能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本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锅炉的作业方式转变为了智能式,可促进锅炉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同时,考虑到燃烧期间的空气、燃料与锅炉温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预设值的综合比较实现对锅炉性能的合理检测。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准确地评估锅炉内部的气体流动情况,预先设置模拟数值,评估不同速度下所形成的矢量图,以此为边界层分离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领域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重热现象的方式,根据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科学确定重热系数,以达到减少能量损失的目的。与此同时,从调频角度上来说,相较于一次调频模式而言,二次调频的精确性更高。在电网频率保持恒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方式对二次调频预先设置对应的方程式,以实现对机组的重分配与组合,满足控制功能的要求。

4.结语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对于能源的需求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增长趋势。在能源生产与利用领域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各方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其应用范围也呈现出显著的拓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功效,必须重视对本领域相关知识点的研究,以便真正意义上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精髓,通过积极展开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改善能源利用率。只有做好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方能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达到缓解环境问题的目的。本文围绕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来灵活确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方式,正确地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行业领域发展水平的目的。

作者:刘德兴 单位:羲和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论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论文

一、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投入保障机制

障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部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学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得调研,根据学院具体院情,结合学校、学生的专业情况,制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常年为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本学院确定的品牌赛事储备项目和团队,注重高低年级学生的合理配置,对重点课题进行立项和资助,实行项目制管理,注重课题项目的培育,加大对立项课题在师资、经费以及实验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攻关省部级以上团队项目,力争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持续深入开展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展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它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万超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地区科技创新论文

1山西科技创新短板

山西省作为全国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挤出效应”明显,科技资源总量不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属于科技综合竞争力薄弱地区。根据《2013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山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全国第19位,远低于全国水平。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数都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水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全国第28位,低于全国水平20个百分点。山西科技创新发展缓慢,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其自身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1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2014年12月,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了《山西省首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山西省科技工作者总量持续增长,但密度偏低,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指标普遍居全国中下游水平,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全省科技人员分布中中级职称者最多,为32.9%;然后依次是初级、无职称、副高级,分别为25.7%、25.5%、13.0%;正高级最少,为2.7%。全省两院院士仅为全国的0.33%,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层次人才仅占全国的1%左右。

1.2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且强度不够

2013年,山西省R&D经费投入155亿元,仅占全国1.31%,在全国排第20位;R&D经费占GDP比例为1.23%,低于全国水平,排第17位。全省11个市除太原、长治、晋城、大同以外R&D经费占GDP比例不足1%;忻州市最低,仅为0.16%。全省科技投入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科技银行贷款、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仍未建成,多渠道、多方式科技投入机制亟待完善。

1.3科技创新产出不多且质量不高

2013年,山西省专利申请受理量18859件,仅占全国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的0.84%;全省累计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在中部省份中排名垫底。全省从事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4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7%,远低于全国水平;高技术企业370家,仅占全国的0.66%,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多年全国倒数。全省境内没有知名大学,部级科研院所数量很少。全省科研成果总量偏少,理论成果比例偏高,可应用成果数量稀少。

1.4县域科技服务能力薄弱

2013年,山西省119个县(市、区)拥有独立科学技术局的仅有57个,占比47.9%。2014年末,多地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将科技局列入“撤并名单”。县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机构严重不足,科技场馆稀少、设备陈旧,工作机制缺失、创新手段不足,不能有效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科技工作发展十分缓慢。

2补齐山西科技创新短板的措施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有效支撑引领、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六大发展”,全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首先要积极采取实效措施,尽快补齐制约山西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1培育引进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

开创创新创业人才辈出新局面,是补齐山西科技创新短板的重要标志。要注重选拔、培育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加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类科技园区以及大学、科研院所和省管企业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岗位负责人的遴选、使用和培育。要加快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引进。对接国家“”,实施山西“百人计划”,重点引进创业人才。改革高端实用人才引进规则,加大对创业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使用和资助。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做实“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找准人才新支点,为未来求得突破奠定基础。要大力培育高技能专业人才,引导校企结合,保障生产一线、产业提升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归国学者和本土专家的关系、为我所用和为我所有的关系等。

2.2全方位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是补齐山西科技创新短板的有效途径。要按照“分类指导、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通过健全市场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基础支撑条件、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引导资金力度、深化开放合作交流等,进一步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和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性、综合性科技服务。通过全方位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功能,优化创新区域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同时,引领全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3强力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是补齐山西科技创新短板的必然选择。立足山西科技创新地位不高,借鉴东部发达省份发展经验,要构建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要因势利导,引进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大院大所和经济发达地区等的科技成果,融合煤焦领域庞大的民间资本,加快发展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实现全球科技成果在山西“开花结果”。

2.4统筹部署重点产业科技创新

全面提升煤与非煤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是补齐山西科技创新短板的根本目的。要围绕煤炭产业,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部署科技创新,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支撑、引领全省煤炭产业的“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和“延伸循环型”等“六型转变,实现由单一资源开采变为综合开发利用。要围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7个非煤产业,引导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分类部署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打造全省经济新经济增长点。

作者:秦作栋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科技创新论文:协同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1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

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牵头单位的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人才、学科、科研为核心,以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的融合为手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打破行政部门和资源壁垒,加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另外,还需要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吸引政府机关、中介组织、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相关主体形成创新网络,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产生非线性叠加效应。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特别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讲话精神很快转化为国家政策,各级各类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自2012年5月7日计划启动至今,分别于2013年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14所,2014年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24所。

2协同创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探究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灌输型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之风,这些瓶颈制约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由于部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的局限,加上高校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制约了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理论上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但实际的成果转化率却很低,因为很多科技创新项目大多以理论为主,进行简单的实验,有的只经历了小试,却没有经历中试及以上阶段,使得其实用性较低从而导致转化率不高,还有不少科技创新项目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这些问题就显得愈加突出,直接制约了当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协同创新高度契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治理需求。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协同,必然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整合起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完整平台。正是因为多种创新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在科技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条桥梁,既减少了高校与企业交往过于直接而产生的文化、机制等的不适和矛盾,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场地、设备等资源,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协同创新并不局限于高校与企业、研究院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在高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同样依赖高校的内部环境,协同创新让高校各职能部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从线性模式逐渐发展为网络模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条块分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在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运作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3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不高、意识不够、氛围不浓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郁,部分学生缺乏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加上有些高校没有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系统的讲解,部分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足够的兴趣并且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崭露头角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带动课外科技活动良好氛围的形成。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竞赛、轻普及”的短视现象,科技创新覆盖面较窄,没有为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搭建足够的平台。

3.2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部分高校还没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有的仅仅是在其他的规章制度上提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有的高校为某个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活动成立了临时管理机构,但却缺乏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没有制度保障,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资金和场地的支持也是重要保障,但有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人财物方面投入不足,大学生科技立项经费来源主要是临时性行政拨款,没有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有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阵地人均可使用面积较小,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设施和设备的数量也较为有限,无法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升。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科技活动的动力,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大学生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管理队伍、指导老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三个层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有些高校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没能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相关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其中,甚至有的高校仅仅依赖团委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单个部门的力量比较有限,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在指导老师方面,有些指导老师与指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不完全对口,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提升层次,从而使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出现停滞现象。部分优秀学生可以提出较好的研究思路,但由于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不能将项目研究推向深入。

3.4科技创新项目缺乏实践性,缺乏市场实用价值

有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或者停留在参加比赛层面,并没有实现成果转化。由于缺少科技创新转化意识,一旦项目完成,便束之高阁,不少项目能做到小试阶段就很不错了。有的项目由于缺乏条件、缺少场地和设备导致无法做到中式阶段及以上。所以,不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过是“点到为止”。有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课题是指导教师的研究项目,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大,缺乏市场实用性,做完用不上就直接丢掉了,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4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

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策根据系统论、协同论和协同创新有关理论,分析协同创新及其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客观要素,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通过其结构与功能、运行机制与环境的优化,构建和实施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4.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员科技育人意识

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并非某一个部门的职责,高校所有职能部门都有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义务,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无论是科学技术发展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还是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都需要联合起来,实现高校内部的协同。高校应定期开展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讲座,帮助学生培养科技创新兴趣,帮助教职工提高科技育人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员工或者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校开展科技项目和科研方法的介绍,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兴趣,推动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外部协同。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师生去企业和科研院所参观实习,例如分批次组织学生去武钢进行现场参观,现场观看武钢科技创新项目,提升师生员工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科技素质的培养。

4.2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织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成立大学生协同创新中心,由校领导担任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主任,选任教学科研突出的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校外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问题,解决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吸纳到高校中来,聘请他们担任科研导师,邀请他们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

4.3理顺运作机制,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4.3.1企业与高校联合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其生动性、互动性、科普性,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从目前情况开看,科技文化艺术节主要是以学术讲座与沙龙、科技发明制作、校园学术竞赛等为基本形式开展,大都局限于校园内部。由企业和高校联合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正是协同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体现,可以拓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内涵。例如汽车学院与东风汽车公司、化工学院与武钢、城建学院与中建公司、医学院与天佑医院等联合举办活动,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4.3.2将科技创新基金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依托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和基地,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更加强化了实践环节。从立项选题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验收,锻炼了大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这一过程离不开科技创新基金和基地的支持。而将科技创新基金基地建立到企业中去后,学生可以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突出了项目研究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设备相对齐全,具备了中试试验及以上的条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完成项目试验,可以使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4.3.3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以其竞技性、科技性、大众性特点,吸引了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场地、设备和知识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参赛作品水平的提升,即便是有很好的作品,也往往只停留在参赛层面上,难以实现成果转化。瞄准竞赛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可以提高参赛学生的竞争力,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在赛事结束后可以将比赛项目成果直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大大提高了成果转化率,可以助力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4.4完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开展创造条件

要想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办成广泛持久的活动,必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必须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保障、经费保障、设备场地保障三个方面。

4.4.1政策法规保障政策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国家、地方、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可以出台促进这一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官、产、学、研合作机构为协同创新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4.4.2经费保障任何一个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必须要有经费保障。可以设立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可以和企业联合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门用于企业和高校联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校的协同创新中心也可以设立校级协同创新基金。

4.4.3设备及场地保障高校通过与企业、研究所联合,实现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企业和研究所的设备和场地,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设备和场地条件。

作者:刘亚毅 安旭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一、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投入保障机制

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部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学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得调研,根据学院具体院情,结合学校、学生的专业情况,制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常年为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本学院确定的品牌赛事储备项目和团队,注重高低年级学生的合理配置,对重点课题进行立项和资助,实行项目制管理,注重课题项目的培育,加大对立项课题在师资、经费以及实验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攻关省部级以上团队项目,力争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持续深入开展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展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它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万超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培训科技创新论文

1科技创新管理培训

科技管理要创新,管理者就要提升自身素质,因为他们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创新水平的高低完全在于于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意识是科技管理人员首要必备的素质,创新意识在科技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着引领、支撑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产生、形成以及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通过培训,引导科技管理者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性行为及产生创新性成果,使科技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有着坚实的基础。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合理和优化。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催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先决基础条件。科技管理人员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包括: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科技管理人员具备了这些知识能力结构,在实际的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管理创新能力可能性必然增大。科技创新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提高问题必须通过培训这一有效途径来解决。

2科技创新人才培训

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要实现科技创新,终归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有关部门要积极发现、举荐、培养、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可谓是创新型人才。他们有三个特质:首先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有较强的成就欲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征,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的、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工作持续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

3结语

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和解放思想,果断抛弃旧方法、旧体制,吸收国外成功的人才培训经验,培养交叉、综合、复合和系统方面的能力,培训能为创新人才保持创新活力提供保障。

作者:马鸿宾 单位:辽宁省科技培训中心

科技创新论文: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论文

1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功能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中,不但要有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实现有效的资本运作,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人才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同时还要加强合作社内部的组织结构建设,逐步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林业经营的科技创新,推动成果的转化应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作者:王莉 单位:遵义县苟江镇林业站

科技创新论文:网络科技创新论文

一、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1.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大企业封闭式科技创新鉴于大企业与科技创新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实践、理论重要性的多重强调,使得这一时期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基本上都以大企业为研究样本。如,熊彼特在提出科技创新理论时就认为大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中,基于这一时期经济、科技环境的局限,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的确更有可能吸引、提供、负荷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源[3]。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如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立的贝尔实验室。此外,Maclaurin(1954)通过对美国1925—1950年13种工业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大型企业在构建美国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企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创新专利带来的巨大利润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特征:封闭。如,Turner(1954)在对191个企业科技创新境况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以自身内部资源为支撑,很少吸纳或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研究思路基本立足于单个企业本位组织内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上,即如何通过自身条件调整(包括组织及其所拥有的创新要素)适应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的最大化。所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内部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要素及其自身组织安排对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科技创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技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创新参与主体不仅由大企业拓展至中小企业,而且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突破组织边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战略思维撬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不再是机械、线性的,而更趋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性;创新不再满足于1+1=2的线性结果,而是努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等。总之,科技创新模式由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步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且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细化科技创新模式,其中已被广泛认可且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创新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创新就已经面临所需经费日益庞大、研发过程日益复杂的现实,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Arnold(1954)当时就认为合作研发(cooperativeresearch)可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Arnold详细分析了4类从事研发的团体及9种出资团体,冲破了单个企业独自研发的组织路径选择,开拓了研究科技创新多组织(单位)合作创新模式的先河]。但是之后合作创新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直至70年“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veResearchCenter)的提出,合作创新研究才受到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是Franks(2000)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提出的“供应链创新”模型和Etz-kowitz等(2000)构建的大学、政府及产业“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二、创新系统模式

1.基本科技创新单元间的合作具有偶发性,为了使合作创新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需要相应的系统予以持续培育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创新系统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形成了三个代表性流派:以Free-man(1987)、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他们从国家层面关注创新过程,认为创新的实现与一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内在逻辑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模型[9-11];以Cooke(1997)和Braczyk(1997)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他们批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过于模糊,并用区域予以取代,将分析对象具体化,这为分析一国国内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吸收“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Malerba(2002)为代表的部门创新系统也已形成,他们将分析对象定位于更为微观的“部门”(sector)。可见,创新系统更加侧重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其对顶层设计的重视为有效规避合作创新偶发缺陷,促进合作创新持续进行提供了系统保障。创新网络模式。为使系统性创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创新网络最先发轫于Imai和Baba(1989),Freeman(1991)在引证并接受了两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正式采用创新网络这一名称,是指“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Gemiinden等(1996)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机构、供应者、协同供应者、研究与培训机构、竞争者、批发商、客户、咨询者为合作者的创新网络参与主体模型

2.明确了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Sheffi于1985年提出的超网络(Supernetwork)已被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并成为创新网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创新网络模式为合作创新水平的升级和创新系统的落实提供了可能。创新集群模式。科技创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某些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总是比其他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具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出,甚至会出现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现象。OECD基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整合,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和《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驱动力》两部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之后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对于创新集群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多样,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竞争力协会(2010)基于高强度合作视角的分析、Preissl等(2003)基于技术功能联系的解读和Scott(2006)基于创意领域的诠释。至于创新集群运行方面,创新机制、创业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和区域发展机制成为其有效实现的4大核心支撑机制。总之,创新集群模式的出现使科技创新与产业或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也为合作创新、系统创新和网络创新的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在梳理、总结创新已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他在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做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智力资源的流动与私人投资及其对外部知识的支持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且认为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内部)的路径将外部(内部)的想法商业化推向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建立新公司、认证许可等。之后,Ches-brough(2004)又对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原则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为开放式创新的切实推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3.网络众包模式。2006年,Howe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Estellés-Arolas等(2012)在总结40个已存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众包的定义,是指一种在线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或公司灵活需要解决的任务,大众自愿承担任务;并廓清了网络众包的8个特征:清晰的任务承担者和众包者、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者报酬明确、众包者可接受的报偿明确、在线参与、一定范围内的公开征集和使用网络。可见,与以往创新模式相比,庞大、分散的参与者管理成为此种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两种解决方案得到认可:一种是技术方案,如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为网络众包中研发问题的编码、信息化和模块化提供技术平台;另一种是采用管理方案,如给每个研发问题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或通过“动机—诱因—激发—行为”模型对参与者实现有效管理。作为刚刚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所独具的创新合作关系、计算机网络化和创新过程民主化为已有创新模式的发展,或者几种创新模式的整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1.技术仍是科技创新理论的核心关注点,且科技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创新问题相应产生,具体来说:合作创新弥补了孤立、封闭式创新的能力或资源局限;系统创新规避了合作创新的偶发性,使其更趋稳定和可预测;创新网络在超脱了合作创新过度关注微观创新单元间两两关系束缚的同时也具体化了系统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创新集群则摒除了均衡发力的思维,以有重点、分步骤的路径实现了创新辐射,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集群,使创新更加凸显生产力属性;开放式创新更加侧重创新要素组织间的无缝流动,为创新资源的集成使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网络众包更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民主化,为大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支撑。可见已有科技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模式研究成果为现实科技创新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导引。然而,已有文献在以下研究中仍显薄弱,急需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由前述文献可见,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集中于技术领域,而对于更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却关注甚少。所以,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也可应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过程到底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2.科技创新模式的演化与整合研究。如前文所述,截至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科技创新模式就已经达到了6种,尽管这些模式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选择余地,但是这些科技创新模式间是否具有内在关联性,这些科技创新模式演化过程或路径是否具有承继甚至共轨性等问题均未澄清,然而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这些科技创新模式的针对性高效运用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利用这些科技创新模式间的差异进行彼此再造,利用其共性构建一般模型,在实现这些科技创新模式各自更新的同时利于构建跨越模式边界的规律性科技创新模型,提高科技创新模式的普适性,所以系统开展这些科技创新模式间的异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理论与模式的制度适应性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可得,无论是科技创新理论还是科技创新模式均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中西方国家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致使这些科技创新理论和模式于我国的适应性成为一个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如Dahl(1947)所言:“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定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确定。”因此,对于这些源于国外的科技创新理论和模式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无疑将成为今后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聂继凯 危怀安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锅炉的相关概述

1.热能与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工业炉的生产工作,那时主要是通过加热来提炼铜器。铸铁工艺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此同时熔炼铸铁相关高炉出现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且马丁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有机改造同气体燃料相关的那些加热平炉。此时的热能项目在锅炉中应用中获取了一些成绩,不过还是有不利点。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

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1.燃烧控制

对于设备的燃烧控制来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怎样调节能量。我们国家的设备大多数使用的是人力模式,通过手工将燃料放到炉中,这样能够保证运转稳定,不过非常的耗费人力。最近几年大部分的单位都开始使用自动化模式。当前的燃烧方式有以下类型:第一是持续控制体系,它是由控制器和有关分析部件组合得到的,利用热电来测定数值,进而使用电脑分析存在的偏差数值,只有这种方法可以确保结果是精确的,进而对设备燃烧合理控制。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发现上述这种设备在开工时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研究以此来保证数值的精确性。交叉式燃烧控制系统。锅炉由燃烧的控制器、烧嘴、流量阀、热电偶等相关部分构成,其对所需测量的温度进行转换是经过温度进行计算测量,分析设备能否和设定好的数值保持一致,进而起到控制燃烧的意义。这种燃烧方法的优点非常多,不但能够节省零件,还能够更为精准的控制温度,所以在当前的工业生产中被大范围的应用。

2.仿真类锅炉风机的翼型

叶片控制因为锅炉自身的风机在设计的时候非常复杂,而且其运行较为精密化,所以它的测量工作也很难开展。现今为止还没有一套较为综合的体系来完善叶轮生产工作。要想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就必须使用模拟测试的措施来测评机械自身的气体流通方向,有效模拟不同方式空气往风机吹入时相关流动分离。之后再利用电脑网络来模拟设定此类数值,进行模拟的主要目的是按照不同速度所得到的那些矢量图施行分析动作,比较多组数据后将锅炉风机的翼型边界层以及分离之间的关系确定出来,进而施行进一步研究步骤。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锅炉的发展还是具体的生活中热能项目发挥的作用都是比较显著的。所以不论是目前或是今后一段时期,都要认真的研究热能和动力项目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发挥出在能源生产等方面的功效。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作者:杨晓晶 李春庆 单位: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

科技创新论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一、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耦合

第一,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第二,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和市场、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已有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促进企业市场、人才、资源等的重组,同时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专有技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利益各方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长期出发,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1.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政府的行为分析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企业的行为分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三、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

2.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要尽可能多的给予补贴。政府补贴越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越活跃,积极性就越高。同时,政府要能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企业在寻找科技创新支持的时候,对于科技创新的步伐不应该迈得太大,应该要在多个方面评估科技创新实现的可能性,尽可能在能看得到效益的情况下开始尝试,一步一步地寻求科技创新。因此,部分创新或者改进创新是科技创新实施中最为稳妥的方式,可以作为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的初始方式。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在同业竞争者开始科技创新的时候,企业必须要能迅速跟上,不能摒弃科技创新,否则企业的长久生存会受到威胁,后续跟上则在经济效益上会受损。

作者:陈惠源 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创新论文:动力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中的应用相关概述

1.1工程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概述从表面意思上可知,热能和动力项目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热能的转换。其涵盖很多的内容,比如冷冻冷藏以及能源项目等九大类项目。我们国家目前的该项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能和动力的互相转换等上面,而且在这方面也获取了非常多的成就,跨越很多的学科,像是机械工程等。站在现实的层面上来看,这类项目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厂热能项目。站在另外的层次上来看,当前时期热能和动力项目探索工作的重点是自动化。在这个研究中最为关键也是非常特殊的一项研究内容是工程物理项目。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而且也缺少专门的工作团队,因此国家要对锅炉热能的转换、空调制冷、流体机械与自动控制的方向等相关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与此同时,热能动力工程作为当今时代动力工程基础工程之一,其主要方向为将能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

1.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锅炉的相关概述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以及外壳部分有机组成锅炉,而燃气锅炉外壳有机组成冯芬亦包括面壳与底壳两方面。通常情况来说燃气锅炉底壳主要组成成分为主热交换器以及三通阀和板式的热交换器,还有电控盒以及燃气阀、轮回水泵、膨胀水箱等,其经过底壳连接主要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底壳可连接固体墙体,防灰尘以及防风等各类保护的作用是锅炉面壳主要功效。锅炉最重要的一个硬件部分为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对地暖温度的探测器、燃气阀与轮回水流、风压开关、风机、轮回水泵、燃料燃烧等装置有效运行进行控制是其主要的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脑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温度的掌控更为合理,而且还能够平衡燃烧温度。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早在商周时期

2.1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3.1燃烧控制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联合行动,为各省市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召开部际会商议定书签订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推出11项具体措施指导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其中包括联合研究、制定并《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为区域性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动力。科技部明确表态,今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数字、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公共文化与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给予优先安排;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是地方实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需条件,对地方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的进步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和铺垫,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才能放射出文化产业灿烂的光彩。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在技术上,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集成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现代服务观念,缩小服务实施环境差距,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数字内容等新业态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范围。要借助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价值和意义,推出既体现我国科技水平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政策上,要以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打造网络交易和服务平台。在具体措施上,从“技术研发、文化旅游平台、演艺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几个方面,开展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全面打造数字文化。

3.3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和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中关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特色。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深圳市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国16个部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崛起,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四、特色鲜明,发展良好

4.1示范基地文化特色鲜明,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普遍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播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注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对已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文化氛围和科技实力较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四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群:数字内容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信息媒体产业群及应用服务产业群。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2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哈尔滨素有“冰城”“文化之都”的美誉,是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哈尔滨重点建设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和音乐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兰州高新区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挥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4.2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为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环境的建设,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都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当前部级的示范基地入园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当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律维权、公共信息、企业孵化等。青岛市在《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规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西安市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列为《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2012年支持5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资金达760万元;支持4个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资金200万元。陕西省科技厅也将西安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列入地市重大专项,支持科技资金1000万元。上海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园区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把文化科技企业作为融合发展的推进主体,把培养和集聚各类文化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的原则,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1是在企业融资渠道上,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该类企业多为中小型“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品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难以估值,因此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而能够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在少数。虽然我国投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各地也普遍重视解决企业资金不畅的问题,出现了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但这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核心技术上,“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也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的现状亟待解决,否则在技术上依赖进口,短期内将会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和推广普及难的问题,长期则会形成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国缺少文化产业自主品牌,文化内涵缺乏,技术应用也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靠拿外国订单做加工谋生存,既没有原创,更谈不上出精品。同时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科研产出与文化需求无法对接,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地方的建议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鼓励引导,在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试点推广到全国,才能真正体现科技文化产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一些小城市及西部地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六、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千姿百态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各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走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烟台市为例,2013年,烟台成功收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张“国”字号名片,展现了烟台市的文化成绩。同年,烟台市政府正式推出“红色烟台”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胶东红色文化’,建经济文化强市”的口号,将在史料征集、史馆建设、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活动,发掘渐被淡忘的胶东红色文化。这有别于当前争抢名人故里但却漠视名人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对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旅游景区、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科技管理手段,如建设环保、安全、人性化的自然景点;史志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多种表现形式创作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全景式的现代化展示场馆等。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可以依照国家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着重支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以新兴科技文化产业刚起步为契机,尽快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环境完善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与中央配套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刺激科技与文化融合,扶持科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规划指导类、专项资助类的实施细则,如“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专项资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计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件,不搞象征性、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欠缺的文件。建议从宏观层面,抓紧研究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总体规划;在政策安排上,参照部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政策体系,细化优惠政策条文并落到实处。

(三)重视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进入“国家队”示范园区是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探索集群式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各地区应以示范基地为借鉴,加快推动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要在政策、资金、规模上以区域社会经济为参考,按需求缩小与示范基地存在的差距,在提升园区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培育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推广基地,构建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示范园区为发展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争取早日进入“国家队”。

(四)加强文化科技型人才体系建设人才是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促进科技文化融合起到关键性、持久性的作用。各地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应考虑长远,立足现实。一是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可从现有资源入手,整合区域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资源,加强理工学科与人文、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围绕区域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广播影视、动漫创意、文化演艺等文化产业,支持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文化科技交叉学科,建设综合性研究中心,储备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后备队伍。二是引进高端人才。研究制定文化人才优惠政策,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投资、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积极投身区域文化科技创新。在制度建设上,要制定适用于文化科技类人才的考评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才智的生存发展环境。探索实施在文化企业改制中对科技人才的持股、参股、配股等奖励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作者:李娟 韩永林 贾芳 单位: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 济南大学

科技创新论文:计量管理科技创新论文

一、苏北地区城市群系统功能优化

目前江苏发展速度快,资源配置好,产业实力强的城市及乡镇多集中于苏南,苏北地区相对于苏南支点城市较少,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苏北城市群系统功能的优化应以调整空间结构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资源配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流程书面化的规则和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为此,在开展电能计量工作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规则与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相关计量操作流程的前提下,结合现实情况,对电能计量表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重点做好以下制度和规范建设:制定《电能表领用和管理细则》以及配套的“考核办法”,强化了电能表库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能表随意领发、电能表入库不及时的现象;制定并通过《电能计量封印模和封印钳管理细则》以及配套的考核方案。依据该细则,为每个供电所提供不同颜色的封印,增强了封印的识别性,较大化地减少了伪造封印偷电的事情发生。通过这些规则的制定,把计量表工作责任落实到了个人,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制度、有安排、有考核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计量精度,确保计量准确性

(一)安装S级电能表、互感器,提高轻负载时的计量准确性

计量装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了计量工作效率和信度。为了尽可能的提升计量的精度,拓宽了计量装置的准确计量范围,在那些容易受季节性负荷和冲击性负荷的计量点配置了宽负载的S级电能表,并相应的提升了互感器的高动热稳定和宽量限度。S级电能表与普通电能表在小电流通过时的计量特征不同,普通电能表5%Ib以上时才能做出误差反应,而S级电能表在1%Ib时就有误差反应,通过降低Ib的比例,来提升电能表的敏感度,继而提升了电能表的精确值。

(二)试点安装基波电能表,提高计量准确性

谐波的存在影响到了计量表的实际计量,继而对电网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科学估计谐波对计量准确性的影响,选择了DSSD331/DTSD341-9C型0.5S级电能表做了实验验证,这一型号的电能表的设计方案为DSP+管理MCU,将DSP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和高档MCU完善的管理功能结合。基本工作原理为:利用DSP高速数据处理器、16位A/D转换器对电能表通过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记录。进而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出各部分的电能累计数值、电参量数值、谐波强度、谐波与电压的关系、谐波与电流的关系等。数据计算完成之中,通过高速通讯接口把信息传入到MCU之中。具体管理时为了更好地满足电能表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初始化设计等的功能需求,采用了16位的MCU。在西安市纺织城电铁牵引变试点安装能够计量谐波电量的基波电能表和普通电能表进行一个月的比对试验,发现前者比后者的电量多2%。由此可以得出,给有谐波产生的客户安装计量谐波电量的基波电能表不仅可以使电量计量更准确,而且减少了损失。

(三)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超差的客户进行改造,提高大用电客户计量准确性

高压供电高压计费的大电力客户的电能计量装置计量的准确性除了电能表的本身误差、互感器的合成误差之外,还包括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误差。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误差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负载、导线截面、导线长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所造成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许可范围内。对于运行于变电站和客户处计费用的电压互感器的安装,需求将电能表远离一定的距离,如果二者之间的二次连接导线比较长,那么二次连接导线上的电压降会导致电能表端子上的电压不等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电压,其幅度和相位都有变化,从而给电能的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三、采用技术手段,加大防窃电力度

(一)试点安装单相防窃电电能表,减少电量损失

窃电一直是电量损失的一个主要方面之一,不少地区用电秩序比较混乱,部分居民用U型环、表前接线等方法进行窃电,不仅使电量得到了损失,而且也影响了线路的安全,通过城网一户一表的改造,用单相电子式电能表替代原先所用的机械式电能表,有效地防止了以上行为的发生。通过改造,线路的线损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减少,但是,随着而来的是新的窃电手段,比如通过剪断电能表封印之后再使用强力胶进行粘接,在表内短接线或者改变表内电子电路以及一火一地等更加隐蔽、难以察觉的窃电方式。为了应对这种新情况,对于这一地区进行安装单相防窃电电能表进行试点。这种电表和一般的有所不同。它的外壳螺丝都采用了封闭处理,表壳为一次性装配,如果在表内短接线进行窃电那么必然会对外壳的封闭处理进行破坏,进而使电检查人员可以发现其窃电行为并进行制止或者惩罚。同时,电表内部置有特制芯片,使电表能够对火线和零线两路电流都采用最大电流进行智能取样和判断,对于使用“一火一地”或者在表内加装短路线等行为起到制止作用。经过在窃电比较严重的地区,采取随机按照36户窃电电能表的三个月观察发现,窃电行为有所减少,效果十分显著。

(二)安装防窃电计量箱,有效防止窃电

采取按照计量箱的形式解决线损高和用户窃电等问题,经过实践发现,效果十分明显。计量箱主要有上扣式计量箱,组合式计量箱,分体式计量箱等三种形式。上扣式计量箱主要是安装在变压器的低压桩头上,里面安装有电能表和互感器,使计量箱与变压器两者之间成为一体,使用户窃电的行为得到遏制。这种计量箱运用的时间和数量都居第一,但是损坏的数量也居第一,主要运用于农村的综合变压器、炼钢厂、砖厂等窃电比较严重的单位或者企业。组合式计量箱主要安装在电线杆上,里面同样安装有电能表和互感器安装,箱体有低压线穿过,能够较好地预防窃电。但是有些用户安装不便,比如变压器桩头采用T字型接线的用户。分体式计量箱主要安装在墙上,但是互感器和电能表是分别安装的,主要是运用于信誉好的企业,在配电柜内安装互感器并加装防窃电罩。

(三)推广使用“YZJ-2000用电管理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自动监测防止窃电

“YZJ-2000用电管理监测系统”集成了电子通信技术、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子站处配备了CPLD和CPU混合设备,实现了即时数字信息采集和多路模拟的功能;系统设备采用了两类标准接口设备,即TTL接口和RS-485接口;主站选用了WINDOWS2000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按照模块化设计的原理,对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了优化,即为软件的升级提供了现实帮助,又促进了设备的良好运行;通讯方式上选用了无线通讯,相比较有线通讯更加安全性和可靠性。该系统的各项设计都遵循了行业规范的具体要求,在使用中发挥了较大的监督功能,有效地减少了偷电和线损事故的发生。具体功能如下:

1.用电管理功能。数据采集:对系统的各部分数据如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PT、电流进行实时采集。远程抄表:通过无线通讯传输主站命令,对4块电能表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具备自动分析电能表数据的功能。事件记录:子站具体存贮报警和屯量的功能,主站对各种参数和数据进行记录保存。数字地图显示:事故发生后会在系统的LED屏中显示具体的位置。电表常数和底数设定:可分别设置多只电表的表常数和系数(机械初值)。

2.用户用电异常报警服务功能。以报表和直方图方式显示、报警单位、地址、时间、报警类型显示并能存储、记录、即时打印。

3.用电计量管理。可在系统主站任意设定两次抄表时间或临时抄录计量电表(由RS-485口读取)的数据,可对各项用电指标进行分类、查询、统计。

4.防窃电功能。计量柜开门报警;计量柜超温报警;高、低压CT、PT二次接触点阻值增大、开路、短路。

四、突出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一)计量资产录入采用二维条码提高工作效率

为提高计量资产在运行、校验、维护、检修、使用跟踪及新资产的走字、入库等管理上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失误,提高效率,因此研制开发了资产二维条码管理系统,使用该系统之后,完全实现了计量管理的自动化,方便了计量资产信息的获取,使计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扫描枪扫描即可完成操作,使计量资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安装杆上无线抄表装置提高工作效率

原有的抄表装置需要采用人工这种比较原始的方式,每次抄表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和物力,而且很不安全,效率很低,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不少底数不能够及时得到采集和分析,造成线损计算不能真实有效,也无法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鉴于这种情况,多次进行尝试其他方式解决该问题,如使用远红外抄表技术,不过因为技术、距离、光线等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从2000年4月开始,与西安亮丽自动化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数字无线抄表器,历时一年,最终成功,并在城东分局实验性安装49台进行试行,发现完全能够满足准确、可靠、安全抄读电能表的实际应用要求。抄表原理:在电能表端和手持机端分别加装微功率无线收发器。二者通过标准RS232接口为自身的无线收发器进行相连,实现数据指令的接受与发送,继而实现远程抄表。该系统抄表距离最高可以达到300米,一般有效距离大于50米。并且功耗小,误码率低,温度范围大。在试验中发现,100米之内的抄表的正确率为100%远。这种系统不仅不必登杆抄表,而且还能够在车内进行不停车的移动抄表,无疑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焦春燕 单位:国网栾城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