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5 02:53:14 关键词: 护理 管理 护理管理 护理论文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深入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护理工作的主旨。目前年轻护士多,经验不足,提供的护理服务与患者需求存在不平衡。如何尽快地让年轻护士成长起来,提供优质的专科护理,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每个护理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

护理管理论文

护理管理论文:人性化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及其他医疗单位2011年1~11月工作的护理人员138名作为研究对象。护理人员年龄为21~30岁,平均年龄为(24.5±1.7)岁,护理人员工作时间为2~8年,平均为(4.5±1.3)年,学历分为:本科及以上65名,大专水平73名,其中护士85名,护师53名。138例护理人员均运用人性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同时选取护理人员在进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各138例患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前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年龄为38~78岁,平均为(58.3±2.6)岁,患者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者65例,初中及以下者73例;实施后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为38~77岁,平均为(58.7±1.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者67例,初中及以下文化者71例,在人性化护理管理实施前、后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文化水平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人性化管理方法

(1)加强情感沟通。护士长应主动热情与护士进行交流,详细了解护士最近的生活工作情况,认真倾听护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心理压力并用鼓励性的话语与其进行沟通。(2)制定合理分工制度:科里管理人员在科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尽量尊重护士的工作要求,分配任务时还应考虑护士的工龄和技术水平;上级管理人员还要协调护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在工作中让经验丰富的护士对年轻护士进行帮助指导来提高其护理经验和水平。(3)注重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到外院进行参观和学习,在科里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统一和提高业务水平。(4)完善奖惩制度:科里每周或每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定。

1.3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

对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护服务问卷调查,卷面分值为100分,问卷分值在80~100分为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分值在60~79分为比较满意,分值小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以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表示。

1.4观察标准

观察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实施人性化护理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护理行为和护理技能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对前后评分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将上述观察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临床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护理水平各方面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前的138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满意85例,比较满意38例,不满意15例,满意度为89.1%,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的138例患者满意123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8.6%。经统计,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护理管模式后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1)。(2)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各护理方面评分比较经统计,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后的护理人员在护理质量、护理行为、护理技能等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各护理方面的评分(P<0.05)(表1)。说明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

3讨论

对护理人员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时,上级管理人员通过与护理人员进行亲切沟通,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人员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压力并能够积极正确处理,使护理人员感觉到工作中的温暖,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增加工作信心,使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且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中对护理人员加强护理规范化培训和增加进修学习的机会,可以使护理人员迅速提高护理水平和技能,上级管理人员认真听取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充分协调工作上的配合能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特长和潜力,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水平和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护理人员实施奖惩制度,不但能够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发挥其工作潜力,还能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行为水平,本研究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和护理技能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

4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科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质量、护理行为和技能,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记虹 单位:山西省大宁县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血液科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0、2011年两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患者病历资料,结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组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1.2护理管理措施

1.2.1建立健全血液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

护理部要设立血液科感染小组,全面负责血液科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工作,定期收集和分析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严格依照国家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求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加强对血液科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并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1.2.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环境管理

病室环境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日常必须加强对血液科病房环境的消毒及管理。病房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日对层流隔离室进行紫外线消毒;病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在55%~56%;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桌面、床头柜、拖地板。对白细胞<2×109/L的高危人群应采取保护性隔离,而白细胞数<0.5×109/L的患者要进入层流病房,定期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1.2.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血液科患者侵入性操作频率高,体外循环操作中接触污染的机会多,反复输血,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非常高,因此必须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无菌技术;做深静脉置管或做动脉内瘘时,要在手术室进行;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尽量减少临时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留置各种导管时做好导管的护理,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将外源性医院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1.2.4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血液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来势凶猛,很难控制,因此临床上有时预防应用抗生素,但一定要注意抗生素使用的针对性,不要使用时间过长、种类过多。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时则应按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但药敏试验需要一段时间,经验用药时多采用头孢菌素类和(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必要时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或)亚胺培南,同时密切监视患者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2.5医护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是病人接触最频繁的人群之一,必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中特别强调无菌操作、手的卫生等,护士长随时抽查六步洗手法执行情况,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为不同患者治疗时,必须更换清洁手套;特殊治疗时应使用无菌手套,紧急情况下应使用手速消剂。

1.2.6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隔离知识的宣传,争取他们对消毒隔离工作的最大配合。向家属讲解探视制度,说明减少人员探视的重要性,自身有不适,如感冒等不应前来探视,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简单的有关血液方面的知识,如白细胞<2×109/L时应配合戴口包,勤洗手等。

1.2.7患者饮食及日常生活护理管理

血液科患者免疫力低下,对疾病易感,必须要重视饮食护理管理。给予家属正确的营养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低磷饮食为主,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必要时可静脉补充氨基酸和白蛋白。生活护理方面,恶性血液病患者每日睡前、晨起及三餐前后应以新唑漱口液漱口;恶性血液病患者,因为接受联合化疗后免疫功能处于极度抑制状态,极易并发皮肤感染,因此要注意皮肤护理;此外,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自身卫生习惯,每周擦浴2~3次,深静脉置管处每3天换药一次,特殊情况随时更换。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情况

我科2010年医院感染人数283人次,感染率为33.45%,在进行护理管理后,2011年医院感染人数197人次,感染率为22.09%,2011年感染率显著低于2010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院感染部位感染例次率

血液科医院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2011年各部位发生率均较2010年降低。

3讨论

血液系统疾病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直接的伤害,加之接受放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等治疗,导致了患者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血液科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区。高质量的护理管理措施能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了降低血液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我们通过严格建立健全血液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环境管理等措施,保证护理管理有章可循,减少感染的传播;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严格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无菌技术,积极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其对院内感染的正确认识;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避免滥用抗生素和二重感染;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家属配合管理。通过给予上述的护理管理措施,我院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

4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发生几率是衡量血液科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护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感染的发生,我们必须要对诱发医院感染的各种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将医院感染发生率降到最低。

作者:卢利云 何美玲 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我国急诊护理中风险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3岁~71岁,平均年龄(50.22±5.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2岁~70岁,平均年龄(50.07±5.1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具有分析、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作用,并综合评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吸痰护理操作意外、药物不良刺激、压疮等。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严格识别护理风险,再针对性处理各项护理风险。

1.2.2制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积极预防与处理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比如:各项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约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学习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思想动员工作,使护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自学和早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织学习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从而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

1.2.4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内科急诊工作抢救频繁,护理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征,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中必须确保落实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及就诊高峰时段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及时整改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会上讲评并与奖惩挂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联系沟通,积极解决以下问题:加强设备及仪器管理、加强病房巡查管理、做好灭菌消毒工作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1例(2.17%),风险事件1例(2.17%);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事件7例(15.22%),风险事件9例(19.57%),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χ2=7.18,P<0.05)。

2.22组患者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因此,作为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事先了解护理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从而制定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识别、评价急诊护理风险,组织护理人员专门学习风险管理制度,从而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护理环节中。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护理管理评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温金红 单位:新余市中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预见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论文

1常见安全隐患及原因

1.1入院评估

入院评估是护士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综合、全面评估的过程,是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护理的关键,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因科室收治的多为急诊患者,入院时存在着只重视输液、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急救治疗,对入院评估不仔细,只是局限于填写“入院评估单”的情况。

1.2住院患者的观察

病情观察是连续的,因为病情变化是动态的、发展的,通过观察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因各种护理操作治疗多如:输液、加液、灌肠、安置胃肠减压、导尿、烤灯、雾化、定时观察危重和手术患者等,有的护士只是被动执行医嘱,缺乏主动观察意识。

1.3用药查对

临床医疗过程中,医院众多部门与安全用药有关,但在整个过程中护士始终处于第一线,护士是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是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最后关口。因此,要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就必须落实好查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医嘱未实行双人核查,用药过程中不带执行卡,甚至有提前挂液体在床旁的情况。

1.4患者交接

患者交接的形式包括床旁交接、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监护室与病房的交接、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交接等;交接内容重点是患者一般情况如生命体征、皮肤、各种管道、药品、病历资料等。交接中存在的问题有:交接随意、无交接重点、护士急于将患者交出等。

1.5护理文书记录

护理文件是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真实记录,在解决医疗纠纷中具有举证和法律效力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是: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在工作中做得很多,但记录的内容很少,或没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重点地记录。

1.6护士重点人群

护士重点人群包括:新毕业护士、轮转入科护士和责任心不够强的护士,他们常常因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责任心不强导致安全隐患。

2预防措施

2.1入院评估

根据科室收治病种多为急诊患者的情况,采取“入院接诊负责制”,由接诊的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皮肤情况、跌倒、导管风险等方面;对家属及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注意事项方面的告知,如:为高风险者挂警示标示,告知注意事项并签字,达到医护人员和家属风险共担,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住院患者的观察

观察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确定重点观察的对象和内容,患者的观察要贯穿在整个护理活动过程当中,如在输液、加液、灌肠、安置胃肠减压、导尿、烤灯、雾化等操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顺便观察其他患者的情况,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重点患者心中有数。让护士明确:安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

2.3用药查对

严格用药查对是护士行为规范的“底线”,严格执行患者查对制度应贯穿于用药活动的始终,上班要进入工作“状态”。“2013年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提高用药安全、鼓励患方参与医疗安全等,要让人人牢记:只有患者安全,我们才会安全。

2.4患者交接

患者交接过程中,交接双方都应认真负责,特别是在接患者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有重点地查看意识、伤口敷料、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在位、皮肤、药品、病历资料等,并认真填好患者交接记录单,做到“交不清不接,接不清不交”。

2.5护理文件记录

护理记录要有重点,不能重要的事情做了不记,或简单地粘贴复制,在抢救、患者死亡等记录时,医护记录要一致,要随时想着如果患者复印病历自己如何举证,办公护士和护士长要每天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点评,普遍问题组织学习。

2.6护士重点人群

对护士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督查、重点跟班、重点帮助,直到改进。根据科室低年资护士多和急诊患者多的情况,改排双班制即“APN班”,排班注意力量搭配,这样使低年资护士减轻了单独上班的紧张感,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3体会

通过预见性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预见性护理就是要在患者未提出要求或未发生安全问题前,护理工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洞察患者的需求及变化,针对个体制订预见性护理方案,及时准确地实施护理,这样可以加深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消除不利因素,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质量的核心是护理安全,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转变护理观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安全。

作者:黄春玉 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ICU病房住院的压疮危险评分在8~16分的患者198例,其中男112例,女86例。将这198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90例和试验组108例。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40~90岁,平均年龄(65.3±10.5)岁,压疮危险评分8~16分,平均(12.3±2.1)分,其中严重肺疾病患者2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6例,肾脏病患者18例,其他疾病患者15例。试验组108例患者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42~93岁,平均年龄(65.8±9.2)岁,压疮危险评分8~16分,平均(11.9±1.8)分,其中严重肺疾病患者2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8例,肾脏病患者15例,其他疾病患者3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压疮危险评分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在护理原发疾病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常规卧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1次,加强营养,定期检查患者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压疮并给予相关处理。试验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1)评估:本院应用的评估表为BradenScale,总分:23分,分数越低表示危机增加。其切点为16分,评估结果判断标准:≤9分极高危,10~12分高危,13~14分中度危险,15~16分有轻度危险。首次评估:入院后2h内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评估记录。再次评估:入院、转科、手术交接时评估,此后按风险级别评估,当患者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根据患者的压疮危险评分和患者的皮肤状态评估患者可能发生压疮的概率和压疮高危部位,做到特别注意和护理。(2)分析:针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的特点分析压疮可能相关因素,如糖尿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等。(3)处理:①卧气垫床,每隔1~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患者侧卧时,使人体与床呈30°角;②平卧时背部、膝部、踝部、足底部垫薄软枕;③患者半卧位时体位不超过30°角,并注意不超过半小时;④病情不宜翻身者,应每1~2小时用约10cm厚的软枕垫于肩胛、腰骶、足跟部,以增加局部通透性、减轻受压部压力;⑤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无皱褶,无渣屑,翻身时不要拖拉,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摩擦力;⑥保持皮肤干爽清洁,定时/有需要时更换尿片;⑦可根据患者皮肤及经济情况使用多爱肤、爱立敷等系列敷料预防压疮。(4)配合:Braden≤12分的患者,填写《难免压疮申报表》上报专科护理小组,高级责任护士组织护理会诊,护士长审核后上报护理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院内发生压疮,科内须有RCA法分析。(5)评价:高级责任护士或组长每天参与查房,做好每天工作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护理方案。

1.3压疮分期标准

Ⅰ期:皮肤完整且无苍白变化的皮肤常在骨隆突处皮肤出现局部红斑区。深色皮肤可能没有明显的苍白改变,颜色可能和周围的皮肤不同,该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变硬、表面软,与周围的组织相比,会发热或者冰凉。Ⅱ期:部分真皮厚度的缺失,呈现为一个浅的开放溃疡,并且有一个无组织脱落的粉红色创伤部位,也可能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或者开放/破裂的充血性水疱。Ⅲ期:组织完全的缺失,除了骨骼、肌腱、肌肉没有暴露外,但可见皮下脂肪。有可能出现腐肉,但深度不太明显,也有可能包括从内部的损坏然后形成隧道。Ⅳ期:组织完全缺失并伴随骨骼肌肉暴露。组织脱落或焦痂可能出现在创伤部位的某些部位。经常包括从内部损坏然后形成隧道。不可分期包括:组织完全脱落,溃疡底部由脱落的组织覆盖,并且/或者创伤部位的焦痂是黄褐色、褐色或黑色的。

1.4观察指标

2组患者压疮发生率,压疮发生程度,压疮发生时间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2.2%)明显低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5);压疮发生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在Ⅰ期发生7例,其余几期较少,而对照组在Ⅰ期发生15例,Ⅱ期发生8例,Ⅲ期6例,Ⅳ期3例,试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6,P<0.05);试验组患者压疮发生时间(5.1±2.3)明显晚于对照组患者(9.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4,P<0.05)。

3讨论

ICU病房中针对压疮的护理一直是ICU护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提出给ICU中针对压疮的护理开辟了新的的路径,患者压疮是由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受到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患者压疮不仅使其受到痛苦,而且增加经济负担、治愈时间延迟、增加病死率。对于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患者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同时大小便失禁、限制活动的被动体位等限制,极易产生压疮。因此只有有效预防的和良好的干预,才能避免压疮或延迟压疮的发生。所谓集束化护理就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依据的护理措施来处理临床问题的一种护理策略。本研究中,我们对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主要从评估、分析、处理、配合、评价等5个方面展开,每个步骤都重点遵循循证医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做到集合一系列有循证依据的护理措施来处理临床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的试验组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压疮发生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压疮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效果良好,大大降低了ICU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

4结语

因此,运用集束化护理正确策略,不仅将护理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到其中,而且也逐步提高了护理水平。集束化护理在ICU患者压疮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黄燕 池韵清 单位: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便利贴神经外科护理管理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科是优质护理服务A类病房,拥有床位50张,其中监护病床8张,普通病床42张。护士25人,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17人。

2.方法

我科在护士长查房时使用便利贴,随时记录发现问题,贴在合适的地方。具体做法如下:早晨大交班完毕,护士长带领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进行床边查房,护士长对病房内存在的问题分别写在便利贴上,内容包括患者病情、病房设施、护理人员操作及健康教育等。能及时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记录下来,逐步整改。在护士长午查房时,责任护士把早查房的便利贴交给护士长,护士长在查房时对前面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检查,查看整改情况。到下午上班后护士长再次到病房查房,拿着午查房的便利贴进行检查,检查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把需要下一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交给下一班护士。第2天再检查执行情况。用过的便利贴放在固定的盒子里,按日期先后顺序粘贴,以备日后需要时查用。如此循环往复,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效果评价

比较应用便利贴后(2014年4月-6月)及应用前(2014年1月-3月)的相关指标:(1)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率;(2)责任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常州市优质护理病房统一使用的在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月进行2次调查,由责任护士分别在每月的第2、4周的周四对整个普通病房进行满意度调查。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便利贴应用后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1022个,解决问题1018个,及时整改率为99.6%;便利贴应用前护士长发现存在问题1375个,解决问题1177个,及时整改率为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便利贴后患者对责任护士主动巡视病房、进餐时护士观察进餐情况、生活不能自理时主动询问需要和给予帮助、遇到问题护士及时解决、病房的整洁安静舒适、对我科护理管理总体印象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三、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深入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护理工作的主旨。神经外科患者数量多、病情重、变化快,目前我科年轻护士多,经验不足,提供的护理服务与患者需求存在不平衡。如何尽快地让年轻护士成长起来,提供优质的专科护理,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每个护理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便利贴的应用提高了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率。把护士长在查房时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对着便利贴上记录的问题进行整改,护士长对着记录的问题进行督察,有效提高了责任护士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率,提升了科室的护理质量。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便利贴的应用也增加了患者对责任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其分管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对存在的问题记录在便利贴上,护士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有效避免一些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增加了患者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护士长把专科知识与患者的实际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加快了年轻护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使科室的护理管理进入了良性循环。

作者:杨明珠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外科

护理管理论文:绩效考核门诊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分院,开放床位680张,年门诊量为4.8万人次。2013年4月~2014年3月门诊科室护理人员11人,均为女性。年龄28~54岁,其中50岁以上护士2人,45~50岁2人,40~45岁5人,35~40岁1人,30岁以下1人。学历:中专2人,大专3人,本科6人。设护士长1人。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2人。

1.2绩效考核方法

1.2.1绩效分配基础系数

绩效分配基础系数根据学历、职称、岗位、工龄核算。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3个层次,其系数分别为1.0,1.05,1.1;职称系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4个层次,其系数分别为1.0,1.05,1.1,1.15;岗位系数分别为白班护士1.0,中夜班护士1.1。工龄系数为3~10年1.0,11~15年1.05,16~20年1.1,20年以上1.15。

1.2.2服务质量系数

1.2.2.1科室评分

科室评分有科主任及护士长外,增设护士互评。明确科室各班次的岗位职责,各班职责既有分工,也需相互协作,护士互评考核护理人员的协助精神。评分系数如下:非常满意1.1,满意1.05,基本满意1.0,不满意0.5。

1.2.2.2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评分

门诊的职责工作除了导诊、分诊外,还承担支助的工作职责,为临床排忧解难,陪送门诊及住院患者做CT、B超等各项检查,为临床科室运送各种标本及血液制品。与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关系紧密,设立了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评分。评分系数如下:非常满意1.1,满意1.05,基本满意1.0,不满意0.5。

1.2.3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质量考核内容:(1)护理礼仪。包括劳动纪律、仪表规范,如迟到、早退、无故不按时交接班,上班干私活、长时间打私人电话,未及时填写交班报告,仪表不符合要求等。(2)消毒隔离。包括更换消毒标签、轮椅平车清洁消毒、紫外线消毒等。(3)分诊质量。分诊准确率,有无错分、误分,影响患者的就诊。(4)服务质量。如接到电话未及时进行陪检或运送标本等。(5)护理安全。如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接错患者或漏送标本等。护理质量的评分系数是发现一次扣除0.01。

1.2.4绩效分配公式

护士绩效=(绩效总数÷全部护理人员总系数)×个人评分系数×(硬件系数分+质控系数分)

1.3评价方法

由医院护理部每月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包括科主任、护士长、科室互评、临床科室评价,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全院临床及辅助科室15个,每个科室每个月对门诊护士进行5份满意度调查,门诊主任1份、门诊护士长1份,门诊护士互评10份,每月进行87份满意度调查。比较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1044份满意度问卷和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1044份满意度问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3.2统计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实施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平均分配绩效,不管工龄、职称、工作量,都是拿平均奖。这样就造成干多干少一样,态度好态度差一样,工作25年的老护士和工作3年的小护士一样。这样的奖金分配方案严重制约了护士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护理服务质量。分层使用,体现价值,基础系数根据学历、职称、岗位、工龄核算。绩效改革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护理人员对医院目标、科室目标、个人目标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充分挖掘护理人员的个人潜能。年轻护士,学历低、职称低的护士,制定了个人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以降低基础系数的差距。绩效考评发挥了激励作用,调动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全体护理人员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2.2绩效改革提高了护理质量

绩效考核细则中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占了很大的比重,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工作责任心,保证护理质量,把差错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改革总目标。科室制定门诊护理人员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系数为1.1,1.05,1.0,0.5,根据标准质控小组负责护理质量的检查,发现一次扣除0.01。护士长对待质量考核的结果上不但要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同时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帮助考评分数低的护理人员查找原因、分析原因,从而激发起其自信心,帮助她们和医院和科室一起成长。通过绩效改革提高门诊的护理质量。

2.3绩效改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是我们服务的最高境界,绩效考评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在了护士对患者的服务上。护士对患者态度不断提高,同时注重工作细节,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同时科室主任与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服务质量评价,增设互评及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让护理人员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养成慎独、主动的服务意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顾伟萍 李金燕 任道琼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肿瘤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健康教育护理管理论文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患者当中选取402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6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患者有2013例,男1010例,女1003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2.58±8.23)岁;2013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患者有2015例,男1009例,女1006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3.57±9.13)岁。通过对比,两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阶段收治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基础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阶段收治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建立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培养健康教育实施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阶段患者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比较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74.5%(1500/2013),实施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1.9%(1852/2015)。后一阶段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要明显优于前一阶段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阶段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为73.9%(1487/2013),实施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为90.4%(1822/2015)。后一阶段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前一阶段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健康教育对护理管理的影响

医院护理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其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管理方式。健康教育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患者及其家属为教育对象,以医院为教育基地,以护士为教育实施者,以恢复患者的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实施的健康教育护理途径。随着患者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教育在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人员通过向患者传授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调动患者积极参与到护理活动当中,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2健康教育对策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要全面的收集、整理、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具体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史、过敏反应等内容。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所患疾病所属科室的具体护理标准来建立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体系。其次,培养健康教育实施者:要定期对护士举办培训班,挑选优秀的护理人员出去进修,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护理管理综合素质。第三,严格按照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饮食、药物、心理指导、机体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地点主要有病房、医院大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发放宣传册、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个性化护理干预指导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护理管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丛海播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护理满意度人性化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4例住院患者,男43例,女41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5.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营造人性化环境、与患者家属沟通等人性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24%,常规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8.57%,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护理组42例患者中仅发生2例护理纠纷事件,占4.76%,常规组42例患者中发生8例护理纠纷,占19.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42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跌伤,1例患者发生管路滑脱,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76%,常规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跌倒,2例患者发生给药错误,2例患者发生误吸,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67%,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加强对自身健康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疗机构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的将人性化护理运用到护理管理中。为实现人性化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合理要求的重视,尽可能的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从而以温情处理感召护理人员,为其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从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我院为提高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收治的42例住院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3.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生理、经济压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而这些不良情绪则极易对其治疗效果及康复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就要及时给予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疾病,同时还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支持,逐渐获得患者的信任,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3.2健康教育

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以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治疗方法等,并且还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还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

3.3营造人性化环境

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病房布置的重视,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确保病房内具有良好的空气流通效果,并且还要确保病房的舒适性及协调性,尽可能的使用柔和的灯光。此外,人性化护理应融入护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向其介绍医院及主治医师的相关情况,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3.4与患者家属沟通

在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时,不仅要加强对患者沟通交流的重视,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的重视,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要求,在逐渐消除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同时也要使其明白家属的关心与鼓励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从而在提高护理治疗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表明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24%,常规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8.57%,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4.76%,常规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19.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76%,常规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67%,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这就说明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及护理风险事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鲁璐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骨三科

护理管理论文:门诊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1临床资料

1.1材料来源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随机抽查50例患者的接受采血服务情况,对门诊采血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缝隙问题进行记录,对问题及发生次数进行分析统计和汇总。

1.2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

门诊采血护理服务存在的缝隙问题表现在:①护理人员不能用易懂的方式解释事务;护理人员解释事务的主动性不够;护理人员服务的及时性欠佳。②护理人员对患者痛苦感觉的关心程度不够。③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对差错与不足的处理态度及及时性欠缺。

1.3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

①强化护理人员沟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主动了解患者信息,通过询问→倾听或看就诊医嘱信息,掌握患者具体情况,知晓患者就诊的科室和诊断,以确定患者检验项目是否正确,同时日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掌握各疾病相对应的检验及临床意义。用患者能听明白、听懂的言语解释事务,如“您听明白了吗”、“您还什么需要帮助吗”。②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把患者的需求方在第1位,及时服务好每一位患者。采血操作中要关心体贴患者,以关心的口吻询问“您疼吗?或“您感觉怎么样?”对晕针晕血的患者,更要关爱,给与安慰同时喝葡萄糖水或掐穴位合谷以利缓解。加强技术培训,完善工作制度,优化采血服务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③制定查对制定管理流程:《查对制度》培训教育→流程(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干预(即使采血人员对患者很熟悉,也应查对,确保正确的患者得到正确的检验)→患者(宣教,让患者积极参与查对过程);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各种检验试管内液的作用,知晓个类试管相对应的检验项目,确保抽血管的正确使用;加强操作技术的训练,对每次穿刺失误的病例,要共同研讨失误原因,在失误中学习提高;对高难度穿刺成功的病例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将经验交流,在成功中追求卓越。强化质量意识,采血“一针见血”是采血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是患者对我们的基本需求。强化院内感染控制意识,加强手卫生制度的执行,操作时专心致志,严禁同事间聊天,利用操作空隙给患者健康指导。严格执行采血操作规程,注意手卫生制度的执行,在无可视污染时,用“手消毒液”一人一消毒,用一次性的治疗巾,一人一巾,止血带一人一根。在整个采血服务中,关注患者的感受,注意自己的服务方式,在患者沟通时,用“您看这样行吗?”,禁用命令式言语。同时把患者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弹性调整的依据,尊重患者,特殊检验如梅毒等检验核对时不直呼患者姓名,保护患者隐私。

2结果

无缝隙管理在采血室质量管理中应用,能随时发现细节服务问题和质量问题,能了解患者在采血时的感受及对采血工作的期望;同时给管理者提供以患者需求为目标的质量依据、督促内容和制定整改措施的依据。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后,有效的提高了采血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3讨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全程优质方便快捷护理服务意识,在检验服务前将人性化服务贯穿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同时做好环节和细节服务,使门诊采血患者满意度提高,凸显了门诊窗口服务的有质化。保障了门诊患者检验质量的精准。

作者:王小婷 单位:巴彦淖尔市医院采血室

护理管理论文:细节管理中神经内科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共8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22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6.3±3.1)岁,包括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9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7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8.3±2.3)岁,包括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9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患者、哺乳期妇女或孕妇、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肿瘤患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两组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以及既往病史或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强细节管理措施,其方法如下:

1.2.1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

神经内科中的所有护理人员都在平时加强自身修养,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强化,尤其是加强对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因此,应当在院内定期开展各种针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神经内科护理培训,让所有护士都有忧患意识,对于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培训和防范,确保每一位神经内科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1.2.2做好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自入院起就应当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每一位患者对疾病都能有一个充分认识,同时还应当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使其了解神经疾病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如精神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运动障碍等,避免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不必要的自我伤害以及坠床等情况出现,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

1.2.3防止其他并发症:

对于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而言,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则是行动不便而出现的压疮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和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对此类情况及时做出预防。

1.3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健康宣教、护理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加入细节管理后,无论是健康宣教、护理服务态度,还是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护理模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绝大多数医院也越来越关注细节管理,现代护理学也已经将细节管理纳入护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身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当从自身开始强化细节管理理念,要有任何风险都来自于细节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找出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降低风险发生率。在神经内科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加以关注和重视,掌握好各项细节工作,将细节工作看成是直接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医院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除此之外,医院还可制定出相关流程,规范细节管理的工作内容,使每一位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细节管理要求和制度执行,规范操作流程,对工作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及时完善,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活动,使患者能够了解自身病情,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防范。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从根本上强化院内的细节管理,从而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得到舒适、优质的护理。现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现代护理学强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细节管理的重视,其内容主要包括:细节化的操作、细节化的护理以及重视护理措施质量控制,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水准、高舒适的护理环境。细节管理要求护理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将护理工作做到极致;同时还需要具备准确的决策和信息,细化操作流程、管理流程和执行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将细节管理充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4结语

本次研究中,我院对神经内科的88例患者进行了护理,在44例患者中融入了细节管理,研究结果显示,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加入细节管理后,无论是健康宣教、护理服务态度,还是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将细节管理运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吴惠玲 唐娅 单位:长沙望城区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中医院管理论文

1共同参与式管理的背景及概念

1.1共同参与式管理的背景

共同参与式管理(sharedgover-nance)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组织理论。Herzberg和McGregor认为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倡导企业投资于员工成长,对员工赋权和给予自主性,激励员工参与管理及决策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Kanter的结构性权力模式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赋予员工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使员工进入工作授权组织架构,获得机会、资源、支持及信息等进而更好地完成工作。由此可见,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如何使员工主动参与组织决策与管理过程,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及自我负责精神,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将该模式及理论应用于医院的护理管理,最初是用于解决护士短缺与流失问题。因为前期的研究证实,护士不愿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自主性差、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特别是官僚的组织管理架构。应用共同参与式管理,是因为管理者意识到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下降,原因并非是对护理职业本身不满,而是对所在的医疗机构不满意。鉴于此,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在专业范围内进行组织改革,克服医院的官僚管理方式,增加护士对专业的自我控制感、专业权威感和责任感,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出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决策等。

1.2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概念

近三十年,美国护理界有关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研究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结构的设计和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特别强调从外部服务的角度而非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待工作组织结构。护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共同参与式管理,有的学者把它描述为一个旅程或航程,强调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本身;是到达旅程目的地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旅程结束的终点站。要求员工、管理者及组织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积极转变。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参与式管理包括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及过程,其组织参与者以组织目标为导向来指导、控制及调节其他成员的努力方向。也有学者将共同参与式管理描述为是一个以责任为基础的共同管理系统,运用临床决策的组织架构,使专业护理人员分享权力、控制及参与决策。总结起来,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合作伙伴关系、责任、公平公正及所有权。即在护理实践中赋予护士更多自主性、独立性及权利,使护士能主动参与护理实践相关的决策过程,特别是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护理管理领域。通过参与式管理,使护士感到对自己的工作及环境有控制感和责任感,帮助护士与患者建立专业性护患关系,从而对护理实践结果、环境及团队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2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与磁性医院的关系

磁性医院认证是美国护理协会于1990年开始的以考察医院对护士的吸引力为中心的认证项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其磁性认证标准及磁性文化已成为当今美国评价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金标准和进行最佳医疗机构综合排名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是评价磁性医院的核心要素之一。笔者在美国参访的数家医院,无论是已通过或正在准备及申报磁性医院认证的,都非常重视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以各种方式构建赋权的组织管理架构,创造团队相互尊重及合作的磁性文化环境,帮助护士增强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等。并用大量的实践案例及研究数据等来证实其在共同参与式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效,如赋权给护士参与各种护理实践的控制管理与决策,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护士专业技能,改善跨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有良好的临床实践结果,如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高、优秀员工留任率高、护士流失率降低等。因此,共同参与式管理既是构建磁性医院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磁性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要素。

3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类型及实施程序

3.1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类型

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的类型很多,主要归纳为四种:以病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unitbased);议会代表形式(congressional)的管理模式;专家顾问(councillor)形式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administrative)模式。以病区为基础的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是在病区建立自己的共同参与式管理系统,如病案书写管理组、感染控制组等,由护士自愿加入并担当组长。该方法便于员工间建立信任和及时沟通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密切关注护士及服务对象对各种变化的反应,有利于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流失率等。议会代表形式的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护士归属于各委员会,由护士选举产生议会代表,委员会提交议题或专案至“内阁”议会,议会代表商议表决。该模式在早期的研究报道中较常见,由于参与者的责任重叠,角色定位不稳定而可能欠缺信心。专家顾问形式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是以各部门委员会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部门层级组成顾问协调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不同部门的委员会,通过顾问联席会议来协调决策各部门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该管理模式下,单元的业务及管理组织与部门委员会之间关系密切,护士作为委员会成员既为一线护士提供来自委员会的最新信息,也负责收集来自一线的反馈信息给委员会,在委员会承担重要的决策责任;各部门经理通过定期的会议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建立多渠道支持、相互尊重、诚信及开放沟通的合作关系。该方式便于改善工作环境及同事关系,增强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及护士的大局意识,以促进专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是在医院层级建立以护理临床实践及护理管理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委员会,如门诊护理实践委员会、住院护理实践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员会等。由护士和管理者共同组织策划及整合各委员会的工作,决策处理各委员会提交的各类工作问题。具体何种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有效,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以病区为基础的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分权不充分,参与者仅仅分享了在该病区层面决策的过程。尽管该模式使护士参与了本区域内护理实践决策的过程,增加了护士的自我控制感,但由于其局限性所在,而不会对整个组织结构产生影响。但也有研究说,共同参与式管理在一个病区产生好的效果也可以传播给其他病区,最终它将会对整个机构的管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无论构建何种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首先都要重视前期计划,通过调研获取适当的资源。例如,患者、护士、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和其他的健康保障人员应充分调研所涉及的时间、财力和其他资源等,设立预期目标。其次,要在医院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所有的管理层及实践者应理解该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组织过程和各自应承担的角色及行为。另外,确保护士自愿加入委员会组织并承担组长或主席等,护理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给委员会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资源(运行经费、时间、培训等)保障。但是,管理者要注意不可过多干预或漠视,以免打击护士积极性,致其不能畅所欲言地反馈问题及建议等。共同参与式管理的实施过程不是一次性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灵活而持续不断地评估和评价以适应和满足环境变化要求。总之,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不是一个形式上的新组织结构图或委员会配置,重点是由谁组成而不是它的数量、名称、委员会设置计划等,核心是引导护士及委员会应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护理实践管理决策及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赋予护士权力;重要的是采取各种方式,为护士创造充分自由地参与护理实践及决策的工作环境,激发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充分释放与传播专业知识,保证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质量。

3.2实施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程序

共同参与式管理在医疗机构应用的状况及范围差异较大,应用范围从一个护理单元到全院不等,从仅涉及一个单元的护士到全院员工参与等,灵活地适应和满足医疗机构的不同组织需求。显著特征包括:员工与领导层的合作关系;便于达成一致的决策而非只被动等待指令;尽可能广泛听取建议、共享责任及实现团队自主;在适当范围内灵活调控等。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这几方面因素影响:章程清晰,决策范畴明确;委员会主席与部门管理者密切合作;所有成员以正式的会议形式沟通;委员会主席与部门管理者会前沟通议程;通过各种会议(面对面、电话、在线等方式)制定开展工作的规章制度;努力达成全员支持的、一致的决策。有学者将共同参与式管理的实施程序归纳为下述几个步骤:①建立共同参与式管理架构;②设定委员会的目的、成员、负责人及内部章程等;③组建委员会组织;④定义组织成员的角色、技能及条件等,如设定日常工作的议程,组织会议的相关规定,冲突管理的方式,团队组建及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⑤为委员会成员及主席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⑥委员会运行稳定后,完善其组织架构、确定组织目标及职责;⑦正式彻底运行。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参考和汲取来自基层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保障顺利实施。

4共同参与式管理的实施结果

共同参与式管理是对传统自上向下的护理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其结果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衡量。①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由于工作环境改善,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它既有益于护士本身,又益于为患者提供有效及高品质的护理管理,共同参与式理管理系统通过对工作设计的形式、对组织管理过程及结构实施创新,能够有效增强团队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团队凝聚力及改善医患关系。②从员工的角度:员工认为在工作中参与决策及具有话语权,能提升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医院采用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对工作的自主性、专业性、责任感,减少员工的离职流失,有助于改善护士的待遇及增加护士晋级机会。③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不但利于临床护理教育、个人职业规划等,还能有效提升护士个人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及工作热情。④从经济的角度:由于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流失率下降,能有效地减少护士招聘及上岗培训的各种支出。由于吸引优秀的护士留任及护士队伍的稳定,使护理质量提高,而长期照护患者的总费用降低,节约医疗卫生保健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形成医院、员工及患者互利多赢的良性局面。

5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生搬硬套,作为护理管理者一定要密切结合自我实际,运用其理念指导实践。

5.1缓解护士短缺及流失的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普遍并存着护士短缺和护士离职率较高两种现象。由于护士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及归属感等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离职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以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并埋下护理安全隐患。研究发现,消极的专业自我概念会使人倾向于采取消极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护士离职及转行。将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理念及模式应用于医院护理管理,对构建医院的磁性文化有积极作用,能为护士提供适宜的工作及成长环境,有助于稳定护理团队,吸引更多的优秀护士加入队伍并降低流失率。

5.2增加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责任意识

我国护理管理者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给一线护士授权,鼓励护士参与护理实践决策及管理,增加护士对工作环境的控制能力及信心,使管理者-护士之间被动的管与被管的关系转变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双向沟通的关系,形成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参与建立护理实践标准等方面的管理共同体,为护士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提供卓越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护士职业满意度及责任意识。例如,在病区、专科护理辖区或医院层面,根据不同层级护理专业及学科的发展需求及目标建立以护士为主体的专业管理组或委员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培训及各种支持,引导他们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护理流程修改与制订、反馈临床问题并发表建议等。

5.3跨层级合作拓展专业领域

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理念及模式打破了传统护理固有领域及层级的管理模式,通过贯通上下及影响左右的跨层级、跨领域的广泛沟通与合作,如护士加入各种管理委员会,邀请其他专业的专家参与咨询指导等,不断开放并拓展护理观念及视野,使护理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于医院的要求、契合于社会与医学的发展及进步,拓展护理专业发展领域,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

作者:辛霞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

护理管理论文:护理专业网络信息化管理论文

1有利于护理队伍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

在江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的网页中,有首页、护理部简介、新闻动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天使文苑栏目,还有副栏目是医院首页、网站地图、护理邮箱、院规政策和联系方式,很详细地开展了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护理部是在医院分管护理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护理督导、护士长三级管理,有成员组成介绍,主要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全院护士培训考核、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以及各项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制度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等,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些事务既全面又省时、方便。对全院护士能快速有效地组建、分配,分工合理,各科室老、中、青护士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搭配;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各科护士长排班信息及各护士的工作动态,通过各科的语言提示系统来垂直领导各科护理工作。有了统一的全面的领导,才能有利于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另外在新护士的招聘方面网络信息化管理带来双向选择的渠道,新护士可以通过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了解该医院的护理情况,护理部也可从联系电话或护理邮箱中收到应聘护士的简介等,就可快速、有效地了解新护士的基本情况,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准确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新闻动态一栏会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大事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护士能及时了解并与医院其它部门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护理服务,如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扩展了护理内涵范围,再如与医疗上临床路径相适应的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内涵范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护理网上会诊,跨科护理服务,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联系,请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实际考查,解决本科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范围。

5有利于全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在护理园地一栏中,设有护士情趣、天使风采、护士吧、文化娱乐、音乐、图片和更多的文化交流,使护士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增加多方面信息交流,调节护士心情,使之放松心身,增强修养的同时使护士达到劳逸结合,保存体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提高护理内涵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护士要学习与健康人的信息交流,也要学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如在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患者的健康随访、护理科普知识交流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6小结

要学习应用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引进网络信息化管理,护士应认真学习,尽快掌握信息化系统管理,使护理工作方便、快捷。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护理内涵,使护理专业更好地适应人类进步的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开辟“多语种学习”栏目,进一步增加与各国护理交流的机会,丰富护理内涵,翻开护理工作新篇章。在重视基础护理的同时,有机地、灵活地、全面地应用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有诸多好处,提升现代化护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护理内涵,把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真正发扬光大,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与更新型、更先进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联网,深入医改、保健改革的新潮,让“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内涵提高到健康保护又快又好的更高层次。

作者:韩秀兰 樊巧燕 雷红婷 王秀萍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论文

1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意义

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一位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品德。由于每天都要面对各项比较繁琐的细小事务,只有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个人品德,才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好。由于要协调好学院的各项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灵活、乐观的心态,最好能够具备良好的条理性,把工作按照主次、急缓归好类,各个应对,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态,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高负荷工作量,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和领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足够的行政办公专业知识是保证行政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面对大量的信息,必须要经过由表及里、去伪纯真的分析才能安排和组织好某项工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行政管理工作其实是一个沟通协调、与人交际的过程,为了能够减少各个部门的内耗和摩擦,行政管理人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得各项任务能够在各个部门都切实的落实和贯彻。因此,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

首先,护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先进。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能跟的上时代的步伐,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行政管理工作也要破除原来的陈旧观念,目前的管理理念还维持在上个世纪的水平,无法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护理学院都在努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但是就现状来说,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还相对偏低,无法满足要求。其次,行政管理人员的进步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长期以来,在高校当中,科研和教学任务完成比较出色的老师们往往会得到学生和社会更多的认可,而不参与科研、教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会受到一些偏见和轻视,并且由于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无法和承担较多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相比,这大大的损害了行政管理者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服务态度和意识。另外,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目前的行政管理者们还是靠大量的手工劳动来完成管理任务,这极大的影响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相比于教学岗位的员工,在高校护理学院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员工往往不会具有太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管理方法一般靠前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由于缺少专门的培训和先进的知识技能的支撑,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宁愿凭着落后的经验来进行管理,也不愿学习甚至拒绝学习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甚至对高校护理学院的长期发展、护理人才的培养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3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行政管理者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行政管理者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坚持原则,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来完成,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要认真的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成为具有伟大追求的行政管理人员。

(2)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完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检验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完善和充实学习。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纰漏的案例数不胜数,如何尽可能少的出现这类问题,就需要行政管理这门时刻的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发现不足,立刻学习和补充,不断的提升自我。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反复的学习和补充、丰富阅历和见识,才能提高行政管理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

只有通过树立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使高校护理学院的运转更加流畅和健康。与此同时,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提高,在高效运转着的外在环境中,行政管理者们也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当自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时,他们会自发的进行学习和补充,最终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大幅的提升。因此,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与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4)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结构,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以实际为出发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辅助以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增加岗位的流动性,目的是让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合理调配和使用。

4结语

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对护理学院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护理学院的护理人才培养影响重大。而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速发展的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正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素质和护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提高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对学校、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作者:董婷婷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

护理管理论文: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护理人力资源是医疗卫生人力系统的主题,是现代护理模式运转的基石。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改革与提高,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护理人员队伍的短缺不容忽视。虽然近年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已经进行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临床实际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配置仍旧短缺,因此如何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按照我国卫生部《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普通病区床位比护理人员之比为1∶0.4,但目前多数医院病区均低于规定标准,若排除ICU等需要特殊配置的科室,比率将会更低。而且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来看,其中间力量薄弱,年龄低于30以下护理人员不足半数,考虑到该年龄段护理人员处于结婚和生育高峰期,平均休假时间为1年左右,因此会导致护理队伍缺编更为严重。缺编也是护理细节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合同制护理人员较多,合同制护理人员多缺少专业归属感,特别是利益分配上同工不同酬,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临床护理工作超负荷的工作量、频繁的夜班,福利待遇以及奖金等问题,往往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和离职。护理人员专业继续教育不稳定,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还要依靠后期继续教育。一方面临床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护理人员的学习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临床工作紧缺,院内培训以及进修培训在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困难。临床上还因存在护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护理工作专业性非常强,有自身特定的工作内容,而目前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也同时承担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从而加重了临床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综上所述,以上各种原因导致临床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方面存在不满,高强度、高压力和高风险的工作环境未同高薪酬的工作待遇相匹配,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导致出现护理人员流失和短缺的现象,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高工作积极性势在必行。

2护理人员流失原因分析

目前临床护理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已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对临床护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流失原因进行分析。在事业单位改制中由于对岗位设置不清,对护理人员职责分配界定模糊,导致护理人员日常承担大量护理工作。对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没有明确的护理职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临床整体护理质量。临床护理管理模式仍以执行医嘱和护理文件书写为主,临床工作缺乏人性化管理。由于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不能制定全面详细的护理计划,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医疗护理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及患者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护理专业技能,临床实际要求护理人员要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心理辅导、饮食指导等专业知识。面对庞杂的工作任务,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情绪,就较容易产生倦怠感。护理人员一方面承受较大工作压力,同时也要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质疑,一些医患问题也是导致护理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另外工作环境也是导致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之一,长期接触消毒液、样品标本送检以及各种危急情况,对护理人员身心都存在一定影响。此外,临床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地位不如医生受尊重,忽视护理人员在治疗中的作用等现象,也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3.1以人为本,为护理人员提供理想工作条件

通过医院建章建制为护理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关注护理人员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和帮助护理人员正确处理工作压力,帮助护理人员积极解决生活家庭问题,解决各方面困难和冲突。及时与有离职意向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离职因素,排难解忧,留住人才,保证护理人员梯度的建设。

3.2强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护理人员不仅要在临床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职业态度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作素养和工作态度。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帮助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工作责任感和荣誉感,养成健康的职业心态。从医院管理角度层出发,为广大的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对进修学位进修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激发护理人员的进取心。

3.3制定激励制度

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完善的激励体制,在合理的组织机构调整下,为了保证护理人员更好的完成临床工作任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遵循量才适用,岗位责任制,通过竞聘制度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将临床护理工作与薪酬待遇结合,实行科研奖励制度,对护理工作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各项奖惩制度调护理人员工作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满意度。

3.4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出发,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虽然临床面临护理人员配置缺乏,中间力量薄弱的难题,但依据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临床经验、年龄结构以及工作习惯,充分考虑年龄分配以保证护理经验的传承、学历分配以保证知识优化,全方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积极营造优势互补的工作氛围,可形成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优质护理团队。在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同时,依据各个科室病房特征适当调整换班时间及工作范畴。

3.5强化规章建制

医院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以制度对临床护理进行明确的职责规范,对临床工作程序做好明确要求。护理人员上岗进行岗前配训,同时建立不定期的培训制度。

4思考

科学有效、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需要不断的研究,而重心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护理工作都要以服务于临床开展。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重视护理人力的流失问题,切实提高护理人员工作待遇,减轻压力,使护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听取一线护理人员的意见、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梯队合理的护理人员队伍,解决护理人力资源缺乏。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最大限度挖掘其工作潜能和创造力,形成持久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通过管理弥补人力资源不足带来的困难,切实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品质。

作者:包彩华 张丽容 袁杏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黄埠镇卫生院护理部

护理管理论文:绩效考核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本院皮肤科47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士25名,对照组护士22名。护士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5±3.4)岁。其中主管护师19名,护师17名,护士11名。本科毕业12名,专科毕业25名,中专毕业10名。两组护士职称、学历、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制度,实验组采取绩效考核制度,具体如下。①相对固定护士的岗位。②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满分100分,具体评价内容:a.责任护士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占绩效考核的30%;b.护理工作量统计,占绩效考核的30%;c.护理服务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实践操作考核≥90分;患者健康教育开展100%;患者有效心理干预100%;患者满意率≥95%;护理文书达标率≥92%;抢救用品有效备用100%;感控达标率100%;基础护理无差错;执行医嘱零失误等占绩效考核20%;d.授权教学管理:教学满意度达标占20%;③实施考核与反馈,a.进行护理部考核,规定每个月做1次定期检查,不定时的巡查并作好记录与反馈。秉承公平、有效激励原则进行考核,考评成绩于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使每位护士长根据考评结果按PDCA模式进行整改反馈评价,提高护理质量。b.护士长考核,规定每月不定期的对护士进行抽查并做好记录与反馈,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护士的工作效率,有无差错与考核同时记录在护士长手册当中。c.建立考核反馈,建立绩效考核登记本,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在登记本逐项打分汇总,并注明理由,对受到好评及有进步的护士给予奖励。

1.3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进行评价,带教满意度通过学生、教师及护理部等多元评价方式;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95分以下≥85分为满意,<8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带教满意度

经对比,观察实验组的带教满意度(8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对比观察,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绩效考核制度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与常规管理相对比,具有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带教满意度的特点。本研究中,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实习护生对带教的满意程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究其原因,绩效考核质量标准制定周密,围绕优质护理服务细则逐条落实,全院科室广泛开展,护理人员全员参与,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实效性。在绩效考核实施阶段采用PDCA循环模式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确保了护理质量的稳定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运用在护理管理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金香玉 单位: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慢阻肺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把本科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气短、喘息、慢性咳嗽、咯痰、胸闷,经肺功能检查和胸部X片检查确诊,符合第8版《内科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女比例33:27;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5.24±8.79)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6.57±4.38)年。观察组,男女比例31:29;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3.45±9.29)岁;病程4~19年,平均病程(7.76±3.6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基础护理:让患者使用半卧位姿势,保证病房空气流通,保持病房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排痰、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或切开气管机械呼吸),对于已经出现肺源性心脏病且引起心力衰竭的,进行心电图监护,按时给药,给以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①建立慢阻肺完善规范的管理流程,对于刚入院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慢阻肺相关知识,日常生活该如何护理,叮嘱患者戒烟戒酒,纠正其不良习惯。②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并借此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抑郁。③护士查房常态化,早晚2次,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道畅通情况,患者呼吸道阻塞及时联系医生。④合理饮食、保证病房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通风。⑤当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立即联络医生进行紧急抢救,并准备好相关器械。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0.7,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80%,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有效:FEV1/FVC≤0.7,FEV1在50%~80%,呼吸困难有所缓解;无效:FEV1/FVC≤0.7,FEV1<50%,呼吸困难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总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上对慢阻肺进行治疗控制、改善预后的过程中,护理起着不可提替代的作用。慢阻肺是慢性进行性加重疾病,且不完全可逆,可继发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简单的药物治疗不足以显著改善临床疗效,而优质的护理模式可以一定程度的弥补这一弱势。其理论依据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护理管理流程,可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水平;健康宣教,可消除患者顾虑,提高依从性,改善患者不良习惯和减少患者心理焦虑。本文数据表明,优质管理模式的显效率和有效率都高于常规护理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当护理慢阻肺患者时,应当制定标准规范的护理管理流程,采用优质管理护理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尚茜 郑美琼 孙亮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论文:乡镇医院护理管理论文

1乡镇医院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护理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组织缺乏是乡镇医院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于乡镇医院中没有专门负责护理工作的干部或管理人员造成。乡镇医院的管理人员通常是从事医疗工作的,没有护理工作的亲身经历,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不能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医院管理人员通常比较繁忙,使得其关注重心没有放在护理工作上,造成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低,从而影响了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

1.2护理人员知识结构较低

根据以往走访乡镇医院的经验看来,很多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偏低。调查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其中极少数人员经过短期护理培训,多数护理人员未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医院中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考核,使其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

1.3护理质量不高

由于乡镇医院中没有专业负责护理工作的干部或管理人员,再加上人员配备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培训或再教育,使得护理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导致整个护理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距省卫生厅对乡镇医院规定的护理标准有很大差距,有的乡镇医院甚至出现了为迎接上级部门的质量检查出现形式主义等情况。如有的乡镇医院在上级部门质量检查时,为迎合上级部门检查而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护理服务,但上级部门质量检查后又恢复到原来护理质量不高的状态。

1.4护理人员受情绪影响较大

乡镇医院由于医疗条件差、环境差、设备落后、待遇较低及乡镇医院领导不重视护理工作,使好不容易分配来的护理人员都在想办法去条件好、设备先进、人员多、环境好的县级医院,使得乡镇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突出,乡镇医院也变相的成为县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培养基地。这种情况影响了乡镇医院整体护理人员的情绪,使很多护理人员不能安心工作,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造成乡镇医院护理质量不高。

2乡镇医院护理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完善乡镇医院护理管理组织工作

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内容,医院工作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而护理工作又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因此重视乡镇医院的护理工作是必要的。肖桂华调查显示:某城市社区的人均医疗时间仅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为31.5min,城市社区医院的护理情况尚且如此,乡镇医院的护理情况可想而知。护理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患者需求和医疗需求,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进而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故医院必须培养出有能力、业务精、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干部,让护理管理干部有计划、有条理地制定出科学护理制度,在护理人员遵章守纪的同时尽量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乡镇医院护理工作全面开展,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质量。

2.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无论对于那个行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就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成果,尤其在知识结构相对较低的乡镇医院,如注重人才的培养,就永远跟不上社会进步和时展。因此,乡镇医院管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工作,并给予护理工作大力的支持,打破传统弊端,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在职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乡镇医院的护理质量。

2.3构建科学考核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竞争意识

考核制度在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对人员和企业都有积极影响。乡镇医院中也应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制度,并将制度切实地落实到基层,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护理管理干部根据制定的考核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术、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业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建立护理人员个人技术档案,根据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奖优罚劣,让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提高竞争意识,督促护理人员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用良好的服务和专业的护理去满足患者的需求,赢得患者和医院的认可,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

2.4上级部门重视和支持

要全面提高乡镇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离不开卫生系统上下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乡镇医院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调度,避免出现人员外流和来源不足的情况,然后适当的提高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以安抚人心,稳定乡镇医院的护理队伍。乡镇医院还应切实解决硬件设备落后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稳定地发展乡镇医院的护理事业。

3小结

乡镇医院作为基础医疗单位,是最接近人们生活的医疗单位,其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的质量会直接会影响群众的医疗保障。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升高。本研究通过对乡镇医院护理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列举出了当前乡镇医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且给予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许爱珍 单位:溧城镇清安卫生院

护理管理论文:全程无痛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2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选取标准:①年龄18~45岁;②能够进行语言交流;③孕28~42周;④排出妊娠合并症、并发症;⑤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伦理要求。对照组共580例,年龄18~45岁,平均(25.12±2.32)岁;学历本科198例,大专132例,中专及高中202例,初中以下48例;初产妇512例,经产妇68例;剖宫产365例,阴道分娩215例。观察组670例,年龄19~42岁,平均(25.42±2.48)岁;学历本科228例,大专158例,中专及高中235例,初中以下49例;初产妇581例,经产妇89例;剖宫产348例,阴道分娩322例。2组产妇在年龄、学历、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实施全程无痛护理管理,产妇入院时接诊护士首先介绍责任护士、主诊医生、宣传疼痛管理理念、疼痛评估方法及评估工具使用、缓解围分娩期疼痛的方法。分娩疼痛:及时评估产妇疼痛程度。分娩疼痛程度的评估:产妇发生疼痛时随时评估,主诉疼痛增强时随时评估,对临产后的产妇如果疼痛评分>3分,每2h进行1次评估,疼痛级别≤5分时,由助产士向产妇讲解住院环境、医疗设备、正常分娩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减轻陌生和恐惧感;指导产妇采取分散注意力、按摩痛点、心理护理等方法增强疼痛耐受性,缓解疼痛。切口疼痛:提高接产技术,按解剖组织层次对合,不留死腔,严格无菌技术,减少切口感染引起疼痛;会阴湿敷,防止切口干燥,指导产妇健侧卧位,避免恶露污染,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产后宫缩痛:避免在产妇麻醉作用结束后按压宫底,及时评估产妇疼痛程度,必要时采取镇痛措施,保持环境舒适。乳房胀痛:及时协助产妇早吸吮、早接触,按需哺乳,每日乳房按摩,戴棉质胸罩,鼓励产妇树立母乳喂养信心。疼痛评分≥6分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镇痛措施。对照组580例实施传统的整体护理模式,产妇入院由接待护士常规介绍环境、主诊医生、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定时巡视病房、观察产程进展、执行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评价标准:

产科护理质量以自然分娩、手术产、乳胀、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率为评估指标。产妇或家属对疼痛管理满意度内容包括疼痛评估及时性、疼痛知识宣教、疼痛措施实施有效性及总体满意度,采用5级里克特评分法(从完全满意到完全不满意):1是完全满意;2是满意;3是一般;4是不满意;5是完全不满意。由护士长或总责任护士在产妇出院当天对每名出院产妇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的Cr0nbach'sa系数为0.85~0.96,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7~0.92,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并能准确地表达所要求调查的内容。

2结果

2.12组产科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乳房胀痛及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产妇对疼痛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疼痛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无痛产科病房建立的背景是干预分娩疼痛、腹部切口疼痛、会阴切口疼痛、产后子宫收缩疼痛、乳房胀痛。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对产妇分娩疼痛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无痛护理管理的目标是在无痛原则下尽可能轻的疼痛下,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医疗和护理工作,尽可能地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轻松度过围分娩期。“无痛产科病房”需医生、护士及患者共同参与。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家属做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产妇主动参与疼痛评估与处理。产妇临产后,护士及时进行疼痛评估,一旦疼痛指数≥5分时,及时实施镇痛分娩。根据产妇不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疼痛评估方法,准确及时评估疼痛程度,通过在待产室张贴各种新生儿图片、播放音乐、呼吸技术等自觉采取缓解疼痛措施,同时为医生镇痛提供依据。疼痛≤5分通过无痛护理减轻疼痛,疼痛程度≥6分汇报医生采取镇痛措施。全程无痛护理管理,可从精神和躯体方面坚定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慌,避免产妇大喊大叫,可使产妇在耗时最长的第一产程中得到较好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改善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控作用,使子宫收缩协调,盆底肌肉放松,有利于胎头下降及宫口扩张,同时用于疼痛缓解,产妇体力消耗减少,在第二产程有效用力,使分娩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自然分娩率。全程无痛护理管理,可积极预防乳胀,并使乳胀得到及时处理,避免乳胀增加产妇痛苦,使产妇乳量充足,新生儿得到足够的母乳喂养,促进胎便早期排出,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减少新生儿黄疸,增强产妇母乳喂养信心,提高母乳喂养率。全程无痛护理管理可使产妇在无痛条件下接受各种医疗和护理工作,减轻腹部切口疼痛、会阴切口疼痛、产后子宫收缩疼痛、乳房胀痛,为产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之,全程无痛护理管理可让围分娩期远离疼痛,使每个妇女能轻松自信地面对分娩,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体现。

作者:朱春云 蔡秋香 赵琴 唐明霞 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妇产科

护理管理论文: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论文

1.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的必要性

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心理科来讲,患者家属的陪护是非常重要的,家属陪护是心理疾病患者的一种心理寄托,家属陪护对于患者情感方面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对患者重返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家属对患者衣食起居的照顾以及患者各种出行的带领和安全监护架起了患者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很多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后生活照顾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患者对家属的过于依赖使得患者丧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患者家属对坚持服药意识的淡薄会造成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进而不愿意服药的后果,这些错误的精神卫生意识和管理思想都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影响。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家属精神卫生方面的培训,让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所把握,进而可以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工作。面对这一个心理与行为异于常人的特殊群体,心理科护理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具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心理构造并不健全,心理构造的残缺会导致思维发生紊乱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脱离现实,对客观事物不能正确到位的理解与认识,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受病态支配的心理科患者不仅对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而且行为不受到大脑的支配,因此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发生譬如自杀、伤人、破坏公务或者走失等意外。由此可见,针对心理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对患者进行日常的发药和输液等基础护理还要对心理患者进行开放式护理,开放式护理包括对患者的行为约束、心理疏导护理工作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等几方面内容。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的展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依据不同患者的状况提供一套科学的、个性化的护理对策,使患者尽快康复。

2.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方法

2.1患者管理

患者的自我认识十分必要,到位的心理护理工作不仅能启发患者正视自身的疾病,还能认识到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起精神病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打消悲观消极的生活念头重新振作起来。只有彻底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和内心的恐惧不安才能避免患者出现自弃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正确的引导患者表达出内心痛苦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患者减少自身的焦虑感并且重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患者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及时传授给患者缓解危机的方法。

2.2家属管理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要对患者病情有着及时的认知,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认真指导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用药以及其他的重要事项。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好注意事项,尤其是药品监管与监服这一项目,患者家属一定要及时向医院汇报患者的情绪变化、异常言行以及药物引起的各项副作用等状况,护患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可以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除此之外,护理工作人员要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及时指导纠正患者陪床的陪护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给患者家属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培训,要重视起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病况的一些反应,做到及时进行处理。还要教育患者家属一些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譬如哪些食物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地稳定病情以及哪些食物患者需要忌口等各项问题。

2.3护士管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性化管理,要考虑患者自身存在的不同情况,从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要对患者的生活习惯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一切利益为了患者,要有着明确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为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并且医院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素质考核。护理工作人员在上岗工作之前,医院一定要统一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护理工作人员对护理安全有着正确的认识,减少由于自身言语或者行为上的过失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再度影响或者生活当中的不安全感。护理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和职业素养一定要过硬,医院要对那些技术水平低下或者不熟练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或者淘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的数目一定要充足,要给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要对每一床的患者及时做到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

3.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人员就担当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工作期间不仅要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还要时刻提防患者是否对自己怀有敌意随时准备攻击。要想真正确保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工作就必须仔细的了解到每个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每一时刻的心理动态,从而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状态来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进而真正的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因此,有关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做好真正到位的开放式护理工作,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来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高品质的护理。

作者:韦彦 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