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时间:2022-04-26 10:03:15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课程 财务管理论文

摘要:专业课程设置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只有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独立的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本文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入手、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问题。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独立的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因此,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一项课题。财务管理学科与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长期交融,造成财务管理学科界限模糊,所以,正确确定财务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然而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太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从专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从其工作性质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学。

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并明确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国内各高校应该在参照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当前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制定适合于本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迈向了普及的大众教育,大学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延续,对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目前已经由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化为一般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由于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任务内,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都是比较有限的,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各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认为,不应该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对于大众化的本科教育显然过高,不切实际,而应定位为培养一般专业人员,相对比较合理;并且就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多数同学的就业去向面对的是中小型的企业。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财等方面综合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机构、财务服务机构或者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培养的相关规定,以及上述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广博相关知识面的通用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当考虑并有利于该类人才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使之能够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设置。构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将公共基础课作为铺垫、专业基础课为基础、专业主干课为重点、专业选修课为补充,于此同时强化专业实验实践技能课开设,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科学的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要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基础的社会人文素质培养为出发点的。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该专业同学的社会人文的基本素质和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公共基础课程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相对稳定,但也要随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更新变动。

(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进行奠基的。要想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扎实全面的能力,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金融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宏观和微观部分)、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三)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并具备从事本专业所需的实践工作能力。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审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的开设学时在时间上要有充分的保证,它构成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体系完善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四)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与教学特色来确定的。开设选修课程时尽量做到门类广泛,来以满足专业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制度设计、税收筹划、国际金融学、项目融资、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等。

(五)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应用型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实践课程的开设,如果不能够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就谈不上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课程成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核算实训、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纳税申报实务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实训、年报审计业务操作实训、财务软件(用友、金蝶)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投资模拟实训等。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始,培养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基于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专业课程设置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只有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实务人员、高校教师的调查,了解各课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基于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初步设想。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分析

(一)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及其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专业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培养目标是在调查、研究、预测、论证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建设方向,是课程设置的宗旨。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吻合,直接影响着这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谭家荣(2010)详细分析了现行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综合国内知名大学财务管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人才层次定位、职业岗位定位、知识结构定位等角度出发,将海南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本的理财观念,掌握经济、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理财等方面知识和理财技术,富有创造性和适应性,能在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以此作为培养目标来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财务管理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提升层次、拓宽专业、提高素质、注重实践、面向市场,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实现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最佳组合。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知识陈旧周期大大缩短,只有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最大程度的适应就业环境,快速发展成为优秀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财务管理人员专而不通,将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性,从而无法适应社会综合性发展的需要;若通而不专,则难以胜任专业职务,无法满足社会分工的需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通才+专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必须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保证课时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目前各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大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公共基础、体育、军事理论等。(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性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宏观的视野、中观的意识和微观的能力。(3)核心专业课。核心专业课是财务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课程,开设核心专业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技能。(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在掌握核心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专业知识面,对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笔者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课程设置方案。

(三)财务管理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尽管核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理论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但对于如何来进行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尚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按财务管理的层次来设置、按资金运动的阶段来设置、按财务管理的主体来设置以及按财务管理的环节来设置几种模式。

(1)按财务管理的层次划分。按财务管理层次设置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有《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等。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是:层次感强,遵循了“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规律;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使学生更好的获得有关现代决策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理论性强,该课程体系理论内在联系紧密。但这种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各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内容重复交叉。二是《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难以划分。对于初、中级内容的划分至今都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高校直接将两门功课合二为一,即只设《财务管理》。这种方案刻意回避了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的长远建设,无法适应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三是这种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

(2)按资金运动阶段划分。按资金运动阶段(筹资、投资、耗费、收益及分配)设置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为:《财务管理概论》、《筹资管理学》、《投资管理学》、《成本费用管理学》、《企业收益分配管理学》、《营运资金管理学》等。这种体系的优点为:按资金运动的阶段设置课程,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财务状况,更加凸显专业特色,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内容集中,便于教学。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设置课程体系,使各课程的内容相对集中,便于教学的开展。其缺点为:一是系统性不强。资金运动是严谨连贯的,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会割裂财务管理的内在联系,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助长了学科分裂的倾向。二是部分阶段的内容较少致使课程内容含量不均。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这三个阶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其他阶段内容较为单薄,难以单独设课。三是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这种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公司财务尤其是财务活动丰富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特点,而对于中小企业、集团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容无法体现。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浅议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摘要] 市场对具备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素质的财务人才需求缺口很大。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构成体系,主要侧重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文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提供职业养成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关键词] 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带来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契机,却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怎样设置课程才能满足要求?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专业设置、人才定位、教育重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如下思想:

1.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本科同一般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

2.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后者是指学生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

3.“厚基础、宽口径”思想

学生应具有经济、管理和财会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为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

4.时代特征

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金融环境下投融资理论和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高职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教育目标。

(1)公共课平台(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德育、体育、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主题教育(含军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热情;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

(2)学科基础课平台: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货币银行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导论、金融市场概论、财务会计、财务软件运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资本运作、税法与纳税会计等。该模块为学专业知识,养成专业技能的课程模块,也为学生后续拓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4)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包括纳税筹划、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信用与风险管理、商务英语、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辅导等。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层次不同而是类别不同,该课程模块在学科基础课平台及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体现宽口径、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或任意选修课程。

(5)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实践课程体系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是与文化、理论课程既相互关联又平行独立的另一个子课程体系。我们把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

(1)专业认知实习。学年暑期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选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或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收假后进行交流和成绩评定,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

(2)课程实验、实训。由任课教师随堂或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综合模拟实训。由教师选择实训教材,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学生对相关工作实务的完整认知。包括会计模拟实训、财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业务实训、纳税筹划等。

(4)岗位实训。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包括现金业务岗位(企业或银行出纳)、会计岗位、财务岗位、主管岗位等。

(5)毕业实习。学校推荐或者学生自荐进行就业前实习。

每个阶段结束,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

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珠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世界制造基地,这里需要大量新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散布有17所独立本科院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超过二十万,而这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又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如何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定位,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珠三角企业和华南师范大学会计系的实际情况,就这一课题做些探讨。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2008年末,广东省常住总人口为9544万人 ,但外来流动人口可达常住人口一倍以上,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早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起来的世界级制造基地之一,这里汇集了大量的企业,吸引和容纳了至少两倍于当地常住人口的劳动力。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现有34所独立本科院校,主要就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珠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这些独立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民办学院,因此,文科类专业在学校专业设置中比较突出,基本上每一个学校都有会计系或经济管理系。因此,本文希望针对这一客观情况,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例,对专业设置做些探究。

一、珠三角地区独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受校本部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数隶属会计学院

珠三角独立院校其实和全国各地的一样,都是某个公立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办学理念基本传承母体模式,从办学定位和教育层次来看,本来是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直到今天,无论师资、无论学科建设、无论培养目标定位,还是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办学体系和办学理念。

所以,财务管理专业长期隶属于会计学院,没有形成特色专业的的师资、课程和实训等一系列的培养程序。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增城学院)也是如此,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会计课程设置的补充,暂时还没有做到按特色专业建设来规划。

2.财务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大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专业出身,多数是会计专业,审计专业、金融专业等,这也间接导致了目前财务管理自身的专业体系性较差。另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本来需要双师型师资,但由于教育评估体系还是由教育部的理论专家制定,所以,在应用型大学也是按照传统本科院校的考核要求在确定师资,这样就导致有财务管理经验的老师由于待遇等诸多问题而没法进入到师资队伍中来,因此是师资结构不能按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调整。

3.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雷同

笔者认为很多全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从构架完全是会计专业的简单改版。表现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而会计专业没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课程设置过于雷同。其结果是,企业在选择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时会更倾向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城学院甚至出现会计教研室和财管教研室课程混上的局面,当然这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还任重道远。

4.理论课程设置的专干课程单薄

在理论课程设置中,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主干课程并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评估中要求有8门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笔者认为这8门主干专业课程应该是学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从财务管理原理到中级财务管理再到高级财务管理,部分高校尽管设置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样,但也并未跳出这个框架。这个框架并不能完全像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那样界限分明,交叉重复的现象使得这个框架没有固定和统一的认识。

5.实践课程设置停留于想象

在应用型目标培养之下,实践课程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珠三角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之下,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并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实训,我国现实中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到接待大量学生进入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的,比如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等。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就是诸如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即使有些证券模拟实验也变成个人理财实验。而不是基于为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等的企业理财。

增城学院目前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也还处在建设之中,除了几张所谓的实习桌椅,场景教学的气氛,模拟实训的程序及制度,相关实训软件,都还在建设之中,财务管理更不用说,没有ERP沙盘,没有计算机财务管理,没有税务仿真教学的系统等等,校外基地更是只局限于事务所实习,那基本上是在上班年,事务所忙时,给他们输入廉价帮手而已。

6.盲目借鉴国外课程设

在无法建立自身完善的专业体系的情况下,一些独立学院出现了照搬发达国家财务管理专业情况的声音。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非常成熟,其设置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特别注重金融知识的课程设置,比如金融市场、基金、衍生市场、衍生证券等,这是和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关的。尽管我们说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金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是有前提的,必须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状况,尤其珠三角地区的独立本科院校在人才定位上必须以服务珠三角经济建设为主,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课程设置重点似乎是不合时宜的。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贯彻“宽基础、精技能”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专业的技术性更强一些,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则性更强一些,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该类专业人才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宽基础,精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2.结合地方实际需要突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精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理财业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融人财务管理人员角色。

另外,学院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中的财务主管做学院客座教授,把一部分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纳入到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和市场相结合。

3.正确划分各门课程的界线和内容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有交叉、融合是很正常的,应尽量减少内容的重复,建设合理的课程结构。这个方面就要求教研室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内在要求来设立,把行政职能需要放在其次的地位。

4.合理借鉴国外财务管理课程设置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在适合我国企业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在宽基础中更多的设置与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课群,为更多的珠三角地方企业走向外部财务管理培养人才。

5.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管理环节,一切的企业管理行为最后都资本化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着复杂的社会、企业、法律法规等环境,他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个企业竞争机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就非常重要了。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当前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绝大部分都是突出文科教育,主要也是从教育成本和市场需要来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笔者通过对珠三角的社会调查,结合增城学院的实际情况,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整个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群,学科必修课群,专业必修课群和专业选修课群。

(1)公共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公共课程群和其他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

(2)学科必修课群

主要是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主要设置管理学原理、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税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原理等。

(3)学科选修课

进一步拓宽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选修与财务管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共关系学、资信评估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

(4)专业必修课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主要设置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学、财务分析、成本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5)专业选修课

这一系列课程要适应环境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个体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要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主要设置税务筹划、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审计学、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运筹学、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等。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中最主干的课程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设置。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

2.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最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本着学生本科学习四年期间,财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经济法律事务模拟,证券期货投资模拟,项目投资融资模拟,公司治理与控制模拟,收购兼并及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模拟,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模拟,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模拟,税务筹划模拟,个人理财规划模拟等,还应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模拟,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模拟等相关试验课程。

笔者结合增城学院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珠三角当前的财务管理需要,在走访了大量企业并与实践中的财务专家座谈后,认为,可以把以上课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实验。针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在相关课程中即可完成。如资金需求量预测、资本结构决策、投资项目NPV指标分析、存货经济批量决策、信用政策的选择和确定、全面预算编制、财务分析等。

第二,综合实验室模拟实验。将财务管理与金融学和会计学知识融合,如证券模拟实验、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融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预警系统模拟实验等。

第三,综合应用实验。在综合应用实验中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财务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二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是实训基地实验。

在综合应用实验中我们强调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教师应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这种创业模拟大赛中将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创业中,这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手段,尤其是大赛的评判往往是企业实际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精神是很有利的。

实训基地实验也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真正了解企业重大的筹资、投资决策的案例,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我们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社会资源来做这方面的努力,但要落到实处,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非对外报告的企业商业秘密,要进行实习,还是只能依赖模拟系统的开发,这样既方便教学管理也不停留于表面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基于目标起点论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体系应该有合适的研究起点。本文通过对过去十年课程设置起点进行了分析评述,认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课程设置目标为起点。课程设置目标体系包括最终目标、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三级,其中主要目标是影响学生选课和培养素质的关键目标。基于目标起点论,提出了按课程设置主要目标模块选课等建议。

关键词:课程设置 目标起点论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起点述评

(一)假设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是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假设出发,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当前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之一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的思路设置。在这种思路下,财务管理主干课程按照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的顺序设置。这种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显然存在两条隐含假设:一是假设所有学生都是初学者;二是假设所有学生毕业后都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和这两条假设不完全相符。首先,财务管理本科学生来源主要有两大类:高考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前者大部分没有财务管理的基础,可采用上述思路进行课程设置;但后者来源于专科或其他职业高中,曾经学习或接触过财务管理课程,在很多院校中所占比例并不低,这与第一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不相符。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完全是财务管理,有调查表明,本科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非常低。可见,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第二条假设也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以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为起点设置财务管理课程不是本科院校的最佳选择。

(二)环境起点论环境起点论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环境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起点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观点较能够体现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变迁的路径,也是主导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动力。例如,我国在实行就业分配政策时,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按照财务管理主体设置;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1997年以后实行自主择业政策。财务未从会计部门分离之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而在财务部门逐渐与会计部门分离的今天,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开始向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变,各高等院校分别进行“去会计化”的课程设置改革。这种以环境起点论进行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部关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因此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充分估计,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程度日益加深,且我国中小型企业比例较大,这种环境决定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在大多数企业中没有分离,并且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分离。因此,当前的“去会计化”课程设置并不能真正适应环境需求。同时,环境起点论依然无法摆脱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的影响,上述两条不符合现实的假设依然存在。因此,对环境把握的困难性以及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假设的影响决定了环境不适合作为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起点。

(三)原则起点论 原则起点论主张按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这也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如陆富彬(2005)提出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应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辨证统一原则、学以致用原则、中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原则、适度超前原则等四条原则;李伯圣等(2001)提出财务学科体系设置应满足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理财的需要、吸收西方财务的理论与实务、符合财务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和适应财务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等四项总体要求。不难看出,两者的提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却大同小异。以原则为起点设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操作余地比较大。然而,原则本身确有以下两个特点:原则比较笼统而不具体;原则没有主次顺序。正是由于原则的这两个特点,使原则不适合作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起点。高等学校根据这些原则可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应如何合理地安排给学生,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并不明确学习各门课程的目的,最终陷入什么课程都学,但又什么都不精通的境地。于是,学习无用论盛行。这既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声誉,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单纯以原则为起点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目标起点论目标起点论是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该培养目标为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这也是目标起点论的基础和依据。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的具体化,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目标能够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反映当前社会环境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流需求,同时,目标细分之后,还可以兼顾社会环境的其他需求,因此,以目标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起点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更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环境;第二,目标比原则更具体、明确,既能保证学生知识的多元化,也能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第三,目标可以分清主次,主要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必备的素质和知识,满足财务管理方向就业学生的需求,次要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满足非财务管理方向就业学生的需求。因此,目标起点论突破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两条假设的限制,培养能胜任包括财务管理工作在内的多方面管理型人才,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第四,目标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可以作为学生选课指南,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能兼顾其他兴趣和责任,帮助学生克服无目标的兴趣选课导致的知识不系统的问题。有利于高校选课运作和管理。因此,本文认为,目标起点论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起点的最佳选择。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框架目标应分清主次,是一个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1)第一个层次是最终目标,是最高层次。在该目标体系中,最终目标只有一个,没有先后顺序。最终目标应该是教育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2)第二个层次是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目标体系的先后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要目标之间。主要目标不仅有先后顺序。还可以有目的的互相组合;每个主要目标下有很多辅助目标,但辅助目标自身在重要性方面也没有先后顺序,只是在课程安排上有先后顺序。(3)第三个层次是辅助目标,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主要目标的基础层次。辅助目标则应该是每门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为:第一层次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主要目标的实现,而所有主要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辅助目标的实现;每个主要目标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在主要目标体系中处于主要地位,而另外一些主要目标处于次要地位,处于主要地位的主要目标可以和任何处于次要地位的主要目标进行组合;每个主要目标都有若干个辅助目标,即要实现一个主要目标,需

要有若干门课程的支撑。对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来说,主要目标之间有主次关系,不同主要目标之间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因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各主要目标的确定。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标分析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最终目标,也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就业情况。(1)从知识层面分析。根据教育部确定的最终培养目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财务、金融、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因此,学生毕业时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必须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金融方面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其中,财务方面的知识具体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两部分。因此,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目标至少应能体现出这四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而对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重要,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对次要。此外,由于我国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大多合并的特殊国情,学生还应该掌握会计方面的技能。(2)从社会需求层面分析。根据目前人才的需求情况,只有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较为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逻辑分析能力,主要是要求在进行课程设置和讲授时,抓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线。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应变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为综合的素质,如综合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良好的人文素养取决于学生成长背景、学校锻炼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教育等各方面情况。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知识体系为主,兼顾人文素质的培养。因而,应变能力将在学生掌握所有或大部分主要目标时实现;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还应该体现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等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这四方面的能力要想同时具备是不现实的。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在学习任何系统的知识的同时。上述四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的增长。如果必须要对其进行排序,本文认为,逻辑分析能力应该是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只有掌握了逻辑分析能力,其他能力才能有实质性的增长;也只有具备了逻辑分析能力,学生在就业后才有能力面对知识的更新,才能在工作中举一反三。而不至于固守书本知识。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知识载体,专业技能知识无疑将是最合适的载体。(3)从学生自主择业层面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毕业后实行自主择业。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自主择业给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职业的新机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全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口就业的比例不会达到100%。因此。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其他就业需求,允许其独立选择管理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主要目标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几个主要目标的组合进行学习。而放弃另外一些主要目标。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部分主要目标的放弃不代表学生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只表明学生放弃采用听课方式掌握该主要目标。将来,不论学生是否在学校,只要其有需要,仍然可以按照该目标体系的指引,自学相关课程,这同样也可以实现相关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生命力所在。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通过上面三个层面的分析。本文认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至少应该包括财务理论技能、财务应用技能、会计技能、金融技能和管理技能五个主要目标。其中,财务理论技能方面除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例教会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因此,财务理论技能属于必修的主要目标,而其他主要目标则作为独立选修课供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可以用于培养管理类多方面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财务应用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应用型财务管理方面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会计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财会类复合型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财务应用技能以及会计技能三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具备财会类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金融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能在金融企业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财务理论技能与管理技能两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能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管理类人才;五项主要目标的结合可以培养出具备最终目标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他目标的组合不再赘述。这些目标的组合既可以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又能突破两项假设,培养适合除财务管理工作外的其他管理类高级人才。

三、基于目标起点论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策建议

(一)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比重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学习时间非常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或自学其他课程。据不完全了解,有些学校学生平均每天7节课,连晚上、周末的时间都要占用。这样,学生光应付必修课就已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选择课程、应该学哪些课程、应该如何学习等问题。极大的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往往比较差。所以,建议减少必修课,只将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一门课程和一个专业的课程。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引导,增加学生自己选择课程的机会。

(二)将专业选修课按照主要目标区别为不同的模块目前所有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设置相当比例的专业选修课,然而学生自主选课的效果却不够理想。据了解,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选课,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盲目跟随宿舍其他同学或是哪门课容易通过就选择哪门课,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遇到相关问题不知从何处人手解决,无法从自己学习的众多知识中寻找到启发性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时就无法回忆起自己曾经学习过哪些课程,更不用说能够将所有知识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了。所以,本文建议将所有的专业选修课按照主要目标区别为不同的模块,建议学生在选课时先选模块,后选具体课程。这样,初学者可以整模块选择,每个模块内的课程都是按照相关知识体系设置的。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关证据后可以免修某些课程。在学生选择完整的两个模块后,其他模块内的课程可以单独选择作为补充。这样既增加学生选课的目的性,也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样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非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灵活执行“学分制”,进行自学培训甘晓玲等(2003)认为,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绩点计算学习的量与质,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毕业标准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本文认为,以目标为起点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和“学分制”相结合,灵活执行“学分制”。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也属于逻辑分析能力的具体运用,并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职称的评定和各种资格证的获得。因此。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利用“学分制”对自学能力进行训练,如在本科专业课程目标体系框架内允许其选择一两门课程,通过自学获得学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节约了学校的资源。

(四)模块具体课程设置的建议在将所有课程区别于不同模块之后,每个模块课程的设置就成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了。在财务理论技能模块中,可以设置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内部控制学、资产评估学等课程;在财务应用技能模块中,可以选择设置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案例、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国家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英文版、税收筹划等课程;在会计技能模块中,可以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会计准则专题、会计实务等课程;在金融技能模块中,可以设置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非赢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在管理技能模块中,可以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商务谈判、组织行为学、社交礼仪、管理咨询等课程。对于具体学校,可以结合地域特点以及学生生源情况灵活设置个性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问题研究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C―274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创新,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却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拟就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及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分析

笔者认为,面对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遵循方向性、前瞻性、统一性、创新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国际化等原则。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一)人才层次定位要求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本科大学生目前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定位要求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确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和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职业定位较为广泛。然而加入WTO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知识结构定位要求

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专才”。由于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运营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应按照“财务活动论”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财务活动的筹资、投资、运营、分配等活动相应设置“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实务”“财务分析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以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

(四)素质能力定位要求

面对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淑芬女士认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着重个人本质的发展和发挥创意,需要发展九种能力,即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运算能力及研习能力。具体地讲,其素质体系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人文素质和社会协作素质。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构层次及设置原则

(一)课程体系结构层次

培养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目标要与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需要考虑经济、信息技术和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采用高级、中级、初级专门人才定位;二是采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定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能够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专业实践经验,研究和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创新。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根据其目标定位,应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应该是:设置基础课程,着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应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主干课打下一定的基础;专业主干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所面临的环境。

(二)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原则

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应建立面向21世纪以财务管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此,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是:

1.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

21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财务管理要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要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重视个性教育,以此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为此,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政治课、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内容要丰富,涉及面要宽,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具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并在课时的安排上要适当加大。

2.扩展专业课程的内容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其内容不能只限于涉及本专业的课程。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都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将专业课归并和改革,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并对其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开展案例教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财务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应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采取启发式教育,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此应做到:对部分专业课按有关章节的内容增设章节案例,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章节的有关内容,并在课程的最后设置综合案例,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财务案例分析课程。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以加深和巩固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及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应是面向新世纪,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应根据未来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求,将21世纪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发展趋向充实到课程体系中,以适应理财环境的变化。在课程体系构成上,按财务管理教育目标从总体上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以达到最佳课程组合。在各门课程的设置上,要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找出各科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合理分工,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以有限的课程门类来满足日益扩展的知识领域,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满足新时期对理财人员的需求,有利于引导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5.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熟知并能够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以适应企业面临的复杂经营环境的需要。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

为了体现高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适应21世纪大经济、大市场和大科学的环境,根据文理知识兼容与专业之间合理交叉渗透的要求,去旧立新,应建立一个各类课程之间有机联系、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无论从理论研究的内容上还是从实践人才的培养上同相关的其他学科相对比,均有其特殊性。因此,财务管理专业课的优化设置,要根据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上的特点及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来优化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部分:基础教育课程组、专业基础课程组、专业主干课程组、实践课程组和专业选修课程组。

(一)基础性学科课程组应建立两个分支

1.政治、法律、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课程

①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思想修养与职业道德、法律基础;②哲学类课程,包括:哲学、逻辑学、研究方法论、伦理道德学;③文学艺术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中外文学名著欣赏,中外名曲名画欣赏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小语种的课程;④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微积分与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运筹学、管理心理学、经济地理等;⑤其他课程,包括:法律基础、教育学、经济发展史和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的课程

包括: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投资学、财政学、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经济法、税法、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学和专业外语等。

(二)专业主干课程组的课程

主要研究不同层次财务主体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内容与方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其他有关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财学基础、财务管理实务、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成本管理学、财务经济分析、资产评估学、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案例分析及双语教学和财务制度设计等。

(三)实践课程组的课程

主要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来相应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包括会计实验、企业会计综合实验、数据库实验、财务信息系统试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税收筹划课程设计、创业能力及专业辩论训练(以说为主)、认识实习(假期)、投资模拟设计、沙盘模拟对抗、成本管理流程设计、岗位调查(假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四)专业选修课程组的课程

属于财务拓展学科范围。着重研究特殊行业、特殊情况下的财务问题,如金融、保险、铁道、邮电、非盈利组织等特殊行业的财务问题。包括系统工程学、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还可以开设一些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保险学、高级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财务理论专题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课程设置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设置原则、改革思路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模式大胆地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相关方案。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从而由原来的“理财学”课程成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十年的学科建设中,如何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本科院校实施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为主要大类的高校办学体系,从而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了财务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以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自2006年新增了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较为成熟的会计办学经验为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该校也处于这样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存在着亟待完善的部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从该校以及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课程大纲趋同化

大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盲目地跟风。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材选用随意性

相关教材的种类和名目繁多,虽然国家也推出了“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但大多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未能准确把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例如对《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两本教材能否作为同一门课程的选用值得思考。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纲强调了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没有注意到相关课程的衔接性。

(五)忽视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形式上安排“阶段式”检查,缺乏真实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

(六)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

例如,大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普及使用“ERP”系统,但软件版本和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并不一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原则

1.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下,培养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2.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重视“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2.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3.保持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综合化和课程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共性,要善于找出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用协同增益的观点处理课程设置,以解决财务管理学科日益综合与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达到“1+1>2”的系统化效果,以有限的课程涵盖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

4.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何让学生把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5.体现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常常认为专业理论不如金融学的深厚,操作实务不如会计专业的扎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宏观上应该立足于金融和财政,微观上应该把企业财务和个人理财作为研究的重点。从本科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来看,财务管理内部应该定位于资金的控制,管理的连续性;外部应该面向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综合性的管理,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下社会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课程设置要体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层次的要求。具体包括: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关系参与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上期;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投资学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经济生活参与主体的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等,主要培养学生作为职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一般应安排在第二、三、四学年,其中第二、三学年的课程比重可以适当增大。同时还可以加入文体艺术类的素质选修课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6.教学方法合理搭配。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应当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1)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可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课程核心内容讨论。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理清学习的思路。2)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竞争中找出自身学习的问题。(2)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应当集中于基本的财务观念培养和基本财务管理技能的训练。其中可将以下几方面内容作为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推广:1)风险收益价值观。案例中要重视风险收益价值观的培养,甄选案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做到边学边练。2)重视资本成本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对企业和投资者双方在资本成本的切入点上并未有所重点区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和投资者分别视资本成本为“最低报酬率”和“要求报酬率”。两者间的目的不同,操作实务也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很好的把握。3)树立“现金流量”配套价值观。比如针对全面预算的观点把握,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的要求不是计划,也不是成本控制的工具,应该从现金流量观点出发由内而外地审视整个企业流程,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控制企业的价值活动。

7.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延续,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评价应该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检查式”的教学评价观点应该更新,在要求课程设置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效果反馈同样也应该用全面质量控制的观点去设计。例如,针对青年教师授课技巧还有待提高的问题,就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体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才是教学评价的宗旨。

8.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目标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因此作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将实验教学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这个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会计实验。会计实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2)“沙盘”对抗实验。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就是以独特直观的“沙盘”来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沙盘”对抗和“沙盘”演示教学法移植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领域中来,使其在实训教学环节发挥独特的作用。(3)典型软件系统的操作。“ERP”系统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学生的认可,应用型高校可以推广。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全国每年举行的“ERP”综合管理系统大赛中均有斩获,说明学生对系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有提高。同时针对个人理财类的软件使用也应该加强,比如股票模拟操作系统,期货、对冲基金的操作系统这对于财务管理类学生来说,这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4)校外实习。包括课程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课程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管理流程。比如该校开设的《攀钢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效果就很好。专业实习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此类的岗前练兵,属于综合性练习,其内容可以包括财管、会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5)就业和创业指导。在实践体系中加入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打开学生的职业通路,结合学生爱好和个性帮助其适应社会的选择,这正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落脚点。

五、课程设置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训课四个大类。其中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课程衔接的层次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学生接收能力开设实践必修课和实践选修课。相关课程体系方案具体如表1。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地方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摘要: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基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3.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3.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

4、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必要性再论

摘要: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应突出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胜任新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着体系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须整体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本文选取样本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类型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了达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财务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或是体系内容方面的教育还不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财务管理课程还存在着体系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本文章以厦门大学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系列教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4种体系:一是按资金运动阶段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设有:《财务学原理》、《企业筹资管理学》、《企业投资管理学》、《成本费用管理学》和《企业收益分配管理学》等;二是按不同财务主体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有:《财务学原理》、《企业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国际财务管理》和《财务学比较》等;三是按财务管理环节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设有:《财务学原理》、《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计划学》、《财务控制学》和《财务分析学》等;四是按财务管理层次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有:《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以下分别简称为原理、中级和高级)和《跨国公司财务》等。这4种体系各有利弊,其中第4种是教育部专业介绍推荐采用的课程体系,也是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课程体系。

二、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中设立的时间不长,其课程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从各高校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看,普遍存在以下及方面问题:

1.课程的整体结构不合理,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过多过细,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许多情况下,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历史背景、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人员,能长期保持比较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目前,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专业体系比较单一,形成单纯偏重理论的课程模式,而对于本专业以外的文化课程,则不予重视,致使学生们的语言文字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低。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重理论轻应用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时期,尽管几十年来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原有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仍然存在,其主要弊病是重理论、轻应用;重传授知识、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不够。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几乎没有,或者微乎其微,造成当代大学生应试能力很强,学生死记硬背、不假思索的学习。另外,在课程的前后关系上,强调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这是正确的,但过多地强调了演绎法,过分地强调了专业的完整性、科学性,而对归纳法的课程,从具体到抽象的课程则不予以重视,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没有考虑使学生灵活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敏锐深刻地观察研究对象,开拓生产技术的新领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学生不能运用研究成果和方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内容与环节不足或流于形式。我国由于高校的办学体制的制肘和目前的师资总体水平的限制,使得与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偏少。比如,在国外普遍开设的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只有少量的重点大学在使用,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如社会调查,因学生的经济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组织不力、不重视,更多地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面对激烈的市场,要进行科学的融资、投资决策,要合理分配企业收益,要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全局意识和整体理念,要有敏锐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及合理的判断,将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从发展的眼光分析和处理财务管理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掌握经营主动权。显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要具有扎实而又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财务管理学科的课程建设必须要体现出这一要求。

4.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指导师”和学科建设的“课程设计师”

事实上,在课程体系实施的链条上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提高师资水平。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时代,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教师在知识掌握、信息量或者价值取向上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教师只有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和扩大知识容量,才能成为“授人以渔”的“学习指导师”和学科建设的“课程设计师”。目前,受“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离开实际而质疑,也有的无法详细透彻地讲授财务理论,或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像电脑操作手册一样的实用工具,导致财务理论课堂讲授难以避虚就实和得心应手。例如,许多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如何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但却不知道如何找到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质和管理实践,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才有可能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5.未正确处理财务学科与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受传统观念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被当作是会计工作的延

伸和发展,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不少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相差不大,财务专业所学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会计课程为主,即使是财务课程其教师也多以会计教师为主。财务管理是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的活动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资金的筹集到资金的合法使用和资金的分配,此外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等等。如果继续坚持会计包含财务管理的观点,必然会阻碍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这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和财会工作中已体现出来了。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有助于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专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6.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则,重复现象严重

目前,专业课程之问的重复是不争的事实。应当说,由于各门课程有其自身的完整体系,知识的交叉和重复现象在所难免。但是,在整体的统筹规划上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考虑,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特别是简单的重复。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的兴起,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企业的重新构建,这些总体环境趋势,既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目前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人才层次定位也要求做到相应的转变。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胜任新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也需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革。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特点,增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加大课程实践的课时。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2002年,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新升本科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走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行列,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近400所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调查表明,近八成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一)通识类平台课的设置

该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关爱民生,具备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积累历史知识,关注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提高对科学、艺术的欣赏品位,未来最佳职业规划,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在该类课程中,应该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文献检索、高等数学等课程。

(二)学科平台课的设置

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这些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总学分和总课时的限制,这些方面的课程不可能全部开设,笔者认为学科平台课应包括如下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其他在学科平台课中没有开设的课程,可以放到专业选修课中。

(三)专业核心课的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使其能够全面地掌握,并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为了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在专业课设置时应开设一些真正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如在专业核心课中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财务控制》、《税法与筹划》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预算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非营利组织财务》等课程,通过开设一些真正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以体现财务管理的专业独立性。

对于专业核心课,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应该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财务风险管理、税法与筹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资产评估。

(四)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人才流动和择业需要而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某一职业领域内的才能,为学生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专业选修课程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活模块”,无论对高校还是对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该类课程的设置中,应增加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和前沿性的学科以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有帮助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其个性发展的选择空间,为其职业生涯设计、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应体现将相邻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入课程体系,应体现财务管理课程开设的广度。

专业选修课一般可以考虑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专业英语、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证券投资学、预算管理、金融企业会计、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非营利组织财务、税务会计、国际贸易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保险学、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课程。另外,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要完成相应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可以考虑开设SPSS、SAS和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相关的课程。

(五)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实践课程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中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很多高校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对实践教学都比较强调,教学计划的安排中体现了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在很多课程的课内学时分配中,已经将课内总学时分为了理论讲授和课内实践两个部分。而且,为了使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得到强化,很多高校都有专门开设的集中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相配套,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高校鼓励学生报考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理财规划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财务管理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培训)等相关的证书。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学生在校期间是能够取得的,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为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下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真正了解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情况,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企业实际的工作中,应开设“综合实验课”,例如ERP沙盘模拟课程等。高校还应多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例如应加强学生对综合型活动的参与,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创业中,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财务管理专业可以更多地开设一些财务与会计前沿讲座、财经名家讲坛等,学生只要听了一定数量的讲座,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多听讲座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结语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至关重要,我国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期能够给同类高校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姚华云,1976年生,湖北潜江人,南京三江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税务筹划)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把握地方特色,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亟待完善

摘要:我国财经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所面对的人才市场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如何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注重实践环节"的原则来优化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中国高校急待研究的问题。当前财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应加强有关企业投融资、企业法人治理与控制、税务筹划和私人理财等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以满足现代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理财

我国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所面对的人才市场是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市场,现有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满足现代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需要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财务工作背景及内容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财务工作的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包括现代资本市场在内的现代金融体系正日趋完善;中国经济的迅速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始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的走向和我国企业的经营;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迅速增加,社会资产迅速证券化,以及企事业单位闲置资金的投资多元化,汇成虚拟经济的巨大洪流, 一个世界级的巨大私人理财市场正在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工具快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工作过程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上述背景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在企业、事业单位参与财务管理工作外,在社会投资融资管理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为其他社会群体提供专业理财服务正迅速成为财务人员的主流工作领域。从事专业理财服务的财务人员一般包括银行、信托、证券、期货、投资业的从业人员 ;保险业从业人员 ;从事理财策划业务的咨询公司,财经记者,其他从事金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 。正如执业医师、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一样,注册财务策划师(理财规划师)已逐步成为重要的资格认证形式。理财规划师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又一结果,是财务管理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它也是现代金融工程学发展的结果,在很多情形下财务管理已经不再可能用简单的常识、非专业的处理来完成,许多高端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往往是主体当事人无法驾驭的。而且在很多场合,如大型融资、并购、重组、清盘等法定程序也要求中介机构为事务主体提供专业的财务论证、财务安排服务等。

目前我国理财业务市场增长迅速,具有国际财务管理、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综合理财、投资融资决策、税务策划等能力的理财专业人士已经成为各大公司及金融机构争夺对象。就个人理财业务来说,随着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增加,现有金融机构所能提供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金融理财的需求。财务工作背景变化导致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财务负责人从事务性的工作转向策略研究,实现从企业运营者到企业的管理战略优化者的转变。财务人员要参与企业的财会制度设计及日常管理、消除财务隐患、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绩效管理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并为决策提供财务决策信息支持。财务负责人不仅面临财务工作的挑战,还可能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包括如何改进企业绩效管理、改进公司治理、内控和风险管理,同时企业面临的越来越严格的外部监督环境等。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已成为财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从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实际工作部门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及为金融及金融服务中介等机构培养专业理财师。

2.培养规格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规格上,则主要表现为三方面能力的教育:掌握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企业和个人理财环境,熟悉金融工具的性质和销售,为未来职业从业能力的形成打好理论基础;掌握和运用外语的能力,熟悉国际财会的基本知识;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能力。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了公司治理、财务报告、项目策划、项目融资、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上市融资、证券投资、保险规划、购并与重组、税务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财务分析与预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审计与经管责任,资产管理,企业经济法律事务与企业经济运作规范等。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普通财经院校本科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设计应以培养“专业通才”为目标,以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和专业理财服务活动为教学内容,在现代金融市场、国际化经营的背景平台上搭建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财务学科发展的要求。可供选择的主要专业课程一般包括:

(1)专业基础课: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

(2)专业核心课:财务管理学、企业投资融资管理、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私人理财学。

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财会管理信息系统、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本着学生本科学习四年期间,财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经济法律事务模拟,证券期货投资模拟,项目投资融资模拟,公司治理与控制模拟,收购兼并及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模拟,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模拟,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模拟,税务筹划模拟,个人理财规划模拟等,还应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模拟,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模拟等相关试验课程。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会计系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摘要:21世纪市场竞争激烈,各大高校急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从江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着手,剖析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与方案,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1]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执业素质能力结构要求的确定。在就业方向与岗位存在较大交叉与重叠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在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明显高于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但纵观各大高院,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类似于会计学专业或像金融学专业,有些不伦不类,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致于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择业方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江西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2]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总体上说,财务管理专业经过 13 年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忧大于喜。甚至有学者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走入了困境。财务管理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在技术、职责、职能、岗位等边界越来越模糊,使得财务管理专业两头受到挤压,生存环境堪忧。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都是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所执教,他们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运用实践上统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企业的具体实践运用和指导无从谈起,更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历,更别指望如何带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了。

(三)课程大纲趋同化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有些高校属于新设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没有结合自身高校的特点盲目跟风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也大多数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转入,造成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江西大多数高校缺乏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实践课程开设的比例也不高,让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践性课程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

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方案

(一)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关课程

首先,强调会计学知识的重要性,不仅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学,而且,拓宽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3]其次,根据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与金融学关系的重大变化,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通过以上调整,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内涵,理清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边界。再次,注意财务管理基础与中级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的划分,使之财务管理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中级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密切关联;而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强调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最后整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容,其中,管理会计中的资本支出决策的分析、评价与存货的计划与控制归入财务管理

(二)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三)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

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化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等来设置课程。例如,江西高校可以设置一些以中部地区发展为市场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课程等。此外,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校,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

(五)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高校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各大高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或利用寒暑假期让老师走入企业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专家进入校园交流等方式。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摘要: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连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做到两者的有效融通。

关键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很多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衔接,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但是,受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还存在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的现象,从而导致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脱节,“双证融通”很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

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衔接,既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 选择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它不像会计专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那样有直接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要选择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门槛和难度都不能太高。高考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已经突破200分的底线,其生源素质可想而知。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非常有限,其考试能力也远逊于本科生,因此,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其门槛和难度都不能太高。

第二,要选择含金量高且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总体而言,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政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高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高于初级,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应首先选择取得初级会计资格,参加工作后再冲刺中级会计资格。对于会计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可选择考取助理理财规划师或初级经济师。就就业前景而言,拥有初级会计资格将比考取初级经济师更有优势。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体有以下5种:即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初级经济师。这些证书的管理部门、报考条件以及考试科目,如表1所示。

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连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做到两者的有效融通。

3.1 按照“全面、实用、够用”的原则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石,也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关键。从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来看,可划分经济管理、会计、金融和法律等4个能力模块,按照“以全面为基准、以实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设置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政学基础、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3.2 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整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制定出专业核心课程,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我们认为,可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学”和“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确定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应情况,如表3所示。

3.3 循序渐进地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在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时,要考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课程开设的顺序,如表4所示。

作者简介:刘章胜(1965-),男,湖南宁远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处长、经济学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的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议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借鉴四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应掌握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应具有分析和利用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能力,能够捕捉企业发展机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思考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基础课需硬而实,能够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必修课应准而精,真正扎实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宜多而活,足以建设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这一课程设置思路下,财务管理所有专业课程可以归为四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并据以分成经济知识模块和管理知识模块,其中经济知识模块包括基本经济知识、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管理知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特征和支撑人才能力培养的中心课程,如投资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课是体现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方向一是加强对学生会计核算以及审计能力的培养,方向二是深化学生对金融环境、金融工具等把握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跨方向选课,增加学生的选择多样性。

二、具体课程设置经验借鉴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在本专业具有明显发展优势高校的课程设置,这里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

复旦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基金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公司财务。

中国人民大学:必修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全面预算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成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另外必选课程包括财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证券投资学、资产评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任选课程包括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专题、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专题、集团公司内部核算、纳税筹划。

上海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与预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收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跨国公司财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治理、管理咨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管。

东北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概论、财会职业道德专题、资产评估实务、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准则、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专业文献阅读、资产评估案例分析专题、当财前沿问题专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共同点体现在:(1)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普遍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必修课程里普遍设置金融学的部分内容,但具体课程有所差异。(2)选修课程方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纳税筹划等课程在多个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出现,管理类课程是选修课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除了战略管理在多个高校开设之外,其他管理类课程差异较大。不同之处体现在各个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发展目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理念: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而企业管理、会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偏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则特别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除了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比重外,会计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比重也非常突出;东北财经大学则非常重视对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环节设置了专业文献阅读和理财前沿问题专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借鉴4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环节框架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形成下图。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摘 要:针对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相关文件汇总精神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规范与要求,结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其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实现培养出满足所处区域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应用型

论文项目来源及编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B12381S)

教育部在2012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明确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应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要求,充分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满足服务地区市场对人才需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1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截止到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403所民办普通高校中,民办本科院校为87所。通过对87所民办本科院校分析,除了少数几所特殊专业性本科院校外,超过95%以上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为41所,其中,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分别为1、9、16、4、5、0及6所,占所有民办本科院校的47.13%。

目前,通过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情况。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经济、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培养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

虽然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都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很难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一是课程设置偏向会计学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以会计学专业要求的课程为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的课程主要为《财务管理(学)》(或分为初、中级)与少数院校设置《高级财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没有具体对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进行细化和深入开设相应课程来支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课程设置偏向金融学专业,强调金融学涉及证券投资相关课程,以此来代替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要求的内容。如此以上课程设置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失去了其自身应拥有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难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和要求,更不可能实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这也是大多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同时开设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所在。

1.2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没有完全实现在时间和内容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实践前后衔接等效果。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在哪个学期开设各有不同,甚至出现学科基础课中没有完整体现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哪些,以及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规范等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课程对应教学大纲过多强调理论内容,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更需要实践课程的强化。如此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适应。

1.3 课程设置名称混乱

通过对国内41所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调查分析,针对同一门课程,各院校在课程名称上不一致,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名称存在“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财务学”、“公司财务”等课程名称。另外,涉及专业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名称设置更加混乱,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各院校使用不同实验实训设备及软件,这些实验实训设备及软件不同造成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目的差异,从而带来同样实质内容的实践课程名称设置不同。

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建议

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结合此类院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设置和调整财务管理专业时,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促使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后付诸实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需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时,势必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将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涉及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育课程等平台和相应模块,而且每个平台(或模块)均由若干个课程群组成,按相同或相近学科构成。即每个课程群教学组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课程群为核心构建,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目标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定位,如图1。

2.1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必须包括思想政治与教育和通用基础课两大模块,而且各模块涉及相应课程应在整个培养期间内逐步深入,成为专业教育平台各模块基础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作用。

1.思想政治与教育模块

该模块培养要求和目标主要是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此模块主要涉及包括军事、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课程。

2.通用基础课模块

通用基础课模块是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平台提供学习基础,具体来说一般包括有语文(主要指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如微积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等内容课程。

2.2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重点不仅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学习,还应在此基础上,由易到难、在时间上体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逐步深入,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在时间上形成循序渐进的推进开展。此平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内容上逐步深入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其中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在时间上通常贯穿于前三个模块中涉及相应理论知识课程后随之开设的实践课程。

1.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按照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应以经济学与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会计学为商业语言,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达到执业需要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因此,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应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

(1)与经济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2)与金融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3)与会计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税法等。

(4)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司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等。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有利于拓宽专业的知识面,并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奠定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

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必修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是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基本内容,其设置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为了全面深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应设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专业英语等主要核心课程。

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方向选修模块是为了扩大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人才流动和择业需要而设置的。民办本科应用型院校应根据具体实际条件和区域市场需求设置适用应用型选修模块。

此模块主要满足培养出人才能够从事实务工作的需要,具体课程设置可根据 目前市场的执业方向来设计,如培养出的人才希望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职业,可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资产评估、咨询与签证服务、内部控制等课程;如果希望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可开设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分析学等课程。

4.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必须在公共基础课程、相应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之后。此模块主要是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具体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校外实习。

(1)专业技能训练。在这部分开设认识(或手工做账)实训、财务会计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实训、审计学实训等,分别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税法、审计学等课程开设之后。

(2)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这部分应开设手工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模拟实训、毕业设计,分别于财务会计及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3)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课程安排在上述所有模块完成之后,此部分内容有效实施需要校企合作以及实习基地的建立。

上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体系设置中,“厚基础”专业培养通过公共基础平台的搭建奠定,旨在培养人才具有全面素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拓宽了专业知识,培养了人才关键能力,同时也突出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形成了“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满足不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式、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差异所提出特殊要求,为人才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一致,符合此类院校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作者简介

揭志锋(1982-),男,江西抚州人,研究生(硕士),闽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