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3 03:49:15 关键词: 信息资源 管理 管理论文

摘要:要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就必须提升个人的知识管理技能,不断接触各种个人网络资源管理工具以便分析选择最方便有效及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不断更新个人网络信息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实时更新自身观念看法以适应时代潮流。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而且还需要向专家、教师乃至社会层面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构建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未对图书馆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详细管理,并且对纸质图书、期刊等方面的信息只是简单地转化成电子文件进行信息存储。现代化、智能化图书馆要求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整个图书馆实行智能化管理,包括馆内的人与物。通过更为科学的管理、更为合理的数据存储和调用分析,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所具备的在线监测、指挥调度、统计决策等功能可以很好地满足图书馆这方面的需求。

2系统构建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解决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在这3方面的优点突出,现给出物联网技术下感知层技术的信息采集、数据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信息处理.

2.1基于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的信息采集

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实现新设备、新系统或新流程随时随地的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功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所捕获和追踪到的信息,如文献资料、数据资源、图书馆运行状态、用户需求等进行快速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所采用的IC卡和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仍可作为图书馆的一项信息采集技术,但目前所出现的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感知技术将逐步取代原有技术。射频识别通过在图书、纸质期刊上粘贴可以发送无线电讯号的传感器,进一步缩短了图书、期刊信息的录入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运行效率。

2.2基于物联网数据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

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尤为关键,它通过目前最为高速且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工具,使得用户端电子设备与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结合,实现数据信息的收集、储存,进而实现了图书信息的多方位交互和共享。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传输主要是在图书馆局域网基础上通过公用电话网、X.25、信息高速公路网等公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图书馆馆域的信息交换。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由平行、独立的信息传输技术发展到了信息融合,比如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技术的融合;电信、电视、计算机、卫星通信等通讯网络的融合。这些通讯技术的融合促使了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出现,即M2M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实时信息通讯。

2.3基于物联网高性能计算技术的信息处理

目前,高性能计算、普适计算、云计算已成为21世纪计算机运算研究与发展的重点之一,这种计算将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以服务租赁的方式向企业、团体及用户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服务。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支撑包括多种计算与通信技术、操作系统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性能计算、普适计算及云计算组成了物联网的运行计算环境。高性能计算技术的设计理念摆脱了传统自建信息系统计算的常用模式,势必将取代传统技术成为智能图书馆信息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比如,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特定的算法可以在海量信息数据中提取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物联网的分析和决策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对系统获取的信息根据特定规则进行信息推理,进而判断用户的真实意图,为物联网提供重要的信息。

3系统模型的构建

物联网技术是以需求为主要导向,以应用为最终目的的新兴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以数字化图书馆、智能化图书馆建筑等发展并日趋成熟的图书馆现有结构体系为基础,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渗透在图书馆各项工作当中,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导向,实现图书馆各项管理和服务功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包括4个层次:信息感知层、信息接入和传输层、信息智能处理层和系统服务应用层。这4个层次主要由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体系技术支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识别技术、普适计算、M2M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知识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关系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和信号处理技术、安全和隐私技术等。

3.1信息感知层

信息感知层主要包括RFID、传感器网络、遥感遥测、IC卡和条形码等相关技术。通过这些技术获取图书入库出库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信息、图书馆运行分析信息、图书馆用户个性服务信息等。比如:在新书入库时,通过在新书上粘贴包含本书具体信息的无线传感器,即可不用通过信息扫描直接进入库藏。在用户借阅时,根据用户本身所携带的无线传感器(借书卡),即可辨知借阅本书的具体用户。

3.2信息接入和传输层

信息接入和传输层主要包括M2M通讯网络、局域网、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等。该层主要获取由信息感知层提供的所有信息,并实时传输至信息智能处理层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比如:信息感知层获取了一本新书入库信息后,自动连接相关网络,将该图书信息包括书名、书号、出版时间、页数、作者等相关信息通过传输层自动传输给智能处理层。信息接入和传输层是信息感知层与信息智能处理层的桥梁和信息传递通道。

3.3信息智能处理层

信息智能处理层主要包括高性能计算、普适计算、云计算、智能技术、知识发现、微电子、高性能通讯技术等。该层主要是对由信息接入和传输层发送过来的所有信息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得出最终决策,并将该决策传输至系统服务应用层。比如该层同时收到如下信息:①最新购置的《简爱》图书存在质量问题,需要换货;②某用户发出借阅《简爱》一书请求;③《简爱》已入库30本。该信息智能处理层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根据信息发出用户权限权重,综合分析这3条信息,得出最终决策,即无法满足图书借阅人的需求,并报送至系统服务应用层。

3.4系统服务应用层

系统服务应用层主要包括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定制、个性化服务、期刊查询、专利查询、各领域专家查询等功能界面。该层主要建立系统与用户的交流沟通,将用户需求通过信息接入与传输层传输至信息智能处理层,同时将信息智能处理层所做出的决策实时反馈给用户。比如针对3.3中实例,智能处理层将所做出的“无法满足借阅人的需求”信息发送至系统服务应用层后,该层则向用户做出反馈:“尊敬的用户,图书馆暂时无法借阅《简爱》一书,请谅解”。

4系统服务模式的创新

4.1读者信息的方便获取和修改

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通过用户所持有的借书卡(无线电讯发射终端),自动获取进入图书馆的读者基本信息,包括读者姓名、年龄、班级、学号、曾借阅图书信息等。在用户提出修改用户信息时,系统根据用户所提修改内容,自动对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和保存,并告知用户保存成功。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通过RFID、传感器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读者信息获取和修改的效率。

4.2图书的快捷管理和精确定位查找

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员在图书上粘贴的无线电讯发射终端来录入图书信息,通过每层书架上无线电讯发射终端来精确定位图书所存放的位置,方便用户查找。比如:《简爱》一书进货后,将该书基本信息刻录至无线电讯发射终端,并将该终端粘贴至图书上。在该书进入书库时,信息即时被录入至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当该图书被放置在第二层第17排书架时,其具体位置信息被传输至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用户查找本书时,即可实时提供。

4.3信息资源的实时检索和查询

信息资源的实时检索和查询主要用于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读者对图书、期刊等信息的实时掌握。在读者发出图书、期刊、专利等信息查询请求后,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根据无线电讯发射终端实时确定图书具体存放位置,并将该位置即时提供至用户终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实时查看信息资源存储情况、是否饱和、是否缺货、具体需求量、最近借阅情况等,对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4.4馆藏信息的智能和推送

馆藏信息的智能和推送主要是建立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实时联系。智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信息推送和功能。系统通过信息推送平台,可将新入图书、用户定制图书到货通知、图书过期通知等信息推送至用户接收终端,如用户手机、微信、QQ上,以便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图书馆相关情况,同时为用户个性化定制提供帮助。

5结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其优势日益明显,它的信息动态可见性可测性、高分辨率的信息捕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该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所有功能的使用,进一步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吴志玮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图书馆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1)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繁多,涉及多种学科,同时承载这些资源的载体多种多样,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

(2)网络的出现一方面对信息提供了场所,使得信息的流通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又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信息的自由性和任意性,使得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作为图书馆在对信息资源管理时应该完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信息资源的质量.

(3)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存在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并迅速增长,网上信息资源正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有利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组织大多数是以人工方式进行,组织方法只适用于文本信息,且组织方式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随着网络的出现,提供了大量的非文本信息,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信息组织,实现自动化,改革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另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大多数信息用户未经图书馆专门训练,缺乏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和必要的检索信息的技能,传统高度专业、规范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信息组织透明化、易用化.

2对用户信息需求分析的挑战

信息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主体,离开了信息用户,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信息的价值也无法实现.随着网络介入人类生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随着信息经济的深入,各种信息之间的知识内容相互融合、交叉,再加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使信息用户不仅仅需要概括性的信息,而是需要大量、指向性很强的信息,增加对细小信息的需求.另外信息用户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需求向多样化发展.其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查找所有相关的信息,同时又确保查准率.这就要求图书馆建成大量的数据库和光盘库,将相关信息有效集合,以便读者信息检索.最后,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信息服务转向主动利用信息,信息需求心理发生变化.

3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挑战

目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可以同WWW服务、FTP服务、BBS服务、E-mail服务等.但在信息资源类型繁多、数量庞大的背景下,这些服务模式还是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拓展

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减轻经费缺乏对图书馆造成的压力,通过实现网内成员馆的资源共享来改善图书馆服务.围绕这一基本目的,其主要功能应从以下六方面拓展.

(1)管理功能在规划和建设初期,网络管理功能可能不会受到足够重视.随着市场上网络向纵深发展,管理功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为管理不善,网络无法维持下去,面临“夭折”的危险局面.管理功能包括控制和评价网络正常运作的一系列活动,如经费预算、结算、网络成员馆协作、科学决策、网上反应速度和资源管理等.图书馆网络同其他网络一样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只有不断发挥它的价值才有生命力.国家各级政府可以在建网初期投入经费支持,只有见到较好的效益,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和用户,加上科学管理,网络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再获得经费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保持网络正常运作.

(2)共享功能共同建立网上成员馆的书目数据库,用户可方便地查询网内所有书目资源.如美国俄亥俄学院协会成立了OCLC(当时为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现改名为国际电脑图书馆中心).OCLC从当初的俄亥俄州的49个成员图书馆网络发展到今天覆盖全球的国际性网络组织,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书目网,其数据库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联机联合书目数据库.我省的图书馆由于经费的限制,不可能与OCLC连接,是否能建立地区性书目网组织,使本省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资源达到共享,是值得探索的.

(3)馆际互借功能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其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与成员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各馆通过网络预约功能、公告栏、电子函件、实现实时的馆际互借.网络使长期的信息壁垒土崩瓦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合作采购与编目功能合作采购能节省经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各自需要确定采购的范围、品种.在一个图书馆网中采取集中式共享编目,用户在各自终端或局域网上连通网络中心实现联机编目.

(5)联机检索与通信功能能够通过图书馆网查询各种数据库信息,可以从题名、作者、主题、关键词等途径检索.在INTERNET网上用全球图文超文本查询工具(WWW),菜单工具(GOPHER),WAIS等工具开展网络信息检索等服务.电子信息可从网上联机检索到网上传输一气呵成.采用邮政、电话、网络通信手段把传统的图书馆网联系起来,组成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现代通信技术加上计算机网形成了远程通信网络,能够实现图书馆网间电子邮件、远程查询、远程登录和信息传输等服务.

(6)教育功能图书馆网可以与教育网互连,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教育功能,开展继续教育、教育培训、计算机辅助教育、新闻时事、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等活动.网络绝不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硬件”,它还有着复杂的“软”内涵.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把区域、跨区域和跨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通过通讯线路连接,形成图书馆的广域网.这种广域网是开放性的,除了各子系统之间可以互访外,还可以同其他的网络互联.通过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或信息群岛,通过网络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的信息行业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互连共建,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尚处在酝酿阶段,各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定规模的机读目录数据库,有一部分自动化图书馆已与INTERNET相联接.但始终没能摆脱“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图书馆一直追求的资源共享和提供广泛的社会化信息的目标难以彻底真正地实现.其问题的关键就是网络化的匮乏.而当今图书馆经费不足,信息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单个图书馆已很难应付这种局面,图书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和共享书目数据、文献资料、技术和硬件等资源,利用社会化通信技术完成预定的合作任务是图书馆事业的一种高度组织形式.网络化应成为图书馆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与关键,也应该成为图书馆界人士所追寻的目标.

四、总结

随着“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没有墙的图书馆”这些概念和实体的形成,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划分已不可拘泥于以印刷型与非书资料通称,而应以电子信息和非电子信息两大类来划分.在社会日趋走向信息化的环境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开发逐步深入,从以揭示一次文献为主的书目电子化走向文献原文的电子化,图书馆自动化正从文献的业务管理走向文献开发的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网络的建设与功能的拓展日显重要.因此,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优化网络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作者:徐茹倩 章洪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信息资源管理能为企业营销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支持,并成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成功运行的重要手段。

本文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营销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竞争基础和竞争形象,使企业的营销业务拓展到全球。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的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的竞争情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较量。企业信息化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实现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优化利用,并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营销中具重要作用,成为企业运行电子商务中快速反应、正确决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电子商务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贸易活动中商务文件、货币甚至商品的流动,通过Internet以网络信息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商务空间。网络信息流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使任何一个企业的商务活动范围都可以扩展到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营销率。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主要是指企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提高企业宣传商品、分析目标市场、决策支持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能力。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不仅制约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也决定了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发挥与创造。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主要是:a•借助安全的信息网络,保证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信息进入企业的营销活动中;b•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采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c•树立信息资源是战略性资源的观念,设置信息资源管理者的合理地位;d•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有关收集、加工、传递营销信息及产生决策信息的科学方法;e•接受政府有关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指导,保障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运营;f•寻求社会提供技术与商务等方面的支持,降低电子商务活动中来自信息网络、信息设备、交易人员及不法分子的威胁;g•为所有企业职员提供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具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人才等条件,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并消除商务信息安全隐患、减少商务信息冗余,增强企业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的内外部信息能力以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益。

2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管理的层次

电子商务是通过Internet进行的多项商务信息活动,包括网络广告、网络交易、网络支付、网络服务、网络信息交流等。Internet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交易手段,而且实现了企业在网上同任意地区的任何客户直接进行咨询、洽谈、订购和签约,并在金融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种信息活动必须实施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安全正常运行。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是由营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商务信息活动管理三者组成的统一体。

a•营销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递,形成各种商务信息和决策信息,并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既定目标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b•信息系统管理是指对涉及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系统要素(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地计划、集成、控制,保证实现营销信息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满足企业内外部对各类营销信息需求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

c•商务信息活动管理是指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类环境要素(人员、政策法规、营销策略等)进行综合性规划、协调、指导,以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营,最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目标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内容。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明确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将有助于制定和落实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措施、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交流、改善企业营销信息利用率、提高电子商务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创立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和竞争优势。

3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要保证信息资源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否则,将导致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隐患等问题。因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应是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战略型的综合管理模式。

3•1技术管理模式技术管理模式是保证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应用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采用信息网络和多种信息系统来保证各类营销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并产生有效的决策信息;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等措施,增强营销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2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合理配置信息资源,评估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成本,确定信息商品价格,预测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预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研究竞争对手,了解商贸政策等。

c•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是完善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环境,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正常运营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企业信息人才的配备、规划电子商务的信息战略、制定信息政策保证信息资源(营销信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益、利用信息法律解决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将紧密围绕营销信息来组织实施。企业采用信息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在安全的信息环境中加快信息的传递、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控制信息环境、促进信息利用与信息输出同步发展,有效地进行信息战略控制;筛选、分析信息,支持竞争战略的制定。

4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营销途径,它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全球性的贸易环境,而且促进了企业营销向异地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施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完善的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环境,将直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4•1创立Interanet和Extranet通过Interanet实时连通企业内部单位,加强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借助Extranet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并阻挡非授权用户使用或窃取企业重要信息,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4•2建设信息系统如事物处理系统、知识工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高层主管支持系统等。企业依靠信息系统,实现对决策、控制、操作、分析问题和创造新产品及其服务所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反馈,以保证企业在电子商务中通过信息系统获取最大效益。

4•3普及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和决策等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程度;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宏观信息、产品流通信息和价格信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安全的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电子安全交易认证、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信息技术,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4•4开发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内、外部信息,如政策法规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客户信息、行业信息等。企业要依靠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工和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以合理配置企业各种资源,杜绝浪费、节约资金、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速大容量的外部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系统,制订合理的产品价格,缩短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周期,调整生产任务和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采集的各种信息应及时进行存储、加工、分析、预测,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4•5设置首席信息经理(CIO)CIO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实施信息资源管理计划的规划者和指导者。CIO主管企业的信息中心,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建设和维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渠道的顺利畅通,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参与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4•6增强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为保证电子商务的运营,企业需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数据处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以帮助企业决策者筛选、分析信息,支持竞争战略的制定。同时应对企业员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企业员工具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手段,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并最终形成企业信息文化氛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7规划信息战略企业的信息战略要关注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重视信息资源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明确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是企业的公有财产,除因道德、法律和商业机密等特殊原因的限制,企业范围内信息资源的使用应是自由和方便的;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信息责任,监督和保证企业部门和员工在信息的处理、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必须与国家、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相一致。

4•8颁布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政策法规是指保证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正常运作,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条例、法令等。信息政策法规是企业实施、控制和协调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企业采用信息政策法规调动和约束各方行为,协调电子商务各参与方的利益,确保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人事档案以人为本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世界人权宣言》就曾确认:人人有权享有通过任何媒体寻求、接受、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公民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知情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外延在不断扩大,“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

一、汤国基档案事件

汤国基,知名青年作家,在海内外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1983年毕业于湖南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在那个急需人才的年代,汤国基并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是多次被拒绝。20多年来,汤国基一直以自由撰稿为生,没有正式的工作单位。2002年12月3日下午,汤国基突然接到了由宁乡县教育局安排挂靠的单位——东湖塘初级中学的电话,要他“赶快回宁乡办理精神残疾手续,以应付再就业政策的检查”。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有人以组织的名义认定他是“一个精神病人”。2003年6月,一位正直人士向他住所的信箱里投进了三份复印件:处分决定、毕业鉴定和精神病司法医学鉴定书。

此时,汤国基才最终明白自己20多年来找不到工作、谈不到对象、处处碰壁的原因。那就是他曾经得罪过的班主任,在他的档案里明明白白地写到:“该生平时很少参加政治活动,经常不请假旷课,胸襟狭窄,多疑善嫉,经常扬言报复杀人——有时精神有反常现象。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宜担任教学工作”等评语。而此前,汤国基对此却一无所知。

汤国基档案事件揭示了传统人事档案制度真实记录功能的部分丧失,表明了现行人事档案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制度剥夺了公民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违背了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造成了现有人事档案制度社会公信力的不足。因此,我国人事档案制度应该进行合理地改革,人事档案信息应该适当地公开,从而使人事档案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二、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知悉、获取官方或非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编辑肯特?库柏在1945年首次提出的。二战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确认了此项权利。在许多国际法中,知情权都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权利,是先于法定权利而存在的社会道德与习惯权利。《世界人权宣言》就曾确认:人人有权享有通过任何媒体寻求、接受、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公民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知情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外延在不断扩大,“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

2、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中虽然没有对公民知情权的明确规定,但不等于说我国公民就没有知情权。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条规定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肯定了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通过“权利推定”可以肯定,我国公民享有知情权。所以说,知情权在我国宪法中不是没有规定,而是被作为一种隐含权利体现在宪法中。因此我国公民对自己的档案信息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可以将人事档案信息向本人有条件地开放。

3、国际经验

在美国,所有任职或离职的雇员都可以在正常工作日。出于合理的要求,申请查阅本人的人事档案(鉴定、考核、录用等材料除外),档案保管部门必须为查阅者提供免费的影印件。如果档案保管部门拒绝雇员查阅档案的合理要求,雇员可以向法庭或者有关部门申请法律援助。如果雇员对人事档案的部分内容产生质疑,可以向主管部门提出,如判定确实有错误,可将其剔除或由本人提交一份澄清事实的备忘录,放人人事档案中。非本单位的其他利用者,在证实确实需要查阅雇员档案时,也可向法院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以被授权人的身份查阅人事档案。

4、现实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的扩大与市民社会的成形,原有人事档案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要求,成为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2005年7月,陈潭博士主持的人事档案制度研究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9%的受访者看到过自己的档案,而有8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应该有看到自己档案的权利。有45%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亟需改革,而有8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公民的呼吁和无视应该引起档案界的高度重视。

此外,“汤国基档案事件”只是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一个事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有许许多多与他有着相似遭遇的人们。正如汤国基在其申诉书中写的:“我希望我20多年的遭遇,也能促使党和政府痛下决心,果断地废除人事档案的填写由一两个人暗箱操作,自己的档案自己不能看的罪恶制度,建立起公正,公开,便于监督,可以申诉的新的档案制度,以保障每一个公民对于自己的档案的知情权,从而杜绝重演一句错误的评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的悲剧。”

三、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对策

人事档案信息公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档案部门等多个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始终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开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具备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练掌握人事档案管理知识,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回答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信息公开咨询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

组织、人事、劳动、档案等部门应全力营造公民对自己人事档案知情权的舆论氛围,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管理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激发他们利用档案的热情;应打破公民对人事档案的神秘感和陌生感,使公民认识到只要履行一定的手续就可以了解本人人事档案的内容,并利用人事档案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法律法规中,关于档案公开利用的条款大多是在上个世纪制定实施的。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人们的档案意识,这些条款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等方面考虑不多。例如1991年中组部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就明确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这一规定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

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档案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民对自己的人事档案享有知情权,可以合法地查阅自己的人事档案,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权;应该根据新形势下人才频繁流动的现实,重新制订收集范围、保密期限、秘密等级等方面的规范;应该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应当保密却公开的有关责任人,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设立举报箱、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成立监督检查小组等方式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监督。

3、转变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改革旧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对人事档案进行社会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工作交给拟建或已有的社会中介机构——人事事务所、人才交流中心、公民文件中心等等,让公共权力机构、公共事业单位与公共雇员“袖手旁观”,从而实现社会的“人事”和公共管理功能。

我国应该借鉴外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应该规范人事档案工作、严肃人事档案内容,杜绝因人事档案产生的种种失范现象,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放、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服务。打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及所有制的限制,推动人力资源由“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满足人才流动过程中对人事档案的需要。

综上所述,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享有知情权,人事档案信息应该有条件地公开。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方便公民利用档案,还有利于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的监督,使人事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虚拟企业内涵

虚拟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结成的动态联盟。美国的耐克(Nike)、康柏(Compag)等公司是虚拟化运作的典型代表。

下面将众多研究者关于虚拟企业的几种典型的定义列举如下:

定义一:(虚拟企业)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连接消费者、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任何一种新的、广泛的组织间的形式。

定义二:虚拟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建立的临时网络,它通过信息技术相互连接,以实现技术共享、费用分摊或进入对方市场。

定义三:虚拟组织是为了迎合明确的市场机遇或预期的市场机遇而产生的由各种企业形成的企业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定义四:虚拟企业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而存在的一种临时网络,目的是实现技能和资源的共享、成本的分摊和利益的分享,来积极地回应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机遇,以实现更高的经营目标。

定义五:虚拟企业是一种临时或持久的,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来自不同企业或实体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组成的集合,依靠电子网络技术的连接来完成生产。

定义六:虚拟企业在物质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它仅在电子网络中以伙伴关系的形式存在,其具有模糊的商业组织形式,仅为抓住市场机遇而存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对虚拟企业认识主要分歧在于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一致的。例如:定义一、二、三强调虚拟企业的形式特征,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而定义四到六则侧重虚拟企业的技术特点。虽然我们很难从这些定义中得出虚拟企业是什么的准确回答,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构成虚拟企业的基本特征,以便我们清楚地界定虚拟企业的本质内涵。

2.虚拟企业特点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作方式合作化,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强大、完整的功能,以任务和目标为中心,一旦目标实现、任务完成,则自行解散。(2)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因为虚拟企业是根据某种市场机会构建的跨越组织内外边界的企业网络,所以它变传统的刚性直线式组织为柔性扁平式组织,变静态结构为动态结构,使企业联盟对于市场信息的反馈更为灵敏。(3)以彼此的合作和信任为基础,虚拟企业变传统企业间的输赢关系为双赢或多赢关系,其成员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利益以及作为保障其利益目标实现的措施:协议和合约。虚拟企业的灵魂是合作,而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3.虚拟企业原理,运作过程

BauerandKoszegi(2001)认为,虚拟企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在法律上独立的公司形成的暂时性的、松散的网络。它可以通过结合各个公司的核心能力面对一些特殊的商业机遇,使价值增值过程最优化。

由于虚拟企业运作方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导致其各成员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能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大的利益是它们参与虚拟企业的主要原因,这就使得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虚拟企业中途解体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双赢原则,即保证参与方获取利益时不以其他参与方利益损失为前提;二是风险匹配原则,做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投资匹配原则,即收益分配应与虚拟企业建立之初和运作过程中各成员企业付出的投入相匹配;四是满意度决策原则,即利益分配方案由众多成员企业群体决策,不断改变满意度,寻求最佳方案;五是科学分配原则,即以科学的合作利益分配理论为基础,而不是完全凭主观判断。

现实中,众多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表明其合作关系至少是相对稳定的。往往将这种稳定性归之于共同远景、相互信任这些概念之上。但是在经济学视野中,合作双方是否有诚意或有多大的诚意不是一个人性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那种缺乏个人理性基础的合作关系或者说相互信任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无法将稳定持续下去。换句话说,虚拟企业松散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背后必定存在着基于利益得失比较的机制。虽然普若斯(1998)认为,虚拟企业的组成和运作并不简单,虚拟企业的一些优势也带来了最为明显的合作上的困难,但本文在合作经济学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认为稳定的虚拟企业合作关系恰恰建立在区别于一般实体组织的特点之上。

虚拟企业的伙伴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按照普若斯(1998)的看法,合作带来的利益主要有:共享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为顾客提供一个独立公司无法做到的服务,从而抓住一些市场机遇;通过并行工程缩短“观念———现金”的时间;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规模经济的统一。实现这些利益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选择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伙伴的选择一定要基于利益的标准,合作利益的大小自然会影响合作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企业如想参与到虚拟企业合作网络中,它要走的第一步是定义自身专长的功能,并成为较为单一的核心性单元组织。在参与到合作网络中后,结合其他的企业功能,共同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因此,虚拟企业合作时,专业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相互利用会产生出更大的价值,这说明虚拟企业是更深入分工层次上更广泛合作的产物。这种分工是企业能力上的分工,这就决定了每个参与的个体企业的努力程度对合作组织的总体绩效影响非常大,个体间的依赖性更强。

虚拟企业是以机会为基础的动态联盟,与一般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不同,建立虚拟企业是为了抓住经营机会,目标达到后虚拟企业就应被解散,这样才能发挥虚拟企业的速度优势。对于虚拟企业中每个合作伙伴来说,由于其不能单独给消费者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与外部的合作在组织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合作的长期性,但对于某个具体的合作伙伴来说,合作关系又是暂时的,是以市场机会为存在基础的。当机会消失后,伙伴关系就会解散,下一次机会来临时,以往的合作伙伴能否再聚在一起,却是不确定的,这是合作关系的暂时性。

实践中的虚拟企业是在企业能力层次上的分工,一般有明文契约确定关系和指导行动。然而,在这个急剧变化、高度分工的社会中,由于人类固有的有限理性,个人乃至单个组织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于社会总体的信息量总是越来越少,契约总是不完全的,事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事前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往往难以对应。由于缺少标准,来自第三方的判断就不能合乎真相,造成了第三方执行的困难。同理,由于信息的缺乏,加上空间的距离,合作者之间的相互监督也不可能充分,而虚拟企业本身没有产权关系做纽带,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委托人作为监督人出现。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虚拟企业协议的执行只能是依靠利益的自我力量。

虚拟企业兴起的背景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中的广泛应用。ChristianScholzc(2000)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虚拟企业的三个特征之一,应用信息技术使虚拟企业合作的视野可以放大到全球。由于技术的约束,传统的合作组织大部分都是面对面的合作,而伙伴的选择面比较窄,沟通也是面对面的,因此,在虚拟企业的合作中,享受了较宽的选择面之后,如何进行沟通就是一个新的课题。

从表面上看,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实证的研究却发现情况相反。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企业间的合作更多表现为隐含契约,监督总是不足,第三方执行也有其固有的困难。因此,BalosandBrynjolfsson(1997)指出,虚拟企业合作激励的重要性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上升。这样,将合作伙伴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合作伙伴事后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对各方有一个更强的激励。这就决定了观察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数量总有一定的范围。

第二章: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1.信息资源基本概念

信息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决定因素,获取信息成为个人和组织的基本生存方式。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在2004年、2005年两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即“34号”文件)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资源的获取则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信息资源的研究对象

信息资源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产生和使用的信息的总和。它既包括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信息,也包括与各经济社会活动相关的信息。信息资源超越了传统沿用的文献、情报、知识、数据等概念。从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看,信息资源具有文字、数值、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存在形式。从信息表达的内容看,信息资源既包括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等社会人文信息,也包括空间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动植物物种信息以及人类遗传信息等自然信息。

3.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无论是人、生态系统,还是技术和企业,在各自的生命周期内,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败的不同过程。信息同样有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信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个循环,经过收集、复制、访问、迁移、删除等多个步骤,最终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周而复始。数据刚生成时,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这个阶段的数据被频繁使用,需要昂贵的存储技术和方式来保护数据。如RAID磁盘、复制、定时拷贝、多级备份等等。随着数据“年龄”的增长,访问频率逐步降低。这时候,应该将这类数据从昂贵的磁盘迁移到较为便宜的存储设备上,不必再进行磁盘卷以及保留几份数据快照等。最后,当数据“老化”到不再被访问时,就要考虑将其删除或迁移,采用最便宜、最安全的存储方式,方便需要时的调用。这就是信息所经历的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只有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为了让信息更好地有序地流动,就要对它进行必要的管理,于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LifecycleManagement,ILM)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不是一个新的存储解决方案,也不是某个硬件或软件产品,而是评估和管理信息的存储方式,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贯穿信息整个生命对其进行管理,从创建和使用到归档和处理。ILM理念的推出基于数据的使用频率,以及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Legato公司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7个阶段,包括了数据从产生直至灭亡的全部过程。具体为:业务需求、采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镜像、共享、迁移/归档、删除。

由于是一个“周期”的管理,因此,在这个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产品来满足需求,包括系统咨询、信息采集、数据保护、迁移、归档等等产品。在一定的时期,用户可能只会应用到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但是,把整个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ILM的核心是理解信息在其不同生命阶段中的不同价值,以适当的方式存储适当的数据,从而帮助信息中心从战略高度来管理信息。从管理设备的角度出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总监)会不切实际地期望不断降低存储费用,同时要求高性能。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可用的磁盘容量不断减少,企业不得不无计划、被动地增加存储,导致系统环境越来越复杂,难以管理。从管理信息的角度出发,企业会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的特点,将其存储在与自身价值相符、并与拥有者所需要的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相符的不同层次的架构里,通过有计划、主动地增加存储,不断降低复杂性并增加整个存储系统的可用容量。

ILM通过存储、保护、管理、集成四个组成部分实现信息管理费用与业务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降低信息中心的风险和费用的目的。因此,ILM使信息中心实现了“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费用,存储在适当的设备上”。

第三章:对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分布研究

1.虚拟企业信息需求

•全方位。不同行业的虚拟企业业立足自身特点,对信息的需求因为网络而无限扩展,涵盖了虚拟企业的方方面面,从生产销售到员工客户,大到决策信息,小到产品零件信息,特定需求信息的不全面将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对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广泛拥有是首要的需求。

•特定性。虚拟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目的明确,特定的信息资源用于特定的虚拟企业运作,或用于革新,或用于生产,针对性直接影响到信息是否能给虚拟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时效性。商场如战场,虚拟企业对信息讲求新颖,不同时期不同运作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过时的信息会误导虚拟企业的操作,同时经济上要以最低成本、最快效率获取最具价值的信息。

2.信息资源的采集

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具有现实的、时代的意义,对公众信息获取自由的保障就是从知识、信息的角度,对建立民主、和谐社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受到普遍关注,“开放”、“平等”等理念不断渗透到信息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服务机构虽然不可能绝对地满足用户的一切信息资源需求,但也在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发表声明,支持读者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2002年国际图联连续发表《格达斯哥宣言》和《IFLA因特网声明》,声称“国际图联宣布不受限制地获取、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公众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依法、公开、公平地获取信息资源,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众知情权(RighttoKnow)的体现。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其自身条件如何,在需要或适当的时候都有权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但是,用户获取信息自由的权利是相对的,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障。用户在享受信息获取自由的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有责任保护现有的信息以供他人方便使用,也要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自由范围。要使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得到真正的保护,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对信息获取自由权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清晰的界定,防止概念的泛化和抽象化。

3.信息资源的转换和传递

4.信息资源的组织

虚拟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是构建在各成员企业基础之上的,各成员企业是这个完整系统中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而虚拟企业各子系统都是在信息集成环境下,通过子系统内部和(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各种活动的。因此信息的畅通与及时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互,使整个虚拟企业范围的信息得到正确有效利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三层体系结构,即:信息管理层、数据转化层和网络处理层,如图2所示。

(1)信息管理层。信息管理层是这个三层体系中的最底层,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与虚拟企业相关的信息,包括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如成员企业的技术能力,资源状况等;也包括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如虚拟企业竞争对手的状况等。同时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数据转化层,它主要由核心层的企业来完成。

(2)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此三层体系的中间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管理层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抽象、整理,用数字或符号等系统内通用的语言来表达信息,同时把信息进行分类,如分为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等,同时把信息发送到网络处理层,数据转化层是连接信息管理层和网络处理层的桥梁。

(3)网络处理层。网络处理层是此体系中的最高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数据转化层的信息,并把信息于网络上。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可通过登录网络处理层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5.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一个高效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虚拟企业业务逻辑大都是基于部分约束或全局约束的多边协商决策过程。

(2)动态性。如虚拟企业的工作流是经常变化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也有可能中途变更。

(3)整个组织应具有一定自组织、自适应能力,是一个柔性化的系统。虚拟企业随着市场机遇的变化,能自动选择相应的成员组成虚拟企业,每个企业能根据自己分担的任务,自动选择相应的功能参与虚拟企业集成。

(4)各成员企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各成员企业地位平等,可以自主决策,脱离联盟后也可以独立运行。

(5)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性。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能正确及时流动,同时语义要一致。

(6)原有信息系统遗留问题。各成员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的宝贵财产,应采取有效手段将其融入新的信息系统。

摘要:虚拟企业(又称动态联盟)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它是在网络基础上通过信息、资源等的共享,来迅速抓住市场机遇、缩短产品周期、降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最终实现“win-win”的一种经营模式。因此,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其成功运作的前提。目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相关研究有北美的NIIIP计划,欧共体的ESPRIT等,但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进行的,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

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企业的产生及其发展,接着阐述了虚拟企业的内涵﹑虚拟企业特点和虚拟企业原理,运作过程,其次研究了信息资源基本概念﹑息资源的研究对象和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最后分析了虚拟企业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的采集﹑信息资源的转换和传递﹑信息资源的组织﹑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虚拟企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在介绍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论述了2008年全国“两会”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大契机和新的要求;阐述了信息资源“整合”已成为未来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之一;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一、“大部制”改革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届“两会”的机构改革目标是精简机构,公务员削减50%,而本次会议的“大部制”合并重点在于调整功能——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整合现有部门职能,减少交叉,为政府信息的整合和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组织准备。

这次“大部制”改革涉及业务重组,机构调整和制度建立,明确了责、权、利的相对统一。大部建制使电子政务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对于合并重组部门来说,不仅要求其在人事和业务方面进行整合,还需要在数据资源和网络系统方面进行整合与改造。例如,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需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而其他保留的部委也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一些关系到农业、环保、安全、教育、财政、税务、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会有更大提高,各省、市、县从城市到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也会更加深入,全面提速。

这一“大部制”改革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意义上也将引发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在政务公开、信息整合、应用协同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之前,我国政府的部门设置过多,每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过细,导致出现部门职能交叉和重叠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部制”改革和整合,其根本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电子政务设计的原则也需要随其部委整合而进行相应调整,解决好电子政务如何适应大部制需求的问题,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契机。虽然渐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毕竟已显现出其发展方向,而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作用。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⒈相关概念概述

⑴电子政务及其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又称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加以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电子政务决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范式,它对政府转变职能、传递政令、反腐倡廉、节约开支、沟通上下、信息集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政务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2年的电子政务报告《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中,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事务处理阶段和网络化阶段(详见图1)。

概括来说,目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事务处理阶段甚至是事务处理阶段向网络化阶段过渡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交互阶段和交互阶段向事务处理阶段过渡的进程中,而少数不发达国家尚处在起步阶段和提高阶段。

⑵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数字代码形式传播的各种有用信息的集合。

一般意义上的“整合”被理解为通过一定的原则、方法和规范,将分散而拥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结果。整合的结果是形成规模更大的事物的集合,此时的整体效益、效率大于单个事物单独发挥的效益、效率,且大于单个事物简单拼合发挥的效益、效率。整合的目的在于求得“整体效益”,此整体并非各要素各模块的机械堆积,而是其有机统一集成的整体,其内涵充分验证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观点。简而言之,整合后发挥的是整体效率,体现的是整体效益。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换言之,即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之方便用户查找信息,方便信息服务于用户。

⒉整合将是未来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之一

从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历程来看,目前已进入非常关键的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先倡导“电子政府”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和推进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出台了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确立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设立了电子政务专项资金,搭建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规范了电子政务建设标准,颁布了电子政务立法,等等。经过10余年的努力,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但总体来说离决策者的预期和公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电子政务要想取得,既需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深化政府内部的改革,包括体制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内部的改革还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妨碍了电子政务建设效果的充分发挥,致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无法实现真正的提升和飞跃。因此,各国和地区政府能否充分认识到政府改革的紧迫性并尽快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思路,对于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走向和成效,以及能否引领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潮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已迈出了政府改革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其报告中这样描绘电子政务的理想境界:资源实现无缝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度智能化使得政府趋于零成本运作,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对用户需求进行即时响应。“无缝”系指政府职能和服务实现超越行政和部门界限的完全整合;整合是一种以统一而有效的方式跨越组织和信息系统从而转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整合的意义在于削减成本,创造整体效应。各国和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手段,最终的成功还要取决于对政府业务流程设计、运作和维护的持续改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强调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发企业架构,共享基础设施、共享数据和安全标准,实现跨部门无缝整合。

我国前一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上,特别在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借助多种渠道提供服务等方面比较有成效。然而,这只是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理念的第一步。在机构整合、文化变革等方面的工作基本还没有展开,后台建设还不充分,离“无缝”的目标还很远,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果,导致用户满意度不高。当然,后台整合难度更大、耗时更长,难免遇到来自各方各面的阻力和压力,但是电子政务要成功,后台整合势在必行。

电子政务领先国家新加坡提出“整合的政府”,即建设能够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向公众提供信息,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并智能化地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在服务的前台,公众获得的是综合服务,即公众可以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界面获得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后台,服务的提供能够跨越部门界限,协同办公。图2较好地诠释了“整合的政府”所蕴含的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的变化和调整。

⒊大部制改革加速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电子政务走的是一条“有条件的先上,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螺旋式发展道路,经过长时间的早期建设,形成了大量模式不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生产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如此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不兼容现象。因此,网上互联互通的最大难题首先是组织困难。我国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因其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弊端而难以组织和实现。

在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文件在“推行电子政务”一节中指出,“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其中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件从认识、技术实现到操作实施都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从政府部门职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将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整合。

三、整合措施与建议

“大部制”改革迈出了以科学发展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必将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大幅提速。为了有效应对“大部制”改革的需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用不变的系统适应外部部门的整合,让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一个共享的平台——不管外部怎么整合,系统以不变应万变。其具体的整合措施与建议如下:

⒈搭建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框架

搭建灵活的、互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框架,确保跨部门服务的统一、无缝。这里所说的建设和服务框架涉及技术、数据、系统、服务等诸多方面,当前很多国家积极推进的事务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EA)建设就是一项很有意义、值得推广的重要举措,如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将EA理论引入电子政务建设中。

⒉建设统一的应用系统和平台

目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现行系统,政府应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准和政策,逐步实现整合。

⒊继续加强政府网站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网站是政府与社会沟通的重要窗口,资源整合是政府网站提供“一站式”、“一窗式”便民服务的关键。要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确保各级政府通过网站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必须加强网站后台信息资源、业务系统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协调,注意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发挥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推动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等整合和共享,把网站真正建成各级政府或部门的门户,让公众真正感到获取网站信息的方便、快捷、实用。同时,还要注意国外政府网站建设出现的新动态,如英国为了更加方便公众,近两年来已出现加快各类政府网站整合,减少政府网站数量的新趋势。对此,我们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不同侧面,加强对推进政府网站整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的总结和研究。

⒋加强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

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

⒌制订相关标准

电子政务必须采用标准化,使其易于扩充和整合。当前应用标准的缺失是妨碍互联互通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的无缝连接及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和有序性,应在我国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要尽可能地与国际相关法律和惯例接轨;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⒎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

美国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市场为杠杆进行驱动。互联网的产业化是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工作效率、减少政府开支的必由之路。此外,产业化还可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目前课程教学上面临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包含理论、技术和应用的三维内容体系,要求学生对这三个环节都要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自己的特点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如何正确地实施这三个环节的内容,对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都有较大影响。但就笔者这几年的调研及与其他同事的交流,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偏颇

许多学生在拿到教材后,会有这样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甚至少部分的教师也认为这是一门信管专业的导论课,重实践,轻理论,对于技术即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介绍。由此,导致学生在上完本课程后,对信管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依然一知半解,达不到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1.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抛开课堂内容的精彩与否,仅从教学形式考虑,传统的板书与PPT结合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广播式的教学方式也略显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实践形式单一,与社会脱轨

信息资源管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所谓实践教学,一般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通常包括生产劳动、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等。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实践形式以课堂实验为主,实践主题也是依据教材,重复多次不能及时更新,实验内容的更新跟不上信息知识的更新,导致学生在学校建立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轨严重。

1.4案例库陈旧,最新知识缺乏匹配案例案例教学法

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在不仅在信息资源管理教学上,在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除了教师的课堂组织之外,所选择的案例非常重要。目前各个版本的信息资源管理教材所带的案例都是20世纪90年代总结起来的一些经典案例,但和当前信息的更新速度已经无法匹配,并且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知识点则没有配套的案例,需要教师多与实际相联系,及时更新本门课程的教学案例库。

2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针对课程教学目前的现状,根据笔者这几年在信息资源管理课上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2.1承前启后的课前十分钟

一般教师与学生都能在上课前十分钟进入教室,进行相关的上课准备。教师可利用这十分钟,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课外知识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a.针对上一次课所给出的作业或者实践题目,交流出现的问题或者得到的收获;b.与学生交流就上课形式进行商讨,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真实想法;c.交代一下本次的课堂内容,如有分组等环节,可让学生在此期间就完成此环节。简短的十分钟,在以聊天为形式的交流中,一则可增进师生感情,也能为上课做足课前准备,增强教学效果

2.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板书与简单的PPT已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上课情绪,在一些新的知识点的引入讲解时,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一些隐含知识点的视频,并能以步步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知识点,并畅谈自己的观后感。通过笔者的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引入相同的知识点比传统的方式效果提升一倍(通过一定的测试获得)。在使用案例法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以提前布置的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部分教学中,例如,进行相同内容的PPT制作比赛,或者让学生以老师的进行短时间的课堂讲授,这种身份互换的形式,能增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印象,同时也能体会教师的不易,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去。

2.3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

对不同特点的知识应该选择不同的课堂实践方式,正确的课堂实践能让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知识与信息的关系的时候,目前流行的有“发展的关系”与“包含的关系”这两种观点,至于哪种观点正确,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讨论,由教师来进行主持。而对技术及知识应用等内容,例如讲到信息系统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使用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书写相应的使用报告,报告内容框架则由教师指定好,保证学生能有目的地去使用系统,而不仅仅由兴趣主宰。

2.4与课程特点紧密结合的课后作业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不应该还停留在名词及特点的抄写上,交给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是分组进行的报告,或者是个人完成的信息检索,充分把握专业与课程特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能进行自己的思考。

2.5与社会接轨的社会实践

目前,本门课程的实践形式多为课堂或者学校实践,与社会接轨的课程实践非常少。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这个平台联系社会上的企业,让学生能够进行实地考察或者深入实际进行课程实习,真正实现与社会的无缝接轨,也能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信息相关行业对本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什么,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并间接地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结束语

通过笔者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逐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式的课后作业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也加强了师生的课堂互动,社会实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课程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作者:江秀萍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目标

多校区图书馆应为一体化运作机制,一个适应跨校园信息环境、满足跨校区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还要适应多校区和扩招形势的要求的综合图书馆。以资源保障整体化发展思路为指导,以校园网络为依托,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分布,协调发展,共同保障”的建设方针,力求建成一个具有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制,能发挥校区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优势,具有完善馆际资源存取和传递体系。确立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的创新机制的内外互连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的书刊文献资料“通借通还”的服务机制,并提供全天候的网络信息检索服务,有效地提高校内外用户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开展多校区图书馆局域网络环境建设,实现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多校区管理,将馆藏书目数据库、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上网,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特色专题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虚拟图书馆等建设。不仅要立足本校,建立全校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校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还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放眼世界,将其融入到区域性、系统性、全国性、全球性的文献资源信息系统中,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二、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

第一,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形为多个图书馆,实为一个综合图书馆统一管理。各个校区的图书馆不再为独立的图书馆,打破各校区图书馆独立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封闭式机制。文献资源布局应根据各校区院系专业设置特点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特点,来调整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好的满足读者对信息文献的需求。文献建设统一管理整体考虑,保障文献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减少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减少浪费。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于信息资源利用的进行。各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培训,加强读者至上的观念,使图书馆的服务规范、制度、方式、理念有统一标准。第三,读者用户统一管理。“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从读者出发”是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宗旨。多馆制模式下,图书馆在空间上的不统一使得文献的流通变得更具复杂性。但保证“读者至上”原则,为方便读者,多校区图书馆使用统一的流通规则。读者可以使用一证通用,凭一张借阅证件就可以在任一校区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实现通阅通借通还制度。加强OPAC功能,在网上开展预约借书和续借服务,提供异馆代借文献递送服务,实现读者无需奔波就能借阅到任何校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二)信息资源优化

多校区存在着院系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结构及重点建设学科等的不同,导致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求各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按读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保障重点学科及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各校区图书馆增强协调合作

每个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限,要到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就要做好各校区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工作。依托现代网络资源,更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调配。只有协调工作做好,才能构建结构合理、比例适宜、配置恰当的全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校区读者多层次、多元化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多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再以完整性和系统系做标准,不再建立“小而全”的独立多校区图书馆,而是把整个学校图书馆视为一个整体图书馆来考虑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甚至可以多校联合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应该针对多校区院系学科学生等情况,结合校区图书馆实际情况来构建。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应该是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目标管理,使全馆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分布,体现整体发展,特色收藏,保证专业文献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方面,应坚持以本校应用型为主,强调适用性原则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根据服务的读者,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有主有从能体现高校特色的藏书结构体系。具体来说,保证本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中文资料的收藏力求完备,外文资料的收藏达到研究级。加大各种非印刷型文献载体的收藏量,不断丰富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文献需求的保障率,建立和完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打破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分散封闭的格局,统一编目建库、统一管理文献资源,对院系资料室进行全面的协调、规划、重新布局,合理划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权限,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

(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

多校区图书馆格局,存在着校区空间分割,文献信息资源分散,造成利用不便,而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校园网络环境因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成为弥补这个不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数字化电子信息资源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为主,类似光盘、录像带、磁盘等媒体为介质的被我们称之为有形资源,而存储于网络信息环境或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信息资源,则被视为无形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应以读者用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高效的专题数据库。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对现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应尽量实现数字化,并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构建完善标准化数据库。方便读者的使用,各校区的图书馆使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馆藏书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高质量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多校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检索系统。电子资源应尽快上网,在校园网上进行共享,并在书目检索、摘要检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文检索,以满足多校区广大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实现开放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其信息资源存在着资源有限性,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将校外信息资源作为自身必要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采取构建图书馆联盟等形式,使得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使每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得到优化,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以及进行深层次开发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为读者用户最大范围的使用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开辟了一个快速方便的通道。

(三)构建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保障是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网络化为前提的。因此,以发展网络技术为重点,以多校区的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管理系统,确保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的高效运作。基于网络的Web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各种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多校区图书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可以采用基于Web的Internet的技术支持来建设内部信息网络,然后通过网关与外部的Internet相连,这样不仅可以与外界保持兼容,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随着网络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图书管理知识,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因此,全面加强人才基础建设,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强化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现代化信息发展的新观念,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图书馆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观念,有创新意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用心构筑起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四、结语

总之,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是中国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的产物,要适应当前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形势,多校区办馆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多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模式,不断地优化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满足广大读者日益旺盛的阅读需要,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作者:张贝 黎玫 单位:云南大学图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企业高效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1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我国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及时准确的利用信息资源,现实企业决策科学化,发展常态化。由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要实现企业信息化是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企业信息化不仅要加强信息科学技术有效利用,而更重要的是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构建。通过构建合理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合理收集、分析、使用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1.2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包括价格、质量、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竞争,信息资源的竞争在这几个方面竞争中作用更加突出。抢先占有信息的一方,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也就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收集有关部门、竞争对手和市场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顾客的消费趋势,辅助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其次,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外部环境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信息管理还处在分散落后的状态,管理部门分立、沟通不畅、协调不力,造成企业信息资源的闲置和不足共存的局面,导致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很低,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要求。

2.1信息意识落后,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法宝。目前,虽然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状态也逐步向积极主动转变,全体企业员工也逐渐树立起信息观念,但企业经营者仍然缺乏全面正确信息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做重大决策时还是习惯于凭主观感受和经验,仍然没有树立正确决策的理念,即信息充分性是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靠制度、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信息资源的影响不是太大,从而对信息管理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由此导致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造成企业损失。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信息资源管理意识淡泊,信息的部门化和管理科学化的观念便不会得到重视。

2.2技术人员和资金缺乏,信息资源管理缺乏保障

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首先,企业信息的管理人员要求“一专多能”,即他们不仅要掌握专门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还应懂得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业务知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的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即使有信息管理人员,由于其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综合业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企业信息管理新要求。其次,由于资金缺乏,企业不能装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致使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在企业里广泛应用,从而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缓慢。

2.3信息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资源整合性较差

首先,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完善。企业内部一般都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同时也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其次,企业内部各部门设置不合理。各个部门对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同,造成信息各个部门正常流动受阻,致使各个部门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整合性较差。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性差一方面会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成本增加,从而使企业成本整体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流动不畅,会导致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使企业运作不能充分利用信息,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2.4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造成信息资源优化性较差企业信息内容多、数量大,而企业却没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虽然有的企业通过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运用,但是由于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企业各部门往往分别建立各自的数据库,造成相同的数据信息在不同部门的数据库存在。这既造成数据信息数量剧增,又由于管理困难,使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对于企业内大量的非结构化的内容,企业多零散得存放在文档库,图片库中,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管理,这就是这些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检索,造成信息资源配置失效。企业的这种低层次数据环境,不利于支持信息管理机构很好的发挥职能。

2.5信息处理的方式落后,造成信息资源利用性较差企业要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就必须利用科学的信息处理方式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企业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及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找出信息资源内在规律和和使用价值,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要做到正确处理信息,需要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处理的方式还相当落后,与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相差很远,更与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相差很远。

2.6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缺乏,造成信息互动性较差随着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内外交流的平台,以便加强政府、投资方、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等各方联系。为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虽然许多企业加强了硬件建设投资,配置了必要的信息管理设施,但是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时,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这就造成不同企业不能与其他信息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从而造成信息互动性较差,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管理,使企业整个外部信息环境得不到优化。

3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3.1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企业对信息管理认识水平

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们认为: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失去信息就失去一切。这种意识说明了信息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是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有准确的判断,而企业要有准确的判断就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企业应该重点培养各类人员的信息意识,使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是推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要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意识,即企业的财富是企业合理经营和充分利用信息的共同结果,合理充分利用信息,能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3.2加大培养人才力度,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水平

企业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对队伍。企业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任用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不断引进的信息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创新能力关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以不断充实企业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培养人才。在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的同时,要在自己企业内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加强对现有信息人员培训,通过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

3.3建立健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而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①要对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应按信息化的要求,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对企业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使企业的各职能机构都能围绕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中心运转。②依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推行首席信息官制(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既具有相当于副总经理的地位,而作为专业人才,也掌握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和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通过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有利于解决信息资源分散和企业各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各自为政的问题,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益。

3.4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优化性

企业提高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关键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企业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企业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获取企业信息资源能力,增强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优化信息资源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共享水平,提高企业信息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只有充分掌握网上信息资源,企业才能充分掌握信息资源,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因此,加大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通过对网上各种各样的非正式信息、半正式信息和正式信息的整合、利用汇集整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3.6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的标准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互动性

要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平台,以切实加强不同企业间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提高信息资源的互动性。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建立统一的系统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构建高效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降低获得企业信息资源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使用效率。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包括技术、设施、管理、术语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也是建立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平台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为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为企业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互动性。

作者:李作红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1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1.1信息来源

信息主要来源于提供商和个人用户。这里提供商又分为服务提供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即通常是指在移动网内运营增值业务的社会合作单位。它们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系列信息服务,如娱乐、游戏、短信、彩信、WAP、彩铃、铃声下载、定位等。内容提供商通常是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内容服务的社会合作单位。信息内容来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本单位自行开发制作的,另一类是依法或依约定从某些版权拥有者获得授权或邻接权,比如音乐歌曲影视作品等。而个人用户由于移动互联网交互式服务以及用户参与水平较低,目前来自个人用户的信息相对于Web2.0互联网网站来说少得太多。

1.1.2信息资源类型

按照资源属性进行划分,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包括时事新闻、公共信息、商业信息、交互信息和个人信息。时事新闻即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新闻重在描述事件发生的事实,时间性和空间性很强。公共信息是指大家都能自由获得的信息,比如12580和12114等声讯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商业信息是指比如移动商城、手机证券等移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关于商业方面的信息。交互信息就是常见的手机QQ、微博以及短信等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注册信息、电子邮箱、个人账户信息、位置信息等隶属于信息用户个人的一切信息。按照信息种类进行划分的话,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可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等。由于终端设备的特殊性和显示屏的局限,目前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种类还是以文字为主,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但是与互联网相比,这些类型的信息由于需要较高的设备性能作为支持,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量和比例都相对较少。

1.2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1.2.1增值信息服务

随着3G信息时代到来,传统的通话服务进一步减少,移动网游、移动动漫、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产品逐渐融入百姓生活,移动增值业务的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其商业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并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更多的盈利模式。

(1)一般增值信息服务。一般的增值信息服务有手机网游、移动动漫、移动商务等。手机网游的优点就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但在网络条件、平台建设、付费渠道、盈利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同样,目前我国手机动漫也存在内容稀缺、产品质量偏低、产品稀少、主题单一等问题;移动电子商务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服务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把WEB、WAP和SMS三者结合起来,既能继续使用2G时代原有资源,又能把现有资源延伸。但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大多体现的是“便民”性,而对于用户来说,“利民”性可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农业信息增值服务。面向农村的信息增值服务在各大运营商的服务版图上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分量。比如,中国移动与农业部在三农信息服务、农机调度信息服务、农商对接平台等项目开展了重点合作。其中,“12316三农信息服务”由农业部门提供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由中国移动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和呼叫中心,通过语音热线、短信咨询等方式为全国农民提供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专家咨询服务。比如在广西已有近两千名专家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移动金融信息服务。移动金融信息服务有望实现用户、ARPU双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网络炒股用户规模为7088万人,同比增长24.8%,而随着国内3G用户的高速增长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金融信息服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4)位置信息服务。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服务是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从而为用户提供相应位置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众多通信运营商、地图厂商、软件开发商加入了LBS的行列。LBS是一个位置服务协作平台系统,目的是为了实现具备可以随时、随地、为任何人、任何事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如个人位置信息搜索、推荐服务和个性化地图构造等;任何人通过平台可以方便、多向互动地为虚拟组织中的其他人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其中终端用户的功能包括: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位置感知的信息查询、系统消息推送、黄页查询、群组协作、传统通信、用户管理等。由于位置信息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因此目前各方面都不成熟。

(5)面向教育的增值信息服务。面向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有移动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等,如手机一卡通之类,将校园卡和手机绑定,便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服务进行电费网费的缴纳等活动。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还有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图书信息服务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2.2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按照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8月,我国移动电话的用户数达到11.96亿,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8.2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电信运营商切实推进3G网络建设和推广,调整手机上网资费,引入明星终端,极大刺激了市场需求和用户购买及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手机应用商业模式成功整合大量个人开发者和团队,使得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机应用数量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黏性和体验度。从用户的认知角度分析,目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应用的认知较高,其次是娱乐类应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认知将延续互联网应用用户认知的过程,由此预计未来移动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移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所在。任何一个手机号码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用户,用户的行为和消费习惯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个终端“暴露”出来。但是实际上,许多用户是在自动开通GPRS情况下被动上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用手机上网的习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网民。而且由于手机键盘小,输入存在障碍,很多用户不愿意使用手机上网。

1.3信息人才现状

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可以促使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现在的信息社会由于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因此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谋求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当前信息人才的现状是: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运营人才稀缺;网络型和技术型人才比重偏高,业务型和经营型人才比重偏低;执行型人才比重偏高,战略型与规划型人才比重偏低;专家型人才比重偏高,复合型人才比重偏低。而四类短缺的人才正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实施战略转型所必须具备的,因此信息人员的这些现状不容乐观。

1.4信息技术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信息技术除了基本的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新技术需要特别引起关注。①Web2.0技术:Web2.0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标准互联网运用模式。以博客、内容聚合、百科全书、社会网络和对等网络为代表的Web2.0应用已被用户广泛接受和使用。伴随手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该类技术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②云计算: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服务,并且能够实现按需支付的需求。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Web2.0提供了云计算的接入模式,也为云计算培养了用户习惯。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建立,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和运营成本会大大的降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生命力,运营商需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定位才能创造出比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价值。

1.5信息安全与保障现状

移动互联网来自于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谓是取之于传统技术,而超脱于传统技术。但是不可避免地,移动互联网也继承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漏洞。此外,移动互联网由于本身的特点,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移动通信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扁平网络、丰富业务和智能终端。不同于全部由运营商管理的单一业务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业务多种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移动数据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但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移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用户信息(如位置信息、消费信息、通信信息、计费信息、支付信息等)交换,如果缺乏有效管控机制,将导致大量的用户信息滥用,使用户隐私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用户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垃圾信息的传播空间将大大增加,垃圾信息的管理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快捷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

2.1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欠缺规范

服务市场欠缺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很多移动服务现在还处在开创阶段。业务种类从短信、彩信、手机上网、无线音讯互动服务到彩铃、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移动即时通讯、移动电邮、位置服务、二维码等,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进入的SP企业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数量为21291家。随着进入门槛降低,经营企业良莠不齐的情况非常明显。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业务,追求短期效益,采取很多违规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用户权益。②具体表现在服务收费标准不明确,存在消费陷阱。

2.2用户信任问题

有些移动运营商只在乎自己是否盈利,而忽略了用户的需求,使得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流失了一部分用户。另外移动运营商还存在欺骗顾客的现象,使得顾客在制定了信息服务后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就使用户对其的信任大大下降,妨碍了移动互联网健康快速的发展。

2.3信息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定位于一个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质疑。首先,智能手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移动终端在向平板电脑、上网本、电子书等便携式终端扩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使移动互联网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其表现为智能终端病毒及木马病毒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出现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其次,来自传统互联网的恶意代码、僵尸网络、垃圾信息等问题,以及来自新业务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诈骗、隐私泄露等问题将越发严重。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大,节点自组织能力强,同时涉及大量的私密信息和位置信息,因此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攻击和信息发掘,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及其对于特定群组的敏感信息搜集等。此外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恶意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具有即时性、群组的精确性等特点。

2.4信息资源质量问题

“信息爆炸”现象严重,移动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被大量无用信息所淹没,因而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洪水”中搜寻有用的信息,搜索过程难免造成大量信息流失,从而造成信息的极大浪费。另外,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着移动互联网,如果等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治理,难度更大,代价也更高。

2.5移动通讯行业监管问题

目前,我国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还比较薄弱。我国监管机构缺乏法律的充分授权,由于立法相对滞后,监管部门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综合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其次,技术上防范难度也比较大,移动互联网违规发送内容和频次的多变性、隐蔽性以及跨地域的传播使得调查取证困难。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公民权利、社会价值的判定等诸多领域,需要公安、工商、新闻、文化、电信等在内的多个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通力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3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对于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制定出一些对策来改善这些问题,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信息服务的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①应该加强政府监管。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准入对经营者提出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承诺;服务质量通告,定期通报违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通过年检手段,清理不规范的经营企业;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提高电信服务质量;还要着手建立和完善业务评测机制、信誉机制以及退出机制。②基础运营商在提高改善电信服务质量中应承当相应责任。基础运营商给信息服务经营者提供了业务接入网络平台,如果信息服务经营者内容上有问题,从法律责任上讲应该由经营者自己承担,但实际上这些消费者都是基础运营商的客户,基础运营商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因此对信息服务经营者的监管是基础运营商无法推卸的义务,基础运营商应从制度、手段两个方面入手,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和审核流程,理顺信息服务经营者准入及退出机制,严抓信息服务经营者服务质量问题,这将有助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经营者的经营行为。③还有加强行业自律、信息服务经营者也应自身提高服务质量。④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监督作用,尤其要利用媒体的力量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关于用户信任的问题,运营商当务之急要做的不是追求自己去开发和推广单个产品,而是应该致力于搭建好智能的平台和通道,认真分析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产业模式,只有建立在以用户为中心、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不断为用户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而对待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要在移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强法律监管体系建设。吸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法制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建设适合我国的一套法律体系。②加强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制定。结合我国密码管理办法规定和已有密码算法,制定相关安全标准,并相应地引入移动互联网安全机制,同时引入网络域安全机制。③加强对移动终端的管理。④加大对安全服务领域的投入。在推进移动互联网和全业务运营过程中,运营企业需进一步加大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通信信息品质和安全性,提升客户体验。⑤对网络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监控机构方面,我国应进一步明确网络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逐步实行网络和内容分开管理,并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来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⑥建立完善的安全汇报处理机制,其中至少包括汇报环节、审查环节和管制环节。

作者:邵艳丽 邵冰洁 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图书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引库建设问题。指引库能够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其作为用户同信息部门进行连接的平台,能够为读者完成信息获取提供一定的导航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图书机构的虚拟馆藏。但是目前,一部分图书机构在指引库的建设方面相当不成熟,与之连接的信息点和网站过少,只能给读者或者用户提供极为有限的信息源,限制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

针对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其全新工作思路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书目信息网络规划

加强书目信息资源的网络规划,图书机构首先就应平衡虚拟馆藏和现实馆藏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于全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工作,也不能影响传统图书服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图书机构还应该依托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书目信息网络,通过该书目信息网络的“联机合作编目”以及“网络公共查询”等功能加强对书目信息的保障,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加强图书管理服务职能。

(二)促进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促进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的特色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统一各种数据库资源的标准,使其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更好促进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其对各种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保证图书信息资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图书机构还要在保证现实馆藏完整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强虚拟馆藏建设力度,积极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虚拟馆藏建设,最常用的方式是购买可以通过镜像或在线方式加以利用的有价值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资源。通过建立数据库资源以及加强虚拟馆藏等手段完善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管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延伸图书机构的网络终端,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体系。

(三)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

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是对网络形势下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信息传递体系有助于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户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其工作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馆际互借物流体系发展,由于图书机构尚未也不会实现藏书完全数字化,所以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实现实体文献的共享仍是加强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可行方式。2.加强电子文献资源传递工作,现今电子文献已成为信息资源传递共享的重要载体,而且我国的CASHL、NSTL、CALIS等都建立了运行良好、效益显著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为图书电子文献资源的传递也提供了一定得借鉴思路。通过对馆际互借、电子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加强和完善,图书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快自身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对于其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三、结束语

图书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文化结晶。随着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数字图书馆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图书机构还应从促进图书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书目信息网络规划、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等几方面着手,解决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其更加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

作者:秦涛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五〇一台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法的现状

知识产权法的最终目的虽然是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最终达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知识产权人希望知识产权法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大众又希望知识产权法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这种矛盾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剧,知识产权法的天秤也逐渐向私人利益倾斜。

1.知识产权法的权力客体不断扩张

知识产权法在最开始的权力客体只是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法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法的权力客体也不断的扩张。比如商标法最开始保护的是具体货物的商标,但是到了现在服务商标、地理标志、证明标志等都被划分到了商标法的保护范围之内;最初的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到了现在其保护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各种设计图、模型作品和相关的图形作品等等与文学艺术作品无关的作品。除此之外,随着生物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以前不被专利法所保护的医疗方法、教育方法等等也逐渐被纳入到专利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2.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的发展

在知识产权法建立之初,其主要目的就是鼓励人们进行创新,所以在知识产权就直接归属于创造者。比如在1791年法国专利法的前言中写道:任何想法或发明只要是对社会有利的,那么这个想法或发明的所有权就应当属于创造者,如果所有权不属于创造者就是违反了人权。法国和德国甚至一度坚持作品是作者的私人财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品的商业化运作不断完善、知识产品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知识产权的归属也渐渐由创造者转向投资者或创造者的雇主。比如在1897年的奥匈帝国的专利法中规定:专利权可以归属发明人,如果在合同或其章程中有特殊规定的,则按照合同或章程中的规定进行划分归属。随后类似的法规慢慢普及到其他国家,我国《专利法》中也规定,雇员在受雇进行研究、发明的时候,除合同中有明确规定所属人是雇员外,研究和发明成果都属于雇主所有。我国《著作法》中第16条第2款中规定:职务作品的经济权利属于作者的雇佣单位所有,作者只能从雇主或投资者那里获取报酬。

3.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的发展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法在权力内容上也不断的扩充着。对商标权、著作权的保护方式从板块保护模式发展到网络保护模式,因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一幅画可以涉及到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那么在这种侵权发生权利人全不相同的情况的时候,就需要知识产权法秉承诚实信用、保护在先权利、禁止滥用权力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处理。所以这幅图画的作者有权利禁止他人使用这幅图画作为商标,如果作者同样使用这个图画为商标的时候,可以制止他人在类似产品上使用这个商标或与这幅图画类似的商标。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简单用一个模块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已经不足以应对所面对的问题,网络模块保护势在必行。

4.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期限的延长

知识产权法在私人利益上的倾斜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期限的不断延长上,我们可以从美国的著作权法上窥得一斑。在1790年的著作法中规定,对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14年,在这基础上可以再延续14年。在1909年中著作法规定在之前基础上可以再续一次。1976年,著作法规定将保护期限延长到作者终身以及其死后50年,法人团体的保护期为75年。到了1998年则将这一保护期延长到作者死后70年,对法人团体的作品的保护期更是延长到了95年,这种期限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过了作品的使用寿命。

二、知识产权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知识产权的不断扩张是符合科技发展和信息发展需求的,如果不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的话,长此以往将打消人们对创作的热情,但是知识产权法过于偏向私人利益,就不利于大众获取信息,更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与使用,最终后果依然是阻碍新信息的创造。

1.知识产权法扩张使公共信息资源空间被压缩

信息资源是由公共信息资源和私人信息资源组成的,当私人信息资源比例扩大的时候,公共信息资源就会相应的减少,知识产权法内容的不断扩张使更多的信息成为了私人信息资源,这就使公共信息资源比例在不断的减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的增加使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拥有的客体减少。一般一个新的作品会首先出现在公共信息资源中,被大家所认知。在知识产权还没有将它划分为保护的客体的时候,是属于公共信息资源范畴,但随着知识产权对新客体保护的速度越来越块,使很多新型信息刚刚露出端倪就被知识产权笼到保护之下,使公共信息资源客体几乎无法增加。不断延长的保护期使公共信息资源所拥有的内容增加缓慢。当一个信息的保护期结束的时候,这个信息便自动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围,但是随着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越来越多,保护期限越拉越长,使公共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而且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每延长一年,信息所具有的的价值就会减少一部分,有时候信息即使已经归入公共信息资源却已经没有其应有的价值。

2.阻碍创新信息的创造

在信息社会的当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悖论:如果不对知识产权人进行保护,那么人们就不会积极的创造出新的信息,但是对信息保护过多,就使人们无法很好的利用各种信息,这样又阻碍了新信息的创造。首先,过于严厉的知识产权法会阻碍人们自由使用信息。当今知识产权法在很多方面对各种信息进行了保护,使人们无法正常的使用这些信息,很多的学者和研究者都对此非常头疼,现在的文化界和科学界都无不生活在“知识产权“的高压网下,随便抬手便会触碰到这道高压网,限制了很多人的创作和研究,不利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美国的录音协会利用知识产权法曾成功的阻碍了某著名大学计算机系的两个研究者的论文的发表,而这个论文主要内容则是分析了录音协会用于保护数字音乐商业销售的一种数字水印技术的缺陷,录音协还要求这两个学者不能将这个发现告诉别人,因为其他人可能会利用这个缺陷来逃避购买数字音乐。这个行为保护了录音协会的暂时的利益,但延长了解决这个缺陷的时间,阻碍了数字水印技术的更新换代。其次,过于严厉的知识产权法影响了知识创新。任何创新是基于大量已有知识的累积上的一种质变,如果没有大量的前辈的积累,就没有现在新的创新,知识产权法对这些已有的知识保护越完善,人们获取这些知识就越困难,创作的成本和周期就越长,那么新知识出现的频率就越低,而且当这种成本和周期超出创作人所能承受程度的时候,这些创作人甚至会放弃对新知识的研究,导致创新的夭折。另一方面,当这些创作人经过各种困难创出成品的时候,会因为大量的成本使这些创作人更加维护自身利益,为后人的创作设置了新的障碍,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不利于信息的传播

知识产权法使知识产权人有权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知识产权法过于保护私人利益,在这种保护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一种知识垄断,这种被法律所保护的垄断会被有心人所利用,从大众手中谋取高额的利润。同时现在的知识产权法自然赋予知识产权人一定的保护期限,而有的知识产权人并不需要这种保护,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够汇入公共信息资源,得到广泛的传播,但现在的知识产权法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法律条文,使这些本来可以进入公共信息资源的信息被迫限制了传播。

三、结语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知识产权法逐渐产生并完善,而信息的本质是一种公共资源,不论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还是知识产权法的最终目标都是保护公共利益,然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法逐渐向私人利益转移。知识产权法对信息的保护使公共信息资源被不断压缩,新信息被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一种信息垄断,这些人利用这种垄断获取高额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共的利益。同时知识产权法使信息的公共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阻碍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研究信息,更阻碍了新信息和新发明的创造。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有利于他们创造更多的信息,所以知识产权法如何平衡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将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作者:林珂东 单位: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概述

1.1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研究是建立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的范畴上。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因信息技术的发展种类而衍生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划分标准便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媒体存在形式分类可分为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音频资源、flash媒体资源。按照网络应用分类可分为个人BBS、个人博客微博、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电邮等。按照内容类型分类可分为专业知识、公共知识、兴趣内容、娱乐新闻资讯等。

1.2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里,个人网络信源不仅有网络信息资源的繁杂化、网络化、传播范围广,用户多、信息源的多样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如下:依据个人习惯,组织形式多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及组织习惯,将个人网络资源组织在博客、QQ空间还是网盘等,都是个人通过分析软件的特点优势及结合自己的习惯来进行组织处理,形式灵活多样。信息内容因人而异,兴趣使然。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的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每个人根据个人所需和兴趣来选择使自己满意的网络信息内容。存储数字化方便快捷,具有预见性。网络信息搜索、传播和反馈快速灵敏,实时性较强,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只需几秒钟便可传播世界各地。对于一些暂时对自己无用但今后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提前进行保存,以便于之后所需时查找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个人信息交流方式多样。个人微博、博客、论坛、QQ群等都是个人知识交流的大舞台,形式多样,便于知识积累。

2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重要性方面,44.76%的人都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特别重要,认为个人网络资源管理完全不重要的人只占0.9%,可见很多人都比较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平时多久整理一次自己电脑上的资料的现状,发现占最大多数的人是不确定自己多长时间整理一次电脑上的资料,这说明现在的很人都没有养成定期整理自己资料的习惯。在对平时有哪些途径来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中发现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博客是个人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其他还有各大论文、行业网站也是一种选择。在常用的搜索引擎的调查中发现78.1%的人都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过于单一,对百度的依赖性较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搜索引擎种类来选择合适的自己需要的搜索引擎,比如:进行中文搜索,我们可以用迄今为止最大的中文百度搜索引擎,但是要是进行英文检索,我们就要选择全球规模最大的谷歌搜素引擎。当个人在网络上遇到有用信息时,据调查大家使用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有存储信息的习惯,但信息存储的方式杂乱、简单,对新型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大家要积极使用新型的信息管理工具来来对个个的信息资源加工。还有的人对网络信息只是浏览不做记录,这是缺乏资源存储的归类和获取意识。在对自己电脑上的本地硬盘的存储内容有82.86%的个人都会做好明确的分类,但仍有17.14%的人没有分类。这说明很大部分人的最基本的网络信息管理存在问题。

3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误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主要形式,但随之在资源管理上的众多问题也显现出来。首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不足,相关教育欠缺。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人的资源管理意识薄弱,他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怎么重要,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相关教育的欠缺,一定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在21世纪互联网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其次,资源存储混乱无分类,管理能力需提高。很多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途径很多,有网盘、个人主页、移动硬盘、U盘、博客等等,但是"存了就忘了"或者"找不到存在哪里了"的现象频繁发生,这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能力的欠缺,需要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再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具单一,先进观念需及时更新。网络资源的管理工具随着时展层出不穷,最大可能的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最方便的管理。在调查中发现有72.38%人所使用的管理工具都是本地硬盘,移动硬盘,U盘等,而对网盘,个人数字图书馆,网摘等都使用的特别少,甚至有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知识的甄别能力比较弱,需提高甄别能力。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较差,难以辨别出不同知识的价值和对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看法,所以信息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要提高辨别能力。

4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

个人主体是大学生。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营造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氛围与环境,才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进行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如何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大型讲座;为学生建立大学生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系统地管理个人网络信息资源,有学生或许刚刚拥有自己的笔记本,在没有接受过指导的情况下,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有较多困惑,教师便是最佳人选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校知识管理和创新的主体,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推荐适合大学生使用的的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个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从个人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的方向转变。首先大学生个人必须尽快转变信息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形成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习惯。其次必须学会用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会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来存储所获取的知识,将知识进行分类,和同伴经常交流共享知识,并自觉定期更新备份整理自己的知识。

5结束语

基于个人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资源获取、整合、利用、共享的过程,个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整合。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已成为个人在高速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要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就必须提升个人的知识管理技能,不断接触各种个人网络资源管理工具以便分析选择最方便有效及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不断更新个人网络信息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实时更新自身观念看法以适应时代潮流。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而且还需要向专家、教师乃至社会层面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作者:郑宏莉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目前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档案管理中没有处理好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双轨制管理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档案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总体规模在逐渐扩大,其数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纸质档案,为了对两种档案加以区别,并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需要在档案管理中对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实行双轨制的管理。但从目前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情况来看,双轨制管理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阻力,双轨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面临着一定的安全威胁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了发挥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互联网调取所需的数字化档案。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提高其利用率,但是确定是对于有些机密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使得网络黑客可以侵入档案管理系统,窃取机密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所以,对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面临的安全威胁,必须着力解决。

二、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考虑到当前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目前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取得预期目的,实现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效益。随着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规模的扩大,在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实际运行情况,做到优化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手段,有效堵塞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漏洞。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有足够的重视

在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们必须对其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应该采取概念宣贯和理念灌输的方式,从根本上明确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从目前的档案管理中可以看出,只有观念上重视了,才能保证管理工作得到很好的开展。所以,必须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采取足够的重视态度,从档案管理理念上推动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有效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双轨制管理的难题

对待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做法是实行档案双轨制管理,逐步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力度。对于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双轨制管理推进速度慢,推进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们要制定具体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创新档案管理手段,实现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与纸质档案的双轨制管理,保证档案双轨制管理有效推进。

(三)对关键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实行加密处理,保证数字档案的安全性

在目前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中,为了预防关键档案信息泄密,要采取信息加密措施,并升级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从根本上保证数字档案的安全性。为了有效应对网络黑客对关键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窃取,我们要完善并加强硬件网络设施,同时采取先进的数学算法和加密手段,保证关键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加密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三、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效益的具体措施分析

上文分析了目前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必须采取可靠的手段不断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益,满足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实践证明,要想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益,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纸质档案管理一起,纳入到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来

实践证明,在档案管理中,要想提高管理效益,就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发挥管理效益。对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而言,要和纸质档案一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档案管理双轨制。

(二)建立并完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

由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规模逐渐扩大,涉及种类多数据庞杂,为了实现有效管理,建立数据库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要建立并完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有效开展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

(三)统一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格式,便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使用

为了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在数据库中的存储效率,节省存储空间,便于用户实际调用,我们应该统一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格式,保证在数据库中以同一种格式出现,便于存储和利用。

(四)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建设,保证信息安全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中包含一些机密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建设,要提高安全管理登记,保证关键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证这些机密信息不发生泄漏。

(五)培养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项人才,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对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而言,要想提高管理效益,就要从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和人员素质入手,不断的培养专项管理人才,提高并加强管理人员技能好素质。

作者:宋丹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构建

1.宏观管理模式

(1)集中管理模式。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集中式管理式档案工作域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一是通过集中管理模式能够使得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使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一种资源整体捉进其合理利用与开发二是数字档案馆通过集中式管理模式能够对其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有效控制监督档案馆各级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行为规范工作流程保证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集中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2)分散管理模式。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通过分散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不同地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同时数字档案馆采用分散管理模式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渠道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的创新工作效力但是分散管理模式同样有着信息资源分散、信息系统不兼容、共享交换不方便的问题。

2.微观管理模式

(1)内外结合模式。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外结合模式指的是数字档案馆根据其自身信息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积极寻找其他外部信息资源与其共同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一种模式。内外结合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数字档案馆通过整合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共同完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克服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弊端还能够取两者长处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一是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现有的信息资源使其人力资源、物品资源能够得到良好利用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二是利用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河以借鉴外部信息资源建设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弥补数字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加强档案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快信息资源建设步伐。

(2)专项建设模式。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项建设模式指的是将其建设力量集中在某一个具体领域方面,由此集中力量解决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尽可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专项建设模式更适用于数字档案馆信息建设的最初时期或者用于专业性较强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

二、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流程

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包括总体分析、制订计划和一些具体业务共同构成。为了能够有效控制管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建设规划役计建设流程。第一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建设总体分析和建设整体规划两个方面。该阶段主要是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进一步细化具体业务的建设计划。第二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业务的实施管理包括信息需求分析、获取数字信息资源、信息鉴定、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信息开发和信息维护更新等环节。该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整个过程保证其信息资源的建设目标能够实现。第三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评估和验证阶段包括数字档案馆建设绩效评估和信息反馈两个方面,该阶段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其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现流程、开发利用程度进行有效评估脸证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是否已经达到最初目标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

三、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构建

1.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第一加强科学合理的成本投入。科学合理的成本投入是保证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正常开放与利用的前提。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果没有合理的成本投入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就会受到各种阻碍,难以提高信息资源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但是成本的投入也不能盲目增加而是要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实际建设情况而定。因此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要保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同时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第二朋确信息产品特点。信息产品的特点与特色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取胜关键。档案信息产品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特性例如原始性、不可复制性等由此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更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朋确档案信息产品的特色提高档案信息产品的品质与价值。第三实施联合开发。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对于档案信息产品的标准规范、专业人员的配备与使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大部分数字档案馆都无法满足以上这些要求需要经过多方机构的整体协调加强档案馆之间、档案部门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实施联合开发建设,以此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

2.不断更新档案信息资源

随着档案信息产生和冗余信息价值的消失以及信息技术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需要持续更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片是添加新的档案信息主要是及时将最新的信息资源加入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工作中这也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重新建设不断添加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的适应性和可用性。二是及时清除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由于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占用的存储空间有限不能够满足随时增加新的信息资源因此需要及时清除已经失去价值的档案信息。而且这些老化无效的档案信息如果不能够及时清除不但会影响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运行速度还阻碍了用户使用系统查找信息资源的行为。但是清除失去价值的档案信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鉴定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三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更新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肖数字档案馆原始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时,就需要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一次更新本质上是将原始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转换。

3.科学合理的存储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的合理存储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函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要充分考虑到档案信息存储与提取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及档案信息长期有效存储的问题,在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规划信息存储问题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保障措施加强档案信息的存储效率。首先要制订完善合理的信息资源存储方案在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存储建设中其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分布式管理、数据挖掘、模糊识别、信息检索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持续的,因此,不可能建设一种完全合理的信息资源存储方案。但是数字档案馆应该充分考虑其建设环境和条件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存储方案,以最大限度满足数字档案馆的现实需求这也是其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其次要遵循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的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建设提出以来信息领域对于数字信息标准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在对信息存储进行合理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标准和规范为后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最后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存储要选择适当的存储载体。载体是存储档案信息的实体。数字档案信息与传统档案材料相同其存储、保存、提取都与载体密不可分。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的品质与性能是影响档案信息安全应用的关键因素油此数字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对于档案信息的存储要采用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载体。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整体工程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流程管理、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目前,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性问题包括标准规范的制订、技术手段的利用、管理流程的规划等本文基于这些问题之上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期望能够对我国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作者:刘铁英 单位:河北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档案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来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档案应运而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日趋多样化,信息服务多元化。其来源有传统的纸质档案、文本文档、图片资料、影音资料,以及在网站上注册会员、求职等所填写的个人信息等。那么如何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利用,就是我们今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如:B/S多层应用技术,JOA、J2EE等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的应用系统进行开发和维护,以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采用数据挖掘、文字识别技术、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档案的使用价值。

2、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面对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档案信息都可以成为资源,只有其积蓄到一定程度蕴含着极大的使用价值和开发价值的时候才能构成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必须面对许多管理上、客观上、技术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信息化进城中的速度与效果的关系。档案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手段,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二是正确处理档案实体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是正确处理人文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关系,应以技术管理为手段,以人文管理为核心。其次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并尽量避免其价值的减少和消失。要明确档案信息资源不足与档案信息资源过剩并存。这是由于档案信息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所决定的。同时由于21世纪是个知识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电子档案已经普及。在电子档案的采集、整理、归档利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泄露。加上一些涉及国家机密,行政单位、企业的一些保密性材料,对这些档案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档案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并存。此外,由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与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使得现在的档案信息开发和维护技术明显不够。信息技术带来的档案安全问题凸显。要想完美无缺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化管理的途径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2002年国家档案局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至此全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作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对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重新思考,确定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其基本任务包括: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网站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建设。重点做到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库数量,加快电子文档的归档与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政治修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档案信息化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建立档案信息化的保障体系。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风险管理。

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的矛盾一直存在。同时,对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对信息资源的风险管理分为四个阶段。避免风险阶段,评估风险阶段,缓解风险阶段和分散风险阶段。凡事要做到提前预防,未雨绸缪。其主要措施有积极引进新技术,指定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复合型人才。当风险来临以后,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有计划更有科学的去解决风险带来的后果,以达到缓解风险甚至是分散风险的目的。与时俱进的推进档案法制化建设。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走向了法制化道路,各地的档案工作基本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经过几十年得逐步完善,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但是我们都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随着档案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之相关的档案法制建设也要与时俱进。2014年保密法条例的正式实施也使得档案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安全性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加强档案的法制化建设是加快档案事业改革,实现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现阶段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增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第三,积极做好档案管理的普法工作,对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确保法人人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总之,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用改革的眼光,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牛重阳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技术基础部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一)转变落后的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观念

1.树立正确的档案资源观念。学校应当明确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档案在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流动。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对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将档案资源的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建设中来,并且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的外在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档案的管理。2.树立科学的档案资源开发的观念。学校的档案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确立开放的、科学的观念,最大程度地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适应学校未来的各种发展需求。

(二)构建适合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模式

1.完善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制度。完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要求学校必须制定出方便灵活、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其不仅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而且也是促进档案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例如,学校可以参照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档案资源管理》、《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等相关规章制度。此外,学校应当将档案工作纳入到责任考核中去,鼓励档案人员积极地对档案资源进行管理,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展开。

2.健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制。健全档案开发的保障机制就是必须要要获得学校领导和财政的支持,在学校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保证档案开发工作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引进相关的档案管理人才,从而为档案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健全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进一步规范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现阶段,我国中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相对滞后,并且应用软件也比较杂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水平的提高。其实档案规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在对中学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时,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科学合理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学校不同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不同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明确档案收集的具体方式。二是要制定出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标准,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档案进行管理,从而收集整理出系统科学的档案。此外,档案工作人员还应当妥善处理好档案的“接收”和“移送”,做到接收时有清册,移送时有手续。

2.重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学校的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相关的管理规定,及时对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完善建档工作,强化档案的管理意识,能够在日常档案的管理中发现档案所蕴含的对学校的教学有用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

(四)加强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档案中的信息资源

首先,可以以现代的检索方法来转变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同时也可以依据微机检索的方式为主干,对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区域化管理,并且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联网,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室开发储藏档案的能力,通过向社会提供一些经过精心研究和整理的有用信息,这样就减少了查阅的时间,从而也提高了档案室的工作效率。

(五)不断强化中学档案信息教育,逐步构建档案信息网络

在对档案信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档案主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对档案有关制度的宣传,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转换意识以及传播意识。除此之外,还应当运用现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保密性,从而构建起一个科学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二、结语

在对中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既要转变落后的档案信息开发观念,又要熟悉和完善相关的档案资料,并且还应当建立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机制,从而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周海岩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一中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阶段,数据库建设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尽可能优质的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和人提供信息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信息管理者都通过借鉴文件管理系统中的管理机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然后建成一个个庞大的数据库对其进行资源的整合,许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之后成为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知识资源,服务于人们各项的信息需求。

二、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应运而生,网络中的信息已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一些无用的信息频繁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很难被人们所利用。在扩大对传统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看到,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信息的无序化使得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难度更大。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效率的因素有三点:

1.信息无序化和碎片化引发的信息过载问题

网络的自由化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各种信息,很多信息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含义并以零散碎片的方式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中,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信息管理者对有用信息的准确选择,这些信息的急剧扩展容易造成网络的无序化,造成信息泛滥,引发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

2.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就要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体现在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上。网络平台的众多,使得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对信息的组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脱颖而出,主要是基于较好地解决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3.检索技术不够智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平台采用的检索技术都采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方式,由于许多无用信息的干扰,以及信息智能标签属性的缺失,使得这种检索方法存在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检索的质量也不高等一些列问题,特别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利用关键词匹配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建议

1.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实现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相关领域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已经不满足于知识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要具备知识管理的视野,实现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转化。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一席之地,要将信息技术和创新式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变成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知识管理除管理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管理和人的管理融为一体,注重开发人的智力。以电商企业为例,经营者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资讯,而对这些大量资讯的整理工作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实际上经营者这时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这些经过整理的信息资源,而是通过这些信息资源形成能够决定其正确决策的合理依据,这一过程就是有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转化过程。针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需求,实现知识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使企业内的所有成员获得精确的信息。并且要注重培养企业所有成员的信息素养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补充完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使跨部门的知识分享和合作成为工作的一环,形成团队合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运转模式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发展建议

(1)调整信息组织机构,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调整传统的信息组织机构,加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行业地位,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建立一个知识型的信息人才体系,实现“信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转化。

(2)应用智能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信息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通过智能标签的功能实现网络信息的初始序化,通过智能技术对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标引。这样大大方便了信息管理人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工作。

(3)加强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建设。一方面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信息政策,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和大型网络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法律法规建设,着重强调网络中的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通过信息法律规范网络活动,控制信息垃圾的泛滥,疏通信息渠道、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作者:李志文 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