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

时间:2022-04-18 03:56:50 关键词: 小学

摘要: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是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初期,很多习惯需要养成,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更好的收效。一年级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接受能力强的优点,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尊敬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是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初期,很多习惯需要养成,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更好的收效。一年级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接受能力强的优点,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尊敬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智力能力,数学教学最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一年级教学是基础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我根据教材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由于刚入学的儿童词语贫乏,表达能力较低,所以,我在备课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口头语言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面。重视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如:认数1的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或者拿出实物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在加法意义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图形,使学生说出三句话等等,并且在说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完整话。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级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能积极去探求的心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创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就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开始。我在教学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6+几的计算方法计算7+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激发起学生实践和创新。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又引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发展的过程,它还需要有创新的情感,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一年级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识和传承知识的工具”,不再是“家长想让自己孩子成什么样就制造成什么样的物品”,而是可以有独立思考,独立见解以及独立愿望的人。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人。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能教育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做加法练习时,有这样一题,用2、3、5三个数学写两道加法题,并且还问+=+。前两个问题同学们都会写,可是到第三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就会写2+3=3+2,但也有的同学会写2+5=5+2或3+5=5+3,这时我们就要对这些学生提出表扬,肯定他们是对的,赞赏他们的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中加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培养

老师对学生好的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深思熟虑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鼓励,对学生错误、缺点要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善意指出。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的进行和学生的发展。一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快,智力水平也很高,如果学生在这时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就有希望成长为较优秀的人才。组织教学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一年级学生喜欢听表扬,所以,在教学中的适当表扬,能使学生明白教学意图,没有照着做的同学也会学着做。如表扬按要求发言的同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既不打击不发言的同学反而促进不爱发言的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组织了教学,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活动要设计有趣,才能将学生的思维、精力都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了,就不需要刻意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了。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其感染熏陶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地增进学生心理的健康,直至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正确的学习方向。要想学生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要联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记得一位校长说过:“学习好,心理健康的学生是上等品;学习好,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易碎品;学习不好,心理健康的学生是次等品;学习不好,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劣质品。”让我们珍爱上等品,呵护易碎品,改良次等品和劣质品。所以良好的教师的良好评价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就尤为重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去思考,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因此,一年级学生能力学习的好坏,不能一时下结论,对于每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也需要引导和观察,学生在教师面前都是一样的,教师需要细心地观察、发现和引导,这是我们做为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由懵懂混沌到启蒙的入门阶段,学生好说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而且易分散。在一堂课内,既要复习旧知识,又要学习新知识,所以一年级的教学远非人们所想的那样。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发动机培养情绪,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平时的工作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教学 建议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小学教育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3. 候答时间过短。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导语激趣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促进学生形成追求新知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应在上课开始,就用导语粘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跃跃欲试。如在教学计算100 以内加法时,则可设计“考考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出题,老师说得数,然后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好多疑问,这时老师再提问“这是怎么算的呢”?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为良好的求知活动。

三、直观教学激趣

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上形成数学概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得数是6 的加法时,老师可以在黑板左边贴上了5只小企鹅,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5”,再在右边贴上一只,一共有几只小企鹅?(同时在小企鹅外面画一个圈),问:“一共有多少只小企鹅?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边指图边问:“5+ 1 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6”。

从上面的例子清楚地看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情况需用加法计算。通过图画的辅助诱导,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活动激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动,根据小学生爱动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而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字,转变成荣誉接受的身边熟悉事物或比较生动的小故事,以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初步教同样多”时,我用“孙悟空分桃”引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唐僧说他有点口渴,于是派孙悟空去找水喝。过了一会儿,悟空抱着15 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来了。八戒一看馋的直流口水,悟空见了偏逗他,他给了师傅6 个,沙僧5 个,八戒4 个。八戒一看抡起耙子朝悟空打去,他要和师傅,师弟一样多。这下可把悟空给难住了,急的他又蹦又跳有挠头。同学们都想帮助悟空。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告诉他们有一种分法可以使他们都吃到一样多的桃。同学们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学生会愉快地接受新知而不感到乏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儿歌激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觉得较抽象和单调,据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数学知识编成口诀、儿歌等,这样不但便于学生掌握,而且使学习富有情趣。

如在学习“凑十法”时编配了“凑十儿歌”: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

两五相凑就满十,九和一,八和二,

七三、六四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十,

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

七、游戏激趣

小学生常常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愉快和美妙。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学中应当设计适量的游戏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使教学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他们在游戏中能突显出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并获取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不但提高了对数学的认识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在一年级教学时,教师既要充分准备又要抓住时机,把游戏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教学识数时,可组织学生说对口令、找朋友、击掌合数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主动学习。

八、竞赛激趣

一年级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荣誉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能使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应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夺旗竞赛,这样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九、复习建议

教学时唯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围绕数学的核心知识展开复习,方能事半功倍。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固然可以有所收益,但若不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组织教学的基础上,轻则会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劳民伤财,误人子弟。只有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才会有效果,延长学习时间才会有意义。我们总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数学的本质,没有抓住核心知识,拎出考点所致。具体表现为:怎么讲,总觉得还没有讲完,没有讲透,唯恐知识点遗漏;怎么练,总觉得还没有练到可以胸有成竹地应付考试的程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且这种焦灼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严重,越是临近考试越是严重。结果,自然就是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所影响,老师和学生都在一片焦灼不安中走向考试。

总之,构建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建议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共同探讨研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前提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一年级小朋友很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呢?笔者认为"想说是基础","敢说是关键","会说是保证"。

关键词:

农村;小组合作;学习;想说;敢说;会说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且取得了广大教师的公认。那么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进入正规的数学课堂,特别是表达能力欠佳的农村学生,如何使他们很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呢?我觉得"说"的能力培养是前提。以下是我这个学期参加"动感教学"实践以来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1.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说

"创设情境"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吸引到"似曾相识"的情景中,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感觉。例如:我利用课件把一幅幅有趣的插图展示在小朋友的眼前,这时他们会眼前一亮,我顺适出示问题:(1)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呢?(3)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谁的眼睛最亮?提的问题最好?这样我们的小朋友还有谁不想开口呢?只要学生有了想说的意愿,我们先不去要求他们说得对与否,让他们在小组内说出来,然后再择优评价。这样既不伤小朋友的自尊,又不打击他们想说的热情,让每个人都保持"说"的欲望,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2.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说

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畏惧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的做法如下:(1)微笑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积极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以讲一些笑话,谜语以及故事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学生想说话,敢说话的良好势态。(2)组织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小组讨论,因为讨论能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无拘无束的,所以他们往往能畅所欲言。这样,教师就会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3)适时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往往是不完整的,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学生说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与肯定和激励。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包括用心的微笑、诚恳颔首、赞许的目光、温馨的提示、信任的期待等。这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解疑,乐于交流。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3.引导点拨,使学生会说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会出现偏差,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有时候不知从何说起,教师就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进行思考。(1)利用主题图训练学生表达的条理性。一年级学生说话不完整、凌乱,没有条理。通过让学生看图说话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学"比多少",我一开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一下子七嘴八舌"有小猪、有小兔、有果......"回答不完整,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时我补充一句"从远到近观察:有几只小兔在干什么?几只小猪在干什么?还有......"这样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后再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一年级课本插图丰富多彩,我觉得利用这个资源是培养学生"会说"的有利途径。(2)加强学具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复述、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培养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时,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每学一个数的分解组成,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所带的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哪两个数,然后观察分析这个数的分解有什么特点?怎样能又对又快地记住这个数的分解?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记忆,效果非常明显。(3)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点拨,让学生说准确。新知识往往由旧知识延伸和发展而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准确地说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一年级小朋友是活泼开朗、可爱的一个群体,无拘无束是他们的基本特征。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平等对话,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说、不怕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想说、敢说、会说、说精彩。让三尺讲台,同样也成为学生的舞台。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心理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学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根据长期从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眼高手低,总是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取代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教师感觉再也简单不过,自认为孩子们应该很快掌握理解,所以极容易忽略孩子们的思维特征与规律,不了解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往往感觉讲了很多,甚至口干舌燥,但孩子们却一知半解,茫然无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对于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有的年龄不足,有的学前教育阶段不完整,在幼小衔接阶段容易出现脱节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些方法甚至显得很“土”,但却易为孩子们所接受与理解。在多年从事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土”方法收获高效率。

这三种方法,我费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的很透。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课前测试,结果我大吃一惊,大部分孩子一脸茫然,无法独立完成,有的甚至随意填写。我在跟学生的交谈中,才发现他们虽然会摆学具,但具体到做题中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虽然他们知道10可以分成8和2,但变成一个算式出现的时候就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更不用说用减法去完成题目(他们根本搞不明白等号后面的10现在怎么跑到前面来了)。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陪伴他们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能力进行家庭辅导,学生的学习任务都要在学校完成,家庭辅导跟不上,学生对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很难理解,虽然我下了很大功夫去讲解,但学生依然无法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几年的农村教学,我寻找了一些打破常规的方法,虽然方法“土”了些,但是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同样是在讲这节课时,我就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出发,采用学生易理解的、简单的土方法做了尝试。

在做8+( )=10中,因为前面的加数是8,后面的和是10,就让学生在( )的上面画小棒,从8后面开始一边数数一边画小棒,由8开始边往后边数数边画小棒,数到等于号后边的数字10就停下来,看看( )上面是画了几根小棒,就在( )里就填上几,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记得很熟练,出错率大大降低。

接着我再训练求前面的一个加数,例如( )+4=7,这个题型就看后面的加数了,因为后面的加数是4,学生就在前面( )上面一边数数一边画小棒,由4接着边数数边画小棒,数到7就停下来,看看( )上面画了几跟小棒,就在( )里填几。

通过这些简单通俗的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这节课下来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经过几轮练习,全班所有的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全部掌握,课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测试,全班所有孩子们获得满分的好成绩。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结合远程教育培训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终于懂得了其中的奥妙: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实物形象才能够理解与掌握,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的利用

小学数学新教材对数学学习知识的呈现与旧教材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很多知识都采用主题图的形式呈现. 所谓数学主题图是指集中体现数学学习知识的图形、图表、图画等. 主题图是人教版小数教材的一大特色,形式多样又富有童趣,其意图在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活动场景等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打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主题图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与喜爱,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本,喜欢上数学课. 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使数学融入了生活,让数学变得可爱诱人,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创新的平台. 而主题图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它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孩子们喜欢看,也想说. 如何用好主题图,提高主题图的使用效率,是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 而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数学课本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 因此,课上要充分利用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知识和感悟知识.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

一、利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新入学的准备课中的“数一数”,出现的主题图是“美丽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为小朋友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同学、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 我认为他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作为开学的第一课,他们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帮助小朋友了解学校生活,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培养他们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一上课,我在屏幕上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大家都显得非常高兴,因为小朋友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学校被搬上了屏幕,每一双小眼睛都盯着画面. 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问学生:“谁想和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后,我又说: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在这里,我在出示主题图后,不急于给出数数任务,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等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就放在数数的活动上了. 然后,按事物数量的多少依序找出数量是1,2,3…的物体. 最后,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 由数画上的物体数量到数身边的实物,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样的主题图能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我不但让学生“看看,说说”,而且还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对他们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利用主题图,把所学知识编个故事

低年级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如教学第一册第29页“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时,我编了个“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第1幅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 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第2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 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什么?(出示“鸟窝图”)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就靠近它,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 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第3幅图)走出大森林,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西湖的荷塘边,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 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了理论的认识,这样把课本的3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

三、利用主题图,把所学知识动态化

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 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例如,教学第一册第18页“第几”,呈现了5个人排队去买票的情境,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是要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含义──序数.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排在第一的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问:这时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前面走了一个人,剩下的人的总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接着演示――最后面的那个叔叔走了,这时队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后面走了一个人,前面的人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主题图的现实感,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如此动态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四、利用主题图,给所学知识版本化

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图场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吻合时,可把主题图进行“班本化”处理,这样做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第5页“位置”的主题图时是这样做的:(1)你能向老师做个自我介绍吗?(我在第几组第几个)把你的位置填在座位卡上. (2)打乱座位卡后再重新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重新找座位,再请几个同学读出新位置号. (3)开展“猜猜我的邻居是谁”的游戏. (4)让学生当回小老师,用第几组第几个给某同学安排座位. 又如在教学第二册第72页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作业评比”的主题图时,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得红花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结合本班实际从自己非常熟悉的班级中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直接开发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主题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但在教材中不是单独进行教学,而是融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当中.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 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新入学时上的第一节课,也就是“准备课”这一单元中第2,3页“数一数”,出现的主题图是“美丽的校园”. 在这幅主题图中,不但给初入学的小朋友展现了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而且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出示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向老师敬礼是教育学生要有礼貌,要尊敬老师;出现垃圾桶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跳绳、踢足球等场景教育学生要坚持锻炼身体等. 并且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我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新教材中的主题图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 一年级孩子年龄虽小,可在他们的身上却有着无穷的潜能,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我相信,有了我们老师的潜心解读,有了我们老师的深蕴内涵,有了我们老师的合理改编、精彩呈现,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溢灵动和智慧.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摘 要:图画应用题和文字应用题是一年级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开端。我将采用学生为主的教学法,把老师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一年级 图画 应用题 教学

应用题对整个数学的学习尤为重要,它将伴随学生的整个数学生涯。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端,所谓万事开头难;又因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不多,增加了学习应用题的困难。数学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基础以及个性特点,不能不顾教学对象盲目施教。针对这些问题,我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让学生多看、多读、多说、多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脑、嘴、手。下面我将从图画应用题和文字应用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图画应用题

图画应用题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我把图画应用题的学习分为四步:

1.图画转化为数学知识。让学生多看即观察图里面画了什么、都有多少、左边多少右边多少、原来多少来了多少,让他们先把他们喜欢的图画转化为数学知识,这是做应用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让他们先有数的概念。数错、不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图画的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先从他们喜欢的图画开始学习应用题。我会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他们把图画信息表达成语言信息的愿望,为第四步图画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应用题结构的分析、理解训练。应用题的结构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这一环节我安排在第三步“图画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之前,原因是只有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之后才可能更好地把图画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应用题的结构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可通过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实物、图片、投影、电脑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知道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至少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解答。

3.图画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让学生多说即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画里的数学信息说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语言表达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应用题入门教学的关键。可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说的观点:(1)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来主动构建的。(2)有目的的活动和认识结构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我运用了四步走的方针:第一步,老师带着学生读,逐句领着学生读,帮他们“张开嘴”;第二步,老师重新完整地读一遍,鼓励学生根据图画复述;第三步,由于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一些,可以自己说出图画里的数学信息,这时可以让他们带领同学们读,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教会了其他的学生;第四步,每次遇到应用题都会找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们养成见图画就会转化成数学语言的习惯,从而将图画应用题转化成了文字应用题。

二、文字应用题

1.找数量关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图形进行,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列算式,注重算理。应用题启蒙教学应当注重算理,揭示算法的含义,避免让学生硬搬“求一共用加法”和“还剩用减法”这一模式。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呢?我利用教具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白了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和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在教学中每道题我都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计算,逐步强化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3.巩固练习。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问题,使学生体检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这样的文字应用题:圣诞节到了,妈妈做了8个蛋糕,送给奶奶3个,还剩多少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3个蛋糕是从8个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8个里去掉3个,则用8减去3得5个。这比“盒子外面和里面共有8个蛋糕,盒子外有3个,求盒子里有几个”让学生列式计算效果要好得多。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习惯,做到先审题再动笔。这样既可以提高解答的正确率,又能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在审题中,我要求学生做好“三步”:第一步,初读,了解题中说了什么事情,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第二步,精读,弄清题中难理解或易混淆的词句,弄清题中有没有明显给出的数据,弄清某些题中叙述的意思,理解题中的隐蔽条件;第三步,复查,要求学生将算式与题目对照,检查是否正确。

总之,小学一年级应用题的教学要以语言口述为起点,以分析数量关系为重点,以培养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为目的,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点滴谈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教给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身边的生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并进一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面对一年级小学生,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学习,并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呢?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总结的经验,期望得到各位方家的指导。

一、加强引导,培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数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永远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增强兴趣。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游戏、故事,让故事情境将他们带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孩子拿来钟表,以游戏的形式演示:1号起床的时间是7∶00,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刻的位置,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操作。这样,学生既能准确认识时间,又能学会思考。在实际活动中,有效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引导观察,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教材的练习设计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存在困难的时候,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就具体问题、具体答案做出明晰的指示,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自己对问题认识存在的偏颇之处。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动手操作,提高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做了如下尝试: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位置》这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人民币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作业本”或买“笔”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总之,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多渠道开拓,多方位思考,多方面设计,让数学走近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才能真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推动小学数学课堂往纵深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激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的有效应用

摘 要:回顾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的评价方式和对小学课程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对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其评价结果很难对被评价对象产生良好的效用,也无法激发被评价对象不断激发、改善自我的动力。激励式评价则可以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激励式评价 小学一年级 数学教学 应用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小学课程评价,不管是学生评价还是老师评价,往往太过注重选拔的功能,使教学评价变成奖惩性的评价。其实,奖惩性的评价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激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热情,但这种激励的作用是及其有限的。我们拿学生评价为例,其有限性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奖惩评价能够激励少数成绩比较突出的小学生,但是严重扼杀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成绩平平的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孩子的自信心;第二,奖惩性评价它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强化,如果使用不恰当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指出,非必要的外部强化,会对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产生削弱,损伤孩子内部兴趣。奖惩评价这种外部强化对固有的兴奋性行为来说,是多余的,也是有害的。换句话说,奖惩不合适会引起小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或者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比较消极的对抗,导致奖惩的激励作用削弱和损坏。

二、激励式评价的特征

教师评价活动,其本质在于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激励,激发小学生对求知的渴望和积极上进的情绪,让他们对获取成功充满自信心。老师就是引导者,给他们纠正错误,引导他们奋发向上,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小学生一年级的数学新课程中,运用激励式评价的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第一,老师对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言语,让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密切关注一年级小朋友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情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激励和引导;第三,密切关注小学生个体,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与肯定,及时表扬;第四,我们可以运用成长记录,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每次进步的历程进行记录和描写,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心把数学学科学好;第五,我们还要运用各种方式,激励老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来充分体现老师的存在价值,完成教学的发展目标。比如说情感激励、参与激励、领导激励、目标激励、信仰激励等有效激励方法。

三、激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老师对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激励和评价不能盲目。在数学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得数学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又温馨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小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应注意的是,老师的表扬应当掌握好一个“度”,使得表扬的效果发挥的充分而恰到好处。比如说,小学生算对了一道没有什么难度的小学数学口算题目,我们对这位小学生进行表扬,大肆奖励,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对于这位小学生本身而言,老师给予的表扬没有力度,也没有价值。相反,小学生如果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把一道数学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候老师是可以来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的。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适时,因人而异。对小学生的评价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爱护学生的分析意识、主体意识,来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老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场合以及评价对象,有时需要庄严,有时需要委婉,有时候需要情绪轩昂。对班里的个别落后了的小学生,即使有很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且激励。后进生需要贴切的言语、关爱的目光。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不仅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响应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号召的表现。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合理、正确的对学生评价,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探求。

3.巧用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因此,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好作业评价,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而把数学作业布置成1、2、3三个档次,针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习题。这样一来,我们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能够真正的体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很好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启学生自身内部活力。

4.在学生内部开展自评、互评。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评价中,老师应当同时注重学生本人在数学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作用。开展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我们可以这样评:将6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并且规定一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每位学生进行自我小结,之后,组内的成员将该同学的成长记录作为考评依据,对他进行评价。评价要以肯定其成绩为主,然后表述出需要改进的措施;最后,由该组的小组长进行书面评价并对组内成员公布出评价的结果。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够使得组员之间相互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方法,评价比较中肯,能够得到小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复的不间断的激励,并且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信息,有效的对教学进行改善和促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当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全面的实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生活情趣化之管见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注重学生的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情趣化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期达到数学即是生活,热爱生活即实现了热爱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语言;情趣

[作者简介]胡春燕(1965-),女,江西九江人,修水县教育局,小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

一、教师上课的语言运用要生活情趣化

数学语言是简洁、美好的语言,却也是最抽象、最枯燥的语言。数学教学恰恰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有高超的驾驭数学语言的能力,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倾向等关键要素,将数学语言进行生活情趣化,化抽象为现实,化枯燥为有趣。如在“0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有两个苹果,一个奖给认真学习的小明。”说的同时从盘子里拿了一个苹果给小明,并让同学们观察盘子中的变化,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可以用1表示。”教师:“这最后一个苹果我要奖给遵守纪律的小芳。”将苹果给了小芳后,教师举着空盘子继续问:“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趁学生被问住、渴望知道真相的时机,教师再讲述古人结绳计数的故事,没有获取猎物,不结绳,表示0个。在黑板上板书“0”并教学生书写。如此,学生便获取了知识,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要生活情趣化

当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愈接近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自觉性程度也就愈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授课内容的讲解师,而更应该把自己打造成课堂教学的设计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关于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案例,贯穿于课堂中。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景里感知数学,接受数学,并愉快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带到学校来,让他们到讲台前尽情地展示和辨认时间。不管是小熊闹钟,还是蝴蝶电子表,它们只是外形上有所不同,其作用都是用来记时的,而且,同一时刻,所有的钟表上的时间都应该是一致的。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生活情趣化

课后作业是教材的延伸,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当的课后作业,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怕学、厌学。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必然会注重钻研并把握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在充分挖掘数学课本的智力因素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背景,充分选用和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使数学课的课后作业量小而质高,具有“真实生活性”“智力趣味性”“开放开拓性”“思维创设性”和“灵活多样性”。如在学完“认识图形”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如下家庭作业:请用学过的图形画一幅你心中最喜欢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会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的积极性也能提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用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组成的充满创意的图画就会应运而生。他们还会涂上颜色,并且自主命名,比如“我家门前的风景” “操场上” “机械狗狗” “我在未来”……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图画作业做成一到若干个专栏,让学生领略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四、数学理论的回归应用要生活情趣化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数学源自生活,是人们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千百年中通过摸索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数学理论也必将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会学生解决应用问题时,不能只是停留在纸笔上,而应该将数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教会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去研究并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有一种亲历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去数一数教室里的课桌:5列,每列6排,是不是共30张课桌?符不符合乘法口诀?又如学习了“人民币”之后,可以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由家长带孩子进入超市,指导孩子购物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一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小组合作形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运用几以下方式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4人小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是2人合作还是4人合作。

2.“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控制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一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4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因此,遵循“一优二中一差”的原则来组建,这样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还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进行。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形式很多,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小组的优势,决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就变得很重要。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少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包括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人员组合可以过一段时间轮换,这样学生接触面就更广了。教师要照顾到小组中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要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以免这些学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只听别人的发言而自己不动脑筋。教师可以在讨论时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小组合作通过各成员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外,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后也不能袖手旁观,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关键时给与指导、评价。同时,促进组员们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在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的物品,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答对与否,我都给予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就:“有四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一年级老师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范围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等情况不时出现。为师者精疲力竭,学生却茫然无知,一无所获。“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老师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

教师能把握住学生特点,深钻教材,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这个关键,采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为此,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情境教学

如何把握契机,在孩子心田种下爱学习、爱数学的种子呢?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解读教材,每节课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与知识点有联系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起来特别有意思。如在教学《上下》前,我的教学预案是将整节课的教学融入“给大树爷爷庆祝生日”这个情境中,意图是让孩子们在遨游童话世界的同时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由于整个情境环环相扣,惊喜不断,教学预案的实施过程就比较好。

二、从入学的第一节课做起,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学习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来完成。一年级是孩子人生学习生涯的起航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注意力不持久。此时,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适时的表扬。如 “胡静听讲多认真呀!”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喜欢被老师表扬,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样经过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还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手举得高高的,请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我认为“说”其实包括回答老师提问、纠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讲伤害对方的话,被纠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都要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如果意见正确,要点头表示感谢,可以说,:“谢谢你,我听明白了。”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说:“谢谢你,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其次,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合作、操作、读题、审题、书写等方面习惯的培养。

三、教师要重视修炼自己的语言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但"儿童特色"并不是儿童腔,而是要贴近童心。教师用贴近童心的语言与儿童进行交流,如此一来,春风何愁不化雨,"润物"自然"水到渠成"了。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贴近童心呢?注意“甜、慢、短、精、新、活”这六个字。“甜”:母亲对孩子当然是甜甜的,教师与儿童对话,只有多带些"甜味"才能适应儿童,才能像母亲一样抓住他们的心。“慢”: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在感知过程中,分析能力也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多善于直觉感知。因此,对儿童说话,语气必须要慢。“短”:儿童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将对方所说的内容先记下,然后再去回味理解。他们只能直接瞬间反应,不善于理解推理。因此,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低年级学生常常"消化不良"。“精”:儿童的注意力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岁儿童最长可以连续注意10分钟至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说话要"精练"。“新”:低年级学生好奇极强,他们喜欢新鲜活泼的语言。因此,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说话时,要注意语言形式的多样化。“活”: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说话时, 应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且活灵活现。

其次,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到位,要具有激励作用,有时还要灵活采用态势语。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太单一,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学生听多了肯定会烦。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分对错,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又怎能给学生带来启发,促进学生发展呢?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所以,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教师的评价语要有激励作用。

适当运用态势语言进行评价。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态势语言。如果后进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用充满希冀的眼神看着他,就能增强这个学生的信心;如果老师用微笑来鼓励胆小的学生,他就会消除紧张心理,有勇气回答问题;如果发现学生提出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能用赞许微笑并伸出大拇指,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内心一定会美滋滋的,一定会产生“下次我还要发言”的欲望。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谈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在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的物品,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答对与否,我都给予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就:“有四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管理的几点体会

摘 要: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各项任务,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也要依赖于良好的课堂环境,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学生的身心发展指导等方面进行,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管理。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数学教学 课堂纪律 教学管理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并且很陌生的环境,学校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以适应。在课堂上他们表现为活泼好动,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极差,并因此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做好学生课堂纪律的维护,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数学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数学课时,老师不停的说:“请大家注意……”但学生没有什么反应,老师急得直喊并做手势“停! 停! ”但学生仍然我行我素,老师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些学生,但仍效果甚微!

以上情况都是课堂纪律的管理问题,上好一堂课需要良好的纪律做前提;课时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良好的纪律做支撑。若缺少了纪律课堂就会如同道路上没有了信号灯和交警一样,变得秩序混乱。数学学科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数学课堂纪律管理谈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不遵守纪律是其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除了自制力差外便是他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把精力集中到一点,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说:“其力量好比炸药, 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这就需要老师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把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里。

二、对症下药

班级中的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方式对待他们,而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一)给暗示。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在随便说话、没有聆听或未参与其中时,教师不用立即停下课来,可以走到该生近前, 轻轻用手碰一碰他(她) 的肩膀, 或用眼神示意他(她),或朝他(她)微微点点头,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自己了,但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没有当众批评自己。

(二)找优点。不论对哪个学生,教师都要善于从他们的身上找优点,并且应当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尤其是对待顽皮的孩子,教师更要通过找优点,激励他们在其他不足方面的进步。

(三)拉勾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和个别经常不守纪律的学生约定好:“今天上课时, 只要你有好的表现, 老师就会在全班表扬你! 比如说:你坐端正了,老师会表扬你;你没有随便讲话,老师也会表扬你;你回答问题了,老师还会表扬你……同时请你自己记住了,老师上课时表扬了你几次,下课时你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领几颗星星做奖励! ”说完再和小朋友伸手拉勾勾相互做保证。这样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上数学课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四)阳光评价。阳光评价就是针对学生上课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鼓励性的、带有期望性的、公开的、公正性的。教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第一次大声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时,学生可能会立刻安静下来,但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地大声批评时,学生可能就不再那么畏惧了,而老师必须拿出更大的气力来提高声音、声调,以停止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如此一来,这种方法就会渐渐失效。因此我认为,应当适度地使用惩罚,过程应有一定的“坡度”。例如,我们如果采用在课堂上给小组加星、扣星的方法时,当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就可以先说明:“××小组,你们有一个组员不守纪律了,所以整个小组要被扣除一颗五角星! ”同时用目光提醒那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如果该同学还是我行我素,依旧不守纪律,教师就可以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并指出错在哪里。假如该名同学还是不理不睬,教师不必为批评该生而停下课来,可以在课后用谈心、鼓励、与家长沟通等方法解决。

三、寻找幽默

“笑”表示喜欢、接纳、亲和。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面部表情比教师的服饰更为重要。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微笑则是一把开启心扉的“万能钥匙”。幽默的语言、善意的玩笑都是很好的调剂品。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心自然就靠拢了,而心情愉悦了,学起数学来就会更投入,思想便不会开小差,思想不开小差,纪律自然也就好了。

四、冷处理“告状”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事儿多,一上课就“告状”。当老师的又不能不公平处理,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体验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处理办法是: 要求学生下课“告状”, 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也要以得到提高。

五、加强修养

课堂的纪律也跟老师的情绪有关。教师的工作辛苦而繁琐,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完成一周数十节的课时,还要承担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处理学生的各种生活问题,因而,在从教过程中就无法避免心情不佳、身心疲惫的情形发生,很自然在教学中思想会不集中, 那么学生肯定也会间接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而变得上课不专心。所以教师应当加强个人的修养,控制自己情绪,运用好自己的教育智慧,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鼓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

摘要: 审视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它将评价作为甄别与选拔的工具,作为区分被评价者的一把尺子。在传统数学课程评价观下,被评价者始终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游离于整个评价活动之外,因此,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的效用并不明显,即是说,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较少具有激励作用,评价结果很难激发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力。鼓励式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鼓励式评价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

一、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过于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更是一种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师生的教学热情,但其激励性毕竟是有限的,就学生评价来讲,其有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虽然激励了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扼杀了部分成绩中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其二,奖惩性是一种外部强化,若使用不当便会适得其反。发展心理学认为,不必要的外部强化会损伤儿童的内部兴趣,或者使儿童的内在积极性受到削弱。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固有兴奋性的行为,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也就是说,奖惩不当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损坏奖惩的激励作用。

二、鼓励式评价的特征

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向上,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鼓励式评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二,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其三,关注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并对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其四,运用成长记录,以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其五,运用各种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实现发展目标和教师的价值,如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参与激励、信仰激励等。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鼓励式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发被评价者的积极心理,如自信、成功等,以促使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三、鼓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

(一)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评价与鼓励不能盲目过度。

在课堂中正确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在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有利于给学生创设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通过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丰富情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表扬也应有个“度”的限制,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算对一道难度很大的题,或者思考出一种新的算法,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奖励是可以的。但算对了一道对于学生来讲没有任何难度的口算题就大肆给予奖励,这样的奖励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学生个人来说,教师的表扬没有力度和价值可言。

(二)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忌“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分析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评价时要看时间、看对象、看场合,有时候需要委婉含蓄,有时需严肃庄重,有时需情绪轩昂……对于班上极个别的后进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性的鼓励。后进生需要关爱的目光,贴近的话语,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学困生。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上,我经常看到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代表,有条有理地总结汇报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有的发言甚至是教材上总结得出的结论。但他们的发言是否是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所悟、所获?是否每个成员都能有条不紊地总结出法则?应该说还有更大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提拔。教师要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掌握数学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经过讨论……,我们得出……,总结出……”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与鼓励,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智,更是现代教育观念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会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巧用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业是考查学生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巧妙地运用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把学生分为三层次根据学生情况把作业设置为A、B、C三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学生完成自己或老师建议的作业后及时上交,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但这一评价只是形式评价,其实质是与学生的学期目标作比较,达到目标的学生加1分,超过目标的学生加2分,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通过订正来弥补,到学期期末把个人得到的努力分全部加起来,成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让学生乐于去学习,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改善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启动学生内部的活力。

(四)开展学生自评、互评。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即发挥学生自评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学生间互评的作用。在自评的基础上,实行学生间互评。如将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设组长一名,先由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小结,然后组内成员根据班级平时对该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其进行评价,以肯定成绩为主,同时提出希望和改进措施;最后由组长作书面评价,并向组内成员公开评价结果。教师通过小组互评,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组员间合作交流,互相鼓励,互相鞭策,相互间了解加深,感受到其他的人能够悦纳自己的行动,认识到自己不总是处于外在的批评、指责和敌意的包围之中。这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评语,既客观全面,又易被学生认可。同时参与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过程,能使学生充分认识集体对他的关心及希望,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从而使学生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教师应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充分发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不仅有利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穿插游戏的艺术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爱说好动,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深刻领悟到数学的奥妙,如果一开始孩子就在数学学习中遭遇重重挫折,势必会减弱甚至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在数学课中,教师有意识地穿插游戏活动,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快乐的数学学习氛围中。

那么,如何穿插游戏才能增加课堂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把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设为预备铃,全班同学有意识地跟着念,让刚刚进入教室还处于兴奋阶段的孩子们心收拢了一半。此时,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大部分的同学也未能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我会运用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孩子们,使他们从课间玩耍的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知识的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堂。特别是紧扣课堂新知的游戏还可以让学生对今天要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车》时,学生念完三字经后玩乘坐公交车的游戏,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公交车每到一站就有人下车,有人上车,通过上下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有关加法和减法以及加减法混合的数学知识。

游戏导入课堂,可以让孩子们很快地安静下来,而且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课中适当穿插游戏,悟理益智

一年级孩子的学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入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为探索新知、创新思维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授《上下》这一课时,在探索新知时我设计小游戏―给喜洋洋贴鼻子。一位学生上台朦住眼睛,其余同学给予提示,台上的同学根据提示正确地找到位置,这样,整节课显得生动有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讲授6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在用纸做的帽子上分别写上数字0-6,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快速地找到和自己相加和是6的另一位朋友。孩子们在紧张而快乐的游戏中学到了6的组成和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巩固练习中穿插游戏活动,加强记忆

一年级孩子对所学的知识遗忘较快,需要及时巩固。枯燥的数学练习题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如果在练习中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以致用,强化新知,巩固新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时,我利用班上的图书角设计了“逛书店”的游戏,利用现有资源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情景,同学们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争活动,例如夺红旗、对口令、、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速算接力赛、摘仙桃、智力闯关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另外,对于教材课后练习的数学故事题,数学游戏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通过孩子们编数学故事的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教材课后的数学游戏活动进一步深化巩固了新知,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在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穿插游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穿插的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一致性,教师运用游戏的内容如果与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教学游戏便成了一般的娱乐游戏,其结果只是给孩子们带来一阵欢笑。

其次,游戏形式坚持创新性、思维性。运用游戏教学,可让学生活跃气氛,增添学习兴趣。然而陈旧单一的游戏形式,也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受。

再次,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如果课堂游戏组织无力,学生活动的秩序较差,就会收效甚微。

最后,尽量让全部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游戏完后对孩子们的表现及时评价。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游戏就是鼓励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去主动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穿插游戏环节非常重要,游戏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心智,而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游戏是数学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利用好了这个催化剂,便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