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3 03:08:1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语文教育 语文论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种过程,其目标是让学生习得知识。树立为小学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

跟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只是将课文内容分解成段、句、词、字等一些基本知识点,按照“学生字,给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全文中心思想”这四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无非是抄和背,抄生字、背词语、背段落;解释每段的段落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完全不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差异,而学生总是处于“要我学”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是“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死记硬背成了农村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扼杀了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小学的教育资源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农村小学因为教育投资不足,教育经费紧缺,许多小学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的水平,另外,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这里的学生除了学习那几节短暂而枯燥的语文课以外,其课外资源更是匮乏。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由此可以看出,偏远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首要问题是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合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长处,并为现有师资力量的作用发挥极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加大对语文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语文任课教师素质和技能,其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语文教师基础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二是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培训;三是对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师对教材有更深、更精掌握。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综合考虑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合理使用,应为教学法虽然可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其他问题可能又不适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对象、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灵活使用。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新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思考为什么孔子要组织“游赏泗水”?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东西?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去。

2、运用新颖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对学生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如在教学《滴水石穿的启示》时,先和学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营造学习氛围,然后以“实现理想的道路在何方呢?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探索前进的方向吧。”通过这样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思考“我要怎样才可以实现理想呢?”,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建构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参与、学法指导、启发方式、教会学习、师生情感交融的情景,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核心,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虽然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不如城市,但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如在讲述四年级下学期《大自然的启示》中的《人类的老师》时,教师可以讲学生带到田园、河流、森林当中,去感受自然的丰裕,并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课文。只有真挚的感情才可以让学生被真正的感染。

三、结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种过程,其目标是让学生习得知识。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义务教育论文

1改变模式,创新教育体制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最原始的僵硬的教学模式完全剔除,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要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确立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一个环境,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的影响下进行全面的提高;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能够将知识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吸收、消化。课堂上,不仅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要让学生主动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确立小学素质教育新目标,将素质教育充分开展,有效进行。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意方式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要把素质教育有关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下述的“三主”、“三自”、“三有”等特点上。“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做到“教”为“学”服务。“三自”:即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质疑、自己析疑、自己解疑。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三有”:即教师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而通过争论,学生就会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论,借以去发现、去创新。语文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分享体会。在作文点评课中,教师可建立“议、改、评”三结合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分组对习作进行阅读质疑、评议、修改、交流。小组经评议推荐出优、劣习作各一篇让全班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只在开始和结束时起点拨和总结作用。这样,学生学得高兴而有实效。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复杂的任务,只要我们从观念上、意识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就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4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对学校的新要求

①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新体制,建立其素质教育教学模式;②引进年轻、专业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教师,对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彻底应用,能够最快的进行新教学模式的开展;③学校应该开展课外活动,作文大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辩论会等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还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素质,为素质教育的进行提供了宝贵的基础;④开展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最先进的素质教学模式,进行按期培训,让教师潜移默化的进行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5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要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育时学生学习的基础,它整合了各个学科的内容将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能够充分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革新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人才。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完整的结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不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一味的将语文知识塞给学生,使学生学习僵硬化;而应该在课前充分准备,用疑问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要进行良好的互动,自主发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下,教师应该与学生友好相处,和学生成为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想事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结语

学校要完善教体系,带动教师发展素质教育,充分将素质教育灌输给每一位教师,做好培训工作,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不仅能够快速将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还会快速了解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其带给学生;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改变;切实将素质教育带到课堂上、课下;使学生学习环境有所改变;努力学习学校培训的专业知识,将其进行自主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进行素质教育;学生应该积极接收学校、教师对于自己素质教育的培育,重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主学习性等;努力配合教师将水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全面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丽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蒙学思想启示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许多优秀的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教育的发展。历代优秀的教育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锤炼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历史不断向前,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当我们遇到障碍时不妨回头看看,从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寻找一些启示。儿童天真、好奇、活泼好动,蕴藏巨大潜能,可塑性强。成长阶段对他们施以有效的教育尤为重要。《周易•蒙卦》中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古人将启蒙教育视为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可见古代十分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古代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蒙学教育方法,其中散见着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1蒙学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1.1重视道德的养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处于探索发现的状态,启蒙教育是奠基阶段,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教予儿童知识之前,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蒙学教材中渗透着众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善的本心。

1.2注重朗读与背诵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主张多读书,注重读者的自我体验。古代蒙学教育也是如此,主张儿童多读书。与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略有不同,蒙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蒙学教材选文对仗工整、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儿童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夫子不但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还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从而培养童蒙的语感以及自学能力。音乐性较强的蒙学教材利于儿童的背诵。如:《三字经》、《弟子规》都是整齐划一的三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相较于深入分析课文,夫子更加注重童蒙的自我阅读体验,往往在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与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参悟课文的内涵。

1.3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立人的事均无小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对童蒙的教育就应从点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长久积累而成的。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儿童的成长,是儿童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童蒙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分别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这五个部分对童蒙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1.4内容丰富的蒙学教材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有着许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们去发现探索,古代蒙学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向儿童展示着大千世界,扩展童蒙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童蒙教材还引入大量贴近生活的故事,对儿童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这些故事让童蒙在寓教于乐中学有所得。

2蒙学教育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历史的车辙不断向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回顾过去,吸取蒙学教育的养分能够更好地滋养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基。在课程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中,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带来怎样才能教好语文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崔峦先生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怎样简单而又扎实的教语文呢?我想我们可以从蒙学教育精髓中得到一些启示。

2.1注重读与写的训练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新生一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为基本功训练,朗读与书写就是语文基本功中必不可少的两项。通过朗读能较快的将学生引入教材选文特定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去积累字词、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特级名师于永正认为:“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要把孩子教聪明,就得好好朗读,朗读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文以及教学目标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科技性较强的选文,应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切忌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选文,则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理解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对于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用字艺术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过多的分析会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蒙头转向。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对于此类文章应提倡学生多读,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范读还能揣摩教师的朗读技巧,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除了提倡朗读教学外,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得不下的苦功夫,教材中不乏优秀的选文,这些优秀的选文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对于这样的选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帮助学生将优秀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育除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该注重书写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使用的普及,下笔写字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的书写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时还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音形义结合于一身,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能正确工整的书写祖国文字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遵循书写规律,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2培养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古代蒙学教育主张童蒙多读书,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有益的书籍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思索问题的方式都值得学生学习,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教师与其让学生在题海中把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不如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优秀的书籍,在语言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重要。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后,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在愉悦的心情下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推荐他们阅读优秀的书籍,在需要的情况下予以指导。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有望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能让他终生受益。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多元教材教材的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儿童的注意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注意的稳定性不好。课堂上除了需要教师时常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外,教材的选文也很重要。过于艰深枯燥的内容不易引起儿童的注意,相比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选文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启蒙阶段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选文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关系密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革,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育,为教育开拓了崭新的视野。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有着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在传统的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设计多元教材,增进教材的趣味性和音乐性。多元化的教材能让学生在读准课文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他们发现语言趣味性的一面,开阔视野,培养语文兴趣,为今后深入的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提供可能。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不容忽视。优秀的语文课堂不在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方式,而在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教学方式终究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充满挑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在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踏踏实实的走好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 魏巍 王秀霞 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整合的必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对照这五个方面的特点,翻看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小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记忆、理解字、词、段落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还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担当此重任。

二、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整合的可行性

首先,非常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传统的语文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这种语文课堂没法和心理健康结合。但是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语文课堂上却随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影子,因为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创设民主、和谐、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语文作品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是教师从业者的必修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的整合,则只需要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和学习来得以提升,可以通过研究语文教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思想贯穿在语文课中。

三、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课整合的示范课

福田区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为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先天环境,使得这样的示范课越来越多。在下沙小学,严闯林老师示范了小学语文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合。他应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常规语文课文,讲述了“幸福是什么”这一心理学命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它写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悲剧,可是在严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却学会了幸福。严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五个词概括了小女孩的生活状态,又引导学生找到了“温暖、满足、安宁、关爱、快乐”与之相对的词描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所有渴求。抓住最后一段,对比质疑:小女孩的遭遇明明是悲惨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严老师在此基础上出示作者安徒生自己对“幸福”的解读:“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严老师结合板书,告诫学生要对生活永存一颗隐忍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对幸福的渴望,懂得在“寒冷”中感受“温暖”,懂得在“饥饿”中感受“满足”,懂得在“恐惧”中感受“安宁”,懂得在“孤独”中感受“关爱”,懂得在“痛苦”中感受“快乐”,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最后拓展补充哲理性美文《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感受自己心中的幸福,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辩证思维的窗户。在荔轩小学,李彩平老师的一节二年级语文课《绘本教学<我妈妈>》,指导学生读绘本,说绘本,根据图片信息造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学科性。同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感受,感受父母之爱子,感受原来爱是相互的,感受爱是给予后的回报,感受“她爱我,我也爱她”的感情。这本是一节学词造句课,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但是李老师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应用绘本这一独特载体,选题与生活贴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自己的妈妈。在课堂结尾处,李老师让学生写写、画画自己的妈妈,从绘本拉回生活,画龙点睛,不仅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还是一节非常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堂的结尾处,学生因为自己图画能力不强,画不出美丽的妈妈而伤心地流了眼泪,这是最真的情感,也是最美的情感。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因其先天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乘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东风,必将成为学生心理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完成这样的整合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育人”视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使语文学科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铭勇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乡镇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学会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语文教师应多进行课例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专业发展为目的,采取互助备课、互助观摩教学、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进行教学反思等方式,解决问题、消除困惑、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平时多读书,读好书。

3精心备课,将学生情感引入意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一般故事简短,语言表达易懂,但却蕴含着动人的情感,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难以准确无误的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候准确把握,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冬天你也不带帽子,不穿鞋子在路上走是什么感觉?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外思想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4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定的个体差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敏锐的感知学生间的差异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例如,基于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章节,不一定要求所有同学在规定时间都背诵完,因为有一些学生记忆力好,背诵快,而有一些学生记忆力稍弱,背诵速度慢,应该给予适当的调节时间。在农村小学,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先天的身体缺陷,要教导学生互相尊重与帮助。

5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小学生阶段已经具备了眼、手、口、脑并用的基本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利用这些能力来进行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且这些能力训练要与生活实践联系,让学生们主动的将身边见、闻、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例如,鼓励学生每周写一篇日志,并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其他同学也可发表意见。

6加强与家长沟通,共同督促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农村小学的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家务繁忙,则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缺乏和老师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联系,鼓励他们督促孩子学习,尽量配合学校老师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育中,字词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之外需要家长适当监督孩子学习,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教师不但要关心他的学习,而且要多关注他的生活便且与其家长多沟通。

7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鸟的天堂》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什么叫天堂?在你的心目中天堂是什么样的?然后放录像片;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引入课文让学生预习课文。其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学当小导游、小售货员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者:彭光福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个体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对生活的反映和提取,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正的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互联网的普及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样,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讨论、观看影片动画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课堂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求知欲、探索欲。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个性发展;社会发展

语文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优秀的中国文化。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知识、信息全球流动的背景下,更加要求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这样才能发挥语文对生活的精神指引作用。

在“新课改”潮流的推动下,学生在课堂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发现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拓展。学生的课内外作业也一改过去的机械与枯燥,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置于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下,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乐趣,学生自己联系实际举出例子,既锻炼了口才,也符合儿童玩乐的天性。由此,更加贴近生活,更具趣味性。

语文教学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去主动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加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脑和观察能力,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过去,学生写作文,尽管整篇文章都是一些经过积累的优美语句和名人警言,但举不出具体的实例,文章显得空洞、乏味。语文教学生活化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缺,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堂中的一些具体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玩乐中接触和体验语文知识,让整个课堂沉浸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如听故事、相声似的,这样大家都愿意尝试。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课堂中的情景设置,使学生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得到了充分结合,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尊重每个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他们的特殊性得到展示和发挥。语文教学是灵活的,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书本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教师研究的。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个体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对生活的反映和提取,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正的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意义,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互联网的普及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通过讨论、观看影片动画片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课堂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求知欲、探索欲;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国家的历史以及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与震撼,用以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

同样,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对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的实际操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为每节课做足充分的准备。切忌产生心理的误区,认为学生观看影片会减少自己的压力,而放松对教学的准备。对学生和家长负责,是我们不变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总结近几年我的语文教学方法与思路,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形成文字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抽象和复杂,学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难免出现偏差,有的相对熟悉,有的闻所未闻。教师引导学生去体味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拓宽了视野,也更好地理解了文字的意义。

2.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主角,听、说、读、写、练。听:即听别人表达,在内心让学生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课外聆听寓言故事或是听一听最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当然这里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指导。

说:在课堂上收集学生听到的故事,让学生主动讲述给其他同学,并表达自己的读后感,从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读:课外作业不局限于对汉字和拼音的巩固,可以让学生在课

读一篇好文章,欣赏一首好诗,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扩展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只有多读,学生的视野才能拓宽。

写:鼓励学生课下多写日记、周记、月记。不一定要求他们记录每天做些什么事情,能够把每天自己所想的写下来、看到的优美句子摘抄下来就行了。

练:酸甜只能自己品尝出来,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和实践生活,让知识呈现得更为直观,会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教学的日益生活化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精诚努力,需要每位家长、学生的配合与支持,从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可能变得懒惰,找不到目标,对未来迷茫。这要求我们在关心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应经常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必要的心理引导,通过谈话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困惑,这也是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体现。我们也坚定地相信这些问题在日益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会得到解决。当然,反思近几年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没有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或旁征博引、或巧妙激发,增加他们的阅读欲望;也还没有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是我需要完善和改正的地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是相对开放、自由、灵活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适应当代学生教育的正确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热点时事,注重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让教学过程更精彩,让学生快乐学习,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 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 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一、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本文由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二、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

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转变思维,抓好小学语文教育

转变思维,抓好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些新的理念,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也将转变思维,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喜欢上语文,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笔者结合基层小学语文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 注重师德建设,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习

近来“虐童”事件不断,师德建设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基础教育首先是个德育问题,尊重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渴望被尊重。孩子们虽然小,但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老师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孩子们也最可爱。冰心老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他们都有最美的一面。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孩子们的优点、亮点都是他们最美丽的一面。在基础教育中,孩子们的可爱不仅仅是在分数方面,老师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尊重他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诱导他们的方法,鼓励他们的特长。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强调,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待学生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多鼓励,加强心理认同,强化心灵沟通。例如:你很聪明,你很棒,你完全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孩子们可能由此喜欢上这位老师,喜欢上语文,也就喜欢上中华传统文化。有时喜欢某个学科是从喜欢某位老师开始的。

2 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一点上,孩子们的表现尤其突出。其实一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老师要做到两个善于:一是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点;二是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力求把教材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兴致盎然;兴趣点出现后,迅速抓住兴趣点教授知识点,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课堂氛围其乐融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奇石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出示奇石的图片,学生立刻就被惟妙惟肖的石头所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比起照本宣科更能诱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3 紧抓语文要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要求学生: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雪晴》(元 贡奎)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古人不叫上学,叫“读”书,可见语文教学“读”的重要。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能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品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甚至熟能成诵,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孩子们可能一时无法体味语境的美妙,语言的精妙,思想的深邃,但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读多自然融会贯通,用时下笔如有神。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们感到读书最苦的一点,古人形容为“寒窗”,这不仅是智力的展现,更是毅力的体现。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读书会、背诵会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也能提升其自信心。在朗诵过程中,积词累句,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其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4 放飞课堂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恩格斯说:“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孩子们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天真无邪,思想活跃,有时近乎滑稽,这正是他们最可爱的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大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老师要掌握全局,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知识储备等发言,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思考、学习。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奇石真奇怪,很想去黄山去看看。可有的学生却回答的不同,说:黄山不仅有奇石好玩,还有松树和云彩好看。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围绕黄山展开了探索之旅,农村的孩子大都没去过黄山(可能在电视中看到过),他们就根据学校后面的龟山进行猜想。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祖国锦绣山河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

5 调动多种器官,让学生在全面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能只是教师,这也是新课标改革重点推介的部分。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学生只能读死书、死读书。语文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更要突出强调引导思路,诱导方法,激发潜能,鼓励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

小学教育不仅是项基础教育,也是项系统工程。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石头是奇石。课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奇形怪状的砖瓦石块,让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总之,要创新教育思维,从小就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语文教学神采飞扬。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

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

新课程的进行中,使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带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下,教育模式发生着变化,由原本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模式,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模式。在新课程的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学生的综合素进行发展,全面的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的开展中,首先要了解下新课程的内涵,对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在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

一、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在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在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并对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一些教学措施。以下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不能看出这个科目教学内容比其他的科目的教学内容变换较突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人文的内涵,更强调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民族间的智慧,让学生更多、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人文内涵,从中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在语文的课本中带有大量的丰富的人情色彩及民族的色彩,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交流中,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对学生的创新及情感进行尊重。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向作者一样感受身边的生活,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聚集,这样积累的越多,越能了解这种情怀。教师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指导者,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情节联想自己遇到这种事情时,要如何的来解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的进行表达呢。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引,让学生遨游在这丰富的世界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发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改变保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法。不论文教学模式改变中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希望就能一一化解,不断的完善,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浅析论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论文关键词:挑战 语文教改 对接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育充满趣味性

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育充满趣味性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那巍巍珠穆朗玛,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洛阳城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白洋淀里的打渔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先之乐而乐。”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屈原的笔端流出……语文带着我们到沙俄统治的小城镇体会残酷,到景阳冈的青石板上感悟惊险,到长征路上领悟乐观主义……

是啊!“趣味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趣味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文教育的趣味性,给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以情感的课堂,动情的教师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就体现了一种趣味性,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2.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即认知和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教学过程除了智力活动之外,同时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 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 “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趣味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趣味陶冶的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首先,要求教师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要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而这一切都应该在听、说、读、写中去落实。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当代雷锋”;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环卫工;有的想起了战斗在玉树第一线的武警战士;也有人说起了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4.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当中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还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首先,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吗?”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美丽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本文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具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程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以及部分教师本身教育教学思想不端正,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写应试文和做基础题,其余教学内容不予重视的情况非常普遍,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母语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将具有灵性、具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引入了枯燥乏味的反复训练之中,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归到其生活基础中去,复归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品质与价值。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在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展示和表现中,往往会使学生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写信、辩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极大地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的事情上感到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活运用语文的“本能”与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

三、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主要途径

1.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开展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

语文教育要走向生活,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要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开展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能力走向生活,使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研读,把让学生自我阅读看作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权利。要相信语文本身的魅力,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控制教师讲解的时间。正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描述的那样: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必由之路

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走向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必要补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运用。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在一切有语文的地方均可运用。如搞社会调查,出现错别字频率最高的有哪些字;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语、产品说明书;帮助社区出板报。写通知、告示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一定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误区及改进措施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误区及改进措施

语文教育是语文和教育的统一体,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表示:“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是一种普通学校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应试的教育。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对于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理解的偏差,导致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异化”的现象。这种异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文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语文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特点,从而造成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变成了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另一个是语文教育的忽略倾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人们认可语文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面临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文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社会,文学的地位不断下降,作为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得不到更多关注的目光。

(二)语文教育存在着强烈的功利化倾向

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学习语文,不是真正出于孩子的兴趣。而是为了作为升学考试的“敲门砖”,以应对高考等升学考试。对语文教育的意识存在功利化倾向。此外,我国的基础语文教育还存在只关注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语文课程的内在审美价值:只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语文兴趣爱好的培养等误区,导致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审美性等功能的严重丧失。

二、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定位方向

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的正确理解,我们就会发现,争论语文教育到底是倾向于内在审美价值还是外在实用价值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正完整的语文教育是必须二者兼顾的,偏袒一端,都难免偏颇,只有在不同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中求取平衡。变非此即彼的单级思维为兼容并蓄的多极思维,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价值,才是我们对待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正确态度。

(一)语文教育应是育人教育

语文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语文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语文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

(二)语文教育应是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的氛围具有审美因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诵、以及丰富的表情与动作的感染,可以营造特定的气氛和情调。语文教育的课堂安排也具有审美因素,通过名家欣赏、分析及评议等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有关语文要素及其所表达情感的体验,激起情感共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可见,语文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就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存在的条件。也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程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挥渗透和影响作用。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多元的,而且这些价值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不论是缺失了内在审美价值的语文教育,还是缺失了外在实用价值的语文教育,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也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价值,才是我们正确对待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

因此,从育人和美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摒弃将语文教育作为升学“敲门砖”的做法,摒弃“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摒弃把语文知识技能作为语文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应当强调通过亲身参与语文活动来加强语文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语文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语文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尽可能充分地发挥语文教育的辅德、益智和健体价值,无论是对整个学校教育还是对语文教育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仅仅以语文教育的外在实用价值来证明语文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显然有失根本原则。把语文教育完全纳入到德育、智育的轨道来实施,使语文教育德育化、智育化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

三、发挥语文教育价值的实践措施

(一)充分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了儿童获得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欣赏学生在语文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地把学习语文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常常给予欣赏和鼓励。

(二)积极引导学生

语文课在中小学教学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新修定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语文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语文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愉悦地掌握基本的语文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快乐伴随终身。

作为教育者,应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改变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诸多弊端。在实施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只限于课堂还要体现在课外、校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去探究自然、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中提倡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爱无疆、天道酬勤。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的传承下去,滋润当下,文明社会,浸润心灵,造福世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与未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断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作者:高国华 单位: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

语文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各种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剖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出发,再浅析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和重要性几个方面,旨在探索小学语文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1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为了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文化传递性特征,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的义务教育学科之一。

1.1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不能急功近利的基础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功能。(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中心思想。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方式,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为依托,以语文教育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实施。(2)表达、交流和传递: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和传递文化。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和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和交流。(3)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式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表层层面上,而是将育人转化为实际行为。

1.2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语文教育还具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科目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只有让学生掌握好这种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2)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佳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会使其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彰显着我国的软实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应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旨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1课程改革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以新理念去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有: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如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个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落实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学会健体三个方面。(1)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应教学生先学做人,强调德为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2)求知:教师既要授予学生知识,也要授予学生求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健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教育实践和成效而言,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做好语文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体悟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小学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体悟思想: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或者是享受美好的感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3体悟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自己的责任,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辐射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作者:王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铁西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

摘要: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育高效课堂实践

摘要:

学生得到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思维的拓展,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应该构建怎样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怎样优化对教学的设计,来达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水平与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科特点和学生为基础,改变教学模式,建立高效语文课堂。因此,文章就小学语文对高效课堂的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推广和深化,这为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概念。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注重教材讲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自我成长、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就是高效课堂。此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上能得到主动权,掌握课堂,进而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师认真做好备课准备,做好课前的教案

语文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负责引导。教师对于教材的准备不只是对课堂内容的准备,还要对教材指导、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以及在教材以外的书籍进行了解。关于编制的学案要符合考纲、课题和高考的要求。教师可以合作组成备课小组,分工制作,让学案可以高质量高标准。在学案的封面要进行信息的填写,方便日后的编改和使用。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课堂,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教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师备课的阶段,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如果高估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和自学情况,进行的知识点过于困难,学生会降低学习的信心,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如果知识点过于简单,学生也会感觉无聊失去兴趣,所以把握好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根绝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也是教师要拿捏精准的部分。

二、对于课堂组织进行精心准备,智慧上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点评或者点拨,常常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教师的表扬,会让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对学科的热爱更深。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点燃和启发非常重要。设立良好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们思维的源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自主阅读,再巧妙地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促进求知欲。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掌握好尺度,避免学生产生挫败心理和无趣心理。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关于“路人借问遥招手”中招手的究竟是路人还是小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和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共同探讨[1],让学生们对阅读更有兴趣,不仅不排斥阅读,还可以养成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的好习惯。

三、对于课堂练习的优化

在课堂上的练习非常重要,对于练习一定要富有针对性。要与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相结合,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语文练习还要“接地气”,题目一定要带有一些思考味和生活味。这样的题目,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对于题目的兴趣提升上去了,就会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练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这就会造成学生四维空间以及理解能力出现差异。所以,在进行设计练习题时,要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圆满完成,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有效完成,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完成。比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较好的、中等的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共分成三组[2]。首先,进行课上的自行阅读预习,在预习中,给三组学生分别发放任务,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给他们的问题就是:认清课文中所有的生字、生词,遇到不懂的词句就利用字典先自行解决;给中等学生留下的问题:对民族小学幸福生活与作者赞美自豪之情进行描写的句子整理出来;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对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进行理解,将句子中的含义做到理解。学生们可以自行讨论,对于看法也要轮流发言。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们的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对自己部分的问题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可以提升他们的自豪感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中对高效课堂的合理运用,就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单单以成绩为首要目标,对新课标教学的理念进行迎合和发展,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水平掌握和实际能力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3],在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在教学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和实施。

作者:李海霞 单位:石家庄长安区石纺路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课文后练习下小学语文教育走向研究

摘要:从我国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就在随之发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变化,一共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从没有到出现,然后在随着时间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课后习题的编排视角,来看当代小学的语文教育的走向,希望通过这些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变化,来证明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重要性,也希望小学学校,在开展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课后习题的重视有所提高。通过对课后习题教育的重视,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文后练习;编排;当代;小学语文教育;走向

引言: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可以说从语文课本出现开始,其就一直伴随着语文课程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发展变化,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小学语文课本的发展变化,甚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对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进行研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四个阶段对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从无到有,变化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对今后有关部门在对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开展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1课后练习题的出现

从建国后,语文的教育就随之发展,并且同时对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语文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人的阅读能力、培养人说话些写话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人写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也随之出现和发展。但是最开始小学语文课本出现的时候,在课本中还没有课后的习题,课本的主要形式是由不同的文章组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了向苏联学习的历程,所以在教育方面也在向苏联学习,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课后习题就是从这个时期出现的。那个时期的语文课后习题主要是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并同时注重对语文思想内容的理解[1]。这个时期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出现,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课后习题的出现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有助于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但是课后习题的突然出现,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有就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课后练习题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出现和运用,可以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还具有简明的特点,其目的性也比较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个专注与语文教育的教育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也对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大纲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也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2]。根据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的出版社,也重新对语文教材进行的改编,在改编的语文课本中,对课后习题的内容进行了加固,增加了课后习题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课后习题的一些功能。课后习题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并且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并且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加入了课后习题的练习内容,这些内容的练习体现了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虽然课后习题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对学生进行训练的目的性不强,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对课后习题的难度加以改变。所以对一些训练还是不够完善。但是这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的到来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对小学语文进行改革的工作进程。

3课后练习题的改变

第三个小学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的转变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主要做出的对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改进工作,就是把原有的较为简单的课后习题,进行了一定的增加,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比较对中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已经结束并且告一段落。所以我国教育事业又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工作也得以进行。在这个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纲也进行了改变,在原有的教育大纲之上,提出了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纲[3]。在新的教育大纲中,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做出了更明确的判断,不仅对语文的工具性作出了说明,同时也对语文教育的其他功能进行了说明。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课程改革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改革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对其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都各界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对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内容也进行了改革。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诵读能力,进行了有目的的培养,最后还将语文的课后习题与生活实际进行了联系,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里。

结语: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从建国以来,我国在小学语文了课后习题的建设中一共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对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使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正芳 单位:重庆市彭水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