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素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6 15:23:52

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篇1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litaracy)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1]。该概念始于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F.R.Leavis)与汤姆森(Denys.Thompson)发表的《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一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内容过于浅薄,误导读者,而不利于有机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国民审美鉴赏能力,抵制大众文化。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化工业机制逐渐完善,文化民主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捍卫传统文化时,文化精英们不得不正面大众文化,媒介素养教育也就从早期完全抵制转变为对辨别能力的培育。不容置疑的是,媒介文化已成为我们当下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大众媒体,我们及时获取世界各地信息,认识不同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促进自我成长。但大众文化中毕竟掺杂了各种低劣甚至具有危害性的文化产品,因此媒介素养不容忽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媒体文化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各种媒介良莠不齐,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都普遍存在。很多大学生面对媒体材料时,常显得无所适从,甚至被负面信息误导或利用。播客、抖音等自媒体出现后,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更是如洪水猛兽般侵蚀着青少年的意志,这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1997年社科院卜卫引入媒介素养概念,以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截至当下,已出现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并且这也已成为传播学的必修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媒介素养培养的相关实践探索还存在一定滞后,多数高校尚未单独设立相关课程。即便开设课程后,也不能针对学生的差别进行分化处理,而多将大学生视为同源性整体进行研究。

二、英语专业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该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接触国内媒体材料,还要接触国外媒体材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对待一般媒体的能力培养,也要考虑到对英语语言国家媒体的接受能力。可见,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较之其他学习者,他们所要面对的媒体就显得更具有挑战性;另外,因为要接触大量国外信息,其媒体中的意识形态性尤为明显,在该专业教学中更应加强批判意识的培养;再者,在国际舞台上,英语专业学生是国际交流的主要媒介人员,他们肩负着文化信息的引入与输出的重要职责,需要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按照目前国内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学生接触国外媒介首先是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开始,现有研究也多从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研究显示,在媒介素养方面,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中存在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的状况。如端木义万在对南京部分高校学生调查后指出,“学生缺少新闻文化知识,对报刊英语的规律和特色了解较少,缺乏对重大新闻的关注和主动吸收知识和常用词语的兴趣。”[2]47范雯通过研究也指出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学习仍处于语言层面,媒介素养能力很薄弱,学生的阅读肤浅化、偏食化、同质化、盲从化等问题仍很突出[3]56。如何通过外报外刊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这成为当下英语专业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已有少量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如张明芳认为可以将媒介知识普及于视、听、说课程,把媒介讯息解读能力培养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并将媒介讯息阐释能力培养贯穿于写作教学中[4]87。钟兰凤则尝试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外报外刊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报外刊材料背后的意识形态;孙娇夏则从语篇角度,认为可以通过解构教材中所学语篇结构、解读其中的隐喻认知过程、解析其中的评价意义等策略进行教学[5]118;端木义万则立足外刊课程教学总体,提出“增强媒介素养教育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文化,熟悉报刊语言特色;着力建设媒介素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多种多样的新闻制作实践活动”[2]46-47四条有效建议。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能够注重外刊阅读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且强调了外报外刊材料背后的意识形态,凸显了外刊阅读中批判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批判意识的培养不应忽略信息的选择与生产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直接涉及到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这在目前研究中尚未引起关注。另外,目前研究多注重现象分析与理论引荐,而较少关注课程与课堂具体设计,这就给教学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将围绕媒介素养内涵,探讨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选择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外报外刊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外报外刊阅读教学思考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外报外刊课堂通常设置在二年级以后,经过一年至两年的专业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语言与文化自我学习能力。鉴于此考虑,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转移课堂重心,将语言文化的理解转移到学生课外学习当中,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内针对疑难点进行解答和讨论,并将媒介意识贯穿其中。应该指出的是,注重媒介素养并不是忽视具体文本阅读,相反,学生的阅读强度增大,阅读数量大幅增长,因为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将文本视为简单的语言材料,阅读多停留在语言表层理解。如提高到媒介素养角度,则需要读者凌驾于文本之上,不单要理解其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其文本生产的语境以及文本目的等更多因素,这显然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个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

鉴于国内大多高校媒介素养课程的缺失,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是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接受到媒体教育的唯一途径。因此,课程前期,有必要针对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必要性进行一定解释,以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度,这大致可从两方面展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媒体的本质与社会功能。其中要阐明的是,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都不是简单的现实事件报导,而是信息生产者精心选择和判断后的结果,因此读者应和媒介信息间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应提醒学生在接触各种媒介信息时,不能忽略媒介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反作用,如个人的认识框架、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会在媒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得以形成。再者,针对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应明确外报外刊阅读中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外报外刊阅读不仅涉及到普通的媒介素养,还涉及到跨文化的问题,故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外报外刊阅读学习中媒介素养培养的特殊之处,鼓励他们树立正确文化交流观,尽早承担起文化引入与文化输出中的社会责任。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将愈加频繁,且交流层面逐渐微观化,媒体作为引入信息和推送信息的重要领域,需要具有较好媒介素养的外语专业学生不断加入。

(二)英语信息选择能力培养

因特网的出现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上信息生产速度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变得信息过载。在外报外刊材料方面,英语专业大学生已完全摆脱早期无材料可读的境况。然而,各种报刊的发行都设定了特定读者群,在质量上也存在很大差别。“究竟读什么”成为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学生不必为此困惑,因为所读材料往往由教师提供,教师多以教材为纲,进行适当拓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也很自然地会将教师提供的材料视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语言、文化也顺理成章成为课程学习的重心,而忽略外报外刊作为媒介的本质,不能根据自我需求对信息进行自我选择,在后期自主学习中,他们对信息的掌握往往就会出现偏差或错误。为了在课程结束后让英专学生具备自我选择信息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对国外媒体形成整体认识,了解各种媒体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通过外报外刊阅读课堂,英语专业学生应对以下英美国家主要期刊报纸的内容和特点有大概了解:《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论坛报》、《今日美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金融时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星期日快报》、《世界新闻报》、《格拉斯哥先驱报》、《旗帜晚报》、《新闻晚报》、《读者文摘》、《时代周刊》、《生活》、《人民》、《世界妇女》、《美国家庭》、《美国儿童》、《美国文学》、《美国科学》、《花花公子》、《美化家庭和园林》、《家庭圈》、《好管家》、《麦哥氏》、《电视指南》、《经济学家》、《旁观者》、《新政治家》、《妇女界》、《妇女之国》、《科学通讯》、《地理杂志》、《新科学家》、《科学世界》、《未来音乐》、《学科进展》等。其次,也应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出版的英语类报刊,如《中国日报》、《韩国先驱报》、《莫斯科时报》、《日本时报》等,这些媒体材料同样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再次,在选择过程中也要尽量保证信息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兼顾不同媒介的视角与观点,以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避免信息碎片化倾向。例如,“鉴于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此类文章在各类媒体中大量涌现,这为英语专业的外报外刊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然而,面对繁多的信息,如何进行选择?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在已获得的信息中读什么?二是如想拓展对此问题的理解,还应读什么?很显然,不同国家的主要媒体都立足于本国经济利益,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能兼顾国内报导、美国报导和第三方报导,而且对于美国各种媒体信息,我们也应能兼顾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个党派他们各自的媒体,通过多视角进入此话题,避免认识上的盲区。而且,在对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还应继续查找资料,了解中美贸易的缘由和本质,并时刻跟踪事件进展,动态调整对此问题的认识。

(三)跨文化批判能力培养

按照叙事学理论,任何文本都可以理解为特定作者在某个语境下,为实现某叙事目的,采用某种叙事策略,针对某个或某类读者进行叙述。因此,为了更好理解信息文本,就需要从作者、叙事语境、叙事目的、叙事方式、目标读者和叙事内容等六个维度来综合考虑,这也是一般媒介素养的批判能力培养所注重的主要内容。但在阅读外来媒介信息时,由于文化差异,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批判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艰难。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注意不到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存在,也更难识别出该信息产生的语境,以及作者的叙事目的。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外报外刊时存在的两个极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批判能力,首先在接触任何信息时,应都能时刻谨记所读信息为上述六要素的结果。除此之外,在思考中还应增加社会话语维度。按照社会学观点,“话语”(dis-course)指的是一个社会内在的价值、信念、权力斗争等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话语之下,任何行动都是社会话语的产物,而且我们也总是在无意识中参与到社会话语的生产当中。同样,媒介材料也源于某个特定社会话语,是社会价值理念的强化剂。外报外刊材料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其中渗透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在教学中理应加强跨文化批判能力,避免价值观的完全西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很多西方媒体在提及中国问题时,往往会不遗余力贬损中国形象,将自己的价值观视为普世化标准进行推广。而且少数国人在接触此类信息后,也产生强烈自卑情绪,并成为负面信息传播者的帮凶,四处唱衰中国。有的则盲目自信,将外媒中所有对中国的指责都视为偏见。为避免此类情况在英语专业学生身上发生,在外报外刊教学中,应督促他们通过外媒中的中国形象反思自我,也应引导他们思考该形象生成的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接受或一味排斥。

(四)媒介创造和生产能力培养

教育专业素养篇2

[Abstract]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one’s lif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the resources of flight attendants have been increased,and airline companies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flight attenda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meaning,content of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the Speciality of Air Stewardess an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Air stewadess Professionalism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0.引言

空中乘务员承担着飞机客舱内的安全和服务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航空公司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运行效益,这些就对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优秀的服务意识、娴熟的职业技能……这些职业素养并非先天拥有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地训练和积累才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本文就空乘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及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1.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它受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1]。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衡量员工能否适应岗位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

2.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民航业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全行业投资规模将在1.5万亿以上,通用航空飞机数量也会有较大增加。这不仅对空乘人员的数量有更多的需求,而且对空乘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培养高素质空乘人员的重要途径。空乘人员所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主要工作任务是与乘客打交道,服务的对象来自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航空、运输、服务礼仪、医疗救护和外语对话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还应当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空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热情、富有朝气、有责任心、善于交际、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与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相符。同时,她们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学识浅薄,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怯懦,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从职业特点来看,上述人格缺陷与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因此,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容

根据空乘职业素质需求,空乘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升四个层次的职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身体素质主要是能够适应恶劣的高空环境;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规范意识、职业审美、亲和力、良好的服务意识、观察力等;职业技能主要是服务能力等。四者均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提高,除了专业课学习外前三者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提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

4.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完善课程设置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适当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4.1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

根据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出台相应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各项制度、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培养计划;研究制定专兼职学生工作者能力、素质达标标准;明确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人员、实施步骤等。把制服穿着、出操、课堂出勤、服从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

4.2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大部分空乘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缺乏家庭教育和挫折教育,借助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空乘专业一般为高职专科,学制三年,那么大学一、二年级是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最佳时期。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第一学期,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可以开展以适应大学为主的心理行为训练;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应该以规范养成为主;第三学期,空乘专业将外出参加航空公司面试,可以进行沟通方面的训练;第四学期,不少同学会因面试失败而受到打击,这个时候可以围绕挫折教育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4.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文体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礼仪活动等,在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思想,使养成教育被学生广泛认知和理解,进而自觉培养优良习惯,提升职业素质。

4.3.1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可以在“五四”、“七一”、“十一”等期间,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形式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如师生接力赛、一二・九长跑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主题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敬老院等地进行体验活动,送去爱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可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比如在奥运会、亚运会、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发生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广大学生在捐助灾区、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团结、友爱、互助,以亲身体验来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4.3.2文艺活动

空乘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才多艺的特点,学校应大力开展较高层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学生们自己策划、排练、演出,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老师适当的给予指导和鼓励。可以开展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新生歌手大赛、新生才艺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增长知识,增强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4.3.3体育活动

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尤其是男生的体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体能锻炼,多参加体育运动,全面提升体能,提高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符合航空公司的选拔标准。学校可以以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举办各类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得到锻炼,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4.3.4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围绕空乘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规划,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制服明星评选、健康空姐比赛、民航知识竞赛及空乘技能大赛等,让学生自主酝酿、规划、组织、举行并评比,在比赛中设置各种奖项,让学生体验成功,固化养成教育成果。

4.3.5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们也纷纷走出校园涉足社会。部分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已纳入教学计划,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于一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3]。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酒店、饭店、快餐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服务行业实习,加强学生的服务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感受服务的真正内涵,体验“客我交往”的过程,增强应急处理应变能力,积累服务经验。

4.3.6礼仪活动

空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都有礼仪课,学生们都受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形象好、气质佳,非常适合在院校的各项活动中承担礼仪工作,也可以把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以致用。如负责会场引领、接待,会议接待,开幕式,颁奖典礼,签约仪式,剪彩等各种场合的礼仪工作。通过参加礼仪活动,学生可以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面试经验,增强亲和力,提升职业素质。

5.结束语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我们将继续对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才能实现该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利中,连福鑫.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梳理[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56-60.

[2] 孙兰英,郝晓锋,吕慧.某高校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53-1154.

教育专业素养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66-02

培养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的要求,需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一、构建渗透于专业教学中的递进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专业教学中渗透递进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整体构思,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人才培养体系可突出应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市场需求、技能发展为牵引,以“专业认识能力―专业实验能力―专业设计能力―专业实施能力”为主线,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多方位、多层次推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让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入学的第一年,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校内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挖掘出自己的闪光点,便于今后重点发展。第二年,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由学生自主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年,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第四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缩短与企业之间距离,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整个思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渗透方法

(一)加强专业入门教育,增强职业意识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职业”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职业素养”也是他们从没接触过的新领域,职业素B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他们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因此,在我校第一学期开设了专业入门课。专业入门课主要分四大块内容:职业发展史简介、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学习该专业的目的内容、初步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入门课,让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了解认识职业、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引领学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意识,为进一步在专业学习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奠定基础。

(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强化职业规范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按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强化了学科知识,弱化了职业知识,不利于职业素养教育。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该项目化。2016年开始,我们对我校电气自动技术专业“电工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单片机应用技术”“PLC控制技术”等8门项目课程进行试点。学生将通过学习这些项目课程,同时学习到该项目要求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职业规范等,使职业规范教育自然渗透到专业学习中。8门项目化课程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来串联的,因此,在专业学习中对职业规范的渗透教育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和磨砺,帮助学生从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确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强化团队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个人发展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比如在进行某综合电子电路制作课题的教学时,如果电路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将电路分成几个部分,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一组都要制作完成一套该电路,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其中一个部分电路的制作,组与组之间要展开比赛。学生分工协作完成电路制作,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实践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技能,解决学习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日常行为约束,培养职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篇4

学校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差异性较大,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宽松自由,学习和生活时间规律性较强,有较充足的休息时间,专业技能实践时间短,学生是服务对象,遇到问题有总人帮忙解决,奖励也具有可比性。而学生到了企业变成员工之后,无论是时间、生活安排都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自由,学生变成工作对象,企业生产任务重,加班时间长,奖励也取决了车间的认同度。在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学习抽象的理论与简单的技能知识,学习是系统象征性学习,学习方式为个人学习为主。

2.专业教学责任感培养与企业责任的不同

在学校中,专业教学允许学生出错,专业技能操作允许学生出错。譬如在数控车床操作中,零件操作评分标准以各加工部位合格尺寸和精度为依据,整体不合格酌情扣分;而企业中零件任一尺寸不合格直接导致零件整体不合格,这就需要在平时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二、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因子之一,职业者具有高的专业技能,生存才有立足之本;专业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学生与社会企业交融的内在因素。

1.以专业职业需求,创建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职业学校不同专业职业需求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要分析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例如我校数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企业课堂”人才培养三步走的教育模式。“企业课堂”就是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并用自有资源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梳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实施“平台+技能”的教学策略,在学校内实现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储备,在企业实现“技能+素质”的职业素养提升。

2.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与职业实际工作场景差距较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职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职业的再认识。企业的引入一是引进企业生产产品,实现真实的工作场景;二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促进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引进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企业管理思维改进学校专业教学管理。企业的管理实现了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实际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具有科学的管理思维,强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易带来学生对于职业管理的对立情绪,建立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3.引入企业文化,创建专业职场特色

企业文化的引入,能使专业形成职业特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供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学生通过企业专家能手的介绍,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体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个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与企业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模拟企业现场,让学生时刻感受职场环境,深刻体会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最终形成敬业、合作、奉献、责任、忠诚的高职业素养劳动者。

教育专业素养篇5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篇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8-02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素养的提升相较于专业素养的培养更值得人们重视。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将要为人师表的他们,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做到为自己的学生负责。如果道德素养不达标,在今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影响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想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形成,就要提前意识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都达标的优秀学前教师。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楸拘Q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针对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以及道德素养两个方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们的道德素养评分基本是一致的,将学生拉开差距的仍是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也就说明,虽然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设置了道德素养评判标准,但是素养培养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道德素养评判。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通过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来督促学生们注意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比如,学校可以以学前教师道德标准为参考增添道德素养评判的种类;还可以将道德素养评判主体划分为自身、老师以及同学三个层次,这样才能够展现出一位学生道德素养的真实状态。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前教师必备道德素养,提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学生质量。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是对本专业学生负责的一种行为,更是对学前幼童负责的一种行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的确存在较大的缺失,这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包含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对于学生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各个领域都参与其中,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师予以崇高尊敬,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到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重要价值,以此激励其进行自觉的个人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4.

[2]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3]王崇丽.试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1).

[4]郁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教育专业素养篇7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三、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四、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教育专业素养篇8

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占据中心的地位,要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中心,辅助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思想、严谨诚信态度、文明礼貌礼仪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以规范的职业观、价值观来保障会计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此来适应会计市场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针对学生职业的特点,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能力,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将交流、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能力作为中心,以教学、实习为途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核心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确保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会计实际问题解决,会计工作国际视野培养等内容,通过课堂渗透、日常规范、全面考评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达到对学生职业内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

职业身心素质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全面的会计职业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在会计事业中取得成功和成绩的必要前提。当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健康、可控、全面的职业心理,因此会计专业建设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为重点,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选用心理类课程、沟通类课程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会计专业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会计行业实际和企业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发展和完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在确保会计专业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需要,站在专业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组织和规划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工作,挖掘会计专业工作中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部分的潜在价值,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保证与支撑作用。

教育专业素养篇9

1引言

学前教育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为幼儿提供智力上的启蒙,将会使幼儿终生受益。一直以来,幼儿教师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业任务,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随之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想要取得培养水平上的提升,就必须要尽快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项工作也在高速完善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让学生的就业率达到“高指标”,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了提高其职业技能上,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刚刚升入大学,学习能力有余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再加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奉献精神,也没有和幼儿相处的经验,这是他们职业素养迟迟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缺乏足够的职业信念感。目前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要求比较高,择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偏复杂且难度较高,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因为缺乏职业信念感,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性和爱心,时间一久,甚至会出现体罚幼儿的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还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还有所欠缺,这阻碍了他们提升自我素养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尽快树立和提升职业使命感。第二,职业习惯缺失。职业习惯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采取的惯用策略和思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不足,因而职业习惯缺失、职业内涵发展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年龄不大,心理发育成熟度还不足够,在单独管理一个幼儿园班级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发现幼儿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习惯性问题,在发生突发情况时也缺乏相应的控场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也出现怕脏怕累不愿意帮助保育员分担工作等情况。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都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幼儿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跟随社会变动发生改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经验主义仍然被很多人所推崇,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革新的速度过慢,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需求无法贴合,这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多幼儿园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风评甚至不如一些“半路出家”的教师和保育员。总体来说,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职业素养偏低的问题正在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的各项表现以及成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尽快提升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坚持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信念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思想和理论开始冲击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体系,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正在逐渐蔓延,很多学生都丧失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信念感,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引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落实,比如说专业讲座和报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等,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思想之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信念感。

3.2做好心理关怀,营造专业氛围

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性别分布非常不均匀,八成以上的学生都是女生,她们在经历过升学考试之后,心态上往往都还需调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一些濒临毕业的学生更是面对未知的未来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要尽快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引导他们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组织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期初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设定一个目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氛围。

3.3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师拥有多种多样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要求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将过去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修订,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优越性。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情感,校方需尽快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幼儿养护实训室等,同时,高校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实效性,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多方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许多弊端,相对来说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乐趣,久而久之,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将会停滞不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根据时代进步的规律专注提高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考察,让学校教育和实践工作相结合。

3.4采取轮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认知

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学生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专业学习以后,最后一年需要离开学校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确认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学会新的实践技能,在实践工作中促使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过去的实习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可控性因素不多且随意性非常高,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年龄班,这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幼儿数量少且不具备普适性,学生很难从中得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普遍认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们轮岗实习,开拓他们的视野,在大中小班分别进行实习。同时,还应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认清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厘清保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幼儿的时候始终保持一颗尊重和热爱的心。同时幼儿园方面也应该给出一定的规定,让学生们能够尽快扭转错误的认知,打破他们不愿意参加保育工作的现状,明确实习过程中各种事项的操作标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变得更具体,增强实习的实际效果。

3.5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及素质

教育专业素养篇10

二、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落后于实际需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及教师都会鼓励和支持学生去考取各种资格证,而对于知识的探索、实践的反复操作、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塑造等则流于形式甚至忽略不顾。那么,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构建和完善职业素养。这不仅仅浪费了大量时光,更会影响从业者、物流企业乃至行业的市场表现。师资队伍不能满足职业素养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大,而对于教学质量则缺乏充分的重视。随着高中毕业生高峰已过,高职教育逐渐步入“买方市场”,但是由于前一个阶段遗留问题的影响,以及缺乏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仍然缺乏合理的结构。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要达到年龄、知识、技能等层面的合理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不能与时俱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类型。高职教育首先应该是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但是,受“学优而仕”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当前轻视专门人才的社会风气的渲染,公众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就难免偏颇,而不是将其视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要对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够拓宽。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通常都简单地将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素养。在这种意识指导下,职业素养的实施途径就受到限制了:课堂讲授是主流,实习、实训、独自思考、团队讨论以及对抗竞赛等形式流于形式甚至“三年不见踪影”。

教育专业素养篇11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是人类智慧、知识、经验世代相传的“中介人”,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世间其它劳动无以伦比的,也难怪教师被称为“人类工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教师的劳动关系到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体育教师是人类健身、进行身体教育,优秀体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体教专业学生的教师素养对于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素养

体育教师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体育教师思想素养集中体现在其职业道德方面即师德修养上。因此,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素养时,应注意培养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作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与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合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等。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越来越严,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的只是结构应该包括工具学科只是;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工具类学科知识主要包括:语文、应用数学、外语、哲学、逻辑学、科学方法论、计算机、音乐、美学和舞蹈艺术等。专业学科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其中有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健康学、体质学、体育原理与方法、体育史等;二是体育专业技术理论,即各项运动技术原理;三是体育专业教育技术理论,即体育知识讲授、运动技术教学法、训练法理论,体育教学、身体锻炼和运动训练方法学知识。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培养大纲方面,要注重这三类学科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三、体育教师能力的组成

体育教师的能力构成与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和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注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有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并根据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审理、心理特点,制定因人而异的运动模式,能够形象生动的示范,运用示范与身体联系手段使得学生正确掌握走、跑、跳、投、攀、爬、滚、转等基本的运动能力,为学生锻炼身体得以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二)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是关于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方法和锻炼方法的综合性知识。这就要求在对体教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厚的人体科学知识,教学科学知识和体育原理与体育方法学的理论知识,一级能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学生体育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把运动技术教学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体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教师素养培养时候,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养护身体,如何把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锻炼者身心健康之目的。

(四)科学选材、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体育教师担负着学校运动竞赛活动的任务。因此,体教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指导运动代表队的训练、组织各种比赛能力,要有分析动作结构、战术方略、运动元心理活动有效干预能力,以及运动医学应急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只有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才不愧于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

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构成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思维的灵活性素质,要善于变单维度为多维度,学会发散思维,是形成系统思维的基本要求,要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二是,具有严谨周密的文字组织与表达的基本素质如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和论证板书等文笔素养。三是,具有明快、清晰的口语表达的基本素养如讲解、演讲、演示、朗读、口令等语言素质。四是,具有生动、直观、规范的行为表达的基本素质,一级姿态语等为师的教态素质。五是,具有组织与指挥的基本素质,如在体育课、课间、课余体育活动、集合等各种场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的素质。

教育专业素养篇12

为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明确的培养计划,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到我校本专业学生情况:

1.生源。我校学生入学零门槛,大多数是中考政策中,没有被高中录取的学生,他们普遍学习成绩较弱,没有任何艺术特长。

2.专业知识。在音乐学习方面,零基础,乐谱不认识,很多学生连音阶都不会唱,更有不敢张口唱的学生。每个年级几乎找不到会一门乐器的学生,好多学生都没见过真正的钢琴。

3.对音乐的理解。盲目,只喜欢流行歌曲,大部分学生歌唱时表现的很自我,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不识谱,不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图。针对这些情况,我对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理论指导与技能学习缺一不可

理论指导是技能学习的前提,识谱是基础,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就是要先认识音符。音乐教学如果没有准确的理论引导,实践就会变得盲目、停滞。所以,乐理和视唱练耳学习是我们的必修课。从识谱开始,认识音符,学习音符之间的关系。练习视唱、训练听音模唱能力。技能学习从基本手型开始,并通过理论分析每种弹奏方法的原理与正确手型。

二、营造班级音乐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内外音乐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提高我们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1)每周由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协助,集体欣赏一场钢琴演奏会CD,或交响乐CD。(2)请艺术团体到学校来演出、讲座、讲学,开拓学生音乐视野。(3)多组织社团活动,节日汇报演出。(4)双周一次学生技能汇报音乐会,锻炼班级每一位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越是形象具体的视听事物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强音乐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如身临音乐会中走进课堂;新课视频示范,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去模仿学习;交流评价,让学生从他人演奏中去取长补短。

例如,我们钢琴演奏教学讲到连奏,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流水的风景视频,欣赏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或者欣赏钢琴曲《野蜂飞舞》、《仙女的祈祷》,等等。优秀学生的演奏,我们可以录制下来,在大屏幕上观看到学生的表演。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让集体音乐课的教学更生动具体。

四、实践是检验技能的唯一标准

尽可能多组织学生演奏表演,不论是大型的演奏音乐会,还是班级小型的汇报音乐会,更要重视学生的每周作业演奏。我们学生从零基础进入校门,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弹琴给老师或者同学看的时候,双手都会不由自主的颤抖,一方面,是技能掌握不熟练,另一方面,是她们从小不被关注,更不敢在人多面前表演节目,心理素质方面比较胆怯,更不能去表现音乐最深刻、最细腻的情感。所以,身为教师,要多提供机会给每一位学生,在教材中选择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乐曲。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在唱歌中辅以肢体动作来补充,在弹奏中辅以肢体动作来表现力度对比。这样积极鼓励她们大胆展示自己。

此外,增加一些音乐游戏,以唱歌、舞蹈或者音乐欣赏等为基础设计游戏,它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在游戏中享受音乐,感受快乐,得到情感的升华。可以有表演唱形式、歌伴舞形式、自弹自唱或者弹唱表演形式。实践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表现力,提升音乐素养。

五、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言传身教,教师的不懈努力,不断进步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首先,在专业领域,教师不断钻研技能,参加各项比赛和演出。经常与专业教师交流探讨,多听讲座、欣赏音乐会,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音乐听辨能力与时俱进。其次,教师在教育能力方面要不断寻求突破,有效地组织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表情鼓励。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信,我们关注的眼神、温暖的笑容足以让她们愉悦欣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