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9 05:09:48 关键词: 小学 基础教育 教育 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步阶段,是集中办学推行素质教育关键时期。一提到素质教育,大多老师对此概念还存在着困惑与模糊,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对基础课程教学的解放,是一种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音、体、美专长的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个性教育。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基础教育实行策略

本文作者:虎俊昌 单位:迭部县初级中学

中小学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步阶段,是集中办学推行素质教育关键时期。一提到素质教育,大多数农牧村老师对此概念还存在着困惑与模糊,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对基础课程教学的解放,是一种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音、体、美专长的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个性教育。培养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比过去更注重学生的特点,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对基础知识重要性教育忽视的观点恐怕就不太合适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教育好似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基础不牢固,基石部分松软干瘪、千疮百孔,即使再结实的大厦也会有倾倒的可能,基础扎稳了才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把素质教育同基础教育脱节的想法和做法是对我们开发后备人才的最大障碍,我的观点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不能放松基础教育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身体、语言交际、创造、表演等素质的培养,"相互补台,好找一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只有把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和谐生机与活力。对此,本人认为农牧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开展应该是:

一、抓好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目前农牧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居住相对分散,文化氛围不浓,育人信息闭塞,上学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的劣势,对从事农牧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农牧民从遥远、偏僻的山乡一隅把子女送到学校实属不易,在此深表同情,可是由于部分子女错过适龄儿童的教育阶段,部分子女年龄又偏小,这些子女学前教育本身就缺乏"营养",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适龄儿童必须经过学前严格的管理与教育,既要排除农牧村子女素质教育难以开展的心理障碍,又要树立农牧民子女并不比城镇幼儿园学生差的信念。农牧民子女实际上就是起步晚点儿、受语言障碍的制约以外,智力并不差,只要我们科学的编班,耐心的引导,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是会赶上基础素质具有优势的学生的。到底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做,我们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从实际出发,具体:

(一)、从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日常行为的良好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前提,是勤奋好学的开端,一个举手投足的行礼,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一个天真的握手言欢的道歉,看到地上的垃圾,弯腰捡起,凳子摆放不规范,队形不整齐,都需要老师身体力行去陶冶,天长日久学生的行为会步入正规。学生的素质提高,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也不是个别的才艺展示,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为以后的人生成长铺平道路,"万丈高楼平地起"斯道理也。

(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互补优势。双语配合促使农牧民子女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前教育实际上是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沟通得和谐,学前教育就容易进行,质量上升就快。不会使用双语教学的教师,尽可制作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卡片,剪贴一些报刊杂志图片恰当的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画一画,写一写,表演表演,都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传递成功的信息。

(三)、靠近孩子,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一定不能小瞧农牧民子女的学习能力,也不能指望家长给你有多少教育资源的配合去发展,更不能等待学生自然会上进,家长给我们的热切期盼就是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成才的任务就落在我们老师身上,我们不仅要在课堂内外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与管理,而且要在衣、食、住、行上悉心关爱,尤其是寄宿生。用爱心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最有效的良方。

(四)、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农牧民子女学汉语必须从汉语拼音开始,汉语拼音是农牧民子女学龄前学习汉语的踏板,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进入一年级就方便多了,要求和引导学生尽快熟练地掌握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以及16个整体认读音节,因为进入一年级就是正式步入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随之由轻到到重,由低到高,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否则就会力不从心。

二、开展好农牧村基础教育重在读、写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文重在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通过读加深学生理解掌握汉语的基本功。读的范围要广,要细,凡是涉及到词语、句子、段落都要读,通过读题明要求,通过读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习惯,在一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拼音基本上自读课文明白课后练习的要求。"读"过不了关,对以后的学习就会带来许多麻烦,素质教育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农牧村子女为何到了高年级频繁出现说话、遣字造句词序巅倒的弊病?就其原因除了受本民族语言的干扰外,在读上花的功夫还不够,要想朗读成颂,决不可放松晨读,晨读要常抓不懈,且要注重方式,形式多样。集体读、分组读、个别读;默读,朗读,边读边想都要具到,不是说读就让学生扯高嗓门像和尚念经读一气,读的目的要明确,指定内容朗读,带着感情去读,对读的细节要随时纠正,鱼目混珠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不认真对待,就使装腔作势的学生错过晨读的大好时光,最终成为永远的"后进生"。

三、农牧村小学基础教育重在训练

训练也就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即"积累运用"的过程,学习语文就是长期的积累与运用过程,积累多了语言也就丰富了,说话写话相应的明白通顺,运用起来顺手牵羊。基本功的训练要贯穿在各学科中,一字一词一句都要牢牢掌握,通过听写、组词、写话达到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循序渐进,熟能生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农牧村基础教育"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年,新课改把许多学生与老师弄懵了,五花八门的教具使用,参与式教学的尝试,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全班学生互动起来,可一到战场,就蔫了,分析原因,就是忽视了基础教育,没有认清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把素质教育的过程简单粗糙化。一句话,基础教育不到位,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与农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中国农村的发展仍未达到中国政府的预定目标,尤为教育方面。而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中国才能真正进步,其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故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中国农村小学的设施、教师、经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国家提出浅薄之见,以期促进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占全国总人数60%左右,此外,农村人口的素质多数偏低,故农村成为中国重点发展对象之一,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卡耐基基金会教学促进委员会主席ErnestL.Boyer曾说过:“儿童早年的经历有着超常的重要意义,若国家想获得最终发展,必须先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并确认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只有促进完善小学基础教育才能使农村、社会、国家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同时在中国较为落后的农村更需得到政府对其小学基础教育的关注度。

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中国农村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因中国领域过大、农村数量较多等因素致使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其困境如下:

(一)农村小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短缺

农村小学是为农村孩子们学习提供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地方,但因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处相对偏僻,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缺失严重,许多的教材尚未齐全,学生上课所需要准备的物资也存在一定的空缺,尤为农村小学必不可少的体育、音乐及美术等的设施设备。譬如在农村小学,因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学校的体育场地狭窄,学生活动范围小,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质量较差,甚至于活动设施不配套[1],故使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未能得到相应发展。此外,农村小学生在图书馆看书的实现可能性较小,因在农村图书馆的书籍数量贫乏,或部分农村小学因资金或场地问题无法建设图书馆,使农村小学生在缺少部分图书情况下得到的知识较其他非农村学生少。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及知识水平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主体之一,为学生传授小学基础知识,扮演着为农村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不可缺少的角色,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艰苦使命,是以其重要性不可小觑,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却仍值得商榷。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及专业知识在中国规定的小学教师标准中并未达到其应有的标准,同时其相应的能力与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创新,在教学上较为呆板。其次,因农村地处偏僻、教师获益颇少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部分农村教师存在兼职或短期代课现象。此外,农村小学教师易因忙碌无法兼顾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正如李洪修所说:“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都较低,这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而在农村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和非标准化的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本身是中国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其发展进度及改革难度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对其实施的方针政策,其中农村经费投入是中国发展农村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江西省领导曾提出:“要以对人民群众身后的感情抓好农村教育,用更大的经历、更多的财力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依赖财力物力的投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所需的经费远大于政府所给予的,致使农村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导致农村小学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未能得到较好改进及其设施设备未能在数量上增加,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也因工资不足、农村条件过差而锐减。

二、“民工潮”下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经商、打工,因工作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在农村的学生中,一般情况下的抚养人分为:①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中抚养②留儿女一人在农村或寄宿在校③由祖辈抚养儿女④由亲属近亲抚养儿女。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缺失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并且在没有父母监管下,孩子可能会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出现打架辍学的现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民工潮下”小学基础教育易受学生家庭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易出现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进度受到阻碍,不利于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对策

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任重而道远”一词:责任重大道路很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故针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需“对症下药”。对此,本文将给予相应对策以期形成相关理论协助相关教育部门改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加大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关注点之一,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因政府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并不满足农村教育其实际所需费用,使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建设匮乏,教师素质及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故实现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健全和保障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4]。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发展好促进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好的进步空间。故为了更好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中国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毕业生下乡深入农村教书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和支持;对于农村小学教师应给予一定政策机制上的鼓励,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同时确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在农村小学设置多个科目的教师并增添相应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教育,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为农村小学教师减轻工作负担,同时给予农村教师适当时间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力量,巩固其教师队伍建设。

(三)“民工潮”下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在“民工潮”下,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大多程度不高,因此,作为中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力帮助农村小学生进行疏导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和疑惑。其中,农村小学教师需发挥其重要辅助作用,使农村小学生即使在无父母照料情况下也能在学校与教师指引和教育下走向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民工潮”下的父母,作为学校应多帮助家长,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方法,同时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距离再远也应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在有意义的日子应回农村看一看孩子,不让孩子因无父母的陪伴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歧途;此外,校方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了解小学基础教育在儿女成长中的重要性,及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儿女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许多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特征,故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意识,不要因追求物质化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四、结论

因众多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小学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条艰巨的道路: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尚待完善,农村小学的硬件水平偏低,内部管理机制体制相对落后等[6],将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影响我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影响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前进道路,故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分析和了解,改善及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以上是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针对性建议,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及水平有限,研究深度不够,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欠缺,如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指点。

作者:胡思思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基础教育

一、不是所有强调动手的活动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强调亲自动手

如今,课堂教学可以利用许多高质量、强调动手的科学课程和科学材料。但是,使用强调动手的教学法并不总能保证教学科学进行的有效性,强调动手的教学法不一定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计划、设计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互相交流,以发展概念并为自己的发现辩护。

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拥有适度的自主权,即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途径解答这些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从他自己的问题出发进行工作或是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由全班学生就同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或是分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

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是否就是探究活动,这常常要由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给予的弹性程度而定。这有别于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共同答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他打算让学生掌握什么科学概念,允许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多样性,承认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

虽然探究式学习包含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目标,但强调亲自动手的学习并不是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唯一方法,其他的资源对于激发问题和提供信息也很重要。一方面,书本、文章、英特网上的信息和个人亲自参加的会议和进行的访问都能激起学生对某一论题的最初兴趣,从而引发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一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资料就可以成为辅助材料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额外的支持。

二、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但是没有把探究式教学当作教学的唯一方法。科学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包含着多种形式和方法。

教师必须为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特定目标包括形成概念性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体会科学探究等。参加强调动手的活动,阅读有关资料,开展班级讨论,教师进行示范演示,参加有助于提高能力的活动,观看影片、录像,进行科学探究等诸多方法,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就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这三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如果教师过于僵化科学探究和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削弱成功地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能性。

三、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教育改革时期,应该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放在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很关键,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探究有助于学生掌握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学习科学具有双重优点,因为科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系列思想,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作为一个过程,科学提供了寻找信息、检验思想以及寻求合理解释的方法;作为一种结果,科学是能够用来理解新的经历的思想体系”。(温·哈伦《投入科学》)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与获得概念性的理解和知识这两者是协调一致、齐头并进的。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否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依赖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的经验和信心。我们常容易出现一方面强调既重视过程技能的发展又重视科学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却又只对其中的一项进行细致的检查,而忽略另一项。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技能,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探究者,要相信:只要有大量的实践,假以时日,这些技能就能发展成熟。

四、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尽管探究式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也需要高水平的组织、计划和安排,这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课堂环境需要有意识地培育。教师应该为科学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促进者或向导,教师要设计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对此学生们可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种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作巡视并与各个小组交流,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合适学生进程的学习计划。必要时,教师还要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形成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易到难,从具体到复杂,使学生逐步树立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敢于探究。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探究习惯却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和空间,使他们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教师应制定正确的探究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寻找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其次是善于探究。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必须持之以恒,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探究。再次是乐于探究。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就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学习也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指导《压缩空气》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皮球,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皮球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会复原?为什么有的球弹性好,有的球弹性差?……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探究,探究兴趣就会更浓厚。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探究,逐渐构建起从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

为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教师应该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打好基础。教师还应该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如何组织和使用教学材料,营造一个能够提供支持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以小组或大组形式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对话交流并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摘要: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强调亲自动手;教学中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问题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校长管理基础教育

一、校长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及体系

中小学校长是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执行国家公务,直接从事教育活动,领导和管理学校事务等多种职能。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校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各种专业活动都将直接决定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各级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决定数以亿计中小学生的素质和未来发展。从数量上讲,目前,我国内地中小学正职校长总数约57万余人,如果加上副职校长和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如何加强对这支任务艰巨、数量庞大的校长队伍的管理,通过管理来促进这个职业群体的专业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的教育质量。

关于校长管理制度,我们对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现职校长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表明,校长自身已经认识到管理制度确实对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除了他们熟悉的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外,还应有哪些管理制度及这些制度之间应该有什么内在联系,校长们普遍没有明确的概念。

那么,建立怎样的校长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呢?

制度的建设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由于校长是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对校长的管理主要由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因此,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建立、健全校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符合科学管理理论和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未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人力资源规划;(2)工作分析;(3)招聘和选拔;(4)培训和开发;(5)绩效评估;(6)薪酬和奖励。根据这一流程,对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校长管理制度应包括校长资格制度、选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晋升制度、薪酬激励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正式开始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地对校长队伍进行管理。尤其是从1989年到现在,我国主要建立了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校长培训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提高校长素质、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校长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校长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完整。相对于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为依据建立的校长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形成的这几种制度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其他重要的校长管理制度如选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晋升制度、薪酬激励制度等尚处于缺失状态。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造成人力发展的不均衡。其二,已经形成的几个校长管理制度还需继续改进和完善。例如,1991年《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所规定的中小学校长任职的最低资格要求,在11年后的今天,已明显满足不了教育对校长的新的要求。第三,已有的校长管理制度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前后制度之间没有相辅相成、彼此协调,也不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因此,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而科学的校长管理制度体系,是教育发展和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校长管理体制的制度要义

在这个制度主义盛行的时代,制度经济学的衍射力已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制度”要素已经从政治和经济范畴跨越到了教育范畴,当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对教育现象的影响时,教育管理中的制度因素也日益成为决定教育管理效益和效率的核心内容。对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虽早已有之,但在今天,在制度成为话语重心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禁要问“制度何以如此重要”?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制度概念。虽然文献中对“制度”的解释众说纷纭,不同学派和时代的社会科学家们赋予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但一个核心意义,即它是一种行为规则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柯武刚(Wolfgangkasper)和史漫飞(ManfredE.Streit)在其合著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一书中对制度的定义为: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这些规则、程序和规范的直接作用就是减少不可预见的行为和机会主义。任何一项制度都存在于一个普遍认可该制度的共同体中,制度的贯彻必须依靠一定的惩罚,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没用的。制度根据其产生形式的不同而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习惯、伦理规范等,违反内在制度通常受到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或正式惩罚。外在制度是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由一批人设计和确立并被清晰地制订在法规和条例之中,由一个诸如政府那样的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正式执行,外在制度配有法定暴力机构执行的惩罚措施。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要受到其所在共同体的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制约,以抑制和减少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其更具有可预见性从而促进劳动分工和财富的创造。

对于校长群体来说,它的成员,即每一位校长都要受到这个群体本身内在制度的制约,包括校长的职业道德规范、校长的行为准则等,同时还要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强制执行的外在制度的制约,包括一系列校长管理制度,例如选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等,以规范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行为,减少机会主义及不可预见的行为,对超越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促进校长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校长群体的专业水平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教育管理制度化和校长行为规范化的内在约束力量,是制度主义思想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对校长群体的集中体现。校长管理制度是一种通过有效地规范、约束和激励校长及利益相关主体的管理实践和控制行为,以实现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公平的政策环境和校长群体内部治理规范为特征的制度安排。

三、校长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1.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它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

在美国,由十个专业组织组成的国家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NationalPolicyBoardfor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NPBEA)制定了中小学校长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拟任校长必须经过职业认证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有资格被选任为校长,这是他们保证校长质量的主要方式。

美国校长经过认证并获得资格证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职业准入,而在英国,校长经过认证并获得资格证书是为了以资格认证为标准促进拟任校长的专业发展,英国国家校长专业认证机构制定了校长专业资格认证制度(NationalProfessionalQualificationforHeadship,NPQH),它从决策、教学、组织、政治和验证五个方面对校长资格进行认定。中国香港教育署于2002年2月制定了“校长持续专业发展规划”,其中规定,香港将于2002年9月对拟任校长实行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需通过三项严格的程序才可获得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管理进步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职业和行业质量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业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校长的基本要求,是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获得校长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资格认证不仅要考核校长人选的学历水平,还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和个性特征等。建立校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校长专业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校长职业准入的要求只能做到“持证上岗”,这个证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而非“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尚待完善的因素。

2.校长选任制度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员工甄选的理论可知,有效的人员甄选的目标是使组织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使被选者的个人特点(能力、经验等)与工作要求相匹配,从而实现高的工作绩效和高的工作满意度。

《管理学》中对甄选的定义为:甄选是一种预测行为,它设法预见哪一位申请者会确保工作成功。

由于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及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对校长人选的才能进行考评时不能只注重他的学历水平或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考察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因此,运用各种测评方法,全面权衡校长能力,按照严格的选拔程序进行校长人选的评测与确定,是教育行政部门选拔校长的基本原则。

任用指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程序和手续,对校长人选的确定及其实施,也就是校长的任命和职务的安排。校长的任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任用制度,在我国,常用的任用制度有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和考试录用制。建国以来,我国的校长任用以委任制为主要形式,即由上级行政机关直接考评并任用校长的一种制度。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校长任用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着,1999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相适应的校长选任机制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校长。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明确:“中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实行校长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

校长的任职年限由基本不实行任期限制即终身制逐渐过渡到实行任期制,并可连聘连任,是校长职业专业化并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的外在表现,职业专业发展的一个表现就是从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实行任期制并可连聘连任,极大地消除了校长治校的短期行为,激发了校长做长远规划、不断进行自我专业发展的信念和信心。

聘任制需建立在校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之上。校长的专业发展必然使校长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只有获得了校长职业资格证书,有志于从事校长职业的人士才有资格被聘任为校长。因此,在选任体制中,我们认为应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入职认证,严格控制选任程序及形式。到目前为止,虽然校长的“持证上岗”、“聘任制”、“职级制”、“培训制度”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校长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却停留在1991年的水平,“持证上岗”的“证”还只是对岗前和在岗培训合格证书的要求,职级制中的职级认证并没有被充分注视并合理利用。加强选任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及时更新选任体制中的资格要求,是校长入职并保持持续专业发展的前提。

3.校长培训制度

在专业人员的全部职业生涯中,他们都要不断地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持续不断的专业教育(continuousprofessionaleducation,CPE)是促进他们形成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历程,这一过程包括专业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

(1)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的职能是使拟从业者全面了解职业领域内容,掌握从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加里·德斯勒认为,“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的过程”。它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技能以及团队建设技能,在培训过程中往往要贯穿强化雇员的献身精神的培训内容。

我国校长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可以从1992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7年,原国家教委《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等政策中得以体现。

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使校长接受岗前培训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小学校长,职前培训是指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拟任校长(包括部分新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它旨在提高其对校长职业的全面认识、对校长角色的全面把握、对校长权利与义务的全面了解以及在校长素质和能力要求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领导和管理能力。1994年,美国国家校长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Headteachers,SNAHT)邀请几所知名大学共同制定了“国家校长协会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合作项目”,该项目以教师培训机构(TeacherTrainingAgency,TTA)制定的校长职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拟入职校长(Preparingprincipal)、新入职校长(Newappointedprincipal)和在职校长(in—serviceprincipal)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开发了一系列职前和职后培训课程,极大地保障了校长的专业素质。1999年,中国香港成立了校长专业发展小组,并分别为拟任校长、新入职校长和在职校长拟订了专业发展活动。其中,对拟任校长的职前培训主要包含:①香港校长专业发展评估;②入职课程;③学校领袖发展课程延伸课程,同时拟任校长的职前培训也是其获取校长资格认证的重要条件。

入职培训能帮助校长更好地完成从教师或中层管理人员到校长的角色转变,在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并贯穿整个校长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998年,美国教师培训机构TTA制定了新的校长职业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Headteachers),根据它所描述的6类职业标准(sixstandards)和96项工作目标(96performanceobjectives),国家校长协会NAHT设计实施了较完备的校长在职培训项目,其中,以校长领导和管理顶目(Headteachers’LeadershipandManagementProgram,HEADLAMP)最为代表,该项目的实施为校长在职培训探寻了一种很好的模式。

中国香港校长在职培训以系统学习、实践学习为主。有系统的学习包括修读证书、文凭、学位课程,参加会议及研讨会、脱产训练课程等;实践学习包括领导及策划优质教育基金计划,校本改善计划等,撰写及发表教育论文,以分享知识及经验。在职培训还充分考虑了校长根据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评估和自己的需要而自行制定的培训需求,有力地促进了香港校长的专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在职培训分为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两种形式。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校长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是校长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指导下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另外,为提高校长专业培训的质量,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培训教师认证制度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尚待研究的项目。

由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组成的专业教育体系,是中小学校长获得专业知能、形成并巩固专业理念、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教育途径,高质量的校长培训体系是确保校长联合会专业素质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高质量的职前、职后为主体的校长培训制度,这个制度要使得校长的选拔、培养、校长入职和在职培训成为一个有机的终身教育的整体,使得校长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次,我们应该在校长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之间形成伙伴关系,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校长素质的有实际意义的提高;第三,为确保校长教育的质量,在建立资格证书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保证校长培训质量的校长培训评估机构,在确保校长培训机构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校长培训质量。

4.校长考核评价制度

对校长进行考核和评价一直是教育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的校长评价工作,虽然从关注到开始深入研究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但真正建立起比较完整而科学的校长评价制度的历史并不长。美国和英国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渐建立起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和德国还普遍使用“评估中心法”(AssessmentCenter)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评价,70年代,美国心理协会与全国中学校长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econdarySchoolPrincipals)共同对“评估中心法”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应用于对校长工作的评价。之后,一些研究者开发了“校长能力测试”法、“校长同事评价法”,旨在对校长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随着人们对校长职业及校长素质研究的深入,校长的职业标准逐渐被明确下来,1998年,美国教师培训机构(TTA)制定了以6大标准、96项行动目标为内容的全国校长职业标准,以此为参照,美国的校长评价体系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校长评价工作相对于教师评价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目前,我国仍以考核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在学年末进行,任期考核在任期届满前进行。但我国以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上,忽视了评价对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重“督”轻“导”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校长素质的提高,另外,校长评价机构除了包含教育行政部门外,还应吸收教研、科研等部门的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参加,充分发挥校长专业组织对校长评价的作用是提高评价质量及效果的主要因素。

评价的目的重在改善校长的工作,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信息,进而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教学效益。考核与评价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目前,我国针对学校及校长评估工作,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2月27日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校及其校长评估的目的、内容、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了规定。这是一项较为详细的评估工作的指导性纲要,重在对校外评估进行规范。因此,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与校内评价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评价的有效实施是完善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

5.校长晋升激励制度

在职业生涯中,职级晋升是激励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职业价值的有效方式。对于专业人员,追求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水平认可、获取不断提升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声誉,是专业人员追求专业发展的最直接目标。科学合理的职级晋升制度是专业人员自我专业评定和组织评定的参照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级别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套用机关行政级别,并享受相应的干部级别待遇,这种管理制度随着教育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不适应于校长队伍的建设,不适于校长作为专业的学校管理者的职业发展。

1993年,上海市针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建立了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目标,将校长的职级划分为五级十二等,详细制定了各等级校长的任职条件及评定的指标体系。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在借鉴上海校长职级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在区属中小学进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工作,该制度将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等级分为五级十等,将校长职级与办学实绩挂钩,进一步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校长队伍的科学、规范管理。

根据《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在上海和北京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试行校长职级制”,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提出“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至此,校长职级制作为校长考核、任用与校长职业生长的管理制度具有了法律效力。

根据加里·德斯勒的激励理论,对于管理人员,应实行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计划,而为了使管理人员更注重组织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应更偏重于长期激励;对于专业人员,在保证金钱激励的基础上,更应关注以满足他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建立的激励机制。

作为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的专业人员,对校长实施的激励计划应既注重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又注重从情感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中小学校长既是管理者,又是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专业人员,对校长的激励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特殊角色。由于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加之我国学校管理体制不具备学校股份,因此,校长职级工资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薪酬形式。对于中小学校长,为他们创造能发挥他们的专业才干、在办学领域内取得成就的各种条件,并对他们的成就给予及时的奖励也是校长激励体系的一部分;其次,以校长负责制为基础,在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党组织、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下,给校长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定学校事务也是对校长的激励;再次,由教育行政机关、校长专业组织为校长提供进行思想交流、探讨专业问题的机会,并帮助校长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使校长在专业组织和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有归属感,增加校长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也应是校长激励计划的一项内容;最后,及时、公正地对校长工作给予评价,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对校长的业绩给予肯定和奖励,满足校长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激励方式。

6.校长薪酬制度

职业是个体在社会中用以谋生的工作,职业的专业性又要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因此,获得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专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任何一个专业成熟度很高的职业,都有相当高的经济回报作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从业人员不断地致力于提高专业水准,建立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从而提高这一职业的权威性和社会地位。

合理的工资制度是激励校长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职业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工资收入虽然是所有激励手段中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心理学家们指出,人有各种需求,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可以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其中包括成就感、归属感、权力和自我实现。

长期以来,受校长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级别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享受相应的干部级别待遇。1989年以后,一些地区在任命学校干部时,虽然不再明确干部的级别,但住房、医疗等待遇仍按照任职学校原定的级别确定。校长的工资待遇一般都执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没有明确的专为校长设立的工资保障体系,专业能力、工作绩效不与薪酬体系挂钩,不利于调动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校长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办学实绩。

校长职级工资制的推行,使得校长的薪酬与校长的专业能力、工作业绩挂钩,合理地体现了“按岗定薪,按业绩定酬”的原则,校长的职级工资是与校长职级评定相配套的以校长岗位为主要特征的工资制度。上海的做法是职级工资由级等工资、基础工资和能绩工资三部分构成。级等工资是校长职级工资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校长职级的高低,校长按评定聘任的职级确定相应的级等工资,并随职级的变动进行调整。基础工资是中小学校长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发放的基本工资部分。基础工资由国家规定的职员职务等级工资(或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以及政府规定的随工资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等构成。这部分工资按现行的政策规定实行,并根据国家规定进行调整。能绩工资是校长职级工资中活的部分,能绩工资按校长级等工资和基础工资和的一定比例核定。职级工资制度的建立,使校长的职务、责任,能力、实绩与薪酬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校长工作的积极性。

一些没有实行校长职级制的地区,为了体现校长专业素质、办学绩效与收入相匹配的激励原则,对校长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职级津贴制,根据校长的任职年限、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校长个人成就以及群众、社会对校长的评价等作为确定校长津贴职级的考核因素。实行校长职级津贴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探索,它所形成的激励作用在于引导校长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依据这个流程建立的校长管理制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种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都会影响对校长这一重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因此,将目前还缺失的制度建立起来、将不完善的制度完善起来是当前校长管理工作的首要内容。

校长管理制度是一种外在制度,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接受政府的委托设计和确立的、并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强制执行的法规和条例,任何校长违反了这些制度,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校长的行为,可减少校长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和机会主义;用制度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可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并由此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应该说是制度主义思想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最直接的表现。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生数学基础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组织探究活动,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2、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网络探究

早在1995年,美国有一位教授就提出了网络探究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先出示一组算式:6÷3=2,60÷20=3,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都能及时评价,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有学生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我马上表扬他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但说得不够准确,鼓励他继续探索。不一会儿,他又高兴地举起了手,还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我又及时肯定他:“你真棒!但你说的只是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的情况,同学们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马上有学生回答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学生都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探究的热情大大提高,顺理成章地探究、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航模训练基础教育

内容提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航模是广州地区学校特别是小学开展时间比较长、参与度比较大的一个项目。由于小学生对于航模处于感兴趣的群体比较大,一般都比较容易发动和开展。但航模本身的设备多样性、材料的易损耗性却给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提高训练效果、优化活动形式,是提高训练成绩的必由之路。我校在航模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常态化、并且形成一定梯度的活动形式。现就小学里开展航模方面的有效训练结合我们的做法做简单的论述。

我校近3年以来,在科技竞赛特别是航模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计有市“2+1工程”遥控模型飞机团体一等奖、市第二届“威露士杯”青少年航空模型冠军赛小学组手掷模型飞机项团体一等奖、08年广州青少年航模比赛小学组二等奖。主管训练的黎东明老师也07、08连续两年被评为市航模优秀辅导员。现在学校在航模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常态化、并且形成一定梯度的活动形式。现就如何在小学里开展航模方面的有效训练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

1、注意以点带面,形成氛围;

由于航模训练等科技类训练,都离不开器材,器材的来源都要学生自行购买,所以开始时候学生都比较犹豫,这时候老师就要多想办法,一方面先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好处和得到什么样的提高,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你的训练活动当中来,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比较听话的特点,通过班主任的推荐,也比较容易容易招纳一部分学生。比如四年级某班,开始只有一两个学生报名参加,后来让班主任推荐几名,再通过一两次比赛,在升旗礼上进行颁奖,学生看到了回去一说开,后面就比较多学生也跟着报名进来学习。

2、发挥科技小社团的优势,形成合力;

我校在本学期通过组织科技小社团,固定在周二下午进行社团的活动。在活动中,老师有机结合比赛来进行航模方面的培训。每次均要求学生带齐工具、按时参加活动。

由于来参加的都是对科技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但大都比较好动,教师不但要求能教会学生自行拼装,以及求教会学生掌握实践放飞、利用风能等方面的技能,还要做好内容上趣味性、知识性上的平衡,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社团的活动,学生能够对参加航模制作及放飞的规范有了比较好的认识,都能比较配合老师开展相关的训练,也对插嘴、乱动器材等个人不良习惯有所改善。

3、注意渗透相关的航模知识;

小学生本身就对航模方面比较有兴趣,一说到可以自己动手拼装和进行户外放飞实践,一般都好兴奋的。但小学生兴趣持续性不强,对单一的某项训练容易厌烦,需要老师根据实际不断进行强化和调整。如果单单停留在为比赛而进行短期训练的层面上,学生就觉得没啥好学的,自然就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有次参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比赛,训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反复操作,提高熟练程度,后来该学生也取得了好成绩,不过比赛后他还跟我说到底收音机能收音的原理是什么,这个给我提醒了,学生关注的不仅是技能,还有原理的掌握,这个才能真正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才是激发他们不断尝试的动力。

4、适当指导,加强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参加航模训练的学生当中,相当部分是二三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比较认真,但动手能力稍弱,在涉及某些拼装操作比较慢和效果不理想。我特意安排高年级跟低年级一起坐,让他们带一带。老师适当可以帮一帮,比如粘超能胶水、嵌装泡沫等,其他都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在讲授时注意不要太快,将比较复杂的操作分解,尽量让全部学生跟上进度。

二、提高技能,师生共同提高

1、教师要与时俱进;

小学科技老师一般都是兼任的,对于航模知识都是边学边教的。活到老学到老,老师要对手掷飞机、遥控飞机、拼装飞机等航模要先行熟悉,包括先动手自己操作一下,还有查资料、学习遥控技能等,还有主动加入一些航模的QQ群、论坛等,力争提高自身素质,避免闭门造车,必要时还需要聘请校外的专家进行指导。

2、结合实际,定好位

每个学校情况不同,现在航模比赛项目较多,器材价格也相差好大,科技老师要给学生选择好训练的项目。好像十来块的泡沫弹射飞机,虽然拼装要求不高,但能够比较好地训练到学生辨别风向、风力,还可以锻炼学生修理器材的能力,是比较实用的一个项目。

3、让学生养成爱惜器材的习惯

虽说航模器材有些比较便宜的,但像其他学校那样专门拨一笔器材经费,这样训练不会有生命力。因为学校不可能每个学期都负担起航器材费用,所以我会通过发动学生自购器材,并且训练过程中有目的让学生养成严谨、不乱放飞的习惯,有效避免器材的随意损坏,减少不必要支出。

三、进行有效的模拟比赛

1、选好时间

航模比赛一般安排在上午,上午的风力、方向、风速等因素跟下午的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我一般安排学生下午制作、调整飞机以及训练放飞动作,逐个学生过关。周六日上午安排时间进行放飞实践。为了避免学生中暑,都要求学生必须戴帽子,多喝水,这样就比较好地防止学生因天气病倒而影响训练效果。

2、选好地点

由于比赛大多在室外的操场,我也要求学生一定不能在科技室内就放飞,第一容易造成器材损伤;第二学生会养成随意就放飞的习惯;第三对学生安全也不好。另外,我教会学生如何测风向,如何逆风下放飞。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学生除了学到了基本的航模知识技能外,还养成了良好的制作、放飞航模的习惯。

通过有效地开展训练,在学生掌握技能上、竞赛成绩上取得良好效果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导观念及行为的转变、课程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对山西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三方面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今后在教师培训方面应注重知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教师合作培训、教材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

要害词:小学;科学课程;教师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客观分析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教导观念的变化与小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情况及实施科学课程资源的完善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和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研究和探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对山西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了小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南部、中部、北部各取一个市,每一个市随机抽取参与课改的小学科学教师92名(女76名、男16名)。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委托当地教研人员亲自将问卷发放给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重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治理和处理。

由于参与科学课程的小学生尚小,此次调查只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教师教导观念及行为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编制,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进行呈现,为了深入而广泛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科学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课程实施环境

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整个科学课程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科学课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是保障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条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96%的教师称自己非常认识科学课程标准,58.69%的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只做了一般的了解,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4.35%的教师根本就不认识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开篇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基本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只有53.33%的教师认知到科学课程的这个最基本的理念。

教师素质是科学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他们需要有坚定的科学教导事业心,有较为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并具有必要的教导科学知识。对此我们调查了科学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发现:没有科学学科背景的教师竟然占到80.43%。在调查的所有科学课教师中,仅有41.30%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科学课程教学,而45.65%的教师同时代着数学、语文等其他课程。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科学教师没有科学知识背景;科学课程只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代着,这些没有科学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有近半数的教师感觉并不能胜任科学教学工作。最终导致84.78%的教师感觉此次课程改革中压力比以前大,因而不得不比以前更加努力,4.35%的教师感觉压力比以前大,但无法再做进一步的努力,仅有10.87%的教师感觉基本没有压力。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此次调查发现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并不能满足科学教师的教学要求,其中71.74%的教师反映教具不够,63.04%的教师反映实验条件跟不上,52.17%的教师反映多媒体条件跟不上,17.39%的教师反映其他硬件设施跟不上。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故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但此次调查中,仅6.67%的教师认为科学课程所需实验器材都能与教材要求相配套,51.11%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实验能配套,37.78%的教师认为只有少部分实验能配套,还有4.44%的教师认为几乎没有实验能配套。从中可以看到,由于学校教具、实验条件等硬件设施的缺乏,教师并不能按照课程设置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导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面对学校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面对校内资源不足的情况,43.48%的科学教师能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36.96%的教师会将这种现象反映给领导,同时自己努力去开发新的资源来解决问题,13.04%的教师采用自己想办法寻找资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仅6.52%的教师采用反映给领导而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消极等待的方法来应对。从中可以看到,多数教师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努力开发新的资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仅有少数教师利用消极等待的方法来解决。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教师面对资源不足时的解决措施,我们调查了当实验器材缺乏时教师的应对措施。结果显示,56.52%的教师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采取让学生看录像并结合教材讲授的方法来弥补,15.22%的教师尽量自己制作实验器材来弥补,15.22%的教师创造条件代换实验,8.70%的教师实行讲解实验的方法来替代实验教学,4.35%的教师采用先对实验做讲解,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来弥补。从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没有科学背景的弊端,他们抓不住实验的核心思想,对教材中呈现的实验不能灵活地变通、替代,从而不能很好地掌控教材中的教学思想。

校内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其常常性和便捷性,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在本次调查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工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是必要的,但仍有48.89%的教师认为没有条件进行该活动,4.44%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进行,11.11%的教师偶尔进行该活动,24.44%的教师有时会组织该活动,仅11.11%的教师有条件常常进行该活动。从中可以看到,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理想,更多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机会来利用这部分资源,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校外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和利用。

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科学教师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事实上,随着基础教导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演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导改革成败与否的要害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为此,学校在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抓好科学教师队伍的建造工作是最为要害的环节。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教导观念及行为的改变

教师的教导观念是指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师对教导以及教导工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这包括对教导功能、教导对象、教导过程、教导内容、教导评价、教师职业、教导法制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现代教导观念是科学教师素质的灵魂,是科学教师立教的根基,是转变其教导行为的先导,是顺利推行科学课程的前提。

1.学生观

随着教导功能的扩展,科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爱好、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导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导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导面向全体的思想。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科学课堂上只有47.83%的科学教师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差等生的仅占2.17%,19.57%的教师关注优等生,30.43%的教师关注中等生。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学到最新的教导观念,但对这些教导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简朴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此次调查通过了解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情况来窥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结果显示:除课堂讲授外,教师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主要有五种,其中以鼓励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自学为主要方式,占62.22%,其次是实地观察、考察、调查等,占48.89%。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86.9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爱好很高。他们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71.43%的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69.05%的教师会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69.05%的教师让学生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4.76%的教师采用其他方法,4.76%的教师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71.74%的教师采用做实验的方式来培养,65.22%的教师用分组讨论的方式,54.35%的教师通过搞活动来培养,28.26%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制作小作品来培养,4.35%的教师采用其他方式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展的需求,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导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41.30%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可见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抑制其顺利推行。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作文教学基础教育

①为了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和获得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理念,小学作文指导应更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在保护其鲜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技能指导,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较好地实现此目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一、作文内容的真实性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讲,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形成其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中,我们对待真实性的问题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一是我们比较偏重经历、体验的再现,忽略学生的想象力的表现,使其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与挫伤。因而我们在低年级练习学生看图说话或写文时,除了要求学生观察一幅、两幅、三幅或四幅图,让他们说一说或写一写图画展现的内容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选择,即让他们说一说或写一写看到图画后想到了什么。这种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的练习,既可以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并没有伤害对真实性的表达。目前,在新课标的导引下我省各级学校都加强了想象作文的指导与练习力度,但要加强研究与指导,以防胡思乱想,随意滥写之风的形成。笔者认为童话故事的改写、续写,科幻故事的改写、续写,梦境的再现,个人理想的描绘等,比较适合作为小学想象作文写作论文的练习类型,但写作前教师仍要作切实的指导,让学生从一定的现实基础及需求出发,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去进行大胆的想象。二是在经历、体验的再现练习中,往往不自觉的存在着一些伪真实的观念和做法,使学生的真实性表达受阻或变异。如表达内容的禁忌。低年级学生在叙写一次快乐游戏经历时,本有一段与雪山公主结婚的游戏,但是不敢写,害怕老师和同学笑话。这种现象比较隐蔽,一旦形成既难发现,又难帮助学生克服。因而必须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与写作练习中,就要肯定学生超常规(成人价值观)的理解与表达。灌输“吃喝玩乐”、“花鸟虫鱼”、“喜怒哀乐”等内容都可以大大方方地写进作文本。又如表达内容的程式化,这一现象目前仍较为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习作中,矫饰得完美的真实让人心痛。如学生每年都要出去春游、秋游或参观,回来后一般要写一篇简短日记,这一形式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老师对内容的要求上的矛盾。一方面老师要求学生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物、景,另一方面老师习惯以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导的成人价值进行评判。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触最深的往往是“玩的快乐”,但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他们只能按成人的价值进行选择写作。还有在我们看图说话或写文练习中常常用的一种形式也无形中使学生对真实性的表达产生了曲解。在图画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小男生和一个小女生,我们习惯给他们各取一个名字或叫学生给取,他们一般叫“小明、小丽或者别的小ХХ”。如此这般的反复练习,就会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对真实性掺进了虚构的杂质。使学生在记录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时,习惯加入虚构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常规的”与“时尚的”,年级越高越明显。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开“虚构”与“想象”,写实文章中的“想象”会给学生的成长插上漂亮的翅膀,而“虚构”则有碍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开辟自己的胸襟,对人类童年时代的美好想象不必禁忌;我们有必要多回忆童年,从儿童内心需求出发导引他们良性发展;我们有必要斟酌习以为常的做法,尽可能避免教导的负面影响。

二、练习形式的灵活、丰富与目标设置问题随着小学教研的展开,小学作文练习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有看图写话、生活日记,有课文故事续编、改编、缩编,还有儿歌、小诗的写作。所有这些形式的较胜利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儿童语言表达潜力的广大空间。其中有些形式的创新是值得提倡的。如非常传统的看图写话,除了用传统的展示形式外,老师们也尝试让学生自主剪图写话,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也加强了。续编、改编、缩编也有以上功能。儿歌和小诗的写作指导对于小学生,乃至中学生来说一直存在相称大的空白,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种形式,教师的直接讲解很难产生效应,较有效的方式是提供难度适宜、贴近学生生活的儿歌、小诗给他们模仿。由于现有的教材及阅读资料欠缺白话文的适合儿童阅读与模仿的小诗,因而需要教师的精心补充。诗的写作并不需要太多的生活阅历,只需画面印象、模糊的感知即可,小学生画面感已形成,思维跳跃感强,所受的语言语法约束少,适当地练习一下诗歌写作,是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养成的。生活日记成为了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主要的练习形式。对于这种传统形式,目前的指导与创新都显得不够。教师在指导完日记的基本写作格式之后,大多不再作详细的指导,只是选读一些优秀的习作,让学生自己领会。其实,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详细的形式和内容阶梯。如形式上从一段、两段到三段、四段……再到自由选择段落,内容上从记一件事到写一件事,再写两件事,然后写人……设置必要的难度阶梯,可以有效避免日记写作的无益重复练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日记形式的创新是大有可为的。有条件的学生或学校可把生活日记制成配图日记、配字连环画、幻灯片、配音纪录片……作文的练习不应是单一的,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比例的问题,对于小学作文的教学来讲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只作观念上的阐明。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书面写作的比例是偏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口头作文在本教学阶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口头作文的教学组织形式历来欠缺探讨;三是对考试效能的追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字词及书写本身会在较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口头作文则不存在这些障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而轻松的练习。当然口头作文的成效必须由较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保障。分组练习仍不失为较好的方法,既可以加强学生的交互学习,又可以弥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交往的不足。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注重与说话课(或口语交际课)区分开。

三、作文批改与素材积累的问题

小学生作文虽然多语法规则的错误,但往往非常活泼,有较多出乎意料的言词及句式组接方式,很多时侯会产生一种很独特的表达效果。如从严批改的话,必将体无完肤,使其语言失去活力,同时也会使学生无所是从,不利于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般来讲,只要能读懂意思,最初只改错别字,再改个别词与句子。至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小学生的跳跃性较强,不宜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修改,如若不然其语言就会失去稚爱之气。如一学生写到:“下课后,我约我的朋友蒋俐晴来我家玩。在半路上,我们遇上了天雨。下车时,天还下着雨。我们只有两把伞,一把很小的伞。……”其句与句之间的跳跃感是较明显的。假如我们改为“下课后,我约我的朋友蒋俐晴来我家玩。我们坐公共汽车回家,在半路上遇上了大雨。我们下车时,天还下着雨。我们只有两把伞,一把大伞,一把很小的伞。……”叙述是清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不少孩子气的可爱。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力也失去了一定的自信。现在较多教师接受了这一观点,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并不是红笔越多越好。但目前也有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教师的红笔是越来越少了,但家长的黑笔倒是越来越多;卷面上的作文是越来越漂亮,但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背作文,年级越高此现象越严峻。因而,在城市在条件比较好的小学,作文的修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以致每篇作文都要成为自己此类习作的达标精品。有好为人师的父母,一次次帮孩子构思,甚至提笔,也有为了孩子一次或二次过关胜利而被迫提笔上阵的父母。而苦于成绩排队的老师们,也被迫找到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最有效办法,指导学生怎样把自己精品习作运用到考试中。从松的作文批改原则,从长的教导评价标准,将使师生获得写作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小学作文的素材积累方式主要是抄录好词好句,这种提法可能导致盲目积累。有些学生只抄写新词新句,对所抄写的词句茫然不知;有些学生可能按老师的喜好抄录,虽懂意思,但欠缺感触。假如我们换一种提法:让学生抄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其效果就会不同。素材积累的自主性得到关注后,抄录的词句融入了自我的体验,才会变成活的词句为写作服务。同时积累素材的自主性加强后,有利于学生个性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可为将来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摘录是小学作文积累素材的另一种方式,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其盲目性主要是由于目的的随意性造成的。老师一般只是随意布置学生摘录,有时有内容的一定限制,有时没有。因而在学生的摘录本上,没有形成类的资料。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类的资料积累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生活社区,使之紧贴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其对生活的更强烈热情。这样摘录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其表达提供语言借鉴,而且从长远目标来看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专长,从而使其写作更具有个人特色。

四、关于标点符号的指导问题

目前小学生、初中学生,甚至高中生对标点符号的感知力都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对标点符号正误的过分强调;第二,对可规范的使用规则的实际写作练习不够。针对这两点小学生作文指导应强调:不同的标点符号的运用,其更多的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而不是正误或者对错的表达后果。如:小朋友要描写大笑声:“哈哈”,“哈哈”后面用不同的标点都可以,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哈哈……”表现的是一连串的笑声;“哈哈—”表现的是笑声的拖音;“哈哈!”表现的是简短两声有情感意味的笑声,可以是肯定的,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中性的情感。面对这种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不宜采用板滞的讲解,而宜用摹拟语言摹仿出各种标点所表现的笑声。这样学生既可以很容易地选择他要表达自己意思的标点符号,又可以切实地感触到标点符号表意的丰富性,加强其语感的灵敏性。当然,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主要要运用好的标点符号是“,”、“。”、“!”、“?”、“:”、“‘’”,尤其是前四种要运用好。一般来讲“,”、“。”的使用频率最高,它们往往是搭配在一起使用的,也是常常困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对标点精灵。对于逗号向句号的转换,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提倡学生多使用短句。如此做法既可以避免学生形成一逗到底的不良习惯,又可以减轻标点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不妨碍学生在逻辑思维发展较成熟的前提下,使用长句。“。”与“!”有时也会缠绕低年级学生。对于这两个标点符号的选择应取决于学生个体情感表达的特点及需要,教师不能轻易地作出“好”或者“坏”的评价,尤其要避免过多地对感叹号的强调运用,不然会对学生写作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产生不良导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教师要注重不要作歧异的引导。如有一道这样的选择测试题:谁知道(那、哪)座山种的是梨树?老师本意是要测试学生对“那”与“哪”的词义理解,但是由于句尾标点符号的丰富含义使学生无法选择,以至对问号这一标点的使用产生疑惑。标点的使用虽然是灵活的,但也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如:除了上引号外,其它标点不能顶格;某某说在最前面的标点格式(:“……”),某某说在中间的标点格式(“……”某某说,“……”),某某说在最后面的标点格式(“……”某某说。)。又如展示两个人之间的多次对话,可以使用省略的标点形式(“……”?“……”)。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格式是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尽早教给学生,只要进行适当的反复练习,学生并不难把握。当然教师的练习应紧贴学生的写作实践与生活实际。对标点符号的指导,既要具有宽容性,又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文虽无定法,但却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潜心研究,作文练习是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低年级写话练习基础教育

摘要利用学过的词语,进行扩词写话练习。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后写话练习。利用做过的游戏进行做后写话练习。利用学过的词串识字进行学后写话练习。利用课文的插图动画进行看后写话练习。

要害词写话练习

基础教导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觉。低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处在于语言、智力、思维逐步发展的要害时期。而语言的丰富,智力的发展,思维的拓展,为低年级学生的写话练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一、扩词写

小学低年级教学主要是以字、词积累为主。教师在练习学生写话时,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特点,利用低年级学生逐渐丰富的词语,及时进行写话练习。例如:“花”这个词,教师先让学生组词。学生可能组成:小花、花朵、鲜花等。教师则可以选取其中的“小花”一词,然后进行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扩词成句的练习。一片绿绿的草地,草地上开放着一朵红色的小花。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师:图上有什么?生:有草地,草地上开着一朵小花。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师:草地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知识特点,可以回答出多种答案。生:绿绿的、一望无边的……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观察。师:草地上开着一朵什么样的小花?生:一朵漂亮的(鲜艳的、漂亮的、)小花。师:小花的叶子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小花的花瓣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就会很轻松的写出一段描写植物的小文章来。

二、说后写

新课标中对小学生的说(口语交际)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出色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的讲述自己感爱好的见闻。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易于说和写。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丰富。教师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模仿一定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先练习说,然后再写出来。如:新课程标准苏教版二年语文上册练习四的口语交际《买文具》。对于买文具这样的事情学生并不生疏,但是,在买文具时怎样才能做到表达清晰、完整、详细,文明礼貌呢?这是教学的要害。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仿文具销售柜台的场景,由学生扮演售货员或学生,进行买卖文具的口语交际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指导学生注重观察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语气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先说话后写话,在指导写话练习时,注重写好人物的对话。不但要写好语言,更要写好表情、动作、语气等。通过练习,学生很快就会完成一个以通过人物对话写人的小短文。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组织学生开展“小故事会”、“小新闻会”、“最有趣的事”、“所见所闻”小演讲等说的活动。然后启发学生把所讲的故事、新闻、有趣的事写下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做后写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除了自己做游戏之外,学校也常常组织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话的素材。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做的游戏或者参加活动的经过或感触写下来。如:男同学喜欢溜溜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溜溜球的形状写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把溜溜球的玩法写出来。女同学喜欢玩跳绳,教师就指导她们把玩跳绳的经过心情写出来。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他们既认识又感爱好,所以他们喜欢写,也愿意写。

爱吃小食品是小学生的生活习惯,许多学生往往一吃了之。教师更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生活习惯,指导学生练习写话。如:鸡味圈这种小食品,学生比较喜欢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动视觉、感觉、知觉对鸡味圈这种小食品进行描写。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对小食品的外包装进行观察,让学生说说外包装有什么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小食品,颜色、形状、等特点,再让学生尝一尝小食品的味道、口感等。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做后写,写的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四、学后写

基础教导课程改革,在教材上重点体现了打好基础、减轻负担、培养习惯、便利教学、渗透思想这样的指导思想。非凡是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上,新增加了词串识字,这种识字方法是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洁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意义上又有紧密的联系。不但有利于学生积累词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苏教版二年级识字5,这一组词串是将有关冬天的特征及一些事物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的。四组词语分别表现了冬天气候的特点;植物过冬的特点;动物过冬的特点;体育活动特点。学生在学完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冬天”为题写一段话。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学生喜欢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人物、事件既认识又有自己的感触和想法。这些课文是学生练习写话难得的素材。例如:《狼和小羊》一课,这是学生喜欢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懂得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对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学生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各抒己见:假如我是小羊……狼扑向小羊之后……等。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出色的故事来。

五、看后写

现行的小学课本都配有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以及积累运用中的看图说话,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等都是小学生写话的好材料。在进行看图写话的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看整体――初步感知;看部分――分清主次;看顺序――理清思路;统领全图――展开想象。学生把握了看图的方法,教师鼓励他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就会把图中的内容有重点的、有条理的写下来。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动画片放给学生看。比如: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龟兔赛跑》。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之前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举行什么活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带着问题去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低年级写话练习还有许许多多的途径有待我们去探索,这里只是一点浅显的见解。低年级写话练习,为中年级的写段,高年级的写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基础教育

在一年多时间的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索,获得了不少直接的体验和认识,也碰到了一些困惑。现在我就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情况与老师们进行交流,以期形成共识,引起大家对科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索:

一是胜利的做法;

二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对今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胜利的做法

1、较全面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培训任务

根据我县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在积极探索中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活动,并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总体原则。

一年多来,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共组织了三次大型活动,组织起始年级科学课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逐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专题讲座、上研究课、用音像教材、听观摩课等形式对广大科学课教师进行示范、启发、引导。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市研训中央举办的科学教材培训以及教学研讨会活动,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同时,培训阵地前移,以乡镇为单元,倡导参与式培训,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以及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教学观摩等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本校、本人教导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诊断、评价,达到教师能解决教导教学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新教材培训,不少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科学课毕竟该怎么教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许多教师树立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观念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不难看出,科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衡量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的要害因素,在教材培训之初,我们就意识到要在教师的头脑中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观念的重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2009年暑期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第一届小学科学课程专家组成员的精心筹备下,全县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2009年春、秋分两次组织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进一步解读教材,分析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基础上,以课例引路,体验并理解科学,同时,通过录像资料让老师们聆听国家课程专家路培琦、郝京华等教授的讲座,观摩实验区优质课,还组织老师参加省、市教研部门举办的科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活动(我县参赛作品中,两位老师的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一名老师的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9月下旬,我们还选派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小学科学说课观摩学习。在这些活动中,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外地有益的经验,了解科学实验的信息,这样保证了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正常、有序地展开。通过各种活动,既提升了科学课教师的教导理念,又从实践层面予以示范,这为我们开展科学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科学课不能象过去那样教了。科学课要让学生去经历一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只有参加一个活动才能获得一份有意义的经历。而“经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又太重要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央。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导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寻常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观察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预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知道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学素养良莠不齐,区域不平衡

从我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反映出不少教师缺乏科学方面的知识,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理科背景,对于简朴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没有观察的积累,缺乏一般的常识。对于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与魔术,甚至与科学幻想的差别知之甚少,这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的。

2、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动脑动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从我们的课堂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如在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不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朴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包括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都欠缺,小组讨论、交流不敢大胆发言,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不敢质疑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动学习所致,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亟需加强。

3、科学课开展的条件有待改善。

我们普遍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各种设施、教学条件差的现象,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不少学校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基地,“工具箱”订不起,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了。大部分乡镇学校没有社区图书馆,更不用说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的设想,需要老师们付出巨大的艰辛。

4、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新课程与应试教导的冲突,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存在偏见,有些校长提出“以成绩论英雄”的口号,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成绩的要求,他们真正关心的仍旧是升学率。因而在配置专职教师上,在教学设施建造上,在经费投入上以总总借口让位于其他学科,把科学课看作是搭头课、是副科。

5、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不少学校班额过大。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少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严峻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我们教研部门还存在指导不力,下功夫不够,没有及时帮助老师们解决观念上的误区,工作中的困惑,以致老师们感到孤独无援,手足无措。

三、对今后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大科学中的常见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3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老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它需要的是现代复合型的教师。需要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纯熟。科学教师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奋进的正确引导。同时,也要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能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学生在活动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希望老师们要树立“两种精神”,加强“四种意识”,培养“六种能力”,即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导智慧和创新精神。要加强开辟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未来意识。要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组织指导课外实践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导科学研究能力。

(二)、千方百计建造好科学实验基地。

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使“动手做”能够真正落实,我们要多方争取政策,不仅使教学材料--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手册、光盘等一应俱全,还要建造适合科学课教学的实验室、科学园地以及科学教具设备。虽然这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理应多作一些工作,一方面请示领导取得一定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一方面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老师已做出了榜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制作教具、学具。虽然预备的时间是多一些,但我们在困难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路培琦老师说过“要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要通过我们的双手,建成一个象模象样的实验室。

(三)、探索大班教学与探究学习之间矛盾的出路所在

探究式教学一般适合小班进行,在大班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国外发达国家,一个班级通常只有20人左右,探究式教学很容易开展。而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另一方面政府却又在压缩教导成本,减少教师编制和班级数,造成班级人数过多,一个老师很难控制数十人以上的探究学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解决暂时的矛盾。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大班探究学习的一个有效变通。在小组内建立小组长负责制,让小组内部人员有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把一个大班化成一个个小的班级学习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有些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形式上,对科学的内涵体现不够,对科学的理解需要加强,尤其是科学性质的理解,这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一问题。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辍学管理基础教育

摘要:在我国对农村教导加大投资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仍旧十分严峻。农村教导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及教师观念落伍,教材编写偏难且不适应农村需要,是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大量辍学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硬件建造,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努力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导,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少年入学。

要害词:农村中小学;辍学;学校建造;教师观念;课程资源;职业教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教导问题关系到全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近两年国家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农村教导的投资,但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现象仍旧十分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对此原因及其社会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一、辍学现状及后果

近几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教导,旨在帮助尽可能多的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导,降低农村青少年辍学率。据东北师范大学自2009年开始至今,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等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已大大超过3%的国家标准。另据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导研究所所长袁桂林教授的调查,“当前农村义务教导突出的问题是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有的乡镇中学辍学率高达70%以上。在我国的东南、东北、华北、西南6个样本县逐乡镇调查后发现:有4个县农村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高于20%,最高的达到50.05%”。从全国来看,初中学生辍学率在10%以上的县确实为数不少,甚至有些乡镇小学辍学率达到50%以上。“2009年,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所占比例为13.71%;……而贵州和云南两地……文盲所占比例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43个百分点和8.41个百分点。”

如此高的辍学率与我国近年来的教导高投资形成的反差,令人担忧。从近期看,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大量十几岁的青少年游逛街头,出入网吧,接触一些不良东西,由于缺乏对事物的判定力,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而做出违法的事情。

两三年后,这批辍学青少年陆续地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谋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很多人在刚界法定婚龄或未到婚龄便匆匆步入婚姻。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农村青年生育年龄提前;下一代的教导质量无法保障;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离婚率的上升。

从国家发展来看,农村高辍学率必将产生一大批新型文盲,从而制约我国向现代化农业大国发展。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虽然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实际上也给我国的工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高精产业带来不容忽视的障碍。

二、高辍学率原因分析

农村青少年辍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因素。为此,国家近两年在农村采取了“两免一补”的政策,使很多因贫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大多数家长都有能力、也愿意让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导,经济困难并不是造成青少年辍学的主要原因。“据湖南省的调查,由于经济原因辍学的占42.5%,非经济原因占57.5%。”

上学难是农村辍学率高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急剧降低,入学儿童人数骤减。为减少经费开支,许多乡镇撤掉原来的村小,只在办事处或镇建有小学。在以丘陵、山地为主要地貌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小学生要走几十里地上学。为此,有些地区从小学三年级,甚至一年级开始采取寄宿制的方式让学生入学。学生们在生活上得不到家长照料,学习上也缺乏督促,致使成绩不理想,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辍学在家。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导观念落伍影响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受传统应试教导及“跳出农门”思想的影响,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总是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对成绩欠佳的学生动辄呵斥、打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学习不胜利,并最终使他们失去学习爱好。

农村学生辍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教材编写的不合理、不实用。调查表明,初二阶段是辍学学生最多的时期。究其原因,教材难度大,且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峻脱离,学生由于学业困难遭到教师的冷遇,这样在考虑到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学校就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导资源匮乏客观上也是造成学生流失的一个原因。由于自身经济相对落伍,地方政府没有足够财力支撑和促进基础教导的发展,资源的匮乏使课本成为农村的学生能够得到的唯一教导资源。在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业成绩无法达到家长或教师的预期效果并可能会遭到责难时,辍学成为他们逃避责罚的一种方式。

学校周边环境对农村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大多寄宿于学校,在缺少家长的监护、学校治理有困难、社会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的主要去处,以致一些学生荒废学业。此外,家长注重眼前的利益,教导投资大、见效慢,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也是农村学生辍学率高的相关因素。

三、解决办法

首先,让闲置已久的村小继承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年纪小的儿童就近入学。为了解决师资经费与学生人数偏少的矛盾,可以采用多年前混合编班的形式。譬如:让同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一个教室,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授课,同时采用灵活的学制方式,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小学教导,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按时或者稍晚一点毕业等等。

其次,培训现有教师是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最有效方式。在不能聘请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情况下,鼓励现有教师自我提高,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及教导理论学习。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让教师在降低辍学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鼓励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在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学校组织教师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当地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既易于让学生理解,又可以使学生感爱好,更能适应学生将来的生活需求。

第四,从初中开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导。“为了维持经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教导的分化与选择是必须的,这是因为经济系统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动力。”

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造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同样也急需现代新农村的新农民。既然绝大多数农村学生不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很多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导后,可能就要回家务农,那么教导就必须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就应当也必须把这一部分人的需要考虑在内。针对农村实际和当地实际,采用弹性学制的职业教导应当在农村学校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譬如,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种植方法,可以提高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学会一门或几门养殖技术,可以让学生将来从副业上获得收益,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学会一门技术,即使外出务工也可以加强他们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农副产品找到销售市场等等。

在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教导事业的大背景下,尽快解决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

从1世纪"1年代起!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确立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一直是世界各国教师教导发展的潮流%在我国!随着教导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基础教导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造必须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就成为我国教师教导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也有一些人士认为我国的小学教师不具备专业性!认为小学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专业化%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对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小学教导对象及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而造成的%在此有必要先对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作以下分析%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要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首先要弄清职业&专业&专业性和专业化这四个概念的区别%一般来说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3’4%专业*56789::;7<含有一种对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并有一种对其控制的意思%职业与专业的有着本质区别!(职业)的本质在于重复某一个行业的基本操作行为=并不需要过多的(心智)劳动+(专业)的本质却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因为从事专业化劳动的群体多为脑力劳动者=他们工作的对象复杂而多变=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从理论上说!教师职业具备(专业)基本标准或特征!(教师)应该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性,56789::;7<>?;:@.是从静态角度来描述!这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既包含了学科专业知识!又包括教导理论和教导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从综合性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大学生未必就能当好一名数学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

教师专业化则从动态的角度来描述!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这一含义应该包括三个层次A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34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发展!使之完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所以也有学者把教师专业化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早在1世纪/1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独是一种职业!并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似)%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尤其是对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认可!更加带有疑问%留有(谁都能当老师)&(小学老师就是孩子王)的说法%教导部师范教导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小学教师数量上不能满足需求时!教师队伍中难免有一部分人不合格!不称职+二是这一职业有一定的非凡性!教师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品行等诸方面的提高来体现!某个教师的直接教学效果难以定量确定!不易看到即现的成败效应%3/4所以!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或认为教师只能算作一个准专业的水平"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更不用说对于小学教师!他们轻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并不需多深"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小学教导"尽管我国教师的教导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还存在不少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身定位偏差

小学教师自身认为小学教导是很容易的事!其教导对象只不过是什么知识也没有的儿童"与大学中学教导相比!小学教师要求具有的学科知识是肤浅的!小学教师具有可替代性"这种观点!影响着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学历起点偏低

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在我国发育得不够成熟!专业性不够强!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当前国外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基本达到本科毕业以上的学历"我国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实际的教导教学能力更低"截止到"$$年!我国仍有%&’(的小学教师没有合格学历"全国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左右!而且其中许多人学得还不是小学教导专业"*%+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包括本体性专业知识$即现代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所任教学科的知识%条件性专业知识$即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教导理论和教导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扩展性专业知识$即教师自我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长期以来!中等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培养!过分强调&师范性’(忽视教导学方面的知识(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缺乏练习"

!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阻碍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及小学教导的发展"闻名教导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假如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后果将不堪设想"根据小学教导的对象!即,至"-岁的小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教导工作有其非凡性和复杂性!而这种非凡性和复杂性就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第一!小学生自我意识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更高"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外显性程度较高!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独立自主性差!对小学教师的依赖性更强"这些决定了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规范格外重要"

第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更高"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这时段的抽象思维还是与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教学技能技巧现代教导技术!以直观教学为主"非凡是对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要高于中学教师"

第三!小学生所具有的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要求小学教师更加通识通才"小学生发展程度低!发展方向不确定!这决定了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启蒙教导必须具有全面性"相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的知识面应更为广博"小学教导活动更为丰富!这也要求了小学教师要具有多才多艺!如音乐体育美育等方面都要知晓"

第四!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好动的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高的班级治理能力及组织能力"小学生的爱好发展个性发展相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更善于了解学生更善于启发诱导更善于个别教导!更加有耐心爱心等优良师德"

从以上几点分析可知!小学教师有其独特的职业特点!这些正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客观基础"与中学教师相比!对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要求更全面"在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教导理念下!根据小学教导本身的特点!我国的小学教师必须专业化"

"推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的途径

随着教导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凡是随着基础教导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小学教师的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导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发展教师教导!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小学教师也能像法官律师医生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

""构建一体化教导体系!实行专业化培养一体化的教师教导体系包括职前教导入职教导职后教导的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教导体系的结构重心已发生了转移!中等师范学校正逐渐被更高层次的师范院校所取代而表现出减少或消亡的态势"在今后的小学教师培养中将主要由高师来承担!建立师范大学与小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构建一体化的小学教师教导体系"这样可以打破原有教师教导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有利于从小学教师的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小学教师教导有利于优化小学教师资源

实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主要是由小学教导的非凡性决定的$要求小学教师所作的就是如何把丰富的知识有效传递给儿童"如何有效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等问题$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必须专业化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具有&宽基础%高素质%能力强%适应广这些特点"从而推进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改革小学教师教导课程"加强小学教导学科建造以往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即分科培养"教导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弱化"这样不利于教师专业化$通过改革小学教师教导课程"加强小学教导学科建造"可以推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可以在高等院校招收的专业中开设小学教导这门专业"建成一套独立的小学教导专业知识体系$这里的小学教导专业知识体系是小学教导学儿童心理学%小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儿童教导哲学小学教导科研方法等构成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一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对小学教导的各种问题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

!"构建完善的小学教师实习制度

教导实习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能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小学教导的对象又是小学儿童他们特有的天性让小学教导更具有实践性$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能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师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教导情境中去领悟教导事业的崇高与艰辛"感触教学活动的苦与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情感$""!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

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巩固和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专业动机是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教师从事教导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动机原于需求的满足"在物质生活需要难以满足的条件下"很难要求一个人形成高层次的动机$在我国"长期以来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在社会中仅仅只被称为&教书匠’$这必然阻碍了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在小学教师专业化建造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强%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推进小学教师

专业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导中"全面实施素质教导以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这种要求"小学教师专业化是一条很好的思路$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课题基础教育

记得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讲真话难的故事。由此,我想到近年来,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种种令人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是从某些高校专家或上级教科研部门分得一个或几个子课题,目的就是为了装点没人门面。似乎有了级别较高的立项课题,别人就会认为他们走上了“科研兴校”的道路,学校的品位就提高了。说到底,这样的大部分课题都没有研究自己的教导教学实践。二是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造假。无论实验方案、结题报告、研究成果还是佐证资料,通通都是东拼西凑抄来的,说的是永远正确的废话,很少有自己的思索。三是课题研究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研究周期快到了,于是大家一起动手,齐心协力,把只要能和该课题“沾一点亲,带一点故”的东西都往上靠。最后,加上专业化的装帧,成果不但“漂亮”,而且“丰硕”。常态教学与课题研究“两张皮”,严峻困扰着大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引领学校苛刻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的课题研究难道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导学院是全美最好的教导学院,近些年来,该学院投入极其雄厚的学术力量,开展“常态教学下的要害问题研究”,所谓“常态”,就是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导环境和教学状态。换句话说,课题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基层学校,在每一个教室里,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身上。“要害问题”要从课堂出发,从老师们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要害点出发,能带给教导教学比较深刻的影响。

世界是由问题构成的,学校也不例外。每一位老师整天都处于活生生的教导实践中,那里有最主要、最宝贵的问题资源。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的工作布满了挑战,让老师的智慧有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而能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教学常态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当然也是最要害的一步。

近年来,我们学校为了走好这要害的一步,每次预备课题研究前都要求大家把自己课堂教学或班级治理中的问题写出来。一周后,老师们反馈的信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相称一部分老师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一些老师问题琐碎,似乎到处都是问题;还有一部分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导教学常态下的问题。怎么办?我们觉得,引领老师抓住日常教导活动中司空见惯的某一个细节,留意课堂中无意生成的环节,记录自己亲历的教导现象,捕捉自己某一次思维的火花……这才是真正切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不久。五年级一位语文老师确立了“指导学生读作文批语”的研究问题,另一位班主任确立了“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与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立后,如何着手进行研究?我们觉得应该分三个步骤。

一是把问题上升为校本研究课题。创设“教师专家式研究”。长期以来,中小学搞课题研究,并没有自己的操作范式、评价范式,只是套用专家搞课题研究的那一套。一线老师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大量的“规范”的文字材料。但我们同时又感觉到要想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必须要有切实的计划,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但又不能走专家搞课题研究的路。于是,我们首先明确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要害问题就是课题,解决要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在此基础卜,我们形成了《甘露寺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制度》,从课题选择、立项,方案制订,过程治理,研究指导,结题评审,成果等方面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二是紧紧抓住与课题相关的教导教学实践进行研讨,设置“教师合作式研究”。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详细解决几个教导教学问题,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品质的提升。合作式研究,不但能使单个教师的问题和研究成果能够集体共享,而且强化了合作研讨共同成长的意识,对于培养团队精神也有很好的作用。实施中,课题组的组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三五人结成“志同道合组”;但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分配研究任务,如何商讨研究计划,如何交流研究进程,如何调解研究分歧,如何归纳研究规律,却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当课题组成员热情减退,研究问题出现瓶颈时,外聘专家与学校骨干就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群策群力。

三是把好由经验解决走向科学解决的隘口,进行“教师反思式研究”。反思总结是问题解决由经验解决向科学解决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一种深度反省。为了提高教师反思的可操作性,我们把反思分为两大类型:“群体反思”与“个体反思”。“群体反思”即课题组成员间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研讨交流;“个体反思”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开设论坛,定期确定反思研讨主题,要求教师参与相关专题的讨论交流,使老师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任何成员实现彼此间的经验交流,从而为老师们进行有效反思开辟新途径。

课题研究,为啥“里外不是人”

刘昌稳(临澧县舍口镇群主完小校长)

最先知道课题研究的事,还是评职称那会儿,那年头,不管自己的“硬件”如何齐全,因为没有参与课题研究,总逃脱不了落选的命运。从此,课题研究在我心里便占据了神圣地位,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课题研究的“研究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风起云涌,课题研究逐渐进入普通教师视野,此时的我,有幸走上校长岗位,想做一名研究员的愿望也日渐强烈,并暗地里做好了胜任课题研究的预备:通过业务自修,我带领教师系统学习了“教导与科研”等专业知识,把本班学生当做研究对象,中规中矩地开展了一项以《优化写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书写技能》为题的研究“实习”,从选题到制定研究方案,从资料收集到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过程我都一一“下了一次水”。

当捧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求上级给个“说法”时我才发觉,我的“成果”就像没被户籍部门注册的“黑市户口”。惆怅失落中我才醒悟,我离“真正的”课题研究还很遥远,以我现在的农村一线处境,我根本没机会沾着“真正的课题研究”的边。要命的是,近乎苛刻的课题研究资格审查给我们农村一线学校设置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申报立项”坎。

于是,无缘进入“真正课题研究”的我,心里不由暗暗生出一丝怨恨:“课题研究,你何时才能平易近人?”

然而,一名资深研究者的一次牢骚改变了我对课题研究的向往:“别看一个个活动案例、一本本厚厚的成果集整洁地摆在那里,那都是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一些东西。”“好端端的为什么要造车呢?”我不解地问。“课题治理部门下达的子课题,总是高高凌驾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上,在我们这里,研究与实践多数是两块皮。没有这些闭门造车,你的课题便结不了题,评不了奖。搞研究,无非就是捏造数据弄资料,生花妙笔写报告。”资深者如是说。“中霞学校搞课题大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门外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资深者再次摇头叹息。

我先前单知道课题研究是教师头上一道漂亮的光环,与多数农村教师一样,身为旁观者的我断然不知局内人还有诉不尽的研究烦恼:为了完成任务,迫不得以才做起了令人厌倦的“注水研究”。

课题研究,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导科研需要怎样的制度

娄小明(江苏省吴江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弗洛伊德传》中谈到了弗氏创办的“周三讨论会”,每月举行一次例会,主要由会员宣读自己的论文,大家再自由讨论。“讨论会”没有明确的制度(或者其制度是约定俗成的),会员可以参加也可以退出。这样的活动方式极其宽松,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诸如荣格等一批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

有这样一所省科研名校,早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学校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可教师们的积极性却非常高。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学校的制度已经十分完备了,可是教导科研却难以再掀起高潮。

也许把制度归结为教科研的“杀手”,有些不近“人情”。但因此把教科研脱离于制度的怀抱,更显得因噎废食。那么教导科研需要怎样的制度呢?

一、奖惩制度——不能窄化对科研意义的阐释“写一篇论文奖十元”。这样的激励措施已经是很普遍了。领导的初衷也没有错,“比起以前一分钱也不给总要好吧!”可有些老师看不上眼,“不就是十块钱吗?”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制度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有些老师理解为写论文就等于“赚外快”,是学校要我写的,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一种被逼无奈的心态。其实,一种制度除了激励的作用外,还有解释的功能。一种合理的制度,是你执行后能够明白这样做的原因的。据说,某学校有一项不明文的规定,垃圾是要用手拣起来的。看到其他人拣起你丢的垃圾,你好意思再丢吗?拣起其他人丢的垃圾,你还能不自觉地乱丢吗?这样的制度只要执行一次就够了。这种能够真正起到“阐释”作用的制度,才是一项好的制度。

二、标准线——不能僵化对教导科研的治理

某学校有这样一项制度,每个学期请假一次不扣全勤奖。结果,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些没请过假的老师纷纷请假,搞得领导焦头烂额。有的学校也有类似的科研制度,一个学期要上交多少篇论文,要参加多少次教科活动。结果大部分老师刚刚达标就罢手了,连某些一贯热心于教导科研的教师也以完成“产量”为标准。仿佛过“线”就会作废。这样的“标准线”现象降低了制度化治理的效率。看来科研制度是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作用又有促退的功能。假如过于强调行政命令,突出文本治理,往往弱化人的主动性。王阳明说:“今教章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制度建造也是一样,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灵的制度才是一种好制度。

三、速成化——不能弱化对科研内涵的构建

某些学校的教导科研制度体系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教科室人员职责的明确,奖惩措施的出台,课题治理制度的颁布,学校评课制度的推行……仿佛科研的大厦从此就安然无恙了。其实这种“速食”文化是难以被真正消化的,其原因是它缺失了一个成长的过程,脱离了一种现实基础。这样的制度建造没有经过集体的认同、组织的产生、案例的丰富这个过程,是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这样的制度建造是从上到下实施的,教师没有将它与教学生活联系起来,制度和实践还是里外两张“皮”。其实大自然也是一样,三五年成材的泡桐树木质疏松,二三十年成材的榉树木质细密,它们的用途也截然不同。当然教导科研制度并不是以时间论优劣的,但是它需要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调解的阶段。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数学体验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应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感悟数学的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体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能够不仅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验学习的应用。

1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2]《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同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x2+4x2+6x2=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的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很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天;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14×64)÷(13+14)。显然,第一种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认为第一种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3]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生阅读习惯基础教育

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作为一名倡导儿童大量阅读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参与各级有关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实验课题,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不断地积累、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开启学生阅读兴趣的必要条件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有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的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校的一位读书小博士在作文中所写的:“刚转到这所学校时,我感觉看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书“,橱窗里推荐的是好书,板报上介绍的是读书方法,走在楼廊里,迎接我的是读书的名人名言……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读书沙龙活动现场,溶入到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时,转学带来的陌生和恐惧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真的感谢书,它为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伙伴。”由此可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开启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提供优良的借阅场馆,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物质保障

有了读书的意识,学生想要读书,还要有舒适温馨、藏书丰富的借阅场馆作保证。因此,让图书馆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人文关怀和美感,有大量的好书可读就显得的尤其重要。在此方面,我校的一些做法可提供借鉴。我校图书馆名为“尔雅书院”,书院环境有着“三味书屋”的雅致,有着“百草园”的静谧,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有江南味道又具现代气息。现藏书一万八千余册,实行电子管理,借阅方便快捷,在场馆分区上突出人文关怀,低年级阅览区为孩子们铺设了绿绿的地毯,安装了漂亮可爱的卡通灯,读物以大量色彩明快、内容生动的国际经典绘本读物为主。中高阅览区集借阅与阅览课、阅读活动为一体,体现宽敞、开放的阅读空间。读物涉及文学科普、社科人文等各个领域,而且都是师生喜欢的优质图书。馆内的书籍定期更新。在借阅制度上尽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禁忌,让孩子们感觉做个读书人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这些努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物质保障。三、学生自身的快乐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的强化,让自身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的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因此,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为孩子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评选读书小博士等。并注意把握读书时机,将读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宽敞的读书平台,完善的奖励机制,可以使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的形成动力,逐步的培养起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四、给予队员充裕的读书时间,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必要举措

学生想读书,有书读,但没时间,读书还是一句空话,更别说形成习惯。为了保证学生有专门的阅读时间,使其阅读兴趣不断的得到满足,我们需要在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阅读时间。

开设图书馆阅读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大阅读,即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中、高年级每周半天,低年级每周两节课,连在一起在校图书馆进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把大阅读课列进课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课程纲要。大阅读课上,学生是绝对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拥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但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定要坚持做到“三抓”:一抓阅读指导。二抓读书笔记。三抓课中交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如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的长短,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倡议:春秋“晨光诵读二十分”、夏日“阳光午后好读书”,冬天“睡前温馨亲子读”。慢慢的,学生们就会知道,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还是有的。并会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表,不再为找不到时间阅读而苦恼。

五、阵地的开发利用,是巩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渠道

实践中,我们根据习惯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1.巧借广播站、板报等阵地,辟出读书专栏,对学生中的读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播报。2.发挥“广告时代”的海报作用,每个季节都隆重推出阅读海报栏,提出促读口号。3.定期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题开办家长学校。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浅析农村小学英语基础教育

摘 要: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感悟,根据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发展为分析点,来思考农村小学英语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1.农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佳。2.城乡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大。3.学生到中高年级后两极分化严重。我并且结合农村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来思考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基础教育;问题;改进

一、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有如下描述: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这句话我可以把它提炼四个简单的关键词:兴趣―习惯―技能―运用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及教学方法方面

1、教师并没有深刻领悟小学英语备课的意义,盲目解析小学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一味把“纯玩性”和“游戏性”教学放在首位。

2、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音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际性。无论是“纯玩”教学模式,还是“纯语法”教学模式,大部分的农村英语教师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虽然近几年,随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和扩充,大批的专业的年轻的师范毕业生投入到基础教育事业中来,但是这样的问题还是以一个很突出的大问题存在着。其具体体现和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1)语音教学存在缺失。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整个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英语是一门语言,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是读得起来听得懂。在小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不打下扎实的基础,单词的读音就会有问题,单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语音的缺失直接影响的是单词的记忆和积累,单词量有限,阅读和听力就困难重重,又何谈交际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呢。

(2)教学过程不严密,不注重课堂设计。首先重视就不到位,备课和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没有把语音教学作为重点,会或多或少的对语音教学轻描淡写甚至绕开,语音和单词环节就没有夯实学生的基础,后面句子,短文,话题交际的环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评价性练习和巩固性作业局限性大,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书写能力差的问题。

4、教学安排的方式和形式单一,下了三节课,教材内容讲授完就算结束了一周的英语教学活动。

(二)以上这些情况在学生身上直接呈现出的问题:

1、英语发音不准。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发音养成了习惯很难改正,最重要的是影响单词的记忆,句子的掌握。

2、语音、语句记忆能力差,即使创设了情景,学生也不能真实的表演和交际。

3、不懂得怎样去学习英语,没有系统的、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4、由于起始阶段对英语没有兴趣就丧失了自信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小学阶段英语基础语言综合能力差。

6、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形成了优而不精,差之甚差的局面。

7、升入初中后英语无从学起,恶性循环。

三、改进措施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1、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能遇时俱进。首先广大的的农村教师要在自身找不足,每节课,每个学期都要制定详细有效的教学计划,相对于教学过程自己遇到的问题,不要一带而过,无论是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与现今教学内容的差距,还是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都要虚心请教及时解决,争取完善。不断向名师学习,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以最完备的个人储备和教学状态站在讲台上开展教学活动。

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3、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认真的制定小学阶段的长期教学目标和计划,以及每一学期的学期教学目标和计划。多花一些心思来安排科学,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切实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学。真正运用好集体备课这个平台,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不短,总结好行之有效的方法。

4、全方位挖掘身边学习教学经验的渠道。多听身边老教师的课,积极参加学校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学习科学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其他教师的课堂管理方法;利用网络、电视、杂志等现代化多元化的媒体,观看全国各地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实录、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借鉴经验及方法的同时反思自己,提高自己;利用假期的时间,走访一些社会上民办的小学英语教学机构,听课学习,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学生初学英语的时候,哺之正确的方法,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所在,一味的“纯玩”与一味的“死记硬背”都是行不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段中最重要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方向都错了,在以后学习英语的道路上何谈到达正确的目的地。一个小学英语教师不应因为得不到社会正确的评价而忽略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尽不到自己应有的责任。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断努力去解决这些困难,这样才会得到提升和进步。小学英语教师更要加强自己读、说、听、写的能力,充分重视每个学生,不让他们在起始阶段就掉队。如果我们能把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弄好,我想对任何学生一生的英语学习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