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内容的时代困境与破解

时间:2022-07-04 08:59:53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困境

摘要:我国小学德育内容建设已经有很大进展,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小学德育内容仍然存在实效性不高、道德标准层次性不合理、与小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的现实困境。重视道德价值主体的选择性、注意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德标准、力求德育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是破解困境的有效路径。

小学德育内容的时代困境与破解

小学是学生正规学习的起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以德育内容为媒介,德育目标是确定德育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实际德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托。德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是跟随历史发展进程而发生改变的,要依据社会进步对其提出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

一、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与扩展,与以往相比,如今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有了不小的改观,表现在小学道德教育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所加强,教材内容在可阅读性方面也有进步等。但中国社会正处于时代性变革时期,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些新的时代特征在给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德育工作者面临种种困境。

(一)德育内容边界不清导致实效性不高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德育是个框,啥都往里装”,这是指我国小学德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大德育观”,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构成?,这意味着所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几乎都要包含其中。但这些内容都各有其特点,如法纪教育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法律规范,提高学生法律意识、遵守法规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与他人良好相处等为目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仅从这两个方面看,差别就已非常明显,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众多构成要素之间必然千差万别。对小学生而言各个德育内容的受重视程度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的重点应放在基本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学生的重点可以向社会规范、法律意识和公正平等方面转换。在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这些内容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髙的问题。

(二)道德标准层次性不合理

道德是分层次的,德育内容中既要有道德高标,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又要有道德底线要求,如不危害他人安全、做守法公民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于道德发展的不成熟阶段,道德教育的标准应该主要设置最基本、最底线的标准,同时点缀道德高标,使道德标准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当下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主要以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基础来确定。小学生心理、生理尚未成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积累都不可能达到与成人相当的水平,因此无法理解与做到这种“完美标准”的道德,这样的德育内容使小学生陷人“应然”和“实然”的困惑中。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传统的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和一元化的道德评价标准,却使学生在教育中缺乏自主判断和选择的余地,他们总是习惯于强制认同和服从权威,很多小学生自小就习得在与人交往中讲套话、说空话。

(三)德育内容与小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考证道德的起源时不难发现,并非先有道德理论,生活才是社会道德产生的基础,道德深深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学校向小学生灌输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抽象的行为规定,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理论化的道德。失去现实的强大支撑必然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这样的道德教育缺乏生机、形式化、无实效。再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主要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对直观的、与个人经验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更为敏感,也容易理解和内化,现行的小学德育内容显然并不合适。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德育工作者正是未能做好这一点。

二、小学德育内容现实困境的破解路径

(一)重视道德价值的主体选择性

现今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中,发展日新月异,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德育内容不能再单纯地以一元价值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且现代教育观重点强调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道德主体选择能力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人的认知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变化过程。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时间段中,认知会经历巨大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只能从整体粗略地感知世界,逐渐发展到可以从事物的各个细节精确地认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日益提高发现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虽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与自身的直接经验紧密联系,但是也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持续转变。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情感从不太稳定甚至无法做到有效控制情绪,逐渐发展到情感相对稳定,能够恰当地控制情感,同时获得自尊、自强等心理需求,也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父母和其他人的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这与成人想当然强加给他们的价值观之间必然存在巨大落差。但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因此教育者应以充分的宽容,允许学生以任何他们自己喜欢的又不违背道德的方式去行动和生活。

(二)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社会所允许的行为、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行为、社会所提倡的行为。人对道德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道德标准的层次性上也应有所区别,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讲道德可以是拾金不昧,也可以是尊敬师长,而不该是见义勇为,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道德标准可逐步提高,以适应其日益发展完善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总而言之,小学德育应定位于“国家和社会规定每个公民必须执行的要求”这一层次。因为,小学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为人的继续成长和深造奠定基石,并不承担人才培养的终结性任务,这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应该是底线的、最基本的道德。

(三)德育内容联系社会和小学生生活

1.联系社会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使学生的道德符合社会要求,能够融人社会生活,与人友好相处,做合格公民等。道德教育重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懂得如何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学会自尊、自律,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使自己能够融人到社会中去。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关注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可以聘请社会各个领域、行业中的知名人物参加到道德教育建设中,并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校门走出去,站在更广阔的社会中去实践道德。这些做法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到社会生活中最实际的道德知识,密切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校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这些做法都体现了道德教育联系社会的特点,德育内容密切与社会的联系,紧跟时展的脚步,使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道德要求无缝衔接。

2.关注生活

大而宏观的道德教育内容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内化,也不利于学校德育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小学德育内容过去主要关注宏观的主流价值,较少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道德规范。现在应该将关注点转向相对更加微观的方面,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个人的生活态度、对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态度等三个方面,并对各年级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皮亚杰在其著作(JL童心理学》中写道:“儿童直到年满12岁或12岁以上才能对‘祖国’这一概念获得恰当的情感价值,在这年龄段之前,儿童难以达到这水平。”w就“爱国”而言,首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同学、老师、学校,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会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小学德育内容更应该注重从对生活的态度着手,进而学会基本的生活道德习惯、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使道德教育卓有成效地影响到学生的行动,道德教育实效性将显著增强。

3.融入环境

道德教育不仅要依靠书面化的德育教材,而且德育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间接的德育环境影响结合是当下破解德育困境的有效路径。除了专门的教材和特定的德育课程,德育内容和形式可以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融人到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当中。教师可将道德教育内容用生动的图画和文字形式体现到班级文化中,如在一年级教室的窗户上张贴这样的文字:们产生了冲突;②我们要冷静下来;③我们要交流并且学会倾听;④我们选择并接纳不同的观点;⑤我们互相帮助!教师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图画和标语展现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具体办法,更容易使低年级的学生习得并应用于实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给出不同道德教育标语,以此为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相比以往简单的说教式德育内容,这种融人到校园环境和各种活动中的形式,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内化,具有更好的实效性。

作者:张嘉慧