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论文

时间:2022-04-08 10:21:51 关键词: 化学 化学论文

摘要:在相同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学习化学时,所呈现的各方面状态出现极大的差异,是一种学习非正态发展,称为化学学习两极分化。非常有必要对高一化学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提高高一化学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一化学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知识比较抽象,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若通过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如离子化合物NaCl的形成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这个电子形成了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在静电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靠近,但没有重合,最后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NaCl,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定义,即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既不是静电吸引也不是静电排斥)形成离子键.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实质,理解原理.例如在讲授高一必修2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时,通过ppt课件展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运用动画模拟显示电子的流向,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运动方向等,运用多媒体讲课使知识点直观、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化学,觉得很难学.其实有机物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实物展示与三维图片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有机化学反应更注重有机反应机理,在讲授甲烷的取代反应、乙烯的加成和加聚反应以及酯化反应时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各反应类型的特点.

二、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提高效果

多媒体运用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节奏快,课堂容量大,图文并茂,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质量.高一化学在讲授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时可以对相关概念进行剖析,通过ppt展示一些辨析题进行辨析,有利于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为了保证学生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用课件上课,可按照题型分类,有考察概念的填空题,又有理解原理的判断题,以及综合性的习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提问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亦提高了速度,加大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在练习时为了加快进度和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物投影,抽查个别学生的答案,把他们的练习放在投影灯下,映出他的答案,师生共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授,以利学生加以模仿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优化实验培养能力

高一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受课时的影响,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不可能都演示,且演示实验总是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多做几次费时间又费器材,而如果有选择地播放实验视频,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及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且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看随放,甚至可以重复观看,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讲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课本上的装置图由制气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三部分组成,可以引导学生指出该装置图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即缺少净化装置,再用ppt中的图片同时展示原装置图和改进图,清晰明了,通过对比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比如氢气和氯气混合点燃爆炸,铝热反应,铁生锈的实验,一些有毒有害的实验,苯的硝化反应和磺化反应等,可以节省时间,加快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课课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容量,用ppt课件代替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握好教学节奏,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总之,在高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结构,有效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尤亚芹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高一化学论文:学习高一化学的几点心得

高一新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感觉初中与高中化学跨度较大,学习时比较困难。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庞杂,知识点较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遗忘性较大,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不行的。

人常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通过我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多年来经验积累,学生要学好化学,要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应把握几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抓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抢跑。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简言之,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步是掌握听讲的正确方法。处理好听讲与作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四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中学上课的总数大约有二万多节。把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积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时间数字啊!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就必须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1.带着问题听课;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3.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4.踊跃回答老师提问。这样基本上掌握了听课的要求。

第三步是课后复习应及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真正达到排疑解难、巩固提高的目的。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便,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巩固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掌握如何,由复习效果而定。

第四步是正确对待作业。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理解提高是学生对待作业的正确态度。首先要做好作业的准备工作,把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衔接起来;其次要审好作业题、善于分析和分解题目;第三要理清解题的思路,准确表达,独立完成作业;第四要学会检查,掌握对各学科作业进行自我订正的方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无论学哪一门功课,课堂上老师讲的,笔记本上记的,课外阅读的……等等,都是书本上的知识,要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自如地运用,就必须通过作业实践来转化。

究竟为什么要做作业呢?作业的作用主要有:1.检查学习效果;2.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提高思维能力;4.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时,“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审题呢?1.要看得(理解)准确。失之一厘,差之千里。2.要善于解剖。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3.要把握联系。运用相关知识解析之。

第五步是课外学习。要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包括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搞好课外学习,包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要掌握正确的课外学习方法,如泛读法、精读法、深思法;要掌握读书要求,如博专结合、读思结合、学用结合、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等。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总之,课前要抓好预习,课中听讲要领悟学法,课后完成作业要巩固学法,课外学习要运用手法,还要不断总结优化学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创造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第一中学)

高一化学论文:如何上好高一化学课

摘 要: 学生在初中待了三年,熟悉了校园的一草一木,熟悉了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进入高中,便又面临着新的环境。陌生的高中校园,陌生的高中师生,很多同学一开始极不适应,给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很好地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高一第一堂课上,作者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然后喜欢上作者所教的化学课。

关键词: 高一化学课 人际关系 学科魅力 树立理想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年,我们称之为高中生活的适应期。这一学年,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学科教学来讲,需要从这个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慢慢适应高中化学课的授课节奏。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在初中待了三年,熟悉了校园的一草一木,熟悉了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进入了高中,便又面临着新的环境。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师生,很多同学一开始都极不适应,给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很好地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一般情况下,在高一第一堂课上,我都是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首先简单介绍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让同学们对我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同学们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且进行互动,开展一些简单的游戏,最后让同学们了解化学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当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只通过这么一节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化学课教学中不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我始终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如果,在高中的开始阶段,我们不注意做这项工作,很可能影响未来学科教学。毕竟如果一个学科老师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他上的课,如果一个学科老师不受学生欢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不喜欢他上的课。喜欢与不喜欢,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二、展示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

化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学生在初中阶段仅接触过一个学年。因此,这个学科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是难学,毕竟初中时任务重、时间短。一旦升入高中,很多同学对化学这一科有些畏惧心理。但是目前,高考仍然是语文、数学、英语加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化学科目在理科综合中占有一百分的分值,分量很重。所以化学课教师必须在高一时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打消畏惧心理,喜欢上化学课。否则,很多同学在高中一年级结束时,都会因为理科难学而在分班时选择文科。

为了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我一般都是从化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入手,让同学们了解生活离不开化学,知道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课上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毕竟,这些事例是同学们可感可知的,这样就让同学们对化学的实际作用有了感性认识。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自然很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认真考虑是否选择学习理科,是否要认真对待化学学科学习。

三、引导学生树立理想,让学生们爱上化学课

未来我们要做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对这一阶段学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高一化学课上,我经常和学生谈起未来的话题,让同学们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谋划自己的未来。我一般在高一第一堂课上自然而然地谈起我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我当初选择师范院校的理由,告诉大家我选择化学系的初衷,从而引导大家谈谈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在我的启发下,很多同学都积极发言,开始展望自己的未来生活。比如,有的同学说长大了做一个医生,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给予充分鼓励后,告诉他,要想当好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学好化学,更需要优秀的化学成绩。总之,我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未来理想,并给予他们鼓励,并从这个职业与我们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出发,告诉他们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从而让大家认识到很多职业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学好化学这门学科,从而引导大家爱上化学课学习。

四、学好化学,是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

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到了分班的时候,我要选择文科,自然不必在化学学科上下很大工夫。我充分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并尊重这些学生的选择。但是我仍然告诉大家,即使选择学习文科,仍要参加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成绩是高中毕业考试的重要参考,也是一些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因此,我们仍然不能轻视化学学科学习。

我也对同学们讲,分班是高二的事情,我们在高一时确定的理想或者想法还是有一定调整空间的。如果我们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改变当初学习文科的愿望,很有可能转而学习理科。因此,我们在一开始就应该对各科学习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尽力学好每门学科,从而为将来分班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针对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才能很好地完成高一化学教学的各项任务,为以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全国新课标I卷形势下高一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在高考采用全国新课标I卷的形势下,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I卷试题,在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难度和深度上进行有效的深化和拓展。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

再者,在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共存的知识点上,近三年全国I卷都没有单独考查(广东卷是必考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在无机综合大题中还是要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和利用到离子共存知识推理工艺流程题;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上的考查基本较平稳,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相关元素略作拓展即可。

综上所述,对全国Ι卷的分析,细致体会三点:基本考点有哪些?需要什么知识储备?考查的哪种具体能力?并依据年份的变化,体会其导向的变迁,并思考这些变迁与其他省市高考题有无联系,从而对试题发展有一定展望。这不仅是高三一线老师要研究的,高一高二的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在新授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为高三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小组的建立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一线工作者普遍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确保教学活动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折中的方法,以中等生的基础状况、接受水平为基准,教学对象面向所占比重最大的中等生。然而这种做法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一部分优等生吃不饱,他们得不到与他们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训练;一部分学困生吃不了,他们在课上得不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帮助或指导,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为了实现既不抑制优等生发展又不放弃后进生培养的目标,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一化学;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本人大学毕业以后来到高中担任化学教师,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经过必修一的学习之后,成绩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导致某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后续的选修中更是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如果在高一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到了高二、高三就会出现更加难以弥补的分层现象。因此,在高一化学学习阶段,若不能正视学生的差异,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则必然不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选修阶段的化学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探索高效的减少或消除学生分层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由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的分组与一般的分组形式不同,首先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分组工作就应该有如下的思考和操作。

学生的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分层是表现在多种方面的,既有认知能力的、方法技能的,也有学生观念的分层,同时有学生兴趣、动机等的较大差异。因此,对学生进行的分组应该是动态的,针对每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事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单、疑问单或者作业分析或调查访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情诊断。诊断之后,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按强弱异质组合,编组时具体考虑如下:

(1)保证组内成员的化学知识基础有高有低,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从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对于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来说,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加强其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同时增强责任感,对知识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则能够得到来自教师以外的本组其他同学的更多帮助,在心理层面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同时能从其他同学那里感受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

(2)学生的能力各有侧重,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思维灵活,在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要让每一个分层次学习小组在组员上都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在以交流与讨论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上要让每组都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时,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中要尽量使每组都有思维灵活和思考全面以及计算技能强的学生。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编在一组,这样有利于提高小组活动效率及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3)在分层次小组教学中考虑到男女生在认知风格、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采取每组内男女搭配形式,可以开阔不同性别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视角,在更多视角领域进行思维的发散,同时促使分层次小组整体在学习与处理问题方面更为理性和严谨。

通过以上方式组建小组,可以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体现分层次教学中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更能够让每位组员尽快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快、更好地进行全面自我提升,更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总之,在相同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学习化学时,所呈现的各方面状态出现极大的差异,是一种学习非正态发展,称为化学学习两极分化。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化学知识掌握,更阻碍整个化学教学。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一化学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提高高一化学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浅谈高一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 要: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富有吸引力的、高效的。如何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有效互动;高效课堂;思维导图

高一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由于初高中教材衔接梯度大,加上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反映说:“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易懂但题难做。”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学生的主动性不够、课前没有预习、思维能力及方法有待提高密切相关。以下,结合自己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再审视身边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真正地自主预习,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起始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利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学案导学,让学生依纲预习阅读课本,记下预习时已解决的重、难点及遇到的困惑、查找的资料。

2.预习中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并学会思考

多数学生的预习往往是浅层次的,不善于提出问题,更不知道如何思考。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一段时间后,发现通过合理分组及不定期地互换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上也更为主动,增强问题意识。

3.及时评价,提高预习兴趣

对于预习成果,在课前要认真批阅。对每组的亮点及时展示、评价激励,对其中的问题,在上课时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性地分析、讲解。

预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教师建构学案导学指导是必要的,这必然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但高一化学课时少,加上备课组教师的共同合作,教师的准备时间、学生的预习时间都较为充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负增效”。

二、积极引导学生,做到教学有效互动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通过问题,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互动,这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正如华东师大的王建军教授提到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是教师系统地回答了学生不曾想问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对话的高效课堂,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批阅学生预习导学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关注不同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统一、归纳整理,以备课堂交流、讨论。这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

2.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精心补充一些趣味性的问题

为了更好突破重、难点,我经常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形象比喻,化解难点。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发现者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必要时再给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如,讲“电解质”时,很多学生认为“Fe不是电解质,所以是非电解质”,显然学生思维受阻,我灵感一现:“我们高二、高三有分文理科,那么学校中任意一位学生,不是理科生就是文科生吗?”学生异口同声:“不是,前提要高二、高三才是。”我紧接着追问:“那么,认为Fe是非电解质的同学,你们的问题出在哪呢?”学生猛然醒悟“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Fe不是。”再比如,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氧化剂、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方向及数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预习导学案中,我发现一些小组对该知识点有独特理解。课堂上,我鼓励这些学生到讲台介绍分享,有些学生用买卖双方、天平等形象比喻。接下来,我借助一个多媒体动画展示,并配以“升失氧”的口诀记忆技巧及详细的解析,这样通过视觉、听觉及贴近生活实际的比喻,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有关电子的转移,我则与科代表在讲台上演了一场掉钱捡钱的画面,并及时追问“我刚掉了10元,科代表捡了,我们之间转移了几元呢?”学生异口同声:“10元。”就这样,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化解了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构建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能直接制约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复习自主性差,以应付考试为复习的唯一目标,复习效率低。听过刘濯源主任的讲座,我萌生了以“思维导图”为基点的复习策略,并进行了初步尝试。我让学生尝试以绘制“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的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学生刚开始大多数是上网查阅并照抄,只有极个别学生是自己结合书本、笔记及参考书自己绘制。课上,我对画得好的思维导图在班级展示、表扬,对于上网查阅的并没有批评,而是肯定他们善于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鼓励他们以后要学会整合信息,避免了学生的尴尬,也鼓励了学生,效果不错。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自己这一年在高一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已初见成效。相信,只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将会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将不断提升。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样例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样例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阶段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表明,样例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水平不高。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促进高一学生在化学样例学习中质疑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在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访谈、理论分析、准实验等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了解的影响因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一化学;样例教学;质疑能力;策略研究

1.采用开放性和消退式样例以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

1.1策略的内涵和提出的依据

所谓“开放性样例教学”即让学生在较宽泛的条件和环境中自主完成的非统一性和非标准性样例,它具有目标广泛、自主性强、实践性强等优点。笔者认为,开放性样例教学首先需要设计或选择开放性样例,所谓的开放性样例是指样例的条件、问题、解决的方法或答案等方面具有开放性,从而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与学。

1.2策略实施的案例分析

【片段一】老师布置一道研究性学习题:在检验滤液中的微量碘单质时,有几个小组都是先加氯水,再加淀粉溶液,结果有的小组能看到淀粉变蓝,有的小组却看不到变蓝现象,请各小组协作查一查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同学们之中马上就传来讨论声:“我们的也看不到变蓝!”

师:“大多数同学检验出了海带灰滤液中的碘元素,而且通过分析知道了在灼烧后的海带灰中碘是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既然在滤液中存在着碘离子,那为什么我们有的小组也按步骤操作,没有得出应有的结论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

师演示:取适量海带灰的滤液,往滤液中滴入数滴淀粉溶液,再滴入少量新制的氯水,振荡,溶液无蓝色出现。(不少同学讶异不解)

师:“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吗?”

生:“……”(同学们均很疑惑)

师演示:取适量海带灰的滤液,往滤液中滴入数滴淀粉溶液,再滴入少量稀的氯水,振荡,蓝色出现了。(学生惊讶) 师:“如果看完下面这段文字,再试想一下原因呢?”

(知识链接:3Cl2+I-+3H2O6Cl-+IO3-+6H+)

师:“第一次滴入的是新制的氯水,第二次滴入的是稀的氯水,现象迥异,这是为什么呢?”

h生:“氯水浓度不同,实验现象不同。”(同学们大多仍在思考)

i生:“新制的氯水氧化性非常的强,它可以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继续进行氧化,最终生成碘酸根,所以我们用新制的氯水作为氧化剂无法检验出碘离子的存在,问题就在这里!”(同学们鼓掌)

执教者反思:

本环节,我发现在开放性探究形式样例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响很好,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采用悬疑式情境和激励性评价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勇气

2.1策略的内涵和提出的依据

悬疑性的问题易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却又丢不开、放不下,因此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识。事实证明结果依旧与预设相悖,进一步造成了悬念。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制造悬念,一层一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地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并开启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所谓激励性评价具体指的是在样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感、语言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给予学生赞赏与鼓励,在心理上使学生可以切实得到成功体验以及自信,以此将学生进行质疑的动机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2策略实施的案例分析

笔者将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就上述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施,以探讨样例教学中采用悬疑式情境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影响。

【片断三】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碘的提取,能说说预习后的收获有哪些吗?

a生:“我知道碘主要存在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老师微笑地给以赞许的眼光)

b生:“我了解到碘酒中碘是游离态的。”“这个发现也很棒!”(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c生:“我发现了加碘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的形式”。“真细心!”(老师鼓掌)

d生:“我了解到人体缺碘不行,但碘超标也会引起甲亢,严重的可能得甲状腺癌”。(同学们更惊讶,纷纷表示赞赏)

执教者反思:

1.只要有机会,应让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发表了见解后,我都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

2.评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同的话,都能让学生接收到老师发出的鼓励信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用教师质疑的行为引导学生感悟质疑的方法

3.1策略的内涵和提出的依据

因此,教师长期地向学生亲自示范这些质疑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学会质疑。所提出质疑的问题也不至于太空泛、太离谱了。在样例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

3.2策略实施的案例分析

笔者将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就上述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施,以探讨教师质疑的行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影响。

【片段五】《海带中I2的提取》问题设计

①怎么做才能使海带中的含碘物质溶解于水中?②海带里面的碘元素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假设是以I-离子形式存在,那怎么才能使其转化成I2?选择何种氧化剂较为合适?③假设海带中的碘元素是以IO3-离子形式存在,那怎么才能使其转化为I2?选择何种还原剂较为合适?④怎样检验反应中生成的I2?⑤怎样将溶解于水中的I2提取出来?

某老师接连的5个问题设计很精巧,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角度来分析,问题①中的含碘物质溶解于水的问题应用了碘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问题②中碘存在的形式以及由I-到I2的转化需要用到相关的化学性质方能解决;问题③中还原剂的选择则要求学生在分析评价各种还原剂的基础上才能加以选择;至于问题④、⑤中怎样检验和提取所生成的碘单质,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方案的设计。

高一化学论文:就如何学好高一化学的一些初步探索

摘 要:不少高中化学教师也反映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差距很大,特别是在问题解决的能力上,高中化学要求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甚至还要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就高一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现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其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将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一;化学;衔接;教学

高一是中学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顺利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与初中化学科目相比,高中化学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大提高,这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许多学生感到“化学难学”,成绩也明显下降。如何才能做到这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

解决化学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解决错题、相似题等化学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在对待错题上“能自觉地做错题集,并对错误原因仔细分析”的,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偶尔能这么做的同学占了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还不是很强,还要就是碰到与之前做过的题目相似的题时,会对其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很少受先前“定势思维”的影响,直接写出答案,但现实中却有许多化学教师反映,只要把题目稍微变换一下,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下降,甚至一模一样的题目也会做错,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解答相似题的正确率是化学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近几年自己所教的学生中了解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对“是否会思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部分学生表示遇到问题时基本上还是会开动脑筋去思考的,但也有大部分学生偶尔或者根本不会去思考。当学生在上课时遇到无法理解的化学知识时,主要采取课后问老师或者问同学的方式解决,而基础知识扎实,成绩好点的学生主要选择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相反成绩在班级后面基础差的同学会选择弃之不顾,甚至做作业时会去抄袭他人的答案,并且表示不抄作业根本无法完成当天的任务。尤其是在问及“对某化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是否会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几乎答案都是“不会”。这显然与化学学科的实验特色明显不符。我觉得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不想、不喜欢做实验,而是长期以来的“黑板实验”、“背实验”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但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目的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普遍认为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属于附属物,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只是抱着简单完成任务的态度,对课本中化学实验的出发点没有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往往只把实验当作是化学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应付。对于实验教学如何渗透到教材知识没有深入理解和挖掘,导致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适应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一句古语,实验教学简单的流于形式,导致化学教学效果比较差。比如在进行“钠的化合物”这一课的教学时,需要进行这样的实验:将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用连有干燥管的导管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剧烈燃烧,用以证明不仅钠的性质活泼,它的的化合物过氧化钠也是很活泼的。可是有些教师认为这个实验过程用的实验材料比较多,准备工作比较繁杂,而且实验的作用不是很大,也不是比较典型的重点实验,因此往往是把这个实验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致使学生对于过氧化钠的重要性质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思想认识之中,对于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是一种严重的制约。

针对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深刻、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教学误区,需要正确的认识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着手,使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教学的梯度性,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反思与消化,由以往的给学生“浇水”转变为教学生“找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回学习的“主人”。高一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是因为高中化学内容与初中相比难度明显加大,问题设置较为灵活,“题海战术”已经很难应对“千变万化”的问题变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化学科目的发展和化学教学的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实验意识薄弱,主要因为学校和教师对实验的忽视,在教学中很少强调实验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实验特色,帮助学生树立“实验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一思想。结合化学教学的内容将实验引进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一化学论文: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优等生的教学研究

【摘 要】在“七选三”新高考方案的背景下,如何让在某一学科上存在优势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预选考化学优等生的具体情况,从学习目标、作业、学习和心理辅导等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实现“优生更优”,帮助这部分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一;化学;预选考;优等生

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与以往的文理分科不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且擅长的3门学科。要想从这样的选拔形式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帮助学生使其优势学科发挥最大效用,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中化学优等生指的是对化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抽象和概括、思考和判断,成绩优秀并能维持稳定状态的学生。还需明确指出的是,本文的化学优等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群体,而是随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

笔者在兰溪一中代课一学年,担任高一12、13、14三个行政班的化学老师,根据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的成绩及学生预选考化学的情况进行统计,以12班共44人为例,作图如下:

笔者划分学生类别的依据是七校联考中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参加考试总人数的排名换算成A、B、C、D、E这5个等级,得A的为优等生;得B、C和D的为中等生;得E的为学困生。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优等生中选考化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这部分选考的优等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制定挑战性学习目标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列出了6种不同水平的思维,由低到高分别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化学优等生一般学习能力比较强,可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一些事实、概念等知识,即无需花太多时间来学习目标分类学中属于知识和理解这两个水平的内容。因此,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化学优等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例如,学习化学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化合物时,根据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标准》中钠、镁的生产原理这个知识点,学业水平考试及加试的要求都是b层次,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钠、镁的生产原理。根据课程安排先学习氯气的工业制法,然后学习钠的生产原理,这些都为镁的生产原理的学习提供了“先行组织者”。基础薄弱的学生将这些已有的知识迁移到镁的学习上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化学优等生而言问题不会大。因此,为了每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制定理解层次的学习目标:能够根据已学知识理解工业生产镁的原理及工业流程;而为化学优等生制定的则是分析、评价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根据已有知识,能独立设计镁的工业提取原理及流程,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相互讨论找出自己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既能照顾基础薄弱、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又能让优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设计弹性作业

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教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这个问题,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①布置作业的量有所不同;②布置作业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③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有所不同。笔者所任课的学校为高一学生共订了两套辅导资料,第一套是“世纪金榜”,主要是知识点的总结与分析,并附带有一些练习题,比较适合学生预习及课后对重要概念进行巩固;第二套是作业本,是按教科书章节分节设计的,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和巩固。这两套资料对于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而言是很适用的,但对于优等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思考问题也比较灵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量,会经常出现“吃不饱”“吃不好”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辅导资料及网络上挑选了一些既能深化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体验整个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笔者也提倡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实际生活及网络信息资源,自主设置一些作业。当然,这需要学生在完成必做作业且没有遗留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自主选择完成这部分作业。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关注的不是他们给出的答案,而是他们完成作业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对疑问部分的处理,最后讨论解决。

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发现这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固、系统。做题目时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之上速度越来越快,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谨。

三、学习辅导

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群体教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使95G以上的学生达到传统教学条件下少数优秀学生取得的成绩。通过对化学优等生的辅导,可以拓宽和加深相关的知识,发展特长,培养成尖子人才。笔者根据华国栋在《差异教学策略》中提出的个别辅导策略,对化学优等生也采取一定的措施:

1. 课中辅导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都是大班教学,班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照顾差异,选择的策略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课时的内容时都会配备相关的课堂作业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巴班斯基曾经提出,“在提问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情境,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新的努力极其重要。”为了调动优等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可在课堂作业中为他们增加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目。例如,在课堂上刚学习完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①有一种无色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硫,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如何鉴别?②假如有一种混合气体,试证明既有二氧化硫,又有二氧化碳?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简单应用,属于基础型题目,笔者让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可以巩固和应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不会因为惧怕化学而放弃学习化学。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选择优等生来作答,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际上综合考查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师:假如有一种混合气体,试证明其中既有二氧化硫,又有二氧化碳。

生:先证明有二氧化硫。根据它的漂白原理,用品红溶液来验证,再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师:总体思路是没问题的,但是还不够严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能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吗?有没有干扰?

生:还需把二氧化硫除去。

师:用什么方法?

生:由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来验证是否已完全除尽,再检验二氧化碳。

师:很好,那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画出整个实验装置简易图。另外,请在课下思考:如果一种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单一气体,要如何鉴别?

通过这种综合型题目的考查和训练,既巩固、加深了优等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课后辅导

优等生由于所学知识内容及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要面临很多困惑与不解。笔者经常鼓励他们要勤于思考,要多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而得出结论。而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们都提出了启发教学的原则。笔者根据这一原则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时,不会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向学生的疑难靠拢,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同一道题目还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引导,一题多变,来实现拓展、深化知识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处在引导者的位置上,而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例题:实验室有甲、乙两瓶无色溶液,其中一瓶是稀盐酸,另一瓶是碳酸钠溶液。为测定甲、乙两瓶溶液的成分及物质的量浓度,进行以下实验:①量取25.00mL甲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入乙溶液15.00mL,共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②量取15.00mL乙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入甲溶液25.00mL,共收集到112mL(标准状况)气体。判断甲是______溶液,乙是______溶液;实验②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

师:你知道若是两种无色溶液分别是Na2CO3溶液和稀盐酸溶液,如何进行鉴别?为什么?

生:用互滴的方法,因为二者的反应是不同的,如果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若将盐酸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里分步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CO2,可以根据产生气体的速率来判断。

师:两种情况都产生了气体,但气量不一样,气体多的是哪一种滴法?

生:碳酸钠溶液滴到盐酸溶液中。

讲到这里时学生恍然大悟,立即列出了两种不同情况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两种气体的量判断溶液种类并计算出碳酸钠和盐酸的量各是多少。此时,这个问题并没有结束:

师:你觉得两种溶液互滴除了都产生气体且产生的气体的量不一样多时,还可能有什么情况?

生:两种都产生气体,且一样多;只有一种产生气体。

师:这两种互滴现象对碳酸钠和盐酸的量有什么要求?

通过师生之间这一系列的答与问,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究最终不但解决了题目中的问题,还分析了这两种溶液互滴的所有情况,并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这样可以更加牢固,再遇到同种类型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四、心理辅导

研究表明,在优等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情感问题、社会适应、人生观等方面,但最为突出的是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与困扰。因此,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除了在学习方面提供帮助以外,还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对这部分优等生的调查发现,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还有少数生活在单亲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内心会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打击。例如,其中一位化学优等生因为一次期中考试没有得到优秀,在课堂不能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也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甚至不参与小组讨论,情绪十分紧张、失望,甚至不知所措。

笔者在任教的过程中,针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化学优等生,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进行挫折教育

笔者会把他们单独叫到安静的地方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帮助他们形成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来接受挫折,勇于战胜挫折并获得成长。同时,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一定的挫折环境,如设置更高的目标、加大问题的难度等,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以此来体验克服挫折的喜悦与乐趣。

2. 引导积极归因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将行为结果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因素的归因和非稳定因素的归因,可控制因素的归因和不可控制因素的归因。针对前面提到的那位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偶尔一两次没有考好的行为表现,引导该生将这次小小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坚信自己更加努力,放松紧张的情绪,改进学习方法,成绩很快就可以恢复上去。这位学生很快恢复了自信,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与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化学优等生采取这些措施后发现,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增加,对考试成绩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来迎接考试,考场上出现的“克拉克”现象也越来越少。在学年期末金华市七校联考中的化学成绩在全校的总排名与第一学期相比,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大的提高,一位由37名进步到第21名,一位由135名进步到42名等。笔者相信,只要能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克服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帮助,就一定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一化学论文:对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思考

摘 要: 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学习校园的学生来说,高中的难度和强度,都比初中上升了一个档次,尤其是化学这种理科科目,在初中阶段教授的都是一些简单基础的知识,并且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老师,所接受的知识数量、质量、版本等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把握知识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挥苏教版的特点、如何根据最新的高考要求进行教学,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一化学 苏教版 必修课 教学思考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材内容,几乎结合了整个高中化学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完成为后续学习奠基的使命。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给学生适应的空间。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会做好准备,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而在高中学习中,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在每一章学习前,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不仅仅是预习,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则是不会发现的,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逐一回顾,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解析它的本质,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所以,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因而,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扎实基础。此外,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使得本末倒置,加重学生负担。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大题中,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书本上的实验现象,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在水面移动等现象,单凭想象,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化学的学习,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为此,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推断能力,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一化学金属教学的启示

摘 要:金属及非金属的性质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迁移说,就高一化学金属及非金属教学的一些启示,以金属钠和镁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金属教学;共同要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实验为基础向学生讲述某一物质的性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从表象上来记忆物质间是否反应,但不能从根本上归纳得出规律,致使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作用的结果。共同元素迁移说要求学生能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早期的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的,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桑代克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继承人,提出了共同要素说,他认为学习迁移不是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而是在两种情境中同时成立的反应,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一种机能才会影响另一种机能产生变化。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金属教学中的应用

金属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金属的通性和特性,能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应该具有的性质,从而能够判断金属能否与一些物质反应,以及反应的条件;能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判断反应的产物,体会化学从实验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验的相互贯通,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以及正确推断的能力。

桑代克提出的共同要素说强调学习迁移的发生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才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化学式的书写,可以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因为化学方程式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在金属性质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共同要素说的理论观点,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突出强化过程。

我们知道,金属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由于条件不同,产物也不一样,钠在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是初中化学中没有提到过的金属的一种性质,金属越活泼越容易与水反应。金属钠与盐溶液的反应也由于金属钠先与水反应再与盐反应而与其他一些较不活泼的金属不同,因此在后面学习金属镁、铝、铁的性质时,抓住共同要素进行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前面的知识,接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金属镁时,由于镁的活泼性比金属钠弱,因此有些性质有差异,但也有共同要素。镁与非金属单质反应,由于镁不及钠活泼,反应只能生成氧化物和对应的二价镁的化合物;镁与水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反应很缓慢,产物与钠和水反应相同,生成碱和氢气;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氢气,与金属锌和铁相同;镁与盐溶液反应就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与钠的不同,但和金属锌和铁相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共同要素,注意强化已学知识,例如: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实际的物质入手,让学生理解金属之间的共性和特性,镁和钠一样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与非氧化性酸反应可以得到氢气,但是镁的活泼性不如金属钠强,因此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只能产生氧化物,与盐溶液反应就是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在学习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之后讲授金属镁的相关性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前面的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起到促进作用。

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启发式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刺激,反复练习,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体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能够做到共同要素的迁移与应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新授课中强化旧知识,形成健全的知识网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改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相对以前都有较大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在高一实施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对必修模块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很有价值。高一化学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如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等)、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涉及相关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方面,本文论述的是对这些内容的策略整合。

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学 教学内容 整合策略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改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相较以前都有较大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种新课程理念越来越被大家肯定,在这种背景下,为提高教学实效,高一实施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对必修模块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就显得极有意义。高一化学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如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等)、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涉及相关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方面,如何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实现自我建构,我有以下基于上述内容的整合策略。

1.首先进行有厚度的原子结构教学。

原子结构在高中化学中内容不多,很多时候老师都是简单带过,或者花大力气纠缠于一些计算问题,我认为都是不妥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看原子结构辐射到的内容。

1.1原子结构与化合价

学生在初中对化合价的认识很多停留在记忆层面,“两只羊(氧)”这些谐音记忆很常见,不能说记忆不好,初中刚接触化学,记忆非常有必要,但是仅靠记忆就少了构建的根基。我们先分析原子结构,从到达稳定结构看原子如何选择得失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结合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了其在化合物中呈现的“电性”,让学生理解化合价。

1.2质子与电子的关系

从原子电中性出发,让学生理性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如果一个原子团带正电就说明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这种关系可以拓展到带电体电子数的计算,如硫酸根电子数的计算就可以先计算质子数,然后根据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计算电子数。

1.3质子、中子与相对原子的质量

我认为要解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这些抽象概念的学习,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绝对是关键点。教材上表述,在原子核内部,质子的质量几乎和中子的质量相等,相对于质子和中子来说,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所以质子数加中子数就等于质量数,这里已经反映了对电子的忽略。学生也能知道所谓“相对”必然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已经给出:■C的十二分之一,结合■C的原子结构,得知标准应该是(■个质子+■个中子),又因为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几乎相等,所以标准可以简单看成一个中子或者一个质子。从数学关系上看,两种原子的绝对质量之比与相对质量之比在数值上是相等的,那么一个■O与一个■C的质量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再结合12克■C为1mol(1mol■C为12克),我们就可以解决1mol■O的质量,后面摩尔质量、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等教学内容就能易化。

1.4原子核、核外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影响

结合物理知识,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吸引作用,那么决定原子半径的因素就有电子层和核内电荷数(质子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半径的主要因素是核内电荷数,核内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原子就越难失去电子,一旦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阳离子的得电子能力就较强;当电子层数起到决定作用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对电子控制力越弱,原子就越易失去电子,越容易失去电子,一旦形成阳离子,阳离子的氧化性会偏弱。用类推的手法同样可获得半径对得电子能力的影响及得电子后的还原性的规律。同时,原子核对原子半径的影响在单核离子半径的判断中同样有效,这些其实已经带领学生走进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实现自然衔接,降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难度。

2.在学习原子结构后,开展钠单质、氯单质性质的教学。

高一教材中,碱金属、卤族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重点,这源于两个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为了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不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教材首先出现的是“钠”的教学,考虑到原子结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得失电子的知识,我将氯的教学提前,让学生在熟知原子怎样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稳定结构后,开展关于钠单质、氯单质性质的教学。有了原子结构的学习铺垫,加上实验的辅佐,能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学习。这部分学习能让学生明白原子结构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学会用理论分析物质(主要是单质)的相关性质。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的孩子们来说,也可以从侧面告诉学生化学不是单纯靠记忆的学科,需注重理性分析,实现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学习的自然过渡。

3.结合初中概念及钠、氯单质的学习开展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初中化学的氧化即得氧,失氧被还原,高中从化合价上做出判断,从得失电子上做本质理解。学生在理解化合价的基础上,结合得氧、失氧的相关反应,归纳化合价的变化,再从化合价变化的度演绎得出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在进行了钠、氯单质性质的教学后,学生有了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事例后,会较为容易地接受新理论知识,能在化合价的变化与否上对反应进行区分,不会因为新的理论教学给学生带来困惑,并且让学生接触从归纳到演绎的学科学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4.基于对反应的计算开展物质的量等概念教学。

物质的量作为一个物理量,只是化学学习利用的一个工具,按理说这块内容不会存在太多难点。但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压力较重,原因是这块知识有很多新名词、新概念,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而且背景知识的缺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微观和宏观的联系核心在于摩尔质量,由于我们在教学整合的第一部分原子结构时,基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已经渗透了每摩尔物质质量的多少如何确定,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建立微观例子个数和宏观物质质量的联系;再从摩尔质量表达的含义(每摩尔物质的质量)推导气体摩尔体积(每摩尔气体的体积)等概念。虽然这块知识的多数概念比较虚,但是学生可以找到、找对思考的平台和空间,找到他们要的“根”,抽象问题也就具体化了。

5.以族为单位,集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理论有了,供参考的学习案例(氯、钠)有了,这段时期可以集中开展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并且以族为单位,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学会对比、分析,找到同族元素性质的共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累积更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可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方便演示至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6.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结合原子结构知识,开展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关键是对比找规律或者通过分析找规律,学生积累的相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后,对比找规律的平台已经完善,并且和元素周期律最相关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也已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得以深化,这块知识的教学既可以看成新理论的教学,又可以当做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这也是渗透教学的一种体现,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对比找寻规律,反过来利用规律探寻性质,从归纳到演绎,学生完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自我构建的过程,达到内化的效果,其效果自不必多说。

7.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开展原电池的板块教学。

原电池其实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研究,高中原电池的教学必须结合氧化还原教学,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氧化性、还原性概念的理解及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对比。一旦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的对比、离子氧化性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接受为什么负极失电子,并可以保护正极不被氧化,也能明白当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时,到底谁先得电子。而这些都是原电池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之前学生已有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又在元素周期律中得到深化,在这种基础与平台上实施原电池教学不但学生更易接受,某种程度上更是对之前教学的深化与复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魅力,发展学生思维。

以上是基于教学时序,对高一必修中无机化学内容的整合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常态和考试情况看,效果比较突出,学生知识系统化程度高了很多,理解也较为深刻。新课改后,各地教材版本不尽相同,内容编排也有差异,但教学不能被教材束缚,只要我们合理处理,定能感受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魅力。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材的创新使用

摘 要: 高一化学教材部分内容编排顺序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匹配,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调整。从理论出发,通过实践检验,再回归理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材 顺序调整 创新使用

如今,国内高中普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作为一个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在实际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与我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认知发展有不匹配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水平的提高。考虑到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尝试对现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寻找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材编排顺序和课堂呈现模式,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初步经验的积累、总结和研究。

例如在高一化学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先学《离子反应》还是先学《粗盐的提纯》。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一章先学习的是《从实验学化学》,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粗盐的提纯,其中既有物理方法:溶解、过滤、蒸发,又有化学方法:沉淀法。这样的编排顺序,考虑到新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对粗盐提纯的物理方法(溶解、过滤、蒸发)已经有所掌握,对化学沉淀法也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学习起来会比较轻松。

但在初三教学中较少涉及把新引入的杂质也除净的思维训练题,而且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基本不存在离子反应的内容。没有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等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学生对于题目中出现的“粗盐中含有Ca■、Mg■、SO■■等杂质”的描述无法理解,选用合适的除杂试剂非常困难,要选择合适的加入顺序、正确理解实验步骤就更难。教材中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是放在第二章第二节阐述的,这时离学生学习《粗盐的提纯》已经有一段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安排教材顺序,虽然考虑到了保护刚入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先掌握基本理论,再很好地利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调整:先讲《离子反应》部分,再讲《粗盐的提纯》。我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经过中考的洗礼,心理变得更成熟,初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还记得比较清楚。经过几个月假期的休整,高一新生的身心都调适得很好。再加上刚刚换了新环境,一切都重新开始,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此时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身体上,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而《离子反应》部分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虽然比较难掌握,但好在学生此时的学习心态比较积极,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离子反应》这部分内容。如果放在第二章学习这部分内容,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高中学习的吃力,遇到难学的部分会选择放弃,这样将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

2.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离子反应》是理论基础,有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的知识基础,学生更容易理解粗盐中离子除去过程中除杂离子的选择方法及加入顺序,并且在合适的位置选择过滤操作,以及过滤后溶液pH的调整。且以理论作支撑,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解决的思维模式的培养。

3.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规律出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必须从心理上能接受新知识,才能更快地学习掌握,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际运用。这一切都要从接受开始。学生在学新知识时,时常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生从心理上对新知识就无法接受,从而对于不能理解的学习内容产生抗拒性心理。所以,只有有了足够的理论依据,能够更好地说服学生接受新知识,才能让学生学得更顺利、记得更牢固、运用得恰当。

高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要求,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更注重思维顺序的要求。近年来高考更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考查,所以教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发展规律所匹配。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处理方式。

我国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个教师往往同时对同一年级不同的三或四个班级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这样,我可以在一个班级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进行改进,在下一个班级进行实践,根据实践效果再进行重新调整后,再在下一个班级进行实践,之后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研究对策。这样不但可以测试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可行性,还可对班级之间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研究。有利于全面、立体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恰当地调整和改编教材及创建更适合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检验调整效果,我对所教的四个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教学顺序,结果表明,先学习离子反应的学生因为是第一节课就学习离子反应,掌握的效果较好,而且在学习粗盐的提纯时,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但按教材顺序讲解的班级,在粗盐的化学提纯中就难以理解“为什么加一种盐只考虑试剂中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却不用考虑”。

研究学生认知规律,找到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有序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的提高及未来认知水平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高一化学论文:“实验探究式教学”在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对钠的重要性质进行教学设计,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推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并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本文将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在这部分内容中通过改进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几点收获与感受。

一、背景分析

(1)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谓传授式教学,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所学习的内容只需要经自己加工后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再现或直接加以应用。研究者在对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照分析之后,又从四个侧面来论证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通过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辨析,纠正了一部分人对探究式教学的片面理解,从而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实施[1]。

(2)实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依旧是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要求教师逐渐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素质、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坚持把学生看作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从现行的化学教材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其相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源,是学生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事实是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进行应用。实验模式1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它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

模式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2可以概括为: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验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4)通过化学实验实施探究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可有如下几种。

①改进演示实验,实施探究教学。改进或增设教师演示实验[2],是恢复光大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最好的契机。这是因为教师演示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本身,更是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示范。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具体过程。

②通过随堂实验,实施探究教学。随堂实验的设置[3]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其方便、快捷、手脑并用、兼顾教育功能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其通过改进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几点收获与感受。

二、教学案例描述

情景1: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是如何存放的?可钠在常温下却只能这样存放(展示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这是怎么回事?

【展示】金属钠样品

【实验探究】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47实验3-1),见图1。

实验改进:

(1)为了让学生看清钠的切面为银白色且有金属光泽,用玻璃管切割金属钠,这样钠与玻璃界面能较长时间保持光泽,现象明显。

(2)为了让学生理解钠很软,选择两片玻璃片,在玻璃片之间放一小块金属钠,让一个学生用手指轻压玻璃片。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设计意图: 由此让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的保存方法,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因为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4Na + O2 2Na2O(白)。该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情景2: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2.钠的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应该容易失去,体现还原性。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7实验3-2(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见图2。

图2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说明钠的熔点比燃点低),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4:(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点、线、面上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使知识更立体化。)

情景3: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设问】如果把钠投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们来预测一下。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9实验3-3,见图3。

图3 钠与水的反应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5: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归纳】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响、游、红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熔点低;反应放热)

响:有“嘶嘶”的声音(产生的热让水气化;生成气体)

游:小球四处游动(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

红:生成物是碱性的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自动手探究,按照“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的研究程序[4],能自主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论证,使得知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被激发时,课堂的活力就会闪现出来。趣味性实验、多媒体展示、身边的事物等元素的引入,能使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涨。

(1)注重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思维联想的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于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2)注重实验的设计,给学生一个探索实践的课堂。实验的魅力不可估量。实验现象的五彩缤纷、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等均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老师正可以利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挖掘化学的奇妙之美,让学生在化学世界尽情地探索。

(3)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给学生一个能力提高的课堂。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而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个能力提高的课堂,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课影响听课效率的三大环节

化学课堂的听课属于聆听,听课的投入程度和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一般来讲,“课前准备、积极听讲、做好笔记”这三个环节对听课效率有直接影响。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主要场所。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虽然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提问和其他行为要求,但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听讲”。

一、 课前准备

化学学科有两个较明显的特点:(1)知识点较琐碎繁多,各块知识间衔接紧密,看似并列,实为递进关系,知识的上下位之间关系明确。如:高二册中醇、酚、醛、酸、酯等五大有机物;又如:例子键、共价键。通过预习,就可以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找出新课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演示实验多。人教版的高中化学课本中,实验内容、实验步骤都是用小体字书写,每个实验平均有4~5行字,若不经过事先预习,往往对实验现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那么本来欲通过实验达到的“再现、揭示、发现、证明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就大打折扣。

笔者对本校211名理科生进行了调查,按照他们的化学成绩在班中的名次分为A、B、C三组,A组为前15名的优生,B组为16~36名的中等生,C组为36名以后的中差生。选择“上课前能预想到老师要讲的内容”的同学占各组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86.2%,63.7%和42.8%。所以同学们完全可以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功”,同时还应注意在课前要调节大脑,使大脑由抑制状态转入最佳状态,便于积极地观察、感知、思维和想象。

二、 课堂听讲

1.善于观察,明辨是非。

化学课堂上,为了使物质之间的变化过程更直观、形象生动,老师往往会用演示实验或补充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要学会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分清主次,争取迅速捕捉到不太明显的但又能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用鼻子分辨气味,用耳朵注意声响,用脑去分析和判断。充分调动眼、鼻、耳、心等器官协同作用,集中注意,增强视觉和听觉感受。例如:在做乙醇在铜丝作用下氧化成乙醛时,老师会将绕成螺旋状的铜丝反复多次的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后插入乙醇溶液中,在这个过程中应发现铜丝颜色由红色到黑色又到红色,溶液则产生了新的刺激性气味。从而可以得出铜丝只作催化剂,真正与乙醇作用的是氧气,它使乙醇变成了新的有机物。

2.注意用目光和老师交流。

上课时,你的目光是看黑板抄板书、看老师听思路还是低头翻书翻资料呢?对此3种做法,化学成绩较优秀的选中率分别为 7.0%,73.7%,19.3%。可见目光跟着老师转是最佳做法。事实上,师生间积极的目光交流不仅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使老师也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里读出哪些地方学生已懂可略讲,哪些地方还需放慢速度重点讲。因此目光交流的过程实为师生间相互了解、感知的过程。

3.及时记录疑问。

当发现老师所讲的一下子难以被自己理解吸收,与自己的观点有出入,而单独提问在时间上又不允许时,你的做法该如何呢?调查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笔记本上或课本上做个记号,待课后立即请老师或同学来解决它,而很少有同学认为可以不做记号、不必管它的。选择“宁可不听后面的课,也要将之弄懂的”各组均不超过10%,可见紧跟老师的思路还是最重要的。

三、 做好听课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一堂课下来,也只能回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内容特别是资料性较强的很快会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吸收和理解,做适当笔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有些同学生怕一旦记了,就会听不好老师所讲的而心存疑虑,实际上只要讲究记笔记的技巧,该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A组同学中有70.69%是在老师讲课的间隙,快速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感悟,乱一点没关系;而“照抄板书”和“力求美观大方”的分别只有10.34%和17.24%。另外,在习题课或作业点评上,最好能记下老师指出过的或自己所犯的错误或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思路和规律。如:当出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时,对此题或此解应快速记下,待课后再细细琢磨。

一般来讲,做笔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必化很多时间,结合化学课特点,要准确记忆并运用它们,其前提是要先理解。一般情况下要用90%的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并积极动脑思考,只要抽出10%的注意力伺机进行简要的记录。(2)不必记太多内容,为了节省时间只需记上重要字眼。(3)记录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漏记、错记。因为第一印象很难改变。若有不明白或记载不清楚而留下的空白处,最好立即请老师答复后用彩笔补全。

上述三个环节既是听好化学课的策略,也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听课习惯。只要同学们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那么化学学科一定会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