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29 09:45:40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专业 教育技术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种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只是在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一种探究,必有不足之处。在论文实际写作中学生还需综合地、灵活地选用各种研究方法,在各类论文具体写作步骤基础上学会变通,不能固化在这些框架中,这样才能写出创新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专业建设教育技术论文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而来,目标的泛化直接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术学、物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十余个领域的数十门课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我们的课程只能是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表面。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架构不明确,这个问题从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大改观,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术专业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缺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这样宽泛,学生每天都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没有得到实践来检验,后果自然就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造成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后果。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三、结语

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各种问题,未来需要改革的工作还很多。但无论改革如何进行,最终都应该以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作为恒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因人设课,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作者:张睿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论文

1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现状分析

1.1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Flash高级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但存在问题也不少: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相关计算机选修课少,学生可选的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课程的设置中对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划分不合理,有些计算机应用课程上机练习时间少,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部分课程的衔接不合理,有些课程重复的知识多,有些课程开设学期混乱等。

1.2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在日常工作从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电教机构从事日常计算机维护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走进地方电视台从事视频编辑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从事程序设计工作。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

2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2.1改革原有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应具有应变、创新和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从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早期的计算机课程相对陈旧,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存在软件版本低,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所选语言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数据库课程仅能应付计算机水平考试等。因此,我们要从目前和将来的社会需求出发,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便将来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

2.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招生属于文理兼招。从长期的教学中发现,理科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相对容易。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个环节我们要理清思路,兼顾文科、理科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以信息技术处理员考试为目标,锻炼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图像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通过大三一些计算机核心必修课的学习,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从创新项目的研究中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方向的认识。对于程序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可以从视频采集和编辑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凭借这一思路,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是依据这样的思路在探索中。

2.3以“技术—艺术”为课程导向

“技术—艺术”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源于专业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划分在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中,该学院设立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几个专业,这就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学院拥有划分明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画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作品创作工作室等,结合其他专业的艺术类课程,能够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艺术思想为指导创作教育技术产品。

2.4构建数字化实验平台

由于专业特点,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搭建数字化综合实验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完成摄影、电视节目创作、计算机基础等传统实验课程,还可以完成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个实验平台中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从以下两个实验模块构建:计算机相关技术实验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等实验,对于不能直接进行的实验,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运用;数字化音频视频实验模块,借助计算机的音频、视频采集和处理技术,把豪杰解霸、格式工厂以及计算机非线性编辑技术引入实验中,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也可适当的加入电视台目前所使用的视频编辑软件。

3计算机课程体系构成

3.1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通过这些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事实上,在实际课程学习中我们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相反有些学生却很少使用过计算机。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采用课堂上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验课上提出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课程构成上,我们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选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统。在低年级,可以进行一些直观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的安装与维修课程、图像处理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这类课程属于“所见即所得”的课程,学生入手很快,我们在授课中采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相关软件(photoshopcs5,flashcs5.5),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很快进行简单的教育技术作品创作,这为下一步深入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创作了良好的条件。

3.2计算机应用核心课程

经过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大学二、三年级进入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深入学习。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计算机课程的深入学习尤其是编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编程、Flash高级编程等。对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也经过了不少的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只会应用计算机软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学生编程思想的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程序设计构建网络课程、教学网站、教育软件、教育游戏等。实际授课中,不难发现对于像数据结构、算法设计这样的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因此,从课程开设的角度以及教学计划的调整方面并未开设,而是选择在其他程序设计课程中添加关于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的相关知识。这些计算机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有先后次序,首先开设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课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思想,了解基本的算法,接下来开设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的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为后续网络编程课程的开设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网络编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在教学中选用主流的SQLSERVER数据库,Java语言等。教学中,我们也开设了部分程序拓展课程,如Flash高级编程,让学生通过对actionscript3.0的学习,可以创作更生动、更具交互功能的教学软件。各个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各有不同,作为地方性的师范类院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样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一定要抓住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要重视实验教学。在保证实验课时的前提下,丰富现有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加大实验教学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田贞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研究

【摘要】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属于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个评价问题,而评价活动包含着极其复杂的人为因素,是一个复杂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使用问题解决理论、复杂性系统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复杂评价方法: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科学化地实现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并以实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位论文;复杂性系统理论;模糊数学方法

引言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位论文的优选就及其重要,在整个教育技术评价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思想和方法,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对学位论文的评审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属于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个评价问题,而评价活动包含着极其复杂的人为因素,因为在评价过程中各自的认知水平、所处地位及自身需要的差异不同,且不同评价者往往会强调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也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客体。所以,这样的评价活动就呈现出很大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实质上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问题是一个复杂性非线性的评价问题,该问题用一般的简单的线性方法是无法得出合理结果的,而应该使用复杂性评价方法来解决。

一 解决教育技术专业硕士论文优选问题的指导思想

1 问题解决理论

根据问题的结构组织,斯滕伯格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可以采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也就是一般系统的方法论。结构不良的问题与结构良好的问题相反,它们往往没有规则和稳定性,是指那些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信息不明确,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的问题。它的特征是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依据此理论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问题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复杂性评价问题。面对不良结构的复杂性评价问题,必须用复杂系统的方法论来解决。

2 复杂系统的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钱学森曾针对开放的复杂系统提出的一种方法体系――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综合集成方法的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 [1]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精髓体现在“人机完美结合”,即把人的“经验”、“心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计算有机的结合起来[2]。做到人脑加电脑,以人脑为主 。将这一思想引入到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优选问题中,可以引导我们对于确定性的事件我们用电脑处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和正确率;而对于模糊性、随机性和非线性的事件用人脑来处理,这样两者的综合就可以各显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有效、科学化解决问题。

二 以理论为指导建立评价体系

1 文献调研法――确定指标体系

查阅大量有关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生培养文件、论文的评价、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以及其他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3][4]等方面的内容,并综合云南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项6项,二级指标项16项。

2 模糊德尔菲法[5]――确定指标项

模糊德尔菲法是将模糊理论引入到德尔菲法中用于解决复杂(不良结构)问题的有效手段。它的优点是省时,成本较低,只需一轮的问卷调查,且考虑了所有专家的意见以及调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模糊性,计算简单,可处理多层次、多属性和多方案的评价问题。这里我们用模糊德尔菲方法来确定各个初拟指标项的取舍问题。

方法步骤如下:

(1) 对总目标建立起指标体系。

(2) 以专家问卷的方式,让专家就上述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对目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估计模糊权重值。

(3) 建立模糊三角函数。

其中,XAi为第i个专家对A指标所给定的模糊权重;LA为所有专家对A指标给定的模糊权重中的最小值;UA为所有专家对A指标给定模糊权重中的最大值;MA为所有专家对A指标给定模糊权重的几何平均值;i为第i个专家;A为指标; 为指标A的模糊权重的向量。如图1把LA 、UA和MA依次视为A指标的模糊权重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可能值,模糊权重的隶属函数为图1所示,这使得模糊权重涵盖很广泛,而不只是一些特定的部分。这样就综合考虑了所有专家的意见。

(4) 选择评价准则。

利用上面所得的模糊三角函数,以MA为隶属度来代表专家组对A指标的共识,以依项目研究者而给定的阈值S为限,我们可以筛选指标A。当MA≥S,接收指标,当MA

依据上述步骤,用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征询得到云南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学生对指标的意见,并综合查阅的资料得出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指标如表1。(注:表里括号中的权重数据由下面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

3 模糊层次分析法[6]――确定指标权重

大多数评价问题是复杂的、非结构化的,采用简单的方法难以解决。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复杂问题进行多层次分解,然后逐个讨论解决。层次分析法(AHP)为复杂问题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建模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与层次分析法(AHP)相比,FAHP更具有优势和实用性,因为FAHP较好地解决了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难达到的问题。

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如下:

则层次单排序的各权重:

由此就可求出各层元素的权重值。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以及综合云南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以及学生意见,并结合上述方法得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

4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7]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这多个因素对事物作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步骤如下:

(1) 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评价等级集V和评估因素的权重系数集W,并确定评价分几层进行。

(2) 建立评估因素与评估等级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及相应的权重系数集。

(3) 用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对各评估层次的模糊关系矩阵进行变换,即用公式 进行矩阵乘法运算,得出各层次的评估矩阵 ,对最终的评估矩阵H进行数据处理,又按照步骤(3)计算,直到算出一级指标

(4) 用一级指标的权重模糊向量 与 做合成,求出一级指标对应的模糊综合评判 ,并对 做归一化处理。

(5) 根据最大隶属度法或转化成相应等级分值,再进行综合判断。

三 分析验证

1使用上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到五位教师对某一篇毕业论文评分数据如表2。

2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最终的成绩Z=[0.2762 0.2762 0.2762 0.1715] [90,80,65,50]=72.64。于是得出结论:该论文综合评价得分为72.64,在70分以上属于良的等级。

3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1) 信度检验,将表2中的数据做相应处理录入到spss中,执行操作Analysis-Scale-Reliability Analysis,得到Cronbach α的数值为0.998,可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2)效度检验,在spss中执行Data Reduction-Factor,得到指标B1的贡献率为30%,指标B2贡献率为56.538%,两者相加已远远超过60%,这说明累积贡献率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效度。

四 总结

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该评价体系以问题解决理论以及著名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为指导,使用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而科学化地实现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选,最后以一个实例分析验证。文中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思想做相应的改变与扩展可用于其他的复杂性问题评价和决策。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分类指导探究

【摘要】教育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高校都拟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格式要求和通用的写作步骤,但毕业生的论文质量并不太尽如人意。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有必要对论文写作进行分类指导探究。

【关键词】论文分类;主要任务;写作步骤指导;典型题目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1]。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现有很多毕业论文缺乏科学和规范,论文质量并不高。本文参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将论文分类,并就每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展开探究,列举出典型题目,以求为毕业生提供参考。

一 综述/评述类论文

1 定义

查阅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述或评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选题

选题首先要内容新颖,且近几年确有进展,为本专业所关注的焦点;其次题目不要过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难深入研究核心问题,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2) 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献资料。

(3) 提出综述/评述的问题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指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阐述所综述/评述问题的资料来源、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如果所选题目属于争论性课题,需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4) 进行具体综述/评述

首先,通读、细读、精读文献资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其次,对摘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可以从以下顺序进行综述[3]:①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各家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指出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般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描述。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评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5) 总结

对综述/评述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议,对文章的特色和不足进行总结。

(6) 参考文献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参考程度排列参考文献,引用的国内外文献必须真实。由于现在的综述/评述多为“现状综述/评述”,所以70%的引用文献应为3年内的文献。

3 典型题目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综述/教学设计的国际前沿研究/从网络教育的发展看回归教育现象/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评述/教育技术研究范式与发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以及启示。

二 实证类论文

1 定义

针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某一问题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试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得到系统的观察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比较等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的论文。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量表(常伴有访谈)、文本分析、观察法,实验法等[4]。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研究的问题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问题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支持理论。其次,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鉴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说明作者拟从哪些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设。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设计,以求对实施研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确立研究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观测指标;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已具备条件和尚需创设的条件;明确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设计必要的问卷、调查表、测验题、实验过程等。

(4) 实施实证研究

依据方案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过程也有差异。例如在以调查/访谈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需要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调查设计;实际调查中注意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录,不把主观倾向带到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进行实验前测;控制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实记载自变量的操作情况、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再次,进行实验后测,了解实验后被试在所研究的特质上达到的水平[5]。

(5) 整理资料,作出总结

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用适当统计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或改进性的策略或建议。

3 典型题目

(1) 课程/课堂教学

幼儿园动漫环境创设效果的研究/非语言符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2) 学生学习

**地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与调查研究及推广措施/概念地图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写作的实验研究/**市在校大学生博客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调查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

对**市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研究与建议/中学对教育技术师范生能力与素质需求调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地区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展望――以**地区为例。

三 设计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设计类论文是设计课堂活动、模型、系统等一些应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应用或检查理论,并依据理论进行分析设计,得出直接的设计成果。本类主要是设计课堂活动及一些应用平台模型,对于以编程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在第四类论文中阐述。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对选题背景进行描述,指出设计的目的;对相关概念和支持理论进行概述。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深入调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和要素,并重点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初步确定本论文中的设计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3) 对设计进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经初步确定所做的设计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后,紧接着就要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可行,则要进一步具体回答“本设计要做什么”的问题,细化设计任务。

(4) 进行具体的设计

根据细化的设计任务来进行具体的设计,作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详细描述具体的设计过程。

(5) 应用所做的设计

应用分两个阶段:试应用和真正应用。前者主要检测所做的设计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据试应用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直接检测所做设计的应用效果。不管是哪种应用,都需要记录应用的具体过程。

(6) 分析成果,总结和展望

对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将成果与目的对照,看有没有实现设计目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设计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视频课程片头设计/基于协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学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与设计/多媒体界面的创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绩效观下的企业培训教学系统设计。

四 开发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开发类论文是描述为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所以可以参考各类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导下融入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实现教学过程思想对软件开发的指导,以及软件应用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与建议。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同“设计类论文”,着重描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简要解决办法及对系统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同“设计类论文”,并对该软件系统解决特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期。

(3) 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首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确定系统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即系统“要做什么”,从该步骤开始,可以参考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来安排系统开发的过程和进度,采用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且撰写相应的文档,例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说明以及补充材料等[6],为设计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4) 设计过程

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对(3)中的系统功能进行细化,进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产生若干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5) 编码与测试

即软件开发中实现的环节,可以独立进行,撰写相应的文档,总结一些实现方法和技术优化上的体会。

(6) 系统的应用和反馈

类似于系统开发的调试阶段,即让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运行,看系统的运行是否能够适应软硬件环境,是否真正满足预期的要求,并记录反馈信息,以再回到阶段(4)进行优化设计,改善系统的性能;在最终成品的应用中记录最终的应用效果。

(7) 总结和展望

对开发成品及其应用成果进行评价,将成果与开发目的对照;对比目前同领域中的其它系统,总结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开发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网络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于Web2.0的在线搜索系统的开发/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

五 比较类论文

1 定义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审查、判断并列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同类与异类、定量与定性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或现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序列、不同空间结构上的特征或现象[7]。它广泛存在于上述四类论文中,本文探讨的比较类论文是指通篇以比较为主要手段,展现和分析比较的内容,以揭示事物本质的论文。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比较的主题

首先,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的主题。其次,在头脑中产生对此主题比较目的的假想,比较目的需要立足实际,且在比较研究中可验证。再次,确定比较的具体内容和比较标准。

(2) 获取相关资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文献、调查访问、座谈讨论、实验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但考虑到所选材料对达到比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最优的渠道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描述比较内容并进行差异分析

对每一项比较内容进行描述,进而列举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站在历史、辨证、多维的视角上来分析比较对象间形成异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较结论

对所比较事物的本质进行进一步揭示,并验证笔者的假想有没有实现,得出比较结论。

3 典型题目

信息时代电视传播的嬗变/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多媒体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比较/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对比研究/大众传媒信息与学校教育信息比较研究/Web2.0应用国内外现状比较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监督机制中外比较研究/农村受众媒介素养习得差异性研究/**和**区域信息化差异比较/**市重点小学教育网站主页设计比较研究。

六 总结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种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只是在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一种探究,必有不足之处。在论文实际写作中学生还需综合地、灵活地选用各种研究方法,在各类论文具体写作步骤基础上学会变通,不能固化在这些框架中,这样才能写出创新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数据结构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问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秀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浅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与策略研究——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应将知识即精炼有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仅仅依赖与对媒体;最后,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掌握基础知识并达到熟练应用;其次,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人研究探讨,注重知识之间的融合和完善,加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最后,对已有的知识能够经常运用,是知识达到深化,从而帮助信息的生成和创造。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浅谈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畜牧兽医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恰当选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的“图、文声、像”创造教学情景,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畜牧兽医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在畜牧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 多媒体 教学 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1.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述牛羊病防治、禽病防治时,各种牛、羊、禽疾病的病理变化等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口授。在进行动物解剖学课程讲授时,我们完善现有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力求每一章节教学课件都做到图文并茂,按照教材制作《动物解剖学》网络教学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视频,并全部上网,同时将本课程的图片动画以及与组织胚胎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本校的网页上公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校园网进行浏览和学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点和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1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强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学习“口蹄疫防治”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牛、羊、猪口蹄疫的相关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临床特征,播放口蹄疫防治方面的教学短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口蹄疫的危害和防治知识。课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这方面的各种资料并上传到网上,相互交流探讨,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2加大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在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如: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和兽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它以兽医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时要大量获取上述课程资料,多媒体教学可以即时调出所需图片、动画、视频及文字内容,大大减少了板书时间。由于教学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

2.3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可以补充2013年春季发生的“h7n9”的相关知识,“h7n9”是一个新型的禽流感病毒,它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并把这些资料上传到学校的教学教学网上,便于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和学习。课后

学生在因特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上传到网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深化所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和防治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情况、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大学、赤峰学院这五所学校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对问卷认真作答后再收回,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1.07%,有效问卷率91.07%。

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条件

我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如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决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73.2%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合理。82.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课,本人的实践技能有所提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有16.5%的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8.2%。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对实验课的讲授、指导满意的学生占45.4%。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被动操作、充当助手的占47.9%,无动于衷、于己无关的学生占16%,常缺课、不参与实验的学生8.2%。

(三)实习情况

1、课间实习

关于课间实习,81.4%的学生偶尔进行课间实习,18.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间实习,64.9%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

2、毕业实习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6周到10周。实习地点为中小学、中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内容为讲授信息技术课、制作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维护。

(四)毕业论文写作

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应付任务。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28.9%的学生认为忙于找工作没时间认真写,21.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负责不够,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

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增加部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内蒙古自治区这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53.9 %)对本系实验室的实验环境表示满意。访谈中,学生反映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部分学院部分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有待于增加。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但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2%。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建议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跟着实验教师的操作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摆脱学生被动的操作,建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实验过程,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

1、加强课间实习基地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间实习非常薄弱,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十分重要。院内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也是很好的实习基地,与他们建立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的难题,学生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经常联系学校附近甚至联系各地市县的学校作为定点实习场所,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积极为中小学实践基地服务。

2、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的地点主要是中小学、中职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维护等工作。实习时间为6到10周。通过访谈有学生认为“因为实习安排过于松散,没有事情干。对实习生的监督不够严格。”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包括对学生实习考勤的管理,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作品的考核。

毕业论文

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统一指导,建议在第七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不会写论文这个问题。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主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同类型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的格式等几个方面向学生讲授如何写作毕业论文,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2、加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管理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有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这反映出学生还是知道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应付任务。这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建议要加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对指导教师的管理。重点抓好开题工作、中期检查工作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让学生和教师严格按照学校学院的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要求来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老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体育教师 专业化 教育信息化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街量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手段的同时,也加快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现主要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涵义入手,探讨了体育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强劲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上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今后,教师专业化发展必将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

1体育教师专业化涵义

体育教师专业化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人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形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习惯,能不断积累丰富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并且重视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和体育教育观以及各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能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

2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2.1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部分

“素养”是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智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的基础性因素,具有稳定性与基础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

2.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1强化专业发展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与传统教学都有较大的差别,这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体育教师职业更加专业化。

2.2.2提供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播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和理论指导意义。学习理论是涉及到人的学习发展的理论,教师专业化正是教师不断学习发展的过程;传播理论则是涉及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传递、接受的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必以媒体为中介,以传播理论为支持。在强调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个体价值实现与主动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发展模式也必然由行为主义所支持的被动培训转向利用教育技术,实现主动知识建构。

2.2.3提供专业化的“物化技术”支持

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技术与个人能力的结合,才能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而在教育领域,这种技术即教育技术。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既可以用来加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3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教师优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2.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2.3.2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2.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互动教学

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经,也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作学习;形象生动的教学信息能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创设情境和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非常有利。

3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从多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又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能力要求。

3.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一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3.2信息素养及知识管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不论从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或专业化要求而言,教师都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仅仅包括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3合作交流能力

在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学会合作”被列为信息社会中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学会与人相处、合作、交流是自身发展的基础。教师作为一个身处信息社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一方面,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看,教师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即让有共同兴趣的人能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以分享对方的观点,并能够相互帮助,这些都需要合作交际的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专业发展要求看,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且这种交流越来越便捷,学会在技术环境下的交流、合作可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新的手段。

3.4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

教师职业以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为己任,是面向未来和创造未来的,职业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信息社会中,只有不停地使自己的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法更新,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这一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创新是保证个人主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教师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个体,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主动专业发展的要求,不进则退,教师一生都应始终处于学习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论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有效性;仿真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综合调动各种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直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直接输出。仿真技术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重放、模拟、仿真,如果再辅以动画技术,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并赋予教与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而且应用计算机网络还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机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用它来辅助教学,能使教者潇洒自如,学者轻松愉快,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专业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媒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晶体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小球分别代表不同位置的原子,在讲授固溶体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溶质原子和溶剂原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

在项目课程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即所谓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化偶然为可预见,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具体如下:

(一)化不可见为可见。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金属材料的硬度测试实验,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做这样的实验难度很大,在高校也很少做,现在则可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有效地突破了此类实验不易做的难点,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化静态为动态。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而且可使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比如在教学铁碳合金相图时,可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先讲特性点,根据温度的变化,金属的结晶过程和组织结构也作相应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特性的点,即特性点;再将特性点连接起来形成特性线,再根据含碳量的不同,将图分成不同的区域,体现了不区域内所形成的不同的组织,将不同的区域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清楚不同区域、特性点和特性线。可见,通过动画、模拟、仿真各物质的工业生产过程,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变抽象为形象。金属晶体结构的缺陷及其形成,其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金属晶体结构的缺陷时,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用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代表间隙原子和置代原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晶体结构缺陷形成过程。能生动形象地表现空位、间隙原子和置代原子等的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晶体结构缺陷的形成,更容易了解其变化的实质,理解概念。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就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深化了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如在讲授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时,可使用相应的课件来演示不同晶格类型晶体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深入了解到各类晶体的空间结构特征,让晶体中各种微粒的个数比等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变得简洁明了,使学生顺利地突破这些难点知识。

(五)化高投人为零消耗。充分应用仿真技术,增大信息交流量,提高《数控加工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数控机床的操作训练若完全依赖数控机床进行实作训练,投入大、消耗多、成本高,既没有必要,也无力承担起此种消耗与投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越来越完善。计算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数学描述,建模,自动编程,且在计算机中运行实现,不怕破坏,易修改,可反复使用,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数控实训时,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和建模软件,模拟实际的数控加工过程,在计算机屏幕上将铣、车、钻等加工方法的加工路线描绘出来,并能进行错误信息反馈,使学生能预先看到制造过程,能有效预测、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数控加工轨迹和切削过程的可靠住、高效性。此外,数控加工仿真代替了试切加工传统走刀轨迹的检验方法,大大提高了数控的有效工时和使用寿命,学校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运用,使虚拟设备与真实数控设备有机组合,建设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数控网络教学实训系统,按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掌握“参数输入——零件造型——计算机自动编程——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操作”的操作方法。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安全、经济实用,轻松化解了实训教学中高投入的问题,减轻设备、场地和消耗,教师在繁重的教学活动中得到释放,可以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由于电脑多媒体技术有信息存贮量大、省时省力、处理迅速的优势,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利用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可靠性与完整性;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播,教育资源在世界的交换和共享已成为现实,打破了现有的地域界限、学科界限。因此应用电脑多媒体网络能随时全面多角度地获得化学课堂教学所需的大量素材。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实训教学是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习训练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和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人课堂,有利于提高《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代表的现代技术进人课堂,极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可有效解决《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数控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传统实习中往往掌握不好关键技术,对设备和生产工艺等重要实习教学内容,只停于表面,效果很不理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在实习中借助现代计算机模拟、仿真了解整个实习工厂的关键技术,甚至能了解设备内部结构,在数控编程时,还可以改变工艺参数来加工不同的零件,极大地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能真正做到工厂即教室、教室即工厂。使学生在仿真数控机床操作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在实现了同样效果的情况下,将加工出错及事故发生率降低到了最小,避免了因操作失误造成数控机床的损坏。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同时,多媒体的使用和课件的制作开发,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促进教和学的良性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手段必将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试论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探索:一是构建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引进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教学模式;二是建立网络研究学习性学习平台,由维持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三是采用多元化等评价手段。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二十一世纪已刚刚开始.教育技术在我国就步入了自其产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教育技术是一项事业.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真正能提高教育教学的绩效.同时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片。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构筑研究性学习体系.有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依据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自主探究科学内容.在掌握和建构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文所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途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习内容的综合开放性.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模式急需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针对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

1.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

在专业层面上。我们立足基础教学。构建并完善以模块教育为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我们将教育技术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二三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第二阶段(三四、五学期)。即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六、七、八学期),采用模块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基本专业技能.保证学生的后续发展。从第三个阶段起开始进人模块化专业特色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并可从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目前主要模块如下:

(1)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训练模块。侧重于校企合作及软件外包企业对教育软件人员的知识要求.量身打造校企业需要的教育软件设计人才。

(2)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模块。侧重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手能力培养例如:学校与湖北泰德安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致力于培养实战型、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网络人才:采用泰德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先进网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3)数字化视频技术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模块。这一模块侧重于教育技术硬件和非线性编辑的应用能力培养。我院建有数字媒体和电视制作实验室.并与当地电视台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在课程体系中引进的相关技术。

(4)“准研究生”和信息技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考研的学生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学研究活动。在该模块化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理念,引进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教学模式,每个模块都与相关行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特色培养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加了课程体系的弹性,有力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实施以问题和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1)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提出问题的精神,以及积极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2)强调课堂教学中思考与提问并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

(3)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将准备讲授的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思考实现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

(4)各课程小组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配合课堂学习,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5)改革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手段.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及课堂表现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并制定相应比例体现在考核成绩中。考试可采用多样化形式.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自主探究性研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其课程教学操作模式可概括为:问题引出一主动探索一开展研究和设计一交流评价一点评改进。其实施步骤为:

(1)成立课程教学小组。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成立3—4人的课程研究和实施小组。

(2)教学情境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网络教育应用》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识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拟提出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网上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引导学生对网格技术、络多媒体技术、agent技术和vrml技术深入探究和掌握。

(3)学生任务分组。我们将班级共计40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教育资源系统、教学管理设计等方面确定一个选题,根据学习任务和问题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组织讨论(包括小组讨论、网上讨论、课堂教学讨论),进行评价、总结。

(4)任务的实施。各小组根据选题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任务内容在学院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上进行任务的具体实施。

(5)成果演示、多元评价。在任务实施完成后,各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其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组织展开多元评价,包括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问的评价等。

(6)改革考核方式。笔试成绩f理论、实验)占50%,研究性学习占30%(研究性学习报告、讨论记录),作业、提问等占20%。

3.注重实践环节。推进研究性学习

我院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专业专题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实践教学以及教育技术项目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为配合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我们每门课安排不同学时的课程实验.开设开放性实验室.由验证性实验过渡到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我们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学校利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块和更多的实践时间另外。我们还增设了以实验课时为主的专业选修课,如数字媒体技术等:同时。充分利用我院数字媒体实验室的条件.安排基本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数字媒体作品.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如孝感地区定点的中小学学校、湖北泰德安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孝感电视台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研实践教学中。学校每学年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参加教育技术活动.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使学生及早触及先进的前沿教育科学技术.接触并感受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研究方法与分析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早期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还建立了”网络设计”、”多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开发”和”数字媒体”四个学生课外创新基地,为部分优秀学生搭建了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几年来.学生的作品分别参加了全国、全省或学校组织的教育技术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分别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技能获得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具备了利用网络和学校资源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归纳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

2.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性转变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教师在思想上确定了自己的角色。把中心位置交给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对研性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4.模块化产学研合作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同期毕业生中他们由于具备了实践经验和实战技能.在人才市场和工作竞争中显示了更强的自信心、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浅析教育技术学专业 数据结构 课程的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数据结构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试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 就业 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是每个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深入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就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为自己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众多高校发展起来。然而,基于一个大的培养目标模块,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实际技能与社会需求脱钩。因而从现实出发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就业现状显得十分必要。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透视

1.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的发展

截止2005年5月,全国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近80所是近几年开办的,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的有38所,博士点5所。到2008年底,全国设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00多所,遍布在师范、理工、农林、医学和综合性大学等多种性质的高校之中。这些数据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

2.学生就业去向

从省内几所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近3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以下几类: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电教馆、广播电视台、教育类软件开发公司等部门。具体从事的工作有:

高等院校:(1)从事教育技术学课程的理论、实验及实践课程的教学;(2)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校园新闻制作、多媒体教室管理。

中小学校:(1)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远程教育教学指导;(2)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兼作信息技术服务。

省市县电教馆:(1)资源建设;(2)技术服务;(3)教学培训和研究。

广播电视台:(1)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前期拍摄、后期编辑;(2)文稿编辑、组稿、编稿。

教育类软件开发公司:主要参与软件开发、软件售后使用培训等。

3.学生就业形势

有调查显示,2005年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平均仅在50%左右,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工作难找”形象地描述了当前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困境。经历了几年时间的调整,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的岗位也逐渐趋于饱和。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剧增,就业岗位萎缩,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部分学生则选择了考研作为暂时缓解压力的方式,还有一些则从事与教育技术无关的工作,如市场营销、行政文员等。

二、造成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

1.专业办学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性质的边缘学科,突出体现在教育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在这样的一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一些院校没有深入分析当地的需求,而盲目的参照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只为办专业而办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心理学,也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多方面。不可否认这种“宽口径”给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广泛的渠道,但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尴尬局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涉及的广泛性,造就了本专业毕业生这样的一种心态: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对的优势。例如和师范类相比自己更加擅长信息技术,而比起计算机专业学生更懂教育,因而普遍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由于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存在,使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看待就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焦虑,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择业。

三、改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措施

1.社会需求应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指挥棒

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拓展未来,努力培养出一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是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才能使本专业越办越好。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应用技术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专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过去那种“万金油”式的全能人才已经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也应该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细化分工,使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瞄准实践中的某一领域工作的具体需要。例如,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分析来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锻炼。

(2)适应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武利成和古忠民老师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调查访问了15所高校、34所中小学、5家教育类软件开发企业和一部分接受教育技术类毕业生的单位,调查分析结果是:在所有的单位中共需求博士毕业生5人(约占总需求人数的14.7%)、硕士13人(约占总需求人数的38.2%)、本科生16人(约占总人数的47.1%)。可见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学历的要求正在逐步向高学历转变。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应着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储备。

2.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做的

(1)注重提升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每个人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在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其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能力结构,明确自己毕业后想向哪方面发展。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要注重其他方面知识的涉猎。

(2)转变择业观念

本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普遍偏高,都向往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各级电教系统,一方面不愿去中小学一线教育领域,另一方面不愿去教育落后的地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本专业的就业,造成了本专业所谓的“生产过剩”。更多的时候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就业心理造就了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转变自己的心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相信到基层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与此同时,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以积极的心态向社会营销和推荐自己,这样才会为自己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今天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去关注本专业的就业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我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实现就业。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浅谈对河南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本科专业 思考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理念先进、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高校加快教育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长久之策,也是克服现有困难的当务之急。商丘师范学院采取三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是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参观交流,二是经常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三是在制定的“十二五”中长期规划中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列人其中。这些措施为现有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改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我省地方高校开办还不到10年,出现上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只要上下统一认识,措施得力,就一定可以较好地解决。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试论从47所大学看高师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教育技米本科专业 目标定位 专业设置

论文摘要:以国内部分重点大学的网页调查统计为依据,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国内当前该专业在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现状,并且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反思,同时提出了改革建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教育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220所高校设有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如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率相对较低等等。

纵观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可以发现很多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各个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尽相同,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很多学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的时间不长,建设相对薄弱,综合实力欠缺,不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定位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而是照搬已有的模式和经验,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感到迷茫厂毕业后“就业难、择业难”。

本文在对国内47所高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反思,提出改革建议。

一、国内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差异性比较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或调整的依据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不同类别高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不同高校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样本情况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开办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情况,笔者访问了新浪网中的高校集锦,从全国22个省、3个直辖市和3个自治区中选取了147所教育部直属或省属重点院校。在访问了这些高校的网页之后,笔者排除了100所没有或已撤销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剩余47所高校作为此次统计调查的样本。样本中的47所院校包括师范类30所、综合类12所和工科类5所,如表1所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浏览各个学校的网页或参加会议等途径收集来的。

2.差异性比较

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笔者选定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在各个高校所在院系的分布情况、培养方向、专业培养目标表述、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1)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所在院系的比较。通过统计分析样本学校可以看出,无论是师范类、综合类还是工科类学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在各校分属于不同的学院,差异性较大,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大部分高校都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设在教育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和传媒学院;也有学校独立成系的,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相对特殊;无论是师范类高校、综合类高校还是工科类院校,都开设有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这说明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八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类别高校教育技术本利专业设置情况的差异之大。

(2)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比较。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提出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这为各高校制汀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对样本学校进行了分析统计调查之后笔者发现,只有12所学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提出了培养方向,占样本学校总数的25.5%,分别涉及上述所说的五个方向。在明确区分人才培养方向的院校中,师范类院校占16.7%,综合类院校占41.6%,工科类院校占40%。但样本学校中的苏州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不同的是,苏州大学是分两个批次招生,而华东师大则是一个批次招生。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我国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明确分培养方向的比较少,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描述的比较。北师大提出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目标有: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设计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可以把这些目标归纳为五个能力,即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在统计了样本学校的培养目标之后笔者发现,明确涉及这五种能力的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在样本学校中,有55.4%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涉及到了上述五种能力,但是还有36.1%的学校只涉及其中的几项,甚至有8.5%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表述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笔者在分析各校的培养目标时还发现,有些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反复提到“新技术”、“新媒体”这两个词语,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个“新”到底是指什么。这也是样本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存在的一个很模糊的问题。

(4)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的比较。在分析了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在47所样本学校的资料中共查询到28所学校的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计划,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调研发现,在28所学校中最低学分要求为134分,最高的达到198;奴大部分学校的学分要求集中在150个学分到180个学分之间,尤其是要求达到160~170个学分的学校所占比例最大。根据国家对本科专业学分的要求,学分在160个左右最为合适,通过所能调研到的学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学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学分设置是合理的。

二、样本差异性分析

1.所在院系的差异性表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学科背景较为复杂,专业定位混乱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然而该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却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这在其它专业的分布情况中是很少见的。在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应时而动,为求发展而开设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这导致了不少高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存在很多问题。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以前的名称是“电化教育”,专业定位也很清晰;然而由“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后,名称较为泛化,专业定位也变得模糊起来。这使教育技术工作者也感到迷茫。专业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知晓度低,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比率相对较低。定位的不明确还可能导致师资水平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培养方向的差异性表明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未结合自身实际,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信息社会的教育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利用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目的是使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但是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学校对教育技术本利专业明确分方向,而大部分都是通才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认识和定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而且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不够重视,或者不系统、不全面。

3培养目标表述的差异性表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培养特色

各高校的培养目标的表述各不相同,涉及的方面也各不相同,虽然部分学校涉及到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五项能力,但是也有高校只涉及了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且没有根据各校所在地的区域性和社会的需求制汀各校的培养目标,缺乏培养特色。从各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三、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准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具有地域特色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各地方院校应该进一步挖掘自身办学的优势,分析所处地区对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社会需要,准确定位本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规格进行定位和设计。

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内容发展很快。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需求,及时调整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理论和技术,而且要能更好地把理论应用到技术中去,使理论更好地支持技术,技术更好地验证理论,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本文中,笔者对教育技术存在差异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将各学校分为师范类、综合类和工科类,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类别院校存在的差异,因此,应当坚持分类发展,即区分开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类别。各类别学校应结合自己所在地方的实际,结合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本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地方特点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发展计划,以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来说,更应该重视自身定位的间题,提高本专业知名度,提高就业率。

2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紧跟国家政策,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计划

各学校应结合地域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求创新”的宗旨,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规范学科建设。规范学科建设要从学科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进行。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由学科定位决定的。各专业的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笔者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各个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仅学分要求不一样,而且课程设置也有很大差别。但这并不影响该专业的发展,因为该专业强调各有所长。必修课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除了理论课和技术课之外,还应增开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以及一些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而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既可以掌握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又能在以后的行业道路上有所长。

除了要规范学科建设,各学校应密切关注国家的文件和政策,并及时调整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权威性的标准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等,各学校应当及时关注国家召开的各类与教育技术相关的会议,及时调整本专业的目标和结构。

3.理论结合实践,完善实践体制

笔者在上述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就提到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应用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得不够明显。师范类专业都有毕业实习,但是毕业实习范围较窄,故而应当打破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建立‘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师范类院校可以吸取工科类或综合类学校的经验,比如工科类院校在实践环节上经常采用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的模式。专业实训是在某学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的训练,学生刚以真正地去操作和实践,效果也比较好。

各师范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术

(1)在各学期中,开展专业实训,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设定严格的制度,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提高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人。让学生可以无顾虑、放心大胆地设想,放手去做,加大师资力量的支持。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提前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让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收集、整理资料或者是做调查研究、亲身实践。

(3)在进行教育实习的时候,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控。首先是学生自身,要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重视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段实战演习,所以,学生本身必须态度端正,对实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重视。其次是指导实习的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实习时应当随时给学生指导。最后是接收实习的学校或者单位,应当给学生真正的锻炼机会,而不是就上几节课就算了,更不是给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学生讲授数学或者物理知识。这些问题,实习指导老师也应当与实习学校或单位进行沟通。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可以提高教育技术专业的知名度,加大了社会对本专业的了解,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教育实习的价值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引人我国至今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办学经验日趋丰富,各类别的学校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当明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紧跟国家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师范类高校是教师的摇篮,而师范类的教育技术本科生更是担负着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重任。因此,我国的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变革和改进,更好地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人才。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试论教育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思考 以粤东某高校为例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 专科生就业 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有就业单位层次逐步下移,甚至出现“无业可就”,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出路趋向多元,择业心态更加务实等就业特点。社会对教育技术认识不足,高校专业定位不准,认识不到位,学生缺少“一技之长”,职场缺乏竞争力是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校应做好调研,适当调整招生规模,明晰专业定位,扩大宣传,办出特色,大专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实践环节,学生提早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以促进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就业。

上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科教兴国”战略部署,作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到2002年,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毛人学率这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彩育”阶段迈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日趋成熟规范,不同层玖的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深人人心。据2005年9月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统计,全国已有221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本科190个,大专31个,有56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伴随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这已引起有关方面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是专门针对专科层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出路问题进行研究的还不多。

一、当前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笔者通过对所在单位教育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专科层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就业单位层次逐步下移,甚至出现“无业可就”

随着广东省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粤府令第139号)的颁布实施,“逢进必考”的用人模式彻底取代了过去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包分配的格局。专科毕业生由于受学历限制和综合能力影响,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更加激烈。在广东省一些地区的教师招考中,专科类毕业生甚至无资格参加上岗考试,这严重挫伤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前途的担忧。(见下表)

(二)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专业对口率低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如广东省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2008年开始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笔者所在单位教育技术专业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但粤东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经费投人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尽管早在2000年10月教育部就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在粤东地区很多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仍是摆设,既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也缺少必备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在当今高考制度和升学体制下,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者根本没有纳人教学计划。根据对部分毕业生的访谈和对教育部门的走访,发现历届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基本都从事着和本专业完全不同的教学任务。

(三)就业出路趋向多元,择业心态更加务实

由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类属性,过去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教育系统,求职视野狭窄,出路单一。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用人标准的提高,毕业生择业心态更加务实。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选择专升本、考公务员的人数也呈递增的趋势,但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很低。

二、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方面是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认识不足的客观原因,但深层次原因是高等院校专业定位不准、缺乏办学特色和竞争力,另外,毕业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不足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一)社会对教育技术认识不足

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概念,“教育技术”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电化教育”名称之争,1993年原国家教委将电化教育专业正式更名,“教育技术”在中国已走过30年的历程,但时至今日,仍未被社会所认识,甚至被其他专业人士笑谈为“自娱自乐”,这是所有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笔者认为这和专业宣传不够有很大关系,我们对教育技术在促进社会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不够,使得本应走在时代前列、充满生机的专业变得沉默寡言不为人知。

(二)高校专业定位不准,认识不到位

“办什么样的教育技术专业,如何办好教育技术专业”,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教育技术专业的长远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一些院校未做周密的科学调研,盲目跟风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成功申办后又不给予充分重视,经费投人不足,设备老化简陋,教学内容陈旧,更谈不上办学特色,导致专业的后续发展阻力重重。

(三)学生缺少“一技之长”,职场缺乏竞争力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传播学、物理学、艺术等学科,这种包罗万象、“半文半理、技艺兼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知识面较广但难以深入专研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来自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显得缺乏底气,没有自信,找不到自身优势和职业归宿。

三、促进就业的几点反思

(一)高校应做好调研,适当调整招生规模

高校要开展调研和论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避免盲目扩大规模。要与时俱进,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率先垂范。明确教育技术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注重内涵建设,做到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明晰专业定位,扩大宣传,办出特色

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高校应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主动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社会紧缺人才,消除人们对教育技术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

(三)大专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高专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据有关数据显示,社会对高职高专类人才需求缺口更大,专科生扎实的动手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变劣势为优势,使学生在职场竞争中表现出自身优势。

(四)学生提早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

学生从人校起,就应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可通过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宣传优秀校友事迹,激励广大学生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热情,增强其对专业的认同程度,避免消极情绪扩散。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从只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拓宽求职领域,鼓励他们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教育等相关领域施展才华。

当今时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们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2010年7月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六项保障措施之一专门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对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教育技术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技术专科学生应冷静分析,理性看待,找准优势,勇于出击,在教育信息化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浅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应将知识即精炼有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仅仅依赖与对媒体;最后,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掌握基础知识并达到熟练应用;其次,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人研究探讨,注重知识之间的融合和完善,加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最后,对已有的知识能够经常运用,是知识达到深化,从而帮助信息的生成和创造。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教育技术专业影视制作实践技能培养的思考

教育技术专业影视制作实践技能培养的思考

教育技术专业是一个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侧重于教育媒体技术方向的影视制作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具有专业知识面广、技能实践强的特点,涵盖了电视摄像、画面编辑、特技与动画制作、照明等专业知识。加强影视制作课程的实践技能培养,不仅是培养学生教育媒体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还为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职业定向的选择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向。

1 影视制作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实验教学时数少,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影视制作实践教学涉及实验设备(如摄像机、编辑机等)价格昂贵,实验室配备数量有限;加上技术更新快,经费投入不足或不及时,导致有些设备技术滞后、数量不足。学生一般4~5人分小组交叉实验,受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的限制,有些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理解不透,对功能复杂的实验设备熟悉不够,个别学生疏于动手,达不到设备的熟练操作和预定的教学目的。

(2)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具体的实践现场反复讲解、示范,学生被动地在一旁观摩,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创新思维难以激发。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中,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研究型、启发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思维、操作于一体,着重学生心智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学内容相对封闭,缺乏人文精神渗透。影视制作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电视摄像、画面编辑、特技、动画制作、声音处理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电视画面的编辑过程中,非线性编辑技术更优越于线性在一台计算机上可以方便地完成视、音频信号的采集、编辑,声音的录制与再处理、画面特技与动画制作应用等技术。而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也不是孤立封闭的,它与电声技术、动画制作、数字视音频技术等内容紧密联系。

影视作品要体现人性化、情感化艺术精神,需要融会创作者的思想和经验,智慧和情感。因为实验设备与课时不足,加上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学生对于影视制作系统性技术内容只能粗浅学习,作品主题思想简单,画面编辑粗糙,缺乏人文精神的内涵,艺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激发。

(4)实验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提高,缺乏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实验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普遍偏低,而对担任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验教师技术含量要求高,技术经验不能纸上谈兵,不仅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还要具有较强的视频拍摄、编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经验。

对于实验教学评价比较单一,部分评价项目不够细化,对学生实验成绩评定项目不够具体、全面;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应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2 影视制作实践技能培养途径

(1)合理优化设备组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因为影视制作实践课程涉及的实验设备昂贵(几万至几十万),学院没有足够的经费去追求高、新技术产品。我院根据实验需求,将现有新、旧设备(包括dvcam,batecamsp型等)摄像机、线性编辑机分组搭配给学生实验。特别重视实验前的准备环节,将有关实验设备的说明书和实验讲义资料通过网络或书面形式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指导教师在实验讲解中对于重、难点的技术操作反复强化,并将设备的责任安全具体落实到小组负责人。

(2)规范实验教学环节,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规范化的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综合分析每一个实验项目的知识点、技术点、重点、难点,合理选取,合理安排实验课时,不断丰富更新实验项目,精心整合实验内容,把优化的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实验教学最优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优化实验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资源,创造真实生动的现代教学环境,建构新型的学科素质教育。如实践摄像机的功能原理、操作技术要领,可以向学生播放事先制作的《摄像机操作技术》教学专题片,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画面意识。对于运动镜头拍摄、画面构图等教学重难点内容,在现场实验教学中,将摄像机输出信号传送到监视器或大屏幕上,教师现场演示“推、拉、摇、移、跟”的技法,告诉学生运动镜头起幅、落幅要保持3秒左右的静止画面,整个运动拍摄过程中要做到:平(画面构图横平竖直)、稳(画面不抖动)、准(构图准确,不要没目的地推拉镜头)、匀(运动速度均匀),难度大的镜头实际拍摄前要自觉预演几遍;“镜头的组接原则”内容结合片段性教学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分析,多采用启发式、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编辑镜头时抓住几个要点:

①画面内容要符合生活逻辑、思维逻辑;②注意空间关系的方向性(通过移动镜头、中性镜头、特写镜头等手法克服“越轴镜头”);③前后镜头动作衔接的连贯性;④景别角度的和谐性;⑤色彩影调的统一性等。同时注意多收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性、不规范的镜头,以备学生反思。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验中的重、难点内容也能深入理解,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中才能得心应手,大胆创新。

非线性编辑系统具有编辑手法多样化,数字信号无损耗等优点。一台多媒体电脑加上视音频采集卡、视音频编辑软件、光盘刻录机等就能组成一套低成本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让学生将前期拍摄的素材先通过线编设备粗编,再通过标清的非编系统将素材上载到电脑中精编,学生通过网络在安装了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电脑上,自由完成多轨合成、字幕添加、二三维特技生成等创作,这种分工协作各尽其能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也进一步拓展了实验教学内容。

(3)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影视制作实践课程内容宽广、综合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宽厚的理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涉猎文化、艺术、管理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实现教育、技术、艺术的相互渗透。让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影视作品,体验每一种画面人文意蕴和高超的摄像技术,深刻体会作品的艺术情感,不仅加强了人文精神教育,还激发其艺术创作积极性。

加强影视制作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开放实验室,学生受设备数量和时空的限制,使得有些实验内容无法深入,达不到教学目的。实验室开放,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熟练实验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影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及画面摄像、编辑的高级技艺;另一方面,实验室开放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激发创造了条件,为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提供了空间。特别在综合性作品设计中,组织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自由选择题材,在完全开放的实验室中,通过特技效果、三维动画、镜头组接技巧等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在这个包含了导演、编剧、摄像、演员等人员的集体创作活动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自信心、责任感、交际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4)建设实训基地,搭建社会活动平台。学生熟练掌握了影视制作技术,并能将技术熟练应用服务于社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拓展学生的技艺,还能实现产、学、研的结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社会,在有经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帮助学生参与中小单位的宣传广告片、资料片、文体活动以及家庭生日、婚礼等纪录片的制作,不断提升技艺;学院网站上提供一个影视作品交流、评价平台,挑选优秀作品参加一些地方性、全国性的dv大赛等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影视制作实践教学要求实验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本课程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具备整合编制能力,还能够应用丰富的视频拍摄、编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组织、辅导实验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不能只重结果,还应重视实验过程评价,如实验设备技能操作、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和结果处理等。在作品评价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作品观摩互评、互动质疑、作品竞赛等多种形式评价,以成果和效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质保量完成各个实验项目,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影视制作综合实践技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