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24 11:02:19 关键词: 建筑学 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对五年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测,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以及协调合作能力。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微

摘要:

为了提高建筑学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了建筑学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和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环节的具体方法,达到了提高建筑学毕业设计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检查环节

0引言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对五年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测,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以及协调合作能力。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存在问题

从2012年到2016年,已连续有五届毕业生,累计毕业生数量达到180人,在毕业设计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连续几年都有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但也发现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足

大五第二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这段时间恰恰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更多侧重于就业或深造,因此,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保证不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最终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教师对毕业设计管理有松懈现象

客观上讲,毕业设计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辅导毕业设计时间方面相对自由灵活,这样也导致了个别老师对学生管理松懈,教师与学生前期方案沟通交流较少,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1.3毕业设计深度有待提高

基于学生重视不足与教师管理松懈现象,学生毕业设计出现以下几方面不足:1)个别学生仍停留在在校期间平时设计中,与设计院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对于规范的把握还存在一定差距。2)个别学生画图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平面图家具布置缺乏、立面剖面尺寸表示深度不够等等。

2改进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以上的问题,教师应积极通过实践探索,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评估机制,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对毕业设计整体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1]。具体措施如下。

2.1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方式

1)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都必须是真题(真实的地形,真实的任务书),因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一个从学校学习过渡到独立工作的关键性教学环节。通过题目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浓厚兴趣,也使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加以重视。2)调研环节。题目确定后,在毕业设计前两周,安排学生实地调研,学生只有通过去真实的现场感受场地环境,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学生只有通过现场调研,才能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的结合。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整个毕业环节,教师一周至少两次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案;同时每个指导教师建立QQ群,方便教师与学生便捷交流沟通。通过当面与网上两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与效果。4)开放性的模式。在整个毕业设计环节,每位同学除了与固定的指导教师交流沟通外,还鼓励学生与其他教师,甚至与实习期间设计院的指导教师沟通,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只有通过多沟通,集思广益,才能设计出比较满意的作品。5)答辩形式。建筑学毕业设计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适应将来设计院工作,答辩形式采取设计院汇报方案的形式,学生将文本、图版带到答辩现场,用PPT现场汇报方案,并且现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2.2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环节

为加强过程管理,学院组建毕业设计组织领导小组,每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均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并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对毕业设计进行三检查工作。1)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检查。检查指导教师选题、审题表是否规范、齐全。检查指导教师编制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要求毕业设计任务书达到都是真题,课题来源全部都是连云港市真实的已建、待建的项目,从而给学生一个锻炼机会。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否规范、齐全。检查学生的前期调研所阅读的资料情况,检查学生的外文资料阅读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三篇以上,是否翻译出了一篇外文资料,翻译出的外文资料是否符合学校的标准化规定。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2)毕业设计中期工作检查。进一步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否齐全。选题、审题表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情况。毕业设计进度情况。指导教师指导情况。为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应加强考勤,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情况。对进度较慢的学生提出警告。指导教师每周开一次碰头会,汇报毕业设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给学生安排讲座。讲座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毕业设计总体要求,前期工作材料的准备(查阅资料、开题报告、方案调研等),毕业设计中的集中问题等。通过细致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3)毕业设计后期工作检查。毕业设计后期工作检查是毕业设计保障的关键所在。要求对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内容、规范性。成果包含:毕业设计文本、汇报的图版以及PPT。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采取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评阅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针对学生图纸上出现的问题要给予书面提出,并且要求答辩之前及时修改。对于不能按期完成修改的毕业设计或者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标准的毕业设计,不予参加毕业设计。

3结语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本专业拟定的大纲中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2]。通过毕业设计工作方式的改进与毕业设计检查环节的加强,建筑学毕业设计质量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作者:张毅 单位:淮海工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摘要: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遍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目前建筑学毕业设计现状和学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分析,提出了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几点改进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完成毕业生由学校到社会良好的知识过渡,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实际工程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1.引言

近些年我国土木建设空前繁荣、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整个建设行业虽然生机勃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总体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建筑师方案构思的创新能力、思想理论的研究能力、建筑技术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学科、多专业协作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目前建筑学学生的状况和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反馈信心来看,我们的建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学观念上的落后,没能妥善处理好艺术和技术的两者的关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的检验过程;是进一步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今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化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进方法

2.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除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西方前卫的设计思想和建筑师也不断的涌入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相比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以及工作方法,我国的建筑师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以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推敲,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往往采取忽略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一个合格建筑师的要求。

2.2开展研究式教学新模式

目前的建筑学教育无论是本科日常的课程教学还是毕业设计的教学都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改图”等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学习的状态,教学的评价也往往集中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之上,并没有关心到学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这些探索和研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哪些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激发出来,只是在一味的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当在实际设计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自主创造和活跃的思维了,以至于这种学习习惯会持续的影响其实际的设计能力。所谓研究式是是指把学生引向单纯的专业理论研究,而是指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问题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在自己的设计课题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研究式学习中的互动也可以激发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激情,师生在指导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2.3.加强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建筑学的毕业生最终走进设计工作一线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有效的加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不但可以吸收建筑设计单位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建筑界最前沿的设计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实际设计过程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1)毕业设计与设计院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可以结合大五设计院实习的机会到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请设计院的一线建筑师充当其指导教师,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是针对设计题目所需要达到的设计深度制定各方面要求。根据设计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让学生接受“真刀真枪“的锻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大学四年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一些知识和设计经验,为其日后走上实际设计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的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通常自己编制假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伪题的任务书往往脱离了经济条件、地域地形条件、技术条件等,这种设计题目过于理想化,也没有适当的限制条件。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入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针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大学五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详尽的梳理。

2.4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建筑节能设计

目前,建筑节能已经被整个社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而学校的教育原本应该走在行业前面。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因此,要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建筑学专业虽然在建课堂上学习过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相关知识里都涉及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但大多还是纸上谈兵,缺乏建筑设计中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设计科目,在过程中都要运用建筑节能知识,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这种在实践运用中的教育效果要比某门课程上老师灌输好得多,也会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建筑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语

总之,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的过程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成为职业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提供一个实习场所。同时,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方案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地为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职业建筑师。

作者:吴佳玲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探求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

一、科学选题

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9学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春丽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

一、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三、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四、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春丽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探求建筑学毕业设计模式的完善

一、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三、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

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四、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春丽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建筑行业出现整体下滑、建筑教育受到较大冲击的背景下,文章从毕业设计的管理角度着手,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与改革为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毕业设计质量水平为前提,对毕业设计组织、考核及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模拟。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运用几年来所学的各类知识,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并较好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体现出应有的设计素养与设计水平,为后续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毕业设计直接面向实际课题,综合性强、复杂度高,加之毕业设计的最终教学成果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整体水平,因此对每所高校来说,毕业设计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毕业设计也是历次教学评估中评估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自2011年开始,笔者参与、负责中国矿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组织,从毕业设计最初的选题、分组、汇报、答辩等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结合我校实情,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一、毕业设计的老问题与新特点

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本科阶段年级最高的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发展与走向,而不是设计教学。由于每位学生的情况不同,其对毕业设计教学的关注度也不同,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一直是以往毕业设计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国内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同济大学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探索[1],南京大学对于毕业设计专题化改革的研究[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于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控制的思考[3]以及双联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4]等,这些国内建筑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整个建筑行业大环境对毕业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曾经发展势头良好的建筑业出现了明显的断崖式下滑,工程项目与设计任务急剧萎缩,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建筑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5]。因此,如何对转型时期建筑知识体系进行过渡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6]。原本设计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在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更是雪上加霜,对于高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整体就业率明显下滑。以往行业对建筑设计的人才需求量大,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也能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饱和,即使是“老八校”的学生在就业时也要面对就业单位提出的各种要求,而其他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阻力则更大。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校毕业生总体分为保研、考研、求职、出国等几种情况,毕业生自身情况的不同使其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计划出国的学生处于申请阶段,将精力多用于填报各类出国申请表格;考研复试的同学多关注于复试的要求与准备;求职的同学则在用人单位实习。因此,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的是未来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且工作、出国或读研已经落实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我校约占1/3左右。基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压力明显增加。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面对就业压力,近年来我校在毕业设计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一方面,在满足学生各类发展需求的同r,仍保证原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水平不降低、质量不下滑;另一方面,进一步凝练我校毕业设计的教学特色,挖掘优秀学生的设计潜质。

(一)凝练选题,提高兴趣度

毕业设计的选题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投入程度,以往假题假做式的课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不能激发学生对设计的热情。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这一环节,近年来我校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尽量提供真题真做式的设计题目。在满足不了真做的情况下,设计选题也应尽量与实际工程有紧密的联系,毕业设计成果也应贴合实际工程的需要。

考虑到我校具有的行业优势与地域环境,我们重点从以下两方面选题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第一,以徐州市及周边废弃采矿区的更新改造为特色,结合当地主管政府与矿场,对采矿区废弃地块的再生进行整体设计。第二,结合当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这一热点,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选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设计的关注点从城市转向农村,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如图1、图2所示。

此外,在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少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我校还聘请了部分校外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学生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所参与的实际工程为毕业设计课题,直接面向社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提高设计水平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满足少部分学生通过在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完成实习以解决就业的实际需求。

(二) 团队指导,加强灵活性

目前,国内较多高校建筑学毕业设计来自于团队合作,并在指导团队中进行“双师制”,即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模式[7]。以往我校的毕业设计多以1~2位老师组成小团队参与指导,也有部分老师单独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中往往形成单一指导的格局,不利于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式与现状,我校建筑学毕业设计进行了较大创新。首先,打破以往双师型或单师型的指导格局,形成由5~6位老师组成的较大团队,团队内部的指导老师和学生都相对固定。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时,除了部分重要时间节点由建筑系统一安排外,其余考核均由团队内部通过充分协商来完成。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小范围内毕业设计的考核与评价,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各类需求,不必完全根据整体的教学进度来安排,其教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均有了较大提高。

(三) 完善考核,加强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中的过程控制一直是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重点,国内很多高校对此也进行了相关尝试,如同济大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的过程控制[1]、湖南科技大学对于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8]、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9]、中原工学院对建筑学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10]等。

我校的毕业设计指导采用大团队模式,给予了学生和教师较大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就业与考研等需求,但是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下滑,我校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控制中还进行了如下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注重毕业设计中期考核的实战性,采取团队互评模式。中期考核由学院整体控制,并由建筑系进行总体组织与安排,对毕业设计中期阶段的成果进行考核。近年来我系在中期考核环节采取了团队互评的模式,即不同的团队指导老师和学生相互交叉进行考核。以往的中期考核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在一组,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老师之间的评价大多点到为止,不进行深入的评价,因此所起到的考核效果有限,但在团队互评的考核模式下,指导老师可以给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批评。因此,中期考核成为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次实战模拟考核,其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次,完善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将毕业设计中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在教学改革中将中期考核的成绩计入最终成绩,占比20%,改变了以往指导教师在成绩评价方面占比过大的现象,也改变了以往中期考核不算成绩的尴尬处境,对毕业设计的进程推进及质量提升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中期检查的考核结果采用合格、黄牌和红牌三种模式,改变了以往通过和不通过的两种分类,考核成果更加细化。其中,挂红牌的毕业设计存在较大问题,在后续考核中被列入必查名单;挂黄牌的毕业设计有部分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被列入后续考核的抽查名单;考核合格的毕业设计基本满足中期考核的要求,但是为了督促后续的进度,也被列入抽查名单。

再次,采取中期考核后毕业答辩前的毕业设计抽检模式,即预答辩环节。该环节由建筑系统一组织,是毕业设计答辩前的最后一次检查,目的在于提醒所有学生进一步加快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与质量。针对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的不同类型也采取不同的检查比例。其中,被列入红牌的同学进入必查名单,被列入黄牌的同学抽查比例为50%,中期考核合格的同学抽查比例为10%~15%。抽检不合格、不达标的学生将建议学院给予其毕业设计终止的结果。从近年改革的情况看,毕业设计抽检环节给部分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进一步督促学生加快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明显效果。

最后,采取二次毕业答辩模式。以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进行倒叙排列,排在最后10%的学生进入二次答辩环节名单。二次答辩给予学生十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答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经过修改后满足毕业设计成果的基本要求,方可通过。二次答辩是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能否取得学位证书的最后一环,因此被列入二次答辩名单的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其设计修改的内容也比较明确,最终设计的投入度也要远高于其他几个环节。

最终将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进行总结,形成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图,如图3所示。

(四)重点关注,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根据以往的经验,中等水平的学生成绩波动相对较小,其未来的走向基本能够明确,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中,对处于成绩两级的学生进行了重点关注。

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未来方向明确,个人的发展计划也已经初步确定,因此会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其未来发展意义不大,出现不用过多投入的想法。对于这部分优秀学生要从思想上给予引导,强调毕业设计成果直接体现学生五年来的综合能力与设计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

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受其设计能力所限,对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足,因此设计水平、质量还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设计进度与设计质量,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予以学生身心方面的关注,以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五) 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设计成果水平

与以往不同,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教学环节均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毕业设计启动时就将这些评价标准告知所有学生,使其了解考核的各个时间节点和所需要完成的基本设计任务。当考核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方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

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由所有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经过讨论,最终确定各个环节的考核标准。此外,不同的时间节点所需要完成的毕业设计标准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类型的题目考核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毕业设计答辩主要体现学生在设计认识、相关案例研究与方案构思方向的成果。中期考核成果则主要针对设计方案的场地环境、方案初步设计等,重点关注毕业设计的深度。设计抽检的成果则以能否满足或达到毕业设计答辩的基本要求为目的,而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的重点在于整体毕业设计的深度能否满足要求,能否解决相应问题,方案是否有一定特点等几个方面。

三、 结语

新常态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建筑教育中坚力量的高校也需顺应形势,积极提出新常态下建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近年来我校的毕业设计在选题上也积极应对新常态下所带来的新问题,并努力推动相应的教学改革,使得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提升其事业发展的竞争力。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毕业设计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常见问题,文章提出了在建筑学毕业设计阶段,采用毕业设计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体系,来确保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有序进行,从而保证并提高建筑学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文章详细论述了过程控制方案与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并选取四届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作为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教改对象,连续四年进行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教改实践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质量评价

1.研究意义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是考核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协调,进一步强化建筑师基本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客观上还面临着考研、择业等多项任务,这有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毕业设计前期调研及构思方案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处在大学毕业前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别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散漫,效率较低。这两方面导致的结果是:调研深度不够,方案构思难以进行;中期方案难以深化,甚至方案严重不合理,以至重新构思;建筑作品细节推敲不足,作品单调,缺乏个性和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选取2010~2013届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作为教改对象,连续4年尝试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期提升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2.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确定与实施

2.1过程控制方案

过程控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训练和深度要求,将毕业设计总过程划分为:调研阶段、方案构思阶段(一草)、方案深化阶段(二草)、方案完善阶段(三草)、正图阶段、设计文本阶段等。每个阶段给出具体时间节点,给出明确的成果完成及交付日期,明确给出各阶段成果的质量标准与分值。

2.2质量控制与评价

2.2.1毕业设计成绩组成

我校建筑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组成是:平时成绩占30%(导师给出),中期考核成绩占30%(由全体导师给出的成绩平均),终期答辩成绩占40%(由答辩小组教师给出的成绩平均)。

2.2.2 平时成绩构成

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设计质量,必须强调每个环节的比重。表1给出的是平时成绩构成表,其中明确给出了各环节满分分值和相应要求。有了明确的环节分值,学生对各个环节都予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会对前期的调研、方案构思,投入了应有的精力和热情,而调研和方案构思的有效实践与强化训练,又为其就业面试、考研复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能力支撑。

表1 平时成绩构成表

(1)强化考勤制度

从表1中可见,表中给出了15分的纪律分分值。并明确规定:前三次请假不扣分,第4次开始,请假一次扣纪律分5分。纪律分为0者,不得参加毕业答辩。这样的纪律要求,一方面有效地保证了需要参加招聘会、研究生面试等正当请假要求,另一方面有效地约束了纪律散漫学生。四年来,设计小组在为期14周的设计过程中,未出现请假超过3次的现象,未出现无故旷课、纪律散漫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

(2)强化过程设计与指导

在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每周全组集中两次时间,每次5个小时以上。非特殊原因,全组同学必须到场。在这个过程中,每阶段完成以下内容:①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吸收; ②对每一位学生均做到:一对一进行设计辅导,其间允许其他学生参与观摩、学习、讨论;③每位学生展示并讲述自己的阶段成果;④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阶段成果进行实时讲评,在认真详细批改的基础上,再对全组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讲评并给出该环节成绩。 3.考核结果

通过阶段培养训练,2010~2013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毕业设计学生,均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成果,未出现不及格阶段成绩。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方案构思创作能力、 实地调研及资料分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2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有3名同学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013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图1为2010~2013年度三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最终毕业设计成绩分析图。

图1 2010年至2013年度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最终

毕业设计成绩分析图

4.结束语

采用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设计阶段各环节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踏实、认真地完成毕业设计,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梳理、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完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与就业阶段的无缝对接。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建筑学毕业设计方法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建规学院自身特点与优势, 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模拟建筑设计院的工作模式,试行建筑、规划、园林三专业联合教学的方法,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多知识结构的社会人才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毕业设计;设计院工作模式;三位一体

建筑学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到职业建筑师的关键一步。近年来,社会对毕业生人才的素质要求有大幅度提高,如何扩大毕业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专业在设计中存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互补。因此,在毕业设计中进行三个专业必要的交叉和联合教学,对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综合性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于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是通过模拟设计院的工作环境,组织建立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专业团队,并以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要求控制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并熟悉未来的就业环境,提高多专业协作能力,从而顺利完成角色过渡。

一、建筑学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模式通常选择在学校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命题也是由校内老师指定,导师采用唯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科不断拓展,传统毕业设计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选题不合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教学指导信息量不足,设计进度管理松散等。

1.设计选题

首先,传统毕业设计选题主要的不足表现在专业过于片面化,不能考察和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间协调配合的整体要求。其次过去的毕业设计选题常常是由单个老师确定设计题目,指导老师个人的自主权较大,缺乏科学论证,这就容易出现有的选题过大,超出了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或者有的题目过窄,使学生难以发挥其能力的现象。

2.学生学习缺乏设计氛围,学习的主动性差

大多数高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都会面对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大五的学生对未知充满了渴望,对学校的课程已经缺乏兴趣,更加愿意去设计院和设计公司参与生产实践。为了兼顾实习的工作,他们很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上,有些学生总是比规定时间晚完成,或者集中在交图的前几周草草完成设计,反映在设计成果的质量上也就不尽如人意。

3.毕业设计的教师指导方面,唯一的导师制容易造成知识架构不全面。

唯一的导师制,也是传统毕业设计中的一大弊端。每个老师会有自己的专业评价体系,看待问题的习惯和评判方案的方式。在往年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发现,建筑学的学生会缺少景观环境与城市意识,规划学生往往建筑单体意识比较差,而景观学的学生则表现为缺乏对建筑与环境关系上的关注。学生方案体现出知识架构的不全面。由一个老师指导完成的毕业设计,学生的作业常常出现相似方案。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得到的信息量不足,设计缺少新思路。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仅由校内老师担任,也造成学生的方案更偏重理论,设计仍以方案能力做为训练的重点,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得不到提升。

4.毕业设计的进度管理松散

教学中常常强调设计的过程比设计的结果更重要,但传统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学生没有固定的设计场所,也没有固定的讨论和指导时间,指导老师对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把控较难,设计深度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传统建筑学毕业设计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试行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教学形式。学院希望能通过此模式改变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是以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选题为依托,以建筑、规划、园林三专业的学生为成员,以三专业教师联合指导而完成的联合教学模式。教学的两大目标:一是要模拟设计院的工作环境,建立设计工作室,组建学生设计团队和教师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二是强调三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交融互补和学术的渗透,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

1.“三位一体”的设计选题

首先,“三位一体”跨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有综合性,要能满足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间协调配合的整体要求。设计选题不仅要涵盖建筑专业的知识领域,还要考虑到给规划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同学留有足够的设计发挥空间。其次针对以往出现的设计选题仅由单个指导老师决定,而造成设计题目过大或着过窄,缺少科学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三位一体”的设计选题要求必须由参与团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所有教师集中商议确定,汇总之后再报送学院审查。学院组织专家对所选课题进行论证,获得通过后方可最终确定为跨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2011年学院三位一体毕业设计的选题最终确定为商业综合体、校园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三大类型,与以往的以建筑单体项目为主的设计选题相比,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2.配备专业的设计教室

建立专门的毕业设计教室是模拟设计院工作环境的前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得有好的学习场所。学院为三位一体毕业设计团队提供了一个专业教室,要求学生定期在指定的专业教室里完成集中授课、讨论、评图等毕业设计全过程。专配的教室为学生、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空间,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组建跨专业的学生团队

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由学生自由搭配组合形成,每个小组由建筑、规划、园林专业各一名学生组成。学生团队的建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设计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认识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学生间的思想常常发生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4.指导老师团队组织

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由校内的跨专业指导老师组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对于参与毕业设计的校内指导老师要求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校内指导老师每组三名,由三个专业分别指派一名教师。除此之外学院还要聘请相当一部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设计院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老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

5.三阶段的教学控制

毕业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计前指导阶段,会邀请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开展每周一次联合授课,让每位指导教师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学生完成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基地调研与总图设计;第二阶段为设计中指导阶段,这一阶段是方案成形阶段,强调方案的合理性,和专业的衔接性,教学的安排是,教师团队每周有一两次的设计辅导和讨论。在这一节点结束时会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团队,聆听学生组的方案汇报并提出方案优化意见;第三阶段为正图完成和期末公开答辩、公开展览阶段。在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探索中发现,公开答辩和公开展览会成为毕业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自己出海报,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介绍和汇报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增加他们的设计动力和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低年级的学生也能从旁听中获得答辩的经验。

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的三位一体新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院在通过对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三、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毕业设计教学的未来建设方向

目前我院的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学习。教学资金不足,教学资源的局限使得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还无法在全院全面实行。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突破学院内的专业合作,利用学校建筑学科全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毕业设计的专业涉及面,与学校的土木工程,环境与能源,电子与信息,管理等学院形成更完整的毕业设计团队,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广阔的眼界,为培养职业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许杰青(198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和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中原工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要求毕业设计选题科学、真实,重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并提出高标准的毕业设计成果和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进行教学成果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学专业;选题;过程评价

作者简介:张春丽(1979-),女,河南商丘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研究”、“面向建筑师职业才能的进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五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建筑学专业拟定的大纲中将毕业设计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1]为此毕业设计指导小组非常重视毕业设计,并且致力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一、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决定毕业设计内容,也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结合建筑学专业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点,提出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真题真做”虽然刚开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甲方要求的交图时间一般比较紧,并且实际项目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制约,在时间安排上不易和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相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有弊有利。而“真题实做”的课题来自于社会实际工程,指导教师可以对“真题实做”的课题背景和建筑设计使用条件进行适当的理想化处理,以“实战”的氛围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按教学计划控制,学生可以更多地从专业理想化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每个课题组选题类型不同,一般同一届不出现同一类型的题目,选题包括招商大厦、体育馆、小区规划、广播电视局、商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建筑单体设计和居住区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等。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9学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

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

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体会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影响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出从前期准备、实施过程等多个环节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建筑学; 毕业设计; 质量控制;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五年学习的重要总结,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毕业设计阶段有效地控制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真完成大学本科五年最后一份答卷,是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在毕业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

1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的来源、规模与难易程度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有的选题为数十万平米的某某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严重脱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有的难度偏小,甚至还不如课程设计深度,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大小与难易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和时间安排,毕业设计指导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设计课题。

(1)设计题目类型多元化

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扩大选题范围,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设定不同类型设计课题,设计题目里也可以设定不同的侧重点,和别的专业有结合的设计,比如有强调生态技术措施的建筑设计,有强调数字化设计的,有偏重城市设计等等设计题目,也可以有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课题,结合设计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建筑理论研究水平,选题时采取提前公布题目,学生再选择的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题目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指导教师拿来资料以后,可按照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一定修改,再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以“实战”的氛围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促使学生在毕业前最大限度地完成转型、成熟、蜕变的过程。

(3)设计题目的合宜性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就业于设计单位,从近年来的设计单位情况来看,学生工作后将主要从事量大、面广的普通民用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因此,我们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尽可能与其今后的工作相结合,即:以常见的公共建筑类型为设计课题,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实现应用型人才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每年都会更新设计题目,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2.毕业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迫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就业单位上。一些同学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提前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还有一些考研的学生要在四月份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学生要求做研究生入学的复试准备工作。这个时间段基本在毕业设计的中间环节,会占用这部分学生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会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另外有些学生在求职、考研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产生的压力,也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只有3-4个月时间,而且选择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毕业设计前期工作一定要提前一个学期开始,包括毕业设计动员、选题与分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经多次讨论确定设计题目,召集指导教师和全体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求职与毕业设计的关系,阐述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以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学生明确选题与分组后,指导教师就可以对其下学期的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和其他教学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学生则可尽早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沟通,学生还可以利用寒假时间针对选题方向有目的的进行一些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充分的毕业设计调研和其他准备工作可以使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少走弯路,节约大量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好一个基础。

3.实施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指导方式和内容

在方案构思阶段,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沟通多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每次在改学生图纸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设计任务书,从建筑物的造型到表达的方式,从建筑的风格到语汇的运用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迅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在方案深入设计阶段,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建筑设计规范知识,如防火规范、无障碍设计、建筑设计通则、不同类型建筑设计要点以及一些与结构、设备设计等工种的配合注意事项等。

(2)指导时间与指导记录

在指导时间上,保证一周两次的固定指导时间,其他时间可通过网络等方式随时交流沟通,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毕业设计进度。同时,做好详细的指导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度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对下次指导内容做大致的安排。

(3)阶段性成果质量控制

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除了以预先制定好的评判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之外,还可以提前将评判依据告之学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控制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求在毕业设计有中期答辩,要求学生通过答辩才能继续完成毕业设计。

4.总结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应重视科学选题、过程管理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本文所谈到的几点对策是近年来笔者在指导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一点体会,希望能使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合理。

作者简介:师晓静(1981-),女,助教,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美学的协调分析

【摘 要】 建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甚至不同建筑师对建筑美学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建筑的美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词】 建筑学;协调;美学

我们的世界充满着建筑,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工作、学习、生产、娱乐、政治、经济、宗教、体育、军事等的活动场所,建筑物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应该在精神上提供某些感受,建筑的美学问题不容忽视。建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建筑美学也难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虽然建筑学领域呈现出观点不一的流派,但建筑的美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均衡性

均衡是任何观赏对象中都存在的特性,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具有良好均衡性的艺术品,必须在均衡中心上予以某种强调,如果在两端强有力的标上某种封闭的课题,即是中间的均衡中心不佳标定,均衡也是可以感到的。对于复杂的对称建筑,对均衡中心的强调往往是外观设计中颇费周折的事,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还能以一个自然的进程来启发观者,引导他们自然而然的绕向设置的主要里面,把均衡非常明确的点出来。

当均衡中心的每一边在形式上虽不等同,但在美学意义方面却拥有某种等同时,不规则的均衡问题出现了。这里,杠杆平衡原理就显得很重要,一个远离平衡中心、意义上较为次要的小物体,可以用靠近均衡中心、意义上较为重要的大物体来加以平衡。均衡中心的吸引作用,往往使人不自觉的朝这样一个中心走去,因此,设计好的建筑物,只需少量导向标志。

2统一性

任何艺术上的感觉都必须具有统一性,在建筑中,为了满足使用目的,必然导致形式上的多样性。把这些难免的多样性组成引人入胜的统一十分重要。运用色彩获得统一可能是在有些情况下得到统一和协调的唯一方法。其中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新老建筑,风格不同,若采用相同材料,会有强有力的统一感。建筑材料色彩的对比,也能产生一种戏剧性的统一效果,但要强调的是,对比应该是重点点缀,而不要导致对比色彩或材料之间发生矛盾。

几何形状的统一是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一类统一,有两个主要手段:第一,通过次要部位对主要部位的从属关系,如较不重要从属于较重要和占支配地位的部位、低处对高处的从属;第二,运用形状的协调,形状和尺寸的协调可以贯彻到建筑物最小的细部中去,这是使建筑物内外变成同一构图中完整整体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3比例性

在建筑物和它的各个局部单,当所有的主要尺寸中间都有相同的比时,好的比例就产生了。比例有简单的基数比,如1/2,2/3,3/5等,还有动态比例,如正方形的边与对角线的比,这些比例关系常常会有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最佳的比例当数黄金分割。

4韵律性

韵律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必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在建筑物中,有许多韵律形式是特别重要的:如门、窗、柱、墙面等形状的重复;柱间或跨距的尺寸的重复等;以不同的重复为基础的较复杂的重复;建筑中的韵律,并不局限于立面构图和室内细部处理,内部空间中韵律甚至更加重要。韵律可以是不确定的、开放式的,也可以是确定的、封闭式的。在复杂建筑物中,大和小、宽和窄、横排的房间和纵列的走廊等等空间变化和渐变的韵律相交替,创造出一种有秩序的变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伟大的和纪念性建筑才具有的那种感染力。

5尺度性

尺度是指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个重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尺寸。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威严、庄重、平淡、美丽、挺拔、轻盈等等。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建筑尺度通常包括: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细部尺度、近入尺度、局部形象尺度等。

6对比性

通过对比,能够使人产生对优化信息的感悟。如:相对于疾病,健康是美;相对于懒惰,勤勉是美;相对于虚伪,真诚是美等。我们是强调建构的美学观,立美就是创造优化结构。发现优化信息,创建优化结构,这是我们的使命,在纯艺术领域如此,在设计领域如此,在建筑环境空间领域也同样如此。

7和谐性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因此,要使一座建筑获得美感,首先要注意到它的完整性,就是说,不仅仅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建筑物所能产生的各种视觉效果来考虑。建筑应该让人领悟其部分的和谐与整体特征。

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除上面讲到的外,概括起来大致还有:主题、重点、衬托、对称、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的建筑领域,更加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单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建筑的美没有一个永恒的标准。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思想感受等等许多因素,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如果照搬照抄某些规律,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与预想的美感出入很大。因此,如何灵活的运用这些规律,结合国情、地方特点、文脉,设计出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还能满足对美的追求的建筑作品。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当前高校正尝试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以人为本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出发,分别对建筑学专业课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阐述了以学生为本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0引言

在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席卷全球,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形态,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满足人们的生存、行为、精神和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高等院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己任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当代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据国家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2008年中期,世界城镇化水平平均已超过50%,而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已到44.9%。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还较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体现我国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城市在建设中不顾历史文脉、周围环境,一味标新立异的建筑随处可见,缺乏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关系的专业人才是主要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高等学校专业教学及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学法体系。具体指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浓厚兴趣,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仅以建筑学专业必修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加以阐述。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等方面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人们也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新的规划理念、思潮和设计方法不断地涌现。而汇集其精华的城市规划原理课是应用性较强的建筑学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知识更新频率较快。因此,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教材,应根据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1.1 全面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的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理念几经演变。教师应掌握国际及国内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变化,并将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例如: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的“周礼・考工记”,现代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的典范“田园城市”和“光辉城市”,当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等知识。

1.2 及时更新城市规划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概念、理论是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涉及范围很广,它的很多内容基本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且,多数概念、理论始终处于发展之中,需要逐步的完善、调整。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根据学科的发展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所讲授的内容。如教材中列出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在2003年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参考用书中记载的是“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城市建设发展上看,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操作而得以实现的。通过分析可能看出后者比较科学、合理,学生易于理解。

1.3 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设计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设计可以拓展建筑师的知识面、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也是本科建筑学教学大纲的重点之一。城市规划编制与设计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否顺利地走向社会,成为设计、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主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仔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powerpoint 、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教学,讲解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各个层次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等。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理解、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种认识方式也是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的。

1.4 增加和补充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城市规划管理是建设项目的组织编制、设计、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工程上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及保障系统等。具体指根据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各项布局,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使城市建设能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若将学生培养成了解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城市规划的概念、理论、编制方法,还应懂得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虽然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就业空间,为社会培养规划建筑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5 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规划不仅与建筑学、环境学、市政工程、土木等息息相关,而且涉及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地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有所涉及,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及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的影响。高等院校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预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和子孙后代造福。

1.6 加强城市规划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城市规划原理可分为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两大部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教”进行设计的,大纲内容突出了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通过学习所应取得的规划技术,运用技能要求虽然提及,但在实际理论教学中,往往是知识传授为主,技能训练少甚至无,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内容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今后应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课程大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学的时间与老师教的时间比例。教师课程活动讲解不得超过2/3,应留1/3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和进入政府或企业部门进行实践等。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教育活动。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创新。

2.1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法体系如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更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重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法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广阔的知识及发展空间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城市规划是灵活的、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依赖于广阔的信息来源。教师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及实务案例等多种资源,并且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达到启发式教学、形象化教学的目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及其他渠道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量,参与教学的各个阶段,展示自己的知识才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2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二维平面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三维立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使教师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重点突出,学生易于吸收、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规划设计课的教学,在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三维建模的特点,结合简单的动画,可以使设计理念感性化,及时对不理想的建筑单体造型、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以达到舒适、安全、幽雅的环境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规划区域鸟瞰图,使抽象的设计空间变得真实,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2.3 加强建筑及规划模型制作的训练力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规划设计的二维表现,甚至以表现的好坏来判定一个设计作品的优劣,而忽视规划模型的制作,或只作为最后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将制作规划模型贯穿于设计课的全过程,是国外规划院系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例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课均需制作模型,欧美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更是秉承包豪斯的传统,从未放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设计课也非常重视制作设计模型。通过制作设计模型可以直观地反应规划意图和空间结构关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空间想像力。

2.4 在理论课中强调引入案例分析和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开发项目的极少重复性。目前,城市规划理论学说仍不严密、不完整。因此,城市规划项目的案例分析和研究(Case Study)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规划原理等理论课教学应该借鉴工商管理MBA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说明城市现象和问题,总结规划设计经验,让学生加深课程基础概念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相关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矛盾,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把握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也比较好。

2.5 在实践课中加强对规划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城市规划原理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要想透彻的理解课程内容,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对学生来说,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和预测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状况的分析与预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搜集相关城市近20年人口、经济与用地等相关数据,上机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分析和预测,最终做出人口金字塔图、GDP趋势图等图件成果,并根据分析数据,撰写文字报告,这一部分实践课主要是通过上机操作完成。通过该部分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光从教师“教”的一方面进行改革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要从“学”的一方面也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听、记的听课方式,由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变成双方的互动教学,增加语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抓住教师给予口头表达的机会,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具有感染力。另外要多动手,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学会编写一些小文章或者方案介绍等,学习做一些电子的演示文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学生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瞬间万变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已千变万化。因此学生不仅要看课外书籍,还应从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课程师资队伍的改革

近年来,各地建筑规划院系片面强调师资队伍的学历文凭,教师基本是由博士生、硕士生组成。他们大多数一直生活在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高校建筑学本科教学目的是为城市建设培养合格的建筑师,而目前检验合格建筑师的标准是通过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即国家承认其已具备履行其岗位职责与业务活动所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注册建筑师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场地处理及环境设计占很大的比例,建筑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通过国家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成为合格的建筑师和专业教师。

3.1 让年轻的专业教师下基层锻炼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社会,迎接时代的挑战,就必须走出象牙塔,高校的建筑规划院系应与设计、管理、建设单位密切联系,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及时输送给社会,并将实践经验反馈给学校。担任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需要经常到研究所、设计院、各委办局、施工建设现场等进行锻炼,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效果不错。学生反映经过实践锻炼后的教师讲课生动、观点明确、例证翔实、案例分析透彻,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获得学生的广泛好评,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3.2 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和参加注册师考试要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就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就应积极鼓励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与学习。让他们在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支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参加注册师(注册建筑师或注册规划师)考试。通过注册师的考试,能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建筑及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了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和管理的程序和过程,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让教师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3.3 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和作演讲等建筑学、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具有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对城市和建筑的历史发展、开发建设、空间环境的改造等认识是一笔可观的知识财富。邀请专家来学校讲学,讲解一些建筑、规划建设方面的实例,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遇到的难题和解决的途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学科认识的理想化,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加合理,走向社会后可以很快地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的压力。

3.4 积极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要解决好我国当前建筑规划教育工作存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多学科背景和“杂交优势”的师资队伍。在现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积极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教学合作,特别应积极鼓励人才的有序流动。逐步改变我国建筑规划院校师资“近亲繁殖”的普遍现象。

4结语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趋势在世界各国迅猛而持续的发展。中国在21世纪将又快又好地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全国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按科学规划逐步完善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和生态及环境保护设施,日益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争取早日进入小康社会。未来城镇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将向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城镇建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需要许多知识全面,能力扎实,学有所用,勇于挑战的建筑、规划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所以,建筑学专业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重要举措。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房屋建筑学》流媒体课件的实现

摘要: 在各高校大力发展流媒体课件的形势下,本文通过制作《房屋建筑学》流媒体课件的实践,谈制作流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与体会。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兴的教育媒体正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等特点,迅速进入教育领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流媒体技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使网络课件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流媒体越来越普及,流媒体技术已逐渐成为互联网中视音频传输的核心技术,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影响着人类的学习和生活,给网络教育带来了新的动机与生机。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本文通过《房屋建筑学》流媒体课件的制作,谈流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网络课件中的应用。

1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是指在Internet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频、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而流媒体技术则是在网络上多媒体数据流的技术。流媒体技术有别于传统播放技术由客户端从服务器下载完整的文件后进行播放,而是采用了流式传输方式,将整个多媒体文件压缩解析成多个压缩包,向客户端实时地顺序传递,用户可以一边解压播放前面传递过来的压缩包,一边下载后续的压缩包,从而节省了时间,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缓存,实现多媒体信息在Internet上的流式传输。

目前Internet上使用较多的流媒体传输格式有三种:一是Real Network公司的RealMedia,文件后缀为*.rm 、*.ra等,使用RealPlayer播放器;二是Apple公司的QuickTime,文件后缀为*.qt,使用QuickTime插件播放;三是Microsofe公司的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文件后缀为*.asf,使用Windows Mediaplayer播放器。*.asf是流行最广的一种网上流媒体格式,原因是它的播放器是Windows自带的,这种文件格式在网络教育中更多地受到欢迎。本课件制作中偏爱*.rm文件格式,是因为它有更高的压缩量,传输速度更快一些。

Flash的*.swf文件也是网上流行的流媒体格式文件,它有*.rm、*.qt、*.asf等文件不可替代的动画功能,因此,在《房屋建筑学》流媒体课件制作中得到大量使用。

2流媒体在网络课件中的应用

流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它包括采集、编码、传输、储存、解码等多项技术。流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课件点播、交互教学、电视转播、远程监控、视频会议等。

流媒体技术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于辅助教学的流媒体文件的集成与使用;另一种是基于SMIL远程教育中的使用。SMIL是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的缩写。它是由3W(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组织规定的多媒体操纵语言。SMIL与HTML(超文本传输语言)的语法格式非常相似。后者主要针对普通的网络媒体文件进行操纵(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的机械堆砌),而前者则操纵多媒体片断(对多媒体片断的有机的、智能的组合)。目前各高校,大力开发基于SMIL流媒体课件,如图1,这种远程教育课件本人认为易于使初学本课程的学生产生疲劳,故此,《房屋建筑学》流媒体课件定位在辅助教学上。在课件开发上考虑到是辅助教学课件,教师上课与学生复习使用同一个课件,并且是课件界面设计上突出教学部分,在各种文件编排上,考虑调节课堂气氛,顺序学习,使文字、动画、音频、视频交替出现,如图2,这种编排方式增加了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3本课件的整体设计思想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着模型、带着挂图上课,组织学生看录像带)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房屋建筑学》流媒体课件开发势在必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难点有三个:一是各种构造在书上用平面图来表示,量大不直观,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用Flash制作各种构造的动画,直观地表现了构造的组成(如37墙的组砌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二是《房屋建筑学》课程需要参观工地,但受工期和地点的限制,不能成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用视频再现施工的全过程(如卷材铺设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是,在教学中,文字叙述太多,难免单调,课件制作中使用音频,强调构造重点、加强学生的记忆、调节上课气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件根据教学的需要主要选用了这三种(*.swf动画,*.rm音频,*.rm视频)流媒体格式文件实现教学的目的。

5结语

通过采用流媒体技术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反映出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实现和应用,体现了网络流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使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也代表着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

摘 要: 文章分析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特点,强调加强建筑学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建筑学艺术教学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基础绘画技能三个培养目标阐述其转型趋势,力图培养出高艺术素养的建筑人才。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建筑学 审美能力 创造性思维

建筑学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学科,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单方面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求技术更艺术化,艺术更科技化,两者在设计高峰汇合。正如《包豪斯宣言》也这样描述道:“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刻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观感的共同结合的实体。”

一、建筑学艺术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想影响,很多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学习很难得到保证。除少数学生有美术功底外,大部分学生都是入校后才开始系统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这使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重点只是放在技能掌握方面,从而忽视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素描和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实物写生,单纯的技法学习不能有效地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建筑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甚少,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关注不多,甚至没有设置重要的相关艺术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艺术创意能力的课程更是几乎没有。

二、建筑学艺术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名出色的建筑师除了应必备职业道德素养外,其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如下。

审美能力,是建筑师将建筑变为艺术的基础。正如《包豪斯宣言》中所说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建筑师一定是一个能够懂得美、鉴别美、运用美的艺术家。

创意思维,它是所有设计方案的源泉,是设计的灵魂。

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方案草图表达两种。建筑师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构思,直接决定了其建筑创作能否被更好地理解及顺利实施。

色彩能力,是建筑师对建筑色彩协调搭配的能力,以及对色彩情感传达的把控。

材料应用能力,是建筑师对建筑材料工艺和性能的掌握,是对建筑表皮及结构表达的基础。

空间塑造能力,是建筑师区别于二维设计师的关键。建筑是一个包含人类活动在内的三维空间,如何根据功能需求满足人们行为的空间组织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当然,除以上提及的专业素质外,建筑师还应熟知相关规范,能够团队协作,等等。其中,方案草图表达能力、色彩能力、材料应用能力、空间塑造能力都可以在建筑学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训练,而创意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无具体课程与之配合。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师基本素质与艺术教育课程的关联性

随着电脑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建筑设计已经越来越能够摆脱传统技术的束缚,建筑大师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可以通过设计软件的计算与协助得以落实。这就要求现今的建筑学艺术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建筑界需要新一代设计师运用智慧,而不是模仿工匠。

三、建筑学艺术教学转型方式

建筑学艺术素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笼统地认为建筑学艺术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是非常片面的,建筑学学生在校期间的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平台。根据建筑设计师从业所需艺术素养将建筑学艺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设计审美能力、培养创意思维、锻炼基础绘画技能三个方面。

(一)设计审美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对美的视觉敏感度,培养对美的赏析和评判能力,其次要把握如何对美进行提炼、抽象和再现。高层次的审美训练是建筑学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建筑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仅仅满足现有的生活习惯,而是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的情趣、品位和质量,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做到赏心悦目。

对于工科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除平日多加强对中外美术作品的鉴赏外,还应多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比如诗词、舞蹈、音乐、话剧、电影,等等,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学生长期受到多种门类艺术的熏陶,接触到各类艺术的美,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感知美、提炼美。

学生早期所接受的审美教育与成长经历有关。很多人被认为没有艺术细胞,但实际上,他们在进入高校前的艺术积累并不是零基础,只是每个人对艺术敏感和喜好的方向不同。比如一些学生入校之前就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从该方面入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找到学生所爱好的音乐美与设计美之间的相通之处,在情感和心理上加以引导。这种因材施教结合环境引导的方式对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审美能力的提高还在于审美经验的积累,这不仅需要积累广泛的艺术知识,还需要积累对生活中美的感悟。老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和洞察生活中的美,思考美中孕育和包含的情感,纪录生活中美的表达方式。只有调动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创意思维的培养

建筑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建筑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绘画满足基本的造型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和渗透着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哲学、艺术史论等人文科学,以及音乐、电影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建筑艺术教育还应重视与相关学科中艺术的交流融合,比如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和室内设计等,广泛了解同流派在不同领域中的艺术创作,以及不同流派在同领域中的创作表现,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联系,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基于对不同门类学科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尝试打破建筑设计常规思维,对以往专业知识和习惯性理念重新组建。为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师可以加大学生概念设计任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设计作业模仿因袭,墨守成规。教师应努力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开放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跟与艺术相关专业的同学定期进行思想或作品交流,拓展思路和思考的角度,也可尝试组队创作,在共同的创作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接受包豪斯教育体系构架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实现艺术内容中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的训练。教师应着重加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关联性,课程中增设大量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平面构成手法与建筑平面、立面设计结合起来,用色彩构成语言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运用的敏锐感,以立体构成课程训练学生感知实体空间的能力,最终可以以建筑模型的作业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对形体、色彩、材料、空间的再创造,把虚拟空间变为现实空间,并不断完善空间,达到培养创意思维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空间环境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途径。建筑设计教室可以被作为设计的对象,学生可定期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分隔。通过亲自动手改造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被激发,思维的活跃程度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基础绘画技能的训练

建筑学开设素描和色彩作为专业基础课,但与一般美术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对于技法要求很强的绘画,在教学过程中则宜以审美欣赏为主,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品位。绘画技能的训练强调基础,注重速写,对石膏头像和人物写生不做要求。绘画应与建筑设计融会贯通,以优秀建筑作品为素材分析临摹,既可以提高学生绘画的针对性,又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筑设计语言的理解,还有利于建筑专业相关课程的展开。

建筑学专业的绘画主要以建筑效果图表现和建筑钢笔画表现技法训练为主,应与设计类课程实施捆绑教学,以古今中外的建筑名作为创作原型。学生应结合文史背景,提炼概括,通过所学技法准确表达建筑及建筑内外部环境空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力和把控能力,又能将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于建筑语言当中,使建筑语言视觉化。通过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培养学生眼光敏锐、趣味高雅、造型严谨的专业素质。

四、结语

就建筑学现行的招生和建筑专业就业情况来看,当前建筑学艺术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加强建筑学学生的艺术素养,应着重加强审美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绘画技能与建筑创作相结合,培养出真正有头脑的设计师而不是模仿工匠。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建筑学专业学生通过对专业素描的练习,可以在绘画的过程中提高造型水平和设计能力,通过多种角度去观察和从结构上理解物体的形体,培养空间转换以及整体构图和质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立体思维,注重实体与空间、体块与体量相互关系的空间形态创造,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坚实的造型基础。

关键词:结构;空间;构图;质感

建筑学专业的学制多数为五年制,第一年的美术课以素描、速写、为基本教学内容。与其他形式的绘画或设计不同,建筑学专业的素描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针对性,它的目的是培养未来建筑师坚实的造型能力,同时也培养和开拓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能掌握和运用这个造型语言,把想象变为现实。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导出学习专业素描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培养造型的基础上强调一个空间转换与整体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立体思维,注重实体与空间、体块与体量相互关系的空间形态创造。所以,建筑学素描训练的意义远不止于掌握描绘物体表征的技巧和对平面构图的一般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听听学生对此的看法,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给学生多创造较为活跃的开放课堂,引发学生对素描的视觉兴趣与最直观的思考。这样,素描理论课程就不会显得那样的乏味了。对此本文就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素描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从结构分析上理解形体

空间透视在建筑类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素描课从分析几何体的透视开始观察和分析形体结构,从最简单几何体开始着手,树立学生对空间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逐步学习整体地观察和描绘以及把握画面的构图能力。在对形体空间的分析理解和描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结构素描是研究体积的几何构成的理想工具。它所关注的是对象的基本几何关系,平面形状或者三维体积的几何关系,而不是对象的表象。一个成功的结构素描需要对物体的三维结构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描绘过程中的某些辅助线(轴线、切线、刻画线等等)可以一直保留着,在素描深入时它往往能够协助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确定物体的结构、透视和比例关系。当然,在这个阶段,不是说完全不用明暗,而是使学生明确理解明暗的作用主要是增强对象的形体与空间感受,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对于结构素描中线条的理解也应是多方面的:受光,背光,中锋、侧锋,厚、薄等线条都须根据物体多方面地加以处理。在接下来的几何体组合以及静物素描训练中仍从结构入手,加深结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使他们理解所有物体都可以归纳为几个基本形体。建筑专业学生在看待物体时往往只注意物体的局部和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抛开表象,认识物体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几何体、静物乃至于人体的外在的形体都是由各自的内在结构决定的,它们所呈现出的转折关系都是其内部结构的外在形式。当把物体的内在结构抽取出来加以训练时,学生会逐渐感受到结构的重要性,并加以理解。强调结构分析让学生在对整个物体组合较复杂的关系中进行简明的几何构造式的剖析,对形体的关键性部分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形体和空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物体内在结构的自觉关注,达到从内到外的多层次的理解,进而扩展到把握各种物体的描绘方法。

二、从多种角度上观察物体

(一)从整体出发。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观察中整体的逻辑思维就是怎样构图、怎样处理各静物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等。

(二)形体观察。观察形体,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物象的形体结构。有了这种形体观察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掌握物体的基本形体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和透视变化。

(三)虚实观察。物体在空间必然受到光波、空气层、环境色和物体本身的影响,使物象产生虚实的变化。一般地说,近实远虚;视中心实,视边缘虚,硬质处实,软质处虚。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师根据这些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观察比较,找出物象的虚实关系,这样既能表现物体的结构、光影效果,又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四)从书籍或别人的画中学会观察,这也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提升方式。在书籍上,优秀的作品体现了作者较深的观察力,并在文字的指导下能使读者感受其独特的观察方法,纳为己用;在练习中,每个人的观察都不一样,引导观察相互的作业,能体会其他同学作业的另一种方式,这是种效率增替。

三、从构图上理解画面

建筑素描,作为建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构图是学习绘画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研究构图是素描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想成为一个好建筑师,你就要持续不断地研究它。面对同一个景物,也许会有多种布置方案,如何选择如何安排,在一个有限的方框之内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变成绘画的形式语言,将无形的、摸不着的、不确定的感受和还未成形的意图凝固下来,这就是构图的任务。在教学中应经常随意摆放几个形体,让学生主动构图。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带着思维上的惰性来被动的表达几何形体,手勤脑不勤,被遮住的地方就不是他所及范围了。不经常强调,就很容易变得手松。构图是锻炼学生自主表达能力最关键的一步。对于画面的取舍完全属于主观行为,有效避免被对像盲目的牵着鼻子走。

四、从物体质感上练习

通过明暗与光影的练习,学生可逐步运用明暗与光影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表现物体材料的质感与肌理特征.诸如质地坚实,表面光滑的玻璃与瓷器的釉彩,抛光的金属与有光泽的各种石材等,它们对光的接受与反射都非常敏感、强烈,其形状边缘也十分清晰;而质地松软,表面粗糙的麻毛织品,原始木材与砖瓦石块等,它们对光的反射则比较缓慢,边缘也柔和得多.所以这些都可在素描练习中借助对不同物体质感与肌理的仔细分析与观察,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将其刻画与展示出来.在整个素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灌输、摸索、探讨、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素描技法语言。开始的阶段,学生对技法语言比较生疏,教师需要多讲这方面既有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比如线条不仅具有不同轻重、深浅、软硬、直曲等变化,垂直线还具有简洁、上升、张力、延伸、宁静、深远等效果,斜线具有动感、活跃、不安定等情感特征.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线条不仅仅是轮廓线,其实线条及其它造型元素自身的属性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转化为主观造型上的情绪化表现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问题会反复出现.比如关于素描中明暗交界线的教学就是一个难点.所谓明暗交界线就是明暗交接的地方.不同的物体明暗交接的地方所呈现的形态不同,因此表现方法不同.具体作画过程中是不能按明和暗这两个极致色彩来再现对象的,而应通过表象分析客观对象的内在结构、空间层次,并能从中理解到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形象思维方法,强化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向性等.老师对这些问题要耐心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可将全过程示范教学与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进行辅导相结合。俄罗斯著名美术教育家阿・贝斯特洛夫教授认为素描上的许多本事、大量技法、表现手段,必须通过教师实际作画来传授,这是欧洲绘画史上自文艺复兴时代就有的,在画室里传艺,从大师到学徒,师徒之间的心手相传的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入视觉的世界,解决画面上出现的问题,然后才能用理论阐述明白,作为造型基础课的素描,是以少量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不断重复、提高的艰苦艺术实践过程。教师要通过作画的完整过程,形象地阐明他的素描教学要点.

总之,在对学生的整个素描教学过程中, 应强调形体、结构、构图和物体的质感,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设计能力为主线贯穿于始终,若整个素描练习能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近自然,多角度地思考、分析自然,并能运用多种形式去表现自然与设计新的形态,以此获得未来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表现能力,最终达到眼、心、手的高度统一与协调,为今后顺利进入与深入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仿生建筑学在空间结构中的运用

【摘要】从古至今,空间结构的改变总是伴随着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而随之改变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一个关键点。因此,仿生学建筑的意义就体现了出来。仿生学建筑是依据着自然和人文这两点基本定义来进行建造的,无论是从建筑本身上来说,还是从未来发展意义上来说,仿生学建筑都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存在意义。研究仿生学建筑的意义又何在,可以这么说,不但是为了在设计建造建筑的时候可以从生物自然的角度吸取灵感达到创新,并且也是为了让人类生存的空间可以与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使得空间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与环境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仿生;建筑学;空间结构

1.前言

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人口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的,承载了主要非农业活动的所有能力,是主要人口居住之地,同时也是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生产发展的主要活动空间。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发展水平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然而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不仅仅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形,经纬度,是否处于内陆等因素。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历史的变革以及风土习俗的影响,同样是城市,在欧洲的城市和在中国的城市就大不一样,在欧洲,一般市中心很少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基本都是从古欧洲流传下来的遗迹,而在中国,因为近现代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革,中国处在飞速发展的时间段,所以在市中心基本都是高楼林立,几乎无一例外。所以,欧洲人在处理市中心的空间结构方面就会更倾向于简单化和对历史的尊重,而中国人在处理市中心的空间结构方面则会更倾向于现代化和商业化。从这一点看来,中国的空间结构更需要仿生学建筑的介入,因为一旦仿生学建筑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完美的利用起来,就会让城市充满更多自然的元素。

2.主要定义

目前,在仿生学建筑中最新并且也是最前沿的5种空间结构体系是――

(1)张拉整体结构

(2)膜结构

(3)开合屋盖结构

(4)折叠结构

(5)玻璃结构

在百度百科上我们可以得知,仿生学指的是人类模仿生物功能并同时来发明创造的科学。以此类推,仿生学建筑就是指,模仿或拷贝自然生物的功能同时来发明创造的建筑。而仿生学的研究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力学仿生、分子仿生、能量仿生以及信息与控制仿生这几个主要方向。

可以看见,仿生学是从生物的各个角度分析并把握关键点的。

由此是可以发现,无论是仿生学建筑学还是仿生学其他类别的研究,都是从自然生物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并改变这个人类世界的构造的。

3.建筑实例

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从自然生物生物或自然景观上发掘一些基本的原理,仿生学这门学科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的实现,如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就是因为观察了鸟儿的翅膀,从而发现的空气动力学这一原理的缘故。正如仿生学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一样,仿生学建筑也是从没有淡出过人类的视线。比如,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鸟巢和水立方,在这两个仿生学建筑里,鸟巢与水就是来自自然的最重要的引导因素,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自然因素,鸟巢与水立方才可以顺利地与全世界人民见面。

(1)台北101。这栋建筑位于台湾的台北市,它曾经在2004-2009年期间被评为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它的灵感则来源于我国国宝熊猫非常爱吃的竹子,寓意着学习和成长。101大楼同时也被认为是全球最环保的建筑之一。

(2)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又叫水立方。水立方是为了200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跳水的项目而准备的。建筑物从外面看上去就像是由水和泡泡这些基本的因素组成的立方体,所采用的四氟乙烯这类非常节能的基础建材,这种材料可以透过比普通建材要更多光线和热量,从而减少了能源成本。

这些建筑物,因为运用了仿生学的原理,就使得它们从非常普通的建筑而发展成为了对环境有益,节能环保,还十分美观的仿生建筑物。高大的建筑物可以减少城市空间的用地面积,比如台北101,而现代化的材料运用则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空间结构方向的改变,比如鸟巢与水立方。这就是仿生学建筑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城市的空间结构中的原因。

3.1仿生学对空间结构中的具体运用

人们对仿生建筑的持续关注,说明了人类在满足自己温饱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为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做出考虑了。而不断被重视的大自然的魅力也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将自然界生物的外观,功能以及形态运用在建筑中就是最好的证明。建筑在设计者的妥善设计下,不仅能在外观上达到一个新的标准,看起来使人身心愉悦,还可以从效果上大放异彩,节能环保这些功能更是可以达到。

3.2仿生建材

建材从外观,内在功能方面大致是可以分为一下几种的――质感仿生建材,色彩仿生建材以及功能仿生建材。质感仿生建材以及色彩仿生建材都是模仿了动物或者自然界内其他生物的外表而研究出来的新型建筑材料。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材料已经开始往仿生学的方向发展,对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生长肌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科学家持续关注的课题,而现在已经研究出来可以应用于空间结构的生物建材就包括了人造动物的皮毛,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其实现在的动物皮毛已经不仅限于时尚穿着方面,还被广泛应用于室内的设计上,即便这些人造的动物皮毛没有对空间改造有何影响,却也代表了未来空间结构内的一个发展趋势。

3.3结构设计

对于一个需要创新的建筑物来说,在结构设计方面采用仿生学的原理是可以最快效果的。在大自然中,不断去积极地发现和运用生物形态各异的外观,就可以使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有一个新的升华。自然里面有许许多多还有待去发现的规律以及形态,这都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关注并且做持续跟进的研究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仿生学建筑的建造方面更胜一层楼。举例来说,深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的悉尼歌剧院,它的结构形式是一个贝壳的形式,在世界各地的仿生建筑作品中,是可以达到一等的水平的。

3.4力学仿生

善于观察和总结的科学家已经从大自然得出了许多可以运用到空间结构的设计中去的结论。在观察物体的抛物曲线和液态物体下落时表现出来的张力时,科学家们得出可以用支撑原理的性能去建造建筑物的整体形态,把建筑物的张力美表现出来。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结构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四方四正,而是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美观,富有人文气息。所以仿生学在建筑行业的运用早已是势不可挡的一项重大的融合举措。这样持续的发展下去,城市的建筑无论是从美观还是从环保,甚至是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